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1 14:36:17

小学音乐课教案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1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在全国正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使我们课改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难》,又在音乐学科范围内做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我区是这次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本文特选题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动和主票观点

(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验证性研究

1.验证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切性,根据实验情况,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2.检验实验教材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教材改革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检验实验教材在试验区的可行性。教材是否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否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体验、模仿、讨论的建议。

4.实验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实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实验教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语体风格、呈现方式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二)教师培训与提高研究

1.培训内容:设置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分解为理论与技能、考察与实践、课题研究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包括(回)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新课程的教与学;(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4)新课程与教师教育;(5)新课程与教学评价;(6)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实施与评价;(7)教学方法的新探;(8)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2.培训模式:分解为专题培训、反思实践培训、案例式培训、观摩研讨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导师指导培训、学术沙龙培训、网络交叉培训。

3.培训目的:(l)被培训者对新课程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与理念上的认同;(2)被培训者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以提高;(3)建立一支热心并胜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4)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研究

1.评价内容:(1)学生方面: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教师方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

2评价方法:(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3.评价流程:档案纪实、分项积累:发挥特长、强项评价:鼓励为主、综合评定。

(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提供必要的音乐教学设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教学容量;(3)加强学科整合,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鼓励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4.本课题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目的中从四个层面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做法。

5.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6.体现了学科功能即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植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身育心的功能、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

7.本课题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

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三)应用价值

1.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音乐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培养和锻炼教师,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措施

(一)基础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必须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安排。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教委主任、副主任、普教科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各业务部主任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课政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研讨、例会等活动,了解实验工作的进程;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时反映基层学校的问题,及时与进修学校各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区教委,共同研讨,商榷解决途径。这种行政、业务、基层三维度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使我们的课改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二)条件

1.教师提高自我的愿望强烈,参与课改的热情高涨。

2. 有多位一体的组织保证。

3.课题项目负责人是西岗区音乐教研员和科研室人员,小学高级教师,曾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过辽宁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多次上过国家、省、市、区观摩课,有实际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的课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措施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我们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监控。

2. 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成立由科研室、小教部、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施研究中心组,定期组织全区范围内的研讨,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

3.建立教研制度。我们改变了过去各校独立教研的方式,采取全区研,分片教研,及时交流,共同研究,切实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4.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札记、教材小议、课后小结、教案、教学随想等分期上交教研员,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新课程的验证积累实证。

5. 建立经费保障制。区教委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程序与预用效果

(一)研究程序

第一周期预定为3年(2001.7~2004.9),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启动阶段(2001.7~2001.9)

启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开展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必备的条件。

2.研究阶段(2001.9~2004.7)>

(1)研究前期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教师送入实施实验的轨道。

(2)研究中期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交流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学校和骨干教师引入研究实验的层面。

(3)研究后期主要任务是适时建立规范,使学校在没有外来特定支持条件下能独立实施课程,使学校、教师研究课程改革活动持续化。

3.总结阶段(200.7~2004.9)

全面总结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提炼研究成果。

(二)预期效果

1.阶段及周期实验报告。

2.新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3.全员培训经验总结。

4.课题评价经验总结。

5.新课程资源开发成果。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2

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与评价,以评价促进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杭州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思想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与评价的探索,开展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做好新一轮高中音乐新课程实验和培训工作,加强音乐教师专业培训和音乐教研组长的培训,加强对学校的音乐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有效监控音乐教学质量,促进杭州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

1.继续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1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6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6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7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

2.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要求各区、县(市)大力举行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以此来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发展。

3.加强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器乐教学。5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录像评比活动,6月份举行展示和颁奖活动。以此落实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器乐教学,促进器乐教学的实施。

4.认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举行的新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三项评比的选拔工作。5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比,10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展示评比,12月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评比。选拔优秀者参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项评比,以高质量、高水平来体现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各区、县(市)认真做好三项评比的初评工作,选拔优秀者参加杭州市评比。

5.做好课改本学科的总结经验与交流工作。协同做好课改领导小组在教师中评选课改优秀教师工作。

6.按教研室要求对第三批实验区音乐新课程教学情况作一个抽样调研。以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为基础发现总结推广经验,以点促面,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新课程的实效性。

7.继续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音乐学业评价,以此促进音乐新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

8.开展学能考试研究。结合新课程的精神,开展学能考试的调查与研究。积极制定学能考试审美与艺术测试方案和标准。

(二)积极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研究

1.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实验和培训活动。深入学习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领会思想精神,树立教学新理念,探讨新教材教法,为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改实验作好充分准备。直属高中6月份举行《音乐课程标准》检测活动,并举行有关辅导讲座,以此来加强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音乐教师应对新课程的各种能力。

2.认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举行的新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三项评比的选拔工作。直属高中2月份举行音乐教学案例撰写讲座,5月份参加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比,6月底举行音乐课堂教学录像评比,12月举行音乐教学论文评比,选拔优秀者参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项评比。

3.开展音乐教学研究小组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5月份在直属高中举行高中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4.加强高中音乐教师的各项专业培训。3—4月份举行《课标》和舞蹈培训,以此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5.结合杭州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战略,强化对基础相对薄弱的高中的教学调研与指导,同时调研与总结优质示范高中的教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的教学示范作用,带动全市高中教学。5月份在杭州高级中学举行高中音乐教学展示活动。

6.积极协助上级和有关行政部门做好高中音乐新课改实验工作。

(三)深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并构建“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音乐教学模式。

2.各区、县(市)在总结前期教改经验的基础上,举办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题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以此推广教改成果,深化音乐课堂教学改革。

3.切实开展初、高中教改研究小组活动,以此培养一支教改、教研骨干教师队伍。开展音乐教改研究小组教学研究活动,举行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促进音乐教改的发展。

4.继续做好杭州市骨干教研组长的培训工作。研究本学科学校教研工作的规律与特征,探索更有实效性的音乐教研工作方法与途径,进一步提高教研组长培训的实效性。同时,支持各县区开展教研组长的培训。

5.继续推进小班化音乐课堂教学研究。开展小班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继续加强学生“个性化、合作化与活动化”的研究。

6.继续大力推广省级一等奖课题《小学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的成果。

7.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制定学生音乐学业评价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促进音乐新课程的健康发展。

8.协助做好审美与艺术学能评价工作。积极制定审美与艺术学能评价方案。

(四)完善地方课程建设

1.继续实施地方性综合课程《我与杭州》。完成五、六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编写任务。加强《我与杭州》教材的培训工作,加强该课程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和评价研究。

2. 加强“杭州教研网”的建设,继续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协同教育技术中心做好网上中小学教育的资源库建设。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2月15日

2005学年第二学期音乐学科主要工作(直属高中部分)

2月份 布置新学期音乐教研工作

大组成员会议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撰写辅导讲座

3月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辅导讲座

4月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辅导讲座

舞蹈培训

5月份 高中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评比

6月份 音乐录像课评比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检测

大组成员研究学科教研工作

新课程高中音乐第1轮骨干教师培训

(区、县[市]部分)

2—4月份 区、县(市)举行音乐教学展示活动

5月份 新课程音乐案例评比

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录像)评比

6月份 义务教育新课程第7轮骨干教师培训及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

颁奖活动

新课程高中音乐第1轮骨干教师培训

音乐教研员工作会议

其 他: 杭州市第18届教学论文评选、课改优秀教师评选

第三批实验区新课程教学状况调研(同局)

杭州市第2次教研组长培训

举行《我与杭州》、《人与自然》、《廉洁专题教育》教学研讨会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3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育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塞到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的欣赏过程变成了对教师知识经验的机械复制,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毫无自主性和创新性,本来趣味横生的音乐欣赏课变成了毫无意思的政治理论课。

二、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为范例,对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来了解一下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现代音乐欣赏课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座位编排

本教案在座位编排上采用扇型小组式排列法,也许有些教师会对这一环节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一环节,殊不知这一环节正是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所在。

在以往,甚至是在现在,有些音乐教师的课堂上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不顾学生的感受,不顾教学质量,完全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的现象。其实一切问题都源自“讲台”。一个三尺高的讲台,不仅让学生对教师又敬又怕,甚至觉得教师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走下讲台,尤其是在音乐课上。像教案《春晓 》中的座位安排就非常得当。“一领众围”的座位安排使学生在心理上变的轻松自在,与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这样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

(二)导入

有了好的座位编排,更要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有了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欣赏课教学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更能让一节音乐欣赏课气氛昂然,博得满堂彩[2]。

教案《春晓》的课堂导入严格针对音乐教学内容而设计,使课堂导入建立在与所教授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唐诗《春晓》图,并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彩图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讲述《春晓》的含义,并由此引出了艺术歌曲《春晓》。教案《春晓》利用对以往所学古诗的回顾,又请同学们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描述,启发了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 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有益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迅速的“进入音乐”,更有助于他们用心去聆听音乐。

(三)授新课

1、简介曲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先把作品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教案《春晓》在这个环节上设计的非常得当,它不仅对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艺术歌曲等知识点进行了精炼的讲解,而且还及时的为这个环节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加以提问,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又加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5]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是开发思维迷宫的钥匙。

2、听赏《春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只有通过认真的聆听音乐,才能初步的了解并感受音乐美、旋律美、节奏美和风格美。[7]

教案《春晓》在聆听之前先有意识、有目的的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听后有什么感受?词与曲的结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问题提的虽然非常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使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而变的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功能的直觉性,加强了对音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复听并小声哼唱

当然,音乐欣赏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所以在教案《春晓》中,在学生复听并小声哼唱之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纸、彩笔、塑料袋、矿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红色皱纹纸、剪刀、小录音机、有伴奏的音乐磁带等)这些看似与《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毫不相关的物品,却在老师的问题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提问:“除了欣赏和哼唱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呢?”老师在提问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联系生活实际创作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的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新课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自行创新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10]同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另一方面,教师切忌将道具推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会造成学生“活动”杂乱,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适当的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也不可将教师的思路强加于学生。总而言之,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做学生的顾问,而不能代劳。在这方面教案《春晓》做的就很恰当。

5、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大师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11]奥尔夫教学法不把理论作先导,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去尝试,去感知音乐,而教案《春晓》就从此基础上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做游戏,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

三、教案《春晓》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

学生是审美的主题,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那些严肃高雅的音乐艺术接触较少,感到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他们往往对高雅音乐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们对大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耳熟能详,兴趣盎然,基于这种情况,音乐欣赏课《春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来激起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情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其中还存在着:导入方法不够新颖,有些环节缺乏趣味性,听赏《春晓》时目的不够明确等问题,但毕竟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只有正确的对待缺点,事物的发展才能有动力,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J].人民音乐,2001,(5):18—20.

[2] 本书编委会. 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实用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86.

[3] 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45.

[4]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49.

[5] 李自密.教学艺术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80.

[6] 伍新春,张军.教育理论基础[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1.

[7]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32—34.

[8] 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报,2007,(5):158.

[9] 徐元勇.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2007,全文共8页.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4

在当今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成型及系统化还是落后于先进教育资源的配置。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音乐类师范专业的学生所学相当广泛,但是衡量师范生的最有效的标尺还是其声乐的演唱能力和钢琴的演奏能力,因此在众多的课程中,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新理念来提高技能课的上课效率逐步成为高校技能课教师所研究的对象。笔者在长期的高校师范类音乐类技能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如下的核心理念。 一、现代化教学新理念及其同实践课的结合。 (一)理念——“学生声乐乐感建设” 1.“学生声乐乐感建设”理念的阐释:目前的高校师范生在声乐课学习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曲调的哼唱上,而忽视的二次创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学生自体的声乐乐感建设,就可以使之成为声乐演唱中语音文字和语音发声相联系的纽带。具体来说,“声乐乐感建设”字面含义就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构建自己的声乐乐感世界,从而赋予白纸黑字的歌谱以一定的生命力与灵动性。 2.“声乐乐感建设”理念与声乐实践课结合的实际案例案例一:在声乐小课中培养浪漫主义“RUBATO”的乐感。“RUBATO”的中文含义是伸缩节奏,它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音乐处理的特定状态。如果演唱者不能掌握这种感觉技巧,那么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最终都会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学生自我乐感的缺乏,高校的声乐教师可以在声乐小课中留出十分钟时间,选择具有典型“RUBATO”的乐感的乐曲与学生共同进行分析与欣赏。当然,在欣赏时必须阅读乐谱,因为只有当欣赏配合着乐谱并随音乐进行哼唱时,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RUBATO”的特点。 案例二:在艺术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建立起声乐乐感。艺术指导就是钢琴伴奏老师,当前高师声乐小课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与艺术指导老师间的合作习惯,通常只是在自己的声乐小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而艺术指导老师的作用就是就是乐感的培养和处理,因此在目前某些高校不设置此类伴奏的情况下,学生应该主动地找钢琴老师进行合作,请其为自己进行艺术乐感方面的指导,以达到对声乐曲目的一个完整的乐感培养。 (二)理念二——“钢琴研究性教学” 1.“钢琴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阐释:传统的钢琴小课授课模式是以一对一为显著特点的,我们高师的钢琴教学一定要在一对一的模式中注入新的生命基因,使我们的钢琴教学不再停留于培养“钢琴匠”,而是要培养出“能弹、能谈、能探、的音乐师资。 2.“钢琴研究性教学”理念与钢琴实践小课结合的实际案例:案例:我们进行的教学对象是大二的小课学生,在第二学期的第4—7课时中,教师给他布置的作业是巴赫《意大利协奏曲》BWV971以及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OP.14,钢琴教师在指导其演奏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加入以下研究性的教学内容。首先,针对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巴赫音乐语言的宗教性、世俗性、民间性,巴洛克音乐中的基础低音,巴洛克音乐中旋律运动的不间断性等等;针对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钢琴演奏中如何进行句法的划分整体布局,连奏、断奏、跳音奏法的区别等等。其次,针对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情感中的古典性、明澈性、高雅性、质朴性,浪漫主义历史时期工业革命、社会民主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等等;针对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在演奏歌唱性旋律时的速度把握及自由节奏的运用,如何获得柔和、圆润的唱音音色等等。 (三)理念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声乐、钢琴技能小课中的传播与运用 1.“多元智能理论”理念的阐释: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不只是受一种认知形式的影响,人有八种智力。在我国,自90年代末期以来,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在我国师范类高校开设相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已经被许多教育研究者所重视,笔者认为,如果从各学科的自身条件出发,灵活合理地安排相关多元智能教学的传播推广和实践,是较为实际和可行的方法。 2.“多元智能理论”理念与声钢实践小课结合的实际案例: A、案例1:鼓励学生结合多元音乐智能,设计新的教学思路。高校的技能课教师可以在一学期的钢琴课程中,专门留2—3个课时,挑选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要欣赏的乐曲曲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多元智能中的音乐智能设计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方式。 B、案例2:设计合作性重唱、重奏曲目,传播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当涉及音乐智能领域,高校技能课教师拥有更多的理解与解释能力,但是遇到传播其他智能理论时,就会遇到一定的阻碍。此时,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途径进行间接的传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重唱、合唱、双钢琴、四手联弹这样的合作性曲目,在练习的过程中,向学生解释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会合作、学会就合作中的问题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就是掌握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交往智能;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就所弹的合作性曲目进行自我总结,并指出学会自我总结也是运用了多元智能中的自我认识智能。 二、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效益。 (一)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p#分页标题#e# 首先,上述这些教学新理念既可以独立开来又可以互相穿插联系,为高校音乐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交流平台。其次,这些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在于可以有很广远的延展性,它们既可以为现今的高校音乐课程提供直接学术指导,也可以为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再次,这些新理念可以丰富单纯的音乐技巧理论,并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条件。 (二)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社会效益 首先,高校音乐技能课中的现代化教育新理念直接针对的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通过我们的这些理论指导,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养,从而极大地提高我国基础阶段音乐教学的质量。其次,本论文中涉及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同样可以使用于幼儿园、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其社会适用度及其广泛。再次,这些新理念的提出及运用,其最终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话题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家庭所日益关注的对象时,一个新理念的传播成功便会引发一定的社会关注,也会加大国家对教育的关注力度,相应的教育投入也会增多。总之,新理念在社会中的传播是一个连锁反应,它具备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为某一种新理念的传播服务始终。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5

一、歌词讲解失去音乐课特点

教学案例:学唱歌曲《海》教学片断(人音版第二册)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声音来朗读歌词。

[教学情景:教师将《海》的伴奏音乐进行循环播放作为背景音乐,并在多媒体上出示一幅蓝色的大海画面。学生深情地读“大海啊望不到边,多广阔的海”,接着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另一幅月夜的大海画面。学生继续读“太阳啊已经下去,月亮升上来”。]

师:孩子们,老师没有从你们的歌词朗读中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与月夜的美景。

[教学情景:教师结合音乐与画面深情地朗读歌词并讲解大海是如何的辽阔与美丽,大海资源是如何的丰富等,目的是想启发学生深情地读出大海的辽阔、月夜的美丽。]

师:孩子们,请深情地再读一遍歌词。

[教学情景:学生按教师要求读好第一段歌词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段歌词的教学。](此教学环节用时近十分钟)

从表象看,该教学环节是在音乐的弥漫下结合图片朗读歌词较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只要我们静静地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该教师在完成歌词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将歌词讲解得太细,已经完全将歌词朗读变成了语文课中的配乐讲解。其实朗读歌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只不过是让他们在音乐弥漫中了解、认读歌词而已,教师没有必要用语言注解得太多。

二、多媒体依赖造成教学负担

教学案例一:表演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教学片断(人音版教材第三册)

[教学情景:教师带领学生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进行了很多音乐活动,并学习新歌曲,收到很好的效果,接着……]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一次用优美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教学情景:教师正准备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伴奏时。计算机突然死机了,该教师在计算机旁左弄弄右摆摆了好一阵子。眼看学生已经不耐烦了。才坐到钢琴旁,一弹伴奏令人哗然:首先歌曲是降E调,该教师弹的是自己熟悉的调。给人一种歌曲调偏低的感觉;在学生演唱一遍歌曲后,可能该教师觉得弹D伴奏学生演唱歌曲的声音位置和状态都没有弹降E好,于是决定弹降E调让学生再演唱一遍歌曲。这一次不知道是该教师平时过多依赖多媒体音乐伴奏还是本来自身教学基本功就不够,总之她的伴奏无数次地出现错音。完全影响了学生的歌曲演唱及对这首歌曲情绪的表现]

教学案例二:聆听音乐《霍拉舞曲》教学片断(人音版教材第四册)

[教学情景:教师在上课前将音乐教室布置成一个晚会的现场。]

师:在美丽的罗马尼亚,正在举行国际儿童音乐夏令营,来自各国的喜欢音乐的小朋友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东道主罗马尼亚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首舞曲(播放《霍拉舞曲》,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到台上来跳圆圈舞。)  师:大家开心吗?  生:开心。  师:是什么让你们这样开心?  生:舞蹈、音乐。  师:对,这首欢快、热情的《霍拉舞曲》把我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请同学们选一种颜色来代表音乐的情绪。

[教学情景:学生回答“蓝色”,教师请学生再想想有没有其他颜色更代表热情,学生又回答“黄色”,该教师还是请孩子们再想想……如此这般了好一阵子终于有学生回答出了“红色”,该教师如释重负地说“完全正确”。]

原来这位教师在多媒体上制作的是“红色”代表热情的情绪,如果学生没回答出“红色”那她就没办法出示制作的教学课件。其实学生回答什么颜色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认为哪一种颜色在自己心中代表热情就行。

从上面两个课例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课堂固然需要借助多媒体来优化教学,但是,过多依赖多媒体反而变成教学负担,尤其是音乐教学,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音乐伴奏不仅不利于促进教师对音乐教学基本功的提升,还容易形成对多媒体伴奏的依赖性;同时多媒体教学语言还变相地在注解音乐,其实,音乐是非语意性的艺术,它需要每一位学生用心去体验、感知。

三、新课导入失去音乐之源

教学案例:学唱歌曲《这是什么》教学片断(人音版教材第三册)

[教学情景:上课铃响了。老师用了很多好的方法组织学生快速地将情绪投入到音乐课中,接着……]  师:孩子们,请静静地坐在地上,拿出准备好的纸和笔放在小凳上。

[教学情景:学生快速准备好]

师:请听老师的谜语并在纸上画出谜底“这是什么?”

[教学情景:教师语言导入:“滴嗒滴嗒滴嗒滴嗒当当当.滴嗒滴嗒滴嗒滴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师:请孩子们开动脑筋,把老师的谜底画出来。  [教学情景:静悄悄的音乐教室,学生苦思冥想画老师出的谜语的谜底,有画马的、有画马车的、有画钟的……时间过了很久终于有部分学生举起小手,告诉老师已画好谜底,于是该教师请部分学生出示谜底并公布答案。]

象这种离开音乐的导入形式还有很多,看似新颖但有违《音乐课程标准》提倡的音乐课应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原则,其实该教师完全可以用歌曲表演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来猜这个谜语,这样既生动有趣又不离开音乐,很合乎《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观。

四、相关文化知识拓展脱离音乐之本

教学案例: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片断(人音版教材第五册)

[教学情景:课堂上,教师以舞蹈、打击乐等多种形式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师:孩子们,你们去过内蒙古草原吗?

生:没有。(因为他们大多是南方的孩子)

师:那你们想了解内蒙古草原及那里小朋友的生活吗?

生:想。

[教学情景: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多幅内蒙古的图片。绘声绘色地介绍草原的辽阔、蒙古族服饰的美丽、牧民的热情好客、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包括摔跤、赛马、射箭等),整个民族风情拓展用时十三分钟。](这一教学片断完全是在上社会课)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6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7

关键词: 备课;理论;细节;共享;

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天,由于激动而忘记带教具,由于紧张而忘记教学过程,这是我初次教课时的场景,那种尴尬到目前依然历历在目,那种心悸的感觉让我多年都刻骨铭心,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及时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帮助自己改正。我开始特别重视课前的准备,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丰富,我的讲台发生了变化,由最早的疲于应付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我逐渐的爱上了我的讲台,也渐渐的离不开我的平凡而普通的音乐教学生活。我想这和我的“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想法是分不开的,也感谢我这么多年对教学准备的付出。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并记录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帮助自己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重蹈覆辙。

一、重视课时教案设计的内容,要充分认识到教案内容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无论是新还是老教师,一定要学会重视课时教案设计,俗称“备课”,这是音乐教师授课前必须进行的文案工作,也被称之为音乐课课时计划。教师在认真理解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在完成音乐学期教学计划设计和音乐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后,就进入音乐课时计划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以一课时为单位完成具体的教学方案,通常包括教学选择内容、课题、课型、班级、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教学重点难的原因和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教学媒体的准备、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课后小结等多项内容。当然,中小学音乐课教案设计没有较为统一的格式和形式,可以是详案也可以是简案,可以是表格式也可以是文稿式,但是以上内容是不可缺少的。笔者认为,教师是研究者,要想快速站稳讲台,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那就是除了要大量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也可参照各种各样成功的教学案例,可以减少很多弯路。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参照,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最好在案头设计中凡引用成功教学案例都做以标注,并在课后反思中进行有效的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将优秀成果化为己用的目的。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步骤,最好能写明这样设计的理由和原因,要善于总结和反思。

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往往记住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也是独具个性的个体,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想我们所从事的音乐教育事业最终目的也许就是最后那句“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吧!自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一线的音乐教师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一些类似这样的困惑,那就是,在音乐课上忽略或者不重视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或者加大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渗透。但是后续麻烦的事情也接踵而来,学生越来越喜欢课本以外的东西,歌唱的音准也出现了问题,当然欣赏的层次也变得非常低。而另外一种课堂呢,学生开始不喜欢音乐课,觉得枯燥而乏味,有些学生甚至公然对抗音乐课或者音乐老师,一线的教师变得无从下手,甚至有些人对新课改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些教育大家也不顾颜面大打出手,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北王南钟之争”,北大教育论的课程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王车山先生(凯洛夫主义代表人物)在03年北大学报《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上发表了《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紧接着华东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钟启泉先生(构建主义代表人物)连续发表了《发霉的奶酪》和《填不饱肚子的维C》引发了学术界的思考。但是我始终认为,不管怎么改,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事的是生命的艺术,我们要时刻铭记着一点,从备课做起,做好每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要把学生喜欢不喜欢、是否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否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良好的教学设计的评判标准,而且我认为是唯一的标准。而且这里的审美能力我认为包括在学习中使学生遇到知识、技能和相关文化的挑战,帮助他们完成挑战,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只有先树立了这种观念,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认真分析学情,创造出属于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快乐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自由和快乐中学习,达到音乐教育所独具的魅力所在。

二、注重理论的学习,要学会品读教材配发的《教师用书》中专家的建议和提示

我一直很喜欢“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这句话,执着于音乐教育事业的人们为我们留言下了大量的宝贵的财富。大量的符合我们阅读的音乐教育理论,大量的实践的优秀案例,加之现在网络、电化事业的发达,上网去看一些优秀的音乐教育评论,去看一些一线专家有价值的讲座,就算是优质课例可通过花较少的钱就购买。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基本每三年就举办一次全国的现场课大赛,而这种观摩和学习就是最好的机会,即使我们不能亲临现场,花费百元左右购买优质课件光碟也是划算的学习机会。足不出户就可以通晓天下音乐教育动态,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换取一些可靠的资本,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少抽一包烟,少买一盒化妆品,在节省一次逛街时间就可以让自己每天快快乐乐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一般音乐教师在拿到教科书的同时也会拿到另外一本《教师用书》以及配套的音响资料或者多媒体课件,《教师用书》是用文字版表述的教学参考书,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及有关参考书目等等,在教学建议中,蕴涵着一些新的教学观念,也提供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方法。如课时分配的建议、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这些内容既是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包含着许多老师宝贵的实践经验。对广大音乐老师来说,这些内容应该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可以少走好多弯路。我们最好能认真地加以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当然,因为我们音乐教师要非常具体地正对不同的班级、鲜活的个体,因此,要想上好课必须认真品读这些教学建议,化为己用,认真面对学校的实际、老师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所创新的开展教学,千万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我们要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提高我们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呈现的每一个小细节,做一个教学中的有心人

教材是全部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国家对教材的编写、审定和选用严格管理和控制,各个出版社也是集中优势力量,奋力攻关,力求编写出的教材能受到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自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前后有11家出版社被教育部批准出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实验教材在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展现出新的面貌最突出的是留有许多容许探究的的空间,预设了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活动条件。在教学内容方面,多以人文主题为统领,整合不同的教学领域,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兴趣和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心理,强调所选歌曲、乐曲呈现方式的美感,将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合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单元教学中,教材的呈现方式很有特色,图文并茂,将音乐知识渗透其中;形象生动的图谱,让音乐技能的学习和音乐要素的理解变得非常简单,在具体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于学生理解的图形谱,恰到好处的知识介绍,尤其是课后的实践与创造,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而且对于教师备课也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对于教学过程的互动环节和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帮助。除了单元教学之外,还有许多丰富的小栏目,如以“音乐是我的好朋友”为题,鼓励学生自我测评;以“音乐小网站”的形式应到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我扪心爱的歌”、“我们喜欢的器乐曲”、“音乐瞬间”等小栏目也为学生提供了音乐学习自由活动的空间。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学会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吃透教科书,创造性的开展教学。

四、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听赏你要和学生共同分享的教学内容

每位教师都想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威信,都渴望被尊重和被喜欢。在郭声健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学识修养、教学水平与效果,以及与学生的亲密关系等因素慢慢建立起来的,音乐教师带的课比较多,跨年级的现象非常普遍,周课时一般都在15节左右,可能还要负责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等社团的排练和演出等等工作,可谓忙忙碌碌,我就有这样的体会,因为每周只有一节课,加上节日放假、学校重大活动、各种考试等等,一般每学期能在课堂上个学生上上15节课就已经很不错了,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毕业年级尤其是初三年级就把音乐课砍掉了,为此首先记住的是音乐表现最好的学生和课上最调皮捣蛋的学生,而那些平时不怎么表现的学生可能毕业了都叫不上名字,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尤为严重,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外界的感受比较敏感,不愿意他人过多的干涉或者管教自己,尤其是女孩子,害羞表现越来越严重,害怕出错,不愿意单独起来回答问题,为此音乐老师叫不上孩子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的目的就必须要教师付出很多的辛苦,有些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我们要承认音乐教师接受良好大学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不过这也是大多数音乐教师忽略的一点,做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学会首先吃透教材和教学内容,对于唱歌内容要做到教师首先能深情并茂的演唱,不仅要独唱,还要学会自弹自唱,有些老师对于自弹自唱中的即兴伴奏感到恐惧,其实这点也不难,每一个教师用书中基本都把教材中的歌曲做了编配,对于音乐教师,只要愿意,花个几分钟在备课中练习一下,完全可以掌握,但是最好是多花点时间琢磨一下降调或者升调的演唱,只有这样反复的备歌曲,才能使我们更快的身临其境,帮助我们找出歌唱教学中的重难点即突破的方法。对教材提供的范唱和伴奏的音响资料也一定要提前拿出来听一遍,听听是否符合授课需要,尤其是要看看学生能否唱得上去。对于欣赏内容,更要反复聆听,一是为了检查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二是要找出最具影响力和最为感人的乐句以及主题乐句,记住这些乐句,通过填词、哼唱等教学方法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教学目的。

重视课时教案设计的内容,要充分认识到被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注重理论的学习,要学会品读教材配发的《教师用书》中专家的建议和提示;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呈现的每一个小细节,做一个教学中的有心人;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听赏你要和学生共同分享的教学内容;以上是我多年从事一线教学以来对我和我的音乐课堂有所帮助的几点做法,当然可能很多音乐老师并不是一开始就准备当老师的,但是时间久了,那种迷茫和困惑一定会慢慢的被音乐教师所特有的职业幸福感和满足感所取代,而留存更多的应该是强烈的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我们要学做一个享受音乐教学生活的好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去创造无愧于心的不平凡的业绩,去完成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的教育目标。

五、结语

一名合格教师的成长过程是艰辛的,是需要付出汗水的。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减少摸索道路上的艰辛,本人拿出自己在从教过程中总结的些许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以期在未来从教生涯中共同进步,为祖国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理,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4]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8

高师艺术教育本、专科专业点也从1987年的300多个增长到500多个;并且有硕士点30个。逐步改善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匮乏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给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怎样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接轨,实现与其携手共同发展,与时俱进,已成为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讨的课题。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在召开的专门研究布署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也在全国教育科学科研培训会上强调:“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应该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一定的落差;与新时期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距离!在地方所属高师教音乐普修课十几年,最令人无奈的是,到目前为止,各学科、各专业学生中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几乎是乐盲,连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音阶、音高、节奏、节拍都不清楚。据学生们讲:“小学时上音乐课,就是跟着老师学唱歌,流行什么就唱什么,音乐课还经常被换成语文或数学课;到了中学,学校为了抓升学率,音乐课基本就没有了。”

而在基层高师,也就是地方所属专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目前仍延用着199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课程方案(试行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农村音乐教学的实际脱节,且滞后于新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甚至把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等同于音乐表演人才来培养,把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标准作为衡量以讲台、课堂为主要定位的教师的标准。以技能代替素质,把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引向技能教学的误区中,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在对基层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作问卷调查时了解到:大多数音乐教师不知道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甚至没听说过,更谈不上参加“新课程”培训。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音乐教师,也就是音乐教师不但要上音乐课,还要兼上地理、自然、英语,甚至语文、数学等课。这与新世纪我国迅猛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在部级、省属高师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展开的轰轰烈烈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较大的落差!然而,这些地方所属基层高师,肩负着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他们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和教学改革中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图示:为了培养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适应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实际需求的音乐师资,由沧州师专音乐系牵头,组织集中了15所地方所属基层高师在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了“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把目光集中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教师的焦点问题上。从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入手,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通过零距离接触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研究途径,掌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现状,拟订出相对合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匹配的、适应时代教育发展和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层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切实达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基本目标。

类似这一课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美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教育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音乐师资的培养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能力)、课程类别多样、各校特色鲜明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相配合的基础上,重视音乐教育学,重视民族意识和品德教育,并且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管理科学严谨、评估体系完善。德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将音乐理论知识、课堂实践和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起来,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组织教学的经验、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提倡音乐教师应当是教育者、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和革新者。日本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侧重教育思想准备和音乐专业修养,其课程结构包括一般教养课程、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使音乐教师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修养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有其历史形成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各其独特的条件和环境,各区域高师之间也有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因此,不同地区、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针对本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特点、发展趋势而进行。尝试将地方的风土人情融入本校、本地区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使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所以,课题组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世纪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

2、不同国家、地区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历史、现状及其得失研究。

4、新“音乐课程标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5、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体系、评估体系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

6、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贯彻实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具有地方特点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改革方案。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逐步改善目前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尤其是北方农村音乐教育实际发展需求)的现状。

2、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现状。

3、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教学大纲。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详实的、有说服力的决策参考依据。为21世纪广大农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发展型、综合型、开拓创新型的教育师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从适应新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视角来审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格标准,进而探索出符合这一标准的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指导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2、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各地所属高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对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的要求上也都有其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采取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措施与方式。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运用比较法、历史与文献法、观察与调查法、实践与经验总结法,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校调研、体察、指导,直接参与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切身体验来指导基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论文、研究报告。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9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教育应该真正把“人”作为关注的核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使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钟表店里》时,有的同学说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是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且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活动课《郊游》时,我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老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老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老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孩子的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我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使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它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源自“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我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我去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我就对大家说:“不错嘛!”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X,XX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等我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我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想象和生成,让音乐课堂走向灵动。

创意和意境,让音乐课堂走向浪漫。

小学音乐课教案篇10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国家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建设。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顺应形势,大胆革新,在全国首次试点,提出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制”本科层次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的方案。从2010年开始进行正式招生,进行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所谓“六年一贯制”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即从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设置“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采取公费定向培养方式,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巧、教育技能、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复合型教育工作者,以此达到小学教师本科层次的学历要求。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综合培养、精心打造,并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促使毕业生回农村小学任教至少八年以上,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小学的师资供给。培养方案在整体规划与设计上体现“六年一贯,综合培养,分向发展,有机衔接”的特点。“分向发展”指的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分专业培养,音乐教育即其中之一。“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生制度的创新,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生源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对于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而言,音乐学方向的优质生源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行小学教师待遇低。这种现状决定了大多素质较好的高考生填报志愿时刻意回避了小学教育专业。第二,专业选择。由于音乐学专业考生在录取时只要通过了专业考试,其文化录取线要大大低于其他专业。这一现象促使那些文化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高考无望的学生纷纷选择音乐学专业。大批毫无专业素质生源的泛滥,其灾难性的后果可想而知。第三,普通高校扩招的影响。开设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属于二本,其招生层次决定了生源的先天不足,在其他重点院校扩招并先行录取的基础上,可供选择的生源已所剩无几。第四,年龄因素。高中毕业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岁及以上,这种年龄如果之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那么无论是生理机能还是调式音准、音乐感觉等专业能力方面的训练,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所有这些,直接导致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生源的不足的现状。

针对这种状况,“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招生制度上进行创新,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起点、择优录取。从初中毕业生中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师范院校的优先选择权。为确保公平、公正,省教育厅明文规定,考生成绩必须达到当地省级师范高中的录取线,同时必须参加由培养学校组织的包括文化知识笔试、教师职业发展的潜质测试和艺术专业技能测试在内的综合测试,再将考生成绩按照综合排名进行择优录取,以此确保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从年龄上保证了音乐专业技能技巧训练的效果。初中毕业生正是15岁左右的年龄,此时进行声乐、器乐、舞蹈及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等音乐专业训练正是恰当的时候,能取得较好效果,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第二,公费教育、定向就业。现在普遍实行的收费师范教育制度,读大学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更是难以承受。加上音乐专业学习的高投入低回报,致使大批优质寒门子弟不愿意报考小学音乐教育专业。而采取公费教育制度,学生的经济负担将大大缓解。同时,定向就业的政策,免除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后顾之忧。第三,六年一贯、缩短学制。初中毕业之后,通过六年的学习即可拿到本科文凭,这不但比正常的高中——大学要节约一年的时间,还免除了高考的压力和落榜的风险。所有这些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和吸引力。他们的报考,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了优质生源保证。

二、培养方案的创新,保证了师范教育的本质

长期以来,关于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师范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讨论一直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前行。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如何体现自身特色与目标?怎样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方案相区别?怎样处理站稳讲台与站稳舞台的辩证统一?……关于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并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和可供参考与推广的模式,导致音乐教育方向师范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经常处于本末难分、两难为用的尴尬境地。许多师范本科生在毕业以后并不能完全胜任教师的工作,出现“高师生不会教学”的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按照“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分科培养,综合发展,定向就业”的原则,并采用二·四分段分专业方向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前2年按中职学生注册学籍,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和通识课程;2年期满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省当年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升入本科层次学习4年。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文凭及学士学位证书。其培养目标为: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全面、音乐专业知识扎实、音乐技能娴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教学能力强、具有实施音乐教育和一定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建设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队伍和培养小学音乐教育带头人奠定坚实基础。围绕这一目标,从培养规格、修业年限、最低学分、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实践性教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型(思想品德、文化素养、专业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综合型(音乐学科与相关文化学科的交融与结合)、创新型(新型师范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概念等)的复合型人才。体现了“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为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性。

三、课程设置的创新,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办学定位,“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音乐专业技术技能以及能够胜任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方法、观念和能力而展开。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高、精、深”的学习模式,侧重与强调学生学习进程的规范性、学习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学习效果的突出性。整个课程开设共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实践课程”。较之高中四年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开设,其课程设计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共性、个性与小学教育的特性培养,突出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强调实践能力。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具备基础教育必需的教师技能,课程包括现代汉语、数学、历史、美术、小学生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师范本科音乐学专业应有的技能技巧及教学能力,课程包括基础声乐、基础钢琴、舞蹈、音乐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等。通过“任选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界面,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张扬个性,课程包括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舞蹈、合唱指挥、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等。在“辅修课程”中,规定每个学生须从“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辅修课设置一览表”中选修本专业方向以外其他任一专业方向的辅修课程模块,共20学分。使学生在自己的主修专业之外,学习另外一门辅修专业,为今后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打好基础。在“实践课程”中,通过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舞台排练及表演等艺术实践能力,使之即能站稳讲台,又能站稳舞台,并能组织艺术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音乐会、班级晚会、专业汇报演出等。通过教学五个板块的优化整合,有序进行,为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小学音乐教师,顺利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思想观念教育的创新,强化教师职责

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品质,是不可能长期安心于农村的教育事业的。因此,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流失量非常大,而且缺乏充足的候补。

初中毕业生的年龄发育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到成熟时期。在进行基本素质教育、教师技能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同时,“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思想观念的教育上也十分重视,且不断进行创新与实践,在长达六年系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心理引导、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大对学生的爱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教育职业在思想上、情感上达到认同、接受和喜欢。以此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从而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未来的教师职业中,任劳任怨、坚持不懈,为祖国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五、就业体制的创新,既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又稳定了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以及毕业包工作分配制度的瓦解,现实的社会生活让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巨大压力,导致高校入校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不明确,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给在校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为推动农村小学教学体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六年制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县(市、区)教育局协同财政、编办等部门,确保定向培养生有编有岗。同时,省教育厅规定,考生录取之前,考生由其家长、生源所在地县、培养学校三方签署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的协议,规定公费定向生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县市区县以下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8年,并载明对不按协议就业者的处罚条款。这种新型的教育就业体制,既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缓解了就业压力,目标明确,学习安心,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让广大农村小学有了师资来源和队伍稳定的保证。

从2010年招生以来,“六年一贯制”目前已有三届在校学生,这种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还处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之中。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优势已经崭露头角,但未知的领域还很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完善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还任重道远,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