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04:16:32

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论文篇1

关键词:舞蹈 鉴赏 意义 审美 艺术 水平

一、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是人们在观看舞蹈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欣赏其美的动态、韵律和表情,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提高认识和受到教育的过程

中国古代有关舞蹈欣赏的论述,多半是和舞蹈创作与表演的论述融合在一起,散见于中国的乐论、文论和诗文笔记中。如傅毅的《舞赋》、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等。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群众的舞蹈欣赏水平,也大大推动了舞蹈的流传和发展。

舞蹈是一种动态的人体形象流动于一定空间与时间中的舞台艺术。它的美蕴藏在一系列的动作、韵律、表情、构图、音乐、舞美、服装的整体效果中。舞蹈鉴赏仅仅是以人体动作为对象的瞬间感受的生活经历与艺术经验的感召和凝聚。

构成舞蹈鉴赏活动,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鉴赏主体(作为鉴赏舞蹈艺术作品的人);鉴赏客体(被鉴赏的舞蹈艺术作品)和鉴赏中介(舞蹈审美实践)。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通过舞蹈审美实践后,两者相互作用,就构成舞蹈鉴赏活动。对于那些谙熟舞蹈艺术的鉴赏者来说,鉴赏舞蹈表演是一种视听觉的高级艺术享受。在鉴赏过程中,舞蹈作品积极影响着鉴赏主体,唤起鉴赏者的情感活动;鉴赏者又要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与之相结合,并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即鉴赏者的介入,努力领会和揭示鉴赏舞蹈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与思想意蕴,并通过想象和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的形象,使其更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使鉴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二、舞蹈鉴赏过程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欣赏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需要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的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进而完成一次比较完满的舞蹈审美过程。

舞蹈鉴赏的过程也始终离不开舞蹈形象思维。作者首先从生活感受开始,获得题材,形成主题,再运用舞蹈手段,塑造出舞蹈形象;而观众却首先从对舞蹈形象的感知开始,产生感情反应,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

鉴赏舞蹈大致要经历三个心理过程即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舞蹈作品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第二层是由舞蹈作品流动的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所引起的体验、联想而进入想象;第三层是通过对流动人体形象的想象、内蕴的探究而得到领悟。这一层可以说是鉴赏者审美过程中的最高层次了。一个舞蹈作品经过审美体验,呈现出丰厚的内涵,成为一段柔情、一片风光、一个梦境。

在舞蹈鉴赏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极为重要。欣赏者通过感觉、想象、体验、理解把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正是在这种“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中,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挖掘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娱乐中接受教益。

舞蹈欣赏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且也反作用于创作者。通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往复关系,才体现出舞蹈欣赏的全部意义。

三、舞蹈鉴赏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大学生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欣赏者通过对多方面舞蹈美的反复品味,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增强对舞蹈美的欣赏能力。对舞蹈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得愈深,理解力愈强,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深化自美体验,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进而升华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逐渐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朗、大方、文明、健康的操行仪态,健康、健美的体魄和自由、和谐、完整的人格。

舞蹈是时空表现艺术和动态造型艺术,它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即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是舞蹈艺术劳动的具体成果。

舞蹈鉴赏论文篇2

论文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以多彩多姿的感性形式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舞蹈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教学建议,并探讨其意义。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藏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国母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国母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舞蹈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舞蹈鉴赏 舞蹈语言 审美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3-02

鉴赏课的特点在于以一种感性的方式,通过艺术的感官形象给人一种直观体验,同学们感兴趣,容易接受这种方式。但缺点在于,由于直观感受作为主要方式,容易缺少系统分析和理论导向。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只注重感觉、兴趣、爱好,而忽略了艺术中的思想内涵、理性知识及审美意蕴。对于鉴赏课,同学们常常是抱着“轻松解乏,娱乐至上”的心情走进教室的,因此,上好这门课首先要取决于老师的教学目的及定位。本文在向大家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意义时,开宗明义地申明艺术赏析不仅需要感性和直觉,同时也需要理性与思辨,在严肃的环境下运用想象和进行欣赏。这种引导,首先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识及审美观念的确立。

1.从技术层面到身体语言的理解

艺术是对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经验的表达,而不是流于纯粹形式的把玩。因此,技艺的模仿和学习不应是高职艺术课堂的重点,而更好地理解艺术本真的意义才是我们课程学习的目标。

在当今多数同学眼中,观看舞蹈,特别是舞蹈表演性舞蹈,主要是看其技术技巧。有此观点并不奇怪,很多舞蹈作品中超人的“跳转翻”能力和惊人的“柔术”炫技,吸引了很多外行人的眼球。然而在一阵掌声和欢呼过后,除了惊叹大家并未留下更深的印象。教师在上课时,有时为了吸引学生也步入了误区,课堂的焦点和兴奋点都放到了舞蹈炫技的展示上,以为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同学们对舞蹈发生兴趣。但其实,这样的行为诋毁了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败坏了同学们的审美趣味,降低了他们的艺术眼光,这样的“鉴赏”与高职艺术教育的目标南辕北辙。高职的艺术教育除了要注重感性,更需要注重理性思辨。高职艺术课程虽说是以普及和通识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但普及并不代表肤浅和简单。

梅洛・庞蒂告诉我们:“身体是我们能拥有的世界的总的媒介。”舞蹈是一门身体语言,肢体表现性的魅力是巨大的,而舞蹈的语言魅力与杂技的极致和体操的力量是有区别的。“舞者的身体应该是文化与审美记忆的载体。”舞蹈技术除了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外,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身体语言的表达,以及由此传递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舞蹈技术的高层次是艺术表达,而不是技术本身。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了解什么,对艺术应抱有一种怎样的态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囫囵吞枣一带而过或是一味迎合。在对舞蹈作品的鉴赏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和讲解的方向应更多地放在舞蹈的历史流变、身体语言的不同表现方法,以及技术技巧作为身体语言表达的内涵和作用上。

2.以符号性的形态分析舞蹈本体

学生们经常会在课堂上问:“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那段舞蹈在表现什么?就动作讲动作,对于舞蹈老师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而分析舞蹈语言之中的奥妙才是舞蹈鉴赏课的真正意义。舞蹈语言是“有意味的形式”,当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观赏作品时,要从对事物的模仿、借物抒情,上升到把舞蹈看作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因为舞蹈的“形式”――人体姿态及其连接、运动,其实是社会生活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这种以人体动作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是高度抽象、写意的。舞蹈语言的流变发展,作为一种文化显现以及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情感方式、习俗特点和审美判断。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语言乃存在的家园。”舞蹈语言正是以特殊的形式显现着这个世界。

舞蹈语言的符号功能极强,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概括一个民族的什么倾向和文化性格。每每言及这些,同学们的眼神中无不透露出好奇和疑问,于是教师就将敦煌“飞天”的形态和芭蕾中的“阿拉贝斯”造型对照展示,让同学们从动作的不同形态、线条质感和走向当中寻找其内在的答案。从这些极具典型性的身体符号当中,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体悟了东方舞蹈语言之“拧倾圆曲”的审美内涵和西方舞蹈语言“开绷直立”的不同文化魅力。在“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的舞蹈语言中,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意蕴。

3.以科学的视角走进舞蹈文化

在舞蹈鉴赏课中,作品的介绍必不可少。教同学们“怎么看、看什么”是此环节的关键,如何让同学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和思考,需要授课教师反复思量。有几种课堂现象值得反思:一是“盲目观看”。有的老师认为鉴赏课就是观看,便从头至尾的播放舞蹈剧目,同学们在没有文本知识的辅垫下浑然不知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寓意,看的昏昏欲睡;二是“跳跃式观看”。有的老师只为课堂内容好看,全然不顾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学生上课只为看热闹;三是“孤芳自赏”。有些老师认为作品是经典,经典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于是观看之后不提问、不讨论、不做任何点评,同学们看了没机会说,不明白的也不敢发言。

作为选修课的舞蹈鉴赏,对于课程内容的凝练、概括和含金量要求很高,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当中,把舞蹈的种类、表现手法、文化历史、一般规律,包括交叉学科的艺术问题等方方面面的话题作深入浅出地讲解梳理,因此课程体系的系统与严谨非常重要。其次,教学思路决定教学结构。第三,对经典作品的文化再认识。鉴赏课上老师们都会选择介绍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但我们往往是将“经典”置于“文化偶像”的地位,一味的膜拜,不能有疑义,否则就是你看不懂。艺术欣赏中这种“毋庸置疑”的态度往往是弊大于利,它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力的培养,况且对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和普遍的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才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此时经典作品受人倾慕也好,批判也罢,但总是充满着让同学们无法摆脱的吸引力。

总之,舞蹈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肢体的“美观”和形式的“装饰”。正如已故著名舞蹈家孙颖先生所说:舞蹈风格、色彩、情调、意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历史长河、社会演变中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的审美情趣的凝集……”舞蹈鉴赏课是舞蹈文化普及传播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舞蹈鉴赏论文篇4

论文摘要:《舞蹈鉴赏》属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的范畴之内,国家近期也有相关的文件出台,指导此类课程的实施。通识教育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此类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应该涵盖舞蹈基础理论、名作赏析、名家简介、教师示范、学生互动等环节。

美育问题是一直让人们很纠结的问题,虽然在一些专家学者的大力呼吁下,20世纪90年代正式写入到了国家的教育纲要,但是发展的速度还是很不尽人意。难道是人们不再追求“美的事物”了么?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不均衡,国家的财政支持不够等原因是挡住人们“发现美的眼睛”的障碍。

近些年,国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从为了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不断完善普通高校艺术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3年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到去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炉,其中强调“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进一步阐释了:“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期间还有自2005年以来,我国实施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从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实施。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国家在普及美育教育的这条路上已经开始了拔锚起航,而不单单是喊在嘴里的口号,写在纸上的章程了。

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推行包含舞蹈艺术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不得不提及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所谓通识教育是与专业化教育所不同的教育模式,虽然通识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博览古今为通人”——《论衡》等。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却是在前苏联的专业化教育的影响下办起来的,学生被强调学习专业知识,知识面窄,适用性差,有知识而没文化。而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全方位教育的大学理念,它是涵盖了我国现在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它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功利性地为了职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所做的教育,而是张扬个性的、广博的、培养健全的人的教育。也为越来越多国际上知名的大学所认同,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明确指出了“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中“舞蹈鉴赏”就包含在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中。而大学的美育教育就以“鉴赏”为主。鉴赏是指对艺术品或文物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有些教师在把课程的内容定义为“舞蹈欣赏”,我认为不合适。“欣赏”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是包含在“鉴赏”中的,只是浅层次地停留在“形式美”上。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备了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只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造成审美的偏差或不足的大学生们。

我认为在《舞蹈鉴赏》课中,要包含:

1.舞蹈基础理论知识

舞蹈的基本原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舞蹈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艺术的分类;舞蹈的历史进程:中外舞蹈史、舞蹈的文化生态等。

2.结合舞蹈基础理论鉴赏中外舞蹈、舞剧名作

通过文字资料、剧照、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比如像中国舞蹈史的古代部分并没有舞蹈的视频资料,只有在当代根据那个历史时期的人和事及史料描述新创作的作品。

3.结合舞蹈基础理论穿插介绍舞蹈名家

中外知名舞蹈编导家、表演家、教育家、作曲家和舞美家等。

介绍舞蹈名家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视角入手,比如,介绍编导家张继刚时,我总是先跟学生们一起先回顾一下春晚的舞蹈《千手观音》,然后再推荐他的其他一些经典之作品,如《太阳鸟》《哈达献给》等。

4.教师适时示范,增强课堂直观性

如蒙族肩部的动作有很多,这跟他们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有关的,上课时我就给学生示范蒙族的硬肩、柔肩、双肩、笑肩、耸肩、碎抖肩等一系列肩部的动作,学生们当堂就能留下很深的印象。

5.学生简单模仿,增加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讲授维族的移颈动律时,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做移颈,并配合猫洗脸、遮阳托腮式等一系列手臂动作,拉近学生与舞蹈的距离。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想套用一下彭吉象先生在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发言稿的题目,针对当前艺术教育情况,笔者认为:“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谈再多也不为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舞蹈鉴赏论文篇5

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块的课程采用“讲解示范”“言传身授”等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传习,但是缺少互动。四位一体的舞蹈教育模式构想中,是让学生在学习舞蹈技术的同时能够拥有创作体验、鉴赏评论体验、同学间的相互教学体验等切实参与课堂教学的体验。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演练”,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田野教学、舞台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经验中学习,全面演练学习,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且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评价转为学生自评与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结合;由单一学习结果考核转向作品评论、虚拟课堂评价等几方面评价结果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结合,并不是为了考学生,而是用不同的刺激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四位一体”的舞蹈教学模式设计中,涵盖了舞蹈教育、舞蹈创作、舞蹈表演和舞蹈鉴赏这四大部分,而且这四部分是连环进行的。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舞蹈实践主体都是同一批学生,他们是舞蹈教学课堂的主导者,他们是舞蹈创作的创作者,也是舞蹈表演的表演者,更是舞蹈评论的评论者。活动与活动之间环环相扣,从一而终,四位一体。虽然是四步连环,但是哪个是第一步,哪个是第二步却是机动进行的。

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四步的前后关系会略作调换。比如,在《舞蹈教学法》这门课程中,首先可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学生先要自己创作舞蹈教学组合;进而设计教案,进行教学演示;之后同学们和教师对其整个过程进行教学评价;最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评价反馈回来的信息做深入调整,进入新一轮的四位一体。又如《剧目排练》这门课程中,第一步要进行的应该是舞蹈鉴赏,教师带领同学们首先对将要学习的剧目做赏析评价。第二步进入舞蹈教学。在学习剧目的过程中,要尊重原作,但是学生专业技术情况不同,同样的技术不同的学生完成的并得不到同样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对学习剧目的某些动作或者段落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当然包含创作成分,是另一种教学智慧,这是四步环节的第三步。第四步才是进行教学表演。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的同时,同学们和教师又可以对现场表演进行舞蹈鉴赏和评论。同样是四步连环、四位一体,但是课程不同,四步的先后顺序也会有所调整。四位一体的具体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包括“搜集材料”“材料分析与整理”“提取元素”“教学设计”“创作设计”“实践制作”“成果教学”“成果表演”“课程评价体系设计”“舞蹈作品评论”“整体课程反思”等。

同样,在不同的课程中,具体教学设计的环节归属也不同。例如在《舞蹈编导》这门课中,搜集材料、材料分析与整理、提取创作元素、创作设计等等这些环节是对创作对象进行的舞蹈文化搜集和解读,寻找舞蹈创作点,寻找舞蹈动机,提取动作元素等内容,这些都应该属于“舞蹈创作”这一环节。而如果是《剧目排练》一门课中,搜集材料、材料分析与整理这些设计应该是对舞蹈作品的文化背景、故事内涵、角色心理等内容进行的分析,则应该归属“舞蹈鉴赏”这一环节。四位一体的舞蹈教学模式研究是对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和创新教育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这套模式研究是在不增加专业总课时量的前提下,在不改变课程结构的前提下,试图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来改善课程知识体系相对单薄的情况。

这套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方便教师深入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搜集素材”“材料分析”“创作”“教学”“表演”“鉴赏”等一系列的练习,不仅可以从实践到理论得到一个综合的训练,同时从搜集素材到整合研究、从舞蹈创作到教学传授、从舞蹈表演到作品评论,以及课程评价等训练对舞蹈艺术得到一个全方位的感知演练,使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具备编、演、教、评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领学生望向艺术大视野,懂得舞蹈艺术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会利用这种关系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和进步。为培养全方位的舞蹈人才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作者:贾东霖 单位:广州大学

舞蹈鉴赏论文篇6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学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在在中国引起广泛重视要从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录像艺术展,这次展览室中国第一次举办此类展览。展览包括了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这也是中国新媒体艺术自20世纪八十年末开始到此时期,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

在课程中,教师不仅仅只是抽象的说理论、说定义和概念,更多的运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授课手段和媒介。应运而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随之与新科技相结合,比如教材不仅仅限制于舞蹈视频;教学模式也不限于老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不限于传统的PPT等多媒体教学等等。针对这些教学中的变化,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

一、 教材多样性的转变

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和90后、00后学生的成长,必然学生知识获得的渠道呈现多元化,单一的书本已经不适应公共选修课程。传统的教材或者说书本知识是按体系脉络和发展历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学内容和设计不够多样性和灵活性。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教科书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提纲式文本,而更多是一种提示或者说参考性的资料,而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隐性课程(电视、网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视频、电影、录像、数码照片,三维游戏软件等等把知识点具体化和可视化,使课程尽可能的以多样性呈现,并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进而获得最佳的关注和学习效果。所以在《舞蹈鉴赏》这门课程中,开放性接受多渠道的舞蹈知识,可以是跨艺术门类、跨艺术流派、跨国家文化背景等多元化的立体知识。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结合舞蹈视屏讲解为主,然而新媒体艺术方式融入到教学中来,相应的教学模式也会发生改变。努力发挥学生的自观能动性,让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转变到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对每节课知识点的理解,自己去收集和寻找相关的资料。这样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实的体验到教学过程的,这样的改变会让学生觉得新鲜又有趣,对于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好的尝试。在讲授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标准时,可以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舞蹈作品视频和舞剧作品,请他们自己先期观赏,然后对这种舞蹈形式提出自己是怎么看的。老师更多的是提供平台让他们交流,比如利用微信、QQ建群,这样来至不同系部和专业以及班级的学生们就能够更主动的参与到延伸的课堂中来。还有现在的MOOC、翻转课堂的实施,都很好的在给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提示,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移动式学习想结合,或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舞蹈鉴赏》作为文化素质的普及课程,知识点只是提及一些常规基础知识,不会涉及更深层的拓展知识。比如在讲现代舞时,就只会介绍现代舞的发展和流派以及代表人物,但是关于现代舞形成受到哪些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人们对现代舞蹈的欣赏标准有哪些,可能就不会具体展开。如果把这些拓展知识交给学生自己准备(这些知识在网络上都是可以查询到的),再在课堂上讲解时,学生对于生涩的知识能够接受和消化的更快更好。

三、教学手段的转变

舞蹈鉴赏论文篇7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无声语言,通过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时,在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舞蹈在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美的概念、美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矫健的形体、高尚的心灵、非凡的气质。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舞蹈鉴赏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发展趋势;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39-01

一、开展高校舞蹈教学的意义

目前,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中舞蹈教育融合了各种德育因素,不再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舞蹈动作,而是启发学生感知舞蹈的内在情感,使舞蹈更加富有情感魅力,生动而感人。除此之外,让学生坚持练习舞蹈,特别是动作难度较大的舞蹈,如民族舞、芭蕾舞、拉丁舞、爵士舞等,可以有效磨炼学生顽强、坚韧的意志。其次,舞蹈情感因素将舞蹈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浓厚、丰富的感情,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想象力融合在一起,能够树立完美形象,让学生成功释放舞蹈情感和内心的艺术情感。而且,引导学生坚持每天练习舞蹈,积极参与舞蹈教学活樱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塑造学生的形体美。另外,开展舞蹈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地认知美、展示美和创造美。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问题

(一)课时偏少。据调查了解,当前高校舞蹈教学课时偏少,有70%的高校将舞蹈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授课时间仅有一个学期,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所有的经典舞蹈作品,不利于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薄弱。有65%的大学生舞蹈基础相对薄弱,对于舞蹈动作技能以及文化知识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舞蹈教学活动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必然会影响舞蹈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模式陈旧。当前高校舞蹈教学模式还过于单一,仅停留在单方面的动作模仿,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只是借助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舞蹈视频,让学生自行鉴赏和学习,未能挖掘舞蹈的德育和美育因素,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

三、发展高校舞蹈教育的措施

(一)调整课时。课时偏少是影响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教师理应协同学校适当增加课时,为每学期设计适量的舞蹈课,让学生定期欣赏和学习各种经典舞蹈作品(包括民族舞、交际舞、芭蕾舞和爵士舞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与舞蹈天赋。

(二)强化学生的舞蹈基础。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舞蹈基础,教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舞蹈技能,认知舞蹈文化内涵和舞蹈艺术情感,准确判断舞蹈类型和舞蹈音乐结构,灵活甄别舞姿之美,提升学生的舞蹈审美水准。

(三)创新舞蹈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审美再造能力。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全面创新教学模式,挖掘舞蹈教育的德育因素和美育因素,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舞蹈天赋。曾经说过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让学生学习舞蹈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理应充分利用舞蹈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爱国、诚信、坚韧、顽强、善良、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例如通过指导学生学跳《苏武牧羊》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在进行《千手观音》的欣赏和排练时,可以融合情境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活动,先让学生欣赏由身残志坚的演员们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从中领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怕困难和顽强拼搏精神,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表演这支舞蹈,做好每一步动作,从心理和灵魂来体验舞蹈的艺术美。

此外,提升高校舞蹈教学效果,不仅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教育,而且要注重创新当前教育机制,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来提升舞蹈教学的灵动性。教师不能只重视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习每一步舞蹈动作,而且要借助多媒体教具和优秀校本为学生收集丰富的舞蹈教学资源,让学生综合学习民族舞、芭蕾舞、交际舞和爵士舞等,聆听各种配乐舞蹈,在欣赏、聆听、感知与模仿中学习舞蹈,提升舞蹈表演能力,并鼓励学生运用童话故事、历史典故和现代文化等题材尝试创作舞蹈。

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抒发舞蹈情感,练好舞姿,不能只注重模仿舞蹈表演技巧,需要实现再度创新,无论是动作的刚柔、舞步的急缓还是眉目之间的欢乐和忧愁,均需要进行突破性创新,练习为传统舞蹈编排新内涵。例如先教学生学习跳传统舞蹈《相思树》,然后,引导学生在汲取优秀传统因素的基础上创作新舞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舞蹈教学工作存在课时偏少,大学生舞蹈基础相对薄弱和教学模式陈旧等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舞蹈教师应该协同学校适当增加课时,不断强化学生的舞蹈基础,全面创新舞蹈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审美再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蓝月.高职高专《舞蹈鉴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经验分析[J].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2015(12).

[2]李菲.开展高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04).

舞蹈鉴赏论文篇9

在舞蹈欣赏和学习中,学生如果想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必须对音乐、文学、美术等舞蹈所涉及的知识有所了解,这就促使学生去了解、学习更多的东西,扩大知识面。此外,年轻人大都喜爱唱歌、跳舞,舞蹈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宣扬、发泄情绪的机会。在舞蹈学习和表演中,在欢快的旋转和动人的音乐旋律中,学生们不但可以忘却烦恼和忧愁,消除疲劳和紧张,还可以补充正能量。

二、舞蹈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形式及注意要素

(一)在舞蹈教育中突出中职特色。我国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在中职学校,受技术教育思想影响,许多学校领导对舞蹈教育并不重视。近年来,教育部门多次强调职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指示中职学校要加强艺术素质教育,这才为中职学校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许多中职学校都响应教育部号召,建立舞蹈教室,添置舞蹈教学设备,招聘专业舞蹈教师,迅速建立了完善的舞蹈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基础、专业的舞蹈技能,还要加强新知识、新技能学习,重视学生舞蹈技能训练、审美训练、动手与协调能力训练,以突出舞蹈教育在学生知识结构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二)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舞蹈艺术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带有时代色彩的舞蹈作品也不断出现。因此,中职学校的舞蹈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加强教材遴选工作,确保舞蹈教材能反映时代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受年龄、知识层次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舞蹈欣赏、鉴赏、学习和表演上,个人理解能力、感觉能力难免会有所欠缺。针对这种情况,舞蹈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教辅资源和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影像观看、示范演示等真实感受到舞蹈的形态美、内涵美,以便让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对舞蹈作品的了解,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学习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讨论如何进行作品改编,开展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舞蹈鉴赏论文篇10

【摘 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介为舞蹈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途径,但对于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将抓住舞蹈教育在新时代下所呈现出的特点,把握住舞蹈教学与电视媒介间的联系,以充分发挥出电视媒介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高校舞蹈教育如何以电视媒介的运用来促进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并为如何实现相应教学模式的完善搭建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媒介;运用;高校舞蹈教学;创新;研究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49-01舞蹈艺术由艺术元素组建成舞蹈内容,在时间的洗礼中转瞬即逝,也正是基于此特点,使得高校舞蹈教育深受困扰,舞蹈教学难度较大,且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基于电视媒介与舞蹈艺术的深度融合,借助以电视媒介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相应影像资料来实现直观的教学,进而与全新教学模式的搭建来实现舞蹈教育的创新,为提供该学科教学的质量奠定基础。一、当前舞蹈教育所呈现出的特点与其和电视媒介间所呈现出的关联性舞蹈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往单纯的动作模仿发展为具备艺术审美的特征,以舞蹈动作之美来实现意境的打造,进而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舞蹈教育还呈现出了自主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的新特点,而究其与电视媒介间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借助电视媒介来实现舞蹈音像资料的保存,进而将舞蹈动作进行直观的展现,促使学生在欣赏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意境之美,抓住舞蹈动作的要领与内涵;其次,将相应资料上传到网上,将舞蹈教育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生的舞蹈学习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再次,借助电视媒介能够为舞蹈教学创新奠定基础,通过多层次平台的搭建来实现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具备更好的舞台表现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最后,以电视媒介为途径进行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直观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放飞想象来实现二度创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二、运用电视媒介来创新高校舞蹈教学的对策(一)对比与赏析教学模式的搭建首先,对比教学模式。借助摄像机将学生平时表演的过程录制下来,然后以电视媒介进行播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视频影像资料中学生表演的动作、神态等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以旁观者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自身的优缺点,进而针对自身的不足不断优化与完善;其次,赏析教学模式。赏析课的开展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来实现对优秀舞蹈作品的赏析,赏析后,对舞蹈动作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分析,经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自主发言,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二)互动演绎与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展第一,互动演绎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赏析的舞蹈作品,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理分组,然后针对所讲解的舞蹈动作要领进行模仿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表演,并且当一组在表演时,由教师与其他小组共同进行评价,在全部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在进行鼓励与表扬的同时,指出学生表演的不足,以此来强化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搭建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二,自主探究模式。该教学模式能够为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地自我建构奠定基础,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电视媒介进行作品赏析后,促使学生进行模仿与创作,并将表演的过程进行录制,通过回放来分析不足,并再次进行表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与水平。(三)网络自学与远程教学模式的运用第一,网络自学模式。借助网络这一途径能够将相应的舞蹈资料传到网上,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借助手机及电脑等进行自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同时,借助QQ以及微信群等方式与教师及时沟通,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第二,远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借助联网的形式促使教育资源实现充分共享,并将舞蹈排练以及创作的过程进行远程展示,同时还可进行同步或是异步式的学习,为提高高校舞蹈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三、总结综上,对于高校舞蹈教育而言,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电视媒体这一媒介进行充分运用,实现舞蹈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赏析、互动演绎、自主探究、网络自学以及远程教学等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电视媒介下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鉴赏能力。参考文献:[1]李佳.运用电视媒介创新高校舞蹈教学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4):77-81.[2]张斯琦.论舞蹈的电视传播[D].长春:吉林大学,2007.[3]潘阳.舞蹈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