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16 08:44:24

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篇1

从前,一个出生小村子的男孩,

考取了中国第一大学——

清华

接到录取通知单的一刻,

他犹豫了——

一方是前途无量的名牌大学

一方是母亲的艰辛

他夹在两者中间久久不能抉择

如果,去大学念书

母亲一定会很累很辛苦

如果反之不去

那么,一生经过另一个转折

走上另一条路。

母亲知道了,

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念。

她不想让儿子因此折腰。

每当初三学校就要家长送米。

母亲患病在床,

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更不用说种田种米。

结果,母亲驻拐去别的村子里

讨来杂色米,初三装进麻袋

送进学校。

伙食师傅见母亲一连三个月都是杂色米,

为此很生气。

得知真相后,

他悄悄告诉校长,

校长免除了男孩三年的学费,

还免除了母亲送米的义务。

那一天,彩旗招展,锣鼓喧天。

那三袋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被送到台上。

男孩知道事情的原委,

扑进母亲怀中嚎啕大哭。

母亲却慈爱地一笑,

示意儿子不必伤心,

没有关系。

很多年过去了,

母亲的故事篇2

(一)掏麻雀

农村的冬夜很是漫长,早早地吃了晚饭,一家四口便坐在了热炕上, 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不闲着,要么织毛衣,要么缝衣服,要么编草辫。父亲呢,如果学校没有什么事情,就会陪着我和弟弟玩扑克、下象棋,有时还玩一种“打鼻子”的游戏。遇到天气好的晚上,父亲会带着我和弟弟到院子里“掏麻雀”。拿上手电,爷仨便顺着屋檐仔细地照着 ,在手电筒强烈的光柱下,麻雀会一动不动。一旦发现目标,父亲会把手电交给我或弟弟,我们负责照明,父亲则轻手轻脚地上前,双手迅捷地捂住麻雀,我和弟弟便会大声地欢呼,父亲则小声地:“嘘!别把他们惊起来。”我和弟弟便大气不敢喘地屏气凝神,蹑手蹑脚地紧跟着父亲奔向下一个目标。运气好的话,一晚上能捉个三只两只的,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空手而归。如果说捉麻雀是件有趣的事,那么,吃麻雀便是件幸福的事了。父亲会把捉来的麻雀用泥糊了放到灶膛里烧,不能用大火,就用麦桔草细火慢慢地烤,我和弟弟围在父亲身旁,看着父亲一手拿着用粗铁丝弯成的放着麻雀的夹子,一手小把小把地添着柴火,氤氲的火光映着父亲发红的脸……弟弟总是性急,一直问“好了吧?好了吧?”父亲总是不急不忙地说;“别急,快了。”在弟弟一句句的催问下,在父亲一声声的应答中,小麻雀便烤好了,享受美味的时刻也到了。父亲会小心翼翼地剥开泥巴,摘出麻雀肉给我和弟弟吃,一人一只麻雀腿,一人一点儿胸脯肉,父亲摘得很仔细,我和弟弟等得也很耐心……有时捉得三五只,父亲也会让母亲加点佐料放锅里蒸给我们吃,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唇齿间好象还留有余香。

我问母亲:“小时候生活困难,吃个麻雀都感觉是美味了吧?”母亲笑了,说:“咱家还没困难到那个地步。还不是你爸惯孩子,哄你俩玩嘛。” 是的,这应该上小学以前的事情,大约六七岁吧,上小学后,我的记忆中只有点着煤油灯学习的记忆,好象再也没有随父亲掏过麻雀呢。

(二)父亲打我

母亲说:“你爸疼孩子,从来没打过你们。”我说:“那是你打我们了。”母亲说:“你俩从小听话,不用我和你爸打。”我笑了,说:“俺爸打我来。”母亲吃惊地问:“真的?因为什么?”大约是小学一年级的事情,外祖父从哈尔滨给我和弟弟捎回了十多本《红小兵》杂志,每天晚上父亲都会让我读几页。某天晚上,写完作业,便趴到炕上读《红小兵》,弟弟不识字,只会在旁边看热闹,我读给他听,父亲要求他听完后背下来,“毛主席啊毛主席”,我大声地读着。“重读。”父亲说道。“毛主席啊毛主席”,我又读了一遍。“重读!”这时父亲的声音有些严厉。“毛主席啊毛——”“啪!”我的声音还没落下,父亲的一巴掌就落到了我的背上,“重读!”我愣了,仔细一看,呀,怎么是“毛主席啊共产党”?只好又重新读了一遍:“毛主席啊共产党”,下文还有什么内容,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一巴掌。

母亲笑着说:“确实该打,你小时候总是粗心,每次考试都要嘱咐你认真检查,十回你得有九回漏点什么。是打得你轻了。”我说:“可能,不过我现在已经很细心了,我经常会给我的学生讲这个故事呢。”母亲说:“怪不得你记得这么清,原来你是经常复习。”

母亲的故事篇3

《母亲的故事》这本书,我读了许多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了!

这个故事讲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从死神的受里抢回死去的孩子。在雪地里唱歌;抱起又冰又尖的刺;失去了迷人的双眼;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最后,当母亲看到孩子在那很幸福,很快乐。就求死神把孩子带到幸福的天国去。从中我知道了:每一位母亲为救自己的孩子,宁愿牺牲一切,甚至是生命。

对于母亲的爱,我是真正有体会的。一天深夜,我发高烧了,快到四十度了。那天正巧不在家,而且还下着像冰雹一样的大雨。妈妈连忙把我背起来,把雨伞拿上就急急忙忙跑往医院了!我在路上冷得发抖。妈妈慢慢地把我放在大树下,脱下外衣,连忙披在我的身上,把我报起继续跑。我们到了医院,妈妈已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汗像断了线的珠子大滴大滴地落下来,衣服已经滴水了!我的衣服还一点都没有湿!妈妈扶着板凳休息了好大一会,才气喘吁吁地说:“宝贝,呆会打针时要是痛就报着我,可别哭出来,这样你可就变小了!”听了这句话,我眼前的一切东西都变模糊了!

是啊!母爱可真伟大!以后我一定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妈妈多有一些休息的时间。我还要好好学习,让妈妈少操一份心!

母亲的故事篇4

没有血缘的她俩成了母女

1983年3月16日,是一个让范方和永远难忘的日子。那时,年仅27岁的她是成都火车站商场的职工。这天傍晚,她在商场外面的角落中看见一个小包裹,范方和轻轻翻开包裹一角,只见一个女婴眼睛紧闭,面部浮肿,人显得非常瘦小。紧接着,她又发现女婴的小手上还系着一张纸条:无名女,1982年10月24日出生。范方和立刻明白了,这是一个不到半岁的弃婴!

寒意料峭的3月,如果让这个弃婴在这里过夜,只怕明天早上她连小命都没有了。顿生怜悯之心的她决定把女婴抱回自己的单身宿舍。回家后,范方和给女婴洗了澡,又到外面买了一袋米粉兑好后喂她。看着女婴吞咽的样子,小脸蛋上不时浮现出一丝乖巧可爱的笑意,范方和感到很欣慰。

第二天,范方和向商场领导请了个假,把女婴抱到了儿童福利院,可福利院的人说,这样的孩子我们无法接收。范方和只好把这个3斤1两重的女婴暂抱回家养着。在她的调养下,女婴的眼睛有神了,小脸也比刚捡来时变得圆润起来。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半个多月,范方和对这个捡来的女婴渐渐有了感情,她忽然觉得自己有些舍不得这个可怜的孩子了。三思之后,还没有结婚的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收养这个孩子,给孩子取了个名字:范承奇,并把她叫奇奇。她希望自己的行为能给这个弃婴一个奇幻美好的未来。随后,范方和到民政部门正式办理了领养手续。

几天后,家人知道范方和居然领养了这个孩子,全都持反对意见。但家人谁都无法说服固执的范方和,只好任由她去。弟弟忿忿地说:“你的心肠软没错,但一个人做事要有理智。你贸然领养一个弃婴,今后有你发愁后悔的时候!”

果然,发愁的时候很快就来了。收养奇奇3个多月后的一天,奇奇突然发病,身体猛烈抽搐,屎尿都憋出来了。范方和惊慌不已,急忙带奇奇到市儿童医院看病,经过诊断,医生神色严肃地告诉她:“你的孩子体质很差,而且患有先天性癫痫病和中度智障。这病要治愈比较难,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医生的话让范方和顿感当头一击!在回家的路上,抱着奇奇的她眼泪忍不住流下来,但她和奇奇的母女情缘已让她顾不得这些了,有愁无悔的她只有一个心思:“今后不管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奇奇养大,还要争取把孩子的病治好。”听说按摩有助于治疗癫痫病,范方和开始向老中医学习按摩疗法,每天下班回家,哪怕再累,她都要为奇奇做理疗按摩,这样的理疗按摩,一做就是20年!苍天不负有心人,也许是范方和的执著爱心和精心照料感动了上帝,多病的奇奇闯过了一道道生死关,身体逐渐变得健康起来。

因“人”制宜

老年大学收了个少年学员

日子去了又来,芙蓉花谢了又开。时间一晃,奇奇已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入学前的智力测试中,奇奇表现得比同龄的孩子差很多,许多学校不愿意接收这个孩子。可孩子不读书怎么行?开学前的那段时间,范方和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她四处托人求人,总算让7岁的奇奇入读于成都汪家拐小学。

尽管范方和配合老师全力辅导女儿的学习,然而智障形成的巨大障碍仍旧使得奇奇的成绩在班上最差。但范方和没有泄气,上班忙碌的她,每天下班后都拖着疲惫的身体,一边辅导奇奇学习,一边努力给奇奇治病。

奇奇读小学2年级时,范方和听说舞蹈对于智障患者的协调性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马上决定把奇奇送到成都市青少年宫舞蹈班。青少年宫开始不愿意接收动作笨拙的奇奇,但在知道内情后大受感动,不收一分钱接下了这个特殊学员。在舞蹈班,奇奇成了一个“看点”,笨手笨脚的她常常逗得众人哄堂大笑!到后来,奇奇回家对范方和说:“妈妈,我不想再去跳舞了,我跳不好,同学们都在笑我。”范方和找到老师,谈了奇奇的自卑心理,请老师帮助她克服这种心理。同时,她又对班上的学员讲了奇奇的病情,希望她们能帮助奇奇。那以后,同学们再也不忍心看奇奇的笑话了,奇奇也从舞蹈训练中使自己的协调性得到了一定的矫正。为了给奇奇治病,范方和花光了全部的工资和积蓄,8小时以外,只好去做兼职,夏卖冰糕、饮料,冬卖小火锅,以补收入的严重欠缺。

奇奇勉强读完小学后,因学习成绩一直拖班级的后腿,使她变得挺自卑的,她哭着对范方和说:“妈妈,我说什么也不想再读书了。我在班上总是赶鸭子,我好没有脸哟……”面对哭泣的奇奇,范方和也觉得,再读下去,可能使孩子变得更加自卑,但她应该学一点赖以生存的实用技术。思来想去,她决定让奇奇学习推拿按摩,这是一门相对容易掌握的实用技术。主意打定,范方和通过在成都青羊区老年大学的熟人,让14岁的奇奇成了老年大学中唯一的少年学员。在老年大学,奇奇主要学习推拿按摩,同时也兼学普通话和烹调。

1996年9月,范方和所在的单位经营不下去,她以2万多元买断工龄,年至四十的她成了一名无业妇女。拿着2万多元钱,她的心中漫过一缕缕哀伤、迷惘,甚至还有些恐惧,她知道今后的路肯定会更难了。但她马上想到了奇奇,想到了这个和她一起生活了13年的孩子。奇奇现在就是她的全部精神寄托和情感依靠。范方和在心中狠狠地发誓:这辈子就和奇奇患难相依,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要让奇奇有一个不再充满苦难的未来!

这以后,范方和每天的工作就是陪同奇奇在青羊区老年大学学习,她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和慰籍都寄托在了这个没有血缘的女儿身上。在不断的学习和治疗过程中,奇奇的智障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好转。

范方和的故事感动着这个城市,人们尊称她为“成都母亲”。2000年9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科教授曾文斌得知这对蓉城特殊母女的情况后,深受感动,他主动找到范方和,诚恳地说:“你如此博大的爱心让我很感动,这样的事我也许做不到,但我期望能为你们做一些我可以做到的事。”在曾教授的热心帮助下,奇奇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学习推拿按摩,在曾教授和该院吴左联副教授的亲自辅导下,奇奇的推拿按摩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2003年6月,奇奇演示的“传统颤法及各部位操作”获得了四川省反射医学协会颁发的“全省首届足部反射医疗保健学术交流成果奖”,这是在四川省范围内,残疾人在推拿按摩领域获得的最高荣誉。这以后,找奇奇做推拿按摩的病人开始多了起来。

2004年7月,母女俩的生活开始了新的转机:在社区组织的关心下,以母女俩名字命名的“和奇理疗按摩店”在成都白果林小区开业。曾文斌教授始终很关注这对母女,在“和奇理疗按摩店”开业后,他建议并帮助母女俩推出了针对智障儿童的推拿按摩理疗,这一理疗项目在中医专家的支持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颇受患者家长的欢迎。有了这样一份前景看好的产业,范方和对女儿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感谢母亲

女儿好想报答妈妈的爱

打女儿懂事开始,范方和从没隐瞒过奇奇的身世,她相信在人世间,纯真深厚的感情常常重于单纯的血缘关系。养母对奇奇的深厚感情,让她觉得这世界上只有身边这一个妈妈。博大的母爱,不但改变了奇奇的命运走向,也让奇奇的性格一天天变得开朗而自信。闲暇里,奇奇最喜欢唱歌,妈妈就鼓励她在社区和老年大学的活动中表演。2006年夏天,央视节目组来采访母女俩,奇奇清唱了林俊杰的《江南》,那声音和韵味模仿得极到位,让节目组很难相信这是个智障的姑娘。

奇奇正处于喜欢做梦的年龄,为此,范方和经常注意引导奇奇丢掉那些不合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手中的工作。2005年10月中旬,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激励大师、澳大利亚“无腿超人”约翰・库缇斯来成都演讲,范方和专门托熟人帮奇奇买了一张价格不菲的门票。她认为,这样难得的演讲对奇奇的一生都有好处。果不其然,在听约翰・库缇斯的激情演讲时,奇奇的眼泪忍不住一次次流下来。回家后,她对范方和说:“妈妈,我宣布,从今以后,我的偶像就是那位无腿超人,我会努力像他那样去做。”

自打24年前,范方和勇敢收养了智障的奇奇后,不少对范方和有意的男人在得知内情后,也纷纷打了退堂鼓。对这一切,范方和很坦然。她说,让我放弃奇奇,我觉得是对我良心和感情的折磨。

母亲的故事篇5

每一份关心,每一份快乐,每一份知识,每一份……都来源于母亲的关怀下。下面让我来讲讲我和我母亲之间的故事吧!

记得小时候,我和妈妈坐的士车到乡下的奶奶家。突然,在高速公路时,车子翻了身。当时妈妈也不知道会出这种意外,只好把我抱得紧紧的。后来,救护车来了。我和妈妈上救护车,只见妈妈的手一直流血,我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面巾纸帮妈妈檫去血。然后拿出面布把妈妈的伤口抱住。到了医院,医生说妈妈的伤势较严重,所以得做手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答应了,可妈妈却一直摇着头,我俯下身对妈妈说:“妈妈,只要您能好起来,不管多昂贵的医药费,我都很高兴。”说完,医生将妈妈推进手术室。我在外面左等右等,我让自己先镇定下来。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三小时过去了,四小时过去了……医生终于出来了,我赶忙跑过去问道:“医生,我妈妈怎么样?”医生说:“病人可能手上会有一道伤疤。”听完我上心极了,心想:妈妈这么漂亮,要是有了这一道伤疤的话,那可不好了。到现在,妈妈经过无数次的手术,接受了无数次的痛苦。可是,最终还是无法除去这一道伤疤。

每次当我看到妈妈手上的伤疤时,我的心就像打碎玻璃时那样痛。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之间的故事。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有一些感人的故事,说一说让大家帮分担一下吧!

五年级:林宥伶

母亲的故事篇6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给老人设个亲情号码

我的老岳母患中风后遗症和糖尿病后,生活便不能完全自理了。年前,我们曾给老岳母买过一部手机,可老岳母眼睛不太好,看不清上面的数字,有时甚至还忘了开机或关机。后来,我们又专门给老岳母买了一台移动式座机电话,但由于老岳母年龄大了,拨电话时不是记错了数字就是拨错了号码。那天,我从报刊上看到有种移动话机可以设几个“亲情号码”(就是用一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串电话号码),只要按一个特设的固定号码,对方就可以收到。为此,我请我的小外甥女帮忙,给老岳母设了几个“亲情号码”,老岳母试用了几次后感到非常方便,她自己有什么日常生活小事,只要一拨电话就成。老岳母想谁了,就直接拨电话,随即就到,很是方便。

(刘剑侠)

母亲家的保洁员

因为工作忙,家里雇了小时工,每周一次来家做卫生,减轻了我们不少负担。

周末是我给自己规定的孝亲日,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地要去母亲家,陪老爸老妈说话,给他们做饭。母亲非常勤劳,又极爱干净,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是家里的常态。我总是批评妈妈不给我留点活儿,妈妈每次都笑着说:“举手之劳,你一周才来一天,咱好好说说话。”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妈妈家的桌子上有了灰尘,玻璃也模糊了。忽然发现妈妈的眼睛不再尖了,手脚不再麻利了,说话也不再高门大嗓。妈妈老了,我的心开始变得沉重。再到妈妈家时,我便多了一项任务――做卫生。受母亲的遗传,有洁癖的我,不能容忍房间里的灰尘。于是和爸妈聊天的时候不再坐着,而是拿着抹布,擦擦这儿,抹抹那儿,老爸老妈就跟在我身后叨叨:“歇会儿吧,别累着。”我说:“天天工作都坐着,活动活动有利健康。”老爸老妈不再叨叨,转身到厨房为我做好吃的。说真的,收拾完妈妈三室一厅的大房子,我还真有些吃不消。

母亲的故事篇7

女人天唠叨?不假,我母亲就是个爱唠叨的女人。

记得我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向我倒苦水,说我当赤脚医生的爸爸不顾家,别人家需要打个针输个液,只要说一声,他二话不说提起药箱跟着就出去,把家里的大活小活都丢给她。“外面都说他是好人,但只有我才能体会其中的苦处”说我爸爸懒,干农活的时候经常找个借口就开溜,“人家夫妻都是早出晚归一起干活,你看你四叔像不像他?”还说我爸爸不关心她,对她根本就没有感情――我那时候还小,不太理解感情这深奥的东西,不过我隐约感觉到,母亲是个心思细腻的女人,她骨子里其实想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

母亲的唠叨经常是在她跟我爸爸大吵了一架之后――我小时候,父母五天一大吵,三天一小吵,吵架是家常便饭。硝烟散去,母亲的唠叨像涓涓的溪水,慢慢地流,我就像个容器,坐在旁边静静地听。其实我也不完全在听,很多时候“听”也只是做个样子,特别是在家里特别不顺利的那几年,家里的牲畜莫名其妙大批大批地死去,我担心母亲会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所以不管母亲对我说什么,我都装做听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现在想来,我小时候就学会了虚伪。

而听完母亲的唠叨,我就经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不停地骂我爸爸,还产生过推动父母离婚的想法:与其过得这么痛苦这么累,还不如离婚算了?――谢天谢地,幸好我没有完成当时自己认为很正确很伟大的壮举。

后来我上高中上大学,母亲还是唠叨,但她唠叨的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抱怨我爸爸少了,嘘寒问暖多了,不停地问我在外面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有没有受人欺负。我也还是静静地听――惯性定律,我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唠叨。

去年实习的时候,我孤身一人在成都。其实很想家的,只是我没有直接跟父母说想家,担心勾起他们太多的牵挂。他们跑到几十里远的镇上打电话给我,我只一个劲地说我在成都过得很好――其实那个时候挺辛苦的,整天思考的是一个月的生活费怎样才能分在两个月里花,而我在实习单位里所受的种种委屈都省去不谈,听着母亲在电话那头唠叨过后欣慰的笑,我也跟着傻傻地笑。

去年冬天下雪那几天,家里安装了电话,是无绳的那种。

母亲特别激动,她说家乡下了好大的雪,问我成都下雪没有,还对我说,听说成都生活费很高,炒一个素菜都要花3元钱(其实她不知道当时成都普通的一个炒菜已经涨到了5元),家里刚卖了一头200多斤重的猪,估计我已经没有生活费了,叫我爸爸把卖猪的钱寄过来,听着听着我的眼泪就下来了,但我还是假装坚强,哽咽着说我还有不用寄了,骗她说我在成都实习有稿费――因为我很清楚,去实习的头一天,我已经带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去年第一次到成都,感觉成都的冬天特别冷,但心是暖的,整个冬天很轻易地就挺了过来。

现在工作了,每次打电话回家,都是我爸爸先接的电话。爸爸干脆、利落,该说的说了,该交待的交代了,然后问我想不想跟妈说几句,我立马说想,然后我妈接过电话,问我在贵阳过得如何,工作顺不顺利,身体好不好――我马上就想像得出,母亲已经站在电话的旁边,准备好了一大堆对我唠叨的话。

母亲的故事篇8

地点被德军占领后的南斯拉夫/民居里

人物瓦尔特的母亲,花甲老人(下简称“母亲”);

特洛耶夫,游击队员,瓦尔特的战友,20多岁(下简称“耶夫”);

盖世太保(下简称“太保”);

德国士兵两名,一个头衔稍大一点(下简称“德甲”“德乙”)。

[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渐渐由远及近。

[幕起。母亲趴在门边仔细的听着外面的声音,突然一个很响的枪声吓坏了母亲,母亲惊恐

的对着墙上的十字架祷告。

母亲仁慈的主啊!保佑我的儿子平平安安!保佑他躲过一切危险,尽快回到家里!阿门!(在

胸口画十字)

[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停止在母亲的门口。远处还有杂乱的枪声传来。

[母亲警觉的站起身,走向门边。

[响起敲门声。

母亲谁?

耶夫(急促的敲门)开开门!请快开门!

母亲(怀疑的)你是什么人?

耶夫我没有时间解释,我正被德国鬼子追赶!

母亲(犹豫)我……我不方便给你开门,你快走吧!

耶夫求求你!他们就要追上来了,(枪声和脚步声渐近)快开开门!我不会伤害你!

母亲你快走吧!我帮不了你!

耶夫(哀求)求求你,让我进去躲躲吧,我就要没命了!

母亲(动心)

[远处传来人声。

德兵快!他往那边跑了!追!

耶夫快快门啊!求你!

母亲(坚定信心,伸手开门)近来吧,孩子!

耶夫(赶紧回身关门)谢谢老妈妈!有地方能让我藏一下吗?

母亲(回头看了看)你从后门出去,院子里有棵枯树,你躲在树洞里!快!

耶夫(和母亲有个眼神交流,赶忙跑出去,到了门边,回头)谢谢老妈妈!

[耶夫刚躲好,前门又有人敲门,声音很响。

德甲开门!开门!

母亲(稳定一下情绪)来了,来了。(把门打开一道缝)你们……

[门被一脚踢开,冲进来两个德国士兵。

德甲老太婆,有没有一个人跑进来?

母亲(紧张的)没……没有,我一直在做祷告。

德甲没有?我明明看着他跑过来的,你要是不老实,我这枪可就要走火了!

母亲(恐惧,但又表现出镇静)真的没有,我们家就这点地方,你到处搜好了。

德甲好!搜!

[两个人一个进里屋搜,传来东西打碎的声音,一个在外屋看了看,发现有个后门,欲出去。

[母亲紧张的看着他。

[另一个德兵正好从里屋出来。

德乙没有人!

德甲恩!你出去看看!(自己不敢出去)

德乙(硬着头皮)是!

[跑出去,立刻传出一阵枪响。德乙又跑进来。

德甲你小子干什么?

德乙(胆怯的)天太黑,什么也看不清,院子很空,我就打了一梭子子弹,应该没有人。

德甲(肯定的)恩!(对母亲)你老实交代,人被你藏哪了?

母亲真的没有人进来过,你们也都看见了,这屋子里确实没有人啊!

德甲哼!算你走运!要是被我发现你藏匿游击队员,(狠狠的盯着母亲)哼!我们走!

[德兵离开,母亲赶紧把门关紧,又趴在门边听了一会,声音远去了,才来到后门。

母亲孩子!孩子!你没事吧?

[一阵响动,耶夫捂着左手臂从后面走进来。

母亲孩子!你受伤了!快!躺下,我给你包扎!(拉住耶夫躺到后区的窗户下面)

耶夫(害怕,疼痛)啊——!

母亲(安慰)别怕,孩子!(拿来纱布、酒、镊子,又在壁炉里放了把钳子)我这没有,

你忍忍。

耶夫(早已满头是汗)恩!

母亲(先用酒消毒,用镊子寻找弹头)弹头不深,马上就好!

耶夫(咬着牙,忍不住发出叫声)啊!

母亲好了,好了!(取出弹头)下面我要给你止血,会很痛,(给耶夫一条毛巾)你咬住!

耶夫(无力的张开嘴,咬住毛巾)恩……

母亲(拿出火里的钳子)把头转过去!

耶夫(可怜又害怕的照做)恩……

[用钳子烫伤口,耶夫浑身抽搐。

耶夫(表情转舒缓)谢谢老妈妈!

母亲你是第一次中弹吧?

耶夫你怎么知道?

母亲看你的表情就知道。都有第一次,我儿子第一次中弹也是我帮他包扎的伤口。(提起儿子母亲又忍不住掉下眼泪)

耶夫老妈妈,你怎么了?你的儿子是不是……

母亲他和你一样,也是……

耶夫你看出我的身份了?

母亲当然,他和你一样是游击队的,为组织传递了不少情报,三天前他出去执行任务后就在也没有回来……

耶夫您的儿子是不是叫瓦尔特?

母亲是!是!你见过他?他在那里?

耶夫他……他……

母亲怎么了?快说啊!是不是……死了……?(表情痛苦)

耶夫我是他的同志,三天前他就是和我一起执行任务的,接头的时候被敌人发现他为了掩护我脱离被敌人抓去了,经过一夜的折磨,他没有说出一个游击队员的名字,最后……最后……

母亲(失声痛哭)不要说了!不要说了……

[耶夫看着母亲哭泣,不知所措的站在一旁,欲言又止。竟也默默的哭泣起来。

[母亲突然止住了哭泣,开始默默的祷告。耶夫始终象个懦夫一样站在一边。

母亲我儿子临走前交给我过一样东西,(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他说这里的人名字很重要,如果他回不来就交给他的同志。

耶夫(接过本子,擦擦眼泪看了看)啊!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东西!我这次的任务。

母亲(苦笑)就算我这老太婆将死之日还能为国家做点贡献吧。

[急剧的敲门声和喊叫声。

母亲快!你快躲回去!他们又回来了!

耶夫(把本子装好)好的!(又躲回后院)

[母亲开门,发现外面站着一个人。那人走近来,环视一周。

太保你是瓦尔特的母亲吗?

母亲(紧张又很快镇静)我不认识他,你找错人了。

太保不要装了!你儿子已经死了!我是来要那份名单的,交出来吧!

母亲我不知道什么名单。

太保还嘴硬是不是?(欲掏枪)

母亲你打死我我也不知道!

太保这可是你自找的,固执的老太婆!(掏枪)

[一声枪响。

[太保倒地。耶夫从后面开的枪。

[耶夫恐惧的把枪扔掉。

耶夫我……我……我杀了他?天那!

母亲(惊恐的看着耶夫)孩子!孩子!(蹲下来抱住了他)不要害怕!

耶夫我该怎么办?

母亲(看看地上的死尸,又看看耶夫)你把他抬出去吧,我不想在自己的家里看到敌人的尸体。

[耶夫硬着头皮把他抬到后院去掩埋。

[母亲痛苦的环视周围,再次祷告着什么。然后从口袋里拿出刚才的小纸包,把里面的药粉倒在装满水的杯子里,皱着眉头喝了下去,原来是毒药……

[耶夫回来,看见母亲靠着椅子闭上了眼睛,他端起杯子,发现了什么。

母亲的故事篇9

奶奶与母亲

母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母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母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母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母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母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母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母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母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母亲的额头,冲着母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母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母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母亲讲过的故事。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母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 10《读者》作者尹定瀚)

1.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母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3分)

2.奶奶对母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3分)

3.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3分)

4.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3分)

5.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2分)

答案:

1. 奶奶表面上对病危的母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留恋,实质上是不想让她的儿子带着牵挂离去,表达了奶奶对母亲深藏不露的爱。。

2. 母亲去世后,奶奶的头发一夜变白;一个星期奶奶一粒米都未曾下肚;“我”劝奶奶“想母亲就哭出来”,奶奶说“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3. 用来对比手法;儿子落水,不会水的母亲下水施救;母亲落水,年轻力壮的儿子仅伸出扁担施救。用意在于自然引出故事的主旨: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

母亲的故事篇10

今天,我阅读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最后的母爱》。这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它讲述了一位母亲伟大的故事:有一位身患绝症、年过六旬的老母亲,明知道手术无法使她的生命得到延长,只会让她白白地承受手术给她带来的痛苦,但是她为了给自己的儿女们一个希望,请求医生给她做手术。手术完成后,这个在儿女眼中从不麻烦人的母亲却尽情地麻烦着她的儿女。她这样做是因为她希望等她不在世的时候,儿女们会因为已经尽心尽力了而不会感到太悲伤。读完了这个故事,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或许有时会对一个陌生人的一点关怀而心存感恩,却对母亲的大爱熟视无睹,嫌她唠叨,或因一些小事而对母亲大发雷霆……然而,母亲却永远在一旁默默地支持着我们,耐心的开导和教育我们,给予我们支持与鼓励。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聆听完母亲的唠叨,诚恳地面对母亲严厉的批评,感悟母亲用意……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母亲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放弃一切、可以把孩子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地活着,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故事里,我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

初一:摄氏度4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