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风景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3:30:02

小学生风景作文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1

[关键词]风景鉴赏;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5-01

风景一直是文学的素材,而有意识地将风景作为自己使命描写的,当属小说。“就小说史而言,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小说,却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将风景看作是自己血肉之躯的一部分。”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景是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景物的特点等,引领读者进入小说情境,是小说重要的元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视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梳理为重点,而忽略或弱化对环境描写的鉴赏。尽管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比较零碎,但其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它是沟通文本中人物形象与情节的一座桥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入六篇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有风景描写。高中语文教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鉴赏能力,而在小说教学中,鉴赏风景描写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的小说为例,从鉴赏风景描写的方法、意义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在小说教学中如何鉴赏风景描写。

一、鉴赏风景描写的方法

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呈现形式有一整幅的,也有一幅一幅的如连环画的。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其描写的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相应的鉴赏。鉴赏的方法主要有整体鉴赏法和连环画鉴赏法,当然也包括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的鉴赏。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先让学生随着林黛玉的行踪对贾府的环境进行欣赏,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对贾府的奢华有了一个总的印象,也能够很快熟悉文中人物的活动场景。而教学《祝福》时,情节的发展始终笼罩在雪中,对雪的描写共有三处,作者的描写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推进,三幅雪景图就是一套完整的连环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按顺序鉴赏这三幅雪景图,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幅进行鉴赏。

这样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之后,降低了鉴赏的难度,学生通过想象将枯燥的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图画,更容易鉴赏。

二、鉴赏风景描写的作用

风景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参与故事,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环境,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小说时,抓住其中的风景描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

1.深化作品主题。作家在描写自然环境时,并不是客观冷静地“复制”自然,而是带着浓重的主观色彩,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祝福》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写鲁镇的祝福景象,在大雪纷飞的祝福之夜,一边是被压迫的祥林嫂悲惨死去,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在兴高采烈地向神灵祈求来年好运。这里,作者将二者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就将“这会场中吃人,被吃”的惨象裸地撕裂开来,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深化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这个主题。

2.营造故事氛围。小说往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生动描写来创设故事发生的特定情境,从而为作品奠定了基调,有时候作品的格调就是“依仗那些风景的描写而得以生成的”。《边城》中,作者一开始用了大段的文字描绘湘西边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感染了读者,也同样浸润着小说中的人物,翠翠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养着,在这样的氛围中经历了自己甜蜜而又忧伤的爱情。

3.烘托人物形象。风景常常肩负着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的角色。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景进行了三次不同的描写,这些自然风景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每被描写一次,其程度就会加深一层,预示了事情发展的残酷性,也烘托了林冲心情的苦寒和忍耐的性格。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赏析这些关于雪景的描写,就可以让学生跟随小说走进林冲的内心深处,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的冰天雪地之中,为他担忧,为他着急。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2

“沿途的风景”是2011年南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沿途”强调的是过程,距离。这个距离既可以是时间的也可以是空间的,“途”也可“长”可“短”。它既可以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也可以是短短的一瞬间,只要有一个“距离”就行,就能形成“沿途”。

“风景”可以理解为自然风景,也就是它在词典上的定义: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物。可以理解为人文风景,指现实生活中美好的足以令人感动和使人心灵受到教化的事物。

二、构思的角度

第一种构思:从经常写的父爱母爱中找灵感。从出生到现在已在人生的路上迈过了十八个春秋。十八年走来,一路风景如画。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中,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文章可以重点写父爱和母爱,在写父爱的时候要点出父爱与山的相似性,写母爱的时候要点出母爱与水的相似性,注意把父母之爱与山水风景联系起来,扣住文章的主旨。

第二种构思:把“沿途”放到一个时间段里来写。当然这里的风景就是这时间段里的人或事。可以选取自己小学、初中、高中时期的生活片段或令你难以忘怀的事情,连缀成篇。如可以写小学时期的感觉就像身处春天,充满阳光、快乐和自由。初中时期的感觉就像处在夏天,写青春期的自己就像夏天的天气那样多变。写高中时期的感觉就像身处在秋天充满了繁忙与收获。但无论选取怎样的事件,都要扣住“风景”来写。当然也可以选取高三作为一个时间段来写,把高三看做是一个路途,把高三的生活片段看做是沿途的风景。可以写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景,写高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第三种构思:从积累的人物素材中选取材料来写。例如你积累了苏轼的有关材料,你可以写苏轼并未把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成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把这种痛苦的经历当成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他领略了这风景,也领悟了人生。他把痛苦的经历当成是人生路途上的风景来欣赏,他拥有如此的胸怀,所以取得了成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如今我们把他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道风景来欣赏来瞻仰。

第四种构思:可以实写一次旅行看到的沿途的风景。当然这“风景”既可以是自然风景也可以是社会人文风景。但无论是写哪一种风景都要有一种思想情绪贯穿其中,也就是说文章要“形散而神不散”,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来统领这些景色,写景色为表达中心服务。余秋雨的很多旅行散文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五种构思:可以把人的一生当成是一次旅行。我们在这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就是沿途的风景,每个人都是沿途风景的制造者。例如可以写我们现在正处在人生的春季,我们要努力地汲取阳光和雨露,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的人生风景有夏的绚丽,有秋的金黄和冬的圣洁。当然在行文当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中外名人奋斗的事例,这些名人用他们的双手制造了他们人生的壮丽风景,那么我们呢?

例文1. 沿途的风景

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高三(17)仲伟艳

能够遇见你,在彼此最美好的年华,以前的、以后的空缺,都在此刻被灿烂填满了。也许,曲终人散后,忘记的忘记,离开的离开,但……你却似乎永远定格在那一瞬。秋风零落了黄叶,飘零在我的心房,不能忘记的是你我共同走过的那段路途的风景。

故事的开始该从何说起呢?十七岁的憧憬里少女羞涩的情愫渐渐涌起,不敢奢求成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般的生死契友、与子相悦,却也渴望细水长流永久的幸福。风吹起如花的流年,而你成为我生命旅途中最美的点缀。我听着风的声音,带着雨滴的叹息。

还记得,那是花开的季节。在蒙蒙的细雨中我们共撑一把小雨伞,路上,还回荡着那串串笑声……雨过天晴,出现了彩虹,小路上只留下那淡淡地回忆……曾经的渴望,渴望白着头发,蹒跚地牵着你,与你一起看晚霞落尽。漫长的时光里偶尔的笑声与问候,都勾起我无限的回忆。

张爱玲说过,人生就像一列疾驰的列车,机遇和缘分会让许多素昧平生的乘客在旅途中相遇、相识、相知,而在沿途的站台,他们不得不陆续下车,奔赴自己的目的地。在青春的列车上遇见你是我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一个人在茫茫的人潮中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渴望有一个人,陪自己成长。你不会懂得,我那化作尘埃的憧憬里是怎样的温暖。陌生的旅途中,十七岁的我,抱着这份温暖、带着未知的心态去度过每分每秒。

那首流落在旅途中的小情歌,多少个夏天,我在听你唱给我听。不要你山穷水复,不要你跋山涉水,不要你阅尽人世,只要你与我闲看落花,对影成双。或许这份沿途的风景不容我用浅薄的文字来回忆,只是心中某个地方那么暖,不容我欲盖弥彰。

只是青春的列车早已开过,剩下的路途,不再有你陪伴。但无论天涯海角……记得,记得在青春的旅途中,你是我最美的风景。

简评:作者紧扣“沿途的风景”这一主旨来构思文章。本文的“途”是指作者的青春时期。氤氲在少女青春期的对“爱”的美好情愫是沿途最美好的风景。文章中的“他”是这沿途美景的物质载体。我们主张学生写作时要写出真情实感,要写生活。高中生的生活不仅有紧张的学习备考,也应该有本属于这个花样年华的美丽的梦。爱情向来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高中生有对爱情的朦胧感觉也是正常的。但在作文中必须坚持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本文作者就做得很好。

例文2. 沿途的风景

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高三(3)班 刘世玉

人生,不要太过匆匆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也不要长久的驻足凝视而苦等了远方的目标……

伴随着嘻嘻哈哈,自由放松的两天假期结束了,我又踏上了我的“旅途”。步行去学校吧!脑海中忽然闪出这个挑战,嗯,步行吧。

带着丝丝的胆怯,我一个人清静地走在这漫长而又枯燥的路上。汽车卷起的沙子钻进我的眼睛,嘲笑我的脆弱;冷冷的风吹乱我的头发嘲笑我的散漫……累,似乎从没走过如此漫长的路,让我这棵柔弱的心如何承受得起。草,枯黄的一片,乱成一团,难道是故意这般凄凉?想着自己的学习,心更冷了,脚步,随之慢了下来。“不,路还很长,怎么可以停下来呢?可是……”,脆弱的我还是停了下来。我无力地倚在路边的一棵树上,看着灰蒙蒙的天,我有种窒息的感觉。忽然一株小东西映入我的眼帘,翠绿的叶子伸展的好舒服,红里偏黄的果子晶莹剔透,好耀眼;枝干好结实好挺拔啊!眼睛瞬间被这一串一串的小东西深深地吸引住了。虽然诱人的水果见得多了,可是怎么也比不上这小东西给我的诱惑。这凄凉干燥的路边竟然藏着这些小精灵。它们没有人们的悉心照料,没有雨水的温柔滋润;它们拥有的似乎只是猛烈的寒风,冷削的沙子和人们的随意践踏,但它们长的却如此挺拔!

是啊,我忽然有一种戚戚然的感觉。我的处境不就像是这不起眼的小东西所正在承受的吗?忽然来了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我。虽然,这条路难走,远方的学校困难重重,虽然这条路我走得很艰难、很寂寞、很孤单……但我现在有了一颗勇敢的心,一颗充满渴望和挑战的心。一切只因我在这沿途看到这小精灵。

行路,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做人亦如此呀!很可能是沿途不起眼的风景让我们结束了迷茫的心,结束了我们在岔路口的徘徊,结束了我们柔软脆弱的心。这沿途的风景,这小精灵让我蜕掉了那层厚厚的壳,我要振翅高飞。

贫穷、丑陋、困难、挫折、失败……都是浮云了……

路,还很长;途,依旧遥远。但远方的天很晴朗,远方的空气很清新。我拎起了妈妈给我带的干粮,迈着坚定的步伐朝那些苦等了我的目标奔去……

简评:本文构思独特,立意深刻。作者把上学路上看到的“小精灵”看成是沿途的风景,并从“小精灵”的身上受到启发,得到感动,从而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例文3. 沿途的风景

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高三(3) 胡继香

当高考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我抬头仰望窗外的蓝天,恍惚中,高三的日子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那如花的笑靥、那奋斗的汗水、那酸那甜那苦那辣,那与高三有关的一切,却在我心里,默默流淌。

还记得,刚刚搬入高三教学楼时的信誓旦旦。望着高考倒计时牌,所有的同学都咬紧牙关,准备进行一场漫长而艰苦地拉力赛,我也不例外。为了梦想,我默默地告诉自己:一步一步地前行吧,只有穿越彩虹,才能见到最美的彩虹。于是我以战斗的姿态穿越几何代数的荆棘,即使受伤也绝不放弃——终于,我战胜了函数方程的繁复运算,走进了空间坐标的神秘世界;于是,美丽的斜体字母在我的笔尖流淌,我兴趣盎然地去领略英语的魅力……

还记得,课堂上老师独具一格的魅力。记得语文老师那慷慨激昂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记得数学老师那一丝不苟的解析,记得英语老师那豪放流畅的板书和标准的英式口语,记得物理老师那幽默的调侃,化学老师那眼镜后犀利的眼神和嘴角长挂着的微笑……

还记得,高三同窗间的鼓励与帮助、欢笑与泪水。班长欢欢是个乐观开朗做事认真的漂亮姑娘,记得她常在下课时惟妙惟肖地模仿老师,引来一片片欢声笑语;记得她那高得令人羡慕的成绩,以及埋头刻苦学习的姿态;记得她在我失败时给予我的安慰;记得早晨她替我买来的热腾腾的早点;更记得我们之间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淡漠的友情。

还记得,除夕前夜校园里欢快的鞭炮声。快到春节了,天冷得出奇。晨星还在漆黑的夜空中眨着眼睛,我们已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匆匆的走向教室,虽是除夕的“除夕”,我们却无暇顾及春节的欢乐气氛。窗外突然想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紧接着是几声“春节快乐”的大喊。我们一愣,纷纷放下课本,一拥下楼。大家笑着跳着,仿佛忘记了一切烦恼与压力。老师也默许了我们的放纵,分享着我们的欢乐……高三,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不可数的考试与无穷无尽的压力,更多的是弥漫在高三空气中那难忘的欢乐。

如果说高三生活是人生的一段旅程,那么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便是这沿途中最美的风景。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3

[关键词]《这边风景》;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小说人语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7)03―0116―05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discourses in Wang Mengs novel The Scenery Here: political discourse, daily life discourse and the author's word.Political discourse expresses the voice of the political ideology,which is the dominance center of the novel.Daily life discourse plays the second fiddle of the novel,showing an alienated attitude and constrained by main ideological in many cases.The author's word was added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before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It completed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daily life discourse

Keywords:The Scenery Here;Political discourse;Daily life discourse;the authors word

一个年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往往对作家的话语表达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讲述话语的年代的政治意识形态总是会在不同程度上对话语主体进行规训,规约话语的内容和形式。王蒙的小说《这边风景》正文部分创作于1974至1978年间,与讲述话语的年代相关,《这边风景》中有较多体现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与此同时,也有表现民间风俗、人性情感和诗性自然等日常生活内容的日常生活话语。在2012年正式出版前,作者又于每一章最末处加入“小说人语”,“小说人语”是王蒙对自己四十年前小说创作的回顾和反思,属于回顾性反思话语。《这边风景》的话语表达由此具有多样性,三重话语在小说中呈现出纠结状态,其中政治话语处于中心支配地位,但日常生活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构成消解。“小说人语”因写作时间的后置,实现了对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的反思和超越。

一 多重话语的表达

尘封多年的《这边风景》面世后,最受评论家诟病的一点就是小说正文中多处存在的政治话语

如施津菊批评这部作品“不仅在主题意蕴上毫无新意,语言表达上带有‘政治’化的文学腔和‘’式的类似于‘表忠心’的陈词滥调也随处可见。(施津菊.王蒙旧作新发的意义质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1):29.)余开伟认为“王蒙先生为紧跟当时形势,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适应当时政治需要,以伊犁塔城边民外逃事件和农村四清‘运动’为背景,创作了《这边风景》这部长篇小说,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生败笔,文学败笔。”(余开伟.畸形的王蒙《@边风景》[J].扬子江评论,2013,(4):77.)。《这边风景》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冲突设置、叙述者语言等方面都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小说的正面人物伊力哈穆、米琪儿婉、艾拜杜拉等,都出身贫农,坚持阶级斗争和维护民族团结。而反面人物则无一例外存在“阶级政治问题”,如小说中汉族社员包廷贵恶意煽动民族矛盾的言行,是因为他是一个“走资产阶级路线的坏分子”“一个有案底的外来“盲流”。玛丽汗和依卜拉欣两个地主分子总是躲在暗处散布民族分裂的谣言。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也常常是“”时代话语,如“各种分子多了去啦,都是坏蛋,都是敌人,对他们要狠狠地斗,斗倒了他们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1](P257)“不联系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不斗倒阶级敌人,就没有好日子”[1](312)等等。小说情节冲突也设置为阶级冲突,“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几个核心情节如边民外逃、死猪事件、生产队粮食失窃案等莫不被归为阶级斗争。小说中还多次出现了叙述者暂停叙事,进行有政治色彩的评论发声。如小说第二章主人公伊力哈穆在重逢老干部热依穆时,突然插入一段评论:“在我们国家的广大农村里,有无数个这样的最基层的干部和积极分子……他们经常为集体而操劳,没日没夜、无暑无寒,而他们对生活从来没有过分的奢求,更没想过给自己捞一把……正是他们,构成了我们党的各项事业的支柱,构成了社会主义农村的基石。”[1](P19)又如在小说第三十七章,叙述者用充满激彩的语言评价学习“毛选”的行为:“这是最严肃、最激动、最幸福的事情,是解放以后数亿中国人每天都要认真做的一件大事,是旧中国和国外从来没有的一件规模最大的盛举,这个盛举的名称就叫做‘学习’。”[1](P471)

在《这边风景》因政治话语受到批评之时,一些研究者也发现了其中的日常生活话语并大加赞赏如陈晓明评价《这边风景》“是中国当代少有的反映了多民族生活的作品”,“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文化协奏曲,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真实记录。”(陈晓明.《这边风景》:历史与文学的时代证词[N]文艺报,2015-9-28(3).)温奉桥和李萌羽认为《这边风景》“对伊犁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诗意描写和对生活细节的精微刻画,展示了作者超强的写实功力,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并赋予了这部创作于‘’期间的小说某种超越性审美品格。”(温奉桥,李萌羽.噤声时代的文学记忆:王蒙新作《这边风景》略论[J].小说评论,2013,(3):89.)。小说中的日常生活话语表达日常生活内容,既有对新疆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展示,也包括对老百姓日常情感与劳动生活的表现,还有对新疆自然风光的描绘。王蒙多以现场感极强的笔触将新疆少数民族的民俗生活场景进行展示,如吃抓饭,“五个人跪在盘子旁边,用右手的四个手指撮成一个勺形一舀,在盘边上拍一拍,使它结实一点以免掉饭粒,再用大指捏上一捏,最后在大指的帮助下送到嘴边一抹,最后再一次把手指上的饭粒和余油吮吸干净。”[1] (P334)又如王蒙向读者介绍维吾尔族的毯上生活:“维吾尔族人的生活方式是室内除了炉灶和灶前烧火的一点地方以外全铺上席子,席子上铺上毡子(有钱人就是地毯了),一切活动包括吃饭,睡觉,谈话都在毡子上进行,毡子起着桌椅板凳和床铺的作用。”[1](P475) 小说还多次叙写劳动场景,如写打钐镰:“随着镰弓带风的嗡嗡作响,‘沙’地一声,划过了一道两米多长的弧线,一大片苜蓿被齐齐地割了下来,并在镰弓的带动下茎是茎,梢是梢地排列在一堆……”[1](P100)又如写扬场:“扬场像一种享受……‘嚓’地一响,满满的一堆麦子被抛起来了,洒开,像一道金龙一样从木锹头上伸展开,然后像一个狭长的扇面形彗星一样在空中略一停留、亮相,最后像雨点一样“刷”地落到了地上。”[1](P255)

爱情也是《这边风景》中日常生活话语所表现的内容,如写廖尼卡爱上了跳上他自行车的姑娘,他在院子里种满了鲜艳的红玫瑰,并一夜又一夜地为姑娘拉手风琴。写美丽而又不幸的莱希曼为了心上人勇敢抗婚,被打了四十鞭仍不屈服,衣衫褴褛地逃跑出来,唱着令人肝肠寸断的歌曲,至死都在等心上人。写朴实英俊的艾拜杜拉给雪林姑丽原本灰暗的生活带来了光明,让雪林姑丽“第一次发现生活是怎样可以愉悦人的心灵。”[1] (P206)此外还有真正的“维族男子汉”泰外库在遇到心上人爱弥拉克孜时,竟然手足无措,如“猛虎轻嗅蔷薇”般的笨拙,都写出了少数民族的浪漫爱情追求。

对自然风光的诗性描绘也是《这边风景》中日常生活话语的重要表达。郁郁葱葱的云杉密林,硕果累累的葡萄架、一望无际的草原、壮丽的雪山等等,都是小说多次描绘的对象。如对秋冬伊犁农田充满诗意的描绘,丝毫不见常见的萧索凋敝:

地里庄稼不见了,青纱帐已经卷起,田地脱下了覆盖终年的由绿变黄的羽衣,敞开它那巨大无边的胸膛,拥抱着这深秋的,或者更正确一点应该说是初冬的太阳。人们的视线可以不受阻碍地看到远方的地平线,看到雪山的越来越大的银冠,看到伊犁河对岸察布查尔的牧羊人点燃的堆堆篝火,团团烟气升腾在晴朗透明的天空中,消散无迹。[1](P347)

除正文部分的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外,在《这边风景》的每章末尾还有“小说人语”,它是小说正式出版前王蒙在每章后面加入的独立于正文的文字,类似于《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和《史记》的“太史公曰”。简明扼要的“小说人语”有时是为了抒发若干年后重读旧作的感慨,如小说第五十一章末尾的“小说人语”表达王蒙重读时的感受:“这一段……什么时候重读什么时候会把小说人自己激动得热泪盈眶、泪流如注,读一次大哭一次。因为爱。因为尊严。因为痛心疾首!”[1](P636)更多的“小说人语”则是一些对当时人、事和写作的评论,小说共有“小说人语”57节,其中带有评论性质的“小说人语”约一半左右。如评价爱弥拉克孜“她是那样美丽又不幸,尊严而又遗憾,骄傲而又艰难,温雅而又端庄,自信而无言……她是小说人码字儿树立的一座石雕。”[1] (P499)如第五章末尾的“小说人语”评论写作:“政治的宣扬难免没有明日黄花的惋惜,生活的实感则用它的活泼泼的生命挽救了一部尘封四十年的小说。理论主张、条条框框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生活万岁!”[1](P52)

二 多重话语的纠结

《这边风景》中的多重话语表达呈现出一种纠结关系。正文中多处存在的政治话语处于支配地位,日常生活话语作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本中受到政治话语的规约,它首先表现在小说中人情和情爱叙事的节制。小说将男女情爱写得很节制,有时甚至会出现叙事情节的断裂。例如小说把雪林姑丽的春心萌动写得很美、很纯,有铺垫,有渲染,篇幅也比较长。但是在第十八章详细描绘雪林姑丽的夏夜“单相思”之后,这条爱情的线索就基本断裂了,直到第二十九章才重新接上,但从“单相思”直接“快进”到了新婚旖旎的场面,谈情说爱的过程就此缺失。这种情爱叙事的断裂在小说中并不是出现一次,小说中有关泰外库的情爱叙事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形,叙述者开始反复渲染泰外库对独手女医生爱弥拉克孜求而不得的“单相思”,对二人的相识和误会的产生、解除也写得很生动。但当二人的误会解除后,小说叙事却再也不见二人的任何情感互动,直到最后一章才简单交代了二人的结局:“经过了爱和恨,冷和热,欺骗和真诚,疯狂和清醒,他总算学到了一点东西。现在,当他和妻子爱弥拉克孜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总是用‘在我年轻的时候’‘那些年’这些字眼,好像是在说遥远的往事,甚至好像在说另一个泰外库。”[1](P698)

政治语对日常生活话语的规约还体现在常常将日常生活话语强行拔高,如第十八章“夏收时节的谐谑曲与小夜曲”部分,狄丽娜尔和雪林姑丽这两个闺中密友的谈话本来有“小夜曲”式的宁静美好气氛。然而却在狄丽娜尔谈论自己的苦闷时突然插入了几个不和谐的音符:

(狄丽娜尔:)“……爱国卫生运动是年年都要搞的,每几年还要大搞一下,才能把除四害的成绩巩固起来。人也要这样,我们早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知道,社会主义,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公道的社会制度。但是我们的思想呢?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库瓦汗吧,或者不看别人,就看看自己,看看我爸爸、廖尼卡和我自己吧……也许,我最大的错误,就是过早地结了婚……”[1](P209)

在此,政治话语侵入原本属于“闺蜜私话”的日常生活话语空间,借人物之口进行政治宣传。如果脱离文本设定的具体环境,仅仅从笔者标注的这几个句子来看,很难看出这是一个年轻与好友间的“悄悄话”。又如小说第二十九章写雪林姑丽和艾拜杜拉的新婚,新婚夫妻不谈“儿女情”,反而谈大寨,谈劳动建设,“艾拜杜拉起劲地讲着大寨的事情。他那样热烈、真诚、匆忙地讲着,眼睛里闪耀着火花。”“大寨的光辉,照亮了伊犁的维吾尔族农民的心,也照亮了他们的前程。艾拜杜拉的话语里,展开了一个巨大的天地,比他们的小房子开阔得多,宏伟得多,也坚实得多。”[1](P378)更有甚者,当雪林姑丽和艾拜杜拉在新婚之夜刚刚开始属于恋人之间的互动时,公社技术员杨辉就闯进来大谈公社的技术建设,并建议雪林姑丽离开新婚丈夫和家庭,到公社的技术实验站参加学习。杨辉在新婚夜的突然出现,完成了政治话语对日常生活话语空间的入侵,于是新婚夫妻俩决定在结婚第二天就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雪林姑丽去公社技术实验站学习农业科学技术,艾拜杜拉去报名参加伊宁市的淘厕所工作。

如果说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是文本创作中的一种共时性纠结的话,那么“小说人语”则属于文本创作中的一种历时性存在。时间的后置使王蒙能站在“21世纪的态度和立场”对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进行回顾和审视,实现思想的超越。在“小说人语”中,王蒙承认自己在创作时“拼命靠拢‘’思维以求‘政治正确’”,“这篇小说里,多有应时应景的却也是事出有因的政治宣扬”[1](P52),认为小说正文中的确存在带有“”色彩的政治话语,“这篇小说很注意它的时间与空间坐标下的‘政治正确’性,它注意歌颂与宣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它注意符合在‘’中被吹上天的‘文艺新纪元’种种律条。”[1](P543) 当然,作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历史对于王蒙也许并不是一段苍白的否定性文字,而是一段鲜活的生命体验,与他的青春岁月血肉相连。因此,王蒙对这些政治话语的反思比较温和,他在访谈中曾说:“我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尤其是写‘小说人语’的时候,是对那个时代有批判、有怀念的……这种怀念虽然不意味着我对当时政策的认同,但是,当时总体的政策很难一下子全否定,因为它是一个摸索的过程”[5],他在反思小说中“应时应景”的政治话语时,或多或少加入了感性的因素,“小说人语”中这种感性的成分损害了反思的深度,展现出老年王蒙对待历史的复杂心态,“我们仍然希望能保持而不是全然丢弃我们当年的认真的梦……只因为我们傻过,我们信过,我们真诚,我们爱过。”[1](P701)值得注意的是,王蒙对民族团结的政治话语始终予以肯定,如第十一章“小说人语”:“是的,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民族团结,否则,就是罪过!”[1](P118)

“小说人语”对于日常生活话语给予了肯定,如针对小说第十六章写农民在政治流言和阶级斗争中的两个生活场景,一是冬天围绕在火炉旁有说有笑地给玉米脱粒,二是秋后迎接大丰收,收麦子,做拉面条。“小说人语”这样说:

许多伟人伟思伟力想改变生活,确实也改变了生活。同时生活在改变着伟人伟思伟力,使伟人伟思伟力生活化与世俗化。当你努力把平常日子变为惊天动地的英雄大戏以后,惊天动地的大戏也就变成平淡如常的朝朝暮暮了……[1](P186)

显然,“小说人语”肯定了日常生活话语对于政治的消解作用,在此提醒读者从更深层意义上来体会自己当年的表达,表明王蒙在革命激情后的理性。

在新的生活背景下,“小说人语”还注意进一步提升民俗和自然风景书写所具有的文化乡愁意义。当年伊犁农村打钐镰、扬场的场面,在农业日益机械化的发展中随时代远去,“到了崭新的世纪,农业的机械化的迅猛发展,使得这威武雄强的钐镰也成为稀罕物了。”“小说人语”提醒人们,“人们会忘记钐镰与坎土镘吗?像忘记、四清运动、反修防修……”[1](P103)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当年作品中的这一叙述“毕竟留下了神秘的、异域风情的不同画面。”[1](P133)田园牧歌式的劳动生活如同王蒙记忆中“装在许多小陶罐里的熟奶”,这样的风景当然已经消失,但是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却留下了“最后的纪念。”[1](P657)

三 政治规约与自我选择

如前所述,《这边风景》中多重话语的表达与纠结使小说具有一种复调性质,相对于“‘少共’王蒙”的单纯,《这边风景》展现了一个复杂化的王蒙,它是王蒙小说创作里较为独特的现象,其原因何在呢?《这边风景》创作于“”中,文本中政治话语占主导无疑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文艺为政治服务”,“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艺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整体上得到延续和加强,到“”时期走向极端,偏离“政治挂帅”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作品都会受到批判。对此,王蒙早就有切身体会,1958年被划为“”,1963年远赴新疆,王蒙清楚地认识到“生活已经被口号和运动取代,没有口号和运动的人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权利,不带上口号的帽子的生活将无权被描写。”[1](P359)因此在创作《这边风景》时,王蒙在政治意识形态规训下主动自觉选择一种政治话语占主导的创作立场,以确保小说创作的政治正确与合法性实属必然。

而《这边风景》中存在大量的日常生活话语则首先与王蒙在现实困厄中以创作进行心理宣泄和补偿有关。1974年开始动笔写《这边风景》时,王蒙长期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空虚中,“他好像被彻底抛进边疆‘挂’了起来,既无人问津,又不通任何消息。”[2](P96)而“当个体在一定的历史中反复咀嚼和承受生存的威胁和冲突时,必然向历史、人性的深邃之处,努力发掘黑暗洞穴中的人性之光,寻求人性自由的诸多可能。[3](P31)现实的困厄使得王蒙在小说中有意构建一个温暖、人性、多彩的日常生活空间,他在接受访谈时的一段话透露了这种心理:

《这边风景》真实地表达了我个人处在逆境、国家处在乱局的现实。然而,虽然是在逆境和在乱局之中,但它仍然表达了我对人生的肯定,我对新中国的肯定,我对少数民族人民、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农民的肯定……我有光明的底色,即使在逆境和乱局之中我仍然充满阳光,仍然要求自己充满阳光,我仍然有一种对边疆、对土地、对日常生活的爱。[4]

《这边风景》中写春种秋收、养牛放羊、刷房子、做牛杂碎、宴请好友,正是王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采取颇为迂回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精神避风港,以此宣泄内心的焦虑、苦闷和追求。

除心理宣泄和补偿外,小说中大量日常生活话语的表达,也表明王蒙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时有一定程度的警觉与疏离。王蒙妻子曾在回忆中谈到王蒙当时的创作状态:“谁也不曾料想到,他在写作中遇到了巨大的难以克服的困难。当时‘’正在肆虐,‘三突出’原则统治整个文艺界。王蒙深受二十年‘改造’加上‘’十年‘教育’,提起笔来也是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矛盾;在生活中,他必须‘夹起尾巴’,诚惶诚恐,而在创作中又必须张牙舞爪,英勇豪迈。他自己说,凡写到‘英雄人物’,他就必得提神运气,握拳瞪目,装傻充愣。”[5](P34-35)如果王蒙全身心地顺从当时的主流政治规范,断然不会产生“战战兢兢”的感觉,王蒙之所以“战战兢兢”,是因为他骨子里仍旧不肯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曾说“文学也是不可摧毁的,虽然在创作中不得不考虑当时的政治背景,甚至作品里也搬进了一些政治口号,但是当你进入细节的时候会发现,其中的人的动作、表情、谈吐,都是文学层面的。”[5]《这边风景》中写民俗生活和边疆风景等,正是王蒙努力在主流政治话语的缝隙中寻找一种文学性表达的可能。前面所述王蒙在处理人物情爱叙事时的叙事断裂或者说是“壮士断腕”,既避免了政治对情感生活的进一步图解和规约,又在艰难的文学环境下坚守了艺术底线,保全了自我。当然,这种政治话语的疏离并不是挑战,而是煞费苦心的短暂游弋,如王蒙所说:“我在‘’尚未结束的时候开始写这部作品,当时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勇气来挑战‘’,我并不是把它作为一部反叛、‘点火’的书来写的。”[5]“在这个左了又左、荒谬得不能再荒谬的时代中,我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是用‘二十三条’来批评此前在社教运动中的‘形左实右’。我于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合法地批评极左、控诉极左的机会。这已经算是挖空心思了,否则我只能歌颂极左,那既是生活的逻辑不允许的,也是我的真情实感不允许的。”[5]

如果说小说中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的纠结源于特定时代王蒙在政治规约和精神自我之间的选择的话,那么“小说人语”的出现则是王蒙出于对《这边风景》文学史面貌和价值的考虑。王蒙在创作谈中曾说:“这本书出来,对于读者来说是新作,对我来说却是旧作,我不想对这部旧作做过多的改动,第一我没有这个能力,第二就会使那个时代的很多时代特色都消失了。”[5]王蒙在作品修改中基本没有淡化小说中的政治话语,是因为这些政治话语已经在文本中成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和历史性镜像。如果从现在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其进行修改,肯定会损害文本的文学史面貌和“知识考古学”价值。而作为一个多思的作家,王蒙又有表达作为“过来人”的反思需要,“需要有一个21世纪的态度和立场,需要给读者一个交代。”[5]因此就有了“小说人语”,通过“小说人语”,在保留旧作原貌的情况下,王蒙一方面可直接u价反思自己当时的创作,展现自己思想立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又可引导读者注意作品中不容易被发现的深层意蕴,同时还增加了《这边风景》的话语表达途径和张力。因此,《这边风景》的多重话语表达和纠结,是特定时代政治和作家个体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亦是王蒙小说创作复杂性的一个证明。

[参 考 文 献]

[1] 王蒙.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2] 方蕤.王蒙――“放逐”新疆十六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3] 江腊生.新时期文学的焦虑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4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质地貌,自然也有了南北地域特征。南方降水较多,气候温暖,常年绿树成荫、水色涟漪,形成了南方风景的秀美景色;而北方雨少风大,地广人稀,形成了北方粗犷大气,磅礴厚重的地域风情。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滋养的艺术总会带有浓烈的地域风格特点。纵观历史,那些能开宗立派,成为时代巨擘的大家无一不是先从地域母土中吸取养分、健全肌体,进而破土而出,开天拓地,以赋其新、以广其大。

南方是一个大的概念,有相似的山川地貌、气候风物,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和相近的审美取向。南方的青山绿水、红土丘冈已经吸引了众多优秀的油画风景画家。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福建等省份的画家面对大同小异的地貌人文特征将产生不尽的灵魂之约。共同的话题,都将是南方画家探讨的内容,大家联起手来必然形成一股强大气场,不断地推动油画向前发展。

北方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京津地区是个特区,是天南海北画家的聚集地,南北画风交融、东西性格共存,造就了京津艺术圈的特殊地位。现在所说的北方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以及东北之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域开阔,同时又有深厚的人文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共同的地形地貌,吸引了众多风景画家来表现北方的优美风景。

二、性格比对

南北两方人在性格特征上有着鲜明的差异,北方人爽快,南方人细腻温和;北方人豪放乐观,南方人心思缜密;不同的性格成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人的画风粗犷有力,表现力极强;南方人则细腻优美,画风温文尔雅极好的表现出了南方风景的恬静优美。

三、画风特点

世纪之交的中国油画,已开始从过去崇尚的“苏式风格”和“85新潮”以来所追逐的西方图式中逐渐走出来,将眼光更多地投向民族艺术和地域文化的沃土,给中国油画自身的发展以更多的思考和选择。

特定的地域是能产生独特的艺术流派的,如西方的巴比松画派、巴黎画派,中国的岭南画派、黄土画派,等等。在南方各省油画界如此生机勃发的今天,如果以“南方”这一共同的大地特征为标杆,形成一个大的艺术流派也将是油画界众望所归的事情。近期,顺应艺术发展的潮流,湖南油画艺委会有意与南方几个省联合起来,打造“南方画派”。“南方画派”在组织形式上是以长江以南各省的优秀画家自愿加盟为基础,以南方风景特征为审美基本元素,探讨油画风景内涵与外缘,夯实南方风景大平台的学术根基,并包容“小语种”的个性发挥。广西的张冬峰,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本土的那种温润繁茂、简雅诗意的亚热带风景样式,在油画语言上成功的地域样式创造,充分体现出艺术语言和人文理想和谐结合的境界。张冬峰通过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实践,所达到艺术成就和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广西的油画艺术开始以 “南方的风景”为组合符号,在苏旅等众多油画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的精心策划和运作下经过八、九年的时间,活动做得有声有色,让具有鲜明南方风景特征的油画作品在全国平台上一次次闪亮登场,并获得巨大成功。

油画创作本是非常个体的事情,一位艺术家一生的奋斗,仍感时间短促,藏在深阁人未知且潜质非常大的画家比比皆是,画家除了面对画布外还要面对许多,他们还是需要依赖社会完成个人对外交流的渠道疏通。所以说当下优势整合就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结伙”去完成那个共同的使命,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所肩负的压力也将是不轻的。

北方风景画家近年来涌现出不少的代表人物,陕西以西安美院为中心的西北画派也叫黄土地画派,他们以描绘陕北黄土地貌为主题,已经造就了西北风景油画的特色。像崔国强等油画家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北方风景画风。内蒙、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培养了一批风景油画家,包括朝戈、苗景昌、王治平和老一辈的妥木斯怀着像草原一样的博大情怀,绘制出内蒙古草原的精美景象。而东北人以更为豪爽的个性在不断地展现着东北风格的油画风景。以郑艺、吴冶、任传文等为代表的风景油画家,其作品已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山西的油画近年来有了明显的突破,以山西地方特色为主题,又分别形成了晋南、晋中和晋北等油画圈,晋南画家以太行山为主题进行写生、创作,完成了一系列有地方特色语言的风景作品,代表画家有金小民、沈康等;晋中画家以晋中民俗建筑为主题进行油画创作,形成了表现三晋民俗的特色风格,代表画家有杨京、牛富强、苗华、武宣等;晋北画家以塞北风情为主题,进行写生和创作,代表画家有白羽平、卢文勇、申永红、祁文峰、孙日华等。白羽平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生长在山西朔州右玉县,凭着他对家乡情景的眷恋,不断地进行晋北风景创作,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晋北油画风景的特色,由于他的影响,吸引了很多北方画家前来右玉写生、创作,形成了油画界的右玉现象。而白羽平也成了北方油画风景的代表人物。近年来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师通过不断地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表现风格,卢文勇、申永红、祁文峰他们的油画风景作品在国内各级展览中凸显风格,并屡屡获奖。他们的创作风格已经在大同大学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中得以应用,在油画专业的毕业创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晋北地处晋、冀、蒙交界处,以黄土高原地貌为主,四季鲜明,风景优美。春天残雪存留,绿芽萌发;夏天绿树蓝天,晴空万里;秋天天高气爽,丰收景象;冬天白雪飘飘,天地一色。形成了晋北特有的美好风景,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油画家前来写生、创作。当然这和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有关系,晋北与北京相邻,优美的风景自然会成为北京众多画家的创作基地,也成了美院师生的写生基地,这也带动了当地油画的发展,这些油画家给晋北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新的技法、新的材料、娴熟的运笔、完整的画面给了我们直接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成就了一批晋北的风景油画家。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油画艺术,通过勤奋努力,潜心创作,开创了晋北风情油画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常文学.论油画语言的中国本土化之体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06).

[2] 小文.油画本土化的探索与深化――郭北平油画展学术探讨会提出得中国油画经典化问题[J].美术,2009(05).

[3] 李海旺.油画语言的物质媒介化倾向[J].美术观察,2002(04).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5

俄罗斯教育家苏霍拇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是培养人”。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以往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大多注重音乐欣赏的本体教学,不注意挖掘音乐的文化背景。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刘先生在这段话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音乐欣赏教学应重视音乐的文化功能。音乐是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挖掘音乐的文化背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牢牢把握音乐欣赏的文化特性。

无论哪一首音乐,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恰当挖掘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充分理解音乐中的文化背景,不仅可以起到欣赏音乐、主动学习音乐的效果,还可以对学生起到文化启蒙的作用。

一、深层挖掘音乐欣赏特定对象的多层次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

我国民族音乐有非常丰富的素材,有很多民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宋祖英演唱的《小背篓》是老少皆宜、耳熟能详的音乐。

在欣赏《小背篓》之前,我们不妨挖掘一下这首音乐的农村生活与民俗文化背景。对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城市小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见过小背篓是什么样子,可以用来做什么,为什么这首音乐用小背篓来命名,只有把小背篓的样子说清楚了,把湘西用小背篓背小孩的风俗习惯说清楚了,学生才能理解这首音乐所表达的感恩之情。所以在音乐欣赏第二遍的时候,我特意把带有小背篓的镜头停下来,让小学生们仔细去观察小背篓的样子,再告诉他们,这样的小背篓到底是用什么做成的,顺便给学生讲述,在湘西农村,用小背篓带养孩子的风俗。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提很多问题,他们问得越多,对小背篓所包含的深情厚谊也就理解越深。正是农村这样的文化生活环境,所以就有了《小背篓》这样的音乐作品的产生。

在挖掘了民俗文化特色以后,转入另一个文化层面:旅游风景文化。在这个环节,我把到张家界旅游时拍摄的风景图片以及在风景区拍摄的儿童、妇女等图片展示给学生们看,我借助旅游风景和人物映像,让他们看见了非常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这个环节以后,我让学生第三次欣赏《小背篓》,这一次,学生听这首歌的时候,感受有了很大不同。

然后我转入第三个层面:人文精神背景。在这个环节,我把收集到的宋祖英从小到大的各种图片做成PPT,播放给学生看,一边播放图片,一边介绍宋祖英阿姨是怎样在湘西的小山村里长大,后来又是如何在县民族歌舞团报名参加音乐选拔考试,后来又怎样进入大学学习音乐专业,再后来又怎样进入公众视野,并在春晚舞台上红过几十年。这个过程非常生动的展示了一个农村小女孩经过一次又一次人生转折的过程,也从这个过程,这些小学生们看见了一个成功音乐家的成长轨迹。这对小学生很重要,因为,一个成功音乐家的成长过程对他们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而这种精神上的启迪是潜移默化的,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可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又一颗梦想的种子。

也正是在这个环节,孩子可以看到,为什么《小背篓》这首歌宋祖英能够唱得这么深情,因为那就是她对自己童年的深刻回忆,正是她那极具特色的童年生活,给她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婆的爱,妈妈的爱,乡亲的爱,师友的爱,让她不断超越自己,成就辉煌人生,其中蕴含的对父老乡亲的无限深情,都在那韵味悠长、动听婉转的音乐里。

在经过对这首音乐的农村民俗文化、旅游风景文化、人文精神文化的层层挖掘后,孩子们对这首音乐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这三个层面的挖掘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层面,层层推进的文化影响力对他们的教育渗透也越来越充分。在完成这些认知以后,孩子们对这首歌的理解就更深了,在学习演唱的时候,学起来也很快,情感投入也很集中。

二、深层挖掘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史”“乐”结合提高音乐的文化渗透力

一部音乐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起着积极作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做到以史讲乐,以乐讲史,史乐结合,不仅能够以音乐为基础更好的体现音乐作品的文化历史性,也能让学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音乐作品有更好的理解。

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深得小朋友们的喜欢,因为,这是一部抗战题材的历史剧,也更是一部少儿题材的电视作品,影片主角小兵张嘎和小朋友年龄比较接近,所以孩子们喜欢看这部电影剧。

在教学的时候,我把音乐欣赏和电视剧的观赏结合起来,重点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在课堂上把《黄河大合唱》、《王二小》等题材一一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明白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把历史文化背景与影视作品的产生联系起来讲,学生们听得认真,看得投入,学习效率非常高。

三、注意影视文化背景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6

关键词:景观形态学;风景画;中国园林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32-01

一、风景绘画

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份美好的礼物,自古就有许多的文人骚客为止吟诗作画。风景画作为人们的一种艺术结晶在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风景画是人与自然之间交流的一个媒介,通常作画者在面对一处风景作画时,除了表现现有的风景外还加入了个人的情感或者某种观念,最后当人们欣赏这幅作品是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感受。画面除了能够反映当时的美景,优势还能反映出作画者的信仰或是某种愿望和感受。乔弗里·格里戈森曾经说过“我们有理由将画框中的风景,一种再造的风景,称为一种特别的暗示。”因此风景绘画表达了画面上的风景也表达了画面背后的内涵。

风景具有不同的样式,春天景色宜人风景秀丽,处处透露出勃勃的生机,让人心情愉悦;夏天热浪频袭,蝉声不断;秋天树木凋零,秋风萧瑟;冬天则是白雪皑皑,有一种孤寂和壮阔。作画者因不同的景色产生不不同的感受然后再赋予到画作中去,画面就会充满神韵,有着作画者的一丝灵性在里面。因此画面中的景物反倒显得不是特别的重要,重要的是画面景色所反映出的特色与情感,反映出人与自然地关系。

中国的山水画没有向国外油画那样的浓妆艳抹,但是却有着油画所不具备的意境和格调,通过对于云、山峰、树木、水的表现,体现出民族的底蕴和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西方的风景画初始多以表现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真正建立起来,风景画通过其中的环境氛围、主题等,叙事或抒情表现作者的灵感.

二、中国园林设计

(一)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是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代表为江南的私家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如拙政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中国的造园手法独具特色,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意境。

其园林的设计思想最早来源于人们的一种幻想,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传说东海有三座仙山,分别唤为蓬莱、方丈、瀛洲,居住在上面的人们长生不老、生活快乐。于是人们因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通过意象创建了一种造园模式,就是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一池”象征的东海,“三山”则象征着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汉代的建章宫是应用“一池三山”造园模式的代表,也是最早应用该造园模式的。

中国园林设计自古受到了道家、儒家、禅宗的影响。古时强调天、地、人,重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把建筑、园林景观、山水、植物等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一处园林便是一处小的世界,诗意园林从此而生,儒家的思想对园林的设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施法自然”相辅相成,道家崇尚自然故多采用自然景色还原到园林之中,以小而见大,形成了自然山水式的园林格局,道家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教派能够在中国本土扎根发展最后枝繁叶茂其“空”的理念功不可没,佛教告诉人们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它的理念最为接近人们的生活,禅宗的境界就是体验与自然交流的乐趣,通过吟诗作赋、鼓瑟吹箫来感受自然的真谛,体验园林的乐趣。

(二)园林设计方法

中国园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然事物,第二部分为人造事物,第三部分就是意境。园林虽小,却纳须弥与子芥,山水虫鱼、花丛鸟兽应有尽有。私家园林的布局层次丰富、婉转曲折,让人一眼望不到边,且伴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曲径通幽,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相结合,采用各式各样的造景手法,如隔景、框景、透景等方法,使得园林趣味横生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台阶、走廊、山石之间看似毫无关系却又相互辅助,小巧的构筑物以及假山叠石等构建这个诗意园林、画意园林、生活园林。

植物的配置要考虑到四季相生,空间的处理要达到无中生有,不仅如此还需要一种流动的气来带活整个园林,这就用到了水,潺潺的流水为园林空间带来了活力就像是人类体内的血液一样必不可少。空间的组织,尺度的把握,氛围的营造都需要精准的衡量,只有这样一个成熟的园林才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三、结论

景观形态学的研究让我们对于任何事物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不仅仅是对于其外在的评价,也包含了事物的本质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人所起到的作用,给予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7

《祖父》节选自萧红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她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小说。小说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偏僻的一个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

《祖父》是《呼兰河传》中相对独立的一章,文章塑造了宽厚仁慈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两个典型形象,展现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之情。小说艺术风格独特,可引导学生多加体会。但由于是节选,并不能代表整部小说思想内容,所以,教学中,可以此文为引子,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在细节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我”与“祖父”的人物形象,体会祖孙间的亲密情感。

3.学习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4.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独特的艺术风格。

5.调动学生对童年独特的感受,并学会在生活细节中感受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可落实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方面。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本文为引子,阅读原著,了解小说原著的深刻思想内容上。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童真、童趣的理解还比较真切,能比较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赏析、品味、探究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小说学习的基本方法、读书和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流程分为如下几步: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作品

1.本课可以由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导入。《呼兰河传》虽是小说,但与《朝花夕拾》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而且鲁迅还是萧红精神上的导师,那么两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此处可以设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请学生交流作家生平经历、作品资料。由于是自传性质的小说,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她童年的经历。萧红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她的童年也是极其不幸的,唯一能疼她、爱她的人就是祖父,所以《祖父》这篇文章,是这部小说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把让自己所思,或是产生联想、共鸣的地方做好批注,读完之后,交流阅读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表述:“从文中某个人、某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读到或感受到的内容或者本文最精彩的是什么。”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在交流中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研读文章,分析人物

在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的阅读思考空间:在这篇文章中塑造得最好,或者是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作者怎样刻画的这一人物,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意义?

明确: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会把目光聚集在“我”和“祖父”身上。指导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行为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明确文中塑造了一位温和宽厚、慈爱风趣、童心未泯的祖父形象(板书)和一个天真可爱,自由快乐的孩子形象,作者着力刻画这两个人物,既体现了祖孙两人亲密的情感,又展示这段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画面。

这个环节,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刻画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品读文章,把握情感

1.祖父和我,组成了童年生活中充满温情的画面,而且这幅画面还有一个的背景,就是美丽的后花园。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细细品读,感受一下,用一个形容词填写,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可在文中自主发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后园、一个色彩斑斓的后园、一个自由自在的后园、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后园等等。但一定要在文章的字词句中找出依据。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揣摩语言。要提醒同学们关注文中的形容词、关注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关注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

在赏析文章的环节,同时给予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阅读文学作品,其实是对作品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而学生往往习惯于形象化的事物,在读书的时候,只习惯于抓情节、找结局,对文字本身的理解与想象,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理解力在退化。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揣摩积累语言,学会圈点勾画,学会赏析文章。

2.赏析之后,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小说中作者要用这么多抒情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景物呢?

明确: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对后园美景的描写,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快乐、自由的心情。也许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一样,普通的园子,但在童年的“我”眼中,却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后园,还是我和祖父的精神乐园,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是历尽人生磨难,且身染重疾,孤身在外,对祖父的刻画、对景物的描写,对童年并不太多的温馨画面的回忆,也许是在寂寞的人生中对自己心灵的一点慰藉,流露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之情。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五)深入探究、延伸阅读

探究的问题――关于文章的艺术风格。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这篇文章的题材是小说,但它与我们所熟悉的小说形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发现,这篇文章艺术风格独特之处在于: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多是片段式的叙述;甚至在原著中都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文中大段的景物描写,更像是抒情散文的风格。而且在原著中,这些特点更加明显。

(六)延伸阅读

分析到此处,老师可以由此文延伸到《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上的介绍上,指导学生延伸阅读。。

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这不仅是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也是作者人生的最后时期。此时的萧红,经历了生活、情感的种种磨难,且身染重疾,孤身在香港,是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下的这部小说。两年后,31岁的萧红就永远离开了人世。与《朝花夕拾》不同的是,它并不侧重描述童年的美好回忆,而是以童年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家乡人和事为描述对象,揭露他们生活的麻木迟钝。从小说深层次意义上讲,《呼兰河传》是一步挖掘民族劣根性的小说,这一点颇有鲁迅的风格。

在延伸阅读的环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或朗读《呼兰河传》中的片段、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对作品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8

《关键词》中小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小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1、设计师的职业素质不高

风景园林规划在实施之前必须要明确可靠的设计方案,但是很多设计师并没有将方案设计放在心上,脱离了建设单位的实际需求,造成后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为建设单位和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众多麻烦。设计师职业道德心和责任心不强影响了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和设计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2、园林规划设计缺乏新意

风景园林设计不但要求看起来美观整洁,还需要发挥一定的景观作用和规划作用。但是,当前的园林规划情况让许多大众感到十分失望,放眼望去都是相似的景观。而且风景园林设计也要根据地方的不同来进行设计,不能将其他地方的设计理念强加在自身所设计的地域,忽略了实际情况,忽略了不同地区的地质、人文等情况,只为一味模仿他人的风景园林,却不知早已弄巧成拙,不但浪费了许多资源,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费浪费现象。

3、园林规划设计欠缺合理

只有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设计才会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正面作用。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乏总是有待考虑设计的科学合理。大部分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没有经过认真规划就开始施工,为了迎合发展的需求进行景观设计,甚至不是为了园林规划,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因此,常常会出现不合理的规划现象。比如说只选择外观好看的树木或者经济效益高的树木,忽略了风景园林实际价值。

二、中小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案

1、完善风景园林法规建设

优秀的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应当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相关部门监督实施,使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得到延续,如此一来,才能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不断完善和健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项法规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落实,进一步提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水平。

2、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对于决策者和领导者来说,要具有优秀的素质能力和专业素养,才能够对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行政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与此同时,还要对构图设计进行严格要求,使其符合文化品位的要求和居民的实际需要。除此之外,还应该创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新视角,拓展其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要从宏观上准确把握鲜明的立意,明确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结构,将设计项目放到整个区域环境中去,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其功能、形式和性质进行准确的定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走节约型的综合规划设计路线。

3、加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但涉及其设计作品的保护,如模型作品、文字作品、图形作品和艺术作品等等,还包括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不管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员,还是软件的开发商和使用者,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将不必要的损失降至最低。只有从根本上保证了知识产权,规划设计者的合法利益才能得到维护,才能不断激发其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推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的不断创新。

4、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有机融合

经过数千年文化的积淀,传统园林所蕴含的意义和形式已经被整个社会所接受,而现代园林则是时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不管强调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是片面而错误的。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在批判中借鉴和吸收,构建既能够体现民族和社会发展文脉,又符合现代审美价值的新型风景园林形式,推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文化的融会贯通。

5、群众参与设计方式

风景园林在规划和使用时都讲求以人为本,广大群众是直接的使用者,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其切身利益。目前,设计者、决策者、受益者三者之间有一条狭隙,园林设计应摆脱这条狭隙,设计者和决策者要多了解公众的需要,坚持公众参与,广大群众也可以对这两者进行制约,让更多人参与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决策中,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约束,这样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降低违反法律规定暗箱操作的事情,让风景园林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6、提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者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

设计者的理论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对规划设计作品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完善学科建设,培养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规划设计人才,与时俱进,这才是推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优秀的设计者,除了要具备科学基础和艺术修养之外,还一定要有社会责任心,即职业道德。因此,目前全面提高设计者的理论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小城市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1、体现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特点

首先,在风景园林的布局设计上,要结合当地城市的地形因地制宜,在选择上应做到:巧妙利用原有地形并结合自然环境,达到设计要求。

2、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选择适合的植物

在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上,植被的选取很重要。根据风景园林所处的地形对需要种植的植物进行选取,所选取的植物不但要符合设计整体主题规划,还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如气候、空气湿度、土壤性质等。对于植物品种的选择,基本树木以乔木,灌木、银杏、松柏等居多,还根据设计需要适当引进种植一些名贵品种的植物。草坪多以种植苜蓿草、狗牙根、小野菊等,这些植被具有耐活、易养护、净化空气等特点,所以是种植风景园林的最佳选择。

3、考虑到城市风景园林的艺术性

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不仅在于改善环境,提高环境指数,更在于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让辛苦奔波于工作的人们在休息时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放下紧张的情绪,扔掉压力与烦恼,遨游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体会那独有的一份宁静与安详。风景园林的整体艺术设计在于设计者怎样运用已有自然景观加以装饰,迎合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主题。

4、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需具有一定景观性

所谓景观性,就是指让不同种类的植物体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每种植物都有其各自特点,例如,颜色、形状、特性、观赏性、生态性等。利用植物间的品种、色彩搭配,摆放空间的整体风格等营造出不一样的意境,可以令整个风景园林表现出不一样的美感,使其更具观赏价值。例如春季,是一年新的开始。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在品种与色彩的选取上就应该配合春季应有的特点来搭配,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风景园林的景观性。

5、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到其功能性

在规划一个城市风景园林前,首先要考虑到其带来的功能是否符合人民需要。我国有很多城市的风景园林只注重观赏效果,却没有实用价值,设计虽然美丽,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人群的需求。例如,供给人们休息的座椅比较少,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人们无法驻足停留,大大降低了园林的使用率。

6、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中应考虑到其舒适度

一个城市风景园林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设计有多豪华,它的建筑材料有多贵重,而是在于它能提供给人们一个方便舒适的环境,让人们能够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在这里得到放松。所以,一个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应考虑到老幼的活动场地,在设计时应规划出一个专门的场地供给老人和小孩。残疾人也是规划设计里应该考虑到的,由于残疾人的出行非常不便,所以应开辟专门通道供给残疾人。

四、中小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角度的逐渐加快,快速化的生活让人们没有了充分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也改变了很多原本朴实的东西。中国由于其特殊性,也正经历着快速城市化的进程,这给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新形式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被放在首位。我们在寻求城市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希望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实现可持续环境的最终目标的达成。城市园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设计者们更关注的是生态建设的要求,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摆在首位。注重可持续的进程,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环境特征,利用实际元素,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对于现代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未来将会把自然的设计、全新的设计理念,生态设计方法融入到整个环境氛围中,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生态原则加以重视,实现城市环境的持续化美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日渐增快,中小城市的社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因此,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员必须要以身作则,从提高自身水平做起,多钻研景观设计知识,多了解知识产权相关,为中小城市的景观园林设计事业增添更多光彩。

参考文献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9

长江边上的铜陵,是一座有着青铜古韵、山水灵秀的工业新城。新世纪之初,铜陵因倾力打造“均衡教育”而享誉全国。2010年,铜陵提出在安徽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作为主城区的铜官山区,我们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三年多来,我们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装备提升、素质教育内涵提升,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学前教育优质普及,努力办好更均等、更优质的基础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工程”来实施,把德育共鸣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风景”来打造,为德育增添了正能量,为教育增添了新活力。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相长,德育共鸣,是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德育建设中的“孤岛”现象、德育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2011年,我们以区教育系统为主体,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文明出发、健康成长”德育大联盟。近三年来,我们积极倡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让每个地方都成为一块德育责任田”的育人理念,打造阳光风景线,深耕爱心责任田,完成了对立德树人工程的顶层设计。总的布局就是区域推进德育合作,重点加强德育互动,持续产生德育共鸣,全面打造德育风景。各学校按照“教学相长,德育共鸣”的新要求,自我加压,担纲承梁,发挥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基层德育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教学相长,德育共鸣”为主导,把立德树人的粒粒珍珠都“拾”进德育大联盟这个宝盒,并“串”成项链、“秀”出风景。区域化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联动效应、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一、德育互动:教学一点通,师生一起来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德育工作是“天字号工程”,每天都要从零做起。在学校,我们强调教书育人,强调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注重德育教育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德育,是育心、育德的文化。有人群,有互动,才有德育。德育互动的精髓,是春风化雨,是润物细无声,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学常规的循序渐进,离不开德育工作的一点就通。为此,我们牢牢把握德育教学的五个环节,即: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一点通;课外辅导,言传身教一点通;校园活动,同伴互助一点通;校外实践,学思结合一点通;家校合作,和谐共育一点通。这五个环节,我们也称之为德育工作“五堂课”,即课中课、课外课、校园课、校外课、家校课。应该说,德育渗透,言传身教,同伴互助,学思结合,和谐共育,就是启迪我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校之间,多献一点爱,多行一点善,多尽一点责,多用一点心。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德育工作“五堂课”建设,在全区推广“学情日记”工作法、“德育互动”工作法,认同度越来越高。

相约课内外,师生一起来。在学校,我们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自由、尊严、快乐、希望”作为师生共同信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所有的课都当德育课来上,把所有的课都当艺术课来上,凸显“课中课”,强化“学中学”,这就是能够形成德育共鸣的相约课堂。教育有爱,学习充满情意。德育共鸣,校园充满生机。我们常年坚持的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文明岗、教师护导、道德讲堂、阳光体育大课间、科技创新、艺术展演、节日小报、学雷锋志愿服务、家校QQ群,等等,都是德育互动的有效载体。有德育互动,才有同心同德,才有校园风景。在我们区,相约校园、师生同台、同伴互助、家校合作,以及经典诵读、感恩教育、阳光体育、才艺展示等,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所产生的德育共鸣效应,已成为立德树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二、德育共建:小手拉大手,城乡手拉手

离不开自我与社会而产生德育共鸣。从“天生我、地载我、群帮我、亲养我、师教我”,到“我学习、我发现、我快乐、我感恩、我能行”,是自我与社会产生德育共鸣的总纲。这几年学校搞文明创建,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开始也有争议。有人说,小手拉大手,大手的力量大。我们认为,“小手拉大手,大手的力量大,小手的后劲足”,这样说就有意义了。我们强调“小手拉大手”,而不是“大手拉小手”,更多还是基于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小手拉大手,是家庭内外、长幼之间形成德育共鸣的有益探索。我们提出小手拉大手,是给孩子成长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体验,让孩子学会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城乡手拉手,是我们坚持了十多年的德育品牌,目前,各个学校都在做,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随着社会的大发展,这些年来,城乡手拉手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乡结对”的基础上,过去是“送教下乡”,现在已经有了“送课进城”;过去是“以城带乡”,现在是“城乡互助”;过去是对农村学校“教学指导”,现在是城乡学校“教研互动”;过去是城里孩子到农村去帮助穷孩子,结穷亲戚,现在是城乡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展示,共同成长。城乡孩子之间、城乡老师之间的德育共鸣,是我们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所追求的德育效果。

三、德育拓展: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既有学习空间,又有与学习关联的拓展空间。教育,有学习类型的教育,也有拓展类型的教育。孩子的学习动力、媒介素养、审美情趣、团队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等,都可归为拓展教育的范畴。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的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就是我们进行的德育拓展创新。学校少年宫,符合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社区大课堂,符合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换句话说,学校少年宫,符合我们提出的“打造阳光风景线”;社区大课堂,符合我们提出的“深耕爱心责任田”。童道善行,福田心耕。从德育共鸣的角度看,“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是一个有机组合,是我们能够开发、建设、实验、推广的儿童成长拓展空间。

学校少年宫,是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装备优势,为学校及周边未成年人提供德育、体育和艺术类教育服务。我们区的学校少年宫由试点起步,坚持公益领航,目前已覆盖全区60%以上学校。在活动课程设置上,学校少年宫与学校办学特色挂钩,并将其与阳光体育大课间等互动整合,形成了一校多品。在开放时间上,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陆续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双休日课堂”“寒暑假课堂”和“星期五俱乐部”等。与学校少年宫相对应,我们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积极构建家校社区一体化育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在各社区建立了社区大课堂。经过四年不懈探索,我们的社区大课堂已被打造成德育的拓展空间、孩子的体验园地,成为社区教育的主打品牌。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社会大课堂,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开放与衔接,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实现了互动与共鸣。

四、德育创新:阳光风景线,文明我担当

打造阳光风景线,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围绕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学校与社区合作,我们推出了“娃娃楼长”德育实践项目,孩子们在“五老”带领下,在成人指导下,参与社区楼栋管理,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构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随着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在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家校QQ群”,为家长和老师搭建沟通平台,让每个家长都能参与班级管理,家校教育合力大大增强。通过开发“文明小博客”网络社区,我们将孩子的成长记录袋由纸质化变成了电子化,平台的创新不仅拓宽了记录的形式,还增加了展示的功能,孩子的兴趣也大幅提升。

校园小记者,是学校与报社共同开发,有着广泛影响的德育共鸣创新案例。目前,本地党报为我们设立校园小记者专版,小记者队伍也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充到四百多人。大到全市的党代会、人代会,小到学校的家长会、班队会;近在社区、企业,远至田间、山野,到处活跃着小记者们的身影。同时,学校自主开发的一些德育创新项目,我们密切关注,并提升为区域推进项目。如我区人民小学开展的“班级我担当”德育课题研究项目,经过提炼和总结,已经成为铜官山区学生自主学习、班级自主管理、学校自主发展的“三自主”工作模式的核心内容。文明我担当,正逐渐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校园内外的亮丽风景。

五、德育成长:相约中国梦,美德少年行

2013年,我区部署开展了“中国梦、父母心、少年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伊始,我们就提出要紧紧依托“文明出发、健康成长”德育大联盟这一平台,以“美丽中国梦、美好父母心、美德少年行”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爱心为主导、以育人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我们对学校的要求是,积极创设“山水铜韵、天地人和”的人文环境,重点开展“美丽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美好父母心”关爱服务活动、“美德少年行”主题实践活动。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10

【关键词】工业企业 环境景观 构成要素

1.自然要素

1.1地形地貌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归类和评估,这些途径包含它的形态、规模、坡度、地质构造等。

在设计中设计师想使用好地形这个因素,还必须清楚地形的功能。即使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

(1)生态功能

a.改善小气候:地形产生地表形态的丰富变化,形成了不同方位的坡地。不同角度的坡地其接受太阳辐射、日照长短都不相同,其温差也就很大。

b.增加绿化面积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由于地形所产生的不同坡度特征的场地,为不同习性的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提高了人工群落生物多样性,从而加强了人工群落的稳定性。

c.组织排水:用地如果一片平坦,雨后往往排水不畅,形成积水。有坡度变化的场地设计时应考虑到排水的组织问题,应以最少的人力、财力达到最好的景观效果。

(2)美学功能

a.丰富空间类型:景物一览无余就会使游人感到索然乏味。适当的地形改造,加以采用障景、借景、框景、夹景、抑景等多种造景艺术手法,以提高景观的艺术审美价值。地形地貌的变化还能影响到人们户外空间的范围和气氛的感受。我们可以挖掘或填充现有平坦的地形来创造空间,也可以改变原有凸形地貌来营造空间。

b.引导视线:地形的竖向限定能在景观中将视线导向某一特定点,影响某一固定的可视景物和可见范围。由于空间的走向,人们的视线便沿着最小阻力的方向通往开敞空间。

在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地形地貌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直接联系和影响着众多的景观因素。由于工业企业用地条件的特殊性,厂区经常会形成具有一定高差或者不规整的地形地貌,设计者应根据实际的场地特征,发挥设计师的技能和想象能力,在清除分析地形的优缺点及地形的功能的前提下,营造出适合厂区的特色景观。

1.2植被

植物能够营造出优美舒适的环境,还能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存。而植物的合理优化配置能缓解这些环境压力。

植物是天然的“过滤器”、“制氧器”。因此,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气会格外的清新。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应考虑降低噪声及有害气体对企业员工的危害性,防止向别的生活区或生产区传播,此外,还应根据当地的风向、风速、地形等具体情况及防护要求来进行植物配置。一般有透风、半透风、不透风三种。透风式或半透风式的植物绿化带,由于其枝叶稀疏,不易产生涡流;但当风通过树木时,枝干的阻力会减小风速,防风的效果要比不透风的植物绿化带好,不透风绿化带由枝叶稠密的乔木和灌木混交组成,它可以显著的降低风速,使空气中的灰尘逐渐落地,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2.人文要素

景观设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精神文化的内涵。从侧重点来讲,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偏重于解决人类精神享受的问题,偏重于艺术性和精神活动。人类文明的积淀和创造精神均可通过形态、色彩、肌理等方面得以体现,而人文价值和精神力量使人文景观充满了魅力。人文景观是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历史、艺术的概括并通过景观的形态、色彩以及整体构成表现出来。人文景观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具体的构成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3.其他要素

3.1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物景观设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交通视线诱导(包括车流、人流)。无论运用何种材质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方便使用者对环境的识别性。

地面铺装的作用:适应地面高频率的使用;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坚固的活动空间;通过设计构图和图案的方式引导车流人流。根据材质可以将地面铺装分为:沥青路面或混凝土地面、鹅卵石嵌砌路面、砖

砌铺装路面、石材铺装路面及预制砌块路面等。

3.2景观设施小品

园林景观小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大体上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建筑小品及园林装饰小品两大类景观内容。而在现代城市园林中,园林景观小品除去各类传统景观建筑及装饰小品外,还包括城市空间中的许多功能性及服务性的设施,如标志、街道家具等各类城市外在的景观效果元素。

(1)作用

以造型美化我们的生活,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在大自然环境中创造出美丽的视觉形象,美化环境。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园林景观小品会对景观空间起到主导的作用。如指示牌、栏杆、灯柱等等体现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当的景观小品能很好的展示地域文化特色,陶冶人的情操,美化景观空间。

(2)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小品的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景观设施小品是景观构成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景观园林艺术的精华,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故其大小、色彩、摆放位置、做工的精细程度、材料的质感如何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切不容忽视。

景观设施小品在工业企业的整体厂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整个空间的环境氛围增添情趣,活跃景观气氛,以满足职工休息、放松、观赏等的需要。

总结

以上详细分析了当代化工企业厂区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涵盖三个方面: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人文要素,其他要素——地面铺装、景观设施小品。

参考文献:

[1] [英]汤姆·特纳,王钰、王方智译,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杨洁,从褐色工业到绿色文明——宜宾上江北造纸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