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11 14:02:17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篇1

关键词: 社会调研报告 澄清误解 落实政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是,大学生应当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积极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⑴

近年来,一些高校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上述要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中,增设了大学生社会调研和撰写社会调研报告的内容。在这一尝试中,尽管一些学生取得了学以致用的一些成效,但为数不少学生仍是一头雾水,社会调研不得要领,撰写的社会调研报告的质量平平。导致这一问题直接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大学生社会调研的指导流于形式。

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目前的实际状况是,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社会调研不屑一顾,不愿问津和涉足。他们尚无社会调研实践的经历,也从未撰写过社会调研报告,也就不太清楚什么是社会调研报告,为什么要进行社会调研和撰写社会调研报告,如何进行社会调研和撰写社会调研报告,往往习惯套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方式和要求来指导学生的社会调研实践活动,而不知道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指导,不仅勉为其难,流于形式;而且南辕北辙,事与愿违,严重妨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的工作。

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流于形式问题,表面上看是为人师者没有尽职尽责,实质上是指导者原本就缺乏社会调研经验和能力而不胜任。其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重要原因,则是一些地方和高校,在思想认识上与中央16号文件的明确要求尚有差距,没有像重视学术那样,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的调研工作,致使教师也只重视理论或学术问题研究,而忽视社会实践问题的调查破解。他们从未搞过社会调研,怎么会有社会调研经验和能力?又怎么能指导好大学生的社会调研实践呢?

“学术至上”,天经地义。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是学术研究的殿堂,教师最神圣的职责任务就是搞学术研究。学术成果如何成为评价教师的唯一尺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例外;同时,是否具有先进学术水平的学术标准也随之成为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的标准,社会调研报告亦是如此。人们并不晓得,社会调研报告的评价标准,不是学术标准,而是社会实践标准,即是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事实上,撰写高水平社会调研报告,远比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难的多,成功者凤毛麟角;无论学术论文水平多高,也仅具有学术价值而已;而高水平的社会调研报告尽管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却因其具有社会实践与理论创新意义而具有相关的学术研究价值;能够撰写出高水平写学术论文的学者专家,不一定能撰写出高水平的社会调研报告,就像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学术专家,能够撰写出相关的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却写不出那样的高水平社会调研报告。因此,高水平的社会调研报告,至少毫不逊色于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因为学术论文仅仅是社会调研报告这个“源”的“流”而已;高水平社会调研报告的创作者还有可能成为指点或引领当前社会实践的理论家,而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的作者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学术权威而已,两者之间有时竟然有天壤之别,犹如同研究思想的学术大家那样乾坤分明。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对社会调研报告的理解却迥然不同。社会调研报告被看成是雕虫小技,是毫无学术价值的文字垃圾,不能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而热中社会调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被看成,要么是不学无术的江湖术士,要么是不务正业的碌碌庸人。

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学术至上”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地方和高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学位建设及其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扶植政策和举措,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醉心于攻读高学位,撰写学术论著,以便尽快晋升职称,争做学科带头人,成名成家。这些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前提。现在的问题是,不应就此戛然而止,而应当继续前进,用掌握的理论切实地去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研究破解实践问题,推进理论创新。

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破解社会实践中的疑难热点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原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客观要求、根本方法与基本经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与神圣使命。

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后,他又在随后不久的中,明确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必须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找到解决革命实践问题的新办法新策略,从而实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统一。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所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科学的说明。我们需要的这样的理论家。”他特别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问题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⑵

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倡导者,更是率先垂范的成功践行者。他撰写了一系列研究破解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社会调研报告,汇编成《选集》雄文四卷,尽管没有成为什么学术专家,却成为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和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飞跃的两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又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众多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心血与奉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不断研究破解实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行理论创新,成为今天党的理论工作者重要职责与光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

然而,一些地方和高校领导者或许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单纯传播者而已;至于理论创新,那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事。他们或许并不十分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于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不是单纯的一般学者,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当成为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者专家,还应当成为善于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破解某类社会实践疑难热点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行家里手,进而为党的理论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算胜任了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全部职责,才堪称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没真正地运用掌握的理论去主动地联系实际,全面履行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锻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地方和高校“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挂职缎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⑶然而,一些地方和高校并没有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文件的要求上来,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具体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很差,他们社会调研能力的锻炼培养还无从谈起。

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高校,不仅没有出台什么鼓励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调研的政策举措,更有甚者,就连党和国家制定的鼓励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调研的特殊政策规定,也未予落实执行。这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流于形式的另一个重要深层次原因。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央16号文件确定的任务,鼓励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调研,锻炼提升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联合制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第18条中明确规定:“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凡被有关部门采纳、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应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这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问题明文规定的具体的政策。

在随后各地出台落实《意见》的文件中,虽然均承诺将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这一政策,但在个别地方职称评定的具体文件规定中,仅兑现了“教学研究成果”“应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依据”的政策;而用“和”字连接,与“教学研究成果”并列的“社会调研报告”,同样“应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依据”这一党和国家明文规定的政策,却只字未提而未落实和执行,导致该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怎样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撰写过多少篇社会调研报告,也不管这些社会调研报告级别多么高,社会影响力多么大,在申报评审职称过程中一概不能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如此落实政策的潜台词是: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该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调研均是无效劳动,他们的社会调研报告成果都是毫无价值的文字垃圾,进而暗示他们应当断绝社会调研的念性。如此的政策引导,该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会有社会调研的积极性吗?没有社会调研,哪来的社会调研能力?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流于形式也就不足为怪了。

曾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此话今天仍然正确。在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调研实践中,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要求学生做到做好的,教师应当率先垂范。这客观上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社会调研的丰富经验和较高能力。然而,这样的经验和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通过攻读高学位或撰写学术论文能办到的,只能是在社会调研实践的不断探索中逐渐积累锻炼而成。很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尤其是挂职锻炼,撰写过高水平社会调研报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胜任指导其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撰写出高水平的社会调研报告。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生社会调研这一教改工作,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抢先锻炼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调研的能力。此事尽管十分重要和迫切,但如果当地职称评定的具体文件规定依旧不承认教师社会调研报告这样的成果,依旧不能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仍旧不会有多少教师愿意去做这件对自己毫无价值的蠢事。

因此,只有将中央16号文件和《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原则要求和职务聘任的政策规定,转化为地方职称评定文件的具体条款规定,核心的关键是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实执行党和国家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调研报告”同样“应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依据”这一明文规定的具体政策,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鼓励引导他们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进而锻炼培养其社会调研能力,以便胜任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工作,从而根本上解决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流于形式的问题。

诚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消除误解,转变观念,认清职责使命,痛下决心,走出书斋,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深入社会,积极开展社会调研,下苦工夫,撰写出高质量的社会调研报告,在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成为研究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某类实践问题的行家里手,尽快弥补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大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楷模和导师,得

心应手地去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大学生头脑工作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⑴、⑶《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83页、第188页。

⑵《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814页、第815页。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运行

作者简介:杨高(1967-),男,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研究”(编号:CJS11—054;主持人:扬高)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28-02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帮助学生了解和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1]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

(三)以多元化考核体系取代现行一般考试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10%)、社会实践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40%)三部分构成进行综合评定。如下表:

(四)安全保障措施。学校应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安全制度》,教师要着重抓好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工作,尤其需要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指南》手册并发放到各组成员手中。手册需包含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住宿安全、实践现场安全、卫生疾病安全、防范滋扰安全、其他注意事项等内容。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篇3

一、广泛动员 精心组织

我院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来抓。接到团中央和团省委的文件后,院团委立即进行了认真研究,领会精神,精心策划,确定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方案,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各系(部)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要各系(部)认真筹划组织。多次与各系(部)团总支研究今年的实施方案及其他具体问题。院团委校于6月中旬向全院各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组织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提出了四点具体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扩大规模,加强建设;立足需求,讲求实效;注重宣传,扩大影响。引导我校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投身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我们从5月底6月初开始,就利用网络、板报、橱窗、广播、海报等多种形式对今年暑期实践活动进行了详实、细致的宣传。从号召广大同学投身暑期社会实践到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的报名流程,再到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社会实践报告的书写方法、我校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办法,再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我校往年暑期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绩都做了形象、具体、生动的介绍和说明,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从6月中旬开始,又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社会实践方案征集活动,既集思广益,又发挥了主动性。放暑假前,各院系又分别召开了动员会,对每个在校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结合往年的经验,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更加有序,思路更加清晰。为使今年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性更强,目标更加明确。按照团省委的部署和要求,院团委组织召开了会议,对今年我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前期准备及调研工作向我院系(部)团总支进行了部署。要求团干部们要紧密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政策宣讲”这三个主要内容,结合我院具体实际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从学生内部及学校外部两个方面深层次的发掘信息,进一步把社会实践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有的放矢。对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对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组队方案、工作流程、团队守则、后期总结评比等都做了详细说明。

二、重点突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

今年是我院改革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动员组织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进而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今年继续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统揽,以“服务社会,完善自身”为宗旨,以“经风雨,见世面,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以“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积极动员、鼓励、组织全校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成才之路。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学习进步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提高素质。 ·英语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电大社会实践报告 ·电视台社会实践报告 ·建筑社会实践报告

·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表格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00字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我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农村政策宣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结合我校和学生的实际,广泛开展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艺演出、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活动。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起好示范带动作用。

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原有特色,并不断扩展形成新的特色。主要

〈1〉点、面结合,灵活多样。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论是各实践团队还是个人,他们围绕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全面细致的整体实践成果。

〈2〉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今年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的各个行业领域。有深入厂矿进行生产实习的,有深入偏远山区进行科技文化援助的,也有到农村进行科教、医疗卫生、法律宣传的。有进行科技考察的,也有进行社会调查的,有开展文化服务的,也有开展技术服务的,还有从事支教扫盲服务的,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另外,今年我校各专业学生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所学学科范围内进行社会实践,而是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思路更加开阔。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从事市场营销调研的,也有从事产业结构分析的;也有到工厂学本领练技术的,也有为企事业单位开发软件管理系统的,丰富了大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行业的技术本领。

〈3〉基地建设更加巩固和完善,基地数量不断扩展。

·社会实践报告的大纲格式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高中社会实践报告 ·超市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最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三、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2007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同学们都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持久地开展实践,在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进行有深度的探究,获得可贵的一手资料。通过缜密的组织、认真扎实的开展实践,使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书、阅读报刊、走访、座谈、听报告等方式,结合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著作的学习,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

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了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结合神六飞天、08奥运的伟大成就,使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为祖国腾飞而奋发读书的理想更加明确,增强了建设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体现,树立了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管去的是偏远的山区,还是繁华的都市,大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给实践单位及更多的干部、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们通过认真投入工作,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很好的体现了一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4.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

5.社会实践的开展涌现出来了一批全心奉献、乐于助人的先进青年。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民族复兴;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1-0029-07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开宗明义就将“科学发展观”列为指导思想之一,成为大会主题的有机组成。通过对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十年奋斗历程的回顾,《报告》提炼出这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并明确“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了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如此,科学发展的观点还深入贯彻到全篇,由此成为十《报告》的重大思想亮点。为此,对于《报告》相关论述的聚焦,实有助于对十会议精神的深入领会把握。而要深入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有必要紧密结合《报告》文思的两大结穴所在:一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另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之一也是至为根本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质言之,党的健康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才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创造辉煌的康庄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应运而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而十《报告》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阐释。《报告》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强调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鉴于《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追溯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而指明这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蕴含于这段论述的历史眼光、理论范式同样可适用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溯源。

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新中国缔造者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考,比如,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论,以造福人民为取向的发展价值论,以及发展途径的具体实践,等等,[1]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作了可贵的探索。然而,革命方式与经济建设的错结,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准确判断,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借鉴,毅然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现代化建设,为新时期中国确立了战略思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新时期就此破题。

面对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同志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与建设发展,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地推向了21世纪。也正是在新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其主题仍是促进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应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此时虽无“科学发展观”之名,但是科学发展观实已呼之欲出。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又正视多年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激化了经济社会问题,促成了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着重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翌年初,国内经济出现了投资偏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中央及时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5月,要求“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能力”。宏观调控在年底即初见成效,这进一步坚定了党中央推行科学发展模式的决心。

进入2005年,“十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已成定局,党中央积极酝酿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民生建设与化解矛盾,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任务目标。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党的十七大在2007年10月的胜利召开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这一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特别是揭橥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而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还将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了。

为此,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日臻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且这一理论成果经受了从十六大以来十年工作实践特别是十七大后抵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检验与证明。根据十七大的部署,从2008年9月起,全党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分批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样就为科学发展观被党的十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铺平了道路。需要补充的是,党的十不仅在大会《报告》上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且将此写入十修改的《》。正如同志强调的那样,是党的总章程、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2]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势必促进全体党员同志深刻理解把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新组成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从而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长过程的回顾,以下要点有必要加以揭橥:首先,科学发展观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递进发展。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了理论铺垫,邓小平的相关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发展论述则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思想来源。在此基础上,以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为把握战略机遇期,积极回应新世纪新阶段实践新课题的成果。毋庸置疑,科学发展观借鉴吸纳了西方当展理论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但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我国新时期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视经济数量增长、经济发展方式陈旧和质量效益较低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由此一改国际一度盛行的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思想利器。

其三,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完善扩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新的行动指南。明显区别于片面发展观的是,科学发展观不仅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除了经济、社会领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部署还涵盖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军事国防建设、外交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新的行动指南。

其四,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指导性已为全党全国人民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赢得了广泛的共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越来越为全党全国人民所深入理解和深刻领会,[3]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党的十八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进一步的

集中阐发,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承继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实践成果,《报告》是继十七大报告后又一份将科学发展观列为通篇主题的党代会政治报告。检索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十《报告》共出现17处,尽管就数量而言,它比十七大报告少了4处(另一关键词“科学发展”,十《报告》比十七大报告少了7处),但这并不足以否定“科学发展观”作为《报告》高频词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该《报告》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进一步的集中阐发,并且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承接十七大报告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部署,党的十对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及时总结。《报告》既充分肯定此项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又指出工作存在的许多不足,涉及科学发展观的就有:“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

在总结过去十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历史定位。《报告》强调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报告》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视角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双重界定,进而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由此将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基础上,十《报告》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为此,《报告》对全党提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要为“四个必须更加自觉”: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随后,《报告》首次明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要求全党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展要求,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在专论经济发展、国防军队建设领域,以及党建方面,《报告》又明文述及科学发展观。这其实是党的十对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的具体要求。在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着重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是十《报告》相较于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特色内容。更具理论新意的是,《报告》将发展是硬道理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衔接。在具体论述中,《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显然,相关论述较十七大报告相关部分倡导的“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更为深入一步。

《报告》第九部分“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延续了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十七大报告在相应部分明确主张:“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又进一步要求:“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兵者,国之重器。中国人民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历来是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履行者,而科学发展观为强国强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十《报告》相关论述高度浓缩了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且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十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势必然进一步牢固地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及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报告》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该报告最后一处明文标举“科学发展观”的部分。《报告》强调“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除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求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分明是党中央对全党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又一次部署。联系科学发展观,不难领会该部分标题“科学化”的理论来源,这从另一方面揭橥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党建的工作思路。

《报告》明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包括“科学发展”)关键词来指导各方面工作的,仅见于经济发展、国防军队建设与党的建设,我们或可据此窥见党的十对这三项工作的特别重视。当然,就实质内容而言,《报告》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论述绝不仅限以上所述。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实践、理论成果,特别是理论内涵、基本经验与做法,在十《报告》得以延续与发展。相较于以往,《报告》阐发的科学发展观更具有理论延续性、现实针对性与理论自觉性的特点,从而将科学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全面提高

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执政兴国、谋求社会发展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吸取了晚近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奉行片面发展观导致政权丧失的殷鉴。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自然成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的政治路线。另一方面,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障着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也成为当务之急。加强党的建设,原本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有机组成。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自十七大以来已成我们党的自觉意识。从党的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到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见得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大踏步迈进了。

十《报告》充分肯定过去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工作以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容涉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思想理论建设、党建改革创新,以及党内民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同时,《报告》也清醒地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其中有关党建的就有:“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十号召:“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报告》第十二部分对党的建设作出专论,全面系统地阐发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建的新思路,标题即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报告》严正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注意:这是《报告》第二次提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与“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罗陈,充满了忧患意识。对此,《报告》着眼于“两个提高”,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而凸显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对比十七大报告,不难发现“这条主线”增加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这既是近年查处重大贪腐案件所得的启示,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新时期加强党建的科学内涵。

根据《报告》全面加强党的“五大建设”的构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建设“三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设定,该《报告》后文有关党建的八点论述大体可归并为以下四类,具体表述更是有了明显的新进展,尤其值得重视:

首重理想信念,加强思想建设。《报告》在坚持十七大倡导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升一步,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进而提出了“政治灵魂”的概念,重申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特别是要求“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报告》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道德力量等精神层面的重视,为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加紧扣科学党建的核心内容。

突出宗旨意识,推进作风建设。十七大阐发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并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成功对接。十《报告》加以继承,进而将它单列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的重要方面。其中既包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也涉及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等作风建设内容。宗旨意识的强调与作风建设内容较十七大报告相关条文的前置,彰显了十加强党建的新思路。

发展党内民主,强化组织建设。《报告》从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的目的,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高度,从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入手,充分肯定了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从建立民主政治氛围到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等一系列举措。除了发展党内民主,加强组织建设还要靠制度来加以保障,包括推进民主本身也需要制度建设。为此,党的十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均成为党建科学化的有力抓手。

反腐倡廉建设,严明党的纪律。《报告》将反腐工作单列,并新增出“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条文作为压阵,足见十把反腐倡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前所未有地申明了党纪的威严。《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提出了“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等新论断,特别是指出“既严于利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宣示了党惩治腐败的极大决心。在此基础上重申党的纪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强调“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这既是为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增强党的战斗力,同时也就自然地建成并强化了反腐“防火墙”。四、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

的思想保障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对人民所作的庄严承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宏伟蓝图的有机构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标志。承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对全面建成小康总体目标的设定,党的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同时,《报告》深情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频频期盼与召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十布置的各项任务目标,藉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践行科学发展之路。

正因为深入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进而充实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思路。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多依靠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基础上,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筑牢物质基础。

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在文化建设方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社会建设方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公共服务,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经济建设着眼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等举措,凸显了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发展动力观。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前者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后者旨在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共同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发展部署中的强调,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再加之经济、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齐头并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宛然可见。当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得以形成落实,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胜利在望,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是为期不远了。

除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报告》论述军队国防建设、国家统一大业、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加强党建等部分,也贯注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军队国防建设与党建方面的科学发展观精要,前文已揭。在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方面,党的十深刻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继续张扬“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包容互鉴”观点,与“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共赢”主张,继续宣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既而释放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最大诚意,从而持续将科学发展观贯彻于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

国家的统一直接关系民族命运的兴衰。完成祖国统一同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也是其中影响大局、至为关键的一项。我们党坚信:“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事实上,无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祖国统一,还是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最终都可归结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道,被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正如《报告》所强调指出的那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从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历史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明了这一要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其指导我们完成党的十布置的各项任务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积极意义也就自然彰显出来了。

参考文献

[1]程新英. 发展的意蕴:发展观的历史嬗变与科学发展观的当代价值[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40-249.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篇5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两项主要内容,均不得免修。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的工作,2009年4月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视会议的精神,于2009年春季率先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市校直属教学点)、奉化广播电视大学进行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秋季起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各分校、教学点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全面铺开实施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一、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1.综合实践环节要求。

根据2009年9月制定的《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环节教学实施细则》(以下简称2009年《实施细则》)的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不仅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能通过对热点或焦点问题的社会调查,培养、训练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学员都必须参加社会调查,完成毕业作业,毕业作业形式改为调查报告。

2009年《实施细则》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和方法,对社会调查的过程作了统一安排,对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内容、格式作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学员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计划,有计划按步骤开展社会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从而圆满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改革后综合实践环节教学的特点。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在基层电大实施已近两年。2009年《实施细则》,明确社会调查选题,对调查过程要求详细,便于学生具体操作,便于教师在指导中监控,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1)明确选题,确定调查方向,使学员克服了选题的盲目性。2009年《实施细则》规定,社会调查对象由过去的自定命题调整为定向命题,提出以下三项专题内容供学生选择:“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其中之一。

选准、选好题目,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给社会调查的开展、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带来很多麻烦。社会调查题目首先要“新”,调查内容应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焦点,关注前沿性问题。其次,必须具体,题目过大过空,学员不易进行实际的调查。最后,选题应切合实际,应与学员的工作、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调查自己熟悉的内容,这样调查才能顺利有效。

在以往对学员综合实践环节指导中,我们发现不少学员选题简单化、形式化,有的题目陈旧,缺乏前沿性、现实意义;有的题目大而空,没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最后难以完成。也有少数学员选题不认真,到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时,无资料可用,没有实际内容可写,无奈临时更换题目。还有的学员所选题目根本不属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范畴,不符合要求。盲目选题结果只能半途而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实践环节整体质量。

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调查题目与学员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明确选题,确定社会调查方向,保证学员的在本专业范围中进行有效调查,有助于学员顺利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对象的定向使学员减少了选题的盲目性,帮助学员走好了社会调查第一步。

(2)重视调查过程,强调过程监控。综合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学员的充分理解和重视。少数学员态度不端正,只求通过这个环节教学的思想比较严重,无论对调查报告还是毕业论文,他们都敷衍了事,存在侥幸心理。东拼西凑,没有实际参与过程,文章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有甚者在网上或杂志上抄袭以前毕业学员的文章,直接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企图蒙混过关,这样的做法达不到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对学生成绩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毕业论文、评审表等书面材料,以结果考核为主,对学生的调查过程虽也有要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没有有效的监控,使部分学员钻了空子。

2009年《实施细则》对综合实践的教学过程作了详细的安排,具体主要有:学期第四周前完成大课辅导;第六周前,师生共同研究确定调查对象;第9—12周前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第14—15周,将审核后的调查问卷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第16—18周,完成社会调查报告。教学改革后的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并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有一个有效的监控。学员每完成一个环节操作,都必须经过指导老师甚至是上级电大的审核,只有审核合格后学员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既保证了过程的完整性,又保证了整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后,社会调查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社会调查基本信息表、社会调查设计、访谈记录、问卷的填写、回收、输入验收和回访结果等为依据,最后才根据这些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教学改革细化了学生综合实践环节社会调查的过程,并且要求具体、明确,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方便学生实际操作,便于基层辅导教师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的监控,克服了以往抄袭等顽疾。

(3)注重一手资料的积累,为学员撰写调查报告奠定基础,培养学员良好的科研习惯。2009年《实施细则》要求每位学员在认真做好调查的同时,必须保管好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做好保密工作。具体表现在上交材料中,除了原有的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评定表外,还要有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原始材料:调查对象信息表提供了调查对象真实可靠的信息,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类型设置了个人基本情况、学习需求、您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希望和要求等四方面的调查内容,而且这些第一手调查数据通过网络平台汇总到上级电大甚至中央电大,可供需要时查阅。

在此基础上,学员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对相关的调查资料进行认真整理,结合自身的感悟能力对资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社会调查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反映。

二、积极推进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员对综合实践环节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教师、学员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环节教学不仅是开放教育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检验学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训练。因此从校领导到指导教师、从班主任到学员都要提高认识,学校对学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工作,使学员从思想上、行动上端正态度,对综合实践环节教育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

2.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做好学员社会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按2009年《实施细则》要求,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综合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第4周前各教学点必须做好社会调查组织工作,完成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社会调查大课辅导,举办专题辅导讲座。

举办专题辅导讲座,一是指导学生制定社会调查计划。按上级电大规定的综合实践环节操作流程要求,辅导教师必须根据每一学期实际情况提前制定一份操作流程表,指导学员按此制定一份社会调查计划,保证每一学员的社会调查顺利进行,及时完成。二是落实辅导小组。行政专科学员人数比较多,责任教师负责把学员划分若干小组,每一小组都配备相应辅导教师,制定师生联系卡,明确师生联系方法(电话、邮箱等),方便调查过程中的师生联系,方便辅导教师对学员调查过程的指导与管理。三是强调社会调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调查对象的条件、调查对象信息表的填写、调查问卷的操作、调查报告的要求和格式等,提醒学员在每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四是剖解往届学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如在调查报告撰写过程中,出现报告内容和调查内容不符合等。

大课辅导的效果直接影响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一方面责任老师必须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认真备课,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学员的到课率,责任教师在班主任的配合和支持下,必须课前对学员做好宣传动员,强调辅导讲座的重要性,绝不能走过场,敷衍了事。

3.教师有效指导,培养学员自信心。

电大的学员绝大多数是利用业余时间,边工作边读书。有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干了十几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平时工作中从事文字方面的写作并不多,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为此,指导老师一定要提高服务意识,通过改进指导方式和方法,培养学员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综合实践环节学习中克服畏难情绪。

(1)积极鼓励,多看闪光点。指导老师对电大学员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学员能配合学校要求,参与社会调查,指导老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

(2)积极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电大学员是业余学习,大多数人正处在工作紧、家事忙的创业阶段,能挤时间学习实属不易。各方面的压力有时使他们心情烦躁,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容易退缩。一听说自己调查报告需要修改,就紧张。有时不免有些怨气,情绪容易激动。这时指导老师更需要有耐心,注意做好沟通工作,充分理解学员的心情,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明白,调查报告的修改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所有学员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有的学员因工作忙等原因,不能及时完成综合实践环节的学习任务,指导老师需主动联系学员,积极鼓励学员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争取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3)指导意见要具体。特别是社会调查报告的指导意见一定要具体,多提建议性意见。不能说大话套话,不能只提否定性意见,让学员一头雾水,修改时无从下笔。教师要明确指出问题在哪里,提出修改方案供学员选择,这样学员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便于进行修改。

三、结语

总之,积极推进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是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提高电大学员素质的重要举措。只有学校、教师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统一学员的思想认识,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切实落实综合实践各环节,才能实现培养学员综合能力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葛道凯.开放教育学习指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7.

[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工作小组.行政管理专科综合实路环节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2009.9.

[3]温儒敏.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4]林妙君.电大开放教育文科类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篇6

留校 勤工俭学、 家教、 零工等更侧重 经济利益,是一些家庭 困难的学生的首要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选择做 义工、 支教、支农,既锻炼了能力,又奉献了爱心;更多学生则是倾向于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包括有偿和无偿),在中小学也有在实践 基地或军训基地的活动,亦称“社会实践”,主要是对于 陶艺、 手工、 电脑、 户外拓展等进行训练。

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 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加强自身独立性也有十分大的意义。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 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 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 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工作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4)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

(5)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 积极性,努力形成全 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哲学上的社会实践是讲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全人类或大多数人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当然重点是为求生存进而为求发展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其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但 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实践给与人们的影响尤为深刻。在无阶级的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各种交往与联系关系也会给人们较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产的活动在向高级阶段进军过程中,又分化出科学实验的活动。三者形成了两两成对的新的又统一又对立的 矛盾关系,推动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人类全体或绝大多数参加的,这种活动的总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类发现真理、运用真理、验证真理、发展真理的基础,但发现新的真理不能单单只有社会实践,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与辩证思考相接合。

报告写作

程序

一般来说, 社会实践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社会实践报告的 灵魂,对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实践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符。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 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实践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实践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实践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 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实践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注意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

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 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篇7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新要求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70-01

近日,中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提升党风,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的新要求

理论一经形成就必然发挥其伟大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标志。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全面地理解、完整地把握和坚定不移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人民利益第一位的准确定位。

十报告强调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丰厚的政治资源和最富特色的政治优势。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二)为民、务实、清廉的亲民主题。

十报告突出强调,“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于为民,报告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等。关于务实,就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报告强调“四自”要求和“三型”目标。就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报告强调“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关于清廉,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检验标准。

十报告鲜明地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其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标准说到底就是群众标准。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所想所盼所愿的民生问题。

二、动力支点:干部队伍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十报告在对以往干部队伍建设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一)明确方向:执政骨干队伍建设。

十报告第一次将干部队伍骨干凝练概括成“执政骨干队伍”,也是我们党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其重要性提升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党、全国、全民族事业关键的高度,明确指出执政骨干队伍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作用。此外,通过“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这一阐述,提出了对于党的执政骨干队伍在思想、能力、作风、事迹方面的明确要求,创设了执政骨干的综合能力评价标准,给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严格标准:始终秉承四个坚持。

十报告进一步明晰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原则,为干部队伍建设设置了标准。报告中的“四坚持”――“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是加强执政骨干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在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切实贯彻。

(三)搭建载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十首次提出关于“优化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的论述,体现了我们党不仅关注干部的个体建设,更关注干部队伍的年龄、性别和民族的优化组合;其次,此次报告进一步阐明了执政骨干建设的培养对象――“一线干部、社会优秀人才、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及培养途径――“从一线选拔、拓宽渠道、加强培训、基层锻炼”,这是我们党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中对培养对象和途径的阶段性总结;最后,报告强调特殊领域的工作――“注重离退休干部的工作”,是党积极关怀为党做出伟大贡献老干部队伍的体现。

三、实践落点:民生建设的新决策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落到实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就必须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十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表述、新论断、新要求,为未来五年和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新思路。

十报告在要求继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同时,第一次加入了“法治保障”的内容,强调使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彰显了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决心;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上,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这是我们党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二)更加注重就业的质量和保障机制。

十报告强调“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一个重要发展理念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我们不但要保证人民好就业,还要尽力让人民就好业,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就业保障机制上,十首次提出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新提法,对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尤其是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权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提出收入分配“2+2”新思路。

十报告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要机制保证。在居民收入上,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惠民利民的政策取向。

(四)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论断。

十报告对如何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报告的亮点是更加强调“公平性”,如提出逐步建立以“三个公平”,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还首次提出“可持续性”。这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保障社会公平,致力于建立起真正无差别、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决心。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篇8

按照县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县政协领导班子自去年10月以来,精心部署,周密组织,认真落实,把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推向深入,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县政协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情况

县政协坚持以“当好先行者,争创示范点”为主线,按照中央、区委、县委的部署,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重点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夯实活动基础

我们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载体,深入进行思想发动,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组织动员。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脉相承。我们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作为思想发动阶段的主要抓手,迅速组织动员。通过开展专题学习、主题宣讲活动、机关座谈会等方式,迅速将学习实践活动精神传达到了全体党员,夯实了思想基础,形成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共识。

二是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案,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我们注重以创新活动载体为抓手,突出政协工作特色,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三是成立领导机构。我们成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县政协主席钟冠强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明确了工作责任,并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度、检查督促制度。

(二)深入学习讨论,营造良好氛围

我们从学习活动一开始就坚持抓好组织发动,加强学习和宣传,营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一是开展专题学习。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召开各层次专题学习会议,包括主席会议、秘书长办公会议、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专题学习会、座谈会,邀请专家举办宣讲会等,系统地学习了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等重点内容。

二是进行心得交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全体机关同志进行 “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家谈”活动,机关同志专门座谈交流学习体会,并在座谈会后撰写提交了学习心得共12篇。通过座谈活动,机关同志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解决当前政协工作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找准症结,提出了需要继续改进的14个方面的问题,并逐个问题研究解决。

三是召开“三论、三知、三行”解放思想专题讨论活动。会上与会党员对照年初单位的工作目标认真讨论,认真查找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同时还组织与会人员认真讨论单位和个人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单位目标,明确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要干什么、干好什么,把促进科学发展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通过这次的专题讨论活动,与会党员思想认识、责任意识、明确目标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是有针对性地选定调研课题。县政协围绕解决影响推进“八大升级”、实施“一园二廊三圈四区”发展战略布局规划的突出问题选择对“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6次,参加座谈的部门有20多个;走访了柳州市发改委、市环境保护局等部门和我县12个乡镇。经过调查研究和专家交流,在经数次修改意见后我们形成了调研报告。调研阶段中每位领导班子成员选择了一个调研课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机关单位也围绕政协业务工作,在广泛调查、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工作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调研,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以促进机关政协服务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是开展“访谈问计”活动,认真收集民意。利用座谈会、走访社区、夜访农户等方式,以“社情民意”为平台,广泛征求县直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建议,多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政协班子下基层走访收集民意10多次。如县政协钟冠强主席、韦新和副主席率队深入拉堡镇宏发社区,与社区干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座谈;县政协主席钟冠强到进德镇沙子村委羊占屯走访,了解该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县政协主席钟冠强、县人大副主任周立富、覃文述等领导在县水产畜牧局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访了百朋镇水产养殖农户,就发展水产养殖业、农民增收等有关问题与养殖户共同研究探讨,梳理发展思路。县政协经济科技委走访企业时了解到物流企业碰到困难,立即向党委政府汇报,促成有关问题的解决;二是组织党组、班子征求意见活动。采取书面形式对口征求政协委员对县政协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活动中,共发放征求意见表200份,征集到对县政协领导班子及县政协工作的意见建议43条。

(三)坚持开门纳谏,广泛征求 意见

我们把群众参与作为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而且把开展评议的过程,作为调查研究、寻计问策的过程,作为进一步密切人民群众联系的过程,作为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动员全民参与的过程。我们认真向有关单位、部分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代表、企业代表和机关干部、退休老同志广泛征求意见,共计发放征求意见表近120份。为了更好地发动党外人士的参与,更真实了解情况,我们召开专题座谈会,积极听取党外人士对县政协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工商联负责人,非中共党员县政协委员纷纷就县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县政协办公室还派发了《〈县政协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评议表》30份,共收集整理意见20条。县政协通过征求意见这个渠道,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全市的工作大局,了解县政协的各项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来。

(四)深刻分析现状,抓住突出问题

深刻分析县政协工作的现状,找准、抓住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重点抓好“两会一报告”。

一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为了确保民主生活会的高质量,县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并好充分准备。根据中共县委对开好20xx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有关精神,要求部分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群众代表、退休老干部按照民主生活会的议题,班子及其成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上报办公室汇总整理。同时要求班子成员安排好自学和集中学习,并要求结合自己工作认真撰写发言材料,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创造了良好氛围。结合“六对照六检查六明确”的要求全面检查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民主生活会上,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钟冠强,通报了20xx年召开的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整改情况,总结回顾一年来县政协班子思想政治工作和履职工作开展情况,并深刻剖析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下一步如何抓好各项工作进行安排,要求班子团结一心,确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在民主生活会上,各位班子成员围绕会议确定的主题和这次征求意见中反映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个人在学习、思想、工作、廉政等方面的情况,认真自我检查剖析,开展面对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交流思想,查摆不足。 在民主生活会上,大家充分发扬民主,积极提出整改措施,纷纷表示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和素质修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的各项事业建设竭尽全力。会议坚持原则,达到了统一思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达到了增进团结,解决问题和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是认真撰写分析报告,找准突出问题。撰写县政协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对此非常重视。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我们取得了共识,认为虽然县政协近年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有些方面还做得不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认识不够深透;围绕我县科学发展创新履职方式少,针对性建议意见少;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不够;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和提案工作有待加强;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初步的整改措施,强调要加强学习,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履行政协职能,着力推动科学发展;畅通建言渠道,认真做好提案和社情民意工作;关注民生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我们还对党员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出近50条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对分析报告进行修改,进一步提高分析报告的质量。县政协办公室还多次征求机关干部的意见,对分析报告反复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是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开展测评表决。我们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县政协领导、老同志、机关全体党员共20人参加了会议。社会各界代表、委员代表,以及10名非中共党员县政协委员代表列席了会议。会议通报了县政协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与会人员分成三个组就分析报告进行了讨论评议。评议会上,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全体党员还对县政协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通过投票的方式进行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县政协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

(五)抓紧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活动成效

为了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我们切实落实整改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落实好整改措施。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了《县政协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对整改措施逐项分解,明确责任人和时限,并公开了整改承诺。重点解决提高履职能力、创新调研方式、加强自身建设等突出问题。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三是开展好群众测评。召开测评会议,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对我们实施整改落实方案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情况、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主要体会

县政协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做到学习实践活动和工作双丰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坚持深化学习与深入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认识,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必须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协工作的自觉性,把握全局,突出重点,不断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实效。坚持引导党员联系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统一党员的思想,形成共识。坚持联系县政协的工作实际,学用结合,努力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 坚持发扬民主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协代表性广、包容性强的优势,积极引导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就政协工作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通过各种形式听取不同声音,促进政协自身发展。坚持开门搞教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三)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破解难题的重要契机,作为着力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的良好契机。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注重从制度上加强管理,堵塞漏洞,认真分析政协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对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把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探索出的新方法和途径,加以总结提炼,抓住那些带规律性、符合科学精神的经验,将有效的一时之策转化为经常之举,将成功的首创固定为制度规范。

三、存在的不足。

由于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的时间比较紧,我们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检验学习实践成果的方式方法还比较单一,督促检查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加大整改力度,不断改进完善。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篇9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突出“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围绕“深化法制宣传,创新法律服务,提升维稳职能”的实践载体,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进取,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实践中,切实推动全县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富裕*、和谐*”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要求

根据指导思想,坚持把解放思想、强化实践、发扬民主、领导示范、完善体制机制贯穿始终,重点查找和解决在思想认识、大局观念、发展方向、科学决策、关注民生、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全力服务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1、思想认识有新提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思想上满足现状、固步自封、贪图安逸、怕担风险、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执行力不强、发展信心不足、精神状态不振、工作激情不高等问题。充分认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心迎挑战,牢固树立抢得先机就是本事的理念,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只争朝夕,迎难而上,努力推动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2、科学发展能力有新提升。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始终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作为永恒追求。加强学习,积极实践,着力提高科学决策、统筹发展的能力,把握规律、指导工作的能力,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能力,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能力,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3、各项工作有新发展。学习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以“深化法制宣传,创新法律服务,提升维稳职能”为载体,全面规范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不断拓展公证和法律服务领域,着力解决司法所建设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医患、矿山企业纠纷等行业调委会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继续突出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努力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深化城乡一体发展,推进富裕和谐*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创新体制机制有新突破。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认真开展有利于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结合依法行政工作,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制定法律服务业诚信执业守则、社区矫正工作指南、法律援助案件指派办理流程和质量时效规定等规章制度,进一步优化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环境,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方法步骤

学习实践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到8月基本结束。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

1、学习调研阶段。3月至4月底,60天左右。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为目标,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1)理论武装大学习。以专家讲、领导讲、群众讲“三讲”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学习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精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学习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报告,学习中央和省委领导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委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决策部署,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为保证学习效果,组织党员和机关干部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每位党员干部记好一本学习笔记,切实增强理论武装实效。

(2)问计于民大调研。围绕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强党建等任务,结合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工作,局主要领导,按照“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原因上来,带着课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的要求,认真开展以“科学发展,寻策问计”为内容的调查研究。开展为期一周的“七个一”进农村蹲点调研活动,深入听取基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开展进“热线”听民声活动,在“123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的基础上,再向社会公布局机关职责和与服务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有关科室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倾听群众呼声。局主要领导结合工作实际,将确定一个重点调研课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梳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寻找破解难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党员律师要加强与结对行政村的联系,要对所有结对村开展一次回访活动。调研活动与送服务、保增长、办实事结合起来,通过“一点一策一承办”等举措,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急需问题,凡司法行政能解决的做到立说立行、立改立纠。

(3)解放思想大讨论。引领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引导党员干部在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解放思想,从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中解放思想,从学习先进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专题讨论会,通过思想交锋,达成科学发展共识。积极参与《英溪论坛·对话“一把手”》、“*科学发展金点子”和“群众话语科学发展”等活动,组织全系统的党员干部广泛参与讨论。

2、分析检查阶段。4月底至6月下旬,60天左右。以“民主公开、共谋科学发展思路”为目标,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1)发扬民主找准突出问题。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组织召开好民主恳谈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三会”,全面查找存在问题。民主恳谈会将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代表、行业监督代表等参加,面对面征求司法行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按照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要求,紧扣党的十七大以来本单位的发展实践,深入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前,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开展谈心交心活动,认真检查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刻剖析,并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其他党员参加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班子成员做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2)严格审定写好分析检查报告。在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基础上,认真回顾本单位十七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深入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进行民主讨论,集体审核报告,确保分析有深度。初稿形成后,提请联系县领导审阅报告,确保举措有实效。在撰写全过程,还将以适当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3)开门纳谏组织群众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通过召开民主评议会的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好下属单位评、服务对象评、社会各界评等“三评”工作,切实提高分析检查报告的质量。

3、整改落实阶段。6月下旬至8月中旬,50天左右。以“破难建制、推动科学发展实践”为目标,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1)突出重点制定整改方案。以调研报告和专题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进行分析归类,梳理形成整改目录,通过适当形式公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确定近期整改重点。在此基础上,逐项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对需要整改的问题,逐项做到整改落实的目标与时限要求、具体措施和责任主体“三明确”,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全系统广大党员要围绕制定、落实整改方案,积极建言献策。

(2)集中攻坚解决突出问题。坚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对需要整改的重点难点问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采取专题攻坚与领导包案相结合,台帐备案与解决销号相结合,跟踪督查与破难问责相结合的“三结合”形式,开展“集中攻坚月”活动。按问题类别成立专题攻坚小组,上下联动,左右互动,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对条件已经成熟的问题,立即解决;对初步具备条件,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抓紧采取措施推动解决。

(3)创新突破建立体制机制。着眼长远,注重根本,进一步理清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把解决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建章立制”专项行动,努力在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四、组织领导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局党组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活动真正取得成效。

1、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分类指导。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和日常工作。各支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联系人,并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离退休党员等不同层面,紧密结合实际,分别提出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设计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载体,分层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严格督促检查,强化舆论宣传。积极配合县指导检查组的各项工作。县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积极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及时了解掌握各支部开展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发现问题,督促解决;及时向局领导反映情况,当好参谋。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把握导向,掌握节奏,讲求效果,扎实搞好舆论宣传,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篇10

[论文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规律及方法探索,不仅是落实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和激发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还是增强课程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规律、完善教育教学基本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  

以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为例,“05方案”与“98方案”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不再就文理科学生规定不同学时,也不再硬性规定各门课程学时,而只是规定了相应的学分。由于各高校学分与学时换算的差别,这就导致同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数会有差别,比如,有的学校“概论”有108学时,有的学校只有72学时。同时,无论是过去“98方案”规定的“两课”,还是目前“05方案”新设置的“思政课”,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都不可能将总学时全部安排为课内(理论)学时,而是或多或少安排部分课外(实践)学时,比如,有的学校“概论”课外学时为28,还有则高达40学时。  

因此,有效利用课外学时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课外学时的教学质量,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课外学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形成一整套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2.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保持扩招规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有限的课内学时与庞大课程体系和博大精深内容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更何况,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变成“满堂灌”: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总是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讲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也没有理解和对话,学生主体意识和功能被限制。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可以说,建立和完善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是目前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诸多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主体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虽然课堂教学也需要主体参与,但课外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无论是电影视频学习法,还是师生网络互动法,无论是讨论辩论演说法,还是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更能够发挥主体参与的优势和能动性。  

3.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要靠课堂系统讲授,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无论如何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来说,理论往往是苍白的。在回答实践问题中产生、又在指导实践中得到证明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指导下,通过大学生全员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等一系列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师生网络互动法  

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沟通日益减少。许多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就业压力也不轻,这种情况极大制约了师生在“时空同一”条件下面对面传统交流模式作用的发挥。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课程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大量师生互动内容搬到网络平台进行,通过师生网络互动法,实现“时空分离”条件下的师生超时空对话和交流。  

网络互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如武汉工程大学“原理”和“概论”等课,除了课程网站所提供的课程指南、教学内容、授课课件、授课录像、习题集锦、模拟试卷、案例分析等网络资源外,还通过“在线答疑”负责回答学生疑难问题或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通过“最新公告”学术讲座、讨论辩论和作业等信息。同时,教师还广泛通过设置课程公共邮箱、个人E-mail、QQ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就课程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暑期全员实践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时代,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条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成就,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武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暑期全员实践法:所有本科生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概论”课108个总学时中的28个课外学时,以及6个总学分中的1.5个课外学分,主要就是通过暑期全员实践来实施和完成的。为了使课外学时落到实处,该校将“概论”课课内80学时平分为二,分别在第四、五学期开设,每个本科生除了获得4.5个课内学分之外,还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获得规定课外学分才算修完“概论”课。暑期全员实践方案一般在第四学期期中统一制定,并将方案电子版发送到教学用公共邮箱或公布在“概论”课程网站。  

3.实践资源整合法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践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固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来武汉工程大学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为重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尝试从教学计划、组织安排、师资整合、学分认定与成绩考核等方面,将校内政法学院、宣传部、团委、学工处、教务处和专业院系等教学与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利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合力”支持和动力。目前,该校党委副书记叶芄教授主持的这个项目,已取得了系列初步研究成果。在这一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该校在2008年暑期已开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轮暑期社会实践,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试点——20名2006级本科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0-12日开赴湖北赤壁市杨家岭镇和嘉鱼县田野集团,开展“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暑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主体实践活动:教务处下达该团队实践计划,校团委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学生成员并负责活动组织工作,政法学院4名“概论”课教师制定实践调查具体实施方案并随队指导,宣传部派人跟踪活动进展进行相关宣传报道。  

4.专家学者报告法  

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每学期聘请3-5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关的学术报告。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前沿和理论背景,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相关原理和知识。这方面的经费一般从学校科技处申请资助。比如,在2008年3月l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两天,邀请中南民族大学李资源教授主讲了与教材第12章内容有关的报告——“十七大报告与海峡两岸关系”,效果就特别好。  

二是举办教授(博士)论坛。每学期配合教务处安排,以政法学院教师为主,举办4—6场教授(博士)论坛,其中2-3场论坛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教务处计算主持论坛教师的工作量(每场计10学时)。  

三是创业就业报告会。一般是邀请本校毕业的优秀创业者返校来现身说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或聘请著名国有企业老总、优秀农民企业家、律师等成功人士为学生讲授创业就业的相关理论、技巧或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解和认同,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  

5.电影视频教学法  

电影视频教学法,是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和课外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缓解课程内容较多与课内学时有限的矛盾,增强教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生所观看的电影视频分为必看和选看两种。为了提高电影视频学习法的效果,每学期一般规定一定数量的必看电影和视频篇目,凡是集中安排的教学电影或教师指定的课程网站视频短片,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观看,之后要写1500字左右的观后感或评论交给任课教师,计入课程平时成绩。  

经典教学电影的播放一般由政法学院与校团委合作,目前已经播放的电影有《张思德》、《邓小平》、《南京》和《走近毛泽东》等。除了课程网站的视频外,还有选择地在课外播放一些经典教学视频,比如《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余秋雨与龙永图论提高中国软实力》、《红歌为什么这样红》等,学生观看这些视频之后,纷纷表示受到震撼和教育,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