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任用考察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28 13:01:28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篇1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规范各镇、县级机关各部门和直属各单位中层干部(以下简称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努力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精神和上级有关干部工作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选拔任用中层干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选拔任用各镇党政机关、县级机关各部门、法院、检察院和群团组织内设机构的正副职干部。

上述各单位所属部门的正副职干部和县直属各单位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参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第四条

各镇、各单位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履行选拔任用中层干部的职责,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选拔任用条件

第五条

中层干部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治理论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大局观念;

(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实际工作中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做出实绩;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风务实,工作踏实;

(四)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实践经验,具有胜任中层岗位所需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团结同志,作风正派。

第六条

提拔任用中层干部,应当具备下列资格:

(一)提任中层正职,一般应在中层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提任中层副职的,一般应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

(二)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三)新提拔的中层干部,一般要求年龄在45周岁以下;

(四)在近两年年度考核中定为称职(合格)及以上等次;

(五)身体健康。

第七条

中层干部应当逐级提拔。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或越级提拔,但应当报经县委组织部同意。

第八条

提拔任用中层干部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第三章

民主推荐

第九条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篇2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股级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根据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县县直部门和镇(街道)股级干部的选拔任用,一般在本单位、本系统内部实施。

第二条 股级干部的选拔任用主要采取民主推荐考察方式。如本单位本系统符合资格条件人数较多且人选意见不易集中的,可以采取竞争上岗方式选配。

第三条 选拔任用股级干部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任人唯贤原则;

(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四)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

(五)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六)民主集中制原则;

(七)依法办事原则。

第四条 选拔任用股级干部必须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五条 各单位党委(党组)履行选拔任用股级干部工作的职责,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选拔任用的条件

第六条 股级干部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自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其他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理想信念坚定,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自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胜任岗位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加强道德修养,品行端正,作风优良,依法办事,勤政廉洁,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监督。

(六)大局意识强,能自觉维护和执行集体作出的决定、决议。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意识,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第七条 提拔担任股级干部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资格:

(一)应当具备2年以上工龄;

(二)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三)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四)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资格条件。选拔担任党内职务的,必须是中共正式党员,且应具有一定的党内工作经历;

(五)具备岗位对应的公务员或事业干部身份。

第八条 下列人员不能参加股级干部选拔:

(一)正在受司法机关立案侦察、纪检监察部门立案审查的;

(二)党纪处分所规定的限制提任期未满的;

(三)受政纪处分尚未解除的。

第九条 股级干部选拔以年轻干部为主,同时注意合理用好各年龄段的干部,选拔一定数量的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

第三章 动 议

第十条 党委(党组)根据工作需要,综合有关方面建议和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就选拔任用的职位、条件、范围、方式、程序等提出初步建议。

第十一条 初步建议经主要领导同意后,形成工作方案。

第四章 民主推荐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 党委(党组)确定选拔职位后,要制定民主推荐工作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民主推荐的职位、推荐方式、拟任人选任职资格、推荐时间、考察组成员等。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一般实行定向推荐,即针对具体的职位推荐人选。推荐时由单位党委(党组)及其政工部门主持。推荐结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在一年内有效。

第十三条 民主推荐由下列人员参加:

(一)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科级干部;

(二)机关内设机构中层干部、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三)单位人数在50人以上的,一般由与推荐职位关联度、知情度较高的干部职工参加。单位人数在50人以下的,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吸收本系统下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

参加民主推荐的人数一般要达到应参加人数的80%以上。

第十四条 民主推荐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召开推荐会进行会议推荐。公布推荐职位、任职条件、推荐范围,向参会人员提供符合条件的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参会人员填写民主推荐意见表。

(二)进行个别谈话推荐。谈话推荐时,对推荐人选的姓名、推荐的理由要记录清楚。个别谈话人员范围同参会人员范围一致,可以适当调整。

(三)对会议推荐和谈话推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民主推荐情况报告。

(四)向单位党委(党组)汇报推荐情况。

第十五条 民主推荐一般先进行会议推荐,再进行个别谈话推荐。也可以先进行个别谈话推荐,根据谈话推荐情况,经党委(党组)研究,提出初步名单,再进行会议推荐。

第十六条 确定考察对象。单位党委(党组)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结合职位特点、干部结构等,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确定考察对象后,应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公示。

第五章 竞争上岗工作程序

第十七条 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部进行,应当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竞争上岗的职位、数量和范围。

第十八条 竞争上岗一般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公布职位、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三)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能力和素质测试、测评,比选择优(也可以先进行民主推荐);

(四)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

(五)党委(党组)讨论决定;

(六)履行任职手续。

第十九条 竞争上岗应当制定实施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竞争职位、任职条件、选拔范围、方法程序、时间安排、组织领导和纪律要求等。方案应当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由党委(党组)讨论决定。方案确定后,应将主要内容在本部门及所属有关单位公布。方案设置的条件和资格,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不得因人设置资格条件。

第二十条 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竞争上岗职位设置既可以设置到具体的职位名称,也可以只设置竞争上岗的职位数量。竞争上岗职位设置到具体职位名称的,每个职位报名人数必须达3人及以上,方能开展竞争上岗。仅有个别人报名,形不成有效竞争的职位,可不列入本次竞争上岗的范围,允许填报该职位人员改报其他职位。竞争上岗只设置职位数量的,报名人数必须多于竞争上岗职位数量,方能开展竞争上岗,根据竞争上岗能力测试、测评、考察情况和干部的个人特点,确定具体拟任职位。

报名参加竞争上岗的人员,自愿填报竞争职位,在报名过程中,应当允许报名人员查询各职位报名情况,可在规定的时间内调整所报职位。

第二十一条 报名结束后,按照竞争上岗实施方案规定的条件,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公布结果。

第二十二条 能力和素质测试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适当方式进行,主要测试竞争者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和素质测试结果按百分制计算,一般占综合成绩80%左右。

第二十三条 民主测评主要对竞争者的德才表现进行评价。民主测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项,每项设置评价要点及参考分值,由参会人员填写评价分数,最后汇总计算每位竞争者的平均分数。民主测评按百分制计算,一般占综合成绩20%左右。对民主测评分数过低的人员,可不列为考察对象。

参加民主测评人员范围可参照本办法第十三条之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确定考察对象。根据竞争者的综合成绩,经党委(党组)研究,确定各职位考察对象,考察对象一般应多于该职位所需人数。确定考察对象后,应在本单位或本系统范围内进行公示。

第六章考 察

第二十五条 确定考察对象,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德才条件,将民主推荐情况或竞争上岗测试结果与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一贯表现和人岗相适等情况综合考虑,充分酝酿,防止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一)群众公认度不高的;

(二)近两年年度考核结果中有被确定为基本称职以下等次的;

(三)有跑官、拉票行为的;

(四)受到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纪处分影响使用的;

(五)其他原因不宜提拔的。

第二十七条 单位党委(党组)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后,要制定考察工作方案。方案的内容包括:(1)考察对象姓名及职务;(2)考察内容。全面考察了解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突出考察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深入了解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行为操守等方面的情况。注重考察工作实绩,深入了解履行岗位职责、推动和服务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加强作风考察,深入了解为民服务、求真务实、勤勉敬业、奋发有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情况。强化廉政情况考察,深入了解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保持高尚情操和健康情趣,慎独慎微,秉公用权,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等情况;(3)考察方法和步骤。主要采取发放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个别谈话、实地走访、查阅干部档案和工作资料、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了解情况。(4)提出有关要求。提出考察工作的纪律,明确考察工作的责任以及其他注意事项。(5)考察组成员组成及时间安排等。

第二十八条 组织考察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考察预告。

(二)召开会议,进行书面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发放《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表》,对考察对象进行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测评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项,征求意见分为同意任职、不同意任职两项。

参加会议人员范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内设机构中层干部、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单位人数在50人以上的,与考察对象关联度、知情度较高的干部职工参加;单位人数在50人以下的,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参加书面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会人数一般要达到应参会人数80%以上。

(三)个别谈话。重点了解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的综合表现以及征求谈话对象是否同意考察对象提拔任职的意见。个别谈话人员范围同参会人员范围一致。

(四)查阅干部档案和有关工作资料,核实考察对象有关信息。

(五)考察组汇总书面民主测评、征求意见和个别谈话情况,形成考察情况报告和考察对象《个人考察材料》。考察材料包括下列内容: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长;主要缺点与不足;竞争上岗综合成绩、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情况;考察组成员(签名)、形成时间。

(六)将考察情况与考察对象的一贯表现进行比较、相互印证,全面准确地对考察对象作出评价,研究提出考察对象是否任用的初步意见,向单位党委(党组)汇报考察情况。

(七)考察材料立卷归档。考察中形成的材料,除原始的民主推荐和测评表妥善保存一定期限后集中销毁外,其余材料要及时清理归档。归档材料包括:《考察情况报告》、《民主推荐情况报告》、《个人考察材料》、《民主测评、征求意见及谈话情况汇总表》、《民主推荐汇总表》、谈话记录、《考察方案》、《民主推荐方案》或《竞争上岗工作方案》等。

第二十九条 股级干部拟任人选,应当听取单位纪(工)委(纪检组、党组织)的意见。

第三十条 考察组由两名以上成员组成,考察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素质和相应资格。考察组组长应当由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并熟悉组织(人事)工作的人员担任。

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组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深入细致,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对考察材料负责,履行干部选拔任用风气监督职责。

第七章 讨论决定

第三十一条 单位党委(党组)对股级干部任用进行集体讨论,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

党委(党组)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需要复议的,应当经党委(党组)超过半数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三十二条 单位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党委(党组)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成员或者政工负责人,逐个介绍股级干部拟任人选的民主推荐或竞争上岗测试、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

(二)参加会议的人员进行充分讨论。

(三)进行表决,以党委(党组)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第三十三条 县直部门派驻镇(街道)站所的股级干部拟任人选的酝酿,县直部门党委(党组)要书面征求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的意见。协管方收到主管方征求意见函后15日内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意见不一致时,由组织、人社部门协调解决。

第三十四条 单位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须到县编委办填写《股级岗位使用审批表》。

第三十五条 呈报和审批权限:

(一)县六大机关股级职务呈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同意后再由各单位党委(党组)行文任免。

(二)县政府直属部门股级职务、卫生系统股级职务呈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同意后再由各单位党委(党组)行文任免。

(三)单位党委(党组)自行任免的股级职务范围:各镇(街道)股级职务任免由各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于行文后15日内报组织、人社部门备案(公务员报县委组织部,事业人员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公安局股级职务由县公安局党委任免,县国土资源系统股级职务由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任免,于行文后15日内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四)教育系统股级职务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同意后再由县教育局党组行文任免,各村级完小校长、镇(街道)幼儿园园长及各学校不定级别的相关机构人员任免由县教育局党组自行任免,于行文后15日内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教育系统学校级别按县组通(2008)50号文件规定执行)。

(五)不符合资格条件任免、任免程序不符合规定的,将撤销该任免,并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及政工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六)需要呈报组织、人社部门审批的股级干部任免职的材料包括:《党委(党组)的任免职请示》(县直部门没有党组的以单位的名义上报)、《党委(党组)会议记录》、《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竞争上岗工作方案》或《民主推荐及考察方案》、《股级岗位使用审批表》、档案管理部门提供的干部基本情况及简历材料,其中《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一式三份,其它材料一式两份。

(七)需要报组织、人社部门备案的股级干部任免职的材料包括:《任免职文件》、《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一式两份。

第八章 任 职

第三十六条 实行股级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应当真实准确,便于监督,公示期不少于三个工作日。经公示后没有问题反映或有问题反映但调查核实不影响任职的方能报批或办理任职手续。

第三十七条 股级干部的任免职时间按下列时间计算:

(一)由党委(党组)决定任职的,自党委(党组)决定之日起计算;

(二)经选举产生的,自当选之日起计算;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篇3

1、考察准备。制定并下发换届考察工作方案,成立考察组并进行考察前培训,与县(市、区)党委沟通进点时间和工作程序要求,确定拟推荐人选的指导名额等。

2、考察预告。预告内容包括:考察领导班子的名称;预告单位和考察组接受群众反映情况的电话号码、通讯地址、接待群众来访的地址等。预告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或内部公告等方式进行,预告时间一般不少于3天。

3、召开领导干部会议进行述职、测评和民主推荐。

(1)参加领导干部会议人员:参照民主推荐工作程序。

(2)述职。县(市、区)四家班子及其成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分别在领导干部大会上述职(部分同志也可书面述职)。此外,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还在本单位的干部职工大会上述职。

(3)民主测评。参加大会人员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民主测评表当场填写,由考察组收回;民主评议表会后填写,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投入指定的意见箱,意见箱由考察组负责封启。

(4)民主推荐。参加大会人员对新一届领导班子进行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同时进行优秀年轻干部(正处级人选和副处级人选)推荐。

4、确定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确定考察对象参照民主推荐工作程序。

5、对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进行公示。拟提拔考察人选确定后,在参加会议人员范围内进行公示。

6、考察。

(1)对现任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考察。

对现任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公、检、法正职进行考察,面上个别谈话范围为参加领导干部大会的人员。谈话人数遵照换届有关文件规定。谈话内容:对领导班子的综合评价意见、对班子配备的意见建议;对领导班子成员的评价及进退流转的意见。

(2)对拟提拔人选进行谈话推荐和考察。

对拟提拔人选进行谈话推荐和考察分两步实施:

①面上个别谈话。面上个别谈话范围为:县(市、区)四家班子成员,法院、检察院、、审计等部门主要领导。谈话内容:拟提拔人选的现实表现、是否推荐、能否提拔、使用方向等。

②在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所在单位考察预告并进行考察。

提前1个工作日在拟提拔考察人选所在单位预告。谈话范围: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所在单位人数在20人以下的,原则上要找单位全体人员进行个别谈话;单位人数在20人以上的,个别谈话范围是:考察对象上级领导机关有关领导,考察对象所在单位领导,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有关工作部门或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其他有关人员。个别谈话人数不少于40人。谈话内容:拟提拔人选的现实表现情况、是否赞成提拔使用等。对在现工作单位任职不满两年的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应当到其原工作单位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延伸考察。

考察组同时还可采取下列方法调查核实考察对象的有关情况:

①查阅资料。查阅人事档案、年度工作总结、党委(党组)会议记录、民主生活会记录、中心组学习记录、培训记录、主持制定的文件、重要会议上的讲话稿、发表的文章及研究成果、读书笔记、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表等。

②采集核实有关数据。从统计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采集、核实有关考察对象工作实绩的数据。

③审计。请审计机关提供考察对象的有关审计情况。

④实地考察。通过现场察看、访问群众,了解、印证和核实考察对象某一方面的工作情况。

⑤专项调查。对一些群众反映大、情况比较复杂或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由考察组进行专项调查,也可责成县(市、区)党委进行调查,写出专题报告。

⑥民意调查。对现任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民意调查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一同进行。民意调查参加人员范围一般为来自基层的、未参加民主测评的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根据需要也可以增加来自基层的其他人员。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是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副职或部门(单位)负责人的,根据所在班子和所分管工作的性质确定民意调查参加人员范围,一般为直属各部门(单位)未参加民主测评的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可以包括考察对象分管或所在部门(单位)和下属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服务对象。

⑦家访了解。有选择地对拟提拔对象人选进行家访,了解家庭情况、邻里关系情况、八小时以外情况等。

⑧同考察对象面谈。面谈可以就某一问题要求考察对象谈谈看法,或就分管的工作谈想法、打算等,以此了解考察对象语言表达、分析判断问题等能力。

7、考察反馈。

(1)确定反馈的内容和意见。干部考察组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对考察对象的表现情况,特别是对优缺点形成正确的看法后,提出需要反馈的内容和意见。

(2)干部考察组反馈前,及时与主管领导沟通涉及到被考察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问题,以及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中的问题。一般要征得主管领导同意后,方可反馈。

(3)考察组向被考察单位的领导班子或领导成员反馈意见,要根据干部的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可直接向考察对象反馈意见,也可先向其主要领导反馈,由主要领导向班子其他成员通报反馈意见。

(4)反馈后,要注意掌握干部对所反馈问题的改进情况。

8、对考察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撰写考察材料。

(1)对考察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每个考察组成员和考察小组将各自了解的情况进行消化整理。第二,进行情况汇总。第三,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

(2)撰写考察材料。根据汇总和分析的情况,撰写考察对象的考察材料。考察材料分为领导班子考察材料和领导干部个人考察材料两种。

领导班子考察材料的基本内容包括:考察工作的简要情况和领导班子的基本情况;考察情况,包括领导班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民意测评和民主评议的情况;考察组的评价和建议,包括对领导班子的总体评价(优秀、良好、一般、差),调整领导班子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建议。

领导干部个人考察材料的基本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以及学6个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长;主要弱点、不足或问题;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情况、考察组对考察对象综合评价等次(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建议及使用建议。

9、汇报考察情况。

市委组织部部务会听取考察组汇报考察情况。汇报时,一般由各考察组组长汇报,考察组全体成员参加。汇报内容为:考察对象的优点、弱点或不足、民主推荐情况、民主测评情况、评价等次或者使用意见等。

10、材料归档。

考察组汇报结束后,应向有关科室报送如下材料: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材料、干部任免审批表、廉政鉴定意见表(拟提拔人选)、民主测评汇总表、民主测评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考察材料、干部任免审批表、民主测评汇总表和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软盘。

二、任职前考察的基本程序

任职前考察和换届考察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参照办理),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制定考察工作方案(组建考察组时,有可能作为纪检领导干部人选的会同市纪委进行考察,到政法部门考察的邀请市委政法委派员参加,涉及到非中共党员人选的邀请市委统战部派员参加,到二层单位考察的邀请主管部门参加)。

2、沟通情况。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3、考察预告。

4、开展考察。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1)个别谈话的范围。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党委、政府领导成员,人大常委会、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考察对象所在单位领导成员;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有关工作部门或者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其他有关人员。考察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考察对象上级领导机关有关领导成员;考察对象所在单位领导成员;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其他有关人员。

(2)个别谈话的人数要求。《关于加强干部考核工作的意见》(桂办发〔2000〕48号)规定,考核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个别谈话人数一般不能少于40人;考核其他领导干部,个别谈话人数一般不能少于30人。

(3)参加民主测评的人员范围: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有关工作部门或者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其他有关人员。

5、综合分析考察情况。

6、考察反馈。

7、撰写考察材料。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篇4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省、市委组织部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流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机关县管干部任免工作流程,欢迎大家阅读。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省、市委组织部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流程。

一、干部任免前期工作

1、职位分析。在分析单位领导班子的基础上,根据职位需求,干部科及时提出调整配备的意见和建议,拟定干部任免工作预案。

公开选拔、公推直选等竞争性选拔须根据相关的规定程序制定专门工作方案。

2、初始提名。初始提名包括:县委、县委组织部根据工作需要直接提名,单位党组织推荐提名,领导干部按规定实名推荐提名,其他形式推荐提名。

3、沟通。因职位空缺等原因需要调整干部,由单位党组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和干部科进行充分沟通,形成初步意见。领导班子换届、重要岗位或批量干部的调整,应由单位党组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向部领导作专题汇报。

4、向分管副部长汇报。干部科向分管副部长汇报与单位党组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沟通形成的初步意见。部管副科级以下干部经分管副部长同意后,转9步;备案管理干部经分管副部长同意后,转19步。副科职和正科级以上干部经分管副部长同意后,形成《向部长汇报建议启动的干部事项》,有初始提名人选的准备《干部任免审批表》。

5、向部长汇报。分管副部长向部长汇报,干部科提供《向部长汇报建议启动的干部事项》《干部任免审批表》。同意后,形成《向部长办公会汇报建议启动的干部事项》。

6、部长办公会酝酿。部长办公会酝酿是否同意启动该干部事项,干部科提供上会材料:《向部长办公会汇报建议启动的干部事项》、《干部任免审批表》。同意后,形成《向书记汇报拟启动的干部事项》。

7、向书记汇报。部长向书记汇报,干部科提供《向书记汇报拟启动的干部事项》、《干部任免审批表》。经书记同意后,方可启动干部推荐考察等程序。其中,换届人事安排方案、大批量调整干部方案、正职干部的调整,应根据书记意见向县委重要干部人事工作协商小组汇报经原则同意后,方可启动。重要干部调整应与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沟通。

8、向市委组织部汇报。需事先征求市委组织部意见的职位,根据县委重要干部人事工作协商小组的意见,与市委组织部沟通,征得市委组织部同意后方可启动。

二、民主推荐

9、准备民主推荐材料。干部科就民主推荐的有关事宜(人选范围、资格条件、参加推荐人员范围等)与单位党组织进行沟通,由干部科准备或委托单位干部人事部门准备民主推荐相关材料,主要包括会议推荐讲话稿、民主推荐表、干部名册等。委托单位准备的材料须经干部科审核同意。

10、会议投票推荐。召开民主推荐会议进行会议投票推荐。领导班子换届和选拔正职领导干部时,民主推荐会议由县委组织部主持;个别选拔其他干部时,民主推荐会议可由县委组织部主持,也可委托单位党组织主持,干部科派人参加。民主推荐票的回收和统计由干部科负责。

11、个别谈话推荐。个别谈话推荐在会议投票推荐后进行,会议投票推荐票数相对集中(40%以上)时,个别谈话推荐可结合考察工作一并进行。

12、报告推荐结果。填写民主推荐结果报告单,附得票集中人选的《干部任免审批表》,向分管副部长汇报,其中,领导班子换届和主要领导班子成员的推荐结果须向部长汇报。如果两次推荐结果比较分散,根据部领导意见,决定是否进行二次推荐。

13、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根据推荐情况,干部科综合分析提出考察对象初步人选,报经分管副部长和部长同意后与单位党组织沟通,由单位党组织研究呈报考察对象(会议推荐得票40%以上,个别谈话推荐结合考察一并进行的单位不呈报考察对象)。

试用制干部到期直接确定为考察对象进行转正考察。

三、组织考察

14、征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干部监督科在接到干部科提供的拟考察人选名单后,迅速征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党政正职干部根据需要经部长同意后,可安排审计调查。

15、考察。干部科与单位党组织主要领导沟通考察工作方案后考察预告(个别谈话推荐与考察一并进行的不发考察预告),进行考察。考察结束后,形成《干部考察汇报提纲》、《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

试用到期干部的考察要对试用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或基本称职票与不称职票之和超过40%,经考察不胜任试用职务的,延长试用期半年或取消试用任职。

16、向分管副部长汇报考察情况。干部科向分管副部长提供《干部考察汇报提纲》、《报部办公会讨论的干部名单》

17、向部长汇报考察情况。干部科向部长、分管副部长提供《报部长办公会讨论的干部名单》、《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部长同意后,通知单位党组织呈报干部任免材料。县管干部征求分管县领导意见。

四、单位呈报任免材料

18、单位党组织呈报干部任免材料。干部科就考察情况和呈报人选、职务等有关情况与单位党组织沟通,单位党组织根据推荐和考察情况召开党组(党委)会,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班子正职和交流提拔干部的任免意见由组织部建议)。呈报材料包括:(1)党组(党委)请示;(2)党组(党委)会议纪要; (3)会议讨论记录复印件; (4)民主推荐或民主测评情况;(5)干部任免审批表; (6)现实表现材料及电子文档;(7)新呈报为部管干部的,同时报整理后的干部档案。干部科在接收单位呈报的干部任免材料时,要认真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应退回呈报单位按要求重新呈报。

协管干部由市主管单位党组织向县委(县委组织部)来函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材料包括:征求意见函、干部任免审批表、属于提拔任职的附干部考察材料。

五、部长办公会研究

19、部长办公会讨论。干部科提供《报部长办公会讨论的干部名单》《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单位呈报的任免材料等;干部监督科提供拟任人选征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情况和有关举报的调查核实材料。会议研究同意后,形成《向书记汇报拟提请县委研究的干部事项》。

对试用转正干部、部管干部和协管干部,则形成《关于XXX等同志职务任免的请示》报书记审批,其中协管正职干部还须根据书记意见征求县长、分管县领导意见;协管副职干部征求分管县领导意见。书记同意后,试用转正干部转29步,部管干部转26步,协管干部回函。

六、征求有关领导和部门意见

20、任前备案。以县委管理为主,但需要报市相关部门任前备案的干部任免(县纪委常委,乡镇党委书记,县委政法委、县总工会、县公安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统计局等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按规定应征求市相关部门意见。

按照《四项监督制度》中规定需要向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报批的或报告的事项,应按规定向市委组织部专题报告。

各单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按规定征求县纪委意见。

21、向书记或县委重要干部人事工作协商小组汇报干部事项。换届人事方案、大批量调整干部方案、正职干部的调整,根据书记的意见向县委重要干部人事工作协商小组汇报,其余干部调整根据书记的意见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提供《向书记汇报拟提请县委研究的干部事项》《向县委重要干部人事工作协商小组汇报拟提请县委研究的干部事项》《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同意后,形成《呈报县委讨论文件组呈〔XXXX〕XX号目录》《关于XXX等同志职务任免的请示》《常委会决定干部任免表决票》《常委会决定干部任免表决结果》《干部事项征求分管县领导意见表》。

22、征求分管县领导意见。提供《干部事项征求分管县领导意见表》。

七、呈报县委讨论决定

23、向市委组织部报告。召开县委常委会之前,由干部监督科向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报告,邀请市委组织部派人列席县委常委会。

24、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呈报讨论材料包括:《呈报县委讨论文件组呈〔XXXX〕XX号目录》《关于XXX等同志职务任免的请示》、《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常委会决定干部任免表决票》《常委会决定干部任免表决结果》。会议讨论情况由干部科长记录,会议结束后,参加汇报的副部长在《关于XXX等同志职务任免的请示》上签署县委常委会议决定意见后交干部科存档。

25、县委全委会票决。根据县委常委会的决定,对镇场区和县直部办委局党政正职的任用,须提交县委全委会票决,全委会闭会期间,书面征求县委委员意见。票决或征求意见的结果如不影响任职,则向书记报告,如影响任职,则根据书记意见向县委常委会报告。

八、办理任免手续

26、任前公示。与单位主要领导通报常委会决定,根据任前公示制的相关规定对相关拟任职务进行任前公示。干部科向干部监督科提供任前公示的相关材料。干部监督科将公示期内收到的举报件报分管副部长、部长同意后,派专人核实,并根据核实结果提出是否影响任职的建议。对建议取消任职的,根据部长意见,分别向书记和县委常委会汇报。

27、向人大、政府、政协通报常委会决定。提供《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干部事项》给人大、政府、政协党组各1份。

28、任前谈话。公示结束后,按照干部谈话的相关规定,书记或部长、副部长同调整干部谈话。干部科做好谈话的有关衔接和记录工作。

29、印制任免文件。干部科按照拟文的规定印制任免文件。

30、履行有关法律或章程规定的程序。需经过法律或章程规定程序任免的干部,按照有关法律或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

31、宣布任免决定。正职干部由部长或分管副部长到单位宣布,干部科准备相关材料;其他职务如是本单位(系统)内部人员的,委托单位党组织主要领导在单位一定范围内宣布任免决定;交流任职的,交接单位双方到组织部接送,委托任职单位党组织主要领导在单位一定范围内宣布任职决定。

32、任后备案。对按规定需要任后备案的干部任免(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台办主任、副主任,团委书记、副书记,妇联主席、副主席,残联理事长、副理事长,环保局书记、副书记和局长、副局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人防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在任免后的1周内向上一级有关部门报送备案材料。

九、干部材料分发和归档

33、分发文件。按照发文范围,在宣布任职后1周内及时分发任免文件。

34、信息上网。宣布任职后,干部科应及时将干部任免信息在XX宣传网,干部科应及时更新维护县管干部信息库信息。

35、任免材料归档。宣布任职后,干部科应在30天内将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放入干部档案。

36、文书材料归档。干部科留存的文书材料包括:

1、任免文件及相关材料:干部科办理的任免文件、单位呈报材料、民主推荐或民主测评结果、征求有关领导和部门意见的材料、以及有关举报问题的调查核实材料等。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篇5

社会主义历程的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干部任用条例》作为党的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成果,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科学的用人思想。它所规定的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严密的程序、严格的纪律为我们选好人、用好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可以说是否不折不扣地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精神和要求选任干部,是检验各级党委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干部路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各级党委作风和形象的重要标志。只有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才能切实把人看准、选准、用准,为党的事业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证党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干部任用条例》颁布以来,各地各部门在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级党委(党组)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选拔任用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使领导干部队伍的结构有了较大改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从总体上保持了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的格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对《干部任用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各地各部门开展得不够平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不够严肃认真的问题,选拔干部失察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地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仍然是个薄弱环节。为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效监督机制,五河县委组织部成立了调研组,制定了调研方案,下发了调研问卷,并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查询资料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干部任用条例》是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在新的形势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以《干部任用条例》为武器,强化监督措施,切实提高干部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一、关口前移,强化任前监督

要提高干部监督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从源头上防止干部选用上的不正之风,必须树立起全过程监督的意识,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系统工程,要防止选人用人失察失误,就要从干部选拔过程的若干环节入手,抓好任前监督,突出把好“五关”:一要把好学习关。学习《干部任用条例》是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习好、领会好,贯彻落实才会坚决,严格执行才会自觉,干部监督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强化任前监督首先要在学习《干部任用条例》上下功夫,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好《干部任用条例》。首先,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没有学习《干部任用条例》的自觉性,就不会有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意识,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就难免会有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出现用人不当和用人失误的现象。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好《干部任用条例》,掌握《干部任用条例》的基本内容,熟悉干部任用工作的原则、标准和程序,以作出正确的干部工作决策和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其次,组织人事干部要认真学。组织人事部门所担负的干部工作职责及其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组织人事干部必须对《干部任用条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把握。如果不深入学习《干部任用条例》,对《干部任用条例》仅仅满足于一知半解,就不可能给党委当好选人用人上的参谋。因此,组织部门必须把学习《干部任用条例》作为组织工作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共同研究探讨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的具体措施。每一位组织人事干部,不仅要牢记《干部任用条例》的条文,精通《干部任用条例》的内容,而且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深层次问题。第三,人民群众要了解。人民群众对干部工作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只有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了《干部任用条例》的主要精神和具体内容,才能使他们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要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开设讲座、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在新闻媒体开办专栏等形式,形成学习宣传《干部任用条例》的良好氛围,奠定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的社会基础。二要把好标准关。要按照《干部任用条例》明确的任职资格、条件严格选拔任用干部,始终坚持标准不走样,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决防止和纠正重才轻德的现象。三要把好程序关。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切实做到“五不”,即未经民主推荐的人选,组织人事部门不列为考察对象;未经组织人事部门考察的人选,党委(党组)不讨论;呈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上级组织部门不研究;常委会没有2/3以上成员到会的,不研究干部任免问题;常委会表决时未获应到会成员半数以上同意的,不通过。四要把好材料关。建立健全干部任免材料审查把关制度。对报来的干部人事任免材料必须具备“七要素”,即任免理由、职数情况、民主推荐结果、是否经过相应院校培训、是否有在基层两年以上锻炼的经历、分管领导意见、党委(党组)讨论意见。对报送的材料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审查、把关。不符合要求的该补办的补办,该退回的退回。五要把好公示关。“官之贤否,问之于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怎么样、能力水平如何、政绩突出不突出,群众心中有杆秤,《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对提拔的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先让群众审一审,这是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方式之一。

二、明确职责,强化责任监督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包括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干部监督工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保证这项工作取得实效,不仅要明确干部部门的责任,还要明确监督部门的责任,双管齐下,互相约束,强化责任监督。《干部任用条例》对于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以及责任追究都作了明确规定。强化干部监督必须以此为依据,根据不同的责任主体,认真完善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重要环节的责任制,进一步落实责任追究,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纪律规定,把责任追究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实行推荐干部责任制。选拔任用干部,首先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对象,这是选拔任用干部的第一关,又是做好整个干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明确责任。民主推荐由同级党委(党组)或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主持,民主推荐干部责任的主体是被推荐对象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下级党委(党组)组织的民主推荐负有监督指导责任,参与指导下级党委(党组)民主推荐的负连带责任;负责组织、监票、计票的负主要责任;党组织推荐干部,责任主体是推荐单位的党委(党组)书记,其主要责任是如实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推荐情况,对民主推荐、班子集体研究和推荐结果全过程负责。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推荐干部,责任主体是推荐者本人,必须写出署名推荐材料,说明推荐理由。对领导干部个人或单位推荐的人经考察发现有严重问题的,要追究推荐人或单位主要领导人的责任;民主推荐的组织者不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办事,不向上级党委如实汇报推荐情况,或者向外泄露推荐情况的,对主要责任者给予批评教育或通报批评;情节较重或造成用人失实失误的,要依照《处分条例》给予纪律处分。

二是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干部考察是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的全面了解,这对选准用好干部起着关键作用。考察不准必然造成用人失误。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考察责任制,建立严格的干部考察登记制度,对每次考察工作的情况如考察人员姓名、考察时间、谈话人数和名单、考察结果、有无需要特别说明的重大问题等都要记录在《干部考察登记表》上;考察组成员必须严格遵循考察工作的基本程序,遵守干部考察保密纪律;考察材料要客观公正地反映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和优缺点,并在考察材料上署名;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考察工作负领导责任;部长办公会应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应对其结果负责;考察组执行考察任务,考察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对考察对象作客观公正的评价,负责地写出署名考察材料,如实向派出部门汇报。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如实向考察组反映情况,对自己的谈话内容负责。因考察失实而导致用人失误的,要追究考察组长和有关人员的责任。纪检、监察、审计、计生等审查部门要对考察对象在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计划生育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对有关结论要出具有效证明或写出审查材料,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要追究责任。

三是实行决定任免干部责任制。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这是干部任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责任主体是党委(党组),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书记办公会主要责任是对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前的程序和资格把关。党委(党组)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要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要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到会人员要认真听取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各自分工所掌握的情况,认真负责地对任免事项发表明确意见,对自己分管系统或单位的干部的问题不了解者应视为失职,知情不报或有隐瞒者应以渎职论处。对任免事项意见分歧较大或有重大问题不清时,要暂缓作出决定。党委(党组)研究讨论干部任免时,凡是表示同意提拔的,都应承担相应责任。通过建立完善工作责任制,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科学和准确,更好地体现民主和民意。

四是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干部任用条例》对党委(党组)赋予了干部任免权,也赋予了监督的义务,它明确了党委(党组)及其领导成员按干部管理权限监督检查所在地区或部门、分管部门和联系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落实所应承担的领导责任。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及具体监督工作的监督责任,按照干部管理权与监督权相一致的原则,一级抓一级地抓好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责任的落实,对于疏于管理、不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或检查不严格,发现问题未及时制止纠正,甚至发现下级部门有严重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选任干部的行为,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或查案不深,处理不严,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部门的责任。

三、突出重点,强化一把手监督

一把手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工作负有全面责任,在用人问题上有很大的发言权,对管理权限内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加强对一把手选人用人的监督,既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把手能否按《干部任用条例》正确行使用人权,不仅关系到干部能否选得准,用得好,而且关系到用人导向,影响一个地区或部门干部工作的风气,因此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重中之重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第一,上级一把手应加强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位高权重,要监督其选人用人问题难度大、责任重,应当采取一把手监督一把手的办法,以权制权。一把手抓好干部选用监督是《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而对下一级一把手的监督既是对工作负责的需要,又是关心爱护的体现。要把监督一把手行使用人权问题作为监督的主要内容,作为抓下一级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定期不定期地找一把手开展有针对性地谈心活动,及时提醒、打招呼、敲警钟。防止因用人问题影响班子团结、影响发展大局。特别是对有群众反映的一把手更要及时进行诫勉谈话,诚恳地指出问题,帮助吸取教训,防止用人不正之风的出现。

第二,要健全一把手的监督制约机制。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从推荐、考察、决定任免等重要环节上明确一把手的权力与责任,要建立健全有关一把手用人监督工作的规章制度,使之经常性、制度化;纪检和组织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一把手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的专项检查,看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是否按程序办事、是否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否带头遵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十不准”纪律、是否带头发扬民主选拔任用干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要充分发挥班子内部的监督作用。一把手与班子成员一起共事、一起工作,相互间比较熟悉、比较了解,对一把手行使用人权存在的问题最先知道、比较清楚。必须发挥班子内部的监督作用,大力倡导民主氛围,建立健全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的科学机制,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过程中实行票决制,使每位班子成员都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使权利。坚决反对和防止一把手个人说了算,更不能搞临时动议,不能以书记办公会代替常委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切实增强内部监督的效果。

第四,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群众监督是最有力的监督,必须进一步扩大民主,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要经常公开举报电话、开通网站,积极接受并认真处理群众的投诉和举报问题,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继续实行和完善任前公示制、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和考察结果通报制,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的力度,探索“直选”、“双推双考”等形式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一把手在任免干部过程中的决策权和“影响力”。

四、搞好检查,强化职能监督

开展《干部任用条例》监督检查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结、指导和纠错过程。为了强化这一职能,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03年6月颁布实行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监督检查办法》),《监督检查办法》具体规定了监督检查的原则、对象和内容、检查方式,并强化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日常监督,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的纪律和责任。实践证明,对《干部任用条例》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有效办法,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为了使《监督检查办法》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必须提高监督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检查制度,强化监督效能。

一要提高干部监督队伍的素质。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保证监督的时效性和超前性,就必须提高干部监督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时刻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得起考验、挡得住诱惑。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各种相关的法律知识,精通党纪政纪法规;要系统学习好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尤其要学习好、领会好《干部任用条例》,掌握熟悉内容,切实成为干部监督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加强纪律作风素质的培养,恪尽职守,公正廉明,依章办事,不徇私情,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反对弄虚作假、言行不一;坚持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反对好人主义、阿谀奉承,坚持和发扬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作风,反对、敷衍塞责,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住“委屈”,把得住“原则”,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篇6

一、明确职权,界定乡局一把手在用人问题上的权力范围与责任

乡局党政一把手的用人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上一级党组织,他有所在单位领导班子人事调整的建议权和推荐权;二是在本乡镇或本部门,他有中层及以下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权和决策主导权、集中权。这些权力是由其在领导班子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有职无权,难以发挥一把手应有的作用。有权无责,权力就会缺乏约束,为此我们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制度。

一是推荐责任制。乡局一把手向上级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和资格要求,写出书面署名推荐材料,并说明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建议使用方向和推荐理由。如被推荐人政治或经济等方面有不良反映,不如实、准确地向组织介绍干部的有关情况等,都要视责任大小、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近年,结合乡镇党委、人大换届,都要求党委、政府、人大主要负责人填写人事推荐责任书,署名全额推荐领导班子成员建议人选。某乡党委书记推荐了1 名组织委员人选。考察组在考察时发现,该同志在经济问题上议论较多,及时给予提醒并讲清了推荐的政治责任和工作纪律。作为组织推荐的,要履行规定的工作程序,推荐本单位的优秀人才,并由一把手承担主要责任。

二是决策责任制。讨论干部任免,应充分听取考察组的意见,会前进行充分酝酿,并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决定。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在调动前突击提拔干部的,不按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干部的,明知干部存在问题、迁就照顾提拔任用的,或分歧较大、有争议,未经充分讨论急于决策、造成用人失误的,都要追究一把手的纪律责任。

二、规范掌权,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按规定程序运行

没有程序,就没有秩序。程序是规范选人用人行为的基本依据。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运作,才能减少用人的随意性。《干部任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基本环节都作了具体规定,使干部工作有章可循。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好“四关”:

一是坚持群众公认,把好推荐关。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经程序。自1989年开始,每次换届、干部个别调整必先进行网群众推荐,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坚持群众举荐与定向推荐相结合,会议投票推荐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对推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没有一定民意的不得列为后备干部,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把好考察关。干部任用必须建立在深入考察、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没有经过考察,虽经考察、但考察不认真,或有些问题还未完全弄清的,一律不得提交党委会讨论。建立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要全面深入,既要看工作实绩,也要看品德作风,既要了解其在本单位的表现,也要了解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使考察真正起到把关的作用。

三是坚持集体研究,把好决定关。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积极试行票决制,努力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不得临时动议,不搞“一言堂”。做到未经组织部门考察不讨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缺席不讨论,没有充分时间听取介绍和研究不讨论,进一步健全党委讨论干部任用的集体决策制度。

四是坚持按章办事,把好材料关。干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原始档案资料,具有执行依据、文件基础、日后查考等作用。对于乡镇和部门呈报干部任免材料不完整、程序不规范的,一律不予受理或要求重新办理。同时对民主推荐、考察材料、任免行文、会议记录等都统一格式要求,并经常进行检查,确保调整、任用干部的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痕迹、有依据。

三、合理制权,加强对乡局中层干部的宏观管理

在加大上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对乡局中层及以下干部宏观管理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程度,使一把手的权力运作与制约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强有力的制衡关系。

1、实行中层干部任职预审制度。在任命前,乡镇和部门党委(党组)要把单位人员编制、职位设置、职数情况和拟任人员考察、推荐、研究等产生过程,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预报,经审核同意后正式任命。未履行预审程序的,经查核属实,一律宣布无效。这便于全面和及时掌握乡镇和部门的干部任用情况。对 二级局单位副职干部由市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打破干部部门所有,逐步实现重点岗位中层干部的交流和轮岗。

2、积极推进干部任用制度改革。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阳光操作。从1997年开始,我市网在乡局党政机关全面推行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公开竞争职位、任职条件,公开工作程序、公开测评推荐结果和考试成绩。通过个人自荐、文化考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等程序,择优聘用机关中层干部。积极试行村委会成员“公推直选”,让群众广泛参与,由群众直接选择,改变了过去”上面定人头,下面举拳头”的现象。

3、加大乡局党政一把手的交流力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新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对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也有利于他们放开手脚,开展工作。目前,全市乡镇党政一把手有64.1%实现了易地任职。

四、监督用权,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

1、把干部监督寓于日常管理教育之中,增强乡局级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今年,我们在乡局党政一把手中先后集中开展了“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思想笔谈和谈心活动,教育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自控能力。带头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办事。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篇7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开选拔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本办法所称的公开选拔,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报名,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党政领导干部。

第三条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必须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

第四条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在核定的编制和领导职数限额内进行。

第五条公开选拔工作一般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制定工作方案;

(二)公告(简章);

(三)报名与资格审查;

(四)笔试;

(五)面试;

(六)民主推荐;

(七)组织考察;

(八)党委(党组)讨论决定;

(九)公示;

(十)办理任职手续。

因情况特殊,经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同意,程序可以适当简化或调整。

第二章酝酿和准备

第六条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对适宜公开选拔的职位,向党委(党组)提出建议。经党委(党组)同意后,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制定方案前,要进行调查研究和职位分析,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选拔职位的层次、特点、人才分布情况,合理确定选拔范围和资格条件,选择恰当的选拔程序和遴选方式,编制简章。

第七条明确工作机构。公开选拔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必要时可成立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

第八条动员部署。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运用适当方式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第三章公告、报名和资格审查

第九条公告(简章)。通过新闻媒体等方式公告(简章),公告(简章)内容包括选拔的职位以及职位说明、选拔范围、报名条件与资格、选拔程序、遴选方式、时间安排和监督办法等。

第十条组织报名。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动员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名。报名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报名登记表并提交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资格审查。按照公布的报名条件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者准予参加笔试。资格审查合格人数与选拔职位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0:1。

第十二条通知考试。通知资格审查合格人员参加考试。对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应当告知本人。

第四章笔试

第十三条命制笔试试题。笔试命题以中组部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为依据,主要测试应试者对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试内容包括公共科目知识和专业科目知识,根据职位要求合理确定公共科目知识与专业科目知识权重比例。

命制试题应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位特点和要求进行,增强命题的针对性。试题一般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题库中提取,也可以组织专家届时另行命制。

第十四条笔试与评卷。统一组织资格审查合格人员在指定场所采用闭卷方式进行笔试。评卷应组成评卷专家组,集中封闭进行。

第十五条综合素质测试。根据需要,可以对应试者进行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能力水平、专业知识等内容的综合素质测试。

第十六条确定面试入围人选。笔试或综合素质测试结束后,有条件的,应允许考生查询本人成绩。按照公告(简章)规定的比例依次从高分到低分确定进入面试选拔的人选,并予公告。

第五章面试

第十七条确定面试方式。面试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演讲答辩、文件筐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面试。

第十八条命制面试试题。命制试题前,应进行职位分析,根据职位特点命制试题。可以采用自主命题、委托命题或自主、委托命题相结合等方式。

第十九条组织面试。面试由面试小组负责实施和评分。面试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等人员组成,每个小组一般不少于7人。面试前应对面试小组成员进行培训。面试时,每位面试小组成员对应试者打分并署名,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分确定面试成绩。同一职位的面试应由同一面试小组进行。也可以安排其他人员旁听参与评审打分或进行民意测验。

第二十条确定考试阶段综合成绩。根据笔试、面试成绩和公告(简章)规定的方法、比例计算应试者的综合成绩,依次从高分到低分确定进入民主推荐的人选,并予公告。

第六章民主推荐

第二十一条制定民主推荐方案。根据职位特点与要求,明确民主推荐的原则、方法、参会对象、计分规则和时间地点。参加民主推荐大会人员一般应由有关方面的领导干部、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选拔职位单位干部职工代表等有代表性的知情人士组成。

第二十二条召开民主推荐大会。向参会人员发放公开选拔公告(简章),民主推荐表和被推荐人员名册、情况表。有条件的,可现场播放被推荐人员的电子影像资料,也可以让被推荐人员当场陈述发言,进行自我展示。组织与会人员填写民主推荐表。根据选拔职位的特点,可以采取一轮推荐或多轮推荐方式。如进行多轮推荐,则被推荐人员前轮推荐结果应向参会人员公布。

第二十三条确定综合成绩。按照公告(简章)规定的方法、比例对考生笔试、面试成绩和民主推荐结果进行加权计分,确定应试者的综合成绩,依次从高分到低分确定进入下一轮的人选,并予公告。

第七章组织考察

第二十四条确定考察人选。按照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和公告(简章)规定的比例,根据综合成绩确定考察人选。列入考察对象的人选数,应当多于竞争职位数。

第二十五条考察准备。制定考察工作方案,成立考察组。同一职位的考察对象应由同一考察组进行考察。考察组在进行考察前,应事先与考察对象所在地区和单位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联系,沟通情况,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第二十六条考察预告。考察工作开展前,将考察对象的简要情况、考察时间、考察组联系方式等,向考察对象所在工作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预告,并予公布。

第二十七条组织考察。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选拔职位的特点,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通过考察,对考察对象是否适合和胜任选拔职位要求作出评价。如条件允许,可将考察情况分项量化计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考察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考察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进行。

第二十八条形成考察材料。包括单项考察材料和综合分析比较材料。

第八章决定任用

第二十九条研究提出任用建议。考察组根据综合成绩和考察情况,提出人选排名的初步意见,向派出考察组的组织(人事)部门汇报。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每一职位的拟任用人选或推荐人选,可以等额,也可以差额。

第三十条作出任用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用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人选。

党委(党组)集体讨论认为无合适人选的,该职位选拔可以空缺。

第三十一条任职前公示。对决定任用的干部和决定推荐、提名的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在7天以上。对辖区外的公示对象,可以委托所在地区和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公示。

第三十二条办理任职手续。公示后,没有发现影响任用的问题和不良反映的,办理任职手续或者按照有关规定推荐、提名。其中,属于试用期对象的,实行一年试用期。

第三十三条公布选拔结果。一般应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向社会公布公开选拔任用的结果。

第九章纪律和监督

第三十四条严肃公开选拔工作纪律。公开选拔工作要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规定的内容、程序进行;报考人员要自觉遵守公开选拔工作的有关规定,服从统一安排;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干部人事工作纪律,严格执行保密规定。

第三十五条加强对公开选拔工作的监督。要安排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对公开选拔工作实施全程监督,确保客观公正。公开选拔工作每个阶段的结果,应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篇8

论文关键词: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监督

监督,《辞海》解释为监察、督促。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监督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延伸。当今,监督是指对不正之风进行斗争和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已成为民主或民主政治的重要范畴。如何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进行监督?就是个人或组织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和制约。

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必须扩大民主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程序贯彻了原则,体现了标准,是规范选人用人行为的基本依据。把人选准用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把民主监督落实到选人用人的每一个程序中。

1.坚持“群众公认”

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要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以群众公认来评价人的优劣和功过是非。一是要多倾听民声。要努力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让群众参与,确保群众畅所欲言,行使民利。一个忠诚实践“三个代表”,有较强工作能力,为民办实事的人,自然会受到群众的好评。而一个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能力水平一般的人,决不会被群众所信任。二是充分尊重民意。选拔任用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要按标准认真审查推荐人选,达不到规定资格、条件和得票较少的不准列为考察对象。得票数不在前列,又无充足理由的,未经集体研究的,均不得列为考察对象。做到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的不提名;没有经过组织考察不上会;没有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不作决定;集体讨论时多数人不同意不能通过;没有经过依法任免的要责成其改正,杜绝临时动议。三是不准变通程序。要把民主推荐作为确定考察对象的必经程序;把民意测评和民主评议作为考察对象的必备环节;把推荐结果作为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严格履行程序,把监督的关口前移,上一道程序没完成不能进入下一道程序,做到履行程序不变通(即坚持程序一步不缺;严守程序一步不错;操作程序一步不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才能使《干部任用条例》程序真正成为不正之风不可逾越的屏障。

2.严格“民主推荐”

《干部任用条例》对选人用人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民主推荐。一是赋予群众“四个权力”。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实际上是对选准人用好人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人的德才素质如何,关键是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凡是未经群众推荐的人坚决不用;凡是大多数群众拥护的,要大胆提拔;凡是大多数群众有意见的,要认真对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才能有效避免“少数人选人”的现象,腐败现象就能得到更有效的抑制。二是要强化监督的职能。要严明考察纪律,强化监督的职能,做到准确规范。在提交党委讨论前,要征求监察部门的意见,监察部门依据考察办法对考察程序,建议拟任人选的情况等予以审核,并提出明确的意见。在行使监督的过程中,要严格按标准执行,做到有错必纠,有漏必查,执纪必严。三是不准随意指名推荐人选。企业领导个人推荐人选,必须署名书面推荐材料,客观公正介绍被推荐人的情况;不准指名确定考察对象;不准推荐本人的配偶、子女、直系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准私自设置附加条件,个人引导推荐和随意缩小或改变推荐范围。考察对象必须在推荐票较多的人选中产生。

3.畅通“民主渠道”

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开辟和顺通群众监督和反映意见的渠道,发挥监督的作用。一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为标准。把选人用人与群众推荐、民主评议统一起来,对任免事项分歧较大或群众反映的问题还未调查清楚的,应暂缓作出决定,对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一律不得提拔任用。群众才会知无不言,才能去伪存真,真正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的优秀人才推荐出来。二是要规范决策程序。在群众推荐的基础上,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充分酝酿、讨论决定”等程序。用《干部任用条例》来规范具体操作程序,掌握选准人用好人的方法,强化对用人决策的监督,既要防止不按程序办事,使制度形同虚设;又要防止“认认真真走过场”,置程序于不顾。三是要加大选拔任用的透明度。要把人选准用好,就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广泛吸取群众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把党的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标准交给群众,把选拔的职位、条件向群众公开,把拟任人选的情况介绍给群众,使群众心中有数,让群众有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调动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积极性,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对推荐人选的德才和政绩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必须健全机制

有效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杜绝选拔任用干部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克服重提拔、轻监督和无管理的倾向,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权责明晰、简便管用、惩诫有力、协调统一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的制度规范体系。

1.健全科学的考察监督机制

在选人用人的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程序不健全或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关。再好的监督机制,都由人来执行。一是不断完善考察方法。要探索有效考察方法和途径,采取个别谈话、征求意见、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调查核实、考核面谈等方法,延伸拓展考察拟任人选范围和内容。通过实地考察等方法广泛深入了解情况,既能听其言,又能察其行,还能知其德;通过个别谈话等方法,能使职工畅所欲言,说出对拟任人选的真实看法。二是重视平时考察积累。选人用人并非一定要在任前进行集中民主测评和考察,突击考察人为因素较多,反而不能全面真实评价一个人。要避免任前集中考察种种弊端,把年度民主评议党员的结果、评选优秀共产党员的材料、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的结果、年终评比先进工作者的材料等汇总于组织部门,以求知其优劣长短,才能客观真实反映拟任人选的工作能力、自身素质和领导水平。三是注重考察有否发展潜力。拟任人选被推荐为晋升者,则把平时考察材料与任前考察材料联系起来分析取舍,要坚持显绩和潜能相结合,考察拟任人选要看其已干出的实绩,更要看这些实绩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否有益,不仅要看他已显示出来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还要看理论储备、思想涵养等潜在因素,以当好“伯乐”选好“千里马”。

2.建立规范的绩效考评体系

根据《干部任用条例》要求,把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内容作为考评拟任人选素质的重要依据。一是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考评内容,以实绩为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按(2∶2∶1∶4∶1)的权重赋分(总权数10)进行分解,采用量化指标,对照评价标准,对每一小项都赋以适当分数进行定量考核。对被考评拟任人选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效益和工作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综合效绩评价。二是用科学的评价手段。要吸收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心理测评技术及统计分析方法,将定量、定性的考核结果,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将所有被考评拟任人选的评价得分划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大类,评价其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三是考评内容实行“评分制”。考评既看分数又不唯分数,一切用事实说话。避免评委在评分中只凭“印象”打分,影响评分的客观性;消除群众在评分中“随意”和“感情”打分,影响民意的真实性,才能有效防止“高分者未必高能,绩优者未必高能”的错位现象。

3.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公开公正没有“内定”,只有平等竞争;没有特殊例外,只有一视同仁;没有关系照顾,只有惟才是举。一是要公开公正。公开才能保证公正,公正才能平等竞争。它是选人用人中重要的民主取向、题中之义。要把拟任人选的资格条件、笔试面试、考察考核、任前公示等方法步骤,该公开的都予以公开,不搞“暗箱操作”,以扩大拟任人选的透明度,让群众能更多地参与和监督。二是要竞争择优。要以民主化和制度化为基础,以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手段,把公开、平等作为竞争和择优的必要条件;把民主推荐、任前公示作为公开、平等的重要形式,使之交互发挥作用,为广大“愿为者”、“能为者”和“有为者”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三是要保证公正。在考察拟任人选过程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实行考察预告和公开考察制度。每一个环节都有纪检监察人员参加,开设监督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经查实,没有问题的,大胆使用;查有问题的,认真处理,并把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群众,使公开选拔工作始终在健全的监督机制下运行。

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必须把握标准

考察准确,任用才能得当;考察失真,任用必然失误。为解决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问题,必须拓宽选人视野,实行标本兼治,减少用人失察,提高干部考察的真实性。

1.把握标准注重实绩

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全面考察拟任人选的德、能、勤、绩、廉,确保拟任人选在思想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等方面符合任职条件。一是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当今,要注重选拔任用政治清醒、信念坚定,善于学习、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坚持原则、弘扬正气的人。同时,要注意发现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对那些不顾大局、不讲原则、吹捧逢迎、见风使舵、争名夺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跑官要官的人,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而且要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二是准确评价实绩能力。实绩是拟任人选“德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和综合反映,是衡量拟任人选综合素质高低的尺度。求真务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工作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狠抓落实,务实求效。把能否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标准来检验拟任人选的思想素质和驾驭能力。三是分析实绩环境条件。要用辩证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来评价拟任人选的实绩、能力和水平。既要看当前工作的成绩,又要看过去的基础;既要看办事能力,又要看创新和决策能力。注重实绩,分析与实绩相关的因素和条件,透过实绩表象,看实绩本质,更重要的是检验它实与不实,才能对拟任人选作出客观的分析和公正的评定。

2.明确环节全程公开

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考察程序,客观公正评价拟任人选的德才表现,把民主推荐作为确定拟任人选的必经程序;把考察预告作为拟任人选的事前监督;把民意测评作为拟任人选的必要手段;把推荐结果作为拟任人选的重要依据。一是要加大公开选拔的力度。把选拔的标准交给职工,把任用的职位公布于众,实现考察工作的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在公选过程中做到“五公开”(公开职位、资格条件、报名人数、工作程序和选拔结果),把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等每个阶段的结果通过《长兴发电报》等媒体和0a公告,让群众监督。二是要优化全程监督的方法。在全程监督的方法上,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的核心作用,又要注重其他监督部门的协调配合;既要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的监督,又要抓好选人用人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督网络,形成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专职机构监督,既有组织部门监督,又有群众举报监督,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置于法纪的有效监督之下。三是要对考察材料负责。坚持在考察拟任人选过程中,本着对企业负责和对本人负责的原则,对考察结论要有事实根据,考察后要公开考察结果。通过公示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加以修正和完善,使考察材料更能准确反映出拟任人选的真实面貌,才能真正掌握了拟任人选的真实情况。

3.拓宽途径延伸考察

一个人的生活圈、社交圈和状况,是反映拟任人选的思想境界高低的标尺。人前人后两个样,不能用;上班下班都称好,才够格,要做好“八小时以外”的延伸考察。一是要拓宽考察途径。要听取拟任人选的领导和同事的意见,还要广泛听取职工反映的情况;不仅要考察其工作圈的情况,还要考察其生活圈和社交圈的情况;不仅要考察其自身表现情况,还要考察其家属(子女)的表现情况。二是要考察其生活圈。如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们的道德观念都趋向多元化,面对物欲横流的生活之潮和纷繁复杂的市侩之风,很多人往往把持不住自己。应着眼于五看:看生活作风是否正派,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经济状况是否正常,邻里关系是否融洽,业余爱好是否健康。三是要考察其社交圈。要注重深入了解知情人,它是全面了解拟任人选的一个重要渠道。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难想象一门心思搞歪门邪道的人,能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应着眼于三看:看其交友择友中表现出的社会观念,看其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看其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公德。

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必须落实责任

监督要综合运用党内、法规、群众、舆论等监督,在选人用人等各个程序上,实行全过程监督,落实层层责任制。

1.构建权责相宜的目标责任制

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主体包括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党员、干部和群众。一是明确各自的职责。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任用条例》,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检监察部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查处;干部监督部门就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监督信息进行交流和沟通;企业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向上级监督部门进行举报和申诉。二是完善目标责任制。通过构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主体目标责任体系,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操作实现具体化、规范化,使监督主体内部既有明确、科学的职能分工,又有密切、和谐的合作,把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监督主体整合为协调运转的有机系统。三是加强试用期的监督。加强对干部试用期间表现情况的监督,建立组织部门与试用期干部所在部门共同监督管理,制订试用期干部的工作责任制,明确监督管理的内容和责任。公开选拔的年轻干部一年试用期满,经组织考察称职的,履行聘任手续;不称职的,仍然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2.建立考察失责的追究制度

对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失真失实等问题,要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用人失察进行责任追究。一是对考察人员素质有要求。对考察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考察不细致,发现拟任人选有严重问题却隐瞒真相没有如实汇报;在考察中不广泛听取意见,只找个别人谈话,进行暗示、庇护、诱导,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利用考察之机为家属、亲友谋取照顾等价交换,以及泄露考察情况,影响企业领导班子团结等错误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二是明确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责任追究是追究用人失察、防范失真失实的重要措施,就是要从源头上堵住用人失察失误。要制定责任追究有关制度,对在干部推荐、考察和决定等环节中的责任主体、内容和认定方式作出具体规定,明确责任追究的组织实施,工作程序和纪律要求,本着“谁推荐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和“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处理。三要形成监督合力。健全监督体系,做到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职工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要落实监督责任,做到事前防范,预先设防。各级党委要对决定任免负责;组织(人事)部门要对《干部任用条例》程序和考察情况负责;纪检(监察)部门要对查处负责。

3.加强纪检监察的队伍建设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篇9

第一条为建立科学规范的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以下简称后备干部)工作制度,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我市实现率先发展需要的后备干部队伍,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工作规定》(中办发[2003]30号)以及省委、苏州市委关于后备干部工作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干部队伍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后备干部工作必须坚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有关原则,还应当做到:

(一)注重发展潜力,重视培养提高;

(二)坚持备用结合,实行动态管理;

(三)服从工作大局,统一调配使用。

第三条各镇、各部门后备干部名单应相对稳定,需要调整时应按规定程序进行,不得因领导班子调整而随意变动。

第四条新提拔领导干部,原则上应从具有一年以上培养期的后备干部中挑选;需从后备干部名单以外提拔的,应当说明情况。

第五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委管理的镇局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后备干部。

二条件和结构

第六条后备干部应当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同时还应当具备以下资格:

(一)正职后备干部,一般应当是同级副职。特别优秀、发展潜力大的下一级正职,也可以列为上一级正职的后备干部。

(二)副职后备干部,一般应当是下一级正职。特别优秀、发展潜力大的下一级副职,也可以列为上一级副职的后备干部。

(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第七条后备干部的数量一般按照正局(镇)职数1:1、副局(镇)职数1:0.5的比例确定。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的人选,一般不少于同级后备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八条后备干部以35岁左右为主体,30岁以下的应占总数的35%以上;少数比较成熟的可在40岁左右;个别特别优秀,近期可用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后备干部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应占70%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5%以上,并逐步达到10%以上。

第九条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应分别不少于总数的20%、10%。

第十条后备干部队伍应形成合理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既要有懂党务又懂政务的复合型人选,又要有比较熟悉经济、党务、意识形态、政法、科技、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外经外贸和城建规划等方面的人选。

三选拔

第十一条选拔后备干部的基本程序为:

(一)民主推荐。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由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也可由市委组织部主持。后备干部的考察人选,应当在民主推荐票数相对集中的人员中产生。各镇、各部门在向市委组织部上报后备干部初选名单时,应同时上报民主推荐情况。

(二)组织考察。对后备干部人选,由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思想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廉政情况、群众公认程度和发展潜力,注意了解其熟悉领域和主要专长。后备干部人选的考察,一般实行差额考察。必要时可组织资格考试。

(三)市委组织部会审。市委组织部对各镇、各部门上报的后备干部初步人选名单进行会审。在全市范围内综合考虑,根据全市干部队伍建设需要与后备干部的条件、结构、培养潜力等具体情况,好中择优。在此基础上与推荐单位沟通协商,最后由推荐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确定正式名单,填写《后备干部推荐表》,报送市委组织部。

正职后备干部由市委组织部在民主推荐或民意测验及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经部长办公会议研究讨论掌握。

第十二条选拔后备干部除单位组织推荐外,还可采取公开选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暂时不能提拔使用的优秀年轻干部,如符合后备干部条件,也可列入后备干部名单。

第十三条选拔后备干部工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领导班子换届、调整工作一并进行。特殊需要时,也可由组织定向选拔。

第十四条原则上,市委组织部每1-2年开展一次集中民主推荐优秀年轻干部或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

四培养和使用

第十五条培养后备干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帮助后备干部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思想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点做好党政正职和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的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

第十六条凡新提拔进班子的后备干部,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后备干部在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2年内累计不得少于30天。

第十七条后备干部的培养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一)选送到党校、高等院校学习深造或者组织到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

(二)实行轮岗锻炼。有意识地培养后备干部多岗位工作能力,加强岗位轮换。在同一岗位任职满3年的后备干部,一般应进行轮岗交流。根据培养需要,部分后备干部可由组织决定跨部门交流。

(三)安排挂职锻炼。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后备干部到上级机关或下派到基层接受锻炼。

(四)继续实行助理制。根据班子建设与培养后备干部的需要,一般安排年龄35岁以下、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的优秀后备干部担任局(镇)长助理。

第十八条坚持备用结合。对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根据工作需要,适时提拔。

五管理

第十九条对后备干部要加强跟踪管理,进行经常性考察。原则上,每年民主评议、考察一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和市委组织部,要定期不定期地同后备干部谈心谈话,了解后备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意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第二十条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民主推荐或选拔、考察的情况对后备干部名单进行调整,及时充实新生的优秀名单,同时将不适宜继续作为后备干部的人员调整出名单。

不适宜继续作为后备干部的包括以下情况:

(一)思想品德较差、作风不实、威信不高,群众基础较差的;

(二)工作实绩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的;

(三)超出年龄范围或者身体不适应的;

(四)其他原因不适宜继续作为后备干部的。

第二十一条市委组织部要建好后备干部档案。后备干部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后备干部简要情况登记表,考察、考核材料,民主推荐、评议情况,培训和奖惩情况等。比较成熟后备干部的跟踪考核、考察材料必须及时存入档案。后备干部所在单位要积极配合提供有关材料。

六组织领导

第二十二条市委组织部负责后备干部的综合管理,制订后备干部工作规划、政策等。各镇、各部门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后备干部的考察、选拔、培养和调整等工作。

第二十三条建立后备干部工作责任制。各单位主要领导对后备干部工作负有主要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组织(人事)科长负有相应责任。要把选拔培养后备干部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七纪律

第二十四条后备干部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五条的纪律规定。

第二十五条要严格控制后备干部名单及有关材料的知情、参与范围,做好保密工作。

第二十六条各级党政部门和有关组织人事干部要严格执行本办法,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

八附则

选拔任用考察材料篇10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一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完善能上能下、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干部积极性、从严监督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干部健康成长、充分施展才能的社会环境机制;建立起一套与我州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工作制度,加快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

第二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探索党管干部的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干部的“四化”方针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用“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干部;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快党内民主化进程;坚持依法办事原则,严格执行制度,履行程序。

第三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职责,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选拔任用条件和资格

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2、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4、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5、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反对任何、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6、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第五条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下列资格:

1、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2、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3、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4、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5、应当经过党校、行政学院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6、身体健康。

7、提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规定的党龄要求。

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破格提拔的,应当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

第六条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从党政机关选拔任用,也可以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从企事业单位选拔到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须报上级组织部门批准。

第七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第三章推荐

第八条推荐考察人选主要包括民主推荐、组织推荐、个人推荐等形式。

1、民主推荐。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配备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需要,按照规定的条件、范围、程序和要求,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方法。

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通常情况下,两种方式应同时采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综合分析。

民主推荐分为定向推荐和非定向推荐。定向推荐,是针对具体的职位的人选推荐,包括全额定向推荐和个别定向推荐。全额定向推荐是指对应领导班子职位设置,推荐整个班子组成人选,适用于领导班子换届。个别定向推荐是指个别提拔任职时,按照拟任职位进行的推荐。非定向推荐是指提出任职级别要求,不明确具体拟任职务的推荐,适用于跨县(市)、跨部门领导干部选拔、竞争上岗和后备干部选拔。

民主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效。

2、组织推荐。是指根据工作和配备领导班子的需要,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直接提名考察对象的一种推荐领导职务人选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组织推荐考察对象,必须是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必须经过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确定。组织推荐要以党委(党组)名义填写干部推荐表,详细介绍被推荐人的简历,全面准确地评价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情况,并形成综合材料,报送组织部门。

3、个人推荐。是指领导干部或其他人员以个人名义,向党组织推荐领导职务人选的一种方式。个人推荐必须按照选拔任用干部的条件和资格进行推荐,必须负责地写出署名推荐材料,详细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说明推荐理由,并申明与被推荐者的关系。

个人推荐的人选,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未经民主推荐或虽经民主推荐,但所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第九条民主推荐的原则。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推荐人选时,应充分考虑到班子的年龄、知识、专业等结构需要,注意推荐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确定考察人选要把会议投票和个别谈话推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民主推荐票达不到50%的,不能作为考察人选;非定向推荐如果推荐票分散,没有获推荐票50%以上的人选,对得票相对较多的前3名人选进行第二次民主推荐,如推荐票仍没有超过50%的人选,不再进行民主推荐。实行差额推荐,如果第一次推荐没有达到规定比例的人选,可对票数相对集中的人选进行第二次推荐;第二次推荐仍没有达到规定比例的人选,不再进行民主推荐。

第十条民主推荐的参加范围。除《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人员外,县市党委、政府换届和届中调整时,参加推荐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员可扩大到党代表、部分非领导干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和离退休老干部;民主推荐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由本部门的领导成员、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参加,有的还可以扩大到有工作指导和服务关系的单位及部门负责人;部门人数较少的,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参加推荐的人数必须达到应参加人数的2/3以上。

对拟跨县(市)、跨部门提拔任职的,民主推荐在人选现工作单位或部门进行。

第十一条民主推荐由上级组织部门主持,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1、通过适当的方式民主推荐预告;

2、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

3、填写推荐票,进行个别谈话推荐;

4、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

5、向上级党委汇报推荐情况。

第十二条领导班子换届时,研究确定考察对象要遵循以下程序:一是由本级党委书记办公会根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反馈的民主推荐情况,对考察人选进行酝酿;二是有本级党委常委会研究提出考察对象建议名单;三是经本级党委将考察对象名单与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后,确定考察对象;四是对拟新进领导班子的人选考察对象,在党委成员,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党组成员或者全体成员,纪委领导成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党委工作部门、政府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的主要领导成员,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以及其他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内进行公示。

个别提拔任职时,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考察对象人数与空缺职位一般按2:1掌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人选数与相应职位一般按3:1掌握。

第四章考察办法

第十三条对确定的考察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严格考察。部门和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考察工作,由主管方负责,会同协管方进行。

第十四条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第十五条考察工作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1、组织考察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方案包括考察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步骤及有关要求等。

2、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所在的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3、考察预告。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提前一定时间,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干部考察预告。

4、采取个别谈话、发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5、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交换意见。

6、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领导班子调整的初步方案,向派出考察组的组织(人事)部门汇报,经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向本级党委(党组)报告。

第十六条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党委、政府领导成员,人大常委会、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考察对象所分管的下级单位、部门或内设机构、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其他有关人员。

第十七条考察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为:考察对象上级领导机关有关领导成员;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领导成员;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其他有关人员。

第十八条考察组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对所了解到的考察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后,形成反映考察对象表现情况的考察材料。考察材料包括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长;主要缺点和不足;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情况。

第十九条建立干部考察文书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党委(党组)上报的请示文件、考察方案、考察预告、考察公告、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自述材料、审计结论材料、部长办公会(常委会)讨论决定情况、公示结果、试用期干部考察材料、干部任免通知。

第五章酝酿和决定任职

第二十条酝酿是指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前,讨论决定或者决定呈报前,干部任免之前,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沟通协商和征求意见工作。酝酿分为个别酝酿和书记办公会酝酿。个别酝酿是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就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与相关单位领导成员进行的沟通协商和征求意见的工作。书记办公会酝酿的内容包括:职位空缺情况,领导班子结构要求,拟任职位要求,拟任人选基本情况,主要简历,优缺点,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情况,呈报单位意见,个别酝酿情况。

第二十一条酝酿的范围根据党政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确定,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选,在本级党委(党组)有关领导成员酝酿。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人选,还应当征求上级分管领导成员的意见。地方政府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人选,还应当征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成员的意见。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还应当征求党委统战部门和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代表人物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主管方应当事先征求协管方的意见,进行酝酿。征求意见一般以书面形式进行。协管方自收到主管方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正职的任免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协调,副职的任免由主管方决定。

第二十三条酝酿的情况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地作好记载,以客观反映酝酿的内容和进程,为日后分析、研究、整理有关资料提供依据,也便于上级有关部门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属于上级党委(党组)管理的,本级党委(党组)可以提出选拔任用建议。

第二十五条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2/3以上的成员到会,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并采取无记名等额或差额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表决。

第二十六条票决制范围

1、县(市)党委、政府、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正职拟任免人选,由州委常委会提名,州委全委会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2、州委、州政府秘书长,州委、州政府工作部门和州委直接管理的州直企事业单位正职拟任免人选,经州委常委会酝酿讨论后,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并逐步做到由州委常委会提名,州委全委会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3、由州委常委会决定任免的其他干部,全部由州委常委会投票表决。

第二十七条票决制程序

1、介绍情况。由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人介绍领导职务拟任免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

2、集体讨论。

3、投票表决。参加会议人员填写《中共延边州委常委会(全委会)任免干部表决票》,表明自己对列入表决范围的人选“同意”、“不同意”、“缓议”的意见。表决后,由党委组织部门、纪检机关人员当场计票、监票。

4、形成决定。会议主持人在计票结果汇总表上签字,并当场公布表决结果。因故未到会的常委或全委会委员的书面或口头意见,不计入表决结果。表决以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第二十八条当与会成员对拟任免人选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做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停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

第二十九条党委(党组)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需要复议的,经党委(党组)超过半数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党委会或全委会表决未获通过的干部,本次会议不得再推荐作为其他职务人选;拟任职位出现空缺,本次会议不得另提人选。会后经组织部门进一步考察,确属适合担任拟任职务的,经常委会研究同意后,可在下次会议上再次推荐为同一职务人选。连续两次表决未获通过的,不得再推荐为同一职务人选。

第三十条需报上级党委(党组)审批的拟提拔任职的干部,必须呈报党委(党组)的请示并附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和党委(党组)会议纪要、讨论记录、民主推荐材料。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呈报的材料应当严格审查。

第三十一条需要报上级备案的干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党委向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推荐需要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事先向人民代表大会临时党组织或者人大常委会党组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党员介绍党委的推荐意见。党委向政府提名由政府任命的政府工作部门和机构的领导成员人选,在党委讨论决定后,由政府任命。政协领导成员候选人的推荐和协商提名,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三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

提拔担任县级领导职务的,除特殊岗位和在换届考察时已进行过公示的人选外,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至十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

第三十四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

提拔担任非选举产生的副县级领导职务的,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时间从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决定之日起计算。试用期满,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

第三十五条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任制领导职务的每一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续聘任。

第三十六条对决定任用的干部,由党委(党组)指定专人同本人谈话。

第六章公开选拔

第三十七条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纪检机关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监督,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做到全程公开、全程监督。

第三十八条适用职位和范围

1、适用职位。公开选拔适用于除涉及国家重要机密和国家安全等特殊职位外的州直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职位人选。

2、适用范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可在全州或某一系统范围内进行;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位人选可根据实际情况拓宽选拔范围。

第三十九条报名条件和资格

1、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资格。

2、符合公开选拔领导职位人选应具备的工作经历、专业知识和学历等资格条件。

3、有特殊要求的职位人选,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应附加相应的条件。

第四十条工作程序

1、制定选拔方案。公开选拔前,要对拟选拔职位所需人才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预测,确定报名范围、条件资格和各环节筛选比例(资格审查合格参加笔试的人数与拟选拔职数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0:1,经笔试进入面试的人数与拟选拔职数的比例一般在5:1左右,经面试合格进入考察范围的人数与拟选拔职数的比例一般在3:1左右),拟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方案,报党委审批。

2、公告。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拟选拔职位、报名条件资格、选拔程序和方法。

3、报名与资格审查。资格审查要严格按照公布的职位条件要求进行。根据选拔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可以对报名人员的职级、任职年龄等任职资格适当放宽。

4、统一考试。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考试工作应由组织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试题一般从州级以上题库中提取,也可由具有实践经验、掌握拟选拔职位专业知识的人员命制。面试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的方法,也可根据实际,使用一些现代人才测评手段。

5、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根据考试成绩,按照选拔方案规定的比例确定考察人选。考察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进行。组织部门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差额拟任人选或者拟推荐提名人选意见。

6、党委(党组)讨论决定任职。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拟任人选或者拟推荐提名人选。属越级提拔的人选,应当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党委(党组)集体讨论认为无合适人选的职位,可是暂时空缺,但应当在公布选拔结果时予以说明。

7、公示和公布选拔结果。对拟任人选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任职前公示。公示后未发现影响任用问题的,按照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任命,并公布选拔结果。

第四十一条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经笔试合格进入面试,没有被任用的人选,经公示没有问题的,纳入到州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

第七章干部交流、回避

第四十二条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因其它原因需要交流的。

第四十三条交流的范围是:担任州直工作部门和县(市)机关副县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

第四十四条交流的重点是:州委、州政府工作部门领导成员,县(市)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成员。

第四十五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必须进行交流:

1、在成长地担任、拟任县(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职务以及县(市)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公安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

2、县(市)党政正职在同一职位任职满5年和副职在同一职位任职满8年的;

3、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公安部门的正职在同一职位任职满5年和副职在同一职位任职满8年的;

4、党委、政府其它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同一部门领导岗位任职满8年的。

第四十六条同一县(市)的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异地交流。

第四十七条县(市)党政领导成员一经当选或任职,原则上应当任满一届。

第四十八条领导干部任职遇到下列情况应当回避:

1、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双方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或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的。

2、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3、干部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则上不进行交流:

1、年龄满55周岁的;

2、因健康原因影响工作的;

3、因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组织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4、经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

5、任职试用期未结束的;

6、其他不适合交流的。

第五十条干部交流的相关措施

1、把干部交流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的政策导向。对那些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应优先提拔使用。

2、被交流干部的配偶子女随调随迁,工作、入学、入托、就业、住房等应优先安排。

第八章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

第五十一条凡属下列情形之一者,均属于不称职领导干部,应及时予以调整:

1、思想政治素质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上级党组织和政府有关决定在规定期限内不落实,给全局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

2、不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和议事规则,作风专断,重大问题不经集体讨论决定或科学论证,个人说了算,导致决策失误造成较大损失的;

3、拉帮结伙,制造矛盾,难以与班子其他成员合作共事,或者对领导班子严重不团结应承担主要责任,上级组织谈话后半年内仍无改进的;

4、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精神不振,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工作实绩差,连续2年未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

5、形式主义严重,作风漂浮,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利益,或因工作失职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的;

6、为政不廉,利用职权为个人、亲属和他人牟取私利,造成不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不合格,或在3年内受到纪检、监察部门通报批评2次以上的;

7、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发生重大刑事案件被依法判刑,本人负有重要责任,严重影响领导干部本人形象,难以正常履行公务的;

8、因或犯其他错误,纪检、监察部门确定给予从轻处分或免予处分,但建议免职的;

9、根据任期内(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认定为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负直接领导责任的;

10、违反《干部任用条例》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造成严重失误的;

11、在事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的紧要关头旁观退缩、临阵脱逃或不听调遣的;

12、组织领导能力弱,不能适应现岗位工作,难以履行职责,致使单位工作或分管工作长期处于后进状态的;

13、群众威信低。在年度考核、届中届末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1/3或不称职票与基本称职票之和超过2/5(其中不称职票超过1/5),经考核确属不称职的;

14、不遵守组织纪律,拒不服从组织调动和工作安排,3天内无故不报到或到新的工作岗位后不履行职责,对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

15、任职试用期满经考核不合格或经组织诫勉谈话后仍未改正错误的;

16、属于“一票否决”的工作被否决后,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正职和分管这项工作的副职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导致这项工作在次年度再次被否决的;

17、在上级对干部考核、调查时,不如实反映情况,甚至有包庇和隐瞒错误事实,造成严重后果的;

18、擅自离岗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7天以上,或者1年内累计超过15天的;

19、一年内连续病休半年以上或两年累计病休一年以上,不能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

20、发生其他与领导干部身份不相称行为,并造成严重影响的。

第五十二条确定不称职领导干部,一般应遵循下列程序:

1、严格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确定调整对象。

2、对考核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反馈,听取本人的意见和申辩。

3、提出调整意见提交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对需按法定程序任免的干部,按有关法律程序办理。

4、对决定调整的干部,主管领导或组织部门要与其进行谈话。

第五十三条对确定为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视具体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的程序予以免职、责令辞职或降职处理。具体为:

1、对工作能力较弱或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任领导职务的,应当降职使用,也可改任非领导职务。降职使用的干部,其待遇按新任职务的标准执行。

2、对担任现职经验不够,开展工作有困难,但基本素质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可下派锻炼或免职安排培训、进修。

3、对不适应现职领导岗位,但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可免去现职,安排其从事所熟悉的专业技术工作。

4、对政治素质不高,缺乏事业心,思想作风不正,为政不廉,群众不信任的,免去现职,不再安排其它职务。

5、领导干部因志趣不投、用非所长、自身性格等个人原因或者个人健康、能力局限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不适宜继续在领导岗位工作时,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愿提出辞职。

6、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不适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7、单位(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认定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拒不辞职的,应当免去现职。

对拟责令辞职的对象存在的问题,组织(人事)部门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必要时还要征求纪检机关的意见。要将调查核实结果与干部本人见面,听取本人意见。

8、对因身体条件差,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离岗休息一年以上,难以履行现职岗位职责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可改任非领导职务。

9、对有些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还可以采取离岗退养、提前退休等途径加以调整。

第五十四条被调整的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担任相当于原级别或高于原级别的领导职务。

第五十五条被调整的领导干部,在新工作岗位一年以上,改进明显,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重新担任或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第九章领导干部待岗制

第五十六条经组织考察群众评议,不适宜担任现任领导职务,近期没有合适岗位安排的县级领导干部和因机构合并、撤消或因领导职数减少,未能安排上岗的领导干部,免职待岗,保留原级别待遇。

第五十七条领导干部待岗时间一般为一至二年(从任免机关决定之日起执行),特殊情况由组织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五十八条正职领导干部待岗,按规定进行离任审计。

第五十九条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部门可以安排抽调待岗人员参加阶段性工作、进行集中培训或挂职锻炼。所在单位党组织要配合干部管理部门负责待岗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可以安排适当具体工作。待岗期间,待岗人员不得干预所在单位班子工作,不得私自从事其他工作。

第六十条待岗结束后,由组织部门对待岗人员进行考察,根据待岗期间的综合表现,提出重新安排建议: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应予以优先选用或提拔重用;表现一般的,可比照原职级安排非领导职务或在保留原级别待遇的基础上,安排到下一级职位任职;不服从组织安排,不能有效完成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经批评教育仍无明显转变的,不再保留原级别待遇,降级安排其他工作或按有关规定处理;接近离退休年龄的待岗人员,不再安排领导职务。

第十章后备干部选拔和管理

第六十一条州管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以下简称后备干部)应当具备《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

第六十二条后备干部应当具备以下资格:

1、正职后备干部,一般应当是同级副职。特别优秀、发展潜力大的下一级正职,也可以列为上一级正职的后备干部。

2、副职后备干部,一般应当是下一级正职。特别优秀、发展潜力大的下一级副职,也可以列为上一级副职的后备干部。

3、年龄一般为4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4、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5、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

6、身体健康。

第六十三条后备干部的数量一般按照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2和副职1:1的比例确定。

第六十四条后备干部队伍应当形成合理结构。

1、后备干部一般应当以40岁以下的干部为主体;3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州直部门一般要有1至2名,各县(市)一般要有5名以上。

2、后备干部队伍中,调剂比较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的人选,一般不少于后备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

3、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所占比例,县(市)应当不少于20%,州直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中,也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朝鲜族后备干部的数量,应当与州管党政领导班子中朝鲜族领导干部所占比例相适应。后备干部队伍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非中共党员干部。

4、后备干部队伍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干部,形成合理的专业和知识结构。

第六十五条选拔后备干部的程序

1、正职后备干部,由州委组织部在一定范围内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人选名单,报州委研究认定。

2、副职后备干部,由呈报单位党委(党组)依据民主推荐情况和班子结构要求,集体研究提出建议人选名单,报州委组织部考察。副职后备干部人选由州委组织部参照《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差额考察认定,并以适当形式向呈报单位党委(党组)反馈。

第六十六条选拔后备干部的要求及方式

1、选拔后备干部必须按照规定的条件和资格严格把关,特别要把好政治关。要全面考察建议人选的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发展潜力,注意了解其熟悉的领域和主要专长。

2、选拔后备干部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广开推荐渠道,扩大选人视野,不仅要从党政机关选拔,还应当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州直各部门的后备干部,可以在本系统内选拔。

3、选拔后备干部工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领导班子换届、调整工作一并进行;可以采用考察认定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

4、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适时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中定向选拔后备干部。

第六十七条后备干部的培养

1、后备干部选定后,要确定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

2、培养后备干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提高素质。坚持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着重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要重点做好党政正职和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的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

3、对后备干部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培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培训;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历史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培训。

应当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后备干部的特点和干部本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主要采取以下形式:选送到党校、行政院校和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组织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或者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组织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或者理论研讨。

后备干部在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5年内累计不得少于3个月。

4、加强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实行岗位轮换,安排分管常务工作或者担任其他与培训方向相关的重要职务;分配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选派到基层特别是环境复杂、条件艰苦地区或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及企业、重点建设工程单位任职、挂职;选调到上级党政机关挂职、任职等。

第六十八条后备干部的管理

1、建立后备干部档案。后备干部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后备干部简要情况登记表、考察材料及培养方案、民主推荐情况、民主评议情况、考核情况、培养和奖惩情况等。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后备干部档案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后备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

2、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和结构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调整充实。

后备干部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

(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洁自律等方面发现问题,不宜提拔使用;

(2)工作失职,造成较大损失或者不良影响;

(3)工作实绩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

(4)年度考核不称职;

(5)作风不实,威信不高,群众意见较大;

(6)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担任繁重工作任务;

(7)年龄偏大;

(8)因其他原因,不适宜继续作为后备干部。

第六十九条后备干部的任用

1、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后备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予以任用。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后备干部可在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统一调配使用,以优化后备干部资源配置。

2、鼓励和支持后备干部参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第十一章纪律与监督

第七十条民主推荐纪律

1、不准违反推荐程序,推荐未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确定的人选,不准随意缩小推荐范围。

2、不准个人以未署名的推荐材料向组织推荐干部。

3、不准个人以组织名义推荐干部,不准利用自己的职权授意或组织施压,推荐本人的配偶、子女、亲友、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

4、不准借推荐之机封官许愿,打击报复,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

5、不准借推荐干部之机谋取私利,不准参加推荐对象的宴请和娱乐活动,不准接受被推荐对象的礼品、礼金。

6、不准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推荐之机授意推荐某人、不推荐某人或搞其他非组织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跑官要官买官。

第七十一条考察纪律

1、考察组必须严格履行考察工作程序,遵守考察工作纪律,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不准擅自改变考察程序、考察对象,缩小考察范围。

2、考察组必须在考察组集体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考察对象,写出署名考察材料,提出干部任用或领导班子调整的初步方案。

3、不准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弄虚作假,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泄露与考察相关的情况。

第七十二条任用纪律

1、党委(党组)研究干部必须保证有2/3以上成员到会,安排足够时间听取情况,充分讨论,表决时必须以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意见分歧较大或有重大问题不清楚时暂缓作出决定,不准强行作出任免决定。

2、不准以书记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

3、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凡未经推荐、考核、酝酿等程序的人选一律不准上会。

4、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个人不能改变党委(党组)会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

5、不准违反有关法律、章程选举产生干部。

第七十三条干部交流纪律

1、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坚决执行干部交流、回避的有关规定,任何人不得为被交流、回避的干部说情。

2、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借干部交流之机安排不称职干部异地交流。

3、调出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应负责地向调入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提高被交流对象的有关材料,调入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应认真审核有关材料,并严格按组织程序办理。

4、交流的干部必须服从组织作出的交流决定,接到任职通知后,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到任,无故未按时到任的,按自动辞职处理。

5、干部调离后,不准干预原单位的工作,不准从原单位随带工作人员和携带公共物品。

第七十四条其他有关纪律

1、不准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的职级待遇,必须严格控制提拔调整干部的批次和人数。

2、不准在机关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动或已经明确调动意向时,突出提拔调整干部,不准在调离后仍干预原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

3、必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事前报告审查制度,不得违规研究干部。

4、不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搞团团火火,或打击报复。

第七十五条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予批准;已经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由党委及其干部管理部门予以纠正。对用人失察造成后果以及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行为查处不力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实施细则》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第七十六条加强对干部任免工作的监督。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负起监督的责任,要积极支持、鼓励群众监督,认真受理下级机关、干部、群众的检举、申诉,并按职权范围即使进行核实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