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市场调研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6:22

文创市场调研

文创市场调研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品市场;北京影廊;

一、影廊概况

影廊(Photo Gallery),全称摄影画廊,是伴随着摄影艺术产生的摄影展览馆.主要通过举办展览和销售摄影作品为主要经营方式.影廊与画廊不同,画廊是收藏、陈列或销售美术作品的场所,而影廊是收藏、或销售摄影作品的场所,指观众鉴赏摄影作品的公开陈列场所,在展览的属性上与美术馆性质基本相同,可能比美术馆规模小,但更有作品或艺术流派的针对性。

二、北京影廊市场现状

北京在内地艺术品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具有一定典型性。北京影廊市场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组成。一级市场是指博物馆以及画廊或经纪人等,二级市场主要是拍卖公司等,二级市场对于艺术品的价值定位及升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内的艺术品市场现状是一、二级市场混乱,有些艺术家自己直接进入市场,这在国外是很少见的。而二级市场有时干着一级市场的事情,直接从艺术家那里拿到作品来拍卖,这种做法都有背于现代成型的运作模式。

北京影廊市场普遍呈现小规模持续发展。收藏照片在国外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国内才刚刚开始,很多人还不明白照片收藏的意义和价值。目前中国摄影作品的收藏还处于起步阶段,价格普遍偏低,因此现阶段进入中国影像作品的收藏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随着照片销售的增加,有些照片限量售完就会进入二级市场,价格就会大幅度提高。

三、北京影廊案例分析

这次调研选择了北京市三家采取三种不同运营方式的影廊进行调研,三家影廊基本代表了北京市目前影廊发展的现状,将其归纳为,商业型、复合型、艺术型三种类型。下面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1.商业型代表――百年印象

百年印象坐落在大山子艺术区内,是包豪斯艺术风格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摄影画廊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媒介,不仅要有形式,还要有内容。百年印象摄影画廊以自己的专业理念展示销售经典历史照片和当代影象艺术作品,举办各类专业摄影活动和国际影象艺术交流;并以专业黑白经典暗房,为艺术家、专业摄影工作者及摄影爱好者了解当代影象艺术尖端潮流,开拓眼界,提升艺术素养提供一流服务;同时以尊重历史文脉的现实主义态度,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被忽略的、有价值的,代表学术、历史地位的珍贵摄影图片挖掘整理出来,并给与重新认定,以实现其应有价值。随着影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摄影图象已成为当代艺术一种重要媒介,百年印象摄影画廊承担着自己必然的责任和义务。

其他基本信息:影廊面积280平米,三层。国内包括国外约80位摄影师作品,是一种松散的签约形式,不要求艺术家每年提供固定数量的作品。

作品售价:基本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最高成交价为100000美元。

除了销售摄影作品以外,他们也尝试进行摄影教育和摄影活动等有关摄影的活动,但并不是主营方向。特色是传统摄影暗房制作,在业内也比较有名气,但并不是其日常的经营项目。

未来发展方向:国际化的摄影作品机构。通过网络提高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开展有关摄影师发掘,项目交流等工作。

2.复合型代表――映画廊

映画廊艺术中心创建于2006年,是一个以展示、交流经典摄影作品为主的专业机构,同时进行架上绘画、装置、行为艺术等当代艺术作品的展览。创建者为金平和那日松。映艺术中心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下设:映画廊、《像素》杂志社、出版编辑部、像素书店、咖啡吧、打印工作室等。

映画廊是映艺术中心的展示空间,主要推广和经营影像及绘画等艺术作品,一批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像素书店经营当代艺术书籍和画册,举办艺术出版物的签售、讲座、研讨,提供各类影片的展映、观摩等交流活动。书吧提供高品质的茶点饮品,特色饮品是原产自云南的各类普洱茶、滇红茶和小粒咖啡。

打印工作室拥有专业的艺术微喷打印设备和收藏级纸张,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和国际化水平的服务。

映艺术中心与吕楠、张大力、邢丹文、郑连杰、苍鑫、舒勇、王文澜、黄成江、任曙林、王彤、冯建国、田太权、林然、王福春、黑明、李楠、区志航、朱岩、EMI、王征、罗浩等等中国众多优秀的摄影家和艺术家合作,并销售他们的作品。

映艺术中心还拥有自己的出版机构,已成功策划出版的画册有吕楠三部曲《四季》、《在路上》、《被人遗忘的人》;金平《印象德格》、《天启》;区志航《那一刻》、郑《历史的现场》等。

3.艺术型代表――龙影廊

龙影廊创办于2012年,创办人解海龙。龙影廊是目前较为活跃的一家综合性影廊。目前还在创办初期,主营业务虽说是照片,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龙影廊创始人解海龙的号召力。主要的作品交易方向还是以纪实和风光为主。由于作为一个卓越的摄影家和社会活动家,其对摄影行业的宏观把握是相当准确的,龙影廊在一开始就进行了“接地气”的摄影作品展卖活动,龙影廊举办的具有人文气息的各种展览也无一不是其有深厚摄影底蕴的体现,只是限制于初期发展的阶段,不能直接去与成熟的影廊相比。

龙影廊的商业运营模式目前主要是以摄影相关的社会活动为主,由于之前提到的其浓重的公益成分,其盈利能力基本是没有的,而更多的是在对其品牌推广与品牌文化建设上。另外,其摄影教育的部分也是值得称赞的部分,尤其是青年摄影师培养计划更是走在了各个影廊之前,这与影廊或者国际摄影机构的运作如出一辙,着实走在了中国摄影机构的前列。

目前继续发展的瓶颈在于社会影响力和商业运营模式结合寻求平衡的方式上,除了资金是个极大的问题外,专业的运营人员与团队建上仍然是长期存在的问题,目前影廊的工作人员共有8人。场地面积约200平米,每月的固定活动有摄影培训,作品展卖,理论研讨,摄影师发掘与作品展示,以及摄影联谊活动。作品的交易价格较低,大都在10000元人民币以内,这是由于其初期运营商业模式不完善所导致的。龙影廊的场地起初在朝阳区的高碑店文化园,一年之后迁至南二环永定门龙顺成文化园,由于龙影廊的活力,多少都带动了所在地的文化活动的活跃度。未来发展方向是摄影人才发掘与推广,摄影文化传播机构,摄影文化提升相关,以及社会公益及慈善活动。

四、影廊市场发展的启示

文创市场调研篇2

一、公园城市建设与文旅产业视角

1.宏观:以大文创的格局再造城市风貌

公园城市既是城市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后重视人文与生态需求导向呈现的新理念,又可以视作与全域旅游相契合的城市经营布局。以“公园式城市”的简单解读逻辑来审视城市建设特色,即以打造特色性精品公园的方式来塑造一座城市风貌。从硬件的角度来看,整座城市本身就宛如一项巨大的文化创意工程,一座优美城市就是一个文创杰作。城市风貌彰显了城市建设创意性的响应和创新性的再造。

2.中观:构建公园城市的文创创新链

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成都提出了建设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天府绿道公园场景、乡村郊野公园场景、城市街区公园场景、人文成都公园场景、产业社区公园场景等六大场景。一方面,不同类型和特色突出的公园城市场景为构建成都公园城市形象IP提供了相应的文化形象资源。另一方面,不同场景又赋予了相应的文创产业链的构建基础。将旅游产业链中典型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全部或部分地优化组合和植入配置,然后形成各类文创产业集群。

3.微观:形成公园场景的文创业态

在文旅融合发展态势下,成都应发挥公园城市建设对文体旅工商农的复合功能、创新带动消费业态的新模式、塑造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新供给、培育消费新热点、引领消费新升级,探索“公园+”消费场景,同时契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民生观。不同消费场景充分与各类公园场景进行对应,引入恰当的文创业态,创新针对性强的新场景。成都同时在创建西部文创中心,需要与成都建设战略进行结合,打造公园城市体系文创,并同时展开探索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在“智慧旅游”系统中形成“智慧文创”新业态。

二、成都公园城市“旅游智购”需求调研

课题组针对“旅游智购”场景化的新业态路径,根据前述的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几大场景类型,主要面向城市区域甄选代表性场景确定六处具体的实地调研目的地,从游客需求与体验的角度进行实地问卷调研。调研人员于周末时段来到公园场景之中对游客进行现场拦访,及时挖掘置身于公园城市场景中的游客的即时性体验需求,并做到调研对象与目标用户精准匹配。本次需求调研共收回真实有效地问卷样本318份。样本中的男性占比53.8%,女性为46.2%。在用户年龄分布方面,获得的样品以中青年为主,18~40岁的年龄层共占比为72.1%。本次调研在公园场景中随机拦访,实际调研到长期居住地为成都本地的受访者占比57.6%,非成都本地的占比42.5%,约6:4的占比情况。

三、公园城市文旅融合的“智慧文创”业态创新路径

1.常态化:无人新零售的用户需求

后疫情时期无接触式销售及其消费成为一种新常态。以饮料类无人售货机为例,仅有9.6%的受访者从未购买过,29.4%经常购买和38.5%偶尔购买。这意味着近七成比例的用户开始较高频次使用无人售货渠道。37.6%占比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更愿意使用无人售货机来购买旅游文创商品。对于经常通过饮料自动贩卖机购买饮品的这部分用户群来讲,45%的人更加愿意尝试旅游商品的无人新零售,明显高于平均值。这意味着用户会将日常生活中的无人售货消费行为偏好迁徙到旅游过程中的旅游文创商品消费领域。这对于“智慧文创”来讲,应大力推进销售模式上的智能化、自动化。旅游商品的销售需要及时地以无人新零售商业模式为抓手,推进文创开发、文创消费与之进行结合,抓住疫后新经济发展机遇窗口,契合民众基于无人新零售销售模式的常态化消费行为,促进“智购文创”更加全面常态化地融合文旅领域。以成都“东进”战略实施体现、也是典型的公园城市场景的丹景台为例,从景区运营第一天就同步探索“智购文创”,将景区卫生间建筑打造成为集合了休息、充电、文创购买等等功能的服务性区域。

2.新基建:“智购文创”服务设施提升

在公园城市场景中游览休闲的受访者觉得有必要新增的设施排在第一位的是自动充电设备设施(46.8%),随后是自动贩卖机(35.8%)。一方面说明了服务设施需要充分匹配公园城市场景中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园城市场景推进智慧旅游在旅游商品这一垂直方向上的发展空间,诸如自动贩卖机等设施有着明显的需求。“智慧文创”也必须依赖于服务设施的提升,才能有效地实施“智购文创”消费业态。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基建”。“新基建”中的融合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旅游产品的技术更新,增加面向智慧旅游的设计和应用,及时采用新技术打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新产品、新项目。要实现“旅游智购”就需要在“新基建”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更加提速创新应用场景在文旅领域的提质,进一步提升建设无人新零售为典型的文创消费设施,推动消费供给场景的智慧应用创新。

3.新模式:文旅IP的业态创新链

公园城市文旅融合发展需要两手紧抓科技与文化。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赋予了旅游体验的竞争力。55.8%调研比例受访者认为在选购旅游商品的时候在意所承载文化形象的代表性或典型性,可以看出文化在旅游体验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IP的重要性也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文博机构比较成熟的IP授权机制及其创新优势也正在整个旅游产业领域迅速广泛尝试,并与互联网时代特征形成契合。“智慧文创”可以置于全域旅游中加强成都公园城市IP挖掘,大大增强成都的公园城市文化形象及其软实力。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同时布局相应的文化形象塑造及其IP产业链构建的过程,其背后更需要探索与之对应的业态创新链。一座全域的智慧旅游城市,就好比巨型的智慧文创杰作。游客置身于其中,展开围绕旅游在内的一系列消费体验。以人文成都公园城市场景之一的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文物“太阳神鸟”金箔不仅是其“镇馆之宝”,成为了博物馆的馆标,还是代表性的古蜀文明IP形象,还作为了成都市市标。该图案于2005年还被选中作为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结语

文创市场调研篇3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

1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4]张艳玲.关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文创市场调研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影响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创新显得愈来愈重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创新。因此,找出影响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品创新

根据美国西北大学科特勒博士对产品的定义,现代产品应包括核心、形式、附加三个层次,它们构成了产品整体。现代企业产品创新是建立在产品整体概念基础上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工程。因此产品创新是将新的产品或者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的过程,它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试生产、市场调查、销售等。

二、国内外产品创新成败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个对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的是英国萨西克斯大学进行的一项叫SAPPHO的研究。这次研究共调查了来自化学和科学仪器行业的43对成功与失败的革新项目,得出如下五个因素对成功有特别意义: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对市场的注意;开发的有效性;外部技术和对外交流的有效利用;开发管理者的高职位与权威性。

加拿大Robert Cooper和Elko K leischmid认为:从公司角度看对新产品开发至关重要的四个因素是:高质量的新产品开发过程;明确的创新产品战略;充足的人财物资源;适宜的R&D支出。Montoya Weiss和Calantone认为四个方面的因素最为关键:战略因素;开发过程因素;市场环境因素;组织因素。

在我国,对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晚。1999年,胡树华在《新产品开发成败的影响因素调查报告》中认为新产品成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产品质量、能较好地满足用户需要、研究与开发能力、了解市场规模等。湖南省科委课题组的莫一心运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湖北46家企业67个成败新产品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产品创新的关键因素有:领导重视,科研人员与销售人员的合作,市场调研与预测,把握投放时机等二十多个。

三、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出对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1)政府部门的影响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需政府采取措施,直接或间接的从各方面给以扶持。同时又由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存在着较强的外部经济性,所以政府有必要、也有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干预,为其产品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

(2)金融机构的影响

中小企业由于发展技术创新的资金少,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较差,致使其融资能力较弱,一旦技术开发失败,将造成较大损失。目前我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健全,从而造成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融资比较困难进而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科研机构的影响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自身研究开发力量薄弱,且创新活动往往技术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外溢性显著,从而使单个中小企业无能力或不愿意承担。因此要想有效推进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必须广泛借助企业之外的的技术力量,如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等。因此,实施产学研结合,是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内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1)企业资源

①企业研发投入能力以及企业的综合财力物力。首先,R&D是动力之源,是一个企业或国家创新潜能的重要指标。其次,企业的财力物力的大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影响着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②企业各种人才的水平和能力。这是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动力基础。他们使企业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他们帮助企业实现了产品创新并使企业获得了潜在利润。此外,企业的领导者也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企业创新的决策者,还是组织者、指挥者。

③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指把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产品的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企业设备装备的先进性;二是工人的技术等级和适应性;三是生产管理能力。

(2)企业管理能力

产品创新固然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所有这些条件的实施最终还要靠人的管理。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领导人发挥者主要管理作用。企业家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思想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企业的管理能力还体现在信息收集与分析处理能力、开发机构的设置情况、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良好的创新管理水平,能够焕发和激起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产品创新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良性运行,使产品创新工作总体保持高效率。

(3)创新产品拟进入的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

①市场需求。更多的中小企业是市场需求导向型的。它们更多从事渐进性创新,能更快地对新的市场机会和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和做出创新的决策,更好的开拓和培育新市场。

②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一种无形推力。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生存与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危机感对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推力。

(4)企业的营销能力

①市场的调查研究能力。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潜存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因此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才能够使企业以总体的、长远的目光进行产品创新,从而有利于企业改变政策方针,增强企业竞争力。

②企业的销售能力。销售能力是一种推销能力。在研究开发取得一定的创新成果时,需要随之而调整的不只是制造环节,还有企业的营销活动,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

(5)创新的产出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是指产品创新使企业创造市场、产生收益和降低成本的能力。产出能力是企业创新过程的最终环节。要想准确反映出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强弱,不能缺少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衡量。根据新产品的产出效果,就能清楚了解其产品创新的实现程度。

参考文献:

胡树华著.产品创新管理——产品开发设计的功能成本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朱娟.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文创市场调研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教育;联动发展

2015年《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15-2020年)》正式出炉。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温州将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把发展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五大产业门类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可见,我市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有材料表明,现阶段高校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方面,还存在文化创意人才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不合理、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科研薄弱、高校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因此探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相关专业的结合点尤为重要。

一、温州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类行业调研分析

本次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实践调研主要以设计类行业为主,实地走访了青灯山舍、东山书院、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一棵树艺术中心等地,参加了浙江省工业设计基地(企业)与高校设计专业对接会,对服装、建筑装饰、玉器、首饰、皮具、创意生活行业进行了考察。通过对行业内设计师以及客户的采访,针对各行业内的用人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市从事设计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许多从业人员只是单纯地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应用和提高,而不看重综合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人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开发与市场管理能力欠缺两方面。

1.个人创新能力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人的创意培养基础上的。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良好发展的核心力量。真正意义的“创意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善于思考和学习。只有及时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方向,才能发现新的市场和创造新的机会。通过对温州市内部分文化创意产业调研发现,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最大的问题是个人的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够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

2.产业开发与市场管理能力缺乏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各行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多为只是精通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少有涉猎,比如产业开发与市场管理能力就较为薄弱。而从事文化产业工作,对于自身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产业开发与市场管理能力的欠缺,会直接导致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不能够将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因此,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要不断学习,汲取养分,掌握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做到“一专多能”。

二、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

高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培养人力资源的后备基地。利用高校的优秀科研、教育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是解决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不足问题最重要的途径。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是一所极具特色的学院,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置与地方文化发展紧密结合,2016年更是与红蜻蜓集团联合成立温州时尚学院,学院采取“理论学习+实践实习”的教学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社会和行业信息可以有效对接。仔细分析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发现:各专业只是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该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而不是可以适应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比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欠缺文学底蕴及营销和管理等能力。

三、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类教育现今存在的问题

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是休戚相关的,侧重于视觉形式的表达和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综合策划能力等的培养还相对薄弱。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只是一味的模仿,而缺乏原创性。

1.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当前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缺乏强有力的市场推广,学校与企业相互衔接的机制并不完备。

2.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该针对性地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作出调整。

3.教学实践活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衔接不紧密。目前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并不全面,实践教学活动与市场创意产业链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材料市场及技术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影响其创意思维的实现,因此使学生深入实践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市场导向,激发创新思维。

四、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类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应坚持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设计教育的养分,充分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1.开设与当地企业相连接的实践营,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当前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设置与市场相对接的企业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知识的应用。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对应企业实习,亲自参与创意设计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合作单位受益,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艺术创造能力,获得创意产业市场的一手实践经验。

2.举办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竞赛项目。学校可与企业联合举办创新创意类的设计专业竞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通过实践调研等方式,不断去接触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的提高。在将创意思维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

3.打造面向创意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度是极高的,学院在创意设计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方面要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水平。教师要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联系,以保持高度的产业敏感性,将最新的产业现状输送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聘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开展专题讲座,以他们丰富的管理、产业开发以及创意经验,定能为把学生培养为实用型复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小结

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通过调研总结发现,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现行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应以将学生培养为实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业开发和市场管理能力等的培养,通过整合高校优势教育资源与市场资源,改善学院实践教学模式以及扩充师资力量等途径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吕长征.温州创意产业与温州地区高效联动发展研究[J].科技视界,2012.

文创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市场导向;创新方式;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4-0031-08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rket Behavior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Methods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s

LIU Shi-l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The uncerta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rket orientatio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corporation performances have induced a series of debates. Some scholars guess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may be affect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market orientation, different method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performances. This passage classifies market orientation into market-driven and market-driving one, adopts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performances. This passage suggests through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at the two market orientation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methods have different applicable conditions and situations, and that innovative corporations can increase dramatically market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by adopting simultaneously and balancing effectively two market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ve methods.

Key words:market orientation; innovative method; corporation performance

1 研究背景

市场导向与产品创新、企业绩效的不确定关系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市场导向通常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但若把绩效细分为财务和市场成分时,市场导向与它们的关系就显得并不清楚和明确[1]。人们对这种模糊结论的解释在理论上提出了两种推测:一是企业市场行为很可能要受到它所运营环境的影响[2];二是市场导向本身是由两套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市场行为组成,即市场驱动(market driven)导向和驱动市场(market driving)导向[3,4]。

为了获得短期成功和长期生存,企业必须同时开展市场驱动导向活动和驱动市场导向活动。但是,Narver,Slater和MacLachlan指出,当前有关市场导向的研究太偏重于维持市场现状,而没有去主动创造和改变市场;大多数实证研究都聚焦在市场驱动导向的构成上,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反应来满足当前市场的现有需求,而没有去关注当前和未来市场的潜在和将来需求[5]。这种方式虽然有用,但一些学者认为市场驱动导向并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场合和环境。Mohr认为,在创新背景下,市场驱动导向的作用受到限制,企业开展驱动市场导向的活动,如率先确立新产品标准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回报。一些学者也认为,在创新环境下,特别是在突破性创新的背景下,驱动市场导向活动可能更为有用。因为驱动市场导向可以通过影响顾客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来改变和引导市场。最近,Im和Workman[6]建议,为了进一步观察和明确市场导向与产品创新、企业绩效的关系,需要对市场导向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对产品创新方式进行具体划分,而不能简单地从整体上对两个概念的逻辑进行研究。另外,Sorescu等也都建议在区分不同创新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评估市场导向对创新的影响。

鉴于市场导向与产品创新、企业绩效的关系受到不同市场导向类型和不同创新方式的影响以及市场驱动导向在创新特别是突破性创新环境中的有限作用。为此,本文根据Im 和 Workman等学者的建议,将市场导向细分为市场驱动导向和驱动市场导向,采用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两种产品创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整合概念框架,探讨不同市场导向类型、产品创新方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

2 市场导向类型

理论界对市场导向的概念界定仍然处于辩争之中。但是不论何种定义,几乎都把市场导向界定为一种对市场的反应方式,而不是努力去引导和改变市场[7]。这类似于市场“防御”战略,强调维持效益、保持市场稳定和降低风险。显然,对市场做出反应只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企业还应揭示顾客的潜在需求,能够识别和充分利用未开发的市场空间,引入旨在改变顾客行为和偏好的突破性创新,开发新市场或建立新的业务系统。真正的市场导向企业并不只是一个单纯接受现有市场驱动的企业,而是一个能够主动鼓励顾客和其他利益主体接受新的观念和行为的企业[8]。因此,市场导向可能实际上包括两套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行为,即市场驱动导向与驱动市场导向。

Jaworski[3]等认为,市场驱动导向是企业对主导市场结构中各行为主体的偏好和行为进行理解并做出反应的一种行为方式;驱动市场导向是企业改变市场结构以及市场主体行为的意愿和能力。Chandy和Tellis[9]认为市场驱动导向关注当前市场,是企业对市场结构中的现有顾客需求、偏好和行为,现有竞争者战略、计划和行为进行理解并做出反应的一种行为方式;驱动市场导向关注未来市场,是企业超越现有主导市场结构的束缚对将来潜在顾客的需求、偏好和行为,将来潜在竞争者的战略、计划和行为进行预测并事先试图参与影响和主导的一种行为方式。从创新和变革的角度而言,Narver等[10]认为,驱动市场导向更能创造和开发具有激进性的产品和服务,更能提高新产品的绩效;Day[11]认为,市场驱动导向强调维持现有市场结构的现状,关注现有顾客的偏好,而后者意味着挑战当前的市场结构或行为;Kumar等[4]认为驱动市场导向意味着对顾客价值系统进行非持续性创新以及采用或创建一个独特的业务执行系统来支撑这种创新。Stacey[12]综合上述观点提出一个整合的驱动市场导向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企业通过影响产品、市场和产业层面的价值创造流程以试图根本改变和领导产业进化的一种市场行为方式。他认为驱动市场导向活动涉及到产品、市场和产业三个层面,包含价值创造、创新和领导三种主要行为。本文将市场驱动导向和驱动市场导向视为企业市场导向的两种不同行为类型。

3 产品创新方式

产品创新是产品在技术、市场以及产业范围上的变革和商业化。根据创新程度,学术界一般将产品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和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渐进性创新是指技术变化较小、产品改善简单或实施产品线延伸以最低限度地提高企业绩效的活动;相反,突破性创新是对产品技术进行新颖、独特和艺术般的创造,以显著改变市场的消费模式[13]。Dahlin和Behrens[14]认为渐进性创新是利用新技术对现有产品或者工艺进行的扩展;而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产品。它通过在工艺、产品和服务领域创造出戏剧性的变革,以改变现有的市场和产业,或创造出新的市场和产业。Veryzer[15]甚至利用技术能力(指对现有技术边界的变革程度)和产品能力(指顾客或用户所感觉到的产品利益程度)两个维度将渐进性和突破性产品创新再分为四种类型:渐进性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突破性创新。这些分类方法反映了对现有技术和现有产品的变化程度。渐进性创新反映了技术的变化程度较小,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市场创新是以类似于现有产品的核心技术为基础,但比现有产品能为顾客带来更多的利益满足;技术创新虽然采用完全不同于现有产品的技术但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价值。相对于前面三种创新类型,突破性创新则涉及到完全不同于现有产品的技术,并能为顾客提供比现有产品更优质的价值。

相对于渐进性产品创新,突破性产品创新存在更高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企业都将渐进性产品创新列为经常项目,而对突破性产品创新采取尽力回避的态度。但是,在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采用突破性产品创新方式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产业领先地位的巩固以及市场主导地位的塑造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并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

4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4.1 市场驱动导向与产品创新

Chandy和Tellis[9]认为,市场驱动导向可能更有利于渐进性创新而限制突破性创新,相反,驱动市场导向更容易产生突破性创新。因为过度关注顾客容易导致研究与开发的近视症,使企业倾向于从事无竞争力的仿制产品开发,进而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Jaworski等[3]认为,和驱动市场导向相比,市场驱动导向改变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能力非常有限。那些仅仅依靠顾客、竞争者和供应商的信息进行创新的企业可能会越来越把它们的创新活动局限于现有的技术范式之内[16]。而根本性创新或突破性创新则要求抛弃各种保守的市场理念和大胆探索新技术的潜力,用独特的方式来满足现有需求。许多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市场驱动导向与突破性产品创新存在负向关系。Christensen 和 Bower[17]通过对计算机磁盘驱动产业的历史分析发现,那些实力雄厚、管理制度完善以及已经确立主导地位的企业因过度关注顾客导向经常丧失突破性创新机会最终很可能被竞争对手所超越。Workman[18]甚至发现,在许多组织中,即使没有顾客反馈或跨职能产品开发团队中几乎没有市场信息输入也能产生创新突破。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1A 市场驱动导向对渐进性产品创新产生正面影响;

H1B 市场驱动导向对突破性产品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4.2 驱动市场导向与产品创新

和市场驱动导向不同,一方面,驱动市场导向的企业强调对顾客进行引导,揭示潜在顾客需求并对此做出有效反应,因此,它们更能够摆脱所谓“目标市场专制”的限制,更容易产生创造。Hamel和Prahalad[19]认为,对目前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想象能够鼓励管理者思考他们当前业务边界以外的东西,因而为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还能创造新的竞争市场或形成新的市场结构和行为。另一方面,驱动市场导向的企业强调重新思考产品和服务的定位、重新定义市场空间、重新描绘产业边界,试图通过改变产业标准或者改变产品与市场标准,根本改变竞争者、联盟者、潜在伙伴、投资者以及其他产业行为主体的态度、行为和结构,以驱动产业变革。因此,驱动市场导向的企业在产业、市场和产品变革活动中更倾向于采用突破性创新而不是渐进性创新。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2A 驱动市场导向对渐进性产品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H2B 驱动市场导向对突破性产品创新产生正面影响。

4.3 市场驱动导向与企业绩效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驱动活动有助于企业对现有顾客需求做出有效反应而不是主动创造新需求。Day[7]认为,对顾客需求做出有效反应更有助于企业实施差异化,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而赢得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够更好地抵挡市场环境的波动,增加企业赢得市场和财务绩效的机遇。还有一些证据表明,对顾客做出反应能够改善同主要客户的关系,提高企业同竞争者的差异性,塑造独特的产品优势。而具有优势的新产品能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为顾客带来从未有过的体验,从而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因此,这增加了企业对市场绩效和整体绩效的感知。另外,许多有关市场导向的实证研究也都证实了市场驱动导向与企业的市场份额、市场增长、营销有效性、盈利能力、边际利润、财务绩效正向相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3A 市场驱动导向对市场绩效产生直接正面影响;

H3B 市场驱动导向对财务绩效产生直接正面影响。

4.4 驱动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

一些学者认为,那些能对顾客需求变化做出有效预测和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创造新型能力的企业比从当前顾客知识中获得优势的企业能够产生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Hamel和Prahalad[19]认为,企业率先通过建立新的业务来预测市场主体行为要比单纯地对市场主体行为做出反应要更为重要。因为一些研究表明,市场领先者能够获得持久的市场优势。Kerin 等[20]在理论上阐述了市场领先者获得巨额财务利润的方式和原因。例如,分销渠道的有效性、广告的边际效应、规模效应、经验和声誉资产都能为市场领先者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同时,市场领先者也具有优先选择最盈利细分市场、进行市场定位以及建立进入障碍的机会,市场领先者在其他企业进入之前所培育的新的消费者行为特征(如品牌忠诚、使用领先者品牌作为购买标准)也为市场领先者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另外,Shapiro和Varian[21]认为,驱动市场型企业不仅能够引导顾客对新技术做出有效反应,而且还能够主动构建企业网络,发展相互依赖的成员关系,以支持特殊的技术形式。因而能够提高产品之间的相容性,降低市场与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4A 驱动市场导向对市场绩效产生直接正面影响;

H4B 驱动市场导向对财务绩效产生直接正面影响。

4.5 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

产品创新程度是影响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是企业绩效的直接决定因素,而且还是众多其他因素(如市场导向、学习导向、企业家导向等)与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由于渐进性产品创新是以当前顾客需求为基础,其新产品更能适应市场需求,能够比竞争产品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优质价值,因此,从这些产品中得到需求满足的顾客很可能经常和大量购买企业所提供的其他产品或服务,从而推动销售增长。Tushman与Anderson指出,渐进性创新随着时间的流失,会逐渐产生累积性的经济效果。Christensen和Bower认为,渐进性创新是建立在现有知识、现有市场和现有技术基础之上,其创新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在特定模式下的学习行为和知识积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新的成功率。

和渐进性创新不同,突破性创新具有创造市场、形成顾客偏好、改变顾客基本行为的潜力,人们一旦适应这种根本变化以后,就无法用其他方式来替代。因此,突破性创新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够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市场优势和增长潜力,对企业利润能够产生更大和持久的影响。Chandy和Tellis[9]发现,不论是新兴企业还是老牌企业都能利用突破性产品创新而获益。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5 渐进性产品创新对市场绩效(A)和财务绩效(B)均产生直接正面影响;

H6 突破性产品创新对市场绩效(A)和财务绩效(B)均产生直接正面影响。

5 研究设计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为了设计合理的问卷量表,本文根据前人有关市场导向、产品创新的研究成果,采用访谈、预调研和正式调研的方式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和最终确定。然后根据珠三角地区的企业黄页随机抽取欲调查的企业,通过与该企业的高层联络确认可以接受调查后,采用实地发放和发送邮件的方式来收集数据。所选择的样本整体上具有以下特点:(1)涉及到制造和服务行业;(2)被调查人员包括营销部门主管、产品研发主管和其他部门中高层管理者;(3)被调查企业包括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

本文共发出850份问卷调查,回收问卷603份,实际有效问卷585份,有效回收率达68.8%。问卷调查时间为2007年1月至3月。其中,国有企业占23.3%,民营企业占54.6%,三资企业占22.1%;500人以下占53.6%,500~1000人占37.5%,1000人以上占8.9%;年销售收入3000万以下占48.1%,3000万到3亿占41.6%,3亿以上占10.3%;营销部门占42.3%,产品研发部门占45.2%,其他部门占12.5%。

5.2 变量测量

本研究需要测量六个关键构念:市场驱动导向、驱动市场导向、渐进性产品创新、突破性产品创新、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六个构念的测量项目均采用Likert7点尺度,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或“很少”,7代表“非常同意”或“很多”。本文六个构念的量表均是直接采用成熟量表或以成熟量表为主加以适当修改而成。

首先,本文利用Narver,Slater和MacLachlan[10]的先导性市场导向量表和反应性市场导向量表来测量驱动市场导向和市场驱动导向。其中,驱动市场导向包括驱动顾客导向和驱动竞争者导向两个测量因子共4个问项。例如,企业了解当前与潜在顾客未来和潜在需求的程度;企业对当前和潜在顾客的未来和潜在需求事先采取主动行为的程度;企业了解当前和将来竞争者未来行为的程度;企业对当前和将来竞争者未来行为事先采取主动行为的程度。市场驱动导向包括顾客驱动导向和竞争者驱动导向两个因子共4个问项。例如,企业向当前顾客收集信息的程度;企业对当前顾客的现有需求做出反应的程度;企业向当前竞争者收集信息的程度;企业对当前竞争者的行为做出反应的程度。

其次,本文的突破性产品创新构念使用Veryzer[15]的突破性产品创新量表来测量。该量表包括技术新颖程度和顾客行为改变程度两个因子共4个具体问题。例如,和企业现有产品相比,创新产品完全采用了不同于现有产品的技术;和企业现有产品相比,创新产品需要顾客完全改变原有消费行为;和竞争产品相比,创新产品完全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和竞争产品相比,创新产品需要顾客完全改变原有消费行为。同样,本文根据Gatignon和Xuereb及Christensen和Bower的研究成果,利用技术创新程度和市场创新程度两个因子共3个问题来测量渐进性产品创新。包括:创新产品是对现有产品和现有技术的改善;顾客容易理解新产品;创新产品不需要顾客改变原有消费行为。

最后,有关组织绩效的测定一直存在着争论。但随着市场导向理论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财务指标所体现的企业绩效并不能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短期与长期经营状况。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使得企业日益重视企业的市场绩效。本研究采用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因子共5个具体问题来测量,涉及到产品优势、市场份额、顾客满意、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等指标。

由于本文主要是探讨两种不同的市场导向类型、产品创新方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结合上述假设和概念的测量界定,本文构建出一个整体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5.3 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13.0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市场驱动导向、驱动市场导向、渐进性产品创新、突破性产品创新、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都较高,由表1可知,最小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2,表明各构念的信度值皆高于建议值0.7以上,显示本研究各构念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本研究由于使用的量表均源自成熟量表或以成熟量表为主加以简单修改而成,并且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通过采访以及对部分MBA学员进行预调研等程序对问卷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多次修改,因此问卷的内容效度基本上得到了检验。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来检验各量表的结构效度。从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所有问项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63,所选取指标对每个变量的累积解释度都大于64%,符合因子分析的建议值。这表明整体问卷的结构效度不错。

5.4 假设检验

本文使用AMOS4.0软件对整体模型(如图1)进行分析检验,经过模型的比较优化,得出了模型的整体分析检验结果。从表2下半部分可以看出, 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指标(如GFI=0.98;AGFI=0.97;NFI=0.98;IFI=0.99;RMSEA=0.01)均达到建议值,说明所构建的模型与分析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性。表2上半部分描述了假设检验的结果,在我们所提出的12条假设中,有10条通过了验证,还有2条并没有获得支持,这分别是:(1)假设H1B假定市场驱动导向对突破性产品创新有负面影响,但其实证结果(路径系数为-0.01,P为0.88)表明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现在的顾客越来越见多识广,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不像过去那样近视和传统,因此市场驱动导向的企业能够激励顾客提出超越常规思维框架同时又具有技术可行性的新产品建议。另外,Slater和Narver认为,在传统的市场调查方法基础上,企业利用先进的市场研究工具如顾客观察、市场试验、与主要使用者进行选择性合作等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Lukas和Ferrell[22]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顾客导向促进了全新产品的开发,而降低了仿制产品引入的数量。

(2)假设H4B假定驱动市场导向对财务绩效有直接正面影响,但其实证结果(路径系数为0.03,P为0.76)显示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虽然驱动市场导向的企业关注未来市场,强调重新思考产品和服务的地位、重新定义市场空间、重新描绘产业边界,挑战现有的主导市场结构和市场主体的需求和行为,但其结果的实现可能要借助于其他中介力量,如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其间接影响=0.13×0.56=0.07),其自身很难直接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另外,这些行为可能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因为很难事先对各种价值活动和行为进行准确评估,从而降低了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感知。

6 结论与意义

本文将市场导向划分为市场驱动导向和驱动市场导向两种不同类型,采用渐进性和突破性两种产品创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概念整合框架,利用实证分析探讨不同市场导向类型、产品创新方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主要结论和意义如下:

(1)市场导向类型与产品创新方式

由实证结果可知,市场驱动导向对渐进性产品创新有显著正面作用,对突破性产品创新具有较弱的负面影响;驱动市场导向对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够产生显著的正面作用,而对渐进性产品创新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就表明市场驱动导向和驱动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具有各自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作用。在理论上,这不仅支持了市场导向可能实际上包括两套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行为即市场驱动导向与驱动市场导向的观点,而且也验证了一些学者已经提出的市场驱动导向并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场合和环境的建议。例如,Chandy和Tellis认为,在创新环境下,特别是在突破性创新和变革的背景下,驱动市场导向活动可能更为有用。

在创新实践上,这告诉企业,两种市场导向类型与创新方式存在各自不同的适用条件,为了获得短期成功和长期生存,企业必须同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驱动导向活动和驱动市场导向活动。一方面,企业不仅要关注现有顾客的当前需求,更要捕捉和发现现有顾客和将来顾客的潜在和未来需求;不仅要识别、分析和反应当前竞争者的行为,而且更要识别和分析将来竞争者的构成和行为,并采取先导性措施。另一方面,企业要打破“市场声音”对产品创新作用的神话。在实施渐进性产品创新时,深刻洞察现有顾客的需求和了解当前竞争者的行为可能更为有用,但在进行突破性产品创新时,预测和引导顾客的未来需求、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和结构对创新成功可能更为关键。

(2)市场导向类型与企业绩效

由实证结果可知,市场驱动导向对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均有显著正面作用,驱动市场导向对市场绩效有显著正面影响但对财务绩效的正面影响并不显著。正如前面所述,驱动市场导向虽然对财务绩效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可以通过中介变量突破性产品创新对财务绩效产生间接正面作用,这表明两种市场导向行为是企业长期发展和短期成功的必要条件。在理论上,这不仅支持了最近一些有关营销与战略文献所提出的建议,即在测量市场导向对一些结果变量的影响时,应当对市场导向加以分类并对其类型加以区分;而且,除了支持传统的市场驱动导向对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以外,本文还发现驱动市场导向对企业的市场和财务绩效也分别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其中,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市场驱动导向。其原因可能是驱动市场导向更能够产生独特的、持久的市场领先优势。

在管理实践上,这告诉企业,市场驱动导向对企业创造和维持长期的市场优势以及新产品绩效并不充分,在新产品开发中,企业应该平衡这两种市场导向。当前,很多企业都偏重于市场驱动导向,强调收集和传播当前市场信息并对此采取积极的反应,应该说这对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性进而增加企业绩效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企业摆脱竞争“红海”、提高自身产品与竞争产品的差异性和长期维持市场领先优势并不十分有效。企业要认识到驱动市场导向对企业命运的革命性作用。Beverland等甚至认为,从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来看,成功企业所具有关键特点是以驱动市场活动为主,市场驱动活动为辅。

(3)产品创新方式与企业绩效

由实证结果可知,渐进性和突破性产品创新对企业市场和财务绩效均具有显著正面影响。这在理论上进一步支持了以往有关创新与绩效的研究结论。另外,本文也发现,突破性创新对企业的整体绩效(市场绩效0.45+财务绩效0.56=1.01)要远远大于渐进性创新(市场绩效0.12+财务绩效0.45=0.57)。这表明产品的创新程度越强,企业的整体绩效也越高。这也近似支持了资源优势理论的观点,即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够为企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带来良好的、持久的财务回报,而模仿性创新的财务报酬相对较少、较短和不稳定。

在管理实践上,这告诉企业,产品创新要渐进性和突破性两种方式同时并举。虽然相对于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更大的作用,但只有10%的新产品是真正的全新产品。绝大多数市场驱动导向的企业都将渐进性创新列为经常项目,而对突破性创新采取尽力回避的态度。事实上,一些进行突破性创新的企业不仅确立了自己的市场主导和产业领先地位,而且获得了巨大的财务绩效。为此,企业要对两种创新方式进行合理平衡,既要在不失长远机会的情况下把握眼前利益,同时又要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提高前瞻性,做到以渐进性创新把握现在,以突破性创新掌控未来。

另外,本文也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在实证研究中,本文没有考虑市场动荡、技术变化等外部因素对变量关系的影响,也许不同的市场导向类型和产品创新方式都有各自生存的市场条件和技术背景,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观察在这些调和变量的作用下,两种市场导向类型、两种产品创新方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2)虽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和获得了一些重要结论,但结论的准确性还需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纵向研究,通过对一些成功与失败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方式探讨,进一步完善和验证上述结论,提高结论的说服力和对企业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Deshpande R F J, Webster F. Corporate culture,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veness in Japanese firms: a quadrad analysi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57: 23-37.

[2]Slater S F,Narver J C. Doe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oderate the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 46-55.

[3]Jaworski B J, Kohli A K, Sahay A. Market-driven and driving market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 28(1): 45-54.

[4]Kumar N, Scheer L, Kotler P. From market driven to market driving[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8(2): 129-142 .

[5]Narver J C, Slater S F, MacLachlan D L. Total market orientation,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R]. Working Paper,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Report No. 01-116, 2000.

[6]Im S, Workman P. Market orientation, creativity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in high technology firm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 114-132.

[7]Day G. Market-driven strategy: process for creating value[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8]Narver J C, Slater S F. 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J[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54: 20-35.

[9]Chandy R, Tellis G. Organizing for radical product innovation: the overlooked role of willingness to cannibaliz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8, 34: 474-487.

[10]Narver J C, Slater S F, MacLachlan D L. 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new product success[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4, 21(5): 334-347.

[11]Day G. Misconceptions about market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Market-Focused Management, 1999, 4(1): 5-16.

[12]Stacey B. From market driven to market driving: an alternate paradigm for marketing i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Summer, 2004, Summer: 13-23.

[13]Wind J, Mahajan V. 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7, 34: 1-12.

[14]Dahlin K B, Behrens D M.When is an invention really radical? Defining and measuring technological radical ness[J]. Research Policy, 2005, 34: 717-737,

[15]Veryzer R W.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8, 15(4): 304-321,

[16]McKee D.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pproach to produ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2, 9: 232-45.

[17]Christensen C M, Bower JL, Customer power, strategic investment and the failure of lead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3): 197-218.

[18]Workman J P Jr. Marketing’s limited role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one computer systems firm[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3, 30: 405-21.

[19]Hamel G, Prahalad C K. Corporate imagination and expeditionary market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 81-92.

[20]Kerin R A, Varadarajan R, Peterson R. First-mover advantage: a syntheses,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2, 56(4): 33-52.

文创市场调研篇7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识码:1006-431l(2012)02-0282-02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是实现科技的经济功能的最好形式。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命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1 市场机制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1.1促进转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的过程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的,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引导科技资源流向。通过市场机制,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投入更多的人财物研发和成果转化,以获得利益最大化,公众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促进成果转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目前,宏观调控也越来越重视市场对科技成果的反应,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制订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1.2促进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成果直接面向市场,可增加科研反应速度,加快科技更新速度,成果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市场通过信息传导机制调整技术资源。供需双方博弈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信息。市场需要什么科技成果,供需矛盾在哪里,进而调整各种要素配置。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企业组织更扁平化。正确决策使企业获得高额利润,进而加快下一轮成果转化。19世纪,电的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20世纪集成电路时隔7年,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

1.3促进成果供需有效对接信息是成果转化的基础,而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信息集散地,它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整理和成果供需信息,包括哪些成果更具竞争力、哪些单位提供类似成果、成果价格、市场对成果的反馈信息、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供方根据市场信息不断改进研发方式,调整研发内容,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方根据消费者对的商品市场的反应或者对未来商品市场的预测来调节成果需求。市场机制促进成果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1.4促进成果转化得到足够金融支持成果转化需要巨额资金,这完全依赖政府不现实。市场机制为成果转化提供了融资平台。在巨额利润驱使下,高科技成果可以吸引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科技人员可通过技术入股与投资者共同成立高科技企业。企业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信托、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为科技成果转化融资,缓解成果转化融资难问题。

2 成果转化偏离市场导向的现状及原因

2.1科研缺乏充分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在实际研发工作中得不到重视,表现为:研发机构不设立市场信息收集部门,调研人员市场态度不认真、方法不科学;为节省经费,缩短调研时间:有些领导想当然“拍脑袋”上项目,以“主观愿望代替市场需求”,调研流于形式。有些项目一旦上马后“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及时。使得技术开发出来时既不市场领先,也无市场需求。

2.2转化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表现为:财政科技投入虽有增长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用于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不足,同时存在着重复上项目、资金浪费的现象;银企结合不足,“企业信用严重缺失、金融放贷如临大敌”的局面没得到改观,一些企业拖、赖金融信贷资金,恶化诚信环境,影响金融机构对成果转化信贷热情:风险投资处于新兴阶段,机构实力不强,基金管理和运作能力有待提高,风险退出机制尚未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还不紧密,成果转化金融工具不多,科技成果激活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催生科技成果的局面还未形成。

2.3成果“买卖”对象错位成果“收购方”本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可是国内科研院校产生的成果似乎都针对“政府买家”。把成果卖给政府还是企业,实际差别是谁来承担风险。因为政府类似最大的保险公司,能承担的风险巨大,购买成果时不计成本。而且购买成果的官员也没有风险,科研人员主要关注政府需求。可对企业来说,任何技术转让都有一定风险,甚至直接关系企业生存。企业购买这类并非根据企业需求立项开发的成果后,须进一步开发才能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实际上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并不多。这种基于“政府买家”的研究成果难以捕捉真正的市场需求。

2.4成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成熟度偏低。大部分成果仍然停留在小试、中试规模,缺少放大试验,甚至有些成果缺乏必要的小试和中试等重要环节,尚未走出实验室。这些成果真正放大后,能否经得起实际检验,就是成果的发明者也难以明确回答;二是太超前,市场需求不旺盛。有的成果虽然属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但尚未达到满足大规模生产应用阶段,有些甚至处于概念阶段,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会提高生产成本,市场也不会很广阔,因而很少有企业愿意转化。三是单一成果多,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企业往往需要一个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除了科学可行性外,还应兼备工艺、装备、技术等工程研发可行性,以及经济可行性。

2.5人才不足且转化动力不足成果转化需要专业技术水平高、市场驾御能力强、综合调控手段先进、经营理念科学以及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的复合型人才。转化服务人员和应用型人才不多,精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统领成果转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能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实际技术问题的高级技工非常稀缺。同时,当前成果评价与职称晋升缺乏市场导向,成果是否得到推广,是否被社会认可,并不影响职称晋升或工作业绩。这导致科技人员不注重市场需求,通常注重技术水平和资助经费,着力点首先是完成科研项目的论文、著作、报奖、专利等任务,其次才关心成果转化。而往往科研工作完成后,又开始下一轮科研项目申报,无暇顾及成果转化。再加上转化过程复杂、市场经验缺乏,研究者缺乏将成果推向社会的动力和勇气。

2.6中试环节薄弱中试是成果转化的重要阶段,主要由孵化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机构承担。我国孵化器建设时间不长,整体水平不高,一般只能为企业提供试制场地、物业管理等初级服务,无法解决中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及市场方面的困难: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数量不多,且多以企业内部研发和工业化为主,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的机制尚未形成;重点实验室较注重计划项目研发,结台市场开展中试工作不够。此外,中试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0.7:100,与发达国家1:10:100的比例差距较大。

2.7服务不规范有些中介机构普遍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完善,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对技术了解不深,只起联络和沟通作用,真正驱动力是中介费用,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还需要企业自己判断,这些机构并没有真正介入到成果转化活动中去。特别是由于目前市场不够规范,部分机构的不良行为导致整个行业公信力缺乏。这造成无论是供需双方都担心成果价值和价格背离,阻碍大规模成果转化。

3 对策

3.1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用有限的科技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尽可能向熟悉市场的企业集聚,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使企业寓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积极推动企业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研发,联合实施成果转化。对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要由过去由科研院所牵头逐步调整为以企业牵头,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使研发成果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积极引导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3.2加强科研的市场调研建立研发的市场牵拉机制,从科技产出的源头抓起,力争在科研立项时就解决研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科研开发之前要通过市场满意度、竞争者、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等来确定创新领域和方向,减少没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推动市场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过程,如参与创新目标确定,创新成果构想的筛选和创新预算的制定,与技术部门共同研究市场需求。对正在研究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并将结果反馈给技术部门,确定创新成果的目标市场。转变主要由大学和研究所专家确立选题和评审立项的做法。把科研单位推向市场,让市场检验科研单位“生产”科技成果的能力及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效益。另外,让成果接受单位成为需求成果的独立经营实体。把用户纳入创新体系之中,进一步发挥用户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确保“研发一生产一消费”链条完整连接,使研制出的新产品获得消费者青睐。

3.3鼓励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改变单纯的学术评价导向。改变考核评奖时一味地将科研成果学术价值置于市场价值之上的做法,对于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按照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考核。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自行转化成果,在大学科技园或高新区进行创新创业。对于技术含量高、企业无法承接的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给予必要资金和配套设施支持科研人员自行转化和创业。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把成果向企业进行转移。凡是能够向企业转化的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应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由企业负责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由各方协商解决。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进一步开发成果并向企业转化。

3.4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力度,让职业经理人根据市场需求和规则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撬动和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专注投资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投入,促进招商引资、资本市场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积极创新推广信贷模式,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强对企业的诚信教育和信誉评估,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股票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筹资和带动功能,进一步发挥企业上市对于创投资金退出机制的带动作用,推动发展未上市股份转让市场。加大银、证、保合作力度,推动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建立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推动科技金融结合的中介市场服务发展。

3.5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队伍的开发、引进和使用,形成洼地效应。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抓好各类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软硬环境建设,将其建成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从事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所取得效益同科研人员的收入挂钩,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职称、待遇资助等评价标准,创造公开、公正、竞争、合理的用人环境。同时,不断充实推广队伍,有计划地加强推广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培训。

3.6加强中试环节建设大幅增加中试环节资金投入,使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发展科研、中试、生产一体化的联合体。开放现有中试基地,向科研单位和企业有偿开放,提高设备利用率。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立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提高孵化器在中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人员从事中试环节的科技开发工作。

3.7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技术经纪、技术交易所、技术资产评估管理,避免伪劣技术进入市场,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权威的信息和交易平台,定期公开最新的成果信息、公布企业的技术需求,使产业和研发之间建立起信息交流渠道。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经济、法律与技术,了解市场和善于经营的队伍作,加强客户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中介机构向企业化方面发展,将中介方的利益维系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收益中,促进中介机构参与成果转化的前期投入、中期监督及后期收益评估,确保中介机构的应得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景元,王国权等.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基础与成果开发转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8月

[2]张玉臣.技术转移机理研究――困惑中的寻解之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

[3]王顺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5):53-54

[4]韩健科技成果转化应坚持市场导向[N]科技日报,2010-9-10

文创市场调研篇8

关键词:战略导向;企业家导向;市场导向;自主创新;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2)―0018―06

一、引 言

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顾客需求的变化及转型期我国制度环境,使企业经 营的外部环境变化幅度愈来愈大、速度越来越快、未 来也越来越难以预测,企业竞争环境呈现出日益复 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竞争特点。在新的竞 争环境下,竞争对手间互动的节奏明显加快、影响企 业竞争的变量增多、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 企业内外优势之间的边界变得愈来愈模糊不清,这 就要求企业一方面通过战略导向中的企业家导向及 市场导向来适应、回应、及塑造环境,另一方面通 过不断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和获取竞争优势。目 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创新意识虽然已日渐增强,但 是怎样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竞 争环境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方式,尤其 是如何有效地进行自主创新却成为难题,而自主创 新在参与国际竞争及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已 成为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此外,企业与包括 竞争对手在内的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起 来,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创新也已日益成为技 术创新的重要模式。因此,研究不同战略导向对自 主创新及合作创新的影响在管理实践中显得尤为迫 切。

尽管战略导向和技术创新方式选择的出发点有 所不同,但其目都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且技术创 新方式选择也离不开战略导向的支持。目前学者们 已经分别对战略导向理论和技术创新进行了广泛而 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 对企业家导向与市场导向的整合研究较少。现有的 对企业家导向与市场导向的研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 领域,在管理理论研究的文献中关注企业家导向, 而在营销理论研究的文献中关注的是市场导 向。这种分歧即强调一种战略导向而忽视另一 种导向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第二,缺乏把战略导 向与企业创新选择方式联系起来的研究。在战略导 向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战略导向对 组织预期和组织绩效影响的研究;而在创新研究 中,研究者仍然认为很难确切地认定创新的原因和 结果,例如:“为什么有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有更多 的创新”,“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更有利于 或者会阻碍创新”,在战略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上,主要关注对产品创新的影响,而对于战略导向如 何影响技术创新选择这一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而且也缺乏普遍、统一的认识。第三,对自主创新与 合作创新的整合研究较少。学术界在探讨企业技术 创新选择时,要么强调自主创新,要么强调合 作创新,而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

上述理论的薄弱环节正是我们所要关注的主要 内容,本文将企业家导向、市场导向、自主创新及合 作创新接合在同一理论模型中,以对它们之间的关 系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为动态竞争环 境下的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及合作创新的选择提供有 效的路径。

二、理论模型的提出

(一)理论模型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目的,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模型,以解 释和论述企业家导向、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及合作 创新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以及相应要素之间的影响 路径。图中圆圈内显示的是要素,箭头表示要素之 间关系和影响方向,“+”表示有利影响、“―”表示 不利影响。

(二)模型中要素的界定

1.战略导向

战略导向是一种导向性原则,它包括两种要素: 一是用来指导战略规划和发展过程的特殊管理观 念、倾向、动机和愿望,并且最终成为组织的方向;二 是促进管理理念、愿望及目标实现的组织的核心程 序与系统。不同的战略导向导致了企业对组织所 拥有的优势的不同理解,以及企业如何看待它的顾 客,如何制定战略和如何定义自己的业务范围。随 着环境中不确定程度的加大,战略导向的作用愈来 愈重要。企业通过调整各种战略导向以适应或塑造 环境。尽管战略导向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是企业家 导向与市场导向越来越引起关注。因为在动态竞争 的环境下,企业家导向强调制造变化,而市场导向则 强调适应变化、利用变化。

(1)企业家导向(Entrepreneurial ofienfion, EO)

学者们用许多不同方法、不同的术语来界定企 业家导向这一概念,企业家导向被认为是企业家精 神(Miller,1983)、企业家的行为(Miller & Fries- en,1982)、企业战略选择(Covin & Slevin,1989)及 企业行为(Covin & Selvin,1991)等等。

根据MiHer(1983)、Lumpkin和DessLl4J等人的 观点,本文把企业家导向定义为整个企业致力于通 过创新、承担风险,先发制人等理念指导其行为,以 实现其战略目标。所谓创新是指企业具有这样一种 意识,即总是倾向于支持能产生新产品、新服务和新 技术工艺的想法、实验和行为。承担风险是指企业 倾向于将大量资源投入能带来巨额利润同时也有很 大失败概率的项目。先发制人指企业具有采取主动 而激烈的方式与对手竞争,以实现进入一个新市场 或改善目前状况的意图,也就是企业要在市场内比 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企业家导向的三个维度体现了 企业家通过机会的识别,对同质或异质的资源进行 有效的配置和整合,创造出异质的产出(Sharon, Lowell,2001)。这种异质的产出正如熊彼特所言, 第一,引进一种新产品;第二,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 法;第三,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第四,取得一个原材料 或半成品的新来源;第五,引进一种新的组织。企业 家导向强调了战略家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强势地 位,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看作是企业主动变化和寻 求市场机会的结果。这种导向能够在信息相对不充 分的条件下做出判断和决策,对于企业开发不确定 的市场机会有更大的帮助。

(2)市场导向(Marketorientation,MO)

关于市场导向的概念,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 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界定方式,如从战略的观点(Day 1994)、组织设计的观点(Webster,1992)、市场信息 处理的观点(Moorman,1995)、产品及服务的观点 (Pine,Victor,and Boynton,1993)、决策的观点 (Shapiro,1988)、组织行为的观点(Jaworski, 2000)组织文化的观点(Slater and Narver, 1995)等等。

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把市场导向定 义为:市场导向是组织最有效地塑造出必要的行为, 为顾客创造卓越的价值,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绩效。 市场导向由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部门间协调三 个维度构成。顾客导向是把顾客利益放在首位的一 整套信念,以发展成为一个长期赢利的企业。竞争 者导向意味着“对竞争者的优劣势、能力以及战略 的理解”(SlaterandNarver,1994)。部门间协调意 味着组织职能部门间的联盟以激励各职能部门对信 息的相互依赖。企业中每一个职能部门的员工都应 能分享与竞争有关的信息,因为通过信息共享,协 调、实施各种方案的速度就会远远超过通过逐个部 门和职能层级的传统工作方式。部门间协调是一种 文化,它可以借助于不同的整合机制实现信息的共 享,在了解各种信息之后,企业往往可以利用竞争对 手的弱点来建立竞争优势。市场导向是一种理性 的、反应式思维模式,是一种通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 而做出反应的适应性学习。

(3)企业家导向与市场导向特征比较

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我们将企业家导向与市 场导向两者的特征进行对比。

2.创新选择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lnnovation)是由熊彼特 在20世纪3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但直到20世纪50 年代,技术创新才得到广泛重视。进入90年代以 来,技术创新成为国内外管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不确定性,易受市场、环境、技 术发展影响等特性。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发展方向、 顾客需求及自身资源与创新能力,结合企业总战略, 以创造新的长期竞争优势,而围绕产品的产量、品 种、质量、服务等对技术创新的方式进行谨慎选择。 从不同的视角,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分类各不相同,本 文主要从参与创新活动的主体不同,把创新选择分 为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企业仅运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来开 发新的产品或服务的实践,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创 新(Hoskisson&Busenits,2002)。即企业以自身 的研究开发为基础,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研究产生技 术突破,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从而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所需的核 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并且技 术创新后续过程也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 持实现的。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技术、资金要求较高, 并且风险较大,但一旦获得成功,则可取得丰厚的回 报。技术上,自主创新企业能在较长时期内掌握和 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相当程度上左 右产业或产品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在生产制造 方面,自主创新企业生产启动早,优先积累生产技术 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技能和知识,较早建立与新产品 生产相适应的核心能力,因此,自主创新企业能优先 于其他企业获得产品成本、质量控制、生产制造方面 的竞争优势,并领导或制定同类产品的生产和技术 标准以制约模仿者的生产。在市场方面,自主创新 一般都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很容易在产品的投放初 期就建立营销网络、品牌,奠定自己的垄断或先导地 位,并获得高额利润。

(2)合作创新

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通常以合 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 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 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 人,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一般 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究 开发(R&D)为主要形式(傅家骥,1998)。这是 国内学术界频繁引用的对合作创新的一个基本界 定。赵兰香等(2002)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论述 了“合作创新”的内涵,指出:广义的合作创新是指 企业问或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联合创新行 为,在新构思形成、新产品开发以及商业化等某个阶 段的合作都可以视为合作创新。狭义的合作创新是 指以合作研究开发(Cooperative R&D)为主的一种 基于创新的技术合作契约关系,是企业、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之间为了共同的研发目标投入各自的优势 资源而形成的合作契约安排。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合 作创新的实践,从广义的角度把合作创新定义为:经 济及法律上独立的经济行为主体,以技术合同为基 础,依照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 入资源,组织技术创新活动,按照合同事先确定的方 式分摊创新风险,分配创新收益的合作过程。

(3)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特征比较

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我们将自主创新与合作 创新两者的特征进行对比。

三、模型中要素之间关系的论述

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下,战略导向与技术创新之 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Hamel&Prahalad,1994),但 不同的战略导向对于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存 在差异性影响。

(一)企业家导向与自主创新及合作创新的关 系

企业家导向与创新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Drucker(1985)认为创新是企业家最基本的活动。 Lumpkin和Dess(1990)认为具有创新精神是企业 家导向一个关键的衡量尺度。Ireland等.(2001)认 为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创造性企业家战略就是开发 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将其商业化。

本文认为创新并不是只出现在企业家导向的企 业中,任何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都要有一定程度的 创新,但与其它的战略导向相比,企业家导向具有竞 争挑战性、创新性、探索性、冒险及追求自主的特点 (Lumpkin and Dess,1996)。Kwaku(2001)、Leifer andRice(1999)认为企业家导向型企业更加偏 好于对内部经营诀窍和专有技能等的积累,更倾向 于突破性创新。突破性创新代表了技术上有着革命 性变化的根本变革,它们表现为同现有实践的明显 性分离。而自主创新属全新的、突破性的重大技术 创新,这种创新往往具有极强的探索性。此外,企业 家导向倾向于冒险,而自主创新是企业仅运用自身 的资源与能力而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的实践,创新 的风险由企业独自承担,所以自主创新中的财务风 险、技术风险及市场风险较高。因而具有探索性及 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导向有利于企业选择自主创新。

由于企业家导向具有竞争挑战性,倾向于以先 发制人的态度对待竞争者,而合作创新则包括同竞 争对手的合作;企业家导向具有冒险精神,而企业进 行合作创新的动机之一则是分散风险,合作创新的 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及市场风险都由合作者共同承 担,所以相对降低了研究开发活动所固有的不确定 性(Harrigan,1988)。企业家导向的偏好与分散风 险、共享创新成果的合作创新显然不一致。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企业中企业家导向的水平越高,越倾向 于选择自主创新

命题2:企业中企业家导向的水平越高,越不倾 向于选择合作创新

(二)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及合作创新的关系

Jaworski和Kohli(1993)指出由于市场导向 本质上包括了一些应对市场不确定的新的、异质性 的活动,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行为。Desh- pande,Farley和Webster(1993)以及Menon和 Varadarajan(1992)第一次从实证的角度将市场导 向与创新联系起来。市场导向的企业能够很好地预 测顾客的需求变化和竞争对手的策略,并且通过引 入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这种 能力使得市场导向的企业在获取机会和避免威胁上 具有速度和效率优势,有利于企业创新。但采用市 场导向的企业主要是单一的关注于现有的顾客、销 售渠道和竞争对手,从而会阻碍变革性的概念、系统 和程序的出现,会将企业限制在已有决策体系中渐 进的适应中(KohliandJaworski 1990;Slater andNarverl995)。适应性学习虽然能够推动渐进 式创新(例如,原有工作模式或程序内的创新),但 是却不能推动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

市场导向的企业一般不鼓励冒险精神,因为这 类企业关注于市场信息的收集和迅速反映的一个最 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由于环境变化而造成的风 险。由于需要迅速对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战略的变 化做出反应,企业在创新上只能是渐进的,而不可能 形成突破性的创新。而且,市场导向的企业过度关 注所服务的市场,将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关注局限于 现有的顾客和竞争对手,忽视了潜在的市场或竞争 对手(Argyris,1994)。另外,Chfistensen和Bower (1996)也认为市场导向的企业更多的关注于细心 聆听已有顾客的需求从而快速地改进其产品和服 务。然而现有的顾客严重限制了这些企业可以从事 的战略和业务,导致他们知识和经验的近视,从而窒 息了他们创造性地应对未来科技变化和顾客需求的 能力(Levinthal and March 1993)。并且Hamel和 Prahalad(1994)也认为市场导向将企业的视角 局限于顾客可以表述的需求,因而只能是一种适应 性学习,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因而,这种企业 将重点放在为现有的顾客扩展产品种类,而不是追 求一种更深层次的对现有和潜在顾客的潜在需求的 认识和再认识并从而在新市场中发现机会、创新产 品。正因为如此,所以Slater和Narver(1995)认为 市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地学习和识别客户的 情况。Foxall(1984)也认为市场导向是对客户需求 与竞争对手的被动反应。可见,市场导向是一种适 应性的创新,这种创新显然不利于自主创新,因为自 主创新属全新的、突破性的重大创新,它往往具有极 强的探索性和较高的不确定性。

市场导向中的文化学派强调竞争者导向是市场 导向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竞争者导向意味着“对 当前竞争者的优劣势、能力以及战略的理解”,它主 要关注以下问题:(1)谁是竞争者?(2)他们掌握了 什么技术?(3)是否他们对目标顾客更具有吸引 力?因此,竞争者导向也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搜集 信息,其目的是如何战胜竞争者以夺取市场份额及 如何防止竞争者进入。因此,市场导向把竞争者视 为威胁,视为对手。而合作创新则认为企业通过与 别的企业(包括竞争者)、大学、政府机构和研究机 构之间的共同研发,可以达到多赢的效果。合作创 新可以分担研究开发成本、分散风险以完成单个企 业无法单独承担的大规模研究项目,从而获得规模 优势(Harrigan,1988)。合作创新可促进企业间知 识的流动,获得合作伙伴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 (Khanna&Gulati,1998),技术成果的外部效应内在 化(Aspremont,jaequemi,1988),使企业合作伙伴间 的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从而快速获得新技术与新 市场。显然,市场导向不利于合作创新。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命题3:市场导向不利于自主创新

命题4:市场导向不利于合作创新

文创市场调研篇9

一、“课题制”教学模式

“课题制”教学模式即是将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要求对教育内容、模式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引线,以实践为手段,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根本的实践性教学新模式。“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研究生与市场的接触进行相关项目的实践,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把社会上的一些项目引入到教学中,学以致用,在导师的引导下,让研究生接触实际社会项目。在课题研究中使研究生能从本质上理解所学专业,从合作中培养研究生的协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而对于项目成果的检验标准则是该项目的社会的实际应用效果,这种检验标准所反馈的信息也是最真实且具社会价值的。这种教学方法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积累,强调理论学习和实际技能的结合,使教学与社会直接接轨,让研究生能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在锻炼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社会实践经验,能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研究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且快速地适应社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漆画课程中“课题制”教学的应用

1、以研究促实践,以实践促科研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学院化”教学,实践常常是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效果。而“课题制”教学则会极大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研究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作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实际操作规程、方法和一些具体材料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等;同时也在创作实践中掌握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研究成果更具社会价值。

“课题制”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教师要根据方向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在选择和确定了研究专题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让研究生进入到一种实战状态。通过模拟实际项目或直接参与社会项目等方式,引导研究生了解美术市场,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使学术研究不仅限于象牙塔式的研究以及学校内部交流,使方向研究生能够敏锐地抓住当前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来进行市场开发,研究的过程本身也就是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应用的过程。创作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教学必须结合大量的社会实践课题。通过收集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相关业务信息;艺术创作项目承接与洽谈;项目的策划与创作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这四个阶段,使项目组成员在校期间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熟悉了解市场与材料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现实依据,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与社会价值。这一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实践经验转化为系统理论的过程,并以实际成果来检验实践教学或毕业创作。从而以研究促实践,以实践促科研。

2、建立学术研究、创作、美术市场三者的联系

漆画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同社会与市场联系紧密,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学术研究要为创作和市场开发服务,市场开发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创作是学术研究和市场开发的成果,同时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课题制”教学,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研究生充分参与到学术研究中来,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前期学术研究成果多以艺术语言的形式呈现,当美术学研究生在进行漆画创作时,创作的构思与出发点也并非主观臆想,创作出的作品也非孤芳自赏,而需要充分考虑美术市场的现状、当前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等因素,来确定创作主题、绘画材料、造型表现形式等。显然,建立起学术研究、创作、美术市场三者的联系,以市场开发为导向,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才更为有理可依,贴近市场、贴近社会。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术研究、创作、美术市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课题制”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加强学校与市场的沟通,如学校可与艺术经销商制定相关协议,创建合理的美术市场运作方式,使研究生的创作研究能与市场接轨;学校还可与装饰公司合作,创建实践基地,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研究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际的项目设计中,充实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研究生不但可以得到综合的锻炼,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结语

文创市场调研篇10

一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1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色介绍

通过讲授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发展动态的讲授和研究,使学生把握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及理论的演变和新发展;并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中的某些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现状及其案例分析,了解和借鉴农产品市场营销现实,加强感性认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已有的案例库资料的基础上追踪典型案例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新发展,通过对其不断完善筛选形成案例库更新;同时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新案例引入课堂。运用音像案例的观摩、文本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性案例的操作来进行教学。

初步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解决企业在农产品营销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调研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企业的农产品营销活动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诊断,并提出农产品市场营销改进方案。

2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创新性

农产品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既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又兼有营销业务能力,既懂营销技术又懂营销管理基本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受教学生能够掌握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区域分布以及营销特性,了解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热点。能够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以及开拓精神的适用型人才,为未来参加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及存在的不足

1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在内容设计上要有较高的独立性,又富有弹性,每一章的内容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模板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课时和教学需要,选取任意章节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以及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详见下表1.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即贯穿一条主线、实施两个教学方法、把握三个重点、联系四个实际、抓好五个环节。

(1)贯穿一条主线,着重强调在教学中要强调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路、观念、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强调一个“度”的把握;

(2)实施两个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一是互动教学;

(3)把握三个重点,即:营销环境分析、农产品市场调研与预测、4PS的分析;

(4)联系四个实际:国内外实际、企业成功实际、学校实际、个人成功实际;

(5)抓好五个环节:笔记、作业、讨论、论文、演讲。

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结合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开启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听课兴趣,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并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等能力和团队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在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3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运用于具体逼真营销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市场营销理论运用于营销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头脑风暴法。不定期组地织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交流讨论,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开放性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独立思考以及流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学生独立讲授。通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情景模拟。由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解决的管理问题,置身管理实践中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5)小组讨论。分别划分不同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

(6)企业实地训练。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选定一定企业进行农产品市场营销相应环节的实践操作。在学生现场实践中,邀请企业职能部门给予指点。

(7)调查与访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各相关环节,访问企业家与管理者,再由学生写出调研报告。

三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资源特色

1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使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能力,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职能的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者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二是创新发展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手段的掌握。

培养学生六大关键能力。按照农产品市场营销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六大关键能力,即环境分析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预测能力、4PS分析能力、相关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六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农产品市场营销所需的实用技能上。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课程的主要网络资源详见表2,

我们从2006年开始,每学期都举行2周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实践,从感知到感悟,从表象概念到实际的深入了解。

2强化“双师素质”,重点培养青年教师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团队的建设,特别是教学梯队的凝聚力和团结互助,形成团队力量,通过改善学历和学缘结构,注意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并为其成为学科骨干教师尽量提供环境条件。落实与组织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参与,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活动。

3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落实培养规划,为他们聘任思想作风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基本的教学关。并创造一定条件让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出一批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踏实,有献身精神的教学骨干教师。

4教学与科研建设

(1)课程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适时邀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我们的经验交流。

(2)鼓励和要求课程组教师加强教学方法和管理研究。鼓励课程组教师撰写和发表与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鼓励课程组老师开展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专项课题研究。

5课程建设的主要步骤

(1)按“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的要求进行本课程的建设,同时引进、补充新的课程组成员,优化课程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2)修订和完善配套教材建设,特别是要出版实践性教材,完善教学文件的管理。建立齐全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习题集、讲义、试题库等教学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制作或完善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库、模拟实验等。

(3)补充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站中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和教学,并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学。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变过去“课程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和知识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转换与迁移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营销经营决策能力。按照建立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要求,系统扎实地对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整合,提高学生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实验实践以及“双创”能力。学会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农产品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3.

[2]杨辉.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的联动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