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文素材十篇

时间:2023-03-21 00:51:10

青春作文素材

青春作文素材篇1

荆木春:“火箭人”单纯的快乐

荆木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随和,温厚,沉静,这是火箭系统上下对他的一致评价。

凭着这种随和,他把这条充满挑战与惊险的道路走得扎实、缜密而顺理成章。一个个远不见头、高不见顶的困难被他与他的团队一一克服,而他本人,也从工程组长、部门副主任、副总设计师一步步走来。“其实作为我个人,并不善于说很有煽动性的话,更不善于‘疾言厉色’。”但担子压上来了,他也越来越善于“登高振臂一呼”了。神七发射任务在他的带领下顺利开展,在最后的技术评估中,多项指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我常说,无论干什么,只要上了心,一定能干好。”从小到大,他对很多东西都“上过心”。当年喜欢西洋音乐,磁带积攒了几抽屉,砖头厚的一本《西方音乐辞典》能倒着背,吉他、二胡、小提琴“玩”得有模有样,还有围棋、象棋,还有足球、篮球、乒乓球……只要爱一样,总能精一样。不过这些爱好,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倒也不是工作忙得一点顾不上,只是专心干了一件事以后,其他的事情慢慢就不再去想了。”这专心干的一件事,当然就是他心爱的火箭。身心扑上去了,那么所有的疲惫、压力、紧张、清苦都成了点缀,他能感受到的,只是单纯的快乐。

运用提示:为什么有的人老不成功,而有的人则很容易成功?荆木春给大家解决了这个难题:“无论干什么,只要上了心,一定能干好。”这里的“上了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上心”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某项工作或事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一片阳光,因为聚交成点,才能将纸片点燃;五根手指,因为紧握成拳,方能有力出击;无数水滴,因为持久专注,终能将砾石滴穿。荆木春辛苦的同时也是快乐的,他的快乐来源于他为自己心爱事业的无悔付出。由此看来,快乐其实也很简单啊!

适用文题:专注与成功、多目标与无目标、快乐的真谛等。

辉煌与简单

在北京奥运会上大出风头、连拿8块金牌的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赛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算是个天才吗?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天才。我的人生信条就是充满信心地过简单的生活。”

他的生活到底有多简单呢?菲尔普斯的母亲非常心疼地说,儿子的全部生活只有3件事:吃饭、睡觉、游泳。他的两个姐姐想了很久,再也想不出弟弟的其他爱好:“如果不游泳,他要么听音乐,要么看电视或者打游戏。”他的教练鲍伯?鲍曼说:“菲尔普斯的生活,就是从12岁到现在,每周训练7天,每天游12公里,还要参加各种陆上有氧训练。在北京的奥运村,菲尔普斯每天除了比赛和训练以外,基本上就待在房间里看电视、听音乐。”

使用提示: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是简单的生活造就了菲尔普斯。毫无疑问,他的简单的生活,肯定很多人都无法忍受,视如畏途。但问题是,由于对游泳运动的热爱,对荣誉的向往,对成功的追求,他并不感到枯燥乏味,不觉得单调无趣,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充满信心地过简单生活”。世界上比他生活丰富的运动员不计其数,而在一届奥运会上连拿8块金牌的,到目前为止只有他一人。

适用话题:辉煌与简单、向往、追求、持之以恒、热爱等。

首位“太空漫步”的中国人翟志刚

翟志刚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龙江县人。他曾入选“神五”、“神六”飞行梯队,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十年磨一剑,翟志刚终圆飞天梦,并担任“神七”三位航天员中的指令长。

翟志刚幼时家境困难,由于父亲长年卧病在床,家全靠母亲贾桂芝卖瓜子支撑。从中学到高中,翟志刚每天放学到家就做饭,然后骑自行车把妈妈从镇上接回来,再帮妈妈炒一锅瓜子,而后匆匆赶回学校上晚自习,六年里风雨不误。

空军飞行学院来招人了,翟志刚高兴地报了名。得到考上消息的那天,母亲比翟志刚还高兴,“哎哟,我老儿子可出息啦!”

翟志刚到学校后,每月津贴12元,自己只留下2元,其余全部寄给了母亲。

使用提示:翟志刚幼时家境困难,他在困难中坚持,在困难中吃了不少苦。成功需要吃苦,成功更需要踏实。翟志刚每月津贴12元,他自己只留下2元,其余全寄给母亲。可以看出,翟志刚是个多么孝顺的孩子。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首。孝是人间感人至深的大爱,这种爱感天地泣鬼神。

适用文题:困境与成才、百善孝为先、十年磨一剑等。

张晓一路跑来不容易

张晓是“全国十大少年孝老爱亲模范”之一。他4岁丧父,同年母亲卧病在床。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为母亲洗衣、做饭、梳头、洗澡,14年如一日,他就是张晓,一个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

“母亲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母亲,我奋斗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每当别人夸奖自己孝顺,张晓总这样说。虽然生活艰辛,但张晓很少哭。“眼泪能侵蚀人的脊梁,让你直不起腰。”张晓总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不愿过多地提起过去,但对于最为艰难的日子,张晓刻骨铭心。那是2000年前。母子俩靠拾别人的菜叶子糊口,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面吃,全凭拾来的菜,没盐、没醋,白水煮菜,时间稍长,肚子涨得受不了,娘俩口吐绿水。

青春作文素材篇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语文考试作文题)

  材料一:

  2018年5月,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发,其中一位获得者是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的“80后”青年王硕成。当身边的同学都在一线城市从事高薪工作时,他选择来到离自己的理想最近的研究所。研制海上巨舰,并迅速成长为“舰船研制国家队”的中流砥柱——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他参加工作16年来,完整经历了海军第三代驱逐舰和我国两艘航母的研制过程,是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

  材料二:

  2O18年7月,“95后”开始进入职场。他们对职业提出了新的条件:行业要能够较快地发展;工作不希望加班,单位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能有健身房和茶歇室……

  材料三:

  2O18年10月,某大学的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由本科转为专科。相关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天打游戏,谈恋爱,过浑浑噩噩的、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不行的。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劳动者的素质,事关国家建设的人才质量需求。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是材料作文。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材料一“80后”青年王硕成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他之所以能取得令人佩服的成绩,与他们自觉地把事业融入自己的生命、把奉献作为崇高的精神追求是分不开的,凭着对事业的一片痴情和忘我的精神,把强烈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树立了榜样,一切有志青年都应该甘于奉献、服务社会,努力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提升人生的境界,实现自身的价值。材料二“95后”以个人为中心,过多的考虑个人本身并没有错,不多的指责。材料三某大学的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由本科转为专科。这种做法就不可取了,因为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劳动者的素质,事关国家建设的人才质量需求。综合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应该甘于奉献、服务社会,努力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提升人生的境界,实现自身的价值,振兴中华民族。

  立意:(1)青年人与时代(2)当代青年的使命(3)青年要有担当(4)舞青年姿态,唱时代赞歌。(5)燃青春之年华,就泱泱之大国。(6)做怀揣家国情怀的追梦青年。(7)以青春托举时代中国。(8)且以青春报祖国(9)实现自我价值

  【优秀作文】: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以梦为马,以汗为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题记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生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听着这首激昂的团歌,思绪便涌上心头。

  正值青春的我,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即中国强,中国梦即少年梦。的确,纵使时光流逝,我又怎能忘记投汨罗江殉国的屈原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情怀,忘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操,忘记谭嗣同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炽热报国心……中国古代志士们以其坚贞不移的爱国情操深深地感染着我。作为一名中国共青团员,我更应该继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秉着一腔青春的热血,以梦为马,以汗为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青春作文素材篇3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初中生

青春期教育就是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前后,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受长期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的影响,青少年普遍缺乏青春期生理知识的了解,对出现遗精和月经现象既无思想准备,又缺乏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进而引起焦虑心理。

一、当前青春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观念。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束缚着“青春期教育”。如“自然知之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而然地懂得有关性的知识和伦理道德,上下几千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当孩子问起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时,家长往往采取搪塞敷衍的态度,不做正面科学的回答;即便是明智的家长,由于性知识的欠缺,也无法给予孩子科学的性健康教育。这些观念和认识极大地弱化了青春期教育的力度,误导和削减了教育的行为和效果。

(2)教材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不少学校都围绕升学这根指挥棒转,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始终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初中学生由于身心急剧变化,产生了对性知识了解的愿望和需求,却缺少科学系统的教科书。性心理知识只是零星地分散在思想道德教材和生理卫生教材中,使得学校青春期教育如隔靴搔痒,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渴望。

(3)教师素质。在性教育问题上,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一般的学校都是由政治老师或生物老师“临阵磨枪”代替,由于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和系统的培训,有乱挥一气之嫌,难以保证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1)更新观念,纠正错误认识。青春期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面对的综合性教育工程,而并非学校的专责。父母要根据孩子自身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经常跟孩子交流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正关心孩子,对孩子的提问不能采取敷衍回避的态度,要摒弃“自然知之论”。学校要高度重视青春期教育,以标语、板报、广播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和介绍青春期性心理和性生理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肃的态度对待青春期教育。

(2)构建青春期教育课程内容。分析各学段学生青春期特征。初一新生普遍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开始阶段,在异往上有了朦胧的感觉.在生物课程上开始接触人体生理结构,课程设置上可学习人类生殖生理、生育的过程,了解青春期生理保健的常识,男生正确认识遗精、,女生学会月经期保健、保健。初二的学生是青春期教育的关键时期,身体迅速长大长高,第二性征更为明显。可学习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变化,了解处理情绪的基本技巧,学习社交的基本常识,能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人体艺术,并能认识自我。初三学生的第二性征发育达到高峰,初步显现了“男子汉”或“女人”的体貌特征,对于性知识的兴趣大大增强并趋于公开,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性安全,结合生殖原理的分析知道过早的后果,掌握避孕的知识和性失误后的补救措施。

(3)重视教师培训。学校要强有力地支持和保证青春期教育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本着对青少年一生负责的态度,抓好青春期教育工作。教师的素质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面对青春期教育这个敏感的话题,如果我们的教师缺乏科学的知识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把握不好教学的尺度;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关怀态度,教育教学方式简单粗暴,歧视嘲弄有“早恋”倾向的学生,势必事与愿违,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好师资培训,学校要选派责任心强的老师参加培训,确保有成效地做好学校青春期教育工作。

青春作文素材篇4

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审美情趣;价值导向

第一章项目总体概况

第一节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本作品的目的旨在于厘清青春题材电影对于青少年影响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通过正确运用政治,文化,法律等制度措施,强化提升电影的先进文化价值品味,以此来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塑造优良的社会公民群体,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本项目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从理论来讲,本作品尝试总结与建立青春类型电影和青少年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丰富在电影界,青少年成长方向的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概念划分成可以测评的唯独,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中进行调查。通过获得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能够丰富电影学界相关理论和青少年群体中审美素养和价值导向上的实证研究。从实践上讲,研究这一课题之后会引起相关部门单位对于青春题材电影的重视,并对其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扬弃,从而更好的促进青少年审美情趣和价值导向的正确培养与良性发展,以达到给予青少年正向良性引导的作用。我们借此课题向相关部门呼吁,应当对青春题材电影更加重视,给予更多的关注,扶持和斧正。

第二节项目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项目主要内容

本项目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选取几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青春题材电影,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特点。2.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探究其喜爱的电影类型以及对青春题材电影的看法和期望等。3.探究青春题材电影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成因,分析得出解决方案。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何发展思想健康,情趣高尚,且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青春题材电影,以及青春电影如何在潜移默化中给予青少年在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上的正面积极影响,是当下电影行业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当下的青春电影在中国的发展遭遇了一定的困境,由于其商业价值得不到保证,电影创作者积极性受到影响,市场一度被制作低劣的所谓“青春微电影”占据。这类电影严重受到恶性商业竞争影响,为强调单一噱头,大量出现低俗性暗示、暴力情节,夸大九零后青少年的叛逆、幼稚、无知和自我放纵。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极坏的影响和暗示。另外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目前的大众传媒中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和低级的审美情趣正在充斥着年轻一代的视线。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对崇高理想追求的淡化,并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趋向增强,其行为和思想观念呈现功利性和实用性趋势,青春电影亟待一个强大的引导和助推力。

第三节预期成果

通过对青春电影的分析和对电影受众群体(即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研究总结出一份较为详细的报告,对青春题材电影和青少年价值导向、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总结。分析得出青春电影的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青春题材电影的前景作以较明确的定位,提出参考方向。从而促进青春电影的良性、正向发展,也能使得青春电影给青少年的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正面引导。达到中国电影艺术事业的繁荣。

第二章青春类型电影发展现状

第一节大陆青春电影发展情况分析(研究背景)

“青春电影”追根溯源是从美国的校园电影演变而来的,70年代末“青春片”的概念由日本影评人首次提出。此类电影在国外已有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并有其固定的模式及套路。在中国,“青春电影”的含义尚未被准确界定,但此类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

从1905年电影进入中国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发展到一个崭新时期,伴随着救亡图存运动和新文化的兴起,中国电影适应时代需求,涌现出大量具有浓厚社会批判和高呼救亡图存的影片。如应云卫1934年作品《桃李劫》、沈西苓1937年作品《十字街头》、袁牧之1937年作品《马路天使》等这些影片可谓名副其实的成长写照。

1976年随着结束,中国电影有了很大的发展,出于对流逝青春岁月的无限追怀,无处安放的梦想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主要潮流。

近几年来的青春电影,开始重新重视时代的共性,以怀旧、爱情、友情、梦想等为基调,点燃观众内心的共鸣,从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煤气罐、热水壶、阮玲玉、张国荣、新白娘子传奇,这些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标志性的年代记忆。男生群架、女生夜话、借酒消愁、阶梯教室自习、毕业时的歇斯底里,这是中国式青春的集体回忆,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或者身边的影子。在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期,这种怀旧情怀所产生的共鸣变得弥足珍贵。

第二章青春类型电影对青少年审美情趣和价值导向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中国青春电影的艺术表达

巴赞曾经说过:一部好的电影其实中间是有“空洞”的。所以能够留下一些意境和氛围,让观众有遐想和思考的空间的电影,才能称之为引人入胜的电影。当下,很多年轻的内地导演也遵从于这一理念,对镜头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与运用加以重视,以至于他们能够对视听化的语言有着更强的主观驾驭能力。

1.青春专属的镜头语言

1.1写实性

所谓写实,即电影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最大限度地再现生活,将"写实性”这一审美词汇嫁接到电影影像风格当中,多体现为强调影片的镜像语言多表现纪实风格,尽量减少艺术修饰痕迹的处理方式。

1.2写意性

“意境”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范畴之一,以这样的手法引导人们感悟生活,使得人们体悟到人生的真谛。若想让电影有写意化的风格,那么利用镜头语言表达,是一种绝佳的办法。

2.青春电影的色彩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旨在于增强电影艺术的视觉表现力,辅助影片营造情境,表达中心思想。

3.青春题材电影的音乐

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导演在以他们的视角来展现当下青少年的生活,。而若想要使得青春题材电影能够更好的具有代入性,用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彰显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章青春类型电影的主题

第一节主题分析

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作为一种科技发明和工业生产而问世的,在梅里爱等电影先驱发现它可以作为艺术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之后,艺术与商业的缠绵与纠葛就在电影艺术中久久扎根。

其一表现在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评价体系上。

其二体现在“青春电影”的艺术表达上。随着青年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突显,青年文化也益丰富和发展。

其三体现在大陆“青春电影”如何实现从边缘身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影类型,有稳定的观影群体。

第二节前景展望

青春电影在我国,尤其是大陆的发展前景很不明朗。不成规模的发展和业界“拼大片、拼票房、拼噱头”的不良发展趋势使得青春电影的类型化发展举步维艰。忽视青春不仅是对青少年的不公,更体现着民族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狭隘与缺失。笔者呼吁尽快确立青春电影这一类型,并鼓励此片种的发展与创新。在借鉴他国青春电影优劣之处的基础上,开启青春电影在我国发展的新篇章。

首先,在主题的选择上有着可开拓的空间。

青春电影以成长中的青少年生活为主,其不可或缺的元素无外乎校园和家庭等与少年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受客观环境的限制,我们无法添加新鲜的花样来丰富青春的内容,但创作者们大可在主题、情节上做文章。正剧、悲剧、喜剧皆可以存在于青春中,友情、亲情甚至懵懂的爱情也应该获得应有的地位。

青春作文素材篇5

一、开头选好结构。“叙事点睛”类散文一般有两种结构:一事理和多事理。“一事理”即文章只对一个故事进行详细叙述并阐明道理;“多事理”是可通过叙述多件事来反映社会的多种现象和多种哲理认识。在写作中采用“多事理”的结构要注意:一是围绕中心,安排线索;二是过渡要自然平稳,有机结合。行文时可夹叙夹议,但议论要精练,为结尾提供主旨服务。

二、过程注意叙事。写“叙事点睛”类散文时,可叙述生活故事,也可叙述以往积累的素材。

如果叙述的是自己经历的事情,就要做到条理清晰,有详有略。如学生作文《一次成功的把握》,文章以“我与玲玲交往”为线索,讲述了几次不同交往的经过,条理清晰,叙事完整,通过一事一物,表达“只要把握好青春,希望、阳光就属于我,我就拥有一份灿烂和辉煌!让青春无悔,让青春闪光,让青春的风铃奏成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的主题。

如果叙述的故事是积累的素材或听闻的故事,则要注意叙述的事情要有生动的细节,甚至要有合理、丰富的想象,将素材当成故事讲给读者,千万不能以议代叙,要交代清楚环境、人物、故事情节等要素,将记叙文的特征凸现出来。

三、结尾“道理”点睛。“叙事点睛”类散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故事形象说理,所以最后的主旨提炼很关键,要展示全文的中心和焦点。

青春作文素材篇6

我体会 “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 就是记叙文的主旨要鲜明突出, 文章的材料不枝不蔓, 不拉杂, 文章的剪裁有取有舍, 当详则详, 当略则略, 繁简得当。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说法而已。现在的高中生写作往往忽略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在考场作文中常常是随性写来, 缺乏主旨设立意识, 使得文章存在不少问题, 如主旨分散不集中、 偏狭不全面; 与标准、 命题指向切合度差; 主旨低幼肤浅、 缺乏深度。

记叙文写作近两年来颇受冷遇, 高考考生常常避之不及, 甚至存在整个高中三年都没有记叙文教学的情况。尽管有个别专家极力呼吁记叙文写作不可缺,尽力引导记叙文的写作, 想全力扭转作文教学的功利化、 模式化局面。然而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问题确实存在, 记叙文写作的瓶颈即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深化, 很多同学在主旨的呈现上就遇到了重重障碍, 要写出意蕴深刻的文章那更是一种奢谈。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浅尝辄止, 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 思考与总结。就如何锻炼文章的核心意蕴, 我想简单谈几点, 这也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首先, 理解提炼核心意蕴。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文章要呈现出准确而深刻的立意主旨, 那么对作文材料的准确、 全面、 深入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完全偏离或貌合神离的作文, 常常是因为在读题审题这一环节上太过粗糙随意而深埋的隐患。每一则作文材料大凡都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展开, 而核心概念或关系的理解与界定是关键所在。

如 “有人说,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 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 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 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 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

这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即 “青春” 。关键是看 “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 “青春不朽” 或者 “不朽青春” 的判断,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 “青春” 之上, 因此, 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 “精神青春” 的特征。如靓丽、 朝气、 纯真、 冲动、 张扬、 青涩、 梦想、 好奇等相关特征。如果全文没有关于 “青春” 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 则视为概念模糊、 判断失当处理, 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对于把 “青春” 理解为一种 “记忆” , 通过 “校园青春记忆”等故事进行演绎, 务必关注其 “青春记忆” 是否刻骨铭心、 永志难忘甚至薪火相传, 如是, 可视为切题, 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考场写作与随笔最大的不同在于, 材料对核心概念有一定限定,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之间的关系、偏向的重点、 情感价值观的判断, 都是考生需要在读材中思考的, 否则会出现核心意蕴理解不准确的问题; 而好的作文材料往往能在限定的范围里又存在多义性与选择性, 而考生在众多可选择的立意中, 选取哪一点来写, 也是需要明确的, 否则就会出现核心意蕴不明确、不一致的问题; 而在众多的立意选择中, 考生能否选取独到深刻的意蕴, 则与理解思考得广度与深度有关。因此高考写作考查的不仅仅写作的能力, 还有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是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而读懂读透材料, 理解提炼核心意蕴是不可忽视的前提。

其次, 扣住暗示核心意蕴。记叙文的本质是作者悟出了事件或现象之中的意义, 但这个意义必须蕴含在故事或现象之中。正像一碗糖水, 看不出一粒糖来,喝一口尝尝, 却是甜的, 于是我们说糖味就含在这碗水里。如果在故事之外, 另外把意义说明, 那就不是 “含”了。写好记叙文最关键的一步即追求这 “含” 的境界,即做到 “神似” 。

因为要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 所以整个故事的每一个节点都须含有暗示的力量, 这样作者就不得不做一番选择和布置的功夫。因此, 记叙文也不能机械照抄事实, 而是要根据作者的经验和感悟, 去选择人物, 布置材料, 创造出一个故事来。这就需要作者在选材构思、 谋篇布局上下一番功夫。

(1) 先紧扣意蕴打一个故事的胚子, 这是个基础工作。如 “有一群栖于深洞中的蝴蝶, 因为科考团来了,曾点燃过蜡烛来照明, 这点微光改变了洞中的环境, 敏感的蝴蝶迁徙远离了。 ”

根据这个材料, 我们来构思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箍桶老人手艺精准, 他原来在城中工艺一条街上有一个店铺, 但这些年来手工艺品行情越来越好,顾客越来越多, 铜臭味也越来越重, 为了专心致志于他所挚爱的手工艺, 他把店铺搬到了远离喧嚣的城外。当然, 好的记叙文不以编造离奇的故事为能事, 在选材组材符合真实的前提下, 力求与核心意蕴的相契与神似。

(2) 好好地谋篇布局。要意蕴成为材料的核心, 还需要加上描写、 议论、 抒情, 也需要好好地谋篇布局。要把握好三个要领:

第一是处理好详与略。好钢用在刀刃上, 把笔墨的重点用在最能表现核心意蕴之处;

第二是追求结构的精巧别致。即结构上的精细巧妙、 新奇脱俗, 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 主题深刻。

如首尾圆合法, 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照应, 不仅可使文章结构严谨、 完整, 而且有强化主题, 加深印象的作用。

如剪辑组合法, 即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 抓拍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活片段, 加以横向组合, 从而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不仅画面感强, 还可以省去繁冗的过渡, 使文章层次清晰, 重点突出, 主题深刻。

如彩线串珠法, 就是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 独立的写作材料串联起来, 使之相辅相成、 彼此烘托,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结构可使文章脉络分明, 材料间相互勾连成一体, 共同为突出主旨服务。人、 事、 景、 物、 情等都可做线索, 选好线索, 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如双线结构法, 是指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 分叙两件事, 彼此映照、 对比、 交叉、 明暗、 重合, 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如倒叙插叙法, 开篇利用倒叙摆出迷局, 迷惑读者, 以便紧紧抓住读者的眼光, 引人入胜, 接下来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情节展开或人物刻画,可采用插叙来推动情节或丰满人物, 从而使重心更突出, 文章意蕴更鲜明深刻。

第三是巧设对比点。所谓对比, 就是通过人、 事、物、 景之间某一个方面或者全方位的对比, 突出人物个性, 表达作者情感, 反映社会现象, 揭示事件本质。单一维度的叙事与描写展现主旨常常显得单薄, 而巧妙设置对比点, 纵向的对比, 横向的对比, 纵横交错的对比, 都有利于表现出人物或事件的变化过程, 而在对比中, 是与非, 憎与恨, 情感与价值的取向一目了然, 核心意蕴也更凸显。面对思辨性、 现实性越来越强的作文材料, 要在多维的关系中凸显主旨, 对比烘托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如上述材料, 我们不妨以倒叙的手法, 先来一句“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 , 城里人大惑不解,问他, 他说: 要找一个适合自己做箍桶的地方。然后再回叙, 这个地方以箍桶的手艺而闻名, 有几个人只求有个温饱, 而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手艺的精进上。但有一天, 嗅觉灵敏的商人们来到这里, 开始炒作箍桶, 很多手艺人被铜臭熏迷了, 甚至开始做假冒伪劣的箍桶。老艺人看到这些, 独自搬离开了。最后, 我们以老人在自己的铺子里醉心于箍桶的场面来结束。这就是谋篇布局的功夫, “选择合适的环境” 使这个主题更为突出了。如果再有一些细节描写来强化主题就更好了。

再次, 突显深化核心意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 “二锅头” , 少一点 “碧螺春” 。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 必须要有很强的 “视觉冲击力” , 让阅卷老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 被它打动。而文章的核心意蕴能否迅速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握, 是文章成与败的关键。其实写文章还有一些技巧来突出核心意蕴。(1) 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和抒情。记叙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主, 但是, 在叙述描写中, 当作者已经将读者的感情撩拨起来时, 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 更易引起读者极大的感情共鸣, 而这个共鸣就是拿到高分的基础。记叙和描写犹如 “画龙” , 议论和抒情则是 “点睛” ,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升华。穿插议论和抒情常用到下列几种方法:

如直点法, 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 即用言简意赅的议论或抒情直接表明意见和看法、 点明其蕴含的主旨因素。在文章结束时, 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 运用简洁的语言, 把主题思想明确表达出来, 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 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 这种方法又称 “卒章显志法” 。结尾是文章提示题旨的关键所在, 是全文最为重要的节点, 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做得好, 能够使文章有波澜, 使文章别开生面, 异峰突起, 引导读者进入深邃的哲理和思想境界。

如呼应法,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 在文首和文末、 或者段与段之间以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复现, 形成呼应。

如串珠法, 指边叙述边议论或边抒情。记叙是线,议论抒情就像珍珠, 形成很好的互补, 共同为突出核心意蕴服务。

如搭桥法, 指在文章段落之间过渡时用议论或抒情来完成。

当然,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要少而精, 要力求做到贴切自然, 水到渠成, 不突兀、 不生硬、 不虚假。有时也可学会转换议论部分, 或者变成人物语言的一部分,或者变成心理描写的一部分。总之, 要注意自然和谐,切合文章的题材、 情境和内在思想感情。

如有一种名小吃 “锅贴” , 一个摊档就卖这种小吃,摊主在锅贴中加了栀子和苹果酱料, 吃起来让人难忘,我们用这个风物来表现 “青春不朽” 的立意。怎样才能让意蕴得到突显?那就画龙点睛, 最经济也是最智慧的方法是, 通过 “我” 的心理活动来议论, 议论不能空发, 要设置一个情境: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 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 仰不可攀。然而, 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 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 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 没有人会永葆青春, 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 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 而如此, 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画龙点睛一般要切中肯綮, 对内容进行深刻的概括, 语言精练, 凝结成发人深省的警句, 最好的画龙点睛是了无痕迹。

(2) 含蓄抒情。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 而是用比喻、 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如作者挖掘题意时, 巧用隐喻法, 用泼油辣子的红火热烈来隐喻二姐如火如荼得青春, 有了这泼油辣子的映照, 通篇都洋溢着不朽青春的意味。

(3) 智慧巧妙的细节。

如 “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缝肆意生长, 在绿叶的掩映下, 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 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黄色, 如同一轮明月散发的黄晕的光。小花在绿叶间躲躲闪闪, 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涩的小姑娘, 她的美, 是只许阿婆欣赏的。 ”

在叙事或描写过程中机智得与主旨关联, 自然而契合, 了无痕迹。这也是突显核心意蕴得最高境界。

青春作文素材篇7

在编著了一系列的校园题材之后,朱家雄还是没能绕开高校。作为“品尚书系”的主编,朱家雄可谓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对此,他的解释是,他担任的“主编”的角色并非“裁判”,其实只是个版权人的角色。

面对采访,他对记者说:“坦率地说,在作者和主编这两个角色中,前者的意义对我来说无疑要重要得多,毕竟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记者:你主编的书多北大题材,你自己创作的两本小说《校花们》《毕业前后》也是大学校园题材,为什么这么专注于青春校园题材、北大题材?

朱家雄:我专注于青春校园题材、北大题材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其实也有必然性。我主编的第一本书是出版于2000年1月的《北大情事》,这本书的策划就是一个偶然,当年在北大认识的一个研究生,这时已经是一家文化公司的经理,看到刚出版不久的《北大往事》很畅销,就拉我一起策划,出了《北大情事》这个点子。

但我这期间写的几个中短篇小说,包括2003年创作长篇小说《校花们》,以及后来的小说集《毕业前后》,还真是以青春校园为主。70后作家都在写什么呢?他们所写的往往是酒吧里的那些事,白领丽人和成功男人的那些事,我不熟悉他们所拥抱的这类生活,也没有兴趣去研究,所以就不自觉地书写起了自己熟悉的大学校园题材。我这次出版的《未名湖畔的青春》其实也是一个证明,这本是我二十年来所发表的各种文章的一个精选集,这些文章可以说大体也是聚焦于校园、青春、成长和文学的,是我个人的生活积累的一个见证,或许也可以说是我所经历的年代的一个见证。

记者:你在第二辑《成长路上的感悟》中的文章中说自己成长于湘中的山沟里,是从小地方走到大地方来的。很多作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但在他们的创作中,故乡往往是他们创作题材的一个重心,你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朱家雄:以故乡作为自己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和背景,这样的作家有不少,中国的外国的都有,最著名的有福克纳、马尔克斯等,奈保尔的早期创作也如此,中国的作家似乎更多,比如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莫言、实、贾平凹、曹文轩、陈建功等等,很多,可谓形成了一大传统。但实际上他们的创作也并不全都局限在故乡,而是以故乡作为重点和核心,他们也还有别的许多创作。事实上,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有故乡情结的,作家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所以他们的作品里多多少少都会写到故乡,只是程度各有不同吧。但也有很多作家把写作的重心放置在旅途上,或者他生活工作时间较长的那个地方,比如那些可以被视为第二故乡的地方。比如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又比如茅盾、巴金、钱钟书、丁玲、艾芜、三毛以及许多写都市生活、漂泊生活的60后、70后作家等等,这大概是因为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我觉得这要看每个作家自己的具体经历和生命感受,越是给自己生命留下深刻印记的地方,就越容易成为作家笔下的重心。

我也有很深的故乡情结,比如我就写过《故乡》《望见故乡》等故乡题材的诗,早年我也曾写过以故乡发生的事情为素材的小说,可惜没有发表。而之后大学校园的生活积累和北京这个大都市的生活积累越来越丰富,留给我的印痕也越来越深切,到现在,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竟然比在家乡生活的时间都要长了,北京无疑已成为我生命中的第二故乡,而当中印记最深的校园生活自然也就成为我笔下的重心了。不过我也还是有创作故乡题材的想法和计划,比如写一本散文集《湘中往事》,比如我正在写的一本以故乡民营煤矿的那些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记者:《未名湖畔的青春》第六辑《两代新锐的崛起》收入的是你前些年所发表的关于70后、80后两代作家的评论和随笔,你觉得自己对80后作家也算比较了解吗?能否谈谈你对70后、80后甚至90后各个代际在写作方面的看法?

朱家雄:80后作家的创作和70后作家的创作有类似之处,比如个人化、个性化的叙述,又比如一定程度上的叛逆姿态。但这两代作家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比如前期70后作家作品中的那些有关先锋叙事、身体叙事、欲望叙事的各种表征和能指就给我以深刻印象,而80后作家作品中的那些流行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文化的符号和元素显然要更加鲜明。

青春作文素材篇8

《楚辞》说“青春受谢,白日昭只”;《辞海》言“青春是青年的壮丽时代”;谢婉莹赞“青春是一本无字的书”;席慕蓉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岁月流逝,时光荏苒,纵使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也应该细细品味;纵使青春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我们也应该让她永不老去。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青春是蓬勃的生机,她不让希望之火泯灭,一往无前;青春是澎湃的激情,她炫目炽烈,气贯长虹。青春的纯真激情,青春的雄心壮志,永远指引着我们为实现梦想而赴汤蹈火,竭尽全力,无怨无悔!

【经典素材一】

亮出青春的“通行证”

英琦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

只有中专文凭的她边打工边自学了大专中文,两年后,她拿到了自学的大专文凭。但是想要成为一名记者还要面临很多困难,诸如英语、经验、能力等的考验。英琦凭借自己的执著和激情,几经碰壁后,终于打动了杂志社的编辑老师,进入一家杂志社,向她的理想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实习期间,英琦很羡慕那些经常到处采访的记者。她凭着顽强和热情,顺利度过了实习期,开始以一名正式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了。她的第一次任务是参加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录制并对嘉宾进行现场提问。为此,她精心设计了问题,现场录制时,她的提问清晰流畅,中肯得体,可由于节目时间限制,她的提问被删除了。但英琦并不灰心,继续为下一个机会做好准备。

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中,曾经有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访谈,英琦设计的问题大获成功,得到编导的高度评价,英琦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分析点拨:青春的梦想如天边的彩虹,如果没有步步为营的努力,一切梦想只如肥皂泡一般,虽五光十色,但转瞬即逝。只拥有中专文凭的英琦,她的理想好像遥不可及。可是事在人为,凭着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英琦终于迈进了成功的殿堂。同学们,你们准备好自己的青春“通行证”了吗?

适用话题:空想不如实干创造机遇逆境磨砺积极心态

【经典素材二】

用音乐“雕琢”青春

他生长在湖南农村,是一个特别喜欢拉小提琴的男孩。他怀着梦想来到北京参加艺术考试,老师发现了这个孩子独特的音乐天赋,破格收下了他。随着技艺的长进,他决定冒险去美国留学。初到美国,他在纽约的格林威治大街一家商业银行的门口卖艺赚取学费,和他一起拉琴的还有一位黑人琴手。

不久,他和那位黑人琴手道别,因为他想进入大学进修。在音乐殿堂中,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提高音乐素养和琴艺中……多年后,他路过那家商业银行,发现昔日的老友――那位黑人琴手,仍在那个最赚钱的地盘上拉琴。

当黑人琴手看见他,很高兴地问道:“兄弟啊,你现在在哪里拉琴啊?”

他回答说,在林肯中心音乐厅。黑人琴手笑了:“那是个好地盘,一定很赚钱吧?”

他就是音乐大家谭盾。黑人琴手哪里知道,那时的谭盾,已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音乐家,他经常在著名的音乐厅中登台献艺,而不是在门口拉琴卖艺。在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的乐曲被评为“最佳原创配乐奖”,这正是谭盾的杰作。迄今为止,谭盾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作曲家。

青春作文素材篇9

【关键词】 台湾电影;《艋胛》;本土怀旧;残酷青春;暴力美学《艋舺》在台湾本土票房近2.6亿元,超过好莱坞3D大片《阿凡达》。对台湾电影产业与电影人来说,《艋胛》的叫好又叫座是一大盛事。这部电影对于台湾本土电影来说,其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破票房纪录,而是为台湾电影产业提供了一个小成本商业电影的良好范例。

2008年《海角七号》取得巨大成功,随后《情非得以生存之道》、《九降风》、《练习曲》等的跟进让人看到台湾电影产业复兴的希望。但是,2009年台湾本土影片又一片沉寂,反响平淡,让人怀疑《海角七号》的成功也许只是偶然的。《艋胛》的再度走红,让人明白台湾本土影片还是有一定的观众的,只是如何吸引观众走入影院呢?《艋胛》有意为之的商业模式是可以复制并参照的。《海角七号》更多无心插柳的行为,是故事本身暗合社会情绪引起的口碑效应,所以票房是逐渐累积的。而《艋胛》从一开始就极具商业意识,无论是电影策划、行销等都考虑市场需求,以商业模式运作。《艋胛》在放映前就已为大众为所知,吊足胃口,放映六天票房即破亿,成为破亿速度最快的台湾本土电影。

台湾新浪潮电影极具艺术气息,在此影响下台湾电影人普遍注重电影的艺术性而忽视其产业性格,更注重创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对受众不够重视。《艋胛》依然延续台湾电影关注现实的人文传统,但是钮承泽导演等主创人员开始意识到观众、市场对电影的意义,有意识地进行商业化探索并取得成功。《艋胛》最鼓舞人心的是,证明了台湾本土电影具备商业运作能力和票房实力,是可以艺术与商业双赢的。

什么样的故事,怎么讲述故事?这是电影成败与否的基础。失去“故事”的依附,电影行销是无源之水。《艋胛》的成功与其成功的商业化运作不无关系,但是故事本身对台湾观众的吸引力是其成功的关键,而且在主题内容上也有合理的选择。

一、本土题材:“台湾主体性”隐喻

因为特殊的历史境遇,相比中国其他省份,台湾特别强调“本土”以及所谓的“主体性”。尽管台湾岛内不同的政治思想流派对主体性有其不同的理解,但是“本土”几乎成为最大的正确。在政治宣导、报刊媒介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台湾民众对“台湾主体性”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文艺创作方面看,本土题材相对而言就具有某种“主体性”隐喻的味道。台湾近期比较红火的影视或表演艺术,倾向于本土题材:例如,电影《海角七号》、《练习曲》,话剧《宝岛一村》则是表现外省族群如何融入台湾本土的。在电影题材与场景上,《艋胛》讨巧地选择了台湾观众喜闻乐见、倍感亲切的本土老城区——艋胛。

“艋胛”进入影视视野,导演钮承泽表示,艋舺是一个古老的城区,从最早唐山过台湾的移民时代,到日本人统治台湾,艋胛可以说是台北市的缘起。“艋胛一直是一个丰富、瑰丽的、生猛的,一个简直可以是北台湾的一个代表!所以我觉得很感谢艋胛带给我们所有人不管是历史上、生活上、想象上的一种图腾一般的地位,所以有一部电影要讲艋胛,我觉得那首先就已经是相当能和大家沟通了。尤其电影中丰富的视觉色彩和动作,所有的元素和情感的表达方式,都是最原汁原味的台湾味道。”[1]影片镜头从未离开艋胛,灯红酒绿的玩乐场所、烧香拜佛的寺庙、赵又廷妈妈开的发廊。艋胛是当时台北的中心地带,是昔日之繁华世界的缩影,而大大小小的帮派在这里滋生蔓延。影片中镜头扫过整片整片的街区、艋胛的菜市场、狭窄的巷弄、低矮的围墙等,这些都是台湾老城区旧日风貌的影像再现。《艋胛》选择老台北城区作为表现对象与故事场景,以这个贯串台湾历史的生猛老街区作为台湾故事的隐喻。

对于“艋胛”这块地方的氛围重现,是影片的本土情怀体现。艋胛极具生活的热情与动力:灯红酒绿的玩乐场所与烧香拜佛的寺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黑帮成员与普通民众,这一切都是那么协调。对于台湾本土观众来说,这的确是一部极“台湾化”的影片,片中大段闽南语对白、太子帮成员们身上花花绿绿的衬衫、巷道里的摊位小店都可能引起强烈共鸣。艋胛虽然黑帮势力浓厚,但黑帮在这里是一个保护者的角色,颇受到一般大众的尊重。这里的黑白与大众想象中的无恶不作不同,面对草民他们是强者,但对外来者则处于弱势。艋胛黑帮更多是盗亦有道的地方老大。在《艋胛》中,黑帮老大与常人似乎无异。电影中,蚊子(赵又廷饰)第一次被带到大仔家里去吃饭,发现黑帮原来是寻常人家,也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饭,有人默默送来一个东西,放在大仔面前,赵又廷故意站起身来去看,是一个手指头,大仔面无表情继续吃饭看报纸,这就是黑帮,砍手不耽误吃饭。当蚊子第一次见到如此市井气的黑帮大家族时,白猴为他的解释很经典,他说:“这是正港的台湾黑道,俗搁有力。”而影片中,黑帮老大和儿子唱歌的一幕场景,更是充满亲情的韵味,父子之间其乐融融;这让蚊子倍感羡慕,后来他应邀加入合唱。

二、怀旧基调:坚守与断裂

可以说《海角七号》的成功和怀旧基调、集体记忆是分不开的,《艋胛》显然也洞察到了这一点。当前的台湾社会弥漫着一股怀旧情绪。回溯近两年在台湾本岛风靡一时的文艺作品,电影《海角七号》、电视剧《光阴的故事》、话剧《宝岛一村》等,表现形式虽然不同,题材也不尽相同,所刻画的族群有本省人也有外省人,但是一致的是“怀旧”的基调。《艋胛》延续了这股怀旧潮,影片以20世纪80年中学生堕入黑帮的故事带出少年成长史,以及80年代的艋胛社区华丽生猛鱼龙混杂的生活空间。《艋胛》虽然是年轻人的故事,讲的却不是青春,而是记忆,是对台湾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怀的纪念。最主要的是,电影里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艋胛》是钮承泽蓦然回首的一盏灯,就像他上片前说:“那是一段年轻、无惧、相信友谊与梦想的岁月,我把它找回来、纪录下来。”他拍《艋胛》,照亮自己,更点燃观众心中年轻、纯粹的梦想。《艋胛》是一部怀旧电影,透过淡淡的黄色滤镜显露的怀旧风,慢镜头打斗时的舒缓音乐,衣裳服饰道具布景的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豆导对80年代青春时光的无限深情。整部影片的色调基本上以黄和黑为主,给一种炎热和残酷的感觉,从背景色调的冷来烘托演员表演的热,故事的时代背景的两次提示也让我们感觉影片的时代气息:80年代的台北风情。可以说,《艋胛》成功勾连起观众的成长记忆和怀旧情绪。

《艋胛》之所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与该剧真实再现台湾20世纪80年代的老城区风情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也与台湾社会现状不无关系,该剧暗合台湾社会的怀旧热潮。怀旧往往是因为不满现实,希望从过去寻找慰藉和力量。记忆有两种,都是指向与现在不同的过去。“对过去事情的怀恋总是以当下的恐惧、不满、焦虑或不安为背景出现的,即使这些东西并未在意识中凸显出来;正是这些情感和认知状态带来了认同断裂的威胁,而怀旧试图通过运筹我们在连续性上的心理资源,来消除或者转移这种威胁。”[2]107-108台湾社会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近年政党恶斗、族群撕裂,人们普遍不满现状。令人失望的现实使得台湾民众频频回顾过去,本土怀旧题材成为热门,这与电影《海角七号》、话剧《宝岛一村》、电视剧《光阴的故事》等的爆红有异曲同工之妙。《艋胛》透过怀旧的方式,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唤起更多当年的记忆。导演钮承泽认为,这部电影是一股社会情绪的抒解。《艋胛》虽然是黑帮背景,但更主要的却是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义气与温情。正如近年热衷于怀旧题材的台湾电视鬼才王伟忠所说的:“怀旧风、温暖风的故事是有共鸣的,台湾在蓝绿斗争,看看以前的人给人什么样的温暖、什么样的团结,友情、亲情、爱情是如何单纯等。”

《艋胛》有着台湾历史的痕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社会,伴随着经济起飞经历了一场社会变迁。转型时期总会有阵痛所伴随,无论是宏观的社会还是微观的人。这就是《艋胛》现实社会生态,影片通过这种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从而令电影有着厚实的历史感,剧中人物被历史与文明的车轮所碾碎的梦想和生活,则贴近了现实中多少有所磕磕碰碰的观众的感受。变通与否,传统族群的秩序维护和年轻一代的友情义气就在这种背景下迎来生死考验,恰如20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局势。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总会面临种种选择,在传统与现代、坚守与改变的种种纠结中究竟何去何从?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选择也许就转变了方向,改变了未来面貌。《艋胛》中主人公为了保住艋胛这块地盘,选择了与外来侵入者合作,但最终的结局却不是他想要的,最终却毁灭了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艋胛传统的社会关系已经没落,自然而然受到新的或外来势力的冲击,无视枪,不认同枪的威力是不合时宜的。但从道义上讲,枪不符合传统帮派的道义,因为直面死亡、过于惨烈。父辈人物角色的引入让《艋胛》拥有一定的历史感,年轻人不想走上一辈走过的老路,却还是落入帮派兄弟间反目成仇的窠臼。艋胛传统的黑道秩序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威胁,外省人灰狼(钮承泽饰)要求和艋胛的老大们合作遭到拒绝。此时,和尚由于得知父辈们之间的事情对本土庙口帮的老大心怀不满,在另一本土帮派叛逆年轻世代文谦的怂恿下陷入一场阴谋。面对选择时的无奈挣扎不仅仅表现在是坚守自身传统还是与往来者合作上,也表现在本土黑帮的老一辈与年轻一辈的代沟上。老一辈的黑帮大佬坚持过去的管理模式,选择传统刀枪认为西式枪支是罪恶的。但年轻一代的文谦、和尚则开始意识到先进技术装备的重要性,他们倾向与外省黑帮合作。上一代的恩怨情仇,新旧世代对艋胛本土帮派历史命运的不同认识,导致艋胛街区的动荡不安。从某种程度上,《艋胛》是风雨飘摇的台湾80年代命运的写照。

三、流行元素:残酷青春物语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品格,这也是电影与流行文化相契合的点。流行文化可能带来某种类型影片的繁荣,而影片也会带动某些流行文化风潮。流行文化是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生产,青春年华里爱情、友情的迷茫困惑都是流行文化常用的重要元素,而这些都可以在《艋胛》里若隐若现。青春往往与梦想、追求等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大众文化所追逐的对象。青春电影与偶像明星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一切又与流行文化元素息息相关。

杨德昌曾说过,台湾电影只有两种青春电影和非青春电影。虽然台湾电影在华语圈中处于弱势,但与大陆、香港相比,青春成长题材的电影则如同一股暗流绵延不断成绩卓著,可谓一枝独秀。从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浪潮时期的侯孝贤的《小毕的故事》、《童年往事》、《风柜里来的人》,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台湾电影人就已注重通过少年儿童的成长困惑来反映整个社会。对青春题材台湾电影人可谓孜孜不倦的关注,从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到大热的“黑马”《海角七号》,都是青春题材的,其他诸多《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练习曲》、《九降风》、《渺渺》等一系列表现不俗的电影都是中学生题材的。《艋胛》的主人公同样是学生。

校园生活是台湾青春片的杀手锏。每个人都曾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过,残酷的青春和成长的痛楚都让人记忆犹新。《艋胛》讲述20世纪80年代,台湾艋胛地区的几个年轻人的故事,几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街头少年成长史,以他们青春的灿烂与幻灭为叙述主轴。在艋胛鱼龙混杂的老城区,暗潮汹涌、危机四伏,在黑道与友情、背叛与义气、断裂与坚守中他们或喋血街头或玩命天涯。电影有着钮承泽的青春痕迹,导演把自己的青春情怀投射在片中“太子帮”阮经天、赵又廷、凤小岳等一众少年身上,演绎热血往事,《艋胛》也被称为“生猛而华丽的青春动作片”。

“17岁那年,我们一起走进大人的世界,并且一去不回。”《艋胛》中“蚊子”17岁搬到艋胛,因为一根鸡腿而踏入黑道,加入由和尚(阮经天饰)、志龙太子(凤小岳饰)等组成的“庙口”,并结为太子帮。故事由此开始,对母亲的责问,蚊子如此解释自己加入黑帮回答:“我从小就没有朋友……”显然,这里的黑帮混杂着友情义气,年少的他们并不知道江湖险恶,他们希望的只是拥有朋友不孤单。与此前的校园小混混题材的《九降风》相比,《艋胛》的学生生活更具暴力和血腥,因为出身自黑帮家庭,所以也更接近真实的黑帮。影片中,黑帮的打斗被美化与虚化处理,但青春的转瞬即逝、不堪一击还是令人扼腕。《九降风》中新竹少年的青春在误会、车祸、退学等等中流逝;台北艋胛的少年,他们的青春在老庙的高香结拜、街头打杀中泯灭。浑浑噩噩中误入青春歧途:围墙标志着蚊子告别校园,踏入黑道的一刻。这个桥段并不陌生,在日本残酷青春片《蓝色青春》里出现过。热爱棒球的不良少年木村在翻越校园和外界之间的铁丝网时也回头留恋的张望了一下。而在《艋胛》中,围墙分别出现在开头和末尾,踏入围墙意味着进入另一个世界。

表现青春期的迷茫困惑与误入歧路的题材并不少见,大多充斥着成长的痛楚与无奈。正因为这些纠结无比的抉择,那些误入歧途的灵魂才让观众想起自己曾经的迷茫郁结与勇敢无畏,而那未经世事沾染的单纯更是弥足珍贵而令人怀念。尽显无知无畏奔烈的极限。残酷青春题材之所以长演不衰,是因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友情和背叛都是如影随形。但人们不再轻易受伤害,开始更多考虑自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长大了”——进入成人的世界,开始诸多顾虑。《艋胛》从开始到结尾,在两辈、两派、两地黑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因为友情与义气,青春年少的他们义无反顾地出手,赔上自己的未来甚至生命。

四、文艺黑帮:暴力美学

关于《艋胛》究竟是青春题材还是黑帮电影,争论不休。为了舆论视听,影片在宣传中,一再强调“太子帮”:“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义气。”这种辩解让人觉得,《艋胛》就是一部黑帮电影,只是影片的叙事对象是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少年仔”,再借由这个角度,慢慢撕开整个黑帮交迭的兴衰。大众离黑帮的距离较为遥远,但不管承认与否,在华语圈中,黑帮电影素来是香港的强项,《古惑仔》影响了几乎一代人,《无间道》等相关电影亦表现不俗。与大陆、香港的黑帮电影的不同,《艋胛》有着台湾电影的惯有的唯美文艺范。台湾这类电影似乎蛮多,画面有些唯美,是青涩的年少韵味。

用“暴力美学”来言说《艋胛》中的黑帮打斗场面一点都不过分。其实,《艋胛》的文本叙事是一个非常典型化的黑帮电影的模式,从兄弟间的亲密无间开始,最终分裂到相互对立的位置之上。剧中主角以热血青年的身份为友情、爱情或者亲情挥洒着青春的血泪,但是在当下观众追求真实感的审美状态的背景之下,影片的难度在于如何让这种“戏剧性”看起来真实可信。于是导演钮承泽为影片添加了诸多情感描写的细节,比如剧中“蚊子”对少爷父亲的错位感情,以及和尚对“蚊子”超出了友情的付出。利益纷争的帮派,生命鲜活的个体,形成了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了《艋胛》的别具一格。《艋胛》没有跟大片之风去过度追求场面的恢弘,而是更加凸显了这些台湾电影一直以来的诗意现实色彩,才让它有了能够让台湾本土观众跳出电影本身而去回味影片背后那个年代的魅力。[3]唯美的画面、优雅的情调、舒缓的音乐,使《艋胛》的打斗场面有着一种力的美。为了打出台湾人的移民性格,为了生动表现街头打斗的特质,钮承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们专门请来了韩国片《老男孩》和《怪物》的动作指导,“我想把台湾人打架的那种狠劲、移民性格和肾上腺素拍出来”。《艋胛》的打斗动作有着极强的真实感,节奏明显,紧凑而充满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的场面并不是让人觉得恐惧,反而有一种力度与美感。这应该归功与电影的配乐与画面布局。

电影配乐与唯美画面是《艋胛》区别于一般黑帮电影而具有小清新风格的另一因素。与台湾文艺片相同的是,除去台湾的旧风情,精心制作的电影原声也是《艋胛》一大亮点。片中丝丝入扣的音乐的确为略显缓慢的影片节奏加分,当太子帮五人来到山上,结束了一整天集训后,还有人抱着吉他通过音乐传达复杂微妙的情绪。这些配乐不仅唯美浪漫,同时还填补了画面和对白之间的空隙,有着欲说还休的淡淡忧愁。影片另一出色的是面画的色彩感。做偶像剧导演多年的豆导,对镜头的唯美运用,以及灯光的处理,确实很美好很梦幻,大光圈背景虚化外带深焦以及镜外成像的精确运用,在画面叙事效果上确实很引人入胜。电影中,“樱花”多次出现,别有用心者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是台湾日本情结的体现。但是这里我仅仅谈论樱花的画面感。父亲在日本寄给母亲一张印着樱花的明信片,蚊子把它贴在衣柜的镜子上。这一方面是蚊子对父爱的渴望,另一方面则为后来外省帮老大“灰狼”发现“蚊子”是自己儿子埋下伏笔。随后的打斗中“樱花”又出现了两次,其一是白猴打架后吐出的牙血,另一次则是和尚被砍中时喷溅在空中的鲜血。因为影片的叙述者是“蚊子”,通过蚊子的眼睛去看去感受,所以蚊子看见的樱花是血红的漫天飞舞。这个时候,蚊子的女友望着妓院蚊帐上的樱花憧憬,想起蚊子带她去看电影的承诺,她还不知蚊子已血溅街头。不可否认,“樱花”在电影中代表了美好的憧憬。闷骚的配乐与飞舞的樱花,使得街头打斗不仅仅是血腥与残酷,而有着一种浪漫感伤。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艋胛》虽然是以黑帮为表现题材和故事背景,但是却延续了台湾电影浓重的人文主义情怀,关注现实人生与唯美的艺术追求在影片中依然一脉相承、可圈可点。这可以说是《艋胛》的台湾特色,也使其不受家长排斥,为其商业上的成功助力。

[1]《艋胛》再创国片奇迹 台湾商业电影跨出重要一步[EB/OL].(2010-2-12). .

[2]弗雷德·戴维斯.怀旧和认同[G]//周宪.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青春作文素材篇10

一、无深度的拼接

纵观所有类似的青春题材的微电影,不难发现它们有着很多显而易见的共同之处。例如,青春电影较普遍电影来讲,通常篇幅显得更加冗长,但在这无限的篇幅里,电影的叙事却是成点状分布的,松散且杂乱,相互独立且无深度,情感浮于表面,只在情节转折点上较为完整,整体的情节描述反映出一种浮浅的状态。不仅如此,青春类电影为弥补自身在叙事流畅度上的不足与情节上的漏洞,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一些广为人知的电影的经典桥段,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调动起观众的感官回忆,增加其所谓的情节感染力。而在视觉处理上,也是采用了无深度的拼接方式维持电影的故事画面线索,在这方面,后现代风格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电影的画面拼接素材来自于观影人群的自身青春回忆以及其他一些电影的经典情境。因为电影只是简单的素材拼贴与抄袭,情节的连续性以及叙事的完整性都被弱化了,最终由画面元素的拼接串联全篇,只能给观众一种肤浅、轻薄的观影感受。

虽说后现代电影做的只是元素的拼接工作,但是其对于唤起同种情绪的拼贴元素的选取却是大相径庭的。在微电影《爱有多久》中,用一系列画面,如城堡、钢琴、大海、漂流瓶等视觉元素的简单堆砌,来唤起人们与幸福相关的最原始的感官反应。故事主线也从女主角爱情与面包的选择,转移到了两位男主角身家对比上,而这种对比也强烈地体现出后现代风格,即代表阶层的物质代表符号,如跑车与自行车、别墅与单身公寓等元素的堆叠与对比,情节反而因为太过广为人知而被简化。

另一部青春微电影《小马》则是人们所熟知的影视人物的大集合,这部电影不仅囊括了蜘蛛侠、金刚,甚至连城管等亦在其列。在其他一些微电影中,是对这个社会现象赤裸直接的反映。如《钻石亮晶晶》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拜金女形象,她在其中大谈特谈爱情与金钱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向一些懵懂的小姑娘传授她所谓的爱情经验。电影从对她的言行举止的描述中暗讽了现今社会的拜金现象。但是电影主要从她的话语中反映出的这种对待物质与爱情的态度,是一种后现代风格的拜金元素在她身上的拼接,从整体叙事来讲还是较为清浅,欠缺与故事深刻内涵主题相匹配的故事情节。但是从观影群众的角度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及身边类似人群的直观感官体验弥补了这种情节的缺憾,使电影的观影体验尚算圆满。

二、怀旧的共鸣

既然后现代风格的青春电影是通过唤起观众记忆中的共鸣的方式来激发观众的相关情感,那么电影中的怀旧元素就不可或缺。所谓怀旧元素,实际上是导演对于观众年少时未曾实现的普遍梦想的拼接集合,即让观众在电影中回望那段青春岁月,重拾自己遥不可及的那段“失落的梦想”。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曾说过,回忆会自动将记忆中残破不堪的回忆美化,成为年龄渐长时最美好的桥段。怀旧情结不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集体的追忆。“失落的一代”能够在电影中简单拼接的元素中回忆过往,回忆曾经有着诗与梦想的年少时光。同时,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也会使观众对这种怀旧的情绪有着格外深刻的共鸣。当一个群体心中共同的感情被激发出来,青春电影逐渐引领潮流也就不足为奇了,它所引领的,不仅仅是个人对过往的美好追忆,更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对往昔梦想的回首。这类青春电影的目的在于,让观众在观影时维持着一种对自己青春记忆的美好意淫状态,画面中普遍都存在观众的青春回忆元素,如校服等的广泛应用,让观众将其用来美化自身的回忆,误以为这就是自己曾经哭过、笑过、放肆过的青春。意淫回忆的欢快感与电影营造出来的虚假的共鸣感也能够让观众暂时忘却现实的压力与不安,这也是当今青春电影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当然,怀旧情结的基础是曾经“失落的梦想”,电影想要点燃观众的怀旧情绪,就需要这根导火索。而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剧烈变革至今天的贫富差异悬殊,那些动荡不安的青春轨迹,都是那一代曾经梦想光芒万丈,如今碌碌无为的人的共同记忆。也正是这一代人的怀旧情绪,为青春电影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电影《老男孩》就是这样一代人关于青春回忆的拼接,电影以他们青春中共同的代表性新闻元素来唤起共鸣,如井喷的毕业大学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的楼市突然走高、嫦娥卫星以及中国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成果作为故事的年代背景,在一开始就唤起了那一代人的共同回忆。而主人公“青春”后到中年一直碌碌无为、处处碰壁的生活,也用一种普现的方式闯入了那些一样活得不容易的人的心门。现实社会对于物质的普遍信仰激发了一代人对于青春的无限追忆,在那个只有“以梦为马,以爱之名”的青春岁月,爱情纯净得像布达拉宫上万里无云的晴空。所以《爱有多久》中那个因为没有钱而失去爱情的男主角才会获得那么多观众的同情与共鸣。在成年以后的世界里,爱情中安全感只能由充足的物质才能带来,走过了那段会打篮球就能引发全校女生尖叫的时代,“失落的一代”在物质世界摸爬滚打后,也许更期望女生可以看脸。同样,在另一部微电影《钻石亮晶晶》中对物质女的明褒暗贬也和失落的观众站在了同一立场上,现实的失落用电影来弥补,这也是这类电影对于特定群体的普遍营销策略。

当被压抑过久后,感情不是爆发便是死亡。青春电影就是在感情即将死亡之际将其召唤,于是,关于青春的那些回忆以“回光返照”的姿态喷薄而出,将观众笼罩在曾经的美好回忆中,也将现实的压力与不安统统隔绝在外。这类电影中对于青春时代中单纯、美好生活的过度渲染,使生活平淡无奇,内心却躁动不安,不甘于这样了此一生的人沉浸在电影中营造出的“梦一般的回忆”中,也为他们宣泄对当前境况的不满找到一个出口。

三、怀旧、梦想与现代

“曾经的曾经,我们除了梦想一无所有,但是我们很快乐。”这是另一类青春电影对于如今小有成就的受众的自身定位。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处在经济快车道上的人们已经享受到了物质所带来的美好,但物质并不代表幸福,他们再也找不到曾经一文不名的快乐。于是,另一种基于贫穷的怀旧情绪就悄悄在人们心头滋长,青春电影敏锐地发现了这类人的别样怀旧情绪,基于此营造一份关于“缺失的物质,无限的快乐”的氛围,观众会被这种电影一眼就触动心头的感点,无法自拔。

虽然不同代人的青春有着不同的代表元素,但是从目前来讲,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物质的极度匮乏。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的人们的青春,是极度贫穷的,但正因此而变得容易满足,容易快乐。在如今人们已经被扑面而来的物质冲击得麻木了的时代,那个一袋冰糕就能使一整天的阳光都明媚的青春就显得尤其珍贵。于是,青春电影在用怀旧方式攻占人们心头的同时,也再次确认了怀旧话语权的主流地位。即使这种怀旧与现实社会物质至上的主流价值观相悖,但正因此,为物质而奋斗的人们才将其作为心中的乌托邦和最后一片净土。

怀旧带起记忆,是关于年少时固执追寻的梦想。电影一遍一遍地在引导我们自问:“当初苦苦追寻的梦想,现在实现了吗?”那些有所成就的观众在看电影时,会在自问的过程中完成对现实的自我肯定,削弱对现实境况的不满。曾经年少时对自己未来的幻想,现实中有所实现,或多或少地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满足感,正是这种满足感,带动了观众继续观看下去的欲望,也拉动了青春电影的发展。而对于那些生活不如意的观众来说,在回忆青春时想起那段有梦想的日子,于是那种灵魂中的斗志被激发了出来,梦想也成为他们改变当前失落境况的力量。就像《老男孩》中所强调的那样,梦想还是要坚持的,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万一实现了呢?所以在这部电影中,男主角从校园时代就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他的青春是与迈克尔联系在一起的,他对梦想的坚持与热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但是,在慢慢成长后,摸爬滚打的他早已熄灭了当初梦想的火焰,直到有一天,一个机会摆在他眼前,他选择了参加这个选秀节目,这也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老男孩》是想告诉我们,青春的梦想,只要你愿意坚持,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于是无数观众的梦想被重新拾起,未来,因为梦想而有了更多的可能。

逐渐长大的我们,抛却了曾经玻璃般易碎美丽的青春时代,用更强大的内心来抵御现实世界的一切伤害。无论梦想是否实现,不可否认的是它曾装点了我们的青春,但是逐渐长大的我们并不满足于此,我们被物质迷住了双眼,看不清幸福的方向。于是,在《爱有多久》中,男主人公在物质与爱情的十字路口迷了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选择物质还是坚持爱情,成为迷茫的一代共同追问的问题。虽然电影中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已经给出明显的立场,留给观众的是一个选择快乐的机会。

除了使强势群体获得心理满足,激发弱势向上的斗志之外,青春电影的另一个功用是使底层群体提升对当前社会境况的认同感,降低其可满足度。该类电影普遍强调的一点便是“知足常乐”心态,给底层群体灌输一种“满足就会得到幸福”的错误观念,试图引导他们在与过去回忆的对比中获得对当前社会境况的肯定,平息他们郁郁不得志的愤懑情绪。在《一支烟的穿越》中,编剧就借用了“穿越”这一老套的剧情来实现很多平庸的人没能在过去及时抓住发展机遇的白日梦,但是与他们的白日梦不同的是,穿越回去的他们获得了机遇,却并没有得到幸福。因为“幸福是无法估价的”。以相同话语为主题的微电影还有很多,他们的一个共同的思路便是让人们实现青春期的白日梦,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种种因素却会导致结局却并不似想象中那般美好。他们试图使人们相信,当前所拥有的便是令自己满意的,人人都过上了与自己相匹配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电影对于底层群体的心理安慰,也是从观众心理上阻挠弱势、基层群体并不好的境况向上进一步发展,绑住了他们追求自身梦想的双手,向他们传达一种“白日梦永远只是白日梦,并不会实现”的错误观念,鼓励他们去享受贫穷的幸福,在忽视了自身对物质的追求的情况下获得与得到物质后同等甚至更多的幸福感。从稳定社会的角度来讲,这类青春电影更易获得主流的支持,更利于自身发展,确立其话语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