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1 07:21:57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篇1

每个班级都有很多学困生,同时也存在很多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如果我们仅凭自己的力量来转化学困生,会比较困难,不但劳心,还可能会影响教师对到全班同学的关注,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上的差异资源来进行课外辅导,使优等生对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我选取了一部分优等生作为班上的特约“辅导员”,请五到十名小小辅导员,将他们的照片贴到教师墙上,设置专门的一张课桌作为辅导站,每天的自习课上都请值班辅导员到辅导站,只要是学困生遇到了问题,都可到辅导站请教辅导员,辅导员要耐心讲解,而且辅导员还有监督课堂纪律的权利。并且每个月都要评出“最佳辅导员”奖,对获此殊荣的辅导员进行奖励。这样不仅使学困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也使得优等生逐渐形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而且使其对班级有了一定的责任感,此外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可谓是一箭三雕。事实证明,我的策略非常有效,经过两个多月的课外辅导,学困生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抓概念、基础的教学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主要就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就没有打牢基础,知识上存在很多漏洞,这些漏洞越积越多,导致上了初中以后漏洞无法修补,学习成绩总是无法提高。因此,引学困生入门,打牢基础知识,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因此,我们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重视概念和基础的教学,多寻找、发现学困生的知识漏洞,发现一个补一个,然后多加训练,让他们对那些漏洞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我在教学中就是这样的,将最基础的概念等整理出来,再将学困生的学习漏洞统一整理出来,打印成册,在自习课上根据这些资料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并针对这些设计一些问题让学困生巩固训练。最终使得学困生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知识也更加扎实了。

三、利用课堂信息反馈,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篇2

关键词: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贫困大学生

作者简介:骆莎(1989-),女,江西南昌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晋(1989-),女,江西南昌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32-02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让人担忧。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体辅导由于其自身特殊优势已成为学校学生辅导工作的一个新趋势,本文将结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以及按照一定的时间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性,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模糊,职业准备不到位

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自我认识是个体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困扰,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对自我认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集中表现在没有准确的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力、个性、兴趣等要素,对自我认知十分模糊。如此,便对其职业生涯规划造成较多的障碍,许多贫困大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职业、适合什么职业,并不能结合对自我认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导致日后就业时准备的不充分。

2.就业取向功利,职业定位不合理

受特殊成长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大都肩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他们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对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功利,过分看重经济因素,有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多把职业目标放在“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而忽视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单位。职业定位的不合理,反而会使贫困大学生失去了很多合适的就业机会,也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3.自卑心理严重,求职信心不足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物质生活相对匮乏,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资源处于弱势,许多贫困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着严重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更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前途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没有信心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这对其顺利的求职就业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4.缺乏针对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指导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未能针对不同特质学生的需求制定相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其缺乏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时,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沿用传统的知识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不仅生硬单一,实效性和针对性较弱,也缺乏具备专业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的方法,职业指导效果不尽如意。

二、团体辅导的含义及其积极作用

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一种新兴模式。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在团体工作者的带领下,由一群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共同需要和问题的贫困大学生共同参与,通过一定的活动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支持、鼓励,令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并改进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团体辅导因其自身具有的优点,在对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的优点和作用表现如下:

1.勇敢直视贫困,正确接纳自我

许多贫困大学生都不能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贫困,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自己的不幸,有的甚至会抱怨父母的无能、抱怨命运的不公,并在贫困的阴影下排斥自我,不愿意直视贫困。团体辅导通过将面临贫困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不仅可以让贫困大学生们在情感上找到共鸣,也可以汲取互相支撑的精神力量。同时,通过品学兼优贫困大学生的现身说法,帮助团体成员正视贫困、直面贫困、感恩贫困。

2.宣泄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要面对着比非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嫉妒等负面情绪,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团体辅导通过创造一个自由、安全、真诚、温暖的氛围,在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使得贫困大学生可以最大程度的开放自己,宣泄压抑已久的消极情绪,使心理压力得到很好地释放,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3.准确自我定位,明确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矫正贫困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使贫困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对自己的气质、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也有明晰的把握,准确的进行自我定位。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以每个学期为单位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做好规划。

4.提升综合能力,支持职业生涯发展

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不同的单元主题设置对贫困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可以提升及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展团体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人协调沟通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使其能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为其顺利的择业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团体辅导的应用设计

团体辅导不同于传统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模式,其强调团体活动中人际互动对个体的影响。以大一学生为例进行团体辅导,通过八次团体活动来完成辅导,可以设计如下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方案。

1.组建团体

在此阶段,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建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团体,招募对象为一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团体成员为8~14名。通过面谈,对其进行筛选,同时考虑到团体成员的广泛性,综合考虑性别及专业等因素,确认成员具备较强的职业生涯探索愿望,能够投入和融入团体。在团体组建以后,在正式开展团体辅导前,组织全体成员的见面会,介绍团体辅导相关知识及本次团辅的相关内容形式,促进成员间对团体的熟悉了解。

2.团体活动整体设计

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在心理咨询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团体活动、交流分享、角色扮演、量表测试、心理绘画、心理冥想、案例分析等促使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分析自我,了解职业。其总体目标是提高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水平,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信心与能力,为未来的自我实现打下基础。团体辅导包括:开始阶段、中间运作阶段、结束阶段,本次团体辅导共分为八个单元,每周举行一次,每次时间为120~150分钟,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主题,以建立信任、自我认识探索、认识职业世界、选择目标、提高决策能力、潜力开发、制定规划、实际行动为主线,相互为基础,步步为营。

3.团体辅导具体进程

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共进行八次活动,每次为一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未雨绸缪定航向。目标:主要是激发个人参与活动的兴趣、成员相互认识、建立互动关系、形成团体、澄清团体目标、建立团体规范并唤起成员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意识。主要内容和活动:滚雪球;棒打薄情郎;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订立团体契约;秘密小天使。

第二单元:职业生涯面面观。目标:让成员进一步体会团体的力量、认识生涯与生涯发展、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主要内容和活动:兔子舞;职业大猜想;我的理想和专业;生涯的十字路口;分享生涯规划的意义。

第三单元:遇见未知的自己。目标:通过团体活动,让小组成员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协助成员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与职业兴趣类型,为未来职业的选择做参考。主要内容和活动:猜猜我是谁;我的柑橘;气质与气质量表测评;性格与MBTI测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量。

第四单元:人贵有自知之明。目标:协助成员进行工作价值观探索,探讨工作对个人的影响,澄清成员的价值观,了解价值观与专业、兴趣的关系。主要内容和活动:蜈蚣翻身;价值观大拍卖;生存选择;人生的最后时刻;总结。

第五单元:天生我才必有用。目标:帮助成员肯定自己的能力,进一步肯定自己,加强生涯决策信心,协助成员自我了解,发现优点,提高成员的自信心。主要内容和活动:青蛙跳水;我的潜力有多大;同舟共济;优点轰炸;自我寻宝。

第六单元:一寸光阴一寸金。目标:帮助成员更有效的掌握及运用时间,在生涯规划上掌握主动,协助成员确定职业目标、规划大学生活。主要内容和活动:我的时钟;生涯幻游;自测管理时间的现状;我的时间表;ABC时间管理;如何管理我的时间。

第七单元:小荷才露尖尖角。目标: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正确面对贫困和挫折,协助成员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主要内容和活动:松鼠与大树;命运之牌;感恩贫困;职业生涯规划。

第八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目标:引导成员分享前面几单元的团体经验、评估团体效果、整理团体收获,学会利用现有资源感知幸福、笑迎未来,协助成员调整团体结束的心情。主要内容和活动:热座;揭秘秘密小天使;成长雕塑;真情祝福;大团圆。

四、团体辅导在促进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考

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操作的方法也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推广意义。通过实践总结,就目前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和现实状况而言,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完善:

1.不断提高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人员的综合素质

团体辅导对组织者和指导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作用的发挥及结果的实现。具备专业知识功底、娴熟的辅导技术及丰富经验的团体指导者才能有效带动团体气氛,达到良好的团体互动效果。团体领导者是促进、活化和维持团体的重要角色,所以在实施职业规划团体辅导中,领导者应熟练掌握职业规划教育必需的人职匹配理论、生涯发展理论、MBTI职业性格理论等职业理论,并不断提升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保障团体辅导的良好效果。

2.注重营造安全、温暖、团结的团队氛围

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希望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因家境贫困而带来的职业规划困扰,应努力营造团体安全、温暖、团结的氛围,使得团体成员能够感到自在和开放。团体辅导活动场地的选择应避免在户外及嘈杂喧闹且人流量大的地方,注重保障团队成员的隐私;团体辅导室的布置要整洁温馨,使得团队成员能很好的放松自我;团体辅导时,签署团队规则制度,强调保密性,使成员获得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良好的团队氛围有利于成员在活动中敞开心扉,袒露心理问题,获得成长。

3.合理安排团体辅导,有效提高辅导效率

要合理安排团体辅导,注重考虑辅导时间和人数,借以提高辅导效率。每次团体辅导的时间间隔不要太久,以每周一次连续进行较佳,一次团体辅导以120~150分钟为宜。要仔细掌握好时间,时间过短会使参与的学生感觉获益感不高,影响下一次参加的积极性;时间过长,会耽误学生学习时间、影响其生活(如晚上寝室熄灯)等,造成其焦虑不安,影响团队效果。团体辅导人数应控制在8~14人为宜,既可以有利于团体辅导教师对每位团体成员的有效关注,也可以产生良好的团体动力以互相支持。

4.加强追踪辅导,建立个别辅导网络

加强追踪辅导,建立个别辅导网络,有利于对团体成员进行进一步的追踪和干预。如成立团体辅导小组成员QQ群,便于团体辅导结束后持续追踪辅导和相互帮助,巩固成果和成员间的感情,也有利于持续追踪辅导。同时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的不同学期,应该安排与团体成员的面谈,了解成员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给予成员持续的鼓励和支持,使得团体辅导的效果能够良好的巩固和持续。

参考文献:

[1]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邓红珍,等.高校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初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篇3

我校是一个以苗族学生为主的农村少数民族学校,在我校学习的小学生绝大部分出生成长在苗族家庭,其父母祖辈一般都是说苗语,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爷爷奶奶也是教小孩子说苗语。因此,当他们进入学校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时,首先受到的挑战,就是学习语文尤其是普通话,如果基础打得不牢固,老师不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就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畏难情绪,长期下去,就会产生有相当一部分语文学困生。在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如何对语文学困生进行转化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一些转化的具体对策。

1.掌握学困生产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要想解决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学困生的问题,首先要知道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有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的认识。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当前应重视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研究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是吻合的。

我校地处边远民族县的民族乡镇,规模小生源差,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没有多少时间与自己的孩子相接触,更无时间想一想怎样有效地管理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地打工,根本谈不上和孩子的接触交流和辅导。即使有时间,又有多少家长有能力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呢?具体说来,学困生的差距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已掌握的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二是对识记的知识有误或掌握不完整,导致错误的应用;三是对学过的知识不会用联系的观点展开思维,使认识过程产生了障碍,对有些需认识事物认识不够。这样长期的不良循环,阻碍了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的提高,从而导致成绩的落后。

学困生日益增多,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不同,两级现象比较严重,故老师如果不对症下药,不分层次教育,满堂灌,势必引起一部分落后的同学跟不上,若教师不注意研究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那么整个班级的语文学习困难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怎样对语文学困生进行转化。

2.对学困生要给与足够的关爱

因为大部分学困生长期和家长缺乏接触和交流,他们的内心时刻充满焦虑、烦闷、孤单等不良情绪,因此,学困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是长期缺少爱。因此处于特殊境遇的学困生特别需要同学的友爱,老师的关爱。爱有着巨大的力量,它是牵连师生关系的一条割不断的红线,也是学困生转化的内动力。因此,我在平时,总是用爱心去滋润学困生,有意或无意地去接近他们、关怀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理解他们的心情,用实际行动感召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觉得老师是真心实意关心他们、挽救他们,而并不嫌弃他们。比如有些同学,由于家庭环境不好(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家无人管教)而热衷于"网上游戏"。一段时间内,有的学生思想退步,成绩下降,由原来的中上等而转为学困生。我发现后,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主动与其接近,作深入细致的谈心:讲明上网并不是坏事,从中我们还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迷恋上网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业和健康成长,就变成了坏事。听了我一番充满爱心的话语,这些学生深有感触。并决心痛改前非。事实上,这样做远比一般的说教,频繁的批评,粗暴的训斥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学困生不是只有"差",而没有优点和特长的;学困生也不是由于笨,而是缺乏对语文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兴趣或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辅导中,要对学生仔细观察,挖掘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亮点,有针对性抓住恰当时机去加以鞭策、激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学习语文。

3.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篇4

1.有助于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对同一属性的学生群体进行分组集体辅导,有助于激发同一群体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促进同学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例如学生评奖评优过程中,通过集体面试的形式,让同学领略优秀学生不同的优秀,了解别的同学进步和特长以及特色性的做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优秀的学生更加全面。这样的活动还可以聘请学生评委,辅导员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学习、生活上比较松散的学生,让他们来担任评委的同时,更是让他们真实体会到自己跟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这样的教育模式比单纯的说教来得更为有效,更加深刻。

2.分众式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分众辅导活动中,由于是小众活动,人数比较合适,辅导员可以依次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这样每位同学都需要梳理自己的一些做法并提炼、总结、发言。这一过程本身就对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方面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善表达、不爱抛头露面的学生,一般的学生活动中,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去表达自己,长此以往,善于表现的学生的锻炼机会越来越多,越是需要锻炼的学生却越来越不敢于表达。分众式交流模式则提供了一种较为轻松的行为锻炼方式,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便于发现个别问题。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在学业、生活方面的表现不算为人瞩目,但也没有严重的过失和掉队,属于默默无闻的中间段。这部分学生为数不少,但往往得不到辅导员的关注。分众辅导活动让这些平时显示度不高的学生有了可以或者不得不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被遗忘的角落走进辅导员的眼帘,便于辅导员了解更多的学生,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

二、分众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分众理念在传播学中是为了使传播更加有效,研究的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受众属性的划分是研究重点;将分众理念引入学生管理,是为了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重点。

1.分众理念是一种教育观念。分众理念的运用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于教育观念。学生管理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一般是年级大会或者一对一的交谈两种方式,因为辅导员分身乏术,一些分组的学生活动一般以学生干部组织为主,辅导员参与的比例不高。将分众理念引入学生管理的重点在于利用或者创造分众的机会,进行小班化的教育引导工作,其在观念上的创新应该远比形式上的创新要来得深远。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学生群体活动,充分利用一些例行的分众机会,如学生团组织生活、班会等,错开各个小组的时段,亲自参与其中,积极引导,将学生活动和教育管理工作巧妙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分众形式应强调交互性。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需要召开年级大会、班会等,由于人数众多,一般以辅导员传达通知、灌输说教为主,分众形式的教育管理活动其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小众化的交流,应着重发挥这一优势,强调活动的交互性。活动时应充分鼓励每位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便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也对一些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与单纯的灌输相比,这样的形式内容更丰富,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印象更为深刻,更能激发老师和学生的思考,更便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状况。

3.实践分析。笔者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依次编号,统计一学年中一般教育模式和分众教育模式下师生见面交流的次数,以此来对比分析两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覆盖面。两种教育模式下都会进行的年级大会、团组织生活等活动不列入统计。一般教育模式中以传统的一对一模式进行教育管理,师生交流的机会设定为: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学生干部等,学生管理工作者以此为切入点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分众模式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管理者有意识的分组开展小班化的交流,通过分专业师生见面会、女生私话、奖学金公开述职、创业兴趣小组、创新项目成员、班干部培训、党员学习班、有不及格科目学生座谈等,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

经过比较分析,在传统的一对一教育模式中,老师与学生见面交流197次,与老师交流机会超过3次的仅有10人,59.7%(123名)的学生与老师有1~2次交流的机会,有71人与老师没有交流的机会。可见,与老师交流较多的学生集中在两头,即优秀学生和困难学生,中间部分的较大比例的学生处于管理盲区。在分众管理模式下,经过一学年,师生交流达599人次,100%的学生与老师的交流都在2次以上,有效避免了管理盲区;与老师交流2-3次的学生总数160人,占总人数的77.7%,多数学生与老师交流频繁,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三、辩证看待分众教育

万事优劣皆相对,分众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应注意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1.分众是集中式教育管理的一种方式,不能完全替代一对一的师生交流方式,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教育管理者采取的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方式。本文之所以对二者进行分别比较和分析,旨在彰显分众模式的优势,从而启发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充分发挥其效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辟各种小众教育机会,推动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向个性化的发展。

2.相比较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分众化模式便于老师发现个别问题,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把握好分寸,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一些不便于公众展开的话题应适时打住,转入一对一的模式进行个别探讨。

3.分众模式在面对学业、心理困难和贫困生时要慎重,比如学业困难学生,在集中辅导时不适宜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这样极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反面作用,如果以鼓励和激励为主,充分肯定学业困难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长处,肯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从改进学习方法和合理支配时间方面给予引导,其教育效果将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确定属性时,心理困难和贫困生不可作为属性划分,这部分应将他们融入在其他属性的小众中,集中辅导时淡化他们的心理困难和贫困生属性,一对一交流时重点关注这两方面的问题。

四、总结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篇5

关键词:转化 学困生 误区 思考

古代教育中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说法,如今便有了“高压之下出成绩”的做法。这些说法在特定的环境中有一定的道理,并在实际中得到了验证。因此,谈起学困生转化工作,我们都定格为“加强辅导”“开小灶”等等。希望通过这样的做法能加强对知识的印象,“熟能生巧”。这种所谓的“加强辅导”“开小灶”说穿了就是一种“加压”措施,要求学困生多做练习,上课多回答问题,课堂辅导更是“占尽先机”,就连环视的目光往往也会特地在那儿多停留一会儿。这样做,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原本不喜欢做作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加强督促下按时完成了作业,原本不仔细认真的同学在老师的监督下离开了马虎和粗心,原本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在老师的关注下变得勇敢起来了……学习态度发生了改变,学习成绩逐渐提高。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密切的。

云南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陶云教授和云南师大教科所左梦兰教授在《儿童智力、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相关的跨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学业成绩是智力、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否认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限制,但我们还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就如同人的手指伸开不会一样长,学生们的智力因素也不在同一平面上,这和一个人先天的遗传以及后天的培养都有关系。尤其是班级中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智力发展较弱,学业成绩偏低,扯全班的后腿,因此得到的特别关注也就格外多。那么多的努力只能帮助解决学生非智力因素上的不平衡发展,对于智力因素中的一部分个别属性,不是说多多关注就可以解决得了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对学困生后天的培养,但他们先天的遗传决定了他们本来就是同龄人中的弱势群体。

作为教师,如果还苛求他们通过加强辅导能赶上其他同学,那真是太难为自己,也是在为难学生啊!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教师对学困生的个别关注太多,对他们来说,又成了一种新的压力:时刻担心教师会突然间光临自己,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为了少被老师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那就没有犯错误的机会了,这不又成了“畏惧错误而毁灭进步”吗?

面对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双重压力,久而久之,学困生在学习上连一丁点儿的自信心都没有了,就出现了一种“越辅越糟”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误区。为了不至于让学困生走入“死胡同”,我认为为学困生减压势在必行。

一、努力减轻学困生作业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压力

我们对作业的设置一直提倡多元化、层次化,摒弃作业一刀切的现象,但对学困生来说,似乎又陷入到“茫茫题海”中去了,所做的加强辅导也就变成了“不求甚解”的机械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减少对学困生的“加强辅导”,让他们从茫茫的题海中走出来,允许学困生在作业上“留白”。作业数量减下来了,就可以用做十道题的时间保质保量地掌握一道题,掌握一道题,这就是进步!其次,对学困生的转化,我们的要求不能过高, 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后进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

二、减轻学困生思想上的压力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篇6

一、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学校领导能充分相信老师,鼓励老师大胆的探索各种教育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大家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能潜心于研究、实验;学校领导不唯成绩论成败也使得大家能以一个较为平常的心态来审视、解剖自己,不犯(少犯)急功近利的错误。

二、采取具体的转化措施,提高培优辅差的成效。

1、全面调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础。对学生采取“一帮一”的措施。“学生一帮一”即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助一个学有困难的学生。

2、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每周的周一周二和周四进行学困生的辅导,教师除平时课堂多关注,课间及时辅导和利用周一二四午后放学的时间专门辅导,并及时总结学困生转化的成功经验,在班级中树立典型,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典型来诱导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根据学生成绩情况确定需要培优或辅差的学生名单,利用空余时间辅导。

3、取得家长的配合,及时与家长沟通,给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方法的建议和意见。培优辅差做到了“六定”,即定对象、定时间、定任务、定计划、定内容、定措施、定目标。培优着眼于长远,侧重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拓宽知识面,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确保优生更优。辅导差生做到了“三要三不要”,即要了解后进生,要尊重后进生,对后进生要有信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后进生的教育采取:低起点,小步子,一点点引导,一步步向前,积小胜为大胜,对学生既要看到希望,对学生每一点进步要及时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优等生得到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层面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同时待进生王xx、王xx和张xx等几名后进生也得到了提高和进步,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态度转变比较大,自信心有很大的提升。

5、辅导后进生做到了“三要三不要”,即要了解后进生,要尊重后进生,对后进生要有信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后进生的教育采取:低起点,小步子,一点点引导,一步步向前,积小胜为大胜,对学生既要看到希望,对学生每一点进步要及时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6、实行了“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快速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及至调节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认为这个学科值得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悟明理,感受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1、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只有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课堂语言才能生动有趣,这样的课堂才能受到学生的喜欢,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才可能谈到提高学习成绩。

2、课堂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提倡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处处有语文。借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更容易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兴趣。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吸引需要帮助的学生的注意力,注意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思维状态。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篇7

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是个思考的过程,制定好工作计划以后,在心中基本上对某个项目已经有谱了,“胸有成竹”了。制定的过程中,已经将工作思路理清了,下面做起来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大家查阅。

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本学期,为了更好地提高合格率、优秀率,缩小生生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继续开展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同时,针对上一阶段的辅导情况,现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学期的“学困生转化计划”,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定有关学困生工作计划。

本学期以“提高合格率,优秀率,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目的,根据本年级本学期的所有知识点,制定《五年级数学(下册)学困生研究单元任务表》,并且在每单元的教学前,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制定《单元知识的计划与实施表》,这样不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际错误的收集与处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二、及时填写好典型学困生个人档案,从学困生的成因入手,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使转化措施更有针对性。

三、定期做好家访工作,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四、继续以“计算教学”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计算是数学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继续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为突破口,辅导学困生注意从计算的方法处着手,通过多种形式去帮助他们正确掌握计算的方法,从会算慢慢过渡到正确、有一定速度的计算,同时,让学困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学困生计算能力及数学学习成绩的目标。

五、多方帮教,共同进步。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将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继续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家庭辅导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教中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利用每周课余时间的“帮扶”活动,指导学困生学习。

每周的课余时间不固定,我将见缝插针地安排对学困生的帮扶活动,对学困生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七、改变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

课堂上将继续寻找时机多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作业批改时,将会继续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激励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测试后将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不断的对学困生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八、继续做好各知识点的错题收集与原因分析工作,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九、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的转变也只能是逐步进行的,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要由易到难,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师生活动交替进行,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学生进步及时鼓励,发现问题即刻纠正,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指导思想

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从学困生抓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行学困生帮扶工作,并长期坚持下去,让学生在帮扶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每个学困生的特点,认真地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且制定了“学困生工作计划”。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语文学困生转化对象有:杨鹏、张青青、赵秀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平时做作业不认真,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并且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认真学习。学生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弱,因此成绩不够理想。

三、工作任务

(一)确定学困生名单,并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二)针对各类学困生,采取相应的办法、措施使其提高。

(三)认真做好学困生提高工作的记录,以便日后总结经验、教训。

四、具体帮扶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特制定如下帮扶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如果认为从主科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比较困难,可以从副科入手。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每次单元检测后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

(二)加强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两名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鼓励他们的进步。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加以记录。

(三)培养学习习惯

1.课前准备

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之前要求该生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起初可以放宽要求,只要完成其中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2.上课环节

首先要告诉该生应该精神饱满进课堂,把所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都抛在一边,认真听讲,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对于该生起初会很困难,但要鼓励学生坚持,哪怕一堂课只记住一两点,那也是学习成果。

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

(四)鼓励学生帮助

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是比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短,所以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来帮助学困生,让优秀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帮助这些学生。同时可以从这些同学中间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

(五)在班级里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前老师补课,留课的陋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去独立解决,老师起指导作用;其次,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六)在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环境。努力把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

过程。如试行“今日我当家”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一个学生中的一些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相互教育,自我教育的作用。

(七)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

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次持续性讲课控制在10分钟以内。快速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及至调节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避免课后大面积补课。

(八)通过内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帮助学困生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亲自走下讲台、走到身边、弯下腰来,亲切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力量与自信,让这些掉队的学生尽快追上队伍,在集体中一同健康快乐的成长。总之,希望通过上述帮扶措施,经过我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使他们日有进步,学有所获。

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情况分析

学困生在学习上总的特点是智力一般,学习依赖思想严重,没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遇到较难的题便等老师的答案,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首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工作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溺爱优秀生,不鄙视后进生。今学期制订出转化计划如下:

二、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发现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教学活动,多鼓励他们,发现闪光点。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你的字很漂亮”、“你坐得很好,老师喜欢你……”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应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互信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化,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多问他们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二)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多花一些时间了解后进生,理解他们,尊重爱护他们。在课堂上优先对待他们,不要总把目光停留于优等生。要心里时刻装着后进生,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如面对调皮掏蛋的学生时,教师要有涵养,不要急躁冲动,要机智地巧妙化地让问题留到以后再想办法妥善处理。

(三)教给方法,提高兴趣

后进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从简单的、他们有能力接受的方法去做。例如:自我复习时,定时检查复习效果,及时在班里表扬鼓励。亦可求助于成绩好的同学或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老师做做小事。叫他们做,亦即从侧面说明老师重视他们,看得起他们,没有遗弃他们。他们的心里总会有小小感激。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吧!”在谈心、交往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过来,可进行有关学习的交谈,用行动去证明你作为老师的是从心里面想他们学好。

(四)结对帮助,齐抓共管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与家长多联系齐抓共管,促其进步。另外,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选择一个学习尖子生和他们结对,进行一对一地帮助,并且做到教师在课后对他们进行辅导。

(五)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篇8

[关键词]师徒结对小组合作明确责任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21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这样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成功的教学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师徒结对,小组合作”就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师徒结对”更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补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一、师徒结对,明确职责

1. 组内分层 合理结对

首先,我把整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分成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数学基础好,思维能力强.B层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但思维能力欠缺,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C层学生数学基础弱,又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中A是师傅, B是辅导员,C是徒弟.同一组中有两对学生是师徒,另两名学生是辅导员,协助组内师傅一起帮助徒弟.

2.举行仪式,明确职责

为了使学生慎重地对待这件事,我专门组织了一次很正式的“师徒结对”仪式,向师傅颁发“资格证书”,明确师傅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义务,规定了徒弟的任务与要求,师徒签订了结对协议.通过这种仪式让师傅和辅导员更有使命感,让徒弟也有一种敬畏之心.明确师徒职责:师傅在课堂内外要主动指导徒弟预习功课,答疑解惑,监督徒弟完成作业,组织各项数学学习活动.徒弟要谦虚接受师傅的指导,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师傅交给的学习任务,然后必须做到每天能向师傅提出两个问题,登记在“疑问本”上.

二、“师徒结对,小组合作”的课内学习方式

师徒结对后小组在课内的学习方式流程是:预习指导师傅批改课堂交流徒弟展示课堂检测师傅评价徒弟反思归纳总结.

1.课前预习,课上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通过编制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然且在课堂交流讨论、展示,归纳点评来完成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这个过程中完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尤其在“预习完成导学案”这个环节培养的是学生阅读课本,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C层学生基础差,思维、理解能力欠缺,所以往往很难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全部内容,这就需要组内师傅们的帮助和辅导,先当起“小老师”,然后师傅把徒弟在预习中遇到的典型性问题记录在“师傅答疑本”上.

2.课堂交流,徒弟展示

在小组课堂交流这个环节,我让小组中师傅们先和B层的学生讨论交流,互相答疑解惑,让徒弟先独立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把困惑的问题记在“徒弟问疑本”上.等师傅讨论好后再来关注徒弟的想法和困惑,由B层学生协助帮扶,经过交流讨论后,让徒弟展示部分他已经弄明白的知识,对于还没弄明白的问题再寻求老师的帮助.

3.课堂检测,师傅评价

在课堂评价这个环节,按照分层原则设计A、B、C三个层次的作业,其中A层内容是徒弟必做的,其他组题选做.徒弟完成课堂检测后交给师傅批改,由师傅结合课堂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徒弟课前及本节课的表现与课堂检测完成情况等进行合理的评价.

4.徒弟反思,归纳总结

一节课结束,我要求徒弟们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和反思.首先是总结这节课重要的知识点,其次是反思这节课还存在哪些困惑,还有哪些题不会解或者没听明白.要求徒弟准备一本“徒弟问疑本”,把课上课下不明白的问题登记在本子上,利用课余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解决.

三、“师徒结对,小组合作”的课后学习方式

小组课后的学习主要是课后作业的完成及订正情况,在小组课后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我遵循下面的方式:作业分层独立完成师徒帮扶合作订正教师讲评反思提升.

1.作业分层,独立完成

对于作业本及书本的课后作业我都做了一定的分层,徒弟只要完成规定的一部分就可以.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强调在做作业时不能交流讨论,一律独立完成.尤其是徒弟们,遇到困难不能依赖.要学会独立思考,遇到实在想不出来的问题就记录下来,等待下次交流讨论时再让师傅们答疑解惑.

2.师徒帮扶,合作订正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篇9

通过内化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不管是优等生或是学困生,现已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时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学法,切实提高优生的学习成绩

1、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既要准备学差生的情况,也要备优生的课,使学优生有所获。提高学习成绩。

2、课堂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提倡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借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更容易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兴趣。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吸引需要帮助的学生的注意力,注意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思维状态。

4、教学中注意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那些学习状态积极的同学,更要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讲授新知与反馈练习都要分层设计,保证优生吃饱的情况下,也一定要让学困生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平时作业和月考测也可依据本班情况采取分层考测的办法,帮助学困生找到学习的自信,让学优生更加努力。

二、采取具体的转化措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1、对学生采取“一帮一”的措施。“学生一帮一”即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助一个学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课余、休息时间给予适当的学习指导与帮助。

2、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每周的周一周二和周四进行学困生的辅导,每班的学困生,采取纵向成绩对比的方式,除平时课堂多关注,课间及时辅导和利用午后放学的时间专门辅导,并及时总结学困生转化的成功经验,在班级中树立典型,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典型来诱导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3、建立家校教育“互联网”。经常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家长取得联系,即进行家访或将家长请到学校来,了解学生背后的实际情况,沟通家校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每取得的一分进步都及时告知家长,争取家长们的配合,及时与家长沟通,给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方法的建议和意见。

4、开展好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从了解学困生心理入手,使学困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小学学困生辅导总结篇10

一、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必须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1.在课堂上的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磕睡等,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看书少

课前课后根本不会看书,看书也只是敷衍了事,对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只是看到一个表面,而看不到其内涵,导致对概念和定理模糊不清,没法做到真正的应用.

3.缺乏自学能力

如:在看书时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基本的问题,说不清楚自己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十分被动,没有自觉性.

4.课堂上缺乏积极性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5.不配合老师的教学

对于老师布置的练习、作业,只是应付,胡做乱做,更有甚者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语言不规范.

二、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应注意的问题

1.强化课堂教学,适当降低教材难度

一般来说,学困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比较差的,上课时多注意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一时转不过弯时.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尽可能地采用教具、模型、多举数学与生活联系的例子、多打一些比方等.如讲“实数的比较大小”时,可举“上课前叫2名学生上黑板把自己体重写下来(注:这两名的体重有差异性较大的情况)”等直观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讲课时,教师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一些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习信心.等到学困生的学习步入正轨后,再提高教学要求.帮助学困生,不仅要注意课堂的教学,而且必须在课后多了解和熟悉学困生学习数学存在困难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克服偏见

要使学困生转化,首先,教师的观念也要转变,偏见也要改变.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了“只要成绩差就是差生”的思维模式.错误地认为学困生是不可调教的“朽木”,把学困生打入“另册”.有的长期歧视、冷落,上课从来不提问,表扬从来没有份;有的隔离、孤立他们,把座位调到教室的最后排;有的进行惩罚(罚作业、罚打扫卫生)、体罚,等等;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弃,甚至放弃学习而踏入社会.对于这些学困生,我们要引起注意,随时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我们要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

(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关系、交友关系、师生关系;有的属于学校教育因素,就是由于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引导不得法,简单粗暴,缺乏细心、爱心、耐心,甚至缺乏良心所造成的.

(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们的身上往往专长突出,特长明显.在这些专长、特长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

(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当年的学困生现在成为企业的强人、社会的能人、家乡致富的带头人比比皆是.

(4)表面差实质并不差.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模仿老母鸡孵小鸡,把老母鸡赶开自己坐上去,人们从表面现象上看,认为这孩子愚蠢透顶;在动手制作课上他打了一个三只脚的凳,老师、同学纷纷嘲笑,认为愚不可及.其实这不也体现出小爱迪生善于模仿,善于创新、发明吗?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偏见,消除成见.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不要让问题成为优生的专利,人为导致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便及时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困生回答问题,为避免学生回答不出而感到尴尬,可把问题拆成若干小问题,多设几个台阶,深入浅出,使他们经过思考后能回答正确,从而让学困生尝到“我能行”的成功体验,逐步树立信心.

3.加强课外辅导,进一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