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监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9:02:50

选拔监督

选拔监督范文篇1

一、提高认识,认真落实群众公认原则,进一步推动我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自**年7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群众公认就成为了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实践中,各地不断探索和拓宽群众参与的途径和形式,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理解和落实群众公认方面,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差距,有的认为民主推荐是走过场、搞形式、作用不大,有的认为搞民主推荐程序繁琐、工作量大、徒增麻烦,有的认为坚持群众公认会降低组织部门的权威,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在干部工作实践中切实落实好群众公认原则。

(一)充分认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整个党的干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的干部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每个方面都很重要,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侧重。但是,从干部工作对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作用来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居于首要位置,是根本性、第一位、最关键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选什么人,怎样选人,是党的干部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历览古今盛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皆进;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省委和市委多次强调,用人是最大的导向,也是最大的形象。选人用人发生失误是其它任何方面工作都难以弥补的。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做好了,能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促进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所以,党的干部工作必须首先解决好选什么人、怎样选人的问题,致力于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和坚强有力、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为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实现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二,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是整个干部制度改革的核心。干部制度改革包括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推进干部交流等多方面内容。加强干部制度改革,能够有效解决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这两大难题。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制度改革走过的二十多年历程,我们党以改革干部选任制度为先导、为主线、为重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95年2月,中央制定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这是我们党关于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法规性文件。**年7月,中央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对《暂行条例》进行修订完善,正式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提出“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的干部制度改革总思想,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6月,中央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标志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新阶段。今年,中央出台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五个法规性文件,也主要是集中解决干部选任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此可见,干部选任制度的改革始终是干部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

第三,从**发展建设的高度上看,选贤任能、选准用好干部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谭力书记曾经说过,**能呈现政通人和、政令畅通、不断发展的局面,根本在用人。同时对干部工作提出了6项具体要求。他指出,干部的考察了解要创新,要有新的办法,对干部下结论要慎重,组织部门写考察材料这支笔非常重要。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在推进“跨三步、翻三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更加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为指导,用改革的精神、科学的制度、有效的方法、优良的作风选贤任能、选准用好干部。能不能以改革的精神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能不能按照十六大的要求,下功夫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五种能力”,能不能积极探索建立起符合执政规律和时代要求的干部选任制度,把人选准用好,不断推进**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各级组织部门和组织人事工作同志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落实群众公认原则是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核心问题

第一,坚持群众公认,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体现和运用,是由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的地位所决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权评判、选择和决定他们的公仆。在干部选任的所有环节和全部过程中都应该也必须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落实群众公认的要求,选任群众公认的干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群众公认作为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来追求,作为改革干部选任制度的基本方向。

第二,坚持群众公认,是党执政规律的体现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政党是联系人民与公共权力的中介,是公民控制政府之手的延伸,党依法向各级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就是重要的执政权力和执政的重要标志,也必须要求在选任干部上向授予执政权力的人民负责。同时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目前只在基层实行的直选将逐渐向上延伸,在选任干部中必须坚持群众公认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显现。

第三,坚持群众公认,是党的政策和法律的规定。比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就明确提出群众公认的原则,中央《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特别强调,“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条例》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个别提拔任职,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第十七条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应该说,干部选拔工作对贯彻群众公认的原则,对必须实行民主推荐的程序、要求规定得十分清楚了,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这些理念层面、原则层面的东西切实贯彻和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去。

(三)落实群众公认原则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领导和组织推荐与群众提名的关系,真正把干部考察对象的提名权交给群众。在干部选拔工作中强调群众公认,首先要强调干部的提名权问题。提名权问题看起来是方法问题,但核心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实质是原则问题,是根本问题。《干部任用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按照《条例》规定,考察人选可以直接由上级党委或组织人事部门推荐提名,也可以由领导干部或其他人员以个人名义,以署名材料的形式向党组织推荐。但是,目前考察人选的提出普遍存在党委有了人选意向再叫组织部门去履行程序或书记会推出人选后让组织部门直接考察的现象,这严重违背了《条例》的规定和精神,容易形成滋生不正之风的土壤和条件。今后,要坚持一条底线,即必须经过民主推荐且为多数群众公认的,才能提名为考察对象,此外均不能列为考察对象。

二是处理好党委(党组)意见与群众意见的关系。坚持党管干部与坚持群众公认本身是有机统一的,党组织的意愿与群众的意愿本质也应该是一致的。党委(党组)的意见,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要建立在群众基础之上。人民群众拥护的干部不可能都提拔,但提拔的必须都是人民群众拥护的干部。因此,党委提名人选,应该是大多数群众拥护的人选,党委的意见本质上与群众意见是一致的。

三是处理好尊重民意与不简单地以票取人的关系。《干部任用条例》第十七条就明确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群众公认原则在干部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干部选任的不同办法上,它的要求和表现形态是不一样的。选任制产生的干部尤其要坚持“以票取人”,在提名候选人时就是要根据得票多少作为确定候选人的依据之一,选举时得票最多者就当选。而委任制的干部由于在授权原则、价值标准上与选任制干部有很大不同,对他们的选拔任用主要看有没有群众基础,是不是走了群众路线,是不是尊重了民意,防止个人说了算。

四是处理好扩大干部选任民主与防止民意表达失真的关系。扩大选拔工作中的民主,是干部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投票的过程中,确实容易伴生出向有投票权的人搞“勾兑”、打招呼、拉选票等影响民意表达真实性的现象。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和看待这种情况,通过完善民主推荐和选举的有关程序、办法,扩大党内民主,充分走好群众路线,着力建立有序的、有引导力的竞争机制,努力把隐藏在干部选任背后的无序竞争积极转化为规定范围内的有序竞争,使“潜规则”彻底失去作用,使群众公认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五是处理好使用有争议的干部和“好好先生”式的干部的关系。在干部选拔过程中,民主推荐得票高的,一般说来是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干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有思想主见、敢闯敢冒、有棱有角、绩效突出的干部,由于不怕得罪人、善于表现自我而受到从众心理的排斥,在民主推荐的时候得票并不高。而另一些工作一般、缺乏思想、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式干部,由于擅长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容易获得领导和同事的好感,往往得票较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评价、使用干部,对敢管敢抓、但方法不当的干部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克服方法上的缺点,促其扬长避短、有所作为;对那些“好好先生”式的干部应当全面考察、综合评价,并帮助他们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把群众公认原则落实到干部选拔的关键环节中去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体现在操作层面,关键的有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环节,把群众公认原则落实到这些环节,就需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在民主推荐环节,关键是解决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提名权问题。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在选任干部实践中存在以下几种做法:①党委(党组)有了人选意向再叫组织部门去履行程序。②书记会推出人选后让组织部门直接去考察。③组织部门提出人选并进行考察。④用人单位领导提出人选,组织部门进行考察。⑤群众民主推荐并为多数群众公认,组织部门进行考察。在这几种做法中我们赞成和要大力推行的是最后这种做法,就是把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今后,必须坚持做到:一是凡是没有经过民主推荐和民主推荐中未得到多数群众公认的,一律不得提名为考察对象;二是凡是党委、组织人事部门或个人推荐的人选,一律不得直接列为考察对象,必须在人选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若得不到多数群众公认,不得列为考察对象,即使个别特殊岗位人选由组织提名直接作为考察对象的,如果考察中得不到所在单位大多数人拥护,也不得提名为拟任人选;三是民主推荐原则上采取会议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四是重要职位的人选推荐要扩大推荐范围进行民主推荐,其中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服务对象、离退休干部应占一定比例;五是首次民主推荐不集中和拟交流提拔任职的人选,必须实行“两推一述”。

大力推行“两推一述”的民主推荐办法,把干部提名权真正交给群众。“两推一述”既包含着选举制度的“直选”精神,又有着委任制度的“竞争上岗”精神,还有着考任制度的“考选”精神,它融合了几种选人制度体现的价值精神,实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管干部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体现了群众公认的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坚定地把“两推一述”推行到各级党政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去。下步,我们将对乡镇党政干部的推荐选拔如何落实“两推一述”精神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出台具体办法。

第二,在组织考察环节,要把对干部的认识和评价交给群众。去年以来,我们在干部考察中积极构建干部政绩群众评判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在干部考察环节的群众公认问题。一是建立干部政绩公示制。考察中对拟提拔干部和试用期满拟转正干部全部实行了政绩公示制度。二是建立实地查看干部政绩制。认真考证干部政绩,深入实地明察暗访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甄别干部政绩的大小和真伪优劣。三是建立群众评价干部政绩制。把干部政绩评判权交给群众,在考察工作中广泛听取各方面对考察对象政绩的看法和意见。四是建立干部政绩联审制。协调审计局、督查办、统计局、纪检监察部门组成政绩审计工作小组,对考察对象政绩进行会审。五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经核实后采取一定的方式向群众回复,由群众监督是否凭实绩用干部。这些制度的实行,使领导干部政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客观真实地反映,防止了考察失真,提高了考察工作质量。实践证明,我市构建的干部政绩群众评判机制是行之有效的。今年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台了落实干部政绩群众评判机制的五个办法,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快推广到选任干部工作的实践中去。同时,第四季度我们将制定出台干部考察数量线性分析办法,以提高干部考察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此外,各级各部门还要推行差额考察办法,好中选好,择优而用。

第三,在讨论决定环节,应运用差额上会和票决制的形式去落实群众公认原则。实行差额上会能够给任用干部提供更多的参数,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择优而任,为地方党委酝酿、讨论和决定干部时创造更大的民主空间和选择空间,各地在选任干部的操作层面上必须坚持和努力扩大差额上会,并转化成为选拔干部中经常性和制度化的做法。票决制是各级党委讨论决定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体现和有效途径,是群众公认原则在干部任免环节落实的具体措施,各地要在地方党委酝酿、讨论和决定干部中全面推行票决制,确保用人的公正性。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贯彻落实群众公认原则,组织部门和组织人事工作同志在具体操作中还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是对干部的初始提名过程要有记录;二是严格执行“落实群众公认原则五条规定”;三是认真履行职责,对不符合程序的干部不上会;四是对上级管理的干部,不符合程序的不上报;五是对下级报送的干部任用,不合程序的不审批。

二、扭住关键,狠抓落实,不断开创干部监督工作新局面

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既是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前不久,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相继召开了全国、全省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干部监督工作。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干部监督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为推进**发展新跨越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必须把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根本点放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制度上。科学有效的制度是开展监督的依据,同时也是加强监督的保证。在构建科学有效的干部监督工作制度体系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抓好现有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要抓好制度的创新和改进,与时俱进推进干部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当前要着力构建四个机制:一是健全干部监督工作协调机制,坚持和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与纪检机关和其他执纪执法部门有效衔接、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配合机制,在组织部门内部形成干部培养、选拔、监督的“闭合回路”。三是建立干部监督工作责任制,落实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的监督责任,强化对违规选用干部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四是建立信息机制,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及时报送干部监督重要信息的通知》要求,努力构建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馈及时、信息共享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二)必须把加强干部监督的关键点放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过程的监督,是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防止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的关键环节。在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主要是把好四个关口:一要严格把好提名关。提名关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最为重要的关口,出现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现象往往是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各区市县委组织部要全面落实省委组织部制订的《落实群众公认原则五条规定》,真正把干部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二要严格把好考察关。考察干部必须充分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市委组织部制订出台了以“五个办法”为主要内容的干部政绩群众评判机制,各区市县委组织部要认真抓好执行,防止考察失真失实。三要严格把好讨论决定关。讨论任用干部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对群众有反映、且问题没有查清的干部要缓议。四要严格把好群众监督关。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向群众公示人选的有关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干部交流制度和规定的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大纪检、审判、检察机关和组织、公安、政府分管人财物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交流力度。按照中组部的精神,组织部长原则上不从本地干部中产生;组织部长在一地任职5年以上,原则上要交流;组织部长因工作需要且符合提拔条件的,一般应交流提拔;在本地提拔担任副书记的,原则上不安排分管干部工作。对不服从组织交流决定的领导干部,要就地免职。

(三)必须把加强干部监督的重点放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上。加强干部监督,关键的是要把领导干部管住管好,特别是对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更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党内法规政策教育、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切实增强干部的自律意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意识,树立加强监督是尽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二要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重点抓好县(市、区)、乡(镇)党委常委会决定重大事项的暂行规定和市级部门、县级部门党组(党委)决策重大事项议事规则的贯彻落实,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规范权力运行。三要强化日常监督。抓好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和年度总结报告制度的落实,坚持领导干部谈话、诫勉、回复函询等制度,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监督防止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四要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充分发挥审计在干部监督工作的监督教育作用。

(四)必须把加强干部监督的着力点放在严厉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上。实践证明,有严肃的查处,才有真正的监督。最近,中组部和省委都明确要求,要把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为当前干部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干部监督信息工作。各级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12380”专用举报电话的作用,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线索,定期分析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突出问题。二是抓好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要按照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要求,充实干部监督工作力量,强化干部监督机构职能,努力建设一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干部监督工作队伍。三是抓好群众来信来访核查工作。对群众实名举报反映的涉及选人用人上的问题,要全部受理,认真核实,并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办理结果;对举报反映问题经查属实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是抓好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继续深化和拓展“树组工干部形象”活动,不断增强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践行公道正派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全市组织部长要模范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和《干部任用条例》等党内法规,规范从政行为,自觉接受监督,敢于向组工干部喊出“向我看齐”。在此,我代表市委组织部全体班子成员郑重作出承诺:不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贵重物品;严格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绝不给跑官要官者以可乘之机;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绝不以组织工作之权谋私;不参与带有、敛财性质的活动。希望大家予以监督。

三、坚持标准,注重质量,努力把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就我市近几年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来看,尽管呈现出发展数量稳中有升、分布趋于合理、结构逐步改善、新党员质量较高、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等良好势头,但也还存在着发展党员不平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严重滞后、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问题凸现、非公企业党员较少等问题。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我市工作现状,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发展党员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发展党员工作抓紧抓好。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党组织必须自觉地把发展党员工作放到党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力争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党委主要领导要强化发展党员第一责任人意识,切实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各级组织部门要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科学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切实加强督促检查。要建立健全组织员工作机构,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保证发展党员工作有人负责,有人抓落实。要建立健全发展党员长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水平,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市委组织部将设立市委组织员办公室,挂靠市委组织部,同时从8月底开始,我们将在全市组织开展一次党员发展工作检查,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搞好自查,做好迎检准备。正在开展的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调查摸底,是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摸底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二)坚持党员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坚持党员标准,就是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来发展党员,注意克服错误的认识和倾向,决不能降低标准,更不能另立标准。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党员首先要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如果离开这个原则,就背离了党员标准,就会模糊党的先进性。因此,必须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决不能忽视质量,搞大发展和突击发展,防止把不够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来。严格入党程序,是保证党员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除党章规定的入党程序外,要把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集中培训,使其懂得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为发展新党员提供丰富的源泉。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中,各级党委要严格把好培养教育关、严格把好考察关、严格把好审批关,凡党员发展对象,都必须接受入党教育,并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凡是没有经过培训的,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不得发展入党;凡是本人没有入党要求,或入党动机不纯的,一律不能吸收入党;凡是没有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办理的,一个也不能批;凡是发展党员,都要实行公示制,并按照省上要求探索实行票决制等好的制度和方法。

选拔监督范文篇2

一、干部任前公示制是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前提下,扩大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增强选拔任用工作透明度,强化对选拔任用工作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

1、宣传工作要到位。在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过程中,要广泛宣传,引导和鼓励群众了解公示制,关注干部任前公示,并积极参与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

2、公开选拔条件。干部任前公示关键要让群众了解情况。因此,要对选拔时间、地点、考核方式以及竞岗职位的标准与个人素质要求等应当公开的内容,做到提前预告。

3、公示的内容要全面。进行干部任前公示,就要把党的干部标准交给群众,把岗位对拟任干部的要求告诉群众,把拟任干部人选的拟任职务和基本情况公布于众,让群众明确监督的内容,明明白白参与监督。对拟任干部的自然情况与拟任职务以及德能勤绩廉等相关情况,以张榜公布及电视、报纸、媒体、网络等传媒形式向大众公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二、任中监督是对选任全过程监督的关键环节

1、要严格纪律。要制定严格的考试选拔纪律,对竞岗人员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使选拔工作始终处于纪律的严格约束之中。

2、严格程序。要规范选拔程序,根据选拔方案,严格按照自我推荐、群众评议、公开考评、现场公布、任前公示、使用任免等程序,层层把关,逐步实施,确保不走过场。

3、严格评审。要严格按照标准,广泛吸纳群众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检查,注重群众的公认程度,避免选人用人上的失误,防止少数人暗箱操作。四要严格责任。预防在先,防微杜渐,对考核中出现的弄虚作假、“临时动议”、“一言堂”或少数人说了算等违纪行为,调查核实后,要立即取消有关竞岗人员资格,严格追究违纪人员的责任,确保依法办事。

三、任后监督是确保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保证

1、建立聘任试用制,对经公开选拔考核后聘任的干部试用一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以便在具体岗位上进行锻炼和考察。公务员之家:

选拔监督范文篇3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

第三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遵循下列原则:

(一)党委(党组)领导、分级负责;

(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发扬民主、群众参与;

(四)预防为主、违规必纠。

第四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监督机构具体负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的组织实施。

第五条纪检机关(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监督检查的对象和内容

第六条监督检查的对象是《干部任用条例》适用和参照范围内的党委(党组);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成员。

第七条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宣传《干部任用条例》的情况;

(二)坚持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原则、基本条件,遵守任职资格规定的情况;

(三)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重点是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的情况;

(四)执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规定的情况;

(五)执行干部交流、回避和免职、辞职、降职等制度的情况;

(六)遵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的情况;

(七)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的情况;

(八)对群众反映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面问题调查处理的情况;

(九)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情况。

第三章检查的方式

第八条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检查,实行上级检查与本级自查自纠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

实行干部双重管理的单位,以主管方为主进行检查,协管方配合。

第九条党委(党组)每年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一次自查,形成专题报告,于次年第一季度报上一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重要情况随时报告。对下级党委(党组)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应当定期进行集中检查,必要时进行抽查。

第十条检查的方法步骤:

(一)拟定方案,组织检查组并进行培训;

(二)向被检查的党委(党组)说明检查的目的、要求、内容和程序,并在一定范围内检查公告;

(三)听取被检查的党委(党组)的汇报;

(四)在一定范围对党委(党组)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五)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走访有关部门、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深入了解情况;

(六)查阅材料,包括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研究干部任免事项的会议原始记录,干部民主推荐、考察、呈报任免等有关材料,以及调查处理群众反映有关问题的材料;

(七)向被检查的党委(党组)反馈检查情况,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八)检查组向派出机关汇报检查情况并写出专题报告。

第十一条党委(党组)根据检查情况,对下级党委(党组)、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成员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认真执行的,在适当范围内通报表扬;对执行不认真的,提出批评,督促其改正;对存在突出问题的,依据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四章日常监督

第十二条党委(党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日常监督,主要领导成员是第一责任人。同时,加强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第十三条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

(一)党委(党组)研究干部任免事项,要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主要领导成员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其他成员应当充分发表意见,发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应及时提醒或者要求纠正,必要时可直接向上级党组织反映。

(二)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要把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十四条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同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时,应当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作为一项内容,接受同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监督。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

(一)在机构变动或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调动时,不得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的,应当向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研究决定。

(二)党委(党组)研究任用干部,凡在重要问题上争议的,属于破格提拔的,超过任职年龄需继续留任的和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系统)提拔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

第十六条坚持和完善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等有关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就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沟通信息,交流情况,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七条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联合派出的巡视组,发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问题,应及时向派出单位报告。

第十八条加强组织(人事)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内部监督。组织(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决策、执行、监督、咨询系统,逐步形成科学分工、相互配合、合理制约、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第十九条加强群众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举报受理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揭露和批评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现象。

第二十条加强干部监督的信息工作。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扩大信息来源,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第五章调查核实

第二十一条调查核实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问题,原则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负责。

第二十二条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问题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一)对于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或群众举报的严重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调查核实,必要时可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

(二)对于严重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行为的责任人,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应当立案查处。

(三)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在查办案件等工作中发现有关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问题,应当适时与组织(人事)部门沟通情况。

第二十三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对责成下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调查处理的有关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问题,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情况。

(一)有关地方和部门对上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批转调查核实并要求报告结果的查核件,要及时报告结果,三个月内不能报告的应当说明理由和查核进展情况。

(二)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必要时可派出督促检查组,对责成有关地方和部门查核的重要问题进行督查。

第二十四条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选拔任用干部、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员,按照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行为的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案件,要认真剖析,总结教训。典型案例可进行通报。

第六章纪律和责任

第二十六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派出的检查组,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深入细致,如实反映检查情况。检查组成员要公道正派,保守秘密,廉洁自律。对违反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选拔监督范文篇4

1、尽管严格坚持了民主推荐,参加范围也较广泛,而且在使用干部时坚持尊重民意,得不到群众拥护的干部不列入考察,不提拔、不使用,但公开透明程度还不够,使群众监督不到位,监督渠道不宽、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如群众对民意测评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不了解的问题,使群众对干部工作的有关政策、标准和要求缺乏的了解,影响群众参与的热情和责任心。

2、干部考察考核工作还不够科学,质量不够高,亟需进一步深化。现在对干部考察考核,往往是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干部,缺乏针对性;评价标准比较模糊,不够明确,难以把握;考核考察方法、模式,与现在变化迅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适应。而且由于人力智力的限制,对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探讨、研究的力度也不够,亟需加强。

3、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有些制度落实力度不够。我们认为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是做好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干部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已建立的制度需要狠抓落实,如选人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度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表现,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认为当前因从以下几点入手促进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拓展。

一、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关键环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我们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法规,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是干部选任工作的四个重要环节,要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力度,必须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办事。

1、民主推荐。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和确定后备干部,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中有关民主推荐的各项规定办事,该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无特殊情况都要参加,应当经过的程序一个也不能少。要改进民主推荐的方法,提高民主推荐的质量,从源头上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民主推荐结束后,考察组要如实汇报推荐情况,不能有任何隐瞒。考察组成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准有任何泄密现象。对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要建立和完善干部推荐责任制,规范领导干部提名的渠道、方式和程序,要做到领导干部的任用都要有提名程序,提名过程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任何组织和个人推荐干部都要承担责任,切实克服一些领导干部口头推荐、私下打招呼、无明确记录等不良现象。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好对后备干部的公开选拔和推荐。首先严格按照选拔后备干部的规定,在明确其年龄、文化程度、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实行公开招考后备干部制度,择优选用,严把“入口关”。其次规范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的形式,始终把民主推荐作为选拔后备干部的主要形式。要求各基层党委(党组)必须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召开党委(党组)推荐会议,宣布推荐的有关要求,进行集体讨论和个别谈话,选拔确定后备干部。

2、考察。干部考察对象要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研究确定,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考察组成员要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进行考察。对考察的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不仅要看干部过去的表现,还要看近期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表现;不仅要到干部所在的单位考察,还要到他过去工作过的单位了解情况;不仅要听取领导干部的意见,还要重视听取基层群众的反映;不仅要考察干部工作圈的情况,还要认真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不仅要通过干部管理部门了解干部,而且要向执纪执法部门了解情况,等等。总之,要通过扩大考察中的民主,增强干部考察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其德、能、勤、绩、廉方面的情况。同时要严格遵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谈话征求意见范围,并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在考察中应执行干部考察回避制度,考察组成员要自觉遵守考察工作纪律,不能吃请、收礼或以考察之便谋取私利。考察组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表现,尤其是对被反映有重要问题的干部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考察结果要符合实际。考察结束后要及时汇报考察情况,不能隐瞒、歪曲事实真相和泄露工作秘密。组织部门要认真听取考察组汇报,并通过集体研究提出干部使用意见。对考察中不坚持原则、不认真负责,甚至徇私情隐瞒事实真相,造成考察结果严重失真、失实的,要追究考察者的责任。

3、酝酿。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讨论决定或决定呈报前,应当充分酝酿,酝酿应当根据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对部门领导成员和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还要征求上级分管领导成员和党委统战部门、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的意见。

4、讨论决定。党委(党组)对干部的任免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体讨论决定,不能临时动议,不能个人、少数人或以书记办公会形式任免干部,改变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不能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提拔本人的配偶、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能借工作调动、变动之机,突击提拔干部,或者在调离后干预原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这方面我县积极探索,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实行票决制暂行办法》和《中共**县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任免重要干部实行票决制暂行办法》,对选拔任用的干部均实行票决制。此办法出台后,先后对19个领导职位实行了票决,共考察干部108名,选拔任用了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群众拥护的领导干部。

二、加大力度,继续抓好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进行坚决斗争,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要继续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我们党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法规,是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执行的有力武器,也是搞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基本依据,要继续抓好学习,深刻领会,加强宣传。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达到领导干部带头学,把握《条例》的基本内容;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精读细研,成为实施《条例》的行家里手;党员干部会学,认真了解《条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出现偏差,从根源上有效地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二)要继续加强对贯彻《条例》情况的督促检查。要把对《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检查的重点要放在考察对象确定、考察和讨论决定等环节上。不仅要检查是否遵守规定的程序,更要检查是否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真正做到原则不动摇标准不走样、程序不变通。特别是在机构改革和领导班子换届中,要警惕“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对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要追究责任;对通过“跑官要官”等不正当途径得到提拔任用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三)要加强任前监督,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关口前移。任前监督是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解决选人用人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当前干部监督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要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扩大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把好干部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防止和克服违反《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和程序的行为。要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制度,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和确定后备干部,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要进一步规范干部考察工作,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和廉洁自律情况,不仅要了解干部工作方面的情况,而且要深入了解干部思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应注意了解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等方面的情况。讨论决定干部的任免,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做到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的不提名,没有经过组织考察的不讨论,党委(党组)集体讨论时多数人不赞成的不通过。要在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责任制上迈出新步伐,逐步建立干部推荐责任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

(四)要突出监督重点,不断增强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面广量大,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实现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主要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在领导干部监督工作中举足轻重,他对班子成员起着教育、管理、监督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因此,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在整个干部监督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县在这方面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一把手”全程监督、权力约束等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谈话制度。县委与基层“一把手”谈话,每年至少一次,统一安排时间。针对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情况,适时地提醒、告诫和鼓励。二是建立对“一把手”工作和思想状况分析制度。根据平时掌握和年度考核情况,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对“一把手”的工作和思想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三是建立“一把手”年度总结报告制度。二是突出对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识别和选拔干部,我们把离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常抓不放,实行领导干部定期审计和重点审计制度,建立审计台帐。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热点岗位、经济上有反映的干部有重点地实施审计。对有意向提拔的领导干部,与干部考察进行同步审计,根据审计和考察的结果拟订任用方案。同时,定期、不定期召开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联席会议,通报审计情况,研究落实审计建议,并对各单位落实审计意见情况进行跟踪回访,从而保证审计意见得到及时落实。三是突出对领导干部的群众监督机制上。监督渠道不宽,言路不畅,是影响人民群众正常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障碍。实践证明,依靠群众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做好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围绕有信必查,有查必果的原则,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干部工作、生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特别是对拟提拔公示干部的举报,由组织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迅速查处报结,为县委提供用人决策依据,同时将调查处理结果回复反映人,以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努力把干部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要使干部监督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根本的出路在于大胆开拓创新,关键的措施在于切实加强领导。

(一)要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领导班子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党要接受监督、党员要接受监督的观念,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组织部门自身要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责任,疏于监督是失职的观念,自觉地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培养教育、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之中,防止和纠正重选拔任用、轻监督管理的现象。其次是工作创新。在干部监督的范围上,要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行使到哪里。既要搞好干部“工作圈”的监督,也要注意了解干部“社交圈”和“生活圈”情况。在干部监督的方法上,要依靠“法治”,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来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防止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和腐化堕落。在监督的形式上,除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日常监督外,还要针对不同岗位领导活动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督措施。在干部监督的手段上,要重视运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尽快建立起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在干部监督的途径上,要把组织部门的监督和纪检、信访、审计部门的监督结合起来;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网络。再次是制度创新。一方面要抓紧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另一方面要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监督制度。要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和办法,力争在解决干部监督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

选拔监督范文篇5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的目标,已不容回避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工作部门面前,亟需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认真执行并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根据这一精神和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际,笔者试图就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当前推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中存在的障碍因素以及如何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势在必行

可以说,无论从战略高度上分析,还是从工作实践上考量,不论是从历史经验上总结,还是从现实要求上解读,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是防止吏治腐败滋生蔓延的治本之策。

我们从近几年来所查处和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吏治腐败严重存在。不少腐败案例中,不仅大都伴有吏治腐败,而且其腐败的严重性到了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地步。原湖北省荆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丽,原本是一名三陪小姐,在短短的几年内,摇身一变成了正科级干部。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由于违法乱纪,群众对他的问题反映从未间断,尽管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对他的两次提名均未通过的情况下,他仍然登上了副省长的宝座。原滑县县委书记王新康,在任5年期间,借调整领导班子之机,收受贿赂64人次32万元,包括需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司法局长、交通局长。原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张二江,这个集“吹、卖(官)、嫖、赌、贪”于一身的“五毒干部”,竟然连迁递升,当上了市委书记,这本身就令人深思。何况在他任丹江口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大搞权色交易、接受“性贿赂”,直接提拔“姘头”4名,帮助2名“姘头”的丈夫职务升迁。二是缺乏监督是产生吏治腐败的主要原因。对于近年来在选人用人上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以来,对选人用人上缺乏监督,是一个产生吏治腐败的主要原因,完全可以设想,如果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效能,王怀忠绝对捞不到副省长的“乌纱帽”;如果在选人用人上切实约束监督个人权力,陈丽纵使色技俱全,三陪女终究是三陪女,怎么也不会成为宣传部副部长。如果有一套完备的监督制度,同样,王新康想通过调整领导班子捞钱只能是枉费心机;如果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办事,张二江这个“五毒干部”不但早就丢官弃职,更谈不上他有机以权谋钱,以权谋色。三是遏制吏治腐败尤其需要监督。应该说,这些年来,对于吏治腐败的查处,力度是大的,也动了真格,一些腐败分子受到了查办。然而,吏治腐败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少数单位和个别地方已成蔓延之势。一方面腐败分子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另一方面,说明整治吏治腐败,仅靠查处这个治标之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吏治腐败的滋生,才是遏制吏治腐败蔓延的治本之策。如果我们坚持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定会成为一方净土。

(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是加快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客观要求。

我们之所以强调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是加快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客观要求,主要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理由:第一,激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第二,全面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第三,增强党的威性和凝聚力。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能够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广泛发动各界人士、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发挥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通过监督,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体现了人民参政议政,落实各方面的民主权力。体现了我党的胸襟开阔,把各方面的力量吸引在自己的身边,增强了党的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也体现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仅在能够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更在于他能纠正错误。

(三)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是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事实上,监督并不涉及对个人的信任,而是权力的运行问题,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只有对权力运行实行有效监督才能确保权力的正常运行,才能确保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通过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监督使这一工作更加严格、规范、客观、科学、准确。真正选出“靠得住,有本事”的干部,让选出来的人能够真正担当起工作的重任。二是促使选人任人的各级党组织及其职能部门,能增强责任意识、政治责任感,加强自律。也只有这样才能破除人情关,使好人主义没有市场,使那些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风的人有所畏惧,不敢在选拔任用工作中胡作非为。也只有这样,才会使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这一要求变成现实。

二、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障碍因素

影响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障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历史遗留的,也有现实形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偏差。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各界乃至全社会,对于推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已逐步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也日趋深刻,但也必须看到,对于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认识尚待进一步提高与加深,尤其是一些僵化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模糊认识的严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推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制梏。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上的认识偏差表现有三个:首先是不必论。有的人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在选拔任用干部上,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考察办法,尤其是在任命决定之前,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也反映了群众的意愿,而且讨论决定任命干部都经过了党委集体研究,不会出现违背党的选拔任用干部原则、人事纪律的事,没在必要实行监督。其次是排他论。在一些人看来,选拔任用干部是党内的事,是组织上的事,用不着别人说三道四,指手划脚。如果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监督,让社会上的一些团体参与选拔任用工作,不够严肃。再次是相悖论。少数单位和一些同志甚至把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与党管干部的原则对立起来,认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接受党外监督会削弱党的领导,降低党的权威,弱化党的执政地位,因而对实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持反对态度。

二是体制不顺。目前,履行监督职能的机构和部门有党内的纪检部门、行政的监察部门,以及实行法律监督的人大机关。由于他们的监督是向同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手脚,其监督职能难以发挥。就是行使了监督职能,也是“走过场”,“装门面”,流于形式。加上上级监督的鞭长莫及,群众监督的隔靴搔痒,致使一些地方和少数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成了“盲区”、“死角”。

三是心态失衡。在对待干部选拔任用监督问题上,不论是监督的主体,还是监督的客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态失衡的现象。一些党组织的负责人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能部门的少数同志,在实行选拔任用监督后,感到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说话不灵了,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尤其是过去那种见官大三级的卿差大臣的地位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有一种今非昔比的失落感。有的同志担心实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条条框框全了,公公婆婆多了,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选拔任用一个干部要过五关斩六将,工作难度大了,要求高了,有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感;有的甚至担心在选拔任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或过失,而一旦出现偏差过失则要承担责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危机感。另一方面,从事监督职能的同志,由于所监督的对象是决定他仕途升迁命运的组织和个人,如果真正实行有效的监督,遇到违反规定的人和事,就必定要挂“红胡子”,害怕得罪人,担心打击报复,怕穿小鞋。怕“画虎不成,反类犬”,存在一种恐惧感。

三、应予重视,期望解决的几个问题

由于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有他自身的特点、环境和基础,当前,如何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尚待加强和完善的环节不少。近几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以来,各级各地及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积极的尝试,也形成了许多可取的办法和积累总结了不乏成功的经验,无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和沿用这些好的办法和经验。笔者仅就如何解决当前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过程中应予重视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必须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权威性。

我们认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措施能不能到位,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监督的权威性强不强。之所以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措施难于到位,效果不够理想,就是因为监督的权威性不强。因此,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权威性是首要的问题。要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权威性,不外乎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改革现行监督体制。必须要打破现行的干部管理权限从体制上给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带来的束缚,一改过去职能监督部门向同级党委和政府负责,为既向同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又向上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对在职能监督部门干部管理中的提职、提级、调资、考核等重要职能应由上级主管部门直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有权监督。二是要确保监督的客观公正。任何一种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都必须坚持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分离的基本原则,实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同样必须坚持这一原则。某某省某某地区,在组织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时,将纪检监察人大等有关机关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列为公开选拔领导小组成员,这些机关和部门单位的干部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直接参加考察,巡视考试、改卷和担任面试评委,其理由是为了加强对公开选拔活动的监督,对这种方式和做法,我们并不怀疑其组织者接受监督的诚意,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监督的客观和公正性势必难以保障。就很难称得上真正的监督。我们提倡监督者应该参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参与实现其有效的监督,但如同裁判员不能当运动员一样,监督者不宜成为操作者和决策者。

(二)要增强监督的广泛性。

所谓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的广泛性,简单地说,就是要扩大监督的覆盖面,让监督的触角伸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具体地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一是范围要广。要将干部监督的范围扩大到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单位的干部任用、选任制干部的任用、委任制干部的任用、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以及公开选拔任用干部、公开录用公务员等等各个方面。二是环节要多。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要从干部纳入组织视野开始,启动全过程监督机制,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要实行全过程监督。三是内容要细,要具体。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方案、内容和选人用人标准执行情况都要认真进行监督,对存在争议的问题,监督部门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总之要通过对干部选拔任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监督,确保监督不留死角、不留断层、不留空档。

选拔监督范文篇6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

第三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遵循下列原则:

(一)党委(党组)领导、分级负责;

(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发扬民主、群众参与;

(四)预防为主、违规必纠。

第四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监督机构具体负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的组织实施。

第五条纪检机关(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监督检查的对象和内容

第六条监督检查的对象是《干部任用条例》适用和参照范围内的党委(党组);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成员。

第七条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宣传《干部任用条例》的情况;

(二)坚持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原则、基本条件,遵守任职资格规定的情况;

(三)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重点是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的情况;

(四)执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规定的情况;

(五)执行干部交流、回避和免职、辞职、降职等制度的情况;

(六)遵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的情况;

(七)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的情况;

(八)对群众反映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面问题调查处理的情况;

(九)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情况。

第三章检查的方式

第八条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检查,实行上级检查与本级自查自纠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

实行干部双重管理的单位,以主管方为主进行检查,协管方配合。

第九条党委(党组)每年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一次自查,形成专题报告,于次年第一季度报上一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重要情况随时报告。对下级党委(党组)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应当定期进行集中检查,必要时进行抽查。

第十条检查的方法步骤:

(一)拟定方案,组织检查组并进行培训;

(二)向被检查的党委(党组)说明检查的目的、要求、内容和程序,并在一定范围内检查公告;

(三)听取被检查党委(党组)的汇报;

(四)在一定范围对党委(党组)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五)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走访有关部门、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深入了解情况;

(六)查阅材料,包括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研究干部任免事项的会议原始记录,干部民主推荐、考察、呈报任免等有关材料,以及调查处理群众反映有关问题的材料;

(七)向被检查的党委(党组)反馈检查情况,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八)检查组向派出机关汇报检查情况并写出专题报告。

第十一条党委(党组)根据检查情况,对下级党委(党组)、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成员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认真执行的,在适当范围内通报表扬;对执行不认真的,提出批评,督促其改正;对存在突出问题的,依据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四章日常监督

第十二条党委(党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日常监督,主要领导成员是第一责任人。同时,加强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第十三条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

(一)党委(党组)研究干部任免事项,要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主要领导成员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其他成员应当充分发表意见,发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应及时提醒或者要求纠正,必要时可直接向上级党组织反映。

(二)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要把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十四条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同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时,应当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作为一项内容,接受同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监督。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

(一)在机构变动或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调动时,不得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的,应当向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研究决定。

(二)党委(党组)研究任用干部,凡在重要问题上有争议的,属于破格提拔的,超过任职年龄需继续留任的和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系统)提拔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

第十六条坚持和完善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等有关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就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沟通信息,交流情况,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七条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联合派出的巡视组,发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问题,应及时向派出单位报告。

第十八条加强组织(人事)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内部监督。组织(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决策、执行、监督、咨询系统,逐步形成科学分工、相互配合、合理制约、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第十九条加强群众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举报受理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揭露和批评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现象。

第二十条加强干部监督的信息工作。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扩大信息来源,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第五章调查核实

第二十一条调查核实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问题,原则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负责。

第二十二条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问题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一)对于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或群众举报的严重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调查核实,必要时可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

(二)对于严重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行为的责任人,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应当立案查处。

(三)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在查办案件等工作中发现有关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问题,应当适时与组织(人事)部门沟通情况。

第二十三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对责成下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调查处理的有关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问题,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情况。

(一)有关地方和部门对上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批转调查核实并要求报告结果的查核件,要及时报告结果,三个月内不能报告的,应当说明理由和查核进展情况。

(二)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必要时可派出督促检查组,对责成有关地方和部门查核的重要问题进行督查。

第二十四条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选拔任用干部、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员,按照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行为的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案件,要认真剖析,总结教训。典型案例可进行通报。

第六章纪律和责任

第二十六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派出的检查组,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深入细致,如实反映检查情况。检查组成员要公道正派,保守秘密,廉洁自律。对违反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七条接受检查的党委(党组),要如实报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情况,提供有关材料。凡弄虚作假以及对检查组成员打击报复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十八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凡本地区、本部门不认真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应当追究有关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分管领导成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七章附则

选拔监督范文篇7

《意见》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及中央纪委关于干部监督的要求,从严格管理和关心爱护干部出发,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培养教育、考察考核、选拔任用、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监督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为选贤任能和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指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的主要任务,一是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二是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重点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工作协调配合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与纪检机关的配合,建立与纪检机关在有关干部党风廉政方面情况的工作沟通制度、联系人制度和责任制度,增强监督合力。会同纪检机关认真做好巡视工作,改进巡视方法,完善巡视制度,提高巡视质量。会同审计机关认真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机制。

据了解,这一《意见》是中组部在**年1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若干意见(试行)》的基础上修订的。中组部强调,《意见》是组织(人事)部门开展干部监督工作的基本规章,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学习,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贯彻实施办法,特别要结合地方党委换届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工作,认真抓好《意见》的学习贯彻。

选拔监督范文篇8

一、美国的法院有两个系统

联邦法院系统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联邦上诉法院和联邦地区法院组成。联邦最高法院由合众国宪法设立,下级法院由国会法律设立。联邦一审法院由设在各州的美国地区法院构成,称地区法院。地区法院的“地区”的含义并不与行政区划的某一级相对应,在人数较多的州可以有几个美国地区法院。此外,美国国会还设立了一些专门法院来处理特殊案件:联邦索赔法院(华盛顿)、联邦关税法院(纽约)、联邦关税和专利上诉法院、联邦军事上诉法院。

关于州法院,美国所有各州均有一个各自完整的司法组织系统,大多数州的法院由三级法院构成,也有的州仅为两级。各州法院的名称往往较为复杂,没有统一的称谓,由各州宪法和法律加以规定。一审地区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一审法院在有的州又设立专门法院,如家庭和家庭关系法院(纽约州)。

美国法院的管辖权划分为两个部分:联邦法院的管辖权和州法院的管辖权。联邦法院的管辖权包括两个方面:(1)联邦问题的管辖权;(2)涉及不同州问题的管辖权。美国各州的法院管辖除联邦法院管辖案件外的其它案件,具有一般管辖权。“在一个特定州的领土内,法律确立本地管辖权。”一般一个州对另一个州所作判决的承认和执行,通过联邦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的“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原则而得到保证。

美国的法官同样分为两个部分:联邦法官和州法官。目前美国有700名联邦法官,2.7万多名州法官。在联邦,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都由总统指定和联邦议会2/3多数的通过,一旦一个法官被任命,他的任期是终身的——因为国家需要法官与民众保持距离,也独立于政治。对联邦法官的选任,国内介绍很多,所以对州一级法官制度的介绍很有必要。在州一级,各州的规定是不同的。我以科罗拉多州为例作一个简介。

二、一名法官每年办案700起

科罗拉多司法机构是与立法、行政并列的州政府三权之一,其任务有二:解决争端、监督犯罪。科州的法院分为四级:县法院、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有7个法官,22个司法地区法院共有256名法官,另外,丹佛县法院有17名法官。另外还有分布在主要河流沿线的7个水事法院。还有一个城市法院,是独立的地方法院,不是州法院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全州各级法院法官总数不到300名。(注释1)

县法院每年解决45000起以上的案件;地区每年解决161000以上的案件;上诉法院每年办理2500起案件,最高法院每年办理1600起案件。(注释2)所以,平均起来看,每一个法官每年约解决700起案件。整个系统由以下法院组成:

城市法院是解决发生在城市内案件,主要范围是交通案件、商店偷窃、涉及违反养狗约束规定的案件。城市法院不是州的法院,但是可以向州法院上诉。

在州内的每一个县都有一个县法院,每一个法院有一个或者多个法官。处理的是交通案件、轻微刑事案件、标的为10000美元以下的民事诉讼案件。可以由陪审团审判。县法院的案件可以上诉到地区法院。丹佛县法院系统则是特别的。小额诉讼法院。是县法院的分院,以快速的方法解决5000美元以下的民事案件。有时行政长官可以代替法官处理案件。通常不需要律师。小额诉讼法院每月处理的案件两起以下,每年18起以下。

地区法院。每一个县都有一个地区法院,县法院和地区法院都是司法地区法院,但是每一个县法院有一名法官,而在地区法院可能一名法院服务于几个地区法院。地区法院处理的案件有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案件、刑事案件。对地区法院的裁判可以上诉到上诉法院或者直接上诉到科州最高法院。水事法院:它是地区法院的分院,处理水权及水资源管理有关的案件,但是都是不经陪审团审理的案件。所有裁决都直接被上诉到州最高法院。

丹佛县法院。因为丹佛既是一个县又是一个市,所以其法院性质不同于别的县。基法官由丹佛市长指定,只有丹佛有独立的青少年法院和假释法院,其他地区,由地区法院处理青少年犯罪和假释案件。

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法院是同一级法院,地区法院并不是县法院的上级法院,他们有共同的上级法院即上诉法院。上诉法院,地处丹佛,有16名法官。它不是审判法院,只是对县法院和地区法院的上诉案件进行审理,如果最高法院不再同意复审,它的裁决是终审裁决。

最高法院。是科州的最高级法院,处理从下级法院的上诉案件。除此以外,它还有司法监督和行政事务管理职能:州法院行政事务管理,律师管理,法律考试,公职律师管理。所以,科罗拉多最高法院承担了我国由司法(厅)局的在部分职能,双是一个司法行政职务机构,不过这些职能在内部是与其审判职能分开了的。

三、高中毕业也可能成为正式法官

19世纪以前,美国的法官一般都不是律师协会的成员,甚至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法律培训。那时主持法院审判活动的人多为不懂法律的“外行法官”。今天,美国法官的情况已大为改变。除少数审理轻微犯罪案件的基层法院外,其他法院的法官都必须具备律师资格。实际上,美国法官一般都有多年的律师实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法官属于“律师法官”。

由于美国的法学院属于“本科后”教育,学生法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由州最高法院组织法律考试。最高法院的“科罗拉多法律考核委员会”(TheColoradoBoardofLawExaminers)的成员由科罗拉多最高法院指定,又由两个委员会组成,一个是法律委员会,负责州律师考试。另一个是律师委员会,负责对要从事法律职业的申请者进行道德、心理上的训练,同时对那些不通过参加考试而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进行考核,以决定是否免考授予律师资格。

在科罗拉多,法律考试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法律职业的需要。第一种方式是法律考试,它是由州最高法院组织,参考人员是已经取得法律本科后教育即研究生文凭的人才可以参加。每年举行两次,一次考试的通过率在75%左右。以1999年到2002年举行的7次法律考试来看,全部科目通过率分别为68%、77%、64%、78%、66%、75%、63%.(注释3)2003年,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大学毕业学生第一次参加考试的人通过基本科目的分别为88%、71%,通过全部科目的分别为86%、69%.(注释4)当然他们中没有通过的将来还可以重考。一个大学具有法律学位的人,通过法律考试是一件不难的事情。另外,还有一种可以免考的情况:通过最高法院的考核委员会考核可以获得法律执业资格。其中包括人口不走过35000的小县中,不具备法学高等教育即研究生文凭(只有获得其他专业本科文凭的人才有可能在大学学习法律,所以法律文凭全部为研究生文凭),只有高中学历或者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人,也可以经过考核获得法律执业资格。

科州法律规定:最高法院被提名的法官必须是科州合格选民,合格律师执业5年以上,被提名时年龄不超过72岁。地区和县法院的法官也必须是该地区或者县的居民,合格律师执业5年以上,被提名时年龄不超过72岁。在小县只少应当高中毕业或者受过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教育。(Insmallcounties,nopersoniseligibleunlessheorshehasgraduatedfromhighschoolorhasattainedtheequivalentofahighschooleducation.)

“在小县只少应当高中毕业或者受过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教育。”就可能被提名为法官,但是曾经被考核授予律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是其前提条件。由于存在“免考授予律师资格”的情况,而这又不要求一定是研究生或者大学毕业,所以,实际上存在高中毕业或者虽然没有高中毕业但是也能当律师从而成为法官的情况。

四、有任期但是可以连任到72岁

任期是政治家常用的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法官。因为法律适用需要经验(就外科医生需要经验一样)。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当然,现在对于法官是有任期限制的。

法官在被指定以后,他还有两年的投票期。此后,还机会在一定期限决定是否留任某一法官(县法院、地区上诉法院、州最高法院分别为4年、6年、10年),独立的司法委会教导选民,使法官能够被留任。司法委员会还有一种方式控制法官:不管任期到了,可以开除他们或者要求他们提前退休。州法官的任期为:县法院4年,地区法院6年、上诉法院8年、最高法院10年,但可以连续留任,所以,科州法官的退休年龄为72岁。

律师成为法官就意味着他与原来的委托人脱离了关系,难以想象一个人当了多年法官以后还会在乎原来的委托人。法官离任后又被他们曾经施惠的律师事务所雇佣,这是很不适当的。而立法者不同,立法者都是兼职的,他们会有一份另外的工作,立法是业余的,所以他们有任期,期满以后,他们可以在另外的地方工作。但是法官不应当给这样的机会,这样会影响他们在法官时的公正。因此,律师一旦成为法官,都希望能够留任,留任的情况也很多。

法官是美国的传统,也体现了美国人的司法理念。做一名合格的法官,不仅需要系统的法律知识,而且需要丰富的诉讼经验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另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也是公正恰当地行使司法权力的重要保障,成熟的人才能做出“理性”的判决。

五、通过优选而不是普选产生法官

象大多数州一样,科罗拉多也有一个法官遴选方案。1966年以前,法官是选举出来的。1966年科罗拉多州通过了州宪法修正案,规定法官不进行政治选举,而是由在指定的基础上任命。其基本目的是让法官从政治活动中解脱出来,法官不能在竞选中接受捐助。不能对任何个人和团体进行承诺,以他们为后盾。但是在优选计划中,尽管投票者也能对投票结果有某种控制,但是法官选举不由任何人筹划,完全以个人名义开展。(注释5)具体是这样运行的:

法官必须由社区内了解他的经历、性格和知识的人民选出。科罗拉多有两种类型的提名委员会:1个最高法院提名委员会,22个司法地区提名委员会。

最高法院提名委员会为州最高法院和上诉法院提名,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委员会由一名允许在科州执业的律师、本州每一个地区一名州议会的不允许法律职业的公民和一名不允许法律执业的普通居民组成。同样,科州22个司法地区也有一个这样的委员会,也由首席法官主持。但首席法官只是组织者,没有投票权,也就是不允许法官选法官。

每一个地区提名委员会由居住在该地区的7名公民组成,其中不能有4个人来自于同一个政党。而该地区内的县中至少应当有一名投票成员。在人口超过35000的地区中,投票人员由3个进行法律执业的人和4个不允许法律执业的人组成。在不超过35000的县,只少由4个从事法律职业的人组成,这个委员会由州长、检察长、和首席法官通过多数决定其余的3个人允许多少是法律职业人员。提名委员会任期为6年,非律师成员(他们是委员会中的多数)由州长指定,律师成员由州长、检察长、和首席法官多数通过决定。

律师一但被提名委员会挑选上,他们在两年之内可以作为有效的候选法官。县法院4年作一次这样的备选法官选拔,地区法院、最高法院则分别为6年、10年。当法官出现缺额,有兴趣的候选人可以申请。他们的名字和申请书将送到他们所在的地区的提名委员会。委员会在面试和调查之后会推荐2—3人到政府,州长将指定其中一人填补缺额。科州法官的背景各种各样,包括地区检察官和律师。在丹佛,县法院的法官也以同样的方式遴选。只是最后的指定是由市长(县长)进行而不是由州长进行而已。出现缺额30天之内,他们的名字和申请书将送到他们所在的地区的提名委员会。州长在接到名单后15天内在提名中指定,逾期一不指定的,由州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指定。

优先计划的目的是保持法官独立,使他们审判时只依法裁决,而不是根据压力、政治兴趣和竞选中的捐献。优先方案祥细考虑了一个也许不是天才、没有天赋、没有政治影响力的律师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评估而成为法官,或者让选民决定是否留任某法官。如果选举产生,就意味着需要选举基金。律师可以向竞选者捐助,他们捐给那些他们认为能够与他们的司法理念一致的人,但是法律的公正不需要这种形式的民主。

六、由中立的机构监督法官

为了帮助提名委员会成员投票、决定是否留任某一法官,要对法官定期进行评估,并公开评估结果。

1988年科州立法创设了司法执行委员会,目的是为投票人提供对法官和其司法行为公正、负责、全面的评估,评估结果也提供给法官。该委员会任期为两个4年,由10人组成,由首席法官和州长每人指定一名律师和两名非律师,参议长和众议院发言人每人指定一名律师和非律师。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向各级法官依法提出司法公正、效率,对实体法和程序的理解,主持审判的能力,审判是否及时,如何联络和服务公众等各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注释6)每一个县市有类似的委员会以同样的方法指定本地区的司法执行委员会。评估结果不断提供给提名委员会成员,也反馈给法官以便他们能有所改进。实践中,在下一次选举开始前,法官评估结果由立法机关以“蓝皮书”的形式出版,并送达给每一个注册提名委员会成员。

他们想信他们的评估是全面、周到而公平的。现在正有各种调查小组在以各种方式研究如何使法官提高效率,提高陪审制度的质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另外,对于法官的投诉,科州还有一个对于法官道德进行观察的“科罗拉多司法纪律委员会”,它由4名公民、2名律师、2名地区法官和2名县法官组成,人们可以向设在丹佛的该委员会投诉。

在科州,法官的选拔和留任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法官们的正直没有受到怀疑,即使面对数量日益增加的案件压力,也从没有出现过一起法官的丑闻。

七、对中国法官制度的启示

第一、应当改革司法资格的产生制度

从前述内容可以看出,在科罗拉多,法律考试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法律职业的需要。每年举行两次,一次考试的通过率在75%左右。一个大学具有法律学位的人,通过法律考试是一件不难的事情。另外,只有高中学历或者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人,也可以经过考核获得法律执业资格。

而我国在2002年修改《法官法》、《检察官法》之后,规定担任检察官、法官必有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但是,这个考试的通过率如何呢。2002年、2003年、2004年三年司法考试通过率分别为8%、11.12%、11.22%.(注释7)自从2002年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以来,共有60多万考生参加,通过率只有十分之一,并且出现无正规法学教育背景(即没有受过法学本科、硕士或博士教育背景)的考生通过率高于有正规法学教育背景考生的情况。(注释8)这能说明他们是更合格的司法岗位人选吗?在云南省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中,6个地州49个中、基层法院的457人参加考试,只有12人合格。而在整个云南省法院系统参加考试的1686人当中,只有65人通过。(注释9)我认为司法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从事司法职业的合适人选,但现在这种考试方法的问题已经很明显:

一是全国划一的考试使有些地区无法满足司法工作的需要。我认为考试的作用是选拔,所谓择优是相对的,就是说,现实中需要多少人从事法律职业,通过考试后确定的人数应当能够满足这个需要,现在10%的通过率应当确定为50%以上。对于西藏、青海、甘肃等地通过通过率极低的情况,应当通过分地区划线的做法来改变。

现行做法也是与法学教育脱节的,司法考试应当定位在正规法学教育毕业生首次参加司法考试时有2/3通过才科学。“越考越难、越考越怪的恶性竞争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个问题早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和诸多质疑。”(注释10)现行司法考试的做法只能产生机械应考的考试人才,而不能为选拔素质全面的法官提供基础。

二是考试作为唯一的法律职业资格做作业的选拔方法也是不科学的。我们现在应当通过考核授予一部分人的司法从业资格:具有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从事法学教育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应当自动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在基层从事法律职业一定年限的,也应当规定一定的考核标准,授予司法执业资格,当然这种情况下比较复杂,对于其标准的确定中是否要与一定的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是否要有高中以上学历或者大专以上学历,授予资格后可以在哪些地区从业等都是可以论证与设计的。

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美国这样的一个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高中生也可以当法官和从事其他法律职业,我们现在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法官选拔时,法律从业经验应当受到更高的重视。美国的法官在考试相对宽松、学历没有作为唯一标准的前提下,对于法官的法律职业从业经验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就科罗拉多的情况来看,要求只少从事过5年法律职业。从法官的年龄来看,一般情况下(即因考核不需要大学教育的除外),要先有4年非法律专业教育、3年法律本科后教育,加上从事律师或者检察官5年,如果以18岁进入大学计算,从事法官职业时,最低年龄为30岁。有这些经历的人,无论从生活经验、法律职业经验来看都相当丰富了。而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没有对于法律职业经验的限制,这种选拔法官的方式,完全可能让根本没有法律职业经验的23岁的年轻人担任法官,因此,从有较长时间的律师做从业经验的人员中选拔法官的做法应当推行。

第三、对法官的选任应当将民主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在科罗拉多,法官不是选举而是遴选出来的,其理由简单地说可以这样概括:法官不需要对选民具体承诺什么,只有抽象地要求:公正司法。所以不能进行普选,而只能进行优选,当然也不能只以考试结果作为唯一的选拔标准。优选的标准是业务标准与道德标准相结合。道德标准不是组织部门的政治标准,而应当体现民主,民主的体现方式是由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组成联合选拔委员会。而专业人员不是政府部门选派,而是律师这个社会中立机构中选派。这种做法,将普遍、直接民主与专业选拔、间接民主相结合,在体现民意与司法独立之间求得一种平衡;既能体现民主,又能体现法院不是一个民主选举出来的政治机构,而是中立、独立的机构,法官是中立、独立的个人。我国法官选拔目前采用组织部门推荐、人大通过的方式,但是在组织部门选拔这个环节,没有能够体现社区民众的参与和专业能力的考察,应当也考虑设立一个体现社区民意与专家考察相结合的委员会对法官进行选拔,然后再交付人大通过。

第四、应当设立中立的民间监督机构监督法官。我们注意到,科罗拉多的法官监督机构“科罗拉多司法执行委员会”和“科罗拉多司法纪律委员会”主要是由律师和非律师的民间人士组成,虽然后者有法官参加,但是他们不从属于立法、行政、司法任何一个机构,最高法院召集这个组织,但是最高法院对其没有领导权力和命令的权力。这一点在我国也是缺乏的,我国法官的监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上级机关的监督,二是人大的监督。但这二者都存在问题,前者与法院层级独立即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是平等的这一司法独立原则相矛盾;后者则与司法独立于立法的权力分立原则相矛盾,因此,由一个民间的中立的机构进行监督,是对法院进行监督的最好方式,这既能避免上述矛盾,也能使法院可以摆脱政治的干预,防止政府利用法律作为政治压迫的工具。我国应当考虑由各省法院或者人大常委会组织设立一个民间的、中立的机构对法官进行监督。

同时,我们注意到,科罗拉多的两个委员会都不能干涉法官对个案的审理和裁判,只能在留任和开除法官的问题是上有建议权或者决定权,因而能够保障司法的独立。

综上所述,科罗拉多法官制度体现了对法官的法律经验、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并重、司法独立与政治民主结合,通过一个不同于立法和行政的选拔制度和监督制度,实现法官的独立、中立,最终实现司法公正,从而体现三权中司法权力的特殊性,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注释:

1、ColoradoStateJudicialBranch.AnHistoricalGuide,

2、ColoradoCourtsAtAGlance,http://www.courts.state.co.us/exec/pubed/brochures/newglanceweb.pdf,ColoradoCourtsAtAGlanceispublished,bytheColoradoJudicialBranch,OfficeoftheStateCourtAdministrator.

3、ColoradoBarExam,

4、ColoradoBarExam,

5、HowaJudgeBecomesaJudge,

6、WhereDoColoradoJudgesComeFrom?GenID=429-16k.

7、国家司法考试总体情况分析(02\03\04年汇总),2005-02-1610:54,来源,中安网。

8、关于司法考试法官们有话要说,来源,人民网,2005.6.30,

选拔监督范文篇9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方面,各级党组织都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根本上还存在监督缺失和监督缺位的情况。

(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不够到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各级党组织至关重要的工作。虽然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对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也作为相关机构的一项重要的职能职责被明确,但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组织部门系统外以及广大干部群众中具有神秘的一面,特别是一些关键的程序和环节,例如民主推荐结果的使用、考察对象的确定等,是“保密的”。这种“在一定范围内”的操作,就是监督的真空。出现了上级太远监督不了,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下级和外部监督难以界入。而知情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者,有铁的纪律要求,对相关情况往往讳莫如深,局外人则道听途说,议论纷纷,导致外界有一种“公认”:干部人选早就定了,推荐、考察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履行程序而已。为此,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部分人心中失去了严肃性,不愿监督和没必要监督成了大家的惯性认识。

(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大。一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等法规中虽有明确规定,但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哪个程序、哪个环节该对哪些主体、哪些行为实施监督,怎样实施监督等缺乏可操作性规定,使得干部监督机构和纪检机关工作难度很大,形成了“监督不监督一个样”、“监督好与坏一个样”。二是由于监督职责不清,监督办法不细,一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出了问题,往往很难分清楚是哪个责任主体的问题,哪个环节的问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难以界定,且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责任也难以界定,成了“谁都有责任又谁都没有责任”,板子很难打到哪个责任人头上。三是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性,许多工作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例如在考察谈话这个环节,该如何谈、谈些什么,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的考察人员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考察结果。而作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监督的主体,有时不完全具备相关专业性的知识和技巧,监督效果可想而知。

(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渠道不够畅通。扩大民主,落实好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四权”,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干部选得准不准,选拔任用干部的行为是否规范,群众最有发言权。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等法规没有明确群众监督这个渠道。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是组织部门按特定的程序,选拔任用干部。群众在这个过程中对选拔任用工作没有被赋予监督权,也就没有发言权。同样,舆论监督这类比较有效的监督形式,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也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缺失和缺位的原因有多方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究其根本,还在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体制不合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体制不合理。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等法规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权赋予的是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机构和纪检机关,实行上级检查与本级自查自纠相结合。实际工作中,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是以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机构监督为主,上级监督为辅的监督体制,而纪检机关重点是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等法规进行调查和处理。这种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1、同一主体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组织部门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监督工作的职能部门,既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施者,又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者,这种自我监督的体制有其客观局限性。干部选拔任用作为组织部门的核心工作,往往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而且越是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监督工作往往都是同一个领导分管,监督者即便是发现有违规行为,既“无法”纠正,也不能不讲“政治”而违背组织意图、领导意图,最多就是提个醒。目前,组织部门普遍人手少、任务重,干部监督重点都是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特别是县区一级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构合署办公,共同负责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工作,其固有的监督职责根本无法履行。总之,现有体制不符合“以权制权”的监督规则,容易导致监督作用发挥不好,造成监督流于形式。

2、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一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监督工作是相互隔离的。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过程看,从方案的提出到组织实施,都是相对保密的,其内情只有领导层和相关工作人员知晓,组织部门监督机构无从知晓。由于监督机构对干部选拔过程无法参与,也无法监督,导致了选拔任用和监督工作“两张皮”。二是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封闭运行,纪检机关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外部监督的主要职能部门,一般只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出现问题时履行事后监督职责,使其监督职能及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开放性不够,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这些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过程中无法掌握相关情况,无法实现监督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造成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根本无法涉足到干部选拔作用工作领域。

(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不健全。

工作机制不畅是导致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缺乏“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追究”的有效监督机制,从而导致“用好的作风选人”这一选人用人根本要求得不到较好的落实。

1、事前防范不力。选人用人责重如山。能否选贤任能,关键是看任用干部前的推荐、考察等基础环节是否真实有效。由于缺乏事前防范的有效机制,没有给“伯乐”带上“紧箍咒”,容易导致选人用人者责任心不强,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等法规、制度自觉性不高,工作随意性大,有的甚至搞不正之风。

2、事中监控不力。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整个过程需要严格坚持《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程序、纪律,凭德才用干部。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纪检机关等现有的监督手段重于事后追究,疏于事中监控,干部选拔任用的过程缺乏有错即纠的机制,有的不按规定程序选任干部,有的程序走了,问题却没有发现,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最终造成用人失察失误。

3、事后追究不力。有力的追究依赖于确凿的事实。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比较注重程序的规范,但对容易影响干部使用的一些特殊情况,缺少必要的书证,一旦发生失误,追究谁,谁来追究,怎么追究,证据不足,举证乏力,难以落实,致使责任人没有风险,弱化了约束力。现实中,许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问题反映,包括对“带病提拔”、“带病上岗”问题进行选拔任用问责时,都是因为没有证据而不了了之,使事后监督也无法成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

(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不完善。

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真正有约束力的制度。现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不配套,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实际效果不好,使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1、没有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度。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等法规重点对怎样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了规定,但作为监督主体在履行监督职责过程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没有明确规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对干部选拔任用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应该履行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但对责任制的监督实施则缺乏具体的内容,使责任无法落到实处,实践也证明,责任制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例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规定,考察人员对干部考察工作负直接责任,职责包括实施考察工作,对考察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等,但考察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谁来监督、怎么监督,或者职责履行得好与差谁来评价,都缺乏配套的制度。

2、没有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等法规、制度都明确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主体。但这个监督主体是集体,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如果责任主体监督不到位,对选人用人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对监督主体应该怎样追究,对监督主体中的责任人的责任怎样追究,没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同时也造成由于没有责任压力,监督者往往无法保证很好地履行职责。

做好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做好干部选任,解决“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问题,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以事前防范为基础,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干部“带病提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干部自身,个别干部考察提拔前就已经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有“病”,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被组织发现或发现后没有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而任其放任自流,最终导致“带病提拔”。今后要充分利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届中考核、换届考核以及定期不定期的调整考核,全面分析掌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特别要了解掌握领导干部在政治立场、民主决策、选人用人、廉洁自律、抓好班子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对考核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及早采取领导谈话、回复函询和诫勉等措施,加以解决。对有反映的领导干部要及时进行谈话,早提醒,早打招呼;对群众反映领导干部问题比较具体的,要及时向本人或有关部门进行函询;对需要进行诫勉的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提出诫勉要求,明确诫勉期限,促其按期改正。对需要查证核实的问题根据其性质,要本着不纠缠细技末节的原则,认真查证核实。对在重要岗位上的干部,发现有重要问题线索、不宜继续从事现岗位工作的,要及时采取免职、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等组织措施进行调整,从而为源头上避免干部“带病提拔”奠定基础。

2、以扩大民主为重点,改革和创新干部考察机制。针对以往干部考核中反映出的考核手段不科学、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结果不准确的问题,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积极改革干部考核办法,引入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干部考核评价系统软件,探索建立一套评价手段信息化、评价标准客观化、评价过程民主化、评价程序规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强干部考核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公正性。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细化考察内容,量化考察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和配套措施,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干部要求,及时调整考察标准和侧重点,同时,要延伸考察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表现情况,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要进一步扩大民主,改进考察方法。通过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延伸,广泛倾听群众意见,认真落实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从优化考察手段,延伸考察视角,拓展考察空间着手,探索和改进考察方法,更好地了解被考察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选拔监督范文篇10

一、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组织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的工作运行机制、规章制度体系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保证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顺利进行。但是,对于组织部门内部的监督工作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内部监督主体监督作用难以发挥。长期以来,各级组织部门的监督主体在内监督职能的履行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内部监督主体制约薄弱,监督作用难以发挥。一是机构设置不健全、力量薄弱。特别是在县一级的组织部门,干审组大多只有一个人,在职能定位上侧重于对干部历史遗留问题的审查,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部内的中心工作上,要履行内部监督的职能,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只能是一般化应付。二是内部监督主体是同级组织部的组成部分,受同级组织部的绝对领导,在县级组织部门,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往往也是分管干部监督工作的领导,这在监督与被监督之间必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地方。三是内部监督主、客体行为的同化。在县级组织部门,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一些中心工作往往是各组室共同参与的联合作战,每次干部调配,内部监督的主体同样在参与干部的考察并提出干部调配的建议,这种内部监督主、客体行为的同化,使得内部监督主体不得不同时扮演“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模糊了监督主体监督的意识。

2、内部监督标准匮乏。一是监督标准不一。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自我监督规定,各地在自我监督上自搭炉灶,自我摸索,制定的一些标准五花八门,标准不一。从总体看,组织部门内部监督的监督措施和规定还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监督制度体系。二是监督标准不明。即使有自我监督制度和规定,但规定不明确,非常抽象、笼统,没有可操作性,容易造成一种摆设的负作用。

3、内部监督程序缺失。监督程序具体是指监督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能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程序的规范行为。目前,组织部门内部监督程序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程序监督,即没有将监督程序制度化,程序监督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监督可有可无的主观随意性现象。二是在监督程序上偏重于事后调查,忽视事前和事中介入的工作。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内部监督部门往往是调配方案宣布以后,有举报、有反映才会作一番调查,而在事前,尤其是在事中,根本无法介入。三是监督程序脱节,实际起不到监督作用。由于干部工作的严肃性和保密性,每一批(次)的干部任用,都是相对封闭运行,内情只有领导层和有限的干部工作机构参与并知晓。干部监督部门也只能在干部选拔任用的个别环节进行参与,而无法把干部监督始终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造成内部监督程序上的脱节。

4、内部监督自由裁量权虚化。制度幅度范围的自由裁量是实现内部监督职能所必需的要素,是内部监督主体向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行为说“不”的权力保障。而在现行的机构设置和领导机制之下,这种内部监督所必须的自由裁量权往往取决于有干部选拔任用权的领导者或领导班子人员决定。由于地域上的距离,上级组织部门的内部监督主体也不便越过下级组织部门去实施具体的内部监督自由裁量权。内部监督主体自由裁量权的虚化,导致了内部监督自由裁量权上的“真空”,容易造成内部监督的失灵和失控。

二、对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的思考

加强内部监督,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要求,以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为核心,以规范选人用人为导向,以加强事前防范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组织健全、职责明确、渠道畅通、制约有力的内部监督工作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1、环境建设是基础。环境建设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监督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是一种氛围,影响组织部门内部监督主、客体实施内部监督或接受内部监督的自觉性,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强化组织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必须全方位营造适宜组织部内部监督正常开展的环境。一是要营造内部监督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加强组织部干部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室成员的思想引导工作,要使大家都能正确地对待内部监督并主动接受监督,为全面实施内部监督创造良好的氛围。改变组织部内部不必监督、不愿监督、不便监督、不好监督、不敢监督的旧思维。二是在健全机构,明确职能,保持内部监督机构相对的独立性,从根本上保证有人监督,有能监督,有位监督。三是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映灵敏的监督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组织部内部监督的效率和效果。一个健全的信息系统能够为内部监督主体提供质量较高的信息,使内部监督主体可以根据掌握的干部监督信息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向干部工作机构沟通信息,提出干部选拔任用的建议。

2、制度完善是保障。要加强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制度建设和抓制度落实上入手。制度建设要围绕干部推荐、考察、任用等过程和环节,围绕选拔任用标准体系,同步制定,保证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到位,工作目标落实到位。一是要建立健全组织部门科学的工作运行制度。在组织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干部工作是由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回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干部监督管理等主要环节构成,只有使各个环节实现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才能真正体现干部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为此,组织部门内部必须加强联系,使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规范起来。在坚持和完善部务会、部长办公会议的同时,还应建立部门内部会议制度、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制度等,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干部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建立健全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度。在干部的推荐环节上,建立和完善干部推荐责任制。在干部考察环节,要建立完善干部考察责任制。在研究讨论环节,要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决策责任制。做到环环有人把关,事事有人负责。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内部干部监督工作责任制。明确部长、副部长、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在内部监督上的职责权限和责任义务,切实履行起各自的监督职责。总之,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使内部监督有章可循,职责清晰,责任明确。

3、程序设计是关键。

内部监督不是一项制度或一个机械的规定,内部监督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科学的内部监督程序设计,是克服监督人员监督的随意性、主观性,避免受到利害因素、感情因素的干扰而公开监督,维护监督权威性的一条具有根本性的途径。

内部监督程序设计应突出三个特点。一要实用。就是监督程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二要简便。监督程序繁琐,不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三要公开。即监督程序要为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所熟悉,不是搞暗箱操作,而是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一方面要“敞开门户”,开展监督的一些活动等尽可能对外公开,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对于涉及保密性的,不能公开的,要做到按规定和程序办事。要正确处理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关系,既不留一点监督的“死角”,防止“灯下黑”,又保证内部监督职能的正确履行。

内部监督程序的五个关键程序。

告知程序。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开展之前,有关干部工作机构要将此批(次)选拔任用范围、对象及有关环节,告知内部监督机构,使内部监督机构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掌握工作进程和组织意图。在此基础上,内部监督机构要提前介入,启动内部监督程序,利用内部监督信息平台,全方位收集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及时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反映。干部监督机构还应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组成由适当人员参与的调查组,就一些早有反映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调查核实,该澄清的问题及时进行澄清,该查实的及时查实,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公正地评价干部。

确认程序。干部管理机构及干部考察组提出的考察意见,应听取吸收干部监督机构的意见,内部监督机构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相关信息进行对比、甄别、确认。

建议程序。在调配方案研究讨论阶段,干部监督机构的负责同志参加有关研究讨论的会议,并要代表本机构行使自由裁量权,对研究的干部任免事项发表明确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