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6:51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篇1

监理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模板

一、信息管理

①不同单位的来往文函分别统一编号、登记,然后填写收文处理签,呈总监阅批,按照指示意见交于文件阅处人。并及时催促按期处理完毕。

②为方便编写会议纪要,每次会议都按时出席,并做好记录。因为纪要是会议内容的精辟阐述和高度概括,高于会议纪录。这中间涉及至口头用语向专业术语的转化问题,凡是不懂的我都会积极向同事们请教,争取将工作做得趋于完善。

③监理月报的大部分数据是来源于施工月报。在做月报之前,需要认真的研究施工月报,其中的细节必须得吃透,只有这样才能判断出某些情况是否属实。

二、对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控制

①在事前控制中所做的工作

在收到工程施工图纸后,我就先进行熟悉图纸,了解设计意图,明了施工过程的主要工艺流程、工程特点,对施工图纸上所存在的异议之处采用书面形式进行记录,提交给总监理工程师在图纸会审会议上提出,由设计进行明确。

②在事中控制中所做的工作

针对所有进场材料、半成品等,我除做好对照标准和设计要求核查由施工方提交的相关报验资料进行核查外,还做好对材料进场时进行必需的其外观质量目测检查,对有在外观质量上不符合要求杜绝用入工程中。

针对在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时,做到提前到达旁站位置,检查施工准备工作,并旁站施工全过程,及时、完全真实地作好书面的旁站记录;对一般施工的各道工序作业,做好日常的巡视、巡检、检查工作。

对各施工过程中的巡视、巡检、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用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工程项目管理部,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向总监汇报,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整改及进行再次的复核检查。尽自己努力做好工程施工建设监理控制质量的事前与事中的控制,尽职尽责地做好我应该做的工作。

三、对安全文明施工控制方面的工作

通过对学习《安全生产法》及在工作过程中我得到一些体会树立以安全预防为主的观点,就是工作做在前,因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但是是不可预测的,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监理在施工现场对于安全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我除了做好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及监督和管理(相关资料记录存档整理)工作外,坚持做好对施工单位的日常安全教育、技术工种的安全技术教育和岗位安全技术交底工作的检查(包括安全台帐及书面资料),每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进行现场施工安全状况全方位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台帐存档。

针对公司领导对工程安全控制所提出的要求,加深了监督管理的深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并督促整改,及时进行再检查,对于工程施工建设过程监理中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对安全文明生产控制的具体工作做法,我的体会是应该也必须做到四勤制:

眼勤(要能提前发现问题);

脚勤(多在现场转、巡、查);

嘴勤(对发现问题要多讲);

手勤(及时做好相关记录下过书面通知);

加强巡视工作,加强过程中的控制,才能更好地、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监理工程师的个人工作计划模板

一、个人年度主要工作内容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

20xx年上半年,我主要参与了xxx开发区中央商务区软基处理工程现场监理工作,下半年,主要参与了xxx旅游度假区人工沙滩工程现场监理工作。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服从领导安排,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期间,我从不放松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研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为建设单位热情服务,遵照监理合同要求,严格按照监理规范及监理工作程序,履行监理职责。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旁站、巡视、平行检验方式进行每道工序的过程控制。对现场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要求施工方采取有效解决办法将其解决,全程跟踪监督施工方落实整改,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针对进场材料(高强土工格栅、土工布、栅栏板、压脚块、踏步料石等),按照标准和设计要求对施工方提交的相关报验资料进行核查,对材料进场时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对外观质量上不符合要求的禁止用入工程中。

针对工程关键部位施工时,提前到达旁站位置,检查施工准备工作,并旁站施工全过程,及时、完全真实地作好书面的旁站记录。

对要验收的隐蔽工程严格按照验收规范进行验收,如果验收不合格,令其整改直至合格,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对各施工过程中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用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工程项目管理部,发现问题及时向总监汇报,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整改及进行再次的复核检查。尽自己努力做好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

二、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

在监理工作过程中,我通过对监理理论的学习以及现阶段监理行业的发展状态的认知,深刻体会感受到作为监理人员,积极主动为建设单位的利益着想,为工程质量负责,为施工人员的安全负责,才是监理工作的信念和无穷力量。只有具备较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做好监理的本职工作,才能够体现守法、诚信、公正、公平的执业准则。

明白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监理工作态度,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去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的运用自己专业技术及聪明才智,科学公正的行使监理权利和义务,与施工单位搞好工作配合,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为业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及个人职业发展意见

作为一名年轻的监理工作者,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精神,工作态度严禁,喜欢钻研工程监理中出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热衷于对工程问题处理方案的积累。

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要严格按国家规范、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实施监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反省自身不足,加强监理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好监理工作,加强对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灵活多变的处理实际问题,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努力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监理人员。

四、对部门/公司的意见和建议

1、建议公司要对不同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多招聘一些有职业资格证书又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开展工作。

2、建议公司组织具有良好公关能力的人才,并组建成相关部门,应对监理行业的社会化、监理招投标的公开化、复合化。

监理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

xx年x月x日我应聘到xx市xx监理公司工作,被安排在xx工地,担任电力工程及有线电视网络工程的监理工作,至今工作已近一年了,一年来在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相应的监理工作任务,得到了业主和承包商的承认与好评。在从事监理工作期间,本人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不敢倦怠,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责任心认真细致的进行工作,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监理体会做如下汇报:

一、工作情况

初到工地,人地生疏,而本人面临着监理任务量大,监理区域广,监理工作人员少,等客观不利因素,因此在实际监理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面对困难本人并未退缩,知难而进,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主动接近业主和承包商与他们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以便尽快地开展监理工作,并抓紧时间熟悉施工图纸及有关设计说明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工地状况及施工队伍的情况,很快的进入了工地监理工程师的角色。

在监理实际工作中,本人要求施工单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做到开工有报告,施工有措施,技术有交底,定位有复查,材料、设备有试验,隐蔽工程有记录,质量有质检、专检,交工有资料。

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采取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监理工作主动进行,以预防为主,对承包商资质进行审查,重点审查企业注册证明和技术等级,交验有关证件(复印件),了解技术力量简况,主要施工安装经历等,检查砂、石、水泥、钢筋等材料的供应情况及砼、砂浆的配合比。

根据工程特点及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位,审核承包人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核查进厂材料的原始凭证、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

进行事前控制,确保工程质量事故不发生或少发生。例如:冬季施工,气温较低,砼浇灌、砌体砌筑、墙壁抹灰等都不易保证质量,因此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冬季施工方案,提前预防,避免冻害发生。

对重要工程部位及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分部工程制定质量预检措施,例如:电力工程专业电缆排管埋设工程施工中,人孔井是工程的重点部位,涉及到墙体砌筑、模板、钢筋绑扎、砼浇灌等多道工序,一旦疏忽就可能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特别是位于机动车道上的人孔井,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后果严重,因此在该部位施工中,加强监控,采取旁站监理措施,严格监理各部位的施工,并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事前提出,要求施工单位编制预防措施及施工方案,从而保证了人孔井的施工质量。

加强事中控制,在监理轩宇二建施工队的施工过程中,发现该队伍使用的建筑材料红砖有质量问题,虽然承包商有实验室的质检报告,但本着为业主负责的态度,及时对该批红砖采取平行检验手段进行抽检,确信其各项强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允许施工单位使用。该队伍在浇筑砼、砌体砌筑、墙壁抹灰施工中也存在质量问题,为保证施工质量,本人及时下发监理通知并要求施工单位对质量有缺陷的部位做修补处理,并达到设计、规范要求的质量标准。

在监理工作中,要求施工单位在电缆排管敷设施工中,按照设计内容、设计要求、施工验收规范,按质、按量敷设施工,施工后对覆土要求分层夯实,确保了管沟上面道路的质量。

在各工序施工中,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施工安装的质量报验制度,对施工单位交验的有关施工质量报表及时检查认定,根据设计文件及承包合同中有关工程量计算的规定,对承包单位申报的已完工程的工程量进行审核、签认。监理记录是工程监理不可缺少的环节,本人有完整而充分的监理日记,详细的记录了每天施工现场的有关情况,为公平的解决业主与承包商的争端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人在两工地的监理过程中,积极协调各单位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搞好衔接,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

二、今年工作计划

1.严格执行监理程序

目前工地监理工作并未完全按监理程序进行,例如:设计交底,图纸会审,第一次工地会议,向业主和承包商介绍监理工程师及监理内容,制定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等工作未按监理程序进行或仅部分按监理程序进行,造成监理工程师到工地后无人问津和不知监理范围及如何监理等现实问题,为避免此类问题在今后监理工作中再次发生,就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监理程序,使监理工程师明确监理任务和监理依据,做好监理工作。

2.健全项目监理部组织机构

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置应齐全,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通讯、交通设施齐备,因为市政工程监理路线长、区域广,所以只有具备方便的交通工具,才能保证各施工段的巡视及旁站监理工作,使监理工作不出现纰漏,保证监理工作质量让业主满意。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篇2

一、学校卓越工程人才教育培养的现状

西南科技大学是中国科技城(绵阳)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以工科为主、多种学科并存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秉承传统工科特色,主动适应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自身的人才定位、服务面向、学科优势,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在卓越工程人才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情况

学校自2010年启动“卓越计划”工作以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11年9月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2012年2月学校机械设计制造等3个专业获批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同年11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获批了四川省“卓越计划”专业。2013年10月,教育部批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11月,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为四川省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计有15个省级以上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

2.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

2010年学校开始试点,第一届卓越计划班从2009年学生中选拔,学生总人数94人。以后每年都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大约30人组成卓越计划培育班。卓越计划班实施完全学分制、执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采用“3+1”模式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即前3年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设计。

二、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条件保障

1.管理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学院成立“卓越计划”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牵头,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教研室主任、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并邀请行业企业人士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指导小组负责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完善、落实、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以及确保企业学习计划的有效执行。

2.教学资源保障

学校为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配置优质资源,科研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研究平台和实验资源优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放;为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配备科研和工程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导师,在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予以具体指导;配备具有丰富科研经验、掌握最前沿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师上课,全面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支持。

3.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重大专项教改项目,支持相关部门和学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和分析,制定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方案。与此同时,学校鼓励学院和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加大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同时,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实践需要。除正常运行经费外,另外单独设立“卓越计划”试点专项经费,每个试点班每年投入10万元。

三、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措施

1.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学校以“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修订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②采用“3+1”分阶段培养模式;③实施综合改革,突出学校特色;④注重能力和人格培养;⑤强化工程教育。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体系,加强工程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伦理等方面按不同比例分别设置一定的学分,构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知识体系,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围绕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重新考虑课程衔接,增加导论课、项目课、研讨课的比例,把以工程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思想贯穿其中,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践的思想。

3.教学方法改革

贯彻“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鼓励各实验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支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早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积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从而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由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授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学生由被动依赖向研究型学习转变的“四个转变”。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自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以来,学校与董事单位、合作企业共享人才资源,采用内选、外聘、培养、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建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1)校内师资队伍建设

确定教师选聘办法,保证教师队伍具备工程实践背景。公开招聘具有工程师经历的教师,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讲师及以上职称,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

建立教师工程背景培训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项培训经费,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每位教学一线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应经过一年半以上的岗前锻练和培训。

建立激励措施,保障教学效果。从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其岗位考核强化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加强工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具有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管为带头人,组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工程教学团队。

(2)企业师资队伍建设

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组建企业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5年以上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学校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题兼职教师,完善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担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师,应为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工程经验,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聘请“产业教授”。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学生,并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所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共建培养基地。

5.推进“校企合作工程”,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

(1)加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实行开放办学,优化“政府主导,资源共享,协议约定,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强化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区域产学研联盟。自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来,学校积极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目前已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东方汽轮机厂、中软国际ETC等160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联合办学纵深发展、人才互聘互用、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的共享。此外,学校每年开展校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遴选及建设工作,旨在资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运行效果良好、共享机制健全的实践基地。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76-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之一,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后备工程师。我校(大连工业大学)以工科优势、专业特色突出、产学研合作密切等优势条件已于2011年成功跻身全国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院校之列,生物工程(发酵)、材料成型与控制两个本科专业以及生物工程和纺织工程两个硕士专业获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按照教育部和省里有关要求,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工作,切实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了此培养计划的实践模式。

一、以“需、特、强”为原则遴选试点专业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遴选主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需求和专业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与产业规划的紧密对接,以“需(需要)、特(特色)、强(实力)”为原则,优先发展“轻工纺织类”学科领域的专业。由于学校很早就与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岳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希望纺织有限公司、辽渔集团、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轻纺和食品行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此次试点专业选择了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四个专业与方向,即“生物工程(啤酒)”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纺织工程”和“生物工程”两个硕士专业。实践证明,这种从主客观实际出发的遴选原则,以及依托已有的校企合作经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工作,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

二、以“具体需求式”培养模式实施“卓越计划”

从2011年起,我校以“雨生班”、“华录班”及“百威班”等培养模式来实施“卓越计划”。以上培养模式在体现工程教育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又各有优势。“雨生班”主要是招收我校电子商务、机械自动化及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从整体设计上实现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设计、机械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生产,而电商的学生则负责网络销售,从而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雨生集团为此模式的全新演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华录班”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以“日中韩模具比赛”为契机,实现以赛带学、以学促赛的良性循环,并切实利用企业所提供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企业真实需求、提升自身价值的机会;“百威班”采取典型的“3+1”合作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一起为学生设计适合“卓越计划”培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并配备“双师型”教学团队。参加“百威班”的学生第七学期开始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参与开发项目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在第八学期就要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一模式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学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校“卓越计划”通过这几个具体实际的工作模式培养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了供需平台,为学生的就业铺就了先期道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为“卓越计划”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为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如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领导作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卓越计划”的运行,为适时调整机制、模式、重大改革提供决策力量,并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建立工作组,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学籍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聘请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组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这些组织的建立形成了多方联动、校院企共管的“卓越计划”运行模式,保证了每个实践环节的衔接和有效运行。

2.制度保障。为配合“卓越计划”,我校先后出台和完善了《大连工业大学“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大连工业大学对工科教师评聘与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了学校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使整个计划既有章可循,又约束和激励了师生的学习工作态度,保证“卓越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3.经费保障。我校在资金方面一直给予“卓越计划”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证,设立了专项资金保证其顺利实施。学校还设立专项工作量津贴用于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或指导学生实践,同时提高了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教学酬金。

4.基地保障。我校目前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基地,加上一直合作良好的华录、华润、金城造纸、辽渔集团等校外基地,保证了学生真实操练的平台资源。

5.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卓越计划”并非纸上谈兵,也为了突出体现“卓越”的内涵,我校在此培养过程中建立了“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这种专门学生考核与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积极打造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为落实“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我校已与多家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如大连工业大学—大连雨生集团、大连工业大学—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工业大学—华润雪花啤酒、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豪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连工业大学—华录模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力争打造部级、省级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我校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现在已有3个首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和2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五、校企联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任教师,将以同时具有高学历和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学校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职称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背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企业教师的遴选。遴选的企业教师,依侧重不同有不同要求: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同时为其配备校内年轻教师作为助教,进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我校目前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在工程教育方面把所有的青年教师培训一遍,为后续创新培养模式积累师资。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创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尝试。今后我校还将加大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工程素养,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9-10.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卓越计划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26

2010年6月13日,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批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为第一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揭开了我国工程教育历史的新篇章。“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2010年由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试点,正式启动“卓越计划”。目前我校除上述两专业外还有资源勘查工程(原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艺与工程三个专业设有“卓越计划”班。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卓越计划”班从选拔到培养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相对于传统培养模式还属新生事物,总体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进行研究。

1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现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收“卓越计划”班学生,每年招收一个自然班,大约30人左右。目前第一届招收的学生已经进入大学四年级,正处于毕业设计阶段,该专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培养周期。下面就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情况做以简单介绍。

(1)领导重视,管理制度完善。为保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在学校组织的基础上,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立了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应保障体系,①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及学科骨干教师。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卓越计划”选拔淘汰办法、培养方案,负责协调“卓越计划”班课程安排、师资配备、经费、实验实践场地等工作,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了组织与制度保障。

(2)因材施教,制定特制培养计划。针对“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专门制定了符合培养出口要求的“卓越计划”培养计划,强化工程实践设计能力,②在培养计划加大了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培养计划中实践课程比例为21%高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普通班的19%,并设定了企业实习实践环节。同时对学生实行“3+1”培养模式,即三年基础理论教育和累计一年的工程实践教育,加大了工程实践培养力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更具备工程特性。

(3)重点培养,配备优秀师资队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除了为“卓越计划”班制定专门培养计划外,在课程安排和师资配备方面都进行了政策倾斜。“卓越计划”班学生课程基本都是小班授课,任课教师多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授课效果好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授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专业课程都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4)建立选拔淘汰机制,实行开放式管理。2014级以前的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是在学生大学一年级刚开始的入学军训期间在本专业内部根据学生大学英语分级成绩、数理化综合成绩,经专业面试后确定进入“卓越计划”班学生名单。2014年为加深学生对“卓越计划”班的了解,也为增加其它专业学生进入卓越班的机会,学校调整了“卓越计划”班学生的选拔时间和选拔范围,即等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根据大学期间成绩在全校专业进行选拔。为激励促进“卓越计划”班学生学习,对于进入“卓越计划工程师”班学生每学期成绩出现必修课一门不及格或选修课两门不及格的情况的学生将予以淘汰到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普通班。这种开放式管理方式为保证“卓越计划”班的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2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特点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今年拥有了第一批毕业生,通过第一批毕业生情况可以看出“卓越计划”班学生较普通班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工程实践特点鲜明。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学习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工程实践特点。该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有一年的学习是在企业完成的,因此,能够做到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均能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有了工程实践的直观印象,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我校参赛人员卓越班学生占有大部分,并且每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与“卓越计划”班学生实践能力突出密不可分。

(2)班级凝聚力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的过程中,班级同学统一住宿、统一活动,增加了同学的接触时间与机会,对培养同学感情非常有帮助。增加了班级凝聚力,与其它班级相对,“卓越计划”班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更活跃、更团结,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更浓厚,在学校的优秀班集体评比中,每一届都有 “卓越计划”班。

(3)工作适应能力增加。由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实践接触得多,学习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所以该班学生在工作之后进入角色将会更快,在找工作过程中该班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在石油石化毕业生整体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卓越计划”班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偏爱”,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3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学生培养的思考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该模式刚刚开始几年,所以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思考与改进。

(1)加强校内教师工程素质建设。高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生直接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足够的重视,③由于教师工程素质不高,造成指导学生过程与现代工程技术脱节,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在导师指导学生过程中便发现存在类似问题,这不利于高等学校教师对“卓越计划”班学生进行引导与指导,因此有必要通过培训、校企共建设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工程化背景建设,为“卓越计划”班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2)完善导师制度,更好指导学生。“卓越计划”班学生培养方式与普通班的差别,使导师配备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目前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的导师配备情况是2~3名学生配备一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导师,这样的导师配备方式,虽然增加了对学生的单独辅导的机会,但导师之间的差异及导师对政策了解把握程度的不同,导致对学生指导的不同,为消除这种影响,在给学生分别配备导师的同时,应该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卓越计划”班的班级导师,加强对学生专业指导。在企业实习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分别指定人员为学生班主任,分别负责学生企业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如果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这些教师的教学、科研、行政事务较多,不可能在学生在企业期间长期驻于企业,但如果派年轻教师担任校内导师,虽然时间上能够保证,但也存在经验不足、指导学生力不从心的状况,如何完善“双导师制”,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3)加强专业国际化发展。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于2014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毕业生所获得的学位,可以在“华盛顿协议”国得到认可,即可以在相关国家就业。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过,只是为本专业的毕业生获得了通向国际的通行证,如果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还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目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已经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对培养计划做了调整,要课程设置与内容方面做了很大改进,但在英文课程教学方面还有待加强。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企业、教师及学生的一致认可,但也发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制度的支持,相信在企业、学校、学院、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资源勘查专业“卓越计划”会让更多的企业与学生受益。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石油高校的地质类“卓越计划”培养方式研究

注释

① 陈翠华,丁枫,董树义,程文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2:44-49.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24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产业经济结构持续不断地转型、调整和升级,我国对于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实际需求日益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以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尤为突出和迫切。因而,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国内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到2008年止,在全国的普通本科学校中,工科专业的在校生大约770多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35.9%。然而,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1)当今的工程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学科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工程教育及工程实际训练方面仍然存在明显欠缺。(2)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因而与工程企业严重脱离。(3)自身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多数授课教师缺乏工程具体实践经验,使工程教育的教学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4)工程教学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相对落后,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简单和单一。等等诸多问题突出。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2010年6月,我国国家教育部在“211”、“985”高校――天津大学召开了主题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卓越工程师”计划正式启动会。该项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即为全面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创新和实践,全面提升中国工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水平,大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先进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后,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考核及测评,我国教育部与此同时批准了我国第一批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覆盖全国的61所高校。我国目前开设有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达1003所,“卓越工程师”计划预计自2010年计划实施10年的时间。截止2015年,计划能够参与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高等学校预计达到约200所,占开设工科专业的高等普通本科院校数量的20%左右,预计能够参与本项计划的大学生数量约10万人/年,占工科专业本科生数量的10%左右。其中全日制工科硕士生约7万人/年,占全日制工科硕士数量的大约50%。具体来讲,“卓越计划”的培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着重对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工程创新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2)强调产学研的合作,使企业和行业深度参与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整个过程。(3)明确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的高度战略要求以及服务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包括的内容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快速推进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及层次。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体指导思想是:应当树立面向全球、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工程的崭新高等教育理念,以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为导向,以工程理念为指导,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对课程体系重新统一、系统的构建,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综合素养以及工程实际与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的选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选择专业,应重点选择那些传统产业以及国家新型战略产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并且要结合当前学校的特色以及优势。

3.“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一般可以分为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以及学校内部培养标准等三个层次。通常来讲,通用标准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全国层面的部级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一般是以通用标准为行动指导,具体到本行业(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具备的各种要求;学校内部培养标准一般是在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的指导下,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本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用以体现本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4.“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企业和各个高校联合进行培养的模式,其培养过程一般包括在校的理论学校和到工程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本科生的学生工程实践时间的实践累计不能低于一年。人才培养方案应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同制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生培养目标和各专业培养标准,具体到该计划的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的重新设计,工程实践课程的系统安排,提供工程实践活动的行业(企业),安排工程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条件,对指导实践活动教师的配备,等等一系列条件做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

5.“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应具备在工程企业工作的工作经历,确保在本科生阶段有不低于六门的专业课程由具备“双师型”的教师任教。

四、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学研合作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保障。国内应通过政府引导和激励,鼓励各个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包括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人才执行过程的参与等,使“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各工科高等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特点,针对不同企业Σ煌“卓越工程师”人才的不同需求,建立起多层次、多目标的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和学校的不同需求。

3.建立有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评估机制。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是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实践环节效果的评估机制,可以准确、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从而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的保障。

4.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不断创新和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新模式,对其他学校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他们的不足,不断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企业的符合性,使“卓越工程师”人才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香敏,刘宇.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职业技术,2011,(09):125.

[2]李旭伟,闫涛,孙海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实践教育改革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14,(06):25.

[3]曹然彬,任志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向构建――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践行“卓越计划”为例[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03):1-4.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计算机;卓越计划;工程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一批与我们办学定位相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计算机学院针对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适合我们学生层次及学生发展方向的、注重项目运用和开发的公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与塔塔(中国)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上海启明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数字媒体和游戏软件专业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对接。2012年“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获得上海市教委的审批立项。自2011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已经与20多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与我们建立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公司,也有小企业,它们具有多层次、多文化的特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这种多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为我们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条件,为从较为单一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模式向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多样化实习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可以选择企业专家作为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改进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创新的激情,提高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双方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计算机开发最前沿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计算机学院将具有工程背景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企业安排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学院的兼职师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假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两次不同规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并将这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塔塔(上海)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举办的J2EE、HTML5等课程培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课程的任职证书,提高了专业教师这方面的授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教师合作开展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仿真型软工实训课程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计算机学院聘请企业富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企业教师把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最新状态、最新的应用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既有助于把空洞的理论和现实应用对接起来,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对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新生入学伊始,计算机学院为每名学生都安排了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安排一系列实际课题,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坚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对学生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考试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从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在企业培养。在企业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当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开发技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资料,钻研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工作方法。计算机学院在学校已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卓越计划教学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学院对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安排1名教学督导进行教学情况检查指导,督导每周至少有1次去校外实习基地听企业教师授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及时整改企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企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反馈给学生,确保企业培养的质量。计算机学院持续关注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及表现,增加论文、报告、软件成果展示等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在企业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企业培养的效果不仅要得到企业、学校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学生本人的认可。只有学生在企业培养中学到了真实本领,他们才敢于面对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竞争,才有能力接受社会的挑战,摆脱对学校、父母的依赖。企业培养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要看学生的就业率是否提高了,就业质量是否提高了。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1.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尤其是涉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要与企业不断地磋商研究解决,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影响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个别企业注重于使用学生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感到去企业培养没有学到东西,这是我们“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校企合作要注重质,而不在于量,要把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放在第一位。“卓越计划”实施离不开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参与各方的利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多赢的局面。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何把计算机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构建一个能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合作环境,还有待校企双方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开展“卓越计划”的政策措施。

2.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年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我们的教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我们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还有相当多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没有项目开发的经历和企业工作的经验。此外,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能够经常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更大的资金和更多的师资来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养一支人数众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

3.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制定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计算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必须站在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真正把握住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我们培养计划的内在联系。紧跟计算机市场的脉搏,不仅仅是普通专业教师要做到的事情,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和管理者更应该做到,因为他们是教育培养计划的制订者和决策者。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12(3):8-11.

[2]俎云霄.理论教学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2(3):31-32.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的社会责任

德国某大学校长在中国讲学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已有足够多的工人,但没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多么振聋发聩!有谁能相信,在工程类在校生超过400万人,有着堪称世界第一的工程教育规模的人口第一大国,竟会遭遇工程人才难求、工程英才难求、工程领军人物更难求的困境呢?高校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是国内当前工程师培养中最大的问题。企业要求的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绿色环保意识、成本节约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探索精神等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的缺乏,正是中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软肋。

一、“卓工计划”要做什么

为扭转工程教育大国不是工程教育强国的尴尬局面,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工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从5 个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二是设立一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1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四是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2010年6月23日“卓工计划”正式启动,国内 61所高校的462个本科专业、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被列入首批“卓工计划”,浙江大学电气、能源、建筑工程、信电、计算机和控制等学院(系)的10个工程类本科专业名列其中。2013年10月,机械和化工两个专业列入第三批“卓工计划”实施专业名单。

二、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1.工学就是工程吗?

有些人可能有个误解,工学就是工程。其实两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工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的不一定是工程型人才,可能培养的是工程学术型人才,造就的是工程科学家,而不是精英工程型人才。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这应该是一个普遍共识。但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工程实践弱化明显。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比例过大,实践环节课时比例过小,学生感受工程现场氛围和接触工程设备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工程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学类毕业生就一定能成为合格工程型人才吗?

2.培养合格工程师仅仅是大学的责任吗?

有企业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人才。此话有失偏颇。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不足固然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也跟企业对工程人才不够重视,主动参与不够有关。工科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工程人才,在大学里跟着导师做课题、搞发明,固然可得到工程实践能力锻炼;但真正接触工程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受工程环境熏陶,才能真正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3.企业学习阶段就是在企业实习吗?

按“卓工计划”要求,参加“卓工计划”学习的工科生在不改变现有本科4年学制的情况下,到企业里学习一年,而不是仅仅是“实习”。这意味着他们的学习要经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企业学习阶段总共一年时间,占了四年大学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比重不可谓不重。企业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伸,企业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得到巩固和加强,能够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以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培养方案中必修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很多都可以酌情安排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学业的综合检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刀真枪”地在企业完成。

三、企业在 “卓工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卓工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企业在 “卓工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角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培养标准的制定者

“卓工计划”的培养标准包含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三部分。通用标准是国家对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宏观上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制定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行业标准是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定的各行业主体专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达到的中观要求,包含本行业内若干专业的专业标准,它不仅是对通用标准的具体化,还体现了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学校标准是高校制定的本校参与“卓工计划”的各个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校层面的具体要求。行业标准应该包容通用标准,学校标准应该包容行业标准。行业部门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情况,应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作用。在培养标准上,教育界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行业部门一道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满足工业企业界的基本要求。一些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组织如“华盛顿协议”、发达国家的工程认证机构如美国ABKT所制订的工程师的人才标准.无不与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高度一致。

2.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与实施者

企业对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最全面,最清楚目前和未来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企业和学校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的过程,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整个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设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合作编写教材,联合开展教改研究,共同研究学生评价方法等,企业可以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

参与“卓工计划”的学生培养有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开发,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企业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伸,能够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得到巩固和加强,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企业学习也能够促进校内学习的改革,检验校内学习的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进而促进校内学习阶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完善。

3.培养质量的评价者

企业和学校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这个评价既包含学生毕业之前的学业评价,也包括毕业之后的用户评价。由于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教学过程,自然拥有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权力。学生毕业之后到企业就业,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企业是“产品”的最终用户。毕业生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发展。因此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有着最切身的体会,企业对于毕业生的满意度自然成为学校培养质量最权威的评价依据。

4.实习工作基地提供者

按“卓工计划”的要求,实施“卓工计划”的本科工科生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可以是一整年,也可以是累计一年。企业拥有学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企业可以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先进、真实、可行的实习工作基地,提供有创新价值、技术领先的真实项目,并提供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

5.工程教师队伍的建设者

“卓工计划”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在工科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出了明确要求。

参与高校要安排没有工程经历的专职工科教师到企业去工作培训1~2年,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以获得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还要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企业所拥有的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们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正是高校工程教育专业教师所不及的。因此,企业是“卓工计划”教师队伍一支极其重要的建设力量。

四、结语

“卓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工计划”的开展迫切需要企业的热情参与,企业在“卓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卓工计划”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年第1期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7期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土木工程 实践教学

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了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一、“卓越计划”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与原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现有的本科教学模式,这些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在于实践性教学,其实现的基本支撑是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创新项目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实现的平台是与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实践。

二、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基地建设问题

实践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实践教学的保证。实践基地应以校外为主,产学结合是开拓校外实践基地的重要途径。目前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积极性并不很高,大多数企业都在安全方面存在顾虑,尤其是接纳生产实习的施工企业,这是制约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瓶颈。有些企业就算接受了实习学生,在安排实习工作的时候,也是选择一些相对安全的工作任务,学生实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寻求一个有效的产学合作模式,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企业和学校双赢,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关键。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结构不够完善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基地的计划安排、考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集中进行的为期4周的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第7学期开学伊始,但支撑生产实习的相关课程例如高层建筑结构、砌体结构等专业课程,同样安排在第 7学期进行,因此存在着“先实习后上课”、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进度不匹配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模式有待加强和完整

目前的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即使有办法但没有真正落实和执行,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极少有学生实践课考核不及格,更不会因实践课不合格而毕不了业。由于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如果再加上缺乏监督管理,将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把实践课当成一回事,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实践效果得到加强的保证。

(四)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单一

在多年的本科教学中,土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一直存在。学生接受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主要是依靠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各类实习过程中的参观讲解、以及各类设计中指导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自身参与的工程实践内容仅限于测量实习和简单工程材料实验,缺乏“真刀实枪”开展工程实践的培养环节,因此,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往往难以保证。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国家“卓越计划”的精神,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以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主要实施对象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主要从事现场施工和管理)和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和结构设计)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设方案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培养方案中应明确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打破原有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公共课,大三、大四主要学习专业课的模式,着力将课内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压缩课程理论课时,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在大学四年中不断线,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构建了“三模块、六环节、十六专项”的新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详见图1所示。

2.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1)改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①充分利用土木工程实践训练中心;②充分利用绿色建筑工程研究中心;③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条件;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来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实验内容不能多是演示性、认识性实验,而应该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提升实践教学软实力――重点夯实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力

①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出发点,试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创造到设计院等实践单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注册工程师考试;②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③将校外企业的工程师或行业资深土木工程师请进来,举办系列讲座,定期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取长补短;④定期下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锻炼,提高教师在“教”与“用”方面的整体素质;⑤针对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的教学环节,组建一支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土木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实行“双导师制”指导,既能发挥校内教师的理论教学指导水平,又能发挥校外工程师丰富的实践能力的指导优势。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设计。采取项目教学的形式,将该门课程或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明确的“工程项目”布置给学生,采取分组的形式,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明确项目任务――确定工作计划――成员分工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五个阶段,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查阅资料,组织实施,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对核心重点课程的课程设计,采取现场答辩考核等措施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去,切实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目标。

(2)生产实习。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一线施工工地,以工程师助理的身份参与工程建设。为了让学生在生产实习中,能真正学到实践知识,达到实践锻炼学习的目的,改革传统的学校统一安排联系实习的模式,目前采用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联系实习两种形式。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一般一个工地安排的学生人数偏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自主联系工地实习,人数偏少,可以做到一个技术员指导1~2名学生,便于沟通和交流。

(3)毕业设计。“卓越计划”下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应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和建筑企业均指定一名导师指导毕业设计,这样,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与企业工程师交流的机会,便于教师了解行业最新的动态,尤其是青年教师;另一方面,企业工程师的工作和指导方式和学校老师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的情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

(4)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建模模型大赛、各类主题的社团活动,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水平。重点通过结构设计大赛、建筑模型设计大赛、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大学生SRP项目的形式进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

(5)其他。主要以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为主,可以学生自己选题、自己选择指导教师,也可以由学院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师,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或研究的思路,选择学生;学生通过接触工程一线或社会,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收集新的研究思路并与指导教师进一步交流,会使学生和教师两方都受益。

四、结语

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创造能力、创新精神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学生工程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3]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387-391.

[4]阮建凑,陈颖.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66-167.179.

[5]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7):127-128.

[6]王贵成,崔迪.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2-34.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 电气类专业 卓越计划 实践

[作者简介]王立忠(1970-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王广德(1963-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齐海东(1978-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吉林 四平 13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气信息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重点教研项目“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36)和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电气信息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2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旨在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工程教育的明确目标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直接关系工科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程师的类型分为服务工程师(Service Engineer)、生产工程师(Produce Engineer)、设计工程师(Design Engineer)和研发工程师(Research & Develop Engineer)四种类型。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应由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两部分组成。我国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每类工程师培养标准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要求。对于地方高师院校,尤其是没有参加卓越计划的高校,要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对电气类专业来说,要与时俱进,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同时培养少量的设计工程师。本文将围绕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和每年培养的人才的数量足够满足社会需求,但工程教育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具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高校工科在校生每年700余万人,而美国只有几十万、英国只有十几万的生源,但我国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满意,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国工程师培养落后于发达国家。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环节。

校内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面向工程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脱离市场等。校外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工程师社会认可度低,相对来说,金融、管理人才社会地位、待遇较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业与学校脱节,工程教育缺乏行业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多数行业没有建立工程师资格认定制度等。

二、地方院校电气类专业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工程师培养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国外已经进行相应的计划,目前我国建设目标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各类高校理应承担起这个任务。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就业情况与重点大学学生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开办的工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类高校首先要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前,我国“卓越计划”为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定配套的战略保障措施,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实践基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工程师。制订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软件与硬件建设,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三、高等学校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工程师,首先要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研究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本科教学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地方师范类高校的工科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工程师为主体,制订的培养方案包括校内方案和校外方案两部分。

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方案培养目标明确;设置主干课与特色课;确定毕业标准、学制及学位;合理分配学分;明确的实践性课程及进度;建立培养能力标准化矩阵;设置管理与法律类课程。企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任务;合理安排企业学习与实践的内容、实践和学习方式;明确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要求;实践项目的设置与指导。教师工程训练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专业教师企业训练的时间、内容及方式;企业学习阶段考核标准等。要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比例,这对于地方高校十分重要,是学生培养工程能力的关键。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明确培养目标前提下,要研究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程实践对工程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为此,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上。创建“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工程意识培养,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1.分层次设置训练内容。学生的浓厚兴趣是工程能力训练的基石,需要教学单位根据社会行业需求,制定适合的训练内容。训练体系要做到两个“4”和两个“5”。即训练要突出4个新:理念新、方法新、元件新、内容新;体系要做到 5个化:训练内容常新化、管理规范化、作品创新化、训练主动化、实际应用化;形成4种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建立5种机制:学生训练团队机制、指导教师团队机制、鼓励机制、检查督导机制、梯级机制。总之,要建立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形成梯队,构建教师和高年级有能力的学生共同指导的新模式来运行工程技能训练。

2.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教学单位要与实习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衔接,实习基地训练主要放在工程设计、应用技能、生产管理、现场技术问题处理等方面,相当于提前进入社会。在学校的训练有可能接触实际较少,利用实习基地机会,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工程设计、产品生产线组成和控制原理、生产过程、产品性能测试、产品预算、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训练。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训练可根据专业性质选择训练项目,对于电气类学生来讲,要注意生产机械的电控原理、工作过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生产机械的控制系统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在实训基地(企业)训练时间累积一年左右,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生产运行管理、项目开发的能力。

3.校内工程意识与能力的训练。根据工程技能训练模块要求,建立如下4个训练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首先要夯实基础即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常用仪器设备、电子元器件、基本功能电路和应用软件的训练;应用技能训练指的是把所学的检测元件、控制器、微处理器结合起来智能化设计训练;工程训练是指结合企业所要解决的难题、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行工程化训练;综合训练指的是高年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训练,设计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

4.结合各种竞赛进行训练。学生的工程技能是在训练中成长的,要把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需要教学单位组织各种电子作品竞赛,参加全国和省、市、校的竞赛活动,如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赛、机器人比赛、职业技能比赛等,用实践驱使学生思考、应用、创新,体现其价值。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对刚参加训练的学生要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定期举办硬件作品和软件作品竞赛,学生从设计、制作PCB图、模拟仿真到作品焊接调试,最后撰写报告,组织教师评议。学生定期举办训练交流会,谈各自的心得体会。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颁发获奖证书,互相交流设计心得。

5.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工程训练。高校要牢固树立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对于高校来讲就是服务于学生,对学生来讲就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要想服务好学生和社会,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工程技能训练要按照市场需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即按照社会需求的导向,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训练体系的设置由传统教育资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高校应遵循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训练内容设置。首先,训练体系与市场需求挂钩。在设置技能训练的体系过程中,不仅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而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的动态,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与计划,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需求。其次,训练内容的设置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训练体系构建时要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地区、行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并准确把握对未来的预测,体现设置的应用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4]张安富,刘兴凤. 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工程师个人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卓越计划;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24-02

一、背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简称“卓越计划”),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1]。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61所“卓越计划”试点实施高校之一。2011年,热能动力工程等21个工科专业成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为实现建设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校区的奋斗目标,保持与校本部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威海校区于2015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工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原为内燃机专业,创建于1988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联合办学,旨在按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培养汽车工业领域高级人才。2015年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目前威海校区的特色专业和主导专业之一。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发挥该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培养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非常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能源与动力专业主要致力于内燃机的设计及制造、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是一门工程性较强的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汽车制造厂、发电厂、内燃机厂、锅炉厂、大型机械厂等。据专业近5年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本科生毕业后进入汽车企业及电力企业从事产品制造及工程设计等工作的比例约为60%,从事本专业科研工作的比例仅为8%。由此可见,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的科研工作岗位非常有限,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为了加快推进“卓越计划”的进展,培养新型合格工程技术人才,能动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培养目标

本着“卓越计划”的“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同时遵照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威海校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注重能力”为基本原则,强化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备动力机械及系统研发技能和应用技术,能在工业、国防等领域从事动力机械及工程研发、新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优化设计、应用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模式

1.“3+1”嵌入式校企联合培养。在“卓越计划”的宏观指导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采取“3+1”嵌入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是孤立的3年校内学习和1年企业实践,而是逐步融合、相互交叉的校企嵌入式联合培养。前3学年,培养方案将传统的双学期制改为三学期制,每学年的最后4~5周为小学期。小学期主要安排卓越专项选修课程、企业认知实习、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总量控制,最终实现校内学习累计3年,校外实践累计1年。这种多形式、多层次的嵌入式实践环节,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体验和感知本专业对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

在整个实践环节中,企业学习阶段是核心和关键的部分。在此,学生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任务:一是生产实习,实习岗位主要在企业的培训部门和生产车间,了解并分析实习单位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二是综合设计,在生产车间和产品开发部门进行内燃机或锅炉制造工艺设计及相关课程设计。三是毕业设计,根据企业的具体设计、改造、开发、攻关等任务,学生参与其中,选择某一子任务为毕业设计题目,严格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实现“真题真做”,且同一选题五年内不得重复使用。毕业设计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负责进行过程管理和考核,包括立项、中期检查、结题和毕业答辩,所有考核环节均在企业中进行,并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和答辩委员会。

2.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卓越计划”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优先聘请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的主讲教师,同时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来校任教。大中型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工程经历,并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师队伍的主要资源。本专业长期以来一直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其中包括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华能电厂、上海锅炉厂等企业,目前已聘请3名具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担任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同时,加大专业教师企业培训强度,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科发展规划,有计划指派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年轻教师到企业带薪工作,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管理活动。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组是落实“卓越计划”各项改革和创新的基本点。根据能动专业的工程师培养要求,改革传统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知识体系,为此增加了卓越专项选修课程,融合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专业基础课数量,增设专业选修课。具体课程学分、学时学分分配见表1。

五、评价考核

考核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不科学会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难有科学标准和保障,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2]。因此,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必须以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达成度的评价,这需要学校、企业及社会多方面共同参与完成。

实践环节的评价是考核评价体系的重中之重。实践环节总成绩由四部分组成:生产实习、工艺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各部分的成绩由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由企业指导教师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在企业实践培养期间的平时工作表现、工作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项成绩占各部分成绩的30%;报告(包括图纸、毕业论文)占各部分的40%;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由校企联合组成)占30%。最终实践总成绩按百分制计。

六、结语

为培养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合格工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探索。实际上,培养计划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目前,由于该专业“卓越计划”刚开始实施,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检验并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