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十篇

时间:2023-04-13 08:17:07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篇1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策略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应该围绕着幼儿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情感、行为技能、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大量事实表明,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选择应以幼儿发展为依据

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因此,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使教育内容真正被幼儿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继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

1.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的能力,制约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幼儿阶段,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还相当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而幼儿的学习能力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抽象思维水平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适当扩展,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幼儿的社会性经验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脱离幼儿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会带来假道德或不道德的恶果,对童年造成危害。

2.幼儿的经验和发展,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在选择活动时,应考虑到这种结构,考虑到幼儿教育和发展的不同侧面。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幼儿有多种多样的经验,也有多方面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发展的不同侧面,使教育内容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合理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门关于人和社会、文化的课程,离开了社会现实,离开了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远离了幼儿已有经验,这一课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1.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第一,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第二,所选内容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以幼儿的心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第三,所选内容要有启发性,能锻炼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的心灵。在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即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体系,心理顺序即幼儿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课程内容应当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有效教学始于学习者的现有知识,他们的文化实践、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对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

2.以适宜幼儿的发展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特别珍视人通过体验获得的生活经验。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言:“个人的情绪经验愈是多样化,就愈容易体会、了解、想象别人的精神世界,甚至会有‘密切的情感交流’。”在教育中抓住一切社会教育的契机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社会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教育,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社会教育强调幼儿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

三、有效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是我们确定幼儿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的主要依据。幼儿教育的任务,要求一般都较为具体、粗浅,并要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如知识上只要求了解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道德方面的要求多为具体的道德的行为,这些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提出来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越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就越能促进儿童发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直观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幼儿思维、认识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而提出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该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教学信息便捷、高效地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却忽视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呆板的言语说教无法深入幼儿心灵,也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情感的本质就是一种感受,‘自我的感受’是情感的核心”。从某种意义而言,幼儿更多情况下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在活动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是幼儿的主动发现与主动学习。因此,许多教学活动常常表现出“内容是教师‘想’出来的,方法是教师‘做’出来的,结果是教师‘说’出来的,而不是幼儿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必然会浪费幼儿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

2.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社会教育中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要考虑个别差异。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年龄特征只是某个时期幼儿表现出的一般的特征,它是从对大多数儿童的观察、评价中得到的,然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幼儿来说,其发展水平都各有差异,对于同一个班的幼儿,不可能想象他们个个发展水平都一样。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考虑幼儿一般的特征,而且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个别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真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引起他们积极、主动地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篇2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想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事和物来组织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时会产生一些偶发的科学教育活动。我对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活动导入“生活化”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就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过程组织“生活化”

习惯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想、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联系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境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四、活动时间“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再生动的教学方法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放弃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篮子里解放出来。

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幼儿“活”的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幼儿的科学是生活中的科学,他们不会去关注远离他现实生活的事物,而是关注此情此景、此时此地身边发生的现象。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为认识周围的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的实际意义提供了保障,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实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知、情、言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幼儿广泛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儿的科学是神奇的,不是平实的;是生活本身,又超越了生活;是对当下事物的探索,但又是指向未来的;是想象的、诗意的、似乎荒唐的,但又有幼儿自己的逻辑……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问题。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篇3

(一)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价值研究从忽略转向重视

美国的学前教育历来不注重数学教育,儿童一般要到学前班时(相当于我国的大班)才有机会接触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运算等。许多教师和家长甚至认为数学的启蒙教育对儿童可能有害。[2]但从20世纪末开始,一系列新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数学教育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1983年,美国全国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列举了儿童的SAT数学成绩在1963~1980年下降了40分之多等现象。[3]198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指出了数学教育改革的转变:“学校教育应从双重使命(为多数人的数学很少,为少数人的数学很多)转到单一使命(为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核心数学)”“公众对数学的态度从冷漠和敌意转到承认数学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公众对数学的理解从随心所欲的法则的不变教条转到欢愉模式的严格而又生动的学科”。[4]同年,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公布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分析了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各种需求,提出数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并对“数学素养”提出了五项条件: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推理。[5]作为数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首先是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在2000年正式出版的《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中第一次加入了2~5岁儿童数学教育标准。同时,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出资召集了数十名知名儿童数学发展研究专家,召开了专门研究6岁以下儿童数学教育问题的会议,并且史无前例地提供了大笔研究经费用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开发及儿童数学发展的跨文化研究。2002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和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又联合发表了有关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联合声明(《幼儿数学:良好开端》),提出要为3~6岁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具有挑战性的、可行的数学教育。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刊物《早期儿童》(YoungChildren)2003年的第一期是数学教育专刊。[6]其次是政府的高度关注。2001年,美国政府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ChildLeftBehind,简称NCLB)要求各州实行以标准为基础的改革,所有各州都应在阅读、数学与科学课程内容方面采用富于挑战性的标准。

(二)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理论从单一转向多元

20世纪初,进步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通过数学活动获得经验,这一理论的兴起对美国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1957年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后,美国开始了“新数”运动。①“新数”运动是在现代数学理论指导下兴起的,要求从中小学起就要用现代数学精确的语言去传授公理化的数学体系,严格按照现代数学的逻辑来教育学生。至此,进步主义的影响趋于衰落。美国数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且不再遵循进步主义或现代数学等单一理论的指导,而是注重从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出发,在借鉴与创新中开展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

1.社会建构主义学习(Socialconstructionistlearning)。建构主义学习强调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共同主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婴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知识,这与简单的灌输完全不同。[7]每个学习者(包括成年人和儿童)都通过观察、提问、查阅文献和反思等方式来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并不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婴幼儿通过操作实物,在学习过程中建构出来的。[8]同时,婴幼儿不是独立地进行建构,输入到他们头脑中的信息来自于实物操作、试验和失误以及他人(包括同龄及成年人)的信息。这种理论强调学习中儿童自身的观察和聆听以及同伴的参与,因而被称作社会建构主义学习。[9]

2.最近发展区。“为了理解儿童,我们必须了解他们成长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情境”。[10]“维果斯基认为,儿童通过与那些更为熟练地掌握了思维工具的同伴交往,来学习使用由文化赋予的这些思维工具。”[11]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这一概念。[12]最近发展区是指在同伴、年长一些的幼儿或细心的成人的帮助下,儿童能达到认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婴幼儿数学教育中衍生出了支架式教学这一课程组织形式,即教师提供给儿童一种学习辅助结构,使儿童能够在其帮助下完成任务并获得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美国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很注重研究理论的借鉴、思考与创新。

3.感觉学习。为了解决婴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各种困惑,美国学者不但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还借鉴了脑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强调感觉学习在婴幼儿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有很多区域会参与加工感觉到的信息,最初的感觉加工是发生在大脑皮层外层,大约在前额后方中部区域。这个特定区域是专门处理精确定位和感觉输入类型信息的区域,为人类的感觉学习提供了生理学基础。感觉学习(sensorystudy)是婴儿期认识世界、习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儿童从婴儿时期就认识到客体、声音和运动,并运用不同的分析器(视觉的、听觉的等)进行感知和比较,从数量上区分物体的不同。对于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幼儿而言,很多学习与感觉输入直接相关。他们不断以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物体,从而建构起他们感觉加工的知识储备。[13]感知活动是最初数概念形成的基础,婴幼儿会在感知觉活动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进行比较,并把这些活动的经验与其过去的经验进行对比。为什么前运算阶段的幼儿难以理解数的守恒?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容易为事物的知觉特征(如纽扣排列的方式)所迷惑,于是通常判断排列得更长的一排纽扣数量多。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个年龄的幼儿基本上是“经验论者”,而不是“理性论者”,他们的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理性推理的基础之上。因而这一阶段的幼儿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收集信息,了解并认识周围的环境,感觉学习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二、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

(一)广泛而独特的研究视角

婴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大量的感性经验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活动是促进婴幼儿数概念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美国的数学教育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其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和研究视角也非常广泛。首先,重视研究文化等社会因素对婴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民族众多。因此,在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中,就不得不考虑文化对婴幼儿数学学习的作用。研究发现,文化兼容教学法(Culturalcompatibilityteachingmethod)(通过合作学习、鼓励相互支持以及强调个性化学习至上的公共性,发挥黑人儿童家庭参与模式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儿童的学习)就是在重视文化对教育影响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14]其次,关于婴幼儿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其数学思维的影响也研究颇多,甚至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相关项目。美国“家庭数学”(FAMILYMATH)的研究就是例子。“家庭数学”即家长与孩子一起做、一起学习的数学。“家庭数学”突出趣味性,强调在做中学,使家长和孩子通过手头材料(积木、豆子、牙签、硬币、扣子等随处可得的材料)建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逐步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数学交流的能力。[15]第三,对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托儿所等正规的教育机构,也包括社会上的各种私立教育机构)内婴幼儿数学学习的相关因素研究更为全面。这一研究包括选择适宜的课程方案、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技术、教师怎样给予婴幼儿支持、探究有意义的数学、[16]选择适合的数学教材、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开发数学材料、进行真实性评价[17]等。

(二)生态化的研究方法

生态化趋向是当代婴幼儿教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理念。它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研究婴幼儿的成长规律,提高婴幼儿教育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婴幼儿发展的生态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婴幼儿的环境———发展得以发生的社会生态体系———远远超出直接影响他们的活动与事件。婴幼儿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四个不同层面的生态系统:微小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18]由于婴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和保育性的特点,其研究离不开与婴幼儿成长有重要关系的家庭、幼儿园、同伴及重要的教养人等微小系统。而自然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就是通过婴幼儿直接接触和体验到的环境开展研究而采用的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观察法在确定婴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婴幼儿来说,更适合的观察法是自然观察法,即让其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和操作,然后对幼儿的活动和操作进行观察。美国对婴幼儿数学思维的观察记录多采用记叙性描述,即现场实况详录,通常是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如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及表现等。得宝(Duplos)②玩具桌旁,4个学龄前幼儿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积木建筑物上。很快,所有长方形的得宝玩具都被用完了。阿利森想要更多的长方形得宝玩具。她找到了两个正方形的得宝玩具,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并且准确地放在她的建筑物上面的长方形空缺上。这时,她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得宝玩具,就抛开原来的那个。当时,戴文蒂在搭建拼图的过程中也缺少相同大小的长方形得宝玩具。他注意到阿利森放置两块正方形得宝玩具的方法,看看自己的建筑物,于是开始模仿她的做法。[19]这一案例表明,学前期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类、比较和对比等初步数学技能。这一结论完全是经由自然观察得出的,可见自然观察在确定婴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设计教学方案及策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2.自然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婴幼儿的注意力发展还不完善,在实验中极易受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适合婴幼儿心理特点的实验方法是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自然条件下,研究者适当地控制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20]自然实验法既能适当地控制一定条件,又能结合日常的教育工作,因而在美国婴幼儿数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相关的实验研究不胜枚举。例如:婴儿已经表现出区分一个和两个物体的稳固观念。在发现前不久放在自己面前的两个玩具娃娃只剩下一个时,一个五个月大的婴儿会露出惊讶的表情。[21]又如,在请幼儿往一只船上放小立方体,看看究竟需要多少立方体才能使船沉入水中的实验中,第一组对实验过程的安排是让感兴趣的幼儿一个接一个参加,只见幼儿不断把木立方体放到船中,直到船沉没为止。接着,幼儿和成人一起点数,并将实际的数字与自己先前的预测数字相比较。第二组4名幼儿则围坐在桌边,用船和立方体做实验。他们将立方体拿出来,又放进去,水洒满了桌子。过了一会儿,他们似乎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了,立方体变成了“船长和船员”。在孩子们看来,船翻了,不是因为装了太多的立方体,而是因为想象中的船长和船员的出现。[22]可见,在运用自然实验法研究时,研究者必须跳出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并思考婴幼儿的想法,以便更好地探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连贯的研究过程

美国数学教育注重连贯性,如《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只划分了四个学段:K-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没有以年级或年龄为分水岭,而是将婴幼儿的学习看做一个连贯、整体的过程。这种教育上的连贯性给学前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衔接和教学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美国教育注重连贯性,相应地,对教育的研究也注重连贯性。如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chievement,IEA)的“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Mullis,Martin,Beaton,Gonzalez,Kelly&Smith,1997)、[23]零点调查公司(HorizonRe-search,Inc.,HRI)的“2000年全国科学与数学教学报告”(Weiss,Banilower,McMahon&Smith,2001)[24]、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ScienceBoard,NSB)的“美国紧迫的挑战—构建更坚实的基础”[25]等调查报告中,对数学部分的调查研究都是连贯的,“K-12科学和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子目录[26]等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有针对性的研究内容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篇4

建议一:认真阅读理解图画书的三种“语言”

我们研究发现,汉语儿童的早期阅读经历了从图像到文字的发展过程。因此,最适合学前儿童阅读的书面材料是图画书,其中的图画、符号以及文字等都是幼儿前阅读的内容。在图画书阅读中。幼儿可以形成有意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阅读理解能力,为进入小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做好准备。

正因为图画书是幼儿学匀阅读的最为合适的材料。因此选择高质量的图画书并将其构建成为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每一位教师开展早期阅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本优秀的儿童图画书应当是三种“语言”,即文学语言、美术语言和教育语言的有效结合,它可以多维度地帮助幼儿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可以帮助汉语儿童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整学习中获得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以及运用的机会。所以,好的儿童图画书应当是文字与图画的美妙结合,嵌置着许多教育信息。无论是在叙事类图画书中还是在科学知识类图画书中,图画和文字都在共同表达信息。幼儿阅读图画书的过程可以是一个与图画书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一个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图画故事并获取信息丰富自己体验的过程。但是,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每一次翻页是否都能真正引发他们的想象,产生如电影般的连续性效果,使他们形成对图画书内容的理解,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己先读懂、读好图画书,对一本图画书的三种“语言”进行仔细分析,是进行阅读指导的必要前提。

“大班早期阅读活动:武士与龙”是上海市徐汇区傅坚敏名师工作室提供的案例。围绕着《武士与龙》这本图画书,工作室的教师们共同阅读了多次。每次阅读后的讨论帮助教师们越来越深入地认识了这本图画书的内容。武士与龙是图画书中的两个主角,故事围绕“比武”这个关键词,呈现了一系列具有行动性的情节发展过程:计划比武一准备比武一真实比武一比武失败一合作阅读一成功举办“武士与龙餐厅”。教师们在讨论中理解了《武士与龙》的内容,确定以引导幼儿读懂画面并认识两个故事角色从挑战比武走向和平共处的内容为重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在分析图画书美术语言特点的时候,教师们发现图画书中“准备比武”和“真实比武”两个部分的内容没有太多语言描述,而是由诸多小画面来表现的。这些都成为幼儿阅读理解时的重要观察对象。倘若幼儿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他们就无法真正串联起故事情节,认识武士与龙“比武一失败一合作一成功”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深入理解帮助他们确定了阅读指导的重点和要点。

我们要提醒准备进行阅读指导的教师们,在保证提供优质图画书的前提下,要注意做到阅读优先、欣赏优先和理解优先,要分析每一本图画书的内容和形式特征。教师坚持自己先阅读,就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达成对图画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从而把握图画书阅读教育的切入点。教师只有在获得深层次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获得有意义阅读的学习机会。我们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孩子读得懂,教师自己先读好”。

建议二:围绕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进行提问与互动

最近几年,一些涉及幼儿园教师课堂互动质量的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课堂互动质量在情感氛围、活动组织和教育支持三个不同维度评价中,以教育支持的互动质量最值得关注(刘畅,2012)。在教育支持的互动方面,教师的提问质量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当说,我们对教师的提问策略已经相当重视,且已取得不少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方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围绕核心经验提问。这就是说,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中,教师是否清楚需要帮助幼儿形成什么样的学经验,往往决定了教师提问的质量。

如已有的研究所述,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幼儿通过前阅读,可以接触与学习有关的书面语言信息,获得书面语言意识、行为和初步的能力。幼儿的前阅读核心经验由“良好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的形成”“阅读内容的表达与评判”等三个方面构成。就“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的形成”这一核心经验而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幼儿在3"4岁时“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到5-6岁时“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反映的就是对幼儿“阅读理解”的期望。同时,幼儿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逐渐获得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如预期、假设、比较、验证等,这些策略有助于幼儿准确理解图画书的内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帮助幼儿获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关键意义的阅读经验?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步学会感知、理解图画书主角形象、主角行动以及主角心理状态,那么,如何指点幼儿关注那些图画书的关键信息,进而形成对图画书从单个画面到整本图画书情节的理解,最终完成对阅读内容的完整理解呢?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有的放矢地提问。

上海市宝山区蒋静名师工作室提供的“中班早期阅读活动:长颈鹿好长喔”值得我们分析。围绕《长颈鹿好长喔》这本特别的科学知识类图画书,教师提炼出一个直接导向幼儿阅读理解核心经验的重要问题:“长颈鹿的长,长在哪47”中班幼儿在小组合作阅读中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图画书的关键信息,发现了长颈鹿不仅脖子长、腿长,舌头和尾巴与其他动物相比也是比较长的。在回应教师提问的讨论环节中,教师和幼儿利用该图画书可以从下往上翻将画面连接起来的特点,将长颈鹿的“长”展现在黑板上,从而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到长颈鹿外形上的“长”具有功能上的作用。这样的活动过程虽然看上去没有教师一问到底的热闹,也没有幼儿不断回答的忙碌,但是围绕着该书最重要的科学概念和幼儿需要学习的阅读理解经验,幼儿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我们用第二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孩子读得深,教师提问要对准”。

要形成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过程,教师一定要仔细琢磨自己的提问,注意几点:一是在明确阅读内容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再根据教育目标提出问题;二是尽量不要一次性提出几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教师一次提出几个问题,幼儿往往只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三是尽量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提出开放性问题。并且所提的问题要能给幼儿清晰的思路,教师的问题越是清楚明了,幼儿思考的空间就越大;四是在幼儿没有完全针对问题进行回答的情况下。教师要给予支持性的互动反馈,比如进一步要求幼儿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会怎么样”等。聚焦目标的提问不一定是有答案的提问,有质量的提问更不一定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

建议三:用真正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方式帮助幼儿习得前阅读核心经验

采用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方式组织活动,让幼儿真正快乐阅读、快乐成长,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来看,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教师在组织图画书阅读活动的时候,或将图画书阅读与图画书故事复述等同起来,或误认为图画书阅读就是看图说话;也有不少教师仅仅采用“问-答”的方式来指导幼儿阅读,将早期阅读活动机械化。早期阅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基本能力,为成为真正的终身阅读者做好准备。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必须考虑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因此,我们用第三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孩子读得久,教育活动要有趣”。

在“大班早期阅读活动:武士与龙”中,教师采用集体阅读、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围绕图画书的内容不断观察、讨论、分享、认识关键信息,从而帮助幼儿初步读懂这本图画书完整的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和幼儿开展了系列的活动。例如,在角色游戏“餐厅”中,幼儿进一步理解这本图画书的人物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在同伴合作游戏中开展“餐厅小报”的前书写活动,更好地认识了这本图画书有关“化干戈为玉帛”的深层含义。在“中班早期阅读活动:长颈鹿好长喔”中,教师借用该图画书自身具有的可拼接画面的特点,或组织幼儿围绕阅读理解核心经验寻找图画书中的关键信息。或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最为奇妙的是,在阅读活动结束之前,在幼儿已经基本理解“长颈鹿长在哪里”之后,让幼儿围绕“长颈鹿到底有多长”的问题,进行共同拼搭长颈鹿的活动,帮助幼儿真正理解这只3.97米的长颈鹿“到底有多长”。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篇5

关键词:传统体育;自主化;主动权

有人认为,传统体育游戏太土气,落后于时代。其实,这是对传统体育游戏的曲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就明确提出:“课程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党和国家也一再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展的永恒主题。”回想我们童年,大多数是两两结对、三五成群在一起踢毽子、跳房子、躲猫猫,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却玩得十分开心,身心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传统体育游戏种类繁多,形式活泼,玩起来方便,儿歌朗朗上口,便于孩子学习使用;传统体育游戏灵活性很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需要教师提供的辅助道具少,可以使两个、三个或更多孩子参与协调配合,就能游戏,易于开展;传统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促进幼儿的手、眼、脚灵活协调,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还能培养幼儿在游戏中与人交往、协商、谦让、合作的能力,从而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伴的不足,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古往今来,但凡有成就的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学习品质,他们或执著,或善始善终,或百折不挠地对待自己所钟爱的学问、理想、事业和追求,真可谓其优秀的学习品质伴随着他们一生的辉煌。

阿坝州理县是个以藏族和羌族为主居的少数民族县,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就有很多有趣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为了锻炼幼儿的体能,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我园经过收集、研究,筛选出一些适合幼儿园大班孩子开展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经过“再加工”后合理地、科学地将其融入到幼儿园大班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传统体育游戏兴趣非常高。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开展了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与幼儿良好品质养成的教学研讨,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将游戏自主化,把研究游戏玩法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游戏玩法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动力。过去,幼儿体育游戏的玩法往往都是教师教授的。教师往往以成人的眼光、教育者的身份来看待幼儿的游戏,希望幼儿在每一次游戏中都能按教师预想的去进行。游戏中教师总是按照预定的目标、同样的玩法,急于控制幼儿的游戏,试图促进每一名幼儿在同一个游戏的同一种玩法中得到发展。这种做法根本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传统体育游戏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陌生感和挑战性,有的游戏难度还比较大。因此,每次开展活动之前,我会提前一周丰富幼儿相关方面的经验,然后让孩子们或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或是集体合作设计游戏的玩法,并抽空余时间与幼儿一起讨论哪个游戏玩法更好玩。孩子们在边玩边耍中不断总结经验,拓展游戏玩法。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心情是愉快喜悦的,参与自主体验的愿望更加强烈,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团结协作的精神得以体现,良好品质也在游戏中得到了培养。

二、把计划、总结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

计划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过程。正如《纲要》中说:“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通过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传授、分享游戏玩法的形式,使幼儿获得更多玩的经验和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幼儿相互合作、总结经验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体能,并在活动中养成了许多优良品质。

三、争取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共享教育资源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篇6

关键词:幼儿;挫折教育;途径与方法

abstract: the setback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new situation need, is also society’s one kind of need. how did this article summarize has implemented the way which and the method to the baby the setback educated, so long as we under the correct idea’s instruction, the utilization appropriate, the reasonable method carried on the setback to the baby to educate, decided can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effect.

key words: baby; setback education; way and method

近些年来,“挫折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大量事实证明,少年儿童的挫折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这既是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社会的一种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及思想教育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观点,经过认真探索和研究,笔者总结了如何向幼儿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意见,希望能为幼儿挫折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对幼儿挫折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1幼儿挫折教育及其意义

1.1幼儿挫折教育的含义

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些情境条件提出某些难题,让幼儿独自去面对,让其经受磨炼,摆脱困境,超越障碍,启发和促进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1.2幼儿挫折教育的意义

近些年来,少年儿童中心理失常,离家出走、轻生等一些不适应社会的行为时常见诸报端。问题少年的出现说明缺乏坚强意志、经受不了挫折是当今独生子女独有的现象,他们从小受长辈的宠爱,生活条件优越,成长道路上一帆风顺,加上新旧教育观念冲突调整阶段下教育方法的试验摸索的弊端,使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因此,我们必须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存的权利与义务,使他们做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轻易地放弃努力或放弃生命。

2幼儿挫折教育的内容

就幼儿驾驭挫折能力的形成规律方面看,将挫折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以下3方面内容:

2.1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

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目的在于情感的培养。现在的儿童大多都是独苗。有些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认为孩子生活经验少,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成人常常替他们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可能有对挫折充分感受和深刻体验。结果,长期生活在“特别幸福”的空间里的孩子,不但对幸福的感觉明显地降低,而且变得特别害怕困难,使幼儿形成畏难和依赖的心理。所以,现在我们提倡接纳幼儿的挫折与失败,让幼儿有感受挫折的权利。

2.2使幼儿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

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关键,目的在于认知的发展。幼儿阶段,孩子思维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挫折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挫折的理解,需要成人的启发,伴随着反复体验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甚至危机相伴,而我们总是在遭遇这些挫折之后才成长起来。并让幼儿逐步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培养和提高幼儿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可以说是提高幼儿挫折耐受力的关键。

2.3帮助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教给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归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目的在于行为的引导。可以通过挫折教育,使幼儿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方法,并通过强化,形成条件反射,当幼儿再遇到相似的挫折情境时,便会不自觉地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克服困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反应方式,幼儿应付挫折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3幼儿挫折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3.1幼儿挫折教育实施的途径

3.1.1利用现实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进行教育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自然情境因为有自然性和真实性,能使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于挫折的思考和把握会比较成熟,因而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容易接受、容易掌握。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居住在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生存能力,学习走路时,很少由父母牵着手走,走不好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成人一般不去拉、扶和安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要分担家务,父母便要求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他们便进一步地独立和成熟起来。

3.1.2主动创设一些挫折情境进行教育

主动创设挫折情境进行教育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在这方面,日本进行了大量尝试。平时,日本学校常有目的地组织障碍性活动,如经常让学生赤脚在布满碎石瓦块的地上走,冬天让学生穿着单衣在雪地里锻炼等。日本有关方面还建立森林之家、自然教室,实行“山村留学制度”等,定期让孩子们到艰苦的地方生活,培养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2幼儿挫折教育实施的方法

3.2.1直面现实——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应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境,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地克服困难,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如,孩子走路摔了跤,有的家长会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还对孩子说:“这地面真不好,让宝宝摔跤,我们打地面。”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摔跤归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孩子生病打针时,有的家长总是哄孩子说,打针一点也不疼。事后孩子觉得受了骗,下次就无法面对同样的现实。正确的方法是帮助孩子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比如“走路眼睛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打针有一点疼,但打了针病才会好”等等。生活中这样的教育机会是很多的。

3.2.2培养意志——增强幼儿耐挫折的信念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篇7

关键词: 科学启蒙教育 生活化 探索性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而且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对幼儿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磁针固执地指着一个方向,不倒翁怎么放都不会倒,小闹钟里指针有节奏地移动……这些在成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幼儿都觉得很神奇,因此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欲望,由于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对幼儿来说,科学知识并不是外来的、强加的,而是他们自己科学探究的自然结果。所以,每一个幼儿都是小小的科学家,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关系的经验的过程。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长远性

追求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已引起教育的巨大改革。终身教育的倡导和实施使儿童学习走出以往狭小范畴,开始成为贯穿一生的完整过程。

为了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使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能力。如果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幼儿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孩子们通过学习科学,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获得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二、内容生活化和生成性

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人的意义,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科学就在身边,才能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这一点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不仅如此,事实上,孩子们感兴趣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及喜欢的活动,进而扩展成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要善于发现、保护和培植幼儿科学家般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幼儿科学教育的这一特性是培养幼儿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获得终身学习力机制的根本保证,是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根本保证。

三、过程的探索性

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是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幼儿自己获得的。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过程。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幼儿与物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孩子的活动和操作;二是幼儿原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相互作用。老师要鼓励每一个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操作。操作结果将强化或调整其原有认识。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才是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四、结果的经验性

与以往不同,幼儿科学教育更尊重幼儿的认识特点和科学本质特征。不追求幼儿说出来准确的科学概念,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可以领悟到但说不出来的,也可能在成人看来幼稚的、童话般的,但幼儿却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和过程。

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园可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教学:

1.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些自发的探究行动,成人既不可以不以为然,又不可以过多干涉,而要细心观察、积极引导。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还要鼓励和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时间和空间。

2.提供富有探索性的材料,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提供幼儿探索材料,其意义往往远胜于向幼儿提供知识。我们为幼儿提供材料,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用材料吸引他们去探索,引发他们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冲动。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篇8

一、幼儿数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策略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人类一种原始的本能,也是孩子学习的内驱力。《纲要》中也提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首先要向幼儿多提供幼儿操作材料,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情境问题,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运用数学的方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缩短幼儿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不至于对数学产生惧怕。教师也可多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从而增强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幼儿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激发幼儿解决问题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幼儿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者,要能面对复杂世界中的问题情境,但是,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幼儿无法将概念化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去研究、挖掘,体现孩子生活中的数学,将一些与幼儿生活相关的问题呈现到幼儿面前,激发幼儿去思考,幼儿会以各种方式去猜测、操作、讨论以及做简单的图表等去寻求与验证答案,并调整自己的思考方法。如:让幼儿帮助老师统计用餐人数、帮助商店清点货物等,幼儿在不断地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得经验,学会设计表格等。在此过程中,孩子有了对加减的理解,学会了逻辑分类,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解决问题学习法,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所谓解决问题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不熟悉的情境中思索并寻求解答的一种方法。而解决问题学习法是指让学习者围绕生活中体验到的矛盾、问题,去克服它、解决它的过程中去学习、体会的方法。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无焦虑、有充分时间的环境,设计好“课题”,让幼儿自信地、尝试地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强化幼儿面对不确定、不熟悉的问题情境时进行思考、推理的能力。在幼儿解决问题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开放式问题,如:“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不一样?”“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等,以引发幼儿对情境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地引导幼儿通过合作、思考、推理与探索来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师是知识中介者、激发思考者的角色。

三、幼儿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培养策略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数学概念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材料和在他们的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而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幼儿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依赖于其数学经验和对数学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幼儿建构数学概念:

1.重视操作活动,帮助孩子积累数学经验

幼儿数学概念的习得是和具体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一开始总是和个别事物联系,对孩子来说,一个新的概念或技能不是学会了就会了,会了也不一定会用。一位台湾学者曾做过让孩子认识三角形的实验,当一个三角形改变了空间位置时,孩子就不认识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注重数学经验的积累,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主动建构。如:(1)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周围事物中的数、量、形的知识从生活中抽取出来,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用数学语言表现生活中的问题,如用3>2表示三个男孩比两个女孩多。(2)引导幼儿将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抽象的知识举出实例,加以解释,如:在加减算式的教学时,要引导幼儿编出应用题来,赋予它有意义的实际内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的操作。还有如:给幼儿各种形体的建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模型,帮助幼儿积累一些空间知觉的经验。(3)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样例,丰富孩子的经验基础,使一些分散的数概念组成概念系统,如: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提供若干变式的三角形,让孩子通过操作探索,积累经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是由三个角和三条线组成的封闭图形。

2.关注操作过程,促使孩子主动建构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去关注结果,纠正孩子的答案,而是要纠正孩子的思维,教师要站在孩子错误的立场上去体会孩子的思维方式,帮助他去思考。更多的时候,孩子的错误蕴涵着他思维的不完善,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准备去接受这种知识的逻辑结构。例如:让孩子进行长短排序时,大多数孩子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排出来,只是一根根地找,这是因为孩子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逻辑结构。但这种结构又不是可以传授的,而是幼儿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的,通过反复的操作,当获得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和可逆的经验后,孩子的这种逻辑结构就会在头脑中慢慢形成(新概念的建构)。

其次,教师要引导孩子反思他的操作过程,让孩子用语言讲述他的操作过程,帮助孩子建立思维活动外化的习惯。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初期,教师要教会孩子表述的格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教师要关注他是怎么知道的,再通过延迟性的评价策略,让孩子反思为什么对了或错了,帮助孩子反省,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评价,让孩子学会简洁化的逻辑方式,促使孩子对数概念的理解。

最后,教师要善于研究、了解孩子,在了解孩子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选择合适的、与旧经验有相互关联的新经验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幼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 游戏 兴趣 情感

幼儿教育会给将来更高一级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人类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育阶段,游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游戏是指可以培养游戏使用者的态度、知识、智力、技能、价值观及情感,同时具有教育意义的各类活动。因为游戏通常是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采用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具有灵活且适应能力强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幼儿教育中运用。

1、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意义

1.1游戏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进行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这种快乐的心情可以有效地调动孩子大脑神经的活动能力,因此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各种潜力,从而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1.2游戏能够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造能力。有益的教育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与同伴的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幼儿教学中运用游戏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将游戏引入幼儿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游戏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目标等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将游戏与教学活动统一起来。因而,应遵循幼儿教学活动内在的规律和原则。

2.1游戏目的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游戏教学要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但游戏的内容与目的又要围绕教学的目标。教师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体验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为此,教师就必须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有较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方案。

2.2游戏的趣味性应内化为幼儿内在需求

将游戏法运用于教学活动,是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的内部动机的过程。因而,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幼儿做到能控制所处的环境和手中的材料,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自由创作、选择和表现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不是外在地强加于孩子们的意愿上。

2.3游戏过程应与教学结果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教学活动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展开的,教学结果是检验这一过程和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的重要体现。因此,开展游戏教学,其游戏过程应与教学结果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游戏的过程是为取得预期的教学结果而服务的,不仅是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同时应将获得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得到升华,促进其身心发展。

3、幼儿教学活动中游戏法运用的具体措施

3.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之中进行的,有天然的硬件设施所构成的环境,也有教师主导的课堂氛围环境。运用游戏教学,必须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有充足的准备,包括游戏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同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游戏教学过程,设置的游戏不能凭个人喜好,而需要孩子们真心地爱好此游戏,以保证课堂上能提起孩子们的参与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2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应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 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3.3角色扮演,增加对游戏活动的兴趣

开展户外游戏活动,一般以体育游戏为主,根据天气情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动静交替原则,有时也在户外穿行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游戏,如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科学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孩子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

如:体育游戏《龟兔赛跑》,在活动前教师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准备活动,为孩子们制作了一些道具,给孩子们化妆,戴上可爱的头饰,给乌龟背上贴一个塑料筐当“龟背”。“终点”和“领奖台”可用大型积木搭建而成,途中可用拱门设两个“门”,让“乌龟”练习钻的动作。设置两个路障,让“兔子”练习跳的动作。把孩子分成四组,这样就缩短了孩子等待的时间。孩子也很感兴趣,都争抢着交换角色比赛。

3.4深化游戏体验,创新教学评价

运用游戏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幼儿选择和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游戏,游戏评价是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关键的环节。教学实践中,一般的做法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其实从中、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来看,多数孩子在思维、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有参与评价的能力。教师可让他们谈谈游戏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与体验并对他们表达的想法及时作出肯定、鼓励性的评价。根据情况选取幼儿提及的问题组织讨论,从而强化体现于游戏中包含的教学目标,诱导幼儿从感性认识中深化体验,积累经验知识。

4、结语

幼儿教学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值得我们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断思考和探索。只有当我们的教师真正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还孩子们以自由和快乐,让孩子们在真的游戏中学习,在真的游戏中成长,那么,我们的学前教育才算是真正跨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篇10

一、德

努力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认真地参加园内组织的政治思想学习和听党课,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政治态度鲜明,与党保持一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祖国改革前进的征途中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绵薄之力。认真领会xx同志关于“xxxx”“五种精神”的讲话,通过上网、看电视、阅书报等形式,使讲话精神渗透心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念,更加热爱在改革中不断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xx大的胜利召开,选出了以xx为首的我国新一代领导人,我坚决拥护党的英明决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响应党的号召。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教师法》、《教育法》、新《规程》以及新《纲要》的颁布实施,给我从事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使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自豪和光荣,明确“提高全民素质,重在教育”的重任,从而更加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以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时时以一个人民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为人师表,不为金钱名利所动。唾弃“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工作以集体利益为重,虚心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团结同志,诚恳待人。自觉维护幼儿园的声誉,顾全大局。工作中从不强调个人客观、不拈轻怕重,服从分配,吃苦耐劳,从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严格遵循一日保教规范,注重仪表端庄,符合教师身份,做到廉洁奉公,从不接受家长钱财礼物,做到一尘不染,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二、能

十三年来,不论是大、中、小班,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所教班级的

幼儿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文化素质修养,积极参加教改科研,先后参加全国、市、区、园的实验研究,并多次承担观摩现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务工作得心应手

班务工作细小而烦琐,需要班长付出更多的耐心、细心、关心和专心。在园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历年来,我一直担任班长职务。每接任一新班,我都和配班教师一起家访,了解掌握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以制订切实可行的班务计划。任何时候,都起好班长的带头人作用,做好开学环境创设的设计工作,搞好各种大型活动的编排设计,认真填写家园联系册,建立家园之窗。定期召开家长会,认真拟订会议提纲,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宣传育人新知,按时填写交接记录,儿童发展评估记录,严格遵守一日活动规范,使幼儿的各项活动得保质保量。定期与配班教师交换意见,指导工作,已期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以很强的责任心管理好本班物品,多年来无一例丢失现象。在工作中做到“言必行、行必孳”,不论是大、中、小班,所教班级的班风班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班务工作得到了园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多次被评为先进、文明班级。

2、多点结合,一致教育,力抓德育

“万事德为先”,一个人如没有良好的品行,将来可能一事无成。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素质,应从娃娃抓起。”因此,我采取多点结合,一致教育的方法,利用树榜样、讲故事,创设情景的方法,采取引导、鼓励、正面教育的原则,让幼儿保持正确的德育观,从而从不自觉到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也给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随机教育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针对某一突发事件进行典型教育,也可以起到教育一个,以至整体教育的效果。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及时地制止,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的帮助,循循善诱,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因此在工作中,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起到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与本班教师的密切合作,协调一致教育,在自己细致、耐心的努力下,在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衬托下,我班的班风班貌得到领导的好评,得到其他班教师和家长的共识。

3、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勇于创新

当前,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教改的步伐,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是势在必行,在这种转变中,任何好的思想,只有转化为自身教育观,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才可能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我在教育中抛弃一切陈旧的观念,让幼儿从被动走向主动,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注重幼儿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我不断努力摸索,发掘幼儿的潜能,力求一个目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没有强加给幼儿呆板的思维模式,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发现的新事物给予充分的鼓励,激发他们更旺的求知欲。我班的环境创设就是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个个充当小小设计师,以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来设计活动室,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团结一致地布置幼儿真正的小天地,让他们体验自己劳动的果实,自己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4、教改科研开拓创新

为使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积极投身于教改科研,先后参加《市幼儿审美情趣实验》、《市早操活动研究》、《智能素质教育实验》、《南师大新教材研究》、《市幼儿启蒙英语实验》《幼儿英语活动化研究》等课题研究,从中体验了搞科研教改的艰辛,也饱尝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实验,使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把握儿童,把握教材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在早操活动研究中,获得了市三等奖;承担了市幼儿审美情趣实验现场,美术活动《小小魔术师》得到了市教科所谢万衡老师的高度赞扬,还承担了智能素质教育实验现场,青年教师献好课,启蒙英语实验等市、区观摩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具实验中的直观教学运用

智能素质教育实验中五型学具的实施及运用,给我们实验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实验教师,我充分发扬吃苦精神,下苦功,吃透研究目标,虚心向课题组成员请教,积累经验,同课题组老师一起研讨,切磋,交流,寻求最佳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由于游戏棒不便于教师直观演示,于是我精心设计制作了一种能直接贴在磁性黑板的大型游戏棒,其具体的演变拼插,更能直观的呈现在幼儿面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遵循目标、循序渐进、有浅入深,渗透到相关学科的运用,使我班的实验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总结出相关经验,撰写了经验文章《智能游戏棒运用初探》获得好评,记录了幼儿的实验个案,为课题实验积累了最原始的宝贵资料,承担了现场观摩活动《奇妙的游戏棒》,得到了课题组成员的一致认可。

(2)探索双语教学,情景游戏两结合

从95年起,我就成为“市启蒙英语”及“英语活动化研究”实验组成员之一。当前,双语教学和国际接轨,幼儿对外来语的接受较为困难。因此,自接到课题任务后,积极参加市级、园级组织的教师英语培训,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潜心钻研教材教法,针对幼儿好游戏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情景游戏两结合的方法,让枯燥的英语单词、句型转变为有趣的情景,愉悦的游戏,教具生动鲜明,将英语教学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在游戏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这样我班幼儿的英语口语交往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特别是承担的英语现场活动,精心设计了活动化过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这次活动得到了区进修校英语教研员李国沛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实验信心。在几年的实验过程中,自己撰写的论文《浅谈幼儿园英语教学方法》获市二等奖,英语教案《i like….》获三等奖;论文《幼儿园英语教学方法初探》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首届论文评选四等奖,并刊登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育科学论文集》上,被吸收为幼教协会首批会员,在首届市幼儿园教师英语基本技能竞赛中获二等奖。参加市幼儿英语活动化课题教师英语竞赛获集体三等奖。

(3)、高标准,严要求,带动青年教师齐进步

在加强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同时,带动青年教师,激起她们底工作热情,指导其出成果。我班的周巧玲教师,工作年限短,经验欠缺,因此对她进行每周一次的业务研讨,采取说课的形式,指导其教态教法,听试讲、提建议,组织青年教师到先进园所听课,吸收经验。在其承担的学具现场活动中,多次参与辅导,修改教案,听试讲,使这次活动最终得到课题组成员的一致好评。

三、勤

无论什么时候,都以一个人民教师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踏实认真,自觉遵守幼儿园的一切规章制度,和同事间和睦相处,人际关系融洽。坚持出满勤,从不迟到、早退、旷工,与幼儿园荣辱与共,服从集体利益,顾全大局。充分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书写标语、黑板、设计橱窗、制作海报等,不计报酬,从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