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0 05:03:18

花钟教案

花钟教案篇1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人教版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强的学科,人教版的教材相比通用教材,在内容上引进了标准数学实验,这种教学编排更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发现其规律、掌握其知识点,更能提高教师把握教学方法的能力。下文就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的其中一个知识点,通过设定问题情境表现出创新课堂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意义。

二、人教版教材案例分析

1.教材内容情景设定

一个合唱队共有15名学生,十一放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将此消息通知给这15名学生。教师准备采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计划一分钟通知一名学生。老师提问:请同学们制订一个方案,让老师以最短的时间将消息通知给每位合唱队员。

2.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1)优化教学模式引进小学教学课堂的时间不长,绝大部分老师在此之前较少接触“优化思想”,导致老师对这种教学实验内容感到生疏,难以把握核心知识点,无法制订出有效的教学方案。老师在引领学生找最有效的方案过程中,因对教材意图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讲解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点复杂、过程累赘的现象。

(2)有些老师则放弃实验教学法,直接将最终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没有意义的,老师采用单方面传播教学,学生并没有在此过程中有任何信息反馈给老师,使人教版中设计的教学实验失去价值。

3.选择优化教学方案

人教版教材呈现集中教学实验方法:第一种方案,教师花15分钟通知每位学生,这种方案耗时最长。第二种方案分组通知。假设分为3组,即:每组5人,老师通知花3分钟三组中的一个人,再由被通知的三人分别花4分钟通知自己小组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总共花7分钟的时间通知到所有人。以此类推,用此方法是否分得组越多就越节省时间呢?假设我们分为8组,老师通知完小组就要花8分钟,很显然违背了上述观点。学生通过分组结果可以看出所示的规律:通知之前,通知到人数0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1人;花费1分钟,通知人数1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2人;花费2分钟,通知人数3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4人,以此类推得出第n分钟,通知人数2n-1,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2n。

按照这个规律,如果要通知50人,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出所需最短时间为6分钟。这个打电话的案例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履行各自分配的任务,即学生接到消息后传递给下一个同学,不会出现重复通知的情况发生,这样是最节省时间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情景再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含义。

这样的教学实验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历相结合,使学生亲自感受数学逻辑推理的过程,体会数学奥秘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花钟教案篇2

一、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趣“,创设多元的生活化情境

案例:教学“时、分的认识”,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认识时、分、秒,去感受时间的长短,去感受时间的珍贵。

1.“制作钟面”,学生分小组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一起动手粘贴或剪拼一个钟面,让学生去认识钟面上有一些什么东西,并用记录单记下来,在小组之间相互汇报的过程中了解这些知识。

2.“操作钟面”,让学生看着老师出示的钟面说出是几时?再在自己制作的钟面上摆出4时、7时、11时。然后教师出示谜语:“公鸡喔喔叫,两针成一线”“太阳当空照,两针一起靠”,让学生猜一猜是几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

3.“珍惜每一分钟”,先让学生静静地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再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自己设计的活动,如:写字、算算术、画画、撕窗花、数数字……,再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分钟内完成的事情,使学生懂得时间的珍贵。

4.“说说你对时间的认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积累的时间格言,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

5.“钟表的历史”,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介绍钟表的变化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用生活情境作导向,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富有情趣性和连贯性,教与学轻松自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序“,构建开放的数学化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W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案例: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1.创设情境:小动物们参加小松鼠的生日聚会,小松鼠为它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在生日聚会中,小松鼠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能帮它解决吗?试试看。

2.议一议:根据小松鼠准备了5个苹果和3个梨,让全班学生讨论有哪些说法。(比如,“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兴趣浓厚。

3.摆一摆:请学生用■表示苹果,用表示梨。先摆3个,再思考■比多2个怎么摆。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摆着自己准备好的教具,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4.想一想:根据“■比多2个”这句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先摆20个,那么■要怎么摆?”这是同学们个个凝神静气,认真思考。

5.说一说:

“上面说的哪些较大数是有哪两部分组成的”,先同桌之间说一说,在指名说说,让学生的思路逐步明晰起来。

6.试一试:“在生日会上,小兔和小花.......赛吃萝卜,小兔吃了5个萝卜,小花牛吃的比小兔多2个,小花牛吃了多少个萝卜?”同学们边表演,边讨论,在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地完成了这道题。

7.练一练: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开放性练习、综合练习,按照学生的层次进行,不仅巩固了知识,活跃了气氛、而且促进学生的全体参与。

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讨论、操作、游戏、交流,有利于激发兴趣――这一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从而更好地启迪思维。”。

三、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情”,营造情智共生的学习化情境

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技巧,更要倾注于“情”。

案例:教学“简单的统计表”

在应用实践、巩固新知部分可创设帮帮大象伯伯的情境:草原上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大象伯伯为大家服务,可是他太累了,谁愿意做小志愿者,去帮帮他。同学们都举起举起了手。

第一项:把大象伯伯做好的各种饼干给运动员们当点心,你能把这些饼干分好盘去送给小动物吗?请同学们按照形状(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分类)、颜色(黄色、红色、绿色)进行分类,完成统计表。

第二项:大象伯伯买回一些杯子,给运动员们发纪念品,你能按要求帮他整理一下吗?请同学们按照形状、价格分别进行分类。同时在填写统计表是注意合计一栏应该怎样填写。

第三项:大赛圆满结束了,小动物们都合影留念。大象伯伯想制作一个橱窗来展示照片。请你仔细观察说说怎样来给照片分类。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说。再选取两个分类标准,自己完成统计表。可能出现的分类情况有:按照片颜色

(彩色或黑白)、照片上动物的只数(1只、2只或3只)、拍摄方式(横拍、竖拍),独立填表,教师指导。

花钟教案篇3

1.随堂批改作业。

新课的简要或答案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向教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特别是利用课余时间面批,效果非常好。

4.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由科代表和几名同学组成信息小组,其主要任务是:(1)汇集班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供学生参阅。(2)收集作业中做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时在课改园地中与全班进行交流。(3)单元小结,在教师的指导下,信息小组总结正、反两种典型,与全班同学交流。以达到消除错误、开阔眼界、巩固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

上述几点尝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变独角演员为导演,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泰和县三都中学蒋斌老师的做法:

阅:学生交来作业,教师要通阅一遍,但重点阅其一半,了解情况,了解这次作业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演:教师在上课前或上完新课后,可留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作业板演,每人一题(这些情况都是教师在批阅作业中所掌握的,并且有代表意义的错解),为节约时间,被叫到的学生可把作业本带上来照抄,时间大约在2到3分钟。

改:这些学生在黑板上把作业进行板演后,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再进行评改,由于教师在阅时已预先心中有底,这样批改起来也就比较顺利。估计批改时间需3至5分钟。这样学生对错误的问题印象就较深刻,而且也能知道造成错误的原因所在。

订:教师在课堂上对板演的习题进行批改后,要求学生们下课后,利用课外时间把自己的作业认真订正。与板演的典型错误类型不同的错误,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自己认真思考或互相探讨或请教师个别给予辅导解答。订正后,才能做下一次作业。

查:教师下次阅新布置的作业时,一定要对上次作业进行检查,检查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做作业有否进行订正,并要求写下错误的原因,同时也必须对订正的作业进行批改。

一般说来,用这种方法教师花费在学生作业上的时间比传统的方法要少,问题是每节课约需要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作业板演与批改,这时间从何而来?笔者认为还是要从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着手,从精讲精练中找时间。

当然,如果有几节课内容很多,确实不能安排时间来进行作业板演与批改,也不必生搬硬套,可以集中在课的内容不多时进行,但不宜过于集中,一节课内至多只能进行两次作业板演与批改,如果连续几节课的内容都较多,可利用自习课进行,但自习课的时间也不宜过多利用,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效果分析。上学期从开学到中考,笔者在一班使用传统方法,二班使用“阅、演、改、订、查”试验方法。毕 业考试情况如下:

传统法(一班58人)平均成绩61.3分,教师每次花在批改作业的时间约3小时。

花钟教案篇4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多读几遍,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自己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请参阅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特别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朗读、圈画、自学。三分钟过去了,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有的准备举手汇报学习成果,有的则利用这点时间干脆做起别的无关事情,而小部分学生还在吃力完成注释。教者为了照顾大面积学生学习进度,于是耐心等待这部分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差不多了才开始进行下一个环节,此环节大约用时六分钟)

【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节中,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会造成需要学习时间的不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无所事事等待的几分钟时间,实际上就是一种时间浪费。此时,作为教师应该想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利用时间,一方面要引导已经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等待上,要么读读短文,要么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学分享和交流;另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个别辅导,给学习困难学生适当提示,启发他们思考,尽快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大家共同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

【片断二】

师:(多媒体展示布置的作业)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这位教师抬腕看了一下手表,发现离下课还有两分钟时间,可能觉得作业已经布置,这课就算结束了,不便多讲什么了,所以索性收拾起讲台上教具、书本之类,为下课作准备;学生也彻底放松下来,合上书本,收拾文具,师生共同等待着下课铃声响起……)

【分析】作为一节公开课来说,很少有教师在时间把握上能恰到好处,做到铃响话落。特别是一些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安排容量较大,老是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匆匆忙忙赶流程,却往往会提前几分钟结束新课,多则五六分钟,少则一两分钟。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大多会充分利用这节余下来的“零碎”时间,扩充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案例中的年轻教师,由于课前预设不足,节余了时间却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把这宝贵的两分钟时间白白浪费了。那么这两分钟还可以怎样充分利用呢?在课后的交流中,几位共同观摩的教师各抒己见,觉得这宝贵的两分钟可以有多种安排:

【方案一:说】

师:(发现还有两分钟才下课)哦,同学们,作业是布置大家写一个能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那么,利用这会儿时间,就先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一下小时候哪件事充满了童心童趣,然后尝试着用几句话先说一说,好吗?

(此方案引导学生先说再写,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和想象,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这样做为写片断作好铺垫,同时交流的各种趣事也为学生们开阔写作思路提供很好的帮助。)

【方案二:读】

师:今天学习了课文,沈复在短文中的“物外之趣”确实让我们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现在离下课还有两分钟时间,就请同学们挑选你最喜欢句段,大声诵读,进一步品味语言表达的魅力吧!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位教师正因为课堂上读得不够,所以才节余了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点时间让学生再次诵读,虽然只有两三分钟,但把最喜欢的句段读上三五遍应该不成问题,读得越多,自然体会就会越深。)

【方案三:背】

师:这篇文言文很短,只有221个字,大家已经读得很熟了,我相信如果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一定能熟读成诵的。那么现在开始练习背诵,一会我们来展开一项比赛好吗?

花钟教案篇5

没有创新的美术课堂是一潭死水,它会淹没学生的艺术潜能,败坏学生的学习兴趣。究竟如何去做才能让美术课堂生动、有趣、活泼、有效,如何才能让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都体验到美术课程的乐趣呢?

我的切入点就是美术材料的开发与利用,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根据创作主题去寻找材料

案例1:服装设计

2014年10月,在东胜区教研中心主办的学科教学质量学年报告会暨东胜区美术专业工作室建设成果展示会上,我校教师参与设计、制作的作品《修罗战甲》参展。

此作品(见下图)的创作过程是先定主题,后依据主题选择材料。创作主题是制作一套男士铠甲,那么,该用什么材料去做铠甲呢?经过思考,很快我们就有了答案,我们决定用有纹理清晰且材质较硬的包装盒做铠甲。

作品的材料选择与主题十分吻合,包装盒的硬度、纹理、质感都十分符合铠甲的特征。再加上我们对包装盒进行艺术性的裁剪、设计、定型、涂画,经过两个多礼拜的制作,一件精美的铠甲就诞生了。

仔细看看这件“修罗战甲”你会发现,它用到的材料其实很简单,有各种包装盒(牛奶盒、鞋盒、饮料盒等),但其展示出的效果却不一般,很多老师、同学见到这件作品后,都表示出渴望与赞赏。

二、利用现有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案例2:花灯制作

2015年1月,东胜区教育系统主办的春节元宵节系列活动中有一项活动是花灯制作大赛。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很迷茫,因为以前我从来没有做过(花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在迷茫中,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当我又一次走进美术教室时,看到了墙角放置的几张KT板。突然一个有创造性的灵感在我脑海中呈现出来。“对!就利用KT板来做灯笼。”我心中暗自对自己说。后来,我把自己的想法跟我的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在我的解说和指导下,师生一起努力,经过近两个礼拜的时间,我们的花灯作品《羊报新春》诞生了。

这件作品用的材料有:120cm*120cm KT板四张,彩绳15米,灯泡、灯头、灯线、开关一套,刻刀两把,中国结饰品挂件四个。

这个案例说明:做灯笼不一定用竹子、纱布、铁丝等传统材料,还可以用身边现有的材料。只要肯思考,会合理利用材料,那么,你的付出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收效。

后来,经过上级部门公平、公正、严格的评选,我们的这件作品,在全区几百件花灯作品中脱颖而出,摘获了一等奖的桂冠。

学生用KT板材料做的一些作品如下:

三、废旧(闲置)材料的整合利用

案例3:钟表设计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假如把废旧的、闲置的,即将成为垃圾的东西整合利用起来,不仅变成了财富,同时也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在自己家墙上挂钟表的生活习惯,然而,很少有人会自己亲手设计制作钟表。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学生家家访。我看见学生家墙角有很多闲置的木板,当时灵机一动,这些木板是不是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呢?后来,我向家长要了几块木板带到了我的美术课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件件精美的、有创意的钟表诞生了。现在,它们有的挂在班级、有的挂在家里,都发挥了良好的实用价值,也得到了领导、老师、家长及同学们的认可。

如今,钟表制作已经成为我校艺术特色课程,它不仅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其他方面,对学生来说也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例如:在制作钟表的过程中,他们懂得了珍惜和节约时间,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懂得了将闲置物品合理利用起来,让闲置的物品艺术化,发挥出它们的潜在价值,从而,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以上是我想到的材料开发与利用的三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效果都是一目了然。

花钟教案篇6

在骨干教师的培训过程中,依照培训标准,要求参与培训的教师每人上一节县级公开课,我恰逢上到“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这一节内容,因此将这节内容选定为公开课讲授内容。由于县级公开课的要求较高,于是在备课之时我便亲自前往化学实验室,按照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完整试验了整个案例的全部过程,以此保证公开课能够顺利无误地进行。但现实情况是,如果完全依照课本那样进行一整套的实验操作流程,那么等到具体的化学现象的出现需要近20分钟,我想一节课就45分钟,等现象就花了20分钟,那还有操作装置花费时间不就至少要30分钟,那剩下15分钟怎么能完成教学目标呢?于是就提出问题,和实验老师探讨是否能改进实验,缩短时间。

二、实验探究过程

课本的实验:

向还原铁粉中加入少量的炭粉,混合均匀后,将其小心撒入内壁分别用氯化钠溶液和稀醋酸润湿过的两支具支试管,按课本图1-28组装好仪器。几分钟后,打开止水夹,观察、比较导管中水柱的变化和试管中的现象。图1-28如下:

1.创新的设想

方案一 涂老师提出把还原性铁粉用酸洗过再按课本那样操作分别浸氯化钠溶液和稀醋酸溶液。

方案二 苏老师提出把铁粉改成铁片,然后在铁片表面涂抹铅笔蕊后卷成圆形分别用氯化钠溶液和稀醋酸溶液后再照课本那样做。

2.创新实验过程

实验药品:0.1mol NaCl溶液、0.1mol HCl溶液、稀醋酸、铁皮、铅笔蕊

实验仪器:具支试管、导管、试管、U型管、橡皮塞、电流计、碳棒、导线

操作:

先用方案一:结果反应所需花的时间还是较长,没得到预想结果。

而用方案二:两个实验同时做。

浸NaCl溶液只用5分钟就可观察到明显现象,大大缩短了时间。

现象:浸有NaCl溶液导管中水柱上升。

浸稀醋酸溶液,刚开始水柱下降,而后水柱又上升。

此时出现了反常的实验现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哪个实验装置环节出现问题,是操作不当还是药品的问题?我们思考着,着手分析可能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人们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实践才能得出结论,原因是:

在这种实验条件下,稀醋酸润湿过的试管,水膜酸性较弱,仅有少量H+得电子生成H2,更主要的是溶解在水膜里的O2得电子发生吸氧腐蚀,而被酸浸湿过铁析氢腐蚀速度更快,瞬间完成后就发生吸氧腐蚀,倒吸的速度和程度均大于NaCl溶液润湿过的吸氧腐蚀。为了让学生明白铁在中性或弱酸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而在强酸性下发生析氢腐蚀,我们又改进实验装置。将课本实验装置改为对比实验装置,如下图:

观察现象:

红墨水起初向左侧流动,导致左侧水柱比右侧高。过了几分钟后,红墨水又向右侧流动,导致右侧水柱比左侧高。

实验结论:

装置中右侧b虽然用稀醋酸润湿开始发生析氢腐蚀,而后就发生吸氧腐蚀。

经过亲身实践,整个实验装置也改进得更为成功,继而决定在上课时采用这套改进后的装置为学生展现探究活动的魅力,通过化学实验的明显比对,让学生更深刻体会铁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从实验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归纳

能力。

三、与旧知识的联系

课本安排铁的电化学腐蚀实质是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用所学原电池工作原理解释化学现象达到学以致用,加深学习理论知识,为了取得新旧知识的联系,在上课中又补充一个实验:将铁片和碳棒用导线连接后放入NaCl溶液中并接入电流计。

花钟教案篇7

课题

海滨小城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介绍了家乡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阅读,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海滨小城的美。

学前准备

1.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2.学生自读课文、认准生字。(学生)

3.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熟读课文,质疑。

3.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习重点

质疑,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前准备

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播放海浪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听出是什么声音吗?对,是海浪翻滚的声音,你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展示你们收集的图片、资料。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交流大海的印象。

2.和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海滨图片。

3.理解课题。

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

1.交流收集到的海滨风光图片。

二、读文识字(用时:16分钟)

1.自读课文,把生字圈起来,给自然段标序号。

2.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导识字、读词语。

1.识字,指出哪些字是形声字:滨、胳、睬、渔、遍、靠、摆。

2.理解词语:喧闹、寂寞。

3.读课文。

2.给带点的字注音。

海滨(

棕色(

石凳(

渔业(

3.辨字组词。

棕(

滨(

宗(

缤(

摆(

洁(

罢(

结(

三、熟读感知(用时:11分钟)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成一个自然段。

第一段(1~3):写海面和海滩的美景。

第二段(4):写小城的树多。

第三段(5):写小城的公园美。

第四段(6):写小城的街道干净。

第五段(7):总结全文。

4.在文中画出每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文质疑(用时:5分钟)

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1.交流质疑问题。

2.归纳问题。

5.回答问题。

(1)“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为什么用“寂寞”这个词?

(2)为什么说凤凰树开花是“热闹”的?

五、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引导回顾本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熟记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6.找近义词。

寂寞(

浩瀚(

喧闹(

整洁(

教学反思

同学们通过认真读课文,对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掌握较好,在读文中学会了思考,提出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希望在下节课让学生的疑问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逐段理解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

2.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用时:5分钟)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物。

4.体会“寂寞、喧闹”的意思。

1.写海面:天、海、机帆船、军舰、云、渔民、战士、海鸥。

2.写海滩:贝壳、孩子、鱼、虾、蟹、海螺。

3.作者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先写海面,再写海滩。

4.“寂寞”说明沙滩上贝壳太多了,“喧闹”是因为船队满载而归,人们高兴得大声呼喊,异常活跃。

7.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大海

)的军舰

)的云朵

)的海鸥

)的贝壳

)的鱼

8.用“喧闹”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第四至六段(用时:30分钟)

1.自读第4~6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分别画出这三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3.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

1.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2.庭院:树的种类、数量多(形象美);桉树叶味道香、浓(味道美);凤凰花多、红(颜色美);“热闹”“一片红云”写出了凤凰花开得多、颜色红。

3.花园:榕树多、美。

4.街道:体会街道的独特和洁净。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9.抄写各处具有特色的景色的句子。

小城庭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公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街道: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用时:5分钟)

1.齐读最后一段,回顾前文,概括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总结写法,学习写法。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课文前三自然段分别写海面、海滩的景色,后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庭院、公园、街道,都是描写小城,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就是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

10.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我做到了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在学习第1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景物特点来体会海面、海滩的景物,后来让学生自读、研读、自学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得轻松,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滨小城》教学片段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贝壳怎么会寂寞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理解,请帮帮忙吧。

生1:寂寞就是孤单、孤独、冷清的意思。

生2:课文中说贝壳寂寞,并不指它孤单,沙滩上有很多贝壳。

生3:贝壳很多,但孩子们见得多了,都不理睬它,贝壳就显得寂寞了。

师:贝壳仅仅是多吗?还有谁有不同的见解,说一说。

生1:贝壳不仅多,而且美,课文中说“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都有”写出了贝壳的色彩美。

生2:这个与下文中写“船队一靠岸,海滩就喧闹起来”形成对比,作者写贝壳寂寞,实际上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

师:对,同学们,从对这个词的理解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理解词语不能只看它的字面意思。

生2:我体会到了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内容。

花钟教案篇8

关键词 生成资源;精彩课堂;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师生、生生参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动态生成许多新的资源――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我们知道成功的课堂不仅在于教师能顺利地执行预案,更在于执行预案过程中能正确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演绎精彩的课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以下五种有效策略。

一、欲擒故纵――预设陷阱资源,诱导冲突

欲擒故纵,“纵”是手段,“擒”才是目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欲擒故纵”是指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定势,故意设置陷阱,将学生引向错误,诱导冲突。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错误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便能呈现出理想的教学 效果。

如教学五年级“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用1、3、6组成不同的整数,并判断哪些数分别是2、5、3的倍数。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的特征,所以对于2、5的倍数,对答如流。但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多数学生也认为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所以大多数同学同意3、6、13、16、36、63、136、163、316、613这些数是3的倍数。

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生1:这还不简单,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神秘):是这样的吗?

生2:不对不对,我发现13、16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13、16却不是3的倍数。

(学生炸开了锅,教师故作深沉)

师:怎么回事呢?那3的倍数的特征能不能看个位?

生(齐):不能。

师: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

通过自主发现、小组讨论、计算验证之后,学生终于知晓3的倍数的特征: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正是教师预设陷阱,故意将学生引向错误,引发学生“上当”,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主寻找到正确答案,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顺水推舟――把握分歧资源,引发思辩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不同意见,教师可以顺水推舟,组织学生辩论解决分歧。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取得共识。

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时,教师课件出示关键信息:一个锅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烙1张饼最快需要6分钟,烙2张饼最快也要6分钟之后,教师提出烙3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时,有的学生认为最快需要12分钟,有的学生认为最快只要9分钟,全班同学很自然地分成了两个阵营。

师:老师最欣赏同学有不同的声音了?咱们开个辩论会吧!请两方各选派一位代表,阐述观点,让大家信服好吗?(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代表1(在黑板上边摆边说):像这样先烙2张――6分钟,再烙1张――6分钟,不是12分钟吗?

代表2(不甘示弱):为什么烙2张饼和1张饼都要用6分钟呢?可以先烙第1、2张饼的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第1张饼的反面、第3张饼的正面需要3分钟;最后烙第2、3张饼的反面需要3分钟,一共不是9分钟吗?

代表1(不服):我觉得12分钟也是可以的。

代表2:你那样烙就不是最省时间了。要想最省时间锅里必须每次总烙2张饼,别让锅空着。

师:好,看来要最省时间关键是不能让锅空着!

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分歧资源,没有简单判断是非,而是通过组织一场异彩纷呈的辩论大赛,聚焦“最省”;经过双方的一场唇枪舌剑之后,领会“最省”,这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结论得出便水到渠成。

三、另辟蹊径――捕捉亮点资源,激活思维

课堂上亮点资源不容忽视,这些亮点往往是来自于学生独立的思考、精彩的对话、创意的见解,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巧妙利用,激活学生的思维,收获意外的惊喜。

如,教学四年级“多边形内角和”时,教师出示例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了每个多边形都可以分成“边数”-2个三角形,通过填一填、算一算,推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180°×(边数-2)的结论,从而得到了六边形的内角和180°×(6-2)=720°。

可是有同学提出这样想太麻烦的看法。教师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只见他在黑板上边画边说:“我在这个六边形中随便点上一个点,连接每个顶点,把这个六边形分成6个三角形,把6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加起来再减去中间的一个周角不就是六边形的内角和吗?所以六边形的内角和是180°×6-360°=720°。”

创意的见解,即时生成的亮点资源,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便生发出四边形、五边形、七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自然归纳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180°×边数-360°。

师:对比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出的结论相同吗?

生1:这两种方法都是将六边形分成了三角形再计算。

生2:分法不同,求内角和的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

生3:其实这两种方法之间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连接起来,180°×(边数-2)=180°×边数-360°,所以用不同的分法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可见,正是这位同学的不经意的回答,生成“价值不菲”的教学资源。面对亮点资源,教师能静心倾听,及时捕捉,因势利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既梳理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归纳了多边形内角和的求法,可谓一举两得!

四、拨乱反正――善待错误资源,点化困惑

课堂上可能出现亮点,也可能出现错误。课堂就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往往呈现出学生的困惑,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因此,需要教师善待学生的错误,拨乱反正,巧妙地将错误资源转化为启迪思维的一个支点,使课堂峰回路转,同时学生的困惑也就迎刃 而解!

如教学五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下情境:学校食堂门前有一条20米的小路,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些小树,每隔4米种一棵(两端种树),一共要种多少棵树?

生1(毫不犹豫):20÷4=5(棵)。(部分同学点头)

生2(喃喃自语):不对,不对,20÷4=5(段),不是5棵。

教师即兴采访了几个同学说说能种几棵树?并让学生说明理由,学生说来说去,说不清楚?

师:那怎么能让大家信服呢?

教师不做评判,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小组讨论汇报。

生3:我知道了,20米是总长度,4米是每段长度,20÷4=5(段);

生4:因为两端种树,从图上可以看出棵树比段数多1,所以应该20÷4=5(段),5+1=6(棵)。

师:这是两端种树的情况?那如果一端种树呢?两端都不种树呢?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受限于段数、棵数之间概念的混淆,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没有马上纠正,从错误出发,通过画线段图,引导点拨,模糊的概念便一目了然。

五、随机应变――活用意外资源,化解僵局

教师总是希望课堂按照预设的教案执行,但课堂情况层出不穷,让人始料不及。因此,教学过程中难免有意外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处理意外资源,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如教学四年级“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题目: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价格方案,现有成人4人,儿童6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选哪种方案合算?题目的意思很明显只能二选一,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发现,方案(一):150×4+60×6=960(元)。方案(二):100×10=1000(元)。基本达成了方案(一)更合算的共识。

可就在这时,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方案一更合算。

生1:如果是我,一定是4个成人加上1个儿童凑成5人买团体票,剩下5个儿童买儿童票才最符合生活实际情况,也最便宜,总共只要100×5+60×5=800(元)。

同学们议论纷纷,以为大家都做错了。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多数同学表示赞同)

生2(不服):可题目中明明说选择哪一种方案更合算?也就是只能二选一啊!

生1(不甘示弱):那就是这道题目有问题!因为生活中不可能有人这么买!两种方案综合运用,既没有违反旅行社规定,又便宜!何乐而不为?

越来越多的同学表示赞同。

师:老师很佩服这位同学的勇气,他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同时敢于挑战课本,挑战权威。可是生2说的也对,那我们能不能将这道题目改一改,让题目更符合生活实际呢?

生3:应该将问题改为怎样买最优惠?

师:大家现在同意了吗?

生(齐):同意!

花钟教案篇9

我有一个心爱的小闹钟,是爷爷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

我的小闹钟是一个坐着的蓝色小象,扇子似的耳朵,黑珠子似的眼睛,长长的鼻子,红红的脸蛋。它双手直举着,手心里面还各有一个小灯,灯里的图案像一朵花,花心圆圆的,四周一共八片花瓣。小象的脚心是黑色的,像两颗大珍珠。头顶上还有一个停止响铃的开关,背上有两个旋钮,一个调时间,一个定时。小象的肚子是表盘,外面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罩。表盘上有三个辛勤的“劳动者”:时针分针和秒针,它们按照规定的运行轨道准确地走着。红红的秒针像在追赶什么东西,急促地走着;漆黑的分针像在无忧无虑地散步,稳健地走着;时针像是止步不前,其实它也和伙伴们一样,一刻都没有停止。

我非常喜欢我的小闹钟。

花钟教案篇10

关键词:新型;化学课堂;“自学辅导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31

笔者将在多年实践中探索总结的化学教学模式称之为“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各科学习中学会自学的本领,学生有了自学的本领,就能自己寻求知识。”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即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才能使学生受用无穷;而且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会让师生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所以,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的。

一、教学基本模式

1. 以导学案为主线,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初步建立起学生课前自习体系,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习,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课程中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主要的知识点及能力及价值观融合为一体,设计成导学案。让学生自习课本知识并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乙烯”导学案:

“乙烯” 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乙烯的分子结构。

二、掌握乙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掌握加成反应。

自主整理:

一、乙烯的分子结构

1.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简式。

2. 结构特点:

①二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在上;

②双键中有一个键比较易断裂。

二、乙烯的物理性质

乙烯是色、气味的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

三、乙烯的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

①燃烧:化学议程式,现象是

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乙烯气体,现象是。

2. 加成反应

①概念:有机物分子中的(或)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试分别写出乙烯与氢气、水、溴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加成反应的特点:双键断开其中一个键,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分别 加在 。

探究学习:

一、已知乙烯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碳。能不能用高锰酸钾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请设计一个简单的试验装置除去乙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

二、在光照条件下,乙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物中有一氯乙烷;在一定条件下,乙烯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也能生成一氯乙烷。请问:用哪种方法制备一氯乙烷更合理,为什么?

2.课堂教学环节

(1)课堂进程安排

分三阶段:

①课前学案总结时间(从上课开始至第15分钟):在这一阶段主要由学生选举代表上台回答学案的问题、重点知识作出较详细的解释。

②学生探究活动时间(从第15分钟到第30分钟,如果课程内容需要从实验上获得问题的答案,或者需要进行学生实验,则将前阶段的时间缩小为10分钟):这一段时间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分组讨论。将活动成果和存在问题由小组长收集提交教师。

③教师分析和总结归纳时间(从第30钟到第40分钟):归教师将学生提交的问题归纳结合本学时的知识进行讲解并作总结。

④教师进行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和作业布置时间:最后5分钟。

(2)课堂特点

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强调学生的自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②真正实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新型教学理念。从时间安排上看学生主导时间与教师主导时间为2∶1,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大为增加。

③把课堂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地获得知识。

(3)课后作业批改和讲评

分教师和学生工作和学生工作两个内容:

一是教师对作业作全部批改;二是讲评教师的讲评主要集中于学生做错的题目上,并对知识做升华;其余的题目则由学生代表作一般性的讲解,时间安排上教师和学生的用时比为1∶2。

二、教学效果评估

笔者采用“自学辅导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一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教学活动,期间进行了多次考试和检测,结果如下:

(注:9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10班采用的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

入学后第一考试化学成绩:

入学后第二考试化学成绩:

入学后第三次考试化学成绩:

入学后第四次考试化学成绩:

从考试结果上看,采用自学辅导型教学的班级学习成绩呈现较大进步,从试卷分析上看,学生解决难题和易错的能力明显加强。

三、存在的问题

1. 由于采用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的没有前例可以参考,只能是摸石头过河,运用起来还没有得心应手,教学过程有时并不流畅。

2. 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控制力,如果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不足时,学生学习活动容易出失控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 课前和课后的工作量较大,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如何让学生也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