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4 23:11:55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篇1

【案例背景】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该单元精选的五篇课文都是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普通人的叙写来表现、阐释“爱”。其中杨绛先生散文代表作《老王》以患有眼疾、生活艰苦、地位卑微的三轮车夫“老王”为对象,将其与自己以及自己一家人的交往点滴汇聚成篇,展示了一个虽穷苦、卑微的底层人物却有着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对“不幸者”的爱心。

【案例描述】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我们学习中可以先整体把握内容,概括理解作者与“老王”交往的事件及表现出的人物的品质,然后在具有有深意的语言学习中,获得内容深层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提高参与主动性

有效导入是课堂教学高效的起点。

导入问:“大家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课文题目‘老王’能不能改成‘三轮车夫’或者‘王老’呢?(这一问题目出乎同学们的预料,于是他们自主思考或合作谈论作答,最后形成一致的答案,不能改)

生概括答:①“老王”这个称呼比较口语化、比较亲切,显现了作者与这个三轮车夫的熟悉,地位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的友善;②“三轮车夫”是对拉车的社会上地位比较低的一类人的称谓,没有指点具体的人,另外这也有着蔑视和瞧不起的味道;③“王老”是对人的尊称,往往是对德高望重的王姓长者的称呼,这里虽有对这个三轮车夫的敬意,但是不符合作品中人物的身份。

引入课文问:“同学们回答的是比较准确的,这表明同学们课前预习中对内容研究得比较到位,那么,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分析下老王的身份,概括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如此,我们学生定位了阅读方向,也有自主学习的任务,能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活动。

二、深入文本,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课前预习,学生大致把握内容,也能自主地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但是精准的分析出“老王”的形象,通过事件的概括中折射人物的品质需要老师指导和提高。

1.老王不幸的情状。

师问:“老王”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在课文的前半部分寻找并概括作答。)

生答:“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等内容得出“老王”生活窘困的“难”;“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可见“老王”瞎眼病眼的“残”;“哥哥死了,两个侄子没出息”“打了一辈子光棍”老来无依的“孤”;再有居无保障的“穷”。

学生找出这些内容,难度不大,而精准的用难、残、孤、穷来概括“老王”的不幸却有难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们压缩内容、找关键词的方法来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2.老王善良的表现。

师问:老王是怎样和杨绛先生一家熟悉起来的,他帮助杨绛及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情,在做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什么品质?(我们让学生阅读、概括“老王”与杨绛先生的交往事件。)

生答:“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送冰的大小比较中显“老王”的忠厚诚实很本分;“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送钱先生看病表现出困境中“老王”心里为他人着想讲仁义。“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老王”热情周到关心人。“送香油和鸡蛋”却说不要钱——知恩图报有良心。

老王的这些“善”是底层人物身上品质的光辉,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悟,学生能够分析出来,锻炼和提高了分析、概括与归纳能力。另外,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讨论:“老王”的临死前都要上门向杨绛致谢,让同学结合内容分析缘由。

三、研习语言,探讨作者的情感

经历过文革的杨绛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与那些落井下石、无事生非者相比,底层的老王却让作者感到欣慰,更感到愧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师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暗含着作者什么情感,如何理解?

生答:字面意思是“我”(杨绛)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这里是杨绛没有能够很好的帮助老王而感到愧疚。

师追问:分析句子含义,要指出句子中一些指代的内容,这虽是浅层理解,但是也是必须的,你掌握了理解句子的方法。但我们想想,杨绛的这句话难道仅仅是她个人的“愧疚”吗?,没有更广更深的含义和情感吗?

生补充:“幸运的人”是指杨绛一类的人,“不幸者”是指老王一类人,这句话表达出作者无限愧疚之情,也表现作者渴望全社会“幸运”者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不幸”的弱者。

师追问:但是我们可否联系“文革”这一背景作答呢,要不要联系作答呢,请大家再思考,组织好答案。

生补充:……还显现作者渴望社会要有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表现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揭示和批判。

师拓展问: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特定年代杨绛也是“不幸的人”,但是她却眼光向外发现更不幸的人,向老王这样更弱势的人表达愧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看待自己的呢,又是如何对待“不幸的人”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可以就校园拖垃圾的老人,校园门口经常出现的乞丐、街角补鞋匠等谈谈自己是怎么对待他们的,自己以后将怎么对待他们,从而让学生获得人性美的感染和个人品质的提升。

【案例分析】

老王教案篇2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教学”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有较浓学习兴趣的文本。自主教学,笔者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变换角色,以“小老师”的身份,按照一定的准则,自主设计出教学方案,以“教”促“学”,“由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学生教自己的学”(王尚文语)。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介绍”:一是教师介绍设计的基本准则;二是设计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三是评价者介绍自己对他人方案的评价;四是反思者介绍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式;教师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设计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评价者介绍自己对他人方案的评价;反思者介绍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

该设计的教学如果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学习效果会更好,每人面前都有一台网络化的电脑,每人的教学设计可以即时上传,互动交流。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式

今天我们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变换一下角色,每人都来当“小老师”,设计出自己理想的教学方案,在设计中自我学习,用教的方式促进自己对课文的学习。同时按照你的设计方案组织同学学习,要学得有趣又有效。

二、教师介绍设计的基本准则

这个基本准则可以概括为“三个遵循”――

第一,遵循学科特点。语文姓“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设计时要有“语言意识”,一要学习文中语言表达了什么(如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二要学习文中语言是怎样表达的(如运用了什么形式、技巧,有什么效果)。不能设计成没有语言学习只有思想教育的“泛语文课”甚至“非语文课”的方案。

第二,遵循课文特点。一是课文《老王》在散文文体方面的共性特点,二是课文《老王》在内容方面的个性特点。设计时要参考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下(用多媒体呈现):“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单元导语”和课后思考练习题请自己直接看教材。由于本教材“单元导语”不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且有“泛语文”倾向,因此建议不照搬。

以上两个方面,在设计时基本可以通过“两特一先”的原则来简约体现: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学习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

第三,遵循设计特点。教学设计要分出先后步骤,每个步骤标上序号,取出名称,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写出自己对该内容(问题)的基本理解(解答)。

请每位同学根据以上基本准则,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开设计,争取设计得准、细、深、新。“准”是指方案设计准确体现学科特点和课文特点,符合“两特一先”的原则;“细”是指方案设计细致完整,体现设计的特点,有步骤,有名称,有内容,还有对各个内容(问题)的基本理解(解答);“深”是指方案设计的内容或自己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新”是指方案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有新意,形式能突破俗旧套路并能学得有效,内容能突破既定结论并能自圆其说。教学环节原则上不少于三个环节,不多于五个环节。

每人独立设计,时间30分钟左右。(如果时间再充裕些,可以第一节课设计,第二节课交流。)

三、设计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先相互传看书面的教学设计稿,然后口头补充介绍。

之后每组选派一位设计得准、细、深、新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该代表在介绍完自己的方案后,还要综合介绍本组的设计情况。

最后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介绍的过程是继续深化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一要介绍得慢,二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一起思考,一起探究。

教师介绍的是原创的“课文之最教学法”的设计,具体如下――

第一步:读了课文后,你最想说的一句初读感受是什么?

自己的基本准备:读了这篇课文,我最想说的一句初读感受是:老王的不幸人生让我伤感,而老王的高贵人格让我敬佩。

第二步:读了课文后,你对老王的为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请从文中引过来,并用自己的一句话评价老王的为人。

自己的基本准备:我对老王的为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句话体现了老王心地的善良和品性的纯朴,自己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对落难的知识分子始终心怀同情和尊敬,不会有落井下石的势利之心,更不会有趁机敲诈的奸猾念头。

第三步: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老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特点中最突出的是什么?请你引用一句读过的古语来概括,并用自己的一句话对这句古语进行解释。

自己的基本准备:老王身上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特点中最突出的是“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即使自己生活贫困、地位卑贱,也要恪守做人的准则和道德的底线,坚守美好的节操。

第四步:读了课文后,你认为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态度中最突出的一句话是什么?请你透过这句话,说说作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员,有着怎样的传统美德?如果你还能想到古代知识分子关注下层百姓的相关话语,请引用一两句。

自己的基本准备: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态度,最突出的一句话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老王深深的歉疚和对自己深深的责悔。透过这句话,可以看到作者身上具有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善于反思,勇于自剖;同情弱者,心存悲悯,对下层百姓充满人文关怀。这个传统美德,屈原就有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则有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也有诗句:“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教师趁此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杨绛生平、轶事(略)。

教师继续总结作者特点:了解了杨绛平日的为人,再看她写的《老王》,就可以更清晰地知道,作者是一个富有爱心、品格高尚的知识分子。

第五步:读了课文后,你对作者描写老王肖像的语言,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是什么?请你说说这一两句话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和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

自己的基本准备:我对病重不治的老王在去世前一天给杨绛家送来香油和鸡蛋时的肖像描写印象最深。此时的他“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句话运用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老王行将就木时的僵硬举动,写法新奇独特,特别恐怖,但也特别有震撼力,读者读了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第六步:读了课文后,你认为作者写老王,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你先用一句话概括,然后找出具体的例子来佐证阐释。

自己的基本准备:我认为作者写老王,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没有雕琢之痕,但又是精心选材、巧妙布局。请看课文,先写老王在适应社会的能力上的“底层”――脑袋慢,晚了一步,没进集体合作社,成了一个失群落伍的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再写老王形象上的“底层”――两只眼睛,一只瞎的,另一只有病看不清,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后写老王住所的“底层”――破破落落的大院里几间塌败的小屋;接着却写老王品德上的“高层”――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却相等;“”开始后送作者丈夫钱钟书到医院看病却不肯收钱,作者一定要给他,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久病不治的他在去世前一天拖着僵直的身子给作者送来香油和鸡蛋,表达自己的谢意……强烈的对比,让人为老王不幸的人生感到怜惜,对老王高尚的人格油然起敬。而这些,都归功于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有人评论说:“杨绛写人常通过一些小事的平静似水的叙说,描摹出一个人的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立起一个‘人’的形象。”(钱理群、罗岗编:《野地里,听听那冷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七步:读了课文后,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说说你得到的最大启示。

自己的基本准备:读了这篇课文,我得到的最大启示是:感人的文章,不在于用语的豪壮,而在于用心的真诚。同时,阅读写人的散文,不仅要细心赏析文中的人物,还要用心品析作者本人。

四、评价者介绍自己对他人设计的评价

首先每人都当评价者,评价本组成员的设计;然后整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者,评价参与班级交流的其他小组的以及老师的设计。

评价语分两句话,第一句肯定优点,第二句指出不足。评价标准是四个字:准、细、深、新(见前面)。四个方面都达到的,教师给予特别的鼓励。

但如果设计方案在“细”字上不合格,只有笼统的步骤和环节的名称,没有自己具体的理解,则都评为不合格。因为只有在设计中写出自己的具体理解,才能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

五、反思者介绍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

每人都当反思者,反思自己的设计跟同学的设计、老师的设计相比,有哪些优点值得肯定,有哪些不足需要调整。

教师最后也介绍自己的反思(只是基本预设,需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调整和生成):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就优点来说,努力体现文体特点和课文特点,在原创设计中体现了一定的深度,以“最”串起教学环节有一定的新意;就不足来说,每个环节设计得比较简单,环节名称有欠缺,环节内容还不够具体。

老王教案篇3

在江西省遂川县,每遇发生重特大案件,经常能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与刑警们一起察看现场、分析案情。他就是有着45年警龄,破获过无数大案要案,并获得过一等功臣称号的退休老警察刘尚坚老人。

今年70岁高龄的刘尚坚,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52年11月投身于公安工作,先后干过外勤、内勤、户籍警和刑侦工作,1996年9月退休后依然情系警营。

45年的警察生涯,不但让老刘积累了丰富的破案经验,而且对整个辖区的情况也了如指掌,每当县内发生重特大疑难案件,刑警大队请他出山,案件大都必破无疑。有一次,遂川县大汾镇发生了一起少女案,因现场没有留下什么线索,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经过十来天的侦察,案情还是没有多大的进展。负责案件侦破的探长肖瑞军想起了老刘,立即决定去请教他。老刘赶到刑警大队后,了解了案情,又率领刑侦人员三次勘查现场,提取指纹鉴定,开展拉网式排查。经过一周时间的走访调查取证,案子终于破获。犯罪嫌疑人王中平被逮捕的那天,直叹说“我服了你们,你们真是神探!”

做了几十年警察工作的老刘认为,作为一名公安民警,破案很重要,预防犯罪比破案更加重要。他经常去学校给学生们讲法制教育课,教育引导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守法。经他手处罚过的违法犯罪人员,他也没有嫌弃他们,每到一处总是不忘走访他们的家庭,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有一名王姓男子,曾是一个“三进宫”的惯盗,因此家中贫困不堪。1996年4月,即将退休的老刘得知他家的情况后,隔三岔五翻山越岭50多公里山路去探访他家,不时送一些衣物和钱予以接济。一次,老刘去他家时,正遇见王某的老母亲生病,已卧床五天。老刘见她喘气都非常困难,当即就背着她走了几里山路,来到公路边拦下一辆车子,把她送到医院,又帮她付了医药费。此后老刘每天都要去医院看望她,直到一周后王某的母亲病好出院。刚从外面归来的王某见到这种情景,当即跪在老刘的面前说:“我真对不起你,刘警官。要不是你,我母亲哪里还能活下来?”老刘赶紧扶起他说:“只要你能改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此后,王某一改往日的懒惰,开始安心在家干活,并在老刘的帮助和指点下,建起了果园,筑起一口鱼塘,一家生活摆脱了贫困,还被县里评为“进步积极分子”。王某说:“没有刘警官,就没我的今天。”

老王教案篇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与学生、教师、教材、教法相关的理念要转变,历史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按照自己的预设正流畅地进行,关键时刻某个学生就教学内容突然发问,而这个问题恰好自己不知道答案。回答吧,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不回答吧,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场面顿时尴尬无比。向学生承认自己不知道也许并不过分,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多少会受到影响,如何艺术性地处理这种情况呢?不久前,作为温州市第二期高中历史青年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之一,我参加

了由温州市二十二中老师组织的一堂观摩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开课老师同样也碰到了这种情形,而她巧妙的解决方法给了我不少启示。

【案例描述】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课中,《权利法案》的内容及作用是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权利法案》的作用,开课老师选取了《权利法案》的内容并投影显示: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

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

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以上材料均出自英国《权利法案》

师:根据材料,《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又保证了议会的哪些权力?

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后,得出了以下答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和军事权;保证了议会的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和集会权。

学生的反应正如教师预设的那样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权利法案》的作用。但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突然要求老师解释“什么是司法权”。开课老师显然不知道该怎么阐释这一概念,先是愣住,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她环视全班,微笑着询问:“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司法权’的概念,是我们在学习政治史的过程中会经常碰到的一个概念,有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全班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一个男生以很小的声音回答:“老师,‘司法权’是不是指法院根据法律去审判某个罪犯的权力?”

老师赶紧抓住机会:“这位同学解释得非常具体,国会或者议会,还有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使的是立法权;而像法院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去审判人们是否犯法,该如何定罪量刑,行使的是司法权。”

学生在明白“司法权”的概念后,继续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这一教学“突发事件”也就很顺利地解决了。

【案例反思】

课后,开课老师坦承自己并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司法权”这一概念,将问题抛给学生也是冒险的做法。在评课的过程中,听课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看法,就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突然提问”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老师们的见解和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有以下这么几种解决方法:

1.冷处理法

所谓“冷处理法”,即课后处理的方法。先告诉提问的学生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讲清,课后再和他探讨,然后继续上课。但是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注意课下要做到及时到位,切不可拖延。否则,一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二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态度不严谨、敷衍了事”的印象。

2.转移法

“冷处理法”的好处是能够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但只适合个别学生的提问,如果遇到大多数学生都有疑问的情况,用这种方法显然不恰当。这时候可以考虑用“转移法”。所谓“转移法”,即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交由其他学生回答,本文中提到的这位开课老师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另外,这种方法有时还会收到提高学生探究兴趣的意外效果。

3.实例法

所谓“实例法”,即举例说明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有些概念是非常抽象的,教师自己也许很清楚它的概念,但是在分析的时候,往往会无从说起,讲不清道不明,这时候可以考虑用“实例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积极地引导,让他们不仅能够提出问题,也能够通过讨论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王教案篇5

“有人跳楼了,有人跳楼了!”在楼下操场上玩耍的同学们惊得目瞪口呆,他们慌乱地呼叫着。一位50多岁、头发有些花白的女老师挤进人群,当她看到躺在血泊中的学生是九年级四班的丁小玉时,顿时脸色苍白晕倒在现场……

这个老师就是丁小玉的班主任王惠,她刚刚狠狠地教训了 成绩下滑、上课迟到的丁小玉,不料还不到2个小时,这孩子竟然想不开跳楼自杀。

丁小玉被紧急送往重庆市急救中心进行抢救,由于伤势过重,年仅15岁的她还没有被送到医院,就永远闭上了美丽的眼睛,如花似玉的生命就这样骤然凋零了。

王惠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严格管理学生的高级教师,4月12日是星期六,因为她带的是毕业班,所以早上7点10分她就赶到学校检查学生早自习。8点40分,第一节课都上了好久,丁小玉还没到校。丁小玉初中刚入学时,学习成绩优异,她擅长舞蹈和书法,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还被选为班里的学习委员。可是,从第三学期开始,丁小玉学习不用功了,还有早恋的苗头。王惠很着急,多次单独教育丁小玉,她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一直把丁小玉盯得很紧,丁小玉稍微做得不好,她就体罚、臭骂。

王惠气冲冲地给丁小玉家打电话,当时丁小王正准备出门上学,接到老师措辞严厉的催促电话后她恐慌地应承道:“对不起,老师,我起床晚了,今天闹钟没响,我马上到学校上课!”其实,她头天晚上一直学习到深夜才上床睡觉。

当丁小玉心惊肉跳地赶到学校时,已经耽误了一节课。第二节课时,王惠把她叫到了办公室。恼怒不已的王惠先是数落丁小玉越学成绩越差,接着她用木板敲打丁小玉的手臂、腿部数下,然后骂道:“你看你这个样子,长得又矮又胖,又不漂亮,以后出去坐台都没有资格!”

15岁少女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丁小玉当场痛哭流涕、神情恍惚。

第三节课是王惠的语文课,她讲课时丁小玉坐在座位上哭了整整一节课,她都没有理会,心想:让她哭一哭,反思反思,也许以后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王惠上完课后回了办公室,仍然没有理会丁小玉。丁小玉独自带了一支笔、一个本子,一只漂亮的发夹,悄悄地从5楼的教室上到了8楼楼顶,写下了一纸遗书揣进牛仔裤包里,然后纵身从楼顶跳了下去……

5月13日,渝中区教委给予王惠撤销教师资格的行政处罚,收缴了其教师资格证书。

丁小玉的父母强忍悲痛,写好书,要求法院追究王惠的刑事责任。

8月8日,重庆市渝中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庭审过程中,原告和被告在庭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丁小王父母及律师认为,王惠的行为已构成了侮辱罪。王惠辩护道:她虽然在客观方面有一些不当的行为和语言,但她是在行使教师职责,而且地点是在学校的办公室,不是公开场所;尽管她使用木片象征性地打了小玉同学,而这是老教师们多年的教育习惯,这与暴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至于使用了“坐台”等语言,是自己在教育丁小玉时,谈到丁小玉在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时装表演时,因身高不够被其他同学取代一事而引申出来的,她决不是恶意侮辱丁小玉同学,是丁小玉断章取义误解了她的意思。

由于此案系重庆市首起学生因为反抗教师粗暴教育而在校跳楼自杀的事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法院审理后对本案做出一审宣判,以侮辱罪判处被告人王惠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说法

王惠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明知体罚学生和对学生使用侮辱性语言会使学生的人格尊严及名誉受到贬损,她仍实施该行为,足见其有主观故意。在客观方面,王惠当着第三人的面,实施侮辱行为,具有法律所规定的“公然”性,且引发的后果严重,属“情节严重”。因此,王惠的行为符合侮辱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

老王教案篇6

【关键词】 教师;关注度;青少年;学业成绩;影响;建议

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里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在某一任课老师的教学指导下,有的学困生发生了转化;有的成绩中等生提升成为成绩优异生;还有的品学兼优生变得更优。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偶然的教学现象,而是与执教老师本身的教育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等分不开的。其中,教师关注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一、案例

阿翔是一名十分内向的男孩,初一时,他的人际关系尚可,虽然不擅交流,但是性格温和,待人有礼,课堂表现也还行,能够认真听讲,虽然很少主动发言,但是提问到他的,他都能认真思索并回答,学业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进入初二后,班主任王老师发现,阿翔在课堂上经常心不在焉,课后作业完成上也不如以前,成绩下滑明显,此外,阿翔的情绪变得易怒起来。在初二上半学期还有几天就期末测试时,阿翔突然旷课了,王老师联系了阿翔家长找了整整一天,才在他家附近的小广场上发现了他,询问后,阿翔表示心烦,无心学习,想找个地方静一静。对于学生的性情突变,王老师很担心,仔细询问后,王老师了解到阿翔的父母一直在闹离婚,之前因为怕影响孩子学习,所以都是背地里闹别扭,近期矛盾升级,有时候家长控制不住,开始在孩子面前拳打脚踢,经常将离婚挂在嘴上。王老师觉得阿翔之所以会性情大变,与家里发生的变故是密切相关的,于是,王老师专门找了一天下午约了阿翔父母进行了一次恳谈,将孩子近期发生的变化,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业成绩向学生家长进行了详细的反馈,家长听后,沉思了良久,说阿翔从来没有将自己的想法,情绪在家发泄过,所以作为父母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阿翔父母听后,表示会好好反思,暂且缓和紧张的家庭矛盾,理性处理家庭关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通过这次交流沟通后,王老师继续观察阿翔,发现孩子的情绪较之前有所缓和,没再出现动手打人,随意逃学的情况,课堂听讲方面虽然还存在开小差的情况,但是总体较之前有进步。

二、反思与感悟

从这个案例中,笔者深刻的体悟到:教师适时地给予一名学生应有的关注,可能便会多一个不自弃,肯努力的学生。教师给予学生的关注是否能帮助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取得提高,获得进步,首先与关注的“有无”是密切相关的。就案例中的主人公而言,他的成绩及各方面表现都平平,如果班主任王老师在初期对他就没有给予关注的话,也许很难及时发现阿翔发生的变化,那么很有可能班级里就会出现一名“学困生”。其次,关注的“多少”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案例中,对于阿翔发生的变化,王老师首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从阿翔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到情绪变的易激惹,再到无故逃学,王老师对阿翔一直给予了很多的关注,通过向家长了解情况,与家长恳谈,王老师最终帮助阿翔提升了他的学业成绩。再次,关注对提升学业成绩的“有效性”也与教师本人的职业素养相关。在我们每个人的学校学习经历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我们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成绩取得进步时,老师一句夸赞的话语会使我们倍受鼓舞;在我们状态不佳,做题马虎时,老师一句温暖的鼓励会使我们重拾自信;在我们骄傲自大,得意洋洋时,老师一句严肃的批评会使我们惭愧反思,这就是关注的力量,也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因为老师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真诚的对待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做到客观的、理性的、富有智慧的关注学生。案例中,王老师没有因为阿翔一时的转变而给他贴上“差等生”、“问题生”的标签,而是通过课堂提问、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给予适度、适时的关注。在掌握学生情况后,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帮助阿翔的这个过程中,如果说对于阿翔在学校的表现与变化,王老师给予的是直接关注,那么,通过与家长恳谈,借助家长力量帮助阿翔调整心态,转变态度就是王老师对阿翔给予的间接关注。

三、运用教师关注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成绩的相关策略和建议

每位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位学生也都有无限的潜能,教师能否真诚适度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那么,如何运用教师关注来积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的促使学生学业成绩进步呢?以下,本文将从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师职业素养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转变不科学的教师教育观念

想要通过教师关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分数观”。对待考试分数,教师不能不关注,但是也应理性对待。学生在考了不理想的分数时,本身就会产生一种非愉悦的情感体验,如果此时再对学生加以冷关注,或者负关注,只会更加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等诸多因素的原因,学生们是不可能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时要客观、理性,以学生本身为他们自己的参照,最大限度的去发现他们成长、进步的地方,鼓励他们更好的去发展自己、肯定自己,不低估或嘲笑任何一名学生。

2、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首先要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最为核心的素质。具有丰富人格魅力的教师,其言谈举止都会长久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而渊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兴趣爱好、坚定的意志品质、温文儒雅的风度仪表以及一颗对学生平等博爱的心都是能体现教师人格魅力的所在。其次,培养良好的语言与非语言技巧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关键。语言表达水平是教师个人底蕴的外在表现,也是其综合素养的集中反映。非语言表达作为语言表达之外的另一种沟通方式,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非语言主要是伴随语言表达而产生,通过对教师非语言的关注,学生能从教师的神态举止、面部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切之意,从而将感动植于学生心田,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潜在教育效果。

四、结语

新课改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形成,更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也要呵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对他们给予适度、适时的关注,并通过此等关注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在身心发展与学业成绩上有所提高和突破。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笔者很欣慰能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陪伴他们走过那些美好闪亮的日子,希望我给学生的关注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使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成为充满理性、智慧和柔情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老王教案篇7

教育专家们通常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逐级递增,既有独特性又有交融性,其中“语言”层面是后三个层面的基础。

二、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解读文本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示例一:《老王》学案的节选

1.初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学生自主阅读,疏通文意,书面作答――指名回答――老师明确答案)

明确:介绍老王――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重点回忆最后一次见面――表达愧疚之情

2.走近老王

(1)细读写老王的语句,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可看出?

(2)重点研读:老王送钱先生看病和临终前送鸡蛋段落,思考: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怎样?

(先自主读文本作答―小组交流探讨――小组派代表汇报――班上交流探讨――修正答案)

明确(1):穷困、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不幸者;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重情义的好人。

明确(2):老王对作者一家像亲人;对老王的穷苦同情、尊重和关怀老王,关系比较好。

3.探究主旨

品读结尾段: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思考: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感人之处在哪里?

(全班朗读感悟文字里蕴含的情感,再默读全文,领悟作者对老王情感的变化,再从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愧疚”的原因)

(再读文本作答―小组交流探讨――小组派代表汇报――班上交流探讨――修正答案)

明确:“愧怍”体现了作者在反思自己和老王的交往中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清高,缺乏真正平等的同情,我对他的同情是不彻底,对他的关爱是不够,对老王的情感是有亏欠,对老王的不幸未尽到社会责任。

表达出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同样彰显人性之美。

4.真情感悟:谈读后感悟

引导探究理解主旨不只是善良与感动的道德颂歌,更是社会责任的灵魂拷问。

思考:像老王这类勤劳诚实、坚守良知的社会底层为什么找不到出路?靠道德性救济是不能解除他们的不幸。

解析:设置四个主问题由浅入深推?M文本阅读,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

问题1:整体感知文本,培养理解文字、整合信息、分析与构建作者的语言逻辑思路。既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训练,又有读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问题2(1):品读有关语言获得老王形象的直觉体验,通过分析、归纳、概括老王穷苦卑微又善良的性格特点,再造老王形象。既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有思维的训练,还有锻炼审美鉴赏与创造。

问题2(2):深入解读文本,读出老王在老王在生在危险的情况下仍坚守他的善良真诚和道德的勇气,发现灵魂的高贵,体悟人性之美、形象之美。培养能感受语言文字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品位有熏陶作用。

问题3:熟读精思关键语句,深入探究作者愧疚的原因,既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又提升审美品位(心灵美是更高层次的美)。

问题4:通过语言作品形象引发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既有审美层面素养又有文化层面素养的提升。

因此,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读语言文字―思考其中内涵――用语言文字表达”,开展整体阅读到局部细读到整体阅读,开展了朗读、默读、研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与交流活动就是多次“语言建构与运用”。写人的叙事散文的学案问题设置按“整体感知,理思路――赏人物――悟主旨――说感悟”这种思路巧设问题推进由浅入深阅读活动,是综合性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示例二:古代神话《共工触怒不周山》学案节选

1.自主学习:解释加点字,口头翻译全文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 )绝( )。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 )尘埃( )归( )焉( )。

2.小组合作

(1)字词翻译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小组内交流解答)

(学生疏通文意――老师检查自学效果――强调重点词)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他面对失败不甘心、不屈服,性格刚烈暴躁。

明确:他勇敢,敢于挑战强大的颛顼,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力量非凡、气势非凡,怒触不周山导致了地动天摇,牺牲了自己,改造了山河,是一位有神奇力量的英雄。

(3)谈谈你对文中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我们先民认为日月星辰西北沉等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是共工神奇力量的功绩。

明确:这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揭示主题)

(问题(2)和问题(3):学生作答―小组交流――班上交流――修正答案)

老师点拨: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器成功登月图片,联系神话主题,谈谈你的看法?(班上探讨交流,老师引领思维提升:中华民族凭着可贵的大胆探索精神推进了中国科技的进步,让嫦娥奔月成为现实。)

解析:本案例按照“读文字,疏文意――赏人物――悟主题――联系实际谈看法”由浅入深设置教学的主问题。“解释加点字,翻译全文”属语言层面,是基础,设置在第一步骤;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怒”获得“共工”形象的直觉体验,再引导学生联系“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经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共工形象特点,既有思维又审美的训练。

本课问题设置亮点:通过问题(3)领悟神话主题:先民对自然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联系中国载人航天器成功登月的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继承和发扬对自然的大胆探索精神,推动科技发展。这样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又有个人与自然的思考,树立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素养的提升。

老王教案篇8

关键词一:李庄案

最高检和重庆一中院分别约谈李庄,显示作为重庆“打黑”期间标志性案件之一的李庄案的申诉有了实质性进展。它也有望成为打开重庆“黑打”的突破口。

2012年11月29日上午,重庆市一中院立案庭约谈李庄;此前的11月23日上午,最高检听取了李庄长达1小时10分钟的控告。

李庄是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前专职律师。在重庆打黑期间,李庄案被称为“刑辩律师第一案”。

2009年11月,被以涉黑罪名逮捕的原重庆银钢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龚刚模的家人聘请李庄担任龚的辩护人。后来发生的事情众所皆知:“黑老大”龚刚模12月10日向警方检举李庄,称李庄唆使他编造了被刑讯逼供的假口供。他因此立功被判处无期徒刑;同一“涉黑”团伙的“老二”樊奇航,一度也被要求举报其律师朱明勇,拒绝后被判死刑并已执行。

李庄案于2009年末和2010年2月进行了一、二审,其二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李庄案一审期间,由于没有证人出庭作证,不仅律师界激烈反弹,社会舆论也掀起轩然大波。而在二审前,据李庄目前已向法院提交龚刚模在狱中写的证言,警方逼迫龚刚模检举李庄,庭审前对龚等人进行了“培训”,甚至组成“模拟法庭”,警察分别“饰演”法官、检察官、李庄及辩护人,并设定了几百个问题,要他们背答案,背不住就教唆他们在庭上以“记不清了、脑壳痛”等来搪塞。

2011年4月李庄遗漏罪行进行了审理,但最后因证据存疑,检方撤诉。李庄于同年6月刑满出狱。12月,他正式向最高法院提起申诉。

那个曾被宣传为“人傻、钱多、速来”的“黑律师”,出狱后,却迎来了蜂拥而至请其维权的案件。甚至在2012年2月底王立军事发后,之前检举他的龚刚模也委托家人来了。因已被主管机关吊销律师执业证,他将这些案件交给身边的律师,自己则担任这些案件的法律顾问。

在微博上自称“前非著名律师,现著名非律师”的他更高调地成为众多研讨会的座上嘉宾,在他的四处赶场宣讲中,有关王立军和重庆打黑中的刑讯逼供、违法乱纪等诸多细节,成为吸引媒体和大众的热度新闻。

关键词二:涉黑富豪财产

在华东政法大学童之伟教授看来,重庆打黑是实施了剑指民营经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民营企业家、重庆俊峰集团董事长李俊案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黑打”案例。2009年以来,李俊经历了被抓、无罪释放、再被抓的奇特遭遇,只是后一次在开始抓捕前一天他逃走了。目前外逃的李俊称,自己之所以被批捕通缉,与当地某些官员有着极大关联,正是这些官员向其企业提出无理要求未得到满足,所以才以“打黑”名义打压并试图以此侵吞企业。

2009年12月4日,李俊被重庆市公安局和某军区联合专案组以涉黑等罪名抓捕归案。

在羁押三个月后,2010年3月1日,因未被发现在办理军队土地转让中有涉黑、合同诈骗、串通投标和行贿的犯罪行为,以及其旗下地产企业重庆俊峰置业已赔偿部队违约金4000~,万元后,他被撤案并交还重庆市公安局。两天后,重庆市公安局亦出具《撤销案件决定书》。3月5日,李俊获得自由。对于这一经历,李俊声称他在此期间遭办案人员逼迫,依照办案人员所写纸条内容,通知俊峰置业与对方达成赔偿协议。

在这之后,李俊开始为移民做准备。2010年8月24日,重庆市江北公证处向其出具了中英文的无刑事犯罪记录公证书,而这一公证正是移民某些国家所必需的。但情况随后又发生变化,8月,沙坪区某领导找到李俊,希望他将名下的40亩地交政府建红歌广场,李俊称在自己表达零差价转让的意愿后,警方开始再次调查他。10月23日,李俊乘飞机前往香港,自此行踪全无。

此后,其妻罗淙被认定窝藏罪判有期徒刑1年。俊峰集团及下属企业中的20h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等罪名获刑。俊峰集团至少有2亿元资金被沙坪区财政划走,多块地产被强行处置,部分资金被罚没。

在华东政法大学童之伟教授看来,重庆打黑是实施了剑指民营经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打黑除恶初期涉案企业家,都家破人亡:龚刚模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陈明亮被判处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岳村被判处死刑,并处罚金人民币1.5亿元……

2010年6月,重庆希尔顿老总彭治民因涉黑被091专案组带走,彭原为重庆市渝中区人大代表,身家数十亿。

而与此同时,在打黑除恶全面推进后,2009年9月,王立军倡导的“重庆人民警察英烈救助基金”正式成立,重庆民营企业家共认捐7000余万元。

2010年9月,在会见“中国名博沙龙主席”一清时,王立军称,劫富济贫是世界通用,他以俄罗斯总统普京为榜样称:“十个人,普京出手把两个富的全干掉,两个一般富的一看,为了保全自己,也会把自己的东西贡献出来,剩下的六个穷人会说,干得好”。王称,这就是民情,如果黄光裕(国美电器创始人)在重庆,不会发展到今天。

在王立军后,尽管不断有当年被抓捕判刑的当事人向重庆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申诉,但现在除了轰动一时的李庄案外,还没有申诉得到受理。关键词三:

铁山坪基地

重庆24个“打黑基地”中最出名的一个。在那里,一系列刑讯手段给亲历者留下了难以弥合的身心创伤。

铁山坪是“6·3”专案组的“外讯”之地。“6·3”案即拉开重庆打黑风暴序幕的“爱丁堡枪击案”的代号。如今,铁山坪已从“打黑基地”变为“重庆市公安局铁山坪民警战训基地”。

铁山坪出名,主要是因为当年龚刚模和樊奇航指控警方“刑讯逼供”,并引发包括“李庄伪证案”、著名刑辩律师朱明勇顶着巨大风险在北京公开刑讯录像等一系列的舆论风暴。

龚刚模曾对律师讲述,“吊我在窗栏上,弄得我大小便失禁”,“没事就把我们几个吊起来耍,看哪个声音叫得大”。而在樊奇航死刑复核程序进行过程中,朱明勇拍摄的会见录像显示,樊称“曾被铐上手铐吊起来脚尖点地,十多天不让睡觉。铐得太久,以至于手铐嵌进肉里,警察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取出来,我不堪折磨,曾两次撞墙自杀,咬下一截舌尖自残”。

亲历者介绍,铁山坪的外讯房间进门右侧是洗手间,中间放了张“老虎凳”,再往里分别是两张电脑桌,桌子后面是两张单人床,两床中间是通道,从“老虎凳”下来后拉到窗户边吊起来,“高度可以根据身高调节”。

铁山坪里一共分了三个小组:看守组、抓捕组、审讯组。两张床是看守的两个警察睡觉的地方,分三班倒,6个人轮流看守。“犯人”则只能坐在“老虎凳”上,看守的人不同,待遇也不同,有些人轮流折磨“犯人”,不让睡觉,有些则不理会。审讯期间,看守都要出去。

基地里最出名的刑具之一就是“老虎凳”。坐上“老虎凳”后,双脚就被很细的镣铐锁上,双手也被铐住,最终,坐的时间太长,“两条腿肿得像大象腿一样粗,无法走路”。有人坐在“老虎凳”上,几天几夜不让睡觉,挨打时也不能躲闪,只能实实在在挨着,坐得太久了,有人最终尾椎坐烂,屁股上长疮、变烂。

但最让人感到生不如死、身体和精神上都遭受极限挑战的,是另一种刑罚:“吊起”。吊起的方法则多样,不少亲历者称,自己被吊后,人虚脱出现了幻觉。

据亲历者和警方人士透露,铁山坪其实只是当年重庆打黑的24个基地之一。这些基地的出现,主要是当时抓的人太多,很多地方人满为患,被迫陆续启用新的基地,之后发展成为各个专案组的“外讯基地”。

打黑期间,被“打黑基地”外讯的重庆警察也不少,如王立军的秘书忻建威就被关了339个日夜。

据称,打黑基地里的警察,下手往往有侍无恐,“打死了上面有王立军”,几乎成了这些警察的口头禅。

关键词四:王立军

王立军一路过关斩将建功立业的江湖秘诀,是三套王氏刀法:打黑、治警和包装。

打里

在2009年6月3日重庆江北爱丁堡小区枪案后,王立军打响了打黑第一枪。6月25日,重庆警方通报,数十个黑恶团伙的首犯陈明亮、陈坤志、龚刚模、岳村已经落网。他们皆为民企老板。7月14日,原重庆市人大代表、渝强运输公司老总黎强被刑拘。

纵观这些打黑过程,王立军式打黑的秘诀,在于以下几个要素:全民动员的运动式打黑,一插到底的专案组模式,异地用警和武警介入,异地关押和刑讯逼供。

2009年重庆打黑高峰时期,300多个专案组按ABC三类分级管理,云集黄龙路555号,以091等16个重点专案组为先导,主控了从文强到李庄的所有大案要案。

在重庆打黑中,一批民营企业家的资产被变相收归国有。当地言论自由也严重受损,转发打黑漫画《保护伞》的重庆男子彭洪等人被劳教。

治警

通过打黑,王立军初步完成内部整肃。2010年3月,王立军宣布,在重庆警界推行机构改革,市局各直属单位、各分局处科职干部集体下课,全部重新洗牌。

一些由东北等地来投奔王立军的外地干部成为重庆市局的高级警官,包括原重庆市局副局长郭维国等。

据称,王立军主持重庆市公安局三年间,有5600多名警察“被行政撤职、降职、劳教,还有被判刑”,其中不乏一些冤假错案和被无辜打击处分的警察。另有消息称,截至目前已有近900名警察得到了。

王立军建立了自己的一支文宣队伍。但凡其讲话、会见场合,必有市局特别报道小组警员在一旁拿着本子随时记录。这些人员被称为“蓝精灵”,因身着辨识度较高的蓝色制服而得名。“蓝精灵”有20余人,包括摄影、摄像、文字,2011年还在全国公招了6个速记人员。

在王立军主导下,市局14楼建成外招餐厅,原来的民警食堂被命名为“生活沙龙”。2010年5月14日,王视察“生活沙龙”时称,要做最好的餐饮,设日韩、西餐、传统、冷餐四个餐厅,餐厅的食材,也是区县的进贡。据现任局长何挺在2012年4月25日全市公安电视电话会上的发言称,重庆市局“食堂一年要花1700万”。

刻意筹建的女子交巡警特勤支队和遍布全重庆的近500座交巡警平台,更是不惜血本的形象工程。而打黑后期筹办的重庆打黑展,则吸引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重要客人前往,成为重庆三年间最为重要的外宣平台。

老王教案篇9

句式练习:“……来……去”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来……去”的句式说话。

2.培养自由表述的能力,能认真听、大胆说。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头饰若干(每人一个),藤圈一个。

2.将一个活动区布置成兔妈妈的家,桌上有书和茶杯若干,一个鱼缸(内有几条小鱼)。

活动过程:

1.教师扮兔妈妈,热情地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兔妈妈热情待客的行为。教师示范或启发幼儿用“跑来跑去”的句式来描述兔妈妈。

2.到兔妈妈家做客,兔妈妈招呼客人,要求小朋友用“……来……去”学说一句话。

(1)兔妈妈给客人倒水喝,可是水太热,兔妈妈想出了一个使水快速冷却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兔妈妈用两个杯子把水“倒来倒去”。

(2)请小朋友观赏金鱼,引导幼儿说出:小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3)请小朋友看书,引导幼儿说出:兔妈妈“翻来翻去”(或“看来看去”“找来找去”等)才找到要找的图书。

(4)请小朋友看兔妈妈家墙上的画,引导幼儿用“……来……去”的句式描述画上的小动物的活动。如“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蹦来蹦去”“游来游去”等。

3.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来……去”的句式。

专家评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幼儿最初说出的句子大多是不完整的,口头造句是培养幼儿说话完整的简单形式。幼儿园为了让幼儿获得正确的语法概念,往往都引导幼儿从口头造句开始,用一个词汇说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幼儿经过反复练习、修正,逐渐提高说话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这个适合小班的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生活情境、绘画作品,让幼儿惊喜地发现其中有许多“……来……去”的内容,自然地学习“……来……去”的句式表达。幼儿不再是机械、单一地反复学习,而是主动积极地去发现、探索,自由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表现,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者。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以教师、幼儿、环境、活动材料四要素互动为核心,通过多种活动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新的课程观。

小班以语言教育为主,中班以词汇教育为主,大班以语法教育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更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音、词汇和句式结构。同时,还要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注意语言中的核心概念是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些都是我们在确定语言概念时必须考虑的,否则会造成教育活动的无效性。

独自在家

活动目标:

1.了解独自在家可以做的事,掌握一些可以排解恐惧情绪的方法。

2.能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独处时的感受,知道一个人在家时要勇敢。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独自在家》,按照访谈内容事先录制的录音。

2.情境创设:陌生人来访,幼儿的几种表现。

活动过程:

1.围绕主题讨论,引出谈话话题。“你有没有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过?一个人在家,你有什么感受?”

2.引导幼儿听录音。

让幼儿了解爸爸妈妈让孩子一个人在家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爸爸妈妈让孩子独自在家时他们也很担心。

3.引导幼儿讨论独自在家时可以做的事。

“一个人在家可以做什么?有陌生人来访怎么办?”

小结:独自在家可以玩玩具、听故事、画画;有陌生人来访不要去开门。

4.引导幼儿继续讨论,了解排除恐惧情绪的方法。

(1)读案例:

某6岁幼儿半夜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家,非常害怕,就去开门,发现门锁上了。他推开窗户坐在窗台上哭,不小心摔下受了伤,被人发现送到医院。

(2)讨论:

“晚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家怎么办?如果心里害怕怎么办?”

(3)小结:

“打开灯,继续睡;睡不着可以打开电视,看一会儿节目。如果害怕,可以抱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动物陪自己;还是很害怕就打电话给父母或者附近的亲友,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可以打110,告诉警察叔叔自己一个人在家,请他们帮助。”

专家评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尽量多的机会来充分表达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做法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幼儿把以前自己是怎么做的与同伴分享,并获得同伴的支持或提出补充意见。这时,教师也要注意给一些没有这些生活经验的幼儿机会,让他们想想如果今后自己一个人在家应该怎么做,还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开心。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话可谈,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伴随“独自在家”这种生活体验的,一般都是幼儿的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教师设置的活动目标中要有排解幼儿害怕、恐惧消极情绪的内容。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由讨论,了解排除恐惧情绪的方法。最后,在提供案例的情况下,把这次的谈话活动话题和内容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为幼儿示范一个人在家可以做什么,而且让他们知道如果害怕可以向谁求助,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摆脱害怕。

整个活动设计符合谈话活动的结构,谈话话题是幼儿感兴趣的,谈话氛围宽松和自由,教师始终在其中穿针引线,启发和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和自由发表意见,较好地达到了活动目标。

(以上内容选编自《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

小吃店

在幼儿园的一次游戏观摩活动中,宝宝站在“小吃店”的门口,不断向周围的“客人”热情打招呼:“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观摩的李老师被宝宝的热情所感染,走进“小吃店”坐下来。宝宝很熟练地送上一本制作精美的菜谱(授课老师王老师精心制作的),问道:“您想吃点什么?”李老师一边认真看菜谱一边问:“我想问问,您这里有什么呀?”宝宝有些茫然无措,转身向班上的王老师投去了求助的目光。李老师又指着菜谱问:“菜谱上都有些啥呀?”于是,宝宝也指着菜谱,说:“您想吃什么?”李老师说:“我特喜欢吃面条,你们这里都有什么面?”

宝宝又茫然无语,李老师见状马上说:“我想吃海鲜面,你们店里有吗?”宝宝将求助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王老师。王老师指着菜谱中一盘螃蟹的照片说:“你看,这不是有吗?”

接着,宝宝从“操作间”中端来一盘制作精良的“面条”。李老师“吃”完准备离开时,宝宝热情地说:“欢迎下次再来!”

小商店

在角色扮演游戏——“小商店”里,“小商店”的“售货员”阳阳和超超在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李老师走进“小商店”,对着两位“售货员”诚恳地说:“我一会儿要去医院看病人,你们看,我应该买点什么呀?”阳阳说:“你应该买点巧克力派。”超超说:“你应该买八宝粥。”李老师说:“你们推荐的这两种食品都挺好的,只是我今天带的钱不够,这两样不能都买。”阳阳和超超都希望老师能买自己推荐的商品,一个说:“巧克力派又甜又软,特别好吃,生病的人都爱吃!”另一个说:“生病的人喝八宝粥最好了,我一生病,我妈就让我喝八宝粥。”

李老师说:“听完你们的介绍,这两样东西我都想买,可就是钱不够!怎么办?”

阳阳说:“那您去银行取点钱吧!”李老师说:“一会儿我还要上班,没有时间去取呀。”超超说:“哦,那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商店买一送一。”李老师说:“这可太好了!”

两位“售货员”将“食品”打好包递给李老师。李老师又犯愁了:“这两样东西挺大的,不好拿呀,怎么办?”超超提议:“那您就买个书包吧!”李老师说:“我不是没有钱了吗?”阳阳迅速想了想,回答说:“那好吧,我们商店今天送货上门!”

说着,两位“售货员”就把李老师买的两大包“食品”,放到了隔壁“医院”的门口。

专家评

马大健(开封市教育局副局长):《指南》语言领域导言部分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的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语言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很明显,“小吃店”中的孩子在相应社会生活经验方面远远没有“小商店”中的孩子丰富。要想让孩子的语言能力更发达,丰富幼儿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社会生活经验是基础,因为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不可能脱离交流内容而单独发展。

同样,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得到积极回应。以上两个活动中,李老师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与成人对话交流,展现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愿等。具体表现为:李老师总是通过不断的提问,为孩子制造适度的困难,激发孩子表达的愿望和潜力。这在“小商店”中尤为突出。相比而言,“小吃店”中的王老师则只是重视了游戏道具的精致,重视了游戏的观赏性、展示性,没有把游戏作为幼儿自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发展语言的最有利条件和最有效途径,忽视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积累生活和游戏经验。

对语言能力来说,理解是核心,而促进语言理解的最好方式是情境中的学习和情境中的应用,前者可以让幼儿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语调、词汇等的实际意义,后者则可以让幼儿将所掌握的语言更恰当地结合情境加以运用,在具体的交流情境中实现会用、活用。

猜谜语

王老师带着小朋友猜谜语,说完谜面后,请大家猜一猜谜语说的是什么动物。

明明说:“这是××。”王老师亲切地说:“你坐下再想想。”

超超说:“这是×××。”王老师笑着说:“好!你先听听别人怎么说。”

莉莉说:“这是××××。”王老师点点头说:“你先坐下吧!”

“你说。”“你说。”“你来说!”……王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请小朋友猜。显然,孩子们没有说出正确的答案,但王老师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只是请他们再听听、再想想、再猜猜。

终于,红红说出了正确答案:“这是绵羊。”王老师马上问大家:“红红说的对吗?”孩子们齐声应答道:“对!”王老师又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起习惯地拍着手说:“棒!棒!你真棒!……”

王老师说:“对!红红真会动脑筋,真聪明!下面我再说一个谜语,小朋友要仔细听,认真想,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像红红一样聪明!”

专家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王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可谓和蔼可亲,一个接一个地请小朋友猜。显然,王老师不满意幼儿不正确的答案,但她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只是亲切地说,笑着说,请孩子们再听听、再想想、再猜猜。当红红说出正确答案时,她又能及时给予红红鼓励并号召孩子们向红红学习。王老师这样做当然有利于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

但是,王老师的教学行为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猜谜语是要讲方法策略的,同样是思维训练,不能让孩子们一味瞎猜,而是要引导幼儿思考谜面语言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并加以概括,最终找到谜底;二是当红红猜出来谜底时,不能只是评价红红猜对了、动脑筋了,而应让红红说一说她是怎么猜出来的,通过同伴示范,分享猜谜语的方法策略,让更多的孩子学会猜谜语;三是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的评价应当注重孩子所说的谜底与谜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所描述的特征相符,让孩子们在思考中逐步接近正确的谜底;四是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不可以在评价中出现口语和体态语的矛盾,以免幼儿产生对语言的误解。

下雨了,天公好像有意在施展自己的本领,一会儿瓢泼大雨,一会儿毛毛细雨。雨声、雨景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正准备开始教育活动的我也被孩子们的情绪所感染,不由得想:既然孩子们喜欢看雨,我不妨利用这真实的场景进行教育活动。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到窗前,同他们一起欣赏这不断变化的雨滴。

随着雨滴的变化,孩子们学会了分辨什么是倾盆大雨,什么是毛毛细雨。随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雨滴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回答:“它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黑黑的云中来的。”当我又问:“雨为什么会落下来?”孩子们都茫然了……带着孩子们的疑问,我讲了《小雨点》的故事,使他们明白了小雨点的家在海洋里,在草地上,了解了小雨点是如何在空中旅行的。

雨渐渐地小了,我们一起走出教室站在房檐下观看雨滴落在地上的情景。徐晓明立即发现:“小雨点落在水里变成了一个个小泡泡!”朱建更富有想象力:“它像小鱼吐出的泡泡。”结合孩子们不同的想象,我请他们想都一想,说一说。

张鹏:“下雨了,下雨了,雨点落到地上,像给地面镶了一面镜子。”

卢哲:“下雨了,下雨了,小水珠像一个个小豆子从天上撒下来。”

那佳:“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天上落下来,变成了一个个小泡泡。”

李力:“下雨了,下雨了,小水珠像一排排箭从天上射下来。”

赵柯:“下雨了,下雨了,天上落下来的小水珠,像一朵朵水晶花。”

付成:“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像一串串项链从天上落下来。”

牛超:“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像一顶顶降落伞从天上落下来。”

潘磊更有新的发现,他说:“小雨点落在地上又溅起来,像一顶顶美丽的皇冠。”

小雨在不停地下,小朋友们带着各自的想象睁大眼睛望着,仿佛每个雨滴中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一个新奇的幻想。随着小雨滴,孩子们的目光从天空落到了地上。孩子们的想象真让我感动,让我惊叹。带着这些遐想,我第一次感到了雨的魅力。

放学时,家长专栏中有了一个由全班小朋友共同创编的献给爸爸、妈妈的礼物——创编诗歌《下雨了》。我特意为诗歌写了前言,介绍了孩子们创编诗歌的过程,对孩子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感想表达了欣赏和敬意。

专家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案例中的“我”是一位比较成熟、有经验的老师,能够抓住现实中下雨的契机调整课程内容,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观察经验及时丰富幼儿的语言,促进幼儿结合情境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如小雨、瓢泼大雨等生活知识,丰富了幼儿对雨的形成的认知。

其次,根据幼儿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通过激励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形成了幼儿之间互相启发、相互激励的语言交流环境,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在倾听其他幼儿想象和表达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幼儿想象和表达的兴趣,让幼儿想说、喜欢说。

再次,在幼儿饶有兴趣地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教给幼儿什么,只是作为幼儿表达的一个倾听者和欣赏者,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充分给予孩子,而教师的认真倾听和悦纳、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幼儿想象和表达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老王教案篇10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首先:改变“教案”为“学案”,实现“主体”与“主导”的有效置换。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就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满堂灌转移到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转变过程。“学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思维活动的主体,交流互动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可以说,“学案教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并有助于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学中,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相关的问题,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对问题进行挑选修改,形成该课的四个分组学案和一个全班学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疑问归组学习,同时又通过组间交流,形成对本课的整体了解掌握。

总之,“学案”教学既从教学大纲出发,又不拘泥于大纲;既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又促使教学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

其次:改变“点名发言”为“博客交流”,实现“他主课堂”为“自主课堂”的新型转换。

课堂教学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中,学生更多成为“教我学”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储存现成结论的仓库。而博客交流平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人。如《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全班讨论的问题:结合课文和各小组的讨论,谈谈你对荆轲的评价及对其的思考感悟。在短短7分钟的时间里,有44人次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许多平时拘于畅言的同学都“开口了”,从容自由地发表个性化的思考。博客使课堂的交流渠道得以畅通无阻,并且达到自由充分、丰富多彩的程度,对问题理解表达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企及的。博客交流平台让学生更积极大胆地融入到课堂的学习和思维的碰撞中来,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信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技术平台的搭建中更上一台阶。

因此,通过博客交流平台,每个学生可以有平等和话语权,可以达到多角度多样性的思维碰撞,可以获得个性的体现和共性的交融,学生的三维目标也可有效实现。

“学案教学”和“博客交流”是《荆轲刺秦王》这课教学的两大亮点,两种方式的融合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二者的相辅相成,一方面达到了新教育理念新教学手段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要求。对此,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学习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多媒体技术,并将之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不仅十分必要也更相得益彰!

 

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本《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荆轲刺秦王课后反思

2.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

3.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