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14:45:46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1

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因此,本文研究的青少年孤儿是在12-18周岁的孤儿群体。

二、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本文从青少年孤儿的认知和情感方面做了一些调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认知方面的特点

孤儿学生的认知特点表现在思想偏激、固执,看待问题角度单一。他们往往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且过度概括化,并坚信不移。如一些同学上课积极发言,会被有的同学认为是为了向老师表现自己,争得老师表扬的谋取利益的行为。在这些学生眼里,发言不是一种正常的课堂活动,而是为了争取个人利益的自私表现。

(二)情感方面的特点与成因

在消极情感方面,主要表现在自卑和孤独方面。有的学生虽然表面上与大家有说有笑,但心里却认为无人关心自己,不被关注。在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与校外学生联谊时,部分孤儿学生不敢正视对方,不敢与人对话。在积极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热情不足,情感冷漠。[1]在学校活动中,一些学生缺乏热情。例如,学校组织高中生观看中超足球联赛,无论比赛有多激烈,学生在球场里的情绪过于平淡,与现场的氛围不符。在情感调节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情绪情感的自控和调节能力。[1]部分学生在受到老师批评或同学指责时,表现出过于激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如大喊大叫、动手泄愤。

三、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建设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

(一)加强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制度建设

制度是维持体系正常运转的规范和保障。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孤儿心理健康帮扶制度势在必行。学校现有的职能科室如下:教务处、生活处、政教处、行政科、综合办等行政部门,都与孤儿学生养教息息相关。在制订本部门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孤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这方面入手强化日常事务和工作流程管理,切实做到按章行事,做到科科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同时密切配合其他科室,做好青少年孤儿的养教工作。

(二)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现在采用面面咨询、团体咨询、宣泄疏导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整合资源,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从课堂上到生活中都要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进行投入,开展心理健康课的校本教研,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等。开展青少年孤儿的教育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比如积极调动校内外的心理学专业的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爱心人士和团体,以来校做义工的方式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堂不再是主要的教育阵地,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吉林省孤儿学校现有书法、围棋、国学、篮球、足球、心理游戏、微机、十字绣、钢琴、手工制作、英语情景剧、音乐、名著欣赏等课堂。在这些活动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机会。因此,课余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非常重要的阵地。通过定期举行各种课余活动,积极组织青少年孤儿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找到家的感觉,增强生活和学习的动力,体会到健康成长的快乐。

(四)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对学生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面对孤儿学校的校情、学情,可以从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入手,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五)建立健全教师与孤儿的谈心制度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2

关键词: 心理电影 心理健康 青少年 心理辅导 电影疗法

一、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界定

(一)什么是世界优秀心理电影

心理电影,通常泛指所有以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的电影,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则指广受人们肯定和赞赏、推荐甚至多次获奖的心理题材的电影。这些优秀的心理电影或是揭示了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或是展示了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方法,或是涉及众多心理学知识利于对公众进行科普,或是制作精良对观众具有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二)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特点

能称得上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必须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关怀人的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这样的电影,往往甫一问世即广受赞誉、备受推崇并接连多次获奖,成为人们谈及某些心理问题、心理现象时必定提及的经典之作。

二、心理电影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根据

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2003年,英国心理医生弗德尔发明的“电影疗法”终于得到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并建议将其心理治疗方法推广到全国。同时,在许多西方国家,“电影疗法”正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1]。

既然心理电影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已被证明切实有效并完全可行,用之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

从近些年的实践看,已有不少研究者尝试以心理电影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有的研究者将团体辅导和电影疗法相结合,尝试用于大学新生中人际关系发展改善,分析团体式电影疗法在改善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的新型教育模式[2]。有的研究者研究用电影文本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有的研究电影疗法对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的研究心理影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等等。

这些实践和研究,已经证明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和可行的,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三、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一)作用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心理电影赏析,可以起到寓教于乐,激发参与热情,普及心理常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解读他人,促进自我探索,分享感悟,搭建交流平台,放松身心,注入正向能量的作用[3]。

青少年身心发展迅猛、激烈,极易因早熟、性的发展和成熟、心理性别、认知障碍、学习困难、自我中心、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问题行为、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分散和混乱等造成诸多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学校课程。

青少年又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的群体,对探究新事物总有用之不竭的热情,对通俗易懂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兴趣浓厚,所以通过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可估量。

(二)局限

利用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关度不一定高、启发性不一定强、艺术渲染过于分散学生的关注点、片时过长严重占用教学时间等局限。

心理电影再优秀,毕竟不是为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量身定做的。作为优秀的心理电影,同样需要考虑观众的口味、票房、收回成本等,且是其首要考虑的,故心理电影虽可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相关、部分重合,但不可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四、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发掘

世界电影浩如烟海又鱼龙混杂,以心理为题材的相对较少,称得上优秀又可以拿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则更少。一些辅导者为了增强自己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做充分准备随意选几部据说是心理题材的电影给学生一放了之,常因错选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不符的电影导致学生茫然困惑、兴味索然,也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为防止错选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影片浪费时间、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对心理电影进行严格的筛选,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

(一)影片必须能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原则

为达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选影片必须有针对性,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直接相关,并尽可能地精准,辅导者不能随意找些据说与心理有关或貌似与心理有关的电影一放了之,应付搪塞,这样不但达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浪费宝贵的教育时间和资源。如《本能》、《沉默的羔羊》等被一些论者推荐的电影,虽然这些电影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之外也有其备受推崇的理由,但因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距离,并不适合播放给青少年,即使辅导者不加选择地将之播放给青少年,只能穿凿附会地做些讲解,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让青少年对辅导者的授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影片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原则

青少年兴趣爱好广泛,初次观看心理题材电影往往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随着课程的延续,也可能因为一些电影剧情重复、情节简单、缺乏艺术吸引力产生厌倦甚至厌烦,观影兴趣迅速下降。必须严把选片关,尽可能选取一些有强大艺术吸引力的心理电影,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使课堂内容紧紧抓住青少年,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影片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原则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心理电影的选择还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辅导者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影片对症下药,才会取得较理想的辅导效果。如同样是青少年,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心理障碍远比高年级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严重,利用电影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就应偏重一些反映学习心理障碍的影片。

(四)影片应当强调发展性原则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青少年不是患严重心理疾病的主要人群,其心理问题以发展性问题居多,如同伴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障碍、同一性混乱等,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毕竟是极少数,这就要求在选择心理影片时重点选取那些反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片,如《心灵捕手》、《拉斯与真实女孩》、《吮拇指的人》等,以极强的针对性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助其发展。

(五)影片应当有启发性原则

用于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越能表现心理问题的症状、深刻揭示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越好,这样才能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启发性。

(六)禁片从慎、从否原则

不可否认,一些备受争议的被禁电影也有其深刻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但究其被禁,往往与其容易造成误读并引发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青少年模仿能力极强,若组织播放者解析、引导不力,不仅可能偏离或根本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可能严重误导青少年,扰乱其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善恶美丑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在众多国家被禁的《带发条的橙子》,虽有其探讨自由意志的思想价值,但因其笼罩全片的丑陋、邪恶、扭曲、、暴力、怪异、病态气息成为众矢之的,在英国更被归罪为几件谋杀事件的元凶,被禁近三十年。这样一部已被证明了的难以被大众正确理解、会造成严重消极后果的禁片,竟然被一些论者推荐为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必看电影,还被一些辅导者用于心理辅导课。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做准备,辅导者拿这样的禁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严重的失误、失职,应当为其酿成的教学事故负全责。

为数众多的心理电影虽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但毕竟不是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拍摄的,其中含有的不适合青少年观瞻的色情、暴力、残忍镜头应当在尽可能不影响原片的前提下适度剪辑掉。多数心理电影都属于“小众”影片,大多没有中文配音,而是保留原声配中文字幕,一些包含下流词汇的字幕语句应当做以较为中性的词汇替换或暗示性表达处理。为此,就要选择可编辑字幕的影音文件,如mkv、avi格式的文件等。如《心灵捕手》是一部被众多论者大力推荐、很适合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心理电影,但其字幕中包含大量的直译脏话、俚语,这些脏话、俚语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对话原意和影片精髓的前提下处理得较为中性、委婉一些,没必要把一些过甚的脏话展示给模仿性极强的青少年。若不对心理电影中的这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镜头、字幕做些编辑处理,播放心理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控的。

总之,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选择,必须精挑细选,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

五、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利用

选择好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仅是第一步,要取得利用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还要做好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解析的工作。

(一)播放前

辅导者必须合理选择播放时机,将影片播放合理穿插于教学进度中;必须在播放前做好充足准备,确保播放环境适宜、播放设备可用、播放文件正常;必须合理安排课时,尽量将电影播放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周课时的最后,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利用周末时间反刍、体味、理解、讨论、思考电影。

(二)播放中

影片播放中,必须使青少年认识到课堂电影的播放,可以是休闲和欣赏,但更是学习和成长,不要使青少年像在电影院看电影那样随心所欲,必须维持好正常的课堂秩序;必须计算好播放时间,为节约时间,若影片略长于几个课时,可将无关的片头片尾去掉,若影片略短于几个课时,可在播放环节适当延长一些介绍、停顿、提醒和提问;要注意课间的停播、休息,防止疲劳和厌倦。

(三)播放后

影片放完后,由于青少年对电影理解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即使所剩时间充足,也不宜当堂解析,可让青少年利用剩余的时间预先回味、思考、讨论;应将精心设计的作业及时布置给青少年,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回去体会、思考。

(四)课堂解析

课堂解析是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是最后和最关键的环节。

要做好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宜采用提问、分组讨论的形式,以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课堂解析应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理顺剧情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既受电影片长限制,又有一定的文化陌生性,常导致青少年弄不清剧情,辅导者应以解决剧情疑问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以提问、提醒、讨论促青少年思考的方式,在解决剧情疑问中引导青少年一步步认识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表征、成因和解决方法。

2.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

辅导者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与青少年一起分析、总结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使青少年对某些心理问题形成直观印象,为引导青少年探讨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方法做铺垫。

3.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前后联系剧情,以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使青少年对电影人物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4.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回顾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分析、总结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成长的路径和方法。

5.将电影与实际结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是整个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利用研究的落脚点,辅导者不能将电影一放了之,也不能解析完电影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通过作业、提问等形式对尚未理解、掌握相应知识与方法的青少年进行排查与进一步的辅导,确保以电影促健康教育的产生最优效果。

六、结语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关怀人的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有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其独有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同时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也有其局限性,不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筛选发掘必须精挑细选,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为此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包括影片必须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应当强调发展性、应当较有启发性、禁片从慎、从否、易于编辑七大原则。

不仅要选好片,更要做好影片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课堂解析的工作,带领学生完成理顺剧情、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将电影与实际结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五大任务。

参考文献:

[1]蒋秀娟,毛丹.“电影疗法”能治心理疾病吗[N].科技日报,2006.11.29.

[2]胡甜甜.电影疗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5:54.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3

关键词:体育活动,心理健康

 

0.前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不稳定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学习负担的日益加重,父母对孩子们的过高期望,都让青少年学生身心疲惫,诸多的压力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很多内外部因素都决定了心理健康应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已论证了体育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具体从各个体育活动情况等多角度进行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本文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

1. 研究对象

浙江省杭州、丽水、嘉兴、舟山、温州、金华、绍兴、台州8个地区的青少年。

2. 研究方法

自制参与体育活动情况问卷。根据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自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自制调查问卷根据这10个因子共设35小题,评分均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上述地区15所中学共发放问卷1000份(采用无记名问卷式调查),回收问卷942份,回收率为94.2%,其中有效问卷912份,有效率为97%。男445份,女467份。最后将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完成,P<0.05(*)为显著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3.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均略高于国内常模。

3.2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统计与分析(见表2、3)。 根据表2、3显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占到了总样本的一半以上,并且意愿强烈的相对因子分偏低。

3.3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统计与分析(见表4)。表4显示,参与球类运动的人数达到了60%以上,同时因子分也相对偏低。论文参考网。

4.结论与建议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略高于国内常模,说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非常愿意参加的青少年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学生,差异显著。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6项因子上与其他选项有差异性,并且得分在全量表中最低,即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浙江省8个地区间,台州地区各因子得分最高,并且与嘉兴、金华、绍兴地区有显著差异。

基于以上结果,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端正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加强体育活动的意愿,对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来说,不能强制性地要他参与活动,而是要慢慢引导,那样体育活动不但不能增进心理健康,可能还会有反作用。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非常愿意地去参加活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多组织学生参与球类项目等需要相互配合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在处理很多事情上,都会强调自我,而会忽视与他人的合作。球类运动项目大多是两队间的对抗运动,需要同队人员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因此进行这类运动,有助于中学生的互相交流,增进人际关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4

【关键词】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中国特色

教育是人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符合人性,尊重人权,塑造人格,倡导人道。教育是人类的事业、明天的事业,应该树立全球意识、未来意识。笔者曾于1998年在上海市人大会议上提出议案《根据中国的文化特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性健康教育体系》;2000年,再次提交议案《在中小学设置性健康教育课程》,目的是希望我国的中小学能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这是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现状的需要,也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需要。

1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内涵

“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指男女两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别,如性染色体不同,性腺不同,内、外生殖器官不同等等;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天性、本能:“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生物学上的性也指性的重要功能生殖。性是生理现象,是个体生存和人类延续的必要条件。广义的性包含生物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心理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性格、、、、性心理等等方面。如女性情感细腻丰富,而“十个男儿九粗心”。性角色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学上的差别,指社会生活中在某种文化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因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即社会对男女的行为模式、家庭和社会职责、社会贡献的不同期待。如,在社会分工中,传统观念主张“男人干事业,女人做家务”。性角色不同,其角色责任、角色行为和行为规范有异,社会的期望、评判标准也不一样。性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先天生物因素的制约,更受后天环境、教育、学习认知与情感体验的影响。

与广义的“性”的三个层面相呼应,性教育的内容也就博大精深,包含知识、观念(价值观)、态度、责任、技能、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具体而言,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包括:(1)青春期的性生理发育及保健:含性解剖、性发育、第二性征、保健、经期卫生、遗精知识、防治青春痘、性病和艾滋病预防、青春期保健等。(2)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和保健:包括初潮焦虑、遗精恐怖、性梦、问题、身体意象、异性吸引、两往、早恋、性角色自我同一性、社会压力等等。(3)性伦理道德教育:人类繁衍的伦理性和道德性,男女交往礼仪、保护妇女、儿童,对父母的感恩,性道德、性文明,抵制黄色书刊、影视和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等。(4)性法律教育:妇女的身体和隐私权,性犯罪及其处罚,对黄色网络和出版物的处罚规定等。(5)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指导。(6)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由此,笔者认为可以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定义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通过宣传、教育、服务等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青少年传授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道德、性法律和性审美等科学知识,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自己、了解异性,确立正确的性角色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具有健康的性心理及性价值观,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男人和女人的教育。

2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

“人是社会的动物”,其成熟包含两个方面:生理成熟,能生儿育女。社会化过程,即接受教育,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能独立谋生;学习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素质教育旨在培养、提升人的素质,把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教人做“人”。

素质教育作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仍将综合素质理解为数、理、化、生、文、史、政、外国语等学习成绩加艺术、体育特长或其他能力,忽略了青春期身心发育、发展导致的成长烦恼,忽略了生活技能的培训,忽略了培养健康、完善的男人和女人……。

具体而言,素质教育包括三方面内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它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教育培养人的合理的素质结构,即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含性健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知识丰富、学有专长、开拓创新;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它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一致,教育任务相同。性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一样,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身发展的规律中探索出来的精神文明和智慧结晶。性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终生教育,都是循序渐进的指导过程,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任务,都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性”是科学,不能无师自通,必须“传道、授业、解惑”。

性德育传授性道德和法制知识,帮助青少年认识性心理与的社会性,树立规范意识,遵纪守法;明确的道德责任,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健康、愉悦而符合伦理;学习两性健康交往,既自尊自爱,又文明礼貌、团结互助;提高对形形的性信息、性现象的认识判断及处理能力;培养并且加强道德意志力。性德育是我国性健康教育的基础。

性智育传授性生理、性卫生保健、性心理、性道德和法制、恋爱、婚姻、人口理论、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防止性骚扰与性迫害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普及性科学,宣传性文明,促进建立科学、健康、进步的性观念。

性体育指导男女两性按照各自的生理特点进行锻炼训练,使之在身体上得到健康发展。如,教育女孩不要束胸;指导男女青少年选择适合于自己体型健美发展的体操和其他运动项目;帮助青少年养成各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性器官和的卫生)等等。

性美育重在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正确地欣赏美、热情地追求美和积极地创造美的能力;并根据两性各自的身心特点及个人的个性特征,塑造形体美与心灵美统一的、健康而有教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促进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规范、系统和发展。随着科技、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意识、观念与时俱进,“性”不再秘不可宣,不再和色情混为一谈。在大城市的高校和不少中学,性健康教育已大大方方进学校,坦坦然然入课堂,由为个别人举办的讲座,发展到相关教材的教学;由凤毛麟角的演讲者,发展到一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正在成长的专门师资队伍;由寥寥数页的讲稿,发展到多家学说、系统论著……。性健康教育在中国方兴未艾。

3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成为公众瞩目的热点与令人棘手的难点。从全国看,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落后的地区,这项工作仍是学校未开垦的处女地。《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曾有报道,四川某镇一少女月经初潮,因缺乏相关的生理卫生知识而恐惧、焦虑,导致精神失常。国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专家徐莲芝在其《我国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一文中披露,“某些地区进入快速增长态势,感染呈簇状分布,主要在农村地区。”

在城市,各地区、各学校性健康教育情况参差不齐,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态:有的按兵不动,有的跃跃欲试,有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有的则已较为规范系统。总体而言,这项工作还需要花大力气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重庆市计划生育科研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人工流产总数为149.3万例,青少年约为40万例,占1/4强。2003年2月,重庆市计生医院建立了全国首家未成年人意外妊娠援助中心。“中心”成立以后,每月门诊援助手术约30~40例,大部分年龄集中在16、17岁,最小的仅12岁,20岁以下的人占手术总数的1/3。无独有偶,上海411医院开通了少女意外怀孕求助热线,电话开通11天,接到求助电话40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学生求助。少女怀孕现象成为社会问题。家庭、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尽量减少非意愿怀孕的发生。青少年因无知和一时的意外“激情”,用青春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去性的欲望,这是教育的悲哀。

近年来,青少年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国门打开,国外各种信息、多元观念似潮水般涌入,鱼龙混杂;社会上商业性性文化产品铺天盖地、争先恐后地登台亮相。我国现阶段的性健康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不能满足青少年对性知识的渴求。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曾组织一次“有话大家说”节目,内容是关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话题。节目主持人向一位高一男生作调查:“请问你拥有的性知识主要是从哪里获得的?”回答:“大众传媒。如《大众医学》、《自我保健》、《家庭医生》等等。”主持人又问:“难道你的爸爸、妈妈没有对你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吗?”回答:“没有,他们还没有我懂得多。现在应该由我来教育他们。”主持人再问:“你的父母向你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吗?”回答:“没有,他们不好意思……。”家长性科学知识匮乏,学校缺少专业师资,没有系统教材,学校未将性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阅读性知识书籍受指责、被嘲讽,性健康教育滞后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社会挑战。缺乏性健康教育,青少年就难以形成科学的性意识,难以掌握正确的性道德和规范,难以培养良好的性修养。不能从正规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获取性科学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私下秘密地自我探索,收集资料信息,或因年轻、缺少阅历辨不清良莠而困惑迷茫、惶恐焦虑;或由于情感缺失(缺少亲情或友情)情绪波动而轻信他人花言巧语上当受骗;或是缺少法纪意识和自控力而冲动行事,发生性越轨;个别人甚至受不良传媒文化的腐蚀而误入歧途,导致性犯罪。一位16岁的男生,假期因看黄色影碟受毒害,了邻居5岁的。上海的“东方110”曾报道三位少女的案例,其中最小的一位只有13岁。笔者认为,悲剧产生最主要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性无知、性愚昧。从性禁锢到性泛滥,极大的反差容易使青少年从性走向性误区,而性的不正当,或不正当的性积蓄与性宣泄,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性骚扰、犯、嫖娟、性传播疾病……,都足以使千百万人在变形的性活动中毁灭。

4 浦东新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缩影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人的核心是健康,健康的核心是生殖健康,并提出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保健。2000年5月,浦东新区被列为开展“促进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国际合作项目上海试点区之一,侧重对校内青少年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的培训。四年多来,在项目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青春健康》国际项目已推广到全市各区。新区教育部门与计生协密切合作,宣传、教育、服务工作也由3所试点学校拓展到23所中学(包括普通中学与职业高中)和4个社区。同时,我们对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教材撰写、教案设计、方法选择和阵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

4.1明确目的,组建队伍

为使《青春健康》国际项目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浦东新区建立了由区计生协和区教育系统的领导、专家及试点学校教师组成的《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_T作小组,并组织项目工作组全体成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为:(1)国内外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动态和发展。(2)《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简况和上海项目实施方案的讲解。(3)PLA方法和主持人的施教技能。(4)青少年生活技能培训和演讲。(5)市级师资试讲和评论。

4.2培训师资,撰写教材

学校作为正规的专职教育机构,必须培训提升师资,建设一支合格的高质量的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高弟子强”。为使项目的教育、服务质量得到保证,促进项目的推广、发展,我们组建了一支由教授、专家为主导,试点学校授课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举办了8期师训班,培训了300多名学校性健康教育持证上岗教师。培训内容为性科学理论知识,性健康教育信息经验,教学观摩与实践,社会考察和服务等。培训的参考教材为本区性健康教育专家撰写的《迈入的男孩、女孩――性与青少年》。培训原则为自学与面授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结合。师资培训受到教师们的广泛欢迎,一致反映学有所获,学大有用。一位教师颇有感慨:“我们的学生能把数、理、化公式倒背如流,难道对自身就不需要了解和认识了吗?难道我们的学校、家庭能剥夺学生对自身的知情权吗?”另一教师态度坚定:“我们要牢牢占领这块阵地,让学生获得更多他们渴望了解的科学的性知识,以杜绝不健康内容对他们的伤害。”

4.3教法活泼,形式多元

试点学校在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采用了PLA教学方式(参与式学习和行动),即通过平等、开放、群体参与、互动式的过程,帮助教师直接、深入、客观、准确地了解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师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授课教师还博采众长,创造性地将心理辅导技术引入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运用自由联想、图形讲解、卡通绘画、案例讨论、排序记分、情境教学、活动游戏、心理剧等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要学”。据统计,四年来,我区累计培训学牛29935人。学生们体会颇深:“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使我们学到了不少平常其它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平时模糊的概念,使我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更了解了自己……,这是一把开启人生之门的钥匙。”“原以为会很尴尬的课没想到却充满了轻松的气氛……。通过课堂的学习,使我对‘性’由陌生到了解,同时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预防艾滋病)。”“以前我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感到不安与恐慌,对早恋也感到矛盾,不知自己是对还是错……。听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后,了解了自己应该怎么做。相信这门课对我们的帮助不小。”

同时,学校通过大型活动、学生社团的定期活动、展览、校刊、工作坊、健康角、少女成长营、辩论会、同伴教育、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群策群力建立科学、健康、积极、文明的学校性文化氛围;有机地整合学校的一切有利资源,使性教育不再游离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可贵,责任神圣,情感美妙”,学会“悦纳自己,尊重尽责,驾驭情感”,建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异往。

4.4宣传家长,联合社区

性健康教育的起点在家庭。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其人格素质、性态度、道德责任意识、性科学知识水平、教养方式和家庭的性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人品及其性态度、婚恋观。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为指导家长正确为孩子的青春导航,学校与社区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改变陈旧观念,确立科学态度,提升文化和文明素质。家长们深感受益匪浅,纷纷表示:“既然孩子需要,我们就不能回避,应该对他们加强正面引导……。”许多社区积极挖掘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组织专家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咨询医生在各街道、小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与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区计生协印发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青春健康》宣传小册4万多册,组织了“青春健康展览”版面巡展,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与社会实践,千方百计扩大教育的辐射面。

4.5建设阵地,亲青服务

一些试点学校建立了设备先进的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包括学生活动室、亲青服务咨询室和“心晴小屋”等,开展了网上咨询服务,悄悄话信箱和热线电话,阅览室还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性健康教育科普读物和音像资料,深受学生欢迎。部分街道和镇把为青少年提供亲切、平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可接受的咨询服务纳入社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的内容中,建立了“亲青服务室”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服务,开设了“青苹果”等青少年咨询热线电话。2003年12月1日前任国际计生联合会会长吉拉・戈梅兹到浦东花木镇视察社区咨询服务站,2004年9月国际计生联合会会长尼娜・普里视察了浦东洋泾中学,均对他们开展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工作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5 对当前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思考

青春期是生命的春天,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千金买骏马,何处买青春?”为帮助青少年克服成长的烦恼,提升青春的质量,拥抱明天的辉煌,全面改进与提高我国性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势在必行。在现阶段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切磋。

5.1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笔者主张为性健康教育和性纯洁教育。

5.2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模式

笔者以为应结合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需要,思想和行为现状,社会的现实影响,选择人格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之模式。

5.3青春期性教育师资队伍的组建

笔者认为家、校、社应密切联系配合;教育、计生、医学、公安、司法和民政等部门要充分的参与合作;男女教师比例相当,尤其是在中、小学,性教育的师资不应只是“娘子军”。

5.4性教育与色情的界别

性教育如履薄冰,尺度难以把握,这往往是人们从事性教育工作的心理障碍。如何界别性教育与色情,社会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以利教育者掌握适时、适度原则。否则,“真理朝前跨一小步,就会变为谬误”。

5.5进一步争取领导的支持

笔者认为,推广性健康教育,必须争取领导的了解、理解和支持,才能有效解决性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规划、制度、人、财、物等等,促进性健康教育切实实施,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目的明确、计划可行、系统科学、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旨在为青少年的青春导航、护航,是“做人”的教育。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体系是利国利民、有益社会、功在当代、勋及千秋的重要事业,是中国全民与社会的天职。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5

论文摘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山东省1296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测试,旨在评定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应激性生活事件。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较低外,其它因子相对较高。从各组检出率结果来看,13岁以下组各因子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其它三组发生频率相对都很高,尤以躯体化、焦虑因子为甚;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中,“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等事件无论在应激强度还是在发生频度方面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构成较强的应激刺激,我们认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 前言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能力,是体能、技术、技能、战术、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综合〔1〕。其中,心理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众多运动员与教练员的重视。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实现我国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重要使命,培养其优秀的心理素质对其高水平竞技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国内外广为应用的症状自评量表与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山东省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抽样调查和结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多方面因素,以期为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其竞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山东济宁、泰安、临沂、莱芜、日照、烟台、威海等地市部分体育运动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6份。年龄分布为12~20岁,平均为15.85±1.86岁。男性928名(71.6%),女性368名(28.4%)。

2.2 测量工具

2.2.1 scl—90量表〔1〕

由90项包含广泛的内容构成,基于因子分析该量表又可划分为9个因子。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该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从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进行评定,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为总分,总分除以90为总症状指数,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除以组成这一因子的项目数为因子分。

2.2.2 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量表

由27项可能引起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应激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该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未发生(0),发生过,无影响(1)、轻度(2)、中度(3)、重度(4)和极重(5)”,累积各事件分值为总应激强度。

2.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cl—90分析软件、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分析软件与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与分析

3.1.1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因研究对象年龄跨度较大,为避免年龄跨度影响研究结果,导致结果出现偏差或失真,本文根据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以及运动专项情况,并参照浙江省运会竞技体育部对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分组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组,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青少年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较低外,其它因子相对较高。从各组检出率结果来看,13岁以下组各因子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其它三组除上述三因子发生频率较低以外,其余因子发生频率相对都很高,尤以躯体化、焦虑因子为甚。

3.1.2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3.1.2.1 躯体化症状显著原因探悉

对运动员来说,躯体化是标志身体不适乃至于生理性损伤的因子,而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则是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身体不适乃至于生理性损伤的主导原因。有研究指出,由于现有培养机制的影响,地方体校大多采取与青少年运动员实际不相符合的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手段,以拔苗助长的形式追求短期效应与金牌效应〔3〕。青少年运动员经受着超负荷的体能训练,或许会在短期内取得较好成绩,但也忍受着由此带来的身体上、心理上的创伤。生理性的损伤与强烈的身体不适感,都会对尚处于心理发展期的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形成极大的障碍,也必然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将来可能达到的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进一步分析,基层教练员的文化水平与执教水平远离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部分教练员职业道德丧失,片面追求切身物质、精神利益则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

3.1.2.2 焦虑分值高的原因探悉

运动心理研究指出,焦虑作为中性物,对运动员可产生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怎样恰当地控制运动员的焦虑。运动员焦虑的来源主要有4点:对成功的恐惧、对伤病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社会反应的恐惧〔4〕。我们认为,后3项应是引起青少年运动员焦虑的主要原因。青少年运动员对伤病的恐惧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对失败的恐惧在其应激性生活事件中也有所反映,需要特别分析的是青少年运动员对社会反应的恐惧。青少年运动员对社会反应的恐惧来自于对别人期望和要求的认知,以及和别人比较的压力,也与基层体校培养体制现状相关。有研究表明,经费紧张、器材落后、训练手段不科学、文化培养水平低是当前基层体校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竞技体育“成材率”较低的主要原因〔5〕。运动员只有很少的机会进入高一级的运动队,大多数人离开体校后就直接走向社会,而体校又没有在此方面提供必要的就业教育与指导,这些因素使得很多青少年运动员感到前途难以预料,父母的过高期望、朋友和同伴(包括普通学校)已取得的好成绩,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水平。当然,如果能够恰当地控制青少年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反而会促进他们训练的自觉性,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训练成绩。

实际上,决定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上述主要是基层体校这一主要的客观因素,而运动员本身的个性心理特征则是重要的主观因素。一般认为,较低的焦虑、较强的自信心、意志坚强、自觉、自律、稳定的竞争意识等是优秀运动员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这种因年龄的阶段性差异造成的心理状况使他们很难形成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水平,而每个运动员的性格、气质以及身体素质、运动水平、文化修养等又有不同,故而造成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也是多样的,必须针对个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且,不同因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这种相互影响中最终形成运动员的综合心理特征。对躯体化、焦虑的个别分析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权宜,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关于原因与结果的分析的。

3.2 青少年运动员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关系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的关系自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研究指出,应激性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心身健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事件的性质、强度和频度。本研究发现,反应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scl—90总分与青少年运动员所感受到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总应激强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36,p=0.000)。

3.2.2 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应激强度及其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量表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最高的分别是“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和“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各占87.7%;发生频度较高的事件依次是“被人误会或错怪(84.9%)”、“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84.6%)”、“当众丢面子(84%)”、“被盗或丢失东西(83.3%)”;“其他”事件发生的频度最低,只有34.9%。通过对各事件发生的频度进行性别间的比较发现:在性别间具有显著差异的事件中,除“与人打架”事件男青少年运动员显著高于女青少年运动员外,其余事件包括“被人误会或错怪”、“与队友发生纠纷”、“教练施加训练压力”、“训练负担重”、“与教练关系紧张”、“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本人患急重病”、“亲友患急重病或死亡”、“当众丢面子”、“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内部有矛盾”等事件女青少年运动员皆显著高于男青少年运动员,在部分事件的发生频度方面,男女性别间未见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印证了我们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性别间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女青少年运动员在scl—90九个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男性。就各事件的平均应激强度而言,“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sd:2.47±1.76)位于前列,向下依次是“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2. 03±1. 22)、“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1.91±1.16)、“被人误会或错怪”(1.75±1.09)、“被盗或丢失东西”(1.75±1.18)。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事件发生的频度方面,还是在各事件的平均应激强度方面,“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和“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两项事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应激刺激都相当强。我们认为,这主要与青少年运动员将“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作为谋求更好职业的动机有关。对教育动机的研究表明,谋求职业(要求能够得到与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相应的地位和利益)与渴望学习两者或者同时起作用,或者交替起作用,而谋求职业所起的作用往往更大。在我国基层体校,接受运动训练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还主要是青少年运动员谋求更好职业的一种谋生手段。青少年运动员在向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如果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运动成绩不理想,则必然会增强其应激反应,加重其失败感,而运动员失败感的加重、对失败的恐惧又是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较高焦虑水平的一大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 青少年运动员虽然尚未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学校管理部门、家长、教练员的足够重视,并将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训练计划之中。

4.2 青少年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较低外,其它因子相对较高。从各组检出率结果来看,13岁以下组各因子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其它3组发生频率相对都很高,尤以躯体化、焦虑因子为甚。教练员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把握运动项目的前沿动态,运用科学方法指导训练,对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应改革竞赛制度,提高基层教练员待遇,避免因追求短期效应、金牌效应等影响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

4.3 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中,“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等事件无论在应激强度还是在发生频度方面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构成较强的应激刺激。

参考文献

1陈安槐,陈荫生.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8-11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在网络环境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主体,使用人数与上网时间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网络在带给青少年趣味体验,给予青少年心理满足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青少年所处年龄段,是非辨别能力弱,好奇心强、自控能力不足,模仿热情高,网络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在无声无息中冲刷着青少年的心理防线,使其在网络环境下迷失自我。基于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都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网络环境特性

开放性:网络环境开放性的特点表现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上,人们通过网络,不分时间与地域对网络资源进行交流与共享,改变了时空的局限,使世界联系更紧密。其次,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搭建的网络环境本身是一种虚拟的存在,这种亦真亦假,真假难辩的虚拟空间下,许多网络用户忽视了自己所需承担的风险与责任。再次,网络环境具有弱规范性的特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了规则与法律的约束,而网络环境因其隐蔽性,间接性,人们的各种行为难以受到管控,缺乏道德与法律层面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弱规范性的状态。

二、W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1、引发青少年道德和犯罪问题

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垃圾信息在无形中将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与情感发展方向,使其行为失控,品德异化。青少年缺乏社会实践,对人性理解不全面,同时,心理、生理尚未成熟,可塑性高,学习能力强。网络环境下多样的价值观、负面的道德理论、不健康的暴力、色情信息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衡与犯罪问题的发生。

2、青少年易沉迷于网络导致人格障碍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容易吸引青少年长期沉溺其中,久而久之,出现人格障碍。在情绪上,对网络环境以外的世界缺乏感情,个性冷漠,在上网的依赖得不到满足时则失魂落魄,焦燥不安。在性格上与行为上,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以虚拟身份、形象与人进行交往,久而久之,迷失自我。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网络游戏,使其情感扭曲,行为失控,种种现象的出现,都是青少年人格障碍的表现。

3、对社会情感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在带给青少年快乐的同时,也使青少年逐渐丧失社会交往能力。网络环境提供了青少年畅所欲言,发泄自己的情感与态度的平台,而回到现实生活中,情感交流的方式改变后,却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表现出沉默寡言,语无伦力的人际交往障碍。更甚者,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对与人交往产生抵触,情感趋于冷漠。

三、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丰富校园生活,促进人际交流

青少年时期,应是富有强烈求知欲,充满活力的阶段。在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诱惑,将他们从沉迷网络的状态中拉出来。在校园生活中,可以通过多开展符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兴趣爱好的各类活动,如蓝球、足球竺体育竞赛;组织郊游活动、文娱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构建,帮助其回归校园生活。帮助青少年与人沟通交流,在比赛竞争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受团队的力量。同时,校园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旺盛精力的释放,帮助其竞争意识的培养,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网络活动,例如进行网络知识比拼,程序编写竞赛,鼓励青少年建立自己的微博,合理抒发思想感情,将青少年对网络的注意力转移到有实际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之上,有效的防止青少年对网络活动、游戏成瘾情况的出现。

2、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不良习惯与问题的关注及预防

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青少年家长来说,首先,要对青少年的上网内容进行关注,对其正确上网习惯进行引导,督促青少年良好上网习惯的养成,以及网络信息获取的健康性。其次,家长自身时在网络环境下,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文明上网,为青少年起到模范作用。再次,家庭环境的好坏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下,青少年心理发展健康,反之,青少年可能出现自暴自弃,依造网络发泄不满情绪的现象。因此,家长要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成长环境,关注与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消除障碍,避免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各种因素。

3、多途径降低网络环境负面影响

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规范与监管,对网络不良行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进行及时制止,避免对青少年产生危害。政府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要求不向青少年提供色情、暴力等负面影响的网络内容。学校与家庭通过加强安全检测机制,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保持网络环境的干净,给青少年创造绿色的上网空间。

4、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青少年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心健康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使青少年学会用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进行排解,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对网络环境的免疫能力,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学校与社会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通过开设宣传栏,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等,提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

新时期的青少年,在网络用户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上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相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落实,将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海蓉. 网络环境中青少年道德人格危机成因透析[J]. 人民论坛,2013,8.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7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对部分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当今社会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在不断下降。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青少年体质教育干预长效机制,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力量,使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体质健康;干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也是不断的完善。但是,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却显露出不少问题。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青少年的生长环境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因此针对目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现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力量,对他们的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使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青少年学生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

文献资料法是指:通过电子检阅手段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体育事件和论文资料。访谈法是指:对部分万州中学学生所在社区的有关领导和人员进行了访谈。同时,对万州中学学校的体育老师、班主任和有关领导进行相关的访谈询问,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实地考察法是指:通过对万州中学学生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实施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搜集大量资料,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二、关键概念及相关理论解析

(一)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概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对青少年来说这三大社会生活环境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青少年服务。

(二)体质健康干预的概念

健康干预是从社会、心理、营养、运动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本课题着重从体育锻炼的角度,人为的通过外界手段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和健康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和促进。

三、实施“三维一体”体质健康干预的必要性分析

学校、家庭、社区都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环境和途径,学校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是青少年接受身心教育的第二个主要场所,社区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辅助场所。我们应有效利用能够影响青少年发展的这些途径,把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结合起来,共同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在帮助青少年达到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做到心理健康;但学校、家庭、社区在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还存在很多弊端。

四、学校、家庭、社区在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落后的教学模式,单调的课堂组织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遏制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加上变相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忽略了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老师也被迫把体育课让给其他课程的老师。

(二)家庭方面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成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罪魁祸首。再者青少年受家长的影响很大,如果家长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那么青少年也会耳濡目染。如果家长能够注意到这方面的不足,让孩子喜欢体育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社区方面

学生的社区意识淡薄,社区体育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体育宣传不够。其次社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严重缺乏,社区也缺乏专门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体育指导员严重缺少。

五、实施“三维一体”体质健康干预的措施

(一)学校干预体质健康的途径

首先学校要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经费,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活动空间,并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其次体育运动干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以生命科学和健身理论知识为依据,结合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合理的运动处方。再者学校要层层建立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定期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

(二)家庭干预体质健康的途径

第一是家长要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必须意识到对家庭体育投资的增大就意味着对医疗费用投资的减少,增加对其子女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支持力度。第二是要注重青少年学生合理膳食,及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孩子身体发育的需要,并且注重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从而让孩子保持充沛的精力。第三是家长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家庭网,使家庭体育呈现网络化的发展态势,联合多个家庭共同进行体育活动,既能增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培养孩子的团结合作和交际的能力。

(三)社区干预体质健康的途径

第一是完善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针对当前社区活动项目、运动量、锻炼的时间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应该在结构上缩短与社会体育需求的差距,提高社区体育的层次,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再者关部门应当大力支持社区体育场所的建设,加场地设施和增强场地设施管理。

(四)“三维一体”干预体质健康的途径

第一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时向学生家长汇报。第二要通过城市家庭网的网络平台,建立起有青少年学生家长参与的社区、家庭、学校和青少年的桥梁。

六、结论

提高学生的体质状况刻不容缓,可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青少年体质教育干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力量,使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青少年体质教育干预长效机制,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力量,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方面着手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研究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的干预途径或措施,以此来考察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区层面三个层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以引起家长,学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8

关键词:身心健康;青少年;问卷调查;相关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39―03

青少年占我国总人口近四分之一,他们健康成长关系民族未来和国家的兴旺,然而,据有关资料反映,自1985年以来中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健康指标也呈0.8%下降。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有15%~35%存在不同程度身心健康问题。奉文试图通过较大范围的复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反复筛选和分析举证,试图找出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若干因素,通过归因分析和经验性量化鉴别,对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因素群进行影响率窥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4个中央直辖市和部分省市重点中小学、重点大学、省市教委管理干部和教科所科研人员等共计5000人。研究对象样本分布详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复式问卷调查法 自制问卷调查表和自编问卷内容,邀请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和心理研究所教授对问卷进行检验,问卷结构性效度为0.89,可信度为0.83,第一轮发送问卷5000份,收回4898份,有效问卷4889份,第二轮调查是将第一轮4889份问卷中删除共同度低的问卷,集中3000份第二轮发送,收回2976份,有效问卷2970份。 1.2.2 文献资料研究法 走访上海、重庆、成都、西安图书馆及成渝两地重点大学图书馆,查阅图书68部,收集资料216份,阅读与该研究相关资料89份,并进行注符,注摘,归类比较。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收回的调查数据,通过SPSSl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父母离异、黑色网吧、教育不当、不良习气、色情暴力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最大因素 从第一轮收回的4898份问卷其中有4889份有效问卷反映16种因素是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确定16种因素的依据有两方面,一是问卷设计的理论构思,二是问卷调查过程的四个实施阶段。

问卷设计的理论构思如下:我们将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若干因素进行归类后预设50种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回答状况的分析来进行考察和确认16种主要因素。对50种因素的回答,我们采用影响最大、影响较大、影响一般、影响较小四级选项并进行四级评定,正向题目4个等级计分标准依次为2、l、―1、―2分,负向题目计分标准依次为―2、―1、1、2,得分越高影响率越大,得分越低则影响率越低。由于样本分布广阔而幅盖面大,又包括了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加之教师学生年龄跨度大,所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问卷调查实施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精心编制问卷;第二阶段:选择三个学校进行初步预测,从中考察问卷信度和效度并进行修正。采用“分半信度”和“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得出问卷可信度,另外,根据被预测三所学校各种样本的评价来考察被测得分,其结果基本符合事实,说明初步预测问卷具有可效度。第三阶段:正式实施测试。测试完毕召集大家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并作记录。第四阶段,测试结果整理并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检验(表2)。

第二轮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根据青少年不同学历和不同年龄(分中学生、大学生和小学生)对16种因素不同影响进行思考和鉴别,在百分制下按影响率进行评判,第二轮结果详见本文图1.2.3显示。

从图1.2.3反映,为什么同一因素对大中小学生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多数专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年龄和学历差异的结果,但本文认为,对此最终确认还有待于在该课题后期研究过程中再作为专题进行深人探讨。从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离异对少年儿童(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冲击更深。影响率分别是98%和99%。对大学生影响率则为41%。

在2004年3月西安发生的一起少年团伙持刀杀人案中,13名犯罪嫌疑人中有8人是父母离异的青少年,有10人是独身子女。据中央综治办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70%,而属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就占了其中50%。据有关报道,父母离婚造成子女犯罪以及独生子女犯罪率上升已引起联合国有关组织的高度关注。在问卷调查评语中,专家严厉指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都是由于父母离婚造成的。”在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教育界人士曾大声呼吁:“随着我国离婚率不断上升,无家可归的孩子不断增加,呼唤全社会进行帮助教育救引导和关爱是当务之急。”

黑色网吧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影响率分别为98%(中学生)、98%(大学生)、91%(小学生),青少年学生上网目的见本文表3。近年来如雨后春笋兴起的网吧,由于其内容和管理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严重消极影响。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的黑色网吧毒液每时每刻都在向青少年身心蔓延。

据重庆市少管所人士介绍,青少年违法活动的50%以上与上网吧有关。问卷调查表明,黑色网吧毒液对大学生影响更深,湖北一高校的95%上网学生中有30%的学生沉溺于“CS”之类的网络游戏,其中不乏女生,武汉理工大学一网名为“Jcelee911”的男生每周约有20h泡在网上。另一网名为“棉花糖”的女生说她成了“CS”的超级信徒,生活中已不能缺少“CS”。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01年美国公共卫生部一份报告中指出:“―些未成年人的好斗行为与网络暴力游戏存在因果关系。

教育不当对我国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影响率分别为30%、95%、90%。我国司法界权威人士指出:“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承担不可推托的责任,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鞠青指出:“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还是非常关心孩子,只是教育方法不当。”青少年成长教育有一半时间是在学校,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重智轻德思想特别严重。2004年四川省双流县某中学对初三学生进行分班考试,270名考生中有100人交了白卷。学生们说集体交白卷的原因是“强行分班是对差生的歧视”。2004年3月21日西安13少年成了血案魁首,在对罪犯采访中都一直忿恨学校一些老师经常讽刺挖苦和打击他们成绩不好,在学习上不管他们。在

本文调查的评语中有65%的中小学牛对学校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冷落不管甚至打击的态度提出质疑。

不良习气也是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最大因素之一,影响率分别为95%、90%,大学生为61%。本文认为,青少年学生的不良习气包括抽烟、渴酒、、、偷盗、吸毒、打架、、作弊作假等,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强烈指出:“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并建议学校素质教育中应注意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等行为规范的培养。”

色情暴力也是影响我国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最大因素之一,影响率为92%、86%、36%。2003年一款叫《臭作》的色情暴力游戏在广州青少年中流行,这款游戏要求玩家在游戏规定的时间内用摄像机、照相机、媚药等工具采取恐吓、绑架等手段“”1名女老师和7名女学生就可以通关。大学生在网上狂热情幻、情诈和情骗居多;中学生由于狂热网上暴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实行下暴行为体验。

2.2 体质下降、心理障碍、疾病传染、升学压力因素对青少年健康也产生较大影响 体质下降是影响我国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较大因素之一。影响率分别为为85%、75%、32%。大学生体质下降一方面源于负担重,另一方面是由于本身家庭贫困,加之课程繁重,考试压力和就业压力所致。三是营养过剩,缺乏体育锻炼。

心理障碍也是影响我国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较大因素之一,对大学生影响由为显著,影响率分别为70%、48%。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年全国大小学生中因心理障碍导致精神疾病及自杀现象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与拓展研究中心易晓明指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有偏执、强迫、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造成该现象原因有学习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挫折、心理落差、角色迷失等方面。”也有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指出:“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心理障碍诸多因素调查结果见本文表4。

疾病传染也是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较大因素之一。影响率分别为49%、45%和40%,青少年学生受疾病传染病种见本文表5。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大中学每年因疾病休学退学和死亡的学生数量也为数不少。据2000年的检测统计,在我国10-22岁的中学生大学生中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在6、18岁的学生中肥胖生高达15%。据扛西医学院专家用彩超多普勒对就诊的心脑血管发病者进行MAC和ACMVP/(cm/s)两项指标检测,非正常值者占48.65%,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来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且患病年龄提前了10-20年。

大学生和部分中小学生对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对其身体健康影响率分别为86%、66%、59%。小学毕业升初中、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升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曾有专家提出:“如果不尽早改革这种升学制度。今后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调查结果表明,100所全国重点大学及省属重点中学,每学期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占91.5%,学生们在调查评语中严厉指出,闭卷考试考前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心理紧张,考试中有学生作弊,考试后找主考教师拉关系等,因此改革考试制度并减少学生负担己势在必行(学生们对各种考试方式的赞同率见本文表6)。

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的因素还有家庭贫困,营养缺乏,吸毒,课程繁重,人际关系。其影响率详见图1、2、3。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9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深刻地塑造青少年,青少年有力地推动网络发展。这些年来,在开展青少年网络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青少年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网络已经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当代青少年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是使用网络的主体人群。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网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2.5%;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近17小时,青少年网民上网时间更多于其他网民。青少年同时也是参与网络建设的主体人群,我国IT从业人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8成以上;广大青年还广泛活跃在论坛、博客、播客等网络文化形态中。作为信息通信新技术的创造者和率先使用者,青少年以充满创造精神的网络文化实践,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力量。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并发挥好青少年的作用。

第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更新了青少年的知识观念,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和交友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成为广大青少年的亲密伙伴。另一方面,网络无序、虚拟、隐蔽的特性和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也给一部分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中出现了思想混乱、道德感弱化、责任感下降、网络成瘾甚至网络犯罪等问题。一些网上出现的问题甚至衍生成现实中的青少年社会问题。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要切实做好帮助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趋利避害的工作。

第三,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是需要重点引导和保护的人群。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辨别力、自控力还不强,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能不能使青少年成长拥有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可以预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与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我们应该让互联网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良师益友,而不能听任互联网的有害信息危害青少年的成长。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要加强网络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消除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央文明办、中央外宣办等部门多次就运用网络教育引导青少年作出部署。这为我们积极应对网络对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带来的影响,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网络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共青团组织在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和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少年网络工作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年来,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党对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的要求,以帮助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趋利避害和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加强团属网络阵地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青少年网络文化氛围。各级共青团组织通过重点网站建设和实施县县上网工程,建成了以中青网为龙头的1200多个团属网站,并依托团属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宣传教育活动。中青网等网站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的网上报道,在网上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2001年以来,各级团组织利用“民族魂”、“血铸中华”等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群,成功举办了6届“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和主题团队日活动,网站的访问量达到2.6亿人次,在广大青少年中有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我们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动态,积极培育和引导网上热点。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我们通过团属网站组织力量主动编发贴文、评论等,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强化主流声音,发挥了网络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2.广泛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发挥青少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年和*年,团中央联合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两届“感动——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近4万件,主网页访问量达470多万人次,广大青少年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丰富了精神和情感世界。*年,依托中青网、新浪网等广泛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系列宣传活动,广大青少年踊跃参与主题歌和“青春档案”征集、“新时代的年轻人”推选等活动。各级团组织还通过举办网络创意展示和flash公益广告、网络歌曲等创作活动,充分展示和发挥了青少年的创造潜能。

3.开发健康的青少年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网络文化需求。中青网建立了以英语角、I学习、百科知识等为代表的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子网站,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社区平台。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创办了中国青少年广播网,并联合300多所院校广播站成立高校广播联盟,举办“文明之声网络展播计划”等公益活动,发挥网络的传播优势,探索服务青少年的新途径。*年和*年,我们还举办了中韩青少年电子竞技大赛,开展国际青少年数字娱乐嘉年华活动,200多万青少年直接或通过网络参与比赛,在参与健康的网络游戏中增进了交流、得到了提高。

4.深入实施绿色网络行动和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年,团中央联合等部门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和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开展“网络美德排行榜”、“最受青少年喜爱的绿色网站”评选、“百家(网络)公会万名玩家签名支持‘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等活动,建设未成年人互联网内容导航平台,积极探索创建青少年成长良好网络环境的新途径。同时,我们注重发挥传统媒体对青少年上网的正面引导作用,中国青年报*年上半年连续组织的“青少年成长网络绿色风”系列报道,在广大青少年中和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5.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推动青少年形成文明上网的观念和习惯。开展“百万家庭健康上网大行动”、“全国中小学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活动”、“戒除网瘾全国行‘十百千万工程’”等主题活动,推出“戒除网瘾”主题电影、电视剧、图书等文化产品,帮助青少年及家长学习网络知识,远离网瘾危害,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组织专家志愿巡讲团到全国65个城市进行“戒除网瘾”主题巡讲,组织1万多人的“戒除网瘾”志愿者队伍,为有网瘾的青少年戒除网瘾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团中央还联合中科院、总院等机构积极推进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理论研究工作,在网瘾成因、防治方法、青少年网络行为及心理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通过长期扎实的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只有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才能有效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只有充分尊重广大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只有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正确引导青少年的网络文化需求,才能营造出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三、贯彻中央要求,进一步做好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次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共青团组织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这次会议的具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一道,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

前不久,我们研究决定,从今年开始,集全团之力实施“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总的考虑,就是要围绕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大力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建设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努力为青少年成长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服务,做大做强青少年主体网站。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整合全团力量,重点打造中青网等几个共青团和青少年的主体网站,努力形成服务青少年的网络阵地,通过服务来吸引和凝聚青少年。为此,我们将加强网络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建设高效便捷的共青团和青少年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网络服务。同时,以帮助青少年学习知识、弘扬中华文明、展示改革开放成就为主要内容,开发多种形式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健康的网络视频、歌曲、游戏、动漫等多媒体产品,服务青少年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第二,把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和网络的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高效便捷的特点和共青团健全的组织网络优势,把这两个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立足青少年身心特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多种手段,着力做好线上和线下的工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工作,努力扩大活动影响,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引导青少年中的作用。同时,以团干部、青年学生、青年学者为主体,建设一支多层次青少年网络评论员队伍,围绕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网络评论,进行有效的宣传引导。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10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46-001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据报载,2011年9月19日,江西省九江市三名小学生仅仅因为害怕完不成作业被老师罚站,就集体跳楼自杀。据专家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五千万青少年中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占到21.6%;还有18%~35%的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厌学、恐学、逃学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1.性格扭曲与品格缺失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从小衣食无忧,所有的事情不用自己操心,所有的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倍受父母宠爱,从小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性格放任自流,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学习和生活中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私与冷漠现象,他们在学校对所学知识不专心,没有学习热情,对集体生活冷眼旁观置身于外。冷漠常诱发孤僻,使之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心态,觉得一切百无聊赖,严重时,会诱发抑郁症,产生轻生厌世心理。

2.抗挫折能力较差

在当今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中,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大,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每一次考试,学生的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好学生”的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由于青少年学生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遇到风险和挫折,心理堤坝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3.缺乏沟通交流能力

当今很多青少年是独生子女,很少跟其他人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人际关系不协调。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孩子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感到孤独、寂寞。这些青少年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表现为极度苦闷,对外界不感兴趣,活动减少。

4.逆反心理表现明显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中较为普遍,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正面意见,嫌家长唠叨,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因而,拒绝了许多正确的教导和意见。有的学生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的盲目逆反,你说什么地方不能去,我偏去;你说“黄赌毒”不能沾,我偏试,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5.自控能力不强

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出来的特性是,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不好,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从家庭教育抓起,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物质文化生活,更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道德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对子女具有引导、示范作用,父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从细微处入手,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出表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经常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信任家长,把家长当作朋友一样看待,让孩子遇到困惑、迷茫时就愿意把心里话向父母诉说。家长应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不断帮助和教育孩子树立做人是为学之本,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努力排除青少年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

2.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道德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真正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经常反映学生的情况,动员家长多关心子女的成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3.社会各方力量要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全社会都要努力净化育人环境。积极抵御西方的文化和道德利用各种方式对我国的渗透,坚决打击网络中的欺骗、暴力、黑帮、、吸毒、等内容。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同时,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清理和整顿文化市场,斩断社会黑恶势力伸向学校的黑手,使我们的青少年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社会各界要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建立各种校外教育场所。要树立全社会抓起教育的观念,高度重视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探索和建立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好的社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