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考点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01:31:45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篇1

一、激情教学法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创设情境,还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利用图片、故事、歌曲、社会热点导入等。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一步一步渐入佳境。例如: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我用了一张漂亮的罂粟花图片。先出示图片,以静带动,用静态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然后提出问题以此导入。再如:八下8课《伟大历史转折》这课,我就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用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带着问题一步步启发学生学习。无论用什么方法导入,我认为最重要的应抓住以下三点:(1)导入要紧扣主题。(2)激发学生的情趣。(3)导入精炼。总之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自己创新,哪怕一句话,一首诗,一个动作都可以的。

(二)激情引导自主学习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历史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经过,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此,在学生预习自学时,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可以系统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清晰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并发现历史规律。

如学习近代史上的战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一场战争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学生回答后,共同构建自学知识体系,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影响、性质、胜负原因分析等几个方面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最后基础知识学完后,画出知识体系结构图或表格,形成整体网络,学生就掌握了学习战争的基本规律,再学习战争时,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己学习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那么,从哪个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呢?

1. 提出问题,引入自学之门。上课伊始,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比如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时,提出: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是怎样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 有意设疑,促使自学深入。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 联系比较,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维新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把历史上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

4. 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学生自主学习仅仅解决了一般的基础性问题,那么对于需要理解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下面我们就进入激情互动的环节吧!

(三)激情互动

(1)组内互动:对于组内互动,一般是教师是针对这节课需要挖掘的问题而提出的问题,多是关于原因、背景、结果、影响等。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既需要学生思考,又要学生能通过组内的讨论得出结论。这就看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是否能认识到初中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度不好把握,是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例如:学习八下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解决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心的转移和历史意义。讲这儿时应提一下特色的意思。

再者在讲八上第17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决定中国命运的是哪两大政党?为什么说中国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蒋介石为垄断抗战胜利果实采取了什么政策措施?结果如何?(2)组间互动:针对探讨问题说出自己组内的意见,看别得组的同学是否认同。同时对于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讨。(提出问题要给小组加分的,所以学生找问题特认真。)例如: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第一届政协会议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空前盛会?学习八下第3课时学生提出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有何含义?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国务院总理与政务院总理有何不同?(3)师生互动:老师的导向作用是无论在什么课堂上都不可改变的。能否灵活驾驭课堂,我认为最基本的一点应做到让学生不偏主题。在探讨相关的问题时不钻牛角,同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及时做好归纳和总结,并做到解决问题的理论高度,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完成双基目标,又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在课堂上我除了解决学生通过互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外,更重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确事件间的内在联系,起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历史课上的互动可是说是评估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也是我们有中国特色教师钻研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用好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达到让课堂活而不乱,目标达成的效果。我们需继续努力探讨,争取用更多的方式方法把课堂搞活,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互动仅仅是解决了本课相关的知识点,明白了相关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但目目间的联系,本课与本单元的联系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精讲了。  (四)魅力精讲

精讲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会更容易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这方面我特别注重,一般在单元初有个总结,我都会在学习这一单元开始时让学生先读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读一下。这一单元学习完后,我们重温一下单元综述,学生就会理解了。例如:学习八下第二单元第4课时我会先让学生看第二单元的总述,先知道这一单元所讲得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让学生明确探索就说明前面没有现成的路,并且是在建设领域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第6课讲的是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失误,第7课主要讲政治领域中的失误,是学生认识到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道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还要应对考试。特别是现在的出题方式灵活多样,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面对新的提法无所适从。

(五)巧妙的学法指导

历史的学习,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指导并引导学生采用巧妙地方法学习历史。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编制顺口溜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即“割让辽台澎,赔款2亿两,增开沙重苏杭,允许日办工厂”,学生很喜欢,一会就掌握了。再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4的谐音是“死”,日本想吞并中国,想让中国死,《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5的谐音是“无”,日本想把中国变成一无所有,运用谐音法,学生把最难记的时间记得扎扎实实。再如,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点,比较近代史上的开埠通商和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地更加透彻。

(六)拓展延伸

历史课的拓展延伸,是联系性、探究性的、开放性的、研究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视野。应对考试中相关问题是有联系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中外知识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第11课时第二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把前面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时期关于农村进行的改造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联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激情教学法教学应用效果

激情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我创设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积极地思考过程中思维活跃,又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提出新的问题,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

激情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创设的问题积极健康,趣味性强,学生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率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熏陶,人格得到升华。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篇2

关键词:尺八;历史流变;比较研究;音乐文化

亚洲东、南部是盛产竹子的地区,在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很广泛。这一地区居住的人们,自古便制造以竹为原料的吹管乐器。尺八就是代表产物之一,它在吹管乐器中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一、中国尺八之历史流变

尺八是我国古代一种吹管乐器,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尺八的起源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尺八始于汉,兴于唐,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尺八的名称有所改变。自古对于尺八的称谓依次为:汉代羌笛――魏晋长笛一唐代尺八――现代洞箫。

尺八相传是在西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故在中国被称为“羌笛”,后演变成魏晋长笛。东汉著名学者马融(79-166年)在《长笛赋》中记载就可以证明羌笛与长笛的关系:“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之当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马融认为汉笛是从羌人那里传来的。原本四孔,后由京房对羌笛进行改良,在羌笛上加了一个后出孔,并将这个音孔奏出的音定为商音,致使这种吹管乐器奏出全宫、商、角、微、羽五声。

魏晋长笛的具体样式,如今已无法考证。但在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代雕塑馆》一书中的“吹箫雕塑”可以看出,演奏者所用乐器体长为50厘米左右,吹奏者的口型和笛子的演奏也十分贴切。由此可以证明雕塑所吹的不是箫,而是“笛”,相当于《晋书・律历志》所载十二支“泰始笛”中的仲侣笛。泰始笛的制作方法又和唐代尺八是一样的。这一事实证明唐代尺八是魏晋长笛的改良和发展。

“尺八”这一名称的出现始于唐代。相传吕才善制此器。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吕才于贞观三年之前就已制作出一套(十二支)“与律谐契”的尺八。吕才制作尺八虽然不是受命于执政者,但他的目的是为正雅乐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唐代的尺八与之前相比较,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它由之前的五孔发展为六孔,为外切削吹口。尺八发展至宋代时,名称与孔数都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但宋代尺八保留了根节,并加上膜孔。宋代尺八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又发展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保留节目数的洞箫:一种是保留节目数和根节的南尺八。之后洞箫又经过发展增设半音孔为“多孔洞箫”。

目前我国普遍运用的都是多孔洞箫,而多孔洞箫的前身其实就是尺八。

二、日本尺八之历史流变

尺八这件古代乐器何时传入日本是中日学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日本音乐界有部分人不承认现在中国有类似日本现有的尺八乐器的存在,而且,对于中国音乐界所公认的“南音”中“洞箫”是尺八的前身这一观点予以否定。在这一点上,虽然尺八已不再活跃于中国的舞台上,但中国自古肯定存在的事实是不容质疑的。《中日尺八的历史及形制异同》一文中曾画了一个示意图,对中日尺八形制的流变做了一个极富可能性的设想:

由上图可知,日本的尺八是在唐代由中国传入的,但日本音乐理论界的主要观点是:普化尺八吹口边棱的切削在外侧,尺八管身粗长。而正仓院尺八虽然从中国传入,但管身细短,虽然吹口边棱的切削也在外侧,但现在中国已不存在。普化尺八是五尺,而正仓院尺八是六孔。言下之意,普化尺八与正仓院尺八不是一个类型的管乐器。普化尺八是日本固有的特色管乐器。

日本音乐界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孙以诚先生在《日本尺八与杭州护国仁王禅寺》中就已证实了宋代尺八的东渐历史。该文经过详细史料考证解释清楚了中日尺八交流史上的一个大疑点,即:普化尺八同正仓院尺八一样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它是由中国唐代河南人张伯因倾慕普化宗,而将尺八代替法铎,称为“虚铎”。日本僧人心地觉心于镰仓时代建长元年(1249年)来华,入杭州护国仁王禅寺修禅,因叹赏尺八曲之清妙,后求学尺八于张参。于宝祜二年(1254年)回日本,并将尺八的演奏技艺传授给了日本人寄竹和随觉心去日本的张参的徒弟四居士(国作、理正、法普、宗恕)。

至此,我国唐宋两个朝代的尺八流传至日本的事实已真相大白。日本的现代尺八是由我国宋代的尺八继承和发展而来的。但是日本的现代尺八却不同于宋尺八。原来16世纪日本出现虚无僧,普化尺八便成了虚无僧的法器,禁止俗家演奏。德川幕府时期,很多武士成了浪人。他们也用普化尺八,由于势力大,虚无僧对他们也无可奈何。这些浪人便将普化尺八兼作防身武器,有的便在尺八的末端包上铁箍。为了增强尺八的耐抗性,他们便选用竹子近根部分制作,渐渐地,这便成了尺八的选择标准。如今日本尺八的选材标准便规定为竹子近根部的七节五孔了。

可以说日本武士对日本尺八发展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现如今,日本现代尺八最大的流派,除了琴古流之外,就是中尾都山(1874-1927年)于明治二十九年(1927年)在大阪创立的都山流。

三、尺八在日本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原因

尺八出自中国而在日本得以发展,成为邦乐中的主要民族乐器。尺八除了为民谣的歌唱伴奏外,还发展了独奏、重奏和合奏的纯器乐演奏形式。

在《都山流八十五年史》这部著作中,详细记录了都山流在各地的组织机构。以及严密的教习和考核制度。研习者队伍相当可观。85年间(明治二十九年至昭和五十六年)按技术等级有师匠139人,准师范1902人,师范1289人、大师范1235人、竹林轩大师范397人,共计4962人。都山流尺八本曲58首,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多种多样。昭和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金尺市观光会馆的演出中,流祖中尾都山作曲的《朝雾》参加演出的四个声部总人数达到445人,其规模相当可观,演出气氛可想而知。

在日本尺八音乐走向现代化,如村岗富编著以五线谱记录尺八音乐的《现代尺八独习》教材中,演奏方法已有四种(古典、民谣、长笛、爵士)。乐曲的题材和体裁都有拓展。尺八在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中也有一席之地,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科设有尺八专业。

尺八在日本得以发展的原因很多,主要体现在:

1.国家对传统邦乐施行了保护政策,并给予一定的支持。

2.儒家思想理念对日本国民的影响。对清雅、淡远的尺八音乐情有独钟。

3.普遍认为尺八对紧张、繁忙的生活是一种很好的调剂品。

4.各流派都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其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篇3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历史课堂小结 八种形式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见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八种历史课堂小结形式。

1.表格式小结

表格式小结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一定栏目的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基本知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形式。表格小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明快,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表格式小结最好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中自定义动画功能,先打出表格栏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对表格中具体知识点采用一边由学生回答,一边由老师按鼠标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更能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

2.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

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种小结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加以记忆、理解、掌握。

3.习题训练式小结

习题训练式小结是采用一定数量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或材料题,或回答题,引导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训练,并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习题训练式小结所选训练题要紧贴本课内容,具有典型性,能巩固本课所学历史基本知识。填空题所要填的空白一般在10个左右,选择题8个左右,材料题的材料1个或者2个,问题设计一般不超过4个小题,设问要简单。问答题1个,一般问题设计不超过4个,同样,设问要简单。训练时间5分钟,最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出示题目。

4.数字整理式小结

所谓数字整理式小结就是利用数字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要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时还富有韵味,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问题探究式小结

课堂小结能对本节教学内容高度概括,面面俱到固然很好,但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囊括进去,有些问题需要在新授课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探究式小结就是授课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一个典型问题供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与理解,设计的这一典型问题可以是人们习惯认识上容易偏差的问题,也可以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但问题不能很难。问题探究式小结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6.逻辑结构式小结

逻辑结构式小结是粗线条地勾画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体框架,并体现出知识点的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形成逻辑知识结构系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这一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增强学生历史思维的整体性。逻辑结构式小结能培养学生视觉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能力。

7.比较式小结

比较式小结是把两个性质相近或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包括制度,思想等)多角度地分析对比,找出两者或三者等的相异点或相同点。通过比较能加强对新授知识和已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逐步掌握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方法,为探索认识历史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8.语言文字式小结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篇4

一、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

由广义上看,历史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而由狭义上看,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气壮山河、宏伟悲壮的英雄赞歌;出现了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会大变革等,这也是学生喜爱历史的原因。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观听、愿意记忆那些具有较强形象性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加以因势利导,以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尽可能地渲染氛围,将枯燥单调静态的文字转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场面,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需要突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教师可叙述道: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尽管中国人民展开了顽强抗争,然而中国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通过这一生动导入,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辛丑条约》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具体危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动态示意图及相关的纪录片,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图片及八国联军侵华纪录片等。然后让学生边看边归纳八国联军的暴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抢劫——共计数亿两白银;屠杀——不胜枚举;焚烧——昔日北京,只余一二。)这样,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可直观形象地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通过纪录片,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荣辱观念,发奋图强。

二、注重知识关联性,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对历史知识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清本课知识点,而且要把握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以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让学生理清其发展过程,把握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而言,教师需注意如下关联。

第一,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点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其因果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鸦片输入及其危害的历史材料,了解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原因,分析鸦片对那时中国造成的影响。面对鸦片带给中国的灾难,清政府有何反应?从而引出虎门销烟,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导学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结果,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出鸦片战争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与旧知的关联。通过这一关联,可让学生回顾知识,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导入新课:从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百折不挠的中国人不断展开抗争与积极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现哪些阶级?他们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结果如何?②这三个阶段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是技术方面的探索;与辛亥革命是制度方面,而新文化运动则是思想文化方面。这样,让学生学会联系知识,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从浅及深的过程。

第三,历史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也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属于过去现实,而现实又是历史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联系,以深化知识。比如中外文化科学知识、当前重大新闻等,均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良好素材。如教学“明治维新”这一知识时,历史教师可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取得重大进步的有关事实,再联系奴隶社会末日本向我国古代隋唐学习、日本社会性质出现根本变化的相关历史,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若想获得发展与进步,不但需要历史条件,也应具有开放胸怀,敢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增强他们对目前改革开放的正确理解。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篇5

[关键词]中考历史;命题趋势;演变形式

观照近年来的江西中考历史试题,可以理出一些命题趋势及其演变形式,这可以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复习应对找到方向。

一、江西中考历史命题趋势

1.以周年为线索命题

历史是不容改变的,那么历史中考的内容也就年年如此。为了避免每年中考的内容出现重复,结合周年纪念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查就自然成了中考命题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如2009年中考对“”和2011年中考对九一八事变的考查就是如此。

2.以社会热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命题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使中考试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历史中考的时代性、现实性是近年历史中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如2010年中考结合上海举办世博会考查科技革命,2011年中考对中日关系进行考查。

3.以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宗旨,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目的命题

近年来,历史中考已基本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命题从考查知识掌握为主,转变为以考查学习能力为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全面。如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知识要求学生提出解决经济危机的思路和方法。

4.以体现历史教育功能和借鉴作用,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的目的命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命题在要求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兼顾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主要趋势,这也是历史中考与现实的社会需要之间的互相结合。如通过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的认识来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通过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使命感,就是出于对历史教育功能的这一认识。

5.以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或以专题形式命题

这一类题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综合思考分析问题,达到将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条理化模块化。如对中外古今历史上的改革进行分类对比,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历史文献的内容进行辨析等。

6.以江西地方史为线索命题

江西是革命老区,作为江西考生理应熟知自己的地方史,如2010年中考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考查,2011年中考对詹天佑和上高会战的考查就是出于这一目的。其实江西中考每年都会就江西地方史进行命题考查,以使江西考生熟知自己的地方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树立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二、江西中考历史命题演变形式

1.图表题

每年的中考都会出现图表题,一般是课本中的人物图像或历史图片,只是近年来这类题型不断增加和创新,形式开始多样化,所占分值也在上升。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要求学生通过识图,再把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答题。这类题型主要是要把图表看懂看细,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图表题的演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时间轴。要求从时间轴的某一节点判断发生的是何重大历史事件,如2010年中考考查中美建交。(2)曲线图。如2010年中考考查判断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3)柱状图或扇形图。如2010年中考考查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4)表格。如2011年中考考查九一八事变。(5)地图。如2011年中考考查诺曼底登陆。(6)漫画。如2009年中考考查巴黎和会的内容。

2.以新材料、新情景、新形式设问进行命题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篇6

[关键词] 全球史观 初中历史教学 实践探索

全球史观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历史至关重要,而且也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世界各地的联系。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渐渐一体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这也要求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世界,而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历史。用全球史观指导历史教学,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全球史观

1.全球史观概述

所谓全球史观,就是不能用狭隘的旧的眼光去孤立地、割裂地观察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而应当站在全球的大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全球史观”最早由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8~1984年)提出“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重要特征之一”。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另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大学里率先开设了采用全球史观包含全球内容的新的基础历史课程。我国学者吴于廑先生也积极倡导全球史观。

2.全球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可行性

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世界在人们的眼中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因此,树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观,即“全球史观”,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全球史观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继承了以往史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采用全球的观点来看待当今世界,不仅是历史学家应取的治史态度,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应有的态度。

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采用了全球史观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制就是采用了全球史观。在以往的历史教材编写过程中往往把中国历史独立于世界,在世界历史教材当中唯独少了中国的历史,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往往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历史发展的沿革来看待中国的历史,虽然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叙述得非常清楚,但由于它跟世界历史分别编写,阻碍了学生从全球角度了解中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新课改的要求,教育专家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整合编写,凸现了全球史观。

1.课程标准凸现全球史观

课程的总目标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这是《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框架,用全球史观去观察中国,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中国历史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本内容要求了解世界上几个主要文明区的概貌,如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恒河与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古代希腊、罗马等地中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特点。4-1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无论从政治联系还是经济来看,20世纪的世界已经更加密切地连成一个整体,许多重大事件与人物的作用,要从更大的范围着眼。可见,新课程要求从整体地、宏观地看待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的是全球史观。

2.教科书目录显现全球史观

从教科书的目录来看,用全球史观的语句作为课时的题目,比如说第五单元第三课时《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第六单元《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七单元《全球性的震荡》。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综合性,把历史事件放入世界和全球的角度去综合探究,让学生获得启发。

3.教科书内容体现全球史观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为例。可以看出,教材在通过地图介绍有代表性的古人类化石时,覆盖的地区是比较广泛的。其中指示出的地点有: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猿人、印尼的爪哇人及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等。这样介绍的好处,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早期人类发源地的分布状况、人类进化的大体过程。

在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和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中,分别有一道自我测评题。一道是填空,比较四大文明古国所处的地域、文明产生的时间等;一道是填空,比较四大文明古国在社会等级等方面的异同。从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两节课中获得的是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总体信息,而不是中外历史分割的信息。

第五单元的第五课《最后的盛世》教材中在呈现中国明清盛世的同时提出一道思考题:想一想,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了解西方的一系列的变化,来回答教材为什么用“最后”这两个字眼。

充分认识“全球史观”对历史教材编写的影响,对我们理解和使用历史与社会教材及其教学过程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看到,历史教材之所以受到“全球史观”的影响,是与它自身的时代性所决定的。

三、以课堂教学为例说说全球史观

1.以《明清最后的盛世》教学为例

本课内容选自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明清最后的盛世》。课标解读:根据课程标准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6―4综合多种因素,说说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在学习本课内容时,不仅仅了解明清的盛世繁荣的景象,更为重要的是反思盛世本身,最后清王朝走向灭亡,近代中国遭到列强的入侵,教学过程必须使用全球史观。

例如讲到《最后的盛世》要展示当时中国在经济上非常繁盛,(1)可以从文献资料来看当时中国经济的繁荣,出示文献资料;(2)从文物资料――中国水乡周庄来看;(3)从谚语看。在如此繁盛的局面下,紧接着提出:为什么说盛世是“最后”的呢?让学生思考,提示学生要放在世界背景下思考。我们知道当时的西方国家不仅仅思想上发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经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有极大的提高,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壮大,就需要在政治上获取地位,许多国家进一步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其政权,为了扩大市场和掠夺原料,进行对外扩张。西方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背景下,可见中国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如果没有用全球史观,从世界的角度,最后的盛世就较难全面的理解。

在教学《最后的盛世》关于明清时期使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出示两则材料:(1)明朝中后期人口快速增长,跟引进番薯和玉米有很大关系,因为番薯和玉米产量高,贫瘠的土地也有高产量。(2)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这跟康熙帝减免新生人丁的人头税和雍正帝取消人头税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方面减轻人身依附,同时又导致人口猛增。让学生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的时候,也需要从全球的角度去分析,当时中国人口的增长与清政府减免人头税有极大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2.以《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教学为例

第五单元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对于新航路的开启影响,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是正面的影响:各大陆之间人们的迁徙提供了方便,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动植物品的相互传播,使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生活条件大大改观,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起来。其次是负面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进行殖民扩展,野蛮地屠杀当地的居民,掠夺土地和财富,并进行黑奴贸易。新航路的开辟影响到世界发展历程,要使用全球史观来进行教学。

全球史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了解和理解历史事物的相互影响,把历史现象放在人类历史发展总进程中考察,从宏观上探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从微观上挖掘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模式,即按照整体高度俯瞰局部,从局部出发走向整体的原则,放眼整体,培养训练学生整体思维的能力。

四、关于全球史观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全球史观是一种史学理论。新的史学观念引入,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球史观”力求克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平面性弊端,大量应用宏观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时空的复杂历史现象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分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方位、开放型的思维方式。用全球史观去剖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有利于历史教师驾驭和把握教材。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一步帮助中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增进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了解,自觉地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交流、影响和碰撞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有益于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趋势,去体会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和光明进步的前途;有利于学生把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掌握,并能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对世界历史的伟大贡献。说到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避免思想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主义精神。

3.全球史观与其他史观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除了全球史观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它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相结合。以文明史观为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历史部分明确使用了“文明”这一概念,该部分的标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规定:“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只有把全球史观与其他史观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教学。

总之,利用全球史观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吴象婴 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J](《历史教学》2004.6)

3.王立兴《试论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J](《学科教育》2004.13)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篇7

关键词: 插图 历史教学 益处

近年来,中考越来越重视对历史插图知识的考查。表现一是读图题目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重,显示了它的重要性;表现二读图题目难度越来越深,对历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历史插图作为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常会忽略对它的使用。因此,我们要注意这一细节,加强对历史插图的研究,让历史插图成为教学中的“助力器”和“氧化剂”。

一、巧导入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导入时常用复习旧课模式,则学生容易厌烦;如果用视频影像资料导入,则要花太多精力查找资料。若教师能巧用书上的插图,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例如,在上八年级第八课《》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谭嗣同就义图》插图,让学生先看插图,再叙述故事,然后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害的是盗贼吗?这与又有什么关系?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维新变法又采取哪些措施,结果又如何?通过一看一问,缩短了历史与现实、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被老师激发起来,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还可以引入讨论,如: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为变法流血牺牲是否值得?所以在导入选择历史插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这样就能达到好的效果。

二、激兴趣

初中时期,学生的理性思维开始处于形成阶段,但感性思维仍很强烈,喜欢听故事,而课本的插图,有的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运用历史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中,在上关于“陈胜吴广起义”这一主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大泽乡起义》这一图片,先让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中有什么人,在干什么,结果如何,然后叙述:公元前209年,九百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当他们到达大泽乡时,遇到大雨,不能及时到达,按照秦朝法令,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大家起来反抗秦的暴政。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对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有了初步了解,那起义又有怎样的发展,有怎样的结果,他的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利探究

历史插图中包含许多信息,是文字所不能包容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插图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发现、探究色彩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例如在上山顶洞人这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火烬堆》图,设计问题:通过观察图片,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探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山顶洞人会钻孔和磨光技术;②山顶洞人会用火;③山顶洞人爱美了,要用装饰品。所以,通过对历史插图分析获取历史知识事件的知识点,就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参与力度并对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有了很大锻炼。

四、助理解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客观存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特征,我们要将其上升到理论角度,只是通过讲解方式,留在孩子脑海里的东西就如同浮云一样飘去不留痕迹。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领会了。”这就告诉我们,看见的让人们记忆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应尽量让学生看到,而历史插图就是最好的道具,将课本上的历史图片重新排列组合,展现历史特征。例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这一单元介绍的是在近代社会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改变国家命运,让国家富强,几代人不停探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一历史特征,我们可以将历史插图根据不同探索,把人物图片如:奕、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掌握相关历史事件,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感悟到:中国在近代探索过程中,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器物―制度―思想),并且面对每一次失败,中国人仍不懈努力,积极进取。

五、受教育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篇8

平型关战斗是我关注的战史问题之一,也是我所认为的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但是对平型关战斗的叙述历来材料庞杂,数字混乱。以前我们因政治需要,夸大了战果,而近年来又在逆反心理作用下,贬低共产党的功绩,夸大的威力,实际上还是政治思维――不过是反革命政治思维罢了。不论如何,平型关战斗是抗战以后中国的第一个大胜仗,打出了军威党威,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其历史意义是不能否认的。杨文的结论跟我自己业余研究的判断基本相符,只是作者过于依靠史料和一般性的“规律”,推理过分谨慎。对军事似乎不太内行,导致细节上有点问题。例如“根据战场一般的伤亡比例,死伤之比为1:3,故3000人伤亡,死亡一般应在千人左右。”这分明是既僵化又错误的推断。1000:(3000―1000)怎么是1:3呢?况且不同的战斗局面,结果也不同,如是不是歼灭战,火器程度,顽强程度如何等,都影响伤亡比的。军队大部分可以俘虏,而日军多数顽抗到底,最后还要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砸毁武器再自杀殉国,这些因素恐怕都是必须考虑的。

真实的平型关

现在根据诸多研究成果,可以明确的是,平型关战斗本来是第二战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一次军事行动,等指挥官根据形势变化,准确捕捉了战机,果断决定以主力部队打一次歼灭战。为配合伏击,同时进行了阻击战,这是典型的“玄冥掌”。具体投入了哪几个团,目前说法不一,但基本是老红军的家底,八路军的精兵。大约一共使用了杨得志、杨勇的部队3000多人,占的115师的约四分之一。被歼日军主要是坂垣师团的辎重部队和赶来援救的部分战斗部队,其中可能有韩国兵和中国役夫,另外还有些伤愈的伤兵。辎重部队不等于一般的“后勤人员”,其警卫部队也是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的。台湾学者强调辎重部队为“非战斗部队”,用词大体不错,但其实别有用心。一般的“非战斗部队”能够在被团团包围、穿插分割的情况下迅速组成战斗小组,还能集中火力反冲锋、占领老爷庙制高点吗?“非战斗部队”的士兵能够拼刺刀时一个人对付几个八路军吗?

日军入伏部队大体分两处被歼,具体地点仍有待进一步实地考察。歼灭日军人数既不是曾经宣传的几千甚至上万人,也不是台湾学者极力贬抑的不足200人。杨文非常保守地认为是四五百人,但我仍然认为应该大约千人。八路军死伤约400人――后来为了申报抚恤,上报是600人甚至更为夸大。以精锐之师,打的是伏击战,最英明的将领指挥,对方又非主力战斗部队,猝不及防,没什么重武器,虽然八路军装备更差,弹药不足,又是第一次跟日本人干,但还不至于双方伤亡比只有1:1吧。杨文说此后八路军打日军的伤亡比都远高于此,这也是不准确的。例如著名的宋庄战斗,八路军的两个连依托村落工事血战16小时,打得两千日军几乎精神崩溃,坂木旅团长以下官兵600余人被打死,300余人负伤,伪军伤亡约200人,合计敌方伤亡超过1200人(另一说为860人)。而八路军阵亡32人(突围时9人),负伤41人(突围时14人),总计73人(包括4名连级干部)。所以说平型关战斗消灭千把日军是不必再自我压抑的。按最保守的数字,仅辎重队一处战场,光汽车就烧毁约70辆,还有约70辆马车,就算是普通商队,每辆车上至少还得有两三个人吧(按当时日军编制,每车至少7人),难道说3000多八路军的精英打了大半个白天,就消灭了这点日本的司机和车把式,自己竟然伤亡了400多,那日本鬼子也太神了,那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飞跃腊子口那些仗都是怎么打的啊?

以前说平型关战斗军队袖手旁观,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命令八路军配合国军,而国军在正面战场打得又笨又惨,根本抽不出手来帮助八路军。15万国军对3万日军,8天的时间,国军损失4万,日军仅损失3千(包括平型关的损失)。国共双方当时是有意配合,但力不从心,加上情报不灵通。与增援日军形成对峙时,苦等国军不到,只好撤出战斗,并打电报发牢骚。而国军赶到太晚,反被日军大举围攻,平型关最终仍然陷落。今天指责不抗战或者共产党总打游击战都是不近人情的,主要还是国家太弱了,军事太弱了,宁死不投降就已经是好样的了。我父亲是山东的老八路,他说拼刺刀三个八路军才能干掉一个日本鬼子,我小时候还以为他是个孬种呢,后来看了的文章,才知道是真的。直到抗战末期,也要一个半八路军才能对付一个日军。至于的军队,多是抓来的壮丁,简单训练一下就送去当炮灰,七八个打不过人家一个,就更不难理解了。

平型关战斗缴获枪支原来宣传1000多,现在能够核实的只有100多。所有军队都会根据需要夸大或者缩小战果,这是政治需要,不必指责。研究者要做的是从中发现问题。缴获枪支少,一是因为辎重部队枪支本来就少,日军一个2万2千人的机械化师团,步枪大约5千支,辎重部队的步枪比例肯定更小。二是日军陷入绝境后,从容砸毁了许多武器,其“英雄气概”一点不比咱们差。三是八路军太穷了,一些官兵“缴获的胜利品不登记,打埋伏”(685团平型关战斗详报),没有统计上来。当时很多官兵大发洋财,都自己换上了日军的行头,也披着一件日本军大衣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结果乐极生悲,被阎锡山的士兵误认为鬼子,一枪打中了内脏。我还看过这样的故事:民兵误认缴获的日军骨灰盒是罐头,打开就吃,呛得直吐。后来治军极严,违反纪律的严惩不贷。一个营长跟女房东自愿相好,全村老乡给求情,结果还是拉出去毙了(按理说这是“拥军爱民”的典型啊),所以四野才出了那么多英雄,成为模范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铁军。

如何研究

杨奎松教授指出战史研究中存在着互相抄袭、生吞活剥的现象,我深有同感。战史研究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懂一般的历史,还要懂一些军事、政治、心理、语言、文学、社会、地理。既不能轻信非第一手材料,也不能轻信所谓“第一手”材料。所有的回忆都存在着主观性,对战争的回忆更是不可避免地搀杂着感情。在严守史料的同时,必须穿透史料,把握历史的“本质真实”。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篇9

一、找准方向,集体备课

常言说:“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为此,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中经常开展集体研讨,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安排一位教师主讲,讲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其他老师认真听,并深入探讨研究,最后集思广益,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每节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要交流得失、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提升,力争使每节历史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实用。

二、注重实际,研究实例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实例,我们注重搜集信息,积极研讨,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原则,努力教育学生,培优补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的主要阵地,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充分备课,熟练教材,讲课时充满激情,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2)讲课时有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3)注意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展望未来,使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得到启示、学到道理。(4)每周都有一位教师公开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课,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借鉴参考。

四、研究学生,提高效率

七、八年级时许多学生对历史课重视不够,基础比较差,到了九年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学习九年级历史课程外,还要全面复习其他学科知识、备战中考。为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关注学生。例如,九年级开学之初,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花大力气先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讲一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思想做通了,还要抓课堂。课堂上,我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锐意进取,要求课堂活动人人参与,课堂板书人人记录,课后巩固人人过关。课外查阅资料人人动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五、研究中考,扎实备考

中招备考是九年级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犹如希望之鸽,那么如何将他们放飞,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蓝天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考复习,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致认为采取“三轮复习法”效果较好。

第一轮复习时紧扣课本,重点复习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具体方法是:老师按单元或专题先串讲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整理、巩固所学知识。为便于老师了解情况,我们将学生编成复习小组。小组长负责帮助组员,老师监督帮助小组长,形成层层负责、互帮互带制,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省力又高效。

第二轮复习时要依据中考要求,复习《说明与检测》,有重点地进行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依据中考题型,将《说明与检测》上的知识点设计成中考模拟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与此同时,备课组教师分专题整理知识,以供学生复习。例如,对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中外改革专题、台湾专题、三次科技革命专题等,教师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设计成新题型。

八下历史考点总结篇10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为了不忘记历史,在国旗下进行讲话的时候,需要给人们传递怎样的能量呢?现在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国旗下讲话稿,欢迎阅读!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国旗下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明天是9月18日。81年前的这个时候,日本在中国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更是一段每个中国人绝对不能忘记的黑暗历史。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中国人民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了。9月19日,沈阳、长春相继失陷,22日,吉林失守,11月19日齐齐哈尔失守。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三千多万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中国人民完全跌入了战争的深渊。风雨同悲,天地含怒。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蒙受凌辱,多少善良的华夏子孙惨遭屠杀,又有多少宝藏遭到掠夺和毁灭!

在这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无数爱国人士奋起反抗,他们放弃家庭,走上战场,为了国家的生存和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这个繁荣伟大的祖国。

众所周知,最近有一些国家侵略中国的领土,妄图破坏我国国家主权的完整。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绝对不能容许的。同学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应该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热爱我们的祖国。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要爱国,首先就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国,就是从现在起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爱国,就是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爱国就是言而有信,实事求是;爱国,还应该是不忘历史,勇于继承先烈们敢于担负天下责任的勇气。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与同学们共勉: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九一八国旗下讲话稿老师们,同学们:

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时候,你满怀崇敬和自豪,当《国歌》响彻耳畔的时候,你心中一定充满着对未来的向往。但你可曾对那产生过鲜红历史的追思?今天又是“九一八”,历史提醒我们:别忘了啊,别忘了__年前那沉痛的一幕,别忘了我们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夜10点20分,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蓄意挑起“柳条湖事件”,一个小时后,日军集结军队向中国驻军发起猛烈攻击,“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从此,中华民族的历史揭开了最黑暗的一页,中国人民空前的浩动开始了。9月19日,沈阳、长春相继失陷,22日,吉林失守,11月19日齐齐哈尔失守,东三省沦陷。国难当头,人民遭殃。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拱手让出东三省,日本侵略者更加肆无忌惮,气焰嚣张,开始把魔爪伸向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总爆发,中国人民完全跌入了战争蹂躏的深渊。风雨同悲,天地含怒。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蒙受凌辱,多少善良的华夏子孙惨遭屠杀,又有多少宝藏遭到掠夺和毁灭!整个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者践踏了中华930多座城市,杀害了几千万中国人民,直接造成财产损失1000多亿元。这是历史的悲剧,这是民族的悲剧!中华民族是坚强勇敢的民族,她的脉膊里流动的是不屈的血液。东北有杨靖宇、李兆磷领导的抗日联军,有爱国群众组织的抗日救国会、民主救国会,中原大地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武装的人民。到处是抗日的峰火,到处是抗日救亡的呼声,拿起刀枪,保卫家乡,把鬼子赶出境,把敌人消灭净……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历史无情,人民有情。那些中华民族的罪人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些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面对历史,让我们在这里深思:屈辱的不是贫穷,而是自甘落后的卑躬屈膝,悲壮的抗战才是自强自立的开始。不能忘记,把“九一八”刻在心里。

亲爱的同学们,记住吧!“九一八”国难节。为了我们明天的希望,为了我们的国旗更红!让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纪念九一八事变国旗下讲话稿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历史不能忘记”。

历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他的臂膀依然坚强地背负着飞驶的火车,他的眼眸一直饱含着未干的血泪……

刚刚过去的9月18日,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站在这鲜艳的五星红旗下,高唱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回望历史,感慨万千。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那些刻写在中国近代镜头的片段,那些虽然斑斑点点却历历在目的片段: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野蛮人”到“东亚病夫”,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爱国,最关键的就是努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素质。青少年的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只有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了,国家才会愈发强大。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爱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进,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只是为了那段不容忘记的历史……

九一八国旗下讲话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九一八,历史不能重演!》

八十二年前,伪满洲国的黄龙旗遍插关东土地;七十六年前,冈村宁次俯瞰一览无余的世界地图妄图三个月消灭中国;六十八年前,日军将嚣张气焰一度烧到华南地区……我们没有失败!我们有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雄歌;我们有与敌奋战九昼夜的张自忠将军;我们有《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后势如破竹的反攻!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万众一心的信念和众志成城的勇气!

八十二年过去。每年每年的九一八,我们无数中华儿女在一起,缅怀先烈,铭记历史。这段被战火涤荡锻炼过的日子犹如淬火的青铜,在剥落了浮夸琉璃的历史中格外夺目而沉重。每一次回忆,每一次清楚地记起,都在用砂纸打磨着这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纹路愈加明了而清晰。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清晰地看到,靖国神社中参拜的政客往来不绝,甲级战犯碑前香火延绵,中日历史被日本右翼涂改得面目全非!日本,不断在钓鱼岛挑起争端。日本,不仅拒绝承认历史面对历史,而且还仍然妄图侵占今天的中国的领土。于是,网络上不乏鼓吹战争者说我们已经忘记九一八,忘记那些耻辱。我想说,这是无数人用血书成的历史呵,我们怎能忘记!国耻感与国家荣誉感自我们出生起就已融进我们的骨髓,烙进我们的灵魂!我们,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铭记九一八,纪念那些为今天的祖国所牺牲的人。我们深知九一八的历史不能重演!战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烈士的头衔和战胜国战败国的区分,更是无数百姓化为的一堆白骨一抔黄土。所以,我们选择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与邻国的矛盾。

我们追求和平,并不代表我们任人欺凌!我们不能容忍日本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但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日本敢于不断挑战我国的底线?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日本军费是我国军费的十倍而使他们有军事上的自信,更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比我们更发达的科学技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不只停留在几句口号,或在微博人人上吐槽,更应当坚定理想,努力学习,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成为各自工作领域的领导者。这是为我们的祖国,也是为我们的未来担负的责任。当我们的祖国足够强大,我们的尖端科技执世界之牛耳,我们的教育资源让世界学者慕名而来,我们的贸易市场延伸到全球每个角落,我们的精神文化为世界上更广阔的人群所认同,我们每个人都有条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是的,到那时,我们就可以成功地捍卫我们的领土,捍卫祖国的权益。

九一八,历史不能重演。我们要赢的不是战争,而是日本以至全世界对我们的尊重。当我们的外交家、国家领导人在谈判场上纵横捭阖,我们,即将成为各领域优秀人才的我们,就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纪念九一八国旗下讲话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9.18这一平凡而又刻骨铭心的日子,是炎黄子孙世代不能忘却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末年八月初七,是铭刻大中国人民心中永远难忘最悲痛的日子;

这天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洗劫中国大地和中国的抗日战争拉开序幕,9.18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国耻日,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9.18是一页永远展开的历史,9.18是一页永远凝固的历史,9.18是一页记载一个民族巨大苦难的历史。

九一八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这段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篡改和抹杀。战争虽已远去,但它留给中国人的伤痛却永远不会消失。与日本同为二战发动者的德国,战争结束后,能够认真总结历史教训,深刻反醒法西斯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而日本在对等战争的态度上始终遮遮掩掩,不断上演一出又一出篡改历史事实的丑据。 “满洲国”的建立本来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我国东北攫为己有而处心积虑导演的一出丑剧,但在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中却被美化成“满洲国的目标是将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法制国家。” “9.18”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在日伪残酷的殖民统治下,过着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亡国奴生活,而依日本教科书所言日本帝国主义反倒成了东北人民的恩人!满洲国建立以后,学校要求每个学生,不许说自己是中国人,而是“满洲国人”,要称日本为“友邦”、“亲邦”。

今天,纪念九一八事变,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如何来纪念这样一个国耻纪念日,我想我们要深刻的、隆重的怀念为之牺牲的人们,对于侵略者的罪行要时刻铭记在心,永远不能忘记。但是我们也要保持理性的思考,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的任务,认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和学习,用自己的智慧、才学和技术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83年过去了,9.18留给我们什么?那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9.18是中国十八世纪百多年来不向世界开放的悲剧;9.18是中国上世纪政治改革流产失败的悲剧;9.18是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悲剧。

83年过去了,太平天国义士冲锋陷阵的身影还在我们的眼前闪现,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炮火仍在我们的耳边轰鸣,“柳条湖”的爆炸声永久不能平静。但,我们总是难以割舍辉煌的传统,历史对政体改革常常唉声叹气,奔走于九洲的先进革命党人的英灵只能在黄花岗荒陌泣诉。83年后的今天,9.18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道理,贫穷就要任人宰割,落后就会被动挨打。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唯有发奋图强,匆忘国耻,振兴中华。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在纪念9.18事变83周年的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要认真地想一想,日本侵华战争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灾难有多深重;听一听,千百万死于日寇铁蹄下的冤魂在呐喊的声音;看一看,你今天所做的一切象不象是一个中华的子孙。

所以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为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国旗下的讲话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不应忘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战争。1937年,又发动了七七事变。经过14年抗日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条约,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作为亚洲主战场,做出巨大贡献,付出惨重牺牲,请大家记住这些令人沉痛的数据:南京大屠杀死亡超过30万人,整个战争期间,死伤3500万人,被日本士兵奸淫蹂躏的妇女超过200万人(其中包阔许多十岁以下的儿童和老人),他们发动细菌战,把中国人当做试验品,当时受害者达几百万人,至今在整个中国仍有因细菌战而落下终身残疾的老人达10万以上,他们举行杀人比赛,不顾仁义道德,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和战俘,他们所发动的战争,就连幸存的日本二战老兵到现在晚上睡觉时都会在噩梦中惊醒,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损失当时就高达6000亿美元,换算成现在得人民币大约是80万亿左右。

日本人的行为令人发指,日本人的罪行罄竹难书, 但是,作为侵略国的日本,他们没有道歉,没有赔偿,更没有忏悔,他们有的是狡辩和对历史的篡改,在他们的国民教育中,他们把战争合理化、合法化,并把日本描绘成战争受害者,每年8月15日“终战日”举行“全国阵亡者追悼会”,靖国神社供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灵位,不断有首相、大臣前来顶礼膜拜。 广岛和长崎每年举行原子弹轰炸纪念大会,全城哀悼,首相参加。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日本对美国唯命是从60多年,是因为美国人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对韩国非常小心,是因为大韩民族空前的团结,中国人受到的战争迫害最为严重,我们用最大的胸襟去包容历史,换来的却是日本至今还在同中国争夺钓鱼岛等领土,前几天还态度强硬地扣留了中国渔船和船长。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阔胸襟,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优秀民族之一,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五千年的追求奋斗把我们锤炼成坚强、果敢、勤劳、善良、诚实、守信的群体,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方能绵延不息!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整个世界原谅了德意志民族,是因为他们敢于正视历史,到现在为止,德国每年都在向全世界的战争受害者进行赔偿和道歉。而我们的近邻小日本却难以获得受害国的原谅,我们可以欣赏学习日本人的科技水平,但是我们一定要警惕日本人的侵略野心,因为日本民族是个不折不扣的无赖民族,强盗民族。

记得在2008年在杭州班主任培训期间,一位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对我们这样讲:我们的班主任不能只是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中国人,就是要培养自己学生的爱国之情。他邀请我们的班主任有合适的机会一定要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看一下,这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当时,我就想起了一位曾经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同事的一句话,他说:只要你去参观一次,你就会对日本人有发自内心的痛恨和仇恨,你的心情就会随之感到无比的沉重和压抑。我想,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牢记九一八的原因所在。

最后,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也能学好历史,记住历史,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九一八国旗下讲演讲稿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九月十九日),那么昨天是几月几日呢?(九月十八日)。还记得是什么日子吗?......

对,昨天是九月十八日,是 “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纪念日。我今天要讲的就是:牢记昨天,勿忘“九一八”。

昨天上午,东北三省各地都在举行 “九一八”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并且东北三省政府的代表共同来到沈阳,在“九一八”纪念碑前一起敲响“警世钟”,警示中华民族“勿忘国耻,共襄复兴”。同时,山东各地组织学生到台儿庄举行纪念革命烈士活动。

1931年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一个宁静而又不宁静的夜晚,日本帝国主义强盗以中国士兵破坏柳条糊铁路为借口,调集重兵猖狂进攻我东北守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并炮轰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接着,日本鬼子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武装侵略,从而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罪恶表演,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驻东北的国民党守军十九万人不站而退,撤入关内,致使东北境内一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丰富的矿产资源沦陷于敌人的铁蹄之下。

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多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

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中国便掀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篇章。昨天是“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纪念日。

在今天的校会上,我还向同学们介绍几个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从此,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展起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有30万以上的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抗战8年,军队、平民伤亡2100多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亿美元。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才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9月2日,投降书正式签署,从此宣告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昨天,又是9月18日,我们中国人民再谈血泪历史,纪念“九一八”这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九一八”,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那样的历史悲剧再也不能让它重演,英雄的鲜血决不会白流。我们“牢记九一八,不忘国耻”。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不枉革命先烈付出的巨大代价。

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一切,我们要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探索,在迷雾中记住血泪教训,要不断开拓进取,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