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免费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10:47:32

中教免费论文

中教免费论文篇1

别林斯基说过:“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德育在它们中应该首屈一指”.德育在现代人素质结构中占居着核心地位,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寓德育教育于中学数学教学中,是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

一、立足教材,挖掘德育内容

德育渗透在数学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大纲要求:“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灵魂和核心,缺乏或忽视它都是不健全、不完善的教育.在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我国国情建设、科技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发挥是渗透德育的基本途径.

如教学“科学记数法”时,向学生讲解“我国的领土有960万平方公里,我国的第一大岛台湾的面积是135700平方米——”.通过讲解这些知识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有祖国,做爱国的中国人;同时明确认识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澳门的回归已成现实,我们盼望着祖国的完全统一.

“近几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增长,2001年达到95933万亿元,2002年102398万亿元,2003年116694万亿元”.每一年的增长率是多少?通过完成这道应用题,学生们了解到了祖国在改革开放中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瞩目祖国的不断强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拥护改革开放政策,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国上下五千年中,数学方面的发明创造是数学发展史中的光辉篇章.在进行圆周长、圆面积、扇形面积、圆柱(锥)体积等教学时,所用的圆周率,都不忘介绍祖冲之、刘徽为研究圆周率所作的巨大努力和杰出的贡献,用以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学好数学的决心.

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也不失时机地讲解“杨辉三角”的辉煌业绩以及在高数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将来的发展而奋斗.

二、结合实际,丰富德育内涵

数学属于理科类,其思想往往是内隐和深藏的,有时就需要教师创造渗透德育教育的条件,如自编习题,这也是扩大教育的一种好方法.

现代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往往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良习性,不懂得关心别人和尊敬长辈.有些家长向我反映,他们的孩子在家好吃好穿,不考虑别人,更有甚者,穿衣服要穿名牌,很少顾及到家长辛勤劳作的艰辛.于是我在教学时,经常自编了一些暗示题

编题时,我还结合学校“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植树节,渗透绿化环境、美化家园、爱我海阳核电的教育;结合“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还结合诸如节约用煤、粮食增产、降低利息、缴纳税款等资料,使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全方位的思想教育,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摆正态度,倡导德育评价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学科,部分学生由于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的学习态度、方法等因素导致了当前学习上的障碍和暂时落后,从而引起了同班同学的冷眼,致使他们有一种抬不起头的感觉,学习上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畏难怕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态度十分鲜明,就是帮助他们,我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班级、同学的温暖,给他们最好的位置,

四、改进教法,提高德育实效

中教免费论文篇2

空白是一种艺术,是无字的书,是没有色彩的画.艺术中有空白,教学中也有空白.教学中的空白,不是老师不会教,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科学地留下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教学中能否留好“空白点”,是教师是否承认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表现;教学中留有“空白点”,表明不是教师一人跳独角戏,使课堂变“霸权”为“民主”.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系统地、全面地设置空白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入新课时巧置空白

新课刚开始或引入新知识时,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悬念,留下空白,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到“对数”第一节时,教师可随手拿一张0.01毫米厚的纸对折,问对折 50次后将有多厚?10厘米?20米??50千米?…还是大到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在此,留下空白,学生必定会急于寻求答案,但应用己有知识并不容易找到答案,所以急欲得到一种新方法,此时带着悬念听课,学生必然乐于动手动脑.

二、突出重点时巧置空白

重难点是课堂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的部分,也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地方,因此一般需要教师精心而详细地去讲解,但这样势必会使课堂枯燥无味,此时巧妙设置一下“空白”,让学生去品味、去理解,反而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初中数学中的压轴题时,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字眼,理清思路,至于过程和结果则应该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会获得完成的快感,身心愉悦,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事实上,数学中的很多地方都可大胆地设置空白,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去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发明创造”之后愉快的心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新课时巧置空白

在新课教学结束时,教师可适当地留下与下节课相衔接的空白,或留下一个或几个能使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延伸的悬念,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求知欲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往往会取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后积极的去探索,强过于压着他们去学,从而达到变被动为主动.如在教学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设俩种未知数来解方程则更通俗易懂,但苦于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对下一章进行预习·求解.这样既起到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作用,又为下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理下伏笔. 四、在教师提问后巧置空白

提问是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如果教师在提问后急于让学生举手发言,常常会一问三不知或答不到点子上.究其原因,是教师提问后,学生缺少分析思考的时间.如果在提问后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就会改变这种局面.

五、在讲解例·习题时巧置空白

为了巩固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讲解、分析很多的例题和习题,如果教师过急、过细地分析题目,则不利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或者在讲解前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者在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潜在创造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在新旧知识模糊认识时巧置空白

中教免费论文篇3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专家型教师;培养理念;质量保障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教育部等四部委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指出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以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为试点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标志着我国从1997年开始搁置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师范生教育制度建立之初即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2007年《办法》的推行使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重返校园,同时也对免费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职业素养中的核心素养,同时也是评估一名教师的主要标准之一。“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理想的阶段,一名合格的“专家型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专家,免费师范生肩负着振兴教育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成为优秀教师,更要将“专家型教师”定位为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名词,根据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1],我们认为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相比有三大特点:第一,专家型教师最基本的特点是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内容知识、教育学知识以及有关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不仅在于知识量,更在于他们巧妙地记忆知识,并将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进行整合,最后灵活地运用在教学中的能力。第二,专家型教师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由于长时间积累经验,专家型教师非常熟悉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以及教学法以至于达到技能自动化。然而专家型教师不同于单纯的技工,他们高效的原因除了技能自动化,更重要的是他们习惯于在实践中反省。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实践者是培养专家型教师的关键所在。第三,专家型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洞察力。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从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相关知识通过逆向思维、换位思考或重新定义问题等方式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理念

免费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培养对象,他们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更要随时关注中小学教育,成为专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相融合的专家。结合专家型教师的特点及中小学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化

专家型教师最基本的特点是拥有并善于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免费师范生的培养首先应该强调专业化。这里的专业化包括乐教和善教。“乐教”指怀有终身教育理想和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免费师范生在确定了自己有志于从教之后,就应该坚定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并且以从教为乐。然而有研究显示[2],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有比较明确的投身基础教育意愿的学生仅占51.9%。可见如何使免费师范生真正乐于从教是免费师范生培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之首,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的培养,每个学期都开设“职业信念与养成教育”这门课程,共达128学时之多,另外还通过32学时的教育见习和长达半年的教育实习来加强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目的是促使他们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强化下更加坚定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并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为终身教育工作者。

作为有志于终身从教的免费师范生,不仅要乐教,更要善教。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应该融合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2. 多元化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等八种智能,每一个人都会在一种或者几种智能上占有优势。因此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不仅要专业化,还要多元化。以语文教师为例,2011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综合性学习和生活化学习,近年来语文教育界也十分推崇“大语文观”,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许很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就无法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枯燥乏味的,一句话,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杂家”。所以,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全面发展。

加德纳在阐释他的多元智能理论时十分强调个体差异性。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既有经验以独特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模型,这一点与强调内在建构性的建构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笔者认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是个性化的多元化。每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虽然免费师范生的共同目标是教师,但他们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要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习及观摩教学中找准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最好是以一个或多个与自己的期望接近的名师为范本进行集中学习,同时在见习和实习中加强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微格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尽量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教学,这样日后走上教师岗位就不会盲目探索。

3. 创造性

免费师范生日后肩负着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他自身的培养更要遵循创造性的原则。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免费师范生为例,教学方式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教材的编写尽量加入创造性思考题,课堂上也可引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将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结合。文本解读能力是衡量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免费师范生需要同时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解读文本,然后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讲解。当然我们对于免费师范生的要求远不止“传声筒”这么简单,他应该将经典文本解读与个性化解读结合,学习创造性阅读,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以编写教材时可以将文本的相关解读罗列出来,留给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空间。这样每一个免费师范生都是独特的,他影响的学生也将是独特的。

4. 实践性

斯腾伯格曾经提出著名的“人类智力的三元论”[3]。他认为人类的智力包括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创造性思维都要在实践中实现价值,而且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所以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除了教育见习及实习,免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把教学过程分解成为很多独立的教学技能,然后对这些教学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反复训练,以此来实现各个击破。微格教学给了免费师范生一个了解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是连接职前培养与职业生涯的桥梁。

免费师范生毕竟没有真正走上岗位,他还需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对此,师范大学可以经常组织免费师范生观摩名师课堂的教学活动,既可以现场观摩,然后参加集体评课,也可以观看教学录像,组织班级讨论。此外,师范大学还可以引入“合作式”培养来增进免费师范生与一线教师的交流。“合作式”培养是指“在中小学师资培训中采取由高等院校、地方教育当局和中小学三方密切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4]。“合作式”培养既给师范生提供了随时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又加强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非常适合免费师范生的培养。

三、免费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保障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离不开严格的制度保障,这主要是由国家、社会及师范院校三方面共同完成。免费师范生的终极目标是乐教善教的专家型教师,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环节加强免费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保障。

1. 完善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制度

免费师范生从2007年才开始正式招生,因此有很多人对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及培养都不甚了解。为了吸引真正有从教意愿的学生报考,我们要重点完善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制度和体系,争取获得适合从教的优质生源。

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强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宣传力度,并且在师范院校及高中学校建立一套完备的免费师范生招生宣传机制。在高考招生前半年到一年时间之内,由教育部门及师范院校派专人负责到各高中学校进行政策的宣传和讲解,政策讲解主要针对高三毕业生,同时也要对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目的就是使学生和家长全面地了解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其次,要健全免费师范生招生的监督机制,保证每一个免费师范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另外,对于具有教师潜质的学生可采取直接保送的方式使其顺利进入到免费师范生的行列当中。最后,免费师范生的招生也可以采取定向招生、定点培养、定向就业的方法,即根据全国各地中小学的用人需求确定招生名额及招生区域,然后由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共同命题,录取之后与当地教育部门签署就业协议,在四年本科学习之后直接到所报考的中小学执教。

2. 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在校培养

目前对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完备,首届免费师范生已经走上教师的岗位,为了不断优化免费师范生的队伍,我们还要继续强化对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使免费师范生政策早日步入正轨。

首先,各师范院校要优化免费师范生的教师队伍,迅速整合一批优秀的教师担任免费师范生的授课教师,并邀请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名师对免费师范生给予面对面的指导。其次,教师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所以师范院校要努力提供免费师范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对此可以借鉴教育硕士的“双导师”制度,即师范院校从本校学科专业领域选拔一些优秀教师担任学习导师,同时从当地中小学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实践导师。

3. 完善免费师范生的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免费师范生的课程评价,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多方评价主体,并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必要时还可以采取“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评估免费师范生。此外,师范院校还应建立完备的奖惩制度,完善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并且对授课教师也要进行不定期的评估以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调查显示[5],首届免费师范生当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报考原因并不是愿意从教,而是社会状况、家庭状况等客观因素。这一批学生可能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或由于性格等因素并不适合从教,所以免费师范生应该实行淘汰制,在大学二年级之前将不适合从教或不愿意从教的免费师范生转为非免费师范专业,同时也欢迎热衷于教师事业且综合素质较高的非免费师范专业的学生加入免费师范生的队伍。

4. 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就业保障

免费师范生大多数是中西部的生源,所以当他们踏上教师的岗位时,也许待遇并不优厚,这样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就会产生一定的落差,也会令一些真正乐于从教的优秀学生对免费师范生专业望而却步。

免费师范生最有力的保障是来源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国家政策方面,各省要完善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解决免费师范生的后顾之忧。在社会舆论方面,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努力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优秀学生愿意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斯腾伯格,霍瓦斯. 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27-37.

[2] 付义朝,杨小玉. 促进免费师范生投身基础教育的有效策略[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7-104.

[3] 斯腾伯格,威廉姆斯. 教育心理学[M]. 张厚粲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20-124.

[4] 高雪春. 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17.

中教免费论文篇4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十年任教;思考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5-02

2007年5月,国家国务院正式在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推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这项政策旨在解决我国偏远地区师资匮乏,提高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整体素质,目的是培养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该政策的实施四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争议和讨论。在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就业之后,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十年任教义务的讨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免费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对十年任教义务出现的一些错误言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实施现状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最初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源于其“两免一补”:免除学生在大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并且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费。该政策的出台深受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欢迎。据教育部历年公布数据统计,2007至2011年,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共计招收免费师范生约4.3万人,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平均成绩高出各省重点线40分以上。社会各界热议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们也就政策实施可能面临的问题,师范生免费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按照《免费师范生就读协议》,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应回到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这项条款在政策颁布之初的一遍赞誉声中鲜有人提及,但是随着首届10597名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就职,对“十年任教义务”也逐渐出现一些错误的言论。

二、免费师范生教育实施过程中针对“十年任教义务”的一些错误言论

1.“十年任教义务”是国家变相贱买了学子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青春。以我校物理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为例,每人学费3700元/年,住宿费1000元/年,再加上每年发放10个月的400元/月生活费,就读四年,国家财政共计支出34800元/人,而与之相对的是,免费师范生须“任教十年”。这笔钱对于贫困家庭来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是对城镇一般工薪家庭而言,也并不是一笔无法负担的钱。由于社会普遍认为,教师是一种清贫的职业,因此才有了这种错误言论。事实上,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2007级免费毕业生以100%的就业率,以及稳定的工资和福利保障使得该错误言论不攻自破。

2.“十年任教义务”不利于免费师范生的个人深造和后续发展。《免费师范生就读协议》最初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从事中小教学工作十年,期间不得就读脱产研究生,于是部分免费师范生认为这耽误了其进一步的深造和个人发展。这种观点不仅曾是相当一部分免费师范生的心结,也曾一度博得社会各界包括任课教师的同情。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及时注意到了这个不足,因此在2010年5月26日颁布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毕业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以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本科所读院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本科就读学校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考核录取。该办法的出台基本解决了优秀免费师范生毕业生履行“十年任教义务”与个人深造发展的矛盾,令人拍手称快。

3.“十年任教义务”等同于一张旱涝保收的就业协议。遗憾的是,在部分愿意从事教育工作,但同时也没有读研打算的在读免费师范生中,逐渐滋生蔓延出这样一种不良思想:“反正以后就是一农村中学教师,学好学坏都有工作,所以得过且过吧”。具体表现为消极怠学,追求“六十分万岁”。这一部分同学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对整个班级的学风却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高度重视。

三、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十年任教义务的若干建议

针对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中的各种不足之处,笔者建议可以实行“严进严出,施行年度考核制,及时淘汰和替补,实行生活补助分级制度”管理措施。

1.加强诚信和师德教育,严进严出,宁缺勿滥。首先,在免费师范生的四年的本科教育过程中,进行诚信思想教育,使其从思想理解并自愿履行其十年任教义务。其次,做到“严进”:实行免费师范生报考资格审查。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拒绝不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参与报名。建议可效仿自主招生试行中学校长推荐负责制。在报考资格审查过程中,所在中学相关负责人除应告之考生享受的权利外,还要明确强调其“十年任教义务”,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签署《免费师范生就读协议》。同等报考条件下,优先考虑家庭贫困学生。全国范围内,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招生名额应大幅向中西部落后地区进行倾斜。“严出”指的是在保证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坚决严惩“毕业违约”现象,同时强化所签署的《免费师范生就读协议》的法律效应。

2.为保证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建议施行年度考核制,及时进行淘汰和替补。为保证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建议加强免费师范生期中考核制度,实行年度考核制。对于每学年重修科目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实行留级一年观察,留级期间不享受国家发放的生活补助;若第二年考核仍不合格,则取消其免费师范生资格,在其退还所享受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助后,可申请转入该院校非免费师范专业,若申请失败则做退学处理。空缺的免费师范生名额建议各师范院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补。增补对象可以扩大到同专业其它愿意就读并且达到免费师范生录取资格的同年级或高一年级学生。如果本专业无人申请替补,则该名额在全校,或在部属六所师范大学范围内投放。

3.为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建议试行“生活补助分级制度”。现行免费师范生生活补助实行一刀切,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点生活补助不够日常生活花费。因此建议国家加大资助力度,在保障最低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取消人均相同的补助制度,效仿现行奖学金制度,实行“生活补助分级制度”,对部分学习优秀的免费师范生提高生活补助额度。

4.为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建议可针对“十年任教”实行以下奖励政策:①合格履行完2年农村中小学任教义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如果选择继续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话,则1年农村任教或者从事教育相关工作时间等同于2年任教义务。换言之,在农村中小学连续任教6年等同于就读协议要求的10年任教义务要求。②在同等申请条件下,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具有优先免试在职读研的资格;如果国家教育部财政预算允许的话,在农村中小学连续任教3年及其以上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符合免试在职读研的各项条件后,不仅可优先申请在职读研,而且读研期间的学杂费全免。③合格履行完任教义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若以后选择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如考博,考公务员等事业单位用人制度选拔时,享受一定程度的加分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农村中小学任教经历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作为一项新的教育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相信只要国家相关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逐步进行补充调整,最终会实现“国家和个人双赢”的局面。当然,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国家有足够的财力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并且大幅提高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达到甚至超过公务员福利待遇水平的话,我相信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明庆华.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47-49.

[2]黎婉勤.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若干思考.教师教育研究[J].2007,19(3):24-28.

[3]武媛媛.浅谈免费师范生政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中教免费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职业规划 策略

【论文摘要】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是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体系的重要课题。应通过尝试构建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设计、启动和重视大学各个年级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免费师范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效性。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就是培养能立足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目前看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六所试点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培养仍处于教育探索期内,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应该组织专家,广泛论证,调查实证,建设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束目前各试点高校各自探索难免有失偏颇的现象。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四年连续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教师教育特色,具有连续性,分年级开设,目的明确,定位分明。课程内容设置活泼多样,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了尽早结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将其课程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和学分。增强实践环节,以平时考察取代考试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教师职业意识,尽早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个性不一、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有效地教育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对每一个免费师范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只有生动活泼、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为培养有个性的教师服务。(1)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性格、能力倾向、气质类型、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测试和测评,帮助学生从个各方面重新认知自我,对自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优势。(2)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设计多种成长路径,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施恩职业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锚型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和特点。每个人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之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

各试点高校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规定,为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价值标准。各试点高校要大力号召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未来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职业锚类型,究竟属于技术或功能锚型还是管理能力锚型,最终为免费师范生明确奋斗方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个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务。

三、重视大学各年级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学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的短暂历程。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四年的学业生涯是由一个师范生再到教师角色转化的职前培养过程。在四年当中的每个年级阶段,免费师范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预期。依据国家、试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免费师范生在各个年级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构建免费师范生各年级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构建免费师范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坚持“一个中心”即服务以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注重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业完成、道德精神、素质能力、教师职业发展教育的持续影响力,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自觉践行的良好精神状态。

中教免费论文篇6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音乐专业;培养路径

作者:张敏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指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①至此,作为我国教育硕士发展的一个新的形式——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应运而生了。虽然同被称为教育硕士,但它与之前的教育硕士显然在目标定位、入学形式、教学要求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自2012年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开始攻读教育硕士以来,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教育人才。作为长期从事音乐免费师范生教育的一名教师,笔者更为关注的是本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运行状况、问题及其态势,以及如何构建科学、有效且具有特色的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这一现实问题。基于这些考虑,笔者试图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以期为培养优秀学生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途径,为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培养现状

无疑,教育质量是音乐学科发展与创新、生存与竞争的根本。随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音乐教育水平必然逐步提高,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更为这一学科发展拓展了新思路。从2012年第一批学生入校至今,这个专业发展的态势如何?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中的问题所在,借此不断提高免费师范生的职后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目标有待精细化

A师范大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制定了相应的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扎实的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形成较强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专业化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音乐管理人员,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优秀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②

自1903年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南京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以来,以教师教育的角度,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音乐专业师范生提出了成为“教育家”的发展定位,足以显示国家对于这一培养模式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显然,这个目标无论是从教育目的,还是教育目标,都只是建立在理论性、指导性的层面上,并未有具体实施方法。那么作为学校,首先要思考如何才能使学生实现“优秀音乐教师”这一高层次目标,并为学生今后成为“音乐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需要制定出有价值的、具体的,且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精细化培养目标,其实质在于对培养目标的分解细化及落实依据的明确。它不仅仅是教育理念与思想的直接反映,更直接决定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方向,影响着培养质量的规格。只有设置明晰、具体的精细化操作依据,管理者、导师、学生等各个层面才会明确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并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从而使三方形成有机链条,培养质量势必会相应提高。

(二)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目前,A校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如下:

pagenumber_ebook=152,pagenumber_book=151

分析以上现有课程可以看出,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缺乏经典文献导读课程

“经典文献”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和文章。笔者相信,无论何种学科,大学教育都是要培养具有广博视野、博雅精神的社会公民,而首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经典文献导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无疑,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应该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而经典文献恰好具备经过时间考验的永恒价值。

(2)缺乏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

这里不是指音乐专业的技术理论,而是指围绕音乐教育的史论课程。

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到,课程设置中唯一的一门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音乐教育文献选读》,学分也仅为2,占总学分的约6%,比例显然过低。为什么要强调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呢?所谓“理”,指的是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论”,指的是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就是指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有系统的结论。③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所以,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认识教育问题的深度,更有助于指导学生音乐教学实践。因此,提高音乐专业硕士生的音乐教育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三)导师制度有待完善

研究生导师在学生整个教育硕士培养阶段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为了提高培养质量,教育部规定对于免费师范生采取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新机制,实行部属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双导师制,共同研究和实施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而不是全日制硕士的单导师制度。第一导师由学生本科所在院系的高校专业老师担任,第二导师由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一线的教师担任。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第一导师的实际作用仅仅是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因为并未亲临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实践,所以不能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教学起到全面而有效的指导。设置第二导师的初衷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实际教学,导师来源于学校院系指定的一些中小学或幼儿园一线教师,但诸多现实因素导致她们无法做到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原因如下:其一,地理因素。第二导师与学生所在学校跨区域、跨省份的情况是普遍现象,试想西安某学校教师能针对新疆学生的教学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吗?能方便进入课堂,对她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帮助她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当然,我们也许可以运用网络交流的方式,但是否还有其他更为科学、及时、有效的方法呢?其二,经费因素。由于经费偏少,因此外请导师的数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第二导师的数量需求。其三,专业因素。第二导师与学生的执教体系不匹配。导师是初中音乐教师,也许要指导的学生却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或者导师是一名幼儿园教师,而要指导的学生是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加之在我国地域如此辽阔、经济差异如此显著的背景下,形成各地区音乐教学设施、教学理念等方面均有巨大差异的现状。因此,无论在教材、教法,还是在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问题的认识上,第二导师都无法与学生同步。无奈之下,目前所谓第二导师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毋庸置疑,要提高音乐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水平,第二导师的遴选方法、管理及作用都是非常值得思考,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培养路径

音乐专业无论是学生来源、教学模式,还是考核与评价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显然具有独特性。在认真贯彻国家既有政策的同时,以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目前的培养发展现状为基础,把握学科特点,针对前文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拓展思维的宽度与深度,提出具体、科学且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既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优秀学生的根本要求,亦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两方面着手讨论:

(一)培养目标精细化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性的引领与制约作用。它受到学科要求、职业特性、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制定出具体而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精细化培养目标,才能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分解细化,明确落实依据。

因此我们遵循前文所述的培养目标,依照管理者和导师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学生要明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精细化操作依据。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研究三个层面考虑,笔者建议最终目标可以归结为:1.了解我国及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的音乐教育历史;2.了解世界部分经典著作及文中与音乐相关的论述;3.尊重音乐,认识到音乐在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作用,树立“音乐为每一个孩子”的理念;4.具有音乐相关理论的学科素养(音乐史、和声)等;5.掌握音乐专业的某一专业技能(如声乐、钢琴或其他器乐等);6.具有一定的合唱技术指挥水平(总谱分析、呼吸、音准、共鸣、分句等),熟悉中外经典合唱曲目,能准确把握不同时期及不同民族合唱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排练指挥的实践经历;7.具有即兴伴奏的能力,熟练掌握C、G、F、D等常用调性的运用;8.具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如教学案例、音乐课件制作),熟悉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学法;9.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论文写作);10.基本掌握一门外语。依此目标,管理者、导师、学生三方明确各自方向,共同作为,有效提高教育水平。

培养目标的精细化设置既是决策的标准和考核的依据,也是培养质量的基本规格与标准,具有维系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各个层面、构成系统的核心作用。它既有助于管理者、导师和学生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标准,提高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也有助于提升每个人严谨务实的态度。当然,精细化目标是开放性的,需要大家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创新。

(二)优化培养路径

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从2012年才刚刚开始,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教育模式的实施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尤其是边远基层地区音乐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深入分析、客观面对培养路径中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诸如前文所提出的学生缺乏竞争机制、学习动力不足的局面,导师制度不完善、课程体系有待优化的现状等。因此,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改进培养思路,优化培养路径是必由之路。

1.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习动力

众所周知,统招研究生入学考试由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面试组成,历年来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严格的考试进行的。通过考试,学校可以招收更为优秀的人才,而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势必会成为学生们后续努力学习的一个正向元素。但是,对于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根据国家政策,在服务期内均有免试在职攻读本科阶段所在学校教育硕士的机会。按照规定,攻读教育硕士的报考条件有:(1)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并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任教学校同意报考并保证学习时间;(2)工作年限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规定期间。也就是说,只需报名,交一些学费就可以有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了。这种缺乏相应选拔的入学方式致使很多学生不珍惜机会,对学习采取消极懈怠的态度,不仅降低了毕业生的整体质量,而且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

因此,笔者建议教育部门制定相对严格的入学考试政策,在免费师范生中选拔一定比率、真正优秀的本科生进入硕士阶段的深造。这样一方面将提高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势必能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从而提高硕士的培养质量。笔者作为历届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指导教师,感受更是颇为深刻。较之以前自费的学生,部分学生的努力程度、对自身的专业要求显然大为减弱。国家对免费师范生不仅免学费,而且发放生活费,更重要的是包分配。所以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坏、专业水平高下、毕业人数多少,其户口所在地教育部门都要照单全收。免费师范生从本科进校到毕业直至免费攻读硕士,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路被呵护有加。要促使学生改变缺乏竞争、自我满足、消极对待学习的态度,改变教育硕士招生方式,制定相应退出机制,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较佳的路径之一。

2.拓展思维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核心要素。对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具体分析之余,笔者深感作为培养硕士生的理论课程设置比例过低。注重实践课程的理念无需置疑,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前的理论指导是什么?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首先,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入《经典文献导读》这门课程。“经典文献”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价值的著作和文章。比如,引导学生研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高尔吉亚篇》《蒂迈欧篇》、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外国文献;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蔡仲德先生的《中国美学史》等中国文献。这些著作既有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中西方经典中关于艺术或哲学的深刻思想和永恒主题,又能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世界。音乐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这个教育理念的实施无疑将会拓展学生知识层次的宽度与深度。

其次,设置音乐教育相关史论课程。我们国家素有学史、治史、用史的传统。唐太宗李世民在《旧唐书·魏徵传》一书中曾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的前辈早已明了“以史为鉴,读史明智”的重要作用。若想知晓今日的教育问题,必然不能忽视学习中国及西方音乐教育史论课程。以世界史、分国史、断代史为线索,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并举的认识思路,了解人类社会各阶段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和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是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根本路径。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才能使学生客观面对目前音乐教育现状,不断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因此,为学生开设《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理论》《当代音乐教育》是极其必要的。读研期间仅仅学习面对所有师范生的公共课——《教育学原理》,显然是不够充分的。笔者建议相关管理部门积极拓展音乐教育学科的理论课程设置,这样不仅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视野,突出本学科特色,更为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再者,设置《民族音乐》课程。这里的“民族音乐”,并不仅仅是狭义概念中的中国民族音乐,而是指广义概念中的世界民族音乐。在当前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当倡导树立全球多元文化音乐发展的视野,理解和尊重、平等地认识和阐释各个民族的文化。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只有在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时,它的意义才得以实现。“理解者和解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使它与其他视域相交融,视域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而且是共时性的,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类需要在不断的视域融合中了解自身和世界。每个民族的音乐都蕴含着其所属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公众的信仰等元素,对于丰富学生音乐视野、了解多元文化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中国音乐文化,大力加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要创设学生认识世界主要民族音乐的平台,搭建与世界交流的思想桥梁,使学生理解世界民族音乐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可能,充分融合与吸收,为发展我国音乐教育拓宽思路。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与创新中发展而成的。我国重视对外音乐交流、博采众长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朝,周穆王在“公元前964年左右带了盛大的乐队在阿富汗附近的山下举行了盛大的演奏会……回来的路上,在临近中国边境的地方,见到了一位叫偃师的外国艺人,被他的表演技术所倾倒,将他带回中国”⑤;盛唐时期音乐舞蹈的蓬勃发展更是源于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丰富的音乐元素。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以此为根基,同时更要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有益的音乐成果,推动不同音乐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更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学生将这一理念有效融合到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为充分实践我国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打下坚实的根基。

另外,建议整合《学科教学论》和《音乐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校园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及《校园舞蹈与校园剧编演》。这两组课程内部之间有许多重复性内容。还有,若有条件,如果我们能像日本和美国的音乐教育专业一样对学生开设以下课程——人文学科:哲学、伦理思想史、美学,社会学科: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法学,自然科学:物理、生物等作为选修课,无疑会对提高学生素养,优化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运用信息网络,加强教学实践

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任教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生要加强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尽快解决问题,做到“自我反思、自我学习”,逐步提高教学实践水平。那么,学校又能为学生提供哪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呢?

(1)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2015年岁末,由陕西师范大学、北京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5陕西信息化教学研讨会”上,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北京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永红说:“我们好多人在信息化教学各个环节中做了许多事情,但并没有真正将其全部应用到教学一线中去。”他认为,网络教学应该是正规教育的组成部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应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而不是简单地搬家。真正改变的是课程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不仅是学生和课件的互动,更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网络辅助教学促进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陕西师范大学吴耀武教授认为“仅仅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是不够的,利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⑥。我们应当针对目前学生攻读硕士阶段过程中存在的教学能力缺乏系统训练、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以及缺少团队沟通交流等问题,设置具体的措施,利用网络平台,选择优秀的导师,设计详细的方案,从学生的理论素养基本能力、教学能力、科研与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搭建先进的教育平台。笔者期待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全面融入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课堂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是音乐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目标。令人欣慰的是,教育专家傅钢善老师在对陕西师范大学2008级免费师范生进行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技术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反思发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七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后指出,艺术生相对文科生和理科生来讲,更懂得灵活运用语言、表情、调控等手段,将艺术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⑦。我们在硕士教育阶段,首先,要进一步拓展思维,寻求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方法如定期实施教学实践培训,定期采取课件研讨、自弹自唱比赛、自我教学实例展示、教学实例观摩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任教水平,加强学生自我学习与总结的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依靠先进的教育理论,选聘最优秀实践导师,不断完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立体化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因为实践技艺表现已成为“社会、学校、同行评价师范生培养质量时最具公信力与认可度的评价依据”⑧。

4.吸收优秀导师,明确导师职能

管理部门首先要吸收、遴选优秀的教师作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导师,其次需改进目前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硕士导师制度,明确导师职能。首先,第一导师是高校专业教师,既应对目前的职责——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这项工作负责,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在毕业踏入教学岗位后,声乐、钢琴等专业技能水平明显退步,提高专业水平成为她们的愿望之一。其次,改变第二导师流于形式的现状,拓宽校内外合作培养渠道。笔者建议在学生工作的所在学校或所属行政区,遴选优秀的音乐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依据中学对中学、小学对小学、幼儿园对幼儿园的教师对接方式。加强导师与学生在专业与教学实践层面的良好交流,不仅能充分发挥导师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且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教学指导,从而在当地形成优质的教学梯队。这样无论对于学生本人,还是所在学校,无疑都是有益的一种形式。同时,地方教育部门给予教师一定的指导费用。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真正发挥第二导师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国家、当地政府、学校共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坚实力量。

中教免费论文篇7

编者按:

2007年我国开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四年以来,该政策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今年7月份,第一届免费师范生即将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进一步推动该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本刊特刊发一组稿件,请试点院校就四年来关于免费师范生培养与就业相关工作经验、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政策走向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解析,以期为改进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师质量。在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缴费上学的背景下,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四年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北京师范大学认真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在免费师范生培养和教师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办学特色,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主要特色。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学校强调,教师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教育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改革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推动教育创新,学校于2009年6月成立了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部的行政职能和学术职能相对分离,实行扁平化管理,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办学特色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师教育学院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院长,由教务处、学生处和研究生院主要负责同志任副院长。学院担负着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任务,负责统筹和协调全校免费师范生和其他类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同时还负责规划、组织和协调全校学科教学资源,深入开展高素质教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做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有助于建立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提高免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着力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工夫,推动免费师范生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是将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同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相结合,构建起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为架构的模块式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科学素养、身心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模块式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和教育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等组成,学分占总学分的20%左右。

二是依托教师教育创新平台、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校级教改立项的支持,大力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创新平台共支持建设教师教育优质课程140门、新课程80门,支持编写、出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85本。目前已获批的各级精品课程中,有29门部级精品课、32门北京市精品课、120门校级精品课为师范生教学计划内课程。

三是针对学生特点,加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针对免费师范生开设的《职业信念与养成》课程,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每学期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将教育内容设计成不同的主题,在展示大量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讨。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中,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剖析教育教学实践现实问题的案例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见习及社会调查相结合。在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期间,通过面授、网络等方式,为学生开设部分与教育实习密切相关的课程,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习实现互动,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实施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开拓学生视野。师范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包括海外教师与教育专家讲学计划和师范生海外学习计划,帮助他们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动态。学校特别设计了“国际知名教授系列课程”,邀请海外教育学科专家、基础教育研究与管理专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到校讲学,交流研讨国际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动态、前沿与经验,并作为小学分的选修课计入学生的成绩单。2010年6月,学校特邀哈佛大学福特基金教授、教育学院国际教育政策中心主任费尔南多•雷默斯教授,为免费师范生讲授了“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全英文课程。积极鼓励和支持免费师范生开展海外交流活动:先后有13人次参与交换留学项目,10人次参与短期交流出境,15人次赴美、英、韩等国交流学习。另外,有8人次赴我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交流学习。

三、建立多元化实习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信念

北京师范大学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免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在遵循互利互惠、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层次和特色,开展了以北京地区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建立了京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西部生源地教育创新实验区、华北教育创新实验区、校际合作教育创新实验区等四种类型的实验区。在北京市朝阳区、昌平区以及太原、拉萨、南宁、乌鲁木齐等15个地区推进并落实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签约工作,共建立了52所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相关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建设,出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管理办法》等文件。教育实习采取“3+10+3”的模式,即3周实习动员、10周入校实习和3周总结反思。为了保障对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服务,建设了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分散在不同实践基地的实习生、实习指导教师与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实习资源、得到更好的指导和帮助。实习学生通过管理平台,可随时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选修专门为他们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获取学分;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实习日记和教案,交流实习感想,获得指导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实习期间,学校领导、指导教师和督导教师,70余人次远赴全国各地走访实习学校,及时了解实习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实习学校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我校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将参加不少于32学时的教育见习活动;第七学期需参加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活动;同时在各类教师教育课程中,也特别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实践环节的比重达到20%以上,使教育理论与教育见习、实习相互促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保证对免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特别规划500万元用于建设教师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建设采取学校建设和专业自主建设相结合的形式,建设范围包括中小学课程资源、师范生职业素养养成、各学科教学论教学资源等几个部分。目前学校已购置清华同方开发的“课程资源中心”,帮助师范生开阔眼界、全面熟悉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以为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备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范例和素材,提高师范生的备课水平。自2010年春季学期起,资源中心将面向全校师范生开放,提供网络点播、在线观看等服务。搭建远程互动平台,突破见习时空限制。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规划200万元用于建立教育见习与实习的远程互动系统。项目建设目标是建立我校与实践基地学校点对点的视频交互系统,可用于视频资源的播放、采集,并可用于对实践基地教师的培训。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了保障免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原有六间微格教室的基础上,学校又为14个培养免费师范生专业单独配备了移动微格设备,用于课程教学以及学生自主教学技能的训练。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实训中心”,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工作。

在社会实践方面,学校开展了“名师导航计划”、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系列活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如“三心、三小”假期社会实践(即采用小调查、小助学、小议政这三种形式,向社会表达和传递免费师范生的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2009年、2010年暑期,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组建45支免费师范生社会实践队伍,近400名免费师范生分赴甘肃、广西、贵州、新疆、等15个中西部省份县级以下中学进行实践活动。学校各师范生培养单位为师范生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如文学院的“未来教师自我成长营”等,为引导免费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坚定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中小学名师面对面,接受言传身教。学校为免费师范生聘任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导师。兼职导师通过座谈、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促进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中教免费论文篇8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围绕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方案,将“学术性”的专业教育、“职业性”的技能训练和“师范性”的教师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构建立体多维、全程介入、知情兼顾、崇尚实践的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术性实践模块、职业性实践模块(维修电工)和师范性实践模块等三个模块。采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按工作过程组织设计,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实现免费中职师范生“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电气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59-04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是长期困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招收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和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一、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的目标

(一)素质培养目标

按照中职师范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培养其职业能力,助其专业精神的养成。免费中职师范生应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尊师重道,爱护学生;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举止得体,语言文明,交流沟通、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自学能力强。

(二)专业培养目标

学术水平的培养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强化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师范能力,以教师基本素质养成为主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师范能力。

免费中职师范生应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掌握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技能较强;教学基本素质好,综合施教能力强,具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及管理组织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能力强。

二、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课程结构体系

围绕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方案,将“学术性”的专业教育、“职业性”的技能训练和“师范性”的教师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讲授专业理论课和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能力,构建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课程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课程结构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课课程、实践类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

通识类课程包括哲学、思政、自然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等类课程;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应用技术导向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岗位专业能力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师范能力训练和学科能力训练类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文化修养类、教学体验类和工程探索类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课程是专门为师范生开设的一门致力于培养其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实践态度、实践情感的专业必修课。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思维与实践智慧的获得与传习是免费师范生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和精神内核。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其整合性,学生获得的应是完整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体系,而非割裂的、零碎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组合。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教与学相一致的原则。本着兼顾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注重中职师范生的从教体验、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课程的开放性。构建立体多维、全程介入、知情兼顾、崇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维修电工)如表1所示。

(一)学术性实践模块

学术性实践模块依托专业课程设计。内容见表1。

(二)师范性实践模块

师范性实践模块的内容包括:教师职业意识养成、教师职业能力形成和教师职业态度确立。教师职业态度确立和教师职业意识养成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德育与班主任、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等理论课程,采用听专题讲座、撰写报告、小组讨论、个人宣讲报告、兼任班主任助理等实践活动完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大量引入新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使学生学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在课程学习中自然解决理论学习和实践相脱离的新问题,并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逐步确立教师职业态度和教师职业意识。

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主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学科教学法、实训教学法、教育实习等课程。在具体课程教学实施环节,改变传统师范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重熟悉轻练习的状况。增设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如教育见习、普通话训练、板书训练、课件设计训练、教案设计训练、说课训练、班主任实习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范能力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师能建设与展示活动。在教师教育实验学校,进行免费中职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班主任见习,在免费中职师范生来源地区建立若干所师范教育实验学校,负责接收免费中职师范生进行教学实习。

(三)职业性实践模块

1.技能认知阶段

对本行业工业系统的认知,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典型工业产品的结构、设计、制造、规划和管理有一个基本的、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建立基本工程意识。

2.基础技能阶段

基础技能阶段完成更高级技能阶段所必需的技能。基础技能阶段强调感知,侧重操作,针对刚参加实训课学生技术能力差、工程认知面窄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解知识和技能的发生过程和形成过程,以降低教学起点。

3.复合技能阶段

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技能训练、典型工业产品设计制作训练、现代工业典型系统组合训练、现代企业管理学习、安全及环境保护教育,其目的是使在学生全面掌握相应工种需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能力。

职业性实践模块的各阶段实训,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各阶段实训强调“训练、学习、应用”,使免费中职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学习训练。在训练中,注重技术理论和技术技能结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识。在设计教学项目时,注重营造企业环境,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在训练中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各方面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训练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课程的内容

电气技术教育专业(维修电工)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学术性实践课程内容、师范性实践课程内容和职业性实践课程内容。

(一)学术性实践课程内容

学术性实践课程构建应既能反映学科基础、学科认知方式和学科发展前沿,又能有效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学术性实践课程依托理论课,以实验为主,辅以课程设计。实验多属于验证性实验,辅以设计性实验。以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为例,主要开设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PLC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技术实验等。

(二)师范性实践课程内容

教育类课程主要针对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化发展需要而形成,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有助于师范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全面的教育技能和方法。免费中职师范生的发展离不开对教学的感悟和体验。为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充实了大量的观摩、见习、微型教学、实做和实习等体验式教学。依托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开设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学科教学法、实训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

(三)职业性实践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与专业能力培养需求相结合,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强化复合技能培养,训练内容按项目设置,由浅入深。项目内容均为生产实际中常见技术技能问题的组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训练其职业技能,培养其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教师队伍

鉴于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和发展的定向特征,建立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导师——指导教师制度,由教授、名师、技术能手和班主任组成专业教学团队,承担免费中职师范生的教学和管理。科学设计课程,精心组织教学实施,指导示范职业技能,形成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名师担任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技术能手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言传身教、解惑授业的教学模式,为免费中职师范生成为未来的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是按工作过程组织设计,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课程过程的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注重由实际案例引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使中职师范生能够把熟悉、实践和反思融会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新问题中学会认知,在体验中学会反思,在熟悉、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升华自己的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

(三)创设仿真实践教学场景

加强实践教学场地的真实性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仿真性,解决教学实习和见习基地学校选择困难问题。在工程训练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建立仿真教学场景,利用微格实验室,实现教学观摩、实践教学、名师指导的简约化。建立仿真职业技能训练室和工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充分调动相关资源,实现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练习的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辅以相关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加大职业技能训练学时,覆盖基础技能和现代技能;以一种职业技能为主,其他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尽可能多学、多练;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以够用为主,务求做到所教授的内容讲精、讲透、学懂;增加生产实习学时,尽量做到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决定了其培养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从教体验,这既可弥补传统师范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养成的缺陷,也可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适应期,同时可合理整合教师教育的配套资源。坚持“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特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提供了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莹莹,孙翠香.实施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3):20-24.

[2]王嵩.免费中职师范生师范能力培养初探[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3):65-67.

[3]杨宗强,李杰.构建“三层次、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工科院校学生工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24-126.

[4]杨宗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3(8):79-80.

[5]徐荣青,徐大真.职教师资胜任力研究溯源与展望[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1(4):58-62.

[6]张洋,段磊.基于任务驱动的模拟CAD/CAM技能实训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93-92.

[7]杨宗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教学案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4):144-146.

[8]邓泽民.中等专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26-127.

[9]林林,卢胜利,张国香,等.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问题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4(4):69-70

中教免费论文篇9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双实基地; 双边联动; 资源网站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林克松(1984—),男,江西上饶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E-mail: linkeson@swu.省略。

长期以来,大学是师范生培养的主阵营,中小学校大多只是大学的“顾客”,是教师教育的“消费者”,较少承担师范生培养的职责。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把被传统教师教育边缘化的中小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的另一重要基地;把中小学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把参与师范生培养变成中小学校内在的行为,而非外在的一种嘱咐或压力,从而使中小学校和大学筑成合力共同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所决定的对“从教体验”的观照性,2010年3月起,我们提出并实践了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建设了基于该教学模式的资源网站,以期促动免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

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双实”基地,是指高校所代表的教师教育机构将中小学校打造为实验研究与指导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共同体。而双边联动主要是指高校与“双实”基地围绕免费师范生培养而进行的教研互动与教学互动。[1]在该教学模式中,高校改变长期只将中小学校简单定位为“实习实践基地”的传统,而赋予其“实验研究与指导基地”的功能,进而使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基地学校的教学、教研有机统整,围绕免费师范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技能训练、实习实践等素质能力的培养构建起教、学、研全方位,一体化,渗透式的联合培养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

从模式的运行机制来看,高校主要负责向免费师范生以及“双实基地”的中小学校教师输出理论知识和规范的科学实验研究范式,而“双实基地”主要负责向免费师范生以及高校教师提供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以及教育实验研究阵地。在这样的逻辑链条中,免费师范生得以在高等教育经验与中小学校经验之间达成适度的平衡,中小学校获得了高校的知识帮扶、智能支持以及相应科研经费支撑,大学则拥有了稳定的免费师范生实习实践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场所。如此,大学、中小学校、教师、学生都能从这种关系中得益,实现共生共赢式发展。实践表明,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以“双实基地”构建为载体,以“教、学、研”联手互动为形式,以免费师范生培养为核心,以资源共享为准则,以利益联合为旨归,能够极大地激发中小学校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内在动力,并从根本上符合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内在要求,对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卓有成效。

二、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

实践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原则

在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互动的频度、密度和效度,实现互动的全程性、实时性和便捷性,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建设资源网站的形式,为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平台支撑。而资源网站本身也成为了高校与“双实基地”共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联合阵营”。为了发挥资源网站的最优价值,建设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如下原则:

1. “双赢互惠”原则

“双实基地双边联动”过程中人际交往的积极关系是建立在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同发展的双赢互惠性原则基础之上的。在共同价值取向的利益追求下,高校与中小学校建立起一种相互发展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的特殊性表现为高校受益与中小学校获益的双赢互惠性。基于此,网站建设必然要体现双赢互惠的理念。网站建设的双赢互惠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教学的理论性资源与教学的实践性资源互补的双赢互惠;二是教学实践资源与教学研究资源互补的双赢互惠;三是教学性资源与学习性资源互补的双赢互惠。

2. “多元整合”原则

基于不同的使用者,教学资源网站的内容往往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本网站的使用者主要是免费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因此网站建设尽力凸显资源的多元整合。主要表现为:一是面向免费师范生的学习资源和面向中小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二是显性学习资源与隐性学习资源的包容渗透。既大力开发有利于免费师范生学习的实用显性资源,也融入塑造从教体验、营造合作氛围、展现理念碰撞的隐性资源。三是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的整合互补。网站尽力避免大量理论知识的“搬迁”,着重提高培养实践能力的实践资源的比例。四是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的有机融合。网站力求资源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增强资源结构的立体性和鲜活性。

3. “动态交互”原则

资源网站要真正促动学习者的“学”还务必需要一个复杂的系统环境。基于此,我们以系统教学设计理论为导向,将资源网站建设纳入“教”与“学”两个系统中进行优化设计。网站建设除了发挥传统的资源搜集、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外,还足够重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与教的互动以及高校教师、“双实基地”教师、免费师范生等不同主体的交互。网站主张充分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创新性的交互方式(如公告板交互、即时交互、邮件交互等),并将这些功能有机融入资源网站的应用平台之中,从而提高资源网站的整体效能。

4. “规范易用”原则

资源网站着重关注的是资源上传与分享的流畅性和准确性、信息存储的即时性和持久性以及不同用户之间交流互动的便捷性。在坚持规范建设网站的前提下,考虑到“基地学校”的经济能力以及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本网站在开发环境和开发技术选择上,以稳定、实用、交互性强、易于部署的运行环境和技术为主,降低平台应用的硬件门槛,扩大平台应用的普适性。譬如,在平台架构上,我们采用了基于Web技术的B/S结构,其不仅具有成本低、使用简单、方便维护等特点,还具有较高的信息共享度;平台的Web服务器采用Apache,作为一种开放源码的Http服务器,Apache的应用普适性体现为可以使平台在大多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运行;平台选用Php作为开发语言。Php是一种开放源代码的编程软件,可以免费支持于商业和非商业用途,因此适合于教育应用;最后,在数据库选择上采用了MySQL数据库。MySQL数据库体积小、速度快、成本低,适用于中小型网站建设,适合在中小学校推广应用。

三、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

实践教学资源网站的功能框架

网站以同时服务免费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为主旨,一方面致力于为免费师范生创建虚拟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且结构良好的学习资源,培养其从教的专业态度和精神;另一方面致力于为“双实基地”的中小学教师开辟新型的学习路径,为其提供大量平时难以获取又切合需求的教学、科研资源。此外,平台还力求推动由免费师范生、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优秀研究生共同构成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进四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于这样的思路,网站构建了“四个板块、十四个模块”的功能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平台的基本功能框架

1. 联动资源板块

高校与“双实基地”在联动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过程中具有优势资源互补性。利用网站平台整合双边的优势资源,不仅可以为免费师范生提供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养料,也可以促动“双实基地”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免费师范生“学生”、“教师”的双重身份,在双赢互惠的理念下,联动资源板块主要围绕教学资源、教研资源、学习资源的浏览、下载等功能来建设。在内容上,教学资源主要是“五课”资源,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与评课资源,包括电子教案、说课稿、教学录像、课件、听课稿、课后反思、评课记录等;教研资源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所需要的素材,包括课题论证书、研究报告、实验报告、问卷设计、访谈提纲、学术论文等;学习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中小学各科目电子教材、电子图书、名师讲座、教育随笔等。在类别上,网站所建构的联动资源系统既包括外来资源,也包括自建资源。其中,自建资源是主体,外来资源是辅助。所谓自建资源是指高校与基地学校所拥有或合作开发出的资源,外来资源是来自诸如网络等其他途径的资源。

为了提高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该板块引入了“资源共享时录”和“资源利用排行榜”技术。“资源共享时录”主要用于动态实时地采集来自于访问者的信息。这种来自于终端用户的客观数据,比单纯的专家评价更加逼近真实情况,切合实际需求,有利于为资源建设提供真实参数。“排行榜”技术则有助于测量各种资源的现实利用程度,其所得到的指数更是可以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2. 联动主题板块

本教学模式在运作过程中主要围绕“四个校本”而展开,即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四个校本”不仅是本教学模式的活动主题,其本身也基本囊括了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资源网站设置了联动主题板块,下设“四个校本”模块。联动主题板块主要发挥成果展示与成果传播的功能。一方面,网站及时地把院校合作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以简报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使活动成果按类别得以记载和永久保留,也可以让免费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全面熟悉和了解中小学校,进而把这种熟悉内化为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另一方面,院校双边以活动为载体在联动过程中制造了大量宝贵的学习素材,如校本培训系列活动中的专家讲座视频、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的特色课程电子资源、校本教研系列活动中的优质公开课视频、专家精彩点评视频、院校合作课题的电子申报书、开题报告书、研究报告书等,网站对这些成果的展示有利于成果的广泛传播,发挥“双实基地双边联动”的最大效益。

三年来,伴随本教学模式实践的不断深化,网站内的资源不断更新、扩张,为了解决大量资源与用户需求日益专门化、垂直化的矛盾,减少寻找资源的麻烦和困难,我们在该板块增加了“站内搜索”技术,使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学习信息和资源。

3. 联动交互板块

联动交互板块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一个不同学习者通过交互而形成的共同学习场域,以网站为载体,使免费师范生、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和高校研究生组成虚拟学习共同体,达成对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功能扩展。该板块由联动论坛、专家博客和咨询服务三个模块构成。联动论坛主要解决免费师范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方便院校交流而设置,具体包括《专家坐坛》、《资源交流》和《思想碰撞》三个栏目。《专家坐坛》栏目邀请高校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优秀教师定期在平台上解答免费师范生提出的各种学习、发展等困惑;《资源交流》栏目通过虚拟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资源的不断更新与丰富;《思想碰撞》栏目延展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空间。

除了采用论坛这一协作交流工具外,平台还应用了当前流行的Blog技术,通过高校部分专家学者与基地学校优秀教师开通博客的形式吸引免费师范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互动当中。此外,为了优化服务,网站还借鉴目前风行的“互动式知识问答”技术,在该板块开设了“互动问答系统”。与传统的答疑系统不同,本系统主要采用“单问多答”的问答模式,即用户提交问题后,可以由其他用户或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来回复,并对已有的答案进行补充和评价。这种方式不但方便用户对回复的问题进行甄别,选出最优的答案,而且还有利于用户对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无形中提高了学习质量。

4. 联动管理板块

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集结多边智慧、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系统。因此在网站建设及运行过程中,我们同样强调多边主体的智慧和力量。在网站管理上,我们要求高校与基地学校共同“经营”,实行“联动管理”机制,同时鼓励免费师范生的自治式协同管理,从而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联动管理板块主要由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新闻管理以及论坛管理四个模块构成。用户管理主要是对网站用户身份的审核。资源管理主要完成对资源进行分类、上传资源以及审核资源等任务,新闻管理主要负责院校联动过程中所有相关活动的新闻,论坛管理主要是栏目设置以及对帖子的内容进行审核。

在四个联动管理模块中,资源管理是重中之重。为了切实提高资源的可用度和共享度,在资源的上传以及资源的审核上,我们严格强调资源的标准性。总体而言,我们要求所有上传的资源必须同时满足技术性和教育性两大要求。所谓技术性要求,是指上传的资源要保证基本的技术标准。比如文本资源素材中,所有的英文字母和符号统一使用ASCII编码和存储,汉字则采用GB码。所有资源的存储格式应当是doc、txt、ppt、pdf、caj等规范存储格式中的一种。如果资源是图像素材,则灰度图像的灰度等级至少不应低于128级,而彩色图像的颜色数则不应低于256色。如果是扫描的图像,则扫描分辨率不能低于72dpi。另外,在建设视频素材时,原则规定使用WMA或者RA等流媒体格式,以规避网络传输速度慢的问题。教育性则要求所有资源应当有正规或权威的出处,要有实际的可使用价值。此外,为了促进高校与“双实基地”的远程协作,一方面我们对网站资源进行了层次分类,并赋予不同类型的用户于相应的资源空间和资源管理权限;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双边管理人员随着院校联动活动的进展而及时整理、提炼与优秀学习资源,形成院校资源共享的动态机制。

四、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

实践教学资源网站的应用

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资源网站以免费师范生培养为依托,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体系、模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整合教师教育的资源,力求实现“天网、地网、人网”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资源的活力和价值,推进本教学资源网站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强化网站的应用。

1. 拓展网站的教学服务形式

“教育技术服务是将教学模式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与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等融合到服务之中。”[2]因此,教学资源网站不应当是教育教学素材的简单堆积。为了真正获得免费师范生以及“双实基地”教师深层次的、专业上的支持,则需要不断深化网站服务教学的功能,扩展网站的教学服务形式。总体而言,我们力求让网站达到“资源进学习、资源进课堂、资源进课程、资源进科研”的理想效应。具体的举措有:

一是资源服务自主学习,开阔学习的视野和形式。不管是针对“基地”教师还是免费师范生,网站尽量提供合理的学习指导、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手段、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力求组建由高校教师、免费师范生、中小学教师、高校研究生等多主体构成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二是资源服务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式。不管是“基地”教师还是免费师范生,都可以从资源网站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下载诸如优秀教案、多媒体课件、课堂视频等以供借鉴和参考。另外,我们还以小学各个学科的各个单元为准,按照学年次序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按照主题建设成资源压缩包,并尽力完善资源压缩包的素材,以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此外,交互技术也尽量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个体反思或群体反思的路径。三是资源服务课程建设,充实提高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开发能力。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中小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也是免费师范生需要学习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基于“双实基地”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状况,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突出了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对充实“双实基地”的校本课程内容和提高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有帮助。四是资源服务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研的效率和质量。教育科研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却也是高校的重点和亮点。因此,在本教学资源网站中,教育科研资源占有较大比例,且这部分资源主要由高校教师或者研究生负责遴选提供。

2. 建立参与网站的激励机制

为了推行资源网站在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教师之间的应用,扩大资源的应用形式,我们对每届参与本教学模式的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教师进行了必要的培训,旨在提高其资源创建、分类、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培训的内容既包括像教学资源上传下载、教学资源分类管理等基本的应用技能,也包括基于资源网站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等内容。实践表明,恰当的培训对提高免费师范生,尤其是“双实基地”教师使用资源网站的兴趣、信心和效率非常有必要。

除此之外,我们还和“双实基地”一起建立了免费师范生、教师参与资源网站的激励机制。评价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上传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使用教学资源的次数和成果,三是参与网上交互的频率和密度。我们把评价与奖励相联系,对于在资源建设和使用中表现突出、成果显著,对网站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则给予相应表彰和奖励。如针对免费师范生,评价结果要求占期末实践考察成绩的10%。对于“双实基地”教师,则把参与网站建设表现作为一项教学成果纳入年终考核和业绩评定之中。

3. 扩大网站的功能辐射范围

网站平台是高校与“基地学校”围绕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而互动合作的有效桥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站只能限制于高校与“双实基地”之间。扩大网站的功能辐射性,不仅可以使本资源网站成为推介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窗口,也可以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网站建设中来,为网站资源的丰富和完善添砖加瓦。扩大网站功能的辐射性主要依靠网站链接而实现。除了高校与“双实基地”自身将本资源网站作为单位网页链接源之外,我们还与区域教研机构(如区域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师进修学校等)协商,将本资源网站链接到其门户网站中,以更大地扩大网站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五、总结与展望

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是对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三年来,在项目研究人员和“双实基地”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效促进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成长,更带动了所选取的某所“双实基地”农村小学教师显著的专业成长速度,同时改善了大学的教师培训范式,促进了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本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资源网站作为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同样功不可没。自2010年11月网站正式投用至今,网站访问量已经破千,网站存储的教学资源颇为可观,网站成为了参与本教学模式改革的许多免费师范生和“双实基地”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库和可靠帮手。最近,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参与本项目的高校教师、免费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对网站整体比较满意。但是,网站在日常管理、资源更新等制度建设上有待完善,在资源的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推送和个性化存储等个的开发上更是有待深入探索。此外,随着本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站的功能和内容都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修正再实践”的有序循环,如此,方能最优实现教学资源网站的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中教免费论文篇10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职业态度。

分类号 G443

1.引言

免费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明确的职业定向,大学毕业后要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其中至少要在农村学校工作2年(国务院办公厅。2007)。这种受国家政策限定的职业发展状况对免费师范生的大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免费师范生由此而形成的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认同状况,对其大学期间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免费师范生肩负着国家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重大期望,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重任,Sachs(2001)认为。“发展并维持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是评判教师专业性以及与其他工作者区别的重要依据”。教师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职业发展以及对待教育变革的态度,并且对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关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从总体上而言,在概念界定、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等方面还远未达成一致,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尤其在国内,大部分相关研究基本局限在理论综述和调查分析,测量工具也基本属于研究者自编的调查问卷,缺少根据严格程序编制并进行信效度验证的标准化工具,不但对研究者的后续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也阻碍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专门针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及测量工具编制更是寥寥无几,例如王鑫强等(2010)编制的职业认同量表,测量对象为普通师范生,而普通师范生与免费师范生在教育制度、生源状况、就业政策、人才培养、社会舆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借鉴相关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性,探索并编制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工具。

2.理论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从理论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Kremer和Hofman(1981)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四个维度,即教师职业重要性、意义及互相连接的向心性维度(centrality);教师职业价值和吸引力的价值维度(valence);与其他同事分享共同命运的团结维度(solidarity):被别人认同为教师的自我表现维度(self-presentation)。Meyer(1993)提出的三维模型则将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情感认同、持续认同和规范认同。Bricksonf2000)从个体与群体关系互动的角度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形成与确立的三因素模型,即个人因素、集体因素和相互作用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4个方面。近年来,国内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开始起步,如方明军等人(2008)把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职业能力认同、职业社会地位认同四个维度。魏淑华(2008)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具体包括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等。纵观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其一,相关的理论结构模型主要基于在职教师的个体和群体特征进行分析,适用于具有实际教学经历的在职教师:其二,国内研究中的职业认同结构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如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交叉,职业认知与职业期望交叉等。

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受个体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多个子认同。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是可以重新解释与建构的。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一方面,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与职业经历,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学习过程,还难以对教师职业涉及的个体与群体特征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受免费师范生政策与制度的影响,学生的从教意愿存在很大的分化。相关调查表明,免费师范生在志愿填报、政策解读、从教动机、专业喜好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从教意愿受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及外在政策限制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摇摆与冲突,存在知-行冲突和内-外冲突(张晓辉等,2011;姚云,董晓薇,2009;刘屹,2009)。因此,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模型难以反映免费师范生实际的职业认同特点,前人提出的诸如团结(Kremer&Hofman,1981)、持续认同(Meyer,1993)、职业能力认同(方明军等,2008)、职业技能感知(魏淑华,2008)等结构和内容对免费师范生还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与在职教师相比,免费师范生虽然具有同样的职业定向,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缺乏精确性与深入性,属于一般心理水平上的职业认同。

综合考量国内外研究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免费师范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局限性,免费师范生在对教师职业及相关政策的依从、同化与内化的态度变化过程中,职业认同感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并体现出不同的过程性特点。结合凯尔曼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沙莲香。1987),免费师范生可能会从对教师职业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角度进行评价和判断,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趋避。据此,本研究尝试从外在价值认同、内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三个维度编制初始问卷,其中,外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外部特点的认同:内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内部特点的认同;意志行为认同是指在内、外在价值认同的驱动下表现出的行为倾向。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问卷正式施测被试:北京某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物理系、外语系四个院系的一、二年级师范生中进行取样,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回收有效率为94.80%。其中男生83名,女生201名;一年级177名。二年级107名。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约为1:3,此抽样男、女生数量符合总体性别比例。对此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重测被试:随机抽取北京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历史系的16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重测被试,得到有效问卷168份。重测时间间隔2周。对此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重测信度的检验。

3.2问卷编制方法

结合前人研究及免费师范生的实际特点,本研究拟从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认同、外在特点认同、意志行为趋向三个角度构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模型。本研究在北京某师范院校选取免费师范生32名,涵盖本科一、二年级,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者请受访者从内在特点、外在特点、意志行为三方面描述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与表现。最终形成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18个项目。量表使用四点Likert式等级计分,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在此基础上,由5名心理学专业教师对每个项目能否准确反映该问卷及所在维度特点、项目表述是否容易被理解两方面分别做出1-5级评分(1-非常差,2-比较差,3-一般,4-比较好,5-非常好)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通过修改和整合其中两个条目的内容并剔除平均分低于3分的2个项目,形成由15个项目组成的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原始问卷。

3.3问卷施测与数据分析

施测方式为每个院系内部同时现场施测,同时收回。采用SPSS 16.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项目分析

4.1.1项目区分度分析

将所有被试的问卷得分总和依高低顺序排列,得分前27%的划为高分组,后27%的划为低分组,对高低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得分的平均值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项目的P值没有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水平,则表明该项目不能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应考虑删除。分析结果显示。全部项目均通过检验,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所有项目得以保留。

4.1.2Cronbacha系数检验

根据Parasuraman(1988)和Kohli et al(1993)的建议,凡是项目与层面总分的相关(CorrectedItem-Total Correlation)小于0.40,而且删除该题后Cronbach α系数会明显增加的项目都应该删除(Churchill,G.A.,1979)。采用SPSS对初测数据计算α系数,结果显示,所有项目与总分相关都在0.40以上,且删除任何一个项目都会使α系数减小,所以全部项目予以保留。

4.2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KMO值为0.90,Bartlett's球形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本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子,累计解释量达到56.99%,每个因子在相应题目上的载荷均大于0.50(见表1)。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提取三个因子,分别是:内在价值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喜欢,认为有价值,能产生满足的积极情感,有主动的心理投入以维持教师职业的愿望。外在价值认同,指个体因为伴随职业的外部强化(如工作环境、条件及社会地位等)而表现出趋近职业的要求。意志行为认同,指个体持续进行职前准备和不改变职业选择的意志行为倾向。

4.3信度检验

4.3.1内部一致性系数

在SPSS中运行Cronbachcx系数检验,得出本研究总问卷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Henson(2001)的观点,如果以发展测量工具为目的,信度系数在0.70以上,才表示测验分数是可靠的。如果信度系数在0.80以上,说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本问卷各维度和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达到了良好的信度水平。

4.3.2重测信度

随机抽取北京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历史系16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重测被试,对重测样本进行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量表的重测信度可靠。

4.4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LISRREL 8.5对168名重测样本的重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4。

X2/df

4.5效度检验

4.5.1内容效度

本研究对初测问卷的编制遵循了以下几点:(1)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量表维度的初步构想;(2)量表结构和项目测查方法参考了国内外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3)听取了5位有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的意见,对项目进行了考查和修订。以上措施保证了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4.5.2结构效度

本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以及维度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见表5。

各维度间呈中等相关,说明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都达到了高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各个维度较好地反映了问卷要测查的内容。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量表的三维度模型拟合良好。以上结果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4.5.3效标关联效度

选择某师范院校70名免费师范生被试。以王鑫强等(2010)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为效标,求其平均分数与本量表的平均分数的相关。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平均分数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平均分数相关系数为0.84,p

5.讨论

本研究从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认同、外在特点认同、意志行为趋向三方面展开访谈并收集题项,形成初始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三个因子,即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其中,内在价值认同是对教师职业内在特点的认同(如:我认为教师是很有价值的职业、我很喜欢教学工作),是对教师职业认同贡献最大的因子:外在价值认同是指与教师职业相伴随但叉独立于教师职业内容的其他外在收益(如:我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它是对教师职业认同贡献相对最小的因子:意志行为认同是指维持教师职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我经常主动参加与教师教学有关的讲座、培训等),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贡献作用居中。本研究首次明确提出并验证了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的教师职业认同三维模型,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比,这一模型能更好的反映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特点。

Dillabough(1999)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从来都不是固定的或预先确定的,而是源于那些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对其行为、语言和实践进行解释和归因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

职业认同本身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单一实体(Coldron&Smith,1999)。而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平衡过程fVolkmann&Anderson,1998),是过程与状态的结合。作为特殊政策与制度安排之下的大学生群体,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层次与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体验及相应政策与制度的限制等密切相关。在职业认同感上表现出相应的过程性与状态性特点。“过程”是指个体自我从实际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个体当下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宋广文,魏淑华,2006),角色确认过程需要经历由外到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又受限于具体的发展阶段。因此,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上表现出的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三维结构,既是过程性特点的体现也是状态性特点的反映。

总之,与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模型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教师职业认同三维结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已有理论模型的整合与超越,更是从免费师范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形成的理论构想与实际验证。该理论模型及问卷结构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