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电影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0:11:24

青春电影

青春电影范文篇1

【关键词】《小时代》;郭敬明;《少年的你》;易烊千玺;粉丝;青春

近两年来,青春电影突破了旧题材的固定套路情节,在华语影坛冒出创新的枝芽,加上受众关注度不断攀升,青春片重新夺下华语电影市场份额。我国自制的青春片电影原创力度本就不高,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领青春片热潮,迎来青春片的百花齐放时期。校园青春文学与青春电影结合的影片数量达到了青春片总量的百分之五十,是众多改编方式中最为庞大的一种。同时小说改编的电影的票房转化力也是最强的,因为书粉与观众的契合度较高,剧本本身自带粉丝流量和期待视野,传播优势与内容优势较高,所以这百分之五十的校园青春文学改编电影就能输出整个青春片市场63.9%的票房。要说最懂得玩转粉丝经济的电影人,当属郭敬明莫属。2013-2019年,郭敬明凭借《小时代》系列影片成为目前青春片电影累计票房最高的导演,四部影片累计票房近18亿。郭敬明三个字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一个青春的代表。电影自产生以来,就频频与文学产生联姻。大量的中外名著改编成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影像的魅力无穷之大,而将图书复制到电影便是内容创造其魅力价值的方式之一。

文学创作是郭敬明电影“吸金”的源头。郭敬明笔下的青春小说以及散文一经出版,立即稳占图书销售头把交椅,并迅速将他推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首位,粉丝数量也成倍增长。他以“文学”为源头、以“粉丝”为受众的独特产业链条,从码字开始,一步步打造出了属于“郭敬明”的文化商业版图。小说的畅销本就积累了高人气,电影从题材上选择了有着粉丝观众基础的故事,符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加上商业化的营销运营,取得不俗成绩都是投资人意料之事。郭敬明作品鲜明的特点就是迎合青春期学生,所以他的粉丝群体也主要集中在15到25岁,其中又以初高中生为主,粉丝比例大部分是女性粉丝,所以粉丝狂热度和忠诚度极高,号召力很强。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心理情感细腻,较为敏感,时常感到寂寞无助没有人理解自己,他们冲动情绪化。所以看似反抗成人违背传统文学的作品恰巧能让一群青少年读者感同身受。在经历了前期文学作品像“培育市场”一样地准备投资,随着自己拥有的潜在消费者(也就是“粉丝”)的消费能力逐渐加强,郭敬明开始转战电影圈,套现了巨额收益。郭敬明从文学走向电影,从作家走向商人,不仅做到了经济学中的商业成功,更是传媒业中的辉煌,一直受到当时初高中学生的热烈追捧,并且持续拥有着庞大稳定的读者粉丝群。2010年前后,是“郭敬明粉丝消费”最强势的时间,连载了5年的《小时代》大卖,《爵迹》的预热也轰轰烈烈。细数90后这一代,多少人的青春都是在《最小说》、《最漫画》及最世出版的一系列书籍的陪伴下长大的。2013年,《小时代》搬上大银幕,彼时《最小说》还是年轻人最爱的刊物之一,郭敬明和他手下庞大的作者团队也拥有着一大批死忠粉,为了纪念他们的青春,不少人相约前往电影院,去欣赏那不会存在自己青春里的“高端青春”,去感受文章里描写的华服与名品,为时常“扯头花”的时代姐妹花喊出青春万岁。而组成《小时代》的那批演员,杨幂、郭采洁、郭碧婷、谢依霖、陈学冬等也用自己的高颜值和号召力以及所谓的宽广人脉为《小时代》的电影票房贡献力量。虽然最后电影口碑低到谷底,但好看的票房数据让郭敬明赚了个盆满钵满,也尝到了影视IP的巨大甜头。那些站在青春期尾巴上迷茫的少女们,也就是郭敬明《小时代》电影的目标受众,从激烈的口水战到震撼的电影票房,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坚定地站在了《小时代》这边,出人出钱捍卫自己的偶像与立场,就像是捍卫自己叛逆的青春一样。粉丝的忠实消费行为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电影《小时代》定位目标受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郭敬明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自己会定期对粉丝数据做整理、对比,也会关注电影的百度指数、话题讨论和点击排行,进而去分析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地域分布等,通过大数据采集信息,找准观众的需求痛点,并用到自己的电影拍摄中。例如《小时代3.0》中着重增加了周崇光这一角色的出场次数,除了剧情需要,主要还是考虑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这一角色受欢迎度很高。打通了传统出版与影视的链条后,郭敬明的公司也承接了更多电影和电视剧的剧本。不过在口碑方面,我们看到三部《小时代》系列影片豆瓣平均分为4.6分。但在青春片正火热的几年前,即便作品质量一般,制片方仍然能通过流量明星力挽狂澜——《小时代》系列就是最好的证明。时间步入2017年,国内青春片市场越来越多电影盲目跟风以流量明星为主打,有的名利双收,有的花了大价钱邀请到当红明星却最终给了资方一记“甜蜜暴击”。2017年20多部青春片集中上映,但总票房却只有1.66亿元。这直接造成了2018年青春片市场的冷淡。青春片靠改编小说消费粉丝的怀旧风潮大势已退,郭敬明的粉丝消费时代在后来的《爵迹》中已经行不通了。就算拥有多位顶级流量明星加入,《爵迹》还是因世界观太过庞大陷入暂停连载的巨坑状态,郭敬明的口碑一降再降,读者、粉丝、拥护者也开始流失。直到2019年,青春片开始回温,一匹黑马《少年的你》豆瓣评分直冲8.4。截至2019年10月25日,电影《少年的你》累计收获票房15.58亿,成为中国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青春类电影,电影市场对青春片重拾信心。高票房不但是影片本身的实力体现,也可以说是粉丝经济带动下的流量明星效应的实力体现。《少年的你》女主角周冬雨是众所周知青春片“女主演专业户”。作为金马影后,周冬雨集号召力、演技、观众缘于一身。在2013到2019这七年间,周冬雨共在5部青春片中担任女主演,共斩获票房27.2亿元,是国内青春片当之无愧的票房女王。而影片的男主角易烊千玺作为当红男团TFboys的成员,一直有着超高人气,加上良好的个人形象,不断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粉丝,个人话题度日渐攀升。因此《少年的你》能有如此好的票房表现,内容肯定是一切的基础,而内容之外该片的顶级流量明星的粉丝应援功不可没。《少年的你》作为一部匆忙定档的电影,能够在上映首日拿到破两亿票房,不得不说,这其中有易烊千玺粉丝很大的功劳。早在《少年的你》正式上映前,该片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热度。作为顶级流量易烊千玺主演的首部电影,粉丝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大规模的应援,让KOL化身宣发口,不仅极大限度地增加了《少年的你》的曝光度,还吸引到了一定量的路人前去观影。《少年的你》官宣定档不到24小时,猫眼想看人数已经突破100万,预售总票房突破5000万,官宣定档后57小时预售票房已突破1亿元。随后,粉丝在第一时间奔赴电影院观看影片,并在淘票票、猫眼和豆瓣等评分网站填充评分人数,安利影视作品,为《少年的你》的前期热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对于单纯想依靠流量演员拉动票房的电影,即使是再大规模的粉丝应援,对长线票房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客观来讲,易烊千玺的粉丝在应援、包场、控评、安利等方面,确实给电影宣传带来了更大的曝光度。相较于大规模的粉丝应援支持,在日益成熟的电影市场环境下,易烊千玺对于这部《少年的你》,在流量热度与粉丝拥趸为影片增添话题性的同时,本身也在用优秀的表现,在影视作品中尝试转型。当下,粉丝与明星的关系,不再是以往“仰视与被仰视”的垂直关系,而是粉丝有效地介入到明星所在的媒介文本中,自主生产关于明星的海报、各类影像素材、表情包等。明星也因为包装的需要,塑造出不同于自身的形象。综合来看,粉丝眼中的明星在以一个“符号”的形式与之互动。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指出“互动仪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粉丝观看明星参演的电影,就是一种具有高关注度的互动仪式,影像符号通过视觉神经元镜像式模仿并调动着观众的情感。在互动仪式中,既消耗情感又产生新的情感,一旦符号被注入情境性情感,就能快速传播及循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可以把粉丝理解为明星或平台的目标消费群,首先他们喜欢追明星,其次爱屋及乌关注明星或受到他们的影响,产生消费。通过明星本人和商业活动变现,或者说把潜在客户转为消费客户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有较为明确的目标群体。跟以前相比,目前的明星和粉丝、和商业活动对接更系统化,已经形成一种商业模式或产业形式,可以说是早期明星代言的一种升级和深化。

总的来说,粉丝经济和流量红利确实能够助推影视作品,前提是作品达到一定的工业品质和情感诉求。因此,虽然粉丝和明星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彼此精心建构的“符号”之上,但这种“符号”不能够被曲解和神化,任何与粉丝生活经验和正常审美相悖的作品,都会被市场抛弃。明星流量和粉丝消费在影视作品里发挥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如果片方连基本的剧本和制作都不能保证,想要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把业绩寄托在明星流量和粉丝消费效应上,结果很有可能造成市场对整一类影片的倦怠和审美疲劳。高质量电影的诞生与繁荣,不仅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更需要不断提升电影人作为艺术创作者的素养。我们期待靠消费粉丝为主的电影剧本能通过新一代电影人大胆的创新和细致的统筹,成为兼具粉丝属性和艺术价值的高质量青春电影。

参考文献:

[1]占琦.影像乌托邦:网络社交中流量明星与Z世代粉丝的符码互动[J].新闻知识,2019,(08):36-38.

[2]段惠芳.浅析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的特色——以<何以笙箫默>为例[J].电影评介,2015,(16):61-63.

[3]董子昂.“粉丝电影”现象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21):76-78.

[4]刘艳华.媒介融合时代下青春文学的出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5]褚金勇,陈楠.新媒体语境下粉丝群体的自我认同和社群建构研究——以“郭敬明百度贴吧”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19,(06):82-87.

[6]陈书霞.网络青春校园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青春电影范文篇2

[论文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体可以概括为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和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联。但是在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中,中国的青春电影是非常缺乏的。

青春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成长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的好莱坞青春片曾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虽然这些青春电影讲述的故事各不相同,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作为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它们却折射出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成为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

浪漫的青少年形象

和大多数电影一样,爱情也是青春电影一再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的是,青春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往往因为男女主人公初更人事而显得格外纯洁和浪漫,而男女主人公也给人留下无比浪漫的印象。在分析这一类形象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擅长于拍摄青春片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推出了《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斯》等一系列作品。这些影片以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出唯美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而影片中那些少男少女在初恋中心灵深处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思,以及他们为爱情所做的一切,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情书》中的藤井树多年之后仍不忘自己中学时代的暗恋女友,直到他死后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四月物语》中,女主人公卯月只身来到东京武藏野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为了能够追随自己暗恋的高中学长。而《花与爱丽斯》中的中学女生为了能够成为心仪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竟然靠谎言编织起一个美好的梦。所有的这些故事,使沉浸在美好初恋中浪漫的少男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这些影片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纤细入微,让人们可以感觉到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主人公温馨恬淡的爱情。当然,青春电影中青少年浪漫形象的一再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上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和异性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够成为朋友,对异性的外在美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和爱慕。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情感因为是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这样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现青春电影中。也显得浪漫和唯美。在这一类的影片中,人们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内容,初恋被描绘成青涩却又值得记忆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青春片中倒向了绝对的浪漫主义。

不过,同样是表现青少年浪漫的形象,但在不同的青春电影中表现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上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导演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一种浪漫而又唯美的状态,那么,在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和日本的青春电影不同,这些影片非常注意融合高中校园文化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这些影片里青少年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些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年青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可以欣赏到在年青人中受欢迎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的口头语,而体育比赛、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而又时尚、幽默。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镜像式的自我认同。

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

在青春电影中,青少年除了有浪漫的形象出现之外。也有以颓废、暴力乃至自我毁灭的形象出现的。在表现青少年这一类形象的青春电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英国著名的青春电影《猜火车》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青春片在人们心目中构建起来的青少年的形象,使观众看到了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青少年。在这部影片中,这些年青人给人的感觉是颓废的、毫无希望的一群年青人。

而在美国,《篮球日记》、《半熟少年》等“青春启示电影”所表现的年青人,也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倾向和极度阴郁、黯淡的人生态度。获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的《大象》,用无逻辑的叙事、隐藏了情感态度的视听语言和纪录式的风格。把枪击校园的事件几乎变成一个真实的场景,而影片中身为中学生的冷酷杀人者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人们思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

这些西方影片在塑造青少年形象的时候显得真实、大胆和直接,也不乏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所以,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事件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而近些年来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日本青春电影则让人们透过一个个青少年形象,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日本青春电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已经有颓废、迷惘的青少年形象出现了。而到了这个世纪,当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对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成长所要面临的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通过一个游走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男孩的故事,引起观众对一个高度物质化与体制化的社会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同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和《十七岁的自行车》这些华语青春电影中。主人公都以走向毁灭的形象出现,原因也并不仅仅限于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们背后整个庞大社会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和大多数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巴西电影《上帝之城》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中学生,而是生活在里约热内卢郊区一个叫“上帝之城”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贫民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黑帮屠杀。这部影片通过一群身为“黑社会”的孩子所经历的故事,引起人们对生于贫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状态的关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以这只鸡的奔命结束。这种宿命般的开头与结尾,不得不让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环境进行反思。[论文关键词]青春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论文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体可以概括为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和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联。但是在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中,中国的青春电影是非常缺乏的。

青春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成长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的好莱坞青春片曾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虽然这些青春电影讲述的故事各不相同,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作为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它们却折射出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成为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

浪漫的青少年形象

和大多数电影一样,爱情也是青春电影一再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的是,青春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往往因为男女主人公初更人事而显得格外纯洁和浪漫,而男女主人公也给人留下无比浪漫的印象。在分析这一类形象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擅长于拍摄青春片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推出了《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斯》等一系列作品。这些影片以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出唯美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而影片中那些少男少女在初恋中心灵深处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思,以及他们为爱情所做的一切,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情书》中的藤井树多年之后仍不忘自己中学时代的暗恋女友,直到他死后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四月物语》中,女主人公卯月只身来到东京武藏野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为了能够追随自己暗恋的高中学长。而《花与爱丽斯》中的中学女生为了能够成为心仪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竟然靠谎言编织起一个美好的梦。所有的这些故事,使沉浸在美好初恋中浪漫的少男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这些影片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纤细入微,让人们可以感觉到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主人公温馨恬淡的爱情。当然,青春电影中青少年浪漫形象的一再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上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和异性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够成为朋友,对异性的外在美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和爱慕。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情感因为是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这样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现青春电影中。也显得浪漫和唯美。在这一类的影片中,人们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内容,初恋被描绘成青涩却又值得记忆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青春片中倒向了绝对的浪漫主义。

不过,同样是表现青少年浪漫的形象,但在不同的青春电影中表现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上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导演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一种浪漫而又唯美的状态,那么,在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和日本的青春电影不同,这些影片非常注意融合高中校园文化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这些影片里青少年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些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年青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可以欣赏到在年青人中受欢迎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的口头语,而体育比赛、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而又时尚、幽默。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镜像式的自我认同。

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

在青春电影中,青少年除了有浪漫的形象出现之外。也有以颓废、暴力乃至自我毁灭的形象出现的。在表现青少年这一类形象的青春电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英国著名的青春电影《猜火车》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青春片在人们心目中构建起来的青少年的形象,使观众看到了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青少年。在这部影片中,这些年青人给人的感觉是颓废的、毫无希望的一群年青人。

而在美国,《篮球日记》、《半熟少年》等“青春启示电影”所表现的年青人,也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倾向和极度阴郁、黯淡的人生态度。获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的《大象》,用无逻辑的叙事、隐藏了情感态度的视听语言和纪录式的风格。把枪击校园的事件几乎变成一个真实的场景,而影片中身为中学生的冷酷杀人者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人们思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

这些西方影片在塑造青少年形象的时候显得真实、大胆和直接,也不乏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所以,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事件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而近些年来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日本青春电影则让人们透过一个个青少年形象,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日本青春电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已经有颓废、迷惘的青少年形象出现了。而到了这个世纪,当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对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成长所要面临的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通过一个游走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男孩的故事,引起观众对一个高度物质化与体制化的社会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同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和《十七岁的自行车》这些华语青春电影中。主人公都以走向毁灭的形象出现,原因也并不仅仅限于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们背后整个庞大社会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和大多数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巴西电影《上帝之城》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中学生,而是生活在里约热内卢郊区一个叫“上帝之城”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贫民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黑帮屠杀。这部影片通过一群身为“黑社会”的孩子所经历的故事,引起人们对生于贫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状态的关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以这只鸡的奔命结束。这种宿命般的开头与结尾,不得不让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环境进行反思。总体来说,和那些浪漫的青春电影相比,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影片中发生了极大地改变。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本身就是极不稳定一个的人生阶段,他们的人格尚未定型。思维判断力差,而且模仿能力很强。因此,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青少年亚文化等诸多因素中的消极方面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导致他们走向颓废、叛逆和自我毁灭的诱因。而这些关注于此类问题的青春电影,也相应地让人们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所具有的另外一种形象。实际上,青春电影展现青少年颓废、暴力和毁灭的形象,也并不是从近些年才开始,从特吕弗的《四百下》。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再到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这个问题早已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导演所关注,青少年的颓废、暴力和毁灭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电影表现的世界性症结。

第三种形象

应该说。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最受观众欢迎的青少年形象,并不是那些浪漫得无可救药的形象,也不是走向自我毁灭的形象,而是一批和传统有所不同的青少年形象。从《美国派》中四个高中男生,到《我的野蛮女友》中的男孩女孩,从《惊声尖叫》中的恐怖杀手,到《大逃杀》中互相残杀的学生。这些新的形象出自于不同的青春片,但他们对于传统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颠覆性却几乎是一致的。

《美国派》、《哥们儿,我的车在哪里?》《拯救斯沃曼》是近些年出现的以性或青春期其它事件为笑料的电影。其中要特别提到的就是《美国派》,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猥亵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弭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俚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

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那对少男少女的形象也曾得到过很多亚洲青少年的认可。但如果仔细分析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它仍然讲述的是老套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的颠覆性体现在故事层面上。不如说它体现在文化层面上。这部取材于网络文学的作品,以“大女人”和“小男人”之间的故事颠覆了传统儒文化圈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以性别和特征错位的手法制造出两个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而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自由出入于幻想时空与现实时空的情节,也包括他们所演绎的对经典电影、经典段落肆无忌惮的嘲谑的片段,契合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观众的解构性欣赏习惯与思维方式。

青春电影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一再出现,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并最渴望与异性交流、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时期,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爱情也因此成为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感因为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恋的故事往往因为其所表现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纯粹的爱情而令人感动和流连。

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们在许多美国青春电影中也看到了各种叛逆的,堕落的甚至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被称为“青春启示电影”(youthapocalypsefilms)的亚类型片。青春启示电影有个特点,或者破坏力急剧爆发,或者受到压抑直至毁灭。美国白人青少年在此类影片中总是被塑造为这样一种形象:他们往往具有病态的暴力倾向,并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骇人的冷漠。进一步说,被认为与这种对病态的暴力和快感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们对于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认同需要。这一片型完全不同于曾在美国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启示电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狂热追捧并享有无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时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评论界的赞誉。

这些走向毁灭性的青年形象的塑造暗示了我们最深切的社会和个人的焦虑。那就是:性恐惧、社会失序和青年人前途黯淡。这些无疑在不同层面影响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媒体对于对少年犯罪、暴力和性的大肆渲染和夸张,艾滋病的威胁等等对于尚处于青春不稳定期且模仿力很强的年轻人来讲,无疑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在青春启示电影所呈现的特定媒介环境中,青春期及其相关问题应当被视作某种社会现实而得到力求真实的反映和重新思考。

电影《半熟少年》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其情节展开也并未遵循常规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反之,影片记录了“不算主角的主角”几位生活在都市中的少男少女24小时之内的生活状态。影片追随其男主人公们在曼哈顿的街上和公园里游逛,记录他们追求女孩、偷啤酒、闲逛、玩滑板、消磨时间、买、吸毒和斗殴。尽管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然而这些男孩的不同种族的身份设定却受制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百无聊赖和对性的追求与沉迷。他们的欲望大多数都围绕着性:追求它,保有它以及对自己曾有过的性经历的自吹自擂。影片还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的遭遇。当她被确诊为感染了艾滋病时,她试图寻找泰利,正是泰利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她。泰利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更不知道他已经传染给珍妮。在影片结尾,当珍妮找到泰利时,他正在奸污下一个纯洁的受害者达茜,而且很可能也传染了她。然而,当珍妮发现他们时,她自己已经因服用而变得茫然麻木,所以并没有对此加以阻止。

这些少年的所作所为,加上他们不断提及的,所表现的正是我所认为的“年轻身体的破坏力”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少年对他们自身及其体液的失控是一种表层的、象征性的失控,而这实际上是对于他们的“反叛的”行为的巧妙隐喻。

而曾在美国创下超高票房记录的《美国派》《大学新生》等所谓青春性喜剧类型的电影,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另类、特别、颠覆传统,但并非走向毁灭的年轻人的形象。性既是好莱坞青春片的心理学规律的一部分,也是其社会学规律的一部分。好莱坞青春片中的其他身体机能亦然。以《美国派》为例,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狠衰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饵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理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

青春电影范文篇4

一、纯爱与成长的主题

1、纯爱的主题

岩井俊二在1998年拍摄的电影《四月物语》讲述了一个简单而美好的暗恋故事,女主角榆野卯月因为暗恋学长而考入东京武藏野大学,最终她在书店如愿找到了暗恋的学长山崎,当她得知学长同样记得自己时,她拿着破旧的红雨伞在大雨中兴奋不已。这是属于青春期特有的暗恋情结,影片洋溢着温暖的气氛、淡淡的情愫,岩井俊二没有表现出这场暗恋的结局是喜是悲,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相见,就足以让观众会心一笑、暖人心间。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在表现青春的主题时,受到岩井俊二电影的影响,同样抓住了青春期学生时代的“纯爱”。2002年,易智言导演的电影《蓝色大门》同岩井俊二的《情书》一样,也是讲述了一个学生时代的模糊不清的三角恋的故事,影片中充满了对爱情的迷茫、对将来的未知,女主角孟克柔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男生还是女生,这种懵懂与无知也许仅仅属于纯真的青春期。电影中林月珍没有因为孟克柔与自己喜欢的男生交往而生气;孟克柔也没有因为被朋友当作替身而要与其绝交;张士豪即使与孟克柔分手,两人也依然是好朋友……易智言在影片中借鉴了《情书》的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处理方式,没有纠结于“谁到底爱谁”这一命题,而是让电影中的少年在最后都学会释怀,他们仍然穿着校服、骑着单车,在马路上开怀大笑,一切都发生了,一切也好像并没有发生。

2、成长的主题

岩井俊二在2001年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放弃了原来善于表达的“纯爱”的主题,他在这部电影中开始探讨青春的另一个同义词——“成长”。在这部风格类似于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电影中,岩井俊二用大量的性和暴力等因素来表现青春的残酷与现实,尽管这部电影依然色彩明快、音乐优美,但掩饰不了故事的灰色气息。这部影片最后没有了以往乐观的气息,而是以“一把刀”结束了整个青春故事。2010年台湾导演钮承泽的电影《艋胛》在当年的台湾电影市场可谓大放异彩,票房丰收。究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这部青春电影贴上了“黑帮片”的标签,与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相比,它同样摒弃了唯美的爱情风格,把镜头转向了青春期的盲打莽撞、叛逆热血与成长体验。电影《艋胛》除了拥有大量的性、暴力、义气等因素外,在影片结局的处理上更是借鉴了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结尾方式。影片最后,蚊子被和尚用枪打死,随后和尚也死在了志龙的刀下,这是黑帮仇杀的后果,也是对背叛友情的惩罚,更是年轻的代价。影片中的蚊子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莲见雄一一样,原本是一个相信朋友、热爱生活的人,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友情的背叛让他不得不学会反抗、学会打架,甚至学会杀人。

二、多线索的叙事方式

岩井俊二的影片经常采用多条线索来叙述故事,以交叉式蒙太奇的方式来展现时间与空间的错乱、虚拟与现实的交织,这也构成了他青春电影的又一特色。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的时空分为两个时空:现在时与过去时,两种时态是交混在一起的——过去由现在带动,而现在又与过去呼应。[3]岩井俊二这种交叉剪辑的技巧对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的叙事风格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07年周杰伦导演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是一部典型的“时空错乱”的影片,一首名叫《Secret》的钢琴曲成为连接影片两段时空之间的桥梁,使得年龄相差20岁的小雨和湘伦在现实中相遇,让两个本来绝没有理由产生交集的人穿越时空,慢慢相爱。

影片以小雨的身世作为故事中最大的悬念,层层递进,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可以说,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这首钢琴曲的设置与岩井俊二的《情书》中设置的寄望天国的情书在作用上如出一辙。而影片《不能说的秘密》在蒙太奇上同样采用了岩井俊二所擅长的交叉剪辑的方式,使得影片中1999年的现在时与1979年的过去时交织出现,引出现实与过去两条线索来叙述故事,用现在时提出疑问,以过去时的回忆片段将谜团一个一个解开。

2008年魏德圣导演的电影《海角七号》被称为是台湾电影的“救世之作”,影片中所表现出的爱情的美好、友情的坚定以及梦想的伟大,不仅给处于金融风暴中的台湾观众带来了一丝心灵的慰藉,更是给低迷的台湾电影市场带来了振兴的曙光。魏德圣在《海角七号》中,体现兼容并蓄的“宽容”意图非常明显:全片没有压倒式的英雄人物,相关人物的戏份平均,彼此从冲突、敌视到包容:“新的、旧的、月琴、摇滚乐、原住民、客家人……”[4]这与岩井俊二在处理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手法非常相似,多个不同交错的场景:在音像店里偷唱片的莲见、将莉莉周的海报捡回家的星野、不良少年的抢劫、冲绳之旅的死亡事件、被迫援交的津田、遭到强暴的久野……零散的人物、错落的时空、多条线索的交织,最终都集中于一点——网络BBS。而魏德圣在表现《海角七号》的另一个主题“跨国之恋”时,也借鉴了《情书》的叙事手法,采用交叉剪辑的方式,用七封未寄出的情书来连接过去与现实两段时空,在《野玫瑰》的音乐声中表现了世界一家亲的和谐意味。

三、视听语言的唯美

岩井俊二,与其他享誉世界的电影导演不同的是,这位“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一直以来都以青少年作为电影的描述对象,以成熟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视听觉的唯美艺术,注重影片的形式美感,被赞誉为“映像诗人”。这是一种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风格样式,叫做“诗电影”,它是通过蒙太奇技巧的运用,在银幕上造成系统性隐喻、象征性效果和带有极强节奏性的电影。[5]台湾年轻导演沿袭了岩井俊二对视听语言的处理方式,将电影画面诗意化,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新世纪台湾的每部青春电影都如同一首散文诗一样的唯美抒情,娓娓道来地讲述着青春的故事。2007年陈怀恩导演的电影《练习曲》是一部“公路电影”,讲述了一位有听力障碍的少年骑车环岛的旅程,逆时针的环岛路线,东岸到西岸的逆风行,一路所遇见的十二组人与景,带有浓浓的台湾本土文化气息。这是一部青春电影,但是影片中随处可见的长镜头和跟踪拍摄的手法,使得它可以堪称是一部台湾风光的纪录片。如果说岩井俊二的电影《花与爱丽丝》的一个个画面截图,都像极了德加油画;那么台湾电影《练习曲》的画面则是一幅幅中国山水画,清淡干净、意境幽远,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把台湾的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台湾流行音乐是亚洲的佼佼者,也是青春电影必不可少的因素,配以唯美细腻的画面,每一部电影都像是一部加长版的MV。2007年郑文堂导演的电影《夏天的尾巴》是一部风格清新的青春电影,四个高中生在“秘密基地”里一起体验爱情,寻找生活的乐趣,解救企图自杀的父子……实践着摇滚乐中标榜的热情与正义,分享青春年华最后的时光,这是夏天的尾巴,也是青春的尾巴。导演郑文堂一向注重电影音乐,他导演的电影《深海》曾经获得金马奖最佳电影配乐的肯定。

电影《夏天的尾巴》邀请台湾新锐摇滚乐团阿飞西雅担纲电影作曲,并且收录了橙草、灭火器以及女主角Enno的创作歌曲。电影配乐以重金属的摇滚乐为主,不时的穿插着淡雅的忧伤小调,营造出简单而又温馨的浪漫氛围,更加衬托出了青春纠结的爱恋和坚定的友情。自弹自唱的女主角Enno有别于以往的民谣女声,她以独特且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唱出了青春记忆里的勇往直前与义无反顾的摇滚精神。

青春电影范文篇5

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一再出现,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并最渴望与异性交流、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时期,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爱情也因此成为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感因为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恋的故事往往因为其所表现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纯粹的爱情而令人感动和流连。

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们在许多美国青春电影中也看到了各种叛逆的,堕落的甚至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被称为“青春启示电影”(youthapocalypsefilms)的亚类型片。青春启示电影有个特点,或者破坏力急剧爆发,或者受到压抑直至毁灭。美国白人青少年在此类影片中总是被塑造为这样一种形象:他们往往具有病态的暴力倾向,并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骇人的冷漠。进一步说,被认为与这种对病态的暴力和快感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们对于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认同需要。这一片型完全不同于曾在美国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启示电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狂热追捧并享有无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时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评论界的赞誉。

这些走向毁灭性的青年形象的塑造暗示了我们最深切的社会和个人的焦虑。那就是:性恐惧、社会失序和青年人前途黯淡。这些无疑在不同层面影响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媒体对于对少年犯罪、暴力和性的大肆渲染和夸张,艾滋病的威胁等等对于尚处于青春不稳定期且模仿力很强的年轻人来讲,无疑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在青春启示电影所呈现的特定媒介环境中,青春期及其相关问题应当被视作某种社会现实而得到力求真实的反映和重新思考。

电影《半熟少年》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其情节展开也并未遵循常规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反之,影片记录了“不算主角的主角”几位生活在都市中的少男少女24小时之内的生活状态。影片追随其男主人公们在曼哈顿的街上和公园里游逛,记录他们追求女孩、偷啤酒、闲逛、玩滑板、消磨时间、买、吸毒和斗殴。尽管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然而这些男孩的不同种族的身份设定却受制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百无聊赖和对性的追求与沉迷。他们的欲望大多数都围绕着性:追求它,保有它以及对自己曾有过的性经历的自吹自擂。影片还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的遭遇。当她被确诊为感染了艾滋病时,她试图寻找泰利,正是泰利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她。泰利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更不知道他已经传染给珍妮。在影片结尾,当珍妮找到泰利时,他正在奸污下一个纯洁的受害者达茜,而且很可能也传染了她。然而,当珍妮发现他们时,她自己已经因服用而变得茫然麻木,所以并没有对此加以阻止。

这些少年的所作所为,加上他们不断提及的,所表现的正是我所认为的“年轻身体的破坏力”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少年对他们自身及其体液的失控是一种表层的、象征性的失控,而这实际上是对于他们的“反叛的”行为的巧妙隐喻。

而曾在美国创下超高票房记录的《美国派》《大学新生》等所谓青春性喜剧类型的电影,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另类、特别、颠覆传统,但并非走向毁灭的年轻人的形象。性既是好莱坞青春片的心理学规律的一部分,也是其社会学规律的一部分。好莱坞青春片中的其他身体机能亦然。以《美国派》为例,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狠衰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饵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理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公务员之家:

青春电影范文篇6

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一、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二、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一再出现,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

可以说,青春期是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并最渴望与异性交流、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时期,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爱情也因此成为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感因为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恋的故事往往因为其所表现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纯粹的爱情而令人感动和流连。

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们在许多美国青春电影中也看到了各种叛逆的,堕落的甚至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被称为“青春启示电影”(youthapocalypsefilms)的亚类型片。青春启示电影有个特点,或者破坏力急剧爆发,或者受到压抑直至毁灭。美国白人青少年在此类影片中总是被塑造为这样一种形象:他们往往具有病态的暴力倾向,并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骇人的冷漠。进一步说,被认为与这种对病态的暴力和快感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们对于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认同需要。这一片型完全不同于曾在美国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启示电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狂热追捧并享有无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时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评论界的赞誉。

这些走向毁灭性的青年形象的塑造暗示了我们最深切的社会和个人的焦虑。那就是:性恐惧、社会失序和青年人前途黯淡。这些无疑在不同层面影响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媒体对于对少年犯罪、暴力和性的大肆渲染和夸张,艾滋病的威胁等等对于尚处于青春不稳定期且模仿力很强的年轻人来讲,无疑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在青春启示电影所呈现的特定媒介环境中,青春期及其相关问题应当被视作某种社会现实而得到力求真实的反映和重新思考。

电影《半熟少年》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其情节展开也并未遵循常规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反之,影片记录了“不算主角的主角”几位生活在都市中的少男少女24小时之内的生活状态。影片追随其男主人公们在曼哈顿的街上和公园里游逛,记录他们追求女孩、偷啤酒、闲逛、玩滑板、消磨时间、买、吸毒和斗殴。尽管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然而这些男孩的不同种族的身份设定却受制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百无聊赖和对性的追求与沉迷。他们的欲望大多数都围绕着性:追求它,保有它以及对自己曾有过的性经历的自吹自擂。影片还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的遭遇。当她被确诊为感染了艾滋病时,她试图寻找泰利,正是泰利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她。泰利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更不知道他已经传染给珍妮。在影片结尾,当珍妮找到泰利时,他正在奸污下一个纯洁的受害者达茜,而且很可能也传染了她。然而,当珍妮发现他们时,她自己已经因服用而变得茫然麻木,所以并没有对此加以阻止。

这些少年的所作所为,加上他们不断提及的,所表现的正是我所认为的“年轻身体的破坏力”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少年对他们自身及其体液的失控是一种表层的、象征性的失控,而这实际上是对于他们的“反叛的”行为的巧妙隐喻。

而曾在美国创下超高票房记录的《美国派》《大学新生》等所谓青春性喜剧类型的电影,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另类、特别、颠覆传统,但并非走向毁灭的年轻人的形象。性既是好莱坞青春片的心理学规律的一部分,也是其社会学规律的一部分。好莱坞青春片中的其他身体机能亦然。以《美国派》为例,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狠衰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饵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理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公务员之家

青春电影范文篇7

[关键词]电影;现当代;文化创新

一、从中国内地现当代电影看文化创新

中国内地电影从发展至今,经历了六代导演的努力,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文化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提高。从第五代导演开始,我国的电影产业就不断地向前发展,以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为领军人物的第五代导演,不但创造出了中国最初的亿万票房,也将个人作品的风格不断多元化,与时代相匹配。(一)陈凯歌作品的文化创新。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作品《霸王别姬》一直被称为中国百部优秀电影作品之一,也被称为陈凯歌个人最经典的作品。《霸王别姬》无论其构图,还是故事结构都近乎完美,但是近些年,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没有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在于其热衷于拍摄更多表达内心的作品,与商业价值无关。例如在2012年陈凯歌导演电影作品《搜索》,将视线聚焦于网络,是中国银幕上难得的现实题材,揭露了媒体的问题,揭露了这个充斥着网络暴力的时代,奈何在那一年,国人还未有这样的觉悟,并不认为网络暴力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在2016年,我们却在网络上真正见证了网络暴力,很多人将此电影重新回温,开始赞扬陈凯歌当年的智慧。而在2015年陈凯歌导演电影作品《道士下山》,一个不谙世事的小道士,因为饥荒下山,却踏进了光怪陆离的万丈红尘之中,他以赤子之心面对一切,却发现这个世界与他的想象完全不同。陈凯歌的初衷是表达内心的:以诚相待,保有初心,不随波逐流。奈何观众无法领悟其深意,在影片上映后一片哗然,认为其拍摄的作品均为不痛不痒之作。其实站在文化创新的高地而言,陈凯歌导演近些年的作品,均与文化和个人情怀有关,他不断地审视时展带来的变迁,不断思考网络对生活的改变。网络可以成就生活,也可以毁掉生活,不断探索初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否会随波逐流,不停地感慨:不择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是英雄。所以在其作品中,可以看见陈凯歌个人情怀以及导演思想的体现,影视之于文化而言,不仅仅是娱乐大众,更多的是给予大众思考和文化感受。我们需要像漫威系列的爆米花式的电影来娱乐生活,消遣时间,同样也需要像《搜索》《道士下山》这样的电影来感受文化进步给予内心的深思。(二)内地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文化创新。2013年,非行导演作品《全民目击》的上映,轰动一时,原因在于这部电影的结构被称为模仿好莱坞叙事结构最成功的内地电影。电影通过剧中人物不同的视角不停展示事件发生的经过,让一个案件变得扑朔迷离,这里不仅要夸赞孙红雷和余男精湛的演技,最后还要折服于父爱的伟大。纵观我国历史,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变迁,父亲的形象在影视中一直没有一个具体的呈现,父亲角色固然重要,但是一直像隐形的力量存在影视中,不常出现,却很威严,但是非行导演将中国式父亲的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不善于表达,他不苟言笑,他对外人可能很苛刻,但是当自己的女儿发生危难之时,他可以抛弃一切,用自己去换女儿的自由、女儿的清白,最终想要得到的也只是女儿的健康成长。这是文化创新在内地新生代导演中的体现,将父爱这个抽象的名词用具象的方式表达,并且将一直威严中国式父亲的形象,以新的方式让其变得更加具有英雄光环。

二、从香港地区现当代电影看文化创新

香港地区的电影发展一直比内地要快很多,无论是港式文化的渗透,还是电影技巧,抑或是电影可看度而言,都是内地很多新晋导演效仿的对象。(一)陈可辛作品的文化创新陈可辛导演有“香港十大导演”之一之称,荣获过四次金像奖,三次金马奖。陈可辛导演2009年作品《十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学生、乞丐、赌徒……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之下,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这个故事所有的发生地在香港,不但表达出陈可辛导演对香港的热爱,同时也传递出一种爱国情操,一切的幸福都不是唾手可得,今时今日所有的幸福是因为曾经有着那么一群人,不畏生死,浴血奋战创造出来。今天的香港,得以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要感谢那群大无畏的人。陈可辛导演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让爱国情操在影视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用香港人的手法去表现对祖国母亲的爱,这也是文化创新给香港人的渗透。(二)香港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文化创新叶念琛是香港少数后起的有思想的导演,他的作品多关注香港地区青年的爱情,最具代表的是他的爱情三部曲《独家试爱》《十分爱》《我的最爱》,叶念琛喜欢用平白的方式去叙述爱情的各种可能,尽管现实是血淋淋的,但是将爱情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叶念琛用影视的方式传达出了现代年轻人对于爱情的态度,也解答了其中的很多困惑。这种思维方式,以及电影的结构都是文化创新使然。黄进作为新人导演,斩获了第54届金马奖最佳新晋导演奖,第36届金像奖最佳新人导演奖,全凭其长篇处女座《一念无明》,该影片中曾志伟、金燕玲、余文乐都是零片酬出演,黄进导演在电影中用镜头,冷静的讲述了一个躁郁症患者的生活,无论是从家庭关系,还是爱情、友情,全方位体现躁郁症患者的生活。作为新人导演,黄进将目光投射到急需要关怀的小群体,同时纠正着大群体异样的眼神和偏见。香港新生代导演不论是叶念琛,还是黄进,都在自己的影视作品中传递出了自己的导演思想,关注社会,关注某一群体,纠正错误观念及偏见,从他们身上都能看出文化创新对电影人的影响。正是因为文化创新,创造了影视的良好平台;也是因为文化创新,创造出了更多的优秀作品;还因为文化创新,开辟了新导演的新视角,让电影不断被商业冲击的今天,依然有人愿意去表达内心最深处的想法。

三、从台湾地区现当代电影看文化创新

台湾电影的发展近些年是凭借着青春电影的崛起,而改变了台湾整个电影市场的格局。在早先时期,“台湾”电影市场被欧美大片充斥着整个市场,台湾本土电影票房每年收入只占据整体电影的百分之十,这使得台湾的教育文化产业产生了思考,于是台湾教育文化产业决定开始拍摄青春电影,但是其青春电影的格局异于大陆青春片,抑或欧美青春片。台湾的青春电影是带着使命感出现的,从第一部青春片《蓝色大门》开始,台湾的青春电影就肩负着青少年性启蒙教育的使命,每部电影中都贯穿了三条感情线,第一条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第二条是男性和男性之间的爱情,第三条是女性和女性之间的爱情。看似复杂的感情线,实则是在对青少年的性启蒙教育打开了大门,他富有使命感地向青少年传递出爱的信息,当青春期的懵懂与爱伴随而来的时候,不论你喜欢的是同性抑或异性,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出现,请不要用异样的眼神去看待,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教会青少年用包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台湾青春电影贡献最大的演员要数桂纶镁,在这个低产的电影地域,桂纶镁出演了六部青春片,同时台湾不断起用新人导演和演员,现在的亚太影后张榕榕也是从台湾电影出道,以《渺渺》《阳阳》等电影广为人知。但是台湾青春电影打开大陆电影市场最初是《海角七号》,唯美的构图,充满长情的故事,都让这个电影成为观众的看点,之后台湾青春电影正式打开大陆市场是凭借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没有大陆青春片那些疼痛青春的元素,反而更多的是因为爱一个人而坚守的信念,再到后来的《我的少女时代》,都充满着台湾人特有的情怀和柔情。台湾教育文化产业正是凭借着台湾青春电影,达到了对青少年性启蒙教育的目的,同时塑造了正确的感情价值观,这也是文化创新让电影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

四、电影与文化创新的关联

电影产业一直是近些年来各国文化发展的标志,纵观早期亚洲各国的电影,不难发现近些年的改变。早期的印度电影,以歌舞为主,缺少了文化教育意义,但是近些年,印度也出现了像《摔跤吧,爸爸》这样振奋人心的电影,不但将父亲角色的创造具象化,同时将信念和理想以及青春相关联。这使得印度电影也步入了文化创新的行列。而泰国近些年,不论是电影产业还是广告产业都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从电影《初恋这件小事》到《暹罗之恋》都让泰国的电影文化与文化创新相结合,不但将泰国的地貌风土人情展现,同时也具有了教育意义。韩国电影是一个没有历史的电影产地,但是近些年,韩国除了韩剧的热播,《釜山行》《七号房的礼物》都表现出家庭对孩子的意义,这不难否认,都是文化创新对影视的渗透,同时也能看出电影的发展在韩国是飞速的,温情的路线,总是深入人心。中国近些年的电影,除了有很多跨界导演的出现,更多的是电影人辛勤的劳作,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将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改编,并将电影地点从国外搬至北京的四合院,时间设定在民国,符合了中国的审美。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下转第105页)物中精挑细选出这27件国宝,通过明星和当代守护者讲述其“前世今生”,让更多观众借助国宝的力量,树立起国民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国家宝藏》的播出,收获社会各界的好评,这不仅是对节目组精心制作的肯定,更是观众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崭新的渠道。国宝文物本身并不会讲话,但通过一种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既向世人展示出悠久的中华历史,更是表现出一个国家媒体文化的担当。

【参考文献】

[1]颜梅,何天平.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嬗变轨迹及文化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7):87-90.

[2]钟菡.大型文博探索节目12月3日开播,用“时尚”方式讲述27件国宝重器的前世今生《国家宝藏》很年轻!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N].解放日报,2017年11月28日(第005版).

[3]胡乐浩.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成功因素探析——以2017年第一季度节目为例[J].声屏世界,2017(8):11-13.

青春电影范文篇8

一、《歌舞青春》系列电影

《歌舞青春》系列电影由迪斯尼公司制作与出品,在电影创作中以高中生的校园生活为题材,讲述了一群高中生对音乐与舞蹈的喜爱以及他们在追求音乐与舞蹈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高中生正处在充满朝气的青春时期,他们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而在《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巧妙地把校园元素与音乐舞蹈相结合进行创作,进而开创了时尚、青春、动感的励志歌舞片电影体裁,取得了极高的票房佳绩,还掀起了一股青春励志歌舞片的热潮。《歌舞青春》系列电影由三部影片组成,各自以独立的故事、主题而存在,但创作方向都一致,围绕着一群热爱音乐与舞蹈的高中生展开,叙述了他们之间关于梦想、友情、爱情、亲情、信任等的故事,为了实现音乐舞蹈梦想,他们参加乡村俱乐部、参加各种选拔比赛,一起排练曲目,但是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他们经历了友情、亲情、爱情的相互纠葛;梦想与现实的相互碰撞;信任与怀疑的相互摩擦,失败后又重新站起来继续出发,最后为了实现共同的音乐舞蹈梦想,他们放下了成见、消除了误解,在共同努力下不仅获得了比赛的成功,而且也得到了成长。在此系列电影中,每一部电影作品都会令观众感到震撼并勾起无数人的高中回忆,被影片中流行而动感的音乐旋律、朝气而劲酷的舞蹈动作所吸引,营造了一种激情、清新的感觉,在视觉与听觉上都极大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二、音乐在《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的作用

随着《歌舞青春》系列电影的逐一上映后,影片中的许多经典歌曲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一度成为音乐风云榜上的热门歌曲。影片中的歌曲歌词简洁富有深意、旋律既动感又抒情,能够口口传诵,具有较高的传唱度,十分符合青少年的趣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影片的歌曲之所以能备受欢迎,这绝对离不开导演对影片音乐的严格要求与精益求精,这些歌曲的意境与歌词都与影片的主题极为贴近,青春洋溢、激情欢乐、富有动感,传达着积极向上的影片主题。此外,歌曲与电影画面相互映衬,贴切的旋律与歌词为电影画面增添了氛围,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能够将观众带进影片的情境中,感受影片人物的思想与情感,这些音乐在影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在《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每一首歌曲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而且在电影情节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需要用不同的歌曲来表达,且间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StartofSomethingNew是《歌舞青春1》中的第一首歌曲,在新年舞会上盖比和特洛伊被要求上台一起合唱歌曲,特洛伊是一个酷爱篮球的男孩,由于他总是行为异常而被同学称为“怪人”,而盖比是一个成绩优异但不善于交际的女孩,这两个人上台后十分拘束但还是硬着头皮唱起来,这首歌旋律欢快、节奏简单,将两个少男少女当时羞涩而惊喜之情充分地展现而出,这首歌曲也让两位男女主角认识到自己的歌唱才华,于是故事在歌曲声中缓慢展开。此外,音乐为影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电影场景增添了人情味,如GetchaHeadInTheGame,这首歌曲旋律欢快、节奏动感,将观众带到了热烈、激情的篮球场上,场上的男孩子欢快地唱着这首歌,许多同学还配合着音乐跳起了动感的舞蹈,场面异常兴奋。这首歌既是场上同学的互相鼓励与加油,而场外同学的激情哼唱也体现了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以及同学之间友情的可贵,歌曲与运动的融合展现了高中生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增添了影片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该系列电影的歌曲分为合唱与独唱两种类型,独唱歌曲同样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还极度考验歌唱者的演唱水平。如独唱歌曲StickToTheStatusQuo,在《歌舞青春1》中只有这一首独唱歌曲,以略带忧伤的音调为主。对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常常会令他们感到无奈和感伤,当空旷的校园走廊中传来这首忧伤歌曲时,既凸显了影片人物的内心情感,又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氛围,就好似高中生的情绪变化一样,欢乐之中总会有忧伤的时刻,但感伤只是短暂的,他们始终还是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影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歌曲来表现,营造出不同的情境气氛。由于《歌舞青春》系列电影是歌舞片,因此影片中的歌曲有时由片中角色来演唱,有时则通过背景音乐来表示,但这些歌曲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情节氛围、推进故事发展而存在。

三、舞蹈在《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的作用

作为歌舞片的系列电影,在《歌舞青春》中不仅有经典的歌曲,同时还有多种多样的绚丽舞蹈,为影片增添了蓬勃的朝气与动感的舞姿。影片中的舞蹈种类繁多,既有宏伟壮观的集体舞,如流行的现代舞、时尚的街舞、古色韵味的爵士舞、热情四射的拉丁舞,还有深情饱满的独舞,可以说影片中的舞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为了呈现出专业、扎实的舞蹈艺术魅力,影片中的演员们经过了严格的舞蹈训练,这从他们熟练的舞蹈动作、毫无破绽的舞蹈技巧中就可以看出演员们的努力。而《歌舞青春》中的舞蹈之所以能够如此完美与张力,是因为影片的舞蹈都是根据电影主题来设计的,为表现“青春”的主题,许多舞蹈动作都充满了动感与活力,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而为了凸显舞蹈动作影片中的许多歌曲也是经过精心挑选,以达到歌曲与舞蹈融洽配合的效果。在观看《歌舞青春》系列电影时,我们会发现影片中的舞蹈是如此符合片中的情节,好似影片角色临场发挥的创意之举,那样随意又那样贴切,将舞蹈巧妙地与高中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赋予舞蹈生命力与生活韵味,让观众感受到舞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纯粹地在欣赏舞蹈。一般的歌舞电影,往往使观众感觉过于注重歌舞的成分,而忽视了故事内容的重要性,而在《歌舞青春》中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导演将舞蹈与故事情节很好地融为一体,舞蹈的演变同时也带动着故事的发展,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歌舞巧妙地贯穿在影片故事中,使歌舞与故事情节实现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目的。此外,舞蹈还为影片中的情感部分增添了艺术的神秘色彩,《歌舞青春》中的爱情是单纯而浪漫的,影片中的高中生在情感认识上纯真而羞涩,他们不会太直接地表达相互间的情感,而是通过歌曲与舞蹈间接传达,赋予了浪漫的色彩,激情、热烈的舞蹈象征着影片男女主角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易使观众接受。舞蹈在电影中不仅调动了气氛,而且为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利用多数全景来呈现影片中舞蹈场面的宏伟与热情,舞蹈动作的劲酷、动感以及舞蹈种类的丰富多样,再通过影视语言、画面构造等使舞蹈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此外,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舞蹈演绎,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凸显,角色的形象更加饱满而鲜明,优美动人的旋律、节奏高亢的舞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诠释了高中生欢乐、健康、向上的青春生活,展现了高中生乐观与积极的生活态度,高中生对歌舞的热爱实则也是他们热爱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部系列电影中,这种青春洋溢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很好地感染了观众,勾起了广大观众的高中回忆,给观众一种新颖的感觉。

青春电影范文篇9

关键词:符号学;残酷青春;叙事;视听美学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以马小军为首的大院子弟,在父母们忙着“革命”无暇顾及以及学校停课的日子里,不断成长的故事。这段青葱岁月里,包裹着酸涩的初恋、真诚的友情以及年少的狂妄与躁动。而这段有关于青春的记忆也是生在那个年代的导演姜文和绝大多数同龄人的人生经历。《阳光灿烂的日子》带来的,并不是属于拥有那段记忆抑或是对那段历史有所向往好奇的人所期盼的带来的心灵抚慰,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感触。

一、多样性叙事方式

(一)旁白和第一人称叙事。《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中年马小军为整个故事的叙述者而展开,通过第一人称画外音的形式进行故事的叙述主人公记忆力,青春年少时印象深刻的片段,比如逃课时开锁潜入各家玩,偷看米兰换衣服,偷看女孩跳芭蕾。有选择性的来呈现对于马小军而言,那些有意义的故事与记忆。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也使电影各个阶段的篇幅,随着马小军内心的想法而呈现不同的长短。他在讲述其所向往的初恋时,电影的整个步调与节奏是最为冗长与缓慢的,这是马小军内心的外化,他渴望这段朦胧而美好的初恋,不愿结束这一切。而当他在被集体孤立时,影片的节奏是极快的,显现了马小军内心对于这段记忆的抗拒,他渴望集体,不愿被孤立,所以,在讲述老莫餐厅打架争执时的戛然而止,也就显得更加的合理而生动了。(二)真实与虚幻的结合。“从埋得很深的地方挖掘出来的一系列相继的形象必然时空倒错,秩序紊乱,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异质不均,形状不一,零零碎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马小军的叙述里,真实的记忆总是和他幻想的情节杂糅在一起,成年马小军凭借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来有选择的讲述那些故事,从而更生动地将一个少年内心的懵懂与对青春的怀念表达出来。例如电影中,少年时期的记忆是非线性的,没有前后顺序,不着边际,只有那些关乎他们成长中爱情、友情、亲情,或重要的、或快乐或悲伤的故事,留在记忆深处的才被他讲起。而梦很多时候,是内心深处的外化,通过梦境与幻想表现出来。以至于成年马小军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总会有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纠结与矛盾。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打断自己,告诉自己这是不真实的。每一次打断都是在自我推翻那些寄托了自己美好希冀的情感。就像米兰那张在马小军记忆里是鲜红色的黑白照片,就是青春年少时,马小军记忆里对女性的一种幻想。这种真实与虚幻的背后,是青春的苦涩与缺憾。

二、视听风格

(一)视觉元素的运用。色彩是在电影里,往往最动人心魄、最有冲击的。电影的英文翻译是Intheheatofson,在导演姜文的意识里,那个年代的阳光是炽热而灿烂的,因此在整个电影中,运用了大片红色和黄色,予以表现那个年代的炽热以及人物内心的动荡不安。电影中马小军与米兰的多次相遇,都用了明亮而刺眼的光线,例如马小军在给米兰浇洗发水时,光线从玻璃窗外强烈的折射进空荡的水房。并且随着两人的关系越近,太阳的光线就越炽热而刺眼,带给观众更强烈的感官上刺激,这是对那个年代的另一种讽刺。影片中大片的绿色的运用:军绿色的衣服和飞机,也都是那个年代与青春的象征。而当多年后,都已长大的彼此,拥有了年少时所梦寐以求的物质、金钱,再相遇时,影片用暗色光、冷色调来表现彼此之间早已疏远的关系,现实磨平了他们的棱角,他们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叛逆、疯狂,也就少了当年的那一份炽热。以及马小军雨夜骑着自行车去找米兰,摔在泥里的场景,都是暗色调,疯狂的呼喊女主名字时,惊雷闪在他的泥脸上,是一种极强的情感爆发。而导演除了最基本的冷暖色调的运用外,还有一个在全片都具有重要意义的颜色:红色。马小军的红色裤衩,米兰的红色泳衣,米兰着红衣的照片,这都是青春期的马小军,内心对于女性以及诱惑的展现。而电影中的红色,却并不是“真实”的,在马小军的讲述中,他多次推翻的情节和记忆都与红色有关,现实中米兰的黑白照片和黄色的裙子,红色的裤衩也是他幻想米兰所赠予他的礼物。红色在电影里,更多的是代表了马小军内心对于女性的悸动和对性的冲动。(二)听觉元素的运用。相较于一般电影通过情节的连贯性来讲述故事,114文化传播与审美第4卷第04期《阳光灿烂的日子》采用了旁白的方式来向观众交代这一切,在马小军的讲述中,通过影片大量使用带有特定年代气息的歌,伴随着故事的进行,将观众重新拉回了那个充满阳光与汗水的年代。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慷慨激昂的旋律,在电影中,非常成功地渲染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理想与革命情怀。《乡村骑士》更是作为一个象征马小军内心对爱情的期待的寓意,贯穿整个电影。马小军与米兰的每一次相遇,马小军在米兰家附近等候米兰时以及马小军与米兰决裂后,这首歌就像是马小军内心的独白,在绵延悠长的旋律中,带着马小军对爱情的美好希望。

三、主题的深刻性传达

姜文电影的改编风格蕴含了对电影的深刻理解,契合了人类思想史上不绝如缕的人本主义哲学最为关注的内核:人的生存状态。当影视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中面临困境,在全球化语境中命运难测时,姜文风格的形成为本土电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当一群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完全无父母束缚,无政府管制的状态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疯狂与悸动,无疑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姜文正是试图着力于表现这些小人物的真实,来放大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真实”面貌。马小军和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的野蛮生长的背后,是那时被禁锢的思想,被束缚的自由。阳光灿烂的背后,是无尽的黑暗。(一)误入歧途的个人英雄主义。在电影的时代里,革命战争并不遥远,“”的精神正在持续着,以及马小军的父亲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给正值青春的马小军内心一种无形的驱动,他和那个年纪的孩子们一样,崇拜上战场杀敌,喜欢荣誉,渴望集体。而那个年代,忙于革命的大人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并不是束缚的,对于英雄主义的引导也并不是明确的。这使得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偏激地将英雄主义理解成偏激的兄弟义气,在冲动和疯狂中,“享受”自己所崇拜的英雄主义。马小军就是个典型,他对于英雄主义的幻想与追崇,更多的在于友情和爱情:为了在米兰面前表现一把,他爬上危险的高塔,被熏的满脸黑。他在替傻子抱不平时,手段极其的残忍与暴力。他和他们的行动,看似是对英雄主义的追崇与付诸行动,其实与英雄主义已然没有任何关系了。然而在那个没“管束”的青春的时代,在他们的世界里,似乎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他们热衷与沉醉于此。他们的欲望,在这些不断重复的“英雄主义”行径中,得到了满足,但是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英雄主义”在无人引导的环境下,已经变质。当然,这也正是电影最深刻与真实的地方,年少时的成长期,总是叛逆的,孩子的内心总是更渴望于被满足,而没有那么强的责任感来约束自己,从而做出在大人们看来并不正确的事情。(二)对时代革命的暧昧态度。《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姜文对于“”的态度其实是暧昧的,他在意识形态的塑造上,并没有明确的批判,也没有推崇这一段历史。而是选择以原本就属于疯狂的青春期的孩子们的多年以后的记忆,来讲述这段历史,巧妙的淡化了他以往电影里非常擅长的教化功能和意识形态的引导。尤其是电影在傻子那句大声的“傻×”后戛然而止,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影片具有明显的二元性,阐明了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伤害,更是那个年代孩子们内心一种崇高的理想,展示了导演心中对于那个特殊时期,自由无拘束的生存状态的留恋。之于他们更多的是青春年少时的那种自由与肆无忌惮,而不是大人们眼中的压迫。就像电影开头和结尾一直出现的的塑像一样,那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所带来的精神的压迫,而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与信仰,是生命的激情。而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个电影的创作中,并没有如他以往的作品一样,用犀利的言语和激烈的情境作为武器来攻击这一历史事件,宣泄内心的不满与彷徨,而是以一种包容、激励的视角来审视这一段历史,例如马小军在被警察抓后跪在地上哭着求原谅,转而在家里对着镜子模仿警察训人的口吻,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胜利感。以及在面对母亲的训斥时,毫不反抗,却在背后对着镜子露出轻蔑的笑容。这就是那个年代少年们的常态,他们受到来自各个群体的压迫,只有在自我独处以及和属于自己的群体相处中,才拥有所谓的自由。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深刻的认知,所以大不会肆意去反抗权威,你摸不清也猜不透,他们内心深处的真与假。

四、总结

金丹元在《电影美学导论》中指出,后现代文本中的几种新叙事审美形态包括:怀旧成为一种寄托情感的审美形态;在狂欢、调侃与欲望释放中消解崇高;窥视、自恋与“废墟”主题的突兀;拼贴与碎片化影响及其对理性回归的思考。而《阳光》正是一部在多维度的创作中,展现出恰到好处却给人以深刻力量的描摹特殊时代的电影。它展现出了导演姜文丰厚的人生阅历,在各种思想与文化的冲突下,依然清晰的精神脉络,以及自始至终都充满斗志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董瑞峰.影视精品解读[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柯小军.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西南交通大学,2007.

[3]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龙明延.青春题材电影的滥觞与主题呈现——谈青春电影中梦想的缺席与情感诉求[J].电影评介,2014(16).

[5]王宇洁.《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当下电影创作的美学启示[J].郑州师范教育,2013(04).

[6]韩立国.现代电影美学的全新审视——评《现代电影美学(第三版)》[J].中国教育学刊,2019(08).

[7]严芳.执着于新语境电影美学的现代性探索——论周安华的电影美学研究[J].创作与评论,2013(24).

[8]朱萍.绚丽色彩隐匿下的悲情人生——谈现代派新作者电影《太阳照常升起》[J].戏剧之家,2015(12).

[9]郑洁.在压抑中爆发——谈姜文电影的创作[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9).

青春电影范文篇10

一、喜剧策略

新世纪以来,韩国的喜剧风靡亚洲,成为特定的类型片种,运用了独特的韩式喜剧策略。综合而言,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首先,温柔的暴力成为了营造喜剧化效果的策略之一。自《我的野蛮女友》大获成功以来,“野蛮”成为了韩国喜剧中的关键词。随后的《我的老婆是大佬》系列(2001、2003、2006),《我的野蛮女教师》系列(2003、2007),《我的野蛮初恋》(2003)等电影都延续了银幕上的“野蛮”风格。这种“野蛮”的角色通常为面部表情丰富、肢体语言夸张、对白语速快且音量大、塑造行为粗鲁、言语粗俗的漂亮女性形象。如《我的野蛮女友》中的“她”(全智贤饰)从外表上看是男性主人公牵牛(车太贤饰)倾心的形象,但动作粗鲁、性格乖张。由于明星靓丽的外形使其在形象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即这样的女孩虽然粗鲁,但漂亮可人,于是她是可以被原谅的;另一方面,每当“她”出手教训男友牵牛的时候,原本男性/女性—权威/温柔被倒置成为男性/女性—温顺/强势,这种差异性倒置和东方文化中男权至上的传统正好相反,同时这种倒置却是无害的(最终女性依然归顺于男性),由此产生了喜剧效果。可以说,“野蛮女友”是新世纪以来韩国喜剧最为独特也最为成功的喜剧策略。正如李孝仁在《追寻快乐:战后韩国电影与社会文化》中所说:“在这样一个阶层鲜明的社会中,‘女友’的野蛮形象即便只在银幕上亮亮相,也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快乐和欣慰。”(1)如果说“野蛮女友”是女性角色的喜剧化变体,那么“搞笑大佬”则是男性角色在韩国喜剧电影中的演变。韩国黑帮喜剧中常见暴力场面,但这些场面却是为了营造喜剧氛围的。(2)例如《家族荣誉2》(2005)中开篇的一场打斗,先以动作电影一贯的模式表现暴力场面,但在这段情节的结尾,观众出乎意料地发现之前的打斗全然是黑社会老大——母亲大人用来考验儿子的玩笑。观众由暴力性的场面突然抽离到喜剧性的结尾,消解了暴力,将暴力演变为喜剧性的元素。

其次,将民族的分裂植入喜剧中,在笑中产生了思索。韩国电影一向关注人性本质和民族创伤,喜剧也不外如是。新世纪以来的韩国喜剧电影常将民族的分裂作为喜剧性元素来展现,通过“笑”表达其分裂的民族创痛。如《朝鲜男人在韩国》(2003)、《南男北女》(2003)、《间谍女孩》(2004)、《大胆家族》(2005)、《欢迎来到东莫村》(2005),《相会的广场》(2007)等电影都有分裂导致民族差异的喜剧桥段。在叙事策略上,韩国喜剧常将主要人物出身分别设置为南北韩,于是地域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差异造成了喜剧效果。《朝鲜男人在韩国》中的朝鲜士兵漂流到了韩国,见到了光怪陆离的世界;《间谍女孩》则在浪漫爱情喜剧中加入民族分裂的元素,最后设置开放性的结局——男女主人公或许能够开花结果的爱情,象征着民族统一的希望;《欢迎来到东莫村》则更加深刻,在民族分裂的主题上更加深对人性的思考,在封闭的时空中,考验同一民族两种意识形态的生存之道。

另外,新世纪以来的韩国电影常使用明星令角色和演员形象形成对应关系。喜剧电影常由固定的明星来打造喜剧品牌,如美国的基顿、卓别林、金凯瑞、本•斯蒂勒等;法国的林戴、路易•德•菲耐斯;日本的寅次郎系列;香港的许氏三兄弟(许冠文、许冠英、许冠杰)、周星驰;内地的冯小刚葛优系列喜剧等,都是利用固定的明星或导演打造系列喜剧电影。

韩国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广受欢迎,除了因其电影本身质量优秀,电影产业化水平较高,国家电影政策支持外,也受益于韩国明星在亚洲的流行。韩国明星的走红,使亚洲影坛刮起了一阵“韩流”。据《韩国电影史》所述:“‘韩流’是一种现象,是指过去几年间,包括韩剧、流行歌曲、电影在内的韩国大众文化和明星,在东南亚、中国地区、台湾、日本等地广为流传和传播。”(3)这些韩国明星在喜剧电影中塑造固定的角色,使观众产生熟悉感随之产生认同。同时由于明星们重复表演,使他们的气质与饰演的角色融合。例如全智贤自《我的野蛮女友》之后又饰演了《野蛮师姐》,同样延续了“野蛮女友”的表演方式和角色设置,电影在韩国国内的票房虽然不佳,但在亚洲也有盈余。同样在《我的野蛮女友》中饰演“受气”男友的车太贤,也延续其戏路,在《极速绯闻》(2008)中再次饰演被女性主角——之前完全未曾谋面的女儿折磨的男性角色。角色与明星的固定形象设置,使电影的喜剧情节可围绕着明星进一步展开,具备了类型片的范式。

二、类型特征

进入新世纪,韩国电影类型特征明显,喜剧题材多样,从明星、都市、爱情、校园到黑帮、老年、鬼怪、性都可成为韩国喜剧可用的素材。从类型分类上看,除了延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有发展的传统浪漫喜剧,更延伸出多种类型混合的喜剧。这些作品多采用类型融合的方式,将两种以上不同的类型融合进电影中。浪漫爱情喜剧浪漫爱情喜剧是喜剧电影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叙事模式通常为一对陌生年轻男女相互爱慕,终成情侣。重点描绘爱情产生的过程,而非相爱之后男女相处生活的常态,塑造白日梦般的爱情想象;常运用固定气质的偶像明星。爱情的发展和大团圆结局是此类型电影最重要的特征。这种类型在好莱坞电影中最为常见,多认为是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1934)和霍华德•霍克斯的《二十世纪快车》(1934)所开创的“神经喜剧”发展而来(4)。近年来,好莱坞此类的喜剧有所发展,与性喜剧相结合,表现男女情感的同时加入了男女两性关系的表现与讨论,一方面使明星饰演的电影更具备商业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西方社会对于两性态度的转变。就亚洲而言,对待性的问题较西方含蓄,而浪漫爱情喜剧,在近年来的韩国、日本、泰国、中国两岸三地都有各自的作品产生。新世纪以来,韩国浪漫爱情喜剧成为韩国喜剧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型,既具备韩国本民族的特点,又具备普世性的浪漫感和唯美性。综合而言,韩国的浪漫爱情喜剧又可以分为都市喜剧和青春喜剧两个类型。都市喜剧属于浪漫爱情喜剧的一种亚类型电影,多以都市为背景,表现都市中生活的男女二人在从陌生到相恋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强调时尚感和现代性,针对的受众多为20—35岁的年轻人。

继《我的野蛮女友》之后,韩国类似都市喜剧作品相继涌现,如《淘气少女求爱记》(2003)、《请别相信她》(2004)、《我的B型男友》(2005)、《勾引罗宾》(2006)、《丑女大翻身》(2006)、《八面玲珑的申小姐》(2007)、《最强罗曼史》(2007)、《超感觉情侣》(2008)、《浪漫岛屿》(2008)、《极速绯闻》(2008)、《恋爱操作团》(2010)、《寻找金钟旭》(2010)、《完美广播》(2011)、《宠物情人》(2011)等。这些作品的背景多为韩国现代都市,叙事线索均为一对陌生男女发展出浪漫的爱情,喜剧情节穿插在二人求爱的过程中,重点表现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与中国都市喜剧流于表面的时尚化相比,韩国喜剧的时尚感与其剧情是密切相关的。如韩国都市喜剧多将故事设定为“后台喜剧片”,即故事表现的是一个“灰姑娘”式的满腹才华的女性/男性,经过娱乐圈内(或传媒圈)落魄的专业人士(男性/女性)的改造和行销,成为大明星。在此过程中,这一对年轻的男女也收获了爱情。电影将原本神秘的娱乐圈后台搬演至银幕前,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望;另一方面,则让观众体验到明星/角色间有趣的置换。

典型的例子是《丑女大翻身》(2006)。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身材肥胖的歌唱女天才,在经过整容的改造后,成为明星并且和原本爱慕的娱乐圈男偶像成为情侣的故事。由于表现的是娱乐圈的故事,因此电影可以不露痕迹地将“整容”。时尚、明星等韩国特色的大众文化植入电影中。另一方面,电影的主题曲《超级玛利亚》经由女性主角(明星/角色)的演唱,变成了风靡亚洲的流行歌曲。与此相比,华语电影的时尚表现则过于生硬,如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讲述的是公司中层的办公室爱情,且不说主人公是否有消费奢侈品的经济能力,在原本严肃正常的写字楼里硬生生地插入各种穿着高跟鞋,露肩低胸着短裙的美女很容易让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相比之下《非常完美》(2009)中的女性主角设定为漫画家,则角色浮想联翩的幻觉和色彩明丽夸张的衣着就显得合理一些。而2011年的内地票房黑马《失恋33天》则是更为成功的案例,这部作品的背景为北京,同样时尚青春,但表现的方法却不流于奢侈浮华的时尚,更多的是迎合都市喜剧的主流消费人群,即刚进入社会的青年白领的文化诉求,使用本土化的语言,营造贴近年轻人的小资情调,使电影充满青春现代的气息,同时又具备真实感,收到了良好的口碑和商业上的成功。由此可见,不论韩国喜剧抑或华语喜剧,需要具备类型化电影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找到本国特色的都市时尚。韩国浪漫喜剧片中另一个重要的亚类型是青春喜剧片。

这类喜剧的背景通常在校园中,且常常为高中生的爱情故事,类似于欧美的青春片,常改编自流行小说和漫画。对待家庭关系的问题,不同于欧美的青春片中两代人代沟或冲突的主题,韩国青春喜剧片中的家长多具备权威性;在爱情的表达上,韩国的青春喜剧突出了青少年的纯情,规避了欧美青春片中直白的青少年两性关系的讨论。这种类型的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层出不穷,如《那小子真帅》(2002)、《我的野蛮女教师》、《珍妮与朱诺》(2005)、《奴隶情人》(2004)、《狼的诱惑》(2004)、《我的小小新娘》(2004)、《高中女生要出嫁》(2004)、《校园卧底》(2005)、《逃学威凤》(2005)、《我的野蛮女教师2》(2007)等。这些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受众年龄比都市喜剧的小,多为青少年观众。从人物类型模式看,男女主角的一方通常为校园的风云人物或者较为年长的社会青年,另一方则为善良、迷糊、普通的学生或教师等。相比都市喜剧,青春喜剧更强调“青春”、“校园”,因此更突出青少年单纯的情感发展过程,在人物塑造、叙事以及影像画面上都更趋于漫画式处理。韩国的青春喜剧也常和都市喜剧结合,如《我的野蛮女友》中,将爱情的发生地设定为都市,但重点讨论的却是男女间的纯洁爱情而非两性关系。作者利用男性主人公学生的身份设定将校园生活穿插进电影中,使电影的风格更趋于轻松明快而非时尚现代。而都市喜剧也常常借用校园喜剧的漫画性表现手法,使得韩国的浪漫爱情喜剧整体的风格趋于清新、明快、时尚。新世纪以来韩国的青春喜剧佳作不断。相比之下,华语电影中的台湾电影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产生。与《失恋33天》一样打破2012年两岸三地票房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2)就带有浓厚的青春喜剧的色彩。与韩国的青春喜剧相比,台湾青春喜剧的风格更趋于淡然和残酷,结局有时不似韩国喜剧那样圆满。新世纪以来韩国的青春喜剧重点在于青春的男女之情,而台湾的青春喜剧则更多讨论成长的代价。

因此韩国的青春喜剧更具备可看性和商业性,而台湾的青春喜剧则多倾向于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黑帮喜剧除了经典的浪漫爱情喜剧之外,黑帮喜剧也是韩国电影的主流类型片。黑帮喜剧将暴力、爱情、家庭、温情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韩式”风格喜剧。类似的作品有:《家族荣誉》(2002、2005、2006、2011),《我的老婆是大佬》(2001、2003、2006),《大佬传奇》(2004),《大佬斗和尚》(2001、2004《)头师父一体》(2001、2006、2007)等。类型范式通常为男性/女性主角的一方为黑社会的最高领导,另一方则为传统、孱弱的小人物或与黑社会对立的稍弱一方势力。二者的冲突或通过爱情和解《(我的老婆是大佬》、《家族荣誉》等);或从无厘头的对立到相互了解而达成和解《(大佬斗和尚》、《大佬传奇》等)。

通常,由于电影需要满足大众的道德需求,因此黑帮电影中的黑社会人物不是死亡就是失败(如香港电影《古惑仔》系列),但韩国的黑帮喜剧则改变了这一点。在人物设定上,电影中的黑帮主角人物在本质上并非坏人,只是由于身份家族的原因继续黑帮事业;黑社会组织也并非冷血无情,而更像韩国传统的大家庭,从而淡化了黑帮的残酷与罪恶,增强了人物喜剧化的一面,规避了黑帮电影中的道德归属问题。新世纪以来韩国黑帮喜剧常将家庭、情感、性混杂进类型片中,形成类型的融合。如《我的老婆是大佬》系列描写黑社会的女性领导与温顺的男性之间的爱情,既有韩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又加入男女爱情元素,是通俗片与黑帮喜剧的结合;《家族荣誉》系列讲述黑道家族同普通社会男性/女性相遇结合的故事,更多一层性的讨论,将通俗片、性喜剧与黑帮喜剧糅合一体;《头师父一体》系列将黑社会的领导人安排在校园内,使得青春校园喜剧与黑帮喜剧混杂;《大佬传奇》中文弱的作家最终却成为黑社会的领导人,而原本的黑社会领导却成了小说家,电影更多讨论了韩国的社会现实,将黑色喜剧与黑帮喜剧结合,更具讽刺性。另外,在新世纪以来的韩国黑帮喜剧中,常可以看到香港动作喜剧和无厘头喜剧的影子。电影通过剪辑和叙事将动作场面喜剧化,人物情节则多趋于无厘头,以夸张的表演和出乎常理的剧情制造喜剧效果。但香港的动作喜剧在动作设计上优美灵动,妙趣横生,而韩国黑帮喜剧的动作场面往往是较为单一的肉搏打斗或械斗,动作的新意不多。尽管如此,韩国电影善于利用叙事将暴力喜剧化,喜剧性的场面消解了暴力的血腥与悲壮感,以此产生了喜剧效果。如《家族荣誉1》的结尾,男女主人公终于走入婚姻,但此时黑帮的家族与另一家族产生纠葛,械斗和暴力场面与温情浪漫的结婚场面进行着交叉蒙太奇的剪辑。之后婚礼仪式完成,一家人需要维护家族荣誉,重新迎战对手。电影定格于此,并未直接表现出暴力的场面,而是留下了暴力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处理和电影喜剧的氛围相吻合,也消解了血腥,留下暴力所带来的快感想象。

其他喜剧类型除了主流的浪漫爱情喜剧与黑帮喜剧之外,新世纪以来韩国喜剧的类型更加多样化发展。类型片与喜剧结合的方式灵活,片种多样,出现一些具备韩国特点的喜剧类型,如惊悚喜剧、性喜剧、中老年喜剧等。惊悚喜剧作品有:《幽灵鬼屋》(2004)、《惶恐假期》(2009)、《开心家族》(2010)《、我的见鬼女友》(2011)等。这种类型电影是恐怖电影与喜剧的混合,在恐怖气氛的营造上和恐怖电影的手法如出一辙,如骇人的鬼怪造型、音效的渲染、缓慢的镜头运动、唯美化的画面语言等。与传统的韩国恐怖电影不同,惊悚喜剧中的恐怖元素只是喜剧的点缀,电影穿插恐怖性的情节场面,最终是温情的喜剧结局。如2011年的《我的见鬼女友》,讲述的是见鬼女子与魔术师的爱情故事,故事主线是轻快温情的爱情,副线则为女鬼复仇的故事,因此电影采用浪漫温馨的暖黄色和凄厉幽怨的冷蓝色两种色调相结合,暗示两条故事线索的发展,最终女鬼喜剧化地被感化,男女主人公也收获圆满的爱情。恐怖片与喜剧结合的方式,在香港电影中也有呈现,如《我的左眼见到鬼》(2002)中都有女主角“见鬼”的情节设置,但两部电影呈现出的风格却有所不同,首先在恐怖氛围的营造上,韩国恐怖喜剧更加注重环境的渲染,利用音效、表演、灯光、场面调度等视听手法,营造恐怖情节,而香港惊悚喜剧则更强调无厘头的喜剧搞怪,不突出恐怖气氛;其次在叙事主题上,香港惊悚喜剧偏重于搞笑,而韩国惊悚喜剧则更趋向温情;另外在影像风格上,韩国惊悚喜剧比香港惊悚喜剧更趋唯美化。

除了惊悚喜剧以外,韩国的性喜剧也在新世纪有所发展,这类喜剧的类型特点是将性作为喜剧的推动元素,追求粗俗的喜剧性效果。多表现青春期性冲动或者粗俗的两性场面,且常与其他喜剧类型相结合,如与青春喜剧结合的《梦精记》(2002、2005),《色即是空》(2002、2007)、《谁和她睡过》(2006);和恶搞喜剧结合的《猛男诞生记》(2008);和浪漫爱情喜剧结合的《吝啬罗曼史》(2010)。这些喜剧虽然将性作为卖点,但倾向于将露骨的场面喜剧化含蓄的表达,如《吝啬罗曼史》中将露骨直白的性场面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演员的表演则依照浪漫喜剧的纯情偶像套路,使电影呈现出既放纵又温馨的效果。此外,颇具特色的是中老年喜剧,如《全顺粉女士拐骗事件》(2007)、《麻婆岛》(2005、2007)、《奶奶强盗团》(2010)、《我爱你》(2011)等电影。这类喜剧的主角均为中老年女性,演员表演夸张,故事情节戏剧化。这类电影与依靠明星的韩国喜剧不同,演员均为中老年演员,因此面对的观众群为中老年。相比之下,华语电影的观众群集中在青少年,但针对中老年观众的电影不多,在主流电影中几乎为空白,而韩国中老年喜剧的发展也许能给华语电影一些启发。

三、美学风格

从电影的美学风格上来看,新世纪以来的韩国喜剧电影一方面依靠表演的夸张无厘头来获得喜剧效果,另一方面在影像风格上却趋于精致唯美。整体风格呈现出悲喜交加的特征。夸张的喜剧风格首先表现在演员的表演上。明星的表演带有很强的形式感,面部表情多,动作幅度大,对白语速快,声调偏高。这样的表演方式与明星的角色身份形成有趣互文,很容易出现喜剧效果——在银幕上光鲜亮丽的美丽明星,他/她时而是安静的绅士/淑女,时而却转为粗鲁的流氓/悍妇。夸张的表演给韩国喜剧带来了活力,也形成了独特的韩国喜剧风格。与这样的夸张极致相反,韩国喜剧在影像上却呈现出精致唯美、淡然清新的风格。如《我的野蛮女孩》强化女主角外形上的惊艳;《那小子真帅》中为了配合喜剧氛围,在电影画面中插入漫画式的文字或图片;《我的见鬼女友》中温暖的黄色调与阴冷的蓝色调形成的对比;《极速绯闻》中调度精准的过场长镜头。精致的电影语言使韩国喜剧更具备偶像感和时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