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作文题十篇

时间:2023-03-18 12:36:15

广东高考作文题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 不少于800字。4.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

高考材料作文已然成命题总趋势,如果稍加注意还会发现,材料本身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经典名作、寓言、绘画或其他虚拟内容,显而易见地在向当下转变,今年广东等省市就采用的是现实题材。广东的这则材料虽似乎仍为虚拟,却不能否认它是从现实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应该说贴近现实,很有生活气息和当代诉求。

该材料作文没有审题难度,取材、视角和立意都留给考生很大的空间,下面我们选登的两篇例文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做慈善还没有蔚然成风的今天,人们有许多议论很正常,问题在我们怎么看待每一个善举。对当前人们热议的这个话题,你可以希望爱心借此互相传递,形成社会道德的良性循环。从捐助者和被捐助这两方面来说,前者要尊重对方,后者也要懂得别人的善意。如果真正注意到对方的意愿,尊重对方的选择,那么善举才能对社会释放和辐射善意,从而真正有效果。做慈善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只有做慈善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个社会才越来越有希望。我们的作文立意若能把这个意思表达清楚,便是上乘作文。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2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3

从2010年起广东高考实行文科综合卷,地理、政治、历史三科合卷考试,满分300分,每科100分。如何从命题、备考看待每年的高考题目?命题包括内容、题型、难度、信度、标准差、区分度等,备考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命题者和高三学生老师如何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地理课考试大纲》?我们课题组在广东实验中学高三文科班(201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中做了抽样问卷调查,收集一部分有多年高三地理教学经验老师的意见、参考有关的文献,对广东高考地理命题制进行研究。

一、问卷设计和抽样调查的结果

1. 问卷设计。

课题组的成员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曾玮博士、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张灿祥、广州市第四中学地理教师胡伟英、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邱萍、广东实验中学地理教师(黄建伟、廖洁、黄嘉永)组成,课题组的成员通过征集相关人员的建议,设计了《广东高考地理命题制研究问卷》,并在广东实验中学高三文科班(201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抽取了两个班的同学做随机问卷调查。

2. 广东高考地理命题制研究问卷。

《高考地理命题制研究》问卷调查

高三文科班的同学:

你好!本问卷是《高考地理命题制研究》课题组发出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2010-2013年广东高考地理命题的感受和把握,并据此对广东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和形式进一步建议,以达成更好的考核目的。请你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你的回答仅作为统计数据处理,对你本人和学校均无影响。谢谢你的帮助!

【内容要素】

1. 2010-2013年广东高考地理命题范围基本上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 )

A.同意 B.较同意 C.不同意

2. 2010-2013年广东高考地理命题基本上体现地理知识的 特点(区域性、综合性)( )

A.同意 B.较同意 C.不同意

3.与知识考查相比,2010-2013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更侧 重于对能力的考查( )

A.同意 B.较同意 C.不同意

【题型要素】

4.2010-2013年广东高考地理命题所选用的题型比较恰当( )

A.同意 B.较同意 C.不同意

5.2010-2013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各题型所赋的分值较科学合理( )

A.同意 B.较同意 C.不同意

6. 你希望2014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类型与2013年比较( )

A.一样 B.大致一样 C.较去年有所改变

【难度要素】

7.你认为2013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的整体难度(难度系数0.55)( )

A.偏难 B.适中 C.偏易

8.你希望2014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的难度系数(难度系数=平均分/总分)是( )

A.0.50~0.54 B.0.55~0.59 C.0.60~0.64

D.0.65~0.69 E.0.70~0.74

9.你目前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辅导与2013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的难度比较( )

A.高于高考试题的要求 B. 大致一样

C.低于高考试题的要求 D.不清楚

【你对2014年广东高考地理命题建议】

3. 抽样调查的数据。

选 项(各选项选的人数和占的比例)

《高考地理命题制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共发出90份问卷,有2份空白没作答)

二、2010年―2013年广东高考地理卷考点分布

三、2010年―2013年命题分析

1. 试题的总体评价。

2010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广东卷)严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地理课考试大纲》及其说明的要求,命题注重能力立意,注重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材料新颖、难度适中、梯度合理,无偏、难、怪题,题型、难度与知识覆盖面与前两年基本一致,保持了广东省地理高考试题的风格,命题的质量与水平较高。试题全面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必修内容以及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选修内容的掌握程度,选材围绕地理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知识面覆盖广、考点分布合理,重视对考生地理图表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有用性。

从2010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广东卷)平均分、难度、标准差、信度看,试题的区分度较好,信度较高,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学生。

2. 试卷的设计。

(1)2010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广东卷)的试卷结构基本一致。

试题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题型,共13道小题。其中选择题11道,为第1至第11题,全都为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合计44分;非选择题2题,分别为40题和41题,每题28分,合计56分,地理科满分为100分。

(2)知识能力的考查分析。

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基本原理与规律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和分析、判断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考查考生调动和应用地理数据、分析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探讨现实中地理问题的能力等。

3. 试题特色及评价(以2012年为例)。

(1)试题特色。

2012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广东卷)以《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地理课考试大纲》及其说明为依据,以能力立意,重点考查考生对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试题以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的地理热点问题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将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强调活学活用,体现地理学科的有用性。试题重视考查考生从地理景观图、区域地理位置图等地理图表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从题干和图表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调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解决和论证地理问题。总体来看,2012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广东卷)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注重基础,重点考查地理学主干知识;

②能力立意,强调考查读图分析技能;

③选材新颖,关注地理热点问题;

④综合性强,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⑤贴近生活,体现地理学科的有用性。

(2)试卷、试题评估指标分析。

①选择题得分的基本情况。

2012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广东卷)中共有11道选择题。选择题部分的总分平均分31.94分,平均难度0.73,标准差为6.44 。

2012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广东卷)的选择题难易结合、梯度合理。11道选择题中,难度系数在0.80以上的6题,0.60-0.80的2题,0.40-0.60的2题,0.40以下的1题,试题总体上难度适中,没有难题、怪题、偏题。标注差在0.85-2.00之间,区分度在-0.15-0.35之间,试题的区分度较好。

②非选择题得分基本情况。

2012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广东卷)中共有2道非选择题。第40题的平均分为15.14,标准差6.27,难度0.54,区分度0.60,第41题的平均分为14.24,标准差3.90,难度0.51,区分度0.40 。非选择题部分的总平均分为29.38,平均难度为0.53,非选择题的难度大于选择题。

4. 考生答卷反映的问题。

(1)审题不清楚、答非所问;

(2)基础知识薄弱、答题思路狭窄;

(3)地理图表阅读分析能力欠缺;

(4)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规范。

5. 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发。

(1)全面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2)重视培养考生地理思维能力;

(3)加强地理图表阅读能力训练;

(4)强调仔细审题、有的放矢;

(5)严格规范地理学科专业术语。

综上所述,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广东卷)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地理课考试大纲》及其说明的要求,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专业特色,命题质量较好,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对高考地理命题的思考

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地理课考试大纲》要求看,《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体现了:

第一是平稳,主要是指地理主干知识延续了2012年的一些重要考点:①气候与天气系统(40(1)、41(1)、选择题4);②人口增长(选择题5);③全球变暖(选择题10);④河流知识(选择题7);⑤时间计算(选择题6)等。这些知识内容眼熟,学生容易做答,利于学生考试心态平稳,从而发挥较高的水平。其次,图表数量共9幅(图7表2)与2013年基本保持平衡,没有大起大落,利于考查学生读图、析表能力,顺便降低试题总体难度。平稳还表现在:热点时事淡化处理,是广东高考命题的一贯宗旨,2013年也不例外,考查了热点南海周边国家印尼,融时事与地理为一体,将考点与热点有机融合于区域地理中,不露痕迹。

第二是变化,主要是一些试题呈现方式较2012年有较大不同:11道选择题的材料个个独立,无一拖二形式的组题,学生答题不会因前一道选错,后一道跟着出错的现象,进一步提升学生得分的概率;其次,填空题的总分值(共16分)减少了,较2012年的24分少了8分,其用意是增加简答题分值比重,目的是增大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地理思维能力的力度。

第三是选修内容的考查形式呈现多样化:有选择题(11)、有填空题41(2)、有简答题41(4)。其形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题型,分值也不再是传说中的10~20分,这说明做为新课标标志的选修内容,在广东高考中的地位遭遇弱化,目的可能也是为高考备考减负。

第四是某些地理主干知识点交叉考查意图相当明显,目的是反猜题,避免落入俗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对高考地理命题的建议

我们从问卷调查和与高三地理教师交流看今后的高考地理命题。

1. 学生认为。

(1)主观题考查不过分拓展,应用切合课本。

(2)要能考查学生的能力,对于优秀的同学要有能力考查,并且能有一定的区分度。

(3)希望命题能更清晰,问题准确,不要太脱离材料或含糊不清。

(4)题目落到实处,不要太高太泛。侧重于能力,知识点不要超纲,不要考查课本上过细的点。

(5)难度适中,注重基础,不可只有简单题,难题也要有。

(6)紧扣课本知识的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加以考查。

(7)希望能有一定的难度但要符合《考试说明》的内容。

(8)注重回归课本及知识框架,不要出现怪、偏题。

(9)答案设置的开放性应更大。

(10)选择题的难度提升。知识覆盖率高点,全面点。

2. 教师认为。

(1)某些重点知识接二连三的考。如全球变暖、人口增长、河流(外力作用)等,其内容涉及地理的主干知识,地理的学科特点相当突出,如不考它,不能让人明了地理到底是学什么的。

(2)某些内容隔三差五的考。如地理信息技术,2010年考,2011没考;2012年考,2013年没考。地质构造(图)知识点也有呈现这类趋势的特征,如2011年考,2012年没考,2013年考。某些考点总事不过三。如产业链知识,2010年综合题中第一次出现,2011年出现在选择题11中。而后的2012,2013再也没有出现过。与此类似的高铁(2012、2013)、可持续发展(2012、2013)等内容已连续二年考查了,这样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备考提供了某些规律,也许会误导了考生。

(3)考点不能超纲。如2013年高考中地理卷的40(3)考查印尼多雷雨原因连着考“原因”,感觉有点离谱,而且考查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更感觉是有点超纲了。第41题采用2008-2010的的西宁资料进行考查,觉得资料较旧,时间离我们有点远了。

(4)高考命题者站得高、看得远,使用的考点材料新、角度切入新,给人的感觉才会新。

(5)高考命题组的成员虽然每年都随机抽调,但命题人员多是由大学的老师组成,大学老师对中学的地理教育不一定十分了解,建议高考命题组的成员中有中学高三教学经验的老师应占一定的比例,最好是占高考命题组的成员总数的20-30%。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4

一、注重培养学生信息重组与应用的能力

2013年广东高考刚刚结束,化学评卷组组长陈红雨根据考生化学科的作答情况指出,我省考生在化学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读题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不强。

纵观近几年的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我们可以看出,仅仅靠记熟化学课本的基础知识就能直接得分的题目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内容新颖的“陌生题”。 试题内容涉及生活、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特别是非选择题大量设置来自实际应用的陌生情景,这对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题看起来貌似“高深”,但解题的必要信息都已提供在题目中。只要我们细心审题,将这些信息找出来并加以加工整合再迁移运用,那么这类题就只是“纸老虎”而已。

例如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第30题以CO2的固定和利用为知识背景,第31题以食品和医药中的硼酸的应用为背景;2011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第30题介绍了有机合成的新型反应;第33题从科学实验中经常出现的溶液配制和试剂变质问题入手,创设新的情境;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第22题采用图表的形式来考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变化趋势和化合价的规律,第30题以新型碳-碳偶联有机反应为情境,第33题一改往年以无机内容作为素材背景的习惯,采用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作为素材背景;2013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第30题的脱水偶联反应;第31题模拟O3对海水中Ⅰ- 的氧化,第32题从切割废料中回收银并制备铜化工产品的工艺,第33题在熟悉的情景下进行新探究模式的尝试等等,都显得相当新颖。其实只要我们从题目中获取出相应的信息,再加以加工整合并迁移运用,这些试题是不难解决的。

所以,在高考备考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化学知识迁移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提取信息并综合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有: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对试题的文字、图形、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其次培养学生学会对所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最后培养学生学会通过思考,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加以整合,进行信息迁移。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我省考生在化学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化学计算能力近乎丧失。自2010年广东高考改革以来,化学计算的试题明显减少,这导致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入淡化化学计算的误区,导致学生化学计算能力越来越弱,几乎到了丧失的地步。这表现在考生的答题卷上有关化学计算的地方,几乎都是空白的。下面总结了近几年广东高考化学计算的内容:2010年广东化学高考试题只在第30题考查有机反应消耗氧气的计算问题和第31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基本计算问题;2011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化学的定量计算问题有所强化,第30题考查有机加成反应消耗氢气的计算问题,第31题考查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浓度的计算问题;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在定量计算上与2011年相似,第31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第32题考查溶度积和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题考查物质纯度的计算问题。2013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在计算上继续强化,在第30题、31题、32题等多处考查了耗氧量、盖斯定律、平均反应速率计算及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并根据方程式计算等。

由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近年化学计算呈逐年强化的趋势,并且考点重复出现。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有: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化学计算“高不可攀”的恐惧心理。其次,可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以及实验的学习,不断渗透并强化化学基本计算。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实验题是高考中化学科的必考题型。但从近几年的广东高考试题化学科实验题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所谓实验能力,不仅是实验基本操作应用能力,更包括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深挖教材实验。高考题的命题其实就是将常规实验变非常规做法,即在课本常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变化与升华。因此要将课本上的物质制备、物质性质及物质检验等实验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注重典型实验的深化拓展。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好设计一些适当的探究性实验课题,让学生体验从确定方案到动手操作、从修改方案到成功实验再到形成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这些都是提升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5

    

试卷结构有较大调整,“选考试题”首次登场。新旧高考命题题型虽然都是由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几个板块组成,但新高考题增加了选考内容,这既是试卷变化最大之处,更是新高考试卷的亮点。与此同时,新试题加强了社科类文本阅读的比重,题量在旧高考的基础增加了一道,而分值却是旧高考题的两倍。社科类文本的阅读题型也有不小的变化,由纯客观题型演变为主客观题型兼顾,分值、题量各占一半。选考类文本的分值则比旧高考必考文本的分值有所降低,语言表达题量和分值也有降低。这个变化,既符合新课标强调的“人文内涵”培养和“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改精神,也表现出命题者关注社会发展和需要,引导学生和语文教学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作文题沿用“话题作文题型”,意在鼓励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给考生个性以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选材富有时代感,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兼顾地方特色。试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第22题是一道语言表达题,选材是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要求自选一个图形,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并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表达。 

    

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是广大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因此,这类材料,比其他任何纯理性的抽象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答题要求来看,既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又能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广东题锐意出新,命题视野开阔 

    

选考题实用类文本《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所涉及的人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围绕“做好人,才做艺术家”这个中心展开,对人生有正确导向作用,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名句默写部分,都是耳熟能详的句子,舍弃了旧高考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的内容。文言文阅读所选取的材料,一改传统的传记文学,选取著名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的篇章,取材新颖,内容生动,又富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不像传记文学那样面孔冷峻,这就拉近了文言文阅读与中学生的心理距离。 

    

第23题是关于粤剧的信息筛选试题。这个内容极具岭南地方特色,作为广东学生应该有所了解,作为广东语文教学也应该有所涉及。老题型新内容,面目鲜活,体现了广东的地方文化特色。 

    

客观题难度降低而主观题难度有所提高,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例如,第1题关于汉字读音,几乎没有设置解题障碍。第2题,关于成语及熟语的运用,秉承了旧高考的传统,去掉了生僻成语以及介于成语与熟语之间的熟语。第3题是关于词语的辨析,选材都是使用率较高的词语,辨析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文言文阅读理解所涉及的词语以及内容的理解难度都不大。而主观题则适当增加了难度,如选考类文学文本第18题,选考类实用文本第21题,要求学生既结合文本内容又结合自身的语文素养来回答,这样既考查了阅读鉴赏能力,又考查了“审美情感”和“思想情感”,虽然自由度增加了,但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社科类文本阅读增加了两道主观题,将原来的三道客观题改为现在的主客观题各两道,无疑增加了答题难度。这些题注重对人的思想精神领域的开掘,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考查的力度也相对加大。 

    

选考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难度增加,但给学生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发挥空间。增设选考内容,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例如,文学类文本第18题,主要是从学生的“审美情感”角度命题,学生解答时既要鉴赏文章的内容,还要调动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难度较大。实用类文本第21题则是从学生的“思想情感”角度命题,出题思路与文学类文本虽然略有变化,但本质上是一致的。由于选考设计了不同文本的阅读试题,这就给考生提供了依据自身特长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本阅读答题的自由,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增加探究题型,凸显新课程理念。该套试题注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第14题、第15题、第18题、第21题是该套试题的亮点。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昭示了教改方向和学习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形成学术研究思维。 

    

宁夏、海南题 推陈出新,改革力度较大 

    

试卷知识结构与题型结构推陈出新。该试卷题型安排除了根据课改精神推出选考题外,还改变了旧高考试题的编排顺序,先从社科类文本阅读开始,然后是文言诗文阅读,接着是选考文本阅读,再是语言文字选择与运用,最后是写作。 

    

从知识结构来看,全套试题去掉了旧高考试题中的读音和字形的辨析,保留了其他传统知识点的考查,语言运用题量减少,分值也相应减少。但整个板块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着力考查语文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古诗文的阅读鉴赏,最突出的变化是分值的提高。比旧高考试题增加了4分,更重视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现代文本阅读设置选考题,这个变化应该说是紧随新课改精神,体现了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 

    

试卷中文本选材既凸显时代特点,又兼顾传统。例如,社科类文本选材是关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却出不了伟大作家"的问题,具有时代特点,而选考文学类文本选材是《林冲见差拨》,则是传统的古白话小说,选考实用类文本是《叶圣陶在四川》,关注的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相关信息。 

    

增加探究题型,体现出强烈的改革意识。探究题与广东、山东卷一样设在现代文本阅读部分。但两省该题赋分比广东、山东都要多。第14题和18题是探究题,赋分均为8分。这样设置分数,体现了海南、宁夏两省对探究性试题和对探究性学习的高度重视。 

    

作文命题注重考查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海南、宁夏的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科学故事,故事的核心与创造相关。作文试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大,材料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固定的话题,考生只要注意故事后面的提示,就不容易离题,这样将作文的重点放到表达上而不是审题上,是一种合乎实际的回归。这样命题继承了旧高考的新材料作文的传统,注重考查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由于这个命题留给考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开阔,考生完全可以根据题意和自己的积累与个性特长立意作文,这与目前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山东题平稳中体现创新,继承中寻求突破 

    

山东题全卷整体结构形式与旧高考试题结构形式保持一致。不论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考查,都体现了良好的继承性和稳定性。除选考题以外,其他题型没有任何变化,该套命题体现了在课改第一年高考中平稳过渡的命题特点。 

    

整套试卷从知识结构和题型结构上,又都在稳中创新,在继承旧高考的传统命题题型上寻求变化和突破。其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点: 

    

作文由旧高考的新材料作文回归到“话题作文”。作文话题没有安排任何语境,话题本身充满了诗意,虽说审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构思、立意和选材的自由度非常大,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写作,便于学生展示个性才华和语文素养。 

    

古诗文识记和阅读欣赏部分虽然题量、题型没有变化,但文言文的翻译和名句默写题增加了分值。 

    

分值增加3分,这暗示了要求考生加强文言文学习的方向。准确翻译文言文和名句默写则是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基本的方式。 

    

社科类之外的文本阅读由过去的必做题改为选做题。在题型和文本的选择上与广东题多有相似之处。 

    

两道题难度、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考生可根据自身特长选做不同内容的文本试题。阅读文本的变化和选择的自主性,便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这种命题与新课标所确立的“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十分吻合。

    

试卷信息量大,题量与旧高考一致,但比广东题多两道小题。这两道小题主要是基础知识部分和语言表达部分各多出了一道题,因而涵盖的知识面更为广泛。 

    

文本阅读选材继承传统,立足于稳,重视语文的“文”的色彩。选材虽然生活气息没有广东试题浓厚,材料也不如广东题鲜活,但所设计的探究题比广东题更开放,更自由。例如,选考题文学类第21、22题,实用类第22题即是如此。

    

增加探究题型,体现创新和寻求突破。注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这是山东题创新思想和寻求突破的又一体现。选做题的两个第22题,就是这样的试题。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昭示了教改方向和学习发展方向。 

    

新高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四省区新课程改革后第一年的高考题均“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即保持了高考的相对稳定,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样的试题命题方向对我们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四省区的语文试题都没有放弃对基础知识、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这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无论高考怎样改革,无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语文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都要强调。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落实基础知识学习和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意识。 

    

语文教学要锐意改革,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四省区高考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探究性试题引进高考试题中。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不约而同,但都昭示一个共同的方向,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与课堂教学脱节,而应该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研究,真正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要给学生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空间。四省区高考命题的另一亮点就是增设选做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这不仅是高考命题昭示的方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更是我们民族独立创新、走向强大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真正使学生成长为人格独立、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大写的人。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书”,不要只盯住“考试”。高考语文既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更是对思想素质、审美情感的考查,这就明确了语文学习和备考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在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环节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关注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和技巧,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审美情感”。通过“读书”来提高“思想素质”与“审美情感”。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6

北京

2018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__我心生敬意

天津

2018年天津中考作文公布:材料作文

上海

2018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真的不容易

重庆

2018年重庆中考(A卷)作文题目:___的你___的我/材料作文

2018年重庆中考(B卷)作文题目:敢与不敢

山东

济南

2018年济南中考作文题目出炉:从未停止

青岛

2018年青岛中考作文题目:我的荣誉

滨州

2018年山东滨州中考作文题目: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泰安

2018年山东泰安中考作文题目:关于名人语录感想的材料作文

聊城

2018年山东聊城中考作文题目:适时转身/守望花开

淄博

2018年山东淄博中考作文题目:我是一个稻草人

烟台

2018年山东烟台中考作文题目:____不能缺席

东营

2018年山东东营中考作文题目:解密

威海

2018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题目:高中,我来了

潍坊

2018年山东潍坊中考作文题目:关于青春的材料作文

济宁

2018年山东济宁中考作文题目:倾听

枣庄

2018年山东枣庄中考作文题目: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

德州

2018年山东德州中考作文题目:根据诗歌扩写文章

临沂

2018年山东临沂中考作文题目:作文二选一

浙江

杭州

2018年杭州中考作文公布:关于麻烦的材料作文

宁波

2018年宁波中考作文题目:幸福的约束

绍兴

2018年浙江绍兴中考作文题目:由网络引发感悟的材料作文

温州

2018年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目:依据情景写作

金华

2018年浙江金华中考作文题目:图表作文

嘉兴

2018年浙江嘉兴中考作文题目:写一封回信/演讲稿

舟山

2018年浙江舟山中考作文题目:回信/演讲稿

丽水

2018年浙江丽水中考作文题目:图表作文

衢州

2018年浙江衢州中考作文题目:讲真实的故事材料作文

台州

2018年浙江台州中考作文题目:关于成长的材料作文

湖州

2018年浙江湖州中考作文题目:诗歌引发感悟的材料作文

四川

成都

2018年成都中考作文题目:答案

乐山

2018年四川乐山中考作文题目:___,我的青春旋律

南充

2018年四川南充中考作文题目:陪伴/一次___的选择

内江

2018年四川内江中考作文题目:我心中的英雄

巴中

2018年四川巴中中考作文题目:____让我如此美丽

达州

2018年四川达州中考作文题目:今天,我终于管住了自己

广东

广州

2018年广州中考作文题目:《原来这么简单》

深圳

2018年深圳中考作文题目:我与深圳的___细节

省卷

2018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目:恒

山西

太原

2018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目:那天,如果____

辽宁

沈阳

2018年沈阳中考作文题目已出炉:二选一

湖北

武汉

2018年武汉中考作文题目:德不孤,必有邻

随州

2018年湖北随州中考作文题目:绿意的生活

十堰

2018年湖北十堰中考作文题目:无言的褒奖/芬芳

鄂州

2018年湖北荆州中考作文题目:攀爬的姿态

咸宁

2018年湖北咸宁中考作文题目:发现

黄冈

2018年湖北黄冈中考作文题目:一路阳光一路晴/材料作文

黑龙江

哈尔滨

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中考作文题目:不变的是那份痴迷

江苏

南京

2018年南京中考作文题目:____在2018

苏州

2018年苏州中考作文题目:什么是个好

扬州

2018年江苏扬州中考作文题目:我心雀跃

连云港

2018年江苏连云港中考作文题目:我在书中找亲属

盐城

2018年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目:走过,才明白

宿迁

2018年江苏宿迁中考作文题目:______不留意

河北

石家庄

2018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目:“爽”话题作文

安徽

合肥

2018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目:原来,我也很_____

河南

郑州

2018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目:最懂我的那个人/材料作文

江西

南昌

2018年江西省中考作文题目:小事

湖南

长沙

2018年长沙中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

衡阳

2018年湖南衡阳中考作文题目:欣赏___得我/欣赏____的我们

娄底

2018年湖南娄底中考作文题目:关于积累获得成功的材料作文

邵阳

2018年湖南邵阳中考作文题目:考试/材料作文

岳阳

2018年湖南岳阳中考作文题目:三选一命题作文

甘肃

兰州

2018年甘肃兰州中考作文题目:这真的让我着迷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7

一、题型分值对比(见表1)

对比广东卷和全国卷的选择题型和分值可知, 广东卷选择题总分36分。全国卷选择题总分42分,增加了6分,而且只有单选题,题型上降低了难度。根据资料2014年广东省选择题平均得分是24.54分,2015年是25.27分。所以只要找准规律勤加练习,全国卷选择题平均得分必定会更高。

二、广东卷与全国新课标卷Ⅰ考点分布(见表2,表3)

通过表格对比可以发现,近5年广东卷选择题考点基本统一。全国卷考点分布稳定度略低于广东卷,灵活性高于广东卷。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离子平衡问题是全国卷选择题基本稳定的命题范畴,但具体考点常有变化,考点与广东卷略有不同,其实是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比如同分异构体,广东考的频率不大,而全国卷对同分异构体的考查频率和难度略高于广东卷。基础考题“离子反应”不会出现,因为难度太小,没有区分度。对比2016年新课标卷Ⅰ和2015年的广东卷,发现两者考点基本相似,这对于把握选择题的分数又是一个有利条件。

三、近五年全国卷(新课标卷Ⅰ)理综化学试题纵向对比分析

全国卷(新课标卷Ⅰ)虽然看似考点比较分散,但也有规律可循。下面就近5年来重复率较高的知识点做简要分析,以便更清晰的制定2017年复习备考策略。

(一)同分异构体

(2012年)8.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6种_________ B.7种_________ C.8种_________ D.9种

(2013年)12.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醇和酸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 )。

A. 15种 B. 28种 C. 32种 D.40种

(2014年)7.下列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_________ )。

A.戊烷_________ B.戊醇_________ C.戊烯_________ D.乙酸乙酯

(2015年)没考

(2016年)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

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8

一是分类欠缺,整合能力不强。如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题16:“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4分)”。(“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请上http://网查询,本文从略)考生答:“①它身上拥有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②花无异色,含露低垂,清新脱俗,散发淡淡的清香;③不附庸风雅,矜持含蓄;④顽强,坚持,自持,一成不变。(得2分)”。①②答点既写“外形”又答“内质”,③④答点同属“内质”,答点紊乱,也漏答“启示”答点。可见考生不懂得按“外在特征内在特征给人思想启示”进行分类整合而丢了2分。

二是要点不全,概括能力不强。如上例问题,参考答案是“①美丽、芬芳、妩媚;②清纯高雅(超凡脱俗、不附庸风雅、天然淡泊)、矜持含蓄;③羸弱轻柔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考生除了缺乏分类而将①②混答外,第③答点因概括不出而漏答。

三是随意作答,转换能力不强。如题目问“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合唱团”“竞选”)作简要赏析(4分)”。考生答“这两处词语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富有生机,更说明了树蛙的声音特点;‘合唱团’突显了群体的庞大,更具说服力。‘竞选’一词更能表现黑顶山雀的能力,更具吸引人,引人入胜,更具科学性、准确性”(得1分)。这个答案与参考答案“①‘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②‘竞选’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黑顶山雀为争夺等级地位鸣叫的变化”差别很大,失分严重,主要原因在于考生缺乏转换能力。

四是字数超多,答题不合规范。考生往往不分点作答,思路混乱,而字数又写得特别多,使表达未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丢分颇多。

有鉴于上述四种情况,我们在阅读复习阶段务必要落实“整合、概括、转换、规范”文本阅读四环节,提升应考能力。

一.先说整合,略谈两类

㈠首先整合高考必考论述文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五类热点题型整合,限于篇幅,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含义理解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3、14两题,2009年13题,2008年13题,2007年13题。(题略,下同)

2.信息筛选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2题,2010年12题,2009年12题,2008年12题,2007年12题。

3.文意归纳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0年12题,2009年12、15题,2008年15题。

4.文脉梳理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5题,2007年14题。

5.观点评判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5题,2010年15题,2009年14题,2008年14题,2007年15题。

㈡其次整合高考选考类(所有文体)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八类热点题型整合,限于篇幅,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语句含义(效果)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4题、21题,2010年17题,2009年16题,2008年19题。

2.分析语言特色的题[语句写作技巧(手法)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9题,2010年19题,2008年20题。

3.分析材料、手法、语句作用的题[行文表达作用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6题,2010年20题,2007年16题。

4.提取要点的题[信息筛选(概括)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7题、20题,2010年16题、18题、21题,2009年17题、19题,2008年17题,2007年19题。

5.分析写作意图的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18题、21题。

6.评价观点类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20题,2997年20题。

7.归因探究类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8题,2008年16题、21题,2007年17题。

8.文本内探究类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8题,2007年18题、21题。

二.次说概括,谈六点

文本阅读概括表述题信息取舍规律约有六种:

1.举例处,取概述舍例子。行文常常离不开举例。举例是围绕文段前后的概述性文字列举事实的,因此概述部分是主要内容所在。

2.人景处,取人舍景。文段中既写人又写景时,写人处自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3.映衬处,取主舍次。为了使描绘的对象特点更为鲜明,使行文的内容更为厚实,作者常常借“彼物(人)”以衬“此物(人)”,而“此物(人)”必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4.转折处,取后舍前。遇到有“却”“不过”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的语段时,一般说来,转折后的内容往往是作者的主要意思。

5.正反处,取正舍反。阐述事理时,为了使所阐述的事理更为鲜明,常常在正面说理之余辅以反面说理,以彰显作者的观点。此时,正面说理处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6.比喻处,取本舍喻。比喻的目的是帮助描写、说理,所以在喻体与本体之间,本体才是段落的中心所在。

解题示例1:

2010广东题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突然醒来。……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在厨房两人相遇了。……(注:省略号是小说举例的文字)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说明做贼心虚)

概括规律:

⑴举例处,取概述舍例子

⑵人景处,取人舍景

⑶映衬处,取主舍次

⑷转折处,取后舍前

⑸正反处,取正舍反

将三段留取的句子整理并概括:

突然醒来。……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u,而且小刀还在那里。

……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可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为: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答案②③④点概括从略)

解题示例2:

2009广东题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题16.画线部分“踩出了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的悄然叹息,……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地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概括出末句为核心句。喻体:皮靴,深深的凹痕;本体:寄寓贵族“扎根大地”之意)

……

概括规律:

⑵人景处,取人舍景

⑹比喻处,取本舍喻

核心句“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寄寓了贵族“扎根大地”(扎根农民)的意思。整理出答案:17. ⑵:从日常生活方面,写托翁虽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离不开田园,离不开日常劳动。(答案⑴⑶点概括从略)16.寄寓贵族“扎根大地”之意。

三.再说转换,谈七点

文本阅读题表达转换规律约有七种:

1.原点换元,从原词句特点思考以替换同义词句。

2.同义互换,即不同的语句在说大体相同的意思,这些语句之间自然就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3.宾主互解,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

4.因果互解,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有时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因果关系。在阅读中就要善于据因索果,或就果求因。

5.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6.连义互解,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

7.对义互解,即语义相反相对的语句之间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互换规律深入解读文章,转换表达,求取准确答案。具体以2012年高考广东佛山一模语文16~21题为例进行例说:

1.原点换元,具体有6小点:

⑴题目关键词换元

题16.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物的“特点”可换成:形、质、旨。按这三点去“联系全文”,就不会失分。

⑵文本标题换元

题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标题“你能听到我吗”有三点可换元。你: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亲切;听到:环境安静无噪音方可“听到”(因果联系);吗:询问语气,引起关注、兴趣。(三角度三点答案)

⑶题目赋分换元

题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6分)”,6分:起码答三个要点,分①②③点答。

⑷题目问题换元

题20.“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5分)”“与哪些因素有关?”可换成:为什么会鸣叫?“哪些”“5分”转换为要点多。(答案求因求全:求偶/群体大小/对象/好奇/争食/环境噪声)

⑸指代词换元

“你能听到我吗”,我:即文中“动物们的鸣叫声”。

⑹文中关键词换元

题19.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作简要赏析。

①合唱团:在一起唱歌的大群人群,有声音有形象。

②竞选:竞选高职,争夺等级地位等,有声音有变化。

2.同义互换

如解答题19,“合唱团”与前“它们”“雄性树蛙”同义,“团”与后面“队伍壮大”(大群)近义,“唱”与前“鸣叫”同义。综合分析得出答案:“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

3.宾主互解

题17.⑤段划线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所说的⑤段划线句是个比喻句,目的是为了阐释前后主旨句“……它身上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散发淡淡的清香,就像婀娜多姿的清秀佳人,如梦似幻,超然脱俗,不染纤尘”。喻体与本体宾主互解。

解释宾句要从主句求解:⑴比喻(博喻);⑵连用四个喻体形象写出百合花的美丽,①“月下的霜雪”从整体写出花朵颜色的乳白、朦胧优雅(纯洁)特点;②用“无瑕疵的白玉”描写花色的纯然无瑕(纯洁);用“像少女的肌肤”写出花的柔嫩(清馨);③用“像水洗的胭脂”写出花的清新妩媚(脱俗)。

4.因果互解

题20.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5分)(即为什么会鸣叫?“哪些”“5分”:要点多)

“鸣叫声”是“果”,回答的要点是“因”。一般行文,先因后果,变式行文则先果后因。与“鸣叫声”的同义互解词有:③段“招牌叫声”,④段“鸣叫声”,⑤段“叽叽喳喳”,⑥段“嗓门……高”,因此,据因果互解法可得答案:

动物的鸣叫声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求偶;②群体的大小;对象的不同;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争取食物;环境噪声。

5.虚实互解

题18.请结合全文,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6分)

解析:本文写与百合相关的景物人事为“实”,写百合的内在品格与给人的启示及感受等为“虚”,提炼核心句转换。

【参考答案】①自然事物,只有融入人的生活,才更有价值更具魅力。②本文分别叙写了百合花给我的童年带来幸福:百合优秀品格陶冶了我的性情;给我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百合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万事随心”“百年好合”等象征意义。③所以,百合已由一种简单的存在体走进了人的心田,走进了文化,成了经典,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之情。

6.连义互解

如解答题18和题16,可用连义互解:文段①②③④写百合花外表的“美丽旖旎”“芬芳妩媚”转到文段⑤⑥写百合花内在的“超然脱俗”“矜持含蓄”,再转到⑦⑧⑨⑩段写百合花给人的思想启示“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一种文化,一种经典的创造”“变成一种永恒”。进层的词语有段⑤的“尤为”,段⑦的“尽管……却……”等。

这样连义互解第16或18题就会准确得多。

7.对义互解,即语义相反相对的语句之间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如“你能听到我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正常回答有:⑴能听到,因为周围环境很静,无噪音干扰;⑵不能听到,因为周围环境很嘈杂,不安静。

⑴与⑵是相反关系。答题时,不能忽略从反向思考回答。

四.后说规范,谈两点

1.规范答题。何谓规范答题?一句话:答案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就是规范答题。实际上,规范=(或≈)整合+概括+转换。如果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整合信息,概括准确,转换到位,那么表达就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就自然达到答题规范的要求。本文不再展开论述。

2.规范写字。答题还要写规范字,即字迹工整不潦草不涂改。“字为文章之衣冠”,答案“外貌”“眉清目秀”,阅卷老师想不给印象分都难。

最后,特别提醒,高考阅读复习要落实好“整合、概括、转换、规范”文本阅读四环节,关键是按规律落实阅读训练。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9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研学后教;研学案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从历年的全省平均分来看,得分率不到五成(做得最好的是2011年,最差的是2009年)。古诗鉴赏题成了广东考生面对语文卷最为头痛的一道题,成了广东考生高考之殇。自然也就成了教师备考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笔者试图比较2009~2014年广东省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从而较准确地了解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态势及特点,并根据本校实情,编制出适合学生备考复习的研学案,尽可能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积极备战2015年高考,为考生提供有效备考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可以说教材已为我们实施古诗词教学提供了理想而充分的载体,但综观我们的教与学实践,状况却不容乐观。

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更有甚者直接放弃,成绩自然难以令人满意。为此,笔者对自己所带的班级连续三年进行调查,并于2014年扩大调查范围,结果显示:不足20%的学生喜欢“古诗词”;58%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原因是为了“应付考试”;22%的学生对学不学古诗词的态度是“不喜欢”或“无所谓”。平时答题时只有15%的学生有自己的解题套路和解题策略,而85%的学生对古诗词没有或有一些但是不系统的解题套路和解题策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客观分析,不难发现造成古典诗词教学淡化或不被重视的主客观原因。

二、授生以“鱼”与“渔”――强化“钓”的能力

“学案导学”是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的教学体系。

研学案的编写要遵循高三古诗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础能力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学案的编写必须以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对能力层次的要求为依据。

1.解读考纲对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从怎么写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手法;后者从写什么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目的。

2.分析近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考查情况(数据来自广东高考年报)

(1)考查内容:依纲落实,分别考查了鉴赏形象、思想内容、手法分析等内容。出处多为宋元诗词。

(2)赋分持续7分不变;省均分2013年较2012年略有提升。难度基本持平,保持在0.37~0.38之间。明显高过2011年(0.51)和2010年(0.43)。

3.明确研学案目标,突出重点,逐个攻破

利用“研学案导学”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学案编写的目标设定至关重要,决定着复习的效率高低。首先学案的编写要紧扣教材,注意知识和结构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虽然高考诗歌鉴赏不涉及课内文本,但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诗歌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

如第三册课本有这样的练习题:

(1)苏轼评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请结合《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分析王维诗的这一特点?

(变题拓展:请从颔联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动词,并分析其妙处。)

(2)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并且四联都对仗工整……试分析对仗句,并体会其景中之情和情中之境。

(变题训练: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导学案的编写还要配以一定量的思考题,设置时要注意做到循序渐进,并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

根据高三一轮复习的特点,导学案设计包含了考点解析、基础回扣、典型例题、层级训练或高考真题示范、知识框架梳理和反馈六大板块。

研究广东十年高考自主命题题型,将研学案的目标细化,突出训练重点,编订研学案:

研学案示例

诗歌鉴赏第一轮备考专题

――形象之意象和意境

一、复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

2.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作用和常见意境的特点

3.能运用意象和意境的知识解题和命题

二、知识归纳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三、自主学习

1.请概括下列各诗的意境

2.知识积累

3.真题展示

4.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5.我来出题

6.反馈

7.“源头”与“活水”――突破“僵化”的思维定式

三、研学案的实施

在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中,如何实施精心编写好的学案,使之获得预期的效果,是值得探究的一门学问。学生自学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进入精讲释疑阶段。在分层训练中,教师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研学案实施结果的反馈

高三一轮复习通过实行学案导学,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诗歌鉴赏这一板块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整个课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完成练习,都能有所收获。

广东高考作文题篇10

高考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这18个虚词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近年虚词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单独设题,目前各地高考都以选择题作为考查题型,属客观题。2、句子翻译,在句子翻译中对个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考查,属主观表达题。本文主要谈前者。

一、广东高考虚词考查纵向梳理

针对虚词单独设置的选择题,是广东高考每年必考的题型。现将2005-2014年广东高考的虚词选择题考查情况整理如下:

由上表统计可知,①近十年来广东高考共考查了13个虚词,考查次数分别是:以9,之4,为4,于4,所4,因3,且3,而3,其2,乃2,与2,则1,者1。近10年内未考的虚词有:何、若、乎、也、焉。②近八年考查的语句不再引用课文,而是全部来自选文,因文设题,随文考查,遵从考纲,考查辨识能力。

从考查内容来看,虚词考查主要集中在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即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进行辨析。

例:(2013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 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 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 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答案】C

【解析】A项“以”都是介词,分别解作“把”和“因为”,意义不同,用法相同。B项“为”分别是省略宾语的介词和被动句的介词,分别解作“替”和“被”,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C项“而”都是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意义和用法都相同。D项“者”分别是放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的助词和用作句间停顿的助词,前者解为“……的人”,后者不译。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密不可分的,虚词在结构上、词性上的语法功能决定了它的意义。从2013年的这道虚词题可以看出,这种虚词的辨析包含:①不同词性,不同意义;②同一词性,不同功能,不同意义;③同一词性,同一功能,不同意义。

这种从选文中摘取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过去连续8年保持不变。

二、2014年广东高考虚词考查新趋势

这两年文言文阅读的考试题型都在稳中求变,如增加考查文章内容的主观问答题,将古文断句改用选择题形式考查等。2014年广东卷文言虚词题就改变了长年辨识所选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题型,采用选词填空的方式。新题型考查时涉及的虚词增加,能力由理解偏向使用,对考生的要求更高。

例:(2014广东卷)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 ①且 ②则 ③所

B. ①以 ②于 ③因

C. ①且 ②则 ③因

D. ①以 ②于 ③所

【答案】B

【解析】本题仍然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但形式发生变化,增加至6个虚词且采用选词填空的方式,考题继承中有创新。

①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以”,介词,表原因,合乎语境;“且”,无论是连词(表递进、并列、让步等),还是副词(姑且、暂且、将要),均不合适。②处是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则”,连词(承接、转折)与副词(于是、就)用在此处均不通。③处是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 “因”有“凭借、依据”的意思,“所”与后面的“以”连用,就变成“所以”短语,表意不通。

当然,若从做题角度说,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AC/BD项的①和②是一样的,所以只需判定其中一句即可;再比较③,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项。

其实,这种题型并非广东独有,2014年湖南也用这种题型考查文言虚词。

例:(2014湖南卷)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 而 因 之

B. 则 为 所

C. 以 乎 之

D. 且 于 所

【答案】C

【解析】①处是圣人建房子来居住。“为屋”与“居”两个动作之间需用连词,“以”与“而”都可作连词,表目的或承接。②③处是希望避免上述两种情况的危害。②处“免”后跟着宾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引出对象;③“二者”与“患”之间应该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需要一个结构助词 “之”来连接。

从两省的虚词设题与解答来看,这种题型可考查的虚词数量会更多,更看重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和对语法的把握,比以前的两两比较难度加大。

三、2015年文言虚词解题技巧指导

既然大纲已经有明确的18个虚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夯实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在平时文言教学中,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贯穿在课文中,高考虚词考查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若只是一味翻文言词典,背语法,始终生硬。所以做好虚词题,首先要掌握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何掌握?依纲靠本,即对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尤其注重课文里出现的含这些虚词的句子,列一份以课内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为例的知识清单,辨识掌握。

在基本掌握文言虚词知识后,我们就要灵活运用,文言虚词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语境推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大都具有多项性,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这里要表达的是村中人听了渔人的话感到惊讶,根据语境应该理解为“竟然”,而不是“才”或“然后”。

语境辨析是最基本、最正统的推断法,它依托的是我们对文意和文句的理解。

例:(2012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D. 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答案】A

【解析】A项前句是陶澍调出作为川东道台,后句是结成作儿女亲家,“为”都译为“作为”,动词。B项前句是三十多年的纠葛豁然明朗,“之”译为“的”,结构助词;后句是开掘引水,将它导入淮河,“之”是代词,指河水。C项前句是灾民依靠它没有失去住处,“所”译为“处所”,是名词;后句是淮水经过的地方,劝勉百姓修堤约束河水,所字结构,不译。D项前句是陶澍毅然亲自担任,“以”表修饰,不译。后句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以”译为“把”,介词。

虚词辨析必须在具体的文意句意中,有时如果离开具体语境,一些虚词的意义就无从判断了。如: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根据前文,①句应该是批评父母自身不从师学习,“则”字不能解释为表顺承的“那么”,而要译为表转折的“却”。②句说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则”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可见,虚词辨析首先要有对文章和文句的准确理解,当文意句意理解畅通,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就自然显现了。

2. 语法推断。

基于虚词本身的特点,很多虚词的意义是通过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体现的。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一样,在辨析虚词时,要特别注意其词性,虚词词性(或在句中的语法作用)也可以通过它前后的词句去推断。

例:(2011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答案】B

【解析】A项的“其”字都在名词前面,是代词,译为“他的”。B项前句中“以”后跟名词“武力”,是介词,译为“凭借”;后句“以”在“越关”及“过”之间,是连词,表顺承。C项的“之”都跟着动词后面,是代词,代罗提督。D项“尽”都是副词,译为“将近”。

又如“之”、“者”等虚词,它们本身就在文言句式中起句式语法标志的作用。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①句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定后标志,无义。②句是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无义。

要真正掌握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生必须有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可惜很多高中学生对汉语语法并不了解,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辨析。建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攻克这一知识要点。

3. 句位推断。

很多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会起不同的作用,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有时也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位置的异同进行辨析。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其险也如此 (《蜀道难》)

B.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C.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逍遥游》)

生乎吾前 (《师说》)

D. 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张中丞传〉后叙》)

【答案】D

【解析】A项两句的“也”字分别在句中不同位置,分别是句末语气助词,和句间停顿助词。B项前句的“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后句的“其”字放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义。C项两句的“乎”字分别在句中不同位置,前句的“乎”是句末语气助词,后句的“乎”相当于介词“于”。D项两个“所”字都分别放在动词“在”“佩”之前,是所字结构。

一般来说,句首的虚词常表示揣测、反问、婉商、期待等语气,句中的虚词常起舒缓语气、构成停顿等作用,句末的虚词常表示陈述、判断、疑问、感叹等语气。

4. 代入检验。

这种方法适用于选词填空的考查题型,像前面提到的2014年广东虚词题,就可用此法操作。将判断出来的虚词代入句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选用。此法在前面答案简析中已提到,不再赘述。

以上是虚词辨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若在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辅之以技巧,那虚词辨析就会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