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1 18:40:52

小兔教案

小兔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想象并说出有趣的小兔的故事。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验美术创作活动的乐趣。

3、学生用画笔能够不受拘束、大胆地表现小兔的故事。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想象力丰富且敢想、敢说,不拘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自我约束能力差,这就需要老师创设情境,采取多种方法、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创作欲望。

重点难点

拓宽学生的思路,加强趣味性,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把想象的内容加以整理,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以谈话形式进入课题,贴近生活,学生熟悉、感兴趣)

1、师:孩子们,今天段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她是谁?(出示兔子图片)小兔子可不可爱?这只兔子不光可爱,还非常的勇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小兔子进行一次神奇的旅行,一起走进《小兔的奇遇》。

二、创设情境,新课讲授

(设计意图:创设多种情景,不断激发孩子想象力)

(一)师:小兔子是我们很熟悉的朋友,你们知道都有哪些颜色的小兔吗?(学生:黑色、白色、灰色、花色)你记忆中的小兔有什么特点?(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尾巴…)(出示图片)小兔子好可爱,它耳朵长,尾巴短,红眼睛,毛毛衫,走路一蹦一跳。

结合这几幅图片,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小兔的身体部位,你说我画,看看我们配合的好不好?(教师示范画)

(二)1、师:孩子们,快看,老师的这只小兔子,她长大了,想离开妈妈去学本领,在旅途中,想不想知道它经历了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呢?{播放视频}

2、教师讲故事激发孩子想象力:小兔子刚才去了…(萝卜村)学会了…(种萝卜),

并且在种萝卜大赛中取得了…(冠军)

3、师:小兔子离开了萝卜村,他又去了哪里呢?(出示图片)小兔子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其中有一次他在森林时,遇到了大虎狼,还好有人类经过,他们救了小兔并把他抱回了家,你们猜猜,他和人类朝夕相处,都学到那些本领?

(引导学生想象,叙说故事)

师:小兔子告别人类朋友来到了艺术王国,快看:这里的小动物有什么神奇之处(出示图片,欣赏作品,以开拓孩子们的创作思路,引导孩子打开孩子想象的翅膀。)

生:会画画……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欣赏画)

师:小兔子画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生:……

师:小兔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吧,把家都搬到了云彩上,这样打虎狼还抓的住吗?

师:来看另一幅作品(看你们都发出了惊叹,谁喜欢这幅作品,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师:小兔开心的离开了艺术王国,这次他到了魔法森林,在这里,大树会魔法,花儿会魔法,他认识了魔法师松鼠先生,松鼠先生送他一顶魔法的帽子,你们猜猜,戴上这顶帽子,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呢?

师:多么神奇的想法……

师:(戴上这顶帽子小兔子可以瞬间去到他想去的地方)同学们睁大眼睛,奇迹就要发生了,看(出示图片)

生:……

师:小兔想学更多的本领,他继续前行,走着走着,突然,一束神奇的光照在了小兔身上,孩子们快看,它不见了?同学们大胆的想一想,小兔去哪了?会遇到谁?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三、学生创作(设计意图:让孩子体验创作活动乐趣。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师:你们的故事都太精彩了,迅速拿出画纸,他你们精彩的故事画下来吧!咱们比一比,看谁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的表现小兔的奇遇,谁画的又快又有趣奖励他胡萝卜勋章!开始吧孩子们!

四、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并讲一讲自己画里的故事

2、学生互评

3、教师评价鼓励

小兔教案篇2

【关键词】科学教师 角色变换 建构主义

时代在进步,科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三年级起,《科学》成为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情。但由于小学教师编制问题,一些学校并没有专业的科学课教师,其所担任该科的都是其他科任教师,他们没有接受专业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据以往的课堂教学,时常出现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不是教师引导学生,影响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质性与深刻性。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教学不应只是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增强学生意识,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经历科学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充分发展。本文以《小白兔》一文为例,秉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浅谈教师角色的变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科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成了主旋律。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对于科学的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创新,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科学》课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如果教师一味教授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等于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那么以粤教版三年级上册《小白兔》为例,科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呢?

一、从传统教授者转变为“学习共同体”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们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小白兔》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课,它主要的目的是:1.通过观察兔子的外形,认识小白兔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的组成,并代表动物认识动物一般的外形特征;2.通过研究兔子对外界条件的反应,了解兔子的生活习性;3.在为动物建立档案过程中,了解其他动物与小白兔的区别,通过交流了解认识更多的动物;4.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在对本课教授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用“任务驱动”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动手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做出解释和结论,并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自主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在《小白兔》一文中,小白兔是学生最熟悉的动物,然而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学生并不熟悉。以小白兔槔,认识动物一般的外形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饲养小白兔或者到兔场观察小白兔的生活习性;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小白兔的习性进行观察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对于未知领域,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鼓励他们联系实际,利用猜想、描述、观察等科学方法寻找答案。教师不能填鸭式地把答案立即公布,而是指引他们去完成,与他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如可以小组讨论、观察描述等。因此,在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变换成师生互相学习,彼此成为“学习共同体”。

二、从传统的执行者转变为引导者

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的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的冲突而引发的结构重组。

现代科学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不能忽视了教师“教授”的作用。相反,在科学探究中,把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身上,对现代科学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教师除了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明确教师的职责,更需要用新的教学观促进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照自己的指导得到更多的发展。科学教师还需要采用有效而具体的教学策略,例如帮助学生达成研究目标、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意义、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强调理解而并非死记硬背等,以增进教学效果。因此,科学课程中教师要变换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例如《小白兔》这一课时,如果一笔带过,教师把知识全盘托出,学生得到的只是空壳的知识,而他们的科学能力并没有增强。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怎样去获得答案,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索,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课堂的氛围也会得到改善,不再是一潭死水的枯燥无味的说教式课堂。学生也能在探索中学会怎样去思考、怎样去解决问题,培养了科学素养。

三、从传统领导者变为组织者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真正要把科学教学搞好,离不开广大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亟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传统领导者变为教学组织者,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能将学生封闭在教室、学校中,灵活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不限制在课堂上,合理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教材以外的知识来学习,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经验,学生的感受更深。对于《小白兔》的学习也一样,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问题情境,会大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白兔》这课,可以拓展到不同动物的学习研究,让学生多观察身边的动物,学会建立档案资料。在教学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小白兔的感受,并提出相关问题,由于学生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会提出很多问题,那么相关的问题在讨论中就解决了,剩下的学习也就得心应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提高。

从建构主义出发,探究性学习对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做好科学教师的角色变换。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要加强校际交流,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参考文献】

[1]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思考 [J].当代教师教育,2011(6).

[2]郭爱鸽,刘水河.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要求――谈新课改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

小兔教案篇3

关键词: 应用题 思考 探索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1 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2 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

例如:第三册有这样两个题:

(1) 小丽做了20朵红花,____。每个同学分得几朵?

(2) 40个同学去检查身体,每5个同学一组,_____?

使学生明白:根据总数、份数可求出每份数;根据总数、每份数可求出份数,清楚意识到每份数必须和份数对应。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要注意使学生切实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指解答应用题的思考线索。只有切实掌握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思维有方向、解题有依据,使小学生的思维逐步能够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判断。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

(1) 黑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2) 黑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少6只,白兔有多少只?

(3) 黑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4) 黑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白兔有多少只?

(5) 白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

(6) 白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多6只,黑兔有多少只?

(7) 白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黑兔有多少只?

(8) 白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

这八道题看似很简单,如果要想全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掌握思考分析方法,让他们能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并且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

同时还要重视解题基本方法的训练。一道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这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例如第四册开始接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包办代替,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思考过程。在练习时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模仿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解题思路。遇到应用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集体分析讨论,使出错的学生明白错在何处,别人是怎样分析的,把别人的思维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着分析。总之,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点一滴进行的,切忌操之过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3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一道题做的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小兔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22-01

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引导、点拨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把握好奇意识,激发探究热情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身边的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主动学习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兔妈妈从集市上买回了一块饼,准备分给它的孩子吃。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很高兴。这时,小白兔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这块饼的。”兔妈妈很快地满足了小白兔的要求,拿起刀切了一块给小白兔。小灰兔看见了,连忙对兔妈妈说:“妈妈我也要,我要吃这块饼的。”兔妈妈也爽快地答应了,立即分了一块给小灰兔。这时意外的情况出现了,小灰兔嚷着说:“妈妈,你分错了,我要的饼应该比白兔多,你怎么只给了我一小块呢?”是呀,5比3大,兔妈妈是不是真的分错了呢?还是兔妈妈偏心呢?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探究状态中。

二、关注问题意识,激活探究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手段,是沟通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桥梁。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精心研读教材,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用问题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问题:王大叔准备用12根1米长的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审题后,认为有很多种围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于是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都认为这些答案是正确的。教师没有立即否定那些错误的结论,而是通过问题引导:“这么多围法,是不是都可行呢,有什么办法验证一下呢?”学生陷入了沉思,很快有学生想到可以用小棒代替木棒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自己所想的三角形。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于是教师让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拼一拼,寻找正确的答案。很多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尽管自己所说三条边的长度之和是12米,但不是全部都能围成三角形。经过探索,学生发现,只有三种围法是可行的:①2、5、5;②3、4、5;③4、4、4。教师适时地将学生探索的结论展示出来,并追问:“刚才同学们猜想有很多种围法,经过验证,只有3种围法是可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进入了新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给了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

三、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首先呈现了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些形体的体积相等吗?学生很快地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因为学生已学会了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但它们的体积是否和圆柱相等,学生并不确定。教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探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怎么做的吗?”学生说:“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教师追问:“那我们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形体呢?”很快有学生说道:“可以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也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教师让学生拿出学具,将等分的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学生发现,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这样的探究活动,于是自由结组,相互合作,有负责拼接的,有负责记录的,也有负责观察组织交流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发现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小兔教案篇5

关键词:鸡兔同笼;取半;想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068-02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课本中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当教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时候,观察到学生采用的方法却是“取半”。什么是“取半”法?就是将总头数进行平均分,让鸡和兔的只数相等,然后再进行尝试,最终找到答案。如题目:鸡、兔共有35头,94足,问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学生的做法是35÷2=17……1(只),35-17=18(只),然后再通过尝试,或增加鸡的只数,或增加兔的只数,最终找到答案。对此,多数教师都感到十分疑惑,为什么学生喜欢用“取半”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呢?

一、学生为什么不爱用教师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关于“鸡兔同笼”的方法共有三种: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

方法一:列表法,列表法其实就是有序地枚举。分析学生不爱使用列表法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列表法比较麻烦,需要画表格,还要依次枚举,而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将问题简单化,所以不喜欢用列表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方法二:假设法,如鸡、兔共有35头,94足,问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假设全是鸡:35×2=70(只)共有70只腿,而实际中只有94只腿,证明不能全是鸡,多了94―70=24(只)腿。每将一只鸡换成兔子可以增加两条腿,24÷2=12(只),所以共有12只兔子,23只鸡。以上算法就是假设法,它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程序化,这种程序化实质上就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操作模式。这种做法要有一定的顺序,也就是要明确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顺序不能错,每一步的结果都是解决下一步的条件。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是蕴含着很多算法背后的想法,学生对这种想法不清楚的时候,就很难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解答,因为这种做法的逻辑性很强,学生需要明白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才能进行下一步结果的求解。因此,这种逻辑性很强的程序化操作对于学生来讲很难,所以,学生在初次接触“鸡兔同笼”的问题时都不喜欢采用这种方法。

方法三:列方程,列方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是:设有鸡X只,则有兔(35-X)只。根据等量关系2X+4(35-X)=94,解答出X的值就可以知道鸡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方程解答应用题比算术解答应用题更加抽象,需要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在小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用算术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对于方程,学生不熟悉,因此不爱用不熟悉的方程来解答问题。

二、 学生为何喜欢“取半”

“半”代表着一个事物的一部分或者两个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半”贯穿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如二年级所学的轴对称图形,知道图形的一半,就可以知道整个图形全部的形状;“半”还体现着平均分,将一个事物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整体的一半;“半”还代表着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一个事物的数量是另一个事物数量的两倍,反过来另一个事物的数量就是这个事物数量的一半。在求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利用已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来求解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也是对“取半”的应用。

追寻学生喜欢取半的原因,首先要从客观世界说起,学生见到和感受到的客观世界就是对称的两部分。如左手和右手分别有5个手指头,高大的建筑物如天安门城楼也是对称的,所以对称的客观世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将总数分成相同的两部分的时候就习惯将它分成数量一样多。

其次,学生喜欢“取半”的原因是因为“半”好取。一根绳子对折就得到了这根绳子的一半,一些事物一一对应地分为两堆,一半就是其中的一堆。

三、对学生“取半”做法的思考

观察学生“取半”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就会发现学生每一步做法背后都有自己的想法。要想明白学生为什么“取半”,先要明白他们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障碍是什么,为何有些学生做不出来这类题目。如果告诉学生有鸡若干只,共有12条腿,求有几只鸡?学生很快得到答案12÷2=6(只)。若出示题目,有若干只兔,共有12条腿,求有几只兔?学生也会很快得到答案共有12÷4=3(只)。但当出示鸡和兔共有35头、94足时,学生就不能轻易地给出答案了。分析两类题目,可以看出,前面两道题目之所以简单是因为答案唯一、确定,要么全是鸡,要么全是兔。而将鸡和兔放在一起的时候,答案就不唯一、确定了。这样就会对学生造成障碍,所以学生的想法就是要把这种不确定条件变为确定的条件。

学生利用“取半”让鸡和兔的只数先一样多,就出现了35÷2=17……1(只),35―17=18(只)鸡17只,兔18只。这样不确定的头数就确定了,鸡和兔的头数分别是总头数的一半。学生利用“取半”,将不确定变为确定的过程就是假设。书中假设全是鸡或者全是兔,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假设一半是鸡一半是兔。

但是当学生这样假设后,发现总足数不是94只,观察学生的做法,下一步进行的是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就要用到枚举,而且会出现很多的枚举结果。

在枚举的过程中,学生并不会将结果枚举到头,而是在边枚举边比较。如表格,发现如果在“取半”的基础上增加兔的头数,那么,总腿数将不断地增加。如果增加鸡的头数,总腿数则在不断地减少。通过比较后,学生找到了规律,要想让总腿数是94只,就要在“取半”的基础上要增加鸡的头数,增加一只鸡就可以减少两条腿。那么,需要少106-94=12(只)腿,需要增加12÷2=6(只)鸡。最后经过验证,当有23只鸡和12只兔的总腿数符合题目中的要求94只,经过判断答案是正确的。

因此,看似不符合教师要求的取半法,蕴含着学生的很多想法:①利用假设将不确定的条件变为确定。②通过尝试一一枚举寻找答案。③在枚举中进行比较,并发现规律。④经过检验得到答案。

四、学生做法中蕴含着古人思想

在《孙子算经》中利用“半足”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如鸡兔共有35只,共有腿94只。利用半足法先用94÷2=47(只),半足法的想法是,让金鸡独立,小兔子站起来。这样,鸡的头数和脚数就变得一样多了。兔子的脚数比头数多1,因此,用47-35=12(只),得到兔子有12只。

在《算法统宗》中的倍头法与四头法,从思想渊源上讲,与《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数一脉相承,都是创造条件将不同变为相同。

比较学生的“取半”与古人的“半足”与“倍头”的共同点也是创造条件将不同变为相同。古人先将头数和腿数变得一样多,然后确定鸡和兔的只数。而“取半”则是将鸡和兔的头数变得一样多,从而得到了确定的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可见,学生做法中蕴含着古人将不同变为相同的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课程内容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数学教学仅仅地停留在程序化的解题是不够的。因此,要读懂学生做法背后的想法并大胆地给他们思考的空间,使之经历算法产生的思考过程,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兔教案篇6

练习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完成得都非常棒,但是今天我们做的这些动作时比较危险的,所以一定要有要有大人的陪同才能做,自己一个人可千万不要模仿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勇敢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幼儿园勇敢教学案例一

设计意图

小班的幼儿因为刚入园,很多人生的第一次频繁的出现,于是他们开始胆怯、退缩,甚至有些不自信,希望通过本次体育活动体验成功,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价和勇于尝试的个性特征。

活动目的:

1.学习绕障碍走或跑,发展肢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积极参与运动,体验运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兔妈妈头饰一个、小兔头饰若干、狐狸头饰一个.萝卜玩具若干布置场地.纸团若干。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师生共同模仿小兔蹦跳动作活动身体各部位并边念儿歌:

今天天气真正好,

小兔小兔起得早,

揉揉眼睛理理毛,

蹦蹦跳跳真热闹,

小兔小兔快快跑,

跑到山上种萝卜,

种了许多大萝卜,

真是快乐兔宝宝。

老师戴上兔妈妈头饰,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开始部分:

(1)集体活动

老师介绍运动方法:“小兔”手持“萝卜”穿过“树林”种“萝卜”,往返数次,直至“种完”。

老师示范活动线路和动作。

(2)自由活动

幼儿自由尝试动作,老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幼儿。

注意幼儿的活动密度和活动量,提醒幼儿动静交替。

(3)集体活动:游戏《勇敢的小兔》

老师介绍玩法:“狐狸”出现追赶“小兔”,“小兔”四散躲至“树林”后面,拾起“石块”投向“狐狸”,“狐狸”逃窜。游戏反复进行。

师生共同游戏,辅导个别幼儿掌握玩法并遵守规则。

3.放松身体

师生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在场地上自由走动。

活动反思

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勇敢的小兔”就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方式发展其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发展体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分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性活动,以提高幼儿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学本领时先复xxx行跳的技能,然后进行障碍进行跳的练习,最后在进行游戏,这样的安排使幼儿的学习由浅入深,大多数幼儿都能学会此技能。小班的孩子非常需要教师情感上的沟通,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对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活动中我始终以“兔妈妈”的身份拉进与孩子的距离,“兔宝宝”们当然也是个个融入到了游戏中来。在孩子活动的过程当中,我也总是不断地鼓励孩子,“宝宝们真勇敢;宝宝们真能干”,这样的语言是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的,所以一直能感觉到孩子很开心、很满足,情感体验很愉悦。

在活动中幼儿的表现都比较好,各个环节都能依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活动。幼儿基本能掌握障碍行进跳的技能,个别能力弱的幼儿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这一动作技能。

不足之处:

1、最后的游戏可以多玩几次,因为幼儿此时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以满足他们玩的需求,适当的多玩几次。

2、活动结束放松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感觉会更好些。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从小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幼儿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幼儿园勇敢教学案例二

游戏目标

1、能与他人玩追逐、躲闪的游戏。

2、动作协调灵活。

3、愿意参与情景游戏,能与同伴分享游戏的快乐。

游戏准备

1、平坦的场地。

2、儿歌。

游戏玩法

情境导入:大灰狼见到小兔子会怎么样?小兔子虽然弱小,但是也会出现勇敢的小兔子,它们不怕强壮的大灰狼。我们想不想做勇敢的小兔子,跑得快战胜大灰狼?下面,我们就试一试。

1、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说儿歌“山上有只大灰狼,山下有群小兔子。大灰狼肚子饿,想捉兔子尝一尝,小兔子真勇敢,撒开腿儿跑得快,甩开了大灰狼。”说儿歌时,另一名教师站在圈里,从任意一名幼儿开始,随着儿歌,点数幼儿,说到儿歌最后一字时,被点到的幼儿就扮演大灰狼去抓四散跑的兔子。最后看看哪只勇敢的小兔子能战胜大灰狼。2-3分钟后教师喊停,没被捉住的幼儿为勇敢的小兔子。游戏可反复进行几次。

分散游戏

玩滑梯。组织幼儿玩大型滑梯。

写给老师的话

1、场地要平整、宽敞。

2、游戏前注意热身,活动相关关节。

3、根据实际情况,可请幼儿进圈随儿歌点数小朋友。

4、为了安全,幼儿四散跑要规定一定的范围,范围不能小,以免发生碰撞。

幼儿园勇敢教学案例三

目标:

1.能借助桌椅学习并运用从高处往下跳的技能。

2.通过不断增加难度,发展幼儿跳跃能力。

3.克服畏难情绪,愿意挑战自我,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的能力。

准备:

桌子、垫子、椅子、口哨、扩音器、音乐、蘑菇图片16个。

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学兔子跳进场。(教师播放音乐,并吹哨子打节奏)

师:小兔子们,跟着兔妈妈一起去森林玩吧。(幼儿双手叉腰,有节奏地跳)

2.教师和幼儿和椅子一起做热身运动。(头部、双手、腰部、腿部、扩胸)

师:小朋友们,到了森林里你们开心吗?幼:开心。

师:那我们现在来跳舞表示一下自己开心的心情好吗?幼:好。(播放音乐,做椅子操)

二、幼儿主动探索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要领,教师补充。

1.幼儿进行从椅子上往下跳,并总结经验。

师:真是一群可爱的小兔子,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最勇敢,我们站到椅子上,从椅子上往下跳,一起来试一试吧?(幼儿尝试)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小朋友跳得非常轻快,我们请他上来示范下好吗?幼:好。(幼儿做动作,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从高处跳下的动作要领,幼儿体验。

师:他跳得真棒,怎样跳得更轻快更安全呢?看看老师是怎样跳的:站在椅子上站稳、双手向后、双脚弯曲成半蹲状、摆臂、跳下、站起,在跳下的时候脚尖着地,不要跳得太远。

3.幼儿根据教师讲解的正确方法再试一次,教师纠正不正确的跳法。(重点讲解)

三、逐渐增加高度,让幼儿巩固动作要领。(教师拿一张椅子放在前面,让幼儿自己搬一张椅子依次按直线放成一横排)

1.走“小木桥”,适当加些障碍。

师:现在兔妈妈要带领小兔子们练本领了,看!前面有一条河,我们搬着自己的小椅子做一座小木桥好吗?(教师带领幼儿一排一排走,教师设置障碍)

幼:好。师:来,我们一起来过这座小木桥吧,哪只小兔子来试一试?(一名幼儿尝试,教师讲解)你很棒,你们想不想来呢?幼:想。(幼儿一个一个走,走完以后坐回原来的位置)

2.增加桌子,让幼儿从桌子上往下跳。

师:你们真的是太棒了,过完了小木桥,还有大木桥呢!从上往下跳时,脚尖着地,动作要轻。谁愿意来?(幼儿示范,教师讲解动作)

3.幼儿体验。

教师做动作讲解。师:这只小兔子真能干!

4.增加高度:桌子上加椅子。

师:现在大木桥上有一把小椅子,你能从这个椅子上跳下来吗?注意跳的方法哦。

5.将椅背朝前,幼儿尝试从上面跳下。

师:我们来迎接新的挑战,看谁最勇敢!

6.游戏:《采蘑菇》。

师:我们越过了这么多的障碍,你们真的很棒,现在来考验你一下,分成两组进行采蘑菇接力赛,请小兔子们搬一张小椅子自由分成两组,把小椅子排成一排,然后站到椅子后面去。游戏规则:排头的小朋友拿着蘑菇走小木桥,再走大木桥,跳下以后把蘑菇给后面的小朋友,排到最后去,后面小朋友继续,全部结束后排头的小朋友把蘑菇交给老师,看哪组小朋友第一个把蘑菇交给我,哪一组就胜利!(幼儿进行比赛)

师:你们得了第一名,第二名小组你们的跳的动作也很规范哦,很了不起!

五、放松活动。

幼儿坐成一横排,先由上至下拍打手和腿,然后互相给同伴敲敲腿。

六、结束活动。

小兔教案篇7

一、兴趣法

乌辛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简笔画教学中可以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创设情景,如表演、故事等,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简笔画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到绘画活动中来。如在讲授生动的人物动态时,要使学生理解生动的人物动态就是要通过描绘人物的各种动作来反映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活动,它是简笔人物画的“语言”。在一次教学中,我给学生示范了一段哑剧,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表演,说出每个动作所代表的具体内容,我便“趁热打铁”地在黑板上画出一组简笔连环画,并与学生共同命题。

二、普遍调查,确定学生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的起点准确定位,能够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训练。面对学习起点落差较大的儿童,最积极的办法便是“面向全体、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面向全体”首先要求老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要求老师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小步子、小分量、逐渐提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学生能力真正有效的做到“因材施教”。为此,在指导学生画简笔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分段进行、制定目标。

低段:(1~2年级) 把握方法、准确连点;(点)

低中段:(2~3年级) 注重概括、描画线段;(线)

中段:(3~5年级) 注重概括、描画图形;(面)

中高段:(5~7年级) 观察临摹、构成图形;(点、线、面)

高段:(7~9年级) 归纳特征、组合图形。(点、线、面)

三、把握方法、准确连点

在强化握笔、坐姿的准确性的同时更以连点为重心,将连点分解为:两点连线、三点连线、四点连线、十以内点的连线、二十以内点的连线。

两点连线又从图案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线条的变化设计为一个系列,分解及整合这一系列的内容。分解便是将这些内容进行单一设计和训练。例如,图案的变化,在设计单元时先分解练习,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一直到动物、人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等的图案进行相应的变化图案练习;位置的变化则是从距离的长短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设计单元。例如,“小兔钻山洞”中距离长短的变化就从山洞边上开始――稍远离山洞――远距离钻山洞一直将练习的纸张撑满为止,然后又从山洞这边跑到山洞的另一边(或上面、下面)进行空间位置的训练;线条的变化从直线开始训练――稍有弧度线的训练――弧度加大、加多训练――曲线训练――走迷宫的设计(从一个拐弯――两个拐弯等等一直拐下去,从一目了然逐渐过渡到复杂图形来完成分解动作)。而整合便是将图案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线条的变化这些内容融合起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巩固。以“小兔钻山洞”为例的设计内容:①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直线连接;②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直线连接;③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大弧度曲线连接;④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大弧度曲线连接;⑤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小弧度曲连接;⑥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小弧度曲线连接;⑦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直线画出(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从下往上);⑧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曲线画出(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从下往上);⑨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折线画出(线条从简单到复杂);⑩走迷宫:小兔钻山洞(山洞逐渐增多,从往一个方向拐――有规则的拐――无规则的拐;由易到难)。更便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巩固。

四、注重概括、描画线段及图形

注重概括的目的是要求老师在设计描画的图案时有意识的用形状概括出图案的基本部位,为中、高段的归纳特征,组合图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描画为主的最终目标是“看点描画”,故在设计上从“线型”到“点”的逐渐过渡,图案的处理上也由简单过渡到复杂。

五、观察临摹、构成图形

经过连点、描画线段、描画图形几个循序渐进步骤的训练,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对图形的概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绘画的技能也有所提高,而此时的观察临摹能让学生仔细的了解怎样概括归纳基础部分,老师对基础部分的清晰概括更能让学生了解概括事物的内涵,从而达到看到物体能清晰概括主要部分的能力。

六、归纳特征、组合图形

小兔教案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探究

目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本文以笔者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些我的尝试与探索。

1.创设情境,重在兴趣激发

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我们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独特的优势,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1)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生,颜色、声音、动作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角色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获得数学信息。

[案例1] “数学问题——鸡兔同笼”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这本书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回到古代,去看看这个数学问题:(古代,有一位农夫,他养了一群兔子和一群鸡。有一天早上,农夫出门赶集去了。这一天突然刮起了台风,农夫家的一片栅栏倒塌了,把他的兔笼给压坏了,兔子吓得到处乱跑。他回到家里,赶紧把兔子暂时关到了鸡笼里去。农夫有一个八岁的儿子,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农夫经常出问题考他。这会儿,他看见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数学问题问他的儿子:“儿子,我从这个笼子的上面数能数到30个头,从下面数能数到86条腿,你能说说笼子里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吗?”)

(2)情境的创设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与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有效。

[案例2]“24时计时法”

师:一天,贝贝和他的妈妈要去福州玩,他们来到车站,贝贝告诉售票员阿姨想买两张下午3:00去福州的车票。售票员阿姨给了贝贝两张车票,上面印着15:00。贝贝一看就急了,他对妈妈说:“妈妈,售票员阿姨把票拿错啦。”

师:同学们,谁能来告诉贝贝,售票员阿姨把票拿错了吗?

师:是啊,售票员阿姨没拿错票,下午3:00就是15:00。表示时间有两种方法,我们常说的下午3:00这种是普通计时法,而票上印着的15:00是另一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3)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重视学习内容的问题性,强调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内驱力和导向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探究倾向,有利于促进自主探究活动的展开。

[案例3]“鸡兔同笼”

师:请你们随意地猜一猜,你觉得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呢?

生:可以用算出总腿数的方法来验证。

师:你们在猜不准的情况下,发现了什么,又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调整的呢?

生:我们发现如果总腿数少了,要增加兔子只数,如果总腿数多了,要减少兔子只数。

师:现在你们运用增加或减少兔子数的方法进行调整,那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增加或减少兔子数,腿数有什么变化?

2.自主探究,重在知识建构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新知识探究时,要想到学生如何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否支持问题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经验是否得到了丰富和提升,是否生成了方法、学会了交流、具有了成功的体验。基于以上的思考,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生动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学生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的特点,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1)学习的展开阶段,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重要阶段。为此,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案例4] “奇妙的图形密铺”

在学生理解了“密铺“的含义后,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正五边形等八种基本图形。

师:这些平面图形是不是都能单独密铺呢?(学生大胆猜想,相互争论。)

师: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我们就来动手铺一铺。

这样“电脑画板”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实验”的机会,学生在动态的操作过程中,自主探索、发现总结:圆形和五边形不能单独密铺。

(2)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不断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将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向方法转化,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5] “圆的面积计算”

师: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师:我们能不能也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圆可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来计算呢?

学生猜测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很快得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师:(课件)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在空间与图形知识环节中,信息技术发挥了它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弥补了实物、书本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3.拓展延伸,重在完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网络教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平台。

[案例6] “平年与闰年”

在这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调查、上网查找资料等,不但知道了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而且还明白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科普知识。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应用,既能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今天,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探索,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 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小兔教案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求异思维;创新能力;

一、引言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新时代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应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发展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注意求异思维的训练。

二、注重求异创新

教师常常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阻碍思路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一种有害的心理模式。小学数学第三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食堂每天需要9棵白菜,一个星期共需要多少棵白菜?学生一般都会这样想,一个星期是7天,可以列式为9×7=63(棵)。答案真就是这样唯一的吗?这时,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我就提示学生:“我们一星期上几天课?”,“周六周日的时候食堂还有人吃饭吗?”这时,学生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另外不同的答案。一个星期师生在校只有5天,那么食堂需要白菜的数量就可以列式为9×5=45(棵)。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教师只用一种“标准答案”评判正误,那将扼杀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有超越的本领,从习惯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另辟蹊径。遇到问题应多想一想:为什么非要这要做?换一种做法不行吗?换一个答案有没有道理呢?保持思考的独创性和独立性。牛顿也正是挣脱了“苹果为什么一定往下落而不往上飞”的习惯意识,才发现了地球引力。

三、激发求异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一题多变、一题多编、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第十二册数学应用题“某印刷厂计划24天完成装订10800本练习本的任务,前8天完成了总数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时,学生按一般的思路列出式子:24-10800÷(10800×2/5÷8)。我启发学生用解工程问题的思路,把工作总量“10800”用整体“1”代替,并提出问题:总数有多少个8天的工作量呢?工作总量有多少个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多学生从不同的思路想出其它的解法:24-8×(1÷2/5÷8)。又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工厂去年前三季度完成全年计划的9/10,照这样计算,全年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几?”一般学生列式为:(1)9/10÷3×4-1=20%;(2)9/10÷3/4=20%;(3)9/10×(4÷3)-1=20%;(4)9/10×4/3-1=20%。以上是分数解法的不同思路。这时我就问学生还能用其它方法解决吗?大家比一比看谁还有更好的解法?在笔者的激励下,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用比例解:设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为x,则9/10:3=x:4,x=120%,超额120%-1=20%;有的学生说用方程解:设超过x%,则1+x%=9/10÷3×4,x=20。同学们的群策群力,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教学时,经常这样设计问题,以此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四、引导求异创新

要使学生能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题的关键取决于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经常对学生进行分析应用题数量间的各种关系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基本数量关系“联想”。由于数学知识结构严密,数量间存在着各种内在联系,通过“联想”,一种关系可以转化为多种关系。例如,由“黑兔与白兔只数比是7:8”,可联想到:(1)白兔与黑兔只数比是8:7,(2)黑兔只数是白兔只数的7/8,(3)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8/7,(4)黑兔只数比白兔只数少1/8,(5)白兔只数比黑兔只数多1/7,(6)黑兔占兔子总数的7/15,(7)白兔占兔子总数的8/15。学生学会基本数量关系联想,在解应用题时就容易想出不同的解法。训练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中分析数量间的不同联系。训练中,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后思考回答: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有什么联系?一个数量与其它数量有哪几种联系?有哪些数量间的联系是隐蔽的?由于坚持这样训练,学生逐渐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题中种种蕴含的联系,这就为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开发不同的思路提供了先决条件。

五、鼓励求异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创新,求新,求奇,求异。应用题“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行进了全程的7/9,剩下的还要几小时完成?”一般的思想是:先求剩下的路是多少,再求剩下的要几小时行完。列式是:(1-7/9)÷(7/9÷3)。有的学生列式是3÷7/9-3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先求行完全程时间,把行完全程时间看作单位“1”,就用行全程时间×7/9=3时,得出3÷7/9再减去3时。有的学生列式是3×(1÷7/9)-3时,学生答:“先求全程中有几个7/9,就有几个3时,求出全程的时间,再减去3时就求出剩下的路程要用多少小时。”三种解法,后两种更具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保持旺盛的劲头,乐于去尝试、去探索、去创新。

六、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一是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机会;二是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思维尽情表达出来,鼓励求异思维;三是教师要“导”,重点、难点巧妙点拨,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参考文献:

小兔教案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生的灯塔,是一个人具备开拓精神、善于解决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质。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高低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小学时代播下创新的种子,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也必须实施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核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能够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为此,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教育,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和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构建。例如:在教学“8加7”时,课件出示:两群小兔子在吃草,其中左边8只(白兔5只,灰兔3只),右边7只(白兔5只,灰兔2只),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画面,同学们通过观察说出了画面的情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纷纷提问:白兔多少只?灰兔多少只?左边灰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右边灰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草地上一共多少只兔子?等等。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列出算式:8+7,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结果,学生计算方法各异,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①8、9、10、11……一共有15只;②把8分成5和3,把7分成5和2,然后5+5等于10,3+2等于5,10+5等于15;③把7分成2和5,8+2等于10,10+5等于15……这样,教师通过课件,把学生喜爱的小兔子吃草情景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不只是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面积的求法,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有的同学说可用转化的方法,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探究简便易行的求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拿出来,然后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使学生轻松地探究出了三角形面积的求法。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事物的过程,自主构建了知识,在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