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4 19:33:11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篇1

一直希望语文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而这样的课堂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在课下反复回味,同时还期待着下一节课到来的课堂。这也许只能是奢望,但我还是想努力实现梦想。

二、实况

“课前听大家唱了几首歌曲,老师意犹未尽,很想大家再为老师唱一首歌。”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寂寞沙洲冷。底下一片哗然,然后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请文娱委员上来把歌词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先酝酿唱歌的感情。”很快,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的歌词出现在了黑板上:

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地吹,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夜……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平时让同学默写课文从来没有这样迅速准确的,我再一次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谛。

“看来流行歌曲确实要比语文课文深入人心呀!”我感叹,“下面恳请大家为我倾情演唱。”很多同学笑起来,我赶紧制止:“我刚才已经强调要酝酿感情,倾情演唱,那么唱这首歌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听我这么一说,大家止住了笑,文娱委员伤感地开始领唱了,大家沉郁地唱完了歌曲,教室里有片刻的寂静。显然,同学们已经入戏了,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同学们的歌唱得很好,因为大家都理解了歌里的情感是――”我话音未完,已有同学跟着说出来:“别离、失恋后的痛苦。”“很对,可这份痛苦,作者并不是在那里直接喊出来的,现在我们从音乐课回到语文课,来欣赏歌词,看看这首歌为什么能打动我们。”“情感很真。”“歌词很美。”“周传雄唱得好。”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再次“拨乱反正”,强调这是语文课,学生立刻统一意见:“歌词很美。”我笑着点头:“请大家再说具体一点。”有同学已经不满足集体回答,干脆站起来大声地说:“有很多写景的句子,这些景又都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的感情,这叫情景交融。”有同学率先鼓掌,我也拍手赞成,很快满教室响起了掌声。

“情景交融”正是我今天要讲的柳永的《雨霖铃》的主要特点,而情人别离的痛苦也是这首词抒发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寂寞沙洲冷》就是现代版的《雨霖铃》。《雨霖铃》的描写比《寂寞沙洲冷》更含蓄,更细腻,更容易打动读者。我想,喜欢《寂寞沙洲冷》的同学一定不会拒绝《雨霖铃》。我把大家对《寂寞沙洲冷》的感情煽动到极致,就是把对《雨霖铃》的教学的感情酝酿到极致,完成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已是水到渠成。我不失时机地把大家从《寂寞沙洲冷》营造的氛围中拉了出来,准确地说,是把大家从当代的别离场景拉到了遥远的宋代。“其实,在古代,我们有很多诗人、词人早已写下了千古传唱的送别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接下来的语文课,我感觉同学们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而大家对诗歌的把握又是那样的准确到位,我要求大家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大家很快找到了三处:(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结合这三处写景的句子分别是:(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三句正是交代了三个具体的场面:(1)离别前;(2)离别时;(3)离别后。整首词分两阕,上阕写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的景和事,下阕写离别之后的景与事。在下阕的开头,有一句最直接的交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从这里我们能准确地看出这首词就是描写清秋时节的别离的场景,抒发词人与朋友,或者说情人别离的感伤情绪。

这样分析之后,同学们都准确地理解了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而且这里的情景交融是分为三个阶段的,词的构思是那样的严密、无懈可击。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每一个场面的景都是清秋时节最能渲染烘托离别之情的景,每一处情又都是那样的真挚感伤。

体会了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之后,我又让学生领悟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三处场景的不同:离别之前、离别之时和离别之后。结合我们的写作经验,最好写的是离别之时和离别之前,因为这些正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有可写之处。而不好写的是离别之后,因为这只能是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些正是作者想象的与情人别离之后,酒醒之时,时间已由“骤雨初歇”的傍晚到了“晓风残月”拂晓,地点也由送别的“长亭”换为了容易引起人留别之意的“杨柳岸”。而今后,没有情人的日子,也只能想象:“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样分析之后,大家又理解了从描写的角度看,上阕写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是实写,下阕写离别之后是虚写。

这样分析之后我请学生总结这首词的情感和写作技巧,学生几乎能异口同声地给出理想的答案。情感:离愁别绪。写作技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最后我没有忘记向大家介绍词的作者:正如今天很多人都喜欢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一样,在宋代,也有很多人喜欢柳永的词,柳永的词可以说就是那时的通俗歌曲,在当时,柳永拥有很多很多的粉丝(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有人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就是明证。同时我又向学生提出要求:我希望今天的我们也能是柳永的粉丝,喜欢这首《雨霖铃》,并且能够背诵默写。

三、总结

因为结合了大家喜欢的音乐来上《雨霖铃》,我感到学生的热情无比的高涨,分析感情和手法时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语文课堂上能够让他们有机会唱流行歌曲,相信他们会永远记住我的这一课。而我也不禁反思: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就得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将他们的生活和课堂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课堂不再仅仅是课堂。我终于明白:让生活即课堂,让课堂即生活,应是我们语文老师永远的追求。

附:我要给他们补充苏轼的词。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维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雨霖铃教案篇2

关键词:语文;创意教学;理解;实践

一、什么是语文创意教学—语文创意教学的概念和发展

语文创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会教、活教、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会学、活学、创造性的学”。语文创意教学源于古代先贤“寓教于乐”的思想,结合了发现学习、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等教育理论和情境教育、主体教育、活动教学等教学思想,是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大语文的教学观念也给语文创意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沃土。

二、语文创意教学的原则—创意应注重什么

(1)注重教师有创意的教的原则。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驾驭者和参与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无限的教学创意正是我们教学智慧的体现。我曾经借鉴中央电视台《咏乐汇》节目的创意,设计了一堂《走近李白的诗酒人生》的公开课。这堂课中,我化身为诗人李白,与由学生担当的主持人开展人生对话,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堂课没有师生的界限,诗歌的玩味和人生的问答,激发了学生研究作家作品的浓厚兴趣。在大语文的世界里,每个教师都是语文教学的创意者、实践者、享受者,教学即创新,我的课正是在契合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2)注重学生有创意的学的原则。卿平海老师说,大语文视野里的创意教学,重视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在创造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交际中学语文,在研究中学语文。在大语文世界的里,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我教过一个音乐班的唐诗宋词选读课,我让学生先跟录音学唱诗词,然后各小组选择诗词改编成歌曲,小组试唱到最佳效果后在全班展示并教唱。这一创意让学生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致,当枯燥的诗词变成了美妙的歌曲,而精彩的改编又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就可以达到文艺双修的效果。

(3)注重有创意编制和使用教学材料的原则。教学材料主要有课本、读本、习题、印发的学案和学习资料等,怎样把这多种教学资料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在于教师的教学创意了。至于学案的编制和使用,那些注重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小组高效合作的学案,就是贯穿创新教学意识的学案。

三、语文创意教学的方法—创意的方法从哪里来

(1)语文创意教学来自一个好的教学角度。名著教学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多角度切入,教师要做到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给文科学生讲红楼人物之林黛玉,就是从红楼诗歌的角度切入的,从课题——“冷月葬花魂”,到对林黛玉代表作《葬花词》《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等诗歌的探讨,再到师生为林黛玉作诗并交流,学生在诗歌中认识了黛玉的诗魂,又通过黛玉学习了古典诗歌,提升了创作能力。

(2)语文创意教学来自一个好的教学专题。专题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拓展性和综合性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的极大提升,选择和设计一个好的专题就能开启一个好的创意。我曾设计了“从雨霖铃走进古代送别诗”的专题课,我和学生一起收集并交流了以《雨霖铃》为主的众多离别诗,总结了长亭、古道、折柳、饮酒等常见送别意象,分析了现代人“轻离别”和古人“重离别”的心态,最后在一句“愿天下有情人永不分别”中结课。通过这样的专题课,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语文创意教学来自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中的创意。我在教古代诗文的时候,很注重诗文之美与书法之美的结合,组织学生以所学诗文为内容进行书法比赛,选出优秀作品贴在墙壁上或利用投影进行展览。学生用各种字体、格式创作的钢笔小楷、诗文条幅和精致扇面竞相生辉,不仅提高了书法水平,而且对诗文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陶冶了高雅的意趣。

当然,语文创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首要的是吃透教材,从多种教学方案中选择最具创意的方案,才能真正做到创意无极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雨霖铃教案篇3

1.创设古诗文审美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化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浓厚的古诗文审美氛围,在审美环境中感受古诗文的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创设古诗文审美氛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初始阶段就进入到审美状态中。例如,在学习古文《窦娥冤》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下预习让学生复述窦娥被斩前的氛围。窦娥在被押赴刑场时周围充满杀气腾腾的气氛,【端正好】一曲诉说了窦娥的冤屈,可谓是惊天动地,【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唱出了绝望和无奈,她用一句“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揭露了世间的不公平,用“怕硬欺软、顺水推舟”等来指责天地。通过对窦娥冤屈的复述,充分渲染了窦娥被斩前肃杀可怕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产生了情感共鸣,对窦娥表示同情,同时又愤慨社会,进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通过优美的语言来感动学生,创设审美氛围,例如,在讲授《雨霖铃》时,教师需要渲染一种离别氛围:“同学们,我们在之前学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离别是古代诗文中的永恒主题,透过一首首离别诗,我们能感受到朋友间的真情,家人间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爱情的离别诗《雨霖铃》。”通过离别氛围的渲染,学生已经进入了浓厚的离别场景中,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和锻炼,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文审美化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充分唤起学生经验、兴趣与情感等主观活动。

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幻灯片,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月夜主题,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朗诵诗歌,激发学生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感触,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其中诗人使用大量的比喻来描写音乐,将抽象的音乐特征形象化,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首诗歌描写声音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审美感知能力。诗人用“急雨”来比喻急促的大弦声音,用“细雨”来表现小弦的声音,用“珠落玉盘”来比喻大小弦的交错之音等,多种悦耳的声音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对这些声音的想象感知能力,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到美妙的音乐。

3.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文审美化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审美教学的前提是学生拥有浓厚的审美情感。只有在强烈的审美情感状态下,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许多古诗文作者都是因为自身拥有浓厚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凝聚生命特征的作品。例如,在讲解《荆轲刺秦王》时,讲到“易水送别”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这一段的情感节奏,这是荆轲刺秦王的前奏,充满了悲壮氛围。送行的人们用凄厉的歌声来传达自己的苦情,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颂歌,荆轲满怀着仇恨的心情悲壮地赴死。在这首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荆轲的壮士形象,从“皆垂泪涕泣、皆_目、皆白衣冠以送之”中三个“皆”字,充分烘托了送行现场的壮烈气氛,表现出了送行者的强烈反应。教师通过这首诗的讲述,要让学生体会到荆轲的沉着勇敢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雨霖铃教案篇4

纵观当下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由于应试的压力,受高考试题内容、形式的影响,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语文老师往往忽视情感教育,致使不少学生长期忍受“冷漠教育”的煎熬,造成学生严重“感情饥饿”。[2]教师成了课本的传声筒,学生成了课本的俘虏。”[3]总之,语文古诗文教学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这种语文古诗文教学是不成功的,是可悲的。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1导入燃情:通过美化导语点燃学生赏读古诗文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4]。导语是创设古诗文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磁场的第一步,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优美的导语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这样学生就会感觉这里是另一种天地,能使他们去拥抱自然,掬一捧清泉而痛饮,濯一次山溪而嬉戏;去交往伟人,聆听智慧的声音,感悟睿智的光芒,从而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质疑激情:通过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古诗文的情感宋代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5],质疑中可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导演”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发动学生解疑,通过对文本行文的前后具体内涵的比较、琢磨,使学生阅读鉴赏的情感体验更加敏锐深刻,更好地体验人生和社会,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使学生心灵在质疑中得到一番经典之美的洗礼。”[6]如在讲解《雨霖铃》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雨霖铃》词中有一“千古俊句”,请大家说说这是哪一句?同学的答案空前一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呢?于是将其改为"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请学生揣摩、讨论。学生认为古代文人与酒关系密切,与恋人别后,消忧解愁最佳之法便是麻醉自己的神经,这就须借酒浇愁,终至酣然一醉“!酒醒”即“愁醒”,曾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柔肠寸断无以排遣。这是“酒醒”二字的妙处。若作“梦醒”,白日尚“执手相看泪眼”,入夜后便恬然而入梦乡,岂不是有点逢场作戏的味道?在此环节中,通过的质疑问题的设置,学生在揣摩、讨论中深刻理解了柳永这种柔肠寸断无以排遣的愁绪,语文古诗文情感教学的灵动与情感在此得以完美呈现。

3讲析渗情:通过美讲精析引领学生评价古诗文的情感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发挥联想,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7]

雨霖铃教案篇5

笔者在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尝试,探索出了一种“用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有效教学方法,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案例,现分享如下。

一、案例:古诗词单元导学

在教学古诗词单元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笔者精心设计了一节活动课,课题叫做“爱上古诗词”,共由五个小活动构成。

1.活动一:导入激趣

导语:“生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幸运。因为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美妙绝伦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濡养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让我们的国家成为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不信大家看下面这对夫妻,他们连吵架都有浓浓的文化气息。”

课件展示网络上流传的夫妻用古诗词吵架的笑话,让学生朗读,要求注重情景的模拟,读出对话的味道。接着,笔者用课件展示了活动二。

2.活动二:看图猜古诗

各小组根据课件展示的一幅图片,猜出一首古诗,默写在纸上,时间3分钟。提前写出来且正确无误的小组加3分,在规定时间写出来且无误的加2分,写错了的小组没有分。图片内容(略)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缩小思考范围,笔者给了学生一点提示,“这幅图里有哪些意象?表现的是什么题材?”

3分后,各小组交出答案。笔者对各组的答案进行点评。只有一个组默写的是《赠汪伦》,笔者把正确的答案放在最后点评。有一个组写的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笔者的点评是:“图里没有蓑笠和雪这两个意象”。一个组默写的是柳永的《雨霖铃》。笔者的点评是:“《雨霖铃》描写的是一对恋人离别,图画上分明是两个男人,而且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一个组写的是《送元二使安西》。笔者的点评是:“这首诗里没有出现‘船’和‘水’这两个意象,与图画里的意象不合。”还有一个组写的是《送孟浩然之广陵》。笔者的点评是:“虽然诗歌和图画里都有‘船’和‘水’的意象,这点比较符合,但诗里说的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而图画里的船则刚刚离岸。”

做完这个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人主动提出再来一题。课件展示活动三继续。

3.活动三:根据下图提示,各猜一句古诗词

这是近期流行于微信圈的一个看图猜古诗词的玩法,笔者认为很有价值,于是借来课堂上一用,学生果然很感兴趣。图片上共有八组图,分别表示八句古诗词,由各种事物比如牛、马、羊、猪,花、草、月亮、星星、杯子等等组成。如第一组图有一把刀、一个箭头、一个猪头、一只羊四个物象;第三幅图有草、眼睛、牛和羊四个物象等等。由于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储备不够丰富,一时还有点无从下手,笔者就其中的第7句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有学生马上就猜出来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笔者及时给以鼓励,给这个学生所在的小组加了一分。这下子更加激发了大家的斗志,所有人都开动脑子,搜索记忆,终于,一句接一句都被猜了出来。当所有诗句都被猜出来的时候,学生们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

4.活动四:默写古诗词比赛

给每个组分发一张纸。课件展示比赛规则:

第一,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一起回忆小学初中学习过的古诗词,并默写下来。越多越好。

第二,默写结束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换默写出来的古诗词,交换后先统计数目,再找出错误,进行修改。

第三,修改结束后,每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数目和修改情况。

第四,展示结束后,把各组默写的诗词数量以及修改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评价依据。

由于这个活动是各小组之间的比赛,存在竞争,所以在修改其他组默写的古诗词的时候会特别认真甚至挑剔,连不规范的书写都会被挑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修改者通过修改加强了记忆,但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被挑毛病太多的组会有意见,有情绪。笔者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在总结的时候及时疏导,消除了组与组之间的不愉快。

5.活动五:古诗词朗诵

这个活动是为了缓解上一个活动带来的紧张和疲劳,是一个比较轻松同时又比较有意义的活动。朗诵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衡量学习者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朗读时节奏的划分是否正确,语气、语速、语调的把握是否合理,都是与朗读者对诗歌内容、情感、主题的理解是否到位有关。所以,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

各小组从自己组默写的诗词中挑选1~3首练习朗诵,注意正确划分节奏,5分钟准备时间结束后,各小组上台展示。朗诵形式不限,可以配乐、伴舞、吟唱,鼓励合理的创新。

这项活动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欢迎。学生在朗诵中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有配乐朗诵的,有配动作朗诵的,还有一个组的一个女生自己编曲把李白的《静夜思》唱出来的。说实话,学生的表现给了笔者大大的惊喜和感动,让笔者不知不觉更爱这群可爱的孩子了,就像他们通过这节课不知不觉更爱古诗词了一样。

二、案例分析

设计这节课是为了在学习古诗词单元之前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从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这个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的要素。

第一,活动一:巧妙应用网络资源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两个学生的情景模拟又激发了大家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活动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活动二: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不只在于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于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比较不容易讲清楚的概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活动把学生彻底激活了。他们不由自主地主动提出要再来一题,为活动三蓄足了势。

第三,活动三:让学生尽情体验了一把成功的快乐。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被这个活动激发起来可能不只是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有他们失去的自信。活动到了这里,学生没有疲倦或者懈怠。他们斗志昂扬,信心满满地期待着在下一个活动中一显身手。

第四,活动四适时地引入了竞争机制,把学生的情绪点燃得更高。设计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承前启后,让学生盘点一下自己过去学习过的古诗词,并且通过与同学的竞争比较,激发起他们记忆储备古诗词的自觉意愿。

雨霖铃教案篇6

《雨霖铃》是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之作,主要抒发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依恋之情和别后的凄凉之感。全词"景语"、"情语"内涵丰富。

那如何能让我的文学底子薄弱的理科学生去领悟该诗词中的"情语"和"景语"的丰富内涵呢?这也便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解决的关键问题。按照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我们老师串讲分析诗句,告诉学生诗句的包含的情感内涵,学生处在被接受的位置,那能不能化被动为主动呢?朱熹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而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我的情感体悟。那如何唤醒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切己"的审美体验,从而真正领悟诗情呢?

我在备课的时候,喜欢在某个语句旁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上课与学生分享,为什么不让学生也试着写一写呢?于是这节课,我决定让学生针对二三句子,写一写"情感式批注"。而针对该词丰富的"景语"恰如蒙太奇的镜头画面,我决定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词境设计一个MTV,看看他们对诗情的领悟程度。

【案例过程】

一、诗意导入,以起兴

由于该词的意境凄美,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词之情与境,从而写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我在导入部分用了一段优美而感伤的音乐--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和一段优美的文字,创设情境,希望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心中优美的情感。当学生动情地朗读这段文字时,我知道我的目的已经达成,学生的情感开始激发。

二、涵泳静品,写批注

在简单地介绍词作背景并疏通字词后,我便让学生对照注解,默读该词,感受词中的情感。然后,我在幻灯片上出示宋人陆九渊的一句话:"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告诉学生涵泳阅读也就是细细体会琢磨,读出你自己的感受。接着又在幻灯片上出示了我自己的批注--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句不由得让人回想起以前两人呢呢喃喃的情景。如今孤雁难传书,深情向谁说,凄凉哉!

接着我便让学生模仿着写"批注"。大部分学生都完成后,便让学生起来读一读自己的批注。

赏读"批注"的片断

生1:我最有感触的句子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的感想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今却面临分离之苦,侧夜未眠,满肚不舍,千言万语却无语,只有泪眼脉脉倾诉。

师:还有没有同学同样是写这一句的?

生2:本以为能牵手到老,如今却执手而别,心中无限的话语,哽哽在心头,泪盈眶,愿你懂。

师:大家都很有诗意。我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此句的感受......

生3:我写的感触是关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单是凄凉的影,相思是愁苦的酒。杨柳岸,晓风吹残月,残月冷我心。埋头一醉,心憔悴。这种感觉你不会有。

师:你的感受,读来也是一首伤感的诗。关于这句呢,我想补充说几点。

幻灯片展示前人的评价和"酒、柳、风、残月"等意象内涵和名句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涵泳到此。刚才大家表现都很好,都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很多同学感受的语言优美如诗。涵泳诗句,大家可以抓住诗词的"景语"和"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景语,"伤离别"是情语,把"景语"、"情语"涵泳透了,也就体会到诗词的情感了,品得诗味了。

三、涵泳讨论,演词境

经过前个阶段的涵泳写批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诗词中的情感对学生也有一定程度的感染,课堂上也有了诗意的气氛。于是我决定"乘热打铁",抛出第二个任务--

根据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将本首词拍成一段MTV或音乐电视,该如何导演?(可以考虑以下因素:环境渲染、人物出场、背景音乐、镜头选取......)

要求:前后四人一小组,再次涵泳"景语""情语",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展示构思片断

生1(拿着集体的"构思",讲):先出现个镜头:河边,小道,杨柳,亭子,然后再把镜头拉近,特写亭子,此时传来几声凄切的蝉叫。再把镜头特写河边的这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依依不舍。最后男子神情凄凄地说出两个字:"保重!"镜头转换,舟慢慢远去,远去,岸边的女子不停地招手,风飘起她的衣裳。镜头再转到舟上的男子,伫立船头,神情黯然。

然后出现一个画面,江很大,慢慢起雾,舟越来越小直到消失......

师:张"导",导演的是词的上片,很有想象力。那其他组呢?

生2:老师,我们就不讲了,我们要演一演。

两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场景一:相送",并向大家说道:"我们的背景音乐是'十八相送'。"然后开始表演。

师: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首词有画面,有故事,有情感,可观,可感,可演。观有味,感有触,演有境,都需要我们不断涵泳诗词,理解情境。

【课后反思】

一、通过"涵泳阅读",把情感体验、思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品得诗味,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这堂课的重心是在"涵泳"这个部分,设置了"写批注"和"演诗境"两个环节,来唤醒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每一个读者都是带着不同的知识背景、阅读期待与情绪心境进入文本阅读的,文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只能起到点拨、示范、引领的作用。每个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教师要呵护他们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不断地唤醒与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堂课中,学生读着、交流着自己或诗意或朴实的感想之言,还有学生四人小组自编自导的对诗境的演绎,一静一动中,我感觉到了学生在经受着诗词情感的涤荡,入了诗境,品得诗味。交流批注、合作导演,静动结合中,课堂生命活力精彩焕发。

二、让语文回归语文,有意无意间生成"语文味"

雨霖铃教案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堂;回归人性

教书多年,走进课堂,仍旧心生敬畏——怕说错话,怕教错题,怕自己的“半斤八两”捉襟见肘,怕座下有的“不吃”有的“过饱”……从周一到周五,从白昼到黄昏,一个人在讲台上极少缺席,日日享受着众生的愉悦喧哗和热闹捧场,也苦恼于自己的顽固不化和苦思冥想。当前“非语文”和“泛语文”之论甚嚣尘上,如我辈教习语文多少有点“出生入死”“无可适从”之悲壮,在文本、生本、师本互相较量的过程中,在“教什么”“怎么教”的时时拷问下,催醒语文教师成长的最大战场应该还是课堂。没有课堂的改良甚至革命,我们挂在嘴角很容易说出的时髦字眼“课改”终究是伪课改;没有无数一线的语文老师立于讲台一隅默默地作着个体的努力——诸如智性语文、诗化语文、深刻语文的追求,诸如“平实、朴实、扎实”语文的坚守——我们的课堂终究是死水一潭、千课一面。

语文课堂回归人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的基石就是人性。人性是人的本性的简称,语文课堂追寻的人性就是师生运用自身智慧以实现共同目的的过程。

强调语文课堂的人性就绕不开它的对立面:物性。成功的语文课堂要力避物性。孔子曾说过:“君子不器。”笔者想套用他的话说:文课堂更要体现“不器”。换言之,语文课堂和孔子眼中的君子一样不能如器皿一样被“一器一用”。语文课堂是最讲究人性的,因为人性是深刻的、活泼的、能动的、创造的。

人性的语文课堂重自主。自主是时下用滥的词,自主不能等同于分小组、搬桌子,它不是表面的缤纷。自主的语文课应有“基于目标的问题”,应有前置条件,如时空上的保证,如方法的指导,如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我曾听过一节《雨霖铃》的公开课,很为以下的师生的交流击掌叫好。

学生: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多曲折委婉。《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我觉得此句应当出现在豪放派的词作当中,而现在出现在婉约词人的代表作之中,是否有些矛盾?

学生主持人:我认为不矛盾。一是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人之前,对今后的前途感到茫然,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心里更加落寞;二是豪放和婉约划分并不绝对。

老师:我再补充一句:我们现在所说的“豪放”“婉约”,是后人评论的,这些词人自己可没认为自己属于哪一派。鉴赏宋词,需要体会和比较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却没必要拘泥于风格的划分,作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

好的课堂必须有“问题”,语文课堂的特质是对话。有效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说”,并且“能给学生需要的”。上述两位学生一问一答,老师适机点拨补充,很巧妙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即词的流派划分。这个问题是学生由“千里”“楚天阔”这样的空间上的“雄浑开阔”的字眼里自然生成出来的,它满足了自主学习最为基本的要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所以我想,语文课堂的人性体现于课堂未必好看,但是它实用、耐磨,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能经得起包括“工具性”的如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的考验。

人性的语文课堂讲节奏。节奏是课的流程快慢、松紧变化的规律,是语文课清晰化的前提。一堂课上完,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主要教了什么?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这样教而不那样教?然后再问问:学生究竟从这堂课吸收了什么?等你这样想过之后,你定会认同课的节奏该如音乐的行进一样:行于当行,止于当止。笔者注意到一些公开课,老师掌控的节奏总是快于学生,等到课堂时间不多时,用“因为时间关系”“下节课检查”或“留到课外去思考”这样无效的句子草草作结。

雨霖铃教案篇8

余映源先生曾指出:“学习就是建构,所谓的‘建构’永远是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只不过好的接受学习不是被动的灌输,而应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学、自觉主动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然后去创新,这就是自主建构。只要是教师就要教学生,就要传授学生缺少的知识与技能,自己的知识技能就必须高于学生,只能与学生一样参与学生讨论的‘教师’不能称为教师,这样的教师必须下岗。教师教,学生学,一万年也变不了。”可见,学校课改之初,当师不如弟子时,师从课堂上下岗,很有必要。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作为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对教材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能够站在足够的高度去把握教材的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里还处在下岗状态,则得不偿失。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一定要站好自己的岗。

一、在教学设计上站好岗

课堂高效其实功夫在诗外,导学案如今成为学生的“学步车”和“线路图”,这是关键的第一岗,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部分是学案导学的核心。下面是一位老师在上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

《沁园春・长沙》写秋的句子_________ 《登高》里的描写秋景的句子_________《雨霖铃》里的句子_________ 接下来设问:在秋日里,读到了 _________秋风中,杜甫读到了_________ 在秋雨里,柳永读到了_________ 。

这样的设计,一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积累;二是便于激发学生思考质疑,为高效课堂打下伏笔。

在高效课堂中,离不开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小组长的培养只管重要。让学生明确当小组长的要求、职责,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比如怎样进行预习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等,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向老师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带领小组合理安排课内外合作学习的时间,明确小组的学习目标,做好小组评价内容、方式的培养等,老师要站好高效课堂的这班岗。

虽说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个主体是在老师的主导之下存在的。落实学生主体的关键是学生的活动,课堂上要看展示的效果,但这些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效果怎么样,完全在教师。如果一味放纵,则永远是低层次的,学案设计有让学生复述课文(可通过小品、情景剧等形式),学生刚升入初中,小组建立还不很成熟,老师就在课外时间给小组长讲解要领,然后让小组长领导小组在课余时间编排展示内容,完成后表演给老师,得到老师指导,上课时只有两个小组进行了演练,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领会了文本,还培养了学生表演、写作、欣赏的能力及诚信的情感。

二、在价值观培养上站好岗

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在讲《愚公移山》的时候,有的老师问学生,愚公为什么挖山不止呢?愚公真的“愚”吗?为什么不绕道啊?为什么不搬家啊?这些问题都有创意。我们尊重这种创意。但教师使这篇文章回归到传统主题了吗?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理解,对传统文学是一种颠覆,而实际上不应该这样颠覆。

在讲《狐狸和乌鸦》的时候,有的学生赞美狐狸,说狐狸就像我们招商引资工作一样,我们应该学习狐狸把外国人口袋里的钱骗到自己的口袋里来。学生的观点新颖。但价值观立足于“骗”,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

不是一切标新立异的理解都叫创意,不是所有的创意都正确,不是所有钻牛角尖的行为都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学生的理解对还是错,教师的“导”起着决定性作用。

雨霖铃教案篇9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给学生上课时,突然问学生:“5加5是多少?”学生以为校长所问必有奥妙,都不敢作答。好一会儿,才有学生率直地说:“5加5等于10。”蔡笑着说:“对!对!”并鼓励说:“青年们切不要崇拜偶像!”

黄侃任教,常常身穿蓝缎子团花长袍,黑缎子马褂,头戴一顶黑绒瓜皮帽,腰间露出一条白绸带。每次授课,讲到紧要精彩处,他会戛然而止,对学生说,这里有个秘密,仅仅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才行。

潘光旦在西南联大讲课时,每次走进教室,先从身上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一支,问学生抽不抽,学生当然不抽,他便点燃那支烟,开始上课。由于他的课讲得好,经常是学生满堂。

据学生回忆,闻一多也喜欢给学生递烟。抽完一根,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然后开始上课。

章太炎讲课时爱随意发挥,满无层次,常常使听者兴味索然,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先生嗜酒,也好吸香烟,讲课时,常常一手拿粉笔一手拿烟卷,有时候误拿着纸烟卷在黑板上写,惹得学生哄堂大笑。

辜鸿铭上课常带一个童仆为他装烟倒茶,他坐靠椅上,慢吞吞地讲课,一会儿吸水烟,一会儿喝茶,学生们着急地等着他。后来竟一学期只教了学生六首英文诗。

顾颉刚长于研究,却拙于教学。在北大上课时,顾颉刚总是穿宽大长袍,戴一副白色金边眼镜,微驼着背,显得不苟言笑。虽然旅居北京多年,却仍然脱不了一口浓重的苏州口音,再加上有点口吃,所以讲课时常常词不达意,意多而言语跟不上,一般学生不易听懂。因此他便扬长避短,很少侃侃而谈,除了发给学生大量资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通常写满三四黑板,下课的铃声也就响了。陈介石也是如此,陈的温州口音重,上课方法与顾颉刚如出一辙。只是陈往往一言不发,课铃一响,粉笔一扔,人就走了。

林语堂上课不喜欢点名,学生来与不来,悉听尊便。他曾在一次课堂中发花生给学生吃,然后说道:“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虽然林语堂痛恨点名,但学生从不缺课,甚至别班的学生也慕名而至来旁听。

金岳霖授课时,常把学生也看作是学者,以学者对学者的态度研究问题。他讲课常常不带书本,不带讲稿,走进课堂只带一支粉笔。这支粉笔并不使用,经常一堂课下来一个字也不写。殷海光选修金岳霖的逻辑课,金教授对他说:“我的课你不必上了,王宪钧刚刚从奥国回来,他讲的一定比我好,你去听他的吧!”

胡适的演讲式教学方式在北大颇受欢迎,常常因红楼教室人满为患而搬入二院大讲堂。柳存仁称:“胡先生在大庭广众间讲演之好,不在其讲演纲要的清楚,而在他能够尽量地发挥演说家的神态、姿势,和能够以安徽绩溪化的国语尽量地抑扬顿挫,并因为他是具有纯正的学者气息的一个人,他说话时的语气总是十分的热挚真恳,带一股自然的傻气,所以特别的能够感动人。”

梁实秋上课,黑板上从不写一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梁教授虽为留美归来的学者,但上课时却常常身着长袍马褂,脚蹬千层底布鞋,活似一老派学者。他讲课的功底十分厚重,很有感染力,据说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解英格兰诗人的一首诗,讲不多时,有一女生为情所动,泪下如雨。梁教授继续再讲,女生竟伏案放声大哭起来。

秦瓒上课很“情绪化”,不高兴的话,一学期上不了几小时,如果认真起来,一学年不会少一分钟,而且上课一定先于同学而到。考试时,他必然坐在教室,手捧报纸,惟恐前面同学吃亏。他的课,判卷最低分为89分,因而绝无一人抄袭。

汤用彤上课,提一布袋,着布鞋、布大褂,数十年如一日。他上课,从不带讲稿,绝少板书,也不看学生,而是径直走到讲台边一站,就如黄河长江一泻千里地讲下去,没有任何重复,语调也没有什么变化。

朱自清平时不结巴,但一上课就急,一急就口吃。吴组缃回忆:“由于他略微口吃,那些预备好的话,便不免往喉咙里挤。于是他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他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块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神色总是不很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

马学良回忆傅斯年上课的情形,说“听他的课很害怕”。不仅是因为傅斯年要求很严格,还因为傅斯年常突然“袭击”,讲着讲着就问问题。马学良说:“那时课堂中,不会睡觉的。不像现在睡一会儿没关系。那时很紧张,睡不了。”

陈独秀思想激进,无视什么纲常名教、师道尊严。有一次陈批改作业,见一个学生作诗“屙屎撒尿解小手,关门掩户圈柴扉”,不禁哈哈大笑。他用毛笔在一旁批了“诗臭尿腥”四个字,然后又加了两句诗:“劝君莫做诗人梦,打开寒窗让屎飞。”

郁达夫为生活所迫,四处兼课。讲文学课旁征博引诙谐幽默,但上起经济课则是十二分不情愿。第一次上课就跟同学们宣布说,他的统计学同学们可以来也可以不来。至于期末成绩,都会得到优良。而且坦率地说:“你们以前的老师与我是同一师门……所以讲的内容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雨霖铃教案篇10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的典型代表,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游赤壁后所作,与《前赤壁赋》同时。词中借遥想古代英雄表现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被高中课本所收录。对于其中的“多情应笑我”,几乎所有的注家都解释为“应笑我多情”。 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的注释是:“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在教参中说:“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的注释是:“应该笑自己太多情善感,以致过早地生出了白发。”此解释和人教版大同小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上说“应该笑我因多情怀古而过早地生出了白头发”。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亦把“多情应笑我”注释为“应笑我多情”,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认为“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

由于教材把“多情应笑我”看成“应笑我多情”的倒装,各种辅导材料也纷纷以选择题或探究题的形式为此句设计了试题。

然而,这种倒装的说法不仅在语法上极为罕见,在语义上也颇为滞碍。有人为了顺畅,便加出了一个虚拟的主语来,翻译成“人们应笑我感情太丰富了”。

这种翻译于情理上也说不通。在此词中,苏轼着力塑造了周瑜这位年青将领的形象。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来表明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作者既有这样的愿望,在神游故国时怎么能笑自己的多情,笑自己的这种愿望使自己的头发过早斑白了呢?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上说“应该笑我因多情怀古而过早地生出了白头发”更是不合情理。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多情应笑我”看成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故国神游”和“赤壁怀古”相呼应,“多情”这个谓词性成分在这里则指称化了,意思为“多情者”,指作者上文所遥想的周公瑾。那么,这句话的大意应该是:神游故国,风流倜傥的公瑾应该笑我早生华发吧。用多情来指称当年的周公瑾,即浪漫又贴切。这个“情”字含义也比较丰富。它不仅指“爱情”,还指周公瑾这位优秀的年轻军事家的浪漫激情以及壮志豪情。“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是多情,“羽扇纶巾”也是多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是多情。作者的这句词,意在突出自己和年轻有为的公瑾的比较,以衬托一种壮志难酬、英雄落寞的失落心情,从而导出下文“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样来理解“多情应笑我”,从这首词的结构上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避免了不必要的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