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工作思路十篇

时间:2023-03-19 20:32:48

微电影工作思路

微电影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微电影;趋势;教学引导;教学思路

目前国内对微电影的关注度颇高,微电影的创作群体也呈增长趋势,其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各种微电影网站建立,形成微电影的平台,集中了相对优势的微电影资源;诸多的微电影节成立并相继持续举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片电影的评选盛典,亦是专业或非专业创作群体的作品得到认可的有效途径。针对现今微电影发展的热度,在尾随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微电影已然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极有可能持续呈现或强化呈现,未受关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电影平台吸收并成为完善其发展的一个部分。从教学的角度思考,总结微电影现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微电影平台中的前沿脉搏,是训练并指引学生短片创作的优势路径。目前,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特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运作,即微电影和广告的结合形成的以宣传产品或品牌理念为导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创作,即自由群体为主导的不受商业驱动的短片创作,在主题选择和影片风格上较为多样化。这两类都得到了网络传播和电影节评选的双方关注,形成微电影平台上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框架之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得以从微电影创作本身及社会认可两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受众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众多特征都从以上因素中展开。

一、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优势,从自身角度来讲,其更注重对传统电影的优质因素进行吸收。传统电影的制作讲究画面、声音、特技等,因此制作周期较长,视听感受效果较好,适宜在大屏幕放映。微电影的制作改变了以往拍摄电影短片的方式,及时吸收新科技的元素,采取了制作大片的架势,声画效果精良。从某些品牌商拍摄的微电影,如康师傅、诺基亚等,可以看出,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支撑,这类微电影的视听效果良好。即使是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也往往采用高清设备,追求声画效果。随着学习电影制作的人越来越多,对国外相关书籍的翻译增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电影作品的品质得以提升。所以,精良的声画效果是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得以强化的一个特征。第二个趋势可以总结为电影姿态。一方面基于视听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业界对微电影认可的模式。现今流行的较具有权威性的审视方式即通过微电影节的举办评定作品的成绩。以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为例,从结构上看,该项目基本遵循了常规电影节的模式,其各种奖项的设置呈现出电影姿态。所以,业界对微电影的认知,并不局限于短片和学生这样的关键词,而是把微电影当成电影进行的赏评。有的微电影节在奖项设定中增加了“创意奖”“传播奖”“人气奖”等不同于传统电影短片评审的奖项,此类奖项有助于体现出微电影某些方面的特质。不过现今人们对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认知观念会在主观感受上产生不同的倾向,因此在电影短片的荣誉认证中往往不设立此类奖项。但“电影姿态”的这个趋势在微电影发展过程中会有持续呈现,其变化有待于人们对微电影认知观念的转变。这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观影习惯,更是受众对电影短片概念的更迭。过往对电影短片的认知,往往界定在未能够正式走向电影拍摄岗位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习作,以此证明自身拍摄电影的能力,并借助这样的短片作品,敲开电影生涯的大门。所以,过往的大学生创作的短片,尤其在技术设备的限制下而形成的质朴的声画效果,会比较容易得到观看者的谅解和接受。微电影的兴起和繁荣将这种局面逐渐打破,最重要的改变是认知和习惯。微电影的创作已不仅局限在专业人士的范畴,门槛的拓宽使得微电影的创作走向了自娱自乐的媒体环境。也就是说,对于微电影作品的赏析和认可,一方面可以有着权威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创作群体的自我欣赏。而随着平板客户端的普及,微电影的传播路径又增加了一个更显自由的层面。诸多APP如魔力视频,都会设有微电影频道,形成一个类似传统的电视频道的平台,观众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自由点播。这对刺激微电影的平民化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平台里,准入门槛依旧很低,但传播力量却很强大。所以,媒体环境的宽松包容了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也成为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趋势。而微电影节的系统化、常态化将会成为微电影发展的第四个趋势。目前的微电影节很多,各地、各高校以占据半壁江山的姿态纷纷举办微电影节,所以微电影节的权威性荡然无存。但随着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以及主办方是否能坚持在微电影节评比的路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以维持电影节的运作,将会形成部分微电影节的常态化发展,进而系统地、有序地循环,将微电影节提升到一个高度,使之更具有权威性,甚至面向国际。与此相悖论的是微电影究竟能够生存多久的问题。作为时代潮流中的一分子,微电影的兴盛实则和微博等此类新兴事物密不可分。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随着潮流演变而调整自身状态,还要结合电影及电影短片的特质。现今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电影的“微”性究竟如何定义。除去动画微电影、广告微电影这两种因传统收视习惯形成的长度限制,其余类型的微电影创作都会出现30分钟以上的作品,所以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区分度不明显,“微”特征和电影短片交融混杂。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事物的外形和内涵,微电影是该事物的外在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包装存在,而电影短片则是沿袭了传统电影创作技法的实质内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的一面就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之五———回归电影短片的本体,微时代的终结。当人们对各种“微”事物失去兴趣之后,微电影的市场活力悄然下降,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微电影,但微电影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微电影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形成不同于电影短片的独特气质,从而在电影的范畴内稳步扎根,形成独特的风格,进而延续生存。鉴于和电影短片的密切关系,微电影作品中剧情片占据了主导优势。以宣传某产品为主的微电影、或以动画形式表现的微电影等,都倾向于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唤起受众对作品的情感认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节在作品类型的引导上,并没完全照搬传统电影短片的评审模式,对作品类型加以强调。所以,纪录片和实验片在微电影创作中较不受关注,尤以实验片最为突出。实验片的创作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对电影的学习和认知达到较深的程度。但是,实验片对电影风格的开发,对固有形态的突破是有先锋作用的。而微电影的传播平台实际上给实验片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互联网的掩护使得实验性的微电影能够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甚至可以有大胆的尝试。以实验片为主导的、在电影风格、形式、题材等多方面产生突破性发展的微电影极有可能成为微电影的独特气质,进而逐渐形成微电影不同于电影短片的发展空间,形成微电影发展的第六个趋势。

二、趋势引导下的学生创作

微电影工作思路篇2

1微课的内涵及溯源

微课,又名微课程(Microlecture),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核心组成是一个15min以内的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相关的教学课件(微课件)、教学设计(微教案)、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素材(微素材)、教学反思(微反思)及教师点评(微点评)等其他辅助教学资源。

“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他称之为“知识脉冲”。微课的兴起有其背后的根源。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一些抽象概念、原理的讲解时,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力有很大局限性,很多教师和学生感到厌倦;其次,随着网络宽带的加大,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以及移动终端的日渐流行,互联网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风起云涌,微时代的教育界也掀起一场课程变革的“微课”热潮。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较,微课具有时间简短、重点突出,时间机动灵活等优点。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典范,当推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可汗学院充分利用网络传输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每段课程视频长约10分钟,通过一段段短小精炼的视频传授关键知识点,让学习者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反复收看掌握这些知识,受到关注和好评。从微课建设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微课的建设与发展目前主要出在竞争征集评选阶段,微课在教学领域中还未发挥出重大作用,微课资源的利用率还不高。建立健全微课资源数据库,开发微课网络平台,将微课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2高职院校《数字电路》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上已经进行了很多改革和完善,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教师不能充分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安排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电路》课程中有丰富的概念、元器件、电路等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高职在校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欠缺。教师在进行传统模式的授课过程中,例如在对某些电路进行分析讲解时,学生往往对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对教学难点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现状,面对90后的学生主体,在这个网络开放的时代,使用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微课的应用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提炼知识点,制作出十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适合微时代网络的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应用微课辅助《数字电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微课情境丰富生动。以微视频为主要内容的微课,加上相关的教学设计、利用文字描述。图表展示、动画或电影等表现形式构成真实生动、典型化的情境,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作为《数字电路》某个概念和原理的导入,让学生参与其中。

(2)微课内容针对性强。微课通常是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原理或者过程等展开,内容单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资源的搜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等指向性非常明确,所有的设计和制作都紧扣主题。在《数字电子技术》中有大量概念、原理等知识点,以微课为载体表现某一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3)微课时间片段化。让学生从一节完整的教学视频中寻找自己所需的片段,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削弱教学效果。与时长几十分钟的教学视频相比,微课视频简短精悍,更适合教学,也更符合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更易被学生接受。

(4)微课利于开展课外学习。微课内容精炼,时间集中,便于学生在移动终端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不再将知识的获取局限在课堂内。

4微课在《数字电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微课引入课题,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微课以生动形象的微视频为主体,包含图片、动画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作为引入课堂主体的工具,把《数字电路》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日常生活的应用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下转第89页)(上接第85页)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讲解编码器、译码器的原理时,可先播放微视频,以编码器、译码器的实际应用引入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2)结合微课细致讲解教学难点。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正确确定和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以555定时器及其应用的教学为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555定时器工作原理和555定时器功能表的分析。555定时器工作原理较抽象,不易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结合动态仿真软件,把仿真的过程制作成微视频,把抽象的原理形象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使用微课呈现详细的实验步骤。《数字电路》中的实验对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掌握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以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实验为例,使用传统的实验演示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把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演示,重复的演示过程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并且,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也需要多次讲解和指导。如果教师具有较新的教学理念,课前把实验过程进行拍摄并制作成微课,在微课中详细讲解并归纳实验步骤,并将重点、难点加以突出醒目的表现,教师对实验的讲解结合微视频的应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微课可实现个性化教学。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使用微课可解决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微课视频可反复播放,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此外,学生通过这种可控进度的学习,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5总结

微电影工作思路篇3

一、校园微电影的兴起及创作特点

微电影因为具有投资少、创作周期短、不需要发行许可等低门槛特点吸引着广大电影爱好者纷纷加入到创作中。这些电影爱好者里面,有一大批是传媒类院校的大学生们,他们拥有电影梦想,具有创作电影的热情和潜力,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在梦想的驱动下,他们立足校园,策划和尝试着去做一些与大制作、大手笔所不同的“微时”“微制作周期”“微投资规模”的微电影去践行自己的电影梦。校园微电影因此异军突起,成为微电影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并呈现出自己的创作特点:

(一)从主题内容上看丰富多彩

大多数都是反映年轻人的学习和生活,主题主要是学业、励志、青春、爱情、友情和亲情,也涉及公益、社会热点等。特别是表现青春和校园爱情的,在微电影中占有很大比重,如《再见金华站》《不想说再见》等。―方面说明大学生们在内容的选择上会选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在创作中注重对自己的生活、人生进行观照。校园化、个性化,成为校园微电影的最大特点。

(二)从创作手法上看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思维活跃期,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能力强,也更愿意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虽然他们能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一些人和事,用现实主义手法去进行创作,但更多地具有浪漫的情怀,因此在创作中往往具有深深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创作的爱情微电影,男女主人公往往都是“女学霸+学渣男”“女神+潘磕小被蛘摺巴踝+灰姑娘”,情节往往都是一见钟情,在主人公深陷爱情之中憧憬美好生活时,其中一方却因病不久要离开人世或因家人反对被迫出国深造杳无音信,空留一方独自惆怅。画面虽唯美,但稚嫩化、情感化、个人化倾向较突出。

(三)以赛促创,硕果累累

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兴影像艺术,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特点风靡全球。为使校园微电影顺应时代潮流更加蓬勃发展,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等相关机构联合以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高校举办微电影大赛,如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等,或者在大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电影节上设立微电影竞赛单元,如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等,或者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举办校级传媒艺术节、微电影大赛等,达到以赛促创的目的。许多大学生创作的校园微电影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绩,不但获得大奖,网上点击量也较大,引发广泛热议。

二、校园微电影在创作与实践中存在的困境

虽然校园微电影在微电影大潮的推动下创作活动如火如荼,但因主客观原因,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专业水平整体偏低,艺术水准有待提高

近几年,校园微电影在广大电影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绩,如中国传媒大学毕鑫业的《我要进前十》、河北传媒学院刘啸宇的《天堂午餐》、颉宇航的《面包师的理想》和北京师范大学陶志强的《雨花错》、浙江传媒学院的《北京梦》等不但在网络人气上还是获奖规格上都属于校园微电影的佼佼者,但大多数校园微电影良莠不齐,剧情老套,拍摄水平低、故事情节不流畅,画面稳定性差、演员不专业等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呈现出的影像质量不尽如人意。

虽然微电影属于个人化、草根化的艺术形式,但整体来讲,专业院校的专业学生拍摄的影像质量相对较高,而非专业院校或非专业学生拍摄的艺术水准相对较低,整体上艺术水平有待提高。

(二)题材相对狭窄

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主体主要是学生,因受个人阅历等方面的制约,表现的主题往往也就集中在了爱情、友情、青春、励志、亲情等方面,如前所述爱情在校园微电影中占有的比重非常大,雷同的情节也比较多。有的创作者为了自娱自乐或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甚至过多地去表现同性恋、无厘头的东西,过度娱乐化,让作品难以承载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优秀创作团队难以传承

一部成功的校园微电影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优秀的专业创作团队。这些团队往往由一些对电影充满热爱的学生组建起来,一般是以宿舍、班级、专业为单位,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葫芦三兄弟、河北传媒学院刘啸宇组建的Maker工作室、李胤泽组建的冬启工作室、浙江传媒学院的微电影创意社、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鱼人工作室等等,这些创作团队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有的团队拍摄了数部甚至数十部微电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园微电影创作团队的生命周期一般在2~3年,往往会随着主创人员毕业而解散,只有小部分微电影团队会走出校园冲进商业市场进行创业。所以即使优秀的创作团队,也很难保证数年持续产出精品。

三、校园微电影的出路与展望

作为微电影家族中的生力军,校园微电影虽然有多方面的短板,但只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微电影之路。

(一)学生要加强学、练、创,提高实践能力,提升艺术水平,以质量求生存

微电影的“三微”特征以及具有平民化、个人化的特点,人人皆可参与拍摄,但正如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所说:“微电影虽小,却不可等闲视之。”道出了它不可小觑的影响力,也道出了它不是任何人都能分得一杯羹的事实。校园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讲好一个故事,如何以最好的影像质量示人,如何让广大观影者买账?

首先要求故事精炼,有着令人动容和直指内心的力量感。一般的电影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几部分即起承转合的内容桥段,微电影因时长限制,要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讲好一个故事,开端、发展一般不设置,即使有也是稍加铺垫,直接就是高潮、结局,人物塑造、悬念设计等把握好很难,所以要树立“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从创意上下功夫。要注意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和精巧的情节设计,要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意结局。

其次要用优质的影像质量感染观众,达到观影者的期待视野,引起情感共鸣。微电影是通过视听语言来传情达意,观影者要在碎片化的影像中寻求视觉听觉的享受,满足生活的想象,用剧中人物的成功、胜利、曲折、苦难来填充自己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所以拍摄时要从专业角度研究整部故事的架构,场景的设计、摄影机推、拉、摇、移的应用,背景音乐的配置,后期的剪辑都要精心安排、琢磨,让每一个镜头都要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正如著名导演王小帅所言,“创意出人意料,拍摄方式不落俗套”的具有独特创意、精美制作和丰富内涵的微电影才是好的艺术作品。所以,作为一名微电影创作者必须不断加强电影理论学习,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具体创作、打磨中提升艺术水平,才能拍出高质量的校园微电影。

(二)学校要打造良好实习基地或建立相应文化产业园区,助推校园微电影创作,以质量求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影视专业人才,大多数专业院校都在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以赛促创的方式和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成立工作室等方式引进项目,以项目拉动教育教学,让学生在本校名师与社会团体共同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在微电影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的院校甚至成立微电影系,让学生能够更专业地去从事微电影创作。这些都为校园微电影的质量提升提供了强大支持。笔者认为,学校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助推微电影创作,才能更好实现校园微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1.以学校为依托,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微电影专业工作室

在校园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好多学校学生都是以共同兴趣爱好组建创作团队,虽然冠以工作室的名义,实际上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更没有充足的仪器设备和资金支持,这种“三无”微电影工作室取得一定成绩已实属不易,形成长效机制很难。以学校为依托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微电影工作室就会呈现梯队建设,也能解决优秀专业创作团队难以传承的矛盾,让学生背靠大树,心无旁鹜,专心创作,取得佳绩。河北传媒学院推出的“三特生”工作室制度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尝试。

2.以学校为主体,与行业合作,走商业化创作之路

微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新形式,如果只具备艺术性没有商业性,没有经济效益,就很难有长期生存的土壤,更不能很好地服务到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只有艺术性和商业性同时兼顾,才能算是成功的微电影。本身微电影也是从商业广告脱胎而来,所以与行业建立联系,走商业化之路也是用“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把舞台搭在社会上”的育人模式来实现校园微电影创作者的大银幕电影梦的途径。

3.以学校为平台,与一些知名网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绝大多数的校园微电影的播出渠道主要是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或者以微信、QQ群的形式进行传播,只有极少部分作品能够走院线上映。传播渠道上处于劣势,不但不能盈利反而许多都是自掏腰包。学校在这方面要积极拓展播出渠道,利用学校官网、官方微信,或者与一些电视台、知名网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帮助学生打造品牌形象,实现多种方式的传播,进一步使校园微电影实现更大的传播价值,甚至更多的利益分成。

微电影工作思路篇4

2015年7月8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第六届“南京――港澳”大学生微电影训练营如期而至。与前几届微电影训练营相比,第六届训练营汇聚了众多的教师和学子们。港澳地区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澳门大学等高校,以及大陆地区的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除此之外,此次微电影训练营活动还吸引到了十几位来自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的学员们。

根据训练营理论课程大纲安排,学员们需要经过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后,方可进入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阶段,“微电影的创作特点及叙事艺术”、“微电影的剧作技巧及个案分析”“微电影分镜头剧本创作”和“影视声音艺术与录音基础”四大块内容构成了微电影实践操作的理论学习主体,这些内容为后期的技术性操作奠定了基础。

与前两届学员们所使用的拍摄器材相同,Canon EOS C100高清专业摄像机成为我们这次拍摄微电影的主用机型。为了后期拍摄活动的顺利进行,训练营的学员们则需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掌握该款摄影机的功能操作及拍摄技巧。与之相随,“微电影布光与照明”、“微电影后期流程及调色技巧”、“微电影非线性编辑技术”和“微电影剪辑技术”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皆依次排序而来。

世界这么大,到宏村看看

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是我们这次拍摄微电影的户外主场,“家家门前有水过,户户窗前散花香。”用来描绘徽派建筑中的村落与人家是再贴切不过了。“5⑤6⑥”小组学员一行九人,在宏村探景后,对剧本大纲进行了适时的修改,以贴近场景和故事脉络。与此同时,将宏村与城市的不同之处进行有效区隔,着力突出宏村的别样风情。

在与学员进行剧本讨论和创作的过程中,主题明确度和叙事逻辑性成为学员们最为纠结的事情。微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是将文本故事赋予了画面的质感,而不再是单纯的叙事。因此,微电影剧本在确立了主题后,需要明晰主人公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张力以及矛盾冲击力的画面观感,这样才能使观众看得懂镜头中所要讲述的故事。经过思路整理与针对性情节设置,小组成员便将所要拍摄的微电影确定为,表现都市青年因工作压力而前往他处找寻曾经过往,以此抚慰心伤的故事,即《如梦徽州》。

一款合适的拍摄设备,对于拍摄进度以及成片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同Canon EOS系列中的其他单反相机(如7D、5D2)相比,Canon EOS C100在保证高质拍摄效率的情况之下,轻便的机型和不易与拍摄主角造成相互干扰等特点成为拍摄微电影的优势设备。作为佳能公司生产的拍摄设备,Canon EOS C100可使用佳能系列的诸多镜头,无论是(EF)16-35mm、24-70mm还是24-105mm和70-200mm等,皆可适用。这对于拍摄不同景别,甚至是不同景深的画面来说,提供了便利。

在剧情和设备及人员都明确的情况下,分场景以及分镜头剧本成为了拍摄过程中进度的主要参考依据。一段剧情,在讲述之时通常是很容易的,但当要付诸于视觉表达时,无论是演员还是摄像师,正确的协调与沟通成为导演面临的最大问题,因而这就需要导演需要清晰的思路和构思的画面感,才能保证拍摄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除了导演、摄像和演员具有明确的分工之外,场记、剧务、灯光等人员的默契配合同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一般,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势必会影响到全局的顺利进行。诸如,场记记录的完整性可为后期剪辑工作省下不少力,剧务的随机应变不仅可调动各个工种的活跃度,而且还可以保证拍摄转场的顺利衔接;灯光师布灯法的专业性可根据拍摄现场的环境因地制宜,可为摄像的构图以及后期调色、调光等工作节约时间上的成本。

后会有期,我们都是Superstar

微电影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微电影;策划与制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74-02

微电影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电影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艺术。所谓微电影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至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至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元至数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微电影其实也是电影的一种类型,它与传统电影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这个“微”字上,其表现就是“两短”和“一低”,具体来讲就是制作周期短、放映时间短、投资成本低。不仅如此,微电影还突破了传统电影必须要具有影院性的界限,它的传播渠道不是以影院为主,而是以网络传播为主,以3G、手机等新媒体终端为补充。

微电影按拍摄目的来分类一般分为广告式微电影、作者式微电影、公益性微电影、预告片式微电影、娱乐式微电影四类。广告式微电影就是广告主借助微电影的形式将广告主拟要宣传的产品功能和品牌理念融入到微电影的故事情节中,用精彩的视听效果呈现给受众,使受众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对产品或品牌的认同感,达到广告主预期的广告效果。作者式微电影有着强烈的作者个人色彩,这类作品要么是网友一时兴起制作的,要么是有专业背景的学生或者年轻导演的作品,这些短片成本极低,基本上不带商业性质,制作精良,含义深刻,旨在表达作者个体的某种理念或某种社会价值观,一般都是放在网络上播放。公益性微电影,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宣扬公益活动,弘扬公益精神而拍摄的给受众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带来正面影响的那类微电影,这类微电影最近越来越受关注,其给人们的道德行为带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预告片式微电影主要是用于传统电影和某些活动的宣传推广,将传统的碎片式预告片换成用微电影的形式来表达,更具有故事性和感染力。娱乐式微电影的目的单纯,纯粹是为受众娱乐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调节心情而拍摄的娱乐搞笑类微电影。

微电影是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鲜事物,从它一诞生就备受年轻人的关注和追捧,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网络上出现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男艺回忆录》、《春运帝国》、《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微电影在高校学生中的网络收视点击率极高。这些微电影不仅在高校学生中疯转疯传,而且还带动了广大大学生策划和创作以高校校园故事为题材的微电影的热潮。在校的大学生们使用一些拍摄设备,甚至是一部手机,一两个人在一年内就可以完成一个作品的创作,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大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作热情。微电影在高校校园里迅速生根发芽,开展得如火如荼,也产生了一批草根类创作的微电影,这些校园微电影总体来说无论是在画面质量还是传播效果上都是不够理想的,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制片者对校园微电影的策划与制作技巧没有把握好。

要完整制作一部微电影,一般都需要经历策划、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四个大环节,高校校园微电影也不例外,只是在策划和制作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更多的高校校园微电影本身独有的一些特色和元素。具体来讲,在策划与制作高校校园微电影时应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处理技巧。

第一,校园微电影剧本的写作。剧本是创作微电影的基础和路径图。要制作一个好的微电影就要有一个好的剧本。校园微电影剧本怎么写,写什么比较好,写了之后我们的观众喜不喜欢看,这是微电影制作人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剧本写作要围绕着电影的人物、情节、设置以及主题等故事元素来展开,尤其是主题的确立非常关键,这就需要做好选材的工作。校园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要提炼最能突出主题的故事,最能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故事,尽量选取那些给受众带来正能量的故事,让受众能产生共鸣,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一面。剧本构思好之后,就要草拟剧本大纲,围绕着大纲创作初稿,再经过反复地修改到最终定稿。在修改剧本的时候要大胆地修改,不要迷恋自己的第一稿,只有经过大胆地修改才会一稿比一稿好。修改剧本时还要善于从剧本中走出来,写好的第一稿,自己再接着修改,如果一时找不到问题,可以把它放一段时间,自己休息一段时间再修改,或许眼前一亮的新想法就会出现。第一稿要及时给懂微电影、懂编剧的人看,让他们帮忙提出一些比较中肯、正确的建议和合理的修改思路,这对创作出好的剧本非常有帮助。

第二,校园微电影拍摄器材的选取。手机、摄像头、家用DV、专业摄像机和单反相机等都是校园微电影拍摄的器材。拍摄微电影要选择什么样的拍摄器材,并不是由拍摄器材本身所决定的,它是根据片子的定位来决定的。如果片子想要达到和现在主流电影一样的画面效果,就可用设备性价比比较高的单反相机5D2单机。如果要保证画质的优异和虚化,就选取24-70F2.8和70-200F2.8。大学生要自拍自导微电影,一般都是用家用DV机拍摄的比较多,虽然它拍摄的画面效果没有昂贵的专业级数码摄像机的效果那么好,但它价格便宜、携带轻便、操作简单,是高校大学生实现导演梦和演员梦的首选。当然,高校要拍摄一些高规格的校园宣传教育片,制作团队可能就要到高校演播厅或外面的专业机构租借专业级的摄像机来拍摄了。

第三,校园微电影演员的挑选。校园微电影是小投资、小规模的作品,挑选演员的时候就不能不计投入不计成本,在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能选择不要报酬的演员就尽量使用不要报酬的演员,能选择少花钱的演员就尽量选择少花钱的演员。演员是故事叙述的感情媒介,在确定剧本角色之后,找到合适的演员就成为了作品制作的头等大事。挑选演员时不要在密友或朋友那里找,除非他们是专业或经过培训的演员,否则一定不要把重要的剧中角色给他们,因为他们会牵扯到个人感情,对制作人来说会带来管理上的很多问题。出于对演员安全的考虑,能尽量不选孩子就尽量不选,因为孩子越小,安全系数就越低;同时能减少特技表演就尽量减少,因为特技表演是一种极有可能伤到演员或剧组人员身体的行为。

第四,校园微电影人物造型的塑造。对校园微电影演员所扮演角色的人物塑造,离不开服装、化妆和道具的综合之力。校园微电影由于投资比较小,为了节省资金,负责演员服装化妆和道具的工作一般都由一个人来完成,这个人要承担剧组服装师、化妆师和道具师的三重职责。在给演员选搭服装时,只要与演员扮演角色的身份相匹配即可,而无须喧宾夺主,让受众只记住服装了。化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确保镜头前的每一个演员,即使在非常不好的环境下看起来也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化妆妆面尽量淡一些,以唯美为主,不能化成特别重的舞台式妆面。道具是所有出现在镜头前面的东西,道具的选择要考虑到化妆、服装和灯光等搭配因素。

第五,校园微电影灯光的运用。要想拍一部成功的校园微电影,除了要有专业的摄像还需要有灯光人员的参与。校园微电影对于场景的要求和电视剧、电影一样,对于人物的造型和人物的唯美,以及气氛的渲染,画面质量这一切都得靠灯光设计人员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灯光的运用,包括逆光、轮廓光、侧光、造型光的运用等,在什么样的光景下布什么样的光都是有讲究的。灯光的运用是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及创作的构思的需要来定的,有时剧情需要烘托富丽堂皇、喜庆热烈的场景,这时就需要造型光的介入了,有时剧情要营造一种阴森恐怖、沉闷压抑的氛围,这时就需要弱光的介入。

第六,校园微电影后期制作。如果说编剧是校园微电影作品的第一次创作,导演是第二次创作的话,那么后期制作便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最后一次创作。后期制作是完成一部影片必需的过程,是影片拍摄完成以后,进行视觉剪辑和声音剪辑、制作字幕和特效等加工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拍摄影片进行剪辑。当下校园微电影的剪辑一般都是使用专用的剪辑软件剪辑,这些剪辑软件很多网上都可以免费下载得到。剪辑时要把握好剪辑要点,能正确传达影片中的情绪和把握导演的要求。因此,在对影片进行剪辑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导演的意图,剪辑要符合剧情的发展,要理解故事发展,这样才能保障剪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七,校园微电影审查和播放。在一部微电影后期制作完成后,还要对其影片的内容进行自查,看看其内容是否有涉及违反校纪校规或法律法规的内容,如有要及时给予删减或调整,以此来保证影片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纯洁和统一。微电影的播放途径灵活多样,有放在校园网上播放的,有放在社交论坛上播放,有放在优酷网、搜狐视频、乐视网等国内知名视频网站上播放,也有放在校园影院播放的。制作好的微电影采用何种播放途径完全由制作主体根据实际需要定夺。

校园微电影用精练的语言叙事,用短小的故事明理,突出朴实真切,遵循高度凝练,弘扬精粹艺术,让大学生在以小见大中受到启迪,在见微知著中受到教育。校园微电影这一新生事物的诞生犹如一股清风,让大学生耳目一新,它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创作热情,而且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微电影的发展,搭建更多的微电影创作平台,对有创作意愿和想法的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和条件。

参考文献:

[1]江长明,马子凯,高先林.微电影入门[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3.

[2]钱力.微电影“自由表达”渐成燎原之势[N].中国文化报,2013-02-23.

[3]王晓挺.浅谈校园微电影拍摄设备的配置[J].信息通讯,2013(9).

[4]傅泉森.灯光在“微电影”中的运用[J].现代电视技术,2012(10).

微电影工作思路篇6

考。微电影源于传统的视频音像作品创作而又明显不同于传统电影电视剧作品。微电影以其灵活多变、便于制作及即时消费的特点赢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将传统影视剧及广告的文学意象表达和传播模式的研究运用于微电影研究并不能完全合乎具体实际。而微电影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迅猛发展变化的事物,有必要去探究和思考其存在的一系列意义和问题。希望通过比较浅显的分析研究来初步探索我国目前微电影中的文学意象。

关键词:微电影;信息化;文学意象

一、微电影的产生发展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时代背景下脱胎于旧时代的信息传播媒介和产物,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包括普通大众和专业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探讨。之所以说微电影脱胎于旧时代,是因为微电影本身深深地打着从百年前走来的传统电影的烙印和痕迹。本文将通过传统影视作品的文学意象研究来探讨微电影中文学意象的体现和表达,并且进一步探析微电影的传播模式。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但其从发端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繁荣起来是经历了一个孵化过程的,目前,国内外较为公认的微电影雏形是诞生于2007年的恶搞无厘

头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部视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音像传播时代。2010年,由优酷和中影公司合力打造的《老男孩》更是一炮走红,一举赢取了亿万受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该片一度成为各界舆论的焦点话题。但接踵而至的由凯迪拉克携手吴彦祖拍摄的《一触即发》则首次正式打出了微电影的旗号,该片以其精良的制作和饱满的叙事成为一部成功的营销影视作品,自此微电影开始走上了与传统的电影电视剧有明显差异化的迅速发展道路。

二、微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学意象浅析

文学意象是文学理论当中的一个概念,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千古名篇《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了“意象”的概念,他所提出的意象理念可以理解为被彻悟人生的艺术家运用笔墨所描绘出的其想象中的景象。随后的千百年间,虽然经历了朝代更迭和汉语言文学主流文体的不断变更,但意象这个文艺理论概念却最终传承发展了下来,成为一代代文艺理论家、艺术鉴赏家和批评家们去探索和研究层出不穷的文艺作品的有力工具和武器。

自1905年《定军山》出品,中国开始了自己创作电影的道路,而如影随形的是关于电影的评析和鉴赏的发端和不断发展流变。影视剧作为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一种存在于人类社会不过一百余年的传播媒介,文学意象的概念也是注定地蕴含于每一部饱含着创作者们心血的电影和电视剧当中的。

“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是最含糊的术语”,美国知名学者艾布拉姆斯如是说。而脱胎于文学作品的影视剧作品内所蕴含的意象则更为抽象和模糊,需要我们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地进行探究。

下面笔者将从文学意象理论的四大基本特征着手,对当前中国互联网上较有影响力的部分微电影作品进行有关意象特征的分析。

1.微电影中所蕴含的哲理性意象

在文学理论上,哲理性是至境意象的本质特征。微电影作品蕴含的文学意象所表之“意”,这个“意”就是作品传达给人们且他们在心目中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哲理性观念。

2012年北京电影学院的联合作品《惊喜先生》就是一部典型的富含哲理性的微电影。电影的主角是一个玩具店的整蛊小丑,名为惊喜先生,他生活的全部就是藏在盒子里不断地弹跳出来吓唬人们,给人们以惊喜和刺激。然而,他逐渐厌烦了自己的生活,决心出走开展另一种生活,能够像洋娃娃那样被人喜爱和赞扬。经过一番周折,惊喜先生摆脱盒子里的藩篱和束缚成功出逃,却跌落在地并被老店长放在展示台上。然而,他并没有像洋娃娃那样获得人们的关注和赞扬。逃出后的生活并不比原来的生活美好。这部微电影所蕴含的不正是现代人心灵感受的一个重大哲理问题吗?人类自产生了自我意识以后就开始了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对比思索之路,彼岸心理应运而生,几乎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思索过其自身生存的意义和方式并与别人对比孰优孰劣。有人从个人享受与获得的角度探寻,有人从个人付出与贡献的角度思索,有人从人生经历的角度去追寻,但大多数人不约而同的心理暗示都是别人的好过自己的,脱离现在的自我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诉求。

惊喜先生将当代社会人群中不断生成发酵的彼岸心理浓缩到了弹簧小丑这一形象上,使之成为表意之象。运用简短的故事透露出这样一个简单的哲理――做到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因为别人的生存方式和意义并不能说明你自己成功与否或生存有没有意义。

2.微电影中体现的象征性

象征是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微电影当中意象的哲理性并非开门见山地表现出来,作为一种文艺或者商业性质的影视作品,微电影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象征或暗示来表达出其核心价值理念或商业推广诉求。

《过年回家清单》这部贺岁喜剧微电影就主要采用了象征的表达方式,影片中男主角所代表的就是初入职场不久的80后群体,有理想、重面子、想征服全世界,却唯独腾不出时间空间留给家人。创作者用相声式的文案调侃了以上这些心态,让观众忍俊不禁之际也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观念。

3.微电影中透露的荒诞性

荒诞属于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当前网络上走红的微电影创作风格千奇百怪、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但很多都采用荒诞无厘头的方式显现出非理性和反传统的意象。

微电影《起死回生》讲述了来自山东的王二自幼是个学习差、招人烦的男生,在大学结识了美丽女孩小雪并成为恋人。女友给王二3天时间,若不给买3万块的名包就分手。对于家境一般、无能懦弱的王二来说,3万块就是天文数字。万般无奈的王二决定借高利贷给女友买包。拿到钱后,他回忆起了往昔青涩的美好日子。然而,在地铁上失神回忆的王二却被神秘打劫了,可戏剧性的是“劫匪”抢走的却是包在黑塑料袋里的一本书,放高利贷的老刘和小伙计以及合谋的小雪发觉后意外地出了车祸。本来差点坑害王二一辈子的阴谋没有得逞,心灰意冷的王二将钱捐给募捐点却又结实了另一个名为小雪的女孩……整个故事脱胎于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却又给人以光怪陆离、荒谬可笑的感觉,让人可乐可恨、可悲可叹的故事背后却让人想到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欲望、阴谋、背叛、欺骗,这一切都让人无奈却似乎又不能逃脱,阴差阳错地死里逃生又让人悲喜交加。总之,形象上怪诞,生活逻辑上的不可理喻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微电影虽然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也是具有这样的传统特性的。

4.微电影中所探寻的求解性

求解性体现了当代微电影的意义所在。通过对微电影中展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和现象的思索和求解,观众可以慢慢领悟意象所负载的某些观念和哲理。

我国传统的影视剧作品无论是否是以弘扬主旋律为核心理念进行创作的,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些生活或者人生哲理,有些好的作品还会引发人们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深思、求索和讨论。优酷出品的美好2012系列微电影中有这样引发笔者深思的作品,那就是《康桥的午夜电台》。

微电影《康桥的午夜电台》讲述了一个电台主持人张羽和自己爱人康桥一段甜甜的爱情,一个朝九晚五,一个昼伏夜出,她让他哭笑不得,他让她牵肠挂肚。他俩每天的共处只有在晚上6点到9点间见面吃饭。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让两人渐渐没了亲密和激情,一天张羽因助人为乐而彻夜未归,让康桥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两个人的关系是多么的重要。自此以后,每天下半夜张羽下班开车回家的路上,康桥都会为张羽开通专门的“午夜电台”,让张羽在路上不会感到寂寞。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时间和平凡,多少对爱人失去热恋时的激情和甜蜜,多少个家庭陷入亲情的冰窖,多少好朋友因为忙碌渐渐没有了联系。本作品带给人们一个朴素的哲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都不会一成不变,只有珍惜当前才能找到被平凡所掩盖的幸福。

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往往给人以共鸣和沉思,能够让人们在剧情间思索人生和生活的意义所在,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休闲娱乐外,更能达到一种求解哲理或伦理问题的层次和水准。这一点也应该是微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洋.新媒体语境中的微电影研究[D].重庆大学,2011.

[2]刘青.基于微电影起源的特点分析[J].现代视听,2012(9).

微电影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后现代;微电影;颠覆;消解

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视剧播放平台。“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说微时代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说,微电影是微时代——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

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具有“微时”“微制作周期”“微规模投资”三个明显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微电影的制作采取零度叙事的独特叙述方式,解构了传统电影的结构模式,同时在影片文化蕴含上躲避崇高、合流大众文化,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和色彩。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独特的主题呈现以及其中的美学意蕴,迎合了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同时也契合了当代观众的观影诉求,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与众不同。

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影艺术形式,微电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全民参与,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研究和分析。微电影独特的电影特色以及微电影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后现代气息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将微电影置于后现代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微电影的发展脉络,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一、后现代语境的特征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做出了精当的分析,即完整的市场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尚处于所谓“古典”时期,艺术上主要表现形态是现实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伴随着新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出现,也同时出现了新型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改变了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方式,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在导致殖民主义出现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不断成熟,出现了国家市场向世界市场的扩张,成熟了的西方电影工业向外输出则是文化扩张的一部分,而这种新型文化则让人进一步感受到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的自我异化,人的心灵被扭曲,随之也就出现了反理性主义的现代主义。“二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科技和信息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这正是“后现代”兴起的深刻现实基础,科技和信息的迅捷发展改变了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介的出现,又使千姿百态、由各种不同影像组成的世界一下子都闯入了每个普通家庭。文化开始不断走向大众化、商品化,冲击着一切传统的东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演着以科技信息迅猛发展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之“文明戏”。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历史话语和宏伟叙事的否定,不再相信那些历史性的伟大主题和英雄主角,也不去期望找到返回宏伟叙事的道路,无限地延伸了局部的话语游戏和文本操作性,反过来使后现代缺乏整体性把握世界的能力和表述对世界进程的完整理念,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后现代的“表征危机”,出现了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的“崭新语言现实”,它剧烈地改变了图文符号原有的交流功能,形成了一种为传统批判理论无法解释无法接受的后现代文化,也就形成了理论界所称的“后现代语境”。

二、微电影的兴起

微电影(Short Film/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指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香港资深影评人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微访谈说到微电影时表示,“微电影只能算是视频,很多技术条件根本达不到电影的标准和专业要求”,并且还表示“(微电影)本质上就是广告片,只是把广告字眼去掉就成了微电影”[1]。鉴于各界对于微电影的争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微电影是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短片视频,这种区别表现在制作技术、拍摄时间、拍摄技术、表达手法以及视频时间上等等。由此也可以得出,微电影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解构意义,解构传统电影的结构模式——采取零度叙事的独特叙述方式,并且同时在影片文化蕴含上躲避崇高、合流大众文化,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和色彩。

2010年,在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走上了相互融合的道路,由此产生了电影的新形态——微电影。2010年12月27日,吴彦祖主演的凯迪拉克微电影《一触即发》在全国首映,开始让网络时代刮起一阵微电影的强烈旋风。作为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它完全拉开了微电影的舞台序幕,“开始真正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2]。至此,中国的整个互联网产业开始掀起了微电影制作的风潮。2011年,伴随着《老男孩》《指甲刀人魔》《66号公路》等一批口碑较好的微电影作品问世,微电影的概念逐渐为网民和社会大众所接受并且逐渐熟悉,以至于2011年被称为微电影的“元年”。2012年微电影进入了大发展之年,搜狐、爱奇艺、优酷等多家视频网站纷纷推出自家的微电影系列,微电影的发展进入了辉煌时期。一直到2013年,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井喷式趋势。可以说,《一触即发》《老男孩》《遗忘》《坏未来》《惊悚广场》等微电影制造了微时代的集体围观。

一方面,微电影篇幅短小,但又极富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符合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迎合了当代青年人对于快节奏文化消费的需求,同时也契合了当代观众的观影诉求,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微电影的出现和兴起给我国传统电影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电影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契机——产生了电影产业的另一种发展形式,拓宽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机会。

三、微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的高度契合

在“后工业社会”微电影的出现并非偶然,微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特征有着高度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含糊不清的文化,它的首要特征就是主体的模糊性、反主客二分性,这在微电影上则表现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界限模糊,以及草根微电影的兴起等。其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反普遍性(反同一性)、反整体性,而强调差异性,这在微电影的主题呈现和美学意蕴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微电影个性化、多元化的主题呈现,以及边缘性文本的美学意蕴等,都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同一性和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心态和思维方式上,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维模式。高宣扬教授的著作《后现代论》一书中这样论述——“后现代主义不但同传统文化相对立,而且也从根本上与传统语言及其正常表达方式相对立……凸显出后现代主义同传统语言和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知识的断裂性和对立性”[3]。这种不确定性特征体现在微电影上,则具体表现为微电影的“反传统性”主题呈现。

此外,后现代主义具有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等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文化上,则具体为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从而走向文化的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化。具体到微电影,则表现为微电影在文本上的边缘化、在内容上的无深度化,以及在表达方式上的零散化。

后现代主义还反映出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即游戏式的生活方式,人们不愿意在各种生活规则和道德约束下生活,而渴求突破传统规定,在叛逆中尝试各种新形态的生活。这在微电影中具体表现为微电影在美学意蕴方面戏谑的范式,反映出了当代人游戏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诉求。

四、微电影独特的主题呈现

(一)“反传统”性的主题呈现。在后现代语境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明确,具体表现为新媒体背景下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们在作为传播者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受传者。同样,受众也可以是信息传播者。这使得处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新媒体也失去了传统的真实感。人在新媒体语境下,成了记录和传播的符号或者程序,故而人们失去了传统和根,开始浮于表面。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必将成为新时代颠覆传统的代表。以优酷的微电影作品《11度青春》为例,在这一系列微电影中,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聚焦当前社会的各种情感问题,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等。而这些微电影在主题呈现方面,大都选择和倾向于“微”小叙事,更加侧重于个体书写和个体体验,舍弃和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策略。恰恰是微电影的这种“微”小叙事所呈现出来的影片微感悟和微情绪,反而更加容易获得当前观众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在网易微电影节上,微电影《小心,我爱你》获得中国最佳影片称号。影片同样是以爱情为主题,但却没有传统电影中感人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传统电影中压抑或悲伤的爱情追忆,它所表现出来的爱情主题仅仅是恋人间的小暧昧和小幽默,仅仅是恋人间的相处故事。这些微电影都反映了当前微电影的独特主题呈现方式——微小叙事,颠覆传统。

微电影这种对于传统的颠覆,其实也是对后现代社会快餐式文化的一种写照和反映。在当前忙碌并且紧凑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生活背景中,微电影用“微”小叙事代替传统的宏大叙事,是当前年轻人应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式心理状态的反映,同时也是当前年轻人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一种反映。

(二)多元化、个性化的主题呈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代社会的一个主要标志,便是社会的多元化。在当今社会,绝对权威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消解。而微电影的新媒介传播特征又使得微电影创作具有全民性和草根性的特征,这也决定了微电影在价值观和视角上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些都成为微电影创作的一大艺术源泉,同时也是微电影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个权威被消解的社会,由于缺乏权威,人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微电影鲜明的草根特性,也使得解构和反讽成为微电影的文化特征之一,即微电影的文化特征中包含着民主自由以及平等的开放思想。同时,由于微电影的播放是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微电影一旦进入网络平台,就没有了中心状态,更没有完全的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受众所处的位置就是中心和权威,并且这个中心和权威是不断转换的,从这点来看,其实中心和权威已经被消解和泛化破碎了。于是,社会话语权由精英话语霸权转向草根话语霸权,社会文化也由传统的精英文化走向草根文化,权威被解构,中心意义被弱化。由此,社会的多元化也就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微电影也成为电影艺术走向草根、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必然形式。

五、微电影独特的美学意蕴

(一)浅平的审丑。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丑”开始进入电影艺术家的视野,而且“丑”也作为一种新型的美学意蕴开始在电影艺术中得到普遍认可。与此相应,美学意蕴上的“审丑”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进入电影艺术领域。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其本身的特质就是传统电影所不具有的解构性和非理性以及颠覆性,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去魅化的审美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艺术的审美取向,在“审丑”视阈中越走越远。

在今天网络流行的微电影中,宣传传统“真善美”的微电影往往很难获得高点击率,相反,那些充斥着“丑和暴力”的微电影反而更容易获得高点击率并且受到观众的喜爱。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的审丑倾向,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审丑倾向和社会上文化审丑的消费需求。例如,2012年父亲节当天,在网络上推出并迅速走红的微电影《干爹》,描写的是北漂女孩由于追求物质生活,傍上了大款干爹。在片中,女孩出卖自己的肉体来获得干爹所给予的各种高档奢侈品。在表现女孩和干爹之间的皮肉交易时,影片用衣着暴露以及极富意味的动作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这部明显具有审丑倾向的微电影却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获得了20多万的浏览量。此外,一度走红网络的微电影《红领巾》和《what a fucking morning》等,也反映出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普遍的审丑倾向。

(二)戏谑的范式。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技术游戏的一个体现,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消解了中心权威话语,解构了文本的深度感和崇高感,颠覆了传统电影文本的历史感和严肃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降低格调到了一种游戏手段的程度,成为一种受众娱乐的工具。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的文本不仅边缘化,同时也呈现出游戏化的倾向,同时,这种文本特征还使得微电影呈现出幽默戏谑化的审美风格。例如中国80后电影导演卢正雨的作品《绝世高手》就是一部戏谑范式的微电影,片中充斥着各种无厘头式槽点,让人捧腹大笑。影片中幽默戏谑化的审美风格到处都是,例如躺着修炼“一指禅”,睡觉的时候“炼心”,还有卢小鱼听到歌声时便忍不住翩然起舞的“顽疾”等等,实在让人无法不放声大笑。另外,影片中的人物台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电影戏谑的范式,例如“像我这种才华横溢,又无比俊朗的翩翩少年,注定了一生都不会有朋友”,这种独孤求败式的台词,听来就让人忍俊不禁。

此外,疯狂喜剧微电影《给丫一特写》、无厘头喜剧微电影《热血雷锋侠》以及法国搞笑短剧《总而言之》《安全驾驶个毛》等也都反映出了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戏谑的范式。

参考文献:

[1]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专访[EB/OL].http://.cn.

[2]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2).

[3]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微电影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 微课 数字电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微课的内涵及溯源

微课,又名微课程(Microlecture),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核心组成是一个15min以内的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相关的教学课件(微课件)、教学设计(微教案)、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素材(微素材)、教学反思(微反思)及教师点评(微点评)等其他辅助教学资源。

“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他称之为“知识脉冲”。微课的兴起有其背后的根源。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一些抽象概念、原理的讲解时,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力有很大局限性,很多教师和学生感到厌倦;其次,随着网络宽带的加大,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以及移动终端的日渐流行,互联网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风起云涌,微时代的教育界也掀起一场课程变革的“微课”热潮。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较,微课具有时间简短、重点突出,时间机动灵活等优点。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典范,当推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可汗学院充分利用网络传输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每段课程视频长约10分钟,通过一段段短小精炼的视频传授关键知识点,让学习者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反复收看掌握这些知识,受到关注和好评。从微课建设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微课的建设与发展目前主要出在竞争征集评选阶段,微课在教学领域中还未发挥出重大作用,微课资源的利用率还不高。建立健全微课资源数据库,开发微课网络平台,将微课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2高职院校《数字电路》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上已经进行了很多改革和完善,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教师不能充分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安排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电路》课程中有丰富的概念、元器件、电路等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高职在校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欠缺。教师在进行传统模式的授课过程中,例如在对某些电路进行分析讲解时,学生往往对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对教学难点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现状,面对90后的学生主体,在这个网络开放的时代,使用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微课的应用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提炼知识点,制作出十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适合微时代网络的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应用微课辅助《数字电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微课情境丰富生动。以微视频为主要内容的微课,加上相关的教学设计、利用文字描述。图表展示、动画或电影等表现形式构成真实生动、典型化的情境,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作为《数字电路》某个概念和原理的导入,让学生参与其中。

(2)微课内容针对性强。微课通常是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原理或者过程等展开,内容单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资源的搜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等指向性非常明确,所有的设计和制作都紧扣主题。在《数字电子技术》中有大量概念、原理等知识点,以微课为载体表现某一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3)微课时间片段化。让学生从一节完整的教学视频中寻找自己所需的片段,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削弱教学效果。与时长几十分钟的教学视频相比,微课视频简短精悍,更适合教学,也更符合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更易被学生接受。

(4)微课利于开展课外学习。微课内容精炼,时间集中,便于学生在移动终端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不再将知识的获取局限在课堂内。

4微课在《数字电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微课引入课题,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微课以生动形象的微视频为主体,包含图片、动画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作为引入课堂主体的工具,把《数字电路》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日常生活的应用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下转第89页)(上接第85页)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讲解编码器、译码器的原理时,可先播放微视频,以编码器、译码器的实际应用引入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2)结合微课细致讲解教学难点。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正确确定和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以555定时器及其应用的教学为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555定时器工作原理和555定时器功能表的分析。555定时器工作原理较抽象,不易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结合动态仿真软件,把仿真的过程制作成微视频,把抽象的原理形象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使用微课呈现详细的实验步骤。《数字电路》中的实验对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掌握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以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实验为例,使用传统的实验演示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把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演示,重复的演示过程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并且,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也需要多次讲解和指导。如果教师具有较新的教学理念,课前把实验过程进行拍摄并制作成微课,在微课中详细讲解并归纳实验步骤,并将重点、难点加以突出醒目的表现,教师对实验的讲解结合微视频的应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微课可实现个性化教学。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使用微课可解决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微课视频可反复播放,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此外,学生通过这种可控进度的学习,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5总结

微课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知识的多元化发展而出现的新兴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针对《数字电路》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将其应用于《数字电路》教学过程中,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2015jyxm519,2015jxtd069),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实验资源征集项目(syzy2015005),院级质量工程(zlgc2015034,zlgc2013008)。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P15-16.

[2] 廖晓红.2014:国内外微课教学比较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14(32):88-90.

[3] 潘蓉.浅谈微课在高职院校《数字电子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12):182.

微电影工作思路篇9

关键字:网络微电影;艺术;文艺启蒙

一、网络微电影

“追根溯源”根据工信部统计,截止到2009年,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7.47个亿。由于手机用户群体的规模巨大以及手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机电影应运而生。国际上,2002年,adobeflash软件开始作为在线视频播放软件,并日益流行。2005年Youtube软件开始推广运营。国内,2007年12月18日,央视网与国际奥委会签约,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官方互联网/移动平台转播机构。一方面,面对手机电影的诞生,巴赞和克拉考尔一类的电影本体论几乎面临质疑;另一方面,网络视频开始正式作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但这时的网络视频除去国家政治、体育活动外,关于社会、艺术的信息只是单纯的记录。网络视频的文本内容并无深度,甚至不能在表象之上再深入到感性层面。网络微电影几乎是和网络视频交叉产生、互相作用的。2005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可以说是网络视频中的观点意识派,但又隐约透露着网络微电影的形态。笔者认为,最早的一部精彩的微电影当属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其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文本细致。这个时期的微电影弥补了传统电影极少关注的角度———着力表现细节,并通过大量的中景、近景、特写来表现叙事,让受众在极短时间内获得视觉和思维的满足。

二、网络微电影概述

网络微电影是网络视频的延伸,反映社会核心利益及社会边缘化问题,它几乎是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迅速占据了电影的一块高地。在与传统电影争夺受众的过程中,网络微电影显露出了诸多优势和不足。对于微电影的定义,在影视界、学界均没有准确的回答。微电影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笔者针对其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界定。网络微电影是一部浓缩了叙事和镜头艺术表达的电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由网络视频演化而来,但相对于网络视频的制作和艺术表达形式,其可以说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电影。学者刘涛认为,“纵观优酷的‘11度青春’系列、腾讯的‘美丽的梦’系列、新浪的‘四夜奇谭’系列微电影,它们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种相对统一的美学理念:艺术电影主题与商业电影形式的结合,前者服务于分享和转发目的,后者服务于眼球和时尚目的,二者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商混模式的艺术形式,一方面解决了微电影主题丢失的问题,另一方面走向了另一种审美需要:被审美。网络微电影是在广告的激烈竞争和新媒体的竞争下产生的。《一触即发》可以算得上是凯迪拉克汽车营销的典范,在此之后的微电影中逐渐开始呈现叙事的完整性和艺术性,融入更多的艺术品质。从《一触即发》到《老男孩》到飘柔泰国广告,艺术成分逐渐增多。微电影营销更容易贴近大众,与传统的广告营销有很大区别,拥有了天时、地利的优势。网络微电影是在网络中流行起来的,其制作者必然是活跃于网络的受众。中国网民众多,真正用网络来进行人际传播的必然是草根阶层。他们关心身边的人物百态,对社会状况最有发言权。网络微电影作品如同显微镜似的拍摄,把极小的事物放大研究,充满反思和热爱。然而,由于其文本短小,所以必须要内容寓意深刻,表达简洁完整,镜头流畅清晰,内涵浅层易懂。与传统的电影艺术表达效果有很大不同,所使用的语言多为现时流行的语言,易于受众接受,在寓意并不是很深刻的文本里表达着疯狂的描述和跳跃的思维。

三、网络微电影的发展历程

自2000年至2008年是网络微电影的萌芽时期,也是新媒体行业初露端倪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成品制作多粗糙,镜头拼接较多,内容以恶搞为主,将网络电影引入恶搞和猎奇的歧路。同时期的《大史记》将《东邪西毒》《鬼子来了》等当代流行电影与《》等主流革命影片剪辑在一起,并配以重新定义的对白、配音等,极具娱乐效果。《鸟笼山剿匪记》篡改革命经典故事引起反响也遭到强烈批评。虽然这个阶段的视频质量差,但个人意识较强,大众意识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介于新媒体技术条件的不成熟,这一时期的网络微电影未能迅猛传播,但之后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新的播放平台的构建,网络微电影正式走向繁荣。新媒体时代,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会改变商业格局,任何一种商业格局都必然充满人性的关怀。如果丢掉了关键的人文艺术,网络微电影将落入低俗化的桎梏。

四、网络微电影的艺术品质呈现

网络微电影的文本呈现为随机的碎片形态。电影类型化在网络微电影中已渐渐消失。西部片、武打片、宫廷剧、爱情片、强盗片、警匪片、惊悚片等商业电影类型和艺术片、主流意识形态电影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套路和接受模式正在消失,凌乱的主题取向、海量的人物形象、断裂的情节、喧嚣的电影语言使得网络微电影在巨大的网络空间中如同风中飘絮。网络微电影文本碎片化与网络文化文本的碎片化是一致的,也反映了第三产业发达的中国社会碎片化的现状。但是,断裂的文本并不是拼凑的文本,后现代的叙事并非中规中矩,微电影的艺术品质呈现堪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手机、iPad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上,在这些移动设备观看电影与传统影院的观看方式相比具有屏幕小、画面质量差、声音效果差等特点。近景和特写表现被拍摄对象的某一局部或细部,在特写镜头中被摄对象充满画面。特写镜头的运用能够更加集中、细腻地展现人和物体的细节,从而达到刻画人物、传达丰富和复杂的信息和内涵的效果,在视觉上更加具有冲击力。网络微电影除了内容、叙事完整,能够达到一定的视听效果和艺术渲染效果之外,还伴随着一个关键点,即语言文本、画外音的设置。语言文本的设置在通篇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画外音的设置则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二者共同介绍文本主题,带领受众体验导演所要表达的意图。由于网络微电影失去了详细镜头叙事这一依托,其语言一般不会有冗余,倾向简洁,对生活高度概括与凝练,能够引起受众共鸣与深思。

五、结语

网络微电影的产生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传统电影与新媒体碰撞的产物,其形式新颖,发展迅猛,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受众随时随地用镜头语言表达观点、接受观点的愿望。网络微电影虽然在发展期产生了诸多问题,虽然目前只能在网络平台播出,但是也有可喜的拓展平台,那就是与节目相配合展映播出。比如,当下有很多说教类节目(如普法节目、伦理节目)在叙述故事的同时,穿插微电影式的情景再现播出,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更多的平台、技术为其传播助力。新媒体时代给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发展思路与实践创作路径,使微电影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并能传播更多的艺术及经济价值。网络微电影的艺术渲染力也将逐渐充满文本,作为弥补传统电影的角色,开始影视艺术的“文艺启蒙”。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沈正斌.对当下网络视频短片盛行的思考[J].今传媒,2006(6X).

3.杨永强,李晓辉.网络视频的春天在哪里?[J].声屏世界•广告人,2007(5).

4.刘涛.微电影:一个概念的诞生[N].光明日报,2011-07-30.

5.雷玉洁.网络电影艺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3.

6.薛国梅.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7.王振兴.微时代微电影艺术创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8.许涵之.中小成本电影的叙事嬗变和发展对策[D].浙江大学,2014.

9.李娅乔.新媒体背景下的商业性微电影广告传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微电影工作思路篇10

摘 要 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其方式、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本文以基层公路管理部门运用新媒体为实例,就新媒体时代创新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讨,使之成为基层党建组织工作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新媒体 宣传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析浅

现阶段,大量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Computer(计算机)、Mobile(手机)、Tablet PC(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完成的,它在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语音、印刷后时代,开始显现巨大的威力,其功能不可小觑。

一、新媒体成为公路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角色

以宝应公路站为例,在传统媒体时代,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形式是“面对面”,以会议方式是面对面,以个别谈话方式还是面对面。然而,随着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和普及,建立了“宝应公路青年”微信群、宝应公路QQ群、宝应公路官方微博以及省市县公路三级互通的局域网,这些新型的传播方式,扮演着基层公路管理部门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重要角色。

(一)它是公路的宣传者

利用新媒体开展广泛的宣传。在加强传统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重视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及时的让干部职工知晓党的方针政策、公路各种信息。

(二)它是公路的引导者

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期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明显区别在于“传统媒体的宣传可以使信息到达职工那里,信息的传递过程就会到此结束;而新媒体时代,当信息到达职工那里后,信息的影响过程才刚刚开始。”而经验又告诉我们,人的思想状态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所接受信息的影响,因此,宝应公路站抓住新媒体能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公路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信息这一特点,通过发送职工能够接受的素材和信息,引导大家根据自身体会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在网络媒体的互动交流中能够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在各种言论的交锋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成为大家明确方向、弄清是非、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转变观念的有效引导者。

(三)它是公路的监督者

近年来,宝应公路站积极发挥新媒体的监督作用,根据新媒体监督覆盖面更广的特点,接受来自行政相对人、甚至是来自全社会的监督,公路管理中的是与非、作为与不作为、满意与不满意,在新媒体时代是逃脱不了成千上万群众的双眼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新媒体的时效性也使其监督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来。

二、新媒体在公路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一)新媒体运用状况

新媒体在全球的发展才短短几十年,在基层公路管理部门还是一新兴事物。就宝应公路站而言,新媒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媒体。借助地方党委力量,在扬州网下建有宝应公路站网页,其维护由扬州网负责完成。借助江苏省文明单位在线力量,开通了《宝应县公路管理站文明单位创建在线》,日常维护由本单位完成,但浏览、阅读只能通过《江苏省文明单位在线》进行链接。

二是局域网。局域网络虽然运用比较早,但由于公路部门野外工作的特殊性,在及时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QQ群、微信群。手机是当前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有很强大的传播性和影响力,也成为了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二)新媒体具体运用

新媒体对公路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影响越来越大,具体运用包括:

首先,它构建了新型的公路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思想宣传,进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

其次,它构建了基层公路部门人与人思想交流的新渠道。公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干部职工思想沟通更加便利,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局域网论坛等工具,能够轻松、有效地开展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

三、新媒体在公路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创新

在公路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新媒体所具有“互动性与便捷性、海量性与共享性、数字性与虚拟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优势,它使组织与职工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也使职工获得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快捷,对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应巧妙运用新媒体

在当前条件下,传统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依然是主流,它是“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快公路文化落地生根、做实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的重要保障,它是引导公路职工在面对“危机与困境”时树立信心、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的重要保障。而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应打破传统模式,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融合新媒体的资源,通过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思想理论,通过新媒体让公路职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新媒体牢牢把握舆论主阵地,使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社会形势、跟上时展、获得真实成效。

(二)运用新媒体的创新

一是在思想教育上创新。以往,我们开展党建、党史等教育,大多数情况下是邀请党校的老师上门讲课,如今,我们则可以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开展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直接进入网络专家库,进行系统的视频听课,图文并茂,操作方便,现场感强,易于接受。经过5年多来的实践,我们实实在在的收到了新媒体给思想教育带来的便利。

二是在宣传沟通上创新。利用新媒体开放互动的特点,宝应公路站积极搭建宝应公路青年微信群、宝应公路QQ群、宝应公路官方微博等宣传和交流平台,而要创造性的发挥好、利用好这些平台在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除了加强管理、开展经常性互动更新以外,应及时的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动态信息进行链接,对职工进行正面的、积极的、理性的引导。

三是在组织指导上创新。做好一个人的思想工作相对容易,而要做好很多人的思想工作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党、政组织负责人,可通过建立个人QQ群、微信群,将职工全部纳进来,个性问题单个交流沟通,共性问题进行群讨论、流,针对当面不好说的话,有时还可通过聊天室的畅所欲言,能够化解疑难问题,既舒畅了大家的心情,也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化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