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父母寄语十篇

时间:2023-04-07 06:47:04

高三父母寄语

高三父母寄语篇1

2、高考的脚步渐渐逼近,不与人争辉,只与己争锋。爸妈相信你能行,你一定能超越自我,决不辜负三年的寒窗辛苦。你今天的信心、专心、恒心,就是你明天的开心,全家人等你高考凯旋。祝女儿高考顺利!

3、高考的竞争是压力和挑战,也是机遇和希望,成功属于战胜自我的人。

4、高考临近,更要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确保积极向上的状态备战高考。记住爸爸妈妈的话:只要奋斗了,不管结果如何都不会留有遗憾。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性的检验,它绝不是对一个人“一锤定音”的评断。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5、高考在即,希望你能克服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注意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听从老师的教诲,相信你一定能超常发挥、马到成功!

6、高考着实是一种丰收,它包蕴着太多的内涵。无论高考成绩如何,你的成长与成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三年的辛勤走过,你获得的太多太多。

7、高三来了,高考越来越近,应该抓住这最后的学习机会跟老师多沟通、跟同学多交流,保持好的心态继续拼搏,变压力为动力,扫除高考路上的一切障碍而努力奋斗吧!祝你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回报社会回报老师和父母!为你鼓劲为你加油!祝你成功!

8、高中三年,不是鲜花铺就的,不是轻松造就的,更不是浪漫成就的。高中三年,是一个由蛹化蝶的过程,是一个由花到果的过程,是一个由苗到材的过程,是一个石墨变金刚石的过程。期间会有疼痛,会有失落,会有压力,更会有约束,有义务,有责任。

9、高中三年将是你一生中最鼎盛的时光,最灿烂的年华。世界将在你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姿态。为了让这段岁月没有遗憾,今天请用一切努力,去守护这个未来的梦想。因为有的梦想,一生只能追逐一次。

10、过去的已成为过去,吸取经验教训,努力让自己发挥应有的水平,努力让自己不在考后后悔!女儿,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的祝福会永远相伴你左右,我们永远是你最有力的支持。孩子,向着你心中的梦想,展翅高飞吧!

11、孩子,爸妈爱你,学习不要有压力。无论结果如何都没人怪你。爸妈最大的心愿还是你健康快乐。

高三父母寄语篇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办晓庄师范时就曾手书一联:“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为宗师”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真谛。但时隔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写作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

就生活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孩子生活在教室――食堂――宿舍这三点一线,方圆不足10千平方米的区域,过着吃饭、睡觉、学习的单调生活。难见田间一草一木,不用说麦苗的茁壮、油菜的金黄,不用说碧绿的田野、淙淙的绿水,更不用说鸟语花香、莺歌燕舞。就连与父母接触和交流机会也少之又少,就这样在缺少观察机会,缺乏观察心灵,更缺少观察环境的生活里度过一天又一天,又如何让写作内容姹紫嫣红?

就课外阅读与涉猎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差,图书数量和质量难满足需求;学生家境贫寒,经济上难以满足孩子阅读的额外需求;另外家长教育知识的缺乏,以阅读课外书为歪门邪道,不务正业,所以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素材的道路也是坎坷不平,这又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读来津津有味,让学生的写作手到擒来?这不正如没有清荷的庭院,何来荷的淡淡幽香?

也就是说无论从生活还是从书本当中,学生以耳濡目染的方法让写作水平提高可以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针对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我们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从记叙文这一题材入手,我首先从课本中撷取《父亲的谜语》(刘蕊)、《爸爸的花落了》(林海音)这拣取生活里细小故事的文章,从父亲的语言,眼神等细微变化入手来表现生活情感、展现父爱的作品让学生体悟父爱无处不在的真谛,从而体悟到父亲的皱眉,嘴角的微翘,大手的抚摸,匆匆的脚步,响亮的鼾声等积累了素材;撷取《我的母亲》(邹韬奋)、《合欢树》(史铁生)、《母亲的河》(尧山壁)这表现母亲形象、展现母爱、升华情感的文章感受如何选取生活细节,选取素材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明白了母亲无论如何艰难都支持子女上学的严厉,劳累了一天还在晌午烈日下帮老邻居干农活的身影,懂得了母亲从不与人争吵的那种“没出息”;撷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童稚记趣》(沈复)那趣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奇特想象让学生回味自己童年生活中捉麻雀、斗蟋蟀、打雪仗、甩四角、扮仙女、扮武林高手的事情积累素材;撷取《拣麦穗》(张洁)、《童年》(唐)隔行分段的行文结构,撷取《合欢树》那“十岁那年,我在……”“二十岁,我的……”“三十岁时,我的……”以时间为序组材的方式,体会文章的结构安排。让学生学习如何把普通而平凡的生活写的饱含深情,感人肺腑。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然后,以《父亲的谜语》为例,让学生明白:

此文用“猜谜语”贯穿全文,围绕“猜谜语”写了“夏日晚上父亲教我猜谜语;父亲教我猜谜底为“眼睛”的谜语;父亲利用谜语的语言形式逗我开心;我长大了父亲猜不中“我”心中的谜底;我离开后父亲要的生日礼物”这几件事。抓住女儿快乐时父亲笑眯眯的眼睛,女儿困惑时父亲忧郁的眼神,女儿要离开家乡时父亲浑浊的眼睛来刻画,展现父亲对我深深地爱。

由此启发学生抓住父母亲人身上的一言一行,学习“猜谜语”这一贯穿全文线索的方法,去展现父女、母子之间的浓浓真情。于是学生从生活中看见了父母的白发,粗糙的长满老茧的大手;感受到了离家时父母那一声声平淡无奇的叮咛中深深地关爱,那凝望的眼神里依依的不舍,装满喷香饭菜的饭盒里沉甸甸的爱……从而抓住了“家,有许多温暖感觉”的素材,并初步学会了以某一细节动作贯穿全文组材使文章条理清晰的方法。

高三父母寄语篇3

   关于感恩的诗句俗语

   1、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2、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3、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4、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5、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6、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7、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8、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9、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0、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11、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12、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13、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14、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15、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16、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17、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一一日本谚语

   18、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一一《劝孝歌》

   19、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一一《小儿语》

   20、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一一徐熙《劝孝歌》

   21、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一诸葛亮《后出师表》

   23、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24、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5、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一一日本谚语

   26、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27、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28、未知天地恩何报,翻对江山思莫开。一一李建勋《离阙下日感恩》

   29、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一一魏徵《述怀》

   30、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一一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31、圣主恩深何力报,时从天末望修门。一一陆游《行至严州寿昌县界得请许免入奏仍除外官感恩》

高三父母寄语篇4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教师;学生;“三暖”之心

近几年来,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政策和农村、农民政策的影响,农村学校布局有了较大的调整。为了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学生少的学校绝大部分被合并了,原来就近上学的状况已被打破,绝大部分小学生不得不到远离家乡的寄宿制学校去求学,生活。在学校里,他们吃、住、穿、安全等全靠自己。在他们人生的起跑线上,学校管理好坏对其身心发展乃至人生发展轨迹都将有着极大的影响,管不好,将毁其一生,反之,他们将受益终生。如何使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特别是当中的留守儿童既能长身体、长知识,又能学会做人,使家长放心,社会放心,寄宿制学校的老师肩负着重大责任。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首先要有“三暖”之心。

1.“暖心”之心

小学生依恋父母,需要父母亲情,本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但却要远距离、长时间离开父母,刚开始时,他们往往住不习惯,闹着要回家,更不要说什么寄宿学习了。wWW.133229.CoM这就需要老师象他们的父母一样,掏出一片真心、付出一片真情同他们沟通,换取他们的信任,用自己的热情温暖他们的心,从而才能留住他们的心和身。案例:三年级的一个父母外出打工的女生在其奶奶陪同下来到了学校,但该女生怕生人,所以死拽着奶奶的衣角不放,就是上课也要求其奶奶一同进教室或在外面等,奶奶要回家,她便哭闹着要跟着回去。没办法,班主任只得拉住她,连哄带骗,跟她做游戏,叫较大的同学跟她玩,转移其注意力,带她熟悉校园环境,教她做一些内务,晚上还等到她睡着以后才离开。经过几天的努力,这个女生才慢慢亲近老师和同学,逐渐适应了在校生活的习惯。正是老师的努力和付出,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找到了家的感觉,从而不再强烈想家,进而安心在校学习、生活。

2.“暖身”之心

小学生在校寄宿,吃、住、穿、洗全靠自己,但他们年纪尚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而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好多农村寄宿制学校还不能配备专职的生活指导老师,面对着一帮刚刚离开父母,生活自理能力还很差的学生,教师只能事必躬亲。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平时隔代亲人或亲属由于时间、空间及身体问题,极少过问他们的生活、学习,对他们的冷暖关心不够。有的家长由于教育观念不正确,仅把教育定位于学课本知识,只盯住考试卷面成绩,忽略了对他们为人处世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除了教好课本知识外,还要担负起学生的生活指导责任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首先在饱暖、卫生方面,教师必须时刻密切关注,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发育,使家长放心。学生衣服脏了、破了、该洗澡了、如何蒸饭、天冷了,学生是否已经添衣穿鞋、晚上是否蹬被子,等等,都要老师时刻关注。更重要的是:要特别关注贫困寄宿生的冷暖。案例:有三姐弟在我校寄宿,姐姐11岁,两个弟弟分别是8岁、6岁,他们每周要往返于十多公里的学校和家之间。本来处于活跃的年龄,但却发现他们很少与别的同学玩,还时有旷缺课现象,天冷了,他们衣着还很单薄,平时吃的饭菜也很单调,甚至只有饭没有菜。经了解,他们父亲已故,母亲下落不明,他们仅与八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境贫困,连油盐都难保障。时近年关,3位老师带着一些年货和日用品去看望他们。现实比我们想象的差得多:他们远离公路十几公里的家其实象个亭子,进家时,三个小孩正在推石磨磨米粉,情境令人心酸不已,他们过早地担负起本不该属于他们责任的事啊?回到学校后,老师们从吃、穿、生活和学习上多方给他们援助,使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从此,三个小孩学习更认真,生活上更听话、更懂事了。

3.“暖口”之心

3.1用自己的“口”,暖学生的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在寄宿制学校里,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平时应多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多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趣和爱好以及亲情需要,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一些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给予宽容,通过自己的“口”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关心你的,爱护你的,使学生有“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之感。另外,多与家长联系交流,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其思想动态,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进步,多用鼓励语言、多表扬,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巩固进步,更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2用自己的“心”,暖学生的“口”

高三父母寄语篇5

小时候,家的概念就是父母温暖的臂膀。从我懂事起,印象中父母就在他们的工作单位里忙碌着。我上幼儿园时,母亲参加“干部下放农村”的运动,半月才回来一次。父亲也忙,无暇照顾我,于是,我被寄托在别人的家里。那时候我多想妈妈、多想回家啊!就是在那时,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家的无比依恋之情。在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会偷偷地站在寄宿人家屋旁的池塘畔去数指头,计算着离母亲来接我还有多少天。每次过完礼拜天,从家里回到寄宿的人家时,我又会不停地回味与父母在一起时的情形。

我们在桂林住的是深宅大院。每当黄昏来临,我都独自买回两分钱韭菜、三分钱萝卜干炒好,再煮好饭把饭吃了。之后便把房门紧锁,还在房门后顶上椅子,然后坐在床上两眼盯着门口,等待父母归来。这时,我又觉得家是抵御一切黑暗的庇护所。

后来,家门口被贴满了大标语、大字报,我们被“扫地出门”,搬到了一座用破烂的木板钉成的房子里。新家周围的邻居有拉木板车的,有理发的,有做泥瓦工的,有收废旧物品的,有卖酸泡菜的,还有做雨伞的。虽然他们的工作在世俗人眼里十分低贱,但他们家家却又都非常温馨。晚饭时候,劳作一天的人们便都把饭桌摆到了屋外的场地上,无论谁,只要端着一碗饭,便可以从东头走到西头,吃遍每家的菜。在这样的氛围里,我生活了近十年,也使我逐渐地懂得了“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做人的道理。

我是十三四岁时离开家参加工作的。离开家时,母亲送给我一只她早年用过的旧木箱,她用枣红色的油漆油了一遍又一遍。父亲用自行车驮着它送我到了单位,嘱咐我要好好学习,珍惜生活,有空就回家看看。带着父母殷切的希望,我开始在人生旅途上闯荡。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最大的慰藉就是想念父母,想念家。我喜欢写诗,现已出版的四本诗集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抒发对家的感念。

我深深地爱家,爱家能使人善良。

1985年,在北京西郊万寿寺的一座筒子楼的五层,一间单人房里我成了“家”。筒子楼的环境虽说较差,只有公用水房、公用厕所,只能在楼道里做饭,但夫妻的和睦却能使清贫化为富有。这期间使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一下子拥有了三个家:自己的小家,我父母在桂林的家,岳父母在青岛的家。每到节日前夕,我都与妻子、孩子一起商量计算着,能在这个或那个家各待几天,生活在此时格外丰润。

但丰润不是永远的。今年2月,我家四位老人中的最后一位老人—我的父亲也去世了。葬礼之后,我突然感到孤独,我从此再没有了父母那温暖的臂膀,再没有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唯有父母才能给予的那种任何情感都不能代替的慰藉。

一个人没有了父母,他才是真正地长大了。

在收拾没有了父母的家时,发现了那只枣红色的旧木箱子。这是我17年前到北京时嫌它又土又旧而不肯带走的。小侄女说,爷爷奶奶一直把它珍藏着,不时还拿出来晒晒,但不知内里究竟有何物。我从父亲井井有条的抽屉里找到了钥匙,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地放满了我孩提到少年时代存留下来的物品,有红领巾、奖状以及我儿时玩过的香烟盒子……我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半晌无语。

高三父母寄语篇6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虽然只是一些大学生的不独立行为,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现状。究其因,首先是社会的“溺爱”:国家虽然在引导年轻人自强自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不够,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和层面。其次是父母的溺爱:“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事都别管”、“爸妈这么做还不是因为爱你吗?”“等长大了再独立自主不晚”。这样的爱过于沉重,压垮了很多孩子。试想,一个拄着拐棍才能走路的人,他究竟能走多快、能走多远呢?第三是个人原因:年轻人坐享其成,不愿独立。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倡导甚至立法、父母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否则会被无情的社会现实所淘汰。

韩国:兵役制度逼年轻人自立

韩国小伙子韩浩宇的士兵生涯是从收到“某年某月某日前,到某地某训练所报到”这么一张入伍令开始的。到了指定地点,再接受一次体检,填写个人资料、捐血。然后拿到“兵籍号码”(俗称狗牌)的铝制兵籍牌、两套军装、两双半筒军靴等。接着便是为期6周的新兵训练,接受队列、持枪、射击、刺杀、匍匐等战斗动作的学习;接受教练弹投掷、核生化防护、行军、单兵战斗、日夜间警戒要领、捕俘要领、军人精神、军队内务知识等的训练。这段“从一般人变为军人”的适应期强度很大,每天都是无休止的训练,完全没有个人的私人时间;唯一可以喘口气的时间是每个星期天1小时的宗教活动时间,剩下的就是吃饭睡觉了。韩浩宇差一点没有挺过来。

韩国兵役法规定,20~3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兵种不同,服役期限也不同,但期限最短的兵种也需要服役两年。韩国男生高中毕业后如果没考上大学,会马上接到入伍通知。如果上了大学,一般会在大二的时候办理休学,然后去当两年兵,接着回来继续完成学业。也有人大学毕业后去考研究生,但研究生读完后也必须服役。服役期间的训练和日常生活都极为艰苦,每月的津贴也很少。在韩国服兵役非常辛苦,如果某人去服兵役,家里人都会很难过。刚去当兵的前一两年,只有第二年中秋和春节可以回家(只有三天,路程远的话,呆在家中的时间只有两天),平时都没有放假。第一年特别苦,不但没有假期,还要忍受长官和老兵的非人虐待。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娇生惯养的年轻人还是会脱胎换骨,独立能力大幅度提升。

美国:传统观念推年轻人自立

当22岁的玛丽安娜告诉父母,她打算从家里搬出去、独自在纽约市生活的时候,父母告诉她日子会很艰难。她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告,不仅凭着她那份年薪不到3万美元的工作在纽约生存下来,而且在短短一年内还攒下了5000美元。此外,她还为自己的退休金账户存入了约1000美元!在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的纽约,玛丽安娜是如何办到的?玛丽安娜和她的3个朋友用每月3100美元的租金租下了布鲁克林高档公园坡区的一套四居室公寓。玛丽安娜自愿住进了最小的一间卧室,这样她每个月的房租只要750美元。为了吃饭省钱,她加入了附近的一个食品合作社,可以减少食品开销――她的省钱之道就是从食品合作社买大量全麦、豆子、小扁豆、花生酱和新鲜蔬菜来吃。她每周会吃几次肉,这样可以保证营养均衡。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目标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例如许多农民家庭就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瑞士:寄人篱下引年轻人自立

瑞士小姑娘本西奇初中一毕业,就被父母送到一家讲德语的家庭做佣人――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会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打了工培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又学会了一种新语言,对以后的就业很有帮助。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例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要去一个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懂得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有相当多的人会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虫生活的人,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德国:制定法律压年轻人自立

德国小伙子施耐德从14岁开始就要做家务:比如洗衣服、做饭,给家人擦皮鞋等等。因为德国有法律规定,小孩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否则就是违法,家人和邻居都可以投诉,法律会对不做家务的孩子给予批评教育等处罚。

德国一贯倡导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独立意识。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空间,让子女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例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会要求他们完成更难的事情。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

日本:个人理念让年轻人自立

高三父母寄语篇7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第二段是这样写的:“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可见过去归家在空间上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家庭的和睦已经荡然无存,诸父分家,用厚厚的墙隔开了手足情。更有甚者是“东犬西吠”,家家都养起了狗,养狗的目的是看院防贼,弟兄们之间已经不信任,彼此之间防范如防贼,在这样一个虽没落但诗礼传家的家庭里,竟落得个“客逾厨而庖,鸡栖于庭”的地步。按照中国传统,君子远庖厨,就是不忍心厨房的杀生,况且厨房是一个家庭的私密空间,对客人无遮拦开放就多有不便,尤其昔日祖先们会客议事的厅堂,今天成了鸡鸭栖息的地方,可见家族的破败到了何等程度。虽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但关系始终处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实在让归有光难以启齿,真真是家门不幸,家丑不能外扬。对祖母、母亲、妻子,乃至老妪,作者都直接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对母亲的事迹他听老妪叙述后,他“(妪)语未毕,余泣”,对祖母关爱的回忆,他“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但对诸父的所作所为,归有光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只能客观描述,即便如此,那种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悲凉之情依然挥之不去。

归有光写“诸父分爨”,是为下文写其他人事作铺垫的。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父亲是一个穷书生,无任何功名。可想整个家族弥漫着一种没落寒苦的气氛,这与文中祖母所言“吾家读书久不效”相吻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写母亲、写祖母、写妻子,都充满悲情,再加之自己科举的不顺,不能光宗耀祖,振兴家族。据《明史・归有光传》记载,归有光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这段科举经历,让归有光觉得上怍于归家列祖列宗,有愧于冀读书振兴门风的祖母,有愧于家族发展赋予一个男丁的使命。在一个重视家族发展胜于一切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归有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见识了诸父的所作所为后,觉得更加迫切和必要,正因为这些,他的肩上扛上了沉重的负担,或许导致他八次会试都未及第。带着这样的心情写骨肉情深,自然有对比的意味在里面,一边是手足相残,一边是骨肉难舍。这种对比更增添了“诸父异爨”所带来的痛苦、抱怨和愧疚色彩,如浓雾挥之不去,使全文充满着一派悲凉。本来窄小破旧的项脊轩给归有光带来了快乐,可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可以享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美景,但“诸父异爨”破坏了这一方的宁静,更破坏了心中的一方净土,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下,与之有关的一切人事都染上了一层悲凉。可见在宗法观念盛行的中国封建社会,家族成员的反目对家族的发展是毁灭性的,对后代留下的痛苦是无法抚平的。

祖母对归有光这个孙子的感情是复杂的,而这也是基于她对众儿子种种劣行的无限失望上。母亲尚在,儿子异爨,母亲看见的是儿子之间无恩无义、无孝无悌的表现。孝悌是家族发展的基础,这种目无长辈,目无兄长的行为就是不读书、不知礼的结果,所以祖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孙子身上,她既怕孙子读书太苦,“久不见尔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又寄予厚望,希望努力学习,振兴家族,甚至连珍藏的祖父太常公上朝的笏板也拿来交给孙子,认为“他日汝当用之”, 儿子用不上,便寄希望于孙子。祖母内心是痛苦的,教子无方,才致“读书久不效”,才致儿子反目“异爨”,无法与孟母教子相比,愧疚之情无法表露。归有光听懂了祖母的悲凉,所以在“瞻顾遗迹”时,“长号不自禁”。

高三父母寄语篇8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加强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以欢度国庆佳节为契机,中央文明办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开展网上签名寄语活动显得尤为有意义。现将我校此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目的明确

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系列主题活动,以网上签名寄语为载体,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从爱父母、建设家乡做起,从爱生命爱学习、立志成才做起,从回报社会、报效祖国做起,在平凡小事、点滴细节上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浓厚爱国情感。

二、主题集中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组织全体学生在网上面向国旗敬礼、签名寄语、抒发感言为主要方式,健康向上、形象生动、真情实感地表达对新中国成立xx周年的美好祝福,热情抒发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和谐富强的衷心祝愿,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推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系列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改革开放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生命、爱学习、爱父母、爱社会的美好道德情操。

三、组织得力

1、学校专门召开班主任会议, 安排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改革开放和民族团结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2、以班为单位组织网上签名寄语。三至六年级各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分别在中国文明网、央视网等网页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热情抒发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和谐富强的衷心祝愿,立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至六年级共有124学生参加了签名寄语活动,各班共并收集优秀寄语30余条。

3、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扎纸飞机、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等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以后决不做有损自身荣誉和损害身心健康的事。全校掀起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活动高潮。

高三父母寄语篇9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乡镇小学 家庭因素

一、引言

小学英语教育开展至今已有十六年,各个地区教学质量差异很大。为了解苏北地区乡镇小学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分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找出现存的问题,笔者特做此项调查,希望对改善苏北乡镇小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调查介绍

笔者在调查地――淮安选取了市县小学、镇小学、农村小学各两所作为研究对象,以便对比分析(下文中市县小学统称为城市小学,镇小学和农村小学统称为乡镇小学)。该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电话采访的形式进行。

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卷、家长卷和教师卷三种。其中针对学生的调查主要关注学生家长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学生家庭类型、学生家庭环境、学生对英语课的看法等。对家长的调查主要关注家长的职业、经济收入情况、家长受教育情况、婚姻状况、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对教师的调查主要关注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学生家长是否积极配合、教学方法等。其中学生问卷发放600份,收回569份,收回率为94.33%;家长问卷发放600份,收回526份,收回率为87.7%;教师问卷发放60份,收回52份,收回率86.7%。

三、苏北地区乡镇小学学生的家庭情况

(一)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小学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乡镇小学学生的家长(下文中家长都指学生父母)(详见表1)。其中,有近20%的家长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而在乡镇小学,占比不到10%。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会很大地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他们不仅可以课外给予孩子学习上的帮助,还可以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典范,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乡镇小学学生的家长会说英语并给予学生辅导的比例比城市小学低。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乡镇小学的学生家长约20%是高中学历,约59%是初中及以下学历。他们对于孩子数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勉强了解并指导一二,但是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方面时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详见表2)。

(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社会权力和家长的教育程度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成绩和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有显著的影响。优越的家庭背景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各种形式的高质量学习机会和长期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1]。调查显示,学生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投入与家庭收入成正比,笔者将学生家长(父母)的月总收入分为五个层次:10000元以上;6000元至10000元;3000元至6000元;1000元-3000元;1000元以下。通过调查分析,城市小学生家长的月总收入高于6000元的占比约68%,而乡镇小学生家长为46%,且在乡镇小学生家长中月总收入低于3000元的占比17%。笔者在这五个收入层次的家庭中调查送孩子去英语辅导机构等的情况做如下统计(详见表3):

(三)学生父母的婚姻状况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的和睦程度和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孩子的影响极大。“父母婚姻冲突中的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因子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不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与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婚姻冲突与不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呈显著正相关,婚姻冲突较高的父母在共同教养中表现出更多不支持的教养行为”[2]。调查显示,城市小学与乡镇小学的单亲家庭、双亲去世家庭都较少,但是重组家庭的比例高于前者,其中城市小学生家庭的重组家庭比例略高于乡镇小学生家庭。调查显示,近60%的生活在重组家庭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有约15%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都很好,但仅是少数几个。

(四)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一大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外出打工而非依土地讨生活。“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其监护方式有着直接关联,同监护方式相对应,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1.单亲教育家庭;2.隔代教育家庭;3.上代教育家庭;4.寄宿教育”[3]。

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在城市小学的比例约为20%,他们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县城的小学,只能寄宿,还有一部分是爷爷奶奶在县城的小学周围租房照顾或是寄宿在亲戚家中。在乡镇小学,这一数字达到55%,他们几乎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和接送上下学。这些无奈之举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成长生涯中父母的角色严重缺失,产生很多问题。

首先,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小学阶段是孩子的性格成型时期,他们因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帮助,与爷爷奶奶、寄宿家庭的亲戚或是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老师无法敞开心扉,很容易导致自卑、逆反心理,无心学习。而且由爷爷奶奶带孩子很容易因溺爱导致任性,盲目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作业等拖延懈怠,成绩下滑。在实地调查中,部分孩子的爷爷奶奶表示“孩子作业多,不想做就歇歇”等,滋长孩子的懒惰心理。

其次,学习教育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成绩,很大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思亲心理,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教师调查问卷反映,班上的部分留守儿童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上课比较沉闷,和老师互动不积极。二是学习动力不足,留守儿童的家长虽对孩子抱有很大期望,但是对孩子的学习缺乏陪伴与监督,孩子成绩往往处于班级中下水平。

(五)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

在调查中,笔者就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进行调查(详见表4)。结果显示,乡镇小学学生家长和城市小学学生家长大多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但是,乡镇小学的学生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不管不问”的比例达到近15%,差不多是城市小学学生家长的三倍。这部分“不管不顾”的家庭导致学生英语成绩在班级中后,在其学生问卷中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不如受家长关心的孩子。关心孩子英语学习的家长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鼓励与奖励为主,一种是以打骂训斥为主。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利弊,但总体上家长以鼓励与奖励为主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与兴趣高于受打骂训斥的学生,但在小学阶段英语成绩的反映上没有太大差距。

“家长教育方法与孩子学习困难有关。教育方法欠妥,教育子女过于严厉经常训斥和打骂,或者放任和宠爱,这两种不良的教育方法常使儿童无所适从,导致心理问题的发展,继而发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减退,难以正常有效地听课做作业,以致学习成绩下滑”[4]。小学阶段都是被拥亟邮芙逃,到初高中的时候家长的教育方式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态度,在成绩的反映上会更明显。

四、结语

此次调查显示,家庭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影响较大,存在五大问题:一是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二是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落后;三是学生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孩子影响巨大;四是留守儿童问题;五是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和能力水平与孩子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该调查只是在一个地区的几所小学进行,只能代表学生家庭因素对其英语学习影响的现状,要全面了解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家庭影响因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邹为诚,石涛阳,张少林,陈思t.家庭背景对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影响[J].国外外语教学,2005(04):14-21.

[2]马梅芬,朱蕾,杨小钧,王振宏.父母婚姻冲突与初中生学业倦怠的关系:共同教养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01):21-29.

[3]郭晓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2(02):22-23.

[4]黄旭,静进,黎程正家,陈学彬,李艳芳,阮世晓,王云娥,罗平,何淑华.儿童学习困难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05):300-302.

项目来源:

高三父母寄语篇10

我捂下层叠起伏的心情,潮润难收。

这些话,我不知在电话里给母亲重复过几次了,但是,性情固执的母亲还是坚定着她的做法,用自己独特示爱的方式,用一颗温柔的心,表示对儿孙的一种牵爱,拦也拦不住。我每次想起,眼睛便裹挟着烫热的泪水,心也是柔软的阵阵温暖。

父亲是一名工人,年轻时一直奔波在大西北建筑战线上,后来年岁已高,组织上才把他给调回了内地,那时我和大哥已参加了工作,只好留在了西部边陲。5年前,父亲突然病故,这让母亲很孤苦,在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后,面对着孤零一人的母亲,我们却犹豫了,几次商定欲把母亲接出来同住,但倔强的母亲说啥也不肯答应,我们心里都明白她对父亲那满是眷恋难舍的心,更怕的是会给我们儿女添了麻烦。无奈之下,我们哥俩儿约定,每月都要给母亲寄上一笔钱,虽然我们也知道,那些钱根本不是母亲的依靠,她是一个退休老职工,收入已够其生活下半生了,但我们却也只能用这最原始的方式表达一份孝爱。

以后的每月5号,也就是我开薪水的第二天,我都雷打不动地从邮局汇去200元钱。刚开始时,母亲决意不肯收,但最后还是在我们几乎苦苦的请求下,终于才接受了这份来自高原的孝敬。

去年夏天,儿子终于考上了大学,这个消息,又一次让远在内地的母亲欣喜若狂,她的嗓子像被噎着似地,半天没了话语,从她那有点儿抖颤的声音里,我已读出母亲的极度兴奋。春节前儿子放假归来,妻子也是一阵激动,家顿时便被一种喜庆的气氛充盈着。晚上,一家三口围聚在桌前,边吃边聊,儿子却急促地告诉了我一件稀奇事:“家里虽也不宽裕,在学校时,我却从未申请过困难学生补助。可是在开学后的第三个月起,我每月就陆续收到了一份汇款单,连汇款地址和名字都没写。” “真有这种事情?”事情来得唐突,我也弄不清来龙去脉,一脸狐疑,心底却有了结。妻子也直瞪眼睛望着我,满脸的纳闷。

春节时我带着妻儿回老家探亲,母亲几乎雀跃起来,不大的小屋顿时溢满了她的欢声笑语。母亲神情依依,眼光始终追逐着我们的背影,满脸的灿烂。只是我也心恸地发现,一年没回,母亲却迅速衰老了,皱纹布满眼角,脚步也蹒跚了,腰也弯曲着,如那半月的弓,顿在了那里。只是她的身体很硬朗。

路途遥遥,我并没给母亲带回什么,只拿出了一些钱,双手递给母亲,算是我的一点儿孝敬。母亲瞧见了,急急地摆着手说:“我有钱啊,不需要你们还给钱。”说着她叠着小碎步,急溜溜地走进里屋,从一个小布袋里掏出两张存折,对我说:“你们哥俩儿今年给我寄来的钱我一分未动,都给存上了。”我的心于感动里慢慢被濡湿了,溢满了最真挚的爱意,翻看着这两张存折,又抬眼望了望母亲,心中有一种情愫弥漫开来。我的脑海里大略地盘算一下,母亲的钱好像应该不只这些,陡地我心里一闪念,莫非儿子在大学里收到的那些汇款,一直都是母亲给寄的?

两天了,母亲却对此事只字未露,我终于沉不下心。晚上饭桌上,直接问起了母亲,母亲满脸惊恐,把头摇得如拨浪鼓一般;“没有那回事,别瞎想。” “但你那存折上怎么少存了不少钱?”最后我还是把话给挑露了出来。这时母亲表情很尴尬,脸红了,支吾了一会儿,见事情瞒不下,才道出了实情:“那钱我邮给孙子了。”她又接着说:“但又怕他知道了不肯收,所以我也没让写清名字和地址。”我心一阵起伏:“那钱可是我们孝敬给您的,怎又寄给了孙子?我们给的够他花费,您也别太娇惯着他。”还没等我说完,母亲的脸色就不悦了,迅速抢过话头:“平时孩子们都不在我身边,那钱我也用不上,他现在正上着大学,需要我怎不能给他?”母亲说着这话,眼睛也模糊了起来。母亲又接着对我说:“你不知道,那钱花在儿孙们的身上,我心里特舒坦,就好像你们始终都还在我身边,我们这一大家子人从来不曾分开过。”

母亲的话让我的心熨帖地涌着暖流,眼中的泪珠也如打开的闸门,无声无息地滚落下来,渗进了饭菜里。突然我明白了,儿女是母亲天空中的暖太阳,温馨着她的生命,也是她日子里的珍珠,给了她无限的甜蜜和缱绻,却惟独没有了自己。

几年前已过去的那件事又历历显现在我眼前。

前年9月下旬的一天,北风已早早地凛冽着西北高原,让人禁不住从心里发着寒颤。我出差到外地,不料途中发生了意外,庆幸只是一条腿骨折了。那些日子,妻子在医院忙前忙后地服侍我,回家又要照顾上高中的儿子,原本不想让母亲知道这件事,我想等治愈后,再把钱一并给她汇去。两个星期后的一天,大清早妻子提着饭来到了病房,一开口便告诉我:“今早母亲来电话了,她问我你这段日子很忙吗,怎么没了消息,我撒谎说你在外出差了。”又过了一个星期,妻子告诉我:“今天母亲又来了电话,没多问什么,只是问我你什么时间能回来。”妻子自言自语着:“看来母亲对我的话有怀疑了,因你的工作平时很少要出差。”一个月后,我终于出了院。回家的第五天,大清早就传来一阵急急的敲门声。妻子拉开门一看眼睛惊直了,门口站着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我也很诧惊,母亲虽然身体一直很硬朗,但路途有几千多里,天气又寒冷袭人,她一路颠簸,要转多少路途,吃多少劳苦啊!想到这儿,我的心就不住地酸痛着。母亲顾不得高原反应,看到我两脚扎着绷带蜷躺在床上,她惊奇地张大了嘴巴:“怪不得这段日子我眼皮总在跳,心里犯嘀咕,几次也是你媳妇接电话,也没接到你们的汇款单,我就担心你有事情,果真是你伤着了。”说着母亲的眼圈都红了。

我连忙讪笑着对母亲一个劲地说:“没大碍,这事我想等治愈了再去电话告诉您。”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接不到你们的消息心有多担忧啊!”母亲说着声音都抖颤了,她从衣袋里掏出一纸包,展开是整齐的一沓钱,对我说:“你们现在治病需要钱,这钱拿上,治好腿要紧。”但我们怎能忍心收下母亲的钱?那个纸包在我和母亲手中推来推去,最后母亲有些恼怒了,态度很坚决,我们难拗过母亲,收下了她那还带着体温的纸包时,我已经是涕泣泪下,妻子也倚在床头,哭出了声。

母亲在我这里只住了一个多星期,她又转道去了大哥那里,看到我们都平安无事,才放心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母亲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无法平落,一想到母亲为儿子牵挂不已的心,一想到她不拒劳远地来看望儿子,我的心就一阵温热。原来每月我寄去的那份汇款单,成了向她报平安的一张无形通知书,成了她生活的亮光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