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职发言稿十篇

时间:2023-03-19 20:39:30

升职发言稿

升职发言稿篇1

下午好!

我叫xx,目前上插班,职位是一名服务生。到公司已经有4个月了。我自信,时常保持微笑的面容。在工作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苦恼。

刚进公司是一名新员工,在领导的栽培下,同事的帮组下,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适应环境。在业务方面,努力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牢记酒水包间价格。牢记上级的教诲。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怕苦,不怕累,学习优秀人员的方法,完成本岗位各项工作任务。

在xx,我团结同事,我们共同努力,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有时候过于自信,这是我的缺点,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在工作中缺乏处理顾客投诉的实践经验,服务做的不够细致,这是我以后努力地方向。在以后的工作,我相信,我能行,我可以。我会成为一名优秀人员,争取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全心全意,以礼待人,热情服务,耐心解答问题。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服务人员?

我个人觉得应该在平时下功夫,观察,用心。作为服务人员要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熟悉,熟悉自己的业务工作和制度,提高技能技巧。必须在实际中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要时刻准备,随时准备为客人服务,包括我们的思想准备和行为准备,顾客到来前,需要服务前,我们有准备,就不慌不乱。我们要重视我们的顾客,客人光顾我们这里,我们所有人不能怠慢客人,忽视了客人,我们服务人员心理就有了消极现象,员工看客人穿戴随便,消费较低,自认为客人没什么派头,看客人消费低就认为客人没钱,常以貌取人。服务不积极。重视和善待客人我们做的不足。客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个概念还不够深入我们心理。真诚的服务可以让客人心甘情愿的消费。我们的服务人员应该在工作中,服务中善于观察,揣摩客人的心理,预测客人的需要,在客人未提出来之前就能有些把握。缺乏超前和预测意识。我们生活在xx,工作在xx摸过每个包间,打扫整理过每个包间每个角落,每块玻璃,每个开关都是那么亲切。我深深的喜欢这里,有家的感觉,客人来到这里,我们应该态度亲和,为客人营造家的感觉。真诚,热情很重要,语言真诚,一切真诚。会给客人留下深刻影响。

升职发言稿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技能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范畴

一般教学技能从语文教学的过程看,包括备、说、讲、评;从一节课的课堂结构看,包括导入、提问、讲解、板书、结课等;从语文教学目标的构成看,包括阅读课教学技能、作文课教学技能、口语交际课教学技能、综合课教学技能等;从语文教材文本存在形态看,又可分为文章课教学技能、文学课教学技能等。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一)一般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1.备课训练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备课教学技能,要对各项备课技能进行专项训练,在掌握了基本功之后再进行备课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课标研读是备课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如果对课标没有明确的认识,教学这艘巨轮就失去了航向。为了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的教学课程改革在频繁进行,所以师范生需要及时了解当下的新课程标准。第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载体是文章,所以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以便于在课堂上能够言之有物。第三,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循序渐进地增加教学任务,适当调整教学目标。第四,基于教学目标和基本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与重点。第五,将教学实施过程的细节用文字表述出来,准备多媒体和板书等等。此外,还要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进行预想,并且想出解决学生课堂突发问题的方法。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越详细,课堂教学就越游刃有余。

2.说课训练

说课是对老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综合考察。在说课过程中,教师能够理性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同时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部作品,那么说课就是对作品的介绍。为了提高师范生的说课能力,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撰写说课讲稿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说课讲稿包括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陈述。这几项内容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好的说课能够将其阐述清楚。第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需要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既要表达清楚,又要被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强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当下教学创新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这就要求老师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说课训练中,同行和专家要对说课进行点评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会进一步解释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说课质量。

3.自讲与合作训练

自讲是师范生真正上讲台前的预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课堂的教学节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并且在自讲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空教室自讲,想象教室中坐的都是学生,能够在反复练习中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整。自讲过程也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梳理,在自讲过程中不断理清优化和完善。师范生要共同合作来完成集体备课,基体备课可以各抒己见,将自己对教学的观点和想法呈现出来,然后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一个出色的教学方案。自讲和合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自讲能够增强师范生对教学各个方面的体会,从而在合作交流中提出有实践价值的建议;合作交流能够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从而引发学生在自讲过程中反思。

4.先写评课稿、后评课

评课是对他人的课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分析其优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好的评课对讲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都非常有益,既可以为讲课教师提供改进意见,又可以拓宽评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了提升师范生的评课能力,建议采用先写后平的训练方式。评课是一个思想态度的输出过程,写评课稿则是一个输入过程。评课稿写得越详细,越知道评课时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这样就能够避免评课流于形式,能够针对教学技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鉴于评课项目中教师的仪表、语言、教学流程等占有较大比重,创新教学视域下,要增加灵活评课的比重,即评课教师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审视课例。这样就丰富了评课的内容,同时也有利全面改善和优化评课机制。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1.听课例讲座

古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时器”,观看课例讲座能够吸纳别人的教学优点,从而为自己日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听课例讲座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组织师范生听课例讲座之前,要对课例教学内容和课例老师进行简要的介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学生可以对比自己和课例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然后由针对性地听课例内容。例如,如果老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自己的教学风格相似,则课例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教学参照。如果两者教学风格相差较多,则可以作为创新点和拓宽授课技能来学习。第二,要把握与课例老师的交流机会。当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都非常强,过于关注自己则容易降低对他人表达的理解程度。所以,中职汉语言专业教师要在组织学生听课例讲座之前,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归零”,关闭自己内心的声音,聆听他人的想法。然后在课例讲座之后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2.备课讲课训练

说课就是将自己备课的文字稿转变成为语言表达,在说课中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同行和教师对自己说课提出的所有建议都值得反思,要采用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建议来进行改进。说课是备课的一部分,备课还应该包括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中职学生在年纪上与中学生相近,但是毕业之后要走向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对其既有基础知识层面的教育,又要有语言工具学科的实践教学。所以,备课过程中要反复推敲自己的教学方案,在真正上讲台之前一直处于修改和优化的过程中。

3.读教育名著、写教研论文

语文教师应该担得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形容,师范生阅读的教育名著越多,就越能理解教学的真谛,从而在教学技能上体现出来。师范生的教育学和专业课储备越丰富,就能够撰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论文。这样就提升了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卓越教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其语文课堂必然会熠熠生辉。

三、结语

升职发言稿篇3

关键词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21-02

近几年,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工匠精神本指工匠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质量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这种精神运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就是编辑在日常加工稿件的工作中要有严谨、一丝不苟和精雕细琢的态度。在目前的数字与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呈现更多的变化,对编辑的技术依赖性增强,青年编辑的诸多问题日益显露,工匠精神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应大力提倡青年编辑在自律中进步,在学习中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效提升青年编辑综合素质。

1.1 理想崇高,信念坚定

编辑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出版行业优质的作品,其编辑出版的作品经得起推敲。理想与信念是编辑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决定着编辑的价值追求,支配着编辑的思想和行动。工匠精神本质是对精神的倡导,在当下人心浮躁、功利盛行的时代,工匠精神的重提更像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转折。工匠精神背后呼唤的是精致产品的回归、匠人平和安详的心态以及追求极致的时代特质。工匠精神要求的是工作的返璞归真,在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中,体悟工作的乐趣,享受工作的。编辑理想的最高体现是其编辑的卓越作品,编辑的信念激励,编辑坚守自己的职业岗位,甘于寂寞,甘做幕后英雄。

1.2 工作专注,执着坚持

编辑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常年伏案埋首文字工作,只有热爱文字工作,专注作品,才能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执着的编辑在编辑出版领域会坚持追求进步,体现在策划、组稿、编辑、校对和出版的方方面面,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一份坚守的心,做到顺境淡然、逆境泰然,在任何环境下对所有稿件都保持一份坚守,对任何发表的稿件在发表前都追求极致,不断完善。

1.3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编辑必须注重细节,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雕琢”自己的“作品”,孜孜不倦润色出最好的“作品”。对稿件的错漏之处不能有麻木不仁、粗心将就的投机态度。坚持做到在日常的编辑加工稿件中严把质量关,严格遵守编辑“三审三校”制度,确保责任编辑出版物文字质量校对差错率低于0.1‰,使得自己的“作品”远离“无错不成书”的悖论。

1.4 积极沟通,交流提高

编辑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与作者沟通、交流、斧正,各取所长。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首选,要端正态度。一些编辑,认为自己知道的多,面对作者时言谈举止无不透着优越感。一个高高在上的编辑,很难想象作者能与他开诚布公、毫无保留地交流观点。其次,要换位思考。有些作者不愿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编辑要主动换位思考,是自己所提修改意见过于笼统作者无法理解,还是所提修改意见作者无法完成,或者作者认为没有必要修改,或者作者认为所提意见是错误的。最后,作者要注意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提升专业水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专业知识的编辑能给作者提出专业而深刻的修改意见,令作者心悦诚服,积极修改作品。

2.1 职业认同感低,工作进取心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的编辑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在普通人群和专家的心目中,编辑的角色非常简单,似乎可有可无,“编辑无学”“剪刀加糨糊”“为人作嫁”等是对这一职业最常见的看法[1]。调研发现青年编辑对单位的归属感差,很容易跳槽[2]。编辑在职称评审中有很多限制因素,尤其评审副编审的条件相对较高,青年编辑往往缺乏课题项目,一些高校期刊编辑属于高校的教辅部门,在职称评审上限制更多。编辑所属部门一般人员较少,作为干部提拔的空间更加有限。青年编辑随着从事编辑职业时间的推移,发现其职称和薪资上升空间有限,导致其工作进取心降低,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2.2 自主学习能力弱,创新意识不足

编辑部一般从资金、人员等综合情况考虑,更愿意把资金和时间投入到中年骨干编辑人员,对青年编辑人员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青年编辑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普遍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求稳思想,编辑工作习惯于生硬照搬老编辑工作方法,缺乏主动思考,编辑工作缺乏创新。部分青年编辑遇到困难绕道走,“丢铁棒担灯草”,揭示的是青年编辑专拣轻事做,不愿、不敢承担重要书稿的工作状态。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必须自主学习、勇于挑战、不断创新才能胜任编辑工作。

科技期刊编辑因所属期刊的不同,专业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导致主管部门重视学历水平,忽视编辑业务水平,尤其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硕士以上学历占76.06%,专科学历罕见[3]。毋庸置疑,一些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高学历编辑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容易驾驭和把握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稿件,能轻松对稿件提出质性的建议或意见。但不能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历只是代表了专业学术水平高,不能代表编辑素养和业务能力[4]。一些高学历的青年编辑编辑素养不高,体现在编辑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辑规范掌握欠佳等方面[5]。毕竟稿件的内容、学术水平,以至语言文字质量,除受作者水平的限制外,主要取决于编辑的工匠精神。

3.1 树立正确的态度,加强责任心培养

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体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青年编辑一般都是期刊编辑的新生力量,发挥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青年编辑成为真正的期刊人必须具有的品质。当代,社会各界人士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期刊对文章语言文字水平要求一降再降,对中文语法要求,一般编辑只要求 “说得通”。面对一些连“说得通”都达不到的作者,相当部分的青年编辑因为责任心不强,面对稿件的的错别字与语言逻辑差错,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已不罕见。加强青年编辑责任心培养,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刻不容缓。

3.2 提升知识和能力水平,加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

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编辑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学习是编辑工作的第一需要。一方面,青年编辑要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自觉向字、词典学习,自觉向权威编辑类书籍、期刊学习,自觉向优秀编辑学习;另一方面,编辑要主动参加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编辑每年参加编辑出版类继续教育培训也是国家新闻广电总局的要求。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一般包含编辑学理论、编排规范实践以及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新出版模式等新知识和新热点等,不仅可以加强青年编辑与其他期刊编辑互相交流,而且可以扩大青年编辑的视野,拓展青年编辑知识储备,有效提升青年编辑业务水平。

3.3 拓宽人际交往范围,加强办刊专业领域交流

青年编辑参加办刊专业领域的交流,可以见到期刊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并帮助青年编辑迅速了解期刊专业领域的热点。此外,青年编辑可以主动向会务组推荐自己成为讲者,讲授期刊专业领域稿件编辑加工中发现的常见错误或者作者容易混淆的专业知识以及一些写作规范和技巧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专业人员规范撰写论文并在心仪期刊成功发表稿件服务,而且还展示了青年编辑的学术素养,宣传了编辑所在期刊,为青年编辑今后对参会名家成功约稿做了铺垫。

3.4 完善编辑工作管理机制,加强考核和激励措施

编辑工作管理机制是一种特殊人力资源的评价,必须结合编辑的实际工作,体现编辑的全面能力,包括德、能、勤、绩。完善的编辑工作管理机制可以客观、公平地评估青年编辑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对青年编辑人员工作过程、工作实效的一种约束和限制,使青年编辑始终处于高效率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编辑管理工作机制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才能切实保障青年编辑应有的利益,促使青年编辑自我价值的实现,保证编辑部人才的合理储备和发展。

4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4.1 职业倦怠

是个体在职业环境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表现为一系列情绪、情感与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青年人在机械重复的高负荷编辑工作中,很容易丧失工作热情;社会对编辑的期望值很高,作者发表的文章优秀一概归为作者而导致的低成就感;出版行业僵化的体制导致的分配不公与人际冲突。超过三分之一的编辑从业人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7],青年编辑更为明显[8]。职业倦怠的最大危害则是降低了编辑工作效率、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职业倦怠要做好以下3点: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应该理解编辑工作的复杂繁琐,营造有利的编辑工作环境,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减轻职业压力,提高职业认同感;其次,青年编辑要调整工作预期,客观认识编辑工作的服务性,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职称、待遇和名利,同事间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最后,青年编辑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4.2 职业疾病

科技期刊编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科技期刊编辑亚健康发生率为81.5%,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差、疲劳、肩或腿麻木僵硬、活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9]。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质,容易造成很多方面的身体问题。比如,编辑长时间伏案工作,很容易导致颈肩腰背部病变,调研发现科技期刊编辑颈椎病的发生率达到了12.6%[10]。此外,长期的静坐工作方式,身体锻炼往往被编辑忽视,等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为时已晚,2016年6月,34岁的青年编辑在地铁站的猝死事件,就是血的教训。编辑工作压力很大,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加点赶稿件是工作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青年编辑要做好时间的管理,对自己的工作,要有具体计划,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另一方面,青年编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规律和锻炼身体。

参考文献

[1]游苏宁.编辑职业生涯中必读的经典之作――《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J].编辑学报,2007,19(5):386-388.

[2]湖北省编辑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本课题组.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研究总报告[J].出版科学,2016,24(4):10-12.

[3]陈汉轮.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385-391.

[4]许尔兵.编辑队伍学历,价值,地位的认识误区[J].编辑之友,2000(1):38-40.

[5]n芳.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信息素养提升的SWOT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29(6):102-108.

[6]王斐然,高艳华.高校期刊编辑SCL-90各因子的影响因素[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6,33(3):22-28.

[7]郑持军.出版社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措施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1):34-37.

[8]曾志红.试谈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职业倦怠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54-156.

升职发言稿篇4

关键词 编辑加工;校对;思维活动;思维差异;操作活动;转换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02-03

编辑加工与校对是出版和稿件修改活动中的两个不同环节,二者在工作中是互为补充和不可替代的关系。一般来说,编辑加工着眼于对稿件的整体性和宏观把握,即对稿件的整体结构与布局、作者观点的论述等问题的把握,而校对则更注重于对稿件版面格式、标点和字词使用是否正确、规范等细节问题的把握。此外,虽然编辑加工和校对活动在稿件的修改中都会关注句子的语言表达,但具体来说,校对活动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与使用的正确与否,而编辑加工则更为关注语言表达和使用中的精益求精[3]。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了编辑加工和校对过程中的不同思维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在实际操作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为编辑在工作中进行良好的思维转换提供帮助。

1 编辑人员在稿件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思维活动

编辑加工作为提升稿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编辑要注重对稿件内容和篇章结构进行宏观性的把握,并在对稿件的整体认知中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判断、分析和修改。在此过程中,编辑应当具有的思维方式主要有整体性思维、逻辑思维和选择性思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主要是对事物的整体与全局进行的观察和考虑,它注重于对所认知客体的综合概括和整体分析,是一种着眼于事物全局的高层次性思维方式。根据编辑加工的工作目的和具体职责,编辑在进行该环节的工作时运用整体思维不仅可以对稿件的谋篇布局和思想观点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还可以更好地发现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整体结构是否合理,并可以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修改,从而提升稿件的修改质量[1]。

其具体表现为,在稿件的编辑加工环节,编辑人员首先要对文章进行通读,并学会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来分析和观察其观点论述是否正确有力以及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此外,编辑还要在文章的整体把握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其中所包含的层次与论点、论据等。以上步骤结束之后,编辑人员还要对文章需要修改和调整的地方作出判断,最后再开始动笔修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整体思维在宏观上对稿件判断和修改的奠基作用。

1.2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常用思维方式,其主要是指人们把对事物感性认识中获得的材料信息抽象成概念,然后再运用概念来对所认识的事物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理性认识,人脑的这种思考活动即为逻辑思维。由于人们的逻辑思维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因此,在稿件的编辑加工环节中,编辑人员的逻辑思维常常常常成为该阶段所运用的最有效的思维方式。

在实际的文稿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人员经常会遇到一些因为作者思维定势、笔误或者认识局限等产生的错误,而由于编辑人员有自身的专业和能力限制,因此,就需要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调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对稿件整体结构的考察和各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的逻辑推断来进行错误的修改[2]。在编辑人员对文稿进行逻辑推断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不改变稿件的原来意思,还要从整体上确保稿件结构的完整性,从而使得文稿中出现的错误能够得到妥善合理的解决。

1.3 选择性思维

选择性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整体性把握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的更深层次筛选、比较和调整的思维方式。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选择性思维的运用对于稿件的完善和美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编辑人员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常常需要对稿件进行反复的筛选、比较和修改,从而使整个稿件的内容和结构更趋于完善。而编辑人员对文稿的筛选、比较和修改过程即是其选择性思维的运用过程,编辑加工的过程即是编辑人员根据文章的需要而进行的“选择”过程,并在“选择”过程中来实现整篇文章的完善与简明[4]。

文稿编辑加工环节编辑人员对选择性思维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是通过对文章某一部分的调整来使文章整体得到优化。如有的文章中的材料并不能论证作者的观点,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其进行重新的梳理;还有些文章整体内容很好,却缺乏合理的结构,这时也需要编辑对其进行重新的布局。第二种是通过对“部分”的删除来服从文章的“整体”。如有些文章在进行观点阐述时常常重论据而轻理论,从而使整篇文章显得重复嗦,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其重复的论据部分予以妥善的调整或删除,并丰富理论阐述,以更好地服从文章的“整体”需要。

在稿件的校对工作中,编辑人员更为关注的是文章在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等细节上的问题,并在校对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对文章中所出现的所有细节问题进行纠错补漏。校对活动的特殊职责和特定目的也决定了编辑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应具有的微观思维、遵循思维和逆向思维。

升职发言稿篇5

工程技术期刊发表快吗?

不同的杂志出版周期不一样,一般要两三个月(特别快的一个月左右甚至半个月,一部分可以办理特别加急发表),杂志有个出版周期的问题,而且有的杂志版面很紧张,所以,如果用,应尽早预订,不宜临时抱佛脚,以免被动。每年三月份到十月份,是各地陆续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各个正规杂志稿子都大量积压,版面都比较紧张,有的杂志可以安排的论文又很有限,因此应当及早准备。早准备,早受益,拖拉很有可能误事。

需要的人群有哪些?

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

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省级刊物

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

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公开发表,三篇部级刊物,两篇省级刊物如果名额有限,需要核心刊物发表几篇。

我有没有稿费给我?

学术论文的发表需要作者自己出审稿费和版面费。很多作者还是懂得发表学术论文收取版面费的事实,但也有极少数作者似乎还没有分清楚学术期刊不同于娱乐杂志。学术期刊的存在,旨在向大家传播相对枯燥的学术研究成果,因此出版发行量较少。如果不适量收取版免费,是无法维持生存和发展的。这部分作者,请多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和这些作者交流时经常会出现障碍!因为每天有很多作者咨询发表文章的情况,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去耐心解释,再次向大家表示歉意。

刊物类别都有哪些?

升职发言稿篇6

【关键词】新闻通稿;现代传播环境;变化;发展趋势

新闻通稿最先运用于新闻通讯社。起初,新闻通讯社将采写到的一些重要新闻,以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需要稿件的媒体,这种统一的稿件就是新闻通稿。经过不断演变,现今政府、企业、社团等组织,在遇到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热点问题、危机公关时,自行组织撰写稿件,并主动提供给各类媒体,借助媒体平台统一向社会公众,说明、解释相关情况,阐述观点立场,以统一宣传口径,营造有利于组织的舆论氛围,达到理想的公关效果。在传播条件、传播环境大为不同的今天,新闻通稿或延续原有特点,或出现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呈现出利弊兼具的特点。

新闻通稿被“重用”

如今,除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外,互联网和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方兴未艾。媒介的多样化使得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更有余地,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接触信息的总量愈加庞大;传播也由传统的线性传播向非线性传播转变。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使得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面对海量信息,受众的辨知、识别能力越来越弱,价值信息常被不良信息干扰、埋没、驱逐。一旦危机出现,小道消息、谣言、传言将不胫而走,并被无限放大和传播,极易引发公众猜疑、社会动荡。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各类组织越发倾向在危机发生、调查、善后处理等阶段,向社会和大众权威新闻通稿。如2011年5月26日,江西抚州发生连环爆炸,网络上关于此次爆炸的时间、地点、伤亡、原因等说法不一,甚至偏离事实。抚州市委宣传部在第一时间证实了事件,并作简要介绍。待事件有了初步结果之后,及时向国内新闻通稿。5月27日,新华社罕见地就这一突发事件英文新闻通稿,新华社在通稿中简要介绍了事故发生原因、伤亡人数。权威部门、权威媒体的新闻通稿有效地回应了社会关切,打消了公众猜疑,正确引导了大众舆论,特别是网络舆情,防止了谣言恶传和大众情绪波动,维护了社会稳定。

新闻通稿被“滥用”

由于新闻通稿在回应关切、引导舆论、还原真相、击破谣言、危机公关、扩大影响和提升形象等方面具有其他文字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众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频繁甚至泛滥地新闻通稿。一时间,新闻通稿主体呈多元化,级别呈层次化,主题呈多样化,内容呈同质化,其公信力、权威性大打折扣。部分组织通过权力的干预向其能控制的媒体与新闻事实南辕北辙的通稿,以掩盖事实真相,欺骗公众,掩饰自己失职渎职,维护自身特殊利益。2010年6月1日,某地发生拆迁血案,当地政府新闻通稿,将自己说成无辜,肇事者凶残至极,把血案的责任推到肇事者身上。这很快被新华社《望东方杂志》全盘,之后,当地政府保持惊人的沉默。有时,媒体受到通稿提供单位的利益干扰,将人为策划的“宣传性事件”、“关系稿”、公关新闻,甚至是有偿新闻作为新闻通稿予以,使新闻通稿丧失中立态度,陷入利益泥潭,误导受众,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新闻通稿被“活用”

新闻通稿理论和实务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耳熟能详,但相对于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来说则相对比较陌生;或者这些组织与媒体未能建立新闻机制;或者即使建立新闻机制,但对新闻通稿何时发、如何发了解甚微,往往会错过最佳时机,影响公关效果。此时,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在组织和媒体间承接互动的媒介成为组织和媒体间的桥梁。经过发展,互联网开始为各类组织提供新闻媒体公关、新闻媒体报道、新闻通稿等服务、咨询与策划活动,形成了各类组织与媒体间互动传播的网络平台,比较典型的有“新闻通稿网”。这一平台的构建帮助传播者(组织)为传媒者(媒体)提供有价值信息,方便媒体采编、。为传媒人降低信息采集成本,提高信息效率,同时给相关组织省却采写、联系媒体之步骤。是继B2B、B2C电子商务模式之后,开创组织与媒体O2M(Organization To Media)互动传播模式,填补了中国组织与媒体网络互动传播的空白。这一模式的出现,对新闻通稿的专业化发展和速度化采编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闻通稿被“商用”

新闻通稿的这种变化相对于上述第三点表现得更加专业、更加细化、更加具有商品属性。淘宝、当当、卓越等电子商务网站将时下流行的B2C电子商务模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各类商品(含虚拟货币)均能在几大电子商务网站上交易,其中不乏新闻通稿这种刚展露出商品属性的物品。在淘宝网中键入“新闻通稿”,有14个新闻通稿、编辑商家显示出来。通过虚拟业务接触,得知这些、编辑的商家,一般背后拥有一支稳定的写作队伍,或是具有重点院校中文系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是杂志社、报纸等兼职记者编辑,或是从事过网络编辑、公关撰稿和广告文案工作,写作经验较为丰富。、编辑新闻通稿的交易流程和网购无异,不同的只是交易的商品是文字而已。一般情况下,顾客先在线咨询,提出写作要求,说明交稿时间,留下邮箱和电话;然后,拍下相应宝贝并付款给支付宝;商家随即安排专人精心创作;创作完成之后商家将稿件发至顾客邮箱,并电话通知;之后,“卖家”会根据“买家”要求对稿件进行修改,并在后台(邮箱、QQ等)再次“发货”;最后,“买家”在后台确认收货,同意支付宝下款,并进行评价。也许受到传统观念制约,各类组织还不习惯新闻通稿初露端倪的商品属性,编辑业务关注度还不够高,交易量还不够活跃。但这种新的变化昭示的是新闻通稿的产业功能和经济活力,随着各类组织对公共关系越加重视,专业的新闻通稿、编辑业务将会受到更多的欢迎。

20世纪30年代,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引起全美恐慌。在五种媒体常出组合拳的今天,大众传播效果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通稿展示出的统治力和重要性,初步显露出的商品属性,伴随而至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要充分发挥新闻通稿的作用,就要发挥其优势,削弱其劣势,这需要标本兼治,内外兼合,具体说来从四方面着手:

遵循新闻本质,提高新闻通稿真实度

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新闻通稿本质上仍是新闻,必须遵循真实这一根本规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也是尊重受众知情权的一种体现。现代传播环境的变化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无明显界限,传播者有可能是受众,受众也有可能是传播者。当突发事件或者危机发生时,受众就是传播者,他们的所见所闻就是信息,网络就是他们信息的平台。如果相关组织以推诿罪责、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借通稿掩盖歪曲事实的真相,无疑是掩耳盗铃之举。在现代信息市场自净之后,必将真假立判,虚假信息便成为欺骗受众知情权的一场闹剧,成为自毁公信力、公共形象的愚蠢之作。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紧急情况、热点问题中的负面情况,各类组织应真诚对待,不加掩饰,确实关系社会稳定的,允许有所“保留”,但绝对不能讲假话。稿件在报道有损组织形象的负面信息的同时,可充分表达组织采取的应急处置行动和组织领导人亲力亲为的务实之举,通过调动各类力量对事态进行科学控制和善后处理,以合理的调查、解释赢得受众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修复受损的组织形象,重新赢得社会大众的尊重及信赖。

履行把关人职责,确保新闻通稿质量

传播学中,把关人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起着信息审核、过滤作用。从整个社会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人,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新闻信息在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都存在把关人,但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最为重要。新闻通稿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文种,采写、编辑、过程较为严格。因此,采写、编辑、各环节的把关人都应遵循新闻规律,特别注意新闻通稿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措辞是否恰当,要考虑到出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能否起到预期效果。特别要以新闻职业道德自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坚决反对并抵制虚假新闻、“宣传性事件”、“关系稿”、公关新闻和有偿新闻,力求以公正、中立的态度报道事件,还原真相,引导舆论,维护公信力。

强化商品属性,释放新闻通稿活力

有人担忧新闻通稿被赋予商品属性后,会使创作人成为组织的“御用笔杆子”,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也许在新闻通稿市场化、产业化的初期,一些媒体为了经济利益,为了市场占有率,会盲目迎合客户的需要,出现诸如“有偿新闻”、“关系稿”等违背新闻原则的情况。但是,一个产业、一个市场有自己的行业规则,有自己的自净能力,有自己的竞争环境。在新闻通稿市场不断成熟、讲究长远效益的环境下,那些违反行业规则,背离新闻规律,投机取巧的新闻通稿必将遭到行业鄙夷和受众唾弃,其自然也就失去了受众和市场。当然,在这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扶持,特别是要出台鼓励新闻产品商品属性发展政策,放宽新闻产品商品属性的相关权限,激活新闻产品商品属性的活力,力求在政策层面为新闻产品商品属性发展扫清障碍,促进新闻产品的繁荣。

加大教育监督力度,促进新闻通稿健康发展

在新闻通稿传播链中,宣传者是核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系到新闻通稿的写作质量和传播质量。作为宣传者培养摇篮的各大高校或教育基地,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新闻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以及相关传播学知识的传授,要结合西方优秀的新闻思想进行教育,并注重运用正反两方面例子教学,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提升宣传工作者的新闻综合素养,从源头上提升新闻通稿的质量。同时,要出台专门的、操作性强的新闻法规,对新闻创作、传播过程以及效果等方面层层规范,对各种新闻现象分门别类、概括归纳,以更加细化的规章制度及政策,更加科学的处理方式,规范新闻通稿在内的各类新闻行为,为打击各种新闻违法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推进新闻工作的法治化进程。监管方面,新闻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新闻通稿写作、的审核、监督、检查、问责力度,一方面严格限制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新闻通稿,要求新闻通稿单位在时要报监管部门备案;另一方面要建立新闻通稿问责制度,对违背新闻事实,引起公众反感,误导舆论方向,造成极坏影响的新闻通稿作者和者,要追究其责任。

在新闻通稿广泛运用的今天,根本上需要新闻教育者、新闻工作者,以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适应现代传播环境变化,使新闻通稿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商品化,最终将新闻通稿用好、用活。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规划项目《新闻通稿在现代传播环境下的变化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W1111)

升职发言稿篇7

一、从领导角度、统揽全局

起草领导讲话稿,主导地位是企业领导,执笔者只是为领导提供一种文字服务,是代领导“立言”的。因此,从领导角度、统揽全局、是写好讲话稿的前提。如果企业领导是经理,秘书在动笔前和下笔时一定要记住:“我现在就是经理”。它对写稿的成功是大有好处的,先要做到“三性”。

一是全局性。从讲话者的身份来讲,讲话稿的内容必然要关系到全局工作,体现全局的面貌、推动全局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因此,立意要从全局出发、从经理的角度出发,才能符合领导讲话的身份。

二是号召性。领导讲话的目的是为了针对实践工作、下达任务或提出要求和奋斗目标,鼓励职工群众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因此,在讲话中就要阐述某项工作的重要的意义、目的、用语就应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三是指令性。讲话稿无论是代表领导个人或集体、只要在会上经某领导口中讲出、就表达了企业领导的意见或看法、就形成企业近段时期的指导性意见、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体现权威效能、具有指导意义。这“三性”表明,领导讲话稿必须体现“领”和“导”的作用,达到起点高、立意深、“语适其位”的效果。

二、搜集材料,分析综合

撰写领导讲话搞的关键是要广泛搜集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材料充实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物才能加深听众的印象。为阐述好讲话者的意图和目的,材料的使用必须贴切准确,不能“下笔前言,离题万里”。这就需要将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是深入基层。企业领导的主要精力抓生产经营,改革和发展不能专门坐下来详细研究文稿,只能简略地谈些工作思路、打算和想法。若遇到工作报告、经验交流等,它又代表一个企业领导集体所作,领导向执笔者提供的材料就更少。因此,深入处所,班组、这是解决讲话稿材料不足的最佳办法。到职工群众中搜集材料,要注意两个方面:①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通过广泛地调查研究,与职工群众谈心,认真听取与讲话稿相关的反映和呼声;②参加各类会议,参阅来自各方面的汇报材料,综合概括与讲话稿相关的各类素材。这样在领导意图和思想的统领下就能使讲话的材料丰富充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独立思想。讲话稿成稿前,必须将素材认真地分析综合、驱使材料为领导的思想服务。撰写者不应该认为领导讲话材料的组织和取舍该由领导敲定。一位领导说:“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必须吃透‘三头’,才能充实笔头”。撰写者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令,认真领会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并能准确运用。其次,还要认真吃透“下头”,也就是要了解基层各方面的情况、随时掌握职工群众在想什么、缺什么、盼什么。再次,还要吃透“头头”,要认真领会企业领导制定政策、部署工作,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这样,撰写者才会围绕领导的意图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使领导的意图更趋于完善。独立思考在不违背领导讲话目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上升到领导的观点。

三、把握政策法规,体现行业特点

领导的讲话稿大都是根据中央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或会议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做出的。此外,还必须布置本单位的工作,如行业特色的生产经营、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因此,企业领导的讲话稿必须把握政策法规、体现行业特色。

一是上令下达。领导的讲话稿是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工作精神在企业的体现,特别是布置工作任务时,讲话稿更要把握好上级的政策法规,否则企业的工作就难以开展。正如一位领导说:“要台下的人听我讲的,我得先把我坐在台下听到的讲出来,做到上令下达”。因此,在撰写讲话稿时,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以上级的指示为“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为“目”,是上情和下情融会贯通,做到纲举目张,写稿就顺畅了,也才能保证讲话稿的质量和它所起到的作用。

二是体现行业特点。企业领导的讲话稿应注重行业特色。即使是思想政治工作,技术质量的专题讲话也不应离开。因此,在讲话稿中、举事例,读数据都应该尽量采用本单位的近期数字,这样才能赢得听众、使听众有贴切感,才能起到指导工作和交流经验的目的。

四、谋篇布局、讲究风格

领导讲话是让台下的听众听的,撰写讲话稿要精心谋篇布局,讲究语体风格。

一是多推敲。讲话稿属于一种应用文,它有一定的规律。固定的结构形式,明确的标题,称谓和正文,不同类型的讲话稿有不同的具体要求等。对于讲话稿的主体部分,精心思考、谋篇布局尤为重要。在写讲话稿的主体部分和结构布局时的基本思路:①在起草讲话稿前根据会议中心议题写出讲话稿的框架、确定写几个什么问题,并提出思想、观点和措施等。②讲话稿的结构要根据内容需要和篇幅的要求,突出重点,重要的问题可单独列出小标题、详细阐述:不重要的问题在概述时简略叙出;③把握层次、做好逻辑安排。全篇可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分几个层次。排列顺序应体现出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公众感受的习惯。一般来说总结工作在前,安排任务在后,讲述措施应在下达任务之后。在此基础上,做到有明快的开头、生动的结尾,使首尾呼应。

二是让数说话。我们的工作干的好不好,取得哪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作为企业是会有很多数据来说明比较的,讲出来职工群众就清楚了。同样,我们在下达生产经营目标时,说明一种现象或问题。也可用数据、用百分比来分析对比,让职工群众通过比较、推理揭示现象的存在、问题的程度、工作进展的情况,从而使人们加深对道理中观念的认识,使人信服。利用数据,还可通过引经据典、论述等方法加强讲话稿的说服力。

三是为文先看人。领导的讲话稿因为是特定人在会上的讲话,也就应有适合其人的语体风格。①讲话稿的共性风格。由于领导的身份不同于职工群众,讲话又有具有明确的目的、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领导语言特色。它具有明确性、指示性和分寸感。②讲话稿的个性风格。领导亦是各个具体人、个人性格喜好、讲话态势各异。因此,我们既要使语体风格于领导的身份和所述事物相吻合,又要因人而异,“投其所好”,把领导所思所想所说的东西写出来,尽量体现领导的讲话特点和语言风格、做到文如其人、话如其人、增强讲话稿的吸引力。

五、反复修改、贴近听众

讲话稿要由领导到会上去讲,定稿是讲话的领导拍板,这样即使使撰写者已经认为成稿、也还面临修改、再修改的命运。撰写者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正确的认识、做到反复修改、力求贴近听众。

一是文章不厌改。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修改讲话稿。因此,①虚心听取讲话领导的修改意见。一般来说,领导是会赏识好文章的,尽管他是讲稿撰写的参与者,但在草拟过程中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因此在审阅过程中就会对讲话稿看得比较清楚、比较客观。②广泛听取职工群众的修改意见。在企业内外、写文章的人不太多、而懂文章的人确实到处可见,要做“求教者”,甘当小学生,不耻不问、多问、只要对方说得对方说得在理,对讲话稿有益,就虚心采纳,按其意见修改润色。久而久之,就会提高撰写讲话稿的水平。

升职发言稿篇8

关键词:编辑再创作;新闻优化;传播效率;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256―03

新闻编辑再创作与媒体核心竞争力

信息革命的浪潮深刻改变的不仅是受众获取新闻的途径与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新闻编辑职业角色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尽快自觉实现编辑理念、职业能力的全面转型――除了要熟稔掌握组稿、编稿、组版、校对等传统技能,还需要拥有新闻策划、新闻整合等从事现代媒体采编事业必备的再创作能力。

编辑的再创作能力“是建立在原创基础上的附加于原创体的创造性劳动”。尊重原稿,体现的是编辑对记者的尊重;善于对不能充分体现新闻价值、实现整体策划意图的稿件进行恰如其分的再创作,画龙点睛般地突出新闻的潜在价值,彰显的是编辑对新闻规律的坚守,是编辑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体现,增强的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1.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在稍具规模的新闻传播机构,“采访”与“编辑”通常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岗位,其间虽然有合作,但各司其职的色彩更为浓厚――记者负责新闻的现场采访与稿件写作,编辑负责新闻的后期加工与编排。站在记者的角度看,记者提供的新闻稿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但对编辑而言,却只是生产内容产品的新闻素材,是尚未完成或尚存瑕疵的作品。编辑的“成品”应是一组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意图和宣传思想的新闻组合。这就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选择和加工,要按照当前的宣传中心工作,按照新闻的价值进行组合和编排,这就是编辑的“再创作”。编辑的再创作是创造性劳动,不仅能够修正、弥补新闻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思想性、技术性差错,确保在政治导向、新闻事实、文法修辞、知识常识等方面无懈可击,同时更在于可使新闻主题更突出、角度更新颖、裁剪更得当、结构更完整、观点更全面、语言更凝练、叙述更生动、标题更抓人,使新闻的可读性或可视性最大化展现,更为受众喜闻乐见,从而增强新闻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提升传播效果。

2.突破同质化窘境。新闻媒体同质化现象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多种媒体在风格定位、栏目设置、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高度趋同,同一地区或城市的媒体上几乎每天都要发生“新闻撞车”――不同的媒体却在用相似的文字或影像报道同一个新闻事件,以至于有人说独家新闻成了惟有教科书上才能找到的概念。新闻的吸引力首先在于“新”――新闻不仅要反映受众普遍关注的新事件、新人物、新现象、新知识、新动态,在素材、角度选取和写作风格上也应尽力求“新”。发现独家新闻的确很难,甚至可遇不可求,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如果能够自觉强调编辑的再创作,强调编辑对新闻的策划意识和整合意识,还是可以做出有个性品格的新闻报道的。记者在一线采访时看到的通常是零散的“点”,加之新闻作品是一种机遇产品和时效压力下的产品,使得常见的新闻作品存在着报道角度雷同、事实要素残缺、逻辑链条断裂、文题不符、题大文小等问题,这给新闻编辑进行再创作留下了空间。担当后期制作任务的编辑如果有职业敏感和专业积累,善于思辨和创新,善于透过细节看大局,则能够从记者们提供的“点”中发现新闻之间的关联、洞悉新闻背后的新闻、反思现象之外的规律,通过归纳、分拆、组合、链接等手段,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再加工、再创作,借助恰当的表现形式,将记者提供的一般化的新闻稿件升华为有深度和厚度、有新意和个性的新闻报道,形成差异性,有效避开与其他媒体同质化的尴尬。

3.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新闻编辑的再创作,重在“发现”和“提升”:所谓发现,一是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二是发现新闻的潜在价值,三是发现传播新闻的最佳方式;所谓提升,是指帮助作者提升作品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高度发达且相互融合的当下,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与较量通常体现于编辑再创作能力的比拼,只有通过别具匠心的策划将散乱的、孤立的、一般化的新闻资源创造性地整合成新形态的新闻产品,依据受众心理需求、传播学原理从海量信息源中再创作出受众最需要的新闻产品,善于引领受众深度阅读新闻、引领受众通过新闻享受发现和思考的乐趣,使“易碎的”新闻借助再创作活动而延展、生成为新的内容产品,尽快实现新闻编辑工作由简单排列组合型向系统创作型的全面升级,才能拥有较为坚韧的产品链、价值链,为新闻竞争、市场竞争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新闻主体思想的再创作

新闻编辑的再创作应当以坚守新闻事实为基础,忠实原作,保持理性,简明通俗,注重提高审美品位,这也是编辑再创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在新闻编辑与制作的整个流程中,都需要编辑再创作的助力,使新闻价值更突出,使新闻成品更为受众喜闻乐见,使传播更富效率。如果说记者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世界,编辑则是要构建这些个别,较为完整地反映客观世界,因此编辑工作是化零为整的过程。编辑的化零为整,不是一般的拼凑,而是认识的推进,表现的升华。

相比于整个新闻板块的需要而言,记者提供给编辑的新闻稿件通常是孤立的、凌乱的,缺少次序和关联,既像散放的玩具积木,又似一堆散乱的珠子,需要用整体性的经营构思或一根似无实有的线将之重构为有秩序、有关联的整体,也就是说,新闻编辑要通过寻找、提炼、强化新闻主题,通过用心考虑该用怎样的顺序、怎样的高度、怎样的角度来再创作新闻,把新闻毛坯锻造为成品、精品,把杂乱无章的新闻素材有机组合成可读性或可视性强的新闻板块。大量实践证明,新闻主题的提炼应立足于发现、归纳、思辨新闻事实的基础之上,它决定着新闻是否深刻、新颖、抓人。可以说,善于发现、归纳、思辨、提炼新闻主题,是现代新闻编辑进行再创作活动时必备的基本功。

主题思想再创作广泛应用于整个新闻编辑实践。重大新闻、时政新闻需要准确、生动地提炼新闻主题,反映百姓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的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也需要策划与整合。笔者结合对民生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实践,概括论述提炼新闻主题的常用技巧。

1.时代性。新闻主题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用与时俱进的语言、形式发出时代的声音、紧扣时代的特质,生动而准确地再现特定时代公众的情绪与愿望、心理与诉求,能够通过各种现象直击特定时代的主流、凸显特定时代的特质。对于新闻编辑而言,不仅要多选取富有时代色彩的新闻素材,使新闻作品饱含与时代高度合拍的气韵与情感,还要深谙该时代受众最欢迎的传播方式与技巧,民生新闻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题材广泛,趣味性强,富有生活气息。在整个采编过程中,如果能够按照新闻的价值进行有机组合和编排,把零星的新闻素材更好地衔接起来,找出与时代热点和焦点、与民众关切和渴望相契合的“新闻点”,在传播形式上注重平等与互动,则能事半功倍。

2.社会性。新闻是现实生活中最具社会担当、人文关怀、干预生活等崇高意识的文本形式。新闻编辑的再创作充满着选择的智慧,发掘、突出新闻的社会性含量,关键在于新闻编辑在工作实践中要带着洞察社会、针砭时弊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对新闻素材进行典型性筛选和取舍,从中发现新事件、新人物、新现象、新观念、新问题,以此展示现实生活的主旋律,展开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追问、评论与干预。

3.特色性。特色是媒体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是新闻创新、传播创新的广阔空间。新闻的特色性通常体现在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和个性特色等方面。所谓地域特色,从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一般规律看,本地新闻与受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地方性媒体虽受地域性的限制,但同时也拥有着“地利”优势,编辑对新闻进行再创作时应充分考虑本土化、区域性特色,用贴近性招揽受众,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吸引受众的资源优势、竞争优势,媒体的本地新闻板块执行的是这一路线。所谓行业特色,指的是财经、体育、娱乐等媒体或板块,面对的是特定的受众人群,基数虽然有限,但黏合度很高,容易吸引来自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广告源,诸多新闻媒体的证券、房地产、汽车、数码IT、旅游、文体等板块执行的是这一路线。所谓个性特色,通常表现为在新闻选题、编排、物化形式等方面的与众不同,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打鱼晒网》、江西电视台的《传奇故事》等等都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

4.思辨性。新闻的思辨性,是在对生活、对社会理性梳理、判断和把握之后的升华与飞跃,体现的是新闻采编者的立场。自从美联社在1900年提出“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的新闻理念后,世界多家新闻机构一直都在追求“纯客观的新闻”。但是,事实上,新闻的倾向性始终是存在的,所不同的是高明的新闻写作,其倾向性的表述是隐蔽的、灵活的,它总是渗透在事实的报道之中,或是表现在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处理上,或是表现在客观事实描述语言的主观色彩上。

新闻编排的目的在于提高新闻的注意价值,以加强受众的阅读、收视、收听、点击兴趣,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一言蔽之,高效的编辑再创作可以使稿件的价值从潜隐到显现,信息含量从凌乱低值到有序高值,各种错误由多到少到无,实现了精神产品从粗胚到精华的美学升华。编排环节的编辑再创作,必须遵循新闻特性和传播规律,依据整体策划的要求,从受众的视听心理、接受心理出发,突出主体要素。

1.重视头条新闻。传媒以新闻取胜,而新闻又以头条为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头条新闻的优劣高下,也就决定了一家媒体的水准。尤其对社会新闻而言,头条新闻体现着新闻编辑者的意图,也体现着新闻编辑者的认知角度和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众对整个新闻编排接受与否的兴趣。

2.注意新闻的移近。只有与自己的生活和兴趣密切有关的新闻,才是受众关注度、关注兴趣最高的焦点,因而,如何巧妙地将新闻移近受众的生活与兴趣,是新闻编辑再创作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技巧。新闻移近的关键在于报道角度的选择,比如,记者去采访建设工作会议,如果稿子中重点突出的是某某领导出席、某某人讲话,这样的稿件如果直接发出来,注定得不到普通民众的关注;但是,如果编辑能够从中提取房价走势、商品房限购、安居房建设、农民工待遇、公共交通发展等新闻点,将稿件重新组织、编排,则会大大提高普通民众的注意。

3.沙里淘金找“干货”。能否把新闻写得简练、单纯,把受众最关心的“干货”直接明了地端出来,采编者的文字能力倒在其次,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素材的认识、选择能力。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著名个案很能说明这一问题:1978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作出决定并报中央批准,为彻底。这件事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但是,有一家报纸却把它淹没在一条很长的会议消息里,没有引起读者的关注。当天,新华社把一事从会议新闻中挖掘出来,单独发了一条标题突出、观点鲜明的短新闻,作为重头报道播出。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刊登于头版头条位置上,全国其他报纸也同天刊登,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新华社的再创作,把一条看似普通的会议新闻提升成了全国关注的重大新闻,其高明之处归根结底在于高度的新闻敏感,在于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这是需要新闻编辑持之以恒锻炼培养的一种职业素养。

4.加大有效信息量。所谓有效信息量,简单说就是受众从传播活动中获知与认同的信息数量。在编辑活动中,信息选择是优化文化的需要,也是发展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文化素质的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主要职能是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实用有效的新闻信息。因而,新闻编辑应将“有效性”作为自己再创作活动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并时刻践行“受众本位”的理念,时常站在受众的角度,审视新闻究竟能给受众多少信息、对于受众究竟能有多大帮助,并借助收视调查、受众访问等第一手资料及时改进工作,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借助加大有效信息量来实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5.提升新闻标题的制作水平。“标题党”虽然不可取,但别致、恰当、新颖的新闻标题确实能显著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对纸媒而言,“看书看皮,看报看题”的习惯广泛存在;对电视媒体而言,由精心剪裁的画面和苦心经营的标题构成的节目预告,可以吸引受众提前锁定频道,或者在广告时间之后及时回来;对互联网等新媒体而言,受众只有点击了标题才能进入新闻阅读,所以缺少好标题的新闻甚至根本激不起受众的点击兴趣,传播效果无从谈起。

6.灵活运用新闻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段。在“信息越来越多,受众越来越忙”的当代社会,“如何吸引受众看新闻”成了传媒机构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笔者认为,灵活运用新闻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便捷的途径,比如,编辑对新闻进行再创作时要善于制造悬念,善于利用图表、照片、音乐、动画、字幕等增强信息的直观性、趣味性,新闻作品在结构上要力求短而精,注重人情味和亲和力,等等。当然,过犹不及,编辑亦要注意“再创作过度”的不良倾向。

参考文献

[1]蔡雯.试论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与发展趋势[J].中国编辑,2009,(3).

[2]丁春.论编辑能力与稿件状态的相互关系[J].编辑学报,2001,(4).

[3]何桂华.论新闻编辑的深入浅出[J].新闻战线,2010,(1).

[4]吴震.论编辑的“再创作”[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徐威,王欣之.为头条新闻把脉[J].新闻记者,2001,(9).

[6]张铁莉.谈期刊编辑的再创作[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2).

升职发言稿篇9

我校宣传统战工作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紧跟学校重大活动,把握正确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努力拓展宣传格局,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宣传部的工作比较繁琐,涉及到学院大大小小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这其中就需要宣传部加强与学院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我主要承担部门学院微信号管理、学院网站管理与上传新闻工作,协助领导摄影摄像。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紧跟形势、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工作初始,我学习和接触了维护网站及稿件上传。网站上稿及维护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不断学习的过程。部门领导言传身教,把每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都仔细的教我,我认真聆听,并记录下来,为日后工作积累经验。在审稿的过程中,需要把各部门上传的稿件,检查文章格式是否有错误,语句是否通顺,照片的格式、像素是否按照要求,并针对问题对其修改,反复检查,按照要求上传版块。每周对所上传的稿件进行统计、整理。定期对上传的板块重新进行搜索维护,检查是否有错误并予以更改。网站维护看似简单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能出现一丝的错误,特别锻炼一个人的耐力,在领导的指导下,我逐渐步入正轨,使得网站运营良好。

其次,学院网站重新改版,我也负责新老网址新闻的转移工作。上传流程和之前一样,需要反复检查,再进行上传,确保准确无误。在此期间,旧稿件共转移约270篇,新稿件5-6月共上稿69篇。

网站维护及上稿的过程,也使我学习提高的过程,审核稿件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到学院的实时动态,拓宽了眼界和思路,学习到了如何写稿件,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二、突出主题,创新形式,积累工作经验

学院宣传统战工作,可以说是学院的“血液”,它的流动性向学生以及社会传递着学院的发展和动态,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微信公众号就是良好的传播平台。入职两个月以来,在领导的悉心指导下,我已经能够较为熟练的掌握微信公众号的操作流程,不断积累,不断学习。公众号体现的不仅仅是学院的大事小情,其整体创意、段落布局、词藻新颖,是否吸引大众眼球,看似简单,但都是一门学问,需要的是不断的创新,要贴合当下时事,要切合学院发展,要与时俱进,要与学生相连。在此期间,我充分学习了微信公众号。其公众号每周上文三篇,各个部门每周都要进行讨论,根据自身以及学院在每周举办的活动、国家的时事政治来确定主题。每一次讨论出三个主题。我需要提前制作,根据主题去寻找素材,浏览各大高校相关公众号,从而积累经验。要编辑公众号的内容,也要根据主题,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词藻要突出,且要切合实际,切近学院发展,吸引眼球。然后对文稿进行排版、整理。在审核过程中,注重语句是否通顺,段落字号是否对应,是否有错别字的现象,图片的像素大小是否一致,反复检查,确认完毕后,要进行预览,看成文后是否有细节问题,更改后,最后才能发送公众号。我在领导的带领下,共编辑发送了7期微信公众号,17篇文章。使得订阅号运营有所提升,把学院的风采充分展现给大家。我也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深深地学习到了,认真出新知,创新出新才,要多学习各大高校,多关注国家大事,与时俱进,多积累经验,创新订阅号,突破自己,让大家充分感知学院风采。

三、夯实基础,砥砺前行

入职两个月以来,学院活动众多,我配合宣传部门领导及同事参与部分活动的照片拍摄。并学会了灵活运用拍摄设备。参与布置了电竞比赛的会场;广播操的拍照摄像等。不断学习,如何拍好照,如何把握拍照时机,如何把握拍照角度等等。在不懂的问题上,做到虚心请教,严格谨慎,以学为专,我的摄影能力也有所提升。

初来学院,步入岗位,是一个锻炼自己的过程。在短短两个月的工作中,我虚心请教领导和同事,对待工作严谨认真,态度积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工作知识。能够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工作任务。我深知,同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相比,同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相比,同出色地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相比,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出文效率较低,制作时间长  不够细心等。我要多政治理论修养,多借鉴,多学习,把握订阅号规律,多参加党建活动,紧扣学院方针政策。在今后的稿件审核和上传中,我一定会加倍努力,自勉自励,速效差距,提高自身能力,争取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多的成绩。

升职发言稿篇10

人在长期从事同一工作时,出现身心疲惫,导致工作能力下降,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HerbertJ.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他将倦怠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综合症[1]。职业倦怠一般发生在助人的职业,高校学报编辑也是给人做嫁衣的职业,其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的热情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什么事情都懒得去做,遇事能拖就拖,缺乏主动性、创造性。高校学报是教师、学生等科研人员展示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前沿,编辑的职业倦怠直接到学报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

(一)社会期望造成编辑职业怠倦

高校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窗口,发现培养人才的园地,也是塑造学校形象,创建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学报在传播先进文化时,承受着较高的社会期望。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急功近利影响了各个行业也波及到高校学报,人情稿、关系稿充斥在来稿中,一些作者认为有钱就能发文章,全然不顾自己文章质量。有的高校学报编辑也会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对选用稿件的质量降低,在对稿件的编辑加工中,允许瑕疵存在,导致整个期刊水平下降。社会对学报质量而期望降低,而这一切归咎于整个学报编辑队伍。而那些在工作追求尽善尽美的编辑,就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可,得不到职业的满足感。长此以往,社会的高期望与编辑内心渴求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之间形成矛盾,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职业要求引发编辑职业怠倦

首先,高校对学报要求不断提高,大批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入编辑人才队伍,当好一名合格的编辑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编辑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也得到广泛应用,编辑在审稿、组稿、校对的工作中办公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这就要求编辑能适应学报日新月异的发展,除了要掌握绝佳的编辑技巧外,还要学会各种办公软件。这些都会对编辑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

其次,学报归属于高校,现在高校已经形成了,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的编辑人才队伍。但是学报编辑部是教辅单位,与同单位的其他老师比,编辑在行政晋升、职称评定、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往往落后于同学历的同学,但学校对编辑的要求还相对较高,除了需要通过全国的出版资格考试,还要满足高校内部的要求。然而,高标准、高强度的编辑工作的经济报酬相对较低。这些无疑会对编辑的成就感、价值感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工作压力导致编辑职业怠倦

首先,学报的出版发行具有周期性,每期要按时出版,学报编辑都要参与其中的组稿、审稿,并对文稿进行“一教”、“二教”、“三教”后的修改,还要负责整个期刊的通教。这样的工作期期如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编辑经常会感觉到,前面的一期还没有处理完,又要为后一期做准备。特别遇到寒、暑假,学校的有关部门的工作停止,但学报的出刊还要正常进行,让编辑产生焦虑,担心后续的工作没法开展。

其次,学报不同于大众科普期刊,具有严谨性。学报编辑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对最新的科研成果有所了解,能做到在编辑过程中,对作者的研究观念进行把关,在与作者的反复沟通中,修正文稿错误,确保文章质量。国家针对书刊编辑出台了一整套的规范标准。如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其中除《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外,就分数字、文字、量和单位,图书、期刊、论文的编排格式,辞书编撰语种学科及其他有关代码,书刊编号及其他6大类62个文件[3]201。所以,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总担心会出现纰漏,精神高度紧张,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怠倦。

(四)职业认知偏差引发的编辑职业怠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