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0:16:33

合力范文篇1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哪个领域、哪个方面或者哪一部分人的和谐,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下大功夫、苦功夫、长功夫;不能仅靠少数人,需要全民行动、人人参与、个个尽责。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就来自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汇聚而成的合力。有了这种合力,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从而不断增进人们之间的团结,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人们之间的团结、整个社会的和谐,又有利于更好地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力量激发出来、凝聚起来,形成更大的合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谐与合力,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谐聚合力,合力促和谐。

和谐社会的实现,是团结奋斗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然而,这种力量还须被激发出来并形成合力。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努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社会能否形成合力、实现和谐,首要的就在于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方向。就像一个乐队,如果各定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就无法演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思想认识和工作精力集中到构建和谐社会上来。

合力范文篇2

一、“合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合力”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领导班子合力就是班子成员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增强班子合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合力是班子工作的基础条件。任何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实际上也就是班子工作的目标。个人目标是集体目标的分解,科学的分解目标与科学的综合目标实际上也体现了工作的整体性与系统性。通过制订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和目标激励机制,把班子成员的工作统一到实现目标,为目标奋斗的合力上来,有合力才能保证目标的一致性。

2、合力是班子成员履行职能的基本保证。班子成员有各自的分工,但分工不分家。他们在履行各自的职能时,心相聚、力相合,班子成员才能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合力就难以履行职能,没有合力就难以保证目标的统一性,就象拔河比赛,不在人多,贵在步伐一致。

3、合力是班子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团结是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团结才有力量,增强班子成员的团结与协作,才能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评判班子建设的好坏,合力如何是关键一条,合力不强的班子,唱功虽好只是花架子,“功力”再强也是发散性的。

4、合力是班子绩效的重要保障。部门或单位取得的绩效,归根结缔它是在所在部门或单位班子的领导下带领其他人共同奋斗而取得的,班子绩效是班子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班子合力作保障,班子取得理想的绩效是不可能的。

二、当前基层班子“合力”方面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合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

1、“貌合神离”型:领导班子成员表面上看起来关系不错,实际上各动各的脑筋,“合作不合力”,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

2、“合而不力”型:领导班子成员虽然在一起相处共事,也形成了一定的力量,但合力不强,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不能真正从意识和认识上自觉维护团结,既不拆台,也不补台,各人自扫门前雪,岂管他人瓦上霜,缺乏团队精神。

3、“独力独行”型:领导班子成员中只有个别主要领导出力,不能有效发挥其他班子成员的作用,主要领导大包大揽,独力拉车,其他成员袖手旁观。

4、“磨擦抵消”型: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存在不团结现象,相互之间有矛盾、有磨擦,台上握手,台下踢脚,你唱西游戏,他弹东传奇。你看我不顺眼,我瞧你不舒服,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力与力内耗。

(二)原因剖析

上述班子“合力”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结构欠合理。由于班子成员年龄、性别、个性、文化知识等的差异,给领导班子的组合带来困难。组合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是一门艺术,“强强联合”不一定就能发挥最佳合力,由于组合不当,使得班子的气质结构缺乏刚柔相济,年龄结构无法形成梯形,知识结构也欠合理。

二是搭配不科学。由于班子成员的专业、风格不同以及党政之间、主管与分管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别,往往使得班子成员在工作中的搭配缺乏科学性。社会性与专业性,或者重叠浪费,或者配置不全,有时甚至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工作不能有效配合。

三是运作不规范。这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和不按章办事造成的,主要是缺乏民主或实行滥民主,存在个人说了算或说了都不算以及谁都不说谁都说的情况。

四是认识不到位。班子成员对合力的认识有误区,一种认为只要各尽其力,合力无所谓;另一种存在着重局部、轻整体,重分管、轻协作的倾向;还有的认为合力是形式,强弱无所谓,重个人表现,轻整体形象,喜欢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忽略协同配合和整体优势等等。

三、增强班子合力的几点思考

要切实提高和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必须增强班子合力,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注重班子结构的合理性。增强班子合力与班子结构的组合和优化有着密切关系。要使班子结构达到整体合理,形成优势互补,要重视和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班子成员,尤其是主要领导个性气质结构要刚柔相济。班子有合理的气质结构,能增强内部凝聚力,提高班子战斗力。在组合班子时,不仅要注重工作能力、岗位表现,还要考虑性格气质,以形成班子成员间个性气质的相容互补。二是年龄结构要呈梯形。要大胆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进入班子,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班子队伍,使整个班子既有开拓创新精神,又富有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三是专业知识结构要合理。要考虑班子成员间专业知识的搭配,要按照部门或单位职能、工作性质、岗位要求等来组合班子,以便于班子合理分工和成员能顺利地履行岗位职责。

2、注意班子搭配的科学性。一是在专业方面,领导班子的搭配要根据工作性质、管理方式的不同来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如街道它是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单位,既有区域的多样性,又有广泛的社会性。其领导班子成员在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的搭配上,要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兼顾全面;二是在风格方面,这里的风格主要指性格、志趣、风度、思想品质等精神系统方面的特点,领导班子的搭配应各具不同风格,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如果班子成员间性格不合、志趣不投、情操不同,就有可能思路不一,产生内耗,化解合力;三是党政领导之间和主管与分管领导之间的搭配,要充分考虑年龄、文化、脾气等方面因素,通过科学的搭配,来达到班子成员间工作的密切配合,形成班子的合力。

3、强化班子操作的规范性。要从实际出发,健全和落实好以下几项制度: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度。任何部门、单位,凡是涉及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包括重要部署、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不能搞个人说了算,也不能搞少数人说了算。为加强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要严格执行领导班子的工作制度、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使班子在制度的规范下开展工作,避免主观随意性。二是坚持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有相互鼓勉,又有相互擦背,以人为镜,兼听则明,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风气。班子成员之间经常开展谈心交心,沟通思想,加深了解,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团结,增强合力。

合力范文篇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反腐倡廉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要求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这一要求,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着眼大局,拓展监督内容。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也在不断加强,呈现出监督意识越来越强、监督思路越来越清晰、监督途径越来越多样的良好态势。但也必须看到,目前监督工作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这既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反腐倡廉工作要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就必须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进一步拓展监督内容。一是通过监督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监督检查,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二是通过监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应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部署,找准工作切入点,加大监督力度,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通过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应通过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和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改正纠错制度等,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民主意识,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四是通过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对于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应加强对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防止公共权力滥用。

探索规律,完善监督机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着新情况、呈现出新特点。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提高监督的实效性。从目前监督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看,提高监督的实效性,应在加强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上下功夫,不断完善监督的体制和机制。首先,完善监督的民主机制。把加强监督工作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形成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监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解决好监督者愿意监督、能够监督、主动监督的问题;解决好被监督者不能不接受监督、不敢不接受监督、不得不接受监督的问题。其次,完善监督的运行机制。把完善监督体制和机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用与市场机制相一致、与改革取向相配套的办法完善监督的体制和机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做到能放权的不收权、能分权的不集权、能公开的不“暗箱操作”、能引入竞争机制的不垄断、能靠市场解决的不搞行政干预,等等。第三,完善监督的整改机制。加强监督的目的在于促进改革发展,防止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督要伴随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改革推进到什么领域,监督就要深入到什么领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监督就要着力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因此,既要增强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又要切实抓好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的整改,善于从反复出现的问题中发现规律性,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中查找制度上的原因,及时加强薄弱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形成合力,提高监督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督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各种监督尚未充分形成合力,监督力度不够和效果不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不断拓宽监督的渠道,进一步探索提高监督整体效能的有效途径,真正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应把加强党内监督作为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保证,采取措施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完善议事决策规则和干部选举选任制度,对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特别要解决好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问题;认真实施人大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通过审议核准、民主评议、咨询问政、专题调研等形式,对“一府两院”的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积极开展民主监督,加强与派的沟通协调,广泛征求他们对党政重大事务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推进群众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监督的热情,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和批评权,疏通群众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参与反腐倡廉活动的渠道;适当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在弘扬正气的同时,积极批评和揭露消极腐败现象,推进监督工作深入开展。

合力范文篇4

2004年海通公司对检修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经过对设备工程师、点检员的重新招聘。点检班组由原有的19人缩减为11人。班组全面负责输煤系统的设备管理工作,承担着设备安全稳定的为机组供煤的艰巨任务。“用更少的人去更好的管理好设备”成为班组的一个严峻课题。针对这个课题,班组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点”的探索――激发活力

点检员作为班组成员,可以看作一个“点”。点检员人员调整后,由原来14个点检员骤降为7个点检员,管理的设备范围还是跟原来一样,点检员几乎都出现畏惧情绪,认为要管理好设备难度太大。如何激活点检员这个“点”?班组在部门的指导下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激发了点检员的活力。

“内因”上,班组从点检员的信心和成就感上进行了深度挖掘培养。

信心培养――要管好设备,点检员畏惧心理必须克服。班组鼓励点检员加强学习,树立信心,加强对班员信心的培养。鼓励点检员,不要畏惧失败,在困难中才能成长,要以学习的姿态去面对困难。班组积极宣扬描绘企业、部门、班组美好明天的蓝图,并肯定其中每位班员所作出的非凡贡献,使班员无论对企业、部门、班组的未来,还是对自身发展的未来都充满信心。

成就感培养――工作上,班组坚持让班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原则,让执行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留有空间”的原则。让执行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地去排除困难,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企求最漂亮地完成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不是简单地执行,而是积极地参与策划,注重成就感的培养,从而激发每个人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工作激情。

“外因”上,班组在专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为点检员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用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工作。

检修项目负责人制——检修专业摸索出了一套检修项目负责人制。此制度的实行,解决了设备在定修、随机检修期间运行设备的管理“真空”问题。检修项目负责人担当起了检修期间的各种协调工作。使点检员能有效的对运行设备按计划进行点检。

周期管理革新――在部门指导下,班组对原周期管理操作性差的问题进行了的探索,经过多次反复的修改,终成一套以“日常点检管理”、“短周期管理”、“长周期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周期管理体系。这样为点检员的工作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使点检员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任务。

“面”的探索――凝聚合力

班组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看作一个“面”。如何来提高班组这个“面”的战斗力,打造合力?班组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班组凝聚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共荣共辱感的培养——班组作为一个整体是班员必须具有向心力。强调准确定位自身,要站在班组角度、专业角度、部门角度看问题。强调成员间的沟通与理解,树立大局观念从中培养班员的集体感。树立设备出现问题是班组每个人的“屈辱”,设备安全稳定是班组每个人的“荣耀”的“共荣共辱感”。

团队精神的培养——班组积极宣扬“1+1>2”的团队力量来源的思想。班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积极宣扬以团队战胜困难的工作方法。团队协作是班组的力量源泉。在团队精神思想的灌输下,班组成员已经形成一个互助、互补、共同战斗的团队力量。

合力范文篇5

一、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分管还是不分管,都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当作执政为民和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而不是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公安政法综治部门的一项业务工作来抓。在领导分工上,既要克服“分工分家”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又要克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治安问题突出时重要,太平无事时次要;‘严打’时重要,‘风头’一过次要”的现象,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之中,做到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坚持创安不动摇。

二、在群众参与度上形成合力。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地区建设的程度决定了创建工作的力度、广度和进度,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

三、在主动履行职责上形成合力。各级综治委都有一批综治委成员单位。这些成员单位如果都能主动地履行职责,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其工作局面就会大不一样。应当承认,有些综治成员单位在履行职责上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是有成绩的,但也有些是挂空名不干事的,强调客观原因多,主动履行职责少。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明文规定,凡是综治成员单位都要把当年开展综治工作的情况作为工作实绩加以总结,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四、在构筑防控体系上形成合力。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地的边际界限、城乡界限、工农界限已经变得很模糊,户籍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因此,如果继续采取过去那一套“各自为阵”、“人海战术”等防控手段来做现在的社会治安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尽快打破条块界限、地域界限,建立治安防控体系大格局,采用先进的技术防控手段,不分白天黑夜,不分陆上水上空中,实行24小时全天控制预防,使犯罪分子置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五、在建立新的运作机制上形成合力。20多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直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条支持”运作机制。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情况下,尤其是县市区这一级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许多机构的性质、职能和隶属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县市区大部分有下属企业的系统局公司(即“条”)现在已经改成了股份制企业或者叫控股公司,不再具有过去的领导职能,只是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过去的下属企业不再是隶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条”已经散架。现在所谓的“条”与原来下属单位的链接关系已经分离。作为市县区这个“块”与原来的“条”的关系已经变得很松散,更难以“结合”,而且“块”的职能也与以前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块”对辖区内的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已经由过去的“婆媳”关系变成了现在的服务指导关系。因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而作出新的调整。

六、在奖惩措施上形成合力。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之所以难度很大,就是因为这项工作不光各级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而且还要不断地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而这些投入不可能马上得到回报,这在一切投入强调“回报”和“效益”的今天,是很难推动这项工作的。因此,要创建平安地区,必须对原来的综治奖惩措施和实施办法进行修改,从而推动各种经济成分的单位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此,要进一步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加大依法处理的力度,从而使各单位都重视治安工作。

合力范文篇6

2004年海通公司对检修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经过对设备工程师、点检员的重新招聘。点检班组由原有的19人缩减为11人。班组全面负责输煤系统的设备管理工作,承担着设备安全稳定的为机组供煤的艰巨任务。“用更少的人去更好的管理好设备”成为班组的一个严峻课题。针对这个课题,班组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点”的探索――激发活力

点检员作为班组成员,可以看作一个“点”。点检员人员调整后,由原来14个点检员骤降为7个点检员,管理的设备范围还是跟原来一样,点检员几乎都出现畏惧情绪,认为要管理好设备难度太大。如何激活点检员这个“点”?班组在部门的指导下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激发了点检员的活力。

“内因”上,班组从点检员的信心和成就感上进行了深度挖掘培养。

信心培养――要管好设备,点检员畏惧心理必须克服。班组鼓励点检员加强学习,树立信心,加强对班员信心的培养。鼓励点检员,不要畏惧失败,在困难中才能成长,要以学习的姿态去面对困难。班组积极宣扬描绘企业、部门、班组美好明天的蓝图,并肯定其中每位班员所作出的非凡贡献,使班员无论对企业、部门、班组的未来,还是对自身发展的未来都充满信心。

成就感培养――工作上,班组坚持让班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原则,让执行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留有空间”的原则。让执行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地去排除困难,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企求最漂亮地完成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不是简单地执行,而是积极地参与策划,注重成就感的培养,从而激发每个人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工作激情。

“外因”上,班组在专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为点检员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用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工作。

检修项目负责人制——检修专业摸索出了一套检修项目负责人制。此制度的实行,解决了设备在定修、随机检修期间运行设备的管理“真空”问题。检修项目负责人担当起了检修期间的各种协调工作。使点检员能有效的对运行设备按计划进行点检。

周期管理革新――在部门指导下,班组对原周期管理操作性差的问题进行了的探索,经过多次反复的修改,终成一套以“日常点检管理”、“短周期管理”、“长周期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周期管理体系。这样为点检员的工作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使点检员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任务。

“面”的探索――凝聚合力

班组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看作一个“面”。如何来提高班组这个“面”的战斗力,打造合力?班组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班组凝聚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共荣共辱感的培养——班组作为一个整体是班员必须具有向心力。强调准确定位自身,要站在班组角度、专业角度、部门角度看问题。强调成员间的沟通与理解,树立大局观念从中培养班员的集体感。树立设备出现问题是班组每个人的“屈辱”,设备安全稳定是班组每个人的“荣耀”的“共荣共辱感”。

团队精神的培养——班组积极宣扬“1+1>2”的团队力量来源的思想。班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积极宣扬以团队战胜困难的工作方法。团队协作是班组的力量源泉。在团队精神思想的灌输下,班组成员已经形成一个互助、互补、共同战斗的团队力量。

合力范文篇7

寒食节,因人们在节日期间不动烟火、吃冷食而得名。节期一般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关于寒食节的来历,自古就有许多说法,至今研究者们仍然各抒己见。我们姑且绕过这个问题,只将注意力放到寒食节形成以后的发展演变上,透过它的兴衰来看一下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的互动关系,及其对这一习俗发展演变的影响。民俗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某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轨范性,在不断的重复中,俗民会形成自觉维护习俗惯制的力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民间力量,就是指这种俗民对于约定成俗的事象进行自觉维护的力量。而官方力量则是指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民俗事象所施加的作用力。

寒食节最早被明确记载当是两汉之际桓谭的《新论》,该书卷11《离事》说:“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2)此后一直到北朝时期,从记载来看,寒食的这段历史其实就是它被官方不时禁断的历史。《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周举做了并州刺史后,作吊书,到子推庙中,“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3)曹操也因“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而下令“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4)《晋书·载记第五》提到后赵建平年间,雹起西河介山,中书令徐光将之归因于“去年禁寒食”引得“群神怨憾”而“怒动上帝”。结果石勒只得“允并州得寒食如初”(5)。《魏书·高祖本纪》记载延兴四年二月辛未,也曾禁断寒食。到了太和二十年二月癸丑,又“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6)。

从周举到魏高祖,对于寒食习俗无不加以反对,并在行动上采取禁断的措施。这主要是他们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一般人道主义出发的结果。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得以延续的保障,而在任何社会中,劳动者又都是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生产工具水平较低的状况下,人口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的作用就更加突出。我国东汉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人口相对较少,尤其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争,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兵源又急须补充,造成了人口不足敷用的状况十分严重,也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统治者们看来,由于禁火寒食而造成人员的减少实在是不应该也是不必要的,周举和曹操更清楚地指明了在冬天长时间禁火寒食的弊端,周举说是“岁多死者”,曹操则说“老少羸弱”“有不堪之患”。它“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不人道,于统治阶级的统治有害而无利。我们说,以周举、曹操、石勒和魏高祖为代表,在东汉到北朝时期就形成了移易禁火寒食习俗的官方力量。

但官方对于寒食习俗的否认态度和采取的禁断行动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寒食习俗自觉维护的民间力量在官民双方的对抗中居主导地位,以致于官方也不得不做出些让步,对这一节俗活动进行有限的承认。官方所以妥协的原因,除了当时的统治无力外,从《晋书》的记载来看,更主要的是出于统治者与民众共同的心理素质,即对于违犯禁忌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恐惧。禁火寒食在性质上讲是一种禁忌。当时禁火寒食的民众视介子推为神灵,这个神灵是“不乐举火”的,如果人们不禁火,就违背了神灵的意图,导致冰雹之灾,而冰雹的危害甚巨,尤其对农业生产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颗粒无收,这对一个农耕为主的群体自然不是小事,禁火寒食的意义就是希冀用这个手段来防止冰雹灾害的发生,从而保证一年有个好收成。正如郭于华在《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一文中所说,“民间仪式主要是作为生存的技术而存在的,其遵循的是一种生存的逻辑”(7),禁火寒食对当时这一带的民众来说即是如此。一方面它使人们在行动上力图避免犯忌,虔诚地信仰着他们心中的神明——介子推,严格地遵守着禁火寒食的规矩,不敢马虎;另一方面则在思想上常将不良后果的产生归因于!

犯忌。这样的观念及其逻辑推理的结果很显然也已影响到生长在这个社会中的统治者,因而作为其中一员的徐光才会认为冰雹的发生是“去年禁寒食”造成的,后赵的最高统治者石勒也才会发出“倘或由之而致斯灾乎”的疑问。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曹操那里旗帜鲜明地要禁断的寒食禁火习俗到了石勒那里,是去是留就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石勒思考斗争的结果是部分保留,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民间力量通过其影响下的同样是“俗民”的统治者取得了对该统治者所代表的官方力量某种程度的胜利。

当然,无庸置疑,官方的“移风易俗”对这一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周举成功地使“众惑稍解,风俗颇革”。由此我们说,虽然寒食习俗并没有因为官方的禁断而销声匿迹,也没有因为有限承认而只局限在特定地域内,反而一步步播布开来,从太原一郡,到并州全境,再到并州以外,甚至南朝时已传到荆楚一带,(8)但是如果没有官方的禁断,其传播速度是不是更快一些,一定时间内播布范围是不是更广一些呢?按逻辑判断,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从文献资料来看,西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寒食节还只是一个单一性、地方性的民间节日,节俗活动十分单调,仅有禁火和寒食,流传区域集中在晋地。到南北朝时,其节俗活动从单一的禁火寒食开始向娱乐性方向发展,(9)但它的游戏娱乐性质只是在唐代才达到鼎盛。这当然与唐代特有的社会风貌有关。这一时期,国家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政治稳定的时间也较长,日渐发达的生产力带来了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人性得到较自由的发挥与张扬,呈现一种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唐代最高统治者与寒食最盛行的太原的特殊关系,使得他们对原本不陌生的这一节日倾注了大量热情,从而将一个土生土长的地域性民间节日改造成全民的节日,将一个原本与神灵、禁忌有关的节日改造成娱乐的伦理的节日。

节日之称为节日,有相对固定的节期是一个必要条件。唐代官方规定,寒食节放假七天,大小官吏及军队将士都可休息。假期之长,在唐朝各节中位居第一。而且官户、奴婢也都有三天的假期。这种用法律的形式对节期的规定,是对这一民间节日的官方认可。从此寒食节摆脱了被官方禁断的命运,在官方的支持和倡导下,在官、民双重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了一系列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节俗活动,从而成为唐代最引人注目的全民的节日。时人王冷然有诗《寒食篇》很能说明寒食节在唐代所有节日中的突出地位:“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10)

有特定的节俗活动是一个节日之称为节日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唐代的寒食节节俗活动之丰富,少有其他节日可以匹敌。首先,最高统治者吸纳了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并将其改造成改新火的新习俗,而且在寒食节的第三天,即清明那一天总有赐百官新火的活动,这在唐代的作品中多有反映。比如王濯《清明日赐百僚新火》:“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星流中使泻,烛耀九衢人。”(11)而谢观的《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对皇帝赐百官火的盛大场面描写最为壮观细致。写道:“国有禁火,应当清明……木铎罢循,乃灼燎于榆柳,桐花始发,赐新火于公卿。则是太史奉期,司烜不失。平明而钻燧献入,匍匐而当轩奏毕……振香炉以朱喷,和晓日而焰翻,出禁署而萤分九陌,入人寰而星落千门。于时宰执具瞻,高卑毕赐……群臣乃屈膝辟易,鞠躬踧踖。捧煦育之恩惠,受覆载之光泽。各磬谢恩恳,竞轮忠赤。拜手稽首,感荣耀之无穷,舞之蹈之,荷鸿私之累百。”(12)除了赐新火以外,皇帝往往大宴群臣,张籍《寒食内宴二首》之一写道:“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泠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13)从这里可以?(14)从而形成“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15)、“四海同寒食”(16)的局面。此外,统治者还吸收了民间的郊游、镂鸡子、斗鸡卵、斗鸡、走马、蹴毱、击球、荡秋千等活动。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更何况这些活动原本来自民间,所以在唐代十分盛行,以至于频频出现于唐人寒食诗中。如“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17),“莺啼正隐时,鸡斗始开笼”(18),“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19)。白居易的一首《和春深》,“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20),更写出了镂鸡子、走马、绣彩球、荡秋千、拜扫等多种节令习俗。

《和春深》诗中提到的拜扫之礼古已有之,但将拜扫固定于寒食节期间,所谓“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21),却是唐人的发明。《唐会要》卷23《寒食拜扫》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既不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22)这段话一方面表明寒食上墓也是来自民间的习俗,另一方面则表明官方出于统治的需要对这一民间习俗加以肯定,并将它纳入礼教的范围,成为法定习俗。官方的这些“因俗制礼”的做法显然深得人心,并极大地促进了寒食墓祭习俗的盛行,果如柳宗元所说:“近世礼重拜扫……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垄,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除了一般百姓寒食墓祭外,上层人物也“不能免俗”,柳宗元说自己四年没有拜扫,则“每遇寒食北向长号,以首顿地”(23),自唐宪宗起还做了朝官在寒食节期间可以回乡扫墓的规定(24)。

有趣的是,官方在承认民间寒食墓祭习俗的同时,却对与墓祭密切相关的娱乐活动采取了禁断的态度。民众在上墓之余,往往还伴有一系列郊游、踏青等娱乐活动,在官方的眼里,上墓是敬终追远的十分严肃的大事,怎么可以“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呢?所以唐高宗下令“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到玄宗时,在“宜许上墓”的规定之后,也不忘加上“彻馔泣辞,食余胙,仍于他处,不得作乐”。(25)但是死者毕竟长已矣,个性张扬的唐人更注重现世的享乐,更何况统治者又树立了享乐的榜样,如《开元天宝遗事》明确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立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26)于是官方的禁令成为一纸空文,人们在拜扫之余,踏青郊游、击球走马,倦犹不归。

宋代统治者继承了唐的做法,仍旧改火、寒食、给假期。与唐代不同的是,朝廷也于寒食前后出祭,《东京梦华录》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由于官方的支持,具有时代特色的宋代寒食节的习俗活动与唐代相比并不逊色。此从《乾淳岁时记》可见一斑:“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车马朝饷诸陵原庙,荐献用麦糕、稠饧,而人家上冢者多用枣、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如大昭庆九曲等处,妇人淡装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村店山家分馂,游息至暮,则花柳土仪随车而归。若玉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盖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歌舞中,而游手末技为尤盛也。”(27)

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元朝虽然在很多方面摒弃了汉族的传统,但在岁时节日方面却遵循颇多,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对官员的休假日做了如下规定:“若遇天寿、冬至,各给假二日;元正、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一日。”(28)其中寒食仍是各节中的大节,而且“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大都城内,“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绮筵杂进,珍馔甲于常筵。中贵之家,其乐不减于宫闼。达官贵人,豪华第宅,悉以此为除祓散怀之乐事”。(29)江淮等地,盛行寒食节在家门插柳枝。那么禁火和寒食的习俗呢?一方面,它们被作为“遗俗”而存在,可为证:“行装迢递转孤城,一路闲吟缓客程。泼火雨晴饧粥冷,落花风暖笋舆轻。感时已司庄生梦,遗俗空怀介子清。只有啼鹃解人意,平芜漠漠两三声。”(30)另一方面,则是“春寒不禁香篝火,红蜡青烟忆汉宫。”(31)已不再禁火寒食了。到了清代,中甚至明确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32)

寒食节一千多年兴衰的历史反映了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的相互作用,也在一定范围内反映出这种作用的深度和广度。通常情况下,官方对于民俗事象的作用力有三种:一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情况下二者不构成特定的关系,暂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们要说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一官方对于民俗事象采取认同的态度,有时会因俗制礼,这表明官民双方力量的一致;二是采取否定态度,在行动上往往会移风易俗,这体现出官民双方力量的对抗和矛盾。由于官方居于统治的上层,它对民间习俗无论是承认、吸收还是否定、拒绝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往往围绕着统治者的统治和兴趣爱好而进行的。但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和行动对民俗所产生的结果却大异其趣。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寒食节最兴盛的时候是它作为一项民间习俗被官方接纳的时候,因为接纳本身意味着顺从民意,因而这个时候官意民意是朝一个方向行进(至少在形式上),结果二者的合流共同推进了习俗的发展。但当与民间习俗发生矛盾、官方又要积极有为地“移风易俗”的时候,行政力量的作用往往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可能对移易对象产生一定的甚至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极可能无法阻止“逆流”行进的方向,至少魏晋南北朝时寒?

从寒食节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出,一项习俗有其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没有行政力量的干预即官民双方力量不构成特定关系时,习俗只取决于民间力量自己的变化,与官方力量无关。但在二者构成特定关系的社会中,一项习俗的兴衰与变迁就只能取决于这两种力量之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同一时期,当二者的方向一致时,合力最大,表现出来就是习俗的兴盛;当二者的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就会出现该时期内习俗的衰微。当合力为零或箭头指向了官方一方时,民间习俗就归于销声匿迹或者完全改变了原有的性质。以这种合力决定习俗发展的观点,来探讨一下的措施,我们认为是有益的。当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相反时,即“有为的政府”不愿消极地等待某些“陋俗”自生自灭而采取些“积极”措施“移风易俗”的时候,也就是要改变民间力量的方向和大小的时候,想要达到符合官方意图也不是不可能,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保证官方的力量大于至少也要等于民间力量且将这种态势持续一定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合力的方向,也即习俗发展的方向接近官方的意图。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有两种途径,一是强化增大自己一方的力量达到绝对的超过,二是弱化减小对方的力量达到相对的超过。

注释:

(1)《全唐诗》卷86。

(2)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范晔《后汉书·周举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4)杜台卿《玉烛宝典》卷2引曹操《明罚令》,《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发行。

(5)《晋书·载记第五》,中华书局,1982年版。

(6)《魏书·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

(7)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对寒食习俗的明确记载。

(9)参见宗懔《荆楚岁时记》,书中提到寒食节的多项习俗,如挑菜、镂鸡蛋、斗鸡蛋、斗鸡等。

(10)转引自王赛时《唐代的寒食习俗》,《民俗研究》1990年第3期。

(11)《全唐诗》卷281。

(12)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清明部》。

(13)《全唐诗》385卷。

(14)王溥《唐会要》,《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发行。

(15)李崇嗣《寒食》,《全唐诗》卷100。

(16)卢象《寒食》,《全唐诗》卷122。

(17)元稹《寒食日》,《元氏长庆集》卷20。

(18)《全唐诗》卷46。

(19)元稹《寒食夜》,《元氏长庆集》卷26。

(20)白居易《和春深》,《白居易集》卷26。

(21)熊孺登《寒食野望》,《全唐诗》卷476。

(22)王溥《唐会要》,《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发行。

(23)《新唐书·柳宗元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24)王溥《唐会要》卷23《寒食拜扫》“元和三年正月敕:‘朝官寒食拜扫,又要出城,并任假内往来,不须奏听进止。’”

(25)王溥《唐会要》卷23《寒食拜扫》。

(26)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清明部》。

(27)《乾淳岁时记》,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清明部》。

(28)《通条制格》卷22《假宁·给假》。

(29)熊梦祥《析津志辑佚·风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0)马臻《途中寒食》,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清明部》。

合力范文篇8

党委:领导坚强,保障有力

各级党委(党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领导。

1、切实承担反腐倡廉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及主要负责人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反腐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做到把反腐倡廉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自1998年以来,市委坚持以责任制为抓手,坚持市级领导分工包项当年反腐倡廉、治本抓源头工作,形成全市上下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黔江等区从去年起坚持开好布置会、汇报会、督查会、总结会,推动反腐败工作顺利开展。问卷调查显示,对“党委对纪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情况”评价为“好”和“很好”的占被调查对象的91.66%;问卷18个方面、432个选项中,认为“好”和“很好”的占总选项的86.11%。

2、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围绕抓好“龙头工程”建立制度,创新机制。南岸区委创造的领导责任、任务分工、方案措施、工作制度、考核追究“五步落实法”受到中央纪委肯定。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出台了本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多数区县突出考核重点,强化了责任追究。去年3月至今年9月,全市查办责任追究案28件,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36名。

3、支持和保障查办案件工作。各级党委(党组)高度重视和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秉公办案,大多数区县和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工委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坚持阅批信件,及时听取大要案情况汇报并认真指导,做纪委的坚强后盾。最近全市公开处理并通报的十个典型案例,更集中反映了市委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坚决支持和保障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鲜明态度。4、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今年上半年换届后,区县新任纪委书记全部实行了易地交流任职,领导班子年龄梯次结构更加合理、学历层次显著提高,整体功能明显增强。60%的区县纪委增设了效能监察室,不少区县党委积极帮助纪检干部“充实起来、武装起来、流动起来和提拔起来”,增加编制和内设机构,更加注重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大担提拔使用纪检干部。涪陵区委今年提拔8名纪检监察干部,交流2名常委到重要部门任“一把手”。

纪委:组织有序,协调有方

各级纪委认真履行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职责,取得新的成效。1、围绕贯彻《实施纲要》抓组织协调,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牵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和市委的《具体意见》;制定实施2008-2012年规划;签订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督促各部门在推进贯彻《实施纲要》中初步构建了反腐倡廉的教育、制度和监督体系。去年以来,全市共建立健全各项制度961项,其中市人大、市政府制定的法规规章7项。2、围绕落实廉洁自律规定抓组织协调,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完善“大宣教”格局,制定廉政文化建设意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去年1月至今年9月,全市查处违反“五个不许”规定案件124件162人,有2898名党员干部主动上交礼金1661万元;市级机关和区县纠正违规住房面积24.72万多平方米,收回资金3093.3万元;清理出吃“空饷”人员2652人,可节约财政经费1300万元。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及时出台了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有5名党员干部主动申报,涉及处级干部3人,乡科级干部2人,违纪房屋面积1180.4平方米,违纪金额247.14万元。问卷调查显示,认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做得“好”和“很好”的占被调查对象的83.63%。

3、围绕查办大要案件抓组织协调,从严惩治违纪违法行为。紧扣执纪办案这一中心环节,抓信访,畅通集纳案源的主渠道;抓查处,明确重点对象和领域;抓协调,增大反腐败合力;抓创新,提高依纪依法办案水平。去年3月至今年9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群众信访举报46651件(次),初核4529件,立案2217件,结案2076件,处分2423人,其中,地厅级干部18人,县处级干部312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9650万元;通过初核,为党员、干部澄清事实1855件,保护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牵头治理商业贿赂,通过自查自纠,全市单位和个人上缴金额为1026.53万元,查办案件392件,涉案金额1.32亿元,制定9部涉及治理商业贿赂内容的重要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已初步建立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问卷调查显示,对本地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评价“好”和“很好”的占被调查对象的91.66%。

4、围绕专项治理抓组织协调,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大对教育、医疗、公路乱收费以及加重企业、农民负担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和纠正力度。仅今年1至9月,全市查处学校违规收费175.63万元,清退166.51万元;强化医药价格监管,政府定价的1554个品种平均降幅17.7%,降价金额约8.9亿元;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5718项,经审核拟保留100余项,撤销5562项,撤销率达到97%以上,因撤销评比项目减轻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1.6亿元。

5、围绕深化改革抓组织协调,不断推进源头治腐工作。去年以来,积极推行建设领域“五大环节有限并联”审批,取消、停止实施和调整333项市级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推进电子监察制度试点,建立全市行政审批项目库,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实施库区乡镇财会委派和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全面推行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綦江县创建“一个口袋收、一个标准算、一个口子出”的公共财政监管机制的探索性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结合区县、乡镇换届,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市委全委会对39名市管领导干部拟任人选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等,扎实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40个区县全部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部分区县实行了为民服务全程制。全市9986个行政村全部实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将国有产权交易范围扩大到全部国有资产,并将中央在渝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纳入交易平台,完成各类产权交易2354宗126.87亿元,制止和纠正涉及场外交易行为的项目34宗,金额11亿元,进一步规范了国有产权转让和国有资产监管。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执法监察48项,提出监察建议386条,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133万元。

6、围绕规范权力运行抓组织协调,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用权的制约和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通过加强对民主生活会的监督指导,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自查自纠问题79239个。市纪委负责人对15个区县和32个市级部门的47名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谈话,并对2005年6月以来新(提)任的830名市管领导干部进行了集体廉政谈话,领导干部进行述职述廉69685人次,进行询问质询1208人次,27708名领导干部向组织报告了个人有关事项。市委巡视组结合换届工作,对12个区县进行了集中巡视,对12个区县进行了“回头看”,收集到干部群众对巡视对象的意见反映91条,发现案件线索23件,进行提醒或诫勉谈话12人,提出整改建议161条。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意识进一步提高,1027名企业领导人员上交礼金人民币659万元、美元55万元。实行党员违纪案件公开审理试点,对保障党员权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7、围绕推进“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永续工程抓组织协调,加强效能监察促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市委部署,市纪委紧扣“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永续工程和今年的“清廉从政、服务发展”主题活动,倡导开展以“公开办事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过错责任追究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勤政廉政制度建设;加强效能监察,考核奖惩逗硬,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引起震动,营造了有利于扩大改革开放和实现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氛围。今年以来,市级70余个执纪执法单位走进《阳光重庆》节目接听群众热线电话,及时解决问题192个,群众满意率达98%;开设重庆市作风建设年专题网页,在华龙网等八大网站开展“作风建设年”知识竞赛活动,全国25个省区市的6万多名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开展了“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各执纪执法单位按照法定职责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合力推进反腐败工作。

合力范文篇9

越来越多的党员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后,基层党组织如何凝聚他们、服务群众?

新建住宅小区纠纷不断,基层党组织有没有本事“挑头”管事,协调各方?

社区治安难管、基建投入太大、党员没有活动场所,基层党组织用什么办法整合资源,当好“组织员”的角色……

北京市朝阳区委认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整合力”、“动员力”、“组织力”就是战斗力。2003年起,重在培养基层党组织这三种“力”的“聚合力工程”,在全区实施。

“拓面提质”呼唤“聚合力”

地处北京东部的朝阳区,是北京对外开发的窗口,经济发达,活力四射。

社会变迁的加剧,给基层党建带来挑战。比如,非公经济组织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社会资源由集中走向分散,依托于行政隶属关系上的旧的党建工作模式已经“落伍”,现实要求基层党组织少做“发令员”,多当“协调人”,在服务中树立威信。

另一个情况是,目前党组织关系在朝阳区的党员有近10万人,但是“关系”不在朝阳,却在该区工作、生活的党员数量更多。据统计,这些“非区属”党员年均增加1.4万人,最多的一年增加了1.8万人。寻找什么样的载体把这些党员凝聚起来,为群众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是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

朝阳区还有一个特殊的区情:区属10万名党员中,60岁以上的超过70%,党员“老龄化”严重。如何调动老党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维护社区稳定、活跃社区文化中“老有所为”,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朝阳区还是北京房地产业最为兴旺的地区,业主与开发商闹纠纷、治安难管、流动人口管理难……新矛盾层出不穷,政府部门难以一一解决,基层党组织有没有本事“挑头”,协调各方利益、缓解矛盾,是一个新考验。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朝阳区委将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确定为“拓面提质”。“拓面”,是扩大党建工作对新经济组织、新的人口聚集区的覆盖面;“提质”,是基层党组织要转变工作方式,从琢磨怎么“管”党员,变为琢磨怎么提高自身整合资源的能力、组织动员的能力,在服务中赢得党员、群众拥护,从而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有鉴于此,2003年朝阳区委全面实施基层党建“聚合力工程”,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整合力”、“动员力”、“组织力”。

用服务赢得“聚合力”

“聚合力工程”的本质,是基层党组织当好“组织者”的角色,整合社区内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在服务党员、群众中凝聚起人心、增强党的威信,从而达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的目的。

“过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管理能力、执行能力上”。朝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邵丹峰说。现在区委组织部评价基层党组织工作时,最为看重的是“聚合力”。

“聚合力”是大是小,先得看能否帮群众办成事。在实施聚合力工程中,朝阳区各基层党组织首先抓的,是设法解决社区内“老大难”问题。六里屯街道十北社区原来“脏乱差”,是个“无路灯、无围墙、无坦路”的“三无社区”。社区党委干部到区内各产权单位“软磨硬泡”,“化缘”到24万元,封社区、装路灯、铺路面。他们还捡来砖头,拉来黄土,堆到产权单位楼前的花池边,请各单位铺装路面。这样子“抛砖引玉”,各单位都被感动了,纷纷出钱出力,社区由暗变亮、由脏而美。趁着这股劲,社区党委牵头成立“共建联管联席会议”,36个产权单位参加,定期开会研究解决社区建设大计。

“为民服务大厅”、“行政服务中心”,这样的机构现在遍布朝阳区各街道。记者在劲松街道800平方米的“一站式为民服务大厅”里,看到了十几家政府部门设的“点”,还引进了家政服务、送水、婚庆公司等十几个社会中介机构。劲松街道工委副书记张锦雪说,服务大厅从筹建,到引进办事机构,街道党组织是“总协调人”,因为党组织利益中立,协调关系有权威性。

“工作围着社区转,党员围着百姓转”,把“服务”二字放在首位,党建工作才抓得实,这是实施“聚合力工程”后,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共识。现在,朝阳区172个社区居委会,都设了“居民事务代办站”,群众有事,干部跑腿。近年来,各社区党委还针对群众“看病难”、“买菜难”、“停车难”、“就业难”等“八难”问题,牵线搭桥,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在引导中拓展“聚合力”

因为对物业管理不满意,去年朝阳区某高档小区的业主与开发商发生纠纷,“业主委员会”、居委会出面调解都没成功,事情愈闹愈大。最终,在该小区党支部主持下,双方代表坐到一起协商,终于达成共识,不称职的物业公司被替换。现在,朝阳区在条件成熟的新建小区都建了党支部。

“做各方利益的协调者、解决新矛盾的组织者”,在实施聚合力工程中,朝阳区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居民党支部三级基层党组织,都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整合”本领。

“党建协调指导委员会”,就是为解决“有人管事”而探索出的新事物。在各街道工委、乡镇党委领导下,目前朝阳区22个街道、183个社区都建了这样的委员会(或分会),社区内中央驻京单位、非公经济组织、高等院校都成为会员单位,社区党委将社区建设、管理中碰到的难题提交委员会研讨,大家或掏钱,或献智,或出力,许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不少党员因此有失落感,先进性无从谈起。为解决这个问题,酒仙桥街道工委创建了治安巡逻岗、绿化养护岗等16个“小红帽党员责任岗,”先后有3000余名党员走上服务岗。在潘家园街道松榆西里社区,社区党委将党员分成“谋划型”、“知识型”、“文体型”、“技能型”四种,成立了7支志愿者队伍,参与的党员、群众已达1800人。在为民做好事中,党员们重新找回了自豪感。

合力范文篇10

一是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要坚持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对集体讨论的重大问题,坚持班子内部的平等,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实施正确的集中,坚决克服没有民主的独断专行和没有集中的软弱涣散。要正确处理好领导与个人分工关系。一方面,每位班子成员都要从本部门的工作大局来考虑自己所分管的工作,不能把自己分管的工作领域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能把分工作为“分权”,在自己的“自留地”抛开集体领导;另一方面就是要支持个人大胆工作,创造性的工作,争做勇挑重担的好干部,特别是对一些棘手的工作,热点问题要敢做、敢为、敢负责任,而不上交矛盾。

二是个性与党性的关系。个性必须服从党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讲党性、讲正气、讲大局、讲原则,绝不能为了个人得失和小团体利益而相互制约,拉帮结伙。在非原则问题上,要讲风格、讲胸怀,克已让人。为人处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做工作不可能都预测得很准,对同事之间的失误,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帮助其改正错误,不能逮住别人一点小事不放。班子成员之间,克制是一种修养,谦让是一种美德;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关系就会日益融洽。

三是做人、做官、做事三者之间的关系。郑培民同志有一句名言:“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做官做事首先必须学会做人。作为领导干部,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最根本的要靠自己的人格力量,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品质和修养。做官,是为了做事,为民谋利益、为事业发展不懈奋进、不懈拼搏、不懈奉献,是做官的天职。做人要有底线,要知道什么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做了不该做的事就突破了底线,人格就会受到玷污。做官要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党性原则、人民利益至上原则、顾全大局原则、谋求发展原则。做事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标准。做人要“留下好形象”,做事要“留下好业绩”,做官要“留下好名声”。

四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自我批评更具有基础性,真正解决问题的最终还是要靠自我批评。没有诚恳深刻的自我批评,批评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开展批评要结合实际着力引导被批评者的自我批评,把握批评的尺寸。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视为一个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既善于从别人的批评中吸取营养,又注意从批评别人中省察自身,从而使批评真正成为一个共同进步和防止同志犯错误的良方妙药。

五是清醒与糊涂的关系。“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是清醒前提下的糊涂,是大智若愚,不是真糊涂,而是大聪明。领导干部要搞好团结,共谋发展,就要做到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清醒,不仅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要清醒,在生活上、作风上也要明白、清爽。糊涂,不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而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在无伤大雅的小节上、细枝末节的小事上糊涂一点,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是最大的清醒,否则就可能激化矛盾、影响团结,最终酿成真正的糊涂。

六是个人恩怨与发展大局的关系。一个班子,事业是共同的,没有什么很大的个人恩怨。即使有恩怨,也是因工作或生活琐事而生,但对于共同的事业,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班子成员要做团结的促进派,不要没事找事、没问题找问题;要不计前嫌,面向未来,从党的重托和人民的信任出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着眼于为官从政的责任和使命,把个人的恩怨置之度外,自觉克服小肚鸡肠,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进;要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为民尽职,为党分忧,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诱,保持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觉悟和胸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