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15:56:35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篇1

一、配乐朗诵,声情并茂

配乐朗诵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广泛,许多教师都曾用过这种方法来进行诗文教读。首先是诗歌教学。诗歌教学重在诵读,学生如果能读出诗味,读懂情感,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怎样能使学生读懂感情读出味道呢?那就是根据诗歌选择合适的音乐,让音乐带领学生进入诗歌,让音乐为教学设置一个最佳情境。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艾青的诗歌《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时配上轻缓又略微活泼的钢琴曲,教师轻柔而又深情地朗诵诗歌,学生跟着音乐跟着老师的声音便自然地走进了明月朗照的中秋,走进了酸甜的思念之中。紧接着让学生跟着音乐动情地大声地诵读,音乐此时自然能调动起他们的感情,帮助他们走进那种情境。如果没有音乐,不仅老师的朗诵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也很难在诵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不仅是诗歌,散文的朗诵教学也适于配乐。如本册第四单元多彩的四季,选择的是四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诵时也应配上合适的音乐。如《济南的冬天》可以配上钢琴曲《雪之梦》,这首曲子即舒缓又充满温情,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济南的冬天充满温情的特点,伴随着音乐我们仿佛听到了老舍先生缓缓而有深情的讲述。而朱自清先生的《春》则更适合《雨中漫步》等更为欢快的钢琴曲,之后再让学生配乐朗诵。当然,学生也不必全文朗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文中喜欢的段落朗诵,然后在全班交流。

总之,形式多样的配乐朗诵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而让语文教师头痛的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另外,关于音乐的选择,不仅局限于钢琴曲,各种乐器自有不同的味道,教学时可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如讲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笔者认为用钢琴曲不当,似乎二胡的忧伤深情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件平凡小事中的拳拳父子情,因此笔者选择了二胡曲《睡莲》。当深情的音乐起伏连绵时,教师用最质朴的声音为学生讲述起一个最普通的父亲的“背影”故事,那朴实而真挚的情意就随之流泻而出了。

二、音乐导入,铺路搭桥

音乐最能启感,因而在教学之初,用合适的音乐作为新课的导入,能最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最深刻地让学生感知情感。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萧乾的散文《枣核》,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因此,音乐导入时选择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先让学生体会中国人的这一份不朽的爱国情怀,再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对这一情感的体会就会更加深刻。如果觉得这首歌有些老旧,或者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那么刘德华的《中国人》或者SHE的《中国话》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听完之后,让学生谈一谈对歌曲的理解或者感受,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爱国,也更能体会这一深沉的情感。这样的引入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而本单元“爱国情怀”这一情感教育的目标也就完全实现了。

再如,苏教版选有《诗经•蒹葭》、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早被现代人谱上曲重新演绎过了,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歌曲导入。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就是琼瑶依据《蒹葭》作的词,以此引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抒发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深婉惆怅,更能体会那种缠绵悱恻又不折不挠的曲折追求,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诗歌恒久而常新的魅力。

另外,音乐导入也不仅局限于具体的某一首歌曲,只要用得合适,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教学这一单元课外时,何不使用一些音频声效来导入新课?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叫卖声、地方戏曲的几声唱腔、地方特有的乐器演奏声音或者民俗表演的声音……这些声音能引起学生对于民俗活动的记忆,使学生体会到民俗风情的魅力。所以,各种音乐或声音效果能很好地导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激起共鸣。

三、诗文吟唱,深化理解

音乐除了帮助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外,还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向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尤其是现代诗歌和古诗文的教学,最佳的反馈方式就是“唱起来,唱出来”。之前提到的《诗经•蒹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有七年级上册选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自然不必说,因为有现成的曲调,上完新课让学生唱一唱,不会的跟着音乐学一学,再次体会其不老的深情,对于巩固学习成果非常有效。

对于其他诗歌同样也可以唱起来,怎么唱呢?自然,让学生谱曲难度较大,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选用合适的曲调,改变歌词来唱吧。然而选择曲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抒发伤情的诗歌却用欢快的调子来唱,自然就会成为笑话,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规范引导。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篇2

一、形象设计

朗诵者的形象要意气风发、光彩照人,仪表要端庄大方、亲切自然。男士要将头发梳理整齐,将胡须修理干净;女士要注意发型大方,化妆得体。

朗诵者的服装应整洁大方,男士一般着西装,系领带;女士可着套裙,最好穿八成新的衣鞋,以免给自己制造紧张感。服饰要和朗诵的内容、朗诵者的体貌相配合;服装和鞋子要配套,上装和下装从款式到颜色要和谐;装饰物要和服饰及人物身份统一,戴手表等应松紧适度,女性所配饰品最多不超过3件,不要配戴叮咚作响或太夸张的首饰。朗诵古典诗词可着古装,如朗诵李白的诗《将进酒》可穿古代长袍,衣袂飘飘,以展现这首诗飘逸豪放的风格。朗诵近代作品可着近代服装,如朗诵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可穿“五四”运动时期流行的学生装。

二、舞美设计

简单的道具、布景、灯光舞台等辅助手段,对朗诵也有很大好处,能更好地体现朗诵作品的意境,烘托朗诵的气氛。

朗诵的道具应简朴,如朗诵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可在蓝背景里放两个暗红的灯笼;朗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放一辆轮椅、一张椅子;朗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片段,可垂一片晾晒的鱼网。

朗诵的布景应令人赏心悦目,图案和色彩要和朗诵的主题相匹配,或热烈如火,或沉静幽雅,或古色古香,还可用高低不同的台阶作背景。

根据朗诵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色彩的灯光来烘托气氛。例如,朗诵朱自清的《春》,光线的主色调可用绿色;朗诵郭沫若的《雷电颂》时,可把前台的灯光熄掉,增加明暗对比度,还可根据朗诵的内容在高潮时突然打开舞台上所有灯光,令受众产生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将作品的感染力推到最高潮,或根据朗诵的内容需要采用追光等。

三、乐舞设计

朗诵中配以适当的音乐,有助于营造气氛,渲染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乐曲可以是播放录音,也可以是现场伴奏。例如,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泽群穿着浅色长袍朗诵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旁边坐着一位美少女弹奏古筝。

精心选择和编配乐曲,有时甚至需要将几首曲子加以剪辑编配。配乐应选择情绪变化不大、风格稳定统一的乐曲,或选择一些主题不明朗或无主题的乐曲。这样,乐曲一旦与朗诵相配合,朗诵会自然而然地赋予它某种情绪色彩。所选乐曲还应尽量突出所朗诵作品的风格,如朗诵闻捷的《吐鲁番情歌》,可配以新疆民乐;朗诵中国古典诗词,可配以二胡、箫、笛、琵琶等;而朗诵抒情、深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可配以钢琴、小提琴或大提琴等。音乐常在朗诵前开始,有时也可根据需要等朗诵一段内容后再演奏或播放配乐。若是乐曲组合,应注意过渡、衔接应自然,一般应做到淡入淡出,即前一首曲子渐止,后一首曲子渐行渐起。有时,在两首曲子中也可适当留有空白。朗诵时,还可以配以哼唱、合唱或舞蹈、情景表演等辅助手段,但舞台、情景表演等要为增强朗诵的感染力为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四、形式设计

朗诵时,配以新颖恰当的形式、富有创意的朗诵方式,往往能让受众耳目一新。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央视的新年新诗会等朗诵活动的不断开展,朗诵的形式不断创新,更增强了朗诵的感染力。朗诵的形式分为独诵、对诵、联诵、分角色朗诵、群诵、合诵等。

1.独诵

朗诵材料的绝大部分适合独诵,有关个人情感的内容则更要通过独诵来实现。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那段经典的独白片断,非独诵不可。

2.对诵

两人朗诵,一般为男女对诵。在朗诵时,男女交替,有的地方也需要男女合诵。对诵适合于较长的作品,特别是内容带有两极化色彩的作品。例如,2008新年新诗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修平和王世林朗诵的《我在一棵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就是对诵。对诵的关键是搭档配合要协调默契,表现出来的风格要统一,形式与内容要一致,双方的音色、音质、身高体态、气质风度等条件最好比较接近,以利于整体的协调。有时,根据作品内容的特殊要求,也可以有较大的反差。

3.联诵

联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分别担当一个朗诵材料中的不同部分的朗读,如诗的节或文章的段落,以组合成朗诵的整体,这种联诵适合较长的诗文;第二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各诵一首独立的短诗,连缀在一起组成系列式的单元,如朗诵唐诗绝句组合。联诵的实质仍是独诵,但比独诵有着更丰富的表现力。

分角色朗诵比较适合于童话、寓言、叙事散文、剧本等作品,或生动活泼,或绘声绘色,或锋芒毕露,或异彩纷呈,富有艺术感染力。

4.群诵

这是集体朗诵的一种形式,适合气势磅礴的作品,可安排一人或数人担任领诵,高潮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例如,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可先由一人领诵,朗诵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时,改为群诵,中间“旭日初升,其道大光……”部分又由领朗诵,结尾再次群诵。这样表现作品富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具有很强的鼓舞性。

5.合诵

它是指作品的一部分由一人或几人领诵,其余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其实质是独诵、对诵与群诵的结合,要求领诵和齐声朗诵配置得当。合诵变化多样、气势恢弘,给人强烈的震撼,在大型演出中分量较重。

在对诵、合诵、群诵中,还可以采用压字朗读、重复朗读等富有变化的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感染力。例如,2010年新年新诗会《囚歌》的朗诵,就多处运用了压字、重复的技巧。当朗诵者读到“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时,背景音乐中依次出现了“自由”、“自由”的和声,产生了回声般的效果,显得非常有厚重感。

朗诵时,形象设计、舞美设计、乐舞设计和形式设计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往往能将受众带入优美的意境,获得愉悦的享受。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和梦桐朗诵穆旦的诗歌《在寒冷腊月的夜里》,其道具是一张旧桌子、一把旧椅子,桌上放着一叠发黄的信纸和一支笔,朱军身着蓝色粗布长衫,围着灰色的长围巾,梦桐身穿深色的旗袍。深蓝的灯光、飘雪的背景,让受众回到了20世纪40年代。钢琴曲响起,朱军坐在桌前,拿着笔,轻轻朗诵,时而搓手,时而呵手,时而写字,表现出气候的严寒。至尾声时,他站起来,走到梦桐身边并肩站着,合诵结束全诗。这一节目将道具、布景、朗诵、态势语言、配乐、灯光等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既符合诗歌的具体情境(天气寒冷),又符合诗歌的时代历史背景,向受众很好地诠释了诗的内容,感染力极强,令人回味无穷。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篇3

儿童诗歌的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在幼儿园诗歌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选诗歌内容,贴近实际生活

幼儿所学的诗歌就要选择篇幅短小、诗文押韵、节奏感强的。很多诗词反映的是幼儿自己的生活,富有浓厚幼儿情趣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如《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描写在春池中戏水的鹅的形象,就是以现在幼儿的眼光看还是那么生动容易理解;选择具有角色情节和场面的诗词,如《画》中“远看山有色,近看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以谜语的形式讲出了画上的山、水、花、鸟,幼儿容易理解。

二、朗诵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再创造过程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幼儿园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诗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例如《春天来了》,朗诵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同时,必须借助于画面的描述,调动幼儿的所有感官,去感受春风的柔和、芳香和和悦,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走入到诗的美妙境界中,此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外,在朗诵幼儿园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幼儿园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三、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在诗歌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象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只有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可发散的余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是多向性的,有多种可能,多种结果。教师应让幼儿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在创编幼儿园活动中,激发幼儿创造火花

创编诗歌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为一体的创造性幼儿园活动,教师只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幼儿的创编水平就会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标志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学习多从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有初步的创造意识。仿编诗歌很符合幼儿的这一学习规律。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创编幼儿园活动:小班、中班幼儿可以进行简单的诗歌仿编,即幼儿能模仿原诗的韵律、格式、词语、节奏等,仿编出简单的诗歌。大班、学前班幼儿可以进行难度大一点的仿编和续编幼儿园活动。

此外,问答歌也是一种主要的创编形式。一般说来,幼儿问答歌的形式是活泼多样的,并且题材丰富、内容浅显、形象生动、易唱易记,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的问答说唱中接受认知、情感教育,更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理解力及对美的感受力,又陶冶了幼儿的心灵。问答歌编唱多了,幼儿就有了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编写复杂一点的问答歌,根据一个事物的各种特征,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描绘。如教师问:“螃蟹怎么爬?”幼儿根据外部形态回答:“八只脚横着爬,口吐白沫不说话。”看见乌龟教师问:“乌龟背上背的啥?”幼儿经过仔细观察回答:“硬壳壳,它的家。”教师继续问:“背着家呀怎么爬?”幼儿回答:“一步一步不停地爬,敢和兔子比高下。”由此,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可见,通过创编幼儿园活动,使一花引来万花开,一首小诗引出无数创造的火花。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11-02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时展对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重要职责。借助于对蕴含丰富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怀的古典文化的弘扬,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大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需要丰富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诸多经典作品需要师生反复体验、回味和吟诵。清代曾国藩在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学生充分体味经典诗文的格律之美、音韵之美和抒情之美。只有在吟诵中去充分玩味每个字的含义,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作为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高效的经典诵读日常教学,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校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更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校园文化活动,真正使高效校园成为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主战场。

因此,研究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授《大学语文》课程两年有余,积累了一些关于实践诵读教学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在高校实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可能存在选文较难把握、诵读方法相对单调等问题,对此,笔者对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选文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应涵括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廓,人生观念与人文素养,生命情感与人文理想三个层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选文应该是经过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所选作品需主题健康,积极向上,蕴含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感;所选篇目还需要适宜诵读,篇幅不宜太长或太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选择可以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大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诗歌100首,其涵盖的古今中华经典诗歌比较全面,且多适宜诵读。当然,中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书目众多,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寻找其他更多的经典范本进行对比学习、延伸拓展。除了以上《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里的经典诗歌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没有收入前者中的经典文本篇目。如《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采葛》等,《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而篇》、《为政篇》等,《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等,《庄子》中的《逍遥游》、《秋水》等,《荀子》中的《劝学》、《修身》等,这些典籍中有很多谈及人性、社会、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内容,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还是对人们的精神、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选取这些选文时应尽量选取句子整齐短小,节奏感强的篇目。另外,汉魏、唐宋时期的诗词散文亦有不少适宜诵读的优秀篇章。诸如曹植的《白马篇》、《七步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的诗,苏轼、李清照的词等大多适宜诵读,例如李白典型的代表诗作《蜀道难》,诗人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读来气势恢宏、铿锵有力。以上这些文言经典诗文都具有典范性,语言深入浅出,相对易于理解,适宜诵读。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好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同时,实施经典诵读教育更需要师生以一种植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时代精神,由表及里对经典诗文作进一步发掘,作出新的选择和阐释,且主旨符合当今社会核心价值思想观念。

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灵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也认为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引导途径,让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成为一种立体、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大学语文课堂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前沿阵地,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只有在学校上大学语文课时才会开口读书,经典诵读的成效本身相对缓慢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普遍忽视语文诵读的重要性。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诵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学语文教师最好可以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贯穿经典诵读的教育内容,要求大学生们坚持诵读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

探索开辟大学语文经典诵读的路径,除课堂诵读教学外,更要丰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校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和高校团委老师合作,在院校层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经典诵读比赛,通过给经典诵读比赛中优秀选手计算学分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还可以指导院校学生干部在晨读活动时进行经典诵读、组织成立经典诵读社团、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校园广播熏陶,精心打造了“经典诵读”广播等,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共同推进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三、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诵读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提高课堂诵读教学效果。对于经典文本,可以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1)今音朗诵。即以普通话朗诵经典古诗文及近现代经典诗文,用有声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朗诵者要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人注目的动作把原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采用今音朗诵时尤其要注意朗诵的轻重音及停顿。如为表达坚定、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等句式需要重读;对于比较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如“林花谢了春红”、“寻寻觅觅”等就要轻读。停顿依据主要是标点符号,较长的语句可以依据定、状语作停顿。例如:“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柔美的秀发”。(2)配乐吟诵。借助音乐的旋律,以富有韵味的调式“吟诵”经典文本。“吟诵”本身指大声诵读诗词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今的吟诵发展到可以和音乐相结合,在旋律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配乐吟诵的方式,更能让大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经典篇章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同时也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吟诵尤其要注重语调的合理运用,一定要揣摩好文章的语句含义,是喜是悲,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需要恰当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例如吟诵《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报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时,整体节奏要慢,特别要注意平声字和句尾韵脚要拖长声韵,要吟诵出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3)古诗新唱。是在经典诵读中介入当代歌曲的“咏唱”。用现代曲调把经典篇章有感情有节奏地、优雅地唱出来。这里重点需要注意做好对作品节奏的把握,注意经典文本的押韵、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声音的强度,唱出铿锵和谐感,使音调优美和谐。例如著名女歌手王菲就歌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电视剧“甄执”里的主题曲就是出自唐代文人温庭筠之手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采用咏唱的方式甚是新雅,动听悦人。

四、大学语文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在学习、诵读经典文本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初学的经典文本。可以让学生采用各自朗读、小组齐读、男女同学搭档诵读、朗诵表演、吟咏表演等不同方式诵读,尽可能扩大学生课堂诵读的参与面。(2)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针对部分艺体类专业学生,文本内容不宜讲解过于深入,古诗词、文言作品选取较为简单的篇章进行教学,宜扩大现代诗歌、散文篇章的教学,讲透诵读技巧,课堂上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针对功底相对较好的文理类专业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讲解,在把握总体解读不过于深入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先秦诸子散文、古诗词等较难教学篇章。(3教师自身加强诵读学习与培训。语文教师经典诵读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率,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教师自身应尽可能理解经典文本的深层含义,不断体验、感悟经典的文化内涵。高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诵读培训,从而推动提高教师群体的经典诵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

[2]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532.

[3]余恕诚,俞晓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篇5

一、激发兴趣向往美

诗歌教学中要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酝酿学生审美情绪,激发学生对诗歌审美阅读的向往。教师还应该运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现代化设备,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营造诗歌审美的氛围,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共鸣。使学生通过其中的画面,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其中名家的配乐朗诵,体会诗歌的意境。当然,诗歌本身才是审美的对象,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效果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得不偿失了。

课堂上注重利用师生互动,开展课堂活动,或快读或慢吟,或诵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默读,或接龙,来培养朗诵兴趣。平时组织“课前古诗朗诵”、“古诗词知识竞赛”等活动,也有很好的效果。“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还可以发挥教室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教室中可以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书法作品,在黑板报上开辟“古诗角”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注重朗读体味美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抑扬顿挫,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品味理解古诗的重要方法。教会学生美感诵读,用富有情感的诵读构建学生的审美感知。商友敬教授说:“要把朗读古诗,看作是古人在说话,看作古人在借你的嘴来表情达意那就好了。”

首先要给学生榜样示范,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范式”。教学时,还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读诗的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从而达到诗歌教学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课堂上应根据需要采取听读、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读。使学生被古诗的韵律节奏美感染,欲罢不能。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效果。

正如课程标准所说:“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叶圣陶说“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三、分析技巧理解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取适当的表现艺术去表现思想情感,突出美感。教师要适当教给学生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美包括修辞美、表达美、手法美、遣词造句美等等,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味,感受到其艺术之美。

学生在诗歌阅读理解中认识到,诗人或比喻或拟人,或借代或夸张,或正侧相映、或动静相谐、或虚实相生、或点面结合,或绘声绘形绘色,一切手法之美都是未来表现诗歌的意蕴情感之美,在手法分析中总能让学生在诗歌的辞采里流连忘返。

四、引发想象拓展美

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也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诗歌的不少内容在表达上都是含蓄委婉的,处处是有“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整而细致地在头脑中铺展画面,拓展内涵。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把分散的抽象的意象整合成和谐的画面。从声、色、味等角度获得立体化的感知。

中国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讲究“布白”,而诗歌的留白能引发学生的遐思。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对美的形象进行再创造,可以增添新的意境,对留白的部分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去创造美和鉴赏美。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篇6

一、朗读的意义

本学期选修的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朗读,养成诵读的习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良好的语感,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不仅如此,朗读还能大大丰富语言的表现力。通过诵读,文学作品中那些生动的文辞、感人的描写、优美的韵律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朗读教学收效甚微的原因

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师生双方对朗读训练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许多教师习惯大量的讲和练,而不重视朗读教学,不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在学生方面,由于受“考什么就学什么”的思想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影响,他们普遍厌倦诵读,认为费时费力又没有效果。所以,不拨开这些认识上的迷雾,是不可能落实诵读的要求的。因而,应从认识上加强探讨,才有可能建立优化诵读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朗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理解思想内容,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情感变化

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了解了背景,学生就能知人论诗,容易被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感染,从而产生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

(二)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采用相应的朗读技巧。

朗读的技巧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把握语速、语调、停顿、轻重音。技巧本身就是为了适应诗文不同思想情感而产生的,它有助于诗文情感的充分表露。可以说,朗读的精彩就意味着理解的深刻。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有效的方法是:

首先,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五言诗每句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在进行诵读教学时,注意对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文的抑扬顿挫之美。

其次,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调的高低不同、语音的长短各异、语意的轻重有别来体悟和表露其中的情感。通过细心揣摩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上的不同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诵读,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语调要欢快。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要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感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诗人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心境依然欢畅,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一一风荷举”要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阕抒发怀乡之情,语调要轻柔,读出如梦似幻的感觉。“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声音轻柔而舒缓。

再次,引导学生诵读的同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一般。通过想象延伸画外之景,通过想象揣摩言外之意。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充实它,丰富它。这样,才能使寓形于声的朗读产生真实生动和亲切感人的效果。比如,杜牧的《山行》这首游览秋山的名作,教吟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时,突出韵脚“斜”字,音调由轻细转为响亮,并配以举头远眺的神态,很能使学生的耳目产生联觉,仿佛真的看到了山上那条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山巅的石径。引发学生想象“白云深处”的景观:白云飘浮,烟雾缭绕,忽然有一处小屋出现了,这时学生脸上会情不自禁地露出惊叹、欣喜和向往的神色。学生在“因声入境”中产生联想,产生诸多名山胜景如在目中的感觉,将会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

(三)因“材”施“读”,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

诗歌的朗读:应体现出鲜明的节奏,一般要舒缓一些,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含蓄,每个字都有极强的表现力,只有慢些读才能给听者以体会的余地和回味的时间;韵脚要读的清晰、响亮;根据情感发展的脉络读出起伏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散文的朗读:要有浓厚的抒情气息,把握好文章的风格,或热情洋溢,或含蓄舒缓,或高亢激昂,或委婉曲折;切忌千文一腔,平板无情。

小说的朗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必备的要素,朗读小说要抓住这三方面,用有声语言表达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展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其中,人物对话是小说朗读中要着意解决的问题,既要考虑人物形象的因素,又要顾及到叙述者的身份、地位、场合、交际目的等,应讲究分寸感。

(四)范读引路与学生仿读相结合

根据指导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范读时,学生可跟着轻轻读,让学生边听边读,体味轻重缓急、语句停顿和诗文感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读书练习的机会。教师范读后请能力较强的学生仿读,其余学生注意听,读后互相点评,对读错的字、添漏字、缺乏感情、语调变音的地方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再范读,起导向引路的作用。

周代,小学和大学(即太学)都开设“诵诗”这门必修课。《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同礼?春宫宗伯下》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可见当时的学校多么重视对贵族子弟进行诵诗教学。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深知诗歌与音乐对陶冶人的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平时花很多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据文献记载,他的弟子曾子和原宪吟唱《诗经》中的《商颂》非常出色,所谓“声满天地,若出金石”。不仅如此,孔子还善读《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赏。所以,笔者认为,诵诗教学是欣赏,教学古诗文、现代文行之有效的途径。

诵读是一个言语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直至背诵,不但实现了语言的积累,训练了语感,也同时受到了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而且还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三国七步成诗的曹植,南朝倚马可待的袁虎,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怎能才高八斗、文思泉涌?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们,哪一个又读的少背的少呢?有人说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矛盾能背《红楼梦》等等,想必并非子虚乌有吧。没有多读多背,哪能写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事实证明,通过强化诵读训练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素质,是古今通用、恒久不变的法则。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篇7

【关键词】现代诗歌 策略研究 字音 停顿和节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对于现代诗歌的朗诵部分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现代的长诗,都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但是现代诗歌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朗读知识呢?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让通过自己语调、节奏的变化体现出诗歌中的独特意境,这都需要我们教师作出细致的解析。笔者认为,在诗歌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学生优秀的朗读能力到底需要老师提供哪种类型的朗读学知识。怎样教书,才能让学生觉得整堂课不那么枯燥无味。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并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教好现代诗歌朗读。

一、现代诗歌朗读策略研究

1.注意字音。通常,现代诗词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言的,时而参差错落,时而整齐对仗,时而其实恢弘,时而宛若清汤。众所周知,汉语的音调的押韵,句式的变化以及平仄是组成诗歌旋律的基础(因为诗歌也是由基本的汉字和句式组成的),因而,笔者认为正确的朗读是朗读现代诗歌的第一部分。这就需要学生正确及熟悉的认识全诗的字词(教师可让学生首先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的内容)。注意:在学生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有力,吐字有力。朗读时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不能掺杂一些难懂的方言等等。教师在一旁可以先泛读,然后学生在跟着老师读一遍,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一个一个的读,同时要注意他们的发音情况,随时进行矫正。

【案例分析】在教科书的课后建议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段话““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例如:“海风在怒号”,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不断扩展,在同学面前大声的朗诵出来。因而,在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不断的发现学生们再哪些朗诵方面出现问题,是轻读方面还是翘舌音方面。

师(在黑板上写下海风在怒号):读完前面讲的诗,同学们是不是有种想做诗歌的冲动呢?老师在黑板上下了“海风在怒号”,同学们可不可以用十分钟的时间写一首诗,然后大声的朗诵出来?生:可以是一句话吗?师:当然可以呀。……(十分钟过后)师:同学们写完了吗?谁能给老师读一下自己写的东西呢?生:凛冽海风咆哮,渔人海上飘摇师:不错,能不能说出你这句诗里应该注意哪些读音吗?生:我觉得诗歌首先要押韵,然后具体的词,像“凛冽”中的“凛”是前鼻音。师:不错。……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就能充分掌握到诗歌的精髓,一举两得,因而笔者建议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给予学生们自我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大胆的尝试。

2.注意停顿和节奏。常常在电视剧中或者教学磁带中听到,演员或者播音员常常抑扬顿挫的读着一段诗歌。不难发现,适时的停顿才是他们将诗读出味道的基础。停顿包括强调停顿和语法的停顿。正确的安排出停顿的时间以及停顿的位置,不但自然的调节出朗诵者的气息,还可以完美的呈现诗歌的语气,生动体现诗歌的节奏感。因而在朗诵诗歌的时候能够抢出发现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各层次与各层次之间的内在关连,形象生动的表现出诗歌的主体内容。如果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完全没有停顿,就没有了节奏上的美感以及思索的空间。

诗歌的另一个关键的点就是朗读者必须要掌握住诗歌的节奏。节奏可以说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诗味恰从节奏中来。大学时,曾听自己的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可以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绝对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歌。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这是没有人怀疑过的天经地义。”由此可见,节奏对已诗歌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项指标。格律诗要读出回环鲜明的节奏,而相比而言,自由诗朗读时就必须要更加的灵动停连,起伏跌宕,善于使用一些虚实、快连、推进和长停等技巧,因情用声,因境抒情。现代诗歌本身就有一些较强的节奏性,能够很好的宣泄感情发生、收结连续的情节,对学生来讲会起到很好的感召作用。学生在朗读中增强节奏性,不但能够显示现代诗的音韵之美,也能显示出诗歌优美的意境,诗味能够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二、结论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道:“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眼到口到对于培养中学生现代诗朗读能力非常重要。老师应当积极的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放声的朗读,在现代诗的朗读中找到现代诗歌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篇8

当前,绝大多数的早读课都被齐读课文这种形式所占领,然近期笔者所作问卷调查发现齐读的效率十分低下。齐读低效的根源在于,它只是强迫学生在口头上诵读经典,典范的语言真的进入学生的内心了吗?

高一下学期学习《鸿门宴》时,我们将《乌江自刎》印作文言文阅读练习,学生对霸王别姬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再讲授课中的楚汉二主性格,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和历史人物都产生了浓厚兴趣。早读课上我们选择了刘邦的《大风歌》、项羽《垓下歌》、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等材料,用PPT投影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先齐读后代诗人评价诗歌三首,思考楚汉之得失;然后听音频材料(中央广播台楚汉争霸专题品读),接受专业朗诵之熏陶;再安排4人一组,分小组朗读《大风歌》或者《垓下歌》;最后由小组推荐代表表演朗诵。本次早读课反响较好,后有多名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垓下歌》,还有学生用优美的笔调扩写霸王别姬的场景。因此我们认为这次早读课达到了预期目标,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因而是有效的。

笔者也收集有一个因选材陌生化而导致失败的教学案例:四月暮春时节,我们选取了两首与春景相关的诗词,放到早读课上与同学分享。分别是宋祁《玉楼春·春景》和张先《天仙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记住“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华弄影”2句千古名句。当时课程正进入《过秦论》《师说》等文言散文全篇背诵阶段,学生已有较重的背诵任务,此时突然加入完全陌生的诗词并且要求额外背诵,对他们来说形成了额外负担,因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事后默写检查表明,能正确默写出这两句的学生不到20%。

由此可见,早读课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相关,应避免选取超越学生情感体验范围的陌生材料(情感陌生)。早读课选材更应注意与高中生的审美水平相一致,否则将出现老师神采飞扬,学生一头雾水的局面。

在激励学生与文本、与教师形成对话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选取适当的早读材料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早读的兴趣。总的来说以下四类材料适合在早读课上使用。

一、教材材料

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及课文选段,大部分是值得朗诵的。无论出于应试需求还是出于审美追求,都不妨在早读课中安排朗诵课文中的这些典范文章。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的《边城》、《咬文嚼字》、《过秦论》、《兰亭集序》,第三册的诗词等都是经典篇章,值得反复诵读。

二、教材衍生材料

这里主要指语文读本和教师自己编选的材料。比如上述楚汉争霸主题系列诗文等。

三、学生自选材料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十分渴望在早读课上加入自由朗读的时间。为回应这种需求,我校在早读课中增加学生自选材料朗读时间。这段5~15分钟的时间作学生朗诵自己的优秀习作、介绍成语故事、推荐优秀文学作品、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之用。

四、基础知识材料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篇9

一、扩大阅读面

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跳跃性,理解与欣赏有一个从入门到深化的过程。

如果想一会儿就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或者单凭学习教材上少量的古诗词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飞猛进,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有条件的话,还可自制幻灯片,并为诗词配上乐曲朗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定期组织评比,看谁的古诗词朗读的好,背诵得多,看谁的赏析文字写得好,谁的图片设计的巧,乐曲选配的得当,促使学生广泛涉猎,提高其感悟、鉴赏能力。

二、创设情境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词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真正体会诗词深刻隽永的意蕴。具体来讲,教师可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画图展示、乐曲播放、形象描述、背诵相关古诗词等方面创设情景,感染学生。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可配上凄婉的古典送别曲或相思曲范读,使学生一开始就沉浸于忧伤哀婉的氛围中,感受诗人的幽居苦情、离愁别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要求学生先背诵一些熟悉的军旅诗、边塞诗。在相关古诗词的诵读、背诵的良好的氛围中,把学生带入特定情景,更便于学生理解岑参在诗中所描绘的塞外艰苦环境和将士为国戍边无怨无悔的情操。

三、反复诵读

优秀的古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富于音乐美和节奏美,最适合朗读和吟诵,大声诵读才能体会个中的情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足见吟诵的妙处。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应始终贯彻诵读法:初读识字通词,再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领悟作者抒发的感情。以读带讲,读思结合,读议结合,于反复诵读中品味古诗词丰富的内涵。诵读方式也应灵活多样: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默读、配音诵读、背诵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诵读中营造气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把握诗词的意蕴情趣。多读、多背、多想、多记、应是学习古诗词的最基本方法。

四、比较阅读

古代诗人很重视遣词造句的工妙。有的诗句往往着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绪万千,因此能千古传颂经久不衰。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就应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品读赏析。替换比较,就是一个极好的教学方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应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阔视野,深化理解。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或是同一题材风格相近的作品。如教学刘禹锡的《秋词》(首句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时可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描绘的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眼见寂寥萧索的秋景,感受到的也就是秋风萧瑟,凄凉伤感,曲中景象无一不感染着悲秋的情调。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常人悲秋的笔调,用“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抒写自己满怀希望的豪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便会准确领悟诗意,加深对诗词意蕴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

适合朗诵的诗歌散文篇10

反复诵读,感知儿童诗的节奏美

儿童诗《听听,秋的声音》的第一节:“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诗中长短句里有鲜明的节奏,叠字和拟声词里,有韵律、强弱等音乐感。这样的儿童诗富有节奏,反复诵读,简单而充满乐趣。

再拿王宜振先生的《两个呼噜噜》来做例子吧。

小猫睡得香,

小猫睡得熟,

小猫喜欢打呼噜,

呼噜噜,呼噜噜……

爸爸睡得香,

爸爸睡得熟,

爸爸喜欢打呼噜,

呼噜噜,呼噜噜……

两个呼噜噜,

穿成一串糖葫芦,

两个呼噜噜,

吓跑两只小老鼠。

初读诗歌,呼噜噜的音韵和谐,让学生读起来感觉有趣,琅琅上口。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再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每句诗句尾字有什么特点?在一阵又一阵快乐的呼噜噜声中,学生发现了诗中的尾字都用“lu”作为韵脚,而且很快就找到了句末押韵的字:熟、噜、芦、鼠。带着这种发现,学生通过个人读、男女比赛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感受句末押韵给朗读带来的独特体验。最后,师生合作读、学生表演读,把这轻松活泼的家庭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在一次次的反复诵读中,体会到儿童诗和谐的节奏,精妙的语言,纯真的情感。

展开想象,触摸儿童诗的绘画美

诗人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用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把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打开想象之门,边想象,边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触摸诗人描摹的绘画美。

儿童诗《雨点》表现出了动感十足的绘画美:“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在教学中,学生边朗读,边想象雨点所到之处的画面,在想象中走进了雨点的世界。此刻,无论是在悠闲睡觉的雨点,在开心散步的雨点,在洒脱地奔跑的雨点,还是在勇敢地跳跃的雨点,在学生的眼里,都是这么活泼可爱。这种富有动感的画面,就像是一首雨点弹唱的快乐之歌。老师适时拓展想象画面:雨点还会落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呢?这首诗歌的绘画美在同学们的再次想象中得以延伸。

再看儿童诗《笑声》。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想象:下课后,你好像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这些小朋友在哪里做游戏?怎么玩的?上课钟声一响,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边想象,边朗诵诗句。从“笑声挂满教室/串在走廊上/然后跳下梯级”来想象下课钟声响过后,孩子们快乐下楼梯的画面。再从“笑声,追逐到操场上/给抓住的笑声/又和几个笑声/扭成一团/分不开来了”,想象孩子们在操场上笑着、跳着、闹着、玩着的快乐画面,到处都能看见灿烂的笑脸,到处都能听见快乐的笑声。从“上课钟声一响/笑声就和解了”,想象上课铃声响后,孩子们的快乐戛然而止,纷纷跑进教室的样子。这样,学生通过边朗读,边想象,触摸到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联想到自己课间活动的快乐,从而体会到诗人传递的快乐。

品读诗句,体验儿童诗的情感美

台湾诗人林武宪的《阳光》,短短的诗句中散发着一种活泼、温馨的美。在学生对全诗有了整体感知后,教师可这样引领学生品读诗句。(摘取一个片段)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阳光在窗上爬着”。

师:老师有个疑问,阳光没有手,没有脚,怎么爬呢?

生:这是拟人句。阳光本来没有手和脚,但是诗人赋予它生命,像小孩在窗子上爬动一样。

师:那如果我把它改成“阳光在窗上照着”,行吗?你们说是“照着”好还是“爬着”好呢?

生:“爬着”好。

师:那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照”呢?

生:让句子变得更加活泼。

师:说得真好。“爬着”显得特别活泼,“照着”就不活泼了。为什么“爬着”就显得特别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