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7:03:12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论教育

2012年是我国开展工程教育100周年。同济大学以“卓越工程百年、协同创新未来”为主题,回顾工程教育百年历程,迎接建校105周年。100多年来,同济工科从第一届6名学生、1位教师,发展到如今已有近20个与工程教育相关的学院、千余名教师,业已为国家培养工程人才近20万人。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作为首批被批准的高校,同济大学更致力于对于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一、必须重视建筑类专业的理论教育

1、建筑学科发展中理论教育的作用

同济大学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众多国家二级学科。其中,建筑类专业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工程类学科,其知识主体除工程技术知识之外还包含造型艺术法则、社会文化内涵、哲学意义等内容。

“从历史发展来看,建筑学学科最初是在艺术院系里,后来又全球性地移至工程学院,接着又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1] 如今,人类进入大机器时代,计算机、智能科技、绿色低碳技术等发展,使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学问综合而复杂,既需要设计者坚实的工程知识,也需要涉猎更为广博的领域。

历史上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经历多次变革,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追求的竖向线条寓意着高高在上的神权;巴洛克洛可可则是将装饰艺术进行到了极致;[2]柯布西耶领衔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改革了我们对建筑的认知和审美。密斯的钢与玻璃的结合将建筑的轻与透表达得完美,他曾说过“细节就是上帝”,他提出的“少就是多”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纯净的建筑观,影响全世界。[3]如今更是有被普利兹克奖青睐的国际前沿设计师哈迪德、让·努维尔、库哈斯等人,他们在设计的思想上就是超前的、面向未来的。

“建筑理论作为建筑学的知识主体,是建筑设计思想源泉,也住到了建筑设计者的思维方式。” [1]从小的方面讲,所有的著名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来引领和表达自己的设计,从宏观上讲正是在建筑理论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才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我们的城市一直在更新在进步。

2、相关人群对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同济较早创办的学院之一,专业实力雄厚,蜚声国内外。从建院以来就一直不断吸收中外的各派思想。兼容并蓄、融贯中西是同济对待建筑教育的态度。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对理论课程相当重视,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而对理论课程的体系更是经过近年的摸索逐步完善。

1、由浅入深,完善授课类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由低到高的年级顺序,设置了不同深度的理论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教育。大一设置有艺术史、建筑史,大二设置了城市阅读,大三则是建筑理论与历史,这些课程都是由资深教师任课,他们知识面广泛,可以带领学生从一开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一授课类理论课程的体系经过数年的探索,逐步确立并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贯穿始终,强化设计课程中理论教育的融合性。在每周的设计课安排中,对2010级施行的是“2+6政策”,即每周2节理论课,6节设计课,希望改变单纯的教师授课模式,用更加开放的方式共同探讨建筑与城市理论,贯穿设计实践的始终。此类理论课的内容上也将紧贴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相关领域的资深教师,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让理论更好地服务设计。

3、互动引领,发挥现代艺术引论与名师讲堂的前瞻性。在一年级上学期设置有现代艺术引论和一年级下的名师讲堂。现代艺术引论将请校内外地先锋艺术家来分别讲述他们从事的艺术领域的前沿思想,这其中包括现代艺术、现代舞蹈、戏剧、哲学、美学等一共十讲,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名师讲堂也是汇集国内外前沿的建筑师来授课,这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机会。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启蒙教育建筑设计初步 自主能力培养兴趣培养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Basic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the basic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Through solving the problems,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independent capacity for architecture design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Initial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Basic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ependent capacity forming; Interes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建筑学教育经过多年的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各院校都有其不同的教学特点,如培养人才既要有艺术感悟力,又要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人文素质的合理组合等。低年级开设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是建筑学的入门课程,这一阶段,教师要承担起学生们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启蒙教育,学生们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学习兴趣及专业思维习惯的培养也取决于该阶段。因此,《建筑设计初步》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现状分析[1][2]

大一、大二的《建筑设计初步》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教学的现状来看,建筑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需完成从文化学习( 文外史、数理化) 到专业学习的转变,对于建筑现状和将来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他们刚刚开始接触,还只能停留在直观、笼统的感性认识层面上。很多同学对于建筑学的学习方法都不能很好的掌握,过程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教师的帮助和辅导,时间跨度几乎要占据一、二年级。问题集中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上:

2.1基本功底薄弱

随着近几年本科教育的大规模扩招,许多高校增设的建筑学专业在招生时加试徒手画都只是走过场。高考的模式也决定了学生们不是为了兴趣选择专业。所以现在我们建筑学专业生源的美术功底都比较薄弱,对一些基本的美术常识、绘图技法都不很了解,这些问题都留给大一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点点培养和启发。在这种模式下,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细胞”,兴趣和爱好更无从说起,经历了一学期的授课仍然对所学专业很茫然,甚至仍然不得其法,无从下手,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很大的被动性。

2.2 课程较多,能利用的时间较少

一方面,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授的内容很多。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们要系统的学习素描、色彩、建筑制图等先修课程,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构思、图示学会表达,进行模型实验等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又有大学里面基础课程,譬如英语,政治、数学、计算机等等的学习。开设课程种类繁多,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强制要求又会使得学生们在时间分配上不得其法,没有安排好的话就会厚此薄彼,丢三落四。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反映时间安排分配的问题,学习重点如何把握的困惑,虽然不能排除学生们偷懒心理的因素,但这个问题仍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解决好。

3、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3][4][5]

基于这些现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学专业教师,在很多方面应该多下功夫,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细心。

3.1 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思维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严酷的竞争和高考机制下,学生个人除了个别有家庭熏陶的,

职业意识无从谈起,对建筑的认识几乎都是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进入建筑学专业仅仅是出于对将来就业前景的判断,对自身特长、才华以及兴趣了解也都一无所知。所以现在建筑学专业生源的美术功底、空间感知能力和体验能力都很薄弱,动手能力差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他们在学习初期还难以适应建筑学以图形和空间为分析对象的思维方式。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时时关注学生心理过程的变化,把建筑学的课程教学变成一种有意思的课程,利用各种课题的综合性寓教于乐,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兴趣深入研究了解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尽可能的拓宽知识面。如大一《建筑初步》教学中设置《建筑施工图抄绘训练》与《大师住宅名作解析训练》作业,辅导学生时尽可能规范学生使用铅笔、丁字尺等建筑绘图工具,以及用铅笔工具进行徒手线条练习。与此同时一方面要讲解建筑制图的方法和知识,另一方面要利用实例为学生讲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对建筑的鉴赏能力;在辅导学生进行外部空间体验分析训练和空间认知设计训练作业的时候,一方面要通过理论课讲解建筑空间的概念和认知方法,人体尺度在建筑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培养一种细致观察人的行为与建筑的关系,身边建筑与环境设计案例的习惯,学会体验不同建筑空间,以及切身感受到各种不同的空间能给人带来的不同感觉,在实践中建立建筑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印象(图1—图4)。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完成每个作业,关键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能从作业当中掌握作业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到一种不同高中时的学习方法,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建立起对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能够自主的学习。

3.2重点要加强基本功训练

建筑学专业跟别的专业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动手能力,履行一种近似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环境中“做”设计的模式,而建筑学所涉及知识范围又很广。作为刚刚涉及这个专业的学生,很多东西都需要学习,那么基本功的训练当然还是应该重之又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以高年级甚至以后都是用电脑绘图为理由,基本的徒手功夫都不好好学、认真练,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思想,基本的绘图习惯、钢笔画的徒手练习、色彩感觉的训练以及透视图绘制方法等等这些基本功都是我们必须掌握并且要不断加强的。在低年级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大一阶段)教师都要努力引导学生重视这些内容的训练,通过评析学生的钢笔画作业,开展专项表现课程训练,以及对学生每一次正图完成深度的高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的意识和兴趣。因为这些基本功都会潜移默化或者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学习过程,训练的不仅是徒手能力,更是建筑的基本感知能力,所以基本功训练不论何时何地都应当是我们建筑学基础教学的重点所在。(见图5)

3.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增进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很强。一方面是由于进入大学不久,不能完全从中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另一方面也跟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作为教师,就必须就较强的责任心和耐心,一方面要努力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习;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严格把握各个作业的进程阶段,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和锻炼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建筑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很多很广,完全依靠课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所需知识汲取量。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引导,大量的工作需要课后去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们要好好利用课后时间,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能够通过相关课题查阅相关资料,从而丰富相关的建筑知识。好的习惯以及查阅资料能力的提高能够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在建筑基础教学中这一点也不容小觑。

3.4 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意识。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学生绞尽脑汁画图,老师即兴发挥式看图,看到那里讲到哪里,这种现状应该得到改变。低年级基础教学中应提倡师生之间互动,强调学生之间交流。如我们在建筑学一年级设置的《外部空间体验分析训练》的课程中,就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场所空间体验,在教师讲解基本的体验方法后,尽可能调动学生的自主调研认知的积极性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动性。对于学生在该训练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平等的与学生共同探讨,启发式教学,不包办代替;并要求进行PPT小组汇报讨论,鼓励和创造学生相互交流的更多机会,求得对该训练任务的完成。每一个作业都讨论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个人阅读资料无法代替的,讨论使学生得到了宏观思想的交流,增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团队合作意识是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尽可能的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时间,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增强表达能力和表现热情。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具有被他人认可的价值取向,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思想得到大家的赞同,就会自觉主动地深入研究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创新能力。

4、结束语

建筑学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建筑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在一二年级的学习工程中掌握好扎实的建筑基本功,培养起对建筑设计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很好的过渡到高年级正式的设计课程中。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方法相结合,时时关注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实时改进教学实践方法,才能达到建筑学基础教学任务的顺利地完成,帮助学生为其后的设计系列课程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黎志涛,建筑教育面对当前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 ] ,建筑学报,2007 (5) :6-8.

[2] 许勇铁,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福建建筑,2008 (12) :128-130.

[3] 刘源, 建筑启蒙教育与学生主体能力培养——对“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思考,科教文汇,2012 (07) :38-40.

[4] 孙晓鹏、罗朝阳、殷勇, 传统建筑设计课基础上的超越与发展,山西建筑,2008 (10) :225-227.

[5] 李真, 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科技信息,2007 (24) :502,511.

附作者简介:

戴慧,1980年11月,女,安徽省安庆市人,汉族,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张笑笑,1982年8月,女,安徽省淮北市人,汉族,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助教,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篇3

Abstract: Cognitive Architecture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grade one in City Colleg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course orientation, design thinking,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highlighted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with high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关键词:高等职业本科教育;认知建筑;建筑设计教学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ognitive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188-03

0 引言

2014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许多高校逐步开始转变教育观念,把专业建设作为转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组建合作发展联盟,改造学科专业,打造双师素质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于2010年创办,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2011年学院设立建筑学系,同年进行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招生,2014年新增风景园林专业。通过近几年走访合作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和企业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设计院和用人单位对于踏实肯干、了解技术、有实践能力、适应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需求量是最大的,因此,市场的明确需求提示了高职本科建筑学教育努力的主要方向。然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成果评价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培养结果。从最近十几年的全国高职本教育模式探索来看,主要采用高职专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后来演变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知识学习方面以“够用”为度,不强调系统性;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师”,其毕业生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相比,更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基础性、能力素质的实践性。

在近五年的高职本科办学过程中,我系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多轮调整,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育理念,吸收大量高技能双师型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进行共同教学,激励企业技术人才培养,加深校企合作,对“高职专”教育而非“高职本”教育、人才培养不系统等问题进行了教育改革,改变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从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成果评价等环节进行研究探索。现就我系一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谈谈个人观点,以期和同行进行相互探讨。

1 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定位

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1)》是进行建筑设计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建筑学的设计主干课程之一。作为建筑启蒙教育应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应尽量激发新生对建筑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认知建筑》是《建筑设计(基础训练1)》的第三个环节的课程(图1),该练习的教学周次共计6周。

2 课程设计思路

2.1 师资结构设计

基于城市学院“高职本”教育特点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加之本系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年级专业教学教师团队构成具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团队按照每名教师指导12人教学小组的师生配比,一般需要11至13位教师,主要构成分为系部内教工和外聘教师两部分。其中系部内教工组成,既包括2到3名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重点培养对象,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同时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又包括1到2名已经具备职业职称和宽厚职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外聘教师组成,包括其他院校建筑学专业优秀教师和从企业中聘请具备职业资格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建筑师和工程师比例占二年级专业教学教师团队比例的60%以上。

通过“双师型”教师带动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必要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建筑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动态有所掌握,并能将目前行业中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使本系建筑学专业教学具备较强的职业化特征。

2.2 教学设计

本系建筑设计一年级教学实行“教学小组集体备课,大班授课,小组教学,个别辅导,集体评图”的方式,配合“专题设计”的教学模式,面向学生开放评图的公共平台,要求课题多样化和个性化。

①轮换制授课模式。每个课题学生在不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从而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训练和不同人群的合作与互助的能力。②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理论课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课后训练,提高手绘能力。

3 教学模式实施――以“认知建筑”为例

3.1 课程内容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构思和形成过程,二维和三维结合的设计方法,本课程的授课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图示语言内容,正确地识读范图(图2);A2绘图纸铅笔抄绘范图(平面图中附家具和房间名称);根据范图绘制东立面、反映建筑平面空间关系的轴测图(1:50);图纸内容与范图内容一致。

第二阶段要求学生用雪弗板、卡纸、泡沫等材料将范图制作1:50的模型(底板为600mm×300mm、屋顶需可拆卸);根据模型绘制建筑透视图(A3图幅);对范图提出修改方案。

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将修改方案的图纸内容综合排版于A1绘图纸上(墨线成图);平面图、立面图及透视图中增加恰当的配景、阴影或材质;制作修改方案的1:50建筑模型(底板为600mm×300mm、屋顶需可拆卸);注意图纸排版匀称性、绘图正确性、线形区分合理性、线条流畅性、图面黑白灰关系。

3.2 课程要求

第一阶段学生通过方案图范图抄绘练习加强对方案图表达的感性认知,根据范图学习绘制东立面图、屋顶平面图、轴测图,锻炼学生二维图示向三维图示转换的能力;第二阶段通过课题一的二维图示到三维空间的正向思维的转换思维已经开始确立,对方案图面表现也有了初步认识,课题二旨在从模型到图纸的逆向思维,强化对制图方法的认知;建筑单体为方形体量,面积可进行微调(原图总面积为54m2,调整后的总面积须在50-60m2),层数不变、建筑入口及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对建筑模型做修改设计,并对修改后的模型绘制图纸;第三阶段旨在对图纸排版能力及图面效果表达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3.3 时间安排

该课程教学周数共六周。(表1)

3.4 教学成果及教学评价

认知建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同时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高职本科教学的定位和发展,促使本课程突出识图、徒手绘图、制作模型、尺规作图的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重构,改变重绘图知识轻绘图能力,与行业脱节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的识绘图能力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小组教学中多开展讨论会,将课程中的理论要点用识图与绘图检验,让学生深切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来看,五年的一年级教学成果是丰硕的,出现了很多特色方案,学生的设计视野也逐渐开阔。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具备较好的徒手表达能力、掌握简单的工程图制图规范,初步掌握了建筑设计的构思方式和方法,能够将构思准确且熟练的表达;逐步学会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课题设计、模型制作及最终成果紧密结合。

在一年级高职本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中,我系从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成果评价等环节进行调整,并注重各环节的衔接关系,逐渐改变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通过一年级较系统的建筑设计专业学习后,二年级到五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上手快”和老师”容易带”的特点非常突出。涌现出一批手头功夫强、构思能力强的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和大五上学期的顶岗实习课程中,合作企业反映,学生对建筑理论知识和工程制图规范的的掌握情况都有所增强,识图和制图能力、方案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明显提高,这与一年级打下的良好的建筑设计基础是分不开的。

4 结语

我系经过五年的高职本建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自有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一年级的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对能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过程和评价分析,结合职业运用和后继课程学习需要,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果评价将指导培养方案的修改,为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本科应用技术的专门人才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曾磬.地方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建筑,2012(1).

[2]D.P.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篇4

重庆大学建筑系的建筑教育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即“2+2+1”阶段教学模式。具体规划为: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基础阶段,通过“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等课程教学,打好职业建筑师培养的基础,并增加设计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专业系列课程。第二阶段为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提高阶段,课程教学以建筑专业设计课程为核心,提高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第三阶段为五年级知识综合阶段,教学内容主要是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以设计工作室为教学单元的开放教学模式。

我国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教学一般安排第五学年为生产实践时间。国内生产实习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由学校联系单位,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单项工程或城镇规划、农村住宅设计,由指导教师带队进行;二是由学校与建筑设计院所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设计院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由建筑设计院所的建筑师指导;三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实习。从近几年建筑学专业生产实习的情况来看,上述三种实习方式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些实习单位并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如施工图环节、设计方案投标环节没有安排,实习的重点只是建筑设计方案环节、表现图等绘图。二是实习时间也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生产实习时间正好与学生考研、择业时间段相重合,有的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占用了实习时间。三是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的管理缺失,一方面实习生人数、实习时间长短给实习单位造成了一些不便;另一方面实习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安排针对学生实习考虑不周全,使建筑学专业学生实习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建筑学专业“一心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五年制培养方案》,在该方案中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学生毕业后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是对全国同类院校统一的要求。当前,毕业生到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并最终成为职业建筑师的人数比率已开始下降,而从事城建管理、房地产开发、营销、监理工作的非职业建筑师不断增多。现在培养的学生规格过于专门化和单一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多种多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为了使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当今社会对这类人才的期望,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突出重技术和强适应性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毕业后能直接从事中小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应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行“强适应性”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建“一心两翼”的课程体系就是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作为编织课程体系的主轴线,通过它将相关课程结合成为整体,总体上形成以“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功能空间、绘图基本功、美学教育等基本素质训练外,还要安排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节能、房地产管理等辅助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而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应将以功能空间组合训练为主线的单一教学体系,拓展到以建造、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为主线的复合型教学体系。“一心两翼”的课程体系探讨将建筑技术、建筑经济、建筑管理、建筑法规与规范等多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切入设计课程教学之中的课程设置方法;调整人文素质、美学修养课程平台和建筑技术类课程平台的关系;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将四年制建筑学专业课程分为四大块:一是由数学、哲学、计算机技术、画法几何及外语等课程构成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群;二是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类型化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构成的核心课程群;三是由中外建筑历史、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化比较学、美术等人文学科构成的人文素质与美学修养课程群;四是由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建筑环境行为学、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构成的建筑技术类课程群。这样就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考虑到低年级阶段学生尚未形成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普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建筑形体基础训练,也就是人们通常称的建筑设计基础,这为学生以后的深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中、高年级(三至五年级),学生通过低年级的学习积累,相应的教学目标也逐步提升,应偏重于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训练模式,强调设计的完整性。改革一个学期两个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使部分设计的深度要求达到可实施的施工图设计层面。在五年级期间,如何有效地构建教授、建筑师等为主的工作室,是达到培养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关键手段。

4.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强调多选用模拟建筑设计现场的设计课题,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在每个设计项目之前先进行建筑场地环境的调研与分析等前期工作,例如查阅有关的各种技术文件资料,接触建筑项目附近的居民与各相关政府管理人员,做出调研报告,这些都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然后邀请建筑项目开发商、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使用者的代表,分别给学生介绍和说明项目的某些原则与需求,从而使建筑设计更符合实际。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认知知识整合艺术修养表达能力入门教育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第一学年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新生对该专业的认知入门教育,包含建筑认知以及必要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同时为大学二年级开始的一系列建筑设计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过渡。专业认知入门教育是整个建筑学专业的基石,直接影响初学者对建筑学专业的系统认识、建筑专业素养和职业生涯。因此,各建筑类院校在该课程的建筑学入门教育建设与投入上都非常重视。我校自2005年设置建筑学专业以来,积极借鉴名校教学经验经并结合我校实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讨以及学生反馈,把《建筑设计基础》阶段的专业入门教育作为重点教学研究内容。

1 处理好专业入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1 感性的建筑认知

什么是建筑,它的范畴又是什么?对于这一个问题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未必能正确的回答出来,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点。由于初学者的知识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通过老师对建筑的本质、范畴、技术性、经济性、艺术性以及人文历史等知识去进行理论的、口头的阐述,往往作为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能够很容易理解,以提高认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文字,确实很难理解,并且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针对这种状况,“建筑构筑生活”,我们首先将建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建筑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场所,并且每时每刻都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基于这一点,我们分门别类的将理论型的概念转换为实际的建筑形象,通过搜集专业资料、专题报道等媒体,对大家所熟知的建筑如身边的商场、学校、城市广场、道路桥梁、雕刻艺术,以及闻名于世的北京故宫、巴黎凯旋门、奥运场馆鸟巢、悉尼歌剧院等进行专业的说明。让学生带有兴趣的对建筑的范畴有了形象的认识,对建筑的概念认识也由模糊到清晰,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正确的理解建筑学专业特征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建筑就一直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科技水平、文化背景等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恰恰代表了建筑的三要素。然而,由于历史上众多的学派对建筑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强调“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沙利文(Louis H.Sullivan)则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特别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即功能主义;而另一位现代主义大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则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把建筑的艺术性放在首位,即形式主义;同样还有结构主义等等。建筑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建筑学这门学科的观点本身就是多派别的,也决定了建筑学教师的立足点是多选择的。在教学之中,教师立足点不同往往左右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以至学生对建筑学的认识出现出现两种极端的认识。这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建筑就是艺术,将建筑设计混同于美术;二是建筑就是功能,就是结构,没有任何的艺术修饰,将建筑设计等同于土木工程。而且这两种认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事实上,建筑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功能、空间、形象的设计,还包括结构、材料、设备、建筑物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等,对此,我们通过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形象、建筑空间等课程从下列四种方面来端正初学者对建筑设计的认识:1)建筑的目的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建筑的空间性,空间设计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质量,这是任何建筑的共同点,即满足功能需求;2)不同的建筑类型对艺术性的要求程度是不同的,公共性强、规模大、影响度广对城市景观起到标志性作用的建筑则艺术性要求更高,而普通的住宅对艺术性要求较低,外表相对平淡;3)任何建筑无论功能性、艺术性如何,建筑空间都需要结构支撑,依靠建筑技术来实现;4)对设计院实践工作的分工与设计流程进行演示、解说,并展示完整工程图纸。当然,对建筑学的认识,也是随着课程深入的展开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深化的。

2 侧重各项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素质与人文修养,全面深刻的理解建筑,顺利完成建筑学专业入门

建筑学不仅是一门工程学科,更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要求设计者既要有艺术气质,又要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人文素质的合理组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创造新事物”。这是对新一代建筑设计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

2.1 教学要重视各专业学科知识整合

大学一年级作为主干专业课程主要就是《建筑设计基础》系列,而其它的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结构选型》等则尚未开设。导致在教学中往往发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初学者由于刚刚接触建筑学而专业知识不够宽广,同时兴奋而好问,往往将现实中所见的庞大、多样、复杂的建筑方面诸多问题求助于基础课老师;二是在高年级的教学当中,虽然已经学习过上述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仍然不会将它们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甚至在某些高校毕业设计之中也有与此类似的尴尬。这两种现象经过笔者调查,在一部分学校中经常存在,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整合能力不够导致设计方案有致命缺陷,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我们要求教师在以课本为依托,讲授科目所规范的内容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其它科目知识的“整合”。同时在专业授课当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无论是建筑设计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授课老师都要积极的将其它专业基础知识有机的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时间结合,以提高同学们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耐心的帮助同学弥合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裂缝和填平现有开课目录以外的知识缺陷,这也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有些开课目录中所未涉及的,这些知识的增长除了依赖学生课后阅读大量资料以外,教师的引导起着不可替待的作用。

2.2 重视建筑艺术修养,提高手头表达能力

一项完美的建筑作品,离不开设计者创造性的构思,更离不开将设计构思顺利的用图纸表达出来的能力。比如,朗香教堂、流水别墅、央视办公大楼新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国内外著名的建筑能够深深的打动人,都凝聚着建筑师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深的人文底蕴。特别是在当今大力批判方盒子幕墙玻璃的“国际式”风格而强调建筑的地域化、创新性、人文性时期,在“建筑设计基础”阶段塑造学生的建筑设计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

2.2.1“意在笔先”,在建筑设计中突破常规,实现新意,就需要广泛的融合历史、艺术、文化等人文因素,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素材,使学生有可能把建筑方案的物质形式与社会背景、文脉环境、风尚习俗、生态环境等多要素有机的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立意深远的作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特别重视文化、艺术、意识等的人文课程的比重,具体开设了人体尺度测绘、西方古典柱式、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特征、建筑画临摹等理论课与辅导课,同时涉及建筑环境行为学、中外美术史、中国古典民居、现代主义大师系列、美学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等其它课程,而全面提高和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创造力。

2.2.2“图”是建筑师的语言,有了好的创意仅仅是完成建筑创作的第一步。在传统教学中,表现技法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必须接受大量的严格的手工绘图训练,掌握各种绘图技巧,顺利的表达出自己的建筑创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随着计算机在建筑制图中的广泛应用,建筑师已经从繁重的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方案构思和推敲之上。于是,在教育上也相应的做了调整:减少手工绘图而代之计算机绘图。对此,我们应该,两面地看待。一是计算机绘图效率高,准确精美,便于修改,易于信息传递,更可以创造出一些独特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应当鼓励运用;二是很多学生盲目迷信电脑,过于依赖电脑绘图,从而过早的对严格的手工技法训练失去热情,不仅导致绘图能力下降,甚至有些同学离开电脑无法顺利完成建筑创作。针对这一问题,老师的合理引导尤为重要,因为在当今社会,快捷高效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市场化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建筑绘图软件,更要掌握熟练的手头表现技能。据调查,当今各建筑设计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考察的就是应聘者手头表达能力,即建筑快速设计。因为手工绘图是建筑师高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反映,有助于建筑师的快速方案构思和表达,同时又是建筑创作者之间交流的“语言”,形象而又快捷,更有助于创作者把握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篇6

论文摘要: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实践,阐明了建筑规划专业中古建筑浏绘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了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教学、双导师负责制、断浏绘技术的引进、实习教学中建立实习基地和高年级负责制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wWw.133229.COM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3.5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性;责任心等。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篇7

[关键词]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对高职学生培养的质量,高职学生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强化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教育部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实施“质量工程”,而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了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建筑结构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工民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1 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精品课程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规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拥有数千门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结构课程面向工民建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影响大。wWw.lw881.com该课程在工民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房屋建筑及相关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另外,它又是学生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对高职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包含了砼结构、砌体结构等内容,它有着抽象的结构计算理论,烦琐的构造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高职院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进校之前对计算机的把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另外,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职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改革,是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2 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的建设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五个一流”为核心: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和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成果显著的主讲教师。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首先提出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工民建专业教师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建筑结构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研制水平、课程决策权力和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必须按照“双师型”师资梯队打造。形成由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组成的兼职教师、专业主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主讲教师必须通过国内外研修、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教科研等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高级工程师这一兼职教师资源,使课程内涵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来自一线的技术骨干和高级技师主要负责施工实训讲授与指导,使教师和学生能获取真实的经验。对于青年教师,要切实施行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假期挂职锻炼和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理论方面应充分体现“必需为先,够用为度”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强化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同时,要加强与企业专家座谈,参观大型工程建设,从中了解现代建筑结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的教学中,坚持使教学内容与国家最新规范接轨。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流的教学方法”要求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筑结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抽象知识多,为适应课程的特点,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首先,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这里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真实再现;基于网络的课后教学:利用丰富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与复习提供方便。电子课件(包括教学计划、教案)、网页课件(包括视频、动画、案例与施工图片、模拟练习、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网上答疑系统、课堂教学录像等),学生可以实现网上自主学习和模拟练习。同时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聊天室、邮件、网上留言实现答疑;实训教学:注重体现岗位情境。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一般到工地上走马观花就算完成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个仿真的施工工地,让学生接受最真实的现场教学。

“一流的教材”要求坚持选用部级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在自编教材工作中,应针对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加工,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块,以真实的施工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结合真实的施工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同时实现教学内容与“双证书”结合,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课程内容里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篇8

作者简介:

张俊峰(1981-),男,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空间钢结构非线性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对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9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报考与招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实践地点、实践类别、实践基地、学位论文等内容,考核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效果和研究论文情况。通过调查和考核,分析了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41-04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要从科学定位、教学要求、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四方面创新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而且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1] 。2009年9月,教育部决定2010年在保证研究生总招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从以往安排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的比例安排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之中,并计划用5年时间,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例调整为1∶1[2] 。

教育部的这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一新型研究生培养形式,如何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的同时保证培养质量、突出工程特色,成为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3-5] 。从2009年开始,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培养。2011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顺利毕业,文章阐述了近两年来关于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毕业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路,内容涉及报考与招生、指导教师、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

一、 报考与招生

据统计,首届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报考的是科学学位,后来在科学学位招满的情况下,调剂到专业学位。而研究生导师在填写招生计划时约有34%的导师不愿意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际招生时约有80%以上的导师首先考虑

招三年制的科学学位研究生,个别教授和副教授在招不到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情况下,甚至放弃当年招收研究生的指标。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都还不了解,从观念上还没有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生不愿意上,导师不愿意招[6] 。从2011年的报考情况看,也只有5名学生报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研究生总招生人数6%,情况稍有好转,但仍然不容乐观。

二、 指导教师

郑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有教授22名,副教授18名,高级工程师15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59名;校外合作导师29名,均为高级工程师。

(一) 校内导师情况

2009年招收的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指导教师15人,其中有教授7人(1人为博士生导师,其余均为硕士生导师),有4位教授每人分别指导了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余每人指导1名;另外还有5名副教授,1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博士)。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职称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2009年指导专业学位的导师情况见表1。

第一,教授指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为11人,约占当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8%,教授中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占教授总人数的55%,比其他职称都高,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更愿意选择教授作为其研究生导师;(2)教授的科研项目较多,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完成这些课题;(3)相对而言,教授和研究院、设计院、企业交流更多,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实践场所。

第二,讲师(博士)中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占讲师总数的50%,也比较高。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5位副教授,其中两位是年轻博士,从中也可以看出,年轻博士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很高,这归结为两个原因:其一,由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在减少,相对于教授,年轻博士招到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机会要少,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愿意招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其二,年轻博士观念转换快,能很快理解教育部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政策,并积极进行实践。

第三,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内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占其总人数的比例低,虽然在随后的调查中有一部分高级工程师作为合作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但总体来看导师积极性不高。

(二)校外导师情况

对2009年招收的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进行了调查,在研究生实践基地中,约有60%的校外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校外导师的管理上存在缺失,学校对校外导师无法进行约束,缺乏研究生培养方面必要的管理措施。

第二,由于工作原因,校外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仍需加强与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沟通和协调。

第三,通过与研究生管理人员、校内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校外导师虽然已逐渐熟悉了研究生培养方法,但他们对研究生培养特点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

三、 实践环节

(一)实践地点

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地点的调查显示,有3名在郑州市以外,约占总人数的16%;16名位于郑州市,约占总人数的84%。学生的实践地点比较单一,学校签订的实践基地也反映出这个问题,这样导致学生参与复杂工程的机会少,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实践类别

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的有14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总数的74%。其中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2人,复合地基与基坑支护工程3人,工程结构鉴定加固1人,道路桥梁工程1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1人,桩基检测1人,工程项目管理5人。

没有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的有5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其中,施工技术与管理1人,道路与桥梁工程3人,建筑材料检测1人。

从实践类别可以看出,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的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74%,没有直接参与工程现场但参与工程设计管理等实践活动的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实践技术类别比较广泛。

(三)实践单位

学校签订的实践基地共11个,包括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化工部郑州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省第五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建达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河南省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学校与实践基地签订相关实践基地协议并挂牌。

通过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显示,在签订的实践基地实习的共10人,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3%;在其他单位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47%。这9人分别在7个单位实习,其中有交通规划、勘察专业的设计院和公司、铁路通道类的咨询公司、加固公司,也有基础工程检测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

在签订的实践基地实习的10名研究生中,分布在4个实践单位,其中有6人集中在一个单位,签订的11个实践单位实际参与培养的占实践基地总数的36%。

以上调查说明如下问题。

第一,实践基地虽然签订并挂牌,但还没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靠、便利的平台,有一半以上的实践基地还没有参与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二,

实践基地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需要细化,与实践基地单位的合作还很松散,虽然签订的实践基地涉及地基基础和建筑工程,但仍有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去这些实践单位。通过了解发现,与实践基地的签订是基于学校合作的层面,而研究生的培养是基于导师开展的,一些导师与这些单位并没有合作和来往,导致不能与这些单位联合培养,只好自己再联系其它单位。

第三,实习基地单位覆盖面不够。校内导师的横向项目以及研究方向很多,而签订的实践基地涉及的专业面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的建设,如加固类、道路桥梁类等。增大实习基地覆盖面既可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又能保证签订的实践单位有足够的能力来参与培养。

(四)实践效果

笔者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内容进行了调查,对实践情况进行了考核。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实习与校内导师研究方向相符的共14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74%,有差异的有5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而从考核的结果也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实习与校内导师研究方向相符的研究生,考核结果比较好。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1)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校外导师从时间和精力上还不能很好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从专业深度上系统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3)实践基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导师还不能为自己的研究生找到合适的实践基地,因此培养效果不理想。

四、 学位论文

(一)论文审核

为了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情况,学院组织了5名各个专业方向的校内专家集中对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了第一轮盲审,基本情况如下。

论文选题均来源于工程实际,但约有26%的论文存在研究内容缺乏创新,研究深度不够,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53%左右的论文写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各级标题使用不当,参考文献及索引不规范,图表表达不规范,论文出现比较明显的错别字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写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导师要求不严格等问题。

论文形式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约占论文总数的79%,其余约21%的论文涉及调研报告、项目管理和结构设计。这说明学位论文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学位论文思路还没有完全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转变过来。

论文研究深度不一。约有30%的论文与实践结合得很好,论文比较系统、研究深入,但10%左右的论文深度不够,反映出学位论文考核标准不具体,执行不严格,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因此,研究生管理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考核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的考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论文评阅

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都被返回并要求对盲审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修改后参加论文评阅。答辩前共送出了40份评阅书(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由3位评阅专家盲审,其余论文均为2位评阅专家),评阅成绩为优的共6份,占评阅总数的15%;评阅成绩为良的数量最多,共33份,占评阅总数的82.5%;评阅成绩为一般的为1份,占评阅总数的2.5%。

(三)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来自校内外的5名专家组成,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95份答辩成绩如下:优共30份,约占31.6%;良共55份,约占57.9%;一般共10份,约占10.5%。从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阅结果与答辩成绩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第一,评阅结果与毕业答辩结果大体相符。成绩为良的居多,占一半以上,其次是优,有少部分研究生的论文和答辩成绩一般,与学院组织的第一轮盲审结果也基本一致。

第二,论文完成后,部分学生对答辩很重视,进行了认真准备,答辩结果比较理想,而有少部分学生论文没有完成得很好,也没有认真准备,答辩成绩一般。毕业答辩环节虽然是研究生对毕业论文的汇报,但却是研究生考核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严格考核、加强管理。

五、 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2009年招收的首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培养全过程调查,分析了在报考与招生、校内外指导教师、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观念上还没有被学生和导师所理解与接受,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宣传和引导。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还需要积极鼓励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来,不断加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实践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广度与深度,设法让优秀的校外导师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学位论文应结合实际工程,但同时也应注意选题的深度,加强学位论文的考核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关键,对加强毕业答辩管理和监督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 (2009-03-21)[ 2009-03-26].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编制 2010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的通知[EB/OL]. (2009-09-03)[2009-03-14].edu.省略/kaoyan/2009-09-14/1745218890.shtml.

[3] 李忠, 熊玲, 陈小平. 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8-12.

[4] 马永红, 赵世奎, 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1):74-77.

[5] 张东海, 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32(2):83-90.

[6] 赵军, 张猛, 王建强,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2):140-144.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Jun-feng, ZHAO Jun, WANG Jian-qiang, CHEN Huai, GE Su-j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Abstract: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篇9

关键词 监理单位;汇报;材料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043-02

1 工程概况

某花园1-4#楼及地下车库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1-4#楼为剪力墙结构,地下2层,地上27层。其建筑面积分别为:1#楼:24 302.32 m2;2#楼:24 549.89 m2 ;3#楼:19 645.79 m2;4#楼:21 209.40 m2。1-4#楼地下车库: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16 628.66 m2。

室内外高差为0.45m,建筑高度为81m。地下一层为储藏间,地下二层为停车场、储藏间及设备用房,1-27层为住宅。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建筑物耐火等级:一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一级;外墙及底板抗渗等级:P6;防水卷材:一层3厚+一层4厚聚酯胎SBS;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基础采用CFG桩筏板基础。砼强度等级:基础垫层C15;独基、地梁及筏板C40;剪力墙14.900m以下为C40,14.900m-53.900m为C30;53.900m以上为C25,地下室梁板柱为C40,其余均与同层剪力墙等级相同,均选用P6抗渗砼。钢筋保护层厚度:基础底板及挡土墙外侧面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为50mm;地下室水池部分墙柱迎水面的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为50mm。砌体:地坪下外防水和挡土的保护墙采用蒸压粉煤灰砖M10,其余所有围护墙及女儿墙均采用A3.5加气混凝土填充墙。地坪下外防水和挡土的保护墙处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筑。

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楼地面工程均为水泥砂浆楼地面,内墙面除卫生间、厨房为水泥墙面,其余均为混合砂浆墙面;入户门为防盗门外,窗框为88系列塑钢窗,双色为外深灰内白色。

本次验收部位为:×××花园1-4#基础、主体结构工程。

2 项目监理部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有: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代表,土建监理工程师,安装监理工程师,监理员,资料员,见证员。

3 监理依据

3.1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河南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河南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郑州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工程质量管理方面规定和文件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要求等。

3.2 监理依据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施工合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现行建筑施工规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设计图纸、图纸会审纪要、标准图集、设计变更等。

3.3 验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本工程施工的设计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图集、规范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 工程项目监理范围

根据委托监理合同中约定,监理部对本工程施工阶段进行质量控制、 进度控制、造价控制中工程计量及工程变更、工程量增减签证。

5 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目标

根据监理合同,监理公司对施工阶段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为主,依据业主和承包方的施工合同规定,工程质量等级达到合格。

6 监理单位的质保体系

1)建立健全各监控环节体系;

2)某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受某置业有限公司的委托,签定委托监理合同后,第一时间进入施工现场,成立了以某同志为总监的项目监理组织机构,配备了土建、水电等各专业监理工程师,专业人员配套齐全,满足该工程委托监理合同要求的工作需要。根据该工程的特点编制了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程序要求,对确保质量起到了保障有力的作用。施工现场还配备了规范、标准、图集等。

7 施工阶段 监理情况

1)监理的总任务是做好“四控”、“两管”、“一协调”,即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始终围绕监理程序开展监理工作;

2)首先是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认证,对该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总工、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特种工种的上岗证进行了检查;

3)对材料、构配件的质量控制:对进场材料进行了严格把关;

4)对施工方法的控制:对于重要的工程部位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监理审批合同后方可施工;

5)对施工机械进行控制:机械要保证正常运转,实行定机、定人、定岗责任的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造作规程,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6)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只要有施工就有监理在,从材料进场到砼配制,到施工工艺,监理严格按设计和规范监督施工。

(1)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现场巡视检查,及时发现违章操作和不按设计要求、不按施工规范、规程和质量标准施工的现象,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指令其进行改正,对重点工程的部位加强巡检,对砼浇筑进行旁站监督。

(2)施工过程中严格实施复核性检验

首先对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要求承包商在自检的基础上,对覆盖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在隐蔽前经过监理人员检查、验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才允许隐蔽,其次是对供需的交接检查验收,坚持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的原则,再者是对工程施工预检,通常是对各项工程的位置、轴线、标高、预留洞的位置、尺寸、管线的坡度进行预检、复核,预检不合格均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7)进度控制。根据合同工期的要求,监理部要求施工方编制了施工总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和周进度计划,经监理部审查同意后付诸实施。

8)投资控制

1)协助甲方做好工程质量的审核工作,做好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的增减和签证工作;

2)根据施工合同、总投资目标、工期和形象进度,按监理程序阶段性地给施工方拨付工程款,工程款按时按量支付。

9)本工程实行每周举行例会的制度。如有需要,监理及时召开监理专题会,对施工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以研究、解决,对施工现场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监理及时召集施工人员开现场会,纠正施工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由此,工程质量实施了主动控制。

10)在监理工作实施过程中,项目监理部共计下发了监理工程师通知单56份;安全监理工程师通知单30份;工作联系单15份;工作联系函2份;召开了工地监理例会52次;专题例会4次;审批了工程款支付证书9次;监理日记记录真实完整,编制了监理月报9份,监理资料完整齐全。

8 结论

综上所述,监理工程师要对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不定期的巡查,并依照相关文件标准实施工程监理任务。只有监理部的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才能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在受控之中。

参考文献

[1]丰建国.监理单位应为业主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J].安徽建筑,1998(5).

[2]郑伟.浅谈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业主、监理、承包商的行为规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中级建筑工程师论文篇10

关键词: 精品课程 授课方式 课堂与实践

高职装饰专业应注重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具有 “善设计,识材料、会施工,懂管理”的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应用型大专层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省内各大职业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与之相关的专业,如工科类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文科类的室内设计专业,而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凸显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特点,就要把我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优点充分地展示出来。在依托土木系的大环境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于施工技术这块有突出优势,为把这个优势转化成自己的特色,我们对《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这门课程下大力气研究,把它努力做成一门有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是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而且由于施工现场复杂,构造和施工技术关系紧密,以及这门课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独特性,是强调“职业能力、应用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接受知识困难,掌握知识少,课堂上学习积极性差,教师上课困难。而且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与真正从事施工现场有较大差异。为了响应学校“积极开展课改,建立一堂有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的号召,把《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做有自身特色,与实际工程项目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的课程,笔者结合教学与实践经验,拟对《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课进行探索、尝试性课堂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设想

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改革《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现行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际装修案例做课题,课堂按图施工为教学内容,采取在施工现场先操作、后讲解,边操作、边指导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得来。我系现行教学计划中规定:“在一学期内,先在教室内讲授《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理论知识,后集中3周时间在实习工场进行《工种实习》实践教学。”这种课程教学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几学年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3周的实践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点凌乱,是局部施工,且与市场上施工内容脱节,学完后并不能够马上成为施工技术人员,还要在公司进行一段时期的培训才能达到上岗要求,而前面12周的课堂理论教学等于浪费时间,从而造成了本专业特点不突出,毕业生就业优势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现有的两段式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将教室搬在实习工场,实行现场教学,在一学期内按图施工并结合教材知识为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实际专修项目为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先实际操作演示并讲解,再让学生操作,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并请装饰公司中的高级工协助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该实际工程。专业教师选择一个一学期能完成的家居装饰工程,在施工实训场按设计图纸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装饰施工的先后顺序,对各个阶段进行合理的分配,设计施工进度,并对本阶段的建筑装饰构造和施工理论进行通俗的讲解,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施工示范,接着将学生按实际工作量分组后轮流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专业教师、实习教师和高级工进行施工指导,在完成一道工序后再集中并总结、讲解系统理论知识。用同样方法再进行下一道工序。按“水电工布线、排管――瓦工铺贴――木工制作――油漆工涂裱――水电安装、油漆工修补”的正常施工工艺逻辑顺序进行教学,直至完成该项施工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限定工期进行装饰构造和施工技术技能比武,奖励优秀,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各工种之间的搭接与协作的重要性、施工的连贯性等,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到如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材料施工到基层上,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施工后装饰效果的好坏又能很直观地启示学生:材料是体现设计思路的重要环节,而施工工艺的精湛更会为精美的设计锦上添花,让学生真正理解“设计、材料与施工”的有机统一。将《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三门主要课程联系起来,可以实现“技术型、应用型、具有大专层次的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更快适用社会做好理论、基本实践的能力准备。

二、教学实施设想

提供足够的教学空间、合适处理实习成果,是《装饰施工》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要很好地实施本计划首先要有足够空间。我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为主体的部级小型项目实训基地已经立项,配套措施已逐步到位,并有实训楼和室外实训场,但做为装饰专业的施工实训有其特殊性。以高职装饰专业08届2个班为例,需要同时提供2套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毛坯房,两室之间不要用砖墙隔开,墙面均为中级抹灰。每套毛坯房可以根据实际适当缩小面积,至少需长8米、宽5米的场地,两套估计需宽16米、10米。考虑连续三届的实践教学,在施工完成后有半年作品展示时间,在这期间可以进行《室内陈设设计》课程实训。在下届学生上课时将所有室内装饰拆除,在空间内重新进行下一轮实训。

教师要求:每个一室一厅实习工地上,除专业主讲师外,还需实习工场配备不同工种指导教师1―2名。目前,师资力量已具备,工种指导教师配合专业教师的安排,完成等分工作量及界面,完成用工分组,完成操作示范、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施工准备、实施施工,进行验收直至完成每个任务。施工成果处理:施工后的成果,实为教师与学生一学期辛劳所得,应该存留半年。一来可以给学生以成就感,二来可以给来检查及参观学习者以实物展示,三来可以供下届学生学习。直至下一届即可拆除,重新利用原有建筑场地并进行新的一轮实践教学。

我们可以与建筑工程专业、环境艺术专业配合开展实训,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学期做建筑工程施工时将一室一厅的实训房间砌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室内、外进行装修,完成后环境艺术专业提供室内设计图纸或周边环境的绿化实训。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