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4:47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篇1

第一条、为保障劳动者年老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下列单位和人员(以下统称被保险人):

(一)所有企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国家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基金计征和发放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条、社会养老保险实行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保险和单位补充保险等多层次的保险。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单位为被保险人建立补充保险。

第四条、社会保险部门主管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行系统管理。

第五条、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方式,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养老保险待遇同被保险人的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挂钩,并建立合理调节机制,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第六条、人民政府必须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和待遇的给付。

养老保险基金及其收益、各项养老保险待遇按国家规定免征税费。

第二章、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

第七条、社会养老保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号作为被保险人唯一和终身的社会保障号。

第八条、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单位和被保险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银行存款利息;

(三)基金收益;

(四)滞纳金;

(五)地方财政拨款;

(六)社会捐赠;

(七)其他收入。

第九条、单位和被保险人必须按规定的标准逐月缴纳养老保险费。被保险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一部分计入个人帐户,其余计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属于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全体被保险人共同所有。

第十条、被保险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由省人民政府根据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和个人帐户积累的情况决定。单位按所属被保险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具体比例由社会保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测定,经上级社会保险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被保险人月工资收入超过所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部分,不计征养老保险费,低于所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六十的,按所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六十计征。

第十一条、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按财税法规规定列支。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征收个人所得税前扣缴。

第十二条、单位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开户银行凭社会保险部门开具的托收单向单位扣缴,任何单位不得拒付。被保险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在工资中代扣缴。

第十三条、欠缴养老保险费、又没有能力补缴的单位,可用固定资产或实物变现抵缴。

第十四条、单位破产、终止或因其他原因中止经营清产核资时,清算人、单位必须分别通知单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部门,养老保险费应按工资同等顺序清偿。

分立、合并(兼并)单位要承担原单位的养老保险责任。

第三章、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五条、被保险人经社会保险部门资格审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按月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

(一)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工作,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累计满十五年;

(二)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参加工作,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累计满十年。

按月领取养老金的被保险人(含出境定居人员),必须每年提供生存证明。

第十六条、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指单位和被保险人都按规定标准缴费的年限。缴费年限按实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月份累计计算。

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被保险人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年限计算为缴费年限。国有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原干部和固定职工,在当地实施《广东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前,按照国家原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第十七条、符合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的被保险人,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所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二十,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帐户储存额(含利息,下同)除以120.基础养老金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从个人帐户中支付。养老金每年7月调整,所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负增长时不调整。

第十八条、符合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项规定的被保险人,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退休时每月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的标准、养老金的调整以及来源按前条规定执行。过渡性养老金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 付,具体计发办法由实施细则规定。

第十九条、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被保险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不满十五年的,不得领取基础养老金,只能一次领取其个人帐户储存额,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

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参加工作的被保险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不满十年的,不得领取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只能一次领取个人帐户储存额和一次性老年津贴,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老年津贴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其标准由实施细则规定。

第二十条、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已经离退休的被保险人,保持原养老金水平,统一按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调整。

第二十一条、被保险人退休前出境定居,个人帐户储存额退还给被保险人,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被保险人退休后出境定居,由社会保险部门继续支付养老金。

被保险人死亡,个人帐户储存额退还给其法定继承人,无法定继承人的,转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第二十二条、被保险人退休后死亡的丧葬费、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由社会保险部门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发给。

第四章、养老保险管理

第二十三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按国家规定执行。

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规定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同期利率计息,利息全部转入养老保险基金。

第二十四条、单位在取得营业执照或获准成立后的三十日内,必须向社会保险部门办理养老保险申报手续;单位变更、终止或人员增减、变动时,必须在十五日内向社会保险部门办理变更、终结养老保险关系手续。

第二十五条、社会保险部门必须为单位和被保险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被保险人跨统筹范围变换工作单位时,必须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手续。

第二十六条、养老保险基金必须实行全额征收、全额拨付,任何单位不得挪用、截留。

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第二十七条、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省统一核算。

在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省统一核算前,各市(地级及地级以上的市、下同)、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按养老保险基金征收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省、市社会保险部门上缴调剂金,用于对养老金发放困难地区和企业进行调剂。各地应上缴的调剂金,由省或市社会保险部门开具缴款通知书通知开户银行扣缴,各地不得拒付。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组织,由人民政府代表、单位代表、被保险人代表三方等额组成,依法对养老保险行政执法与基金管理、使用进行社会监督。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活动方式由章程规定,其章程须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九条、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和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各级社会保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预、决算和会计、统计及内部审计制度。

第三十条、社会保险部门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向单位和被保险人公布养老金发放情况,提供个人帐户有关信息和社会养老保险的咨询、查询服务。

第三十一条、单位必须向被保险人如实公布养老保险缴费情况。被保险人和工会组织有权监督单位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监督社会保险部门按规定发放养老金。

第三十二条、社会保险部门有权对单位和被保险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及养老金发放等有关情况进行稽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社会保险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规定,未将养老保险基金及利息全部存入养老保险基金帐户或未按规定向被保险人计发养老金的;

(二)擅自更改被保险人养老保险档案,利用职权营私舞弊的;

(三)挪用、贪污养老保险基金的;

(四)违反基金管理规定,造成基金损失的;

(五)擅自增加或减免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滞纳金的。

拖欠被保险人养老金的,应将拖欠期间的利息连同本金一起补发。

第三十四条、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单位挪用、截留养老保险基金的,应责令其改正,并由其上级机关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分别追究行政责任,对单位法定代表人,可由社会保险部门处以二千元至五千元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欠缴养老保险费,瞒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由社会保险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并按日加收应缴额千分之一的滞纳金。逾期仍未如数缴纳者,社会保险部门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可对单位法定代表人处以二千元至五千元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单位拒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部门责令其限期参加,并追缴其应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之日起的社会养老保险费及按日加收应缴额千分之一的滞纳金。逾期仍不执行者,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暂扣单位营业执照,或者由社会保险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可对单位法定代表人处以二千元至五千元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被保险人或其供养直系亲属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条件变更或者失去领取条件时,应立即向社会保险部门 报告。被保险人或其亲属以非法手段获取养老保险待遇的,应追回其全部非法所得,并可处以非法所得三倍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争议处理

第三十八条、单位与被保险人之间因社会养老保险事项发生争议,依照劳动争议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单位或者被保险人对社会保险部门的行政行为有异议的,可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该行为之日起十五日内提请上级社会保险部门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复议决定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单位或者被保险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义务的,社会保险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条、社会养老保险由单位所在地社会保险部门统一管理。中央、省属和军队驻穗单位由省社会保险部门直接管理;驻其他市、县的,可委托所在市的社会保险部门管理。

第四十一条、省、市、县补充养老保险办法由省、市、县人民政府制订。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办法由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制订。本条例除特指补充保险的条款外均为法定基本养老保险条款。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篇2

由于宝安、龙岗两区是深圳市的行政区域,却不属于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同时宝安、龙岗两区又属中国和广东省的普通行政区域。而国家、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特区的劳动立法又存在一定的冲突,这就存在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在宝安、龙岗两区如何适用的问题。笔者在为劳资双方劳动争议案件时,发现同类案件、同在宝安、龙岗两区,不同的仲裁员、不同的法官就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作出不同的裁判。这样一来,就有损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法律感到困惑和无奈,从而失去依法维权的信心,不利于全民普法活动的开展。有感于此,笔者想就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在宝安、龙岗两区的适用问题和对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也许笔者的某些观点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议,笔者欢迎持不同观点的各界朋友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商榷,望能抛砖引玉。

要正确适用法律,必须明确法律的效力层次和适用范围。法律的效力层次,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法律的适用范围,是指法律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要正确适用法律,就必须根据法律的效力层次和适用范围去适用。

根据2000年7月1日施行的《立法法》的规定,对法律的效力层次和适用范围主要规定如下: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的规章;省级政府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内较大的市的政府规章。

2.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3.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由国务院裁决。

4.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决定或者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省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6.省级人大常委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级政府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7.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8.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9.法律、法规、规章一般不溯及既往,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根据《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第三款和第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不再必然高于上级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以往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效力必然高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1995年12月27日《关于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规适用于该市行政区域内问题的复函》 (下称《复函》)的规定,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规适用于该市行政区域内(包括宝安、龙岗两区)但法规中有关国家赋于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方面的规定只能适用于所属经济特区。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规在非经济特区宝安、龙岗两区实施时,如果与广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规发生冲突,应适用广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规。《复函》没对深圳特区规章在宝安、龙岗两区的适用问题作出规定。笔者认为,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广东省法规和政府规章没有规定的事项,宝安、龙岗两区可参照执行深圳特区规章的规定。“参照执行”不同于“适用”,所谓“参照执行”是指对某一事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广东省法规和政府规章没有规定的,才执行深圳特区规章的规定。否则应当适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广东省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规定。

下面分门别类,一门一门法律,一个一个问题地细谈法律、法规、规章的适用和理解问题。

一、有关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规章

有关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规章只要有:《劳动法》(法律)、《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特区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市政府规章),《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 (省级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省政府规章),《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劳动部规章)。《劳动法》只是对社会保险作了强制性和原则性的规定,而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等事项都没有作出可操作性的规定,这些事项只要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详细规定(下面就社会保险的法律规定弓用《劳动法》时不再重述)。目前国家尚无统一的《工伤保险条例》,而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对工伤保险适用范围、工伤认定和范围、工伤费的缴纳比例、工伤保险待遇高低、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主体和方式等事项都规定不同。例如同一工伤事故兼有商业保险赔偿和民事赔偿时,三种补偿或赔偿可否兼得?上面几个法律文件的规定都不相同。《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待遇、商业保险赔偿、民事赔偿可全部兼得;《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除医疗费和丧葬费不重复支付外,其他工伤保险待遇照发;《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只补足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究竟宝安、龙岗两区应适用哪个规定?

根据《复函》的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与《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发生冲突时,宝安、龙岗两区应适用《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但根据《立法法》第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的规定,当《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宝安、龙岗两区应适用《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还是适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还得由国务院决定或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也许有人认为,按以往有关法律的规定,地方法规的效力当然高于

部门规章,宝安、龙岗两区自然应当适用《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但从《立法法》的规定来看,并非如此。当然,根据地方法规优先适用的原则,对《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没有规定的事项,宝安、龙岗两区还得适用《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根据《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镇个体经济组织都必须依法为本单位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员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据笔者所知,宝安、龙岗两区尚有不少用人单位未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或者只为部分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行政部门和社保部门应当依法责令这些用人单位为全体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二、有关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规章

有关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规章只要有:《劳动法》、《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法规性文件)、《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特区法规)、《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省级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省政府规章)。目前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养老保险条例》,广东省和深圳特区的养老保险法规、规章都是在《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下称《决定》)实施后制定的,是对《决定》的具体化,与《决定》的规定是一致的。根据《复函》的规定,在宝安、龙岗两区, 《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与《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发生冲突时,应适用《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的规定。 2000年12月22日修正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有两处最引人注目的修改,一是修改前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适用于整个深圳市行政区域(包括宝安、龙岗两区);修正后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适用于深圳特区内的企业及其员工,宝安、龙岗两区参照执行。二是修正后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增加规定了养老保险争议的仲裁时效为两年(《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没此规定)。之前,各级劳动争议仲裁

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的裁决,普遍认为社会保险是强制性保险,不应受《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六十日仲裁时效的限制,所以多数裁决都要求用人单位补交多年养老保险费。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社会保险事项发生争议,一方申请仲裁是否适用《劳动法》第八十二条关于六十日仲裁时效的规定?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适用六十日仲裁时效的规定,因为社会保险事项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凡因劳动争议申请仲裁,就得适用《劳动法》第八十二条关于六十日仲裁时效的规定。一种观点认为,不应适用六十日仲裁时效的规定,因为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办理,不应受

时效的限制。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因社会保险事项争议申请仲裁应受仲裁时效的限制,从2000年12月22日修正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二款“员工对所在企业迟交、少交和不交养老保险费的情况,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两年内向市社保机构和有关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规定看,社会保险事项争议也应受仲裁时效的限制,只不过是此条规定的仲裁时效与劳动法规

定的仲裁时效不同而已。笔者认为,从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出发,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作变通规定是可以的。但这一规定不适用于宝安、龙岗两区,宝安、龙岗两区应适用《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仲裁时效。另外,笔者认为,《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只是仲裁时效(包括诉讼时效),从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出发,宝安、龙岗两区的劳动者向社保部门和劳动部门投诉,由社保部门和劳动部门责令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的,应当不受《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仲裁时效的限制。

根据《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的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都必须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据笔者所知,宝安、龙岗两区还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未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劳动行政部门和社保部门应当依法责令这些用人单位为全体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

三、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规章

我国现行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只要还是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 1993年10月,原劳动部提出了《关于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在试点地区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保险费用由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三方合理负担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覆盖城镇全体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深圳市作为我省医改试点较早的城市,1996年5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深圳市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住院医疗保险、综合医疗保险、特殊医疗保险三种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方式,具有深圳市户口的员工和退休人员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根据《深圳市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的规定,劳务工尚未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劳务工也无需负担医疗保险费。 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法规性文件),要求城镇所有

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笔者认为,广东省和深圳市都应当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精神,尽快进行医疗保险立法,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目前,《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和《深圳市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都适用于宝安、龙岗两区。

根据《深圳市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的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适月于深圳市内所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所属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和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失业人员。据笔者所知,宝安、龙岗两区还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未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劳动行政部门和社保部门应当依法责令这些用人单位为全体员工缴纳医疗保险费。

四、有关失业保险的法律、法规、规章

有关失业保险的法律、法规、规章只要有《劳动法》、 《失业保险条例》 (行政法规)、 《广东省职工失业保险暂行规定》 (省政府规章)、《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条例》 (特区法规)。由于《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条例》是1996年11月颁布的,其内容与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有许多抵触之处,其中最大的抵触是《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条例j》规定的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仅限于具有特区常住户口的员工,而《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没有户口条件的限制,只要是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箩都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笔者认为,深圳市应当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尽快对《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条例》进行修改。广东省人民政府已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对《广东省职工失业保险暂行规定》进行了修正。目前,《失业保险条例》和

《广东省职工失业保险暂行规定》都适用于宝安、龙岗两区,而《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条例》则不适用于宝安\龙岗两区,但《失业保险条例》和《广东省职工失业保险暂行规定》没有规定,而《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条例》有规定的事项,宝安、龙岗两区可参照执行。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和《广东省职工失业保险暂行规定》的规定,失业保险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用人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据笔者所知,宝安、龙岗两区大部分的用人单位未为员工办理失业保险。劳动行政部门和社保部门应当依法责令这些用人单位为全体员工缴纳失业保险费。

五、有关生育保险的法律、法规、规章

目前有关生育保险的法律规定只要是原劳动部的1995年1月1日施行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由于《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对女育保险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没有规定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费的比例,而广东省和深圳市都没有按照《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难于实际操作,可以说在广东省、深圳市,生育保险立法还是一片空白。目前,在广东省和深圳市,对女职工的生育待遇保护,只要是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行政法规)、《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省级法规)、《广东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省府规范性文件)、《深圳经济特区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特区规章)。这些法规、规章,除《深圳经济特区计划生育管理办法》不适用于宝安、龙岗两区(但可参照执行)外,其他均适用于宝安、龙岗两区。我们认为,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都应尽快进行生育保险立法。

六、关经济补偿的法律、法规、规章

在此,笔者主要就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关系,在宝安、龙岗两区,用人单位是否应当按员工工龄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或称生活补助费)的问题谈下自己的观点。《劳动法》没有对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用人单位是否应当按员工工龄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或称生活补助费)的问题作出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劳动合同条例》 (特区法规)和《深圳经

济特区劳务工条例》 (特区法规)也没有作出相关规定。但《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属部门规章,下称《意见》)第38条却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国家另有规定的,可以从其规定。而《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 (行政法规)第十七条、《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规章)第二十九条、《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规章)第二十一条却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仍应当按员32T_龄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或称生活补助费)。究竟在宝安、龙岗两区,应当适用哪个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员工是否仍享有经济补偿?

根据《立法法》第七十九条第二款“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规定, 《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属于行政法规,其效力高于劳动部规章,我们认为,全民所有企业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劳动合同期满终止,仍享有经济补偿口根据《立法法》第八十二条“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和第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的规定,笔者认为,在非经济特区的宝安、龙岗两区,除全民所有企业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外的其他员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是否享有经济补偿,不能由仲裁员和法官自由裁量。如果有些仲裁员、法官适用广东省劳动规章的规定,裁决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应当给员工经济补偿;而有些仲裁员、法官却适用劳动部规章的规定,裁决劳动合同期满终止,不给员工经济补偿;那么就有损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口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依原劳动部《意见》第99条和国务院《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由省、市的劳动行政部门将情况报劳动社会保障部,由劳动社会保障部报国务院法制局进行协调;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国务院法制局提出处理意见报国务院裁决,并通知制定机关。

笔者在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发现,深圳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普遍是适用原劳动部《意见》的规定,不支持劳动合同期满的员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请求的。根据目前劳动用工的实际情况,为免用人单位规避对员工的经济补偿,并从经济补偿的“补偿”性考虑,笔者认为,《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和《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关于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仍应当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的规定更为合

情合理,而原劳动部《意见》关于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则相对不合情理。例如,一个在某用人单位工作了九年的月薪数千元的员工,因用人单位的原因,他一直与用人单位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想解除与该员工的劳动关系,则依法用人单位应当给该员工数万元的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想规避对员工的经济补偿,则其与该员工签订一年或几个月的劳动合同,等劳动合同期满后再终止与该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则依原劳动部《意见》第38条的规定,无需给该员工任何经济补偿。但如果离合同期满之日还差一天,甚至只差一小时或半小时,用人单位解除了与该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则又要给该员工数万元的经济补偿。可见,不考虑劳动者的工龄,只根据劳动合同期满与否来决定是否给员工经济补偿是相当不合理的。经济补偿的性质只要是其“补偿”性,员工在某用人单位工作多年,为该用人单位奉献了多年的青春,依情依理该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其工龄长短给予相应经济补偿。我们认为,《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和《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关于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仍应当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的规定更为合情合理。在非经济特区的宝安、龙岗两区,深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普遍适用原劳动部《意见》的规定(不适用广东省劳动规章的规定),裁决不支持劳动合同期满的员工

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请求的做法,无论依情依理依法,都值得商榷。

笔者在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还注意到,在深圳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普遍不支持劳动者要求将加班加点工资计作工资的请求。根据原劳动部《意见》第53条和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

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我们认为,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工资应当包括加班加点工资。

七、有关工资支付的法律、法规、规章

在此,主要谈下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低于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克扣和拖欠劳动者工资、拒不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时,如何赔偿或补偿劳动者损失的法律规定和相关法律规定在宝安、龙岗两区的适用问题。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主要有:《劳动法》、《企业最低工资规定》 (原劳动部规章)、 《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原劳动部规章)、《广东省企业职工劳动权益保障规定》 (省级法规)、《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 (省政府规章)、《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特区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最低工资条例》 (特区法规)o而这些法规、规章对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低于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克扣和拖欠劳动者工资、拒不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时,如何赔偿或补偿劳动者损失的问题,却有不同的规定,在宝安、龙岗两区,究竟应当适用哪个法律规定?

先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低于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如何赔偿或补偿劳动者损失的法律规定。

原劳动部《企业最低工资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除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工资外,欠付1个月以内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的20%赔偿金;欠付3个月以内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的50%赔偿金;欠付3个月以上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的100%赔偿金。《广东省企业职工劳动权益保障规定》第十五条、《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第三十六条、《深圳经济特区最低工资条例》第二十条却规定,应在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同时,每日按低于部分总额的1%赔偿或补偿给劳动者。

从上面规定可知,对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低于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如何赔偿或补偿劳动者损失的问题,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的规定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根据《立法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在深圳特区适用《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最低工资条例》的规定是没有争议的;但在非经济特区的宝安龙岗两区应当适用哪个法律规定,实在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在非经济特区的宝安、龙岗两区应当适用哪个法律规定,还是应当根据《立法法》第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由国务院决定或由国务院提请人大常委会裁决。

再谈用人单位克扣和拖欠劳动者工资、拒不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如何赔偿或补偿劳动者损失的法律规定。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篇3

第一条  为保障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广东省境内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城镇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单位)及其所属全部职工。

第三条  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工作由各级社会保险管理局具体管理。各级社会保险管理局受同级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归口上级社会保险管理局业务管理和指导。市、县社会保险管理局可根据需要在镇(区)设立办事处,建立服务咨询网点。

省、市社会保险委员会指导、协调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监督本规定的贯彻执行。

第四条  单位和职工均必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实行部分积累方式,由国家、单位和职工三方负担。养老保险待遇与缴费工资、缴费年限挂钩,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

第五条  政府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保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和给付。遇有特殊情况,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财政给予补贴。

第二章  保险基金征集

第六条  单位和职工必须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按财税部门规定的渠道列支,计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属于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共同所有;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养老专户。

第七条  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统计口径)的一定比例计征,具体比例由省、市社会保险管理局根据保证待遇给付和不低于工资总额2%的积累率测定(各市测定的计征比例须经省社会保险管理局审核),报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按个人工资收入的2%计征,计征比例随职工实际工资收入水平提高和个人养老专户积累的需要,由省社会保险管理局定期调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城镇个体工商户缴纳养老保险费以所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为基数,按单位和个人两项费率之和计征(定额计征),分别计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个人养老专户。

职工个人月工资收入超过上年度所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两倍以上的部分,不计征养老保险费,也不计算缴费工资。

第八条  单位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开户银行按所在地社会保险管理局按月开具的托收单以工资同等顺序向单位扣缴,转入社会保险管理局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帐户,单位不得拒付。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所在单位在职工工资中代扣缴;劳务输出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劳务输出单位代扣缴;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助收缴。

第九条  当单位终止并进行清算时,清算人必须通知终止单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管理局,养老保险费须首先清偿。

第三章  享受养老保险条件

第十条  按本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经所在地社会保险管理局审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直至死亡:

(一)按国家有关规定,达到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

(二)缴纳养老保险费年限累计满10年以上。

第十一条  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按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时间积累计算,不按规定的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或中断缴费的时间,不计算为缴费年限。

本规定实施前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年限计算为缴费年限。

全民所有制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第四章  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二条  职工退休后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养老金、丧葬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

第十三条  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附加养老金和个人专户养老年金三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附加养老金由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

(一)基础养老金:退休职工按所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计发,离休干部按35%计发,职工社会平均基本生活费占工资收入比重发生较大变动时,由省统一调整。

(二)附加养老金按下列标准计发:

缴费年限累计满10年不满15年的,每满1年计发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

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及以上的,每满1年计发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2%。

附加养老金根据上年度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增长情况由市统一调整。

职工因病丧失劳动能力需提前退休时,每提前一年,在附加养老金中相应减发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除外。

(三)个人专户养老年金:储存在个人养老专户中的保险基金,在职工退休时,连同利息一并转成养老年金,按月支取。

职工出境定居或死亡时,其个人专户养老保险基金连同利息,退还给职工本人或其法定继承人。

凡退休时个人养老专户存储额(连同利息)少于所在市上年度职工6个月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可一次性支取。

第十四条  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不发基础养老金和附加养老金,计发一次性老年津贴。一次性老年津贴的标准为:缴费年限每满一年计发两个月本人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

第十五条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退休职工死亡,其丧葬费、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发给。

第五章  保险基金管理

第十六条  养老保险基金不分单位所有制性质和职工身份,统一由单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管理。中央、省属及军队的驻市、县单位由所在地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管理,驻穗单位由省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

第十七条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跨省(区)调动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在本省内跨地区变换工作单位的,由所在的市、县(区)社会保险管理局给予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具体转移办法,由省社会保险管理局根据本规定另行制订。

第十八条  社会保险管理局或指定的机构负责按月向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

第十九条  养老保险基金存入银行,按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转入养老保险基金。

第二十条  各市、县社会保险管理局可按有关规定,经省社会保险管理局审批,在保证支付的前提下,根据“安全、增值”的原则运用养老保险基金,营运收益转入养老保险基金,免征税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营运要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十一条  社会保险管理局可按所征收社会保险基金总额提取2%至5%的管理费,具体比例由各市社会保险管理局根据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的多少提出,并经省社会保险管理局审核、当地政府批准。管理费免征营业税、所得税。

第二十二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局应建立和健全财务、统计、审计等制度,向社会保险委员会及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编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运用及管理费的年度预决算和季度结算。

第二十三条  养老保险基金中的基础养老金实行全省统一核算,附加养老金和个人专户养老年金由各市分别核算。

在基础养老金实行全省统一核算前,各地按养老保险金总额的2%上缴调剂金,其中1%交市,1%交省,用于对困难地区和企业进行调剂。各地应交省、市的调剂金,由省、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开具缴款通知书通知开户银行扣缴,不得拒付。

第六章  检查与处罚

第二十四条  所有单位必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或注销企业营业执照时和事业单位的审批机构批准成立或撤销事业单位时,要抄送当地社会保险管理局备案。

第二十五条  单位和职工逾期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按日增缴应缴额0.5%的滞纳金,拒不缴纳者,由社会保险管理局通知单位开户银行从其银行帐户中强制扣缴或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滞纳金转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第二十六条  在职职工人数发生变动,单位应在当月向社会保险管理局办理有关手续。社会保险管理局有权对单位的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单位和职工的缴费情况以及有关经营情况进行稽查。单位应定期向职工公布缴费情况,接受职工监督。

第二十七条  单位和职工有权向社会保险管理局查询本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情况和职工个人专户的有关情况,监督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社会保险机构应提供相应的服务。

第二十八条  退休职工及其供养直系亲属在享受各项养老保险待遇条件变更或者失去享受条件时,本人及亲属应立即向社会保险管理局报告。对虚报、匿报、冒领养老待遇的,一经查出,社会保险管理局追还虚报、匿报、冒领的金额,拒不履行的,由作出决定的社会保险管理局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上级机关应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机关或者有关上级机关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挪用养老保险基金弥补经费困难或经办其他事业的;

(二)擅自改变养老保险基金性质,违反基金营运制度,抽调基金从事经营活动的;

(三)挤占、挪用社会保险管理局管理费的;

(四)侵占社会保险管理局房屋、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的;

(五)对拒绝挤占、挪用养老保险基金和管理费、抵制侵占社会保险基金及资产的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条  社会保险管理局违反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当地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单位领导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单位和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未按照规定存入养老保险基金帐户的;

(二)擅自动用养老保险基金的;

(三)随意减免或增加单位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

(四)随意减发或增发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的;

(五)随意提高管理费的提取比例的;

(六)贪污养老保险基金及管理费的。

第七章  争议处理

第三十一条  单位和退休职工对本规定的执行有争议的,可向上一级社会保险事业局申诉。对申诉处理不服的,有权在接到处理通知后的两个月内向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所指“企业”,包括各类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以及军办企业。“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含企业干部、工人、人民解放军中无军籍的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工、农民轮换工、外商投资企业中的中国籍职工和劳务输出人员。

外籍员工和港、澳、台员工是否参加当地社会养老保险,由该企业(公司)董事会决定,并写入企业(公司)合同。

因退休费用负担过重,在本规定实施前未能按统一标准纳入退休费社会统筹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按低标准实行集体统筹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可暂时维持分档次定比例的办法,逐步过渡至按本规定执行。

除国务院另有批准外,驻广东省的中央直属企业按本规定执行。

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中的国家干部、固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办法根据本规定另行制订。

第三十三条  职工工资指数,在本规定实施前一律按1994年本人标准工资加国家及省规定的补贴与所在市平均标准工资加国家及省规定的补贴之比调整计算,本规定实施后按缴费工资计算。

第三十四条  退休职工的养老待遇从1994年1月1日起一律按本规定计发,按本规定计发的待遇水平低于原计发水平的,按原水平补齐。

在本规定实施时已退休职工的退休费加各项补贴之和按本规定划分为基础养老金和附加养老金两个部分。并按本规定逐年调整。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实施之日起,现行国家和省规定的各项退休生活补贴并入基础养老金和附加养老金,不再单独计发。今后国家规定加发的补贴,通过每年调整基础和附加养老金解决,不另行发放。

第三十六条  各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规定制订补充性地方养老保险措施,并报省社会保险委员会、省社会保险管理局备案。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从1993年8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东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细则〉等50项规章的决定》中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997年12月3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3号  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全文

……

三十五、关于《广东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的修改决定

《广东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省政府1993年6月7日以粤府〔1993〕83号文)作如下修改:

1.原规定中的“社会保险事业局”均修改为“社会保险管理局”。

2.第二十五条修改为:“单位和职工逾期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按日增缴应缴额0.5%的滞纳金,拒不缴纳者,由社会保险管理局通知单位开户银行从其银行帐户中强制扣缴或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滞纳金转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篇4

各地养老金运行“贫富不均”

近期有关养老金并轨的消息引发全国关注,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黑龙江和上海的代表委员都关注起了养老金缺口的话题。只是,他们关注的出发点各有不同。

对于黑龙江的代表委员来说,他们担心的是眼下本省的养老金运行有些“揭不开锅”。根据黑龙江省财政厅向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交的《关于黑龙江省201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的报告》,2015年黑龙江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一项收支缺口达202.6亿元。《报告》还指出,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及劳动人口外流对黑龙江的养老保险形成了较大压力。

上海的代表委员担心的则是,5年后甚至10年后养老金运行可能存在风险。上海市人大代表、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窦玉明拿出一组数据:“现在上海的养老金支出是2500亿元,未来5年,预计这个数字会涨到3500亿元,10年后是最难的,要达到5000亿元,比现在翻一番。这个缺口从哪里出?”

事实上,全国各个省份养老金运行情况差别较大,有的省份收支存在缺口,且持续扩大;有的省份当期还有结余,甚至达上百亿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如果剔除财政补贴,截至2012年,我国有19个省份的养老金当期存在缺口。辽宁、黑龙江的缺口均超200亿元;相比之下,有12个省份的养老金当期收大于支。其中广东最高,当期收支结余高达652.09亿元,江苏、浙江和北京也都超过300亿元。

医养结合呼唤护理险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高票通过,几乎同时,《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也由北京市人代会通过。而上海市两会专门拿出半天时间邀请代表集中讨论“大力促进医养结合,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各地养老服务条例的出台源于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沈晓初说,上海目前的老年护理服务、老年医疗服务方面的人员增长,远远跟不上上海老龄化发展的水平,“我们正想办法跟市教委合作,加强培训,增加上海的老年护理和老年医疗技术人员”。

江苏政协委员程朝晖建议建立以政府、个人、雇主等形式多元的资金筹措模式,精心测算,确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标准。他说:“一个健康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由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商业保险共同组成,不能期望基本养老保险将所有的事情都办好,实现‘老有所养’,还需要家庭和个人未雨绸缪,做好社会保险之外的功课。”

社区门诊设老人病房

在广东省东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东莞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蓝光明建议,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人病房或康复病房,采取免费、半免费和社保报销等多种形式,解决长期患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保健问题,可减轻家属长期请保姆的经济负担或保姆不会保健的顾虑,为社会释放生产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杰孚在日常接诊时发现,真正需要面对面和医生交流以及做一些检查和治疗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并不是很多,一半以上的患者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亲自来医院就诊。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他建议利用网络、手机、电脑等工具,建立医患间的在线交流平台。

家庭养老医护费纳入医保

在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刘军委员建议将老年人健康与护理部分费用分年龄设定包干补助标准,纳入医保支付。而针对居家养老中符合家庭病床认定条件、接受社区日间照料、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可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医保基金给予适当比例的分担支付。

对于居家养老医疗报销问题,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徐凤芹建议,设立护理保险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从保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经费,这对失能和失独老人非常有益,也会缓解大医院的住院压力。目前一些大医院里,有些失能和失独老人占着病床不愿出院,原因就是在医院的开支可以报销,而回到家里报销不了,因此,应该将护理保险与社保等对接。

出台广场舞管理办法

过去一年,因公共场地资源不足,导致一些地方的广场舞变成了“小区舞”“地铁舞”;还有舞者在公园为抢占地盘而交恶;广场舞噪声扰民事件也常见诸报端。

针对以上状况,在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市人大代表陈d萍认为,政府部门要及时排摸所在区域所有能开展或适宜广场舞活动的广场、街心花园、小区、公园、绿化场所等公共场所,以期地尽所用。及时制定出台有关“加强社区广场舞团队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切实解决广场舞团队在活动中所涉及的场地使用、经费开支、人员数量、活动时间等问题,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延伸阅读

各地两会关键词

作为全国两会的预热,地方两会每每透露着各地发展的新热点,通过这些关键词可以预见全国两会的一些新看点。

【关键词1:新常态】

“淡化GDP”成各地构建2015年经济“新常态”重要内容。其中,北京、天津等19省市下调GDP增长目标,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提出“经济平稳增长”。

【关键词2:一带一路】

各地争搭“一带一路”顺风车,自贸区申报降温。“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各地部署今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融入、踊跃参与”成为各地共识。

【关键词3:深化改革】

2015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所有省市在谈及改革时,无一不提及农村改革。

【关键词4:依法治国】

各地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多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均辟有专门章节对“依法行政”展开阐述。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篇5

截至去年底,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总额2.87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2万亿元。 近期,证监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等部门多次呼吁养老金加快多元化投资步伐,乃至直接投资于国内股市。

养老金入市的消息已经传出,在业界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认为,养老金入市是托市,也有人期望养老金入市可以倒逼股市规范化、透明化。对此,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是基于养老金入市能走得更远,更好。

好兆还是噩梦?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表示此次广东养老金率先入市,是开启全国养老金入市的良好开端,其它城市预计会在后续几个月内跟进,对股市将会有短期利好,但是长期利好还是要结合实体经济、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刘景德指出养老金主要会投资到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国债、企业债等风险可控的产品中,部分会投入到股市中。“股市现在处于低位,下跌风险有限,如果养老金入市长期持有的话,风险是可控的。”谈及此次养老金入市对于股市的影响,刘景德表示这是种实质性的利好,但是由于市场对于养老金入市已有心理准备,所以属于短期利好。他预测明天的股市会呈现先小幅走低然后逐渐走稳抬头的态势。广东养老金率先入市,是开启全国养老金入市的良好开端,其他城市预计会在后续几个月内陆续跟进。但是,仅依靠养老金入市来探测股市大牛市即将到来是没有根据的,“养老金入市只有和实体经济运行、政策走势、股市运行周期等产生良性共振,才可以说大牛市将会出现。”

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刺激作用显而易见,有专家认为养老金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是对百姓负责,按去年CPI5.6%计算,养老金收益率不足2%,一年损失1000亿。也有担心市场风险莫测,老百姓的保命钱一旦打水漂,风险谁担?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刘纪鹏表示,广东养老金1000亿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主要买固定收益的债券,这能算重大利好?不合理发行制度,一股独大家族和国有大小非减持及披露制度不改变很危险,若买股票,承担当前支付重任的地方社保和做为预备队的全国社保基金谁来负运作风险?没风险,那全国社保这条股市大鳄又去从哪里赚钱?赚谁的钱呢?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养老金可以入市,但是一定要慎重。“养老金可以入市,和购买其他债券是一样的,入市的点一定要选好。另外,由于老百姓对养老金入市之后的风险太大存在担忧,”厉以宁说, “老百姓都会想到,自己的保命钱,丢了怎么办?所以一定要慎重。”而对于养老金入市的时间表和节奏,厉以宁认为应该由业内专家讨论决定。

对于正在推动的养老金入市,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欢迎。郭树清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于2000-2010年间资本市场投资做的很不错,达到了年均9.17%的收益率,值得其他的机构和资金学习。全国有2万亿的养老保险金余额分散在各省,此外,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3.9万亿元,扣除贷款后余额还有2.1万亿。他说,如果这些资金组织起来,设立一个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委托一个机构,投资资本市场,“对市场、对机构、对全体居民都大有好处。”

郭树清指出,中国的社保体系建设将利好证券公司的发展,可以预见养老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险资金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需要证券公司提供一对一的特色化的证券研究、资产管理服务,满足机构的保值增值需求。郭树清的这一表态与其在证监会内部召开的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上的讲话一脉相承。他称,要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措施,支持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积极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阳光化、规范化运作。他强调,养老金入市不是仅指进入股市,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要求,不可能全部投资股市,还包括债券市场等。“对于推动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暂时还没有出台具体的优惠措施。”

也有专家认为,就当前的股市而言,养老金入市是有些相当大的风险。在一些基本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养老金很难进入A股市场投资。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表示,目前我国养老金统筹不仅做不到全国统筹,省级统筹也只有很少的地区能够做到。虽然截止到去年底,全国社会保险基金资产总额已超2万亿元。但实际上,这些钱大都沉淀在基层,国家要统一调配使用,并不简单。而投资股市要想取得相对较好的收益,是需要适度的资金规模的。同时,按照现行规定,养老基金仍然只能存银行买国债。如果养老金要入市,必须先立法,先解决合乎规定这一基本条件才行。褚福灵称,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他倾向于进行相对多元化的投资。我国股市风险较大,即使有关部门最终做出养老金入市的决定,也不要在初期投入过多的资金。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部分省市已开始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并将适时全国推行。对于公众关注的养老金入市问题,尹蔚民表示养老金投资办法正在论证。“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对养老金的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养老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而言的方向是明确的。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目前结余1.9万亿,去年养老金收入大约为1.3万亿,支出约为1.2万亿,略有结余。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养老金缺口。 养老金是企业和个人交的钱,是保命钱,首要原则是“安全第一”。无论怎样投资,都要保障当期的发放,保障基金的安全。社会上的专家、老百姓对这个问题分歧很大,相关部门还要广泛地听取意见,认真地研究论证,人社部也会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方案。

养老金入市是趋势

2011年10月底履新的郭树清,一直处在四方如炬目光之下。就任证监会主席两个月,新政频出。分别是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发展公司债、强力打击内幕交易和证券期货犯罪,为市场引入资金活水,规范借壳上市,提升IPO审核公开性,倡议“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入市”。

对于养老金入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目前的股市的情况,我看就有价值投资的机会。”养老金入市并不是指都买股票,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养老金买股票。养老金投资股市,应该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负责的投资,还要考虑其他诸多因素,比如股票的市盈率情况等。戴相龙表示:“养老金入市”的概念,其真正的

意义是指投资运营。投资运营是国际惯例,我国已经在做。将来有一部分地方基本养老基金,也有可能投资运营。“从中国来讲,社会保障基金早就已经投资运营。11年来,每年投资回报平均为8.6%。”戴相龙说,虽然去年股市跌得很厉害,给回报率带来一定影响,但从总体看,社会保障基金的年均投资回报率仍高出同期通货膨胀率6个百分点。

他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整体向好,资本市场也随之逐步完善。养老金投资股市,应该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负责的投资,还要考虑其他诸多因素,比如股票的市盈率情况等。“目前资本市场上大都是散户在‘追涨杀跌’,所以造成了股市的不平稳。但是,如果能有一部长期资金进入股市,股市就可以逐步稳定。”戴相龙说,有人说养老金现在进入股市不是时候,那什么时候可以进?养老金不能买,老百姓为什么让他买?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是稳中求进的,所以股市也会逐步完善,中国的股市是稳定的、有上升趋势的,但并不是每天都在上升,肯定会有波动。今年的股市的情况仍旧难以判断。

戴相龙指出,目前公众之所以那么关注养老金投资运营,是由于很多人认为养老金投资运营就是单纯买股票,恰好近期的股市比较低迷,所以大家比较担心。实际上,养老金投资运营是国际惯例,国际上的养老金,特别是积累型的养老金,都是采取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投资运营的。

据他介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也不是完全入市。其中,有45%左右用于

固定回报类的投资产品比如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等。投入股票的比例为30%多一些。另外的20%是用于未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养老金入市这是一个趋势。”戴相龙说,现在说养老金入市买股票有风险,是因为现在股市并不好。但实际上,养老金存入银行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如何绕开“风险”

养老金入市的所有顾虑,最终都归结为“安全”二字。但是,养老金因CPI的增长而贬值,是亟待解决的困境。养老金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如何入市,投多少资金入市?入市后赔了该怎么办?

养老金入市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是顶多算是“中性偏多”的消息,原本对于股民“利好”的养老金入市因多数配置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对股市又出现“利空”效应。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称,“从郭树清主席提出养老金入市后,股市上涨两百多点,现在广东1000亿试点,作为真正养老金入市的实施必然带来利好兑现。据我所知全国1.9万亿养老金。但此次广东千亿养老金交社保基金仍有很多运营问题,所以只能算是‘中性偏多’消息。”谢百三解释道,委托社保基金运作会将这样的利好转机变成一个利空行情。因社保基金、养老金有着不能亏损的底线,操作必然小心谨慎,所以多数将投入固定收益凭证,这也意味着进入股市炒股票的养老金会变少。固定收益凭证即是国债、国库券、企业债及稳健可靠的基金等。“所以说社保基金,养老基金运营风险极小,很安全,20多年这些固定收益类凭证都没有出现倒闭等现象。原银行利息只有3.5%左右换成投地方政府债、企业债能得到7-8%的利润也能很好的实现保值增值。”

“养老金短期内不会大量入市。”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兼职教授郑秉文说,官方无论内部还是对外公开都已明确态度,“其根本原因就是考虑基金安全。”郑秉文说,即使入股市,其所占资金比例最多也不会超过40%。郑秉文预计比例应该在30%以下,剩下70%可以持有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权投资、实业投资等。“实现多元化的投资,风险就可以分散化。”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义说,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就是限制“入市”基金比例,保证基金投资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同时,还需要完善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唯有这样才能解决投资风险的后顾之忧。

新增资金将主要配置到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养老金入市对股市是一剂强心剂,但是迎来牛市的进程很缓慢。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表示,固定收益类产品主要指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具有收益稳定、风险基本可控的特点。货币市场基金投资时间为一年以下,债券基金为一年以上。股票型债券也可作为投资方向,但风险较大。据他介绍,固定收益类产品基本分为货币市场产品和债券市场产品。货币市场产品的主要投资方向为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市场产品分为债券基金和债券,债券由信用产品(公司债、企业债)和利率产品(国债、信用债)组成。范为坦言,“此前证监会和投资者对养老金入市期待甚高,这次迈出了第一步,将会引来更多城市效仿,这能增加股票需求,为A股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是迎来牛市的进程将会缓慢,毕竟养老金、住房公积金都是百姓的养命钱,不能出现闪失。我认为短期之内养老金入市不可能迅速扩散。”

地方养老金通过委托社保基金入市,打通了养老金投资股市的渠道,增加了买方力量,对市场是重大利好。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说:地方养老金通过委托社保基金入市,打通了养老金投资股市的渠道,其成功运作可作为他省效仿模式,养老金入市增加了买方力量,对市场属重大利好。”支持广东省敢为天下先!养老金在大众悲观时并且有分寸大争议时进入股市才能保证成本足够低廉,而待市场一片大好时进入成本往往高企,并不是价值投资者的选择。可以预见的是,其他省份看到广东赚钱后进入的成本往往要高于老广了,这是个大概率的事件。虽然届时争议及政策风险也大大减低,但失去了低价。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篇6

广东养老金并轨方案知多少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xx〕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xx〕18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28号)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改革的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基本原则。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二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四是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五是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

二、改革的范围

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行政类和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严格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定确定参保人员范围,编制外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单位,要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规范,待明确工作人员身份后再纳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按月缴纳。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20%,计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由单位代扣,全部计入个人账户。

个人月缴费工资基数按照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核定;新设立单位和参保单位新增的工作人员按照本人起薪当月的月工资核定。个人工资超过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特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不含节日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特区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绩效工资(不含节日补贴)。其余项目暂不纳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20xx年10月1日至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启动实施前,经组织批准调动工作且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由调入单位办理其参保手续并补缴期间相应时间段的养老保险费。20xx年10月1日至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启动实施前离开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内工作人员,由原单位办理其参保手续并补缴期间相应时间段的养老保险费。

四、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一)个人账户储存额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免征利息税。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二)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后,累计缴费(含视同缴费和延长缴费)不足20xx年,且未转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可以书面申请终止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

(三)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在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前离境定居的,其个人账户予以保留;达到领取条件时,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其中,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可以在其离境时或离境后书面申请终止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

五、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一)基本养老金享受条件。

本办法实施后退休,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20xx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改革后单位和个人都按本办法规定缴费的年限为实际缴费年限。符合本办法参保范围且20xx年10月1日(简称改革时)在职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含按合同制管理的原固定工,不含其他合同制工人),其改革前符合国家和省合并计算连续工龄规定的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其改革前在企业或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予以确认,并与改革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合同制工人(不含按合同制管理的原固定工)改革前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予以确认,不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并与改革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其他情形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二)基本养老金的构成。

1.本办法实施前,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含按合同制管理的原固定工,不含其他合同制工人)已经退休并领取退休待遇的,原待遇水平不降低。其中,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原待遇项目(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国家和省规定的原待遇项目(标准)包括基本退休费、退休补贴(不含节日补贴,下同),退休补贴按改革前管理权限批准的标准确定。

2.本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20xx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3.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20xx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4.不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原待遇其它项目(标准)继续按原渠道发放,所需费用由原渠道解决。

(三)基本养老金计算办法。

1.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其中,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实际平均缴费指数实际缴费年限)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指数根据本人退休时的职务职级(岗位)和工作年限等确定,由省统一制定视同缴费指数表。视同缴费指数具体计算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另行印发。

2.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1.2%)。

3.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其中,计发月数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另行印发。

(四)关于中人待遇过渡。

对于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中人设立20xx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即:新办法计发待遇(含职业年金待遇)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按老办法待遇标准发放,保持待遇不降低;高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超出的部分,第一年(20xx年10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退休的人员发放超出部分的10%,第二年(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退休的人员发放20%,依此类推,到过渡期末年(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9月30日)退休的人员发放超出部分的100%。

新办法待遇计发标准=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其中: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A:20xx年9月工作人员本人的基本工资标准;

B:20xx年9月工作人员本人的职务职级(岗位)等对应的退休补贴标准;

C:按照国办发〔20xx〕3号文规定相应增加的退休费标准;

M:工作人员退休时工作年限对应的老办法计发比例;

N: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的退休年度,N〔20xx,20xx〕。20xx年10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期间退休的,其退休年度视同为20xx年。

20xx年10月1日至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启动实施前退休的中人,根据国办发〔20xx〕3号文及其他配套文件规定,相应调整在职期间的工资标准,按本办法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按中人的过渡办法重新核定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六、基本养老金调整

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实施。

七、统筹层次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从县级统筹起步,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各级人民政府承担征收、管理和支付的责任。

八、基金管理和监督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基金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依法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

九、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参保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

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改革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基金。转移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

十、职业年金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适用范围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一致。

职业年金费用按月缴纳。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8%,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由单位代扣,直接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单位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一致。

职业年金基金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个人缴费实行实账积累。对非财政全额供款的单位,单位缴费实行实账积累。对财政全额供款的单位,单位缴费根据单位提供的信息采取记账方式,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工作人员退休前,本人职业年金账户的累计储存额由同级财政拨付资金记实;有条件的地区,单位缴费可以逐步实行实账积累。

实账积累形成的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投资运营,按实际收益计息。

工作人员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并依法办理退休手续后,由本人选择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的方式。可一次性用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依据保险契约领取待遇并享受相应的继承权;可选择按照本人退休时对应的计发月数计发职业年金月待遇标准,发完为止,同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享有继承权。本人选择任一领取方式后不再更改。

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十一、其他政策

(一)延长缴费。

本办法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20xx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处理和基本养老金计发比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执行。缴费比例、缴费基数和资金来源等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延迟退休人员参保政策。

本办法实施后,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干部管理权限,经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继续按在职工作人员的标准参保缴费。其中少数人员年满70岁时仍继续工作的,个人可以选择继续缴费,也可以选择不再继续缴费。待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时,按规定计发养老待遇。

(三)改革前的政策衔接。

妥善处理我省改革前政策与本办法的衔接,确保政策统一规范。

1.符合本办法参保范围且改革前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或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其改革时在职的编制内工作人员,从改革时起按本办法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

2.以下三种情形的个人缴费本息,可划转至改革后的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退休时一次性发放,也可在退休前发放本人。

(1)改革前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时在职的编制内工作人员(含按合同制管理的原固定工,不含其他合同制工人),其改革前视同缴费年限对应时段的个人缴费本息。

(2)改革前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的地区,改革时在职的编制内工作人员(含按合同制管理的原固定工,不含其他合同制工人),其视同缴费年限对应时段的个人缴费本息。

(3)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的地区,改革前的个人缴费本息。

改革前已退休且改革后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待遇的退休人员,在按原退休办法计发待遇的基础上加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其剩余的个人缴费本息发放本人(不再加发个人账户养老金);只按原退休办法计发待遇,没有另外加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或发放的基本养老金中含个人账户养老金并按原退休待遇水平补差的,个人缴费本息全额按规定发放本人。本人死亡的,可依法继承。

各地个人缴费本息的发放办法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改革前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编制内合同制工人(不含按合同制管理的原固定工),按照有关规定转续养老保险关系,改革前的缴费年限及个人账户储存额与改革后的合并计算;改革前已经退休的,不再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继续按原渠道保障其养老待遇。

4.在当地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期间离开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内工作人员(含按合同制管理的原固定工,不含其他合同制工人),离开前的视同缴费年限按试点地区原试点政策认定;原试点政策实施后至离开前的实际缴费年限予以确认。

5.改革前离开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离开原单位前工作时间按规定不能视同缴费年限的,可按改革前有关规定办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一次性缴费。

6.在国家或省作出新的规定前,公益三类事业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暂按原渠道保障其养老待遇,试点地区改革前已将其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的,具体衔接办法在各市贯彻意见中明确。

7.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期间的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结余部分并入改革后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一使用,严禁挤占挪用,防止基金资产流失。

(四)调整部分工作人员退休时加发退休费的政策。

改革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劳模、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等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在职时给予一次性奖励,退休时不再提高基本退休费计发比例,奖励所需资金不得从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对于改革前已获得此类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本人退休时给予一次性退休补贴并支付给本人,资金从原渠道列支。符合原有加发退休费情况的其他人员,按照上述办法处理。一次性退休补贴标准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经批准后实施。

十二、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筹资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各级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十三、社会化管理服务

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普遍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加强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十四、基本养老保险经办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县级及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办理。

省属驻穗单位和省垂直管理一级预算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省属其他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由属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

中央驻穗二级预算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中央驻粤其他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暂由属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

各级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负责征收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指导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业务工作。

各地要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能力建设,适当充实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服务设施。

十五、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制定的经办规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求,统一建设集中式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由省级管理数据资源,纳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

十六、组织实施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切实抓好组织实施。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掌握实施情况,确保各项工作平稳进行。要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认真排查风险点,制定应对预案,把工作做实做细,保持社会稳定。实施本办法过程中的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二)组织业务培训。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举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政策培训班,对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进行培训。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举办经办管理培训班,对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进行培训。各地区、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集中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工作,帮助相关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全面、准确掌握政策,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组织各方面力量,宣传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准确解读各项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改革工作,保证改革顺利实施。

(四)明确实施工作进度。

各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贯彻意见,经市政府同意后于20xx年2月底前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备案。

(五)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地要精心组织实施,确保顺利完成改革任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本办法的贯彻实施。

本办法自20xx年10月1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相关阅读

影响财政平稳运行因素仍较多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介绍,20xx年,广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64.76亿元,增长16.2%;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01.64亿元,增长40.1%。在考虑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因素后,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20xx年,广东财政收支形势有望延续平稳态势。但同时,影响财政平稳运行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如在收入方面,全球经济将延续疲弱复苏态势,国内投资增速放缓,消费动力不足,这将明显影响地方财政增收

另外,国家实行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落实普遍性降费等政策,以及可能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划分方法,这也将对广东财政带来减收影响。仅营改增全面扩围一项就预计减少1000亿~1200亿元。

今年全省企业或减负4000亿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今年在财政安排上特别突出一增一降:

增是今年共安排约2600亿元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比去年增加150亿元。这笔钱将用于支持企业固定资产投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合规性补贴资金,把资源更多更高效地投向实体经济。

降则是降低企业成本,落实降税清费政策,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负成本、财务成本,再加上积极协调配合其他部门,做好降低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物流成本等工作。经初步测算,争取20xx年全年能为全省企业减负约4000亿元。

并轨后首晒公职人员养老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20xx年的社保基金预算中,首次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因此,今年全省社保基金的预算及支出均有较大的增长。其中社保基金预算收入519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8%;预算支出3924.91亿元,增长38.82%。而到了20xx年末,滚存结余将达到10857.8亿元。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方面,根据20xx年的预算,全省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将达289.58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09.69万人,退休、退职人员78.9万人。预算显示,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收入达到729亿元,支出达到684.1亿元,年末累计结余为373.48亿元。

此外,20xx年,广东省共有6个部门纳入零基预算的试点。曾志权指出,今年起,广东将扩大零基预算改革试点部门至20个,争取20xx年全面铺开实施。据了解,所谓零基预算,就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

广东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至110元

保障底线民生将列为20xx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之首。20xx年广东城乡医疗救助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残疾人保障水平和孤儿生活保障标准将提高。

专门附件对20xx年省10件民生实事作了进一步说明,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量化指标。根据报告附件,我省今年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城镇、农村低保补助补差水平,以及城乡医疗救助人均补助标准等都将有所提高。我省将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津贴制度,标准为每人每月500元;对因遭遇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给予临时救助

今年将巩固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月110元;城镇、农村低保补助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每月418元和19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每年6470元以上、确保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孤儿基础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水平分别提高到每月1340元和820元;城乡医疗救助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2178元,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残疾人生活津贴每年1200元,重残护理补贴每年1800元。

20xx广东养老金调整一览:

调整对象:12月31日前(含本日)已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20xx年1月至6月首次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在核定首次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月标准时,同时按本办法进行调整,调整增加额从首次领取基本养老金之月起发放。

普遍调整: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篇7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是我国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共同导致的需求。关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典型地区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模式的介绍与评述,总结出对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续的启示,进而对我国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模式;评述;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3302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是劳动者跨地区、跨身份、跨体系流动时,其养老保险关系也对应地从一个缴费地转到另一个缴费地,或从一种保险体系转到另一种保险体系,涉及保险费的转移、缴费年限的计算、待遇领取的处置等核心问题。我国流动劳动者人数众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成为我国社保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009年12月颁布《企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后,我国各省市加快制度的完善。由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存在统筹层次低、立法不完善、信息系统不全面等问题,养老保险关系转续不是很顺利。因此,整合国内外典型地区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模式有利于为我国转续不成功或发展欠缺的城市总结经验,提供指导,进而弥补我国“社保漏洞”。

1 国内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模式

自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出现以来,我国各省市都重视其发展,尤其是我国流动人口多的经济发达城市,基本上都在总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各省的特殊情况进行探究,我国发展得比较好的主要有广东模式、上海模式、宁波模式、成都模式和其他模式。

1.1 广东模式

广东省致力于解决省内工作和流动的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续问题。

参保人在新就业地继续参保后,应当向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索取养老保险参保凭证,交由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接续本人养老保险关系并存档。在参保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同时,原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将其个人账户储存额视同缴费账户储存额转入新参保地。参保人在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时,由最后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办理申领,审核手续并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养老金按照参保人在省内不同参保地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水平,分段计算,由各参保地分别承担,这样参保人领取的养老金也不会因转移而增加或减少。另外,为了简化转移接续的操作,广东省通过发放社保卡的方式,广东省大部分地级以上市都发行了社保卡,并朝着“一卡多用、全省通用”目标提高统筹层次。

1.2 上海模式

2010年,上海市制定了本市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切实保障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的合法权益,保证了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

上海市的办法和其他省市相比,更加全面,流动范围的规定突破了省内的界限,对于跨省流动的处理办法也随即出炉,不仅解决由省内流入省外人员的转移接续问题,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解决办法。在流动人口群体的分类更加明细,农民工、公务员、军官、文职等都囊括在内。上海市办法有5项主要政策:“跨省转移”、“转移基金”、“一地领取”、“权益累计”、“同样待遇”。“跨省转移”是为了解决全面实现省级统筹后跨省转移难的主要矛盾。“转移基金”是指除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转移12%的单位缴费。“一地领取”是指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都能明确在一个地方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权益累计”强调的是跨地区流动就业参保人员养老权益必须累计计算,即在不同地方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同样待遇”是指农民工在城镇流动就业参保缴费达到规定条件,可以同城镇参保职工享受同样规则计算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对农民工一视同仁。

1.3 宁波模式

宁波市颁发《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不仅方便解决宁波市转移接续问题,而且为宁波市的外来务工人员量身打造了一份实惠的“社保套餐”,该办法是对务工人员所有相关的社会保险的处理。

外来务工人员因工作单位变更在本市同一统筹区域内流动的,其养老保险关系可以续接,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在本市不同统筹区域之间流动的,其养老保险关系包括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储存额一并转移。外来务工人员在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离开本市行政区域时,要求将养老保险关系转出本市行政区域的,经本人申请、转入地同意,其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储存额予以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暂不具备转移条件,本人愿意保留个人账户的,由养老保险机构保留其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关系不具备转移条件,本人又不愿意保留个人账户,并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累计缴费满12个月及以上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由养老保险机构一次性发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宁波市的“社保跟人走”的人性化管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关,但更多的需要市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的指导。

1.4 成都模式

2010年8月,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眉山、雅安、遂宁、乐山八市签订《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八市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实施达成协议,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八市“同城化”,在养老保险缴费、缴费年限计算、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政策逐步趋同,适时转轨。近两年来,四川八市正努力向养老保险关系转续“同城化”转变,转续业务经办信息系统正在完善。劳动者在八市之间的随时流动都不会为养老保险关系带来阻碍,不存在转移接续难的问题。

1.5 其他模式

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比较有优势的省市还有黑龙江省和重庆市。黑龙江省第一个在全国实现了省级社保的大数据库集中,特别是全省统一的社保信息网络实现了对人员异地社保关系转移、异地领取养老金的技术支持。由于实现了社保省级统筹,参保企业及各类人员基础数据全部进入省中心数据库,以及社会保障卡实行终身制,人们即使在省内调动工作也无须换卡,只需通过业务前台作调转业务,做一下变更即可。

重庆市在2006年率先在渝中、北磅两区发放50万张社保一卡通,持卡人不但能实现社会保险市内及异地缴费、领取,还能全面查询本人就业、失业及市场求职、技能鉴定等信息。

2 国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模式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是我国特定国情的特殊需求,国外相关的现象不广泛,相应的研究并不多。与中国的转移接续比较类似且有借鉴意义的国际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欧盟各国跨国工作时的转移接续。

2.1 美国公务员模式

首先,美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与我国类似的方面,他们的优势在于美国的制度具有良好的基础,全美国联网的社会保障号查询系统,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顺利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社会保障号一人终身不变,庞大的信息库简化了顺利转接。

其次,美国公务员内部不同养老模式有明确的转移接续办法,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以1984年为界,之前成为政府雇员的都参与CSRS计划,之后的政府雇员参与FERS计划。其中,雇员达到CSRS规定的工作年限要求,申领养老金,不足部分由政府财政负担,直到雇员死亡为止;FERS计划设计了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基本福利计划和节俭储蓄计划。正是在FERS计划的帮助下,实现了公务员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完全对接,顺利解决了公务员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间的转移接续问题,人员可以在不同部门自由进出。

2.2 欧盟跨国模式

欧盟20多个成员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各国公民跨国工作是合法常见的,因此养老保险关系跨国转移接续是欧盟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探索,欧盟摸索出一条很有创新性的设计思路,欧盟采取分段计算的方法。即尊重各成员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允许自行安排各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保障对象、缴费标准、待遇水平等,只是在劳动者的支付方式上有所巧妙变通、衔接。这样既照顾到了相关成员国的国家利益,又让参保人的养老金所得损失不多,甚至不存在便携性损害。既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又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加快各国经济的发展。

3 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有些省市养老保险关系转续比较有效,几种典型模式各有特色。广东省与宁波市转续方案详细,转续程序清楚;上海市转续办法新颖,养老金核算思路清晰;成都市的“同城化”路径便捷,不同城市转续无障碍;重庆市与黑龙江省的转续技术高,转续过程便利。然而各模式只有单一方面的优势,我国各省市转续又存在地方财政“分灶”吃饭、缺乏立法基础等社会阻力和统筹层次低、资金精算不清、信息系统建立难等技术困难,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续应该整合各典型省市与国家的优势。

3.1 转移接续原则规范化

欧盟能够成功贯彻落实分段计算法是各成员国共同协商的结果,各参与主体在养老金支付方法出台前进行规范化协商,在实施原则上达成共识,各成员国必须坚持不歧视原则、单一国家原则、聚集原则、可输出原则,即参保人无论在哪个国家工作都应该承认缴费年限且可以累积计算。虽然这些原则不是法律文件,它的约束力却很强。正是因为遵循这些原则,分段计算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会有争议,这种言出必行的规范性值得我国借鉴。

3.2 转移接续制度全面化

我国各省市并不缺乏典例,而单一化问题突出,基本都是转移接续某一方面有优势,综合各省市的特色可以整合出一套完善的转移接续办法:沿用上海市的20字方针,学习成都省内实现“同城化”的同时实现跨省转移,借鉴广东与宁波的转续程序,提高转续过程中信息统计技术。转续的实施程序、缴费年限统计、参保人信息管理、待遇领取手段各方面都有规定,通过全方位的学习订立全面化的转续方法。

3.3 转移接续法规完善化

法律法规最具权威性,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续制度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与保护,对于不遵守转续办法的行为没有相应的处罚与规制,即使社保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侵犯了劳动者的权利也没办法弥补。因此应该完善相应法规的制定,明确行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维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3.4 转移接续技术信息化

我国转移接续难的一个重要的阻碍是流动劳动者的参保信息难以统计,参保信息并不能随着劳动者工作地点的变动而转移。建立所有参保人的联网信息系统至关重要,同时为每一位参保人配置一张社保卡,社保卡与联网信息系统的个人账号相联系,而每个人终身对应一个社会保障号。个人参保信息库的建立简化了转续的程序,提高效率与正确率。

由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2012年11月三大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颁布,接续的顺利进行更是备受瞩目,借鉴实施效果好的省市与国家的经验才能有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静,匡敏.国内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经验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1,(4).

[2]刘雅.劳动力流动就业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篇8

第二条 企业招用的临时工,是指使用期限不超过1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含厂内发包工、搬运装卸工、施工企业的建筑民工等)。

第三条 企业招用临时工,必须在不突破劳动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内,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

第四条 企业招用临时工,须制定招工简章,填写《使用临时工申报表》,报劳动部门统筹安排。招工简章内容包括:招工数量,招收对象、条件和地点,报名时间,考核办法,录用后的合同期限,工资福利保险待遇等。

第五条 企业从所在地城镇待业人员中招收临时工的,应到所在地劳动部门办理用工手续。

企业确需从农村和外省招收临时工的,应按省人民政府现行管理规定审批。

第六条 企业招收临时工,必须按照劳动部门指定的地点招收。招收办法,可以通过张贴、刊登和播发招工广告招收;也可以请职业介绍机构推荐。从异地招收的,须凭劳动部门批准招收的证明,与招收地劳动部门取得联系后招收。

第七条 临时工被录用后,企业凭下列文件、证件,到批准招收的劳动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和申领《广东省职工劳动手册》:

(一)劳动部门批准的《使用临时工申报表》和《临时工花名册》;

(二)城镇待业人员《待业证》;

农村劳动者和外省劳动者本人身份证、户籍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部门务工许可证明、计划生育部门规定的计划生育证明或未婚证明;

(三)从事特种行业工种的,需有有效证件。

第八条 企业凭劳动部门批准的《使用临时工申报表》和核准的工资总额,到开户银行提取临时工工资费用。

第九条 企业招用非企业所在地户籍临时工,凭批准招收的劳动部门的《使用临时工申报表》和《广东省职工劳动手册》,向公安部门申请《暂住证》。

第十条 企业招用临时工,必须与临时工本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内容包括:从事的工种或劳务项目,合同期限,生产、工作时间和条件,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劳动纪律,承担违反合同的责任以及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劳动合同鉴证按省有关规定执行。企业与临时工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由当地劳动仲裁机构按照国务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和《广东省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实施细则》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期满时,原则上不再续签,企业生产确需续订劳动合同的,应于劳动合同期满前10日内到原审批用工的劳动部门办理续用手续,属异地招用的临时工,还须通知临时工户籍所在地劳动部门。

第十三条 临时工的工资待遇应不低于合同制工人同工种同岗位的收入,具体标准由企业和临时工本人协商确定。有我省城镇居民户口的临时工与合同制工人一样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待遇。

第十四条 临时工工伤保险问题按《广东省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临时工在企业工作期间,享有与合同制工人同等政治待遇。有享受学习、教育和参加技术培训的权利。

第十六条 企业从城镇和农村招用的临时工,都必须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企业招用本市、县户籍的临时工,养老保险金由户籍所在市、县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机构征集和管理。招用外市、县户籍的临时工,养老保险金由企业所在市、县的社会保险机构;省、市或市、县(区)保险机构在同一市区的,养老保险金按企业隶属关系分级征集和管理。省属和中央、部队企业驻广州市的,由省社会保险机构征收和管理;驻广州市以外的,由企业所在市、县社会保险机构代管。

非企业所在地户籍的临时工,合同期满不再续约或被辞退时,企业和个人交纳的养老保险金,由征集的社会保险机构转入临时工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机构,并将转移的金额记入《广东省职工劳动手册》。具体转移办法按照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金转移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企业招用临时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劳动保护规定。临时工与同岗位、同工种合同制工人享受同等的劳动防护待遇。

第十八条 劳动部门依法对企业招用临时工进行监督检查。

违反本实施细则的,由劳动部门按《广东省违反招用工人规定处理暂行办法》、《广东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及其《监察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其中违反本实施细则有关工资福利保险条款的,劳动部门不予核定用人单位工资基金,用人单位提取工资基金,银行可以拒付。

第十九条 企业因工程项目需要招用成建制农村建筑队(含挂靠县集体所有制单位性质的农村建筑队),要纳入劳动部门的统一管理。管理办法由省劳动局会同省建委、省建行等有关部门制定实施。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篇9

至此,实行了近60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画上句号。新华网评论指出,此举迈出了实现公平养老的关键一步,凸显了中央回应社会期待、力促养老公平的改革决心。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部分地区即开始对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了探索,部分科研院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先后启动“事业转企业”改革。到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5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为此次《决定》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在这批试点之外,深圳于2007年开始了与公务员聘任制相结合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012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时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深圳市的试点采取的是一个增量的改革,也就是说原来的公务员不动,新进入的公务员试行聘任制,签订聘任合同,实行协议工资,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

作为目前“最成功”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圳的“新人新办法”、职业年金等内容都在《决定》中得到了体现。

而从深圳的改革实践看,如何在涉及庞大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中实现稳妥与有效,乃是启动改革、推进过渡乃至最后完成“并轨”的根本条件。

“半吊子改革”

2007年年初,深圳即开始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同步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聘任意味着可以解聘,“解聘后就面临养老问题,当时就是以此为契机,先把聘任制公务员的养老金制度改了”。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资管理处副处长刘静姝告诉记者。

到2010年5月,深圳出台《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障试行办法》,针对新入职公务员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两年后,新的制度扩展到所有事业单位。

其实早在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5省市率先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

试点开展9个月后,有媒体记者分别赴5地调查,得出“普遍出现推进困难”的结论:“多数省市仍在进行方案的调研、论证,其中似乎只有广东给出了试点改革的时间表。”受此影响,“一些试点地区还出现了提前退休潮”。

5年后的2013年,新华社发表文章说:试点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已5年――4省市纹丝未动,广东省开始“破冰”。

当时在广东,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普通企业职工一样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但退休时待遇依旧按原有标准执行。这部分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由社保基金支付,与普通企业参保人员待遇一样;另一部分则是社保养老金与原干部退休金标准之间的差额,依旧由财政拨款解决,自收自支单位的由单位解决。

因此,广东省的养老“并轨”试验当时被戏称为“半吊子改革”。

而在深圳,机关事业单位“新人”基本养老保险完全与企业人员接轨,由单位(财政)和个人以月工资总额为基数,分别以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金。购买养老保险的标准与企业员工一样,为每月工资的21%,其中单位缴13%,个人缴8%。

购买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缴费工资的1%,由单位缴纳;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与企业职工完全统一,参保人员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不再跟随在职人员工资水平同步调整,而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统一调整。

“新人新办法”

曾在广东省原社会保障厅等单位工作、参与相关改革事务的深圳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谢圣远对记者解释说,对于个人来说,养老问题的关键是购买力,“不少人对未来还是有一定的担心”。

有些人已经工作很长时间,“不仅从个人情绪上难以接受,而且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没有任何积累”。刘静姝说,如果统一纳入改革,过去欠缺的部分也难以补缴。

因此,政策以新聘任人员开始,“先易后难,这是改革的常规办法”。她说。“新人新办法”,到2014年6月共有7000人执行。

不过她认为,好在“年轻人的接受能力强,所以在推行的过程中感觉比较顺利”。在制度设计中还要考虑平衡问题,“比如与企业的平衡,与过去老公务员、老制度的平衡,还有与将来后续入职的人员的平衡”。

而其他一些省份,因为历史遗留等原因,甚至在资金方面出现了缺口。

深圳的优势是“城市比较年轻,所以这方面比较乐观”,谢圣远认为,乐观的主要原因是收入相对较高,“这里的公务员年薪十几万,这在其他地方是拿不到的”。

改革后的机制与企业类似,退休后的收入与缴费年限以及缴费金额直接相关,所以,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工作年限越长越好。

总之,这个改革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退休待遇差距较大,引发公平性质疑;二是阻碍人才合理流动;三是导致财政负担日益沉重。

稳妥的过渡

不过,相对较高的收入同样无法消除对未来的担忧。

深圳改革的另一个要素就是职业年金――月缴费基数为上年度本人月平均工资总额,缴费比例为8%~9%。这笔费用列入事业单位年度预算,由单位缴交,并按月划拨至参加人员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行政机关将本单位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缴费列入年度部门预算,由财政全额缴交;事业单位将新聘人员职业年金缴费列入事业单位年度预算,由单位全额缴交。

在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中,财政核拨经费的单位缴交部分由同级财政保障;财政核拨补助、定向补助单位的单位缴交部分,根据不同公益事业单位的特点,按照财政核拨补助经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予以分类明确,相关规定由市财政部门另行制定;经费自理事业单位的单位缴交部分按原经费渠道由单位自行解决。

此次《决定》提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

这项受到争议的制度,其目的显然还是为了稳定公务员队伍,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

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篇10

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解释,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其变化发展最终要服从于经济基础;而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当经济、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之后,制度主体将突破路径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应运而生。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北依南岭,南濒南海,毗邻港澳,人杰地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全省经济环境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广东GDP在全国名列前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广东经济的飞跃发展,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寄予无限希望,这既是党中央对广东人民的信任和鼓励,也是对广东人民的考验,任务光荣而艰巨。

我们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可以说,农村全面小康的建设是广东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为了科学地监测和评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国家统计局与中央政策研究室共同研究制定了农村全面小康标准,而农村社会保障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人已经意识到农村社会保障作为正常社会不可或缺部分的重要地位。因此,广东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有着其特殊的历史使命。

二、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制度变迁

从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历程及其各种理论分析不难发现,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发展既决定于它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又受政治制度等其他社会环境的有力制约。广东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总的说来,我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农村集体保障阶段(1949年-1978年)

1951年,政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可是这部法规并没有涉及农村、农民。到1958年,体制在全国农村基本确立。在这种体制下,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经济成为农村中占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的农村集体经济剥夺了家庭的剩余支配权。在农民家庭收入仅够基本生活消费而无积累的情况下,集体向原来由家庭抚养的非劳动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此时期,广东省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而农民所享受的是以集体为主导的保证农民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农村集体保障。

(二)家庭保障阶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有了新的变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实行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广东农村居民提供了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制度安排,同时相对扩大了农村居民就业和消费的选择自由。这一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农村扶贫制度的建设,而且强调开发式扶贫,生产性救济。

(三)综合保障阶段(1989年以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我省农村社会保障有了新的发展。

1、养老方面,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目前广东省的农民养老仍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这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状况相同。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由于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现已建立了现代化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东莞模式,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农民的保险费由市、镇、村和个人共同承担,农民的基本养老金与参保人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挂钩。对于农村中的五保户,目前在广东省的保障水平要高于低保水平,其生活水准也不低于农村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敬老院的设施完备,服务水平也相当高。有的五保户甚至还有储蓄,可以资助其他困难的亲属。

2、医疗方面,新一轮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建工作开始。2001年前,广东没有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2001年后在省人大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决定由省政府组织、省农业厅承办,于2002年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资金筹集: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农民负担为主,省市县镇各补助一部分。2003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加大政府的资金补助力度,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转交省卫生厅承办,2004年后省财政给每个参保人补助10元,市、县财政补助10元,个人承担不少于10元;2006年省财政对每个参保人员的补助增加到25元,2007年增加到35元,市县增加到15元,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到2005年,全省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为2546万,占全省5047万农业人口的50.5%。

3、社会救助方面,农村居民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1995年开始实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8年这一制度开始覆盖农村,省财政每年对全省年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1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行低保补贴。2005年,广东省还将农村符合条件的最低保障对象全部纳入低保救济范围。农村低保人数从2003年的67.5万人增加到去年的130万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此外,最低保障制度的相关配套措施也使农民受益:一是实施特困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二是解决农村特困人员的住房难问题,主要体现在帮助其修建住房上;三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四是对农村特困家庭子女入学给予扶助;五是建立敬老院。

三、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简要述评

从总体上分析,广东农村社会保障三个阶段的制度变迁是与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相一致的,但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前的和发展到今天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了,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到目前为止,广东农村社会保障总体上并没有一个较为成型的制度,只能说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保障,例如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仅在珠三角地区建立起来,全省大部分农村并未推广,仅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东莞、珠海、中山、佛山五个市实行了农民与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在珠三角中也仅覆盖5市,120多万农村人口,其他两市的广州、江门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一些有条件的县镇还没建立,仍在探索之中,或仅对少部分

村干部和失地农民实施养老保险。此外,广东省自2002年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5年,全省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为2546万,仅占全省5047万农业人口的50.5%。

(二)广东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责不够清晰。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政出多门,有民政、卫生、农业、扶贫办等部门承担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从表面上看,好像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多部门负责,易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各部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及管理上的摩擦和矛盾。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子,就主管部门而言,以前为卫生部门(从省卫生厅到市县的卫生局),现在即将改为农业部门(从省农业厅到市县的农业局),使得基层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目前,社会保障费负担情况、社会保障费用缴纳与发放程序等等社会保障制度在运行及管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漏洞与失误,不符合国际惯例,很难实现规范化。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基金来源不规范、投保账户混乱以及挤占、挪用基金等违规现象,无不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法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