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9 05:11:21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1

关键词 辅导员 科研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n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unselors' comprehensive attention,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of counselors is also very important. However, at this stage the status quo is not optimistic counselor research capacity, how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of counselors, so 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ir work and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leve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s important issues put in front of us.

Key words counselor; research capacity; path

1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1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从政策上明确了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和工作要求,辅导员既是教师,是干部,也是研究者。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生活心理的关怀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同时也是教育科研的承担者。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同时结合学生工作规律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工作又不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型人才,而且要向专家型方向发展。一系列文件、通知如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4号令等都对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在刚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根据等级对辅导员科研能力也做出具体规定。

1.2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风云突变,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加之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使得辅导员工作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专业化要求也日渐提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而这就要求辅导员加强科学研究,重新梳理教育理念,把握新的工作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辅导员要结合自身工作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理论分析,形成成果。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联系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创新,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也就是要把出现的问题变成研究的课题,把已有的经验上升为总结的理论。而形成的理论研究反过来指导实践可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3 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所谓的“人生导师”是指辅导员要有“领先一步”、“高人一筹”的能力,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去,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扩大在学生心目中作为有学问的教师的影响力。辅导员科研能力可以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它的提升也会伴随着管理、研究以及教学的长足进步,能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兴趣和认同感,激发出不竭的工作动力,并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前面也提到了在辅导员所应具备的众多能力中,其科研能力处于核心地位,辅导员要想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最为重要。2002年杨世传首次使用了“研究型高校政治辅导员”一词,把“研究”作为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正式提出。现阶段辅导员科研素质研究也成了比较热门和新兴的研究方向,辅导员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科研能力势在必行。

2 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

2.1 科研时间不足

教育部24号令规定了辅导员包括心理咨询、安全教育、资困助学、就业指导、班级管理、党团建设等八项主要工作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一切工作都和辅导员有关。辅导员受各部处、各机构、各系室的多头领导,扮演着上传下达的办事员角色,是学生的“马大姐”,实行一肩挑。坊间流行一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辅导员工作是白加黑、五加二,这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事情多、时间长、强度大、责任重。辅导员整天忙于应付日常繁杂琐碎的学生事务性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应作为工作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也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2.2 科研意识淡薄

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是指辅导员要具有及时发现学生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并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探索研究的意识。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表明,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淡薄,很多科研论文、成果是为了评职称的“功利”需要。很多辅导员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好学生,而科研的事情应交于专业课教师,也就是经常提到的“重管理、轻学术”思想。部分辅导员习惯于简单套用现成的经验、方法和理论,恰恰没有意识到提高科研能力能为他们的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也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2.3 科研能力不强

随着辅导员准入门槛的提高,现阶段辅导员大多是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博士。可是说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学历较高,其科研能力不可小视。然而众多辅导员并非专业出身,理论基础不扎实,其研究多数是对某一现象的描述,理论性、学术性不强。由于缺乏系统的学科知识,所以在处理问题、分析资料时不能用专业知识加以指导,未能把个人工作和科学研究进行很好的结合。同时“辅导员出口多元,发展自主”的流动性也让众多辅导员在考虑年龄大后的分流问题,为自己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岗位作准备,更多关注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4 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分散,加之工作任务繁重,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一起讨论的更多是实际问题。在辅导员的各类培训中,更多关注的也是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对辅导员科研上的培训、指导和规划明显不足。从学校层面说学校未把辅导员作为学校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题立项申报、成果评定等方面给予的政策倾向性不够,辅导员科研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目前,辅导员的科研工作多处于自发、散养的状态,这样的氛围直接导致辅导员科研意识的缺乏,科研成效不高。

3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

3.1 在工作中学习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辅导员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要不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也要涉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同时还要对所带学生的专业有一定了解,也就是要跨领域学习,进行多领域知识融汇整合。辅导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入情入理地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骨干培训等,通过培训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为辅导员相互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和科研兴趣,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凝练科研方向,提升科研实力。现阶段从国家到学校为辅导员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也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辅导员应结合自身实际,依托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有选择性地攻读相关学位,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3.2 在学习中总结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辅导员要弯下腰多深入学生中去,要及时、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深入细致的指导。辅导员要注重积累,及时做出工作总结,通过撰写工作日志、生活日记、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积累丰富的材料,同时要把积累的材料分类归纳总结,也就是要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对于日常工作要多思考,对于突发事件、典型案例要多观察,要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性规律,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每学期要注重总结,分析得失,要制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

3.3 在总结中提升

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辅导员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首先,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如何将这些资料归纳总结后运用学科意识和专业理论思维,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是每位辅导员应考虑的。辅导员要将所掌握的资料分类归纳,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其共性规律,并以此为点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升理论。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理论反过来指导新情况新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就现阶段辅导员从事科研现状来说,大多以应用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居多,理论性研究和文献性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文件是理论研究的成果。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学会研读文件,在多读多看多学习中总结提升。再次,辅导员可以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不仅可以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研究热点问题,更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带学生专业相结合,实现交叉学科的研究。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辅导员都可以在归纳总结基础上,提升高度,深入探讨,理论研究。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过去单纯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实现由事务型向学习型、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长军,牟茁.浅析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高[J].科学教育,2009(2).

[2] 柏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透析及对策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0(2).

[3] 胡培培.试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管理 团体辅导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他们的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大起大落,摇摆不定,跌宕起伏,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积极时而消极。学习成绩的优劣、同学关系的好坏、恋爱的成败等等,都会引起大学生情绪的波动。他们的喜怒哀乐常形于色,处在心理发展由未成熟走向成熟的大学生,经常被自卑、过度焦虑、抑郁、易怒、恐惧、嫉妒和冷漠的情绪困扰。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的“情绪管理工作坊”在调查中发现,在18个备选项目中,420位参加调查的同学最感兴趣而又最觉无力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1]。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2]。因此,大学生特别需要情绪管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运用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作指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情绪的类别,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掌握发现快乐的方法,学会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节情绪,并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3]。这对于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合理、科学的情绪应对方式,增强自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通过在校园中张贴海报,采取自愿原则招募符合相关要求的大学生。并根据问卷调查和面谈,从中筛选出遵守团体约定,愿意交流情况的10名学生。结合他们的情绪管理特征进行干预。

(二)方法。

1.SCL-90 症状自评量表。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编制,王征宇等1984 年修订,共计9个因子,为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没有到严重,依次为1、2、3、4、5。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问卷是标准化的症状自评量表,能较好地反应大概一周来病情变化和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真实性,问卷是标准化的症状自评量表,能较好地反应大概一周来病情变化和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真实性。

2.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4]。问卷包括5个主因素: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采用五级评分标准,其中19道为反向记分。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276,各因素的同质性信度在0.5957~0.7829之间,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6683,各因素的分半信信度在0.5145~0.7522之间,说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和维度模型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量表总分为5个维度的题项分数之和,即38个项目的题项分数之和,分数越高情绪管理能力越好。

3.反馈及自我评价量表评估。每次活动后团体成员填写本次活动的《团体单元回馈表》,活动结束后填写自编的《团体活动成员反馈表》,该问卷主要收集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达成、团体凝聚力、团体的满意程度,以及团体成员对情绪管理的改善状况等各方面的评价。并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进行个人总结,以了解团体成员对本次辅导活动的看法和感受。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由5次活动组成,每次活动时间为1小时,每周活动1次,采用游戏、讨论、行为训练、心理剧等形式进行。

(四)活动方案。

第一单元,相见欢。使成员之间尽快认识,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澄清团员的期待,了解团体目标,订立团体规范,建立团体的共识和默契

第二单元,情绪明晓。进一步增进成员的了解和接纳,增加团体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使成员辨别各种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提高情绪表达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第三单元,情绪万花筒。使成员了解不良情绪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害处,识别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掌握发现快乐的方法,学会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

第四单元,情绪ABC。使成员了解“想法”对情绪的影响,意识到可以通过改变“想法”来调节情绪, 树立合理的信念,改变想法,改变情绪,进一步探讨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节情绪,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生活实践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第五单元,珍重再见。引导成员回顾整个团体历程,检视自我的成长,分享收获,处理离别情绪,给予彼此祝福。使成员能够彼此保持联系。希望给团体成员留下美好的印象,圆满的结束团体。

(五)数据统计分析。

辅导前后测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症状自评量表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四个因子上,团体辅导前后测具有显著差异,经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后,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四个因子上有显著提高,说明团体辅导的效果显著。

表1:症状自评量表数据分析结果(M±SD)

注:*表示p

(二)团体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因子及总分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异。经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后,学生在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积极补救能力有显著显著提高,说明团体辅导的效果显著。

表二: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 均值比较(M±SD)

注:*表示p

(三)团体辅导后成员自我评估。

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都请成员填写《团体单元回馈表》,以此对单元活动进行评估。由下表可以看出,团体成员对这次团体辅导活动场所、时间、内容、团体氛围、团体互动、带领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满意,都给予好评,平均得分在7.9至8.9之间。

表三:团体单元回馈表

在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请团体成员对团体效果进行评估,填写《团体活动成员回馈单》。从团体成员对活动的意见反馈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成员对团体心理训练是满意的,认为团体的目标圆满完成的占85%。在满意程度上,非常满意为73%。在效果上,认为对自己的情绪管理有帮助的占68%,认为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有明显改善的有72%.其它如团体的凝聚力、团体成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了解程度,对团体的喜欢程度都达到80%以上,说明情绪管理团体对改善成员的情绪状况是有效的,团体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从成员在团体辅导后自我评估看,团体成员加深了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情绪的了解,大部分团体成员认为自己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处理情绪方面明显改变。认为自己在团体辅导后能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情绪管理中。

三、讨论

(一)团体辅导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学生后测与前测的总分和平均分比较显示,辅导后学生的总分和各项得分均低于前测的分数。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四个因子自评分量表上前后得分呈现显著差异(p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提高了辅导成效。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个体来说,存在多个影响源,除了团体领导者,也包括其他的成员。在团体情景中,组员在宽松的启发式的环境中通过讨论和交流,产生多种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和交织,促使个体在参与中观察、学习他人的情感反应及对待事物的看法,同时还可以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分析和方法。这样,可以做到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源。

2.促进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都会被负面的情绪困扰,长期的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懂得表达,最终导致伤人伤己。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建立一种良好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温暖、被接纳的感觉。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通过团体活动,观察到他人在相同情况下如何自处,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可以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相互的交流,成员常会发现其他人也有与自己一样的困扰,这会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也会改变自己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信心。

3.提供了宣泄情绪的机会,使成员认识到有些负面的情绪是可以调整的,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合理的宣泄。团体心理辅导能把过去的社会生活情景再现,借着不拘形式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参加者提供改变自己的机会,促使成员去深入探讨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总结出实用有效的管理措施。也可以促使成员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形成对他人的理解。一些情绪自然而然的就管理好了。同时,还可以借由“心情释放”这样的活动把埋藏心底的感受,平时压抑的不满或不敢说的话说出来,坦率地表达内心的愤怒、苦闷和抑郁情绪,这样可以减轻成员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从而更能理性地分析问题。

4.通过相互作用的体验,得到多方面的反馈,使成员获得他人对于自己情绪的看法,从而有利于成员反省自己身上存在的自卑、偏激、固执、嫉妒、怀疑等不良品质,并使成员有意识的去学习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

5.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内容合理,能让学生真正投入活动当中。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首先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征和常见的情绪困扰,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结合成员所做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结果,分析了成员的情绪管理特征和常见的情绪困扰,为后来的团体辅导认清了辅导的侧重点所在。团体辅导的活动内容设计针对性强,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除此之外,每个单元活动都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分为热身阶段、运行阶段、结束阶段。每次活动后都要完成对本次活动的总结,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及时总结学习到的技巧和个人问题所在,使辅导达到最佳效果。

四、结论

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是有短期效果的。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广泛尝试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对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学红.浅议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学术论坛,2007,(36):152—53.

[2]安静.ABC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启发—基于一项调查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8,(4):103-106.

[3]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88-290.

[4]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5]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9):75-80.

[6]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l996:l2.

[7]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69-371.

[8]刘海燕,郭德俊.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4, 27(3): 684-686.

[9]吴娟,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实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3

一当前我院辅导员考核工作的主要存在问题

目前,我院对辅导员的考核是参照行政管理部门对员工的要求进行的,着重工作态度和整体综合表现,并没有细化到辅导员工作的相关环节,针对性并不太强。根据在辅导员一线工作的实际经验,本人认为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考核内容体系的构建

目前,在辅导员考核内容上,我院参照对行政管理人员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难以体现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与特点,例如,过于重视对辅导员工作态度、岗位出勤的考核,而对辅导员工作实绩却不甚重视,未能把握以绩效为中心的原则,达不到合理评价辅导员工作的目的。

2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关系的处理

近年来,我院在辅导员考核中普遍采用定量考核的办法,定量考核有一定的优点,但却出现了纠枉过正的情况,将考核内容一概定量化。但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的德、能较难量化。一个人品德的好坏、能力的高低是难以用参加多少次政治学习、组织多少次班会加以评定的。所以,过分的不合理量化只会带来考核的片面性。为此,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关系的处理,是辅导员考核工作的又一个难点[2]。

二我院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与现状

第一,辅导员工作琐碎,无固定的工作量考核。它既没有任课教师的具体教学任务,也没有科研教师的具体科研开发项目。它主要围绕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缺乏统一的衡量指标。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这是长期以来,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形象写照,当前辅导员仍没有实现从“事务性管理者”向“人生导师”的成功转型。而且,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据统计现在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占了整个工作时间的70%,辅导员工作的“教育性”,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其结果是辅导员身心疲惫,没有绩效[3]。辅导员工作和队伍的现状,需要我们去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辅导员工作,打造一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更需要实施绩效管理,实现我们的工作目标。

第二,辅导员工作过程趋于隐性,岗位不被人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往往由许许多多琐碎的工作组成,工作地点遍布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工作时间常常是课余休息时间,工作过程趋于隐性,因此常常不被人了解。甚至部分人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就像“保姆”一样,干的都是些围绕学生的琐事。

第三,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大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陷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当中,只要跟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辅导员去管,被迫成了“保姆”、“警察”、“消防员”、“勤杂工”、“万金油”。而对其原本的工作重心———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谈不上主动地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导致辅导员队伍总体上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不明显。

三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突破点

1改进测评标准

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有些日常的管理工作辅导员要参与,但是不宜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量化考评。比如,辅导员检查学生到课情况次数、辅导员检查学生就寝的次数等。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学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必须不断面临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如果采用以上绝对化的评分方法,易导致辅导员满足于完成上述工作,不利于辅导员开拓工作新局面。

对辅导员工作测评的中心和重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辅导员的工作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2)指导学生党团活动的情况;(3)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的情况;(4)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5)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6)各类奖助学金开展的情况;(7)特殊群体、个体的辅导;(8)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的开展情况。二为辅导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情况,主要包括:(1)辅导员的业务能力;(2)辅导员的学习情况;(3)辅导员参与调查研究的情况;(4)辅导员科研成果等[4]。

2明确测评主体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和学校职能部门、院系领导和老师、学生、兄弟系辅导员都有广泛地接触。他们都可以成为辅导员考评的主体。辅导员测评主体应该是基于辅导员自身包括其他相关对象的综合主体。根据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工作开展情况,各主体测评结果的权重可拟定为学生测评结果占10%;系领导占30%;学工部占30%;辅导员自评占30%。

3改进测评形式

(1)学生测评应体现不同学生群体意见。学生测评有利于学生大胆反映意见和建议。但是也容易出现乘机报复的心态。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社会阅历、价值观等的差异,辅导员兢兢业业的工作不一定能得到每个学生的认同,所以学生对辅导员的评分往往既有合理的内容,但也有偏颇之处。我们建议从不同学生群体中选择代表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评,比如学生测评人群的确定应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贫困生以及普通同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反映不同学生群体对辅导员的评价,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打击、报复等情况的发生。但是,需要辅导员正确对待学生的评价。面对学生的低分要善于反省自己的工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5]。

(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辅导员工作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其工作业绩评价涉及到多种因素,其综合评价结论具有模糊性。例如,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等方面的评价,往往不能用一个具体的数值点来表现,只能用相应的优劣等级来表示。所以常规的统计方法对此难以处理,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却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及主观判断等问题。因此,定性评价是综合评价辅导员工作业绩的重要方法。但对于一些可以用数据来明确的工作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如学生申请入党的申请情况、学生日常行为违纪情况、学生获得各类奖励的比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等。

(3)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主要考核阶段性工作、重点工作、临时工作及基础性工作。平时考核也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集中评价主要是在学期末、年末,通过对照考评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价。最后,将集中评价结果与平时考核的记录按一定的权重折合,形成最终考评结论[6]。

四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步骤

第一,建立辅导员工作考核与评价领导小组,组织召开辅导员述职报告会,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担任辅导员工作评估领导小组组长。

第二,各系辅导员根据自己的年度工作总结,集中进行述职汇报。述职内容包括(1)常规工作以及一年来突出的工作和特色;(2)对特殊群体或个人的教育管理工作及成效;(3)本人学生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手段;(4)心得体会及科研成果等。

第三,系领导根据考核结果,结合学生评分、自评分、系部评分、学工部评分,按1:3:3:3的比记出总分,系部对辅导员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考评意见,报至学工部。

第四,下点检查。学院成立辅导员考核监督小组到各系了解系领导、学生对辅导员的反映,并了解各系对辅导员考核的开展情况,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学工部及时做好评估工作的总结和表彰。(1)认真总结,概括出学生工作的成绩与不足;(2)吸取经验教训,为新学年的学生工作指明方向;(3)对评估情况进行排名,树立先进典型,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最终评出年度综合优秀和各专项优秀[7]。

五考核结果与运用

第一,辅导员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得分大于或等于90分者为优秀;70~89分者为称职;60~69为基本称职;低于60分者为不称职。

第二,在工作中,组织纪律性差,长期(二周以上)无正当理由不在岗,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或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上报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不良影响、所带班级出现较大责任事故,并负有一定责任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第三,考核结果要与本人见面,并存入档案,辅导员本人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申请复议;复议后仍有异议,本人可写出书面意见,一并存入档案。

第四,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职务晋升、评选先进、津贴发放等的依据。优秀者按120%的标准核发辅导员津贴;称职者按100%发放;基本称职发90%;不称职扣发50%的工作津贴;并要求其制定措施,限期改正;连续两年不称职者,调离专职学生工作辅导员岗位,按学院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处理。考核领导小组对参评辅导员排出名次,确定前10%为院级优秀辅导员拟评人选,在全院公示三天,无异议者授予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并推荐参加上级评优。

总之,2006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第24号文件另的颁布,对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辅导员的考核和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对辅导员更好的管理,因此,一套完整、科学、切实的考核与评估体系可以较全面的反映出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程晓军.高校学生辅导员考核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

[2]王大壮.新形势下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2).

[3]李院莉,武莉娜.构建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7).

[4]陈瑞三,胡立男.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安颖,卢中彬,于彦丽.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3).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4

1.1 新生入学思想教育。新生刚进入学校,有一种对大学美好生活、学习场所的向往,带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校园,被优美的环境、美丽的校园以及人文气息所感染和熏陶。辅导员在此期间,要及时给予人文关怀,抓紧对大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1.2 安全教育。作为以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主要任务的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冷静对待、理性处理安全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安全方面的教育点到为止,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达到唤醒学生的心灵。

2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途径

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教育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的天性。成功的班级活动往往在大学生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通过活动既可以拓宽视野、获得信息、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又可以使大学生从中获得满足和展示,更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习惯。因此,开展各种活动要主题明确、有针对性、准备充分、设计合理,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后辅导员要及时总结,把握教育的时效性,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让他们变得热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宽容,这样整个班级就有很强的凝聚力,他们也因此而变得快乐。由此可见,开展好各种活动是高校辅导员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途径。

3 教育大学生平静、理性地对待“恋爱”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体现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既要对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又要面对面的交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让大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恋爱观、交友观、道德观。通过一些演讲、听报告、辩论赛等形式,让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震动。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引发思考,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真正让大学生平静、理性地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让心理不平衡或感情冲动的学生走出误区,对有问题的大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承受能力,让他们一心一意把学业搞好,练好真本领,迎接幸福美好的明天。

4 善于观察、冷静思考、理性分析、认真总结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成熟表现

教育不是要彻底改变学生,而是要观察并帮助他们唤醒沉重的心灵,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不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动态,而应利用每位大学生参与填写班务日记,从日记中辅导员把握事态的变化和发展,班务日记不能流于形式,否则会失去应有的生命力,辅导员要讲清楚班务日记的作用和意图,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并能认真去做,每天让值日干部以口头及文字形式简要汇报一天情况,辅导员根据情况要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冷静分析、正确处理。班级管理工作每周小结一次,每月总结一次到二次。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要用爱的眼睛去观察,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用充满真诚的心去分析,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文字去总结,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中就能看到高校辅导员工作成熟的表现所在。

5 正确运用专业教育、语言艺术、工作方法和手段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魅力所在

5.1 专业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渴求知识的愿望。教室、图书馆、宿舍、活动中心都是本校条件非常优越的场所,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优秀大学生认真学习、勤学苦练的真实例子来好好教育大学生,让他们有一种对专业知识渴求的愿望,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5.2 运用语言艺术,搭建沟通的桥梁。语言包括口体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种。辅导员的语言要讲究艺术,语言要精炼。工作中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之准确,恰到好处,力争创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气氛,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还要善于利用一些肢体动作。如手势、眼神等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用到恰处才会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3 在工作中讲究方法和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在工作中要讲究工作策略、方法和手段,使班级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批评学生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能幽默就幽默,今天的事就今天说,如把以前的其他都抖落出来说几句,会造成有的学生心理对你的不满和愤怒,很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施展,所以尽量做到多关爱、多鼓励、多表扬。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所.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正常的成长成才。与此同时,和大学生最密切相关的一个特殊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引起了高校各相关部门的重视。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和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高校局面的长期稳定。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

1.研究对象

选择安徽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扬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六所高校共114名高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共l15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l14份。在l14名高校辅导员中,男辅导员69人,占总人数的60.5%女辅导员45人.占总人数的39.5%;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辅导员94人.占总人数的82.5%,30一39岁的有10人,40—49岁的3人,50岁及50岁以上有7人。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六所高校的辅导员在同一时间段分别集中测试,并及时收回问卷。问卷回收之后主要采用spssl1.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检验。

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一90是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症状自评量表。量表的最初编制者是lr.nerogatis,量表原名叫hopkinssymptomchecklist(1974),1983年我国一些心理学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现在的scl-90。此量表适用于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心理健康受测者,量表一共有90道项目.完成时间一般在l2—25分钟。此量表内部一致性与重测信度均高,每个维度都超过77。

量表中隐含着l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10个因子。在评分规则方面,scl一90采用5级评分制。用此量表是为了评价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卫生状况。该量表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心理问题及严重程度如何。它是目前我国筛查群体心理卫生状况最常用的量表之一。

3.研究结果

对六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辅导员的年龄是高校各职业或专业中年龄最低的;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高校辅导员能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比较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大多数辅导员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好于全国常模。本次测试中scl_9o量表中的前9个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两项因子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说明高校辅导员在身体素质和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好于一般人群:其他7项因子分略为小于全国常模。但数据差异较小,p值均大于0.o5,无显著意义,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有区别。具体见表l: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高校教师比较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到底如何呢?近年来,对高校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比较常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普通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不如一般人群。以田淑梅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的数据为例,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较,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的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的scl一90中的9个因子分有8项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教师,差异非常明显,只有敌对这一项p值大于0.05,无显著心理学意义。具体数据对比见表2:

4.具体分析

据以上数据分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好的。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都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但本测试结果却显示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全国常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这样几点。

(1)与高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有关

本次测试中的高校辅导员绝大部分是2o__29岁的年轻人.参加本次调查的高校辅导员有114名.其中20--29岁的就有94人,占总人数的82.5%。他们基本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短,一般都在四年以下。在本调查中,工作时间在四年及四年以下的高校辅导员有101人.占到了总人数的88.6%。其中大部分辅导员还没有结婚,调查中有71.9%的高校辅导员未婚,而没有子女的高校辅导员比例更高,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93.0%。而正是由于年轻且单身。这些辅导员的生活负担比较轻,只要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了。同时,由于年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比如职称评定、家庭负担、经济压力等方面。另外,由于这些高校辅导员比较年轻,他们的体力和精力都比较充沛。因而心理上也自尊、自信。

(2)与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有关

高校辅导员的选留、聘用通常是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形式,一般是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学生工作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对他们进行考核选拔的。任用的辅导员在政治方面有硬性规定,必须是中共党员,否则将不予考虑。

高校辅导员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共教育部党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选拔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群众工作的教师或高年级党员学生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除了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之外,对任用的辅导员的学习成绩要求一般在中等偏上,有的甚至达到保送研究生的成绩。另外。由于高校辅导员做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比如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担任过学生骨干。他们通常比较自信。驾驭工作和处理各方面问题的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较好.心理素质也比较优良。

3)与高校辅导员的个性特征有关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管理机制、培养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以及学生层次愈加复杂;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任务愈发艰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的目标,必须建设一支懂得专业、素质较高、职业思想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然而,长期存在的“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的现象,今天已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瓶颈,深深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1.辅导员职业化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办学层次以及办学形式显著变化,大学的专业、课程以及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生产体系的衔接,显示了高等教育在其大众化时代嬗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如何引导学生的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脉搏共振,需要高校辅导员队伍迈向职业化,需要他们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2.辅导员职业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走向,一是发展定位个性化;二是发展方向多样化;三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四是家庭背景差异化;此外,目前高校心理障碍学生有逐渐增多趋势。因此,能够指导其制定个性化的人生规划,能够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比较专业的指导技能、心理咨询技能、与学生相处和交流等技能。

二、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下述方面:

1.选拔制度忽视“专业”特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非专业化”倾向

“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应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掌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是掌握学生所在院系的有关专业知识。可是,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问题上存在着“非专业化”误区。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两种“非专业化”倾向:一种是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却对所在院系学科知识不甚了解;另一种则是熟悉所在院系学科知识,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把握不够。

2.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职业心态消极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经常强调,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无论是人们的心理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总是被视为副业、跳板、一种过渡性的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特点决定的――因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成果很难量化出来;另一方面是由于各高校强调以科研教学为中心,尤重科研、抓重大课题和重大成果,忽视教育质量,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专业教师,没有形成合理的晋升机制,辅导员难以得到提拔,导致辅导员缺乏长期献身于辅导工作的决心。

3.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学生管理乏力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以及“非专业化”造成的专职思想的欠缺,很少有辅导员能将辅导工作视为一种稳定的职业,并从思想上立志长期从事这个职业。现在高校辅导员普遍是研究生学历,具有高学历的辅导员更不安于长期投身于辅导员工作,他们要么继续深造,要么往党政机关跳。

4.辅导员职业化的工作模板尚未形成

在高校,以辅导员职业化为目标的工作模板手册(辅导员在工作中摸索积累,系统总结出的,并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模板)还没有形成。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经历的各个时期的心态、心理特征、学习状况、专业能力、就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因素往往处于不稳定阶段。尽管一些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由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短暂性,没有把这些经验通过一种机制来系统地总结和提高,使之成为成熟、完善的工作条例,以指导以后的学生工作。

5.辅导员业务钻研不深入,职业发展空间小

在辅导员使用与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培训工作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和专业目标,并且重学历教育轻专业技能培训。辅导员队伍在学术上存在很大的薄弱性。除个别相关专业毕业的之外,大多数辅导员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工作中更多的还是依靠“经验主义”。

6.辅导员职业化管理机制尚未形成,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辅导员任用方式上,各高校缺乏一整套选拔评价标准与机制。高校往往只制定了针对专任教师的考核、评优办法,将其放在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中进行考核时忽略了辅导员的特殊性。这样,辅导员的晋升则十分困难,不但要与行政系列的有关同志竞争,还要与担任马列基础课部的专业老师竞争,造成辅导员参评专业技术职务的难度很大。而在行政职务的评定中,目前各院系行政人员以初、中级职员居多,高级职员较少。这种考核激励机制抹杀了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环节

1.高校领导重视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前提

由非职业化过渡到职业化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美国著名管理学者W・G・莫纳汉说:“面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高校党委要充分重视与支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这种重视和支持主要表现在舆论支持、资源支持和个工作支持三个方面。舆论支持主要是在高校营造一个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良好氛围,要调动一切舆论宣传工具向全体师生宣传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资源支持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需要学校给予相应的投入,比如进行相关的咨询和考察、组织有关的调研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工作支持表现在直接分管的领导要关注职业化建设工作,经常听取有关辅导员的工作汇报,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关怀、支持和指导等。

2.合理的组织制度是辅导员职业化的保证

组织制度主要表现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上。由于编制紧张,目前辅导员队伍兼职人员较多,甚至出现由在校研究生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成为管理学生的主力军的情况。因此,辅导员应由目前兼职为主(或过多)过渡到专职占绝对多数、兼职为辅的模式。也可实行导师制,由教师或者干部担任本科生导师,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中,从而缓解由于辅导员不足而疏于管理学生的现状。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辅导员编制编紧的现状,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

3.构建合理的机制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关键

(1)建立严格的辅导员职业选入机制

职业化必须以专业化为基础,要像选拔和培养专业课教师那样,选拔和培养辅导员。在选拔辅导员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现辅导员队伍知识化、专业化。要结合实际,设置辅导员的从业标准,从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建设方面全面考核他们的任用资格,尽可能在思政、管理、教育、社工、心理学、法学等专业领域内挑选,其目的在于以严格的选任程序提高任职资格的门槛,取得资格者必须是优秀的人才。

(2)完善辅导员的职业培训机制

在实际培训中,要注意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在高校要按照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辅导员工作手册开展工作。辅导员工作手册详尽规定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方法,它既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管理工作的依据。二是高校要根据本校的规模、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现状,组建起学历层次合理、职称结构均衡的职业建设队伍。并注重对辅导员进行有计划的长期的培训,促使其不断学习和提高,更新思想和观念。三是从辅导员个人的层面来讲,辅导员在自己日常工作中,要运用职业化标准来开展工作。形成“以培训促提高,以培训促发展”的共识,致力于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此外,也应鼓励辅导员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以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实现实践型和科研型的结合,使辅导员工作走上学科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

(3)建立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职业评价机制

一个职业的发展离不开这项职业的成就和自身在工作中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则来源于外界对这一职业的评价。考核是科学管理和评价辅导员的重要环节,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完成目标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科研能力等。辅导员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虑辅导员的工作结果,又要考虑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在具体的评价标准上,做到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同事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健全辅导员职称职务评定体系

辅导员工作面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恰当的激励机制能使辅导员满足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并引导这种追求产生有益于工作和学校发展的效果,以吸引具有良好潜质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同时,高校可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在具体操作上,专职辅导员可按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评定职称。辅导员既可以参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也可参评初级职员、中级职员、高级职员等行政职务。高校应当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利益倾斜政策,以鼓励辅导员认真工作,积极进取。

(5)创新队伍管理模式,拓宽辅导员发展空间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队伍 建设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培养固然重要,但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一线,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辅导员专业化,不仅是因为认识到辅导员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更是希望提高辅导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希望他们能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指导与服务,提供更多的帮助;面对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比其他人更专业。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调查现状

此次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 81份,回收 78份,回收效率为 96.3%,合格问卷 76 份,合格率为97.4%。此次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基本情况及工作现状;二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建议及期望。表1是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2.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2.1定位不明,地位不高

作为高校教师,辅导员希望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作为高校管理干部,辅导员又希望得到学生的服从和理解,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辅导员肩负教书肓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有的社会地位却没有被认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的关系,使辅导员陷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为了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党建、宣传活动等工作,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导致了辅导员的职责定位不明确,这从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有 46.6%的人认为职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都与辅导员有关,衣、食、住、行,样样都管。因此被称为“高级保姆”,学生也感到管得太多,甚至因此对辅导员产生厌烦情绪。

2.2队伍年轻化,人心不稳

从年龄结构上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年轻辅导员占大多数,

我校未满 30 岁的辅导员占 78%。年轻辅导员工作有干劲,有激情,但也面临着缺乏工作经验,有时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不到位而造成工作失误的情况,且他们心理波动较大,个别参加工作一、二年后承受不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选择了辞职。工作年限较长的老辅导员占 22%,他们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对学生工作游刃有余,尤其在处理学生的突发问题时总能比年轻的辅导员更有技巧,在学生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人格魅力。极少数工作能力突出的老辅导员因此而被提拔为学院的副书记,但更多者转岗只能到机关的其它普通岗位上。由于老辅导员最终都会转岗,周而复始,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没有一个老辅导员会长期担任下去,因此辅导员队伍总是由年轻辅导员组成。

2.3重视不够、力量不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总体上按 1:200 的比例配备,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列入非编制,岗位得不到重视,待遇也难以提高,辅导员职业被边缘化。海南大学目前的学生人数己达到 31000 余人,应该配备 155 名辅导员,而目前海南大学专职辅导员 76 名,接近 1:400 的的比例配备,甚至有的学院辅导员的缺口比例更高。

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以学科建设提升辅导员专业地位

通过学科建设,让辅导员发挥自主性,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使自己的专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学科的形成是以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作支撑的。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学科必须以专门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离开了专门的知识体系,辅导员专业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辅导员队伍要实现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辅导员接受专业教育。就将来的发展趋势看,辅导员专业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推进辅导员专业化的建设,理应有专业的学科支撑。在专业培养中应当结合“辅导员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安排核心专业课程,如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辅导员基本素质、辅导员工作技能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对自己将来的研究主导方向进行选择,如学科理论、辅导员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党团建设、社团管理、社区管理、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等研究方向,使得辅导员培养在“通”的基础上达到“专”,真正做到专业培养、专业起点、专业使用的良性发展。

3.2以制度建设保障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良好的制度是一切工作的保障。学校要加强和完善辅导员考核制度,构建学生辅导员的评估机制,制定客观公正的辅导员评价标准,实行上级、同级、学生和自己的多角度评估,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与工作津贴、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挂钩。学校要保持辅导员发展通道的通畅。辅导员作为一个年轻人居多的群体,事业成功的诉求较为强烈。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采用职务、职级、职称三重发展模式。对工作优秀的,适合担任领导干部的,按照“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进行提拔和任用,从而达到培养和使用并重。

3.3优化管理,实现学生工作岗位职业化

当前高校中与学生工作有关的管理职能要有所分化和整合,实现学生工作部(处)和相关部门的有机重组。根据工作需要重新组合,形成功能专一的新机构,建立直属学生工作副校长领导的多个中心和办公室,如招生注册中心(包括学籍管理)、学习指导中心(学风建设、学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计划和安置)、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健康服务中心(健康预防、医疗保险)、学生活动中心(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学生组织和社团)、勤工助学中心、经济资助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等,改进“大而全”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进行学生工作内容的专项化管理,使学生工作管理专业化。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规划分类、细化分工,辅导员的工作细化了,专业化程度自然也提高了。

4.总结

作为一名已经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师,对于高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的问题深有体会,但是分析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还不够深入。针对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实践及研究中会继续开展,以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供事实根据。

参考文献:

[1]林芙蓉.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10.

[2]刘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3]胥海军.新形势下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实考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4]韩金元.关于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8

关键词:新任辅导员;学生工作;问题;对策

辅导员及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昨天还是高校学生,今天就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任辅导员来说,由于从事学生工作的知识储备有限,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因而在处理学生相关工作时,难免遇到诸多问题。本文就辅导员工作出现的新特点角度,分析新任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探讨新任辅导员更为有效从事学生工作的路径。

一、辅导员工作的新特点

1.工作队伍的年轻化

当前,高校选聘辅导员要求严格,对专业、学历、学生干部经历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新聘用的辅导员往往是品学兼优、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党员、学生干部和优秀毕业生。同时各高校也更倾向于选拔具有教育学或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并越来越重视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学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新任辅导员的加入为学生工作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学生工作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2.工作对象的新挑战

高校学生中90后已占到大多数,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家庭条件优越,兴趣爱好广泛、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还存在着个性突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及抗挫折能力不强等特点。面对工作对象的新变化,辅导员队伍的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及工作方法也相应产生一系列变化。

3.工作环境的新局面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介迅速发展,在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可以利用QQ、飞信等工具,及时、细致的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可以利用个人依托微博、微信、人人网等新媒体平台发表言论,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成长;可以利用手机短信、E-mail等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通过参与网络活动,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惑,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辅导员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便捷性、隐匿性等特点被高校大学生所接受,已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开拓了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自由性等特征,而学生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相对不足,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信息所误导。为此辅导员应充分认识网络环境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二、新任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 角色转换产生的不适应感

新任辅导员大都是刚走出大学校园,在短时间内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学生角色比较单一,而辅导员身兼数个角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工作外,还担负着学校学风建设、学生班级及宿舍管理、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就业指导等工作,部分新任辅导员在入职之前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主要工作就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其他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因此在当面对思想活跃、独立性强的学生群体,面对琐碎、复杂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时,要迅速完成一系列角色的转变,辅导员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2学生工作实践经验欠缺产生的压力感

辅导员工作归根到底是一项师生沟通交流的社会性工作,它涉及许多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实践去积累和总结。[3]经过考试招录的新任辅导员,大部分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入职前,新任辅导员大都参加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培训,具备从事学生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实践经验不足,部分新任辅导员对从事学生工作出现的困难明显预料不足,处理问题难免考虑欠周全甚至出现一定的失误,尤其是对校园中潜在的或已经发生的不稳定因素预见不足或处理不及时。新任辅导员大多为“80”后,工作对象则主要是“90”后的大学生。面对观念新潮、思维活跃甚至有些叛逆的学生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教育和管理,使之更好更快的成长成才,也是许多新任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方面。

3.自身职业规划缺乏产生的困惑感

新形势下,社会观念及思想层出不穷,其是大学生,在网络、通讯、娱乐文化日新月异的年代,高校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辅导员角色具有多样性,具有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以及研究者等诸多身份。新任辅导员往往忙于事务性的工作,缺少对工作的思考与总结,缺乏自身的职业生涯定位、规划。

三、新任辅导员更有效从事学生工作的路径分析

1、适应角色转换,尽快熟悉工作

从学生转为教师,从被管理者转为管理者,新任辅导员面对的不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心理上与职责上的适应与转换。首先,新任辅导员要尽快熟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策和管理规定,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及服务工作。其次,要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情况及思想动态,并指导学生干部及党员做好班级管理和服务工作。广泛利用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网络交流媒介,开展学生工作。例如,利用飞信建立班级群,可以让班级所有同学在群里进行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互动交流,拉近辅导员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再次,要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作为新任辅导员,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要真诚的与学生沟通,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尽可能的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自觉进行心理调适。辅导员事务繁琐,工作起来有时难免感到千头万绪,加之工作对象活跃、个性独立,产生工作压力也在所难免。为此,辅导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进行自我暗示和心理调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2、虚心学习积累,提高工作能力

首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专业素养。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积极参加培训与交流活动,积累工作技巧,提高工作水平。

一方面,要积极参加高校学工部门组织的辅导员沙龙、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等活动,把握好教育主管部门针对辅导员的专门培训,认真学习、积极交流,吸取处理学生工作的经验,从而掌握更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与前辈及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身的不足,督促自己在自查中改进与提升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网络应用技能,学会把网络技术和学校教育、教学和服务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开创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路径和新局面。

最后,虚心求教,主动汇报,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

由于缺乏经验,新任辅导员除了向领导及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之外,在学生工作中出现难题或遇到突况时,应及时向领导汇报,征求领导的建议与指导,以便更妥善地处理学生事务。同时在汇报过程中,能学习领导们宏观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3、积极反思总结,确定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4]

新任辅导员在入职初期,一方面要适应较色转变,另一方面还要尽快熟悉工作,处理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由于大部分时间都被学生事务所缠绕,因而缺乏有意识、有目的的职业生涯定位和规划,这不仅影响了辅导员自身的发展进步,长期来看,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作为新任辅导员,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初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探索一些新课题,继续进修一些相应的学科,除了要学习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积极参加职业规划资格考试、心理咨询师考试等,多方面提升自己,走职业化发展道路。

总之,新任辅导员在入职初期出现一系列不适应是正常的,新任辅导员逐步适应工作、走向成熟必然需要一个过程。新任辅导员要虚心学习、积极请教、不断反思与总结,在各个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更好的提升自己,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9月1日.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12―05一13].hnp://baike.baidu.corn/view/3445961.htm.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9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资本;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114-2

0 引言

1953年清华大学的蒋南翔校长提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高校辅导员的队伍正在逐渐壮大,并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工作内容正不断出现新的挑战,辅导员也正经受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常常是要求高,任务重,责任大。但是,作为高校的特定群体,鲜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久而久之,辅导员或多或少存在职业倦怠。近年来,心理资本的概念提出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情况,进一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为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的改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湖南省若干所高校的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并全部收回,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22份,其中男性32人(26.2%),女性90人(73.8%);25岁以下4人(3.3%),25-29岁48人(39.3%),30-39岁54人(44.3%),40岁以上16人(13.1%);本科20人(16.4%),研究生96人(78.7%),博士生6人(4.9%)。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位、收入水平等。

②心理资本量表 选用Luthans等编制,李超平翻译的心理资本问卷(PCQ-24)[2](p221),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和乐观4个维度,每个维度由6个题目,共24题,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Likert 6级记分。4个维度分数相加即为心理资本的得分,得分越高心理资本水平越高。

③职业倦怠(MBI-GS)正式调查问卷 选用Maslach等编制,李超平等修订的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3],包括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3个维度,共15题,从“从不”到“每天”,采用Likert 6级评分制。在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两个维度上,得分高表示倦怠程度强,得分低则表示倦怠程度低。在成就感低落的维度上,取反向计分,得分高表示倦怠程度低,得分低则表示倦怠程度高。

1.2.2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辅导员心理资本情况

辅导员在心理资本及各个维度上的总分与平均分如表1 所示。本量表采用利克特 6 点计分法,因此对于每个题目来说,3.5 分为理论意义上的平均水平。表格中,心理资本及4个维度均分均在3.5分以上,说明辅导员心理资本状况相对较好。

表1 辅导员心理资本描述统计(N=122)

[项目\&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总题目\&题数

总分

M

SD\&6

22.44

3.74

0.67\&6

22.44

3.74

0.7\&6

24.36

4.06

0.71\&6

23.64

3.94

0.72\&24

92.88

3.87

0.57\&]

2.2 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

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及各个维度上的总分与平均分如表2所示。本量表采用利克特 6 点计分法,因此对于每个题目来说,3.5 分为理论意义上的平均水平。表格中,职业倦怠及3个维度均分均在3.5分以上,说明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状况的情况。

表2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现状分析(N=122)

[项目\&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职业倦怠量表总均分\&题数

总分

均值

标准差\&5

20.2

4.04

0.94\&4

14.8

3.7

1.01\&6

22.98

3.83

1.05\&15

57.9

3.86

0.78\&]

2.3 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资本的相关分析

使用 Pearson 积差相关法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2.4 辅导员心理资本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本研究首先以心理资本各维度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为因变量,进行分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只有乐观进入了回归方程,而其他三个维度希望、韧性和乐观均未进入回归方程:心理资本解释了回归方程方差变异的6%,见表4。

表4 辅导员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R\&R2\&Δ R2\&β\&F\&乐观\&0.26\&0.068\&0.06\&-0.26\&8.723**\&]

3 讨论

3.1 辅导员心理资本特点的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的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高。因所用的量表采取利克特6点计分法,3.5分为理论意义上的平均水平,结果显示辅导员心理资本及4个维度均分均在3.5分以上,所以辅导员的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高。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辅导员属于高校教师职业,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工作环境比较宽松,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希望、乐观的心态既是工作的要求,也是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滋养起来的。

其次,辅导员的学历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的科研和行政能力,因此自我效能感水平也较高。

最后,辅导员的工作是育人,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可以带来丰厚的职业成就感,这是金钱无法取代的精神财富,也能使辅导员在工作遇到问题时能够充满韧性。

3.2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情况。因所用的量表采取利克特 6 点计分法,3.5 分为理论意义上的平均水平,结果显示辅导员职业倦怠及3个维度均分都在3.5分以上,但是相差不大,所以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客观存在,但是程度并不十分严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辅导员长期承担烦琐的行政事务,工作缺乏创造性,单调重复,因此容易产生倦怠。

其次,多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为1比200,很难与每一个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而学生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辅导员频于灭火,加之部分学生的问题突出,开展工作时家长不配合,导致学生问题越演越烈,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危机事件,辅导员在心理上既感到心力交瘁,在技能上又感到难以维继。

第三,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之路不明晰,上升渠道狭窄,在评职称、竞争职位等各方面都没有优势,也没有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因此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引发倦怠。

3.3 辅导员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以往针对其他的教师群体的研究标明,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呈现负相关。江红艳的研究标明教师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与工作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的相关分析标明,辅导员心理资本除自我效能维度外,不同维度在职业倦怠整体及情绪衰竭、玩世不恭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辅导员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其职业倦怠水平越低。分步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资源,越是积极丰富,越是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感觉。

其次,希望、韧性、乐观等心理资本的维度,可以减轻情绪耗竭、玩世不恭等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

总之,本研究发现:辅导员心理资本的水平可以影响到其职业倦怠感的体验,辅导员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则其职业倦怠感就越低,二者呈负相关。因此,在现实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资本水平将有利于降低其职业倦怠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能,促进个人发展,最终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 考 文 献

[1] 喜兵.重庆市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 李超平.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李超平,时堪.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4] 赖小霞.中学教师心理资本――薪酬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现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49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提高辅导员的归属感应基于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状况。因此,明确辅导员对工作哪方面满意或是不满意,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提高其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的首要任务。

1重庆民办高校基本概述

重庆民办高校创办的时间不长,有些体制、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辅导员队伍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如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与辅导员数量不足之间的问题;辅导员工作任务过重与学生、学校和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学生工作的延续性要求与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之间的问题。

重庆目前有民办高校24所,其中本科办学8所(2所民办本科、6所独立学院),高职高专16所。重庆民办高校在校学生约24万,按照教育1∶200的相关规定,也就是说全市应有1200名,但根据调查辅导员所带人数都在200以上,多则400多,这远远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因此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继承、改革与创新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2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1)辅导员人数:全校专任教师总数1008人,专职辅导员67人,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65%。这67名专职辅导员中,男性18人,占总数的2687%;女性49人,占总数的7313%。

(2)职称结构:暂无职称的有34人,占总数的507%;讲师12人,占总数的179%;助教18人,占总数的269%;副高3人(特聘教师),占总数的45%。

(3)学历结构:本科53人,占总数的7910%;硕士14人,占总数的2090%。

(4)年龄结构:全校辅导员平均年龄2939岁,其中20~29岁的52人,占总数的7761%;30~39岁的9人,占总数的1343%;40岁以上有6人,占总数的895%。

(5)工作年限:工作最久高达10年,平均工作年限36年,其中工作1~3年35人,占总数的347%;4~8年的有24人,占总数的238%;9年以上的有7人,占总数的746%。

(6)带班人数:辅导员平均每人带2557名学生,其中最高376人,最低197人。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辅导员有以下几个特点:男女比例失调,女性辅导员明显多于男性辅导员;辅导员工作队伍呈低学历、年轻化状态,工作年限短;辅导员职称问题凸显,低职称,而且大多数辅导员仍旧没有评职称。

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辅导员归属感的现状

31归属感普遍缺失

辅导员的工作涉及面广、自身角色定位不明、发展前途受限等因素,往往使其疲于应付各种杂事,容易产生身体和心理的疲劳,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在对重庆人文科技学院67名辅导员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3881%表示对学校极度没有归属感,5324%表示没有归属感,2089%表示有归属感但是不强烈,196%表示有很强的归属感。在对辅导员进行走访时,大多数辅导员都存在几个共性问题:首先思想不稳定,都有着换工作的准备,或者考研,或者辞职。其次认为自己属于学校的最底层,工资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工作角色模糊。因此可以得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辅导员归属感缺失。

32辅导员流失严重

通过对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辅导员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辅导员本身并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计划,他们在岗计划工作时间长则4年,短则1~2月,有的一直处在随时准备离职的状态。辅导员不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因来自家庭、个人、社会等多方面。部分辅导员在升学、升职或离职后能更好地发展,对某些辅导员产生了强烈的诱惑,辅导员的大量流动对他们产生了认知上的冲击,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缺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决心。调查中可以发现,新进辅导员在归属感上仍抱有较大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年限可以提高自己的归属感,归属感最缺乏的是工作4~8年的辅导员。

33职业认同度低

辅导员这个职业在高校中是再熟悉不过了,可出了高校又有多少人知道。也许在人们眼中就只认得“教师”这个职业。辅导员制度从1953成立以来,一直没有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与名称,直到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才把辅导员定义为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在社会工作中常常会被问及自己的职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职业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内心的自尊和自豪感。

34民办观念重

辅导员归属感的提高会使辅导员延续工作激情、提升工作主动性和增强责任意识。大多数人中,民办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认为民办高校是不正规的,民办高校主要是赚钱的,导致部分人认为民办高校辅导员不能和公办院校辅导员相提并论,这种概念伤害了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自尊心。“公立最优”的传统观念始终占主导,致使多数青年辅导员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倾向,致使辅导员缺少安全感、归属感,认为民办院校不是久留之地,只不过是职业选择的中转站[1]。

4重庆民办高校提高辅导员归属感的实践探索

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缺失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无论是高校辅导员的未来如何发展,还是如何有效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归属感都需要深入研究探讨[2]。目前国内关于提升辅导员归属感的举措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41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提升辅导员归属感实践探索

411重视辅导员工作,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责任重大,任务繁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非常重视辅导员的工作。为了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该校不断加大对辅导员工作要求的同时,从政治上、工作上关心他们,对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加以保护和激励,但由于民办体制的特殊性,往往与辅导员理想中的差距甚大。

412建立辅导员资助计划

该校主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来制定《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青年辅导员培养资助计划》(以下简称《辅导员资助计划》),该制度主要将辅导员分成三个部分,即A、B、C,这三者的申请条件不同,主要是根据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来制定,体现了该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自从该校制定了《辅导员资助计划》后,辅导员流失明显减少,可以看出辅导员归属感除了从工资方面进行一定的考虑以外,人文关怀和居住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只起到了一部分的作用。

就总体而言,辅导员对工作越满意,其归属感越强。因此,应该从辅导员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如何提高收入低、工作强度大的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如何让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更能实现自我,体现个体价值,形成完善的辅导员队伍激励和保障机制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42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提升辅导员归属感实践探索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则参照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晋升等级,设立辅导员“职级晋升”系列,建立《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专职辅导员级别晋升管理办法》,一级相当于科员,二、三、四、五级分别相当于副科、正科、副处和正处。

(1)建立辅导员晋升办法,规范辅导员管理。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试行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专职辅导员级别晋升管理办法》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把辅导员分为几个级别。事实上,该校实行的是“科员―科级―处级”辅导员,根据工作年限和条件每年定期对申请的辅导员进行答辩,充分考虑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性,注重考核辅导员的综合表现,具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年限、获奖情况和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评审。这一制度可以拓展辅导员岗位的政治空间,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让辅导员有事业归属感。

(2)分方向管理、建设职业化、专业化队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除了进行级别晋升管理以外,还进行了分方向管理,辅导员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指导课等分方向。这样让辅导员把工作当作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来做,在职业化的前提下,辅导员根据自身能力、特点和工作需要,专门从事和研究辅导员某一项或几项工作职责,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升,最终在某些领域达到专业化、专家化的水平。

43其他高校提升辅导员归属感实践探索

在重庆有些民办高校是依托母体大学,辅导员的待遇及其编制按照母体学校走,这既提高了辅导员的待遇又使辅导员得到基本满足。另外有些是参照专任教师的职称评聘等级,设立辅导员“等级聘任”系列。一级相当于助教,二、三、四级分别相当于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成立专门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实行标准单列、指标单列、序列单列、评审单列。让辅导员看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以发挥他们自身潜能,更有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

不同高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所以高校辅导员的归属感自然也不一样。就重庆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归属感程度而言,从走访调查分析可得出,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辅导员的归属感比较高,不管是从教师的工资待遇或者福利,目前在重庆算是比较好的。当然从全国的范围上讲,又是有差距的。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辅导员归属感就很强,幸福感指数也比较高,而高校辅导员主要是按照母体学校的体制来执行的,所以相关福利待遇都比较好。

高校辅导员归属感对于辅导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都具有很深的影响。辅导员如果可以感受到学校的支持,满意自己的住所和待遇等,那么辅导员对抗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也会增强,反过来也会增强辅导员对学生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3]。

参考文献:

[1]戴晓英民办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归属感探析[J].赤子,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