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家教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03:35:13

义务家教总结

义务家教总结篇1

作为一名刚刚告别高中时代,通过高考独木桥的的大一新生,一个学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我离踏入社会的时间越来越近,梦想与学习是注定孤独的旅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今的社会似一对风火轮快速的旋转,社会各处充满着竞争的气息,每个人都怀揣着年少不羁的梦想,无数平平凡凡的微小的梦想构成了我们的中国梦。因此我们仅仅靠在学校里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在假期就是无所事事地熬日子或是写写作业应付一下老师更是远远不够的,正如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取得更大更真的自身发展与进步就需要我们大胆走入社会,去进行实践,学习为人处事,激发自己的潜能与青春斗志,做一名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借着学院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刚一放寒假,在家里整顿好之后,我就和闺蜜做了一番商议,准备在市中寻找假期工作,由于我有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意向,恰好她又是师范大学的学生。于是我在询问了一些从事教师职业的亲属后决定与她一同开一个小班,召集几个初中生免费为他们上课。在父母亲戚的协助还有我们自身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找到希望通过假期学习提高成绩的初中生,怀着好奇与紧张,我们开始了这份义务小家教工作。

我们两个商量了一番后,觉得在外面租房子不仅太不实惠,而且没有家里面温暖,于是我们决定把小型家教班开在家里。而且由于我的理科比较差我就负责他们的文史类科目,另一个同学属于纯正的理科女,又是师范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她就自然负责他们的理科类科目。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收拾了一下孩子们学习

的场地,紧接着我们就进入了家教实习期。由于自己在陌生人面前会显得拘谨,所以刚开始接触这些初中生的时候难免会有些羞涩,我同学是一个比较外向,胆大心细的女生,她就开导我说:“你上了大学一个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都能和同学打成一片,现在回到自己的老家倒把自己当成客人了,这么扭扭捏捏,我都有点替你脸红了哈。”那几个初中生也很配合地笑着调侃我说:“老师,你在自己家里都这么放不开,让我们这几个到你家来学习的学生多尴尬啊。”仔细想了想,自己从初中开始就一直住校,不过是认识新的人,况且我们又是吃一方水土长大的人,我怎么能够这么拘谨呢,更何况我还是老师,是这个小活动的发起人呢。这么一想心里就豁然开朗了,也就恢复了自己的开朗的性格,在学生中间也能调侃自如了。

第一天上午我们没有正式地讲课,只是先跟他们介绍了一下自己,做出一个表率说我们会好好教他们,尽我们作为老师的职责,同时也让他们保证自己会听从我们的教学安排,在完成他们寒假作业的基础上,预习一部分下学期的内容。上午我们达成共识后,下午我们就开始教课了。因为他们对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不同,我们就带着他们回忆了一下初一上学期学过的内容,发现文史类的知识他们都掌握地差不多,但是有一个男同学因为偷懒,历史书没有认真看,好多知识点都没有背过,我就给他细心地勾画了一些重点,让他自己回头再温习一下。关于理科类,我同学也是挨着数理化每一科给他们写出了知识框架,让他们每一个人回忆一下当时所学过的知识,把忘记的知识 在课本目录页上圈点出来,回去自己复习,自己实在弄不懂的就让他们明天再问。一天过的很快,一下午我们上了三节课,马上就天黑了,嘱咐了他们回家路上要小心一点,到家了给我们回条短信然后就放学了。

一天下来,我发现当好一个家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自己还是能够放得开的。初中的知识虽然记得不是很详细但是也能给他们讲一个大概,让他们有些收获。尽管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对自己缺乏点自信,但是最后我也克服了自己心中的怯懦,变得落落大方。总而言之我认识到了万事开头难这一真理,办法总比困难多,当真正的寻找到一定的方法就会得心应手。通过第一天的“训练”我克服了不自信,拥有了耐心,使得我跟其他人的交流也更愉悦顺利。

离开学校我们就要恢复到二十岁左右的尴尬年纪,变成一个人单独面对各行各业的人。生活也不同,在学校每天的课程表都会告诉你做什么,学什么,空余时间可以自由搭配,而当家教时,你不能自己随心所欲,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否则学生会不满意,他们会告诉自己的家长,然后家长就会怀疑——我把孩子送到你这儿值不值。而且你的努力也是跟自己的利益挂钩的,想一想,如果你的小班办的好,学生喜欢你家长对你满意,你不仅使自己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而且也积攒了人缘,百利而无一害,你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们每天要上六个小时的课,因为我们的教学环境和学校的教室比起来算是比较艰苦的了。即使我们很年轻,但腰酸背痛,口干舌燥也是避免不了的。每当觉得自己闲着没事开个小班不仅不能跟以往的假期一样想睡懒觉就睡懒觉,想出去玩就出去玩而且付出了努力还赚不到钱就觉得自己的决定是个错误,但是到了这时我总会想起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把它当成我历练的过程,觉得自己挺过去就能在某一方面破茧成蝶。于是我就会再次充满了斗志,努力工作。自我心理暗示有时真的是一剂良药,能够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具有挑战的第二个方面是与学生相处,由于年级不同,教课的时候会凌乱,比如,本来是给初一的讲题,接着突然就要给初三的讲题,脑子有时候会发懵。下课时,他们经常与我聊天,聊他们在学校里的同学之间的趣事烦恼以及家长们的唠叨、老师的批评,自己的成绩不好„„一次次聊天都把我记忆的阀门打开,初中情景也历历在目,我想当时的我应该也是这样抱怨家长们好心的唠叨,老师们的小批评吧。如今,上了大学,身为姐姐辈的我们主要得开导他们,于是,我耐心地与他们交谈,说出自己当时的想法并叙述了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并且有点明白家长老师们的苦衷了。以前面对这些问题只是明白理由但心理上依旧排斥,这些日子我居然能凭自己的感受来解决一些学生的苦恼,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很快,我就跟他们打成一片,听着他们自己的梦想,怀念曾经那个志在必得,比现在努力一百倍的我。他们的梦想让我沉思——考一个名牌大学、当科学家、歌星„„ 我记得当时的我们只是认为上大学一切都会“船到桥头自然直”,于是朝着那一个目标努力,如今上了大学竟然时常会迷茫,缺少了一个个目标,也多了一些懈怠,抱怨时间的无聊,没有了憧憬也缺乏了动力,可是还有多少学生依旧盼望着上大学!我意识到最初的梦想不能忘,即使当初年少无知的我们有了些许现实和成熟,我们依然不能改变初心,要带着当下的自己看风景,且行且珍惜!

解决他们问题的时候,有时也会陷入死胡同,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我们两个就一起讨论,百度,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解他们的疑难。什么事自己亲自咀嚼才能领悟出新的东西,无论做什么首先要有知识储备,不能抱怨学了这么多年的课本知识没用。现在的社会真的对我们大学生有些误读,我们不是只知浪费大学资源挥霍青春徒有虚名的学生,我们也是在学习研究文化知识,各方面锻炼自己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虽然在工作时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我们是学生,但我们有积累经验,学习待人处事的决心与行动。我们不是万能的人才,但我们也是具有活力创新的一代!在以后的大学生活我想我会更加坚强勇敢,更加努力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义务家教总结篇2

1.投资主体重心偏低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投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主要由县、乡等地方政府负责筹集提供。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中央财政收入比重较低,而地方财政较为宽裕,实行这种体制对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自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大大加强,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占17%,而有着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镇财政的两级财政收入共计仅占20%多[1]。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然而中央对义务教育的拨款却并未增加,1995年中央本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比重比1994年还下降了0.64%。在1996年全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中,中央财政拨款所占的比重仅为0.04%。中央政府应尽而未尽之责自然就转嫁到地方政府身上。而这种结果的出现正是由于现行的“以分散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2]。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市)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在目前这种地方财政收入较少的情况下,仍然实行这种投资体制,必然导致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投资主体明显重心偏低。

曾庆伟、周宇、王涛、吴超等认为,运行十几年,办学主体在乡镇的做法的弊端日益凸现,造成了教育经费的大量拖欠。义务教育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和提升。由于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中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客观上使层层下放的办学权力,扭曲成了层层下放的办学责任。在实际执行中就是“谁管谁出钱”,即把义务教育的经费供给与管理层层下放,省下放到县,县下放到乡,乡下放到村。这样下放的结果是,有钱的就办,没钱的就拖,形成了新的矛盾。当经济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以地方雄厚的财力做保障实现“普九”之时,广大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却因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民间资本存量少无法投入教育等自然、经济、历史的原因使义务教育处于财力、物力、人力全面匮乏的困境。

2.投资总量明显不足

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办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国家理应承担教育投入的大头。一般来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大小,既可以反映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又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就世界范围而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2年为2.73%,1993年为2.52%,1994年为2.62%,1995年为2.45%,1996年为2.47%,1997年为2.54%,1998年为2.61%,1999年为2.79%,2000年为2.87%,2001年为3.19%。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徘徊在2%~3%之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投资是偏低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既低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的4%,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国家财政支出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过低,国家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分税制改革时的1994年的16.17%开始连续六年下降,至2000年为12.40%。这说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其主渠道地位弱化[4]。

3.投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教育投资结构形成了高等教育发展快,中等教育发展不足,初等教育没有能得到基本保障的不尽合理的局面。这与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的自身特点不相符合。和其他国家教育投资结构比例相比较,我国高教投资比例过大,三级教育呈现倒三角形结构,人均教育经费投资在三级教育中比值差距过大,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过分向高等教育倾斜,造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尤其是在有限的教育总资源情况下,削弱了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能力,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5]。

童宏保、赵宏斌、陈平水等认为,我国三级教育投资比例不当,过于倾向高等教育;城乡教育投资不当,过于倾向城市教育。有资料显示,北京、上海等地1名小学生的教育投资相当于全国农村平均30个小学生的教育投资。义务教育经费中,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所占的比重在50%~60%之间,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政府却负担了70%以上的经费。大学生的人均国家拨款9000元,而小学生的人均国家拨付的经费只有530元,政府过于偏重高等教育而忽视中小学教育,显然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原则,导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投资失衡。

4.投资体制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一种关系着一个国家公民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公共性,要体现投资利益的公平性,每一个适龄的儿童,不分种族、性别、经济状况如何,都应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这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不符合义务教育均衡稳定发展的要求。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基层化,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距的扩大,加之中央和省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足,使我国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经费和资源的不均等、不公平极其明显。发达地区与边远和贫困地区、城市与农村学生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不仅明显存在而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办学经费困难、条件差仍然是边远和贫困地区、部分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据统计,2000年普通小学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情况:全国经常性经费支出生均是755.16元,最高的上海市是3498.12元,最低的贵州省是375.71元。其中公用经费情况:全国是197.2元,最高上海市是905.46元,最低贵州是75.8元。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拨款情况:全国生均479.28元,最高上海市是2756.71元,最低河南省是251.45元。其中属于预算内事业费拨款的生均公用经费情况:全国是37.18元,最高上海市是448.2元,最低陕西省是8.77元[6]。2001年普通小学生均经费,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河南的8.9倍;初中生均费第一位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比较,相差6.8倍。又如,2001年生均固定资产价值,小学最高的北京是最低的贵州的6.0倍;初中最高的北京是最低的贵州的5.3倍[7]。

二、对策

1.投资主体上移

根据义务教育投资的国际经验,一般均由政府直接投资,政府公共投资应当成为义务教育的绝对财源,大部分国家多采用将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公共经费直接作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之中,从而使教育财政成为政府普通财政的组成部分,使义务教育公共经费全部来源于普通税收[8]。在当今世界,虽然各国财政体制相差很大,但义务教育的公共投资主体大多集中在中央或高层地方政府,而义务教育的管理各国仍以基层政府管理为主。在美国由学区主管,在德国、法国、日本由市镇主管,各国并不遵循“主管者负责”的教育投资原则。这样由中央或高层地方政府投资可以保证经费的来源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由基层政府主管义务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需求,两者结合能有效地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9]。我国义务教育的投资也应借鉴这一通行的做法,笔者同意旷乾、曹夕多、张子照等人的建议,我国义务教育应该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作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投资主体,以县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管理的主体,改革现有财政管理体制,依照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教育经费在预算中单列,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分配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2.增加投资总量

加大教育立法力度,增立《教育投资法》,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我国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为4%”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中央政府应保证这一比例的实现。同时,应该提高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认识,高度重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现实对我国国民素质、综合国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应力争在义务教育经费投资中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0%,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尽最大可能加大义务教育的投资数量。为了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一些学者建议增收义务教育税或发行义务教育福利,笔者认为是可行的。通过增收义务教育税,可以使每个纳税人都承担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同时又通过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获得应有的权力。发展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发展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既然国家可以通过发行福利和体育增加这两项事业的发展经费,那么也可以通过发行义务教育福利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状况。

3.调整投资结构

我国教育经费中2000年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义务教育投资的16.79倍,比较世界大多数国家的2.79倍,投资比例严重失衡。因此,我国应合理地调整教育投资中的资金结构安排,适当调低财政资金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比例,政府教育资金应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政府投资份额应在60%以上,改变教育投资中的倒三角结构,使教育经费的使用趋于合理,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趋于均衡。

4.调整投资重点

义务教育投资中,应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计算出义务教育的生均最低标准拨款,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全额拨付。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城镇等教育资金充分的地区,地方财政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投资;对于西部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等教育资金十分紧张的地区,也可以满足义务教育资金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重点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转移支付力度,专款专用,使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基本均衡,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桂宏,朱恩涛.论教育的双重外部性效应[J].经济研究,2003,(5).

[2] 王红.论义务教育投资中政府责任转嫁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4).

[3] 孟旭,樊香兰.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4] 旷乾,曹夕多.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提升到省级财政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2).

[5] 李培胜.浅析我国教育投资[J].决策参考,2004,(5).

[6] 朱国仁.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

[7] 吴亚平.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谁来承担[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义务家教总结篇3

2005年颁布的有关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文件的核心内容,期望给我田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日本 义务教育 结构改革

一、背 景

发端于1868年明治维新的现代日本教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后已日趋成熟,如今,其发展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出了整体素质较高的国民,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奠定丁其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推行了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教育改革,并一直持续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加快了改革的步伐,2印5年10月26日,中央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中教审”)通过了题为《开拓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关于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理想状态》(以下简称“《结构改革》”)的重要文件,开始对义务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和变革。

当谈及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重要性时,前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表示:“本报告将指明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方向,它涉及教育的各方面事务,将成为解决目前各种问题的施政路标。”改革的目的在于“塑造每一名儿童的健全人格,使之自立于社会、发扬丰富的个性,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进步,最终度过幸福而充实的人生”。这一切“都有赖于义务教育,它的基础在于教育经费的保障”。

二、义务教育结构改革内容论析

1.义务教育的目的和理念

此次改革以培养能自立于国际社会的心灵丰富、意志坚强的人为目标,以每名儿童都能受到高水准的教育为理想。《结构改革》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迷乱的时代、充满竞争的时代。正是由于处于这样的时代,肩负着塑造每一位国民人格、使之成为社会栋梁的义务教育的责任愈发重大。”在日本人看来,义务教育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必须继续保障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即教育机会均等、确保质量、无偿教育,它的贯彻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日本宪法第26条规定了全体国民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为了保障这个权利,战后日本设立了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其目的在于塑造国民的人格、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如今,义务教育的理念已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日益普及。义务教育对于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追求美好生活的国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此次结构改革将是历次教育改革的深化,也是国家振兴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结构改革》指出:“学校应当是能给学习者安全感和信赖感的场所,任何一所学校都要为学习者提供德、智、体等内容均衡的高质量教育。”确实,在现代社会,国家更应保障所有国民接受没有地域差异的教育,因为义务教育的充实和完善可以防止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立国之本。日本政府与国民相信,克服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把义务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创造世界最高水准的义务教育是全社会对下一代的责任。

2.义务教育的新形态

毋庸置疑,日本在义务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和进取心的缺乏,很多学生没有求知欲、未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学校未能对这些情况及时作出应对,长此以往,将会培养出“垮掉的一代”。教育担负着在儿童成长发育阶段培养其必不可少的学力和道德感等的重任,“它一旦失败,将动摇国家、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结构改革》期望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具备高资质、能力强的教师充满自信地指导学生,监护人和地方当局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中教审鸟居泰彦会长认为:“创建具有这样的新形态的学校是此次改革的目标之一。强化学校的教育能力,强化教师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儿童丰富的精神是国家的改革目标。”

《结构改革》特别强调通过强化学校的教育能力即“学校力”和“教师力”培育儿童“丰富的人的能力”,创建学校新形态。具体而言,它包括尽快建立拥有高素质教师、充满活力的学校实体,它也是充分反映监护人意向、值得信赖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将通过学校运营协议会和学校评议员的积极工作促进监护人参与学校的运营和管理事务。笔者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日本教育行政机关已开始从为儿童寻求高质量教育的角度去制定教育政策,教育现场的“意识改革”初见端倪。

3.义务教育结构改革

小泉内阁认为,当前义务教育的结构改革已极为紧迫。关于义务教育的体系,内阁责成文部科学省着力探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确立改革的目标,国家为实现目标对义务教育进行总体把握;(2)推行扩大市町村及学校权限和责任的教育分权改革;(3)国家有责任评价教育改革的结果,通过结构性改革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

为了“开拓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日本开始全面而谨慎地检讨目前的教育体系。2005年11月3日,新上任的文部科学大臣小坂宪次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在坚持我国义务教育成功之处的同时,对于目前的各项政策,要从实证的立场进行检讨,有错则改,我们要以这种积极的姿态为实现改革的目标而努力。”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作为指引义务教育结构改革基本方向的中央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对教育事务进行宏观调控,如在财政上充分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在操作层面上,要尽可能地推进扩大市町村及学校权限和责任的教育分权改革。2005年1月21日,小泉首相在第162届国会的施政演说中表示:“民间能解决的问题在民间解决,地方能解决的问题在地方解决:”而另一方面,政府试图用新的理念对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以促进教育结构

的转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日本政府表示将以此为基石,充分发扬地方(市町村)和学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国家目标与地方实际完美结合。

4.明确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职责,强化它们的合作关系

《结构改革》概括了国家、都道府县与市町村的关系:“义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必须全力支持学校。国家负有保障义务教育顺利推行的职责,而都道府县则须在其管辖区域内发挥最大作用。市町村地方当局和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实施主体,有必要被赋予更大的权限和责任。”

从当前教育的现实来看,与儿童息息相关的机构正是担负着教育活动的学校和地方教育委员会。在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使学校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开展最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同时尽最大可能地扩大其权限和责任”。另一方面,协调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的关系也开始摆上议事日程,从都道府县向市町村和从教育委员会向学校的权力转移将是义务教育分权改革的重点。而保障全体国民接受一定水准的教育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因此,国家有义务对教育事务进行宏观把握和调控。

5.关注教师——义务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

为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国家的宏观调控极为重要,为此,有必要使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相互协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作用,其别重要的一点是要处理好有关教职员的事务。日本是个尊师重教的国度,国民一贯认为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拥有具备较高资质能力的教职员,而教职员的培养、配置与薪酬的应有状态是教育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方面。

教育是通过教师和儿童的交流、以互动的方式进行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塑造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的兴衰成败在于教职员。不管在哪个国家,确保教职员的质与量始终是重大的战略课题。能否保证具备高资质能力的教职员进入教育领域、能否营造使教职员安心从事教育工作的环境、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有没有形成,都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6.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制度的调整

义务教育和外交、国防一样,是国家应当承担的最重要责任,为此,日本政府重视确保必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在日本,与教职员的聘任相关的经费即“人件费”比例占了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3/4。

调整现行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制度是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结构改革》中占很大分量。为维持与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日本的都道府县原则上负担了大部分义务教育费用,国家则分担了都道府县负担经费的1/2,这称为“国库负担金制度”,所需费用由中央政府征税专门提供,与财政相分离,是义务教育经费的特定财源保障。为此,日本国会专门制定了《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它与《教育职员人才确保法》和《义务教育标准法》配合,为义务教育质量和经费的保障作出了最低限度的规定。

为保障教师质量,国库负担金制度自1939年确立以来就一直以占义务教育经费大半的教师薪酬和补贴为主要负担对象。随着国家与地方职责和财政状况的变化,国库负担的对象也在不断调整。2004年,国家担负的义务教育经费为2.5兆日元,约占全部义务教育经费的1/2。自2005年开始,国家将部分税源转移给地方,这一过程称为“一般财源化”,即将诸如义务教育费、交通开发费等原先由国家专款专用的资金纳入普通财政体系。

2005年11月28日,小坂大臣视察京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国库负担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削减将不可避免。至2006年,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比率将从1/2下降到1/3,即将聘任中学教职员所需的总额达8500亿日元规模的税源移让给地方。长期以来,日本一些地方政府一直期望废止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制度,此次降低国家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比例、将部分税源移让给地方的举措正是中央与地方谈判与妥协的结果。不过小坂也表示,关于国库负担金制度,今后将不会再作大的调整,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担负的职责,大部分中教审的委员也一致要求坚持这一制度。

三、结束语

义务家教总结篇4

本次督导检查期间,国家督导检查组对2县进行了实地检查。检查组认真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召开了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发放、回收满意度调查问卷,并采取随机访谈等形式,多方面征求公众意见。检查组还实地抽查了1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检查组认为,2县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且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综上,2县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

1月9日召开的反馈会上,国家督导检查组就本次督导检查进行了反馈,肯定了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并就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吴建新在反馈会上作了表态发言。他指出,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区经过上下共同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区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口多、底子薄,我区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这次国家督导组到我区检查指导工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脉问诊”,为我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送来了“及时雨”。下一步,我区将按照国家的部署要求,根据督导组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因地制宜、补齐短板、软硬建设结合、增量提质并重”的工作思路。截至目前,我区共计投入244亿多元,深入实施 “课桌椅更新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各类建设项目,加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义务家教总结篇5

“是否需要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以及如何延长”这一教育政策的制定,是需要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复杂系统中的诸多因素的决策行为,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为教育决策提供支持的典型应用。该文聚焦于决策支持系统的预测模型,以展现决策模拟支持系统如何通过模型设计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决策的支持;基于人口预测的视角,采用LESLIE人口模型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学龄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根据计算机模拟预测2016-2025年的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义务教育年限;基础教育;人口预测;LESLIE模型

一、引言

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在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近30年间越发成为该领域体现潜能和优势的研究方向[1]。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进行数据的分析并提供决策支持的思想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早期就已形成。随着教育决策涉及的复杂性日益凸显,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需求对基于计算机的决策的依赖也越发突出。比如,针对是否需要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及如何延长的问题,由于涉及到人口、经济投入等诸多复杂因素,如何借助计算机模拟的方式为决策提供依据,也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我国义务教育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义务教育从刚开始的低水平逐渐发展至今其普及率和质量达到较高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我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在此背景下,有专家提出我国应逐步实现12年义务教育,其中北京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尝试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3]。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不可冒进[4][5]。近几年关于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之争备受关注,有研究认为经济因素、人口状况、国家传统、法律准备是影响义务教育年限的四大主要因素。但是,有关我国是否已经满足义务教育延长条件的争论大多基于经验,而缺乏具体数据支撑,让数据说话在教育决策中能够使得相关决策有据可依[6]。因此,预测义务教育常规学段,义务教育向下延伸学段(幼儿园)和向上延伸学段(高中)学龄人口的变化和趋势对研究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有着深远意义。

人口的数量、结构及其变动,会给教育带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学龄人口变动对义务教育的影响更是长远而深刻。不少研究指出,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出现的生源多余或缺乏已成为当前困扰各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性难题[7-9]。预测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变动对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热点开始转向不同的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方案的研究[10][11]。义务教育年限向高中学段延长还是向幼儿园学段延长,对高中学段和幼儿园学段学龄人口规模预测为此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和参考。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对人口规模预测分析需结合当前二胎政策对人口结构带来的影响,对教育决策的支持才更精确。本文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0-2014年的人口历史数据为依据,采用LESLIE人口模型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学龄人口未来10年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通过分析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特征,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备与管理决策的影响做出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议。

二、学龄人口预测模型

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是影响义务教育年限政策的重要考量。在我们的模型中采用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对人口变化进行预测。目前国际上已发展形成众多成熟的人口预测模型,国内众多文献基于本国人口数据对一些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优化研究,如曲线拟合[12-14]、GM(1,1)灰色预测模型[15-17]、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18]和Logistic模型预测模型[19]等。但是,上述人口预测模型仅对总人数进行预测,其预测结果没有考虑人口结构,即没有提供不同年龄具体的人口预测数据。对于义务教育年限延伸方案学龄人口规模的分析,需要对幼儿园至高中不同阶段适龄年龄段的具体人口数量进行预测。上海幼儿园学龄段为3到5岁,小学和初中学龄段为6到14岁,高中学龄段为15到17岁;而全国与其他省市的幼儿学年龄段为4到6岁,初中学年龄段为7到15岁,高中学年龄段为16到18岁。本文采用LESLIE模型对义务教育年限延伸方案中不同阶段学龄人口进行预测。LESLIE模型是由澳大利亚学者LESLIE提出的一种分析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现在一般多用于以年龄及性别为机理的人口预测[20]。式(1)中,矩阵中sn代表生存率;bn代表生育率。LESLIE设定第i年某个年龄阶段的人口数就等于此年龄组上一个年龄段乘以对应的生存率。而第i年出生的新生婴儿数就等于各个年龄阶段的育龄妇女乘以对应的生育率。本文基于LESLIE人口模型进行模拟预测不同年龄的人口数量。LIESLIE模型实际上是通过生育率和死亡率建立女性单项性别生命矩阵。

三、学龄人口变化的计算机模拟

1.学龄人口模拟本文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MATLAB软件为仿真平台,使用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分别对全国和各省市2010年到2025年人口预测数据进行仿真模拟,以验证这一模型的有效性,以便在决策系统中采用。在我们的仿真过程中,人口预测初始数据源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每个年龄段的人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MATLAB上编写预测人口运行代码,预测的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LESLIE人口预测算法的优势在于,比起其他人口预测算法,能够对年龄结构、生育率和死亡率等多种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从而形成动态的发展预测系统。使用LESLIE预测算法可以得到预测年度的人口年龄分布图,预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满足本文对预测各学龄阶段人口数量的需要。当然LESLIE模型也存在一定的误差,例如从表1看出预测的人口数比实际人口数量少,全国预测误差在2013年达到最大,绝对值为0.00694。总体来说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对全国和各地区的预测效果均达到较好效果。LESLIE预测误差主要源于模型将影响人口发展的重要参数生育率和死亡率定义为常量。比如在本文中,预测年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恒定为2010年的生育率与死亡率。但是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每年的生育率和死亡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出,LESLIE的预测结果的人口增长比实际人口增长速率要缓慢,可能是因为中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的不断改善、放开的二胎政策等影响,所以生育率有升高趋势。基于模型的静态建模的倾向,我们对原来LESLIE模型进行了改进,以全国人口为例对所测结果添加了修正系数。在MATLAB仿真平台下,求出实际人口数与预测人口数的误差平均数r,再加上LESLIE模拟预测的人口数,得到修正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见,修正后的预测结果与实际人口数更接近。最大误差绝对值减少到0.001842。随着预测时间延长,实际数据比预测数据多的趋势仍然呈增长趋势。同时,各个人口结构分布的数据也需要做相应修正。本文中,我们假设总人口数变化的比率与每个年龄的变化比率一致。所以使用以下公式对每个年龄的预测人口数进行修正。

2.预测结果比较为检验LESLIE预测数据的效果,本论文使用多项式拟合方法预测2010-2025年的人口数据,再与LESLIE预测数据结果进行比较。本文将多项式拟合方法预测结果与LESLIE模型的预测结果做比较,如表3和图1所示。如图1所示,黑色直线表示2010-2014年全国人口实际总数量,黑色星号表示使用LESLIE预测的人口数量,黑菱形表示多项式拟合人口数量。从图1中可看出,LESLIE模型预测数据与实际人口数的差距要比多项式拟合预测数量与实际人口数的差距小得多。从表3可见,使用拟合预测人口,其最大误差绝对值为0.00424,且随着预测时间的延长,预测的误差不断增大,而LESLIE的预测误差变化较平稳,最大误差为0.001842,说明使用LESLIE预测人口数的准确度较高。

四、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学龄人口模拟

是否需要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需要综合考虑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我们开发的决策支持系统中,主要将学龄人口、经济发展因素作为主要变量,通过系统模拟,提供给定的决策选项下面临的人口和经济情况。决策者可以对诸多因素选定不同优先级或者综合加以考虑,以审慎地制定相关政策。在我们的模拟系统中,根据以上的学龄人口预测模型,决策支持系统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和各省市2010年至2025年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龄人口进行了预测,为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决策提供了人口因素的科学依据。下页图2-5分别为模拟决策系统模拟的2010-2025年全国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龄人口规模趋势图。从图2-5可以看出,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所以根据不同的变化趋势,对不同阶段教育的决策也应结合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一)学龄人口对现阶段教育的影响自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以来,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度和效度成为两个重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21]。因此,在稳定推进义务教育普及的前提下,最理想的状态是各个地区的办学规模应随当地学生数量的变化而做调整,一方面保证学生都能有学校可上,另一方面实现老师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保障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的生源和质量。例如,从图4可看出,从2010年到2017年全国初中阶段的学龄人口呈减少趋势,因此我们推测某些地区的生源下降,针对此情况,可以对特定地区采取撤出合并学校的方式来达到学校人口的平衡。从图2和图5可看出,2013年到2016年全国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数也呈减少趋势,高中的减幅相对较大。因此,也可采用同样的方式来维持生源与学校之间的平衡。直到2017年,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化趋势趋于平缓,2020年后,幼儿园阶段学龄人口继续缓慢减少。但是目前对中小学撤并学校的已有研究也提出新问题,东中西部地区学校撤并速度均超过学生减幅[22]。因此,学校的撤并速度应与人口的变化速率相适应,而预测学龄的人口变化趋势恰恰能够为学校撤并速率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3],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实现均衡发展这一战略性任务。根据学龄人口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例如,从图3可以看出,全国小学阶段学龄人口的发展趋势比较复杂,呈现“先减少—后增长—再减少”的趋势。针对于此,国家对小学阶段每年的教师和其他方面的配置都需要提供特殊介入,以确保教师以及其他资源与相应的学龄人口相平衡。同样,国家对于小学阶段每年的经济投入也应做相应调整。如果一些年份的学龄人口数量处于波谷与波峰时,在波谷年与波峰年的教育生均经费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此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可根据人口变化适当减少或增加。由此可见,人口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教育决策做出有力支撑。使用LESLIE预测人口的问题假设之一是,预测期内社会比较稳定,人口平稳发展,人口数量不会出现大的动荡起伏。因此,短期内人口的生育率与死亡率的总体水平可看视为常数[24]。而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会促进妇女生育率升高,促使新生儿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所以在参考LESLIE预测数据的同时应结合二胎政策对人口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而二胎政策是否会平衡我国人口减少的趋势还有待考察。

(二)学龄人口对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的影响第一,学龄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义务教育的影响深远,目前研究中主要存在两种主流的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方案:向上延长与向下延长[25]。向上延长即为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向下延长即为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关于我国是否已经具备延长义务教育条件的争论也十分激烈,各专家的观点和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但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决定义务教育年限是否延长的最主要因素[2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说明“优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27]。因此,人均GDP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人均GDP越高,该国的经济实力越强,其在教育经费上面的潜在投入就越多。结合人口规模来看,一个国家人口越多,在相同经济收入情况下,人均GDP就越小,教育经费的潜在投入方面能力下降,对教育建设的负担加重,此时,在同等质量的教育环境下,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就会减少。根据模拟决策系统的推算,在2010至2015年期间,全国人口的增长趋势缓慢,每年的增长速率递减。因此,从人口规模上来看,在我国GDP平稳增长的情况下,我国人均GDP不会大幅度下降。由此,学龄人口预测对义务教育延长决策中的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第二,学龄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必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关于我国义务教育是否达到延长的条件并非仅仅关乎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除此以外,当前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决定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28]。决策模拟系统的学龄人口预测数据可以让我们推算出不同学龄段已完成和未完成义务教育的人口数量。对于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他们已构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其受教育程度较底,他们是否会对社会的经济效应与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待进一步研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度是义务教育年限是否延长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察、分析与借鉴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可以分别预测向上延长或向下延长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并对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的决策进行再思考。第三,对学龄人口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教师队伍的发展规模。跟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我国教师总体配置的生师比逐步下降[29]。到2013年,全国小学的生师比为16.76:1,初中生师比为12.76:1,高中的生师比为14.59:1。因此,决策模拟系统通过预测学龄人口数量,可以进一步预测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对师资力量的需求程度,推断目前的教师队伍是否满足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之后的办学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在义务教育年限是否延长的有关文献中,很少提及二胎生育政策对此带来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二胎政策实施后的短期内,我国可能会出现小的生育回潮,新生婴儿增多。但总体而言,该政策对我国人口总规模的影响有限[30],但全面二胎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长能量是累积的。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十年以上。已育一孩的妇女计划生育二胎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未来4年,其中第二年为峰值[31]。因此,我们推测,全面二胎政策带来的人口变化对义务教育年限向下延长的影响更明显,对义务教育年限向上延长的影响滞后一些。模拟决策系统通过对未来学龄人口规模的预测并结合当前的生育政策,将为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决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五、结束语

本文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采用LESLIE模型预测学龄人口结构变化,根据不同人口年龄段的生育率和生存率对未来人口发展进行推演,预测的准确度相对较高,并得到幼儿园到高中不同阶段的学龄人口结构数据和发展趋势,为基础教育的资源配备和管理决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根据文本研究的学龄人口趋势,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合理调整撤并学校的进度,使教育资源达到最优化,同时可以合理调整教育经费的投入规模。对于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决策而言,参考学龄人口预测趋势可以为决策提出新思路,通过分析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效度和教师资源配备程度为是否进行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此外,考虑到LESLIE人口预测规模的假设前提,模拟决策系统预测的人口数据必须结合当前二胎政策对未来的人口结构特别是学龄人口规模带来的影响做具体分析。总之,我国基础教育的学龄人口预测研究对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决策具有深刻影响,对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决策、基本资源配备以及教育经费投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小清,林仕丽等.教育数据30年:从CMI到DDDM[J].电化教育研究,2010,(9):55-63.

[2]吴岩,刘永武等.逐步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新世纪北京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02,(8):5-9.

[3]蒙秋霞.深圳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J].海南政报,2000,(1):44.

[4]徐广宇.实施义务教育不可冒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2,(6):25-29.

[5]徐谨严.实施义务教育不可冒进——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几点不同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2,(5):33-35.

[6]顾小清,黄景碧等.让数据说话:决策支持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5):99-106.

[7]许邦兴.高校生源缩减的原因、影响与应对策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38-146.

[8]李渤海.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0,(13):9.

[9]颜淑霞,俞玲萍等.生源变化与上海市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7):9-13.

[10]闫建璋.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11]肖兴安.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至12年的可行性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10-14

[12]唐家德.基于MATLAB的非线性曲线拟合[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8,(6):15-19.

[13]王可,毛志伋.基于Matlab实现最小二乘曲线拟合[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2-56.

[14]罗成汉,刘小山.曲线拟合法的Matlab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3,(20):16-17.

[15]茆长宝,程琳.两种人口预测模型的精确度比较——以人口年龄移算法和灰色预测模型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9-32.

[16]唐丽芳,贾冬青等.用MATLAB实现灰色预测GM(1,1)模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35-37.

[17]周瑞平.GM(1,1)模型灰色预测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5,(1):81-83.

[18]尹春华,陈雷.基于BP神经网络人口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人口学刊,2005,(2):44-48.

[19]付艳茹.基于MATLAB曲线拟合的应用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5-58.

[20][24]付艳茹.基于MATLAB的人口预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1][23][27][28]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2]何卓.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5-39.

[25]王丽英.义务教育学制年限之争论[J].新西部(理论版),2013,(6):114-115.

[26]肖兴安.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至12年的可行性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10-14.

[29]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关注义务教育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5.

[30]李博涵.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对我国人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4,(2):20-21.

义务家教总结篇6

论文摘要:自义务教育推行以来,虽然初显成效,但是财政投入倾向于城市,导致城乡居民所享受的义务教育产生巨大差异,在与国际水平比较之下,可见缩小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之间的差距还有待时日。通过分析其具体原因,给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希望具有一定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要不是靠公共财政, 而是靠农民自己。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财政投入的城市倾向十分明显,最终带来的是城乡居民所享受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并提出了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伟大目标,我国义务教育在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加大。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全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据测算,2006~2010年5年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需要累积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这是政府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对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仍然不容乐观的,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相关政策造成的城乡差距 

国家义务教育政策明显偏向于城市,向城市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教育资源的分布上,国家重城市轻农村,重视高等教育轻视义务教育。在建国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优先考虑城市的各项待遇,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农村学生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教育。 

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为2%,省市负担11%,县乡合计负担87%。在县级财政赤字日益扩大的情形下,这种低重心的教育体制给基层地方财政造成严重压力,甚至使地方财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义务教育的推进则困难重重。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资金缺口较大 

我国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是造成我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从结构上看,财政教育资金在三级教育之间的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尽管财政一直把教育支出作为一个重点,但教育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四、教育投入的配置不合理 

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很突出的问题,是造成我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十分有限,更严重的是如此低的总量大部分却用于城市,用于农村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生均教育经费还是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农村小学和中学缩拥有的资源均低于城镇的4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 

    五、财政对义务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低下 

国际上一般认可的标准是初等教育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投资结构比为2.4:1,而我国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例为92.6∶7.4,这一比例还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此外,我国教育部门还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教师中冗员过多,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六、缓解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建议和意见 

(一)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 

国家的财政性义务教育投入更多地倾斜于农村义务教育。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务设施及其配置。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关注农村教育发展,充分利用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质量协调发展。 

(二)构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政府间教育经费分担比例制度,由中央财政或高层地方财政在义务教育支出中担负起主要责任,由中央提供义务教育可以避免基层政府调控中所遇到的受本地经济发展的局限性而导致的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别。 

(三)增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正常发放,保障学校财政正常运转。政府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各项改革,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分配财政资源,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坚决查处公款挪用现象,严厉打击教育腐败,使教育在财政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严格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四)促进教育投入的配置合理 

许多研究显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在从显性的总量不均衡,转为更为深层的、隐性的教育差距。对于基础教育,要强调均衡化,应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治薄、扶差”上来。 

(五)提高财政对义务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 

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优化资金配置。细化预算,严格控制人员经费支出,加大公用经费支出。在收入方面主要是来自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数额和本市县级财政拨款。支出方面主要是给各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各学校应得到的转移支付数额由县政府决定分给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比例,且重点在贫困农村的小学。 

参考文献: 

[1]曲恒昌.借鉴他国经验,切实制止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滑坡[j].比较教育研究,2003,(02). 

义务家教总结篇7

【关键词】新中国;教育方针;历史嬗变

新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求索,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求新求进。从今天来看,我国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基本确定了可行的发展方向。时至今天,我们对学校教育有诸多的不满,在教育发展转变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要探讨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回过头去研究我国教育基本纲领即教育方针发展的历史嬗变,由此来进一步看我们今天的教育,规划和研究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一、教育方针的内涵

教育方针涉及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最高要求,其与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息息相关。那什么是教育方针呢?教育方针是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 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居于以上对教育方针概念的认知,可以认为教育方针具有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政治性等特点。

二、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

(一)建国初的教育方针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五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与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 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在1949年12月下旬,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得以贯彻和确认, 会议将上述方针确定为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二)50年代后期至前夕的教育方针

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实质上还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一定的过度性质,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一步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其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958年中央确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获得了认可,并沿用了20多年,直到出现了文化教育逆流,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全面溃败和教育方针的转向或名存实亡。

(三)期间的教育方针

1966年5月7日,在审阅了人民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 写信给。信中在讲到人民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后, 提出“学生也是这样, 以学为主, 兼学别样, 即不但学文, 也要学工、学农、学军, 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后来这封信简称“五七指示”,尽管不归教育方针之列, 但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 起着指导学校发展与改革指标的作用。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提出:“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整个期间,教育战线是重灾区,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摧残,使中华几千年文化遭受到空前浩劫。

(四)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方针

1981年6月27日, 在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是在“真理标准”讨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纠正了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 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后, 新提出的教育方针。尽管“是沿用了过去的提法”,但它在避开“左”的口号上是很明确的。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决定》认为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 然而没有用“教育方针”的提法。这一提法是党和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对教育本质与社会功能认识的飞跃。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总结了40多年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所得出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八项基本原则,以教育总则的形式规范了教育的发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教育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了教育方针:“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原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释义》一书中, 明确说明: “本条是关于国家教育方针的规定。”应该说,这是以教育基本法的形式以最准确文字对国家教育方针最完整的表述。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以来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新中国以来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并研究和发展规划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石中英.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5]蒋文良.现行教育法规辑要[Z].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义务家教总结篇8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困惑

新学年伊始,有许多教育现象令人心痛。

我有许多朋友,包括朋友的亲人,都是做小学教师的。开学第一天的教师大会后,他们以不同的语调发出了相同的声音:又得拼命了!

本来,新的学年开始,教师应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况呢?

我终于了解到了其中的真实情况。

在新的一学期开始的时候,学校要总结上学期的工作,安排这一学期的工作,这本来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对于教师而言,就不是我坐在书桌旁所想象的或者在理论书上看到的那种情况了。

在总结上学期的工作的时候,校长总是要把上学期各年级各科以及各个教师所带班级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分数以及在同一个学区的排名做公布,并且,把它作为考核教师的最主要的指标。在这种考核机制的左右下,累的是教师,而学生不但累,而且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限制,因为在这种考核机制的左右下,教师为了自己的“成绩”、为了自己的前途甚至是为了自己的饭碗,就只有按照考核指标中所列的几个方面、按照校长要求的几个方面和相关的标准来进行工作,甚至是作秀。学生厌学的情绪当然也就随之增长了许多。总之,这种现象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当然。校长这样要求,也未必就是校长的初衷。因为高考结束后,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要对高考的情况大肆宣传,对当年高考的情况做各种各样的分析、反思和批评。省、市、县分别要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市、县、校的高考情况做出详细明确的排队,而且还要进行轰轰烈烈的表彰高考先进者大会。这样一层一层加压,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就只有这样做了。除了升官和其他功利的因素外,校长也有可能被下岗,所以,校长不应该背这个黑锅。校长无罪!校长无罪,何人有罪?

校长执行的是教育局及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和要求。而教育局及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志主要是每年的高考情况,甚至把高考成绩不好的原因理所当然地就归结到了中学甚至殃及到小学的教育质量方面了,当然,归结到了中学和小学的教育质量上本无可厚非,但怎么样的质量观就是问题的根源了。

教育质量绝对不等于考试分数。

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十分有必要首先搞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育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的《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法国教育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以上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概念的表述存在着差异,各有局限,但他们又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

在我国现阶段,对于什么是教育,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教育,即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所谓狭义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在对“教育”一词的解释为:“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一词英、法、德语三者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综上所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进行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人生存、生产、生活,进而提高人的生存、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文明水平。升学教育仅仅是教育功能中承担选拔责任的一小部分,而且仅仅是其社会功能中的一小部分。它是社会由于自身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附加给教育的特征之一,绝非教育的本质属性。

因此,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同时,也是人自我实现的必然需要。

二、义务教育是什么

义务教育究竟是升学预备教育,还是未来公民的素质养成教育,这是义务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问题。关于义务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总之,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基本的国民素质教育,具有强迫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免费性等基本特征。由义务教育的概念可知,义务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权利性、全民性、公共性、基础性、免费性等基本特征,最根本的特征是强制性、免费性和平等性。

1.强制性。国家通过对义务教育进行立法,并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使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受教育者履行法定义务,实现对一定年龄范围的儿童少年进行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强迫教育。采取法律强制手段,其必要性是:首先,受教育对于个人而言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一种权利,通过法律保障人们受教育的权利。由于经济落后、生存环境恶劣、人们还处在解决生存问题时,难以实现受教育权利,同时社会存在各种歧视、世俗偏见、思想观念、个人利益等因素,影响了人们获得受教育权利。其次,国家为了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提高整体民族素质,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广泛的知识,使人们的智慧得到普遍的提高。

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宪法条文中或专门立法对义务教育加以规定。通过宪法的规定,使之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即强制性,以切实保障义务教育。

2.免费性。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实行无偿的、免费的教育。没有免费的教育就不是义务教育,是否具有免费性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的“义务”主要就在于免费性,而其义务的主要承担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民众,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全民皆兵式的策略也仅仅是穷国办大教育在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

3.平等性。公民平等地接受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有教无类”、“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是中外古代教育家的基本教育理念,也是他们毕生追求的基本教育理想。而且,有许多伟大的教育家,穷自己毕生精力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理想。作为受教育者不论其民族、性别、阶层、财产收入状况、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有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作为政府、社会、学校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条件。义务教育没有平等性就失去了公平。

强制性是前提,是法律保障,通过法律保障为免费性、平等性提供保证;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物质保证,近年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践表明,免费性是根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最有力的保证。

三、义务教育为什么

从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点中不难看出,义务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公民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素质,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从民族、国家的未来考虑,为每一个儿童、少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是义务教育根本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注重每一个儿童、少年的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儿童、少年的发展,更不是只注重少数儿童、少年的发展。其二,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使每个儿童、少年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其三,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促进每个儿童、少年富有个性的发展。义务教育就是要在充分重视儿童、少年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少年的个性发展。根据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为每一个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应成为义务教育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当我们明白了义务教育是什么和义务教育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大声地呐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抛弃那些人为附加的功利思想,彻底地砸碎那令人窒息的镣铐,还原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该获得彻底的解放。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应该有专家的胸怀、专家的眼界,站在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和谐发展的高度,应该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来评价并考核学校、评价并考核教师。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能够愉快地跳起欢快的舞蹈。

参考文献

[1]杨银付等.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义务家教总结篇9

1、懂得教育的含义、教育的作用、受教育权的涵义、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2、认识到接受教育,既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3、增强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作用是重点。

义务教育的特征是难点。

课前准备:

搜集自己身边学有所成的例子。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1、偏远山区的放羊娃很简单地安排他的人生——放羊。为什么放羊,放羊娶媳妇,娶媳妇干啥,娶媳妇生娃,生娃干啥,生娃放羊。

2、“阿韦龙野人”是一个长期流浪在法国南部森林地带无人照管的男孩,1799年被当地农民发现。尽管他具有并不逊于其他孩子的遗传禀赋,但丧失了受各种形式教育的机会,包括语言、理智在内的各种属于人的能力再也无法形成。

以上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简单讨论回答,老师总结引出课题和第一目

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板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迅速浏览课本第一目,把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在小组内探讨。

你问我答、大家交流。

1、白芳礼老人为什么把帮助孩子接受教育作为自己晚年的唯一事业呢?

2、教育对个人和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3、设想一下不受教育对于个人意味着什么?

4、你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5、谈谈自己身边学有所成的例子,分析教育对他们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知识拓展

理解名言:

1、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

——宋庆龄

2、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学生讨论回答以上问题,老师总结并导入第二目

二、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板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浏览课本第二

目,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探讨。

你问我答、大家交流

1、老师倾其全力维护了小余的什么权利?

2、什么是受教育权?

3、什么是义务教育?其特征是什么?

4、处罚小淘的家长有什么法律依据?

阅读材料,讨论回答

小丽是八年级学生,开个体饭馆的爸爸缺人手,非让小丽退学到饭馆帮忙不可,而且对学校老师振振有辞地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

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私事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点拔、总结。

小结本节内容

当堂检测题

理解: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板书设计:

知识助我成长

(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1、教育对于个人: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2、对于国家、民族:教育成就未来

(二)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

义务家教总结篇10

一、活动宗旨:阳光下做人 风雨中做事

二、活动时间:2010年9月25日开始每周末(第五周——第十八周)

三、活动地点:长风社区和桃林路社区

四、参加人员: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青年志愿者及社区学生

五、活动流程:

(一)与社区居委会联系,统计桃林路社区和长风社区需要义务家教服务的家庭信息;

(二)我院青协分会根据社区所统计的家教服务的家庭信息发出通知,面向我院大一大二年级招募义务家教志愿者;

(三)由我院青协分会干部对所招志愿者进行培训,让志愿者熟悉家教工作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联系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确定时间,由我院青协分会将所招志愿者带到社区与家长进行交流,根据居民所需和志愿者意愿,确定居民所需家教,然后由居民带志愿者熟悉其家庭地址和往返路线,以便后期进行长期义务家教活动,活动具体如下:

1、向学院借相机及院旗,召集志愿者于9月25日下午16:40在兰天公寓前集合,集体坐车到桃林路社区,与社区负责人共同完成志愿者与社区家庭一对一认路活动,并合影留念,活动于18:20结束,将志愿者安全带回。

2、9月26日下午14:20——16:20将我院家教志愿者分两批,由志愿者干部带领乘坐310路车到达长风社区,与社区负责人共同完成志愿者与社区家庭一对一认路活动,并合影留念,活动结束后将志愿者安全带回。

(五)调研,每周日晚7:00用学院办公室电话向社区家教家庭了解志愿者家教情况并汇总;同时由干事完成问卷调查表,由我院青协分会干事进入社区分别进行家访调研活动,本学期做两次问卷调研,并汇总明确家教过程中的问题;

(六)期末统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时间并交办公室存档;

(七)由实践部干事完成期末总结并上交校青协;

(八)征集志愿者感言,以通讯稿形式在校园网发表。具体由宣传部完成,同时与社区联系,做好志愿家教后期宣传工作。

六、注意事项:

1、安全问题,家教过程中志愿者往返社区的路上要注意个人财产安全。

2、组织秩序问题,在家教过程中志愿者如有任何疑问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时去社区进行义务家教活动,应及时与我院青协分会实践部干部联系,调整或调换义务家教志愿者。在做问卷调研过程中应先于社区联系再进家庭进行问卷调研。

3、家教质量问题,对我院志愿者要做好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社区不同年级的学生调配不同的志愿者,力争义务家教工作有较高质量,对社区孩子有所帮助。

4、家教活动宣传及社会反响问题,深入家庭了解,向社区做好宣传工作;在学校通过志愿者感言和通讯稿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