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论坛发言稿十篇

时间:2023-04-03 01:40:43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1

教师是崇高的职业,它的崇高就在于奉献和牺牲。班主任是这项崇高职业中的基石,官虽小,但责任和作用重大。对于初次担当毕业年级班主任的我来说,其中有太多的辛酸苦辣,但也让我感受到了“桃李满园”的馨香。九年级学生自职业高中招生工作结束后,接下来的工作是一项接一项,对于我一个新的毕业班班主任来说,真的有点吃不消的感觉。因为我班的招生工作并不是很理想,在前段日子里,班级工作中出现了不少纰漏,让我有了更深地认识:班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任何时候都不容许出现松懈的态度。我总结起来有以下以方面需要班主任坚持不懈地做到:

一、班级工作要重过程大于结果

记得在职业高中招生工作结束后,因为这项工作做得不理想,影响了我的管理情绪,又加上3月份的阶段测试中,我班的总体成绩很不理想,让我一度失去了信心。那几天,我整晚都睡不好,每当看到教室里忙碌着的学生,想到自己的消极心态,我觉得很对不起他们。幸而老公的一番话让我清醒了:班级工作不能太看重结果。在与学生们共同努力的这些日子里,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问心无愧就可以了。我结合学生们的表现,结合这段时间的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专门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为同学们树立信心,为他们加油,为新的九年级三班加油。看到学生信心百倍的样子,我感觉到一股新的力量注入了我的身体。从那天起,我每天还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教室,深入学生中去,认真了解、研究学生,掌握班级的具体情况,学生情绪波动,我主动找他谈心;学生生病时,我照前料后……我用自己的务实精神,在学生中树立起更高的威信,班级凝聚力更强,各项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二、工作方法要遵循“管大放小,管主放次”的原则

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以前,我一直都是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导致一天下来,自己经常累得不得了,胃肠也经常不舒服,虽然表面看来,班级情况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但身体的吃不消让我重新考虑自己的管理方式。(班主任 www.banzhuren.cn)班级日志的充分利用,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各口负责人的工作安排,这些是我新的管理方式的重点变化项目。我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教室纪律维持、宿舍管理、餐厅管理、班规制定等,我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工作又现新的面貌。

三、个别问题个别对待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2

创建班级“共同体”

在班集体建设上,我倡导并设计班级“学习生活共同体”,努力培养学生之间信赖与合作的关系。建立“团队”,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考虑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性别、性格差异等要素,一般4~8人分成一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构建好团队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团队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为了能让队长在短期内较好地运行组内工作,初期,我每周给队长们进行单项培训。每一周的最后一节课是我们班的团队反思交流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队长们开始各显神通。为了使自己队别具特色,取有个性的名字,定口号,甚至队歌。有的小队内还定了公约,有的队长当队员不写作业时还打电话跟家长沟通,还有的队给进步大、贡献大的同学发小奖章。

形式具备后,就要做好内在完善和充实,让课堂内外的合作更有效。建设“共同体”会涉及很细致的环节,需要老师经常“体察民情”,及时捕捉、及时处理,才能将团队合作的效果推向更好的态势。我的班级这样的合作已经成熟,学生会用各种合作汇报的方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学习,常态课学生也激情四射,精彩纷呈。课堂上强调建立合作规则,注重方法指导。团队内的合作是在自主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认识上的“再”合作。队内有明确分工,每位承担一定角色,轮流担任“中心发言人”。

“共同体”建设,还需建立整体有效评价体系,教师对团队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显得至关重要。为了便于操作,我设计了“班级团队建设的统一要求”,给出统一的“团队记录表”。团队建设下的合作实现每个学生的参与,我们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追求优质高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用“阅读”管理班级

2007年我刚接手一个班,用什么点子把这个比较散乱的班级凝聚起来呢?我选择了用“阅读”管理班级。看《小妇人》时,我惊讶地发现毫无文学素养的女主角,能够变成剧作家竟源于一本书――《我亲爱的甜橙树》。真有这本书?我搜寻常熟各书店,了解到这本书至今没在大陆发行。上网继续搜索,终于找到了台湾繁体版,以及个别不完整的章节,经过拼凑、处理、打印、装订,自制了一本《我亲爱的甜橙树》。

拿着自制书,我激动地告诉学生寻找它的经历,接着开展全班共读、配画、写感言的活动。我第一个在书的背页写读书感言,画了自画像,添上青草地,空中飘舞的蒲公英……学生都想得到这本书,怎么得到这本书?“只要让我看到你的进步!”学生每天自己和自己比进步,生活与学习多了一份乐趣。

“流动书吧”班级图书角,精彩纷呈,藏书统计造册后,张贴在班上,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外书上写上名字、学号,班级流动图书角更方便每位学生借阅。

“学生诗坛”“淡淡书香扑面,琅琅书声入耳”,每周一次的“学生诗坛”,学生以20分钟时间,以诗人为切入点,与大家讨论、研究一两首他们感兴趣并且觉得很有价值的“古诗词”。自己设计演讲稿,设计教学的“流程”,写出“学生教学稿”。

“阅读论坛”,我带领学生长期共读“金牌课外书”,每月按主题推荐三四本课外书,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开展“阅读擂台”。阅读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阅读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灿烂的生活方式。

多重效益的“家长讲坛”

“家长讲坛”就是让家长们当学生的老师,上出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课。学期伊始,我发出了“学生开卷卷卷良师”的家长讲坛倡议书,创新开展了一月一次“家长讲坛”系列活动。

倡议书中我写道:“‘家长讲坛’是构筑学校、家长和学生互动的新平台,也是孩子获得课外知识、丰富人生感悟的一个好窗口。希望家长们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孩子们补充课外‘营养’;以自己人生故事,震撼孩子们的心田;以自强不息的事例,让孩子们塑造健康、向上的心态;以你们热爱学习的激情感染孩子们不断挑战自我,努力拼搏;以自己关爱别人的故事让孩子们拥有一颗助人、感恩的心……希望家长们通过现身说法,变深奥为生动,让教育震撼,让教育无痕。”倡议一出,立刻得到家长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支持。

每月有一次班队课,我设定为“家长讲坛”,家长自主报名与班主任联系,与孩子推荐相结合,内容可以是工作方面的,可以是生活方面的,还可以是家长自己的成长经历等等,只要对学生有益即可。形式以小故事为主,鼓励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倡议书下面还设计了回执单,让家长填写预设主讲题目与希望主讲时间,班主任可以据此进行一学期的计划安排。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翻译工作坊;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37—02

笔者针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老套、教学材料陈旧、评价机制单一和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等问题,将“翻译工作坊”理念引入具体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从而实现大学专业性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翻译工作坊

“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由美国翻译理论家Gentzler于1993年提出,被界定为“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该论坛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明和仲伟合教授在2010年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并通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基础”。翻译工作坊具有实践性、学生主体性和项目导向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模拟翻译市场现实,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从而实现大学专业性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国内高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翻译教学中都进行了“工作坊”的有效尝试。

二、教学实践

根据“翻译工作坊”理论,笔者对我校英语专业2009级两个班学生进行了教学实证,以期为日后新教学模式的推广获取第一手资料。两个班学生人数均为28人,英语水平大致相同。两个班均进行了一学年的汉英和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对英汉思维和文化差异有所领会, 基本掌握英汉词汇、句子和语篇方面的差异以及基于差异的相关翻译技巧。为了方便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采用“翻译工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教学规划

在对照班的课堂上,笔者布置翻译材料,同时介绍翻译策略和技巧,允许学生查阅词典,并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翻译练习,然后上交作业,教师进行批改。 对于实验班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方式,笔者将其划分为 7个工作坊,每组 4人。在工作坊内,学生仿照翻译市场进行工作流程划分和任务分配,包括承接任务、了解客户要求、翻译团队成员确定、成员间任务分配(初译、审稿和终审)、交付成稿。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课前:教师将所选翻译材料提前1~2周分发给学生或上传至班级公共邮箱;学生以工作坊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和平行文本,并将材料共享;各工作坊讨论平行文本和资料的行文结构、逻辑安排和语言特征,对翻译材料进行仿写和翻译,可以使用翻译软件,最终形成译文。

2.课上:各工作坊推选代表阐述对平行文本和相关材料特点的归纳总结,并对其他工作坊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参与讨论,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英汉思维模式和语篇的异同;各工作坊推选代表做presentation,对译文进行展示,并对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进行解释和说明;其他工作坊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和总结。

3.课下:各工作坊对译稿进行讨论和修改,将最终成稿上交,并撰写本次翻译的自我评价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译文展示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二)教学实例与分析

笔者选取了一段商务合同作为翻译材料,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证教学,说明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译文结果的差异。例文如下:

兹经买卖双方同意由卖方出售买房购进下列货物,并按下列条款签订本合同:

……

经销人如果发现供应人的商标、专利、版权或其他工业产权被第三者侵犯时,应立即将此事通知供应人,并协助供应人采取必要的步骤,有效地保护其权利。

双方同意各方均等出资,分期建设工厂。按照业务发展需要,估计投资总额将达到人民币一亿元。

……

对照班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在课堂上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上述翻译练习。实验班的7个工作坊通过网络搜索平行文本和相关资料。在对两个班施行不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对译文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关于约首的翻译,格式相对比较固定,实验班的工作坊受平行文本的启发进行套用,而对照班因未采用团队讨论的学习模式,并且没能参照平行文本,80%学生的翻译与合同约首的习惯翻译相差甚远。

2.英语商务合同中,为彰显庄重严谨,同时又简化语言,避免重复,常使用古英语词汇。这类词常以here/there/where/+介词构成,如herein(=in the contract),thereafter (=after that)等。 对于首句中“兹”字的翻译,实验班工作坊通过学习平行文本,大都翻译成符合英语语篇习惯的whereby (the Sellers agree to sell and the Buyers agree to buy ……),使译文语言更加地道,而对照班只有10%的学生按英语习惯进行翻译。

3.对于翻译第二句中的“应”这类合同中具有法律约束力和强制性的词汇,实验班工作坊注意到了英汉表达习惯的差异,大部分出色地翻译成“shall”,但对照班80%以上的同学按照中文对应翻译成“must”。

4.英语商务合同中多使用被动句,并且必须用完整的句子结构表示,而汉语中通常将“被”字隐含在句意中。如对第三句中“分期建设工厂”的翻译,实验班工作坊大多将其与前句分开,翻译成被动句“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ctory is to be carried out in phases”,而对照班同学多将其与前句一起翻译为主动句。

三、教学实践总结

经过一学期“翻译工作坊”的训练,实验班同学在文本分析、英汉思维方式转换和语言表达习惯处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对照班相比较,提高幅度明显。经过实证研究,笔者发现“翻译工作坊”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引入与商务贸易紧密结合的翻译材料,有助于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分析整理相关题材资料和平行文本使学生在阅读和仿译的过程中明悉商务类文本翻译的要求和功能特征,有助于学生跨越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的障碍,提高外语综合能力;以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翻译,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和竞争意识,这些都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从事职业翻译提供了准备。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自主训练的能动性较弱,应试取向明显,团队合作中有“搭便车”现象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 黄里云.高端外语翻译匮乏呼唤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J]. 学术论坛, 2007 b(07).

[2] 艾咪娜. 浅析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09).

[3] 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Routledge, 1993.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4

2010年1月8日,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和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南京琅小明发分校承办的“班级心理教育联盟滨江论坛”在该校多功能厅举行,来自省内外的心理教育专家、心理教师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开幕式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吴九君博士和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宋宁主任分别致辞,浦口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赵团山主任介绍了全区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南京琅小明发分校李兆文校长介绍了学校创办两年多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

本次论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排了一项大课间展示、两场学术报告、三位代表发言、四节心理活动课和五个工作坊。南京琅小明发分校心理大课间展示了自编的礼仪操和健脑操,得到了现场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谭顶梁教授的主题报告,充分论述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关系;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宋宁主任的主题报告,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会上,苏州市田家炳中学陈主任、泰兴市教育局叶主任、南京第五中学沈校长三位代表作交流发言。由南京琅小明发分校、浦口十七中学、浦口实验小学、浦口浦园路幼儿园的四位老师各上了一节心理活动课。五个工作坊分别是注册健脑操导师陈昱亨的“启动学习――成长的新模型”,江苏省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祁海燕副主任的“儿童画心理解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王天文的“学生心理安全与危机管理”,江苏省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潘月俊的“学生学习心略的解读与矫正”,江苏省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黎鹤龄副主任的“班级心理小课题的指导”。

大会最后通过了“班级心理教育联盟宣言”,倡议联合全国一万个班级,积累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课例,研制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创编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故事,培育一千个班级心理教育品牌。2010年,班级心理教育从长江之滨起航!

供稿/江苏省南京琅小明发分校 杨 帆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5

2011年11月21日至26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承办,音乐工程系、音乐学系协办的“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①,在建校84周年校庆之际,于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数位典藏中心、美国Rutgers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等近十家学术机构、数十位专家代表参与。

参与本次活动的海内外专家就目前亟待解决的数字技术手段、媒体设备研发、文献著录标准、典藏流程管控等议题进行研讨。以务实开展手稿、历史音频数字化典藏工作坊为核心,适当配合相应专题讲座、研讨会,同期举办手稿图片展、手稿研究论文会等其他活动,使之形成一整套典藏、手稿学术研究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符合上音馆藏现状的业务操作标准,使之成为上音图书馆特种音乐文献建设及后续研发的基础保障,更好地为专业音乐教学、创作、科研、艺术实践,以及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服务。为期六天的“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共举办了4场专题讲座、5项工作坊计划、2场论文会以及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同时还举办了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和首期“走进音乐”系列讲座等。

二、过 程

11月21日,“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在上音教学楼贵宾室隆重开幕。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叶娜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数位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朱立平主任,国际交流处陈晓翌处长,协办单位音乐学系主任韩锺恩教授,音乐工程系主任陈强斌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洛秦教授,管弦系主任李继武教授,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教授,作曲系副主任温德青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办公室林熠常务副主任,艺术管理系副主任王勇博士,以及承办单位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石震明副馆长、馆长助理韩斌等出席开幕式。杨燕迪首先致词,他认为通过本次国际论坛与工作坊,对萧友梅、丁善德、谭抒真、李翠贞等学院老前辈的手稿、历史音频进行科学、妥善的典藏与数字化保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特种音乐文献整理工作的国际标准与切实可行的学术程序,从而有力推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特种音乐文献典藏与研究的相关工作,更好地为学院教学、创作、科研、艺术实践,以及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服务。他还代表学院向美国国会图书馆与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赠送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理论研究、音乐创作、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叶娜与黄均人先后致词,并分别代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台湾师范大学,向上海音乐学院赠送学术文献与作曲家手稿典藏设备。下午,叶娜与黄均人分别作了《美国音乐民俗中心典藏流程》与《数字典藏概念与流程》专题讲座。就国际标准下的数字化典藏概念、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就上音图书馆客观存在的现状条件以及技术难点上给出了良好的建议。

11月22日,手稿工作坊在图书馆音像视听部正式开坊。钱仁平向来宾介绍了上音图书馆的历史、现状条件、发展规划,对本馆收藏的华人作曲家手稿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由上海音乐学院、台湾师范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组成的联合工作团队,在叶娜和黄均人的指导下,按照获取(Acquisitions)、登录(Accessioning)、处理(Processing)、保存(Preservation)、命名(Numbering)、以及制作索引指南(Finding Aid)六个典藏步骤开始对李四光《行路难》手稿(2页)、萧友梅手稿(蓝色封面乐谱草稿本,24页)进行典藏。当天下午,吴旭在上音图书馆视听部大厅先后作了《历史音频典藏与数字化保存》以及《斯坦福大学音乐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与管理》的学术报告。

11月23日,手稿工作坊团队继续执行“丁善德手稿计划”,对《新中国交响组曲》手稿进行了典藏。至中午,基本完成预定的“萧友梅手稿”、“李四光手稿”、“丁善德手稿”三个既定计划。手稿工作坊结束后,钱仁平表示:“我们以国际标准,高规格地完成了‘李四光手稿计划’——这是第一份中国人的音乐手稿,以及萧友梅和丁善德的手稿典藏。此次工作坊的意义不仅是典藏了这些珍贵手稿,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今后的手稿典藏、作为特色文献建设的华人作曲家手稿数据库建设、网络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启了大门,提供了标准及流程化参照。”

23日下午以及24日上午,“音频计划工作坊”在图书馆第二视听室开展。工作团队在黄均人的带领下分别对两张33转LP老唱片进行了数字化典藏。其中一张是由谭抒真(小提琴)、李翠贞(钢琴)合奏舒曼《d小调奏鸣曲(作品121号)》,另一张是丁善德先生演奏贺绿汀《牧童短笛》(中国唱片厂出品)。典藏过程一方面对唱片原件进行清洗、保存,并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档案命名。同时,对唱片进行数字化转档,制作多种格式进行保存和命名。

11月25日,“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图书馆音像视听部大厅举行。参与论坛的专家有,活动组委会副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孟东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叶娜,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数位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长、作曲系副主任贾国平教授,《人民音乐》顾问、中国音协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弦编审,国家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博士,台湾音乐中心主任、台湾豫剧团团长苏桂枝博士、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王建欣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孙晓辉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杨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艺术学院副院长杨九华教授、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董焰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萧梅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助理韩斌等。论坛首先由徐孟东致词,他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以及图书馆长期以来所做的工作——特别是特色文献建设,对学院教学、科研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且,寄望图书馆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果。随后,叶娜与黄均人分别以《初探数字时代下的中国音乐遗产保存》和《“余音绕梁,永传于世”:谈珍贵音乐文献典藏的观念与实践》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在论坛自由讨论阶段,贾国平介绍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成立源流,随后,他就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文献建设及相关项目情况进行了介绍。叶娜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相关情况,指出典藏和研究成果应该最终都上网,为公众提供权威、准确的文献服务。张弦以她参观挪威卑尔根公立图书馆中馆藏格里格手稿的经历和体会,发表了《国际视野 本土耕耘——贺“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的书面讲话,她讲到“上海音乐学院不仅高瞻远瞩,不断挖掘中国音乐史中的宝贵资料,还主动积极地联系作曲家,收藏他们的手稿,使馆藏逐渐丰厚。这种对于作曲家的尊敬和细致入微的操作,赢得了作曲家的心,纷纷把自己多年的心血,放心地交给上海音乐学院,说明了作曲家对上海音乐学院和上音图书馆工作的信任。”苏桂芝介绍了台湾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理事会”和“虚拟华人音乐文献典藏目录”的相关情况,呼吁强调音乐影像档案的保存,界定华人音乐文献典藏的范围,规范档案原件与数字化对象保存方式与处理流程。萧梅则介绍了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年承担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项目《濒危音响档案数字化抢救试验计划》的研究成果及思考。王建欣、孙晓辉分别介绍其各自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情况。

25日下午,“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会I”、“历史音频与表演艺术论文会”同时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北楼415教室和上海市声乐艺术重点实验室隆重举行。

“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会I”由上海音乐学院杨立青教授主持。本场会首先由香港中文大学张惠玲教授主讲,题为《节奏的重生:梅西安与布列兹对〈春之祭〉的分析》,比较了梅西安和布列兹各自对《春之祭》音乐分析,试图探求这两位作曲家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深度诠释这个划时代的作品。她提到,梅西安对《春之祭》精辟的分析长久以来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分析的要点只是在其学生之间流传。相反,布列兹作为梅氏弟子在1953年发表了相关的文章《Stravinsky Remains》,成为《春之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献。尽管布列兹本人未提及这一点,其文章中沿用了梅西安的观点的事实显而易见的。

随后美国罗格斯大学音乐系饶韵华教授作了题为《从〈木管五重奏〉手稿看卢炎的音高构思》的宣讲。她提到,作曲家手稿不仅只是一种值得保存的崇高纪念文物,更是能对了解音乐风格、作曲美学有所帮助的相关珍贵文献。作曲手稿,因其五花八门,解读上更具挑战性。学者必须采合适的理论概念才能对手稿做适当的解读诠释,但同时手稿也正是乐曲分析之理论根据的来源,因此在研究20世纪作曲手稿时,理论与手稿实际上是相辅相成。

“历史音频与表演艺术论文会”由陈强斌主持。首先由东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系宋晖副教授进行了《基于wxWidgets音频修复系统的研究》的论文宣讲。其文研究与探索了目前音频的噪音类型和各种降噪方法,在基于wxWidgets的音频修复工具Memo-ryAudio中综合应用这些方法,提供各类降噪专家模板,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此系统还为今后降噪算法的不断扩展提供标准接口。随后由韩斌《LP暗码的识别在文献编目中的意义》的论文演讲。他提出在LP唱片时代辨识、版本研究和编目过程中,编号与暗码问题一直是唱片收藏家与音乐图书馆专家们的研究课题,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对于鉴别版本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DECCA、EMI、RCA-Victor、Mercury等四家唱片公司以及中国唱片总公司的编号、暗码系统进行必要的梳理,并讨论其在文献编目中德特殊意义。

11月26日,“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会II”在图书馆音像视听部大厅举行。会由贾国平主持。首先由王勇作题为《留学莱比锡——萧友梅相关几件档案的研究》的论文宣讲。他通过上海图书馆所藏几件萧友梅的档案,对于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专业;在莱比锡大学哲学院学习情况,师承关系等情况作了研究解读。随后,由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刘涓涓副教授做题为《思维的印记——罗忠镕〈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研究》论文宣讲。她以中国当代作曲家罗忠镕2007年完成的《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为研究对象,文章以了解曲式结构、音高材料、音响组织与“引用”手法这四个方面的技术特征为基础,着重观测作曲家在此过程中的创作思维变化。本场会最后,由就读于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的查太元同学做题为《〈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手稿校订研究》论文演讲,探讨了《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手稿校订之过程及其相关发现,并检视作品原貌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意义。

在本次国际论坛暨工作坊活动中,为纪念丁善德先生百年诞辰,并配合学院系列纪念活动,图书馆承办了《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展览了丁先生部分作品的手稿片段以及珍贵历史照片。

此外,11月26日上午在上音附中演奏厅举办了面向普通爱乐者,丰富城市音乐生活的首期“走进音乐”上音图书馆系列讲座。本期讲座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赵晓生教授,以《巴赫〈创意曲〉1723年手稿赏析》为题向广大音乐爱好者讲解了隐藏巴赫手稿背后的奥秘。

三、结 语

“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已取得圆满成功。其中,取得的成果有三:首先,她使上音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通过手稿、历史音频工作坊的开展,使我们学习到了国际标准下的档案原件典藏、数字典藏流程。在档案命名上,一方面借鉴国际常规,一方面依照馆藏特情,制定出上海音乐学院特种文献典藏号以及命名规则②。其次,通过流程化的培训,馆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在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台湾师大音乐数位典藏中心等兄弟单位相互协作、交流中,学习了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技术,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从活动期间各种讲座、论文会上,了解国内外文献建设、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开拓了视野,促进了馆员自身的业务思考。再次,图书馆研究功能进一步拓展,学术影响力逐步增强。

当然,通过此次工作坊,也让我们意识到前进中的困难。如何将复杂琐碎的特种文献典藏工作常态化,使之有机地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如何有效地完善、管理特色文献数据库,并形成多媒体的成果开发,多途径的展示方式,从而实现这些珍贵历史文献价值最大化?如何在数字化、网络化、云概念等各种科技手段迅速更新的历史背景中,应对各种技术上、观念上的挑战……

特种音乐文献典藏与数字化文献建设仍然是“上音”图书馆“十二五”期间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寄望今天在历史中的探究,能使之照进更遥远的未来。

①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度重大项目。

②参见钱仁平、肖阳《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萧友梅档案〉为例》,《音乐艺术》2012年第2期。钱仁平、韩斌《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丁善德音频计划〉、〈谭抒真、李翠贞音频计划〉为例》。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6

——素质教育论坛随感

陕西西安周至职教中心 笔名:纪昀清原名:纪堪迎

邮编:710403 电话:

12月13日,我代表学校在西安交大附中参加了以“创新与责任”为主题的“西安市2013年素质教育高峰论坛暨年度素质教育创新人物颁奖仪式”。聆听了两位专家和数名获奖老师的报告。第一位作报告的专家是韩主任。他40余岁,身材消瘦,身着褪了色的旧西服,头发凌乱,纽扣开怀,近乎是不修边幅,很显然是随意为之。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邋遢。他主要通过PPT,把十八大三中全会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政策理论进行了逐条宣读。刚开始,我还以为精彩内容在后面,充满了期待。没想到,当听到主持人说:“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韩主任的精彩演讲。”时,我才知道,自己的期待落了空。稀稀拉拉的掌声顿时响起,鼓掌的,估计大半都是源于礼貌,而非发自内心的赞许。我自然也不愿鼓掌。放眼四周,只见大家昏昏欲睡。随后他还自我介绍说是博士毕业。

那时,我就在心里寻思:这是专家吗?难道中国的博士就是这等水平?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内容,报纸上不都全文刊载了吗?还用得着千名学校骨干精英挨饿受冻坐在报告厅专门听他的讲解吗?何况,连讲解都算不上,充其量不过是照着PPT逐条宣读而已。就算读,都费劲,声音小的,像我等坐在后面的老师,根本就听不清,话筒在他面前,俨然是摆设一般。中途,明显有部分老师悄然离开。

我差点也萌生了退场的念头,但转念一想,是学校派我来代表王校长参加这次论坛的。我就坐的椅背上,就一上一下赫然贴有周至县和王宏波的标签和姓名。而且本县参加本次论坛的普通教师,仅有四名,我也是荣幸的其中之一,其余人员不是教育局领导,就是中小学校长或副校长。看了会务手册,才得知,主办单位是西安市教育局,协办单位是西安万科企业有限公司。难怪,级别如此之高。也不是谁想参加就能参加的,凡参加的主要人员,要么是身挂要职,要么是获奖老师。而像我这样“临危受命”的情况,可谓十年碰了个润腊月。一旦退场,岂不是终生遗憾?万一学校领导问我的聆听感受和体会,我又该如何回答呢?

想到这里,于是又劝慰自己耐着性子坐了下来。

第二位专家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唐江澎。唐校长个头高大,50岁年纪,头发油光可鉴,一身深蓝色风衣,崭新惹眼,和本次论坛相得益彰,很明显是精心而为。他报告的主题是《教育回归以人为本》,他也依靠PPT展示自己的报告内容,但和韩主任最大的不同是,PPT制作精美,图文并茂,颜色搭配得宜,词句精妙,内容丰富。最令人震撼的是,他的声音雄浑,富有磁性,且讲解的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尤其是抑扬顿挫拿捏到位,且手语动作与内容及语气浑然天成,配合得天衣无缝。尤其是他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PPT图画,可谓一目了然,鞭辟入里,振聋发聩,令人心悦诚服!

这得益于他广见博识:他曾在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做过调查访问,撰写的教育论文有多篇获奖,且大都是省级一等奖。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入一线各地学校教室,抢拍下了众多功利性标语、毕业生撕书等宝贵的图片资料。比如标语:“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以及某中学学生高考完后,站在教学楼将书本撕碎抛向天空,上演“季花满天”的一幕,不能不引起身为教师的我们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反思。

他认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人的教育,即素质教育;一类是分的教育,即应试教育。并分析说:我们的传统教育的思维模式是:小学毕业了,盼孩子得高分,考上重点初中;初中毕业了,盼孩子得高分,考入示范高中;高中毕业了,盼孩子得高分,考进名牌大学;大学毕业了,又盼孩子找个好工作;找到了好工作,又盼着孩子赚大钱。即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是钱的教育。如此恶性循环,根源是重视了分的教育,却忽视了人的教育。而只有将学生从分的教育樊笼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教育回归。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为此,他总结了一句最富哲理的箴言:“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家长的面子,不是学校的牌子。”我感同身受,频频点头。

他在素质教育方面之所以取得了一定成绩,源于他的教育理念。他一贯以“身心为先 品行为本 能力为重 习惯为基 愉悦发展”为目标,以“生命旺盛 精神高贵 智慧卓越 情感丰满”为追求。他说,在他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锡山高级中学在全市仅有36万人的情况下,而考入清华北大的竟有14名,单本县就考上了5名。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和反思。而他无疑是当下素质教育成功践行的佼佼者。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尽管他从17岁时,才自学电大课程,并于22岁获中文大专学历,随后两年又在陕西教育学院大专起点中文本科进修班学习,34岁时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研究生课程班结业,38岁时又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研修班毕业。可以说,他的求学之路布满艰辛,并不是一步到位。从他身上,让我顿悟:人的能力水平似乎和学历文凭毫无关系,关键在于你是否肯上进。而在困境中毅然进取有为,毫无疑问也是人的教育最关键之处。尽管他的学历没有韩主任高,然而,从他自信满满、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素质教育的春天脚步正在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来!

当主持人还未发出 “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唐校长的精彩演讲”的提议时,四周雷鸣般的掌声早已响彻大厅。我自然是情不自禁地呱唧了数下。当举行专家论坛时,我才蓦然发现,唐校长一瘸一拐地走上了主席台,惊得我目瞪口呆。原来如此富有才情的一个人,居然身患残疾。这就更加激发了我对他由衷的崇敬和仰慕之情。也感觉冒着严寒,从早上六点半天未明,急匆匆乘车赶赴西安,未吃早餐,就入座听报告,值了,可以说不虚此行。哪怕后几位也和韩主任一样讲得枯燥乏味,一无所获,也不后悔。

令我欣喜的是,后几位中也不乏较突出的青年新秀。

略有印象的是范晓兰的《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尊重孩子一生幸福》,她的素质教育实践主要得益于“四窗”教育,即“梦想之窗”、“实践之窗”、“思考之窗”、“使命之窗”。她的报告,层次明晰,事例活泛,观点鲜明,听来较有启发。另一位印象较深的是西安某中学物理教师王俊博。难得的是他将素质教育的本质“人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物理教学中,事例鲜活真实。为了充分实践素质教育主张,他往往将学生感兴趣的人物或物品或景物图画制成PPT,使其融入到物理知识的讲解中,由此展开联想和分析,不仅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洗礼。

随后几位,大都没有PPT,完全是照稿宣科,不是谈心得,而是读体会。其中,一个叫田延的获奖女教师,完全是手捧稿件,似在朗读,更叫人不解的是,如此隆重的场合,她写的发言稿,竟然听不到典型实例和具体做法,完全是诸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空洞的说教。听的人头脑发胀,心浮气躁。

后来坐车返回时,无意中听到本县唯一获奖的东街小学女教师勾苗说,田延老师曾经在周至进校为全县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做过报告,那次的报告叫她终身难忘,至今还记得田老师举的毛毛虫的例子。她还将此例活用在语文教学中。没想到田老师在论坛中的报告竟是如此令人不敢恭维。就连西周中学校长吴尔钱老师也有同感。

吴老师原来是周至县教育局政工科科长,随后调任西周初级中学担任校长职务不久。他说西周中学无论是育人环境还是教学设备,都很落后,至今还没有一台像样的投影仪。但是,听了我对唐校长报告的赞誉之后,禁不住扼腕叹息:“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听到唐校长的精彩报告。原因是受韩主任的影响,实在听不下去,就出去透透气。等回来时,唐校长的报告已经讲完。”

随后,他向我简单谈了一番他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管理与教学管理中去。他说,他要以“以求变的思维做不变的事情”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要在“安全和谐”的前提氛围下,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分的教育”转变为“人的教育”,并打算拿出三万元作为试运资金。一万元用作各项奖励,一万元用作购买设备,一万元用来购买图书。并要将图书分配给各班,每班设立一个专用书柜,供学生阅读。以此作为自己素质教育实践的开门红。还举例说,西周中学一个管后勤的领导自认为把学生灶办得很好,然而他却说不行。为此,该领导不服,于是他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和批评,先是在全校学生中做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令该领导大吃一惊:学生普遍反映伙食差,而满意率还不到30%。在铁证面前,该领导不由自主地发出了“那到底该如何将灶办好?”的感喟。于是,他说,关键在于思维的转变,而思维的转变却与见识有关。为了增长见识,他有意陪同该领导参观了周至中学、周至六中、周至七中等本县名校的学生灶的规模和特色。经过实地考察和取经,该领导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的症结。

吴老师的做法,令我感慨万千:这不就是管理人的领导艺术吗?而领导艺术其实根子源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与求学时期的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后天的耳濡目染有关,比如,像唐校长等人颇有看点的论坛报告,虽然仅仅是不到20分钟的报告,然而关于素质教育的某一个实例,某一个画面,甚至是某一句话,都有可能给有心人以启迪,甚或听众就因这一点而致使其人生发生重大逆转也不无可能。

像韩主任这样无疑是“分的教育”的结果。但愿在素质教育的践行中,能多一些像唐校长式的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而少一些像韩主任式的“高分低能”的所谓育人专家。那么,中国素质教育的春天必将到来。

尽管这场高峰论坛,还有诸多不足,比如,获奖老师只有荣誉证书,却无物品奖励;比如像田老师等个别获奖老师的发言,内容空洞,但他们能获奖,说明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的的确确做出了突出成绩,他们的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还是让我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春天——唐校长的别开生面,范晓兰的“四窗”实践,王俊博的德育渗透,吴校长的顿悟漫谈,无不对我发生着深远的影响,这应该是论坛的终极目的“以人为本 寻求改变”。

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的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模式;过程写作教学

一、引 言

写作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输出技能,是学习者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表现,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写作教学一直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费时、低效等问题。目前,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通常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模仿教师批改”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注重写作结果,忽视写作过程;教学内容信息量小、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落后、考核评价单一等,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英语写作的积极性。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为英语写作教学创造了新的契机,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邮件、博客等方式辅助英语写作教学,为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在教学实际操作上困难重重。如何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英语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建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时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Vygotsky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强调个人知识建构与社会交互相补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知识构建和体验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信息加工者和知识建构者。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在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如果学习者有权利建构和创造知识,他们会更乐于亲身参与和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在一个交互、友好和开放的环境中得到最好的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所具有的图文并茂、信息实时交互、超文本、超媒体等特性,是实现开放式和交互合作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性认知工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建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2.过程写作法

过程写作法以交际理论为基础,把写作的过程看成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过程写作法认为,写作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是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造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写作者通过写作过程中一系列协商、监督、互评等认知活动和交互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设计

1.网络写作教学支撑环境的创建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立项建设的100所国家重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之一。按照示范院校建设任务要求,本院高职英语写作课程2011年被立项成为院级精品课程,并建设成为网络课程。它打破了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开放的动态互动平台。同时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学生能接触到更为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目前,已建成的高职英语写作网络课程平台包括申报网站、课程论坛、教学博客、班级空间、在线测试、网络试题库、在线答疑等功能模块。网站栏目清晰,导航明确。申报网站模块包括课程首页、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栏目;课程论坛和教学博客包括授课计划、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反思、案例、优秀学生作品等栏目;班级空间模块旨在为教师与其任课班级的学生提供师生间点对点的教学辅导和班级集体内的教学讨论的平台;在线测试与网络试题库包括考点设置、试题建设、试卷生成、成绩统计与管理、试卷库管理等功能;在线答疑模块,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和共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普遍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改善教学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教师的解答,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还能够成为可重复利用的宝贵资源。

2.教学实施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过程写作法为理论基础,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三个基本阶段。

(1)写作前阶段:明确任务、搜集资料、写作构思。在进入写作状态之前,教师首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中的虚拟现实,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选取真实内容,采用任务描述、虚拟情景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写作任务、作者角色和写作目的。任务明确之后,要求学生围绕完成任务所需知识和技能收集资料,查阅信息。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热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视频、动画或PPT课件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能使学生有话可写,而且写作内容真实丰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或登录有关写作训练的网站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来丰富自己写作内容,通过电子图书馆、电子词典来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收集到充分的素材后,学生通过讨论加深自己对写作任务的理解,利用电子邮件、写作论坛等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共时交流或非共时交流。教师通过交流掌握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进展程度,必要时给予指导。经过深入讨论理解之后,学生开始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

(2)写作中阶段:初稿写作、自主修改、相互评阅。学生经过收集资料、理清思路后,写作就进入实质阶段。初稿写作时要求学生注重思想的表达和内容的充实,再考虑句法、语法和组织结构等形式问题。学生在Word文档中完成初稿,先自行修改,利用Word文档的检查功能自动查找和纠正作文中的拼写、语法和句法错误。文字处理功能简化了修改和编辑过程中的琐碎细节,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文章的谋篇布局、立意构思、主题阐述等方面。此阶段,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写作过程进行监控,提出自己的指导意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

初稿完成后,学生将作文到班级空间,在老师提供的作文评价标准和方法的引导下,学生之间相互观摩学习,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修改别人的作文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互评时,每位学生都要将总体评语和修改标记到班级空间,判断其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一项重要指标。经过互评之后,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从文章的内容、思想深度、文字表达等方面进行修改重写,成稿后到师生互动平台,和初稿及评论放在一起,以便查阅比较。

(3)写作后阶段:教师反馈、学生修改、文章定稿。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改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花费大量时间修改学生的语法、句子、词汇等细节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文章经过几稿修改和重写,语言使用已较规范,教师可以给更加关注作文内容、逻辑、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在评改学生习作时,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错误与不足,更多应指出“闪光点”,对学生在反复修改的写作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反馈结束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文章再次进行修改,最后形成终稿。教师可以挑选出几篇优秀的习作在教学博客平台优秀学生作品栏目,既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此阶段,教师利用Word文档对学生习作前后几稿进行对比,了解学生多次改写作文的进步程度,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网络环境下的动态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一种有效监督,有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网络信息技术为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自信心,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网络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还要懂得如何不断更新和维护课程网站;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教师如何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尽量减少网络不健康信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教学提供了浩瀚如海的写作素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等。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步雅云.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4).

[2] 徐永军,韩晓敏.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教学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

[3] 汪子入.过程教学法在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8

一、爱学习,理论水平高

该同志毕业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深厚,专业水平扎实,曾担任高中语文教师近十年。该同志进入党校工作以后,能迅速转变角色,在学习上苦下功夫,作为党校一名理论教员,其重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我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把党的精神理解透彻,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学通弄懂做实上下功夫。2014年3月,该同志在省委党校参加全省党校系统师资班学习,因表现出色,被评为优秀学员;2015年8月在省委党校参加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2017年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专题研修班学习;除此之外,该同志还积极参加机关支部政治学习,在湖北省干部在线学习网、法宣网进行专题学习,能谦虚谨慎,不懂就问,向身边的典型学,向有经验的领导、老师学,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学习,该同志的知识与观念不断得到更新,自身修养与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综合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二、讲党性,理想信念强

该同志自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注重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始终做到立场坚定,能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讲党性,旗帜鲜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政治可靠,头脑清醒,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矢志不渝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工作和生活始终。

三、重实干,工作业绩优

该同志在党校工作期间,先后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理论科科长等职务,所负责的工作较为繁杂,既负责相关行政工作,也承担教学教研任务。在工作中能做到爱岗敬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在撰写党校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会议纪要、领导讲话、综合汇报材料及其他公文等文字材料时均能善于思考,结合党校实际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在今年党校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作为党校驻村工作队员,每周风雨无阻,按时下村,了解南海闸村和张家坪村的基本情况和贫困户信息,定期走访,与村两委班子及时联系沟通,交流情况,做好痕迹管理。在临时参加市委组织部安排的干部考察工作中,该同志能严格遵守考察纪律,认真做好谈话记录,按时完成考察报告,先后圆满完成新录用公务员考察、干部考察、双职并行考察、荆州市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考察、换届考察等工作20余次。

在教学中,该同志谦虚求教,向有经验的教师拜师学艺。在准备教学专题时,以精品课为目标,精心选择专题,认真收集资料,反复修改讲稿,潜心制作课件,多次试讲,及时补充完善,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个课题,近三年来,先后完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一带一路》、《新党章》等15个专题,每年在党校主体班、市直部门、乡镇、村居等单位开展宣讲20余场次,深受学员欢迎。在担任党校主体班组织员期间,能严格管理,耐心周到,服务细致,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因表现突出,2017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在教研中,该同志从我市市情出发,深入乡镇、村居、企业了解情况,到兄弟党校学习调研,为其撰写调研文章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在其负责参与党校刊物《松滋论坛》编辑工作中,及时提供稿件,细心校对文章,认真审核把关,使《松滋论坛》成为我市党员干部的一份优秀理论读物。为及时宣传推介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党校改革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该同志先后在省委党校《干部教育报》发表文章近10篇。2016年其负责撰写的《当前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思考》获得荆州市党校系统二等奖,2017年撰写的《延安整风运动对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在荆州市委宣传部、荆州市委党校举办的延安精神研讨会上获纪念奖,并被收入“延安整风运动与加强党的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9

“坦诚、友善、融洽”的“胡萧会”是1949年以来两岸层级最高的直接接触,外电评论说,这是“过去数十年来所难以想象的事”。萧万长自称这趟博鳌行是“融冰之旅”,那么,这一次融了多少冰?微笑老萧在12日晚间的记者会上幽了一默:“交给你们去评估,我没有带温度计。”

第一日:萧万长抵博鳌。开始“融冰之旅”

4月11日,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阳光灿烂,白云朵朵。14时30分许,萧万长一行14人乘坐东方航空包机由香港飞抵海口,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率队在专用停机坪接机。当萧万长步下飞机,两人先贴脸,后是热情洋溢的美式拥抱,继而开怀大笑,这是国台办主任面对台湾重要客人时的招牌动作。在陈云林的推动下,2005年的“连胡会”与多次的国共论坛,在尘封多年的两岸关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破冰之举。

值得一提的是,包机降落地取近舍远,选择距离博鳌较近的海口机场,而其它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贵宾则在三亚机场降落,而且国家主席的国事活动都在三亚进行。台湾媒体评论说,这是“内外有别,区别对待”,好避免国际间出现两岸有丝毫“国与国”关系之印象。

萧万长一行享受了直接从停机坪驱车离开的高规格接待礼遇。这是参照海基会与海协会于1994年6月间所商定的《两会商定会务人员入出境往来便利办法》,给予萧万长与全体团员“代办证,代持证”的入出境便利,不在台胞证上签注,“这是两岸的惯例,让各自都有尊严”“而过去5次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他只不过享受快速通关”的待遇。如此礼遇,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解释说,原因是萧万长“身份不同”,虽然大家不一定说出来。也就是说,大家不点破“政治名分”,萧万长却完全享有各项“实质”的礼遇。

一路上又有交警封路,近一个小时后便抵达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索菲特大酒店。龙永图在酒店门口迎候,约有上百家媒体在酒店大厅等待。微笑着接受礼仪小姐为他挂的花环后,萧万长开口了:“很荣幸能来参加博鳌的盛会,这也是第六次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来参与。希望透过博鳌亚洲论坛这个平台,让两岸能多互相了解,建立有效的互信机制,我也希望能达到一个融冰的效果,所以我也把它称之为‘融冰之旅’。”

这段简短讲话,萧万长明确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他与会的身份是博鳌亚洲论坛的“团体会员”身份,即“平民”身分,洗掉“当选副总统”官方色彩。新华社统发稿便称他为“萧万长先生”。二是他此行的目的,就要与大陆交朋友,增进了解以建立互信基础。

当晚,国台办主任陈云林与海南省台办设宴款待萧万长夫妇,以及随团的张忠谋夫妇、苏起、辜成允、焦佑伦、詹火生、洪读等。晚宴后,萧万长出现在索菲特大酒店凤凰号会见室,与记者见面。有记者询问,他是否当面向提出7月11日周末包机直航的可能性,萧万长摆摆手说,彼此有机会面对面地谈话,就是善意的开始。萧还透露,“胡萧会”不会谈太具体的东西。

“我们就是一个善意的表达,就像我说的融冰之旅,有善意互动累积互信基础,这就是融冰的表现。”旅途劳顿的萧万长在简单回答几个问题后,便在北京特派的中央警卫局人员护卫下行回房间休息。拉高的警卫级别,让台湾记者们尤为关注。

萧万长走后,随团的前“陆委会”主委、淡江大学教授苏起,萧万长的核心幕僚、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顾问詹火生,以及新闻发言人、淡江大学副教授王郁琦继续接受记者采访。苏起是马营核心幕僚,直接向报告前方状况,对于萧万长的“融冰之旅”,他如此解读:“把冰融化掉再往前走,重新做朋友、重新来谈。”

苏起提醒大家,两岸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不要期待过高,认为融冰就要解决问题,如果可以互相释出善意,尊重对方,这就是很大的成就,“大家有善意,往后就好谈”。可以说,萧万长六度纵横博鳌亚洲论坛,核心议题都是为了促进两岸经贸正常化,比如2003年,他建议两岸签订更紧密经济运作架构(CEOF);2004年提倡加速两岸三通,让两岸人企业成为“一家人的企业”;2005年则为两岸共同市场铺路,后来“连胡会”两岸共同市场共识,基本上便是撷取萧万长所提出的概念。

几度耕耘,一朝收获。2008年,即使在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萧万长依然能成行博鳌,而且与展开两岸有史以来最高准官方接触――“胡萧会”,可谓寒冰融解,水到渠成。

第二日:20分钟“胡萧会”,彼此确认对方善意

事实上,这是萧万长第二次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会见,早在200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萧万长便与见过面。外电评论说,今次“胡萧会”可能为长期敌对的海峡双方开启全新的时代。

4月12日下午2时,萧万长与陈云林举行15分钟的“会前会”,将“胡萧会”流程对萧简报,并善意提醒注意事项。5点36允“胡萧会”正式在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的孔雀厅举行。

萧万长和端坐正中间,双方以团对团13人对13人的方式进行会晤。闭门会谈前,开放媒体拍摄几分钟。记者看到,会面一开始,在萧万长的介绍下与台湾代表团握手认识,萧万长第一个介绍台湾企业家精神领袖、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夸赞张忠谋气色好,身体状况好;当与台泥董事长辜成允握手时,停留时间最长,肯定其父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对两岸关系的贡献。

已故的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以“汪辜会谈”为两岸写下历史,这一次辜成允又在两岸关键历史时刻留下角色,不过他却幽默地对记者说,他此次跟着萧万长到博鳌,完全是“瞎猫碰到死老鼠”,坦诚自己没有父亲那么大的能力继承其在两岸工作上的衣钵。

双方团队落座后,表情轻松,气氛极佳。会谈一开始,以“萧先生”称呼萧万长,“愿意与萧先生就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交换意见”,接着把发言权转给萧万长:“萧先生,你是这方面的专家,是不是请你先讲?”萧万长自谦“我是台湾经济界的老兵”,闻言笑了出来。

会谈一结束,台湾代表团就开记者招待会,新华社也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出新闻通稿,公开通报会谈内容,20分钟的“胡萧会”可说是一个透明会议。因为要赶去参加晚宴,萧万长没有时间回答记者提问,他一落座就自己开口,认为刚刚结束的“胡萧会”是一个很坦承、很友善、很融洽,也有成果的会谈。也就是说,已彼此确认对方善意,接下来细节问题可交由专业人士继续进行。

萧万长赶去参加海南省政府的招待晚宴后,苏起接手主持记者会转述会谈内容。

简要概述,萧万长认为“经济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期待,不但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且能促进区域的和平”,并提出16字箴言“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以及四项具体要求:一,希望赶快落实两岸直航;二,希望赶快开放大陆观光客赴台;三,希望促进两岸经贸交流的正常化;四,希望尽快恢复两岸协商机制。新闻发言人王郁琦对大家说:“萧院长特别强调,16字箴言是他想了好久才想出来的,要大家好好解读。”有台湾同行如是解读――16字箴言隐然可见已故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八六字箴言”精神,后者的主要内容是,两岸应“平等协商、共议统一”,汪老对台思想和主张提炼为关键词,亦即“双赢”二字。

晚上9点15分,结束宴会后,萧万长再次来到凤凰厅会见记者。他说,下午与会晤时,当他提“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当场表示同意。萧说,他提的16字箴言,简单说,就是“务实开放”,搁置争议,全力在经贸议题求取双赢。两岸原本就应稳健、务实,不是马上就要开放,重要的是要建立善意与互信。

其实,“正视现实,开创未来”在连战2005年4月访问大陆时,就已经提出;后面的“搁置争议,追求双赢”是由与萧万长提出,代表马萧的共同看法,即5・20以后台湾对大陆的新主张。

宴会上,萧万长获邀上主桌与以及其他国家元首同桌,主动对萧万长夫人朱贤表示,下午和萧聊得很愉快。晚宴结束后,亲自送所有宾客到楼梯口,并与萧万长握手言别:“很高兴今日的谈话,很有意义。”萧万长说,这就是“历史契机”,他还在记者面前称赞务实,强调改革、开放、现代化,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国家领导人。张忠谋也告诉记者,让他感觉很诚恳、温暖,对萧提的几点具体建议,都有正面响应。

据新华社通稿,以“四个继续”的论述正面响应萧万长――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的前途应该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说。

“胡萧会”已向外界投射了“未来两岸领导人可以坐下来谈”的想象空间,不过两岸要进展到政治性谈判,还有一段距离。未来两岸关系,还是要先从双方“最有共识”的部分,即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做起,让经贸交流成为两岸关系的新动力。

苏起说,7月将可以实现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和大陆观光客赴台,而且今年内两岸两会(海基会、海协会)协商机制重新启动,“可以说已经看到春天”。

第三日:经贸圆桌会议,萧推销台湾

4月12日下午2点半,与会代表和记者便把东屹宴会大厅B的座位占满,圆桌前数十台摄像机一字排开。接近3点,参加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展望圆桌会议的台湾代表团和大陆代表团陆续进场,萧万长在警卫人员的拥护下走进来时,现场一片骚动。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坐下来,而是绕场与大陆代表团成员一握手。

圆桌会议由萧万长和大陆方面的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共同主持。萧万长发表简短演讲,向大家介绍5・20新政府上任后的三项新经济政策,第一、上马“爱台十二建设”,优先发展公共基础设施,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再造,带动民间创新;第三、全球连结,开放台湾。萧万长特别提到,新政府将对两岸政策进行松绑,除了开放周末包机、开放中国观光客到台湾,也会开放大陆资金来台湾投资,并开放两岸之间金融业、航运业互动,“台湾新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会对两岸经贸产生新的商机”。

萧万长举例说,“爱台十二建设”12项重大基础工程需要4兆亿新台币,相当于2500亿人民币,其中2/3是由政府公共投资,1/3将开放给民间资本,“欢迎大陆的资金过来合作合股”。另外,台湾的产业升级转型,两岸有很多分工合作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新政府将采取开放政策,与大陆协商推动直航三通等事宜的落实。在萧万长演讲时,詹火生与一名助理在现场向大家分发“爱台十二建设”宣传册。詹事后对记者说,这场圆桌会意在“把台湾经济推销出去”。萧万长会后更总结说,这是一场招商会。

张忠谋就两岸半导体行业合作发表了自己的六点看法,得出结论是,如果两岸半导体行业整合起来,“将会是一股非常大的力量”,从而共同占领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高点。张忠谋私下对记者说,未来只要台湾的政策开放允许,台积电将积极准备在上海松江扩大投资。

陈德铭请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做呼应发言。李东生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指出两岸经贸交流的单向性等缺陷,呼吁政策松绑,放开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的限制,放宽台湾对大陆的电子产业的技术输出,并开放台湾市场让商品自由流动。“我很赞成两岸共同市场这种理念。”李东生说。之后,两岸代表继续发言,大家无一例外,都从各自角度指陈两岸经贸交流存在的弊端,呼吁经贸关系正常化。台湾华新丽华董事长焦佑伦还提出,“现在我们可以两岸共同合作,到第三世界去发展。”

台湾大学教授陈添枝建议未来在经贸议题上尽量去政治化,透过各种机制包括多边机制互动。对外贸易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华晓江积极回应说,只要在一个和平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双边会谈还是多边会谈,抑或在WTO的框架下谈判,“我们会用我们的智慧来寻求一条对我们最有利的道路”。

由于台湾代表团还要从香港转机回台湾,圆桌会议不得不仓促结束。陈德铭做简短结论发言,特别提出两岸经贸正常化的紧迫性,“我们都是一家人”,两岸合作可以减少西方经济萧条对两岸不利的影响,共同应对不确定的国际趋势。陈德铭还积极回应了“爱台十二建设”,中国厂商可以参与投资。

记者走回新闻中心,看到记者们都在复印机边复印一份新闻稿,不料台湾记者们阅毕,大惊小叫,在议论什么“一份新闻稿各自表述”。原来,这是圆桌会议前商务部便准备好的一份新闻稿,提及“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尽快建立沟通协商平台。萧万长闻之错愕,他对记者们说,这不是圆桌会议的结论。台湾代表团迅速与国台办协调,国台办马上强调一切以新华社通稿为准。稍后,新华社通稿通篇不见“一个中国原则”字眼,风波方才戛然而止,可谓虚惊一场。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10

这已不是首次在外媒撰写文章。直至9月发表的最新文章为止,总计在外国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10篇,自今年就任总理以来已撰有4篇外媒文章。

为出访造势,用外媒打头阵

古代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是在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对今天的启示就是在做事之前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经过相关资料整理发现,大凡中国国家领导人给外媒撰文,他们所选的时机恰巧都正值进行国事访问的前后。换句话说,就是人未到,文先行。用文章打头阵,有助于辅助官方外交,打造更为开放的国家形象。

在这方面,应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表率。在2007年5月22日华盛顿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举行之际,吴仪于17日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提出互利共赢之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目标。当时,中国领导人在外媒撰文实属罕见,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发了舆论热议。中国政府领导人在外媒发表署名文章被视为中国对外宣传上的创新之举。当时有分析认为,吴仪此举意在改变中国官员刻板、小心翼翼和不善言辞的国际形象。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客座教授彼得博特利尔,一位长期从事中国贸易问题研究的美国专家,就吴仪撰文一事给予高度评价,称他对吴仪这一举动很高兴,并提到中国官员和学者应多利用唾手可得的媒体资源。

任总理后的首次出访,即特别注意运用当地的媒体资源,打开公共外交新局面。此番在《金融时报》刊登的《中国将给世界传递持续发展的讯息》是为9月11日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争取舆论加分。

专门班底起草,符合西方阅读习惯

实际上,国家高层在重大外事前发表署名文章是西方国家率先创造的,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中国政府发现这种方式可以很有效地传播国家领导人对当地民众的善意,自上世纪90年代起,也开始采用这种良好的沟通方式。自从开始采取这个外交惯例后,署名文章也逐渐发生变化,比如用词上变得更通俗易懂,更接近当地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上也更加贴近,更加平易近人,更有针对性。发表署名文章一般是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级别。

国家领导人在外媒所撰写的文章,其成文过程并非简单的个人写作,其中讲究颇多,流程复杂。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鲁世巍曾向媒体透露其中环节。总理发表署名文章的背后是由专门班底起草,但字里行间会注意或多或少添加总理本人的想法和意见。再根据文章内容,邀请相关专业部门参与撰文,例如涉及国家关系与外交的稿件就会请外交部门把关。同时,会针对外媒报刊所在地读者的思维和阅读习惯进行再加工,以求准确无误、易于理解。

以出访德国时所撰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例,在出访前先由外交部负责德国外交事宜的欧洲司完成初稿,之后再交由总理的写作班子进行修改并最终定稿。鉴于德意志民族思维严谨,行文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最终决定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撰写文章,以期符合德国民众的思考阅读习惯。

鲁世巍还提到,其中不少署名文章会交由外交部直接参与翻译或把关。对文章中的每一句话,甚至细到每一个词,反复斟酌,挑选最恰当的词汇组成通顺易懂的句子,以此准确无误地向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同时,在做到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尽力体现领导人的个人特色,展示个人风采。当然,文章的最终定稿还是要依据领导人自身的外语水平。

发文媒体有讲究,钟情《金融时报》

经过不完全统计,英国《金融时报》先后刊登过现任、、(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等人的署名文章。其中,以三篇位居榜首。除了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也是中国领导人的“最爱”。早在2007年5月1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华尔街日报》撰文,阐述中方坚持中美互利共赢的立场。同年12月11日,再次在该报撰文,强调中国产品质量监控工作日见成效。2008年5月17日,在该报发表题为《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署名文章。今年7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在该报发表署名文章《加强对话促进合作》,强调中美经贸互利共赢、相生相息。

当然除此两家报刊之外,中国领导人还在一些国家报刊上发表文章,如美国《纽约时报》、俄罗斯《俄罗斯报》、德国《时代周报》、《新德意志报》、西班牙《国家报》等。

放眼全球,新闻报刊杂志种类众多,领导人是如何选定发文媒体呢?经梳理发现,领导人所选媒体均在所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在与外媒沟通发文事宜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外交部新闻司联络外媒驻京机构的记者,二是通过驻外大使馆直接与当地媒体沟通。最后经商议,确定发表署名文章的具体日期及版面。一般是有字数要求,通常控制在1000字左右。

署名文章发表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来说,署名文章会选择在总理到达访问国的当天来发表,也有选择总理到达前一天发表的情况。通过媒体传播总理的声音,让当地民众提前了解访问事宜。

体现中国政府的自信和坦率

就中国领导人大兴外媒撰文这一现象,国内国际关系研究专家认为,此举显示出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国际问题以及与他国关系问题上所采用的手段更为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