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4:30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农业机械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机械的生产、销售、维修、使用操作以及安全监督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

第三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增加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业机械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机械所有人应当对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进行农业机械安全使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生产、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七条国家鼓励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维修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依法成立安全互助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操作水平。

第八条国家建立落后农业机械淘汰制度和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报废制度,并对淘汰和报废的农业机械依法实行回收。

第九条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生产、销售和维修

第十条国务院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工业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划。

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农业机械安全技术国家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第十一条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依据农业机械工业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划,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并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控制体系。

对依法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农业机械,其生产者应当取得相应资质,并按照许可的范围和条件组织生产。

第十二条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对生产的农业机械进行检验;农业机械经检验合格并附具详尽的安全操作说明书和标注安全警示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依法必须进行认证的农业机械,在出厂前应当标注认证标志。

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依法必须经过认证的,在出厂前应当标注认证标志,并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建立产品出厂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农业机械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出厂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第十三条进口的农业机械应当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并依法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依法必须进行认证的农业机械,还应当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入境验证。

第十四条农业机械销售者对购进的农业机械应当查验产品合格证明。对依法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依法必须进行认证的农业机械,还应当验明相应的证明文件或者标志。

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建立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农业机械的名称、规格、生产批号、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流向等内容。销售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向购买者说明农业机械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并依法开具销售发票。

第十五条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农业机械销售服务体系,依法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十六条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发现其生产、销售的农业机械存在设计、制造等缺陷,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及时报告当地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知农业机械使用者停止使用。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及时召回存在设计、制造等缺陷的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不履行本条第一款义务的,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生产者召回农业机械,责令销售者停止销售农业机械。

第十七条禁止生产、销售下列农业机械:

(一)不符合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的;

(二)依法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而未取得许可证的;

(三)依法必须进行认证而未经认证的;

(四)利用残次零配件或者报废农业机械的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车架等部件拼装的;

(五)国家明令淘汰的。

第十八条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经营,应当有必要的维修场地,有必要的维修设施、设备和检测仪器,有相应的维修技术人员,有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取得相应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申请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农业机械维修业务申请表;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三)维修场所使用证明;

(四)主要维修设施、设备和检测仪器清单;

(五)主要维修技术人员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维修技术合格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申请续展。

第十九条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维修质量安全技术规范和维修质量保证期的规定,确保维修质量。

从事农业机械维修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使用不符合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的零配件;

(二)拼装、改装农业机械整机;

(三)承揽维修已经达到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

(四)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禁止。

第三章使用操作

第二十条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可以参加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可以向有关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一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投入使用前,其所有人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的规定,持本人身份证明和机具来源证明,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申请登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经安全检验合格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并核发相应的证书和牌照。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使用期间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其所有人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的规定申请变更登记。

第二十二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后,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核发相应的操作证件。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证件有效期为6年;有效期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可以向原发证机关申请续展。未满18周岁不得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年满70周岁的,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注销其操作证件。

第二十三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应当悬挂牌照。拖拉机上道路行驶,联合收割机因转场作业、维修、安全检验等需要转移的,其操作人员应当携带操作证件。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操作与本人操作证件规定不相符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二)操作未按照规定登记、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安全设施不全、机件失效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三)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品后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四)患有妨碍安全操作的疾病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五)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禁止使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违反规定载人。

第二十四条农业机械操作人员作业前,应当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查验;作业时,应当遵守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制定的安全操作规程。

第四章事故处理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负责农业机械事故责任的认定和调解处理。

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事故,是指农业机械在作业或者转移等过程中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事件。

农业机械在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处理;拖拉机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处理。农业机械事故造成公路及其附属设施损坏的,由交通主管部门依照公路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六条在道路以外发生的农业机械事故,操作人员和现场其他人员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停止农业机械的转移,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害的,应当向事故发生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报告;造成人员死亡的,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报告。造成人身伤害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抢救受伤人员。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

接到报告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收集证据,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

第二十七条对经过现场勘验、检查的农业机械事故,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制作完成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需要进行农业机械鉴定的,应当自收到农业机械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制作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

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农业机械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在制作完成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送达当事人。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对农业机械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请求调解的,应当自收到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书面提出调解申请。

调解达成协议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制作调解书送交各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共同签字后生效。调解不能达成协议或者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讼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终止调解并书面通知当事人。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二十九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为当事人处理农业机械事故损害赔偿等后续事宜提供帮助和便利。因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原因导致事故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出具有关证明材料。

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农业机械事故统计情况及说明材料报送上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农业机械事故构成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调查处理并追究责任。

第五章服务与监督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进行免费实地安全检验。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对拖拉机的安全检验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安全检验为每年1次。

实施安全技术检验的机构应当对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安全检验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告知其所有人停止使用并及时排除隐患。

实施安全检验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安全检验情况进行汇总,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档案。

第三十二条联合收割机跨行政区域作业前,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跨行政区域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估,相关信息。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工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农业机械生产行业运行态势进行监测和分析,并按照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要求,会同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有关部门制定、公布国家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

第三十五条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达到报废条件的,应当停止使用,予以报废。农业机械的报废条件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工业主管部门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达到报废条件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应当书面告知其所有人。

第三十六条国家对达到报废条件或者正在使用的国家已经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实行回收。农业机械回收办法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七条回收的农业机械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监督回收单位进行解体或者销毁。

第三十八条使用操作过程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产品质量、维修质量问题的,当事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接到投诉的部门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对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及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推诿。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汇总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投诉情况并逐级上报。

第三十九条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投诉情况和农业安全生产需要,组织开展在用的特定种类农业机械的安全鉴定和重点检查,并公布结果。

第四十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执法人员在农田、场院等场所进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二)查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证书、牌照及有关操作证件;

(三)检查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的安全状况,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停止农业机械的转移,并进行维修;

(四)责令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改正违规操作行为。

第四十一条发生农业机械事故后企图逃逸的、拒不停止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农业机械的作业或者转移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可以扣押有关农业机械及证书、牌照、操作证件。案件处理完毕或者农业机械事故肇事方提供担保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退还被扣押的农业机械及证书、牌照、操作证件。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排除隐患前不得继续使用。

第四十二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执法人员进行安全监督检查时,应当佩戴统一标志,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农业机械安全监督检查、事故勘察车辆应当在车身喷涂统一标识。

第四十三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不得为农业机械指定维修经营者。

第四十四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报拖拉机登记、检验以及有关证书、牌照、操作证件发放情况。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通报农业机械在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及处理情况。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实施安全检验、登记,或者不依法核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证书、牌照的;

(二)对未经考试合格者核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证件,或者对经考试合格者拒不核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证件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者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或者对符合条件者拒不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的;

(四)不依法处理农业机械事故,或者不依法出具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和其他证明材料的;

(五)在农业机械生产、销售等过程中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六)其他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四十六条生产、销售利用残次零配件或者报废农业机械的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车架等部件拼装的农业机械的,由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销售的农业机械,并处违法产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认证认可管理、安全技术标准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管理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处罚。

第四十七条农业机械销售者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建立、保存销售记录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八条未取得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或者使用伪造、变造、过期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从事维修经营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收缴伪造、变造、过期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限期补办有关手续,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逾期不补办的,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九条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使用不符合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的配件维修农业机械,或者拼装、改装农业机械整机,或者承揽维修已经达到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维修技术合格证。

第五十条未按照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和牌照,擅自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投入使用,或者未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办相关手续;逾期不补办的,责令停止使用;拒不停止使用的,扣押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当事人补办相关手续的,应当及时退还扣押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第五十一条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证书和牌照的,或者使用其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证书和牌照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收缴伪造、变造或者使用的证书和牌照,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批评教育,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未取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证件而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操作与本人操作证件规定不相符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或者操作未按照规定登记、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安全设施不全、机件失效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或者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品后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或者患有妨碍安全操作的疾病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有关人员的操作证件。

第五十四条使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违反规定载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扣押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证书、牌照;情节严重的,吊销有关人员的操作证件。非法从事经营性道路旅客运输的,由交通主管部门依照道路运输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处罚。

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退还扣押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证书、牌照。

第五十五条经检验、检查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事故隐患,经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告知拒不排除并继续使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拒不停止使用的,扣押存在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

事故隐患排除后,应当及时退还扣押的农业机械。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七条本条例所称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是指对人身财产安全可能造成损害的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植保机械、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插秧机、铡草机等。

第五十八条本条例规定的农业机械证书、牌照、操作证件和维修技术合格证,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规定式样,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监制。

第五十九条拖拉机操作证件考试收费、安全技术检验收费和牌证的工本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

第六十条本条例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9月25日《农民日报》)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篇2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促进农业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机械生产、销售、维修、使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县级以上农业(农业机械)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农业机械管理工作。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按照本条例规定,做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交通、质监、工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业机械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农业机械推广与社会化服务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农业机械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研制、开发、生产、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民购买政府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

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确定、调整和公布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县级以上农业(农业机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将产品目录通过公告栏、网上等方式公布。

具体补贴办法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推广农业机械产品,应当经过试验证明在推广地区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其指定的农业机械产品。

农业机械推广者应当免费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技术示范、指导和信息服务。不得提供虚假信息,不得有欺诈行为。

第八条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质量标准;尚无标准的,当事人可以约定服务标准。

作业服务质量不符合前款规定标准的,应当返工或者减收服务费;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九条农业机械跨区作业,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支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刁难。

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和运载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的车辆在收费公路(包括桥梁、隧道)上通行,免交通行费。

第三章生产、销售与维修责任

第十条生产农业机械产品,应当具备相应的生产条件,按照产品标准生产和检验。

销售农业机械产品,必须有产品检验合格证。

生产者、销售者对其生产、销售的产品质量负责,在保证期内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对其销售的产品实行包修、包换、包退。

第十一条禁止生产、销售下列农业机械产品:

(一)国家明令淘汰的;

(二)假冒他人品牌、厂名、厂址的;

(三)无产品检验合格证或者不符合产品标准的。

第十二条从事农业机械维修,应当具备与维修业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和具有农业机械维修职业技能的技术人员,保证维修质量。维修质量不合格的,维修者应当免费重新修理;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维修者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章安全监督与事故处理

第十三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应当经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登记后,方可使用。登记之前,需要临时使用的,必须取得临时牌证。

第十四条申请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的,应当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购机发票或者其他来历证明;

(三)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证明、凭证。

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审查,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并发放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已经办理注册登记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办理相应的登记:

(一)所有权发生转移的;

(二)登记内容变更的;

(三)用作抵押的;

(四)报废的。

第十六条驾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应当向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申领驾驶证。

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应当对符合国家规定的驾驶许可条件的申请人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在五个工作日内核发驾驶证。

第十七条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对驾驶证实施审验。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未经检验,驾驶证未经审验,或者检验、审验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

第十八条在允许拖拉机通行的道路上,拖拉机可以从事货运,但是不得用于载人。

第十九条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必须遵守农业机械安全作业规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无证驾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二)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及驾驶证;

(三)擅自改变农业机械原设计转速、行驶速度和拖拉机挂车外形尺寸;

(四)拼装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业动力机械。

第二十条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事故的,驾驶、操作人员必须立即停止农业机械运行,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及时报告当地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

第二十一条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接到农业机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员赶赴现场,组织救护,勘验现场,收集证据,并根据现场勘验、调查情况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当事人。

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

农业机械事故损害赔偿的项目和标准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处理违章行为或者农业机械事故,需要暂扣当事人驾驶证、行驶证的,应当开具凭证。违章行为或者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当及时将所扣证件归还当事人。事故尚未处理完毕,但归还暂扣证件不影响事故处理的,也应当归还。

第二十三条依照本条例发放牌证收取工本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

第二十四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自走式农业机械上道路行驶的安全管理工作,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

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应当定期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拖拉机登记、安全技术检验以及拖拉机驾驶证发放的资料、数据。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拖拉机驾驶员作出暂扣、吊销驾驶证处罚或者记分处理的,应当定期将处罚和记分情况通报有关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吊销驾驶证的,应当将驾驶证送交有关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农业(农业机械)行政管理部门和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为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农业机械发放农业机械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的;

(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各类申请拖延、刁难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不按规定及时办理的;

(三)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指定的农业机械产品的;

(四)不按规定收费、上缴罚款的;

(五)违法暂扣或者吊销农业机械行驶证、驾驶证的;

(六),不依法处理农业机械事故的;

(七)违反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的;

(八)其他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责令改正,可并处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责令改正,可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作业过程中造成他人人身伤亡事故后,当事人逃逸或者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由县级以上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暂扣或者吊销其驾驶证;导致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当事人应当承担全部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篇3

第一条为了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机械作业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农业机械化促进活动。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和设备。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市农机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

区、县(市)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区、县(市)农机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辖区内的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

发展和改革、农业、财政、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林业、畜牧、水利、科技、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业机械化促进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加强科学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六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对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扶持措施

第七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

第八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农业机械化专项资金,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农业机械化专项资金应当主要用于下列事项支出:

(一)对农民和农业机械作业组织购买的本市重点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补贴;

(二)对购买先进大型维修设备进行补贴;

(三)支持农业机械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

(四)对利用大型农业机械深松耕暄作业进行补贴;

(五)扶持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六)促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培训等服务活动。

第九条农业机械化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公开、公正、及时、有效,按照规定合理分配,不得贪占、截留和挪用。

财政、审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农业机械化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对未按照规定使用农业机械化专项资金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财政、审计等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和举报。

第十条市和区、县(市)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农业机械化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同级人民政府。

第十一条市和区、县(市)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政府补贴购置的农业机械档案。

政府补贴购置的农业机械在二年内不得转卖或者转让。在二年内转卖或者转让的,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全额收缴购机时所享受的补贴资金并上缴财政;在二年后转卖或者转让的,农机主管部门对超过购机时个人自付金额部分的所得予以收缴并上缴财政。

第十二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支持农村机耕道路、大中型机具场库棚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第十三条市和区、县(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农业机械化科研开发项目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十四条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院校和农业机械生产者,根据农业发展需求,研究、开发、生产和引进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农业机械和相关技术。

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的转化。

第三章推广使用

第十五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农业区域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设施,为农民和农业机械作业组织提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培训等服务,逐步建立以政府推广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

第十六条市农机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推广农业新技术与加快农机具更新的原则和本市农业生产实际需要,依据国家和省公布的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确定本市重点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

第十七条市和区、县(市)农机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农业机械科技知识的宣传工作,促进农业机械新机具、新技术的普及。

第十八条市、县(市)农机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农业机械培训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市和县(市)农机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扶持取得相应资质的农业机械培训机构参与新机具、新技术培训;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公益性新机具、新技术培训。

第二十条从事农业机械驾驶培训活动的机构,应当取得相应的资质,并报市农机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社会化服务

第二十一条市、县(市)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网络,加强农业机械信息、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和维修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第二十二条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集展销、演示、中介、信息、售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机械综合服务市场。

第二十三条引导农民自愿组建各种形式的农业机械作业组织,促进农业机械规模化经营,并在购机补贴、燃油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二十四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作业服务。

第二十五条市和区、县(市)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对农业机械跨区作业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咨询,并受理有关投诉。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为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提供通行便利和服务。

第五章质量保障

第二十六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各负其责,依法保障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有偿作业质量。

农机主管部门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组织具有农业机械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职能的部门,对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有偿作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农业机械生产和销售者应当依法对产品质量负责,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

(二)生产、销售利用残次零配件和报废机具部件拼装的农业机械;

(三)生产、销售没有或者不符合标准、技术规范的农业机械;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设立农业机械维修厂(点)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技术条件的维修场所;

(二)具有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

(三)具有相应技术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

具备前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并依法办理工商执照后,方可从事农业机械维修活动。

农业机械维修厂(点)应当在《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定的技术范围内从事维修业务。

第二十九条农业机械维修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使用不符合标准或者技术规范的维修配件维修农业机械;

(二)利用维修配件或者报废机具的部件拼装农业机械整机;

(三)承揽已报废农业机械的维修业务;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条农业机械作业服务者提供有偿作业服务时,应当按照农业机械作业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进行,并保证作业质量。

第三十一条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有偿作业质量不符合技术规范或者作业标准的,应当依法予以更换、退货、修理、返工重作或者赔偿损失。

第三十二条市、县(市)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机制,公布投诉电话和网络投诉信箱,受理群众对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有偿作业质量的举报和投诉,并依法处理。

第六章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市、县(市)农机主管部门负责农业机械及其驾驶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由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负责。

第三十四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以及其他自走式农业机械在投入使用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申请登记,领取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脱粒机、铡草机等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产品加工机械所有人,应当自购买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备案。

第三十五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以及其他自走式农业机械驾驶员,应当符合规定的条件,经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后,方可从事驾驶活动。

农业机械驾驶员、操作人员应当遵守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操作。

第三十六条已登记的拖拉机达到国家和省规定强制报废标准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报废期满2个月前,书面提示拖拉机所有人到期办理注销登记。

拖拉机所有人接到提示后,应当在报废期满后的30日内办理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理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公告该拖拉机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作废。

第三十七条农业机械作业组织的固定作业场所应当有安全防护措施和齐全的消防器材,农业机具安装、电源装配应当符合技术规范。

第三十八条农业机械使用者不得利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以及其他自走式农业机械的非乘坐(站)部位载人,以及擅自增设座位、踏板或者超员、超速、超负荷作业。

第三十九条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对农业机械的驾驶员、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农业机械作业开展安全检查,督促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及时纠正违章行为,消除事故隐患。

第四十条农业机械安全监理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佩戴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标识、出示有效证件,文明执法,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十一条农业机械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由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进行处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依法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第四十二条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定期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拖拉机登记、安全技术检验以及拖拉机驾驶证发放情况。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拖拉机驾驶员做出暂扣、吊销驾驶证处罚或者记分处理的,应当定期将处罚和记分情况通报有关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吊销驾驶证的,应当将驾驶证送交有关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农机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政府补贴购置的农业机械转卖或者转让未按规定交回补贴资金的,责令改正,并按照政府补贴资金5%以上10%以下处以罚款;

(二)未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从事农业机械维修活动的,责令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三)农业机械维修厂(点)未按照《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定的技术范围从事维修业务的,责令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

(四)农业机械作业组织的固定作业场所没有安全防护措施、消防器材不齐全或者机具安装、电源装置不符合技术规范的,责令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农业机械使用者利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以及其他自走式农业机械的非乘坐(站)部位载人,以及擅自增设座位、踏板或者超员、超速、超负荷作业的,由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责令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篇4

1当前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出台了新《安全生产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条例》,各省也修订和完善了《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办法》,从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规划、安全资金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按照《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强调党委和政府在农业机械安全生产上都负有领导责任,各级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业务工作职责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切实履行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伴随着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律、政策不断完善,以及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到位,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和安全生产的目标以及广大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暴露的问题依然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理念淡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红线意识是指导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做好安全监管工作的方针,但是在部分基层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机构的干部职工头脑之中并没有牢牢树立这条“红线”,只有发生了农机事故后,才想到自己承担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职责和责任,特别是全社会对农机安全意识总体上仍较淡薄,重交通安全,轻农机安全。二是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上,只重视经济效益,漠视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和人员,没有和驾驶操作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必要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对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不到位,安全管理松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形同虚设。没有本单位的事故应急预案,从来没有进行过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合作社大部分的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都是农民,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作业现象严重,成为导致农机事故的重要原因。三是农业机械相关的安全生产标准不健全。突出表现在与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法律相配套的操作层面的规程、标准、条例细则尚不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广大机手安全法律意识仍然比较淡薄,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在基层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依然大量存在,与公正、文明、严格、规范的执法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四是农业机械装备安全保障能力低。多数小型拖拉机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以上,由于用途少,又不跑运输,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凑合着用的现状,安全性能差;大中型拖拉机失去运输市场后,作业面较窄,闲置在家时间长,没有库房,风吹日晒,机械状况较差,安全隐患众多。五是基层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关监管力量被严重削弱。近年来,由于受机构合并的影响,各县级农机监理站安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部分县农机监理站编制不到5人,严重影响了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乡镇农机站在许多地方已经没有了机构和编制。

2农机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和职责

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这里的政府监管就是指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新《安全生产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统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农业部门负责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是由有关法律、法规授权的政府监督管理行为,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普遍约束性。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管的主要职责:一是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二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涉及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事项实施行政许可和监督管理,查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机行业、领域涉及安全生产的单位实施监督管理;三是依法对农机行及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和重大危险源监管制度,督促、指导农业机械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四是定期分析农机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形势,制定年度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农机生产安全事故预防措施,并定期向同级安委会报送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伤统计等相关信息;五是制定和完善农机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预案的演练;六是参加农机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配合做好事故善后工作,落实事故处理的有关决定;七是负责督促职责范围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所主办的群体性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八是法律、法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明确的其他职责。

3农机安全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在强调“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做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红线”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推进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贯穿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全过程,贯穿于我们日常所有农业机械业务工作中。要按照安全生产“五级五覆盖”的规定在省、市、县农机合作社、机手之间全面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承诺书),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各级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2)全面推动依法治机,加快建立规范的农机安全生产法治秩序。针对农业机械监管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屡禁不止的问题,各级农机监管机关要以深入宣贯落实新《安全生产法》为契机,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机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建立最严格的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强化监管,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农业机械安全生产上的非法违法行为,促进农机安全生产的有序进行。

(3)深化农机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在预防和治本上下功夫。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是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抓手,必须常抓不懈。各级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机关在做好“夏季”、“秋季”农机安全生产的同时,更要注重重要节假日和关键时间节点的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要严格执行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建立隐患台账,采取有效措施尽早消除隐患。

(4)要强化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各级农机监理机关要完善培训教材,规范培训内容,严格师资,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人员的管理信念。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篇5

[关键词] 农机监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23-0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及国务院563号令(《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部的(《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拖拉机登记规定》、《拖拉机驾驶证业务工作规范》、和《拖拉机登记工作规范》)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理顺了拖拉机管理的关系。特别是《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实施、安徽农机监理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明确。但是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在本地乃至全国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机安全生产,影响到农机事业的发展。

一、 当前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监理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

1.1我国缺少一套相对完善的农机监理法律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有据可依,有法可行。农机监理处罚程序依据是《行政处罚法》和一些省、部委的法规规章。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行政执法人员行政违法追究的法律法规,虽然《行政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省条例》等法律法规有部分条款进行规定,但规定不够详细、规范、系统,针对性小,可操作性差。

1.2 农机监理的范围还比较狭窄。由于两个部令规定,仅仅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的安全监理做了规定,而对机动脱粒机、机动植保机械、饲料粉碎机、插秧机、铡草机等农机具及其操作手的安全监理没有具体的规定,所以在对上述机械实施安全管理时缺少执法依据。

1.3老旧农业机械的强制报废、交易监控等政策法规尚未制订。对那些使用年限过长、技术状态恶化、安全运行无保障、应予强制报废的农业机械缺乏有效的制约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故隐患;对老旧农机的交易,由于缺少监控手段,缺少管理措施,不仅造成了旧农机交易市场的混乱,而且也增加了日益突出的“黑车非驾”现象,给农机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威胁。以我们淮南市的情况为例:目前拥有拖拉机113864台,小型拖拉机109893台,而在这些小拖中90%的使用年限都在10年以上。

2.农机安全监理体系不完善

2.1农机安全管理组织网络不健全、力量薄弱。县级农机监理部门虽然始终承担着农机监理排头兵的重任,但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经费不足等原因,一些原来经费较充足的地区,由于进人过多,背上了沉重的人员包袱,也导致了经费不足;一些原来经费就不足的地区,保工资都感到非常困难,根本没有资金武装自己、发展自己,所以大部分县站属于装备不良,经费短缺,生存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乡镇、村两级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薄弱,有的被撤消合并,没被撤消的也名有实无,人员在编不在岗,主要从事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常年不能从事农机管理工作,致使乡镇的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无人管无人问;更谈不上村级农机管理组织,即便有的村指定农机安全员,但也因无法解决经济报酬而无法开展管理工作。

2.2农机监理体系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建有农机监理站,但这只是农机监理的管理部门,缺少监督部门,以至于在执法过程中虽然有不当或过失,却没有完善的监督体系。这就让许多监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懈怠,不积极,对工作不认真。

2.3农机监理机构的单位性质不明确,地位未确立,从而出现了无统一规格和编制的现象,有参公管理的、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有差额的、还有自收自支的。

3.监理手段薄弱和监理装备落后

3.1农机安全管理缺少应有的执法手段,农机监理无权对上道路的拖拉机和驾驶员实行动态监管,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农机部门管理拖拉机的法律主体地位,但没有授予道路检查权。抓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消除“黑车非驾”,纠正各种违章,很大程度上是靠路检路查实现的,可是法律规定农机部门没有道路检查权,虽然有些地方性法规给了一些执法空间,但执行起来也不是理直气壮,有时还会受到有关部门制约,所以对行驶在道路上的农业机械的各种违章行为不能及时查处和纠正。

3.2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按照国家《农机监理技术装备配备标准》要求,农机监理部门应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检验检测、事故勘察仪器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配备情况也不尽一致,有的监理装备不能全额配备,有的老旧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在监理车辆配置上,省、地、县三级基本达标,县级以下基本空白,乡镇农机监理员还依然靠自行车代步;在宣传教育装备上,有的县级还没有配备摄像机等;在检验检测设备的配置上,有的虽然配置了一部分,但大多已经年久失修,在实际工作中,检验人员还没有摆脱“眼看、耳听、手摸、脚踹”的传统做法;在事故勘察设备和牌证档案管理设备装备上,有相当一部分县还属空白。所有这些,都在制约着农机执法的规范化建设,制约着农机执法的应变能力,困扰着农机监理工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4.农机监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4.1农机监理属于事业单位,其执法人员并没有按照高要求规范进行管理,还有些人员是多年前集中招聘的人员,把关不严,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不经常培训学习,使整个农机监理队伍观念陈旧,思想落伍,方法单一,执法粗暴。这影响了农机监理的整体形象,并且严重影响了农机监理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4.2 服务意识不强。有的个别监理人员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不善于做机手的知心朋友,仍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有的喜欢高高在上稳坐办公室,而不喜欢深入基层,为机手排扰解难;有的只顾自身利益,侵害机手利益;有的甚至还存在着“吃、拿、卡、要、报”的个别现象。

5.客观因素的制约

由于乡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及广大农机手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机手对农机安全监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拖拉机特别是小型拖拉机是自己的农具,主要用于农田作业和生活服务,很少上公路,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容易掌握,一般的技术维护和维修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不存在安全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到农机部门进行知识培训,没有必要花钱费工夫办理牌证和进行年度检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出现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机手以众抗法的现象,造成农机管理难、执法难。

二、加强农机安全管理的对策

1.健全农机监理法律法规

1.1国家要制定和出台严谨的《农机监理执法条例》等规章制度,让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据可依,并力求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要求,从而推动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2 制定配套规章。除了国家出台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外,农机监理机构依法行政还需制定农机安全监理行政处罚规定、农机安全检查规定、农用动力机械及配套农机具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农业机械上牌目录等一系列的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做为执法依据,以加快农机监理执法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1.3 实行农业机械强制报废制度。鉴于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对农业机械实行高标准的强制报废制度,但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尽快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强制报废制度,以确保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确保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生产。

2.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

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依据农业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第五条“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是公共安全管理职责的执法单位”的规定,将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增加人员编制,争取在有条件的中心乡镇设立农机安全监理分站,使之尽快适应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监督管理工作。

3.加快监理手段和监理装备现代化

3.1要解决农机部门无上路权问题,探索多部门联合执法或建立“农机警务室”、“农机巡回法庭”等农机安全管理模式,把农机监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3.2 各级农机监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千方百计地节约经费,筹措资金,有计划地配备交通、通讯、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事故勘察处理,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技术装备;有条件的县级机构要加快“检测线”、“检测车”等新检测装备的引进。同时还应考虑为乡级农机监理人员配备交通、通讯工具,促进农机监理手段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正规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监理队伍

4.1加强政策、业务学习,提高监理队伍素质。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严明作为监理队伍的主要工作目标及标准。对国家法律、法规一定要学深、吃透,通过岗位练兵,开展经常性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政策理论、业务素质、执法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单位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到文明、严明、按法监理。

4.2树立有监理才有理,转移工作重心,由管理型变为上门服务型,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工作重点从上路检查向田间场院转移;由你到站变我上门服务,节约机手的时间和费用。树立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真正提高为农机手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

5.搞好协调,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农机行政执法工作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社会方方面面,所以求得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加强与物价、财政、交通等联系,求得他们在相关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党政部门的联系,求得他们对农机执法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人员、资金、职能得以稳固并保持长久活力。同时要加强与公安司法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公安交警的齐抓共管,在执法过程中,遇到阻碍农机行政执法行为时,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由公安部门依法对滋事者进行处理;对在执法过程中拒绝接受处罚的,要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按照执法程序,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以维护农机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6.积极开展农机安全主题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有效地提高农民群众安全意识,提高农机“三率”水平,减少农机事故发生,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农机安全监理示范窗口和示范标兵创建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篇6

一、工作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条例》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以下简称“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队伍建设(以下简称“三项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努力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为抓手,加大农机安全执法力度,查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等严重违法行为;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农机事故;加大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切实增强安全发展理念。以加强农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法制机制,增强农机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监管队伍素质,大力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水平,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三、工作重点

(一)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行动

要严格依法行政,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查处农机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检查各部门执行安全生产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安全技术标准等情况;查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违法违规发放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等行为;检查农机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情况,对已发生的农机事故是否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严厉打击和查处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违法载客、超速超载、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二)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治理行动

要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行动,重点排查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农机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建立与落实情况;排查农业机械机库棚、维修、储油等设施安全情况;排查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登记、年度检验情况,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的申领、换发、审验情况。加大力度,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无牌行驶作业、不按时参加安全检验的现象进行整治,对驾驶操作人员无证驾驶的现象进行治理,努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率、检验率,提高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消除事故隐患。

(三)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

要切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对《条例》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为《条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提高安全执法人员素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农机安全宣传片,组织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开展日常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农民机手的安全意识。

要结合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制定宣传计划,继续做好“六个一”的宣传活动,即在每个乡镇组织一次“平安农机”宣传教育活动,给每个农机手送一封创建“平安农机”倡议信,为广大农机手和群众放映一部“平安农机”教育警示片,向每个村送一套“平安农机”安全宣传挂图,给每个农机户送一本“平安农机”知识手册,在每个村及中小学校上一堂“平安农机”知识课。要把农机安全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和农村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制机制建设

(五)加强农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

要积极主动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贯彻《条例》有关“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的规定,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工作开展。要实施好《移动式拖拉机安全检测装备项目》,

进一步带动地方加大农机安全投入,切实推进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服务能力,努力改善执法手段,切实履行好农业机械免费安全检验、操作人员培训考试、宣传教育、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监督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网络建设。要完善相应的农机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要落实农机事故应急处理工作责任制,及时、妥善处理重大农机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事故损失。

(六)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

要贯彻落实《条例》有关“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等规定,按照农业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要求,明确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承担的公共安全管理职责,合理设置岗位,科学配备人员,保障工作经费;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农机安全组织建设,明确乡镇

负责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要建立健全与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安全生产联系制度,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监理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教育,提高履职能力。严格按照农业部《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管理规范》规范监理人员管理,推行考试员、检验员、事故处理员资格考试、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农机监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要结合农机安全监理系统实际,积极参与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推进政务公开,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农机安全监理人员进一步转变作风。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年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与我市“三农”工作结合起来,与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结合起来,与创建“平安农机”活动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进农机安全生产,保障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二)细化方案,明确任务。要按照农业部国务院有关文件和农业部有关部署,结合本区县实际情况,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进度安排,扎扎实实做好农机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篇7

关键词:农机 安全监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的运用,不仅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农业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自2004年国家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上升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的强农惠农政策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投资热情,有力拉动了社会资金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以笔者所在的陕南山区山阳县为例,自2006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到2012年末统计,农机总动力由2005年末的6.75万千瓦增加到 16.96万千瓦;农业机械总量由14216台(件)增加到45979台(件),农业机械原值由4100万元增加到 19000万元,农机作业总收入由 2320 万元增加到 9543万元,分别增长了2.5倍 、3.2倍、4.6倍和4.1倍。农机装备结构更趋合理,作业范围不断拓宽。

随着农业机械的快速增长,作为农业机械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笔者提出个人的粗浅认识,供行业同仁探讨。

1.做好新时期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利因素

1.1法律法规基本健全。从法律层面上讲,单个关于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专门法律还没有,但是《农业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刑法修正案》等法律对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3号)、《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05号)、《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等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律体系,规范了农机安全监管、农机事故处理程序和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服务行为,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1.2监管对象大幅减少。《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前,农机监理部门依据地方法规对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辆实施管理,对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在国道、省道以外的道路交通安全实施监管和事故处理。2004年以前由农机监理部门管理的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辆4000余辆,县道以下地方道路安全监管总里程1700余公里,安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农用运输车辆依法移交公安交警部门管理,农机监理部门仅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依法进行登记(实行牌证管理)和田间场院的作业安全监管及田间作业事故进行处理,加之原先主要从事道路运输作业的拖拉机因设计性能的限制而逐步退出运输市场。截止2012年底全县的拖拉机保有量已由1000余台减少到180余台,安全监管的工作量大幅减少。

1.3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群众安全意识的增强极大地消除了农机安全隐患。以前由于乡村道路通行条件差、边远山区不具备客车通行条件,群众出行主要以农用运输车、拖拉机为代步工具,为农用运输车辆违法载客客观上提供了市场需求,安全隐患无法从根源上消除,群死群伤的重特大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农机监理部门疲于应对,焦头烂额,顾此失彼。近年来随着通村公路建设,客运车辆基本达到村村通达,加之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汽车下乡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家庭拥有小汽车成为现实,摩托车遍及农户家庭,群众出行条件彻底改善。另外群众安全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彻底消除了乘坐农用车、拖拉机的现象,农机载客的安全隐患得到了彻底根除,极大地降低了农机事故发生率和伤亡率。

1.4管理角色的转换使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已不再尖锐。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拓宽,农机安全监理已由过去的收费管理变为挂牌、办证、检验、培训的全免费服务,使监管与被监管变为全方位的服务,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温和,矛盾不再尖锐,客观上有利于依法管理。

2.新时期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不利因素

2.1拖拉机有效利用率低,导致“三率”下降。过去拖拉机在农忙季节从事农田作业,大量的农闲时间则从事运输作业。在道路条件改善后,拖拉机的运输性能远不及货运汽车和农用运输车,已彻底退出运输市场,现有的180余台拖拉机60%配套农具不全,失去了利用价值,长期处于闲置状态。40%左右的拖拉机仅在农忙时节从事耕、播农田作业,年有效作业时间只有10%左右,90%以上时间也处于闲置状态,由于经营效益差,大多数机主不愿参加换发牌证、年检等工作,导致拖拉机的“挂牌率”、 年检率” 、持证率”逐年下降。另外由于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土地不平整、实行土地承包制后经营分散、地块小,不利于大中型拖拉机田间作业,加之近几年实行购机补贴政策,微型耕整机因价格低廉、机动灵活、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小,农民购买热情很高,微耕机因暂未纳入牌证管理,不需登记挂牌、使用简便而部分取代了拖拉机作业。

2.2作业场所分布广,增加了监管难度。以往的安全监理手段主要以道路安全检查为主、辅以作业场所安全检查,现阶段农机监理部门没有道路检查权限,加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也很少上道行驶,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要靠走村入户、到农田作业场所才能实现,大多数机主、驾驶操作人农闲时节多外出务工,很难见到人,监管工作难度加大,很难保证“三率”的实现。

2.3监理人员因配备少、装备不足,形成监管到位难、服务质量差。在新一轮农口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农机部门变为技术推广中心,农机监理站作为农机技术推广中心的内设机构,已不再具有法人资格,乡镇一级不再保留机构。监理工作在机构设置上已经弱化,整体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加之经费短缺,车辆、检测设备、事故处理、驾驶员考试设施等必要的装备设施无钱配备,从而导致服务水平不高,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3.做好现阶段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3.1强化安全宣传,增强安全意识。将农机安全宣传教育作为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切入点,以农机安全监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和典型农机事故案例作为宣传主要内容,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安全讲座、图片展示、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结合“平安农机”、“平安畅通县”等创建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提高驾驶操作人员及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努力营造全民重视农机安全的氛围。

3.2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面对变化了形势,农机监理部门要及时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变等人上门办理业务为主动上门开展服务。要本着为机手着想,方便机手,节省时间。同时应设法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提高检测服务质量,通过开展便民服务、优质服务、人性化管理,逐步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监管水平。

3.3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监理执法队伍。要按照农业部《农机监理人员管理规范》要求,加强对农机监理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专业技术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和规范化管理教育,不断提高农机监理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按照农业部《农机监理机构建设规范》的要求,建立农机监理装备建设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篇8

农业现代化在于农业机械化,自2006年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国家的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主要机具的保有量、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机经营收入等显著提高。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机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农机作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农机市场监督管理滞后,农机市场监管科作为新型部门,必须理顺监督职能,肩负起规范农机市场秩序、打击违法经营活动的职责,为农机化发展保驾护航。为全面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自治区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法定职责,切实加大农机市场监管工作力度,规范农机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好、落实好,依法维护广大农牧民和农机企业的合法权益,下面就农机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工作谈几点见解。

一、加强农机经销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1.要重点检查农机经销企业主体资格情况,即检查农机营销企业的《农机经营服务技术合格证》,从业人员取得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照《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销网络管理规定》在相关农机部门备案及其实际经营条件是否符合已取得的相应等级资质要求等。

2.检查农机营销企业经营行为,即企业销售产品是否取得《自治区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是否按照要求明码标价、建立健全销售台账、签订并实际履行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购销合同;销售的补贴产品价格是否高于同地区同产品市场价;农机产品性能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是否将未上补贴目录的产品冒充上补贴目录产品进行销售(贴牌销售);供货配置是否符合补贴产品目录要求;销售的补贴产品是否符合相应的授权备案要求等。

3.检查验收农机经销企业售后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和售后服务质量情况等。

4.检查农机经销企业投诉处理机构建设及其投诉案件处理情况等。

5.加强检查农机经销企业年审工作。

6.检查经销企业与农机管理部门签订农机经销管理责任状,制定问责制度等。

二、进一步加强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1.重点检查农机维修网点主体资格,即农机维修网点的《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实际维修条件及其取得相应等级资质、从业人员的特有工种即农机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及其是否符合维修网点等级资质要求等;维修网点的农业机械配件质量、检测设备、技术人员水平、维修标准和检查验收制度是否达到等级标准等等。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篇9

关键词: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90-1

1 营造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国家出台的《农业机械促进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是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发展的农机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的法律文件,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农机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为把《农业机械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引向深入,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发展全局,把“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这一思想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实行农机监管人员包村宣传培训农机科技示范户和农机合作组织,采取以点带面,面上开花的科技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农机安全生产操作技能,使广大农机手知道驾驶操作农业机械应遵守什么规定,违章要受到的处罚及违章操作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逐步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法律、法规常识以及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作业技术,要让农机手懂得抓安全生产就是抓发展,增强和提高农机安全生产就是大发展的道理。只有宣传到位,才能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营造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使农业机械化真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 严把机车入户和拖拉机驾驶员考试关

加强源头管理是减少和预防农机事故发生,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为了从源头上消除不安全隐患,农业机械驾驶人员的考核培训要严格审查已登记后,按照培训要求集中学习培训,根据培训结果发培训结业证书,严格按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考试办法,考核合格后经负责领导复检签字后方可制证。在培训考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严培严考和优质服务的思想,宁可给驾驶员多讲解几次,多给几次练车和考试的机会也绝不能在培训考试中走形式,降低考试标准。无论任何人都要执行一个标准,确实做到从源头保证农机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3 加强年度检审验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安全检查是农机监理最为有效的执法手段,是最好的安全教育方式,它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抓好安全检查,才能促进牌证管理,打击“黑车非驾、违章载人”行为,确保年检审验,消除不安全隐患,也只有搞好安全检查,才能减少违章作业和违法载人现象再次发生。农机检审验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制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农机检验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和执法水平,具备好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把检审验质量关,对不符合检审验标准的农业机械应限期修复、补检、对补检仍不合符的,农机监理机构应收缴牌证,不得继续作业,对驾驶人员身体条件不符合驾驶员条件要求应吊销执照,只有扎实的做好此项工作,才能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状态,保证农业机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生产。

4 实行免费管理、破解农机监理难题

在新形势下,为探索农机安全管理机制,实现农机由有偿收费管理模式向无偿服务管理模式转变,从而达到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机生产安全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逐步创建和谐统一的执法环境,消除重收费而轻管理,群众为省钱而逃避管理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形成农机促生产,免费管理保安全的局面,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探索总结新时期农机管理的长效机制。

5 农机安全是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村

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稳定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篇10

一、现状及成因

__县辖4镇、7乡、12个农林牧渔场,人口 24.7万人,县域内有县级医疗机构4个、乡(镇、场)卫生院12个、个体诊所(口腔诊所)32个、村级卫生所70个、卫生室225个,主要集中在乡、镇和人口较密集的村。

该县级医疗机构对药械使用的管理比较规范,用药水平也较高,有专门的药学技术人员对药品质量进行把关,建立了药品管理制度,能按要求进行药品养护和贮存。而农村医疗机构,尤其是村级卫生所(室)基本上都没有专门的药学人员管理药品,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的水平比较低。通过调查,目前辖区内农村医疗机构在监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使用药品、医疗器械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1、购进渠道虽已规范,但仍出现违规购药现象。在调查单位中,部分村级卫生所(室)采购药品出现8:1:1现象。一是从合法批发企业购货占80%。在我局的监管督促下,农村医疗机构能够从合法企业购货,占到所使用药械的大部分数量;二是从零售药店找零占10%。由于我县的特殊地理环境,距县所在地偏远的村屯对于药品配送中心的固定时间配送,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部分药品的批发价格比药店的零售价格还高,为了方便实惠,卫生所就近在药店购进药品,而且还可以赊欠;三是从个体游医药贩手中买药占10%。有部分游医药贩打着义诊的名义,与药监部门搞游击战,部分村级卫生所(室)明知道这种行为违法,但为了贪图便宜,就明知而犯了。

2、未建立完整的合法供货企业资质档案。对于供货的企业,在监管部门的硬性要求下,他们知道索要“三证”,但不清楚“三证”是什么,不知道要在供货合同上签字,不知道查看证照是否有效。在检查中,经常发现卫生所建立的档案中,证照已过期,合同上未签字,而且有效期已过,有的甚至未索要销售人员证明材料。对于使用的医疗器械根本就没有索要产品注册证的意识。

3、各项记录不规范。按照《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涉药单位建立药械购进验收记录。经过近几年的监督管理,药械购进验收的记录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村级卫生所(室)在做购进验收记录时,只是简单地对照购进发票,照抄上面的内容,票据上没有的,购进验收记录上也体现不出,例如检查中发现,某村级卫生所建立药械购进验收记录中,生产厂商一栏中填写了天津,产品批号栏中填写20__0610,一对照购进发票,原来发票上简写了生产厂商,产品批号与有效期打串了。可见,验收记录还是只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应该说是在应付药监部门,记录的重要性相对人理解严重不足,而他们所做的购进验收记录已经毫无意义。

4、基层医疗机构经济环境有待提高。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药房与设备设施及其简陋,根本不具备药械必要储存条件,无药械专用库房,药械混储现象较普遍,无通风、防潮、温控、货架等基本设施,卫生条件较差,有的墙面表层已经脱落,墙面上布满霉点和下雨时漏雨留下的痕迹;有的药房光线暗,里面阴暗潮湿。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还有出现诊断室、注射室、药房三合一的现象。

5、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村级医疗机构中从业人员大都为1人,只有个别为2—3人,即使有多人也都为亲人关系。因此,在农村医疗机构中,一名工作人员自己既做医生又当护士,同时还是药品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基层医疗机构药械专业人员普遍较缺乏,95%以上均不属专业人员,多数均未经过专业培训,无法做到规范管理、规范用械,80%以上的从业人员对药械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不熟悉,规范管理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到位。

(二)在使用药品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

1、药品摆放不规范。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分类摆放意识差,处方药品与非处方药品、外用药、口服药、注射剂等药品随意混放一起,甚至将日常生活用品与药品混摆一起,药品包装盒上满是灰尘,而且只有兼搞防疫的卫生所有冷藏设备,但这冷藏设备还是和家庭混用。有些卫生所将药品直接堆放于床下及房屋空闲处,部分药箱底受潮发霉;中药贮存加工条件简单,普遍用布袋、方便袋盛装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缺乏中药炮制加工和养护的必要设备,没有烘干、熏蒸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设备,没有温湿度计更谈不上记录。

2、处方管理不规范。调查中发现,仅有8%的农村医疗机构凭处方使用药品。70%医疗机构是给患者看过病后就销售药品,而不开具处方;22%医疗机构并不给患者看病直接销售药品。老百姓也不明白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区别,将卫生所当成了两用机构,既可看病,又可卖药。

(三)在使用医疗器械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

1、淘汰的医疗器械产品普遍使用。通过对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大型、小型医疗器械登记备案情况看,有部分医疗器械在其外观上无法看清型号规格、生产单位、执行标准、批号等相关内容,例如在某医院检查的尿液分析仪上只能看到gf-u780的标记,其余什么也找不到。通过了解医院负责人,这类医疗器械大部分是国家、省扶贫救灾时划拨的,无法查到资质、证件,但由于医疗机构自身经济条件与实际情况,这些医疗器械仍在使用中。

2、医疗器械使用后处理不规范。不少卫生所(室)或个体诊所既未按规定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后销毁制度,又未按规定严格执行销毁制度。现场检查时发现对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不毁形、不消毒处理、乱丢乱扔现象时有发生。即使销毁的也采用

的是焚烧方法,在毁形物较多的情况下,就存在焚烧不彻底情况(如针头、调节器),为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

二、对策及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比较特殊,涉及地方政府和卫生、药监等各部门,因此,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用药用械的监管,需要卫生、药监和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共同来规范医疗机构用药用械行为。只有多方动员,采取多种形式,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当前,农民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很突出。如果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管理,就是要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积极坚持“四个加强”。一要加强培训。针对农村药械人员业务素质低,用药水平差这一问题,应加大培训的力度,建立农村药学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专业素质、法律意识和药学服务水平。药监与卫生部门应加强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按照“教育先导,重在规范”的原则,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对考试不合格者,建议取消其行医资格或继续学习。二要加强宣传。目前,老百姓对药械管理的法律知识理解不够,安全使用常识懂的不多,因而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安全用药信息网络,及时向老百姓传递医药知识,改变农村安全用药信息闭塞的现状,根据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水平,做好法律及常识的宣传。利用县内大型活动或城乡集市等群众聚集的机会,讲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合理用药的小常识、或发放宣传单、利用电视字幕、宣传条幅,深入到中小学校向学生授课,再通过学生反馈给家长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达到社会各界自觉维护药械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扶助。要积极争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对偏远村屯、贫困村屯,经济条件差的卫生所(室)开展扶贫帮困。采取“输血”和“造血”并举的方式,积极为贫困村、贫困屯、贫困卫生所开展以“送资金、送设施、送制度、送指导”活动,彻底解决农村医疗机构中的“缺口”问题,解决边远村屯老百姓就医用药的困难。四要加强监督。作为监管部门,更应主动把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贡献。

(二)要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相结合。在农村地区,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就要积极协调和争取当地新农合管委会的支持,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管和规范,从村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三室”分离、房屋设施、药械贮存条件、药剂人员的上岗培训、药品购进验收和贮存保管记录等方面,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对符合要求和标准的可以当地新农合管委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名颁发“新农合规范药房”牌匾,从根本上达到强化和规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目的,近而为农村老百姓创造安全、放心的用药环境。

(三)要与农村药品监督网络与供应网络建设相结合。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药品质量和满足农民用药安全、有效,是提高农村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断,是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就要积极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着实解决老百姓买药难、买不上放心药问题。一要加强监督网络建设。不仅重视事后的监督查处,更要重视事先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农村药品协管员与信息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发现查处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违法违规行为。利用协管站发展来带动信息站建设,达到各级医疗机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趋势。二要提高供应网络管理。针对目前存在的配送不及时、药价高等问题,提高对配送中心的监管力度,使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延伸到每一个涉药单位,使药品供应价格明显下降,以规范购货渠道,保证药械质量,保障农村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