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花园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4-02 02:50:58

秘密花园读后感

秘密花园读后感篇1

有这样一本书,它充满了魔力,在你心情烦闷的时候,看一看它,就会使你立刻快乐、开朗,而且还能让你百读不厌,它的名字叫《秘密花园》。

作者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用清新笔触生动地描写了一个骄纵任性的小女孩玛丽在遭遇家庭变故、失去双亲后,寄居于姑父家的故事。然而,种种的不幸并没有击倒她,她坚强地生活着,并结识了热爱大自然的小伙伴狄肯。他们善良、纯真、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了庄园中的另一个人——性格怪僻的柯林,她们在一天天地改变着,正如尘封的秘密花园在慢慢地变化着……

什么是快乐?书中,很少在室外活动过的玛丽在奔跑中那微微泛红的脸颊就是快乐;狄肯在小动物们的催拥下吹笛子就是快乐;从未出过家门和站起身来的柯林第一次来到花园并站起身来就是快乐……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找到快乐。

书中的克拉文老爷在爱妻过世后,埋了花园的钥匙,想借此阻断对爱妻的思念,但是,这却使他沦为悲伤和痛苦的阶下囚。隔断快乐并不能换来宁静,它只能使你郁闷不堪,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走向永远的黑暗。快乐是人生之本,人如果没有了快乐,就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了快乐,也就没有了成功的喜悦,没有了失败的泪水,没有了失去后的珍惜,没有了一切的感情。花园是在快乐中诞生,在悲剧中尘封,又是在快乐中开启,这是一个多么戏剧性的转变呐!

秘密花园读后感篇2

今天是星期六,我有机会看书了,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秘密花园》,读完它之后,我深深地感到心灵受到极大地震撼。

一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玛丽,她生活在印度,在一次霍乱中,玛丽的父母去世了,小玛丽成了孤儿,不得不被送往画眉园。画眉园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的地方,又是个被锁了十年的花园,有被秘密藏在房间里的小男孩,而玛丽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当玛丽进入那座封闭了十年的花园时,更知鸟站在一枝常春藤上向她示好,谢了的玫瑰花正悄悄地重新开花。幸运的玛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快乐自由的新天地!在这里,她认识了与动物交朋友,会说鸟语的迪肯,那个浑身带着魔法一般的小男孩,吹奏的笛子,可以引来一只只善懂人心的动物们。因为有他的出现,玛丽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凶恶专横的小野猪”,更加幸运的是在玛丽发现柯林之后,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聚在一起,发生了只有童话里才会出现的奇迹一般的事情,当孩子们相信魔法的存在,柯林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坐在轮椅上瘦小的他,奇迹般的站在了这片属于孩子们的天地的地方,一把钥匙改变了两个孩子的性格,脾气。

有时候,希望是从快乐中得来的,有时候奇迹就会发生,因为你有信念,你有选择,你不放弃,快乐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那是执着,而不是轻言放弃,那是勇气,而不是胆怯,那是春日温暖的阳光,而不是秋天的落叶。

秘密花园读后感篇3

关于《秘密花园》读后感最新范文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秘密花园》。是美国女作家伯内特写的。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玛丽,她是一个长相难看,脾气古怪,任性的小女孩,她对什么都要发怒,一切都入不到她眼里去。一次瘟疫夺去了她父母的性命,她被送到英国的姑父克拉文的庄园。在庄园里,她发现了一个秘密花园,然后一切都改变了。她在小伙伴狄肯的帮助下,一起重新在花园里栽花种草,精心耕耘数月,花园终于恢复生机。此外,她还帮助多病、瘦弱、脾气暴躁的表弟,使他站立起来,父子团圆。玛丽也去掉了所有讨人厌的坏毛病,长成了漂亮的姑娘。

  而这一切的改变,是因为她找到了开启快乐的钥匙,珍贵的友谊和大自然的美好。她发自内心的愉悦,重新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快乐。谁不需要一把钥匙呢?不要因痛苦的经历而任由它被遗忘,杂草丛生与世隔绝,有时候我们要勇敢的用钥匙打开秘密花园的小门,让阳光照亮每个黑暗的角落,撒上花籽,到春天来时,收获满园的花香有时候,快乐和幸福就是那么触手可及。

  我喜欢《秘密花园》这本书,因为它带给我爱和温暖。

  

关于《秘密花园》读后感最新范文

  这天,我花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刻,看完了《秘密花园》这本书,真是太精彩了!

  这本书讲述了:在一次可怕的霍乱中,脾气暴躁的小姑娘玛丽失去了她所熟悉的亲人们。被送往一个和她同样脾气暴躁的舅舅那里。在玛丽的舅舅那里,她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克兰文舅舅的宅子里竟然有一个秘密花园!玛丽吃惊极了!透过一个小小的知更鸟,玛丽找到了秘密花园的钥匙和门!玛丽看着这贫瘠的花园,在心里暗下决心:我必须要拯救花园,让她重新充满生机!就这样,玛丽认识了狄肯——玛莎的弟弟,一个能干的男孩子,在狄肯的影响下,玛丽还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子。与此同时,玛丽在宅子里的一个秘密房间里发现了她病得要死的表哥柯林,柯林的脾气与以前玛丽的脾气一样的暴躁,但是,在玛丽和狄肯的帮忙下,她从一个病怏怏、脾气暴躁的人变成了一个健康、人见人爱的孩子。她们把这一切都称之为魔法——会让人梦想成真的魔法。

  读了这本书,我想:被柯林称之为魔法的东西必须就是快乐,快乐就如同魔法,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奥妙,它能够使一个情绪灰暗的人变得乐观开朗,它能够使一个病怏怏的人变成一个健康活泼的人,快乐是灵丹妙药,它能够医治一些连医生都难以解释的疑难病症;快乐是仙女手中的魔法棒,它能够点石成金,让每个人都乐观、开朗——但是,快乐要与友谊这副草药一齐“服用”,只有这样,才有令人大吃一惊的神效!有些人喜爱把痛苦埋藏在心底,她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她的秘密,她想让人知道,她是骄傲的,是厉害的,别人都得务必服从她,她会对自己说:就让她永远变成秘密吧!但是,虽然在别人眼里她是强势的,但是她自己会被这些痛苦折磨的死去活来,她就应去找个人,把这些痛苦倾诉出去,这样,她不仅仅会多一个朋友,还会少一份痛苦,取而代之的是快乐和幸福。我们就应把痛苦从心里泻出去,让快乐和阳光永远驻进你的心房。

  秘密花园真是一本好书。

  

关于《秘密花园》读后感最新范文

  没有快乐,也就没有成功的喜悦;没有失败的泪水;没有一切的情感。

  《秘密花园》是20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本关于友谊,决心和毅力的好书,也是一部展现孩子心灵的魔法书,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对心灵和成长的探索达到很高的境界。

  这个故事的女主角玛丽是一个只有10岁的小女孩。一次突如其来的瘟疫后,成孤儿的她,不得不辗转到远在美国的姑父克兰文家生活。后来,她在无意间发现被封锁十年的秘密花园。原本性格倔强的小女孩深深爱上这个花园,她和佃户的儿子迪肯一起在里面栽花种草,性格也渐渐变得开朗。接着,玛丽又发现同样性格古怪,常年卧病在床的表兄,庄园的少主人科林。迪肯和玛丽把科林带进秘密花园,他们在花园里嬉戏,看着各种花草茁壮成长,渐渐地,科林也恢复健康与自信。从此,整个庄园洋溢着幸福与欢乐,而一直在外远游的克兰文先生也回到庄园。他赶快去秘密花园,孩子们正在捉迷藏。克兰文勋爵和儿子重逢,玛丽也已成为他家族的一员。

  面对一件小事,心态不同,人生的道路也不同。记得有一次,爸爸对我说:“从今天起,你每天下午都必须跟我去跑步一小时。”“啊!那还不给累死!”我仰天长叹。爸爸却笑着对我说:“虽然可能会很累,但是长久下来,你会锻炼出一种毅力,而且能强身健体,还能……总之好处多多呢!”“哦,是吗?”我长叹一口气,说:“好处多多为什么不是散步呢?唉!”尽管如此,但仍每天坚持跑步。不过还真是,自从我跑步以后,就几乎没得过病呢!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快乐,而失去妻子的克兰文先生也是如此,他将那曾经给妻子修建的花园上锁,并挖坑把钥匙给埋。或许他认为这样随着时间流逝,会将这一切给淡忘掉,但并没如他所愿,“大多数时候他都出门在外,在米瑟斯韦特的时候就把自己关在西边楼里,除皮切尔不见任何人。”而最后来到花园的克兰文先生却得到快乐。

  别再逃避快乐,别在坚守痛苦!我们应当正视快乐,接受快乐。

秘密花园读后感篇4

2022精选关于《秘密花园》读后感范文   前些日子,我翻阅了一本书,名叫《米兰的秘密花园》,正所谓“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个大道理通过这本书中的一个小片段就能完美地展现出来。

  又是一个周末,米兰来到爱丽丝的小花园,爱丽丝说:“今天,我教你与人交往的技巧。就比如说外出买东西,当进了一家小店时,首先就应该给店主问个好,然后再挑选物品,挑选物品时,最好不要用手摸,因为德国人不喜欢顾客进店随手乱摸物品,这样会显得很没礼貌”。米兰心里想:怪不得妈妈上次与小姨一同去一家皮包店,刚进店,店主和她们打招呼,她们因为在一直聊天而没在意。挑选包时还随意用手去摸。虽然买了好多包,可店主却一点儿也不开心,一直板着脸。回头妈妈还说店家的服务态度不好,原来是这个原因呀。

  读完这一段后,我开始对中国人有一些讨厌(虽然我自己也是中国人)。德国人把礼貌看得很重。顾客进门,就算没买东西也要以礼为先,尽他们的所能把你服待得很周到。中国人呢?却把钱看得很重,为了赚钱,街头水果摊经常会把电子秤的重量改高;为了赚钱,有些饮食店会用便宜的地沟油来做菜;为了嫌钱,而做些亏心事,靓丽的外表里藏着一颗不美的心……还有些小店,如果顾客只看不买,有些店主就会暴跳如雷,甚至骂骂咧咧,满口脏话。把中华人民的优良传统忘得干干净净。曾看过一些报道,说德国车辆在过斑马线时会自觉减速甚至停车,让人先过。而中国人往往视斑马线的人为空气,横冲直撞,典型的“人等车行”。德国人就算自己再忙,再急。都会耐心等红灯,而中国人如果知道此处没有监控,没有交警,哪怕再闲都会闯红灯,不闯还有人会说此人太呆,太古板了。唉!这真是太不对了。

  我们不能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化为乌有,我们应该的礼仪在中华民族重新发扬光大!

  2022精选关于《秘密花园》读后感范文

  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耐心,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这是我读了《秘密花园》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秘密花园》这篇文章的题目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地方十分隐秘,那里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带着少有的好奇心,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

  文章的资料是:一位朋友对作者说,山顶上有人种了水仙,作者很好奇,与朋友一齐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去看个究竟。一到山顶他们俩就惊呆了:各色花草在山顶上争奇斗艳,摇曳生姿,刹那间的风采比彩虹还要美上三分。由此,作者产生了许多疑问:是谁建了这么美丽的花园,这花园又是如何建成的呢?为什么要在这儿建花园?花了多少时间?不久,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在花园中间的大理石板上刻着这样的字:一位妇女,双手双脚,一点想法与一点时间,始于1958年。

  我不由震惊于建造这美丽花园的妇女。她不知建造了多少年,这些年来,她每一天抽出一点时间,每一天做一点点,一年两年,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日积月累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花园。这就如同我们的学习:如果每一天背4个单词,一年就能背1460个单词,小学6年就能背8760个单词,这是多么庞大的数量啊!可是这一切,只可是源于每一天那小小的4个单词,但汇集成总量比学生词典里的词还要多上三分,只要我们从小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每一天向目标前进一小步,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以往有这么一个孩子,他从小立志要当当上总统他从当电影演员开始一点一滴努力,最终成为了美国一代总统,他就是——里根

  妈妈曾送给我一本描画,鼓励我把里面的人物全部描完。我一开始还是很有兴致地把它挂在床头,可没过几天就弃之不顾,看了这本书我要再把它找寻出来,继续画完未完成的画。

  我想以后我要向那位妇人学习,干什么都有耐心,有恒心,不半途而废。

  2022精选关于《秘密花园》读后感范文

  《秘密花园》这本书的第一个小主人公玛丽出生在印度,是个相貌平庸、脾气倔强、人见人厌的小姑娘,她对什么都没兴趣,一切都看不顺眼。一次瘟疫夺去了她爸爸、妈妈的生命,她成了孤儿,被送到英格兰约克郡米塞尔斯威特庄园,由姑夫克拉文收养。10年前,年轻美丽的姑妈在生下儿子后不久,在一个花园里意外身亡,克拉文悲痛欲绝,从此锁闭了花园,不允许任何人进去。而他儿子柯林长着和他妈妈一样漂亮的面孔,每次见到他都会引起克拉文更大的悲伤,所以他不再愿意见到儿子,于是常年在外流浪。

秘密花园读后感篇5

This story has given an account of a little girl Mary who was self-abased has become a lively , open and clear , clever girl's proces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is, she has known Diken and Colin. Colin was a disabled ,but he has finally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saw the sunshine again with the help and encouragement of Mary and Diken .

That lets me feel Mary is a nice girl , because she can correct mistake, she is also eager to help people . when she knows Kelin is a disabled , she didn't laugh at him , but comforts him on the contrary ,did things for him , and shared happiness and sadness with him. Diken is a kind-hearted boy , because he went to give food to Colin when Colin was able to build again , he certainly is also a child lively and actively.

But Colin and he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 Colin always gets angry, slightly no satisfactory will be furious.But he also has merit. He is a persistent child , insists walking every day. They three are just like one family, in harmony cheerful life of three people. I also admire Mary very much , because she has given Colin courage , happiness and confidence . Having read this story ,I understood that carrying through firmly is victory no matter what we do.So we must work hard for our dream.

这是一部外国杰作。这个故事内容很精彩,让人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玛丽的故事,她的自卑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的女孩的过程。在此期间,她认识了迪肯和科林。科林是一个残疾人,但他终于克服了困难,在玛丽和迪肯的帮助和鼓励下,再次看到了阳光。

秘密花园读后感篇6

这本书使我受益无穷,以前,我也是和玛丽一样不得到满足就哇哇大哭的人,从我8岁看了这本书,那时,我只知道这本书非常好。现在,我重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大自然有神奇的魔力,更让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体谅。也让我懂得: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办到的坚定信念,并向信念加油努力!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秘密花园》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秘密花园》读书笔记1前不久,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秘密花园》。

这本书讲了在一个神秘的英国大庄园里,庄园主科伦温先生因丧妻的哀痛而将秘密花园封闭了十年之久。一位丧失双亲、自闭悲观的小姑娘来到这里之后,偶然地发现了这座废弃的花园,于是便将它当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她在花园中感受到心灵的生机,并将这种生机传达给了农园主的儿子科林——一个身体孱弱、心灵阴暗的少年。后来,他们和几个朋友一起在秘密花园劳作,心灵也随着花园的复苏而健全、成长的故事。

我比较欣赏科林和玛丽,科林他开始十分悲观,认为自己是个驼背,一定活不长,从而拒绝与人交流,拒绝外出,把自己关在暗无天日的小屋里,终日躺在病床上。玛丽和秘密花园的出现激起了他生活的希望,这希望激励着他坐了起来、站了起来、跑了起来……从而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所以,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对自己说:“我能行!”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只有乐观,积极,微笑,我们才会拥有健康。

玛丽刚刚来到庄园的时候,是一个寂寞、任性、爱发脾气的小女孩,对一切都非常冷漠。她正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让她重新认识了周围的人们,她学会照顾植物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关心别人。而所以,现在的都市生活阻隔了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人们变得冷漠、无情,像前不久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七旬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救助而死亡等案例。我们急切呼吁:拒绝冷漠,传递温暖!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写完作业后不应该沉迷于电脑游戏,而应该多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发现自然的美。充足的户外活动,阳光与适当的劳动与运动,会让我们获得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心灵。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关爱生命、关心他人。

“人之初,性本善”,让我们都来做善良的小公民吧!

《秘密花园》读书笔记2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耐心,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这是我读了《秘密花园》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秘密花园》这篇文章的题目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地方十分隐秘,这里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带着少有的好奇心,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

文章的内容是:一位朋友对作者说,山顶上有人种了水仙,作者很好奇,与朋友一起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去看个究竟。一到山顶他们俩就惊呆了:各色花草在山顶上争奇斗艳,摇曳生姿,刹那间的风采比彩虹还要美上三分。由此,作者产生了许多疑问:是谁建了这么美丽的花园,这花园又是如何建成的呢?为什么要在这儿建花园?花了多少时间?不久,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在花园中间的大理石板上刻着这样的字:一位妇女,双手双脚,一点想法与一点时间,始于1958年。

我不由震惊于建造这美丽花园的妇女。她不知建造了多少年,这些年来,她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每天做一点点,一年两年,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日积月累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花园。这就如同我们的学习:如果每天背4个单词,一年就能背1460个单词,小学6年就能背8760个单词,这是多么庞大的数量啊!可是这一切,只不过源于每天那小小的4个单词,但汇集成总量比学生词典里的词还要多上三分,只要我们从小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每天向目标前进一小步,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曾经有这么一个孩子,他从小立志要当当上总统他从当电影演员开始一点一滴努力,最终成为了美国一代总统,他就是——里根

妈妈曾送给我一本描画,鼓励我把里面的人物全部描完。我一开始还是很有兴致地把它挂在床头,可没过几天就弃之不顾,看了这本书我要再把它找寻出来,继续画完未完成的画。

我想以后我要向那位妇人学习,干什么都有耐心,有恒心,不半途而废。

《秘密花园》读书笔记3这是一部展现我们心灵的魔法书。这本书讲得是一个小女孩玛丽的故事。玛丽是个蛮横、倔强、自私的小姑娘,在一场瘟疫中,她失去了亲人,被送到了英国赛尔死维特庄园。在那里她遇到了一系列的稀奇古怪的事情。

她在那里有很多趣事…比如 : 她在庄园中竟然发现了一个封闭 10 年的秘密花园——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封闭 10年之久的一个鸟语花香的花园。在她的细心好奇的性格,竟走到了一条两旁都有月季花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一个小门,她推开门听到了箫声。玛丽停下脚步仔细看着。只见树下坐着一个小男孩,大约十一二岁,长得有点怪,但人却挺干净。他靠着大树…玛丽被男孩发现了,他挥了挥手轻声说:“别动,你会吓着它们。”玛丽一动也没动。等动物离开后,男孩说:“我叫狭背,您是玛丽小姐吧!我们差不多大。”我们交个朋友吧!一起照顾这个充满花的“世界”吧! 就这样他们成了朋友。以后他们天天都到花园…

高尔基先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玛丽的胆子可真大,她竟然偷偷进入神秘花园。这要是我,我就不敢。她大胆倔强让我很佩服。她可以违背长辈的意思看整个宫殿的各处。可是我就不敢到宫殿各处去看,尤其是晚上自己一个人不敢在家,在睡觉的时候就怕小偷进来,一直到很晚才能睡着觉。

我的胆子特别小,还特别怕狗和猫等等一切喘气的动物,在上课的时候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召唤我的时候说话声音很小,生怕说错。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一定做一个像玛丽一样大胆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大胆、勇敢才能取得成功。

《秘密花园》读书笔记4《秘密花园》是一本长篇小说,作者是19世纪末美国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沸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伯内特1849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1865年全家移民至美国。

伯内特自幼爱园艺,花园是她经常写作的地方。1909年,正是她位于纽约长岛家中的花园启发了灵感,让她创作出了一生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秘密花园》。故事讲述了失去父母的英国小女孩玛丽?伦纳科斯,在收养她的姑父家的庄园中,听说有一个十年都没人进去的秘密花园。之后,她遇见了一个花匠叫本?维斯特夫,和一只知更鸟。知更鸟把秘密花园的钥匙和门指引给了玛丽,并由此引发了一连串曲折而奇妙的故事。与大自然的接触让自私暴躁的玛丽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和农家小子迪克恩一起把荒废已久的秘密花园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帮助庄园里病弱孤僻的科林少爷恢复了健康和自信。最终孩子们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也使花园和它的主人们重获新生。

《秘密花园》差不多是疗伤童话,它可以把那脾气暴躁的小女孩改变成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没读完这本书之前,也就还没写到玛丽发现秘密花园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好无聊啊!可看到后面我就拿起来放不下了。这本书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大自然与美好的心灵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不曾丢弃的珍贵。也希望大家保护环境,让草地变成满是鲜花的地毯。

《秘密花园》读书笔记5今天,我又看了一遍《秘密花园》这本关于大自然的魔法和人类美好心灵的书。

这本书写的是: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叫玛丽,性格暴躁、倔强、喜怒无常,她九岁时,突发的一场瘟疫夺走了双亲的生命,于是,她被一个庄园的女管家梅德洛克太太接到了她姑父的米塞尔斯怀特庄园里,这里的一切都让玛丽感到好奇,她和她的仆人玛莎成了好朋友,还和一只知更鸟成了好朋友,她天天都到外面去玩,渐渐地,她黄黄的脸蛋变得红红的,她也变得健康、温柔成熟、懂得关心别人快乐,姑父克雷文先生伤心妻子之死,变得阴郁古怪,有一个十年不许人进入的秘密花园,一个尘封十年的秘密吸引着玛丽去寻找那个秘密花园,在知更鸟的指引下,玛丽竟然发现了埋在土里的钥匙,并且,她还听到了一个神秘的哭声,吸引她去探索庄园之迷,玛丽在懂魔法的男孩儿迪肯的帮助下,让死寂已久的花园重现生机,夜晚,那个焦躁的哭声又来惊扰玛丽的好梦,玛丽循着哭声,终于找到了那个发出哭声的人——原来,他就是被认为离死不远的科林少爷,科林少爷脆弱敏感、暴躁多疑,竟至卧床不起,一度接近死亡的边缘,暴躁易怒的科林在玛丽面前奇迹般地温顺了。终于,玛丽对科林说起了埋藏已久的秘密……科林在玛丽的帮助下也渐渐自信、坚强、快乐起来,告别瘫痪,重新站立,找到了健康与快乐。

我读了这本书后,知道了了这个道理: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朋友们,只要你爱生活中的一切,生活便让你的一切都变得可爱,请不要再对生活板起面孔吧,否则生活也会对我们板起面孔的。

我想对迪肯说:“你真是个阳光男孩,你本来就是爱生活中所有的一切,生活便把一切能回报给你的都回报了,让你的内心充满了快乐,你的家虽然不富裕,但你觉得生活真美好!”

我想对克雷文先生说:“妻子死不是您死,快收起您那古怪的念头吧,以后,你可要让科林多多出去玩喔,这会对他的身体很有好处的。祝您抛掉妻子死的烦恼,变成一个快乐的人!”

我想对科林说:“要自信一些,不要再‘歇斯底里’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茁壮成长!”

我还想对玛丽说:“恭喜你成了一个健康的女孩!帮助别人一定很快乐,对不对?真想和你成为好朋友!”

这本书真好看!

《秘密花园》读书笔记6这个假期,我看了一本叫《秘密花园》的书,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主人公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对心灵和成长进行了很深的探索。

《秘密花园》是白涅的夫人的代表作。她在纽约长岛布置自己家的花园时得到了灵感。本书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整个20世纪,人们一直在再版这本书,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都热爱《秘密花园》。它曾经先后十几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卡通片、话剧和舞台剧。1993年,《秘密花园》被波兰电影大师霍兰德再次改编成电影,这部经典影片再次使霍兰德获得巨大声誉。在英语的儿童文学作品里,本书被公开认为无龄界限。几乎任何一个西方的儿童文学纪典书目,都会收入这部小说。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她叫玛丽·林农。主人公玛丽·林农,人人都说她是全世界长得最不讨人喜欢的小女孩。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假。她小脸细长,身材瘦小,一头稀稀拉拉的头发,还经常板着一张臭脸。由于她小时候缺乏父母的爱,使她成为世界上最随心所欲、蛮横霸道的小霸主。她的表弟克林,一个五官整齐、脸色苍白、脸上的肉都凹下去的小男孩。许多人都说他得了一种怪病。他们俩由于种种原因相住在一起,都对生活充满了失望,而不被大人们所喜爱。

一天,玛丽·林农碰到了一个叫迪肯的男孩,他是一个仆人的弟弟,从而改变了玛丽·林农的生活,总而言之,玛丽·林农也改变了克林的生活。迪肯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充满激情的小男孩,与玛丽·林农、克林的年龄差不多。迪肯经常带着他们俩在草原上玩耍、做游戏,他们很快就喜欢上这个男孩,他们渐渐对生活产生了热爱,玛丽·林农好迪肯的一次次游戏中,渐渐长出来一个结实健壮、活泼开朗的孩子。玛丽·林农和克林又用“魔法”把克林变成了一个健康快乐的男孩。

秘密花园读后感篇7

--读《秘密花园》有感

打开常春藤后面的那扇门,放走封闭在内心的烦恼哀怨,让健康、幸福与快乐溢满整个花园 。

--题记

拿起深埋地底的钥匙,插进隐藏着的门锁,轻轻推开面前的门,便进入到一个充满神秘的自由天地。

玛丽是个“倔乖乖”小姐,她既没有继承母亲的美丽,又没有继承母亲的好脾气,可这么一个“倔乖乖”小姐,竟然能让缺乏自信、脾气古怪、身体虚弱的科林成为一个健康、快乐、自信的阳光少年!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是秘密花园的魔法。。

在花园里,三个少年一起奔跑欢笑,他们打开的其实是不为人知、深藏已久的内心之门;他们走出的其实是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他们修整的其实是自己的体质与品行;他们种下的其实是一颗颗渴望幸福、盼望成长的希望种子。花园里,阳光普照,树枝上,鸟儿欢唱,看啊!水仙花、雪绒花、百合花和鸢尾花抽出了嫩芽,贪婪地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瞧啊!鸟儿开始搭窝了,正在寻觅着合适的材料。哦,树下,科林终于站起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扶着他、鼓励他!

秘密花园读后感篇8

1911年美国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的新作《秘密花园》问世,这部小说被公认为是伯内特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且成为20世纪初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它三度被拍成电影、被制作成卡通片,两度被改编成音乐剧,被改编成的话剧于1991年获戏剧托尼奖。这部作品广受好评,美国作家玛格丽特·拉斯基(marghanita laski)称其为“我所见到过的最令人满意的儿童作品”。①

在《秘密花园》中,作者伯内特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儿童形象和成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建立起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一哲学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布鲁诺的辩证哲学②明确指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经过相互转化,形成对立的统一。对立的双方不是分别处于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一个整体。

本文试图从布鲁诺的辩证哲学观点出发解析《秘密花园》中儿童形象的二元对立关系、成人与儿童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伯内特的《秘密花园》以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为依托,真切地发现儿童的本质,正因为对儿童形象的把握,才使得文本在一个世纪以来广受好评,畅销不止。

一、文本中儿童形象的二元对立

《秘密花园》主要勾勒了玛丽、科林、迪肯三位个性鲜明的孩子,还有作为仆人身份出现的玛莎、玛丽失去双亲之后暂居于英国牧师家中的巴兹尔和其他孩子。

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一分为二,彼此相互对立,这种哲学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法,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内部关系的智慧把握。因此,要探究《秘密花园》中叙述的张力,可以从儿童形象的二元对立进行解析。

(一)“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对立关系

读者眼中的“玛丽”和“科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结果,到了玛丽六岁时,她已经变得像头少见的又专横霸道又自私自利的小野猪”,小说一开始,作者便用“专横霸道”、“小野猪”这样的词语毫不夸张地形容玛丽给人留下的印象,缺少教养的她对印度仆人说话毫无礼貌,甚至当她的父母过世之后,好心收留她的克劳福德夫人都遗憾地表示:“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孩子像玛丽这样有这么多令人讨厌的癖性。”③

“一张挂着织锦幔帐的四柱雕花床边点着一盏夜灯,床上躺着一个男孩,正是他在那儿令人烦躁地哭着。”④这是科林继不断地深夜啜泣之后第一次被玛丽发现的形象,之后玛丽见识到了他像“酋长”一样的脾气。“你不知道他发起脾气来是什么样子。他是一个大男孩,但哭起来像个婴儿。他一发火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们。他知道我们的小命都捏在他手里。”⑤这是玛莎对科林的评价,却也让读者看到了科林的反复无常和易怒、暴躁的性格。

与他们的形象相对立的“迪肯”却是标准的好孩子。来自于贫苦家庭的他与大自然为伍,乐观开朗,谦逊有礼,索尔比太太说:“如果没有迪肯的这个菜园的话,我们永远也不会这么舒舒服服地过日子。”⑥甚至连知更鸟都“由于某种不可思议的原因,它知道自己用不着对迪肯有戒心”。⑦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两种形象处理成剑拔弩张的关系。玛丽一直都很崇拜迪肯,她从迪肯的身上学到了“乐观、善良”,并和科林一起在“秘密花园”的重建中把迪肯的品质逐步地内化,最终达到了自身性格的内化。

从个体形象来说,改变前的玛丽和科林是“坏孩子”形象,自私自利、暴戾;改变后的玛丽和科林却是大方得体、温文尔雅。这种个体形象的前后变化本身也是一种强烈的对立转化关系。

(二)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对立

作者在作品中强调了自然和爱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这也是美国教育所推崇的。这种推崇主要体现在接受社会教育的儿童形象和接受自然教育的儿童形象之间的对立。文本中有多处对此展开了讨论。

文本开篇就指出当玛丽失去双亲之后,临时监管她的是英国牧师克劳福德一家,克劳福德家中有五六个孩子,却与玛丽格格不入。作品在此有隐喻和象征的含义。以巴兹尔为代表的儿童接受社会教育,对玛丽采取回避甚至是孤立的手段,这是社会教育和自然教育在文本中直接的冲突。

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对立还体现在玛丽和科林形象在文本中的前后对比。玛丽在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时,并没有学会彬彬有礼、大方得体,相反,所有的成人都对她表示头疼。科林更是让所有仆人都感到害怕,以至于他们只能在背后诅咒他快点死去。

但是进入“秘密花园”之后,无论是玛丽还是科林都有了鲜明的变化,他们的身体变强壮了,爱笑了,无形之中为这座死气沉沉的庄园带来了一丝年轻人的活力。

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中定义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认为,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由诸如谦虚与高傲、勤奋与懒惰相反的两个极端构成。两个极端相互依存并受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由此性格处于复杂但有序的动态变化之中。在《秘密花园》中伯内特所勾勒的玛丽和科林两位少年的形象有这样的发展过程,读者可以发现玛丽和科林的身上始终存在一种流变的因素。在小说中他们不是一成不变、呈阶段性地发生与发展,而是以基本对立的性格元素的形式自始至终、相随相伴。性格上逐步的修缮,由粗鲁到彬彬有礼,由不学无术到主动学习,由厌恶世人和生命到珍惜友情、珍爱生命,这一系列性格上的对立转变都是在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对立中获得。

这种社会教育和自然教育观念的对立表达了作者创作时的倾向,这也与美国式教育观念不谋而合。正如金燕玉所说:艾默生在《美国的哲人》中说:“大自

转贴于论文联盟

然对于精神上的影响,以时间来说是最先,以地方来说最重要。”从郎费罗塑造出“自然之子”海华沙的形象,到艾默生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哲理思考,都在塑造一个拥抱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灵魂,这灵魂在《秘密花园》中是显而易见的。⑧

但是两者并不是一味地对立,玛丽和科林在“秘密花园”中高唱赞美诗、科林发表激情的演讲,却是社会教育的体现。作者并没有为两者划清绝对的界限。玛丽和科林放弃了社会教育,接受自然教育,性格上也逐步修正,最终也正如苏珊·索比所认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为:“该考虑给你们找一个家庭女教师了。”玛丽和科林依旧要回归社会的教育,文本在此刻也完成了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对立统一。

二、成人与儿童的两级对立

同时,读者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本中成人与儿童的对立意识也很鲜明。

以玛丽和科林为代表的儿童和以他们的父母为代表的成人在文本中的关系是紧张的,当玛丽成了孤儿之时,小说是这样描述的:“所以,玛丽几乎不可能爱她,换句话说,母亲去世后,她并不十分怀念她。事实上,她丝毫不曾思念过……”而伦诺克斯夫人生前也并未认真给予过玛丽丝毫的爱。

科林的父亲从未向外界提起过自己的儿子,以至于玛丽第一次看到科林的时候得知克雷文是他父亲而大惊失色:“从没人告诉我他还有个儿子!他们为什么瞒着我呢?”

文本中“秘密花园”象征着自在的儿童世界。孩子们在“秘密花园”中自由地探索,并接受大自然潜移默化的精神指引。但是作为成人的克雷文先生和众多仆人们却拒绝走入“秘密花园”,这是对童年的回避和排斥、对儿童的漠视。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在“秘密花园”的重建中逐步走向对立,这也使得文本中成人与儿童的矛盾显化,情节开始紧张,叙述的紧凑使得故事也顺利开展。

相比于伦诺克斯夫人精神上的空虚、克雷文先生内心的悲伤,儿童无疑是生活的智者,他们把自己受到的伤害放在大自然中,让游戏抚平内心的伤,并且真心地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希望自己的努力挽回成人的理解和尊重。最终紧张的两级关系在苏珊·索比的帮助下走向缓和,克雷文先生走进“秘密花园”,第一次牵着儿子的手走向人群。克雷文先生心灵转变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立关系走向缓和的过程。以克雷文先生为代表的成人最后在“秘密花园”中寻得新生,走向了文本的大团圆结局。

三、结语

从上面的形象分析中可以发现,人物关系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具有渐进性,这也使得文本中人物性格趋向于丰满,使得文本充满哲理意味。

因此用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解读《秘密花园》可以发现,作家伯内特是基于对童年的尊重、对儿童的理解才创作出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和成人形象,并且可信地描写、刻画出玛丽、科林及克雷文先生不断的自省过程。无论是儿童读者还是成人读者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现实的影子,继而获得阅读的共鸣和启示。

许多人都认为伯内特有很好的讲故事才能,但不能否认的是,只有“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观念、儿童的想法、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审美习惯作为儿童文学创作和评价的一个基本指标”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

秘密花园读后感篇9

关键词: 秘密花园;心灵;钥匙

一 引言

弗朗西斯o霍奇森o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1849-1924),20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1849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1865年随全家移民美国田纳西州。其主要作品有《劳瑞家的闺女》(1877)、《小少爷方特罗伊》(1886)、《贵族爷爷和平民孙子》(1886)、《小公主》(1905)、《秘密花园》(1911)。

1909年的某一天,伯内特在布置自家花园的时候,突发灵感,于是便巧妙构思出《秘密花园》。这本书初版于1911年,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伯内特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语言简朴、平易,极为传神,并且思想丰富,情节精彩曲折,故事对儿童的心理活动以及思维方式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对读者有丰富深刻的启迪意义。

二 尘封的秘密花园

古老的米瑟韦斯特庄园里埋藏着无数的秘密,这里有上百个关闭的房间,神秘的夜半哭声,会带路的知更鸟,乖戾的老园丁,还有一座尘封多年的秘密花园。

庄园的主人克兰文先生在爱妻过世之后,变得阴郁古怪、消沉遁世,掩埋了花园的钥匙,十年不曾允许任何人出入花园,想借此阻断对亡妻的思念。他每次见到长着和妈妈一样漂亮面容的儿子柯林,都会引起更大的悲伤,于是他选择逃避,终年在外漂泊。

霍乱中父母双亡的玛丽一夜之间变成孤儿,被从印度送往英国约克郡姑父的庄园生活,她从小性情乖戾,这个陌生的环境更使她倍感孤独落寞,她讨厌所有的人,当然也不知道自己被人不喜欢。她在知更鸟的指引下找到了尘封已久的秘密花园的钥匙。秘密花园里一片萧瑟,"整个地上铺满了冬气肃杀的褐色枯草",攀爬在树上的玫瑰"枝条上没有叶片也没有玫瑰花,玛丽不知道她们是死是活,但是它们纤细的灰褐色枝干和小树枝,看着犹如一种烟霭般的罩子撒盖在万物之上,墙,树,甚至褐色的草上--它们从栓扣上落下,在地上蔓延。正是这些树木之间的纠缠让一切显得神秘"。

科林是一个抑郁的小男孩,刚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驼背,不会长大成人。他爱发脾气,在家有绝对的权力,但他面黄肌瘦,郁郁寡欢,感受不到爱,甚至不知道春机昂然是怎样一种感觉,眼里满是他这个年龄不应有的绝望。

小说中克兰文先生、玛丽、柯林丢失了开启通往快乐之门的钥匙,孤独、消沉、痛苦。而秘密花园也因人迹罕至,一派萧瑟荒凉的景象,了无生机。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从而变得意志消沉、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会被不由自主地坚守、封闭,成为内心最坚固的秘密花园,丢弃或者不愿去寻找开启人生繁华快乐之门的钥匙,秘密成为了萌生痛苦的根源。

三 开启秘密花园之门

孤独的玛丽在女仆玛莎的鼓励下,开始尝试在庄园里寻找自己的乐趣。她认识了性格乖戾但善良的花匠季元本和友好伶俐的知更鸟。在知更鸟的指引下,玛丽找到了开启秘密花园的钥匙,在那里她结识了喜欢和动物交朋友的迪肯。在迪肯的带领下,他们一起在秘密花园里耕种,使花园从此焕发出盎然生机,到处充满了大自然的魔力。劳动和快乐使面色苍白的玛丽脸上泛起了健康的红润,食量慢慢增加,身体也变胖了,人也变得漂亮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她由霸道孤癖变得随和亲切,忘记了忧愁和痛苦。在好奇心的引领下,玛丽又结识了忧郁悲观的少爷柯林,听着柯林伤心的哭泣,她耐心地宽慰他;面对柯林的粗暴无礼,她暴躁地训斥他,最终以自己的乐观感染了柯林,帮助他战胜了"心魔",把他带进了生机盎然的秘密花园。沉睡了十年的秘密花园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下苏醒了,"墙上、地上、树上、摇荡的枝条上、卷须上,已经爬上了小小嫩叶组成的无瑕的绿色面纱,草里,树下,凉亭里的灰色高脚花瓶,这处,那处,到处都是一点一点、一泼一泼的金色、紫色、白色,一棵棵树在他头上捧出团团粉红与雪白,有翅膀扑闪,隐约的甜美笛声,嗡嗡作响。"那里百花盛开,绿草如茵,鸟儿啁啾,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他们在秘密花园里快乐地游戏,健康地成长。柯林变成了一个英俊、生气勃勃的高个儿男孩。在欧洲旅行的克兰文先生收到了索尔比夫人写给自己的信,证实了梦中他听到心爱的妻子让自己回到花园的甜美、清澈、快乐、遥远的召唤,最终重返庄园,找到了丢失已久的快乐。柯林也赢得了久违的父爱。

在悲惨的遭遇面前,玛丽没有选择哭泣,而是选择微笑面对,并且以自己的乐观感染着身边的人,甚至让一个整天疑神疑鬼卧床不起的柯林神奇般地站了起来。如果她选择了哭泣,秘密花园也许就不会开启,柯林也许就不会战胜"心魔"。玛丽、柯林和迪肯一起坚守着花园的秘密,其实就是呵护着对快乐的希望。痛苦是怯懦、退缩,而快乐则需要勇气,就像柯林终于在花园中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克兰文先生也终于鼓足勇气再次推开秘密花园的大门,他们都找到了心中丢失已久的那把钥匙,找到了通向快乐与希望之门。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任何人都有可能丢失开启心灵花园的钥匙。如果一遇到挫折就郁郁寡欢,漫漫无期的沉郁和封闭,只能让身心俱损,慢慢看不见花园里美妙的景色,感受不到大自然吹拂至心灵的和风细雨,从而失去自己。

秘密花园读后感篇10

[关键词]《秘窗》;恐怖意象;视觉化效果;人格分裂

在美国当代文坛,通俗小说因其娱乐性与大众性得到了繁荣发展,在众多题材的小说中,恐怖小说异军突起,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美国恐怖小说的影视改编尤为集中,被称为“美国恐怖小说大师”的斯蒂芬・金创作了六十多部小说且销售超过3.5亿册。由于他的创作带有“视觉化效果”的特色,他的小说能够在读者接受的角度上有更大的阅读“空间”,使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及想象能力等进行二次阅读――对视觉画面的想象。[1] 因此,斯蒂芬・金的小说大都被改编成电影,堪称此类改编的典范。

电影《秘窗》(Secret Window)改编自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集《午夜禁语》中的《秘密窗,秘密园》(Secret Window, Secret Garden)。电影在2004年上映以来,获得了极大的好评,电影所运用的镜头也堪称恐怖题材电影的典范,特别是其所运用的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增加了这部电影恐怖的效果和悬疑的色彩。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说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创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创作者内在情思的统一;是创作者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意义的形象。[2]意象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在各类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中,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在意象的运用上与文学作品一脉相承。[3]意象在电影中的运用,能够传达出导演对于人性的精准理解,避免了电影(特别是由原著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长于视觉表现而短于心理解读的缺憾。用希区柯克的话来说,“大部分影片无法达成精准效应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电影产业中懂得什么是意象的人太少了”[4]。

在电影《秘窗》中,导演为了表现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格及人性裂变、营造恐怖悬疑的氛围,运用了多处象征色彩极浓的意象。这些意象在气氛的烘托、人物性格的塑造、人性的探讨和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秘窗》成为斯蒂芬・金作品中带有精神分析倾向的典范。

一、特定环境的象征――湖边小屋、汽车

加布里埃尔・佐伦(Gabriel Zoran)将空间分为: 地形学(topographical)空间,即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时空体(chronotopic)空间,即由事件和运动形成的空间结构;文本(textual)空间,即文本所表现的空间。[5] 在电影中具体体现在湖边小屋(地形学空间)和汽车(时空体空间)上。

(一)湖边小屋

恐怖题材的文艺作品非常注重对空间的选择,最早的恐怖小说也被称作“哥特式”小说,就因为其注重表现密闭空间(如地下室)对人的压抑。《秘窗》也选择了类似的空间――远离小镇的湖边小屋,小屋中只有畅销小说作家莫特・雷尼和他的一条狗,偶尔会有钟点工来打扫。电影开篇的移动视点就把小屋的内部展露无遗:写字台、电脑、电话、书架、楼梯、破旧的沙发以及那扇小小的窗户。莫特・雷尼在这样的空间中邋里邋遢、半梦半醒,完全是一个遗世独立的形象,正是在这个空间中,莫特创作情思枯竭,在多次与自我的对话中完成了双重性格的转变。空间的压抑性是其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小屋老旧、混乱与人物的缺乏生命力、神经质也形成了同构的关系。

(二)汽车

《秘窗》在道具的设置上很有意味,普通的汽车在其电影表现中也具备了特殊的含义。电影中有多次莫特在汽车中的镜头的展现,汽车作为一个密闭空间,在电影世界中最多被用来表现公路电影的移动视点,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汽车主要作为人物行为的运动轨迹,莫特寻求所谓的真相都是在汽车的帮助下完成的。到警察局报案、去原来的家寻找杂志、到邮局取挂号信、杀死葛汤姆和经纪人,都是在汽车中进行的。电影选取的拍摄角度都是莫特的侧面,反复渲染了在汽车中的莫特的紧张、焦虑、沮丧、恐惧。这种重复性的表现和动态的镜头也增强了电影的恐怖之感,为后来莫特双重人格的展现做了极好的铺垫。

二、人物性格的象征――电话、手表、凶器

《秘窗》在挖掘人性之恶、人的分裂型人格的同时,也潜隐地表现出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的一种比较,在人类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人所承担的文明发展的结果也越来越明显,焦虑、不安、神经质、异化都是具体的表现。这在电影中主人公的身上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一)电话

《秘窗》中设置了主人公的身份:畅销小说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在世人眼中胆小懦弱的人。莫特在婚姻失败、创作枯竭的双重打击之下,表现出了和现实世界之间极大的障碍,如在他的湖边小屋中,只有一个和外界沟通的工具:电话,而这个电话还经常被他拔掉电话线,以达到不与外界联系、与世隔绝的作用。正如他在买礼帽时对自己“农夫”的称谓一样,莫特一直用这种方式达到对现实工业世界的抗拒的目的。

(二)手表

电影中多次表现了他有看表的习惯,如手表、写字台上的闹钟及墙上的挂钟,这也表现出了他的严谨、墨守成规、不愿改变的性格,正如在影片中多次用抽不抽烟来代表现实中的莫特处处对自我的禁忌;但是经常性的结果是他(或者说是他的理性人格)总是在睡眠的状态,因而总会迟到,这又增加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就是他的潜隐性格一直试图挑战现实世界的生存法则和既定规范,在将载有尸体的车推进湖水中时,无意间扯掉了他的手表,则又象征他的理性人格逐渐地消失。

(三)凶器

电影中多次出现了凶器:手枪(没有子弹)和螺丝起子、斧头等。在发现了妻子与他人有染后,莫特持枪冲进了汽车旅馆并对准了出轨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莫特并没有开枪,正是这样一个心理的阴影让他臆想出了一个叫舒特(Shooter即shoot her,射杀她)的人,潜意识中他一直想要杀掉妻子,但是他没有选择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热武器――手枪,反而用螺丝起子杀死了狗、葛汤姆和妻子,用斧子劈杀了经纪人,用铲子杀掉了妻子的情人,运用的都是冷武器。这种选择除了表现出他个性的谨慎,也体现出他对于科技等工具理性的潜在的排斥。这些意象都起到了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精神分裂的象征――帽子、镜子

《秘窗》中的莫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格分裂症患者,这种分裂的具体表现在于:“外在的自我”同“内在的自我”产生了危害性的大裂缝。认定 “自我统一性”(Self Identity)已完全丧失。[6] 莫特的“外在自我”懦弱、谨慎、心肠软、神经质,一味地屈从于外部世界;而他的“内在自我”则强大、张扬、凶狠、冷静。这种人格分裂也通过不同的意象展现出来。

(一)帽子

莫特的第二重人格是通过一个与他本人完全不同的形象展现出来的。与莫特的邋遢、随意、颓丧不同,莫特的第二重人格舒特西装革履、头戴礼帽,密西西比的口音字正腔圆。与懦弱的莫特常戴软帽不同,强势而冷酷的舒特戴的是一个笔挺的礼帽。一次看似偶然的遗落,被莫特把它作为舒特存在的证据,但是这只是他自己买给自己的一个象征农夫的礼物,在影片接近结尾部分时,莫特更是用戴上礼帽完成了理性人格(莫特)向非理性人格(舒特)的转变,通过这种装束的变化,莫特拥有了新的身份和性格,敢于做原有人格不敢做的事,并在杀戮中获得了,同时实现了写作与人生的双重“完美”,也正通过这种方式,莫特重新获得了存在感。

(二)镜子

镜像是恐怖电影经常运用的意象,它代表了人物对自身存在及价值的一种确认。在《秘窗》中导演也多次运用了镜中像的手法,最经典的有两个场景:一是影片开头莫特在湖边小屋中出现的镜头是通过镜子映现的,这样一个长镜头产生了虚实交错的效果,本是在镜中出现的莫特的虚像竟然变成了现实中躺在沙发中背对镜子的实像。二是在莫特完全变成了舒特后,在镜子中看到的不是一个正常人的影像,而只是和他本人完全一样的虚像:正面照的时候,在镜子中出现的是背影,转身的时候,在镜子中出现的是正面。两个场景中的形象都违背常理,镜子失去了对自身确认的心理作用,反而是将现实与虚构相混淆,让人分不清哪里是真实。这种变异感十足的镜头凸显了人物性格的裂变,也增强了电影的恐怖氛围。在车窗上映出的人物头像也有这种效果。

莫特在完全变成了舒特后有一个象征性的意象的出现,即在墙上砸出的破洞出现了一个贯穿整个房子的巨大的裂缝,这象征着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冲突的人物性格的裂变,这是完全心理意义上的。

四、主题的象征――窗户、花园

《秘窗》的原著小说题目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窗户和花园。在电影中保留了这两个场景,但是仅用几个镜头表现窗户和花园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窗户是妻子在收拾房间的时候偶然发现的,它原被家具遮挡,后来变成了能够看到花园的窗口。但是电影中对窗户的设定突出了它带给人心理欲望上的窥视作用和恐怖的效果,因而窗户一直都是开着的。电影开始舒特的出现带给莫特巨大的心理压力后,莫特总感觉窗外有人,能听到令人恐惧的声音;莫特在创作情思枯竭、内心受到妻子离开的煎熬后经常望向窗外;在电影最后,莫特面无表情地说出“结局最重要”后,从窗户到花园中密植的玉米的一个长镜头,都增强了电影的恐怖效果。电影的主题也是在此揭示出来:“秘密”的“窗户”和“花园”暗示的是人物内心的心灵之窗和园地。每个人内心中压抑的那一部分都是秘而不宣的,是不能暴露于阳光之下的,一旦开启,意味着人类内心中最阴暗的部分展露了出来,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正因如此,电影选取的拍摄方向多是从室内透向室外。电影宣传海报也是将光线打到窗子和占据了窗子大半部分的莫特(约翰尼・德普)的脸及向右看的眼睛上,这无疑也增加了悬念感和恐惧感。而花园本来是美好、宁静的象征,却在这种美好宁静的下面掩盖了太多的罪恶(莫特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并埋尸于此),莫特所写小说的现实化也增加了恐怖感和荒谬感。

不同于常见的美式恐怖题材注重血腥、暴力的渲染,斯蒂芬・金的小说及电影侧重的都是心理恐惧的展现。没有快速移动的镜头和铺天盖地的血浆,镜头的推进缓慢,主人公也不是异形、外星人或者吸血鬼,而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人物,从小人物的生活窥视人类的内心。大量的意象和镜头语言的恰当运用,使得《秘窗》成为斯蒂芬・金作品中带有精神分析倾向的典范。

[基金项目] 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美国恐怖小说的屏幕化研究”(项目编号:SXP2014-06)。

[参考文献]

[1] 刘英昕,李敏.美国恐怖小说影视改编类型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

[2] 梁璐璐.中国电影中建筑意象与电影意境的建构关系[J].当代电影,2008(08).

[3] 刘春艳. 电影《杜十娘》中的意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3(17).

[4] Hitchcock Alfred. Truffaut, FrancoisTruffaut, A Touchstone Book[M].New York:Touchstone Press,1985.

[5] Zoran Gabriel.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