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6:04:02

青春期

青春期范文篇1

青春期发育及性心理青春期延展于10-20岁之间,通常分为3个阶段:1、青春前期介于10-13岁,是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2、性征发育期约为13-17岁,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明显发育为特征,少女出现月经,男孩则发生遗精;3、青春后期在17-20岁,生理上变化逐渐缓慢下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已发育成熟,体骼变化已不明显。一些少年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对自己生殖器(阴茎或阴唇)的大小和形态感到忧虑,这是来源于对青春期发育知识缺乏了解。

随着性腺活动的变化,少年人除出现月经和遗精外,也可发生其他方面的正常性心理表现,如强烈的性感受和性幻想,男孩阴茎自动勃起的次数增加,少女阴道分泌液增加,自慰行为的频率上升。青春期不仅出现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也面对社会生活需求的挑战,如恋爱和择偶,婚前性行为等。

生理的发育并不必然伴发心理的趋于成熟,在内环境,特别是内分泌剧烈变动的青春期,正是青少年最容易发生过失并出现悔恨终生的阶段,如少年早恋,少年犯罪,少女怀孕,酒精中毒,药物滥用等。多数年轻人可顺利渡过青春期,有的则会经历不同的困扰。青春期少年常因自己的外表所苦,他们努力表现自己的心理特质,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包括扩大性活动的范围,如对异性拥抱、接吻、爱抚,甚至发生性交关系。

恋爱、择偶及心理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以下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

1、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其时性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乳房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阴毛。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感到拘束和难为情。他们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耻的。

2、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时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恋年长异性现象,恋长者少年对成年或老年异性出现依恋。

3、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4、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心理和谐的爱情(心理相容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双方的生活志向、理想和目标大体一致,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另一是双方的性格、爱好、兴趣、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和谐,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感情要素。

青春期范文篇2

关键词:中学生;恋爱;原因;对策

目前,我国中学生恋爱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学生是禁止“谈恋爱”的,已成通则。有专家谈道:我国80年代初的早恋现象还属于“星星之火”,而且处于地下状态;90年代则已形成半公开的“燎原之势”;现在一些中学生更是不顾禁令,明的或暗地里出双入对,司空见惯。对此,只依靠道德说教、纪律处分等手段加以制止,实践证明,解决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遵循“预防为主,积极疏导”的原则,使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健康地成长,是教师、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谈恋爱”现象产生的原因

1.青春期生理心理的需要

据一项调查表明:有42.9%的同学认为,中学生“谈恋爱”是因为特定年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进入现代社会,人的青春期提前了。从世界范围看,在过去的100年间,女孩的月经初潮年龄大约提前了3年。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女孩的月经初潮年龄1960年平均为14岁~15岁,1990年提前到了12岁~13岁。目前,有资料显示,女孩的青春期开始于9岁~11岁,较男孩要早两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们对异性的生理构造和情感世界有一种神秘感,所以试图通过恋爱来了解。但这种对异性的关注带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是一种钟情、思春的朦胧状态。

2.家庭结构缺失和教育不良

结构缺失的家庭主要是指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双亲缺失家庭。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期缺少母(父)爱和必要的教育。有学者研究认为: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关系不太好的女孩。如果母亲有抑郁症,会使女儿的青春发育提前。在结构完整的家庭里,也存在着家长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都不问的现象,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孩子常常感到孤独、缺少理解。所以,这些学生试图通过交友,特别是结交异性朋友,寻求理解和精神寄托,占被调查学生的14.2%;有甚者则将“谈恋爱”、“师生恋”、“异代恋”等当作缓解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的避风港。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得、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制约。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长时间暴露在电视等人造光源下,会影响其体内的“睡眠激素”的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越低青春期提前的比例越高),而导致性早熟;另外,还有一些化学物质或经常吸烟与喝咖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育提前。在我国,10岁~20岁的人口就有2亿多,这是一个需要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一个庞大群体。从调查中看到,青少年需要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音像制品和互联网。在各种媒体所发表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情爱情节或细节的描写。有些青少年把它收集起来,编成了“手抄本”。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更使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青春期性教育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有占被调查人数9.5%的中学生承认,上述因素是他们过早谈恋爱的原因之一。

4.学校教育的不利

长期以来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强调知识传授,忽略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评价时搞分数挂帅;对学校的评价更是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加之学校为了抵御社会的不良影响,采取封闭式管理,视青春期性教育为禁区,谈性色变;对学生中出现的过早谈恋爱现象采取“只堵不疏”的方法,效果很差。个别教师师德丧失,少数学校出现的不正常的“师生恋”,也为中学生过早谈恋爱的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学生为什么不宜过早谈恋爱

众所周知,恋爱的感觉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情。真正的恋爱,是一个逐步认识异性,了解异性,发展情感的过程。有一位初中女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作为一个初二学生,曾感受过恋爱的滋味,那滋味甜丝丝的,热乎乎的,又有几分苦涩,我至今难以忘却。”可他(她)们不知道,早开的玫瑰是会伤手的。

1.中学时期谈恋爱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男女恋情一旦形成,当事人往往很难控制自己,少男少女的自制力较差,就更容易沉迷于两人世界中难以自拔。许多事例表明,中学时期过早谈恋爱荒废了不少优秀学生的学业,毁了不少孩子的前程。其实,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学生每天同时学几门功课,即使很用功的学生也没有把握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精力再被分散,那后果不言而喻。在中学阶段如果不把基础打好,将来凭什么就业,靠什么成才发展,靠什么立足于社会?事实证明:过早涉入爱河,有的呛了水方知后悔;有的坠入爱河不能自拔,因失掉立身之本而葬送了前程;过早地偷吃“禁果”的酿成的更是一杯苦酒;有的因驾驭不了奔腾的感情,过早陷入恋情,碌碌无为,抱憾终生。

2.中学生谈恋爱容易感情冲动,种下苦果

通常,恋爱和是有着不解之缘的。中学生坠入爱河以后,特别希望两个人单独在一起,强烈的性冲动往往使他们失去理智,不考虑后果。一旦生理和心理防线被冲破,婚前性行为便由此开始。在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生活经验尚不能有效地对本能欲求施加控制的情况下,早期的性行为会使青少年沉溺于性快感之中,而无视由此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后果。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常常使得早恋中那种浪漫的气息一扫而光,代之以性行为后双方的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尤其对女同学,由于身心均未发育成熟,婚前性行为必然要种下苦果。我国的道德观念和舆论对少女怀孕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有的少女因害怕别人知道,又不好意思跟老师及家长说出来,便装病偷偷到离家很远的医院去做掉孩子,术后又得不到充分休息,给身体造成极大伤害。有的少女可能导致成年婚后的不育不孕等严重的妇科疾病,甚至因自行买药打胎而死于非命;更有的少女在事情败露后,因在家长的打骂、学校的惩罚、同学的冷眼嘲笑的情况下无地自容,继而轻生。可见,在中学生的爱情中少女往往是最终的受害者。

3.中学生谈恋爱会涣散意志,影响风气

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如果出现了男女学生谈恋爱的情况,一定会产生种种反响。一些人把恋爱事件当作课余饭后谈论的焦点,探听恋爱者的行踪和隐私活动,相互传播取笑,转移了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的羡慕、向往,甚至效仿,积极寻找和物色异性朋友,影响了班级、学校的风气。

总之,青春期的学生观察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对异性的了解只限于外貌特征,很难做到深入、准确和全面。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时期,对事物的选择性是不稳定的,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中学生是不具备承担爱情、婚姻行为后果的责任和能力的,一旦事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对中学生过早谈恋爱的教育思考

对待中学生谈恋爱,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一种失职。作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应正视孩子们青春期正常的情感,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加以疏导。

1.正确认识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性是生命之根,情是生命之源。歌德说:“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在性激素作用下青少年产生向往或爱慕异性的心理是合情合理的,是他们性心理发展成熟的一种体现。但由于他们的性心理远远不如性生理那么成熟,不能妥善处理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又正处在一个性信息铺天盖地地向他们涌来的社会,大量的性信息对他们的诱惑和威胁很大,如果没有一个舵手在前面引航,孩子们很难顺利地渡过暴风骤雨式的“危险的地带”。作为教师、家长,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到了青春期都会对异性产生爱慕和好奇之心,或爱慕对方的仪表、或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或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等。同时,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生理特征,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这些都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这些并不是爱情,不要因此而走进情感误区。应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2.开展有益活动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有关两性和爱情的种种信息不断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到了中学生之中,冲撞着他们,熏染着他们。孩子们如果缺乏正确的兴趣爱好,就很有可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上网聊天或看不适宜他们看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等,盲目地模仿就难以避免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意识地转移一些学生对异性的过分关注,是很好的疏导方式。

因此,要注意发掘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培养他们正确的兴趣爱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只要是对成长无害的,家长都应该予以尊重并尽可能地支持他们,引导他们。有音乐天赋的就让他们去追寻贝多芬的足迹;有美术爱好的就让他们潜心和达芬奇对话;有体育爱好的就让他们多观看比赛、多参加运动,通过正确的兴趣爱好培养,把他们在学习以外的时间和精力吸引过来。

青春期范文篇3

经笔者随机抽样调查十所农村中学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就有四所学校没有专职卫生保健教师,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农忙季节,家长顾不上关心孩子:有个别孩子初潮时不知怎样处理,弄得手忙脚乱、羞于见人,有时就把脏东西随便一扔,还有的往哪一塞便是(家长反映的)。很不注意经期卫生。所以卫生保健教师、家长都应该引起重视。因为青春期过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很多疾病是由心理问题长期积累造成的。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心理平衡,正确面对问题,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进入青春期后,性激素分泌急剧增多(也称为性觉醒期)第一、第二性特征发育加快,很多青少年感到神秘、困惑、又充满好奇心理。自己必须调控这种突如其来的性的唤醒,以达到这和自己尚未成熟的心理水平保持平衡。这种既想探求性的好奇、又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矛盾、将会产生不安等心理现象,这类问题处理不好,将会产生早恋,滑向犯罪道路的也不乏其人。

有一个初一女生,在小学一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干部,“三好学生”现在竟然来了一个九十度转弯,学习成绩极具下降,不按时完成作业,总爱打扮自己,早晨穿的衣服,下午再换一套,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过分的打扮就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把一切精力都用在“美”上了,这样就不是十分正常了。

后来班主任发现了这个问题,找她谈话、这位女孩还好,坦然地对老师说:“我看到别的女生有男朋友我就着急”!

经过老师的多次批评教育收效不明显,家长又忙着做生意,很少关心这孩子,终于这孩子于今年5月18日离家出走。

为此,笔者认为青春期教育一定要引起重视,要有专职卫生保健教师,不能靠体育教育的一知半解地讲一下就敷衍了事、不能只抓学习、升学率,不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此的升学率再高,这种缺少关爱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

所以我认为:早期或适时对学生进行生理知识教育是对学生负责,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家长、学校、社会都来关心女孩,对青春期犯有错误的男孩、女孩不要歧视他们,应该团结——批评教育——团结——关爱。多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多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放下包袱、使他们健康愉快地度过人生美好而不成熟的阶段。

青春期范文篇4

青春期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和创造性需要发现。在青春期音乐教育中注重个性的发现和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个性是创造性的基础,也可以说,有了个性才可能有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正确发展。艺术上要取得辉煌的成就,就要创新而决不能一味的模仿,独特的艺术魅力需要从个性培养开始,这要求在平时的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人音乐兴趣爱好的发现,如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音乐派别、音乐风格等,对于学生的这些爱好,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青春期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和创造性需要呵护、尊重和引导。教师要保护学生个人音乐兴趣爱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尤其不能不考虑学生个性而把音乐知识强制性灌输给学生,因为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学生会由本来对音乐的热爱转而进行抵触、甚至放弃,更关键的是容易导致学生那尚处于自然状态、萌芽状态的音乐好奇心、个性乃至创造性的泯灭。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是复杂的,他的爱好、思想乃至完整的人生观念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还很稚嫩。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应当小心翼翼地探究它,尽可能满足他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需求,更应当极力发现、肯定、发展他思想中在音乐方面积极的、正确的尤其具有个性的、创造性的东西,执著地、耐心地、自然地把它引导到音乐发展的健康轨道中来。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特定的心理阶段,学生所热爱的音乐形式具有发散性的特点,这与学校普遍存在的带有强制性、单一性特征的正统音乐教育可谓大相径庭。这种反差容易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受挫甚至产生厌恶心理,使得这种音乐教学形式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情形下,作为音乐教育的教师要给于学生热爱的音乐领域引导,多教授其相关专业知识和音乐背景文化,从学生对音乐形式的爱好入手,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思维轨迹,在此基础上,与其进行深入的沟通,在沟通中帮助他分析,在沟通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沟通中帮助他提高,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青春期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和创造性需要培养。教育心理学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时,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愈明确,他在探索活动中能表现出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青春期音乐教学中,常常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这样,作为学生必定为其热爱的事业付出努力,而极大的兴趣也会产生丰富的想象。作为老师,此时给予积极的引导,为此组织创造性的活动,细心诱导学生自己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能力,为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发展提供舞台。但是,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学生的暂时“失败”,作为教师一要允许,二要理解,三要宽容,要诲人不倦而不能有任何厌烦的情感流露,尽量发挥情感效应,尽量让学生从教师鼓励的目光与和蔼的表情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期望,排除因为“失败”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自己的探索信心,自觉去探究失败的原因,经过反复尝试,终获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体验到知识来之不易,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树立“我也会”的自信心,同时磨练了顽强意志和毅力,这样获的知识记忆牢固。而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学习,可以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他的创造力。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时,首先要激发学生产生对其所热爱的音乐形式研究学习的兴趣。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们在对学生所热爱的音乐形式学习之前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美,为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创设和谐的气氛。在研究性学习前期,我们应该做一些准备工作,通过各种辅助教学,有意识有目的激活学生的研究欲望,从而使他们达到去体验和实践的目的;其次,激发学生确定研究的主题和方向,音乐体验是通过人的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和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内在的音乐感受。就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并且决定对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和研究时,作为老师应该及时抓住时期,尽可能鼓励他大胆去做,去想,去探索,应该做他们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

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饶有兴趣地提出想研究自己所热爱的音乐形式的新方向,从而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自觉参与的行为;再次,培养学生个性音乐形式学习的过程不是单线条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学生最初或许只是热爱,只是提出最基础的问题,但紧接着一个一个小问题开始吸引学生不断去探究,这时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作为教师应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并指导他们通过网络、光盘以及相关专业书籍等寻找答案来帮助他们,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的美感。这样,通过努力,学生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感悟到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中的新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给予学生评价时,应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

青春期范文篇5

[论文摘要]《女神》以其宗教式殉道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宏大气魄开一代新风,奏响了五四精神的最强音,并以其浪漫主义的精神气度燃起一代青年的青春烈焰。诗歌中所传达的愤激与焦灼这些青春期征兆,我们可称之为郭沫若式“生趣”。在《女神》的放歌中,洋溢着的是一股摧枯拉朽的青春之力的骚动。这种青春期话语特征成为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命特征。《女神》以其断裂式的绝叫撕裂了文学史,但郭氏之浪漫主义很快如明日黄花,后继无人。

中国新文学运动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开放性文化心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节新或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学。这是一次质的飞跃。此开放式的文化运动,是以新诗节命为突破口的。新文学运动的“发难”之作,胡适的《文’,,改良当议》提出的文’学“八事”有五事是就诗而言。陈独秀在《文学节命论》中提出的“二大主义’夕,也大都涉及诗歌创作。诗体节命也就成了五四文学节命的先异。

而这距黄遵宪、梁启超的“诗界节命”已一十年矣。作为五四新文学节命的序曲,“诗界节命”未达到通过“节命”而拯救诗歌的目的,因而实质上是失败了的文’学改良。梁启超们抱残守缺,脱离小开旧文化的轨迹,此乃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时过一十年,陈独秀、胡适以力挽狂澜之势提出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它小是要回溯、清理、疏浚、拓展“道统’,源流,而是要从“根抵处’,摧毁之,“别立新宗’夕,其实质是一场反对旧文化旧思想,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深刻节命。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断裂”式震撼前无占人。

胡适、刘半农等人初期写实主义新诗,在扫一破旧诗格律束缚、大胆使用白话写诗方而具有开创之功。在对底层黎民的仁慈关怀上,上承国风、杜甫、白居易,卜启减克家、贺敬之们,表现出了可贵的民主主义思想。而这种思想成了百年来中国文’,,的一以贯之的一股内在的永恒的生命张力,异引着文学发展方向。“小拘格律,小拘平仄,小拘长短,有不}一么题目,做不}一么诗”的白话诗,实现了诗歌的一次大解放。但胡适们更重形式突破,尚无暇亦无力探求诗歌的艺术特征,发掘新诗深广的艺术内涵,无论直陈其事,还是描绘意境,或流于直白,或流于粗鄙,犹如“给散文的思想穿上了韵文的衣裳”这从一个方而表明了诗歌节命和一种新的诗体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即今开幕推神手,要选人人绝代才’夕,郭沫若就在时代的召唤卜脱颖而出。

在新诗史上,郭沫若以其恢宏的创作从诗情与诗体两方而确立了作为奠基者小可动摇的地位。诗人以其雷霆万钧之力扫荡了诗坛一切陈腐之气,他那扫一破一切束缚,实现思想解放、文化涅架和民族新生的激情,表现了新诗的时代精神。他那彻底解放的诗体和潜在的占代诗歌传统影响,形成了新诗的基木体式。“此后新诗的基木体式都可以从郭沫若那里找来滥筋:自山体(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半自山体(如《人狗》、《人上的街市》等)、半格律体(如《匪徒颂))《炉中煤》等)、格律体(如《凤凰涅梁》等)。新诗从艰苦孕育到呱呱坠地,再到郭沫若的放情歌唱,完成了从诗体突破,到诗情复苏,再到诗式确立的过程,新诗诞生了”。

《女神》的横空出世是一种昭示,中国五千年漫长诗史自此断裂为两半。

清著名诗评家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着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已”。如用这一标准衡量,中国新诗除郭沫若恐难有人挤入这一行列。徐志摩、闻一多固然在新诗建设与发展中举足轻重,影响巨大,亦有渊博之学识,然就对时代精神的开掘气度、反映社会的深广度、创作思维空间的开拓及其所引起的震撼力而言,新诗人当属郭沫若第一,艾青、北岛、海子次之。

郭氏乃诗之天才。田汉早年留日间就说郭有“诗才”“诗魂",朱自清称郭氏之诗“异军突起”,“他的强烈的情感能够将理融化在他的笔下,是他的独到处”,闻一多“每每称道郭氏为现代第一诗人”,康白情则说:“郭沫若的诗笔力雄劲,不拘于艺术上的雕虫小技,实在是大方之作”。这里众人称道的皆郭氏之《女神》。实际上,对于《女神》的杰出贡献,众人只指其一端而未及全体。

五四是一个寻求社会、思想、文化、个性全面解放的时代,郭沫若正是以超人才华、丰富学识和惊人的想象,融屈夫子、李太白等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与惠特曼、歌德等西方浪漫主义诗风于一炉,炼出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灿烂新篇章,并且闪耀出五四狂飙突进思想解放的精神之光。在闻一多看来,之所以只有郭诗才配称为“新诗”,是因为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甚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精神”,或者说《女神》同时满足了新诗百年传统和加入“现代性”的世界潮流的双重要求。郭沫若呼唤“开辟鸿荒大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首次觉醒;他提出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结合”的“泛神论”,既是生命的创造力的充分张扬,又为诗情寻找了纷繁多姿的得以表现的形象。

“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

(郭沫若《凤凰涅》)

唐晓渡在评论《凤凰涅》时说,“借助丹穴山上的香木,梁启超所曾热忱讴歌过的‘少年中国’和他的‘新民理想’再次得到了表达,然而却是以彻头彻尾的乌托帮方式。这种乌托帮同样充满了

‘二十世纪底时代精神’。它不是来自传统的‘桃花源’式的遁世冲动,而是来自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种对革命的‘巨大同情以及对一个崭新世界的的末世学信仰’。18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者曾基于这种信仰,狂热地寻求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并在理想化的中世纪寻找到了;20世纪中国诗人的狂热程度甚至更胜一筹,只不过对他们来说,‘新纪元’的地平线已经移到了前方。进化论和新的时间观保证它在人类的集体“涅”(革命的转喻)后将像再生的女神一样姗姗降临。”

女神就这样以其宗教式殉道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宏大气魄开一代新风,奏响了五四精神的最强音,并以其浪漫主义的精神气度燃起一代青年的青春烈焰。诗人纵横驰骋于历史、哲学、现实三维空间之中,从上古神话至近代文明,从外国历史到中国现状,任意采撷,梳织成诗的锦绣。《女神》中所迸发出的奇瑰的想象力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天才所致,而且预告了积压了几千年的民族个性将有一次大爆破、大解放。诗人以一种对现实的非正面观照表现出对现实的更深层的干预,使我们体会出他的愤激、焦灼以及“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动”着的心。

而这种愤激与焦灼是以一种青春期的激情喷射的方式传达的。这种青春期征兆我们可称之为郭沫若式“生趣”。郭氏曾说:“古人用他们的言辞表示他们的情怀,已成为古诗,今人用我们的言辞表达我们的生趣,便是新诗”。这种生趣,便是《女神》中充溢着狂荡无羁的自由感。

“昕潮涨了,昕潮涨了,死了的光明更生了。春潮涨了,春潮涨了死了的宇宙更生了。生潮涨了,生潮涨了,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郭沫若《凤凰涅》)

在生命的呐喊中,诗人获得了对世界和自我生命的诗情荡漾的体悟。在《女神》的放歌中,一扫晚清诗的疲惫和沉重,洋溢着的是一股摧枯拉朽的青春之力的骚动。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怒号》)

时代的青春期个性体验中,往往漂浮着对宇宙的思索和对人类之爱,从而使《女神》因宇宙关怀而浸透着形而上的哲学意蕴:

“地球,我的母亲!天已黎明了,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地球,我的母亲!你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你还在那海洋里面,奏出些音乐来,安慰我的灵魂。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

(《地球,我的母亲》)

鲁迅以其冷峻和黑色幽默折射出作为一个思想家生命和人类之爱,而郭沫若则以他的玄想完成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建构。《女神》总是“神驰千里,精?八极”,弥漫着绮丽多姿的理想主义色彩,完成了一次时代精神的浪漫的梦寻。

“地球,我的母亲!我羡慕你的孝子,田地里的农民,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你是时常地爱抚他们。……地球,我的母亲!我想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化身,雷霆是你呼吸的身威雷雨是你血液的飞腾。”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奇思异想,若夜空中繁星点点,透视着生命童稚的天真;若春风话语,洒下青春生命的甘露。这种青春期话语特征成为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折射是一个时代的生命特征。这令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神话的姿肆与迷离,想到楚骚的澎湃与浩荡,想到盛唐气象之下李太白的奔放与飞动。

冯光廉所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称《女神》在诗歌体式上超越了胡适,“而进入了诗歌精神的自由表达,也就是进入了诗歌体式的自由创造”,我以为是正确的。正如上文所述,此后新诗的基本体式皆可以从《女神》中找来滥觞。由于《女神》的自由创造,从而使得《女神》至少实现了新诗诗体的几个突破:郭氏准确地把握了诗的情感的本质,超越了直白为诗,使诗一举获得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从而赋予诗以深蕴的生命强力和个性焕发的理想色彩;《女神》之奇思异想纵横万里,极大开拓了诗的艺术领域,使新诗在艺术经营能力上走到新的高度;郭氏强调诗的“内在韵律”,诗是“裸体美人”,从内在情绪出发形成诗体,体现了新诗体式发展之内在要求,实现了白话新诗诗情与诗体的自然融合,为新诗的创作提供了基本范式,从而成为新诗的奠基者。

《女神》以其断裂式的绝叫撕裂了文学史,并以其浪漫主义恢弘澎湃之势开一代诗风。可是我们回顾新诗流派衍进史,正如前所论,郭氏之浪漫主义很快如明日黄花,后继无人。创造社后起的诗人都走上了浪漫加颓伤的象征主义道路,太阳社的革命诗人们则更趋向写实,即使郭氏本人后来的创作也自觉地摆脱《女神》而纷纷贴上口号式标签。五四话语中心就是一个“人”字,浪漫主义成了一个时代的适得其时的话语表达方式,当这个“人”受到民族生存等外在压力时,“人”便开始退场,“革命”成了文学史上唯一的中心话语。随着救亡的战火烽起,《女神》所代表的浪漫主义就象中国诗史上的一次庄严灿烂的日出,横空出世,光辉灿烂,但很快便湮没于时代的烟云中了。直至20世纪末叶,北岛、海子们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重现郭氏之端倪,但随着北岛的出走、海子的早夭,似昙花之一现,浪漫主义很快陷于后现代主义的泥淖中了。

青春期范文篇6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青春期范文篇7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措施

青春期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长过程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一个发展阶段。虽然导致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其中总共包括四个大的分类:神经发育带来的认知、心理变化;环境适应过程中的经验、知识的滞后;人际交往随着身心的变化而增加的复杂度以及随着年龄成长、学业的逐步深入而带来的学习、考试压力。学生在青春期过渡时,采用的处理方式和心理状态,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紧这一时期的心理问题教育管理,对现代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身心发育带来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的学生不论是在心理还是身体方面都准备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体格、器官、性征、运动能力均朝着成人的方向靠近,其认知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明显的变化,但依然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过程中。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行为、思维、习惯都还是拥有十分明显的青少年特点,但是随着身体的发育,也表现出对成人生活的向往,比如成人的独立、自主,从思想上尝试摆脱家长和教师的控制,脱离儿童行为的模式,来展示自己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由于青春期学生的知识、经济条件等原因,这部分学生的时间、行为、生活依然无法脱离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导致学生的内心一直处于儿童思想和成人意识的矛盾冲突状态中。比如八年级的学生很在乎自己的外在形象,对衣着、外貌和个人形象有着很强的敏感性;对于父母对自身隐私、行为的干涉十分在意。在这一阶段极易产生学生不服管教的逆反心理,对早恋、非主流等过分强调自我的不良文化会产生兴趣。

(二)适应环境带来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处于小升初、初升高的阶段,身体的发育导致学生的生活环境、习惯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学生的外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导致学生在进入初中的过程中,对初中学习生涯会产生相当多的陌生感,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茫然和无所适从的学习、生活状态,最后产生恐学厌学情绪。而另一方面,生理、心理、认识方式的变化使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别,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抑郁、自卑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同时在青春期独立意识萌发的影响下,学生从心理上较难采取主动求助的方式来获得外部帮助,进一步加重了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导致的心理问题。

(三)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

随着学生生理心理条件的逐渐成熟,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有效发展,但是青春期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很明显的青少年幼稚、片面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行为、问题处理方法明显落后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速度。青春期的学生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视,尤其是在同龄、异性方面,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独特,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非常的意义。希望他人能用对待成人的态度对自己,又希望他人用更加关注、呵护的方式尊重自己,这就导致其行为和处理方式充满着不同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是现实生活和自己心理成熟方面产生的一种差距化,从实际的表现中来看叛逆、情绪化都是因为内心矛盾所带来的相关问题。这些矛盾会导致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出现思维和认知模式的撕裂。比如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会因为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而受到挑战,而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会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扩大,而在渴望认同和平等对待的心理需求下,班级中的拉帮结派的现象会变得十分明显。这种关系的不断演变,最后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占据上风,一部分学生会被冷落。而被冷落的一方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心理疏导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心理后果。在面对家庭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学生在渴望被家长用成人的方式平等地来进行对待的心理需求以及逐步完善的世界观影响下,一部分教条式或大家长式的家长不允许自己在子女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学生对家长现有的管理方式的不满,并与父母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不必要的争吵和矛盾,进而出现离家出走等青春期现象。

(四)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学生面临着小升初和初升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首次面临系统性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学习成果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造成重要的影响。同时,青春期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学习内容、学习难度的阶梯性增加,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一方面,青春期学生渴望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能够在家长教师的帮助下展开有效的学习;另一方面,青春期学生自主意识的萌发,导致学生的求助思想很难落实到行动过程中,也造成了学生渴望成功但又羞于求助的矛盾状态。此外青春期的学生缺少有效化解压力的方法,其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的不足,会导致青春期学生极易出现心理失调,面对学业中的困难和问题而产生退缩、焦虑、畏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在这一时期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理想、课堂听不懂、学习负担过大等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和厌恶情绪,导致厌学、逃学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产生。

二、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措施

(一)心理健康专项课程的展开

心理健康专项课程的展开,有助于对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引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自主或者通过求助的方式,来解决在生活、学习、社交等各个方面所遇到的问题。首先,应该通过将心理健康课程常态化,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容进行学科、管理中的渗透和融合,帮助学生增加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全人格和丰富处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进行相关的提前介入,在出现问题之前通过学校老师的心理疏导进行“预防针”式的管理,让学生能够理解目前自己出现某种现状的原因和如何规避相关矛盾的办法。当前不乏有些教师在自己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情况下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的辅导并不能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反而会让老师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学生,从而让其不能及时地从自己的坏情绪当中解脱出来。其次,需要发挥心理健康课程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心理健康专项课程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课程,而不是临时突发的专题讲座,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认识,使其正确处理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确保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效果。此外,还需要展开“诱导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准确的自我认知并做出有效的处理。

(二)加强课外辅导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课外辅导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需求,通过针对性的辅导来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需要采用单独的辅导方式,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出现的细微变化,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尤其是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在户外散步聊天等方式,营造一个私密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与老师开展对话。老师则通过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来帮助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采用集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生活状态进行了解和指导,并通过团体的方式运用集体中的正能量,来帮助学生有效度过青春期。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心理讲座、压力疏解、教学讲座等课外辅导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集体的情绪疏导和减压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互助环境,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导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和集体环境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产生良好的班级归属感。并通过集体的课外辅导,来帮助学生建立真诚、互助的人际关系,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来达到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目的。

(三)建立“教师—家长—心理教师”的多元沟通平台

青春期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多种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教师”的多元沟通平台,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做好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支持。首先,学校需要通过开展“家长—学校”以及家庭访问的形式,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和沟通,合力展开对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建设与支持。其次,心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问题,来建立明确有效的调节、干预计划,并与教师家长展开积极的沟通和共享,并从学校和家庭等多个角度入手,针对性地展开干预和指导。此外,还需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引导不同的学生家长进行经验的总结和互助,并与教师共同展开家庭学校的教育探索,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同步展开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和支持。心理教师需要在专业、明确的指导下,帮助家长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在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全方位帮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得到准确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四)建立“同学—朋辈”互助机制

青春期的学生在处理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倾向于采取自我解决的方式,但也有很多学生愿意接受来自同学和朋辈的支持帮助。在面对青春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压力、迷茫常常拥有一定的共同点。同学同辈之间的互相帮助,可以基于学生的亲身体会,采取更加有效的排解和处理方式。一方面,“同学—朋辈”互助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因为沟通不畅通而导致的心理需求矛盾;另一方面,“同学—朋辈”互助机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交环境,在同学之间解决各种困惑、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社交积极性,并降低学生的求助门槛,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首先,需要组织心理活动小组,由具备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担当辅导人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对辅导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来增强辅导人员的互助能力。其次,需要引导心理活动小组,展开多种方式的“同学—朋辈”互助,例如搜集学生感兴趣、具有共同话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通过心理教师的指导,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减轻心理教师负担的同时使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并激发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此外,心理小组需要对有心理健康需求的同学,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团体辅导,并通过心理委员对班级中的普遍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同学建立与心理教师之间的桥梁通过谈话等形式,进行互助与自助,从而有效解决同学之间存在的普遍问题。

(五)建立生理、心理问题预警数据库

青春期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现象比较普遍,也是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在校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建立生理、心理问题的预警数据库,关注各类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并对面临环境改变的新生、毕业生以及特殊家庭,如有精神病史、单亲、经济条件不佳等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的高危学生提供精准的数据服务。一方面,针对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档案库,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跟踪记录。在发现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同时,展开积极的干预和引导,比如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情况、经济情况和性格特点等各方面内容,使其能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问题干涉提供数据支持,并根据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的调查和回访。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个心理生理问题的观测点,对高危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管理,并全面记录其心理问题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通过动态分析来制订针对性的干预、管理计划。

(六)建立专业化的校园心理咨询机制

现代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机制,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等方式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是相对而言依然欠缺专业性。在为学生提供安全倾诉空间的同时,心理教师应当注重心理咨询机制的专业化,确保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专业化干预。首先,心理教师应当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学生建立共情、信任的沟通基础,引导学生有效传达自身的心理需求以及发展意见,从而为教师的介入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需要对特殊的个案展开专业化的心理治疗,通过恰当的提问和治疗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并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此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状态,在学校开展积极的团队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团队心理辅导活动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使学生能够主动使用心理咨询机制与心理教师展开深入的交流沟通,从而得到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帮助。

三、结语

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学校、家庭都应重视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下,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和处理,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下,顺利过渡青春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人格。

参考文献:

[1]陈艳,刘岩,谢凯等.中职院校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J].职业与健康,2019,35(10):1422-1425.

[2]孙柯,姚海雷,刘艳花.青春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制度措施[J].学苑教育,2016,(03):8.

[3]谢春香,罗维,张武等.学生青春期教育问题的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2018:4.

青春期范文篇8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思政教育;感恩教育;结合途径

对于青春期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基本思路在于增强同学们的感恩意识,指引青春期学生运用感恩的心态来看待周边事物,在此前提下塑造优良的道德品格[1]。近些年来,感恩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日益呈现紧密结合的趋向,并且感恩教育也在逐步受到较多师生的关注。学校如果能做到运用有效措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则可以体现最佳的感恩教育效果,避免中学思政教育脱离同学们的真实生活实际。并且,学校针对目前开展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尝试多样化的感恩教育思路,创建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2]。

一、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青春期学生的特征。青春期学生本身处于特殊的成长期,其身心并未能真正达到成熟。因此在青春期阶段,多数学生都会表现为敏感心态,渴求来源于外界的认同,并且希望自身能够融入群体。但是与此同时,青春期学生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叛逆心理状态,追求新颖的事物,对于师长教导经常予以忽视。由此可见,学校以及家庭针对青春期学生应当施以有效的引导,从而保证青春期学生都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认识,获得快乐与健康的成长。(二)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宗旨目标在于引导青春期学生树立最基本的感恩意识,懂得感激他人并且感恩社会,进而塑造青春期学生的优良品格。对于感恩教育应当包含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运用感恩教育的途径来提升青春期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确保思政教育能够体现较好的成效性[3]。因此从本质上讲,感恩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根本目标都在于引导青春期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水准。近些年来,感恩教育正在逐步呈现深入的状态。与此同时,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也逐渐实现了全面的融合。然而从总体角度来讲,学校思政教育截止目前并未能真正涵盖感恩教育的内涵,以至于很多师生对于感恩教育表现为忽视的心理状态。探析此种现状的根源,主要在于教师以及学校长期忽视感恩教育,无法做到将感恩教育渗透在青春期学生的真实生活中[4]。因此为了加以转变,学校目前亟待引进全新的感恩教育模式,运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举措来转变青春期学生的认识,培育青春期学生应有的感恩心态。

二、学校目前开展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感恩教育的现状。首先是青春期学生表现为淡薄的感恩意识。学生如果欠缺最基本的感恩意识,则会导致青春期学生呈现冷漠、极端以及自私的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培育。然而从现状来看,很多学生由于来自独生子女的优越家庭氛围,并且欠缺长期性的感恩教育,因此无法做到运用感恩心态来对待他人。在感恩意识淡薄的状态下,某些青春期的学生将会频繁与其他同学产生冲突,无法做到谦让他人,或者呈现抱怨、自闭以及冷漠的不良性格倾向。经过对青春期学生的调查,目前仍有超出40%的青春期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或者五年制前三年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感恩的内涵,而20%左右的学生则认为父母以及师长对于自身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只有等到自己成年以后才去考虑予以回报。其次是教师与学校未能做到全面关注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必须能够融入青春期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否则将会失去感恩教育的价值。但是实际上,多数师生目前仍然局限于关注同学们的课业成绩,因此忽视了最根本的学生德育实践。并且在现阶段的德育领域内,感恩教育也经常受到师生的忽视,导致学生缺失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5]。再次是感恩教育与学校思政教育欠缺较好的衔接性。在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实践中,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未能达到较好的衔接程度,而是呈现脱节的状态。具体在思政教育课上,教师往往局限于讲授思政课程的基础原理,未能做到有效引导学生体悟感恩美德的本质。此外,很多学校也未能做到将感恩教育贯穿在同学们的课余实践中,导致形式化的感恩教育现状[6]。(二)思政教育的现状。首先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需要完善。从现状来看,很多青春期的学生并未能拥有优良的日常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学生在面对沉重的日常学习负担时,其自身经常表现为困惑与迷茫,因此学校亟待给予学生必要的思想引导,以便于化解同学们目前面对的情感负担与心理压力,保证同学们的健康成长。然而实际上,某些思政教育负责人员尚未具备必要的意识,无法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引,因此客观上阻碍了思政教育价值的充分实现。其次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对于新颖内容与形式的运用。目前仍有很多青春期学生厌倦思政教育,未能认识到思政教育具备的重要教育价值。探析以上现状的根源,应当在于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有趣的思政教育氛围,因此觉得思想政治课的日常教学十分乏味。为了在根源上实现有效转变,那么作为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针对思政教育原有的课堂模式应当尝试增添更多的有趣内容,确保将塑造真善美的品格作为德育的着眼点。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表现出强烈的课堂参与热情,避免陷入僵化的思政教育氛围。第三是对青春期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重视不够。学校的日常教学不仅应当包含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当包含实践层面的重要教学内容,以及塑造学生品格的德育教育。这是由于,学校教学的基本宗旨就在于青春期学生自身实践素养的提升,从而保证同学们都能做到顺利应对自身未来学习与就业。具体针对德育领域来讲,思政教育必须根植于提升道德素质的视角,反之则会失去实践价值。但是面对激烈的应试竞争,很多教育者以及学生都倾向于关注各个学科成绩,因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三、探析结合思政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的途径

从本质上来讲,学校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基本内涵以及基本目标的吻合性,因此学校必须运用正确方式来结合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最终确保达到培育青春期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目标[7]。具体在目前推行的感恩教育实践中,关键思路应当体现在增强同学们的感恩意识,并且倡导青春期的学生将感恩美德落实于日常生活。在此前提下,目前关于结合思政教育以及感恩教育应当关注如下的途径:(一)帮助青春期学生确立感恩的意识。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必须经过逐步的教育渗透才能得以形成。因此对于青春期学生的特殊群体来讲,培育感恩意识就是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教师应当耐心帮助青春期学生逐步确立感恩意识。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同学们呈现感恩教育的相关实例,然后要求同学们对于以上实例进行详细探讨,进而创造感恩氛围浓厚的思政教育课堂。在课余生活中,青春期学生也要善于进行观察,懂得回报他人,逐步形成优良的感恩品格。并且,教师对于感恩教育还要将其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是否能够拥有强烈的感恩意识,其直接决定着同学们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因此在日常学习以及班级生活中,教师应当引导青春期学生运用感恩的视角来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摒弃冷漠与自私的情绪。经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与教育,青春期学生将会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恩教育,而不再将他人付出视作理所当然的。在目前的现状下,教师可以与全班同学共同构建微信群,以便于师生可以随时进行便捷的沟通,确保达到师生情感距离明显拉近的效果,创建更为融洽的德育教学氛围。教师针对多媒体的全新技术手段应当将其引进目前的思政工作领域,可以借助于微课形式或者其他新颖的方式来体现最佳的思政教育创新效果,确保同学们都能感受到生动的全新课堂氛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局限于简单的说教形式,而是必须融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因此,学校针对该领域的信息科技资源应当能够达到有效利用的程度,确保紧密融合塑造新型人才以及培育正确思想的两项基本教育举措。(二)紧密结合感恩教育与思政课堂。青春期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理念,因此该阶段应当是培育学生感恩心态的最佳阶段。具体在目前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运用灵活的方式来融入感恩教育,确保学生都能感受到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进而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并且,教师还应当善于借助多媒体来呈现日常生活中的感恩教育实例,运用情感感化的方式来激发青春期学生的共鸣,体现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例如对于谦让他人的思政教育内容,在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回忆自身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的同学之间帮助与关爱,并且深切体会谦让他人对于创建班级友爱氛围的必要性[8]。在此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自觉摒弃自私的心态,懂得运用彼此谦让的方式与其他同学愉快相处。学生如果能体会到感恩教育蕴含于日常生活中,则会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确保学生能够认同感恩教育。(三)倡导青春期学生将感恩心理运用于生活实际。感恩教育必须结合于同学们的生活实践,反之将会表现为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倾向。对于现阶段开展的中学感恩教育如果要体现最大化的教育实效,那么需要运用灵活的方式来创建生活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学生在班级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应当运用感恩眼光来对待身边他人,逐步树立感恩品格。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逐步做到充满感恩的心态,在此前提下达到塑造优良道德品格的目标。例如在课余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敬老院,引导同学们亲身体会关爱老人以及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感受,进而分享孝顺老人的体会与心得。学生在与老人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时,应当能够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并且自觉融入感恩氛围中。通过运用趣味性的实践方式,学生对于回报老人以及孝顺老人的思政教育内涵将会达到透彻的理解,并且尝试将感恩老人与关爱老人的良好感恩品格运用于自身实践。再如对于感恩父母的课程内容在进行讲解之前,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做一件回报父母的日常生活小事,其中包含亲自为父母烹饪饭菜、为父母洗脚、捶背或者分担家务等。上述事件虽然十分微小,但却能够折射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学生在拥有上述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应当能够透彻体会到感恩父母蕴含的重大意义,体会父母在平日生活中的辛勤付出,从而形成了感恩父母的良好道德意识。

四、结束语

青春期范文篇9

关键词:早恋青春期心理教育

一、学生实例

楠是一个总让笔者牵挂担心的女孩。了解她始于一篇周记,文中写道:“我的字典里没有“妈妈”这个词,爸爸也决不允许提到它。小时候嚷着要妈妈得到的是两耳光。父亲说我还在襁褓中,妈妈就弃家而去了。”这样的家庭让楠的性情变得忧郁、偏执,易产生敌对情绪,进入初中不久她就遇到了人生的情感暗礁。他喜欢一个叫毅的男孩子,笔者了解到毅是一个早已离开学校的小混混,楠与他到过东山,玩过成都,进过网吧,她刚坠入“情网”,转瞬又饱尝“失恋”的痛苦。周记中字里行间透出的悲戚与迷惘令笔者忧心忡忡,笔者该如何帮助学生走出这心灵的误区呢?

一篇作文触动了笔者。学生在题为《青苹果红苹果》的作文中说到早恋就像是青苹果,涩涩的,它会给人带来痛苦,成熟的感情就像红苹果,丰收的季节才能采摘。笔者很喜欢这样的比喻,而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难能可贵。以前关于早恋,老师和学生都很避讳。其实笔者们既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任其发展,又不能把它当作是道德品质的败坏而采取过激的手段。否则会因教育方法的不当而让事端恶化。笔者认为早恋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初中三年正处于人生的春季,青春期的开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生理与心理变化都异常显著,孩子们往往会对自身的变化困惑不解,对外在的环境产生各种疑问,形成较重的心理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受电视、电影、书刊,尤其是网络等因素的影响,男女生之间易产生爱慕之心,这个时候接触到自认为比较理想的异性,就可能产生早恋。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心理疏导,他们很可能把握不好交往的分寸或酿成永远的遗憾,或因此产生恐慌、焦虑等不良心理,有的甚至还会因争风吃醋而大打出手,令人可气可笑又担忧。对于父母、老师,因代沟的形成,逆反心理的驱使,他们拒绝交流,更愿意与同龄人摆谈。但在同龄人中往往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就会因迷惘困惑而导致行为失常。

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缺少母亲的关爱与教育,父亲因母亲的离异而常常迁怒于她,常年不归家,给她的总是粗暴的态度与冷漠。只有奶奶爱护她,但残缺的家庭教育不是奶奶一个人能补偿的。她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有谁知道呢?她面临困惑时有谁来帮助呢?

二、学生心理疏导的尝试

2.1自然渗透,正视问题,不回避

稍微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班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如上课时个别学生常会莫名其妙的笑起来,一提到某些敏感的字眼就会发出怪声。笔者明白这是青春期特有的问题。利用班队会等笔者给同学们分析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早恋的危害。我们过去的青春期教育遮遮掩掩,反而将其搞得非常神秘,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导致的结果就是掩盖不住好奇,不留神就会偷吃禁果。面临种种诱惑的时候中学生是没有力量把握住自己的。因此在学校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班主任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科中的自然渗透,随机应变地进行青春期的教育,建立以信任和严肃为基础的道德风气,抵制世俗的嘲笑,不回避,不掩饰,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的。

2.2倾听心声,正确引导,不激化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笔者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倾听学生的心声。周记成了笔者与学生交流的最好方式。无论工作多忙,笔者都非常珍惜一周一次的批阅机会,尽可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出于尊重与信任,笔者注意了保密,降温低调处理,这样让学生畅所欲言,让老师便于发现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早恋老师不能谈虎色变,不能采取过激的手段,如为了防患于未然而杜绝男女生的正常交往,这将违背了孩子的天性,激化他们的逆反情绪,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发展健康的异性交往关系,把握好交往的分寸。笔者让女孩子明白自尊自爱的道理,谨慎自己,尽可能的不要单独与异性相处,学会控制。不能走进女孩容易吃亏的时间和地点,不要轻易接受男孩的给予,言行不要含有轻薄挑逗的成分,要学会保护自己,尊重自己等等。公务员之家

2.3转化情感,以人为本,不粗暴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如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有时辩论能让问题明朗化。班里组织讨论过:男女生之间存在真正的友情吗?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这问题都很迷茫,有的又过于偏激。学生们并不能正确区分友情和爱情,有的学生经常学着电影电视上爱呀情呀,死去活来的,实际上他并不懂什么是爱情。爱情是一种崇高纯洁的情感,它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而友情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男女生交往的时候要把握好友谊和爱情这个不同的关系,并表现出相应的态度和行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影响双方的心理健康。中学生的早恋大多都是混淆了这两种情感,把对异性的好感误作爱情,既不考虑为什么要恋爱,也不考虑恋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选择的对象也无明确的标准,几乎遇到谁都可以谈,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非专一性。早读课上发现一位学生写的情书:笔者给你写了这么多的信,你都拒绝了,笔者给王芳写第一封信,她就同意了,可是笔者还是爱你呀。真令人啼笑皆非。笔者觉得处理此事不能嘲笑或简单粗暴的批评,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引导他们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使他们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青春期范文篇10

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现象,始终伴随着每一个人,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幸福和人格的完整。它既能给人以欢乐,也能给人以痛苦。它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崇高的境界,也可以诱人误入歧途与深潭。

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正是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的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以及性的生理需求与性的社会规范的冲突之间就构成了青少年男女心理卫生中的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好,他们的学习成绩就提高,工作就顺利,思想就进步,生活就幸福;否则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性”问题一直是个十分敏感和忌讳的问题,可谓“谈性色变”,性的不适应问题也表现得比较复杂、隐蔽,它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持久。因而,现在我们学习与研究这一问题,也就显得更为急迫和重要。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打破“性”这个禁区,承认性生理、性心理学都是科学,尤其是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用科学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展,引导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为此,我们必须要走出性的愚昧,打破性的怪圈,对青少年全面进行性教育,达到性健康。把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达到全国人民自身健康、家庭健康和社会健康。

一、金色年华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对人生充满美好幻想和有强烈的竞争精神和创造力的上升时期,因此被称做“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也是身心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青春期的到来,标志着性成熟的开始。但是这个时期也会令人烦恼。由于青少年缺乏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他们在升学、就业或爱情等一系列问题面前,容易产生焦虑、困惑不安。所以这个阶段是人生成长发展中的一个十分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在心理学上我们就把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和明显特征的、在生理心理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叫做青春期。

青春期来临的年龄,男女之间有些差别,女性比男性一般要早1-2年。不同的人也由于性的成熟和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条件的不同,青春期来临的具体年龄也有差别。结合中国的情况,一般认为,女性青春期来临大约在12至14岁,男性大约在13至15岁左右。性发育成熟期大约在18岁左右完成。有的学者认为,青春期应从12岁至25岁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青春期来临的年龄已有提前的趋势。

青春期的到来,就是性成熟的开始。这时,机体内分泌腺加强了活动,由脑垂体产生的促性腺素打开了性腺活动的大门,使得沉静的生殖器官蓬勃地发育起来,引起了青少年男女身心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第二性征(也称副性征)的发育导致男女两性形态上不同的性别特征,性器官的变化及其性功能的逐渐成熟。心理学家霍尔称青春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他指出,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以前相比不大相同,而发展的趋势是跳跃式的,即忽高忽低,因此,他将青春期又称为“危险时期”。

二、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阶段

一个人的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基础,其性生理的发育必然带来性意识的发展。就青春期而言,一般认为,从性意识的萌芽到爱情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异性疏远期。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时的男女孩之间毫无拘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进入小学高年级和初一之后,情况出现了明显变化。先是女同学进入生长高峰,她们的身体常常迅速超过男同学。不少明明是同龄的男生倒矮小得像个小弟弟。男生对女生的这个“女大十八变”开始有些惊奇、尴尬,在他们的羡慕中又带有点无可奈何。所以男生对女生的疏远往往交织着自尊与自卑。而女同学们却是无忧无虑的,可能一点也没有体会到男同学的难堪。两年后男同学进入了生长高峰,像雨后春笋,两跳三窜就长成了高高的小伙子,这时又该女生们仰头吃惊了。而且还会发现男同学变得有点“那样”。这时当男女生各自单独在一起活动时,他(她)们就有说有笑,又打又闹,但是当男女生个别接触时,就又像换了一个人,不知是真腼腆假斯文,还是假冷淡真紧张,出现了一种“相见不相识”的陌生感。这就是异性疏远期的特殊表现。

这种“疏远”,原因十分微妙。其具体表现有各自对自身发育巨变一时难以承受,有男生起初的自卑心理,有女生的戒备心理,还有某些个体发育早晚及生理缺陷等等现象造成的异性间人际交往的障碍。异性疏远是个暂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随着青春期对自身和异性生理心理的理解和适应,他(她)们之间的交往障碍会逐渐消除。

(二)异性接近期。初中二年级以后,男女同学的少年时代就结束了,开始踏上了青年初期的历程。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她)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一个男女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之间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愿意一起去春游或参加文体活动,如果光是同性在一起活动,就不来情绪;有男有女,才会情绪倍增,劲头十足。

在初中高年级,男女同学只是开始彼此产生好感。到了高中阶段,他(她)们都想努力克服交往中的不安和羞涩,进一步试探着主动接近对方。但是由于情感比较隐蔽,很少能够达到相互向情感的深入交流,这个时期的异性交往一般还比较广泛,甚至无确定目的,被接近的对象也容易变换。因为此时的青年处于幼稚期,男女间的相互吸引与好感多数还属于异性间朦胧感情的自然表露。他(她)们对两性关系仍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还分不清好感与初恋的区别,因此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困惑与苦恼。这时他(她)们的感情强烈而易失控,接近广泛而不专一,这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家长和教师对这个时期的青年男女,要教育引导他(她)们集中精力学习,正确分辨友谊和爱情,在与异性交往时要做到积极而有分寸,热情而又慎重,避免早恋。

(三)两性恋爱期。恋爱期的显著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异性接触期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但又与异性接触期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三、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般随着性心理的发展,青少年大多数表现出一系列性心理行为,如对性知识的兴趣,对异性的好感,性欲望,性冲动,性幻想和自慰行为等,概括起来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性心理的朦胧性和神秘感。青少年的性心理起初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理急剧变化带来的本能作用,好象鬼使神差似的对异性发生兴趣、好感与爱慕,但是这种的萌动,似乎披着一层朦胧的轻纱,其中不少男女青年并不了解多少有关性的知识,只是对性有较浓厚的神秘感。这时他(她)们对异性的兴趣、好感和爱慕,主要由于异性的吸引,正是在此基础上,在朦胧纷乱的心理变化中,性意识会逐渐强烈和成熟起来。

(二)性意识的强烈性和表现上的文饰性。青春期心理上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闭锁性和强烈的求理解性,这也导致了他们性心理外显方式的文饰性。一方面他们十分重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与评价,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得拘谨、羞涩和冷淡;他们内心对某异性很感兴趣,但表面上却又有意无意地表现得好像无动于衷,不屑一顾,或作出回避的样子;他们有时表现得十分讨厌那种男女亲昵的动作,但有时实际上又很希望自己能体验体验……。这些矛盾心理的表现,使他(她)们往往产生种种冲突与苦恼。

(三)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但由于这时不少青年的心理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加上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弱,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动荡不安。

现实生活丰富多采,五花八门的性信息,不良的影视镜头,黄色的淫秽书刊,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想影响,极易使个别青年的性意识受到错误的强化而沉醉于谈情说爱之中,甚至发生性过失,性犯罪。与此相反,另一部分青年由于性的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升华而导致过分的压抑,有少数人还可能以扭曲的方式、变态行为表现出来,如“厕所文学”、同性恋、窥视或恋物等。

(四)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青春期的性心理由于不同的性别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对异性感情的流露上,男性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热烈,女性表现得含蓄和深沉;在内心体验上,男性更多的是新奇、喜悦和神秘,女性则常常是惊慌、羞涩和不知所措;在表达方式上,男性一般较主动,女性往往采取暗示的方式。

四、青春期性心理卫生问题及其调适

在青春期性发育过程中,青年男女产生的性心理卫生问题比较多,它们虽大多数属于调节问题,但由于带有隐蔽性,又由于社会的忽视与个体的掩视而不易被发现,如果严重发展下去,就会发展成各种性心理障碍和疾病,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造成不良后果。下面就青春期几种常见的性心理卫生问题及如何调适举例说明。

(一)性认知的偏差与性冲动的困扰。据调查,不少青少年对“性”持有不正确的认识,有的视它为下流、肮脏、见不得人,难以启齿、无所适从,以致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羞愧、自责、苦恼和困惑并产生厌恶与恐惧心理等等。其实性冲动是男女青年生理心理的正常反应,是在性激素的作用和外界有关刺激下产生的,并不是不纯洁、不道德或可耻的行为。产生上述不正确的看法的青年如不及时醒悟会造成心理障碍。所以对性的冲动要靠性道德来约束自己,采取可行的方法调适。如,当产生性冲动时用内心压抑的方法予以排解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适度的压抑是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性心理健康的反映。然而严重的压抑感则有害身心健康。另外还可用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能为社会接受的欲望或方式来取代性欲,如用绘画、音乐、体育活动、从事劳动,或男女友谊交往等,使性能量得以转移、性情感得以平衡。这种方法即是升华。

(二)性焦虑。一般认为,青年男女性心理的矛盾、冲突和各种性适应不良等都可能引起性焦虑。这种性焦虑主要是指对自己形体的焦虑,对自己性角色的焦虑以及对自己性功能的焦虑。

一个人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到青春期往往会出现对自己形体的不安。男青年都希望自己长得魁梧高大,女青年都希望自己生长得苗条漂亮。如果有的男青年觉得自己矮小、瘦弱,就感到自卑;而有的女青年觉得自己过胖,长相平平,也会感到苦恼。有的男青年对生殖器的发育状况,女青年对乳房的大小都十分敏感,并为此心事重重。还有的男女青年甚至对自己皮肤的黑白、脸上的“青春痘”等等烦恼不安。

此外,也有的青年为自己的心理行为是否与性角色相吻合而忧虑。有的男青年感到自己缺乏男子汉的气质;一些女青年觉得自己不够温柔、不够细心。于是有些青年便产生了“过度补偿”的念头,比如有的男青年为了使自己更象个男子汉,故作深沉,或表现出大胆、粗鲁行为,甚至打架与冒险等等。

以上几种性焦虑对青春期男女青年的性心理发展影响很大,而且常常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以及整个精神状态。调适的方法是,一般通过性教育和性咨询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接受自己的现实,不要怨天尤人,要扬长避短,对自身的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疑惑,应及时寻找心理医生咨询与帮助,不可独自敏感多疑,自寻烦恼。

(三)遗精和痛经。调查发现有一部分男青年对遗精有不正确的认知和心理反应,他们在每当出现遗精现象时,就感到不安、苦恼、困惑、羞愧和恐惧。其实,遗精是男性青年性成熟的表现和未婚男青年的正常心理现象。因为男性进入青春期后,睾丸就开始造出精子,到18-20岁左右达到高峰,“精满则自溢”。

有些人由于某种错误认识,往往引起不良的心态而影响其情绪和健康,甚至产生严重后果,现实中曾有青少年因恐惧遗精而切断阴茎或轻生的。

因此,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遗精现象,顺其自然。一旦发现遗精,要及时清洗,保持卫生。多参加文体活动,使生活丰富多采,但不要看色情书刊、录像,减少性刺激。如发现遗精过于频繁,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对症治疗。

月经对于青春期性成熟的女性来说,是一种周期性的正常的生理反应。一般来说,少女在月经期间,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盆腔充血、激素分泌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有些女性可能有轻微的下腹及腰骶部沉坠感、腰酸、轻度腹泻或便秘等;有的还有易疲劳、烦躁、情绪不稳、头晕、乳房肿胀等感觉。但一般不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有些女性有痛经反应。痛经在生理上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功能性痛经,另一种是器质性痛经。这后一类可能是患有盆腔炎、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移位所引起等。

痛经的原因还有的是心理因素。一般来说,女性月经期间,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如爱发脾气、容易冲动、忧郁和心烦意乱等。上述情绪与内分泌活动有密切关系。当情绪干扰了内分泌系统的生理机制的平衡时,就会出现痛经反应。特别是初来月经的少女,由于无知和情绪上不能自控,可能会经常出现“经前紧张症”,再加上生殖系统尚未成熟而带来的胀痛和不适感,于是形成一种消极心理定势,认为来月经就是疼痛的,所以当月经来时,真好像疼痛明显地加剧了。

对于有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应当及早求助医生,对于偏重于心理因素造成的痛经,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一是学习经期卫生知识,了解自己经期规律和特征,打消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二是要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月经期可有意回避一些矛盾,以减少刺激,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能控制自己,或是去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或从事一些令人高兴的活动;三是注意多吃些豆类、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这样不仅可缓解痛经,对身体也有好处;四是必要时可使用些药物,如“痛经栓剂”等。

五、促进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

加强青春期的性教育,是促进男女青年性心理卫生的重要途径,由于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心身统一体对外作用的,所以对性的适应也是整个人格的适应。青年一代性适应、性心理的健康状况是否良好,不仅关系到广大青年性心理的塑造和奠定健康的性心理的基础,而且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问题。

(一)加强性教育。在我国长期以来,性教育是一个禁区,经常出现“谈性色变”的局面。其实,“食色性也”,人的性欲是一种自然属性,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性教育不只是性的教育,而且是人的教育,文明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认为目前我们对性健康的宣传与教育,可能是标志着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最后一块封闭领地的开放”。

性教育对处于青春期的广大男女青年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性教育,可以使他们懂得一些性的知识,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一些性生理心理现象,对性欲冲动保持理智的态度,使他们学会保护自己,调节自己,爱护自己,发展和完善自己,更好地防止在成长发育期间产生性生理疾病和性心理障碍。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恋爱婚姻和终生幸福,也是至关重要的。从社会的角度看,性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性道德,防止性罪错、建设性文明也有普遍意义。

在我国一般把青少年的性教育又称作青春期教育,教育的内容概括地讲大体有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具体包括德、智、体、美几个方面。

1.性德育教育。主要指培养青少年以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标准的处理关于自身性的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怎样结交异性朋友,怎样看待选择恋人,怎样搞好夫妻、家庭关系,预防性罪错问题等等。

2.性智育教育。主要指传授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行为、性生殖以及性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性体育教育。就是使青少年懂得如何通过身体的健美锻炼获得健美的体型发育和性发育。

4.性美育教育。重点是让青少年了解如何塑造自己美的性别特征,其中应包括体型美、容貌美、肤色美、服装美、仪表以及气质、性格美等等。

(二)坚持异性间的文明交往。人是社会的人,要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异性交往。如果异性之间的交往不慎,也会带来不必要的苦恼与麻烦,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女青年,更是这样。一般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坚持自然、大方、文明的交往方式。从青春期男女青年自身来说,正值钟情怀春的初期,男女交往时应心地坦白、自然大方。当对某个异性产生好感时,要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战胜情感的冲动。男女交往时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把握情感的分寸,讲究仪表谈吐,做到文明礼貌,既要热情大方,又不可轻浮放荡;还要注意交往双方那种“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自作多情”和“互相猜忌”的事情发生,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具有文明行为和高尚风度的青年人。

(三)减少与消除有害刺激的影响。色情的书刊、影视、图画等,对青年性欲冲动是一种极为强烈的不良刺激,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容易诱使青少年走上性犯罪的歧途。所以一定要教育青少年严格要求自己,抵制各种不良影像书刊的诱惑,确保自己有健康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