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习初中化学十篇

时间:2023-03-24 02:46:07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篇1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化学 学法指导

常言说:磨刀不费砍柴工。学习要讲究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是高中理科学生必学的专业课程之一,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可见良好的方法,先进的理念指导尤其重要。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高中化学学习的学法指导如下:

一、预习的习惯的养成指导

由于初中教材的改革,使得初高中教材间存在着很大的脱节。高中教材第一章安排的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里面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重要基础理论。这部分内容概念抽象,知识点烦杂,再加上知识点之间的脱节,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我们知道,上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习新知识时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储备在头脑中的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循序渐进。上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学生在听课时出现知识障碍,查看过去的教科书,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也不行。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会讲到初中学过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它们的分类依据,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预习把这些知识点整理清楚,那么对学好氧化还原反应会大有帮助,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能独立总结得到。再如,在学习氧化还原本质之前搞好预习,那么在上新课之前就可以发现要用到初中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如果知识有遗忘,可以翻开初中教材有针对性的复习一下。这样课堂听讲就会很顺利。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时要强。具体来说,在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初步领会的部分时,就可以进一步关注老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当然,也可以考察一下自己预习的效果,对知识的领会是不是正确的。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还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上课也会更加专心致志。

二、整理笔记的习惯指导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然而学生所做的笔记只是对课上板书的复制,课后很少同学会去整理。事实上笔记本除了要用来做好上课的记录外,还应当在平时不断加工,把笔记本变成复习时真正有用的宝贵资料。怎样整理笔记呢?

打开笔记本,把笔记分成两部分:

1.正页部分:笔记本右边的一页,主要用来记课堂笔记

在正页的右侧,可用铅笔画一竖线,竖道右侧部分专门用来记上课的随笔,例如,听讲时自己的体会,疑问,老师强调的重点问题,容易出错的问题等。

整理笔记时,先把上课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然后把笔记上记录的疑点弄明白,如果需要,再把有关内容补进笔记本内。

2.副页部分:笔记本左边一页

笔记本左边一页所记的内容应当与正页的内容相关。在预习时,把涉及新课的一些旧概念,旧知识,从有关的书上摘下来,写进副页,作为上课用的预备知识。例如,预习“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时,可以把涉及这部分内容的旧概念,旧知识,如电解质,离子,电离,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等,从初三教科书上摘录下来写在副页部分,至于摘录的详细程度,要有自己的学习水平决定。总之,副页可以用来记以下的内容:

a.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得不太好或已经忘记的旧概念,定理和公式等;

b.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和体会;

c.听讲和看书时自己悟出来的重要体会;

d.容易出现的错误或容易混淆的概念;

e.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针对性强的精彩内容;

f.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等。

如果平时下功夫把笔记整理好,一旦到了阶段复习时,一看笔记本心中就有数了。这样在复习时就节省了查书,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和重新记忆的时间。有的学生天天记笔记,可是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时却从不顾及,甚至看到自己的笔记本心中就烦(因为乱或不完整),认为不如看书。那么,每天上课记的笔记实际上是无效劳动,这种笔记自然不会有什么作用。不少学生体会到,有了要整理出一份好笔记的愿望,学习时必然会更加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长久支持下去,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发展思维能力的指导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学生学习时经常与有关事物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打交道。我们的学习目的,是要了解这些基本事实,并在这个基础上领会,理解,最后掌握这些基础理论。了解基本事实并不困难,通过感觉,知觉就可以完成。例如,钠和水反应放出气体,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出热量,氯气和氢气混合在光照条件下会爆炸等等,这些事实通过观察都能得到,但要掌握基本理论就没那么容易,学生要思考,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否则就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念和原理也就无法建立起来。那么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思维能力呢?

1.多问“为什么”

问题是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的有效催化剂。当有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才会活动起来,思维能力才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 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看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能力肯定会得到发展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透彻。

2.坚持独立思考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但提出来后自己不积极思考,只等着老师讲解,自己抄抄现成的结论;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陷入了学习落后的境地。古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惘。有些学生学习效率之所以不高就是缺乏独立思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遇到的问题,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问题就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特别要注意克服依赖性,坚持独立思考,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独立思考,经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篇2

关键词:初中生;习惯;性格;教育

初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且我们面临的是独生子女背景下出生的90后初中生,个性张扬,价值观念各异,习惯千差万别,对他们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班级建设的基础,班主任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一、用规促园,以制度规范习惯

俗话说:有怎样的班主任就有怎样的班集体。班主任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班集体,重点抓哪些方面的行为,应该未雨绸缪。我认为初中常规习惯最重要的是两方面: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及定期进行复习的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的生活卫生习惯,与他人相处的文明、诚信、感恩习惯,对集体负责的乐于奉献和敢于担当习惯等。为了达到培养这些习惯的目的,班主任开学时在及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班规,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和行为方面该怎样做。如该怎样预习,有什么要求,班级对预习的检查、谁来检查和不预习的处理等应有详细的规定。有正确的行为导向,才能在班级中形成整体的行为习惯,即总体的班风和学风。

事物是在变化中发展的。班级的制度要随班级的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而有所侧重和变化。初一的学生单纯、对老师的依赖性强,交往合作能力差,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要强化按规则办事,没有特权,一视同仁。重点抓预习、听课、作业完成等学习习惯,道德上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学会与他人相处的习惯。初二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都将出现分化,学生有松懈感,逆反心理加强。重点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自信的教育,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要给予更多耐心的人文关怀。初三学生有了升学压力,紧张感加强,有了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需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给他们介绍他们心目中的名校,我校优秀学生的成长故事,观看世界名校纪录片等等,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促进和提升学生已有的良好习惯,形成较为稳定的人格。

二、对症下药,从细节养成习惯

在班级管理中,每周、每月、每学期都会出现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班主任随时深入班级,及时了解班级存在的问题,调整制度,从细节着手,规范行为。初一上期,由于学习内容较为简单,抄袭作业、听写作弊的现象几乎没有。到了下期,难度加大,一部分同学便开始抄袭作业,听写作弊,提前写在手上、桌子上、夹带在校卡里、笔袋里,五花八门。我深入了解了情况,原来是一部分学生基础要差一些,难题做不出,英语学习上又有障碍,又怕老师认为不认真,影响一个小组的考核,便采取了如此捷径。鉴于此,我对作业做了分层次的要求,让每位学生拟一个一天时间安排表,每天必须挤10~20分钟来专门读英语,加强了对抄袭作业和听写作弊的管理,诚信和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便及时得到培养。

有位哲人说过:培养习惯还要从改掉不良习惯开始。面对都有不良习惯的众多学生们,我们要助人自助,促人自悟,变“要他做”为“他要做”。从学生自己做起,改掉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是最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我们召开了习惯的主题班会,看了很多关于习惯的论述和案例,学生们对培养习惯达成一致的认识。其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生们要了解自己存在什么不良习惯。小组召开民主评议会,听听在同学眼中自己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缺点,做个调查表,看看在父母、老师的眼中有哪些习惯该改掉。将意见综合起来找到自己最应该改掉的不良习惯,最后,便是对症下药,制定一个改掉不良习惯的计划表,贴在课桌上或笔记本上,然后只要改掉一个不良习惯,便在自己的成长档案上写上自己的进步,转变很突出的推选为小组最佳组员,再在班级综合评比为荣誉星或进步星等等。学生们自己改掉一个又一个习惯,那良好的习惯自然就慢慢形成了。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篇3

【关键词】初中 化学教师 学生 自主学习 有效方式

初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级阶段开设的课程,学生在九年级才会学习化学知识。化学知识涉及到很多原理和化学现象,这些知识较为抽象,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由于九年级的课程内容比较紧张,化学这门新课程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采用“灌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以被动地位。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不断,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初中化学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指导学生预习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也会让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预习,但是教师却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过程进行了解。很多学生往往不太注重预习过程,他们在预习化学教材内容时,只是将所学知识稍微阅览一遍,之后对于所学知识没有任何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他们明确预习目标,让他们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和目标进行预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预习的效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预习和应该预习什么内容,有利于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课题1“水的组成”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所学知识。“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涉及到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和化学方程式三个主要学习内容。教师应该让学生从这三点出发预习课文。同时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些基本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中加以解答。教师应该设计这些问题,比如“水属于哪一类物质”、“水由什么元素组成”、“我们在冬天看到河面上漂浮着冰块,这其中反映了水的什么性质”以及“高原地区的人们在烧开水时,为什么会使用高压锅”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该章节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预习,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并将较难理解的部分备注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学习。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不仅应该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不应该忽略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课堂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脱离了课堂,学生的学习就无从谈起。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使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相信大家都看过安徒生童话故事,里面有一位国王能够点石(CaCO3)成金(Au),这可信吗?”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相互讨论,然后推导出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化学反应写出具体的方程式。比如,其中一组学生就“氯酸钾制氧气”进行探讨,在讨论中注意化学符号和化学条件的写法,知道化学方程式中需要注意的内容,从而真正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点。所以,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适当开展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了上述两点要求之外,教师同样不能忽视课后活动的作用。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学生的学习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开展课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巩固,从而提高化学水平。但是现阶段,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们会给学生布置很多练习题和模拟试卷,使得学生的课余时间全部被这些试卷占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创设课后活动,让学生就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从而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课题1“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适当开展课后活动。该课题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原子的构成以及相对原子的质量等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所开设的课外活动也应该围绕这些知识展开。教师应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我们根据教材中所讲述的实验内容进行学习,可以掌握质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在,请你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其他化学实验来证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就会对此进行探究,然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反思,帮助自己提高化学思维和认知能力。所以,课外活动的展开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和春芳.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8.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前;课堂;课后;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30-01

新课改的理念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教学天地。与课改同行,教师不能说也不可能说“No”,更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示范课、优秀课、观摩课一套,回归常态课又新鞋走老路。审视生物教学,有的教师的确穿新鞋、走老路,远离素质教育,轻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强化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谈谈如何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一、课前预习――高效学习的前提

(1)合理处理教学内容。初中生物教材虽然经过一再改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在教学实践中不容易操作的地方。如有的章节教学重点、难点过于集中,有的知识又相对简单。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掌握,合理使用教材。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对重点、难点点拨到位;对相对简单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避免一节课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学得累的情况出现。

(2)课前预习知识网络化。在课前预习中,制订提纲式的预习学案,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预习,知识点要以“纲”的形式,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的教学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设计以下预习学案,将知识点以提纲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利于学生课前自主预习。1)动物运动多种多样,尝试说出下面动物的运动方式:蚯蚓( ),鱼( ),鸟和昆虫( ),哺乳动物( )。2)运动系统的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 )和( )组成,骨骼又分为( )和( )。3)骨和骨骼的不同( )。4)关节分为( )、( )、( )、( )和( )。关节的结构分为三大部分( )、( )和( )。脱臼是指( )。5)骨骼肌由( )和( )组成,具有( )和( )的作用。6)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是怎样协调和配合的?7)运动的完成,运动是怎样产生的?运动又是怎样完成的?这样,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填空、思考等问题出现,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为课堂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活动――高效课堂的核心

(1)以实验激发兴趣。例如,对于“单细胞生物”的学习,教师可采用实验的方法,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对于草履虫的应激性的认识,让学生先明白什么是应激性,再让学生在载玻片左侧的培养液的左边放几粒小盐粒,观察实验现象:草履虫游到没有食盐的一边。进而提出问题: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草履虫的应激性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自己构建的知识会记忆深刻且经久不忘。

(2)讲练结合。实际教学中,练习的方式不一定是知识点讲解完毕,再集中训练,如果这样教学,也会给人一种“灌输”知识之嫌。巩固的方式可以灵活运用,可以在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以在一个问题之后,也可以在一节课结束之后。练习和知识点穿行,可以起到随时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之效,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时,在学生了解了草履虫的结构和特征之后,再设计如下练习,可以趁热打铁,及时巩固知识。1)草履虫从外到内是( )( )和( )。此外,还有负责运动的( )、负责消化的( )等结构。2)一个草履虫一天可以吃掉( )个细菌,因而,草履虫具有( )水的作用。3)单细胞生物也能( )有利的刺激,( )有害的刺激,具有( )性。

三、课后反思――高效学习的保障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反思中进一步探讨,在反思中充实自己。课后反思,回顾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等。这种反思形式,以形成知识间的网络结构为主要形式,一般以提纲的形式,归纳一节课所学内容。例如,以“单细胞生物”教学为例,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性归纳。让学生结合课文知识,将一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以流程图的形式,或者以表格的形式,加以整理,利于学生复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结束语

初中生物一直被置以小科、副科之位置,生物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思想不端正等问题。本文从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课后实践活动等方面,论述初中生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错误认识,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不断开拓创新。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是每一位生物教师的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士杰.例谈“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6(04).

[2]陈远辉.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篇5

片断一: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现在老师出示几道题目,看谁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6×7=

7×8=

4×5=

师:这几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多少?依据哪一句乘法口诀?

生1:6×7=42,依据是六七四十二。

生2:7×8=56,依据是七八五十六。

生3:4×5=20,依据是四五二十。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以上几道题准确无误,看来,同学们对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学习的非常棒!

师:春天是美的季节,为美化环境、绿化校园,学校开展植树活动,王老师运来了三捆小树苗,每捆20棵,一共运来多少棵小树苗?

生4:60棵。

师:哦!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么快的?

生5:20×3=60(棵)。

师:为什么20乘以3等于60呢?能说说具体的想法吗?

生5:我是通过课前预习知道的。20×3可以想成3个20相加,因为20+20+20=60,所以20×3=60。

生6:20×3想成2×3=6,所以20×3=60。

生7:20×3想成2个十乘以3等于6个十,就是60,所以20×3=60。

片断二:

师:三(2)班有36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每组3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生1:可以分成12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列式呢?

生1:提前预习的呀!列式为36÷3。

师:这个算式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

生2:上节课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是不是整十、整百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师:同学们对上课的内容认识很到位。那么,不是整十、整百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该如何进行呢?

生3:36÷3想3×12=36,所以36÷3=12。

生4:36÷3,因为30÷3=10、6÷3=2,所以36÷3=12。

师:说的很有思路,第二种方法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呢?

生5:36的十位上是3,表示3个十,3个十除以3等于10;个位上的6表示6个一,6个一除以3等于2,10与2合起来就是12。

教学反思: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的内容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口算的方法,更要求理解口算的算理。我原以为学生难以理解算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如此,所担心的情况没有出现,学生思路清晰、语言流利地叙述了算理的过程,着实让我感到意外。难道这个班的学生与众不同吗?当然不是,他们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学生,但有这样高效的学习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与他们在课前充分的预习是分不开的。

在每节课的学习之初都要求学生先预习,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自学。在具体的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围绕以下三点进行。

1.预习什么。

预习单元整体知识的编写体系,了解一个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怎么预习。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98%的学生认为预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88%的学生在学习中想预习,但没有预习的原因是什么,在问卷调查中大多学生选择的是A(不知道怎么预习)。想预习的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不知道怎么预习是没有好的预习方法,怎么办?教师就应该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如学习两位数乘以和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第一课时学习整十、整百和整千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第二课时学习不是整十、整百和整千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第三课时学习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第四课时学习不是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如果学生把知识编写的体系把握住,还愁不知道怎样去预习吗?其次,让学生明白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既把握了单元知识的编写体系,又了解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就会一环扣着一环的往下预习,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新课的学习。

3.自测预习效果。

新课预习之后,通过课后设置的试一试、练一练等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在新课学习时,可以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最后达到化解的目的。从教学片断一和片断二可以看出,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思维被启动,数学智力被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归功于课前的预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主、愉快的学习。”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课前预习的话,将成为他们高效学习的助推器,让他们不断获得发展。

(责编 杜 华)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中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口算更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的有效途径。口算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效率,也为下一单元的笔算乘、除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口算是以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为基础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先预习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的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片断一: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现在老师出示几道题目,看谁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6×7=

7×8=

4×5=

师:这几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多少?依据哪一句乘法口诀?

生1:6×7=42,依据是六七四十二。

生2:7×8=56,依据是七八五十六。

生3:4×5=20,依据是四五二十。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以上几道题准确无误,看来,同学们对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学习的非常棒!

师:春天是美的季节,为美化环境、绿化校园,学校开展植树活动,王老师运来了三捆小树苗,每捆20棵,一共运来多少棵小树苗?

生4:60棵。

师:哦!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么快的?

生5:20×3=60(棵)。

师:为什么20乘以3等于60呢?能说说具体的想法吗?

生5:我是通过课前预习知道的。20×3可以想成3个20相加,因为20+20+20=60,所以20×3=60。

生6:20×3想成2×3=6,所以20×3=60。

生7:20×3想成2个十乘以3等于6个十,就是60,所以20×3=60。

片断二:

师:三(2)班有36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每组3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生1:可以分成12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列式呢?

生1:提前预习的呀!列式为36÷3。

师:这个算式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

生2:上节课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是不是整十、整百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师:同学们对上课的内容认识很到位。那么,不是整十、整百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该如何进行呢?

生3:36÷3想3×12=36,所以36÷3=12。

生4:36÷3,因为30÷3=10、6÷3=2,所以36÷3=12。

师:说的很有思路,第二种方法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呢?

生5:36的十位上是3,表示3个十,3个十除以3等于10;个位上的6表示6个一,6个一除以3等于2,10与2合起来就是12。

教学反思: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的内容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口算的方法,更要求理解口算的算理。我原以为学生难以理解算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如此,所担心的情况没有出现,学生思路清晰、语言流利地叙述了算理的过程,着实让我感到意外。难道这个班的学生与众不同吗?当然不是,他们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学生,但有这样高效的学习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与他们在课前充分的预习是分不开的。

在每节课的学习之初都要求学生先预习,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自学。在具体的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围绕以下三点进行。

1.预习什么。

预习单元整体知识的编写体系,了解一个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怎么预习。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98%的学生认为预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88%的学生在学习中想预习,但没有预习的原因是什么,在问卷调查中大多学生选择的是A(不知道怎么预习)。想预习的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不知道怎么预习是没有好的预习方法,怎么办?教师就应该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如学习两位数乘以和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第一课时学习整十、整百和整千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第二课时学习不是整十、整百和整千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第三课时学习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第四课时学习不是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如果学生把知识编写的体系把握住,还愁不知道怎样去预习吗?其次,让学生明白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既把握了单元知识的编写体系,又了解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就会一环扣着一环的往下预习,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新课的学习。

3.自测预习效果。

新课预习之后,通过课后设置的试一试、练一练等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在新课学习时,可以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最后达到化解的目的。从教学片断一和片断二可以看出,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思维被启动,数学智力被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归功于课前的预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主、愉快的学习。”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课前预习的话,将成为他们高效学习的助推器,让他们不断获得发展。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篇6

基于上述思考,我校设立“充分发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总结过去多年来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过程方面有新的突破、新的作为。具体有:

一、过程思想引领下正确把握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目标是方向,目标是意义。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达成,而过程又必须有恰当的目标引领才能富有意义。因此,任何教学活动,首先要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再进而研究怎么教、怎么学,构建有思想、有文化的教学过程。(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研究;(2)思想品德教材研究。要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既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又勇于突破教材的束缚,有自己的思考与创新;(3)正确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的研究。要把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和安排;(4)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的研究。目标的设定既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又要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系统设计的研究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后,就要研究怎么教、怎么学,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过程思想来审视和指导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整体思考和系统设计。指向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课前学习(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应一体化设计,以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在课前学习(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三个基本环节整体优化设计的基础上:(1)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研究;(2)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研究;(3)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研究

以过程思想指导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更重要的是必须研究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过程孕育结果,结果源于过程,任何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着眼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着眼于引领学生主动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突出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1)精心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研究;(2)灵活应用多种活动方式研究;(3)重视自主探究活动过程的研究;(4)营造激励思考创新的情感氛围研究;(5)积极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研究;(6)及时引领总结反思研究;(7)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外学习活动的过程研究

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课前预习活动和课后作业练习,这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本课题将对这些环节进行过程研究,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意义的活动过程。

五、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篇7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 语言评价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语言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践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此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视点,探讨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的依据以及教学语言评价的有效实施。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的依据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语言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如若没有依据,就会带来评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主要基于以下评判依据:

1.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在对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语言评价的时候,要对教学目标有比较深入的、正确的理解,灵活地掌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分维度、分重点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评价。体现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要认真、仔细地专研教材,吃透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形式和实现步骤,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灵活把握

初中思想品德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2]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生成过程,还是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评价过程中要正确地认识、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

(1)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双边活动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两个主体的教师与学生,都可能会对学生的预期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教师在对学生的预期学习效果进行语言评价之前,要充分地考虑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是否适合学生对学习预期的掌握;要充分地估计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知识的能动性理解,给学生留足发现知识、体验知识、理解知识的时空,鼓励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不仅是文本知识,更是体验课程。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3]具体地来说,教师应当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教学目标的一种实现形式,也是教学语言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认识,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想使得语言评价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必须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充斥着各种矛盾,诸如要求独立而寻求依赖,蔑视平淡而能力不足,渴望自尊而反对批评,等等。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的教学语言评价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解读和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得语言评价成为直抵学生心灵的言说,成为愉悦身心的调味剂。

(2)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由于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素质,家庭氛围,成长环境等的影响,造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能力水平的差异、社会背景的差异及文化体验的差异,等等。在教学语言评价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努力程度有所了解,预测在实施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偏差,应怎样帮助纠正等。只有做到课前心中有数,才能在课中评价准确,发挥正常。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的有效实施

1.厚实语言积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中,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要能够在不同的问题背景、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进行不同的语言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注意总结和积累,锤炼自己的语言。如对学生学习效果表示肯定和赞赏的语言评价该怎么说,对学生学习效果表示不满和否定的语言评价又该怎么说;对优生的语言评价该怎么说,对学困生的语言评价又该怎么说;对学习积极、大胆、主动的学生的语言评价该怎么说,对学习消极、胆怯、被动的学生的语言评价又该怎么说,等等。如在《珍爱生命》学习中,有位平时不爱说话、悲观内向的女生在说到自己最喜欢的小猫不幸生病死亡时,伤心地哭了起来。笔者这样评价道:“看得出你对小猫的感情很深,把它的生命看得很重,相信你是一个珍惜生命的人。珍惜生命就要让生命更加美好,老师希望你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好吗?”一种商量性的语言评价,可给予学生激励和鼓舞,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和生活。当然,评价要因时空、因情境、因人物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语言,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和语言去评价所有的问题和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修养,增加自己的语言魅力,多运用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学生能接受语言评价,如诙谐、幽默的语言评价。

2.确定价值导向

初中思想品德倡导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课堂教学语言评价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达标的评价外,也不可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其他能力和素质。实践证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强和觉悟的提高都可以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语言判断的时候,确立语言评价的价值导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对学生的参与性作出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学生是否参与课堂教学,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消极被动地参与。(2)对学生的学习体验作出评价:初中思想品德强调体验式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表现出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够自我控制和调节对学习的情感,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是不错的。反之,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平淡和冷漠,一副无动于衷、我行我素的神态,那么学习效果就可能不会太好。(3)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作出评价: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同时考查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和解决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性。

3.预设教学空间

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根本无法预知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计和假定得越多、越细,课堂上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可能就越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预设有学生思维发散、个性张扬、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如在《换位思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酒店、宾馆的电梯里,通常设有一面大镜子,请大家想想,最初大镜子的设计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问题一抛出,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了相应的语言评价。学生A:便于人们查看自己的衣服是否整洁,以便更好地整理服装。教师语言评价: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很爱干净的孩子!学生B:方便人们观察电梯里是否有小偷的出现。教师语言评价:你的防范意识很强,你的回答非常有意思,如果电梯的设计者是这样想的,小偷会记恨他的!学生C:通过镜子可以知道是不是超载了。教师语言评价:安全最重要,我们要紧绷安全这根弦。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教师的期望,这时如果教师的教学经验不丰富,应对能力不强,或者说教师本身就没有预设有这样的空间,不能够很好地捕捉评价的基点,那么这样的教学肯定不会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篇8

县教育局4号文件下发以后,学校组织全体干部教师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对教师转变理念情况进行了专门闭卷测试。学期初专门召开了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并且出台了系列教学改革的文件和配套制度。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实行了干部包组责任制,校长及包组干部对集体备课、导学案形成、课堂教学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和点评,严格落实“备、说、备、授、评”操作程序。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我校的教学改革已见雏形,老师的讲课时间已控制在15分钟以下,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紧张、有序、高效,效果初见端倪。下面就我校在集体备课、导学案的形成以及课堂教学流程方面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集体备课研究务求实效,导学案编写精雕细刻。,

集体备课每周两次。第一次集体备课为周四晚,主要是说课,在说课的基础上,主备人写出导学案初稿,再利用第二次集体备课时间对导学案初稿进行讨论,然后再修改,经备课组长、教务处审批后使用。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如下:

1、第一次集体备课既导学案初稿的形成

备课组长主持,所有任课教师参加,整个过程模拟课堂教学的演示。

第一环节:备课组长检查教师对教材的掌握情况。采取逐个谈相互补充的形式,备课组长把备课的主要问题进行统一,关键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通过此环节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环节:谈课时划分、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要划分几个课时,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应怎样分解到自学目标中去,怎样落实这些目标。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确保目标落实的完整、准确、科学化和针对性。

第三环节:谈教学实施。对每一节内容要谈“几学几教”以及问题设计和时间分配,如何设计才合理、科学,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重点谈“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练什么怎么练”。集中大家的智慧,整理汇总出具体的导学案设计指导意见。(主备人根据汇总意见写出导学案初稿)

第四环节:布置下次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2、第二次集体备课既导学案定稿的过程

由备课组长主持,采取由主备人首先谈设计思路,其它老师逐个谈,互相补充的方式。集体备课的任务是审核每一个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精雕细刻。重点审核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编写的思想是否符合教改精神

(2)对知识产生、发展的顺序是否条理、恰当

(3)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科学

(4)对于自学环节有没有如何学、如何练的方法指导

(5)对于各环节的时间划分是否合理

(6)练习题目的设计是否精选、典型

(7)课堂容量是否适当,预测学生能否始终处于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

通过集体备课研究讨论,对每个导学案形成共识最后定稿,主备人再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审核人审核教务处批准后印刷使用。

二、精心策划、科学实施、优化课堂

基本环节:提前自学,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暴露问题,适时点拨,检测达标。

1、精心策划,抓好预习环节:预习课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80%的所学知识。

教师提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课(或自习课)上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己探究、解决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上课时讨论解决。

课前教师通过检查“导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第三次备课。

2、科学实施,优化课堂:课堂教学目标是巩固预习成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以下几个环节:

⑴出示目标。

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自主获取知识。

⑶对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⑷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

⑸教师引导学生订正,并注意总结规律、方法。

⑹检测达标,巩固所学知识。

说明:当课时内容较多时,环节(1)(2)(3)在预习课上完成;当课时内容较少时,课堂教学按以上六个环节进行。

到目前为止,这种模式已基本形成,流程已基本完善,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形成特色。

三、我校在实际教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有:

1、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还不能适应课改要求,行动滞后。

2、“导学案”的编写不够完善,在导学、学法指导方面还不够科学,有时与课堂脱节。

3、受课时数较少的影响,预习环节落实不到位,预习效果不够理想。,

4、学生对“导学案”还没有完全适应,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依赖性强。

5、教师的观念还不够开放,教学放不开手脚,不得要领,有时讲的比较多。

6、同备课组教师之间教学研究力度不够,集体备课质量还有待于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继续加强学习,理念转变需要亲临体验。近期计划组织教师分批到杜郎口学校学习,促使全部教师观念尽快转变到位。

2、结合洋思、东庐、杜郎口经验,在目前“导学案”改革的基础上,力争在理科以“导学案”为主,文科以“杜郎口模式”为主,形成两大派系,别具风格,独具特色。

3、以狠抓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学校将出台配套制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控制教师的讲课时间,在第一步控制讲课时间在15分钟以内的基础上,努力达到学生会的教师坚决不讲。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 ;研究分析

随着教育的发展,现在都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的方向灯,数学就是灵活思维的一门课程,老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就在这个教学改革下。产生了"学案导学”的模式,这也是顺应改革教学的产物。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案为基础,以导学为形式,就是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自学为辅,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往往和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更加的灵活更加的形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从始至终的灌输教学内容,学生一般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传统的学案是老师为自己准备的,方面讲课使用,但是现在新型的学案导学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的,学生根据老师的教案自主完成学习,自由提出自己的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分析

目前就以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章节为实例来研究怎么运用导学案,结合课堂的教学情况可以把数学导学案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学会在生活之中找到实际例子,明白有理数的广泛性和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要学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正负数表达一个量。

3、能够将一个数所属的集合判断出来,按照两种标准将有理数进行分类。

教学的目标不能设计的太过于繁琐,语句上言简意赅,否则学生的心理上会与很大的压力,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首先制度一个学习目标,在学案设计中,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的是什么。目标的设立直接可以影响到以下每一个探究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是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了方向。

第二部分[相关的链接]

回想小学学过的数,可以举例说明。通过小学的阶段性学习,学生对于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环节我们要调到学生对小学关于数的回顾,温故才能知新。

第三部分[预习指导]

1、首先是预习某个章节,用自己预习到的知识解决书本上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请在生活中找出关于带“―”号的实际例子。

3、现在用你的观点试着说明什么是负数什么是正数。

课前的预习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之所以不喜欢预习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学生压根就不知道怎样去预习,不知道要预习什么,或者自己预习后发现和老师讲的问题完全不同,有了导学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可以有相关的了解,带着问题看书,在书中找打答案后会有满足感,再进一步的探究下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老师的讲解中明白自己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在预习中往往可以得到新的发现和新的猜想,产生学习的兴趣,导学案可以使学生逐渐的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还可以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探究的过程]

活动一:明白正负数的概念

1、在课堂都会划分学习小组,在小组中根据之前自己复习中知识点上的疑问,现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解决,小组内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

2.将每个小组讨论的最后结果进行展示,展示的模板为:

正数概念:

负数概念:

0:

学案中每一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帮助学生完成活动目标。为了培养积极性,要让学生多在生活之中找例子,要论证概念的本质性要点,光用一两个例子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的实例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了概念就会有举一反三的效果,之后我们还要会根据所举的例子进行总结,其中包含了对概念的分析,关键字的含义,还有符号的意义,还要和其他相似的概况进行联系和区分。

活动二、将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去表达。

例1、在一个游戏比赛中,如果加5分表示为+5,那么扣掉10分怎么表示了

例2、一个物体向北运动10m表示为+10m那么向南运动6m怎么表示了站在原地没有移动又怎么表示了这种例题可以更进一步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可以增加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部分[跟踪训练]

A组

1、如果3600米是表示高于地平线,那么低于地平线2500米怎么表示:

2.将一些数字根据要求进行分类。

B组

1、在超市看到净重80g±5表示什么

2,晚上温度由4℃下降了8度,那么现在温度是多少

通过训练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做到活学活用,在训练中紧贴学习目标,题目由简单到复杂,A组就比较简单,B组稍微难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攻破难题,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第六部分[学习反思]

反思是学案的核心要点,反思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进一步的思考,然后不断的摸索发现其中规律,发现规律后就可以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有了透彻的理解,面对实际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结束语:

目前学生自主学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也会受到质问和挑战,老师要做到紧扣教材,把握重难点和考点,要早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有时间去根据上面的要求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时时把握学生的节奏,当堂课留下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作为学生,要配合老师的进度,融入到学案中去,在问题讨论中积极思考,认真参与,敢于提出问题。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解放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发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化,同时老师也在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全面开展学案导学模式,让我们的教育质量不断地创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大桂.数学概念的理解 [J]. 赶回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篇10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觉困难,到学完初中化学了,仍会有学生说出“我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我似乎没有摸到一点学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时,一般都会花5~10分钟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习预习前,我会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地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碳”一节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几个预习题目:

1、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

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点?

3、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元素——碳所组成的?

4、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有那么大的差异性?

5、无定形碳通常有什么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列举它们的用途。

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听老师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有让学生跳一跳才摘到“桃子”的味道,既有重点,又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富于思考性。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教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进行氢气性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便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这样的引导,学生基本掌握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了基础。

三、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学完溶液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