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十篇

时间:2023-04-02 11:37:35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篇1

经历两个岔路口,北京天坛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王韬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更认清了医院信息中心的定位。

自2000年空降到天坛医院以来,北京天坛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王韬将天坛医院的信息化从一张白纸发展到“数字化医院试点示范单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奥运定点医院的天坛医院还承担了奥运村综合诊所的建设工作,王韬本人也荣获了“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

取得这些成绩的方法很简单―“理解医院的管理思路。”王韬如是说,“医院的IT部门不能仅仅定位在技术部门上,而是医院的参谋部。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并确保医疗安全。”

曾经的生理专家

如今的这位信息化专家,曾经是生理学专家,而且在生理学研究上颇有感觉。

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的王韬,进入南京医大附属省人民医院工作,主要从事神经生理的实验和研究。1988年,王韬再次回到南京大学生物系就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小脑的神经生理功能”,认为“小脑除了与运动和平衡相关,还与人的内脏活动有关系”,并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上面发表了文章。随后,他们的研究成果还被载入《神经生理年鉴》,并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果沿着神经生理的道路继续前进,王韬毋庸置疑地会成为一名医学专家,但是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存在着诸多“岔路”。1995年,第一条“岔路”出现了。

当时,南京医大附属省人民医院与IBM合作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进展得不太顺利。为了顺利推进信息化,院领导就从各个科室抽调精兵强将,热爱计算机的王韬就在被抽调之列。王韬从1985年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当时是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晶体管计算机,非常大,比这一面墙的柜子还大。”王韬指着办公室内的书柜说。被抽调到IT部门的王韬负责系统实施和测试,从此与信息化结上了缘。

南京医大附属省人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很早,时任副院长王虹对信息化非常重视,与IBM合作实施了临床信息系统,这套系统不仅限于收费,而是包括了门诊、住院和医生工作站,能够采集临床资料,并对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流程改变较大――医生开医嘱,护士用计算机生成所有的治疗文档。这在国内当时的医院中是非常领先的,南京医大附属省人民医院也由此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王虹经常被邀请到各地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第二个岔路口

1999年年底,第二条“岔路”出现。

当时,中国医大在沈阳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王虹前去演讲,王虹有事不能前往,就委派王韬去沈阳参会,介绍省人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

当时的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戴建平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对王韬的报告印象深刻: “这个小伙子不错,对信息化建设想得很明白,而且有思想、有见地。”

会后,戴建平院长主动去找王韬,而且开门见山: “你是否愿意来天坛医院工作?”事出突然,王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也从来没想过到北京来工作,于是婉言谢绝了戴院长的邀请。

但是,戴院长并没有放弃,不断让院长秘书给王韬打电话,诚心诚意邀请他到天坛医院来“看看”。戴院长的执着和诚恳最终打动了王韬,他同意来北京“看看”。天坛医院对王韬的接待不仅规格很高(人事处处长亲自去机场接机,院长、党委书记站在大门口等他),而且安排周到(把原来党办、院办的办公场地清理出来,留给王韬的信息中心),双方就信息化建设也达成了共识。于是,王韬动了“离开家乡到这里干一番事业”的念头。

回到南京后,打算办理工作调动。但是,南京的省人民医院说什么也不放王韬走,而且各科室主任都去找院长抱怨,不让王韬走,给院长造成很大的压力。王韬为何如此受欢迎?原来是他“以用户为中心”的实施方法深得人心,王韬负责信息系统的实施,他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与各科室主任沟通得非常好,各科室主任都认为王韬离开后会影响他们的业务。

费了一番周折后,2000年年初,王韬告别妻子和孩子,来到北京,成为天坛医院信息中心的创始人。

做医院“参谋部”

在天坛医院搞信息化完全是白手起家,没有电脑、没有办公桌。在白纸上作画,让王韬更有发挥主动性的空间。而且戴建平院长非常重视信息化,思路先进: “IT部门不是去开发系统,而是医院的参谋部,要为领导层提供管理决策支持。”戴院长的想法与王韬的信息化思路完全契合,这样的环境让王韬的信息化工作如鱼得水,进展得相当顺利。

据王韬介绍,临床信息系统是天坛医院信息化的切入点。从2000年开始,天坛医院开始与东软合作,共同开发临床信息系统。到了2005年前后,临床信息系统已经比较完善,门诊和住院的医生工作站系统均已建立; 覆盖全员的PACS系统也已建立,并且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把放射科、超声、病理、内窥镜等系统全都集成在一起,医生的看图和写报告这两个系统也合二为一。这一成熟完善的PACS系统在2003年“非典”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医生可以远程诊治。

“临床信息系统的重点是采集临床信息,采集之后干什么?只有把信息用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王韬说,“天坛医院信息化的下一步就是要通过IT系统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对医疗过程进行监管,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正是王韬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比方说医生开药,如果药量太大,系统会有自动提示; 哪几种药不能放在一起使用,系统也会有提示,“这样就能基于IT系统建立起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理解医院管理

“医院CIO的关键是要理解医院的管理思路。”王韬如此强调。这些年来,天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始终与医院管理紧密相扣,走了一条从临床过程,到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再到提升医院管理的发展路径。

很多人都知道,院内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王韬与院内感染办公室合作,实施了“院内感染自动监测系统”。以往的模式是抽查体温,这种模式无法对全院的病人进行动态监管; 系统实施后,护士将病人的体温录入到电脑中,系统就能自动筛查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信息化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提升有目共睹。”王韬说,但是这种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小系统,需要有临床数据作为支撑,否则会成为空中楼阁用不起来。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信息化建设现状;信息化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005-02

1概述

近年来,医患冲突不断发生,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有96%的医护人员曾遭谩骂、威胁。公众普遍认为,如不改善,有可能出F“医者不敢行医,患者不敢就医”的情形。本研究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开展了“医院信息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的调查和研究。研究表明,信息化建设在减少医疗差错、改善患者看病体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患关系走向和谐。

2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2.1规范医院管理和医疗行为,减少医疗差错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框架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规范了工作流程,对财务、药品、人事等方面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如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规范了病历的书写和过程监控,保证了病历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杜绝了个别医生的随意性,极大地减少了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

2.2提升医疗体系效率,改善患者看病体验

目前,患者可以通过自助预约机、微信等多种渠道进行预约,尤其是微信预约挂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截止到2016年8月,微医已经深度连接了全国27个省市的1900多家医院,服务总人次超过了5亿。这些资源为微信用户提供了精准预约、在线诊疗、家庭医生签约、诊间支付等多项服务,提高了诊疗效率,大大改善了患者“三长一短”的看病体验。

2.3减少患者就医支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好大夫”、“微医”,“北大医信”、“丁香园”等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快速兴起,使智慧互联网医院成为现实。据有关报道,综合公立医院门诊病人单次诊疗费用在200-300元之间,其中近一半是药费,而互联网医院单次平均诊疗费用不足100元。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价廉而优质的诊疗服务。

2.4增加医患沟通渠道和交流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临床信息系统的使用将医护人员从繁琐重复的病历文书书写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交流。另外,部分医院采用微信、QQ等多种渠道与患者进行互动,从而使医患沟通更畅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2.5减少诊疗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增进医患互信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安装有叫号系统、药品价格公示电子显示屏、费用详单查询等设备,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公开透明。尤其引入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后,使得诊疗过程更加流程化、透明化。从而增进医患互信,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医患纠纷。

3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医院信息化越来越普及、深入,医院各信息系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成为常态,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应用系统相关标准规范已基本制定完成。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受资金、信息化人才、顶层设计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展并不均衡,因医院级别不同、地区不同而差异明显。

4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视角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路

4.1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长期发展规划,提升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

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长期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降低院内各业务系统的耦合度,为后续院内医联体、区域医疗业务等新增业务系统提供规范统一的接入方式。同时,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软件工程类、医学信息类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开展医疗大数据辅助诊断、精准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条件,以此从整体上提升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

4.2加快协同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医疗联合体统一开发,建立能实现各系统间的医疗信息传输及共享的协同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这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此过程中,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则提供患者的诊疗、检验、检查信息。在该平台上,患者可以进行挂号、预约和检验结果查询,医院可以进行双向转诊和远程医学影像会诊,这样城乡患者便可共享优质的医疗资源。

4.3完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防范医患纠纷

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入部分专业术语的详细解读,可减少患者因为不理解其诊断结果或费用来源导致的医患纠纷。还可以在电子病历中集成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的医嘱、药品配伍和剂量审查等功能的同时,增加药品费用控制功能,防止医生开大处方,当药品费用高出与系统设置的该疾病所需药品平均值时则出现警示信息。以此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用药管理水平,及时避免可能的用药错误和医疗纠纷。

4.4丰富智慧医院体系功能,提供便民医疗服务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丰富智慧医院体系功能,如增加智能问诊功能。这样对于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普通大众,只需输入性别、年龄和症状等信息,即可知晓可能得的疾病,并精准推送与该疾病相关医学知识,增强患者自身对医学的理性认识,降低对医学的过高期望,减少因医学知识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医患矛盾。随着物联网在医学领域的深度应用,医院还可以通过患者穿戴医疗设备远程监测其生理体征,实现智能化的慢病管理,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4.5引入先进的辅助诊疗系统,减少医疗差错

在目前的诊疗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医生的经验做出诊断,影像报告诊断尤其如此。研究表明,人眼判断影像报告可能会产生30%左右的漏诊、误诊率,如果引入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系统,能把肉眼直观看到的影像数字化,再与参照组数据进行比对,进行定量分析,无疑能有效辅助医生决策,大大增加诊断的准确率,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篇3

这次召开的全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既是一次动员会,一次工作部署会,也是一次电子病历建设的经验交流会。

现在,卫生部正在制定“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其中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十二五”规划重要内容和目标。所以此次会议的任务首先是向全国的与会代表们介绍一下全国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构思,让大家对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有个宏观把握,以便更好地实现医改目标。

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着眼于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使其与在社区建立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行有效对接。首先我们要把医院电子病历建好,然后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相对接,与覆盖本辖区居民内医疗服务网、公共卫生资源实现有效整合。

实施电子病历对医改有重要的意义

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医药卫生信息改革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推进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工作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全面推进加速规范,这也是实现我们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目标和举措。同时,实施电子病历对于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推动医疗服务向科技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有限的医疗资源效率,保障质量和安全,完善我们国家的医院管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自2009年到2011年,卫生部门要着力推进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在内的五项重点工作。公立医院改革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关键环节,也是医改中任务最艰巨,情况最复杂,社会最关注,医务人员最关心的一项内容。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中基本医疗服务,增进人民健康,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培养卫生专业人才,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疗是公立医院存在的根本,也是公立医院发展的重点所在。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医疗工作效率,改善服务,降低成本,强化各项管理,是实现现代化医疗管理的重要基础。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要任务中既包括电子病历的有效实施,当然也包括临床路径的管理。应该说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能为未来服务的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临床路径的实施提供一个标准。所以,病历信息化管理和临床路径电子化相辅相成,互相推动。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公立医院在改革中让患者得到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的有效措施,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既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医疗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做好的。

建设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将进一步促进医疗资源的高效合理的利用。面对稀缺的医疗资源,除了增加政府投入,扩大医疗服务的资源以外,还有关键的因素,就是合理调配现有的医疗资源。

电子病历的实施对远程医疗系统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也有很大的作用。降低患者看病就医的成本,要能保证广大患者在异地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使用优质的资源。同时电子病历又能够减轻医务人员繁重的病历书写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精力关注患者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这就是当前我们全力推进加强临床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的原因。把护士从繁重的护理文书当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病人。信息化的建设将对临床护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提供强大的支持。

在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中,电子病历也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美国医学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每年因可避免的医疗事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在4.4万人到9.8万人之间,虽然这只是书面估计的数据,但说明无论人的智商有多高,经验多丰富,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医师在高强度、高风险的诊疗过程当中,面临着众多的潜在风险和隐患,这些都将严重地影响医疗安全。所以要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也要求医护人员对诊疗行为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并进行调整。因此,包括电子病历在内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最好武器。质量和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搭建医疗服务信息化精细化的管理平台,进一步与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相结合,规范医疗服务,随时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总体来说,电子病历的推进和发展有以下重大意义。

1. 搭建多科室、多部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

电子病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诊疗服务,使我们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医患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提供科学的诊疗方案,随时调整和修订,来改变我们以往可能存在的一些见病不见人,或者见系统不见整体的现象。

2. 随时查询患者就诊信息

快速全面了解患者的信息,也给有关方面能迅速、直观、准确地作出诊断,确定治疗方案,调整医疗措施,避免医疗伤害提供了条件。

3. 促进循证医学发展

避免医护人员手工填写复杂的病历和表格,也提高医务人员参与临床路径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加快实现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临床路径的建立。

4. 促进医患沟通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了解病情与诊疗过程的相关信息的途径,增加了医疗服务信息的透明度,也增加了患者和家属参与了解和掌握医疗过程的有关信息。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减少医患纠纷。

电子病历试点工作要统筹安排

在推进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减少资源浪费

现在,各个医院之间各自为战,“孤岛”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我们下一步将要就医改重要内容,从政府方面做好整体组织推进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在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2. 与医疗工作相结合,服务于临床诊疗工作

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安全,减轻医务人员负担。最终是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改革作出贡献,为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我们应该着眼于这个目标,服务于临床,让患者受益。

3. 保障医疗信息安全,保护患者隐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保护自己的隐私,保护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电子病历中,我们保存了患者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还有其他重要的医疗信息。如果安全措施不到位,电子病历信息隐私权就会受到侵犯。

近年某些孕产妇在医院的就诊信息被当作商品买卖,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在实施过程当中,维护患者隐私也是重要因素。

4. 加大政府投入,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以前各个医院在搞远程医疗搞信息系统建设的时候,有些和企业合作,先期投入许多,在短时间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长远来看,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应该从政府的层面不断加大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投入,从医院的层面来为电子病历等信息化建设作出与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同步安排和考虑,这不是一个短期行为。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后,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大踏步前进,实现质的飞跃,一些省市对信息化建设很重视,加大了对关系民生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实施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做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按照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要求安排,并针对卫生部下发电子病历试点的医院和地区的城市的名单,各地应结合本地区、本城市和医院的实际情况,抓好本地电子病历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这项工作。抓住医改的有利时机和难得的机遇,争取财政的支持。

在工作过程当中,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加强学习,明确目标,保证工作做到实处。有关情况及时向医政司汇报。

1. 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加强推进,落实责任,要按照试点工作的方案要求,卫生部的试点地区和试点医院,明确试点工作的基本任务目标,加强领导,精心周密部署,合理安排进度,认真组织落实。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医院的指导,定期对试点医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各省也要确定本省的试点医院。

2. 试点先行,点面结合

本次试点工作应该说分了两个层次,既有医院为单位的试点,也有以区域为单位的综合试点工作。各试点医院要建立完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试点城市要加强区域内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安全、共享的电子病历信息管理系统。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部里试点和省里试点相结合,推进国家医药卫生系统信息化的建设。

3. 总结经验、勇于创新

虽然我们国家许多大医院在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各个大公司,各种软件都在医院有不同的应用,但是在新的医药卫生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要求下,我们要开始一个新阶段的起步。让我们总结经验,着眼于下一步工作,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既要扎实推进,又要不断创新,既要总结经验,又要不断交流学习,要善于发现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及时总结试点工作当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推动,今后在我们国家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全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积累宝贵经验,坚定坚实的基础。

同志们,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充满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我们医疗工作空前关注,寄予厚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建设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参与。我们大家一道以对党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电子病历大事记

2006年,在卫生部信息化工作小组办公室领导下,由医疗机构、医疗信息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信息技术提供商共同发起成立卫生部电子病历研究委员会。

2009年7月,卫生部发出征求《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意见》表示,建立电子病历是为保证健康档案“数出有源”,以实现医疗过程监管。

2009年8月,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征集 “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函,并要求在此基础形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指南》。

2009年9月,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用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病历,不属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

2009年12月,卫生部推出《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卫生信息系统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方面的信息安全需求。

2009年12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开始全面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2010年10月14日,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及《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篇4

1循序渐进的思路

医院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建设中,关键思路一定要是循序渐进。尤其是医院决策层与实施者。

医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复杂而严谨的医疗流程中又具特殊性,而针对不同患者的医疗过程又参杂着太多的患者主观因素,以及来自医院和医疗体制、政策导向等等的客观因素,使得医院信息化建设比在其它行业相比更加特殊和复杂,这决定了医学有效融合于信息化建设是非常困难的。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范围极广、极具专业性的综合项目,需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需要掌握专业的信息化技术,需要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而承担医院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主要职能的信息管理人员又很难集这些专业知识于一身,所以寻求医学和管理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要了解基本的医疗常规、熟悉医疗流程和相关的政策性医疗规范,要求医疗专业人员要熟悉软件操作流程、了解基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基本环节,还要求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

当前多数医院的目标都是"建设成数字化的医院"。但具体到怎么做,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不是与医院自身的发展相吻合等具体问题时,恐怕就很少有人认真地考虑过。这造成了在实际的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少了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时间预期,结果往往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回过头发现离目标还是非常遥远。

缺少了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还会带来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医院信息化还必须要有科学的建设原则,要以医疗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为基础,以高水平的医院管理为前提,要以患者的医疗信息为核心,以财务信息为纽带,以决策支持信息为主导;要突出临床和管理两条主线,并做到两条主线在相互作用中能相互促进;要在信息化的数据流向中,全面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有效利用信息化的数据资源,深度挖掘用于决策支持的管理数据。以信息化促进管理,以管理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

2医院决策层高度重视高度负责的思路

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多数包括院领导在内的院职工都想像着信息化建设的种种益处,而实际上由于多数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管理的投入。而且由于信息化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巨大冲击,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许多不可回避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绝大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实际效果远不及预期。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由于过程较长、投入巨大,短期效果不明显、又无显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医院来讲,很难将其作为一项重点来抓,院领导更是很难深入其中。

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会带来思想意识的改变、业务流程的改变、管理模式的改变。所以医院信息化建设也是业务流程优化与重组的过程,也是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的过程,也是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过程,而这些又都是离开医院决策层离开院长无法完成的事情。而在医院信息化项目实施进程中,会涉及到医院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需要不同科室之间、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如果缺少了院长强有力的推行力度,很难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进度、深度和质量。更需要院领导的直接和深入参与来保障信息化能够配合和承载更多的管理手段。这就要求院领导对信息化的基本环节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误解和顾虑,保障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有效运用于主体医疗业务和医院的整体管理,下达及时、准确、有效的决策来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在漫长的医院信息化进程中,各个阶段除了需要前期的大量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还必须保证相应的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有的时候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或医疗体制的改革,也需要相应的软、硬件升级成本。然而,由于政策因素、管理因素、认识因素和信息技术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绝大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预期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又很难见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所顾虑,很难保证足够的建设资金,更缺少了相应的跟进投入。卫生部要求医院按照总收入5%的比例投入信息化建设,但近年来绝大多数医院仍然还是只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很少有医院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跟进资金,这严重制约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源于医院决策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效益和医院管理软件的产品特性认识不够全面,必须加以纠正。

3了解自己真正需求,寻找合适合作伙伴的思路

这一思路是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当前,由于人才与时间的限制,多数医院都是借助外力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的。而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一定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几年前,盛京医院郭启勇院长就曾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谈起"医院信息化建设选择合作伙伴如选择结婚对象"的理论。把选择供应商视为像选择婚姻一样,就会非常慎重,要门当户对,要看未来发展,要看做人、看做事,要看对方身体是否健康,都希望对方能长寿,还要看对方的过去,分析其现在,展望其未来,各方面都合适才能结婚,婚后还要买房、买车……要有不断的投入。当重视选择合作伙伴如选择婚姻般时,就意味着:①要慎重,要慎重对待备选对象;②要不断投入,这样才能经营好家庭,不断经营才能长久;③合作中双方在互相成就各自的事业。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与厦门智业的合作,也是找对找准合作伙伴的成功案例。

4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运用到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思路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篇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人民医院”)大门外,仍然人满为患。与三年前相比,这家医院没有扩大地盘,没有增加床位,没有延长工作时间,但每天就诊的病人却多了近一倍――从4000余人增加到7000人左右。“这得益于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医院管理。”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这样说道。

其实,人民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并不领先,与其他三级医院相比,属于后来者居上。近三年中,忙于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人民医院还牵头打造“西城区医疗共同体”。在刘帆看来: “最关键的问题不在技术,在思路。”

从医生转向CIO

名片上刘帆的职位很“复杂”: 院长助理、骨科副主任医师、信息中心主任。一时间,让记者不知道怎么称呼,到底是医生还是CIO?刘帆笑言,目前的工作重心都放到了医院信息化的建设上。

这名2004年临床医学博士毕业的骨科医生怎么转行搞起了信息化?在刘帆的回忆中,这种半路出家是偶然也是必然。

2002年,还是硕士研究生的刘帆在人民医院担任骨科住院总医师。“负责整个科室的运营管理,这让我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了医院。”在这一年中,刘帆吃喝全在医院,一周仅回家一次。这一年的时间让他摸清了医院各个部门的流程安排、调度程序,也日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对医院各部门、医务人员、病患需求的洞察力。

“值班时间里,我靠着兴趣,编了一个小程序,叫住院总医师管理系统,将病人所有的住院情况进行统计。通过这个系统,可查询每天病人的出院时间、手术时间等信息。”这个在闲暇时间被“捣鼓”出的小程序,一时间受到了各科室的青睐,让他看到,只有从需求层面出发的信息系统才是有用的。

无独有偶,这一年,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项目确定。刘帆在人民医院院长王杉的带领下,开始接触系统、平台的建设。初次的触电,都让刘帆在信息化的路上更进一步。

2006年,信息化改革终于迫在眉睫,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成立,刘帆担任委员会秘书。“一个毕业不久,年纪尚轻的骨科医生来做信息化?”刘帆坦承,当时遇到了很多不信任和怀疑的眼光。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让刘帆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2006年6月20日至2006年年底的100多天里,刘帆跑遍医院的每一个科室,把内部信息系统摸了个底儿朝天,在对信息需求、网络设备、网点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总体判断。

凭借对医院业务、医药流程的了解,“业务驱动”的理念一直萦绕在刘帆的脑子里。更为重要的是,医院领导对信息化认识的前瞻性与刘帆的思考不谋而合,为刘帆的工作带来了最实用的鼓励。

他告诉记者,医院CIO一定要有三个身份: 第一需要对信息化及信息系统有全面的认识; 第二要对医院中的任何业务都有所了解; 最后还必须参与到战略层面上,如果脱离战略高度,CIO往往在医院里只能听别人发号司令,无法与医院整体融合。

刘帆正是带着这样的三个身份来征战医院“内外”信息化建设的。

领头医疗共同体

2006年年底,在主导人民医院信息化改革的同时,刘帆和人民医院的同事们开始构思寻求思路改变现有的模式。

“当时和IBM是合作伙伴,它给我们引入了RHIN的概念,即区域医疗协作。后来我们了解到,整个这套理念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叫IDS,已经存在很久,提供整合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试图思考,是否可以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打造一个类似的体系。”

恰好,2007年年初,北京市政府和西城区卫生局开始考虑进行医改试点。作为西城区的领头羊医院,人民医院和西城区政府一拍即合,开始了联动探索。

医疗共同体与以往文章里涉及到的区域卫生协同,归根结底都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打破“烟囱”局面。在北京,医疗机构有八种权属关系,譬如: 卫生部直属医院、市属医院、区属医院、企事业单位医院、军队医院和民营医院等,权属关系的复杂使得医疗资源无法实现均衡。

刘帆直言,目前,北京市在医疗共同体的建设上,按照行政单位划分,这样一刀切的办法并不是最佳的医疗资源规划。他认为,真正的共享规划,应该是纵向与横向的覆盖。纵向即从三级医院到一级医院应该建立自上而下的一套体系,在该体系中,按照统一的服务流程、服务规范来管理运作。而横向,就在于同级医院间的互补,与专科医院的互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融通,不会出现新的“孤岛”。

每每谈到资源共享时,刘帆都会反复强调,只有在医疗资源整合成功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而这一切必须由政府掌控绝对地位。

那么,政府要如何主导?是不是所有医院的信息系统都用一套标准的卫生部版本的系统,就叫规范?刘帆表示,这样的指令不具备可操作性。政府部门应该进行一部分规划,例如对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功能规划,若某一医院无法达到规范中的功能,便无法分享院间的医疗资源,这样的共同规范可保证调集所有医院的数据,为政府部门提供行政依据。

解决内部问题

“攘外”的同时,刘帆还在马不停蹄地“安内”。

与IDS同时进行的还有内部系统升级。2006年,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人民医院落后的信息系统怨声载道。人民医院仍然面临老版的住院系统、新版的门诊系统、白塔寺分院区的信息系统的“孤岛”。如此一来,门诊与住院间的信息无法实现正常流通。2007年上半年,刘帆投入到升级住院系统当中,并把白塔寺院区进行合并,使得全院只有一个信息系统。

2007年年底,刘帆再次大刀阔斧规划后勤管理系统,于2008年6月在全院整体推行ERP系统,将医院的四大核心部分(药品、设备、物资和财务)一体化。“虽然在这一系统中,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但总体的框架已经搭建,广度铺开后,为下一步的深度开发打下了基础。”在完成了ERP一期工程后,刘帆没有停息,即刻开始第二阶段的延展。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职工医疗;医保管理;工作思路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世界一大难题,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难中之最。医疗保险制度推行困难,然而,医疗保险实施后的管理工作也同样是一大难题。常言道,三分政策七分管理。这一说法对医疗保险这一世界性难题而言显而易见。面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这一难题,医疗保险的监督管理就应当坚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讨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

1.抓住主要环节,积极开展“实时管理”

医疗保险管理难,就在于它有许多特殊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医疗保险不像养老保险那样由经办机构直接完成对参保人的补偿,而是经办机构必须通过医疗机构完成对参保人的补偿。这样一来,由于利益的驱动,医疗机构势必要通过增加医疗服务量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而经办机构为了确保收支平衡,也必然要控制医疗机构进行不合理的医疗服务量,结果很自然就出现了对医疗服务量的控制与反控制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部门对医疗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定点医疗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根据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的变化,不断采取一些对策。一是对结算办法理解和执行有偏差,采取分解住院、不合理转诊等办法加重个人负担;二是不能严格掌握出入院标准,不该入院的收入院,不该出院的请出院;三是不能严格执行用药原则,选用贵重药、进口药,超范围用药;四是不合理检查,将高精尖仪器作为常规检查或重复检查。面对医院的这些做法,医疗监督管理就不可能是单一的、静止的管理办法,而必须要采取多种形式、动态的综合管理办法。

“实时管理”是医疗保险监督管理人员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所谓“实时管理”是指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进行动态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时间上讲,是指参保人员从住院到出院这一在院治疗阶段,管理人员对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进行全天候监督管理。在操作方法上,是采用计算机监控定点医疗机构传递的医疗信息和医疗监督管理人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实地检查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实时管理”的目的是堵塞漏洞、防止浪费,保证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它依据计算机监控提供的信息,有目的地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分解住院、不够住院标准的病人收入院等现象,并杜绝挂床住院、冒名顶替住院等情况的发生。

“实时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1应用计算机系统监控,及时掌握医疗信息动态

为了满足“实时管理”的需要,必须完成计算机“实时管理”系统对住院病人的医疗、检查、用药情况实行监察,对反复住院病人进行监控,对特殊病种、特殊治疗随时备案登录。在具体操作上可专设医疗监管人员应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工作日时间内全天候监控,及时掌握医疗保险住院病人的动态信息,对日住院人数显著增多的医院,对发生高额费用和重复住院的病人,重点监控,及时调录、登记。这些可疑信息经医疗管理人员分析后确定抽查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医院实地检查。

1.2实地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

根据计算机监控的数据信息,除对医疗机构做好实地普遍检查外,还要不定时地去医院抽查。一是抽检部分住院病人,核对人、证、卡是否一致,是否有冒名顶替住院的现象。二是抽阅在架病志,根据计算机监控的数据信息,除对医疗机构做好实地普遍检核查病人的检查、用药、治疗情况,如有不合理现象及时提出。

1.3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检查

对社会反应大、问题多的重点医院、重点科室、重点病种应进行重点检查,对有疑问且暂时难以确定的问题,应进行全面跟踪检查,并在出院病志检查时作为重点核查对象。在实时检查过程中发现违规的问题应及时做好登记,并向医疗机构反馈,需要扣减费用的违规事例,核准后一定要请医院签字认可。

1.4根据群众投诉,做好检查处理工作

为了增强群众医疗保险的意识和提高他们对医疗保险工作的信任程度,应专门设立专职人员负责接待投诉群众,并解答相关政策。对群众的投诉有备案登记。根据群众举报的医疗机构分解住院人次、加重个人负担及四不合理现象,对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即时检查,对确立的违规事实从速处理,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组织管理人员和专家共同复议,力求处理得科学合理。

1.5核查出院病志与实时管理进行有机结合

管理人员每月核查病志时应当坚持进病房进行实时检查。对不够出院标准,或有疑问的,应及时到病房进行调查对转院的病人做好登记并与计算机提供的重复住院及转诊的信息进行核对分析。

2.坚持动态管理,不断调整检查方法

在做好“实时管理”的同时,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认真做好对定点医疗机构出院病志的核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通过核查病志,从中发现定点医院在医疗服务中的一些偏差,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参保人员的逐步增多,对定点医院每月出院病志的检查也应不断的改变形式,才能提高管理效力。

2.1检查方式应不断地变换调整

随着参保人员的不断增多,住院病人的增加,应不断地及时调整核查的方法,由全部检查改为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检查方式。在操作中除对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出院病志中的单病种结算病例全部核查外,其他出院病志50份以内的全部核查,50至150份抽查1/2、150份以上的抽查1/3。发现的问题按抽查的比例放大相应倍数扣减费用。

2.2要更新观念,不断开拓新思路

由于医疗保险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观念往往随着政策调整而发生变化。在管理工作中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也应根据医保政策的调整和医疗机构服务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探索管理工作新思路,调整管理方法,研究新措施,不能停留在原始的管理办法上。否则就不可能发现新问题、新矛盾,管理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

2.3要坚持原则性,把握好灵活性在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中,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影响医疗保险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

工作中首先要讲原则、讲政策,强化贯彻执行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严肃性,狠抓政策规定的落实,对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不讲情面,认真处理。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医疗过程中的特殊情况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必须正视这方面的特殊性,在坚持原则、严肃政策规定的同时,把握好管理的灵活性,对医、保之间产生争议的问题,采取慎重的态度,充分听取医疗机构的意见,实事求是地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3.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管理效力

为了使以实时管理为主体、多种形式并举的动态管理方式更具有科学性,以及达到增加监督管理效力的目的,在工作中还应建立几种制度,以确保不断提高监督管理的力度。

3.1建立内部相互监督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监督的力度和公正,对医疗监督检查人员应进行分组。监督检查组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以市内行政区为单位设立。每一个医疗监督检查组均由来自三个不同部门(医疗管理部、医疗专家组、结算部)的3至4名专职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时管理、每月出院病志检查和住院实际人次的核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既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又要相互促进、相互协作。这种做法既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又形成了相互监督机制,同时还能保证专业优势互补,提高医疗监督检查工作的效力。

3.2建立医疗监督检查人员轮转制度

为了防止监督管理人员长期在一个区域工作而导致监督管理意识的淡化,医疗监督管理检查小组和成员应实行轮转制度。这种轮转含两种形式:小组检查区域的轮换和检查组人员的轮换。通过轮转,让从事医疗保险监督检查人员全面了解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运行的整体情况,杜绝医疗监督检查中的“人情”检查,克服长时间在某一固定环境下从事管理工作产生的松懈情绪。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医疗机构长期适应某一部分人员的检查,而容易采取某些相应的对策。

3.3建立监督复核制度

实行医疗监督复核的形式主要有两种:①对检查出的问题实行集体复议审定,医疗保险各检查小组对定点医疗机构每月的出院病志核查后,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由经办机构的主管领导组织医疗监督管理部、医疗专家组集体研究审定,以增加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工作的透明度,防止人情检查,保证监督检查工作的真实、公开与公正。②成立由三位专家组成的复核小组,对每月检查的病志有选择性的进行抽查复核。通过复查,可以检验出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并及时堵塞漏洞,促进医疗监督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是一大难题,我们必须在工作实践中正视这一问题。只要能逐步认识,不断探索新方法,不断开拓新思路,不断完善政策,树立动态管理观念,坚持原则性,把握好灵活性,正确处理好医、保之间的关系,我们深信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会在这项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最终达到保障职工基本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宗秋,苟忠武,荣根满等.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关键在于健全制约机制[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4,4(118):12490-12491

[2]王攀.全国医疗保险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J].新华社, 2002年3月1日

[3]宗秋,荣根满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保险保障研究[J].中国卫生,2008,(3):31-33

[4]孙希文,唐可心,荣根满等.辽阳市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之我见[J].中国卫生,2006(5) 51-52

[5]宗秋,荣根满等.加强医院管理,搞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J].淮海医药,200;20(3):259-260

[6]荣根满,宗秋等.建立新型医患关系,迎接新的医疗市场挑战[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4;15(2):219-220

[7]苟忠武,文成奉,宗秋等.医疗保险难题的对策[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15(84):1414-1415

[8]宗秋,荣根满等.企业医院社会化是服务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J].中国医院管理,2005;(6):62-63

[9]上海市医疗保险局.医疗保险管理的关系及双方行为的影响[J].卫生软科学,1999年第13期

[10]刘永富.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险出版社,2000

[11]王光明,程茂金等.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服务监督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经济,2000年第19期

[12]王永琪,王建宏.定点医院在医改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0年第19期

[13]宗秋,荣根满等.铁道建筑企业医院走向医疗市场面临机遇与挑战[J].中国医院管理. 2005;25(3):31-33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 档案管理 信息化建设

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深化改革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求越来越高。积极优化档案管理新方式,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能全面强化医院服务职能。

一、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所在

(一)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传统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能力与技能,或是“身兼数职”,或是从其他岗位上转行而来,真正档案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再加上医疗卫生部门领导阶层不重视,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进修培训,导致其专业水平偏低。

(二)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医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沿用人工管理方式,轻编研、轻整理、轻统计,档案资源利用率偏低,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

目前来说,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管理准则与协调制度,缺乏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档案结构简单、资料标准不一,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制度支持,导致档案信息化工作“无章可循”。

三、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一)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医疗卫生机构要想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在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通过专门培训、教育,持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与科技知识掌握程度,进一步优化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结构,更好地为信息化建设服务。第一,加强档案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处理能力、网络安全维护能力以及电子档案管理技能。第二,加强档案工作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学习,加深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了解与认识程度。第三,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风险判断能力与风险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第四,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个人信息资源的泄露。第五,完善档案部门工作考评机制。直接将档案工作人员考评结果与其薪酬、职业晋升相挂钩,通过多种激励性措施,建立一支高效、全能、优质的人才队伍,更好地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二)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医疗卫生机构领导、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思维,更好地顺应时展变化。医疗卫生机构领导阶层应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医疗档案管理积极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通过各种制度、资金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建设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大信息化建设管理规章的建设力度,使得信息化建设在标准、规范框架下进行。应积极加强医院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配合,通过完善的档案共享网络,进一步实现医院档案规范化运作,及时、迅速发挥各类档案应有价值。加强档案的集中管理,统一病历档案与治疗档案,建立合理、科学的医疗服务平台,保证医患之间的正常交流,加快诊疗进度。完善档案管理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具体行为,在相关法律政策与内部管理规范的共同配合下,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建设顺利、健康、高效发展。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软硬件支持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因此,医疗机构管理阶层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与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档案管理硬件环境建设力度,加大软件系统开发力度,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管理平台,通过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力度,通过多种载体、多种途径丰富档案资源,以加快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步伐。另外,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不同科室之间的内网连接,有效提高信息共享程度,进而提高档案利用率。

(五)整体统筹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任务,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医疗卫生机构领导阶层必须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整体规划中来,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分步实施,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分步目标,预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形式主义”等问题,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随着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电子文件,这些电子文件主要包括多媒体文件、文本文件、影像文件以及图像文件等。因此,必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纸质档案数字化管理。电子文件资源属于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资料来源,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编辑、整理。纸质档案一式三份,一份供查阅使用,一份供异地保存使用,一份用来封存保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积极加大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建设力度,是档案部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医疗卫生单位健康、顺利发展的前提。医疗卫生机构必须立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所在,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全面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边俊士,张伟.医院信息化与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现状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02).

[2]生国栋,丁八一.浅议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4(06).

[3]陈小莉.探析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路[J].办公室业务,2014(03).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篇8

作为海泰优秀客户的代表,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信息处处长朱树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刘帆、绍兴市人民医院信息处处长钟初雷、辽宁省中医院书记罗智博、杭州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卢有传、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艳、北京阜外医院管理集团信息中心主任许路明、河北省南皮县人民医院院长李思军等分别在借助信息系统减少医疗差错、集团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会议期间丁宝芬教授、南京大学教授王崇峻也分别在电子病历的研究重点和面临挑战、人工智能在医疗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为各位与会代表做了精彩的发言。

新的十年新的征程

海泰公司副总裁陆凯东在大会致辞时表示:“海泰公司从成立开始走过的这十年,是与客户一起进步,夯实基础的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2012年则是海泰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公司致力于在这个十年中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以及美国休斯敦设立了分公司,今年将发展到300名员工的规模,这样的发展是巨大的和快速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设立分公司意味着海泰将在全球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最好的技术和服务。同时,公司的职能机构也发生了变化,朝着专业化、分工明细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都为海泰在未来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海泰在全国拥有150家客户,与政府的各级医疗主管部门也建立了非常有效的沟通,这都为海泰更好地服务于行业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海泰的第二届客户大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客户和业内的专家们更好地交流和学习。”

作为海泰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PHILIPS、ORACLE全程参加了会议的筹备和交流活动,并在会议上分别就《飞利浦医疗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总揽》、《飞利浦重症监护临床信息解决方案》、《ORACLE医疗行业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同时也在展区上展示了本公司最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会议期间海泰公司与PHILIPS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相关文件,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谈到这次的合作,海泰公司常务副总裁吕亦华表示:“海泰公司的发展方向是坚定的朝‘深度’和‘广度’出发。‘深度’是指在临床的专科、专病方面做得更加扎实;‘广度’是要为区域医疗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我们和PHILIPS的合作是建立在两个公司的理念和做法非常一致的基础上的。两家公司都非常重视临床业务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这是合作的根本。海泰在电子病历系统以及平台建设上有深入的研究,而PHILIPS则在床边系统方面更有优势。现阶段两家公司将把产品、服务进行重新的整合,在临床产品线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在电子病历支撑平台的基础之上给用户提供更为深入和持久的服务。当然,双方的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大家对此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也进行了探讨,相信会有办法应对这样的挑战,比如:通过服务的整合,会对PHILIPS这样一家外资公司在中国本土的服务能力带来改变。两家公司的合作对客户来说是非常‘实惠’的,能够在临床数据的收集和利用方面得到更大的帮助。”

技术为本立足临床

此次大会上,海泰公司向大家展示了最新研究的系列产品,海泰公司副总裁、技术总监方军武做了《海泰公司最新技术研究及新产品介绍》的重要演讲,详细阐述了海泰未来的发展思路,并就《海泰公司最新技术服务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方军武表示:“过去的一年对于海泰的研发和运维队伍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推出了海泰电子病历的3.0版本,也依照卫生部颁布的政策法规完善了海泰的产品线。截至目前,海泰的产品达到了40多种,客户达到了150多家。经过第一个十年的积淀和思考,海泰的经营思路和产品方向也有了转变,改原来的产品驱动型为产品、服务、咨询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说海泰今后将在电子病历系统、HIS系统等多个产品上给客户带来更多的服务与咨询,与客户共同发展。作出这样的决策和调整是基于海泰十年来在行业中深刻的积淀和理解,公司深信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肩负这样的责任。”

与会代表们都对海泰的最新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认可。嘉兴市人民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毕鲁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海泰的系统给予了充分认可:“海泰公司的电子病历3.0版本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强调了事前提醒的概念。一旦医生在工作中遗忘了某一个步骤,那么流程将无法继续,这极大地保证了医疗质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临床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有五个方面,即:临床辅助诊疗手段丰富化、智能化;临床资源接入渠道多元化,衔接紧密化;临床数据利用深入化、专病化、专科化;患者诊疗区域协同化;业务安全性,可配置化。海泰的业务仍将稳定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子病历,二是药物试验项目,三是区域医疗。在区域医疗方面,全科医生服务平台系统正式‘落地’,已经在北京市西城区进行试点工作。通过该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海泰在医疗信息化中打通了一级、二级、三级平台,实现了诊疗平台的全覆盖,为今后实现区域协同奠定了基础。在电子病历系统方面,3.0版本已经正式颁布,目前有20多家用户已经采用了这个版本。新版本极具创新性,从理念上来讲,它是任务驱动型的系统,在海泰的几次产品推广会上都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与此同时,我们今年还对药物试验管理平台进行了梳理。目前,卫生部对于药物的试验管理非常重视,一些标准正在制定当中,海泰也很荣幸地参与到了相关工作当中。在海泰关注的重点——临床业务延伸方面,今年又推出了血液净化系统。随着‘血透’的普及,相关的系统一定会成为医院关注的重点。”方军武在演讲中强调了海泰立足临床的工作核心。

与此同时,结合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和未来趋势,海泰公司还在系统中强调闭环临床业务方面的探索。方军武说:“海泰公司服务的客户很多,在交流当中我们积累了各种经验,也接触到了各种存在于医院当中的问题,对于在临床中如何实现闭环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做法,并希望与大家进行分享。”

修炼内功做“百年老店”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篇9

[关键词] 军队;疗养院;医疗质量;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b)-0157-0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的疗养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但军队疗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却相对滞后。医疗质量是疗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军队疗养院医疗质量管理是一项重大课题。本研究对当前军队疗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军队疗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思想认识偏差

当前,军队疗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还多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方式和方法去思考处理问题,思想观念落后,重疗养员吃、住、玩等服务性保障,轻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对由过去单一的疗养转变为预防、疗养、康复、保健及疗治结合等更宽泛的内涵服务认识不到位,目的定位不准,如何应用现代医疗管理理论指导疗养院医疗实践,提高军队疗养院管理水平缺乏有效的对策。有的领导层对军队疗养院在新形势下医疗质量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盲目扩大规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站位不高,起点较低。

1.2 管理模式陈旧

许多军队疗养院除完成上级指令性的疗养任务外,很大一部分医疗工作是对外医疗有偿服务,包括康复医疗、健康体检、特色专科及中医治未病等,但军队疗养院管理结构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作思路进行布局的,其功能是单一的疗养,这样一种模式管理层次较多,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医疗质量监控专职或兼职人员,适应不了现代疗养院发展的要求。

1.3 管理理念落后

许多军队疗养院缺乏现代医学的大质量观,医疗质量管理理念落后,与现代疗养院质量管理发展不协调,在医疗质量控制过程中,依靠疗案检查来评价医疗质量,缺乏实时控制管理体系。

1.4 质量意识淡薄

军队疗养院中还有少数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不高,缺乏责任感,医疗法制观念淡漠,医疗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对医疗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医疗工作不够细,服务质量不高,有的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不及时,甚至不够准确,有一些新的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就盲目开展,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等问题越来越多,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严重地影响了军队疗养院的质量建设。

1.5 质量管控不力

军队疗养院医疗质量管理还没有统一的质控标准,许多疗养院没有独立的质控科,有的质控体系形同虚设,质控活动流于形式,质量管理部门对医务人员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跟踪督查不力,没有理顺质量管理机制和考核体系。如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缺乏严格的奖惩措施,以主观评价、扣分和扣奖金等替代质量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达不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2 对策

医疗质量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军队疗养院工作的永恒主题。军队疗养院只有坚持质量建院的路子,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军队疗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新模式,建立质控标准,完善质控体系,全面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才能不断促进我军疗养院全面健康发展。

2.1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疗养院质量内涵建设

在当前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只顾盲目扩大规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将失去发展的动力和后劲[1]。相反,思想保守,不愿创新,停留在过去那种吃好、住好、玩好的单一的疗养保障套路,疗养院也必将停止不前。因此,军队疗养院要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站在战略高度上考虑发展问题,以质量求生存,狠抓医疗质量、技术和服务,抓好疗养、康复等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军队疗养的自身特色和品牌,增强疗养的内涵品质,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服务水平及疗养员的满意度,降低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率,才能满足与适应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2.2 创新管理模式,开展有效的质量管理

医疗管理模式的创新要求突破惯性思维,寻求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质量管理方式。军队的疗养院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思想、方法和技术,完善质控组织,构建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质量控制科—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控体系。质控科是疗养院的质量管理部门,要配备专职人员,采用网上实时监控医疗质量缺陷。传统的医疗质量是通过临床技术科室和医务人员遵循医疗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实施有效评价和控制所达到的医疗技术效果[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军队疗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树立现代医疗质量观,开展循证医学、风险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和临床路径等现代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疗养员满意为目的,增强服务品质,杜绝各类医疗缺陷和差错的发生,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3 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质量是一个影响面大、涉及面宽的综合概念,军队疗养院要从机构和队伍建设、医德医风建设、法制教育和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抓好医疗质量管理,要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依法行医的卫生法制意识。疗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是衡量医疗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当前,许多疗养院开展慢病康复、心理矫治、中医保健、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等多种学科,疗养也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疗养,而是向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专病疗养发展,有的疗养院还开展心脑疾病的康复,专业要求高。因此,军队疗养院要强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学科建设引领疗养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医务人员的“三基”训练,鼓励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积极开展病例讨论、学术交流、专家讲座等业务活动,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业务能力。

2.4 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医疗质量实时监控平台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质量管理也必将进入信息化管理时代。但目前军队疗养院信息化水平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缺乏类似“军卫一号”工程那样成熟的医院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带动,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建立实时医疗质量控制平台是军队疗养院医疗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医疗行为的各环节进行实时、动态、有序控制和管理,把信息化渗透至疗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宏观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控、实时跟踪、质量评价和管理服务等,通过各种信息监控系统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实施质量控制,把传统管理模式逐渐转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由经验管理、终末质量控制转向科学管理和过程质量的实时控制。

2.5 开展文化管理,营造良好的军队疗养文化氛围

从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新发展,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管理实践应当充分体现文化管理的基本精神。文化管理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在疗养院的医疗活动中,一方面,要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更注重文化管理,侧重于人的思想和人的心灵,即“文化”的人性化的管理质量。人的品质是医疗质量的保证,人的管理主体充分发挥了,才能充分提高管理绩效,才能通过提高人的质量去保证医疗质量[3]。因此,在疗养院建设发展中,需要发挥文化对疗养院的引领作用,使疗养文化升华为疗养院发展软实力的核心[4-8]。管理层在医疗质量管理上要始终做到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军队疗养文化氛围,引导、激励工作人员为疗养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满意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景波. 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 重庆医学,2005,34(6):824.

[2] 董恒进. 医院管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00.

[3] 朱士俊. 医疗质量管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 医院管理,2003, 10(3):204-206.

[4] 杨艳萍. 联勤体制下特勤文化疗养建设的构建与实践[J]. 护理杂志,2009,26(5):66-67.

[5] 闫春草,石桦,钟伟. 军队疗养院疗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国疗养医学,2012,15(10):98-99.

[6] 顾春红,王立新,单焱,等. 浅谈提高军队医疗服务质量的对策[J].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5(11):78-79.

[7] 钟伟,王正洪,陈丽洁,等. 推行标准化管理 提高军队疗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J].西南国防医药,2009,11(5):105-106.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篇10

【关键词】 军队疗养院;信息化;建设

随着“军卫一号、二号”工程在军队医院的全面开展和实施,以及远程医疗信息网、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的建设日趋完善,使得军队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军队疗养院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工作情况,以提高疗养院整体管理水平、规范各项医疗工作为目的,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跟上全军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谈疗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遇到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为军队疗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促进军队疗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

1军队疗养院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任务

1.1信息化的内涵及最终目的疗养院的信息化[1],是把传统依靠物流传递的疗养信息,转变为纯粹由网络上传递的全数字信息流。网络把孤岛信息融合为共享信息,信息的价值只有在被利用时才能体现出来,而信息共享的大小是其价值的量器。

1.2疗养院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运作模式疗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投入人力、物力的问题,还涉及疗养院的管理理念、运行体制和工作基础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对管理机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变革。疗养院信息化的过程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正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1.3疗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建设所包含的不仅是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还涵盖到医学影像处理、体检数据管理、医院办公、图书信息资源共享、财务、设备、后勤、人事等方方面面,同时疗养院还必须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有效交互,构成一个信息交流大平台。由此可见,疗养院信息化建设是全方位的。

2军队疗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2.1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随着2005年底“军队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军疗养院的推广使用,推进了各疗养院局域网络的建设。以我疗区为例,2006年我院先后投入300余万元购置服务器、交换机,建设了中心机房,开通了院局域网络,光纤接入各疗养科室、辅助科室和办公大楼,为“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与此同时,疗区还购置了百余台配置较高的品牌电脑,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办公。

2.2管理软件种类和功能不断提高

2.2.1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逐步完善“军队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2005年底开始在全军疗养院推广使用的。它是一套基于web的B/S模式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使用了技术较为成熟的ASP脚本语言作为开发工具,网络操作系统采用Win 2000 server,数据库则是性能出色的Oracle 8i。该系统实现了对疗养员从入院到出院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信息的采集,并对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实时监控疗养文书、床位、药品、经费、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情况,对疗养工作的数量、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电子化管理,实现了信息采集、存储、传输手段的自动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科学管理调控和决策提供了快捷可靠的依据[2]。

2.2.2多种管理应用软件被应用于日常工作我疗区目前在用的主要应用软件为:①体检管理软件。它的使用使体检流程更为规范合理,减少了体检人员的等待时间,保证了体检结果准确及时的录入,增加了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专家库数据字典的使用,也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②客房门锁系统。它的使用使客房管理规范化,便于更准确及时的掌握客房的使用情况。③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该软件把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体检管理系统和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提取整合,建立落实了“一个机构,一个账簿,一个账户”的核算体制和运行机制。④局域网电子邮件系统、网上政工、疗区论坛等应用软件的开通使用,为疗养院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

由于这些管理应用软件的广泛使用,使疗区全体人员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工作上的快捷和便利,从而为进一步做好疗养院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管理层对疗养院信息化建设关注度逐渐提高以往疗养院的领导在建设和发展疗养院方面,主要精力一般都用于想方设法改善疗养环境。信息科作为辅助科室,既不能直接创收,又不接收疗养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很难做到投入较大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3]。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全军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隐形效益,疗养院领导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未来疗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

3军队疗养院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疗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照新时期军队要“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疗区现状,我们仍感到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较薄弱 IT产业是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对于疗养院管理层来讲属于新涉足的领域,信息化建设管理经验尚欠缺,疗养院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疗养院信息技术人才普遍缺乏,而且信息工程人员大多不懂医学,在实际工作中知识和经验不足,这就造成了技术保障基础较弱。

3.2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医疗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疗养院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都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虽然绝大多数疗养院领导者逐步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还是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一些见效快、回报多的项目上。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软件和服务成本较高,信息化建设常常面临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

3.3网络安全存在隐患伴随着疗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局域网络的建成,以及网络中所接入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增加,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第一,虽然现在的局域网多与外网采取物理隔断的方式,但是来自局域网内部的攻击有时也会发生;第二,病毒库的更新不是实时进行,因此对某些病毒的防范还是存在漏洞;第三,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网络系统本身就存在一些漏洞,极易留下嵌入式病毒、隐性通道和可恢复密钥的密码等隐患[4]。

4军队疗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4.1更新思想观念,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军队疗养院在加强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同时要提高层次,引进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强、勇于创新的科技专业人才,为疗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和后备力量。

4.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疗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疗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虽然从近期效益看,回报率不明显,投入和产出不平衡,但从长期发展和效益看,则是非常值得的。首先,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疗养院全面科学的管理,提高了医疗水平,规范了工作流程,对医疗质量可进行全过程控制;其次,由于计算机管理的应用,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规范了操作,杜绝了多收费、少收费、漏收费等不合理现象,堵塞了漏洞,创造了长期经济效益。因此,加大资金投入,从长远看是利大于弊的。

4.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力度,提高安全意识军队疗养院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完整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在管理层面上制定和落实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第一,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及时对病毒库进行升级;第二,安装由军区下发的安全保密系统,实现非注册移动存储载体无法被访问;第三,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担负特殊任务的计算机实施专机专用、专人管理;第四,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安全保密意识。

综上所述,军队疗养院对信息化建设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对自身发展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求有清醒的认识;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时刻跟踪信息技术动态,为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发展做好思想和技术准备。疗养院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军队疗养院信息化建设走向健康、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最终实现疗养院的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玉秀,刘玉亭.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339-340.

[2]徐明喜,侯健.军队疗养院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2):762-763.

[3]陈燕群,尹宝玉,林平.疗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