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新闻稿十篇

时间:2023-03-30 05:30:17

好人好事新闻稿

好人好事新闻稿篇1

[关键词]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注意事项

进行新闻编辑是广播新闻报道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广播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广播电视这种传统媒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闻记者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新闻素材的采集,进行单篇分散报道,而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就是进行新闻素材的整合。而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流程、编辑的手法以及要求与报纸编辑工作基本相似。都是采取对文字进行加工的方式,但是由于广播新闻本身的特点还需要进行新闻声音的处理,这是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者特别注意的。新闻文字稿编辑工作在整个广播新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上广播是用声音作为载体的传播媒体,广播新闻报道中语言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广播新闻的文字做到简练和精准。广播新闻文字稿大体分为解说词、新闻提要、广播导语、串联词等等。由于声音本身存在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需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进行文字稿的编辑时,做到文字稿件的通俗化和口语化。下面针对广播新闻的特点,谈谈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的注意事项。

一、宏观上,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要做好新闻的“把关”和“定位”

1.进行广播新闻文字稿的“把关”

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是整个新闻报道工作的主力,想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必须肩负起新闻“把关”工作,关注新闻编辑的优化和整合工作。广播作为大众传媒,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肩负和顾忌广大受众和社会的需求,做到 “有闻必报”。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进行文字稿的编辑和整合时把好两类“关”。

一是要把好广播新闻文字稿的 “政治关”,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在进行文字稿整理时,必须坚持党的原则、方针、政策和路线,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要进行反复的审核,把好广播新闻文字稿的“政治关”。

二要把好广播新闻文字稿的“内容关”,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进行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客观,需要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文字稿处理时,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实的反映新闻的事实和面貌,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进行新闻编辑的“定位”是指进行新闻报道的定位,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进行总体规范。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和质量。新闻报道的定位也是新闻编辑工作指导的一项重要原则,而受众因素更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新闻节目的受众,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够针对受众的喜爱和兴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新闻,所以需要编辑在进行文字稿的整理时能够结合外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微观上,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要注意文字稿检查工作

1.组稿、选稿时,要“有稿必检”

广播新闻受新闻节目时间的影响,需要新闻编辑进行稿件的组合和选择,也是新闻报道前必须要做的事情。新闻组稿就是指新闻编辑结合之前拟定的新闻选题和计划,进行新闻稿件的撰写。新闻编辑能够利用新闻稿件组合扩大新闻稿的来源,强化广播电视与社会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广播新闻编辑每天要从众多的新闻稿件中选出那些有价值和符合编辑方针的稿件,必然会存在稿件选取的疏忽,也同时意味着选出来的广播新闻稿件存在不被录用的风险,因此需要新闻编辑在进行稿件的处理和选取时一定要做到及时和细致,将电视台的决定及早地通知稿件作者。

2.改稿时,要“有错必纠、有改必慎”

经组稿、选稿后,广播新闻编辑面对那些定下的新闻稿件,就必须做到有效的修改。 “有错必纠”,主要是指对于那些错误的新闻观点进行纠正,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广播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的特点就在于广播新闻本身存在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特点,所以需要广播电视文字稿的编辑在发现文字稿中的错误时必须进行及时的改正。新闻编辑稿件改正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进行稿件的通读,进行稿件内容的把握,考虑如何对其进行修改,其次就是进行稿件的修改,最后是对修改完的稿件进行检查,进行仔细全面的检查,再次校正稿件中存在的错误,这个过程一遍甚至多遍。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改稿不能轻率,以免出现错误改稿的情况,这就需要文字稿编辑具有丰富的经验,绝对不能凭借自身主观的想法进行改稿。同时编辑人T在进行改稿时首先要征得原作者的同意,降低因不了解情况而出现的错误修改。

参考文献:

态[J],2013,(9).

[J].2014,(4).

好人好事新闻稿篇2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责编能力;稿件编写;稿件编排;贴近百姓;服务百姓;宣传报道重点;

中图分类号:G21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就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本人在通化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任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聚焦民生》的责任编辑已有三年时间。对于如何编写好民生新闻稿件,本人有着深刻的体会。要想把新闻稿件编好,责编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能力,即新闻编写能力、新闻辨别判断能力、新闻资源整合能力和新闻策划主导能力。

新闻责任编辑虽不在采访一线,但岗位重要,负责对记者采访的稿件进行编辑,也就是一审(或初审)。那么作为一审,要如何编辑好记者采写的稿子,并将该稿件与当天其他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合理编排成组呢?

首先说说责编的编写能力,对于报道我市民生工作成就的,稿件编写要力求贴近百姓;对于报道与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资讯,稿件编写要真实、准确;对于反映基层百姓风采的,稿件编写要朴实、自然、真情流露;对于报道百姓家长里短、关注百姓冷暖的,稿件编写要客观、公正。比如:2011年3月1日,本人编辑的《如何消除弃管楼墙皮脱落隐患》,稿件讲的是:家住胜利小区11号楼2单元201的刘女士给我们栏目打来热线反映,2月29日下午5点左右自己家楼外墙皮脱落,把自家的阳台砸坏了。记者在稿件中如实报道此事后,本人又在稿件最后配了一个短评,呼吁有关单位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楼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向居民公布隐患的严重性和维修方案,然后采取政府出一点,居民出一点的方式,筹集维修资金,对这些老旧楼的破损墙皮进行修补,从而消除安全隐患。

除了新闻编辑能力外,责编还应具有新闻辨别判断能力和新闻资源整合能力。现在我们新闻中心雷打不动每天必开一个——采前会、编前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并反思昨天编采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记者汇报当天各自要采访的选题。一个合格的责任编辑,在听完记者报的选题后,就能马上从当天预备播出新闻的角度出发,在全局背景下加以考量,掂量得出每篇稿子的轻重缓急,应该排在头条,还是哪个版块,放在哪条合适,有关联的稿件、同类的稿件当加以整合,组合播发,从而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尤其采前会上,责任编辑应该能够根据当前宣传报道重点的需要,快速辨别出哪个选题可以做大做深,打造成重点稿件,及时在会上提出来,经过讨论确定大致思路后,便于记者在接下来的采访、写稿过程中有更明确的方向。比如2012年7月10日的头条《走近松花石》,这篇稿件从采访到编辑到播出大概有一个来月的时间,稿件经过了三审,质量自然没问题,只是单发一条后,单从松花奇石的角度说显然弱了些。2012年7月9日,由我市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单位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通化松花砚(石)文化节在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隆重开幕。一时间打造松花石文化产业成为宣传重点。所以,采前会上我提出,将《走近松花石》这篇稿件重新打造,之后作为头条与其它松花石稿件组合成系列,增设《走近松花石系列报道》版块,作重点稿件播出,一天发一条,配以短评,播出后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再如,2012年7月4日播出的头条、“走基层”版块《走基层.工作在基层 通灌铁路的建设者们》,这篇稿件是几经波折才走到这个位置的,之所以能够进入头条,这里就体现了编辑的新闻策划主导能力。稿件讲的是:通灌铁路建设是通丹经济带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随着铁路通车日期的临近,建设者们更是加班加点,满怀信心的工作着。本人觉得这个事儿不错,就调到了头条,采前会上作了汇报,讨论时,大家觉得这篇稿件不错,但不成气候,单发显得太弱,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2012年7月3日,接到市委宣传部通知,要求本台推出《走基层》版块,《通灌铁路的建设者们》这一稿件深入基层、来自一线,在此版块中播发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恰到好处,所以就不存在弱的问题。

最后需要格外强调说明的一点是,责任编辑一定要把稿件编写好,不要把记者辛辛苦苦采写的稿件糟蹋了。

参考文献:

好人好事新闻稿篇3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的。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拍摄出好的新闻。

首先在采写新闻时做一个“有心人”。 电视新闻文字稿与电视画面就像人的两只手,同等重要。要做出一件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注重电视画面的拍摄,更要注重文字稿件的处理。本人从事十几年的新闻工作,一直在捉摸怎样拍摄好会议、领导检查工作、调研和观摩学习这方面的新闻。特别是领导调研和组团观摩学习的,这类新闻由于时间紧很难把它做活做深。

这几年,十师北屯市十分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经常举办培训班、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观摩。记得有一次师市科技局和工会联合组织了各团场的大棚种植户近30人赴九师观摩学习他们的设施农业。当时我接到这个任务后就在想一定要拍活拍出新意来,不能就做一条简单的动态消息来发。

明确要写要采的内容。观摩学习就是要把对方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带回来。于是就查阅资料,了解九师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些情况,最终确定了报道的四个内容:九师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系列报道之一:设施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之二职工增收致富的好途径;之三科技助推设施农业发展;之四走出国门闯市场这样的一个系列报道。

用简洁的语言做好同期声。同期声做好了可增加电视新闻的可信度和现场感,增添电视新闻的独特魅力。除了抓好采访同期声在拍摄现场反应要快,要学会抓住现场音,这个现场音就是工作人员现场介绍的同期声,因为像这样的观摩学习,时间是很紧张的,没有更多的时间让你进一步地去采访,所以就要抓住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这样也可以充实稿件内容,让稿件更活更耐看。

现场报道、现场出镜效果更佳。现场报道是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 新闻调查的主持人王志说过: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现场出镜更能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记者能现场出镜是最好的了,根据我确定的四个报道内容到了现场后,在拍摄的时候就一边找出镜的位置,一边想出镜词,然后迅速的出镜,这个也是很锻炼记者的。所以说不管怎样我们在采写任何一条新闻时,当你拿上这个选题的时候,我们始终要做一个“有心人”,做好策划,这样就会出好的作品、精品。

其次,在投稿时要做“有心人”。作为一名电视记者更多关心的就是自己拍摄出来的新闻能不能及时播出来,怎样才能提高上稿率等等。在团场工作的八年里,刚开始投稿时老是石沉大海,就一直在捉摸如何能在北屯电视台、新疆北屯报多上稿;如何在兵团电视台、兵团日报多上稿;如何能在部级的报台上稿,因此投稿时要做“有心人”。

一是抓重点、抓节点、抓时效性。及时了解上级电视台、报社每个月、每个星期的报道要点,根据要点来拍摄新闻来投稿;抓住新闻的实效性,特别是实效性比较强的新闻拍摄回来一定在第一时间写出来投出去,特别是一些节日新闻,一些突发事件等等;抓住节假日休息的时候投稿,节假日的时候很多通讯员都想让自己休息一下,所以投稿的人少,那投稿人少你投了中稿率就比较高;在稿荒期的时候投稿,一般稿荒期都是在冬季的那几个月,抓住这个时期中稿率也很高的。

二是注重电视画面质量。电视新闻中画面是第一要素,我从记者转为电视编辑也一年多了,编了一年多的北屯新闻联播,很多时候把新闻编好了,审阅过了,等制作做的时候画面不行,存在着画面颜色不正、图像不能用、新闻画面少等问题,这样的话就会被撤稿。几次下来,编辑、制作就知道这个通讯员拍摄的画面一直不行,那在好的稿件画面不行最终也会被枪毙掉的,这样也就直接影响了上稿率。作为一名电视记者,不光是要把稿件写好,画面也是很重要的,拍摄画面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摄像机玩转,搞清楚。

三是标题要新颖。就拿《北屯新闻联播》来说,一个月下来要收到通讯员稿件百余条,这个时候新闻的标题就很重要了。鲁迅先生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对于稿件来说,标题犹如人的眼睛,至关重要。我们通讯员向电视、报纸投稿,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是标题,标题巧不巧,亮不亮,有没有吸引力,往往决定稿件的命中率。所以说记者要对稿件的标题仔细推敲,力求做到简练、新颖、贴切、醒目、精彩、生动。

好人好事新闻稿篇4

电视台的作用是帮助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交流和沟通,它所报道的新闻稿件的内容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电视台的整体形象和国家政府的信誉,所以对电视台新闻新闻稿件的处理工作就十分重要。一档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是以新闻编辑对稿件细心的处理和组织编排为基础的,因此,电视台新闻编辑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新闻稿件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对电视台新闻稿件的处理工作只有做事认真、谨慎、细心、有能力、道德素质高的人员才能胜任。接下来,本文将简要对电视新闻中新闻稿件的处理原则和有效措施进行探析。

1电视新闻中处理新闻稿件时应具备一定的技巧

1.1 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首先是一名编辑,需要其拥有说文解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想现场组合能力、文辞修饰能力以及理性逻辑能力等。其次,新闻编辑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接触到各种新闻体裁,并要擅长撰写评论,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要精通对各种内容话题的撰写,能够熟练驾驭涉及各种知识面的文章,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再者,新闻编辑要能够灵活巧妙、真实具体得驾驭、拼接和组合各种文字和体裁,让观众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到新闻事件。另外,新闻编辑还要具备处理视频和图片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相应软件来修改和处理各种新闻画面和影像资料,掌握音频录制、复制等技术。

1.2 要对新闻资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电视台新闻编辑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敏感的信息触觉、发达的信息资讯技术和亲民的新闻姿态。其中,敏感的信息触觉要求新闻编辑能够准确得评判和衡量新闻咨询的价值,这一素质更多依赖于新闻编辑的天赋,而后两条素质则更多依靠电视台新闻编辑上岗之后的职业培训和实践训练。在实际生活中,每天有很多事件发生在我们身边,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不是单纯地将事件复制给观众或将其他媒体人发表的稿件转载给观众,这样是满足不了新闻的力量性和实效性的,而是要对摄取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提炼、整合、定稿和,这样才能实现把一般的事件转化成新闻。

1.3 要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

作为一名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新闻敏感性,还要具备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素养,这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基础。所谓新闻素养,就是把受众理念放在首位,坚持以受众为本的理论思想,重视新闻对大众的吸引度和大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以此为基础来选择新闻题材和处理新闻稿件。在报道新闻稿件时,要以贴近民众生活、贴近实际生活的方式进行报道,报道内容必须是正在发生或者曾经、将要在大众身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只有从平民角度来报道,新闻事件才能深入人心,给大众一种亲切感。

1.4 要具备编辑素养

新闻编辑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敏感的新闻触觉、较高的新闻素养外,还要具备优秀的编辑素养。所谓编辑素养,就是除文字编辑能力之外,还要精通新闻中的画面语言;拥有应用不同的画面转化技巧和镜头组接技巧;能够熟练应用蒙太奇手法渲染画面、强化画面的表现力度,能够熟练得操作同期声,保障同期声和解说词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紧密联系;在处理和编排新闻稿件时,不但要尊重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让节目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提高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增强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

2电视台新闻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2.1 电视台新闻编辑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电视台新闻编辑在编稿的同时,还要进行组稿。编辑应对所报道的某一重大战役性报道或一次专题性节目所需要的稿件和画面由哪些人担任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一个专业的优秀编辑必须对对电视台的记者、采编人员的工作素养、工作能力及他们的思想、品格、职业和特长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做到心中明确、了如指掌、系统分工,能够很好地协调、组织自己的队伍。能够做到这些,编辑才能够根据新闻发展形势来组织稿件内容,才能对新闻进行真实、认真、客观、细致的报道。因此,一个优秀的电视台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合理分配采编记者和各方面的工作人员对稿件进行仔细的编辑,这样才能使新闻稿件拥有新闻魅力。同时,新闻编辑还必须了解新闻采访和拍摄,这样才能对采编记者和拍摄人员所得的稿件和拍摄图像有更好的修改,使得新闻稿件的每个细节都有最佳的效果。

2.2 具有能当好记者的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知识具有文字功底、判断新闻敏锐的眼光和较好的图文编辑能力是不够的,这些工作都是处理信息的能力,一个好的记者还必须具有当好记者的能力。如果新闻编辑对电视新闻拍摄采访一窍不通,就很难对记者采访回来的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修改。这就要求新闻编辑精通和熟练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在播放电视新闻时,新闻画面不断滚动,转瞬即逝,这无疑增大了观众对信息感知和存储的难度。所以新闻编辑要对记者所采集回来的每一个信息、每一个镜头进行一丝不苟的处理,制作好每一幅图像与新闻相关的环节,准确地用文字和图像相互补充,力求使画面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语言相得益彰,达到最佳效果,最终保证新闻得以准确、客观、生动地传播。

3电视台新闻编辑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3.1 电视新闻编辑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当今人才的评判标准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工作能力,更需要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最基本的、最直接的素质,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电视新闻各项工作的进行、质量、效率、效益、信誉。新闻编辑的思想政治修养应体现在其党性原则上,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电视新闻编辑只有具备了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思想。电视新闻编辑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自己,以此作为指导性思想进行新闻传播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2 电视新闻编辑要有良好的创新素养

随着各种创新的不断推进,新闻创新也逐渐趋于深化,受众需求趋向多元化,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电视编辑手法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媒体之间对新闻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同时也对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强度的挑战,要求新闻编辑能够充分运用各种编辑手段创作出更具个性化的新闻节目,从而使有限的新闻资源焕发出无限的魅力。编辑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运营方式的创新方面。

3.3 电视新闻编辑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电视新闻编辑要担负起把关的重任,在冗长的稿件审核过程中,要按部就班得一点一点来,还要认真细致,注重稿件质量,更要妥善处理,不能因为画面缺失而草率行事,他们要对每一件稿件、每一幅画面进行认真的甄选、评价、修改、整合,对于没有把握的东西,要反复思索,反复推敲,反复核对。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工作状态下,没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甘愿牺牲时间和精力、乐于奉献的精神,是不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的,更不用说保证质量了。因此,对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具备了完美的工作能力之后,对其心理、人品、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也非常高。

好人好事新闻稿篇5

【关键词】报网互动;国内新闻;选稿;新闻排行榜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带来压力,报网互动成为新的媒介环境下报纸编辑活动的新特征。在报网互动背景下,如何既借助网络新闻资源,又突出自身特色,是国内新闻版面编辑工作的关键所在。作为编辑工作的首要环节,选稿工作的优劣是编辑工作成功与否的基础。总结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都市报国内新闻版面的选稿工作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利用网络新闻排行榜

国内新闻数量众多,选稿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从大量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吸引“注意力”,选出受众最为关注的新闻。报网互动背景下,做好这一工作,除了靠编辑的基本新闻素养外,借助新闻门户网站的排行榜来选稿子也是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门户网站的新闻排行榜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根据点击量的排序,另一种是根据评论数(跟帖数量)的排序。报网互动背景下,大多数报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很多突发新闻都实现了即时信息,未见报先上网,这些新闻很快就会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获得即时广泛的传播。网络新闻是当前最新最快的新闻事实集中地,应成为国内新闻版选稿的首要参考。而一条新闻在门户网站以后,它的点击量最能说明受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这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都市报国内新闻版选稿工作应首先考虑门户网站点击量排行榜比较靠前的几条。

不过,点击量并不是选择网络新闻的唯一标准,有时候也会出现例外的情况,比如有的新闻点击量虽然高,但这只是因为它的标题耸人听闻,受众真的点开看了,会发现内容其实稀松平常,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第二种排行榜,即根据评论数(跟帖数量)所做的排序。一条新闻,评论它的跟帖数量多,说明它背后值得思考的东西也比较多,能引起受众兴趣,带来比较多的社会讨论,这是那些靠耸人听闻的标题来骗取眼球的稿子所无法达到的,也是新闻选择更为根本的标准。借助点击量排行榜可以扩展所选新闻的广度和视野,而借助评论数排行榜则可以保证所选新闻的深度和内涵。合理利用这两种网络新闻排行榜,既能充分满足公众的关注点,也有利于平衡编辑的个人偏好对选稿的影响。

给“小事”一席之地

国内每天的大事、热点多,网络新闻可以海量容纳,而报纸版面是有限的,这一矛盾就要求报纸编辑的选稿工作不但要唯“新”唯“快”,而且要唯“巧”。如何做到更“巧”?笔者认为还是要注意给那些比较感性、稀罕的“小事”一席之地。

首先,“小事”可以起到调节版面的作用。比如《大河报》2009年4月1日国内版上4篇稿子,前3篇分别是《自“襄汾溃坝”事故以来无人愿当临汾市委书记》《温州官员出国不归事件追踪——杨湘洪之妻涉嫌受贿被捕》《广东一级电站大坝出现重大险情》,这些都是“军国大事”,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但整个版面内容色彩较为一致,也显得比较沉闷,其间选择了一件“小事”——《男子吃再多也不饱——食管破裂饭都吃到肺上了》,这类稿件对版面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其次,“小事”与“大事”互为衬托,不但“小事不小”,也能赢得更多关注。比如2009年4月4日《大河报》国内版上,《前副总理曾培炎领衔组建新智库》《贵州六公职人员嫖宿中小学女生》《前富豪牟其中监狱生活探秘》等几篇稿子都比较重,最后加个小稿《华南师大附中一个班19人被保送北大清华》,此稿也很受关注,版面内容也因此显得丰富。

在国内新闻版上,重要的时政新闻要发,可读性较强的社会新闻也要发,“小事”并不能被忽视。重视民生是都市报的显著特征,对都市报来说,做好社会新闻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还超过做“大”新闻的重要性,为此,如果有时一些时政新闻距离广大市民的生活比较远的话,甚至可以舍弃。

跳出程序抓实质

目前,国内新闻稿件的主要来源包括三大块:新华社、各大新闻网站和报纸供稿联盟当天传来的同步见报稿(外稿)。由于要闻版(一般在报纸的第2版或者第3版)多选用一些较权威、平稳的新华社稿件,那么版面较为靠后的国内新闻版就倾向于多发一些可读性比较强的稿子,所以在事实上就形成了以网上新闻和外稿为主的局面。编国内新闻版时,外稿中可以选用的稿子有很多,如何选用外稿也是选稿工作的重要方面。首先是每天来稿中最多的事故报道。事故报道在开放几年后,读者对它的关注度已经大大下降,一般的矿难、爆炸、火灾、交通事故已经引不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如果不是伤亡特别重大或有特别内幕的,一般都可以不发。很多新闻事件或人物最终要进入司法程序,从事件爆发到相关人物被拘留、逮捕、、开庭、一审、二审、宣判等都可以成为新闻由头。虽然是一个重要新闻,但哪个由头该报、哪个不必报都值得斟酌,要尽量避免炒“重大新闻中的旧闻”。

有时候报纸编辑选稿就像一个人去书店买书,买什么样的书,买应该看的书还是买喜欢看的书?有很多人买了应该看的书,但放到家里却总也不会看,出现所谓“买的书不看借的书看”的常见现象。因此选稿就要跳出程序抓实质,要把自己化身为一个普通读者,想想如果自己是读者,自己会不会读这条新闻,如果自己都没有耐心读下去,那么不管这条新闻谈的是多么重要的问题、出自多么权威的渠道,都不一定是必须刊发的。

寻找不同读者的阅读交集

新闻是一种公共阅读,所以选稿就是在寻找不同群体的阅读期待的交集。相对于网络媒体,报纸的交互性较弱,受众的阅读不易反馈至编辑,这就给报纸编辑的选稿工作带来了难度。从这一方面来说,都市报国内新闻版编辑在工作中能否形成换位思考就很重要,需要经常停下来想一想,可能成为读者的各个群体,无论是街头的商贩、普通上班族、出租车司机、政府公务员,还是家庭里喜欢读报的老先生等群体,他们关心什么新闻,把大家共同关心的内容做重点处理,把只有少部分群体关心的问题弱化处理。

当然,寻找阅读交集并不能停留于“猜想”这种主观手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编辑个人偏好对选稿的影响,还应经常借助一些客观手段来评估稿件,比如读者调查、编前会集体讨论等。从以往经验来看,应尽量多发一些事件新闻,少发一些泛泛而谈的话题调查、程序性活动等;多发一些有趣、耐咀嚼、容易引起议论的软新闻,少发一些貌似重要实则少有人看的部门通知、规定、统计数字等“文本新闻”,这些都是符合读者阅读期待的标准和原则。

题文就“实”不就“虚”

在选稿工作中,还应注意避免报纸新闻网络化。报纸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和标题直观化,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反映,但标题中的引题、主题、副题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所以部分可以“虚化”,强调“艺术性”。但是,因为报道同时存在,只要看一眼导语,新闻中的主要事实也就清楚了,所以报道内容不能虚,一个繁复或惊悚的标题,配上单薄的内容,同样无法逃脱读者的眼睛。而网络媒体则不同,它的实质性内容往往体现在标题的短短数个字之中,一条虚标题肯定使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会影响点击率,所以网媒的标题往往有一说一、直逼主题,宁愿平实、不求花哨。但是,这一形式特点容易走入的误区就是,报道内容有时仅是标题的重复,甚至报道内容远不如标题看起来那么精彩,这就形成了“点击量陷阱”。

好人好事新闻稿篇6

一是良好的政治素养。新闻编辑应具备扎实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政治素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勤于思考,明辨是非。特别是在新闻的文字编辑工作中要把握正确的报道思想,将新闻人物、事件从全新的新闻视角真实地、严谨地、全面准确地予以宣传和客观报道,正确引导受众对国家政策的理解,避免负面效应。二是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从事新闻编辑工作要具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能够驾驭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稿件,灵活进行编辑、甄别、筛选、修改,在传情达意上反复推敲,概括和升华新闻主题,使新闻不同凡响和更具表现力。

目前,大多数县级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是形式单一。新闻编辑工作只注重文字修改,对文字总体效果,编辑时缺乏新闻互动性和连续性效果,表现形式单调,无法突出新闻主题,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感到新闻导向模糊、形式老套、内容没有新意。二是采编分离。记者采访与新闻编辑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新闻编辑对所拍摄或采访的新闻内容了解不充分。文字编辑工作无法还原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采访意图,图像编辑工作存在为文字和图像的编辑而编辑的现象。三是协调沟通不足。新闻编辑工作不仅应与社会各界新闻部门、采编人员以及撰稿人员紧密相连,而且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和组织协调,集众家所长,将各方面的新闻资料整合和推陈出新。而当新闻文字编辑人员协调能力不足,与记者或通讯员没有形成默契时,便无法采集各方信息,完成高质量、高水准的新闻资料文字编辑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指导能力

编辑是新闻报道的统筹者、把关者,既要下达明确的报道指令,指导记者采访,又要组织稿件、修改稿件,实现正确、准确传播,因此,“编辑工作必须从整体出发,综观全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社会客观需要,来判断和比较各种稿件的报道价值,衡量稿件的意义,最后决定采用哪些稿件,以及在时段中处于什么地位等。”所以编辑要刻苦学习,更新知识,在思考中掌握新的理念,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灵感,培养新的思维方式,提高节目驾驭能力,获得理想的工作效益。编辑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联,对记者和通讯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及时采制电视所需的新闻稿件,如怎样做好新闻口述报道、记者如何做好现场出镜等等。

(二)准确判断,提高新闻的预见性和权威性

新闻贵在时效,新闻时时发生,该不该报?怎样报?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其发展趋势如何?这对编辑来说都是新闻价值判断和职业敏感的考验。如巴格达当地时间2003年3月20日5时35分,伊拉克战争打响了,对于很多媒体来说,都以为不可能发生战争,而央视国际频道却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当晚,采编播人员全部在岗,事先做好战争爆发的报道背景资料,静观事态发展,当伊拉克战争一打响,央视国际频道第一个作出报道,在抢时效的关键时刻,编辑准确把控,新闻事实、新闻背景、新闻分析等有条不紊地播出,权威的报道,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有人说伊拉克战争成就央视国际频道,使国外媒体人对中国媒体刮目相看。央视国际频道这一漂亮的报道,全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对一些突发事件来说,新闻不可预见,但是在如何报道突发新闻却可以提前准备预案,这种预案就是编辑作为整个新闻枢纽所要做的功课。

(三)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

好人好事新闻稿篇7

宣传工作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它不局限于一个部门,而是整个企业的工作。宣传工作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要有各方面的参与,必须要有工作在各条战线的人员参与。专门部门与普遍参与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宣传工作深入到各项工作之中,为其鸣锣开道。“专”就是指宣传工作要成为企业某个部门的部门职责之一,由其专门负责企业的新闻宣传,诸如重要工作、重要活动和重要会议的宣传报导,采编典型事迹和典型经验,撰写评论以及各类宣传载体的日常更新和维护等等,能够保证宣传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广泛参与”是指让企业各部门有能够参与到宣传工作去,通常可在各部门或处、室设立兼职通讯员,由其来负责部门内部的重要工作、重要活动新闻报道的采写,并及时将稿件上报至宣传主管部门。实践证明,建设通讯员网络功效非常明显。这一网络建设好了,不仅使新闻宣传的及时性得到增强,而且还使宣传工作有了群众基础,宣传更能贴近群众、贴进生活、贴进实际。

抓制度,完善考核,确保新闻宣传工作开展有序

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新闻宣传工作亦不例外。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工作、规范管理,提升新闻宣传的品位。首先,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通过出台相关制度和管理规定,明确宣传主管部门和通讯员的职责和任务,做到职责清、任务明。其次,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新闻工作制度。诸如(:1)重大事件、活动及重要新闻素材报告制度。规定各单位凡遇有重要事件、开展重大活动、发现重大典型和重要新闻线索,要及时向宣传部门报送稿件;(2)审稿制度。所有新闻稿件均须本部门领导审稿后方可上报至新闻主管部门,并经宣传主管部门领导审稿并签注意见后方可发稿。(3)保密制度。严格遵守国家、行业及企业内部的新闻宣传保密规定,严格保密审查程序,并建立失泄密责任追究制度。(4)考核制度。考核是抓落实的重要方法之一。宣传工作实行考核制,可以提高大家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使领导在安排工作时统筹考虑包括宣传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并安排一定的时间抓宣传工作。考核项可设定为:投稿量和上稿率。第三,完善激励机制。专门制定新闻报道奖励规定,通过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单位颁发优秀宣传奖,对评选出的优秀通讯员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对所有投稿的人员给予适当的稿费或是物质鼓励,来激发大家的写稿积极性。

抓学习,追求创新,不断提高宣传工作质量

好人好事新闻稿篇8

而立之年的农专毕业生党金梅,在社旗县李店镇政府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系优秀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功底颇为丰厚的新闻爱好者。

2002年秋,李店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决定上马千翠湖开发工程。2003年1月30日,党金梅就在《南阳日报》二版发表了她的处女作《社旗将开发千翠湖》,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金梅在李店工作几年内,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农们都叫她为闺女,无论心里有啥,见她直言不讳,一吐为快,这为她的采访创造了良好机遇。《南阳日报・社会早刊》4月18日三版头条刊载的《一个老党员的情怀》,就是退休老支书郭庚臣和金梅共同切磋琢磨的结果。歌颂了一个老党员的"夕阳风采"。

三四月份,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季节。金梅带领男女团员青年,起早贪黑地投身到4000亩果园中,对每一棵果树实施疏花、疏果。这样,她既传授了科学技术,又有了切身体会。她撰写的农村生活气息浓厚的《李店时兴"果树计生"》一文,很快便在4月25日的《河南农村报》和4月24日的《南阳日报》刊出。且两报都发了编后记,对这篇鲜活的"乡村故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

脚踏实地“跑”新闻

我是一名居住在鄂西五峰山区的农民通讯员,在14年的业余新闻写作路上,利用劳作之余,跑田边、蹲地头,历经了酸甜苦辣,也跑出了一些较好的山寨新闻。

在多年的新闻采访过程中,我脚上磨过血泡、在山路上不小心摔倒昏厥过,也曾因采访活动延误农时,但更多的还是收获的喜悦。我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方圆几十里的农民朋友有高兴事、伤心事、为难事都来向我倾诉,视我为知己。随着新闻写作的不断成功,经验也日渐积累。近年来,先后被县广播电视台和人大、政协、武装部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

我坚信:凭我的双腿一定能够"跑"出更多更好的田埂新闻来。

多写有价值的“读者来信”

"读者来信"?熏越来越为读者所重视。无论大报小报,专业报还是综合报,有关"读者来信"的稿件与日俱增,有的设专栏或专版,有的摆在重要位置上,甚至放在头版头条。这是一种在新闻改革中所发生的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读者来信"是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使之"下情上达"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起到了发挥人民喉舌的作用。读者来信的多少,是报纸与群众联系强弱的标志,千百万群众的来信等于一次最好的民意测验,因而办好"读者来信"专栏,在整个报纸工作中至关重要,是体现一张报纸有无战斗特点和犀利锋芒的重要表现。

"读者来信"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有它独自的特点和规律。尽管"读者来信"的内容有表扬、批评、建议等方面,但一般说来,其稿件绝大部分属于批评性质的。因此,"读者来信"的真实性是采写读者来信稿件的首要问题。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送审制度(最好加盖单位公章)。如果稿件失真,不仅工作被动,还会给党报带来不良影响。

竭诚希望大家采写更多更好的"读者来信"。

自学成才标兵门建新

1987年11月?熏门建新带着对军营的向往和憧憬踏入了绿色方阵。严格的军事训练、火热的军营生活、情同手足的战友之情,时时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每逢工作、训练之余,门建新就铺开稿纸,让激情流露于笔端。可由于文化基础不牢,专业知识匮乏,寄出的稿件篇篇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面对战友们的冷嘲热讽,他毫不气馁,自费购买了《新闻知识概论》、《新闻写作学》、《文学创作常识》等十余本工具书刻苦学习。

1996年,已小有名气的门建新调团里担任新闻报道员。为了胜任本职,在新闻事业上干出一番成绩,他几乎没有休息日,要么一头扎进阅览室博览群书,要么坐在办公室钻研业务到深夜。他深深感到:要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就必须做到嘴勤、脚勤,要有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多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官兵中间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为此,他行程两省7县市,走遍了全团所有的连队,采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由于采访深入细致,稿件《大山上的守护神》很快又被《空军报》刊用。近年来,为活跃军营文化生活,他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了为官兵喜闻乐见的歌曲《鸭绿江畔铸军魂》、小品《新兵的上尉助手》、相声《不白活一回》等作品,均被《军营文化天地》刊用,受到了官兵的一致称赞。

4本厚厚的剪报本,一摞彤红的荣誉证书,不仅见证着门建新自学成才的足迹,更展示出他追求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门建新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

读报优选法

1987年11月?熏门建新带着对军营的向往和憧憬踏入了绿色方阵。严格的军事训练、火热的军营生活、情同手足的战友之情,时时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每逢工作、训练之余,门建新就铺开稿纸,让激情流露于笔端。可由于文化基础不牢,专业知识匮乏,寄出的稿件篇篇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面对战友们的冷嘲热讽,他毫不气馁,自费购买了《新闻知识概论》、《新闻写作学》、《文学创作常识》等十余本工具书刻苦学习。

1996年,已小有名气的门建新调团里担任新闻报道员。为了胜任本职,在新闻事业上干出一番成绩,他几乎没有休息日,要么一头扎进阅览室博览群书,要么坐在办公室钻研业务到深夜。他深深感到:要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就必须做到嘴勤、脚勤,要有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多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官兵中间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为此,他行程两省7县市,走遍了全团所有的连队,采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由于采访深入细致,稿件《大山上的守护神》很快又被《空军报》刊用。近年来,为活跃军营文化生活,他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了为官兵喜闻乐见的歌曲《鸭绿江畔铸军魂》、小品《新兵的上尉助手》、相声《不白活一回》等作品,均被《军营文化天地》刊用,受到了官兵的一致称赞。

4本厚厚的剪报本,一摞彤红的荣誉证书,不仅见证着门建新自学成才的足迹,更展示出他追求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门建新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

记得刚学写新闻报道时,我拿着自己冥思苦想写出来的稿子请师里的新闻干事指导,他看了后说稿子写得太枯燥和笼统。我没有气馁,将稿子拿了回去反复修改、用心润色后再给他看,他依然不置可否。在我再三追问下,他说:"稿子文理还通,就是缺少些实在的东西。"他指着窗外的鱼塘又说:"打个比方吧,尽管塘里鱼不少,但站在岸上是抓不住的,要抓鱼,得脱了鞋下塘。"

自那以后,我一改往日腿脚不勤的毛病,一有时间就"泡"在连队的官兵中间,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对目前的状况有哪些意见和建议。慢慢地,我发现手里可写的东西多了起来,思路宽了许多,动起笔来也轻松多了,陆陆续续地也有一些小稿件在报刊上变成铅字。尽管只是些小小的豆腐块,但已使我初步体会到如同农夫摘下亲手栽种的果子时的那种愉悦。回首短短的学习历程,我深深感受到新闻干事那个简单的比方里所蕴含的道理。跟我一样还在新闻报道这座殿堂的门口徘徊的朋友们,不要怕麻烦,不要怕辛苦,让我们一起脱鞋下塘吧,在那里,许许多多活蹦乱跳的鱼儿正等着我们呢。

我是一名战士报道员,在新闻道路上得益于我亲密无间的"战友"--《新闻爱好者》,总想说声谢谢您。

当兵走的那天,在家乡中学任教的哥哥送给我一套1997年的《新闻爱好者》。我知道,哥哥是想让我多读多看多学习,充实自己的军营生活,争取早日在军营建功立业。

我所在的连队距驻地县城很远,也很偏僻,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这也给我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来阅读《新闻爱好者》。闲暇时,我捧着《新闻爱好者》来读,让我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寂寞思乡时,有《新闻爱好者》陪伴着我,它成了我亲密无间的"战友"。

训练之余,我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新闻爱好者》,它每个栏目的特点我都熟记于心。在《新闻爱好者》的启发下,我开始了"爬格子"的尝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4年的时间里,我在军队和地方报纸上发表稿件130余篇,个人两次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被和河南省军区表彰为"岗位成材标兵"和"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被6家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

每当回首往事,我都由衷地感到,是《新闻爱好者》杂志使我从一名新闻"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兵记者"。谢谢您《新闻爱好者》,我一生的老师,我亲密无间的"战友"。

单位订了十来种报纸,如果每天把所有的报纸都读完,不但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还要影响工作。于是,在读报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爱好,总结出了几种较理想的读报方法。

浏览读法。厚厚一叠报纸送来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对每张报纸扫描。或看看版面,或看看标题。瞬间,各种报纸尽收眼底,脑海中便有了总体印象。

梗概读法。如登载有可读性的社会新闻、轶闻传说等作为一般性了解的文章,就快速读下来,对文中所报道的事件有个粗略地了解,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

摘要读法。有些文章,或自己爱好,或对工作有指导意义,但由于篇幅过长,或有些段落内容不太重要。这种情况下,就"掐头去尾"去粗取精,读我所用,读我所爱。

精读法。有些报纸的文章,对我来说,是渴望已久,求之不得,本人当然对此珍爱有加,小心翼翼保存下来,利用工作之余,细细品读,从中汲取营养。

脱下鞋子下塘去

1987年11月?熏门建新带着对军营的向往和憧憬踏入了绿色方阵。严格的军事训练、火热的军营生活、情同手足的战友之情,时时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每逢工作、训练之余,门建新就铺开稿纸,让激情流露于笔端。可由于文化基础不牢,专业知识匮乏,寄出的稿件篇篇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面对战友们的冷嘲热讽,他毫不气馁,自费购买了《新闻知识概论》、《新闻写作学》、《文学创作常识》等十余本工具书刻苦学习。

1996年,已小有名气的门建新调团里担任新闻报道员。为了胜任本职,在新闻事业上干出一番成绩,他几乎没有休息日,要么一头扎进阅览室博览群书,要么坐在办公室钻研业务到深夜。他深深感到:要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就必须做到嘴勤、脚勤,要有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多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官兵中间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为此,他行程两省7县市,走遍了全团所有的连队,采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由于采访深入细致,稿件《大山上的守护神》很快又被《空军报》刊用。近年来,为活跃军营文化生活,他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了为官兵喜闻乐见的歌曲《鸭绿江畔铸军魂》、小品《新兵的上尉助手》、相声《不白活一回》等作品,均被《军营文化天地》刊用,受到了官兵的一致称赞。

4本厚厚的剪报本,一摞彤红的荣誉证书,不仅见证着门建新自学成才的足迹,更展示出他追求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门建新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

记得刚学写新闻报道时,我拿着自己冥思苦想写出来的稿子请师里的新闻干事指导,他看了后说稿子写得太枯燥和笼统。我没有气馁,将稿子拿了回去反复修改、用心润色后再给他看,他依然不置可否。在我再三追问下,他说:"稿子文理还通,就是缺少些实在的东西。"他指着窗外的鱼塘又说:"打个比方吧,尽管塘里鱼不少,但站在岸上是抓不住的,要抓鱼,得脱了鞋下塘。"

自那以后,我一改往日腿脚不勤的毛病,一有时间就"泡"在连队的官兵中间,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对目前的状况有哪些意见和建议。慢慢地,我发现手里可写的东西多了起来,思路宽了许多,动起笔来也轻松多了,陆陆续续地也有一些小稿件在报刊上变成铅字。尽管只是些小小的豆腐块,但已使我初步体会到如同农夫摘下亲手栽种的果子时的那种愉悦。回首短短的学习历程,我深深感受到新闻干事那个简单的比方里所蕴含的道理。跟我一样还在新闻报道这座殿堂的门口徘徊的朋友们,不要怕麻烦,不要怕辛苦,让我们一起脱鞋下塘吧,在那里,许许多多活蹦乱跳的鱼儿正等着我们呢。

总想说声谢谢您

1987年11月?熏门建新带着对军营的向往和憧憬踏入了绿色方阵。严格的军事训练、火热的军营生活、情同手足的战友之情,时时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每逢工作、训练之余,门建新就铺开稿纸,让激情流露于笔端。可由于文化基础不牢,专业知识匮乏,寄出的稿件篇篇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面对战友们的冷嘲热讽,他毫不气馁,自费购买了《新闻知识概论》、《新闻写作学》、《文学创作常识》等十余本工具书刻苦学习。

1996年,已小有名气的门建新调团里担任新闻报道员。为了胜任本职,在新闻事业上干出一番成绩,他几乎没有休息日,要么一头扎进阅览室博览群书,要么坐在办公室钻研业务到深夜。他深深感到:要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就必须做到嘴勤、脚勤,要有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多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官兵中间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为此,他行程两省7县市,走遍了全团所有的连队,采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由于采访深入细致,稿件《大山上的守护神》很快又被《空军报》刊用。近年来,为活跃军营文化生活,他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了为官兵喜闻乐见的歌曲《鸭绿江畔铸军魂》、小品《新兵的上尉助手》、相声《不白活一回》等作品,均被《军营文化天地》刊用,受到了官兵的一致称赞。

4本厚厚的剪报本,一摞彤红的荣誉证书,不仅见证着门建新自学成才的足迹,更展示出他追求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门建新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

记得刚学写新闻报道时,我拿着自己冥思苦想写出来的稿子请师里的新闻干事指导,他看了后说稿子写得太枯燥和笼统。我没有气馁,将稿子拿了回去反复修改、用心润色后再给他看,他依然不置可否。在我再三追问下,他说:"稿子文理还通,就是缺少些实在的东西。"他指着窗外的鱼塘又说:"打个比方吧,尽管塘里鱼不少,但站在岸上是抓不住的,要抓鱼,得脱了鞋下塘。"

自那以后,我一改往日腿脚不勤的毛病,一有时间就"泡"在连队的官兵中间,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对目前的状况有哪些意见和建议。慢慢地,我发现手里可写的东西多了起来,思路宽了许多,动起笔来也轻松多了,陆陆续续地也有一些小稿件在报刊上变成铅字。尽管只是些小小的豆腐块,但已使我初步体会到如同农夫摘下亲手栽种的果子时的那种愉悦。回首短短的学习历程,我深深感受到新闻干事那个简单的比方里所蕴含的道理。跟我一样还在新闻报道这座殿堂的门口徘徊的朋友们,不要怕麻烦,不要怕辛苦,让我们一起脱鞋下塘吧,在那里,许许多多活蹦乱跳的鱼儿正等着我们呢。

我是一名战士报道员,在新闻道路上得益于我亲密无间的"战友"--《新闻爱好者》,总想说声谢谢您。

当兵走的那天,在家乡中学任教的哥哥送给我一套1997年的《新闻爱好者》。我知道,哥哥是想让我多读多看多学习,充实自己的军营生活,争取早日在军营建功立业。

我所在的连队距驻地县城很远,也很偏僻,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这也给我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来阅读《新闻爱好者》。闲暇时,我捧着《新闻爱好者》来读,让我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寂寞思乡时,有《新闻爱好者》陪伴着我,它成了我亲密无间的"战友"。

好人好事新闻稿篇9

关键词 时效性 基本建设 政策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新华社由一个国内通讯社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其对外报道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旅程中,经历了由讲求时机向追求时效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对时效性这一新闻价值的执着追求。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长期以来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而较少从新闻传播的特点考虑形成的,强调新闻的时机,而不是时效。这种观念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设时期。1957年3月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中,将这方面的经验高度概括为“新闻,旧闻。无闻”六个字。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原则上提倡“压新闻”,等到确有把握再;反对“抢新闻”。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新闻作风,必须反对。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还曾长期受到外交工作的影响。“对外传播与外交”紧密联系,外交部门和涉外事务部门常常强调重视外交工作的要求,忽略新华社作为新闻媒体的特性、职能和工作方式,严格地规定约束了对外传播实践。这反映在具体实践中就是,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一直受到“新闻与外交”关系的困扰,新闻时效性难以保证。直到90年代中后期以后,人们才逐渐科学认识到对外传播是总体外交的一部分,是有别于传统外交的现代公共外交方式,它有自身独特的新闻传播规律。外交工作的约束减少了,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增多了,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逐渐转变。

由于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新华社对外报道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其时效性直到80年代中期仍然很差。当时,新华社在采访、编辑和发稿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比较缺乏时效・观念。有一段时间还有人专搞“抗压式”的新闻,压一两个月还能发。不少稿件中,“最近”、“不久前”还相当多。一件事发生了,很少有及时发新闻,然后再连续报道的,总要等事情快处理完了,有了结果才报。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改革的深化,以及对外传播现实挑战的加剧,新华社对外报道日益强调时效性,将其提到前所未所的高度,“抢新闻”逐渐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和自觉实践。应该说,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既有来自中央领导层的支持,又有来自学界对新闻规律的积极追求,更有来自对外传播业界的大胆摸索实践。

一、加强建设: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物质基础

新华社80至90年代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时效性的物质技术保障,这尤其对提高新闻采访与环节的时效性至关重要。80年代,新华社以发展为主导,大力夯实基本建设,包括:其一、国际新闻信息采集网大建设。建立了4个海外总分社、3个欧美编辑部和10个国外分社;其二、新闻用户事业大发展。具体落实“一手抓新闻报道,一手抓新闻落地”的决策,发展供稿和用户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其三、第一次技术飞跃。实现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质的转变。90年代,新华社基本建成世界性通讯社,表现为:其一、建成比较完整的世界新闻信息采集网。截至2001年底,建成驻国(境)外分支机构104个,国内分社31个,支社16个,记者站35个;其二、建成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体系。到2001年,新华社每天用7种语种播发180多万字和约290底新闻图片;其三、建成覆盖全世界的新闻信息供稿体系。到2001年6月底,新华社已经在世界五大洲的133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135个供稿点,新闻信息用户达到13295家,其中海外新闻信息用户4015家。其四、建成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了第二次技术飞跃,在整体通信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西方大通讯社。

二、制定政策: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根本依据

1978年以后,中国新闻界开展以业务改革为重点的第一轮新闻改革,包括新华杜改进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许多实践探索得到了中央的政策支持。1981年11月,在庆祝新华社建社50周年茶话会上。代表中央书记处讲话,对新闻业务改革提出五点希望“真、短、快、活、强”。其中,“快”就是新闻报道要快发,讲求时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全国新闻界掀起多写新闻,快些新闻,写好新闻的热潮。新华社在这一热潮中起到带头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将提高新闻时效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去。社长穆青在新华社1983年国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之一就是提出必须改革国内新闻报道,讲究时效。要求记者在事件发生后两小时内把消息发到总社。编辑编急稿时,要注明收到的时间和编好的时间。记者迟发或编辑耽误者要追究责任。1987年7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华通讯社联合发出经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的《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必须改革我国新闻机构关于国内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经常比外电“慢三拍”,“出口转内销”的情况。并且提出改进新闻时效的具体意见,主要有:1,中央的重大决策、决定和措施,中央领导同志同外宾的重要谈话。以及各条战线的重大成就,需要公开发表的,都要及时地向国内外作报道,力争发在外电、外台之前。2,凡有外国记者在场或涉及外国人的重大事件,都应及时报道,并力争发在外国记者前面。3,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外国、港澳地区或海外华侨、华人新闻从业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报道一般不应晚于对方。4,突发事件凡外电可能报道或可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应及时作公开连续报道,并力争赶在外电、外台之前。5,重大自然灾害和灾难性事故。应及时作报道。6,涉外事件中凡在国内影响不大,而在国际上可能产生影响的,对国内可不作或少作报道;对外则需及时作连续报道,说明事实真相,以正视听。《意见》肯定了新闻业界在业务改革方面积累的一些宝贵经验,表现出中央改革国内重大新闻对外报道时效性差的极大决心和开放态度,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199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国内突发事迹对外报道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国内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新闻信誉”,总的对外报道原则是“先发制人”,要求提高时效性。

三、建立制度: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行为规范

在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探索中,对外传播业界始终是最活跃的。早在80年代中期,新华社就开始尝试业务制度建设,以切实保障发稿与编辑工作环节的时效;到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已经建成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它们作为行为规范引导追求时效成为对外报道业务的自觉实践。主要制度建设有:

其一。24小时发稿制度。借鉴路透社的经验,新华社国际部的西班牙文专线在1986年实现了每天24小时连续发稿

制。该年,新华社在海外的第三个总分社――拉美总分社成立。它开始发稿后,同总社进行了明确分工,北京时间早上8点至晚上8点,国际新闻西文发稿由总社负责,北京时间晚上8点至第二天清晨8点,由拉美总分社负责。1988年,新华社先后在纽约联合国分社,莫斯科和墨西哥城建立3个欧美编辑部。欧美编辑部刚建立时,主要职责是承担编发驻欧美的英语国家分社的英文稿件,到90年代后,逐渐扩大到包括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的绝大多数分社(包括英语和非英语国家)的英文稿件。从1993年起,欧美编辑部又增加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即,在总社编辑部不值班的时间段内,接替总社负责编发北美和欧洲地区的英文稿件。也就是说欧美编辑部解决了总社从晚上11点半到次日上午8点之间因安排值班人员困难而导致各分社英文稿件得不到及时处理的难题。各地区欧美编辑部作为总社的派出机构拥有独立发稿权,确保新华社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发稿,极大提高了新华社英文稿件的发稿时效。而在新华社的主体业务中,国际新闻英文报道是与西方大通讯社进行最全面和最直接竞争的部分。从2000年12月26日起,新华社国际部和体育部开始24小时值班发稿,即,新华社国际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葡文和海外中文7种语种专线新闻信息体系至此全部实现了24小时发稿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新华社正式全面实行24小时发稿制度。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都实行24小时值班法规制度。

其二,终审发稿人制度。新华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89年基本上实行“三级发稿制度”,即总编辑室、编辑部、编辑室都拥有稿件的签发权。编辑室主任、副主任签发不涉及敏感问题的稿件;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签发重要稿件;值班总编辑、副总编辑或社长签发涉及重大或特殊敏感问题的稿件。造成的问题是发稿权过于分散,且层级繁多,不便于高效运作。1990年,新华社把“三级发稿制度”改为“终审发稿人制度”,即,社级发稿和部级发稿体制。各编辑部下届的编辑室不再拥有稿件的签发权,各编辑部推荐定额的终审发稿人,终审发稿人由总社授权统一签发所有稿件。在国际新闻对外报道方面,国际部值班室是终审发稿人的具体工作岗位。负责国际报道的日常发稿。只有特别重大敏感的稿件才由社总编辑室确定。1992年国际部值班室改名为“国际部发稿中心”,由国际部正副主任和具有终审发稿权的人员组成,轮流值班,担负24小时发稿任务。这是借鉴世界上其他大通讯社的经验,精简发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部级发稿部门的指挥组织职能,朝着“指挥中心”、“作战中心”的方向迈进,极大提高了新闻的时间。

其三,采编译合一制度。首先是国内新闻对外报道取消了中文定稿的传统做法。1979年2月,新华社对外部调整组织机构和改变工作方法:设立政治、外事、经济、文教、特稿四个采编组,实行采编译(英文)合一,成立工作队,负责直接用英文处理当天报纸上需要抢发的社论、文章和消息。“’中实行的在对外报道中以中文定稿的做法在这次改革中被否定。采编译合一制度删除了中文编辑的环节,节约了编辑工作中的时间。其次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的编辑环节也被精简。从1983年到1999年,新华社先后建立了亚太总分社中拉美地区总分社、非洲总分社、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4个海外总分社。海外总分社刚成立时发出的稿件,还要到新华社总社那里,经总社编辑部加工后才发送广播。1987年,总社与总分社约定:总分社向总社提供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除了政策性特别强,内容较复杂的稿件由总社处理外,一般稿件总分社编辑后就直接发送广播。这一规定在该年试行仅3个月后,由总分社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已占到总数的70-80%。这样海外总分社就能直接编发本地区的国际新闻稿件,增强了新闻时效。

其四、外文发稿制度。新华社推行驻外记者对外报道直接用外文发稿制度。过去驻外记者大多用中文发稿,由总社编辑部根据中文定稿编译成外文稿,导致稿件的准确性和时效都受到影响。1985年新华社确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后,从英文线路开始,逐步推行到其他文种线路,驻外记者的对外报道都直接用外文发稿。结果,既增加了稿件数量,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时效,又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具有国际报道竞争力的记者和编辑。这是新华社对外报道上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转变,对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具有长远意义。1995年1月,新华社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开始正式启用分层次、分类别发稿新格式,英文还同时采用大小写制。这使外文发稿进一步标准化,与国际通用方式接轨,对建立新闻落地、稿件处理和数据存储的快速发稿体系有重要意义。

好人好事新闻稿篇10

关键词:新闻稿件;质量

Abstract: How does the article in view of enhance the news manuscript the quality, how discussed the news to write anything and write the good content the question.

Key words: news manuscript;quality

说到新闻的写作,多数人都知道,新闻要具备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和事情的结果。有些通讯员说:我经常给报纸、电台投稿,五要素也具备,可是投的多,采用的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觉得这就要解决好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1 新闻写什么呢

(1)要写新事,写不见和少见的新闻;我们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如:有些事件属于特别新鲜或突发的,或者是重大的事件,你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只要具备5个W,字数不要求太多,一二百字也可,三四百字也可,这类新闻一定受听众或读者的欢迎,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一般会采用。有时一些重大或突发事件的发生,虽然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但还没有结果,事态还在继续,作为首次报道,应首先把事件发生的消息告知读者或听众,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也会采用。然后再对发生的事件继续进行后续报道,对了解到的还在发生中的事件在当前的结果进行报道,同时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然后进行综合报道。有时候,有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更超越事件本身分量,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的新闻,这就为新闻报道者提供了更大的报道空间,此时的后续报道也尤为重要,听众或读者也非常关注,作为新闻编辑也特别注重,此时报道者,应及时跟踪,把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与编辑部配合及时播发。

(2)写新好事,就是效果好、办法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新闻线索往往是从简报、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信息里找新闻眼,把一些呆板的简报变成鲜活的新闻。

(3)写故事,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东西必有含义,这就要求我们深思考,找由头,挖掘情景,了解背景,写出综合性的新闻,这样的新闻要符合主旋律,体现新闻正义。

(4)写新故事,新闻宣传要突出“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要特别注重发挥教育和引导的功能。因此,对负面的事情正面写,这就要求记者或通讯员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换位思考问题。这就告诉我们:①新闻稿件要具有时效性,要及时发现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把最新的消息告知广大听众或读者。②新闻稿件要有深度。

2 要提高新闻的深度

如何提高新闻的深度是由一个记者或通讯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所决定的。素质和能力涵盖了好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思想、品格、性格、写作基础、概念、写作方法,还要博览群书,等等。新闻是一门综合学科,写新闻应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用心感受,只要心中有大局,努力实践,都会写出好新闻。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掌握与政策稳合的基本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和热点、新闻事实的规律点。评价一条新闻,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思想性,因为思想就是灵魂,有思想性的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写的角度不同,含金量就不同,含金量是新闻的内涵。一般来说,重要新闻、头条新闻应该是承诺少、解读多。对重要新闻延伸探索的话,就是深度报道,注重挖掘内涵、注重来龙去脉,善于背景的利用,引深故事,推波助澜。

3 如何写出好新闻

(1)写新闻要有眼光。一个记者或通讯员要想写出好新闻,必须有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通过现象去思考问题,要善于对事物分析,选角度、求突破。要抓住脉搏找准切口,细心研究。我们平时要多听广播、多读报纸、多看电视新闻,从中掌握新闻媒体当前重点宣传报道哪些方面的新闻,作者抓住新闻点就等于找到了泉眼,再进行归纳再提升,有针对性地为新闻媒体投稿,这样,命中率就比较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