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十篇

时间:2023-03-27 15:52:01

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篇1

斩不断的只有坚强的自我,不存在我的失败,除非我不想赢。

孤戚长言痛人心扉,只因刺中人情的间隙,或为软肋……

风物被撕扯,变不回过去的迷人;回忆被撕扯,拼不回过去的韵味;心脏被撕扯,凑不会过去的真情。

杂文随笔篇2

桎梏樊笼,让人感到窒息。中考将临近,天天繁重的功课和作业压迫这着我脆弱疲惫的心。

尽管现在的生活枯燥无聊,尽管说现在每日学习到凌晨。难免有压力,难免有困惑。但,无病,也不可取。唯有向上,唯有坚持。这是我们毕业生的必然选择。老师不是说过吗,“有压力才有动力,既然改变不了什么,那就学着适应它。”

在每日两点一线的生活中,也不乏的向上的奋斗。我想我就像一颗埋在土里的种。早晚会噗的冲破束缚住我的壳,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不论多高,天空永远是我的目标。

马云说过:“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是的,我们在正值青春的大好年华里,不吃点苦,不去顽强拼搏,生活有何意义?我不想在最能吃苦的日子里选择安逸,那么就去拼一拼吧,不就是中考吗,努力一定能考出真实自己!

加油吧!冲破囚牢,突破自己,方能化茧成蝶!

杂文随笔篇3

然而现实中,有相当部分的一线语文教师,甚至有相当部分的从事语文教学理论研究人士认为,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论述内容“太简单了,不值一写”。其实不然,只要平心静气地,认真细致地思考,就一定能够发觉,这些所谓的“太简单了”的论述内容,虽“熟视”但未必“熟识”。比如大家最熟视的为学内容,“勤奋学习”和“认真学习”。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勤奋学习或认真学习的“意义和效果”有较深刻的认识,即唯有“勤奋”或“认真”,才能更快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更快地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等,然而,对勤奋学习或认真学习的“内容、态度”以及“方法、要求”等方面理解认识不够深刻。现实生活中,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需要了解掌握的恰恰又是勤奋学习或认真学习的“内容、态度”以及“方法、要求”等。那么,勤奋学习或认真学习包含哪些详细的“内容和态度”?哪些具体的“方法和要求”?这就是写作前,作者必须有较深刻地理解认识的问题。

试比较下列三组内容区别。

第一组:

A.勤奋学习才能多增知识,

B.勤奋学习才能多长智慧,

C.勤奋学习才能多出成果。

A.认真读书才能收获广博知识,

B.认真读书才能参透深邃道理, 意义和目的

C.认真读书才能学到真正本领。

第二组:

A.勤奋学习就要争分夺秒,

B.勤奋学习就要持之以恒, 内容和态度

C.勤奋学习就要迎难而上。

A.认真读书就要用心,

B.认真读书就要用功, 内容和态度

C.认真读书就要用时。

A.用心就是专心致志,

B.用功就是竭尽全力, 内容和态度

C.用时就是争分夺秒。

第三组:

A.勤奋学习就是尽量多读,

B.勤奋学习就是尽力多记,

C.勤奋学习就是不断思考,

D.勤奋学习就是经常练习。

A.认真读书就要有目标,有计划;

B.认真读书就要能吃苦,能钻研; 方法和技巧

C.认真读书就要有恒心,能坚持。

杂文随笔篇4

2、随手记,笔记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之上,笔记随处而在,身边常备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和一支笔,当有需要的时候在合适的时间马上记录下来,如果不习惯带笔记本的话,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工具。

3、定期整理笔记:笔记中记录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往往我们记录之后会很少回顾,这样笔记的价值就大大减少,常翻笔记提醒自己一下。

4、多种形式:笔记不光是文字,语音和图片也行,尤其是我们现在随身带着手机,非常容易记录,不过扒拉小编不建议拍照记录,尤其是学生上课,只会让人懒惰。

5、总结笔记:这时笔记最重要的一环了,一些记录在记得时候可能比较凌乱,或是随性,时候重新整理,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建立整个体系,记忆起来更加条理。

杂文随笔篇5

[关键词]诗话 闲评 文学批评 趣味 历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8-0136-04

郭绍虞曾描述文学批评由产生而发展的历程:因整理和类聚区分而有了《艺文志》的《诗赋略》,这是批评的开端;因选择而确立标准而有挚虞“流别”、李充“翰林”,成为了文学批评的滥觞:曹丕对建安七子的品第,更是开批评之风气;此后遂有确立批评标准、以批评的理论作根据的“为批评的批评”。《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总论概括文学批评的发展及其主要形式云:“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锺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为例各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ぁ侗臼率》,旁采故实,刘敛《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后所论著,不出此五例中矣。”在究文体源流而评其工拙,第作者甲乙而溯厥师承,以及备陈法律、旁采故实等四种类型后,终于在北宋出现了欧阳修和刘敛“体兼说部”的两种“诗话”。因“说部”的基本义是指小说和轶闻趣事,可见这两种诗话具有与此前的文学批评不同的特色。《六一诗话》开头即说:“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闲”作为核心词,很清楚地表明了诗话“资闲谈”的功用,其背后透出的是闲逸的创作心态。可见,在郭绍虞所说的“为批评的批评”,及以明道、尚用为主的北宋初期文学批评中,这类“体兼说部”的诗话,既以“闲评”、“闲论”的随笔体式表现出文学批评的新特色,又对中国文学的审美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闲与杂:“闲评”是北宋闲雅文化催生的文化批评

“闲评”始于唐而盛于宋,多纪录奇闻异事,所涉广泛驳杂而兼有评论、分析,作者不以“立言”为目的,而是视之为“闲”业。唐代即有“闲谈”、“闲评”类的文化评论,如《四库全书总目》中录得的《资暇集》三卷(李匡义)、《灌畦暇语》一卷(姓氏不详)等,但此类著作之盛却在宋代。宋代行右文政策,士大夫位高权重,禄厚责轻,优游的休闲生活触发了文人追闲逐雅的审美旨趣,虽受政党政治的影响。士大夫文人也多有人生挫折,但在这一整体上具有近代色彩的时代,休闲雅玩风气不衰,“闲话”、“闲谈”式的文化评论也成为文人“闲雅”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只要翻阅一下宋人留下的笔记,就不难发现他们对闲评、闲谈有着的特殊嗜好。宋代的笔记,多以“夜话”、“谈记”、“杂说”等命名,如《石林燕语》、《避暑录话》、《曲侑旧闻》、《冷斋夜话》、《齐东野语》、《师友谈记》、《紫薇杂说》、《常谈》等等。其实命名就是性质的定位与定性,宋人曾储编《类说》(六十卷)更可见之。此书所收名为“闲谈”、“闲话”者就有《戎幕闲谈》一卷(唐韦绚撰)、《秘阁闲谈》五卷(宋吴淑撰)、《牧竖闲谈》(宋景焕撰)、《国老闲谈》二卷(宋王君玉撰)、《灯下闲谈》一卷(宋江洵撰)、《玉堂闲话》(五代王仁裕撰)、《渔樵闲话》二卷(旧题宋苏轼撰)等。直到元代,还有此遗风,留有《闲居录》四卷(吾衍撰)。

宋代文人所青睐的文化“闲论”现象是影响深远的。明清以后,“闲谈”、“闲话”、“闲评”用于指称具有“闲文”性质的话本笔记小说,如明无名氏的《杌闲评》、清郝培元的《梅叟闲评》、清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清吴炽昌的《客窗闲话》、清杜乡渔隐的《野史闲谈》、清于鬯的《花烛闲谈》等。虽文人“闲业”由宋代的善发文化“闲论”而转向了善写艺术“闲文”,但其“闲谈”中有“闲评”的精神与趣味未变,文化艺术评论的习惯仍在继续。

那么“闲谈”、“闲话”、“闲评”的文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不妨借助《四库全书总目》的一些评价,作一番考察。如评袁文《瓮牖闲评》云:

其书专以考订为主,于经史皆有辨论,条析同异,多所发明,而音韵之学尤多精审。凡偏旁点画,反切训诂,悉能剖别于毫厘疑似之间,其所载典故事实,亦首尾完具,往拄出他书所未备。今……谨依类诠次,分为八卷。一卷论经,二卷论史,三卷论天文、地理、人事之类,四卷专论小学,五卷论诗、词、书、画之类,六卷论饮食、衣服、器用、官室之类,七卷论释、道、技术、物产之类,而以杂论因果怪异及自记之语终焉。(《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二》)

又如评曾V《类说》云:

取自汉以来百家小说,采掇事实,编纂成书。……南宋之初,古籍多存,性又精于裁鉴,故所甄录,大都遗文僻典,可以裨助多闻。又每书虽经节录,其存于今者以原本相校,未尝改一词。(《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七》)

从以上《四库全书总目》对袁文《瓮牖闲评》和曾V《类说》的介绍、评价看,这些“闲话”体的评论对象广泛,有对经典、历史、方物、习俗、轶事趣闻的记载与品评,也有对各种文化艺术现象的考证杂论,可谓“网罗四部”、“F铸群言”,大多是主流文化无暇顾及的零散文化现象,“往往出他书所未备”。同时,从创作态度看,也是比较随意的即兴之作,是“偶有所得,随文生义”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它不一定公诸于世,不一定人经垂典,只是文人闲暇时一种兴趣所至。但这种“闲散”的杂论,并非闲戏之言,而恰恰相反,由于论者所及皆出于自身兴趣,故对评论对象是爱之深而研之精,同时由于著者抛开了政治选择及主流话语的束缚,故可表达真知灼见,即所谓“剖析凿凿”,“尤多精审”。具体来说,“闲评”一般包括三个特征。首先,“闲评”多为杂评,评论对象不仅囊括了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即使“往往出他书所未备”的边缘文化,也多有涉及。其次,“闲评”多是休闲心态下的随遇而感,是赋闲心态下的“偶有所得,随文生义”,所以体式松散、随意,内容庞杂不定,“散”也成为“闲评”最明显的文体特点。“闲评”的各条目之间既没有内容上的关联,更缺乏系统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所谓的“零矶碎璧”。再次,“闲评”的见解独到而精深,由于论者所及皆出于自身兴趣,故对评论对象多是爱之深而研之精,绝非著书立说之名利诱导下产生的作品可比。

二、闲谈与趣味:诗话审美批评的主要特点

诗文品评之盛于魏晋,究其源头,应是受汉代以来人物识鉴的影响,而伴随着北宋士大夫文人的闲逸生活,“闲话”、“闲谈”、“闲评”文化风气的盛行,到宋仁宗时期,这些自由的文化批评精神,终于催生出以欧阳修《六一诗话》为代表的“闲评”式“诗话”。在笔者看来,“诗话”只是闲评、闲谈发展而来的一种专门以诗文为品评对象的“闲评”,是宋代闲雅审美文化熏陶出来的感悟体验式文化评论,并且随着以诗文为特定品评对象的“诗话”随意性、趣味性特征日益突出鲜明,诗话不仅以其闲谈的形式、特有的趣味成为文人的普遍爱好,更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体裁定格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 成为诗文评的主流而流传至今。

郭绍虞在《宋诗话考》、《宋诗话辑佚》中,考证收录了宋人诗话139部。“诗话”、“词话”在宋代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新的艺术品评形式,与以往文论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等不同,它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业行为,而是普通人群在一种休闲、轻松的心态下的自由闲谈,是对艺术作随感式的把握与议论,“闲评”的闲散态度、“休闲”精神始终灌注其中。郭绍虞在《宋诗话辑佚序》中曾谈及于此,认为诗话之称和诗话之体皆始于欧阳修,欧阳修自题其诗话是“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可见,其撰述宗旨,本不严肃。

“诗话之体原同随笔一样,论事则泛述闻见,论辞则杂举隽语。”“泛述”、“杂举”是“闲谈”的主要特点,而“闻见”、“隽语”则是“趣味”之所在。

虽说“尚理求真”是宋人特有的文化品格,对事物的理性分析与判别,已成为士大夫文人的一种文化自觉,然而,“诗话”、“词话”在宋代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新的艺术品评形式。与以往较为严密、完整的文论著作不同,它们不讲求严密的思辨,严整的体例,而是在一种休闲、轻松的心态下的自由闲谈,是对艺术作随感式的把握与议论。对此,蔡镇楚在中西艺术批评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四个主要特征:“一是语录式的条目,言简意赅,富有诗的结构,语言容量很大。二是摘句式的评点,以‘点悟’为妙,片言中肯,富有概括性。三是多采用夹叙夹议式,论辞论事结合,随所触发,信笔即书,行文自由,风格活泼,趣味盎然。四是好用对比和比喻来批评诗风、诗派、诗人。通过对比,区分异同点,辨别优劣处,观点鲜明,语言生动,酣畅淋漓,富有感彩,与板着面孔发空洞议论的批评,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这四者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闲谈”精神。透出了“趣味”,与前引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序言所说的“论事则泛述闻见,论辞则杂举隽语”相近。

纵观宋代“诗话”、“词话”的叙述模式与叙述结构,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批评著作,而是现代文体意义上的闲谈随笔,是几个文人聚在一起或“论诗及事”,或“论诗及辞”。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种松散文体形式传递的“雅玩”精神,以及宋人追求艺术审美感受的同时,不忘对作品做理性升华的创作态度。“诗话”的“闲评”精神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生动故事性”和体制上的“短小零散性”,以这样一种“闲谈”精神对待诗歌艺术评论。必然使之具有自己的特点:趣味性。

钱锺书对诗话的“闲谈”与“趣味”曾有精辟的论述。他在上世纪60年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史》唐宋卷编写时,曾亲自撰写了其中《宋代的诗话》一章。他说:“在各种体裁的文评里,最饶有趣味、最有影响的是诗话,是以‘轶事类小说’体出现的文评。”诗话是诗的随笔,风格生动活泼,“它不是严肃正经的崇论宏议,而是随便亲切的漫谈杂话,语气轻松,文笔平易,顺手拈来,信口说去,随意收住,给读者以一种不拘形迹,优游自在的印象”。他说宋代诗话往往“写得娓娓动人,读着津津有味,仿佛在读魏晋以来的‘轶事类小说’一样”,后来宋代诗话“‘轶事类小说’成分逐渐减少,而文学批评的成分相应地加多。它由杂记漫谈慢慢地变为较有纲领的理论阐释”。“只要把《六一诗话》跟《沧浪诗话》一比,就知道宋代诗话有多少发展!严羽表面上还是用随笔的风格,用亲切平易的语气,还像坐在软椅里聊天,不像站在讲台上说教,而实际上已经不是‘闲谈’,而是在‘深谈’,不是拉杂讲些趣事佳句,而是阐明有系统、有纲领的文学见解了。”可见,即使是“有系统”、“有纲领”的“深谈”,仍不失其随笔的风格、亲切平易的语气,仍有如同“坐在软椅里聊天”的趣味,给予读者的不是干枯的说教,理性的解读,而是闲谈中的趣味,是轻松自在的审美感受和愉悦。

三、“闲评”式诗话审美批评的价值与意义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总结了“诗话”的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必须是关于诗的专论,而不是个别的论诗条目,甚至连古人书记跋序中的有关论诗的单篇零札,也不能算作诗话。第二。必须属于一条一条内容互不相关的论诗条目连缀而成的创作体制,富有弹性,而不是自成一体的单篇诗论。第三,必须是诗之“话”与“论”的有机结合,是诗本事与诗论的统一:一则“诗话”是闲谈随笔,谈诗歌的故事,故名之曰“话”;二则“诗话”又是论诗的,是“论诗及事”与“论诗及辞”的契合无垠,属于中国古代诗歌评论的一种专著形式。可见,以“闲谈”精神对待诗歌艺术评论而成之为“闲评”,是自欧阳修最初意义上的“诗话”到后来诸多诗话的共同特点。

虽说欧阳修所创的“诗话”以其闲评的方式,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要门类。但又为不同朝代的学者所诟病,受到多种责难,被认为是文人茶余饭后的消遣肤浅之作。在宋代,江西诗派的王直方曾说:“刘咸临醉中尝作《诗话》数十篇,既醒,书四句于后日:‘坐井而观天,遂亦作天论。客问天方圆,低头惭客问。’盖悔其率尔也。”在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甚至说:“为诗话者,又即有小慧而无学识者也。”直到今天,受现代以来西方学术的影响,随感式的审美批评,似也难入学术的殿堂。为此,我们不能不为“闲评”式的诗话一争其历史地位。

杂文随笔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随笔训练;优势;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47

一、随笔训练的优势

1.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字面上分析,随笔的意义在于自由、随性,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来进行情感的宣泄,同时,不需要受到文体、字数、格式的限制,学生可以任由个人的思绪随意驰骋。与传统的作文写作相比,随笔的选材非常宽泛,教师通过这种随笔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

2. 实现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素材对于作文写作而言十分重要,即兴的随笔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记载下生活中的琐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可以通过随笔表达个人的观后感,它可以是对某部电影、某篇文章、某首歌曲的感悟,也可以是对社会时事的看法,长此以往,学生会发现写作不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逐渐地被写作所吸引,这些对于学生自身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利。

3. 弥补作文教学的不足。作文写作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的比例较大,且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作文写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随笔训练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会从常规性素材中提取讯息,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

二、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有效策略

1. 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

实践表明,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某项活动中,个人的办事效率也会超出预期所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设备营造较好的随笔写作氛围,利用自习时间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小型的游戏或讨论会,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就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或者是开展精品阅读分享,将自己认为较为优秀的文章与同学一起品评,然后将其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师可以通过语文随笔训练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一起成长。

2. 尊重学生的个性

差异化的生活背景下,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要想提高随笔训练的效率,需给予学生尊重,在随笔训练中允许其彰显个性。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讯息也非常繁杂,部分初中生对于文体创新、网络词汇的应用意识也会逐渐增大,此时,教师必须避免“一刀切”的批判式教学,允许学生创新。

3. 逐步完善随笔训练模式

虽然随笔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也要逐步地加以完善,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各个阶段的安排。首先,重视基础性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未知的事物,让学生认知到文学世界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选取部分较为有趣的书籍资料与学生分享,学生也可自发地将自己的小书库与同学分享,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明确随笔训练的频率及数量。随笔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随性发挥的背景下,学生也要遵守训练的原则及要求。第三,以多元化的训练方向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每个星期设置不同的背景来要求学生进行随性写作,立意、文体、字数不限,学生也可主动提出个人想要写作的主题,营造较为和谐的训练氛围。第四,重视后期的分享与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来实现,在看到别人的写作亮点之后,学生也会得到启发,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分享,教师可适当给予鼓励,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信和兴趣。

4. 构建随笔写作指导模式

要想使随笔写作更具有效性,需要在完善随笔写作训练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随笔写作指导模式。笔者认为,构建随笔写作指导模式需要遵循下述步骤:首先,对素材进行整理。要求学生对已经归集的《随笔作文本》当中的随笔素材以定期的方式进行整理。可采取分类整理的方法,一个月整理一次,编上序号之后将其归纳进预设的专题当中。其次,课例评点。定期开展作文指导课,对学生的写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有待进步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大力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写作,以此提升写作的真实性。最后,作品发表。教师需对学生优秀作文进行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使原来优秀作文更加优秀。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教师将学生优秀作文推荐给学校文学社或合作杂志社。如果学生的作文被杂志社等平台采用,势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功及喜悦,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完善自我,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写作能力水平。

三、总结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识文断字能力,在生活中灵活加以运用,从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写作能力的培养阻力较大。与常规性训练不同,随笔训练更加自由,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写作中的压力,在人性化的训练背景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出现较大的转变。因此,需要在相关的教学工作中灵活地加以运用,通过随性的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菊珍.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J].学园,2014(22).

杂文随笔篇7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局党委在这里召开读书活动座谈会,我感到这是深化读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的重要举措。应当说局党委从200x年在全局开展了读书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局上下形成了争做文化型、知识型职工的局面。下面我汇报一下几年来读好书报刊,提升精气神的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以勤奋的态度读书,相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讲读书要勤奋,要肯吃苦。在读书上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聪明不足,勤奋有余。正是因为有了一种勤读不倦,苦读不厌,持之以恒,坚持数年的精神,才使自己小有进步,小有成绩。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挤时间勤读,做到三必读。即每天的党报必读,每期的党刊必读,与工作有关的书籍必读。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沈阳日报等,党刊如党建文汇、共产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纪检监察等。有人会说工作忙,事太多,没有时间,但我觉得正如鲁迅先生讲的那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另外,也有个学习方法问题,比如一份报纸各个版面要全读一遍恐怕一天也读不完,因此要讲究方法。我的方法是浏览标题、关注版面、抓住重点、精选文章,如读人民日报除了浏览标题了解国内外大事外,着重阅读头版、理论版、党建版,尤其对思想纵横、人民论坛等杂文随笔给予特别关注。二是肯吃苦勤记,做到随时写随时记。人们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确是读书学习的好方法,我从中尝到了甜头。十多年来不论工作时间还是业余时间读书,我都养成了笔本不离手,随看随记的好习惯。这些年来我共记了十几本笔记,大约有三十几万字。为了使用方便,我以工作为中心,根据工作的需要来分门别类,其中有理论学习、党建工作、纪检工作、工会工作、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管理故事、文秘知识、名言警句、书刊摘要等十几本。同时我还充分利用手机这个现代工具,把读书学习遇到的好文章、好句子、好词汇以信息的形式输入储存,以备随时查用。手机的优点是携带方便,使用快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是工作上的好帮手。三是常坚持勤剪,做到剪好报积资料。我是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剪裁报刊积累资料的。当时我调到住宅一公司二分公司任党办主任,由于经常写材料感到必须建立一个资料库,这样从那时起我就每天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好文章剪下来,分类整理好,每到年底我就按类别粘贴在本子上,这样的剪报集目前我已经积了二十多册,有了这些资料工作中我觉得得心应手,十分方便,促进了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以文化的态度读书,相信书能养心,书能润身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加强人的思想修养,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我感

到从文化的视角广泛涉猎各种文化书籍,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是大有裨益的。在这方面我坚持三读:一是读古代名篇,丰富文化底蕴。读先秦散文,感受古文魅力;背唐宋诗词,鉴赏诗词佳作;赏明清小说,品味四大名著;记格言名句,夯实文化功底;晓文化典故,追溯历史轨迹,注意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二是读当代名家,提升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当代名家的优秀小说、散文、游记、随笔则是我们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范文,必须手不释卷地潜心研读,才能有所收获,有所长进。例如,余秋雨的书我是出版一本买一本读一本,尤其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更是爱不释手,常读常新。另外对当代快餐文化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对红透大江南北的易中天、于丹等知名学者的书也是该买就买,能读就读。例如,《品三国》虽有戏说成分,但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那段历史做了诠释,使人受益匪浅;而于丹的论《论语》对人也很有教益,使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应当说阅读这些名家的书不仅是一种文化消遣,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三是读名刊杂志,增加文化涵养。我觉得利用闲暇时间阅读著名期

杂文随笔篇8

其人者谁?本书作者李明是也。李明是我的同事也是文友,可以说近二十年来,我是他文字生涯的一个目击者和见证人。看着他由青年而壮年的成长,读着他由粗放到精熟的文章,我每每有"后来者居上"的欣喜和感喟。

李明下过乡,参过军,读过大学,最后选择的职业是记者。严酷的磨炼和丰富的阅历,使得他比一般同龄人豁达和深邃;而不懈的追求和严谨的作风,又使得他比许多同行沉静和缜密。他的文章,大事不虚,小事不虞,有感而发,涉笔成趣,清新而不失浑厚,质朴而不失机趣,有时候看似随意而别出机杼,有时候好像浅显而自开堂奥。他当过"御林军",随同采访过不少中枢政要,但新闻却写得清新雅致,没有官腔官调,也没有八股气。他擅长通讯特写,寻常事件,寻常人物,一旦到了他的笔下,就变得境界悠远,风貌粲然。他写随笔,小中见大,曲径通幽;也写杂谈,精微朗畅,条分缕析。写凡人小事,能够见微见真,不落痕迹;写英雄壮举,能够至情至性,感天动地。他还具有浓重的理论兴趣,多写新闻论著,把"形而下"的具象感知升华为"形而上"的理性感悟。他的理论文章,不但常常化作一本本获奖证书,而且还每每引起新闻界同仁的强烈共鸣。识其人者才能知其文,而读其文后益发识其人。明乎此,"文如其人"并不是对他的谬奖。

文章是寂寞之道。写作的规律通常是:学而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没有知识积累,肯定不会有深入思考,而没有深思熟虑,也必然不会有创作冲动。如果说,所谓灵感就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顿悟,那么所谓写作就是"焚膏继晷,孜孜"的渐悟。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没有修身养性的"参禅"精神,没有镂金琢玉的"水磨"功夫,要吃写作这碗饭,也难。李明爱上写作并成绩斐然,不惟是职业所逼,更是心志所在。他不慕虚华,不逐近利,老老实实地攻读,认认真真地练笔,读书务求真知,写作每有新意。他从不把半生不熟的东西应付文债,也从不把自己粗糙浅陋的作品塞给读者。这部集子里的作品,都是经得起岁月冲洗,接受过时代挑选的。因此说,"厚积薄发",不只是写作方法问题,也是写作道德问题。宋代陈癸论文:"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李明的文集虽然曰"薄",但"薄"中见"厚",着一"简"字则尽领"春色"矣。

李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职业要求记者必须是个"杂家"。但他的"杂",不是驳杂无序,不是杂学旁搜,而是"杂"而有文,杂而有专,杂中求博。他比较熟练地掌握几种文体,比较娴熟地役使几副笔墨,写人写事,抒情议论,都得心应手,不落窠臼。读其新闻,可以感到他眼快手疾;读其散文,可以感到他言恳意切;读其通讯,可以感到他举重若轻;读其论文,可以感到他郁勃深沉。记者的笔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面对时代之风云,激涌笔底之波澜,或金针刺绣,或巨刃摩天,或春风拂槛,或鲜花耀眼。既能以金钲羯鼓写风云色变的壮丽,也能用锦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既能像横槊踞鞍,千人辟易;也能像岁时伏腊,欢腾四野。黄钟大吕,可以状铁马秋风塞北;红牙拍板,可以唱杏花春雨江南。只有掌握了多种语言形式和写作手法,才能成为"全天候"、"立体型"的新闻记者。李明当了十年广播记者,采访和写作已达到"风行水面,自然成文;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的境界。又当了八年电视记者,编导和策划,能臻于"笔外有笔,墨外有墨,随意采取,各入其妙"的地步。这些,既得益他的博学深思和广采精制,又得益他的结构能力和写作素养。"留心处处皆学问","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两条他都是心领神会、躬行不倦的。

就媒体而言,报纸诉诸以目,广播诉诸以耳,而电视则是以视听兼备、声像并茂的独家优势而居于优越地位的。但就媒体记者而言,电视记者又每每是长于图像而短于思想,长于制作而短于写作,长于技能而短于智能,长于具象而短于抽象的。镜头语言毕竟代替不了笔头语言,电脑思维永远代替不了大脑思维。愈是鲜艳的花,花期就愈短。电视是个大美人,但美人往往是最容易迟暮的。而一些电视记者呢,常常耽于其中,陶醉其中,忽视了阅读和写作,养成了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习气。李明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具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和媒体之明。干广播,他不间断给报纸写稿;干电视,他刻意强化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他虽然评上了高级职称,但又在业余时间继续攻读大学功课;虽然当上了评论部副主任,但许多琐细的文字工作都是亲自操瓢。清人魏庆之说过:"学而有余而约以用之,善用事者也;意有余而约以尽之,善措辞者也;乍叙事而间以理言,得话法者也。"读李明的文章,我们就不难理解,所谓"善用事"、"善措辞"和"得话法",都是勤奋之树所结出的智慧之果。

新闻工作强调一个"新"字,讲求时效和敏捷。但"时效"是个易碎品,"敏捷"是个速朽物,所谓"时过境迁","明日黄花"又是新闻的局限性。李明收集在本书中的文章,大部分属于新闻作品,彼时、彼地、彼人、彼事,都产生过轰动效应,当时人物看重的是"质";而在今天读来,"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人们更看重的是"文"。这样一来,"质胜于文"的一些文章不免就显得陈旧和浅直了。尤其是他十年前的作品,这方面的缺憾就更明显一点。这里有时代的局限,也有职业的局限,更有作者的局限。这就提醒我们,在读书学习和写作著述的时候,既要注重时代感,还要注重经典性。流行可以炒作,但也易于速朽,惟有经典的东西是炒作不出来和淘汰不下去的。我主张记者要当"学者型"记者,不要当"时尚型"记者。记者要下功夫,尤其要往深处涉足一下中国的经典之河。从脍炙人口的《诗经》,到情致飘渺的《九歌》;从典美博奥的先秦散文,到清俊慷慨的建安风骨;从新制迭出的盛唐气象,到挥洒自如的宋明小品;从张扬俗趣的勾栏曲家,到流光溢彩的四大名著……真真是瑰宝琳琅,美不胜收。站到了经典之巅,就能够精骛八极,神游万仞,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对此,我们"虽不能之",但理应"心向往之"。我诚挚地希望李明能够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邓拓先生有句诗:"文章满纸书生累"。写文章是最苦累的活计,当书生(包括当记者)也是最费心血的行当。选择了写作,就意味着选择了正义,选择了清贫,选择了艰辛。人情练达者不可为,富贵为求者不可为,汩没天真者不可为,外慕纷华者不可为,驰逐声利者不可为,顺风迎俗者不可为,志气堕下者不可为,穿凿附会者不可为,一曝十寒者不可为,好大喜功者不可为。李明务过农,当过兵,最终变成了"一介书生"。他走的是正路,也是一条劳累备尝的路。令人欣慰的是,他能够痴心不改,一以贯之,有耿介气而无市侩气,有书卷气而无头巾气。有时他也叫喊"累",但他的"累",是累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上,是干得其所,累得其所,乐在其所。正因为积二十年之"累",才结出了"文章满纸"的累累成果。"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李明。

同"文章满纸书生累"相对偶的下一联是:"风雨同舟战友贤"。从1985年同李明的初识,到今天对李明的深知,已近20年。尤其是在电视台这七八年,朝夕相处,苦乐相携,道义相砥,我们更称得上是"风雨同舟"的。其人其文,其言其行,当斯时也,内举不避亲,把这个"贤"字也一并移赠给他,不算为过罢!

杂文随笔篇9

充足的理由

为何要用数码相机代替扫描仪?因为普通扫描仪的扫描速度慢,最多只能扫描A4尺寸的纸张(具体尺寸因不同扫描仪而定),并且很难做到便携。采用数码相机就不同了,出去游玩时,或去图书馆、书店时,带上它很方便,别说是杂志、图书,就算是报纸或贴在墙上的大型宣传资料、广告海报等都可以轻松收入“囊”中(这些扫描仪只能望而兴叹)。

笔者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对数码相机的“扫描”应用比较熟悉,经常在拍好自己需要的文字资料后,就用OCR文字识别软件把它们转换成文本保存在电脑中,以供写博客或写游记时引用。

文字资料的拍摄

将待拍摄的书本或纸张平放在自然光线充足的桌面上,再把一块事先准备好的无划痕、干净透明的玻璃平放在上面,稍加压力使纸张平整(图1)。

先将数码相机的分辨率设置大一点(如1600×1200以上),再选用“微距”档,关闭闪光灯。然后,就正对着文字资料进行拍摄。为了避免拍摄的图像发生畸变,要调整好相机的角度,和它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把照片变成电脑中的文字

在电脑上安装一款OCR文字识别软件。笔者使用的是“尚书7号OCR文字个块(图2)。识别系统”,其文字和表格识别能力比较强。虽说它是商业软件,但很多扫描仪的驱动光盘中都附带得有(比如笔者的中晶扫描仪),属于随盘赠送的软件。

将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复制到电脑中,用“尚书7号OCR文字识别系统”打开。下面对照片进行文字区域的分块,以便OCR文字识别更加精准。这通过拖曳鼠标进行框选就行了,把照片中自己所需要的文字部分划分为多个块(图2)。

点击工具栏上的“开始识别”按钮,软件开始对框选的内容进行文字识别……识别结束后,就得到自己想要的纯文本了。此时要注意文字的校对,因为识别后可能存在个别字词的错误。好在该软件具有文本区和照片区的对比,我们很容易检查出错别字词(图3)。最后,全选识别并校对后的文字,复制并粘贴到自己新建的TXT或DOC文档中保存。

杂文随笔篇10

今晚,我突然听见铅笔盒里有动静,便去看个究竟。

啊!原来文具们正在开“音乐会”。只见铅笔小姐拿着话筒说:“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参加我们的《迎新春音乐会》,这次节目由我和钢笔先生主持,欢迎钢笔先生上台”,接着钢笔先生来报幕:“下面请欣赏本人演唱的歌曲”,铅笔盒里虽然黑漆漆的,但透过缝隙可以看见钢笔先生背着吉他“啦、啦、啦……呀、呀、呀……”地唱个不停,还用手指拨弄着琴弦。看,橡皮太太上来给他献了一束花,还让他给签名呢。“下面请观众朋友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铅笔女士表演舞蹈!”只见铅笔女士迈着一字步,扭着她那纤细的身躯走向舞台的正中央,很有礼貌的拘了一躬,随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她向一只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让我们请上今天的嘉宾DD水笔老先生,水笔老先生将为我们讲述如何让主人喜欢、爱护我们,大家欢迎。”水笔老先生柱着拐杖,用手掳着雪白的胡子,坐在椅子上,慢慢地、认真地讲着他的故事……“最后一个节目,请铅笔芯先生给我们表演杂技DD椅上高人,大家欢迎。”铅笔芯先生一路小跑的上台了,只见他把几把椅子摞在一起,自己站在最高处,然后又一把一把的往上摞椅子,摞一把升高一点,让人看得心惊胆战,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铅笔芯先生完成了他的杂技表演。全体演员走上了舞台,铅笔先生、铅笔小姐热情、激动得说:“感谢各位来宾参加本次音乐会,《迎新春音乐会》到此结束,欢迎各位下次再来,我们明年见。”

音乐会结束了,我也进入了甜蜜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