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市场调研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6:17

家居市场调研

家居市场调研篇1

建材家居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目前××区家庭装修材料、家居用品等建材家居商品经营商户主要分布六大片区:

1、人民路的建材商业街

2、以中山东路及中山西路为中心的建材商业街

3、香江家居建材大市场

4、天一园家居广场

5、凯震建材大市场

6、四方园建材家居广场

二、各片区分布状况及商业特征:

1、人民路片区

a.人民路经营户沿街分布,店面较小,均在15m2左右,主要经营瓷砖、地板、门类、洁具等

b.该片区已有二十来年经营历史了,在消费者中印象较深,但因店面较小、档次较低、商业形象差,已形成不了市场效应。

2、中山东路及西路片区

a.该区商户沿街分布,由经营户自发性组合。中山东路2001年初始经营,由于入驻的经营户多,市场形成周期较快,在2003年市场经营形成一定气候。中山西路为东路的延伸,后又逐渐向井冈山大道北南侧蔓延,该市场在消费者中形成较深印象。

b.属中心城区,人流量较大,主要以灯具、五金水暖、低压电器、板材经营为主,目前经营状况相对较好。

c.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经营较零乱,没有停车场地,且城市建设道路拓宽后,人行道变狭小,消费者购物不方便。

3、香江家具建材大市场

a.位于城南井冈山大道46号,市场建筑面积2300

m2,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由214间商铺和大开间的二楼商场构成,于2000年建成开张;二期由一、二楼大开间的商场和三~六楼商务公寓构成,并于二oo六年五月全部完工。

b.一期二楼和二期一、二楼主要经营家具,其余为建材、厨卫洁具、装饰材料等经营场地。

c.一期二楼是较早的家具市场,有一定的名气,现经营设施已显陈旧。目前该市场向太平桥延伸,经营不锈钢材料、铝材批发,商铺不多,但交易量大。

4、天一园家居广场

a.位于韶山中路,占地面积2万m2,营业面积1.3m2,于2004年10月8日开业。

b.该场地为商住式建筑结构,一楼为经营店铺,目前有30家商户在经营,主要经营商品种类为家具。

5、凯震建材大市场

a.位于××大道与韶山西路交叉口处,营业面积3万m2,首期推出170间商铺,于2007年10月1日开业。

b.主要经营建材、家装饰品等。因进场商户免两年租金,故无空置商铺;近期有6000

m2仓库推出使用。

6、四方园建材家居广场

a.该市场位于××大道正丙角,2006年8月开始建设,占地面90亩,营业面积76000

m2,总投资人民币2.1亿元,于2008年8月1日开业。

b.一层共有商铺323间,按商品类别分七个区:板材、线材、油漆涂料区、陶瓷区、地板区、建材超市区、管材、型材、顶材、小五金区、石材区、卫浴区。二、三楼主要经营家具、厨具等。

c.初具规模,一层近300间商铺已开张营业,37000m2营业面积已装修,地下层3000

m2仓库近期推出交付使用,市场定位:以建材家居为主,形成赣中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集展示、交易、信息、仓储、服务为一体的建材家具贸易集散中心。

建材家具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低,存在散、乱、差、小现象。全区建材家具市场大小七个,由商品市场整合运作产生,存在着散、乱、差、小现象。散:七个市场盲目发展,难以形成中心。乱:人民路和中山路片区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经营的商品种类比较杂乱。差:购物环境差。经营户经营在场地内切割瓷砖、金属材料,送货车辆随意停放。小:临街的店铺面积小,特别是2007年城市建设人民路和中山路主车道拓宽后,人行道变狭小了,这些地段商户经营也自感没有以前方便,也无发展空间,已不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二、管理模式滞后,缺乏市场整体推广意识。目前我区较大的建材家居市场都是开发商在市场内建设若干单个商铺,然后或出售、或出租、或出售后市场代出租、或业主购买后出租、自营;经营户租赁(购买)商铺自主经营,市场统一管理,业界称为“摊位制”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往往经营与管理相分离,特别是市场始建初期,采取初始的物业式管理模式,管理停留在保安、保洁服务水平,缺乏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且市场整体经营、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发挥大市场优势。

三、商品价格透明度差,售后服务不规范。建材家居商品的消费具有特殊性,绝大部份消费者都是首次消费,对这些产品缺乏辨别能力,精明的消费者货比三家后,往往是卖方出价,买方砍价,价格透明度差,出现同一商品价格在不同的市场差距很大的情况。价格不透明影响了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市场竞争也处于价格竞争低水平。售后服务也打折扣,推销商品时把商品说得天花乱坠,一旦货物出手,商家自己就变成“上帝”,消费者想要退货比登天还难。

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超市化经营模式。与市场“摊位制”经营模式相比,超市化经营更具有全新的经营方式:商品全部统一采购、统一经营、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统一配送、统一结算,提供导购、网上购物、加工定制、无理由退货等特色服务。超市化经营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和完善的服务,目前在全国很多城市大行其道。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建材家居超市会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二、提升市场经营管理水平。随着四方园家居广场的开业,标志着我区的建材家居市场的硬件设施上档次、上规模,而市场的治理模式、经营理念、营销策略成为当前需要提高的重要软件因素。提升软件因素一是市场发展定位要高,要以立足吉安市、面向全省、辅射周边的高度,打造江西省的知名品牌。二是明确经营模式:市场化经营、商场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就是摊位商户自主经营,商场化管理就是把市场当作商场经营管理,是经营与管理相结合,要把商户自主经营、市场经营和管理相结合,三管齐下。三是建立完善质量与服务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强化培训,持证上岗。

家居市场调研篇2

【关键词】社区居民 体育 消费行为

发展社区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有效地促进每个公民健康的重要组织形式。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状况及其持续发展的潜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及社区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将影响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体育消费行为对于发展体育产业市场特别是体育消费市场起着重要刺激作用。本文对重庆市主城区社区居民体育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重庆市主城区社区居民消费现状,为开拓体育消费市场,引导居民体育消费行为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南岸区、江北区、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巴南区等9个主城区中33个社区的18岁以上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群体。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按照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对所设计的问题通过特尔菲法进行筛选,选择调查地点进行试发放,回收、整理、修改,并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信度为0.80,效度为0.85)后确定正式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重庆市主城区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300份,回收1255份,回收率96.54%,其中有效问卷1156份,有效率88.92%。

(2)文献资料法。登陆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了近十年来社区体育的文献,对相关文献和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分析、借鉴和利用。

(3)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的变量进行编码后,运用SPSS1

1.0对数据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居民每月体育消费金额

表1显示,重庆市居民每月体育消费金额多集中在100元以下,其中46-60岁、60岁以上、离退休人员和无业者消费每月在10-30元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9.73%、45.00%、41.38%和31.08%。这部分人群家庭收相对较低和承担的家庭压力较大。特别是46-60岁这部分人群,家有老人和子女,而子女在18岁左右,正上高中或读大学,强大的经济压力让他们难以支出体育消费。无业者收入也相对较低,在体育消费上也不能投入太多。总体来说重庆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金额偏低。这可能与重庆市居民总体经济收不高和消费意识不强有关。

(二)重庆市社区居民体育器械用品消费情况

体育器械用品排名前三的是羽毛球、乒乓球、跳绳。

居民体育消费是指一切和参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家庭的消费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重庆市居民的器械用品消费中,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实物消费比例最高分别占59.95%、43.17%、39.97%。而其它的实物消费均不超过30%。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这与居民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关;另一方面,这些运动器材价格相对低廉,个人购买支付得起,场地也较普遍,可以在室内或庭院中锻炼。而网球的器材价格较高,场地费用也较高因此只有6.75%的居民选择。小型多功能健身器、跑步机、综合健身器、腹肌训练机这部分器材的价格较高,而在居民家中占的空间也较大现房屋居住面积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重庆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金额偏低,其中实物型体育消费比例最高,而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比较低;居民在选择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设施、住宅小区、社区体育设施等非收费场所,收费场所锻炼人较少;居民家庭拥有的健身器械较少,而主要拥有的器材也是价格低和场地要求不的器材。总体来说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意识较差。

(二)建议

发展体育消费市场应从消费者入手,增强居民消费意识,提高居民消费行为和水平。建议从体育“知识-态度-行为”链条出发,通过对居民体育知识教育改变居民消费态度从而提升消费水平。因此,社区、体育市场企业应加大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体育消费行为,建立成熟的体育消费市场。

参考资料:

[1]梁和平,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吴秋林,缪洲生,宋平,等.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 (1).

[3] 杨爱华.重庆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4]肖桃芳,胡明洋.对赣州市社区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2).

[5]程伟.常州市翠竹社区居民体育态度现状研究[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3).

家居市场调研篇3

[关键词] 住房类型 对应分析 多维偏好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及土地、住房、福利等方面的改革,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住房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便是在保定这样的中小城市,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住房消费的热潮。面对巨大的住房消费需求,和相对紧缺的土地资源,地产商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开发土地利用效率高的小高层、高层等类型住房,多层住宅则越来越稀缺。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居民对住宅类型的偏好有没有发生变化?小高层、高层住宅建筑外表美观亮丽,建筑质量高,自然通风,采光好,上下电梯,出入方便;而多层住宅则公摊少,费用低,价格低廉。不同住宅类型各有优点。那么,居民究竟喜欢什么类型的住房呢?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只通过观察是得不到精确答案的。本文利用统计学知识,通过调查搜集数据,并对搜集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对应分析和多维偏好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二、对应分析简介

对应分析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它最大特点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具有直观性。另外,它还省去了因子选择和因子轴旋转等复杂的数学运算及中间过程,可以从因子载荷图上对样品进行直观的分类,而且能够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主因子)以及分类的依据,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

三、实证分析

1.数据搜集

本文以保定市为例进行研究,委托保定市指南针市场调查传播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本次调查。为了使所收集的数据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以保定市居委会为样本框,对现有住户进行抽样。抽样方法采用二相分阶段抽样法抽取样本户,一相:确定样本抽样范围,首先搜集保定市市区总户数及三个辖区户数(注:没有把高开区从新市区中分离出来),按比例确定社区居委会数。第二,搜集三个辖区的街道办事处和下辖的社区居委会数,按照概率随机等距抽样的原则抽取各市区的居委会。二相:确定样本户数,首先,在上阶段确定的社区居委会中,随机抽取居民小区;其次,实地进入上阶段确定的居民小区,按照左手原则,每个市区抽取10户以上的样本户,确定样本户的具置。本次抽样调查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进入居民生活区实地抽取,具有准确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其中,新市区共有12198户,选取居委会13个,样本户数为131个,占总户数的43.7%;北市区共有80451户,选取居委会9个,样本户数为87个,占总户数的28.8%;南市区共有76550户,选取居委会8个,样本户数为82个,占总户数的27.4%。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0份,回收率为96.7%。

2.研究说明

影响保定市居民选择住房类型的因素很多,本文只研究居民的年龄、学历和家庭月收入等因素与住房类型之间的关系。住房类型包括:高层、小高层、多层和其它(主要有平房、别墅等);年龄分为: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和45岁以上;学历分为:本科以上、大专、高中或中专、高中以下;家庭月收入分为:2000元以下、2000-4000元和4000元以上。

第一步,通过对应分析分别研究年龄、学历和家庭月收入与住房类型的关系,最终找出各个因素之间相对应的部分;第二步,通过多维偏好分析研究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和住房类型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更精确的得出什么特征的居民选择什么类型的住房。

3.数据分析

将调查所得数据输入SPSS数据文件,进行加权处理后,选择Analyze-Data Reduction-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进行对应分析,结果如下。

(1)年龄与住房类型的对应分析

25岁以下的年轻人较喜欢小高层住宅;26-35岁的居民较喜欢小高层和多层住房;36-45岁的中年人偏好较为广,与各住宅类型无明显对应关系;45岁以上的居民偏爱其他类型和多层的住宅。可见,保定市的中青年居民较喜欢小高层住宅。近些年,小高层的市场供应量增大,市场接受度也有不断提高,中青年人成为了最早的接受者。多层住宅由于其费用小、公摊少、房型好等优点最受中老年人青睐。而高层住宅与年龄无相对应关系,但与36-45岁相聚较近,最受这部分居民喜爱。

(2)学历与住房类型的对应分析

本科学历以上的居民较喜欢多层和小高层;高中以下学历的居民喜欢其它类型的住房;高层和学历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显。学历越高的居民对小高层、高层住宅的接受程度越高,学历较低的居民户偏爱其他类型和多层住宅。

(3)家庭月收入与住房类型的对应分析

家庭月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家庭较喜欢多层住宅;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较喜欢其它类型的住房,多偏爱平房;各收入层次对小高层的喜好程度都相差不大;高层和家庭月收入关联较小,但与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最接近。总之,收入高的家庭倾向于高层、小高层住宅;收入低的家庭偏爱价格低廉的多层和平房。

4.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与住房类型的多维偏好分析

在多维偏好分析中,最为明显的一组就是年龄在35岁以下,学历为本科以上,家庭月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的居民,他们往往偏爱小高层住宅。

四、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小高层住宅主要受中年轻人,学历水平较高,收入中等的居民喜爱;高层住宅则受到一些高收入居民的青睐;喜爱多层的居民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收入偏低,年龄较大的居民中;还有些学历较低,年龄大的低收入居民偏爱其他类型住宅。

根据以上结论,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根据准备开发项目所针对的居民特征确定开发的住宅类型。比如,开发项目主要针对学历较高的高收入者,则可考虑开发高层住宅;开发项目主要面向年轻人,则开发小高层较适宜;主要面向中老年人的开发项目应建为多层住宅,等等。当然,本文只分析了影响居民偏好的部分因素,由于影响居民购房的因素很多,本文所分析的这些因素并不一定就决定居民的消费选择。这里只是给房产开发商一个指向作用,以便更加合理的开发房地产、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家居市场调研篇4

[关键词] 家居服 调查 消费行为

家居服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市场,在21世纪进入中国,它的使用随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而变化,现已广泛运用于人们工作之外的所有领域。重庆作为3000万人居住的大城市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要挖掘家居服这一细分市场的供给变化态势,调查分析重庆市主城区家居服消费行为十分必要。

一、调查地点与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总数量为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62份,占总问卷的比例为83%。调查地点选择在重庆市内人流量较大的四个步行街,包括江北、解放碑、杨家坪、沙坪坝;调查对象以20-60年龄阶段的中低收入阶层为主,当中男性37.61%、女性62.39%。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主要由15个问题组成,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年龄阶段);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购买家居服的原因、时间段、地点、价格,及对家居服的品牌认知和其他因素);三、消费者和相关群体对家居服的拥有状况。考虑到街头拦截调查的实际情况,问卷主要由客观题组成。

三、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者性别与选购因素分析

从图1的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主要关注的因素有价格、颜色、款式、品牌、面料、档次等,不考虑性别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价格、款式、面料、颜色。综合性别因素的影响,女性对颜色的关注度比男性高20.89个百分点,对面料的关注度高9.95%,对款式的关注度高9.49%;男性对档次和牌子的关注度比女性高,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性别会影响购买行为发生时所关注的因素。

2.家居服购买价格分析

一般而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不断下降,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图2显示,拥有5套睡衣的消费者购买睡衣花费比例最大价格为200-299,占33.33%,其他消费者均以价格在100-199之间为最大比例,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中档价格的家居服需求最大。

图2 家居服价格与购买数量

3.年龄与购买时段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购买偏好,表1具体给出了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对家居服购买时段的不同偏好。总的来讲,几乎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都欢迎促销打折这一方式,其中最感兴趣的是56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消费者,但从表中也体现出“其他”选项比例也较大,表明消费者对现有促销方式并不满足,促销方式仍需改进。

4.消费者收入与购买场所关联分析

图3说明各收入段消费者基本上是将百货商场作为首先要购买家居服的购物场所;对专卖店感兴趣的消费者比例与收入完全正相关;对网络购物最感兴趣的消费者为收入1000-3000之间的消费者。

图3 消费者的收入与购买场所

5.消费者品牌认知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大部分消费者将内衣、休闲装、运动装,甚至化妆品品牌作为家居服品牌填入,这种现象说明了消费者对家居服品牌的认知还很少,在家居服市场上还没有一个强势的品牌让消费者接受。另外,有91.94%的男性和93.5%的女性在购买家居服都十分的关注品牌。由此说明,消费者对品牌家居服有巨大的需要。

四、结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回家时的温馨、无拘无束,于是对家居服的需求也日趋上升。从重庆市家居市场现状来看,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消费者购买家居服时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企业应根据这一情况为消费者设计不同的产品;其次,中档价位的家居服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家居服企业应立足于大众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最高的家居服产品。市场的一般规律是20 %的强势品牌占据着80 %的市场,在没有形成强势品牌的家居服领域,竞争者将面临大好的市场机会。所以,家居服的销售商现在所需做的就是抢先占有市场,获得吸引消费者的主动权,争做家居服市场的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蔡文:可拓营销[M]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陈建辉:家居服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12.

[3]袁燕 戴鸿 雷中民 等:品牌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18(2):134-136.

家居市场调研篇5

关键词:朔州 体育现状 健身活动 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2-01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朔州市的504名居民为研究对象。查阅大量跟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以找寻一些理论依据。问卷共发放504份,回收了446份,回收率为88.49%,之后在统计过程中剔除无效问卷,剩余问卷410份,问卷有效率为91.92%。最后运用excel2003软件对所得数据统计处理。

2 研究与分析

2.1 朔州市体育人口调查分析

体育人口判定标准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率3次以上,每次的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达到此标准的为体育人口。此次调查中,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达到3次以上的有131人,占31.94%;每次锻炼时间达30分钟以上者有186人,占45.36%;每次参加体育锻炼强度在中等负荷及以上的有93人,占22.67%;同时满足3项要求的人共有8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20%。由此推算,朔州市体育人口为20%,而我国2002年12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布的我国的体育人口为33.9%,朔州市体育人口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因而朔州市的体育人口只处于全国的较低水平。

2.2朔州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及方式的调查

从朔州市居民在经常锻炼的时段情况可以看出,居民选择早晨锻炼身体最多占76.09%,其次是傍晚占10.48%,选择上午的6.34%,下午的5.12%。这说明,朔州市居民体育锻炼时间比较集中,选择早晨和傍晚进行锻炼,居民健身观念存在差异。

从朔州市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的方式来看,有248人是与同伴在一起锻炼身体的;有136人是自己一个人去锻炼身体,去俱乐部的仅有7人。这说明朔州市居民健身活动方式主要是和同伴一起的合作方式,也说明体育健身对促进居民交往、友情发展有积极意义。

2.3朔州市居民体育活动内容

根据朔州市居民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结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居民选择率较高的项目,如散步跑步、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身器活动等。这些运动项目具备轻巧灵活,场地、设施要求不高,一次性消费较低甚至不需要花钱等特点,因此,普遍受到广大居民的喜爱,具有较好的开展基础。另一类是选择率较低的,如武术、足球、排球、网球、游泳、健美操、瑜伽等。这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采用,比如太极拳,就受到中、老年居民的喜爱;健美操、瑜伽则是年轻人喜欢的项目。

2.4朔州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分析

朔州市居民年体育消费水平小于50元的人数最多,占所调查居民的31.21%;其次是101-200元的居民,占22.92%;51-100元的居民占20.97%;年体育消费在201-500元的居民,占17.80%。简言之,有半数以上的居民年体育消费都在100元及以下,占54.13%,这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相比,居民年体育消费整体水平并不高。

另外,朔州市居民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这与我国许多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是一致的,特别说明的是:从各类型体育消费所占比例来看,朔州市居民的参与型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较大,“参与户外旅游”的选择频率比较高,说明在朔州市拥有较多的旅游商机。如何引导消费者参与到这类型体育消费中来是提高体育消费水平的关键。

2.5朔州市居民健身场地调查

现如今朔州的体育设施,场馆场地及社区健身路径都有一定的增多,但朔州市的体育健身条件还是不为优越,在调查中发现,居民锻炼场所的首选位置是“公园、广场”占42.68%;其次是“公共体育场所”占38.29%;再次是“自家庭院或室内”和“学校的体育场馆”各占20%、18.53%;只有3.41%的人选择“收费健身场所”。由此可以看出,居民选择锻炼场所的首要条件是不收费、便利,只有极少部分的人选择去收费场馆锻炼身体。当然,与朔州市的收费健身场所很少有关系。这也说明了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较强,而体育消费意识相对落后。

2.6影响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调查

调查显示,影响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的前三位是:没场地器材、没时间、缺乏指导人员,说明朔州市体育建身环境还不荣乐观,健身场地的缺乏是首要问题;其次,居民工作较为繁忙,家中琐事多,为了生计,为了子女的教育,下班后大多数人都很疲倦,居民们没什么时间或情绪参与锻炼;再次,居民不懂得怎么样科学的锻炼,而目前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因此影响了朔州市居民的健身积极性;当然居民收入偏低也是居民参加健身活动面临的困难。

3 结论与建议

3.1朔州市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低,有待于大幅度提高

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较强,而体育消费意识相对落后。健身活动内容多是对场地要求较低的体育锻炼项目,运动负荷较小和费用较低的项目进行锻炼。政府部门及体育局要加大对体育消费信息的宣传工作,提倡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并增多健身设施、场馆场地建设,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消费和健身环境。

3.2影响居民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

没场地器材、没时间、缺乏指导人员。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开展体育培训活动,传授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保驾护航。

3.3朔州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朔州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类型还是以实物型消费为主,但参与型体育消费在朔州市居民的体育消费占重要地位。体育管理部门要多举办体育比赛及表演,让更多的居民参与体育观赏,从而转变居民的消费类型,使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健身积极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瑞红,张宏磊.对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衡水师专学报,2004,6:56-57.

[2]蔡军等.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6.

家居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农村耐用品消费;农村经济;消费市场;潜力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95—04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民已从追求温饱过渡到追求享受,农村进入了耐用品消费时代。彩电、冰箱、空调、移动电话等耐用品已广泛走进农村家庭。

一方面,农村的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只留下一些幼儿、妇女和老人。因此,留守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些耐用品在农村缺乏市场。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人会经常给家人汇钱,增加了一部分留守人员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力。因此,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具有不同于城镇耐用品消费市场的特点。在农村市场上大多数的耐用品都是适合城镇居民的,缺少适合农村居民的产品,造成了农村市场上耐用品供大于求而农民又买不到满意产品的局面。

对农村耐用品消费,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耐用消费品的趋势;农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住房改革对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农村耐用品的消费进行研究。邓业轩对90年代几种耐用消费品的趋势做了分析,他在分析后发现从1991年往后的10年我国的耐用品消费都处于一个饱和期,消费市场平稳发展,农村居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添置名、优、新的消费品。进入21世纪后,农村耐用品的消费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农村耐用消费品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比如耐用品消费的需求、影响因素等。荣昭和盛来运等对中国农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和产品价位偏高,我国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比城镇居民低。收入水平低下对农村家用电器消费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显著。尹志超和甘犁研究了中国住房改革对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经历了住房改革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消费了更多的耐用品,而且这些耐用品首先倾向于生活中最必需的耐用品,其次才是其他耐用品,因此,住房改革对家庭的耐用品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在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使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中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的宏观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市场潜力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我国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总体现状分析

耐用品就是指一些使用年限比较长,可重复多次使用的消费品。2009年这一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明显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是国家提出的许多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虽然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他们的消费水平仍然和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

从图l可以看出,2009年我国农村每百户居民的各种耐用品的消费数量存在很大差距。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比重最大,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在我国农村家庭中已经普及。而空调、照相机和电脑的拥有量则近乎没有,这些消费品还没有在我国农村普及,这反映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农民还是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去购买比较高档的消费品。

我国农村居民耐用品的消费结构还不合理。电话和彩色电视机在农村家庭中近乎普及,因此,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消费市场近乎饱和,只能通过提供升级产品来挖掘市场潜力。而体现更高生活质量的耐用品的消费量却严重不足,空调、电脑和数码相机等高档耐用品的市场潜力巨大,需要提供合适的产品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二)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现状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区位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较好;西部地区由于开发较晚,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与东、中部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地区差异导致我国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消费上的差异较大。在耐用品消费上东部市场均发达,而西部地区贫困地带多,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电力设施缺乏,市场不发达,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水平。

在2009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农村居民照相机和家用电脑等耐用品拥有量普遍低,而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等耐用品的拥有量都较高。但是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的消费比重整体比较大,比如东部地区的彩色电视机每百户消费126.70部,有的家庭一家就有2台电视机,而西部则消费96.70部,有的家庭1台都没有;洗衣机在东部的拥有量是71.37台,在中部和西部的拥有量几乎相同,中部是51.16台,西部是48.52台;电冰箱在东部的拥有量是57.75台,在中部是37.01台,在西部是27.53台;空调在东部的拥有量是34.26台,在中部是11.38台,在西部近乎没有,只有2.77台;电话机的拥有量在东中西都相差不多,分别是79.77台,55.95台,50.08台;移动电话的拥有量比普通电话机的拥有量多很多,东中西部分别是147.28部,117.72部,110.40部,说明每户家庭中不止一部移动电话;照相机的拥有量却少之又少,在东中西部都没有普及,分别是9.22台,2.75台,2.30台;家用电脑也一样没有在农村家庭中普及,分别是15.66台,4.23台,2.49台。

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相对于东部农村市场,中、西部地区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应该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挖掘中、西部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潜力以扩大内需,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二、我国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趋势分析

(一)1990——2009年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趋势分析

近20年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有新的支农惠农政策提出和实施。例如,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并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实施了家电下乡的活动等。各项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在全国全面展开实施,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部分地区的农民率先进入了耐用品消费时代。

1990——2009年这2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方面的消费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有的上升速度快,有的却非常缓慢。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上升的特别快。1990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只拥有4.72台彩电,到2009年已经拥有108.94台。移动电话从2000年才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当时只拥有4.32部,而到2009年已经上升到115.24部。洗衣机和电冰箱的上升速度比较缓慢,洗衣机在1990年只拥有9.12台,到2009年拥有53.14台;电冰箱在1995年拥有0.18台,2009拥有37.11台。空调、照相机、家用电脑的上升非常缓慢,空调仅仅从0.18台上升到12.23台;照相机也是从0.7台上升到4.76台;家用电脑从2002年0.47台上升到7.46台。1990年到2000年,农村耐用品消费支出的比重还比较小,增长也非常缓慢,而2000年到2009年,耐用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开始明显上升。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有关。90年代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耐用品消费支出也很少,到了2000年随着农村政策的变化使得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再加上新的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空调、照相机、家用电脑等这些消费品进入农村家庭。

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各种耐用品的消费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国农村居民的各种耐用品消费市场的可待挖掘潜力也各不相同。农村彩电和移动电话消费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接近饱和。我国农村居民固定电话的消费因为受移动电话的替代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固定电话消费市场趋向萎缩。而洗衣机和冰箱的消费正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空调、照相机和家用电脑在农户中的拥有量还非常低,则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2002—2009年重点扶贫县的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趋势分析

扶贫开发就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我国为了集中使用扶贫资金,有效地扶持贫困人口,制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确定了一批国家重点扶贫县。

我国的重点扶贫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最复杂。但是近年来,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相继得到落实,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完善,重点扶贫县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近几年来我国重点扶贫县的农村居民在不同的耐用品消费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对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消费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很快,而对冰箱、冰柜的消费则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对自行车的消费则呈缓慢下降趋势。与全国的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相比,相差并不大,同样是对彩色电视机和电话机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对自行车的需求则相反,说明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不论是在普通农村中还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中都有很大的市场。研究发现,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的农村消费市场在国家重点扶贫县也已经趋向饱和,除自行车外,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其他耐用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三、我国城乡居民耐用品消费的比较分析

(一)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耐用品消费的总体现状比较分析

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所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方面的差异很大,这会影响到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支出不断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也不断提高,但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收入水平也较高,再加上城镇的各种设施也比农村完善,因此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耐用品消费支出的比重比农村高。

使用《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中我国城镇和农村家庭耐用品消费的比较的表中数据制得柱形图:

从图5中可以看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耐用品拥有量总体多于农村,特别是空调和家用电脑,差距比较大,城镇在2009年已拥有空调106.84台,而农村只有12.23台;城镇拥有家用电脑65.74台,而农村只有7.46台。说明像空调、家用电脑、照相机这样的高档次的耐用品的消费在城镇已经处于高峰,而在农村才刚刚起步,拥有量很低。相对于城镇居民耐用品消费市场来讲,我国农村居民高档耐用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尚待开发。

(二)东中西部农村和城镇居民耐用品消费的比较分析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所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不过,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东部地区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基本相同,差距不大。而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村的中、西部地区差距增大,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分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9年)的数据可以发现:不管是东、中还是西部地区,都是城镇居民耐用品的拥有量比农村居民的拥有量多。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的拥有量在各地区城乡都比较多。但是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东部地区城乡的空调拥有量差距最大,城镇拥有152.92台,而农村拥有34.26台;中西部地区城乡的家用电脑拥有量差距最大,城镇拥有28.45台,农村只拥有2.49台。相对于城镇来讲,在东、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同耐用消费品的市场潜力是不同的,东部农村地区有着强大的空调市场消费潜力,而中西部农村地区有着较大的家用电脑市场消费潜力,因此,需要继续采取惠农支农措施增加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以培育潜在的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

(三)贫困地区农户与全国农户的耐用品消费的比较分析

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全国农户和贫困地区的农户在耐用品消费方面的支出也有了明显的好转。但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山区,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都比较薄弱,制约着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民在耐用品方面的消费。

我国贫困地区农户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的拥有量最多,虽然我国贫困地区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的其他耐用品拥有量还不是很多,空调拥有1.9台,家用电脑拥有0.2台,但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户在耐用品消费方面的消费趋势增长速度比全国农户快。从图7中不难看出,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家用电脑,贫困地区的农户增长率是100%,全国农户的增长率是47.1%;其次是空调,贫困地区的农户增长率是58.3%,全国农户的增长率是24.5%。因此,相对于全国农村居民,我国贫困地区农民在家用电脑、空调等高档耐用品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国家需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以增加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培育贫困地区的高档耐用品消费市场。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中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农村耐用品消费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城乡耐用消费品消费水平的差距和变化趋势、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农村地区农民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消费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

第一,总体来看,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各项扶持农村政策的实施,使得耐用品的消费在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中有了很大的提高。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机这些耐用品已经在农村家庭中普及,冰箱、洗衣机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增长强劲,空调、照相机和家用电脑等奢侈品的消费水平较低但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

第二,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异很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和城镇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各种耐用品在农村居民家庭中的拥有量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家庭,农村居民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空调、照相机、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反映在耐用品消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东部市场比较发达,耐用品的拥有量都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电力等各种设施缺乏,耐用品的拥有量也较东部低很多。但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讲,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的潜力也较东部农村地区大。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继续减少。虽受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我国重点贫困县居民耐用品消费的绝对水平仍低于全国农民,但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趋势增长率却高过全国农民,表现出强劲的消费潜力。

家居市场调研篇7

全运赛事体育素养居民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市居民大众体育需求为研究对象。沈阳市辖9个区,结合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的意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个区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和平区、大东区和苏家屯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炼。运用网络,大量收集大众体育、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资料和数据,给本文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

1.2.2访谈法

走访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等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了解沈阳市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沈阳市大众体育需求的主要建议和意见。

1.2.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等媒介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设计《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70份,有效回收率为95%。问卷调查对象为政府体育管理官员、大众体育管理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居民等。

1.2.4数据统计法

本文采用了EXCEL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基于体育需求的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调查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素养本体的研究,笔者比较认同余智所提出的体育素养内涵,余智(2005)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人先天具有和通过后期教育获取体育信息,并运用这些体育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体质健康的能力,并提出体育素养主要体现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素养的外显性主要表现为体育行为,而体育需求又成为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体育素养的量度应以体育需求为基础。对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进行调查研究,应以居民体育需求为基本测量点,通过对参与型体育需求为主进行调查,进而反映出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的客观现状。

2.1体育生活满意度调查

沈阳市居民体育生活满意度调查包括体育活动内容满意度、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体育活动时间满意度、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内容满意度达到53.3%,一般满意达到41.3%,较不满意达到1.1%,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达到55.5%,一般满意达到39.1%,较不满意达到1.1%,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活动时间满意度达到45.7%,一般满意达到48.8%,较不满意达到1.2%,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达到30.2%,一般满意达到63.9%,较不满意达到1.2%,很不满意达到4.7%。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知道,近些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国大众体育工作不断深入,居民逐渐参与大众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较比其它满意度较高,对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较低。

2. 2体育锻炼频率、时间、时段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每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数量达到83.2%,居民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数量达到16.8%。每周参加1次以下体育锻炼的数量占32.6%,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9%,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2.6%,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9%。可以看出,参加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所占比例相当高,大部分人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多数集中在一小时以内,其中15分钟以下占18.9%,15-30分钟占23.3%,31-60分钟占44.4%,61-90分钟占7.8%,90分钟以上占5.6%。调查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多为晚上,占据58.9%,选择清晨参加体育锻炼的占8.9%,选择中午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7%,选择下午参加体育锻炼的占2.2%,时间不确定的占28.9%。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依次为:无人指导、不知如何锻炼(占32.4%),缺乏余暇时间(占19.3%),工作负担重、身心已很疲劳(占19.1%),懒惰(占13.2%),场地不方便(占10.5%),缺乏体育兴趣(占10.3%),没兴趣(占8.8%),家务繁重(占7.4%),缺乏体育设施(占4.4%),身体很弱,不适合参加体育锻炼(占2.9%),缺少运动群体(占1.5%),身体很好、不用参加体育锻炼(占1.5%)等。

调查得知,沈阳市居民余暇时间分配依次为:家务劳动(占43.2%),看电影、电视(占35.8%),逛商场(占20%),看书报、杂志(占11.6%),辅导子女学习(占11.6%),打麻将、跳舞、唱歌(占10.5%),养鱼、鸟、花(占8.4%),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占7.9%),旅游(占7.4%),参加社会活动(占5.3%),业余文化学习(占4.2%),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占3.2%),美容美发(占2.1%)等。

2.3体育锻炼地点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地点中,利用公园、社区内的免费锻炼场地及设施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60.9%,在自家庭院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14.1%,前往免费体育场馆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12%,利用周边学校体育设施和单位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均为10.9%,有5.4%的居民会去经营性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

2.4体育锻炼伙伴与形式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伙伴依次为:朋友(占54.3%),家人(占25.5%),同事(占20.2%),没有锻炼伙伴(占8.5%),锻炼地点的伙伴(占7.4%)。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依次为:自发参加体育锻炼(占84.9%),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占14%),社区活动(占2.6%),加入体育俱乐部或辅导站(占2.2%)。

根据调查结果,反应出与朋友、家人、同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比例相当高,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自发参加体育锻炼为主。可见,大众体育的发展尚且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社会上体育的指导站、俱乐部等体育活动场所也尚未形成规模,这种现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众体育工作者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体育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46.8%的沈阳市居民在2014年至少参加了1次以上由社区或单位举办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也有53.2%的居民未参加过社区或单位举办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其中参加1-2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33%,参加3-5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8.5%,参加6-10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2.1%,参加11-20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3.2%。

2.5体育锻炼动机调查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生理情况、物质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因此大众体育需求具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例如16-25岁年龄段,许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为了配合体育课提高体育成绩而进行的自我锻炼,以提高运动能力的比例较大。同时,青年人也把在运动场上的竞赛作为满足自己身体活动、满足自己成就需要的一种手段。而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密切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为提高机体对抗环境的适应能力、防病治病,逐渐成为他们的体育需求。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减少由繁重的工作和学习带来的精神紧张、焦虑以及疲劳;达到愉悦感官、陶冶情操、调节情感的作用。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可以满足消遣娱乐、调节情绪等精神上的需求。

沈阳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说明人们对大众体育的需求也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强身健体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61.1%,减肥塑身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20%,缓解压力、调整情绪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18.9%,享受运动的乐趣和娱乐消遣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均为10.5%。

2.6体育锻炼项目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目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排名前10位分别为羽毛球(占41.9%),散步慢跑(占35.5%),游泳(占28%),乒乓球(占21.6%),篮球(占15.1%),器械健身(占15.1%),足球(占10.8%),太极(占9.6%),网球(占8.9%),排球(占7.2%)。这些项目基本属于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对场地、器材等要求比较低,容易学习和控制。由此可见,沈阳市居民对于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锻炼项目的结构还有待优化。

2.7体育参与的其它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也通过其他的方式参与体育活动,获得相关体育知识,这些获取方式依次为:电视节目(占64.5%),网络信息(占36.6%),与体育爱好者聊天(占8.6%),体育报刊(占6.5%),体育广播(占3.2%),购买体育(占2.2%)。

2.8体育消费情况调查

沈阳市居民2014年有69.9%的居民没有租用过体育锻炼场地,参加过俱乐部、培训班。

3全运赛事影响下的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建议

3.1丰富运动健身项目

政府是大众体育的主要供给主体,但不是唯一供给主体,需要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多元的供给主体体制。在大众体育服务中政府应当转变角色,实现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由经营者向管理者转变;由独断者向主导者转变;有重权力向重服务转变;由划桨者向掌舵人转变。政府的存在目的在于满足民众的公共需求,因此,政府提供大众体育服务要把满足居民的大众体育需求放在首位,结合本地实际,并听取民众呼声,为本来单调乏味的体育项目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在社区增设符合居民需求的健身器材,增加新兴体育运动器材,请专业人员指导、传授运动技巧。政府可以开设新兴体育运动体验馆,让居民对新兴的体育运动有了解、体验的渠道,加速居民参与体育运动健身项目的更新。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健康生活”这一宽松政策下,企业可以创新产业链,抓住民众猎奇的心理,更新运动健身项目,让更多的居民愿意在新的运动项目上花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更活跃了体育市场。

3.2.稳抓消费增长点

沈阳市政府应根据未来5年里居民的消费增长点,宏观调控市场,做到平衡市场消费,满足供需平衡。未来5年里,居民对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表演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应迎合居民的需求,增加体育比赛、表演的次数,建设专业场地或者利用专业院校已有的运动场地,举办或外请体育比赛、表演、表演赛等,收取一定的门票费用平衡政府收支。企业应稳抓未来5年里居民的消费增长点,增加体育服装、鞋帽、体育器械的供给,把握市场先机,创造利润,活跃经济市场。

3.3鼓励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

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调动居民参与大众体育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在各个社区等地增加体育宣传语,提供免费的体育运动场所和专业的裁判人员以供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或者为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社区或单位提供经济补贴,提供奖品,让更多的社区或单位愿意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积极贯彻全民健身。企业可以提供高端的体育场地、器械租用,价格可以根据租用次数和件数的增加相应的降低。

3.4增加专业人员指导

沈阳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大众体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积极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各类大众体育人才的培训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开展大众体育活动的人力资源需要。亦可以在专业体育院校寻找指导人员,在体育场馆或其他体育场地中免费指导居民参加基础的体育锻炼。这样的举措既可以保证指导人员的专业度,能够针对居民锻炼时的不足之处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使居民能够更加专业的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也可以使因为无人指导、不知如何锻炼的人群参与到大众体育运动中,使大众体育贯彻的更加深入。企业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指导人员的专业性和高端体育运动的专业指导,来满足精益求精、要求更高层次体育运动的居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猛.城市居民大众体育发展潜力巨大――来自中部刘生省会城市的调查[J].中国统计,2013(4):53-54.

[2]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宫怀宇.论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育需求及行为方式[J].焦作大学学报,2009(7):131-132.

[4]曹可强.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需求导向――以上海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1-4.

[5]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5):64-70.

[6]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 1) :69-72.

家居市场调研篇8

【关键字】游憩动机;活动满意度;南京

一、研究背景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休闲思想和娱乐观念不断凸显。尤其在人们生活节奏普遍过快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游憩活动自然成为城市居民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的必然选择。其中,户外游憩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游憩活动中获得知识,开阔眼界,放松心情,消除疲劳,获得身体和心灵上的满足;同时,游憩活动还是巩固亲友之间感情,提升自身素养的一种很好方式。对城市居民户外游憩活动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次研究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目的:一是寻找不同群体居民在游憩动机、游憩选择偏好等方面的异同点;二是发现户外游憩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游憩质量的途径。

从实践上看,通过对南京市居民户外游憩行为的研究,发现南京市户外游憩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助于为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改善居民的游憩环境,提高居民的游憩质量和满意度。从理论角度讲,由于城市之间具有很多共性,通过本文研究,为我国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个案研究素材,有利于游憩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 相关文献综述

游憩(recreation),顾名思义是恢复体力、休息的意思。Stephen.L.J.Smith(1992)指出,“游憩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游憩常常意味着一组特别的可观察的活动,或者是系列的活动节目。游憩还包括被称为旅游、娱乐、运动、游戏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文化等现象”[1]。在游憩满意度方面,Beard 和 Ragheb(1980)最先提出了休闲满意度指标(Leisure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包括:心理、教育、社会、放松、生理上的满意度等内容[2]。C.R.Bryant (1982)认为都市郊区开放空间的首要功能是用于满足主动或被动的娱乐需求,其次才是资源保护,减少灾害和进行农业生产等功能;同时作者认为随着现代城市发展,逐步突破了地方城市的局限性,城市郊区传统产业的发展已不具备价值导向下的产业发展优势,郊区最大的优势就是担负起城市景观生态保护和满足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的高层次需求[3]。

从国内看,吴必虎、黄安(1996)探讨了长春市游憩者的行为特征及外来游憩者的行为特点[4]。林岚、唐俊雅(2003)通过问卷调查,定量分析了福州市游憩者行为属性和流动空间特点[5]。一些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女性、老年人等游憩群体上,如张铁蕾、覃永晖(2006)结合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趋势,提出了适宜老年人居住、游憩、交往、锻炼的户外游憩系统[6]。李江敏、张立明(2004)以武汉市为例对居民的环城游憩行为特征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了居民的主要游憩动机、理想游憩花费、游憩偏好等方面的特点[7]。彭顺生(2007)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州市居民出行目的,并从游憩类型、游憩设施两个方面揭示了广州市居民的游憩行为特征[8]。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游憩及游憩行为的研究,无论从内容或研究角度上讲都十分丰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21个具体的游憩动机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同时对居民游憩满意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的游憩研究起到一个较好的补充作用。

(三) 选择南京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选择南京市作为研究样本收集地是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城市人口因素。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华东第二大城市,2012年人口数量为816.1万,按国家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属于特大城市;二是经济因素。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700元,可支配收入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三是游憩发展因素。南京作为重要的省会城市,曾先后获得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以及2008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奖项。据统计,南京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区人均公园面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国前列[9]。以南京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省会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考察及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一)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数理分析法等方法。其中,运用SPSS软件对调研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了频率分析、交叉表分析、卡方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横向比较、相关性等分析处理,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内在原因分析。

(二) 研究样本

为了保证调研样本的全面性和数据的合理性,本次问卷调研采取了多次、多时段的调研。考虑到工作日市民都在工作,此时进行调研样本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本项目大多选择周末或者下午五点之后进行调研。考虑到一次调研的偶然性因素,本调研小组采取多次返回式调研,争取把误差控制到最小。

本次共发放问卷185份,回收184份,回收率达99.46%;其中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为89.13%。数据表明,在性别结构方面,男性为43.90%,女性为56.10%。在年龄构成方面,26~45岁两个年龄群体约占样本总数的65%。在学历结构方面,大专和本科约占60%以上。从收入构成看,1500-3000元与3000-5000元两个群体约占总数的60%以上。综合来看,在本次调研中,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中青年人占据了较大比重。他们一般都拥有稳定的工作,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多,并拥有良好的游憩习惯和较强的游憩动机,是游憩活动的主力军。本研究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现实研究意义。

三、南京市居民户外游憩行为分析

(一) 游憩行为

南京市居民游憩活动同伴的选择多为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和同事,但是独自一个人进行游憩活动的人所占比例也很突出,占到了17.1%。南京市居民的游憩时间多选择上午,居民所进行的游憩时长主要集中在0.5-1小时(29.3%)、1-2小时(40.9%)、2-4小时(21.3%)三个区间,这与李江敏、张立明(2004)研究武汉时发现的武汉市居民最愿意接受的出行距离为2小时以内(53.8%)基本一致[7]。游憩季节多数受访者无明显差异,所占比例为78.0%,有约18.3%的受访者选择了春季。游憩频率选择每周一次的达到了44.5%,说明近一半的南京市居民有每周进行一次游憩活动的习惯;而每天至少一次的比例也达到了28.7%,明显大于“两三天一次”选项的比例(18.3%),原因是很多离退休人员都会每天都进行游憩活动。游憩时间选择,选择“双休日、节假日”的比例为48.8%,而选择“无时间差异”的为43.9%,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般选择“无时间差异”的调研对象他们的游憩时间长度多在2小时以内。

(二) 游憩动机

对调研对象的游憩动机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利用SPSS进行信度分析,我们发现克隆巴赫α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03(大于0.7),因此可以确定量表的信度可靠,量表的指标能很好的反应要测量的概念。进行效度检验,KMO统计量为0.838(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相伴概率为0(小于0.05),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21个变量采用正交旋转法,选择主成分分析、因子得分系数、并将最终的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保存,并计算出综合因子得分。可以看出共提出5个公因子,各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35.250%、12.722%、8.144%、5.612%、5.063%,累计贡献率为66.841%,由于问卷所涉项目较多,所以累积贡献率相对较低。

因子分析结果可以分为如下五类。第一类因子主要反映促进自身发展方面的动机,此类因子主要包括满足爱好、增长知识、展示才华和欣赏历史等;第二类因子主要反映了居民提高身心健康方面的动机,主要有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第三类因子主要反映了居民满际方面的动机,主要有接触不同类型的人、结识朋友和增进朋友之间友谊等方面;第四类因子主要反映了居民回归自然方面的动机,主要有欣赏自然风光和喜欢良好的绿化环境等选项;第五类因子主要反映了居民家庭生活方面的动机,主要有培养与家人之间的感情和消磨时间等。五类因子基本反映了居民游憩动机的多维度的属性特征。见表1。

(三) 游憩环境满意度

居民对南京市休闲游憩场所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如表3所示。在有效样本中,对游憩环境评价的均值分数为3.82,标准差为0.657,说明居民对南京市游憩场所比较满意。在性别方面,男性均值为3.79,低于女性均值分数3.85。在年龄方面,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对游憩环境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的游憩活动的价值诉求不同,中青年群体对游憩设施要求相对较高,而中老年群体相对较低,所以在满意度方面就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群体的满意度为4.22,是受访者中最高,这一群体大多为老年群体,满意度相对较高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其次是高职/中专/职校,说明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居民对游憩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游憩满意度大致呈下降趋势。在收入方面,除月收入为“3k-5k元”的调研对象人数最多(为57人),且满意度均值为3.68,低于平均值之外,其他所有群体的调研对象满意度均高于平均值,这说明收入在3000-5000元的这部分群体对游憩环境的满意度最差。

如表2所示,居民对游憩场所的总体满意度(3.82)除了略低于“交通便捷程度”(3.83)和“距住所距离”(3.83)之外,均高于其他选项,说明各个单个游憩场所的设施或者条件组合起来所形成的整体更能让游憩者满意,它们之间明显具有叠加效应;“景观美感”、“绿化状况”、“交通便捷”和“住所距离”的均值分数分别达到了3.81、3.78、3.83和3.83,说明南京市主要游憩场所的景观比较优美,绿化做得十分不错,且与居民住所的距离也基本能够让居民满意,交通条件也不错,客观反映了目前南京市游憩场所分布基本合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遮阴避雨”、“健身设施”、“娱乐设施”、“老年人服务设施”等选项的均值分数明显低于总体满意度和其他选项的均值分数,说明南京市游憩场所在遮阴避雨设施、健身器材设施以及老年人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四、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到一些几点结论:第一,南京市居民普遍认为休闲游憩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或必不可少的事情,他们的游憩伙伴也多为家人和亲戚朋友,游憩时间大多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游憩频率和游憩季节选择上无明显差异。第二,南京市居民游憩动机主要有五个维度,居民对整个游憩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单个游憩设施或项目的满意度。第三,相比于其他群体,老年人、女性、儿童等在游憩项目、游憩配套设施(如厕所)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第四,从空间上看,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因周边游憩活动场所数量少、质量低,对游憩活动满意度偏低。

(二) 建议

针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根据南京实际,制定“休闲游憩指导纲要”。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成果。通过制订有关引导和扶持政策,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南京改革开放的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需要,使休闲游憩真正成为广大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消费行为。

第二,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协调各方利益。如何保证全体公民平等的享有休闲游憩的权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南京的游憩体系不仅要满足市民日常的休闲需求,也要满足来宁游客的观光游憩需求。在不同群体中,要着重考虑妇女、儿童、老年人的需求,并采取具体措施保障他们的利益,如增建女性厕所,采用防滑材料铺设路面等。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研究显示游憩满意度的差别主要与居民居住地环境有关。和很多城市相似,南京同样面临着如何满足老城区居民游憩需求的问题。老城区建筑比较陈旧和拥挤,没有大块的空地进行游憩场所建设。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加大对老城区内社区的扶持力度,根据老城区现有条件,适当兴建一定数量小规模的社区型户外游憩场所,优化和提升社区休闲功能,以分散主要游憩场所的承载压力。同时在旧城改造(特别是老城南改造)过程中,将休闲游憩设施纳入到项目审批中,使每个新建小区内的游园小品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游憩需求。

第四,充分挖掘游憩资源的利用价值,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特色。政府要加大对南京市主要休闲游憩产品的宣传引导,普及休闲文化教育和游憩技能培训。同时政府要组织专家将南京市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游憩活动中去,提升游憩的品质,开发出体现南京特色的游憩活动,切实改变目前居民日常休闲活动方式过于单一、文化内涵偏弱的局面。特别是,加强对南京明城墙这一独特游憩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渗入到休闲游憩中,提高休闲的文化品质。

参考文献

[1]斯蒂芬L J.史密斯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Beard J,M Ragheb. Leisure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80(12): 20-33.

[3]Bryant C R, et al. The City’s Countryside-Land and Its Management in Rural- Urban Fring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Longman, 1982:121-154.

[4]吴必虎,黄安民等.长春市城市游憩者行为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1996,(2):26-29

[5]林岚,唐俊雅等.福州市游憩者活动的行为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1):103―106.

[6]张铁蕾,覃永晖.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设计研究[J].文教资料,2006,7(中):186-188.

[7]李江敏,张立明.都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初探―以武汉市为例[J].开发研究,2004,6:83-85.

家居市场调研篇9

关键词 大连市 城市居民 体育消费行为 发展趋势

一、前言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家庭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居民为满足其社会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服务品的数量。而今,体育消费在大连市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与娱乐方式,相应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体育用品消费者是构成体育用品市场的主体和主要环节,研究体育用品消费者,特别是研究体育用品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行为,对于我们培育、开发和更有效地经营运作体育用品这一专业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针对作为体育用品主要消费群体的城市居民,从实际调查入手研究大连市城市居民现阶段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的一些主要特征,力图为培育、开发和经营运作我国体育用品这一新兴的消费市场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市体育局和统计局于2015年初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全市18岁以上的700位常住居民进行了体育健身及消费状况调查。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通过行业部门普查、统计分析推断等一系列调查和分析研究以及逻辑归纳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大连市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

据市统计局调查测算结果表明,2014年大连市体育消费总量50.8亿元,全年人均体育消费75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3元。结果说明,体育消费包含着许多的内容,体育用品消费作为体育物质产品的消费,是一种重要的体育消费内容和体育消费形式。调查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体育理解与认识的提高,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多,体育用品的消费量不断增长。体育用品消费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一项内容。

从体育锻炼消费的年人均支出区间看,50.1%的受访居民在300元以下,15.6%的居民在301-500元之间,16.3%的居民在501-1000元之间,10.6%的居民在1001-2000元之间,6.7%的居民在2001-5000元之间,仅有0.7%的受访者在5001元以上。

(二)居民日常体育锻炼及健身情况

关于健康状况的评价,52.8%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其中13.9%的居民认为健康状况很好;42%的居民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仅有5.1%的居民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较差。与此同时,40.7%的受访居民表示很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52.3%的表示有时会注意,仅有7.0%的表示不太关注。

调查显示,77.6%的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其中经常参加的占16.4%,偶尔参加的占61.1%;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22.4%;在被访居民中,50-59岁的比例为81.7%,60岁以上的比例为90%。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参加锻炼的比例呈递增趋势,50岁以上人群参加锻炼的比例均高于低年龄的被访居民。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用品消费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一项内容,个人自己购买是城市居民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来源途径;质量和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最主要因素。体育健身相关知识宣传指导不足,公民健身技能和知识贫乏。

(二)建议

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合理规划,扩充体育设施数量。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其对“全民健身工程”的认知有所提高。针对不同群体,加大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要提高体育消费在整个社会生活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自然就必须要发展社会生产,增加个人收入;同时要提高体育消费品和体育服务的质量,降低体育消费品和体育服务的价格,拓展体育消费服务的领域,增设更多居民青睐的新的体育消费项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家居市场调研篇10

关键词 :城市交通管理;免费购物班车;商业空间布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城市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这部分压力主要来自娱乐休闲与购物等消费性出行。为解决因为购物而造成的交通压力,各大超市、商厦纷纷推出免费购物班车,在给超市、商厦等带来压力的同时,免费购物班车也暴漏出若干问题。在免费购物班车日益成为人们购物出行的主要方式的情况下,对免费购物班车的运行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1、超市、商厦推出免费购物班车的原因

免费购物班车可以说是我国发明,因为在国外并不存在这样的先例。它的出现是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属于城市各类“综合力”作用的结果。免费购物班车的出现一方面为超市等大卖场带来利润,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免费购物班车出现是城市商业空间布局、交通工具变革、居民购物行为以及商业经营模式转变等方面综合的结果,具体原因如下所述。

1. 1郊区商业服务质量低

郊区因为距离繁荣市中心较远,享受到的服务自量低,具体表现在服务设施配套不齐全。郊区的商业服务设施落后,而自身的发展成熟又需要一定的时间,现有的商业规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购物需求的矛盾促使了免费购物班车的出现。

1.2郊区人民经济水平不高

郊区的居民多数是些经济并不太富裕的,因此仅有很少的人有自己的交通工具。郊区居民的出行多是通过公交车,而交通线路以及时间的限制,影响这居民的购物。免费购物班车的出现一个是交通不变居民的要求,同时也超市等大卖场不想放弃郊区客源的表现,这也是免费购物班车出现的原因。

1.3居民居住集中化

随着大量进市务工人员的流入以及城市的发展,在郊区形成了很多居住区。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推出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推动,大量的居民被集中化了,集中化的郊区居民增加了购物潜力,这也是免费购物班车出现的主要因素。

2、对免费购物车的调研

本文以武汉作为免费班车调研的对象,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大都市,它的大卖场多大80家,其中有将近30家的大卖场开通了免费班车业务。调查选取的区域是武汉市一环内的大润发以及二环内的家乐福建设店,再有就是三环内的中商平价大卖场,这些大卖场免费购物班车的运行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大卖场免费购物班车的运行情况信息表

区位

超市

最远行驶距离/km

免费班车路线

一环以内

大润发

12.1

12

二环以内

10.8

8

三环以内

6.3

3

2. 1消费者人群

通过调研的结果发现,大卖场的免费购物班车平均每天(这里指的是工作日)在特定的路线上都能承载到187人,而双休日平均每条免费购物班车的线路上能够承载200人,这些消费平均消费65元。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将近52%的调查对象选择乘免费购物班车去购物。免费购物班车在为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大卖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2免费班车提高了服务范围

通过调研结果的分心发现,免费购物班车服务的对象通常以大卖场为中心的4km--10km以内的大社区.调研还发现,居民的购物的出行时间一般在15min内,因此免费购物班车将运行时间控制在20min以内(单程时间),这样不仅提高了大卖场服务的范围还节省了居民的世间。

2.3消费人群的组成

调研结果显示,乘坐免费购物班车主要是44~64岁的人群,其中55`64岁的人数占主要,占到总人数的37.9%,这部分主要是一些中低收入的人群,购买的物品多数日日常生活必须品。免费购物班车的出现降低了这部分人的购物成本,此外还方便了这部分人群购物的出行。但因为免费购物班车属于大卖场,班车提供的服务不完善。

3、免费购物班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1增加了交通流量

虽然免费购物车同现有的公交系统重合,但因其只承载特定人群,因此并不能取代现有的公交系统。而不同的大卖场的免费购物班车的路线可能存在相同的路线,这就在一定程度的上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压力。调研发现开往摆百步亭的免费购物班车就有4个大卖场的,这就带来了资源消耗以及交通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的配置并减轻交通压力。

3.2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因为免费购物班车是城市竞争机制中产生,属于市场运作的产物,因此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并且在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店家为了降低运行免费购物班车的成本,往往采置二手车,而且免费购物班车在客流高峰时存在超载的现象,这就引其对安全的问题的思考。

3.3影响城市购物空间的布局

根据调研的结果免费购物车服务的范围一般以大卖场为中心的4km到10km的范围内,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距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人群。虽然免费购物班车的出现提高可中心商业设计的应用率,弥补了近郊服务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但也使得城市的中心化程度,不利于近郊商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合理的规划城市策略来应对。

4、城市规划应对措施

首先可以把免费购物班车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并为其划定合理的路线。设立免费购物班车相应的制度,严格审查各卖场班车的安全性,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免费购物班车及时处理,同时要求卖家严格选定班车司机,并遵循交通规则。最后在城市规划层面,充分发挥公共设施来对城市的空间发展的导向作用,提高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加强城市空间的集约化程度。同时借助免费购物班车与公交来提高郊区(尤其是远郊)的服务质量。

5、 总结

免费购物班车提高了对郊区商业服务的质量,弥补了郊区服务设施缺乏、公交系统不健全的问题,并且出行方式也符合建设生态文明,低态出行的宗旨,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但为了避免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城市空间规划与交通管理应尽可能早的介入。

参考文献:

[1].吴雅菲;孙斌栋.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实证分析与城市规划应对策略[J].上海经济研究.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