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19:29:49

舞狮的作文

舞狮的作文篇1

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宣泄!

一群器宇轩昂的后生。

他们手顶着狮头,手撑着狮尾。他们英姿焕发,如那头雄狮。

那“狮”颈上的铃铛叮叮响着。两只大腿一动不动,嘴上下微微拨动着,呆呆地,似乎毫无活力。

可是:

当风再次将雄狮脖颈上的铃铛吹响时,看-----

那原本沉默的狮子猛地蹿起来了,如一匹出征的骏马,如一阵怪诞的狂风……它舞起来了,动起来了,跳起来了。顿时,寂静的世界变得沸腾了,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舞狮者的神情变得飞扬了,台下的观众变得激动了。

彩霞一样,是身着的舞衣,阳光一样,是金黄的毛发,雨一样,是蹦跳的脚步,龙珠一样,是圆厚的大眼;狂风一样,是急促的喘息。多么热情,多么强劲的舞蹈啊----舞狮!

腾飞,跳跃!叽叫!舞狮的队形穿插着,并列着,交错着,时而腾空一跃,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翻腾旋转……

好一个焕发着朝气,充满力量的舞狮!

狮子如火花般的瞳仁寻视着,大口张开着,它忽然倒下,在地上打滚,一圈,二圈……五圈,又猛地跳起,跃上空中,将将伸展扑踢,瞬时一个彩球划入,即张开已久的大口霎时间咬入彩球,吞入,在地上打了一个滚,吃饱了似的大摇大摆的前后晃悠。

后生们的头,手,脚有力的扭动着,翻转着,使人没那么强烈感受到在他们下田,种苗,犁地。掏粪的躯体中,有一股沸腾的血,一颗火热的心。

舞!舞!舞!每个姿势都充满了力量,洋溢着活力。

舞!舞!舞!每个动作都有序,迅速,陶冶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舞!舞!舞!每个人胸膛里的心如一股燃烧的洪流,翻打,跳跃着。

狮子此时如同一只困倦的婴儿,伏在地上,似乎是最后的点缀。不,看:

它霎时跃上梯台,仿佛做最后的冲刺,跳,迅速地跳!猛烈地跳!如一只天上下凡的仙兽在空中停歇。

顿时,全场出奇地寂静。

舞狮的作文篇2

    关键词:台湾; 狮舞 ;文化

    一、中华传统狮舞文化源头与特征

    狮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不管在城镇或乡村,南方或北方,民间各类的传统节日和喜事庆典都可见到热闹的狮舞活动 。狮舞,又称“狮灯”“狮子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瑞兽,寓意吉祥如意。因此,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舞狮活动,大多寄托了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祝愿。

    狮舞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长久以来,专家学者对它的渊源考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首先,是关于狮子这一形象的考证。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派遣使者向中原献狮。这是中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考古人员在新疆尉犁县汉晋时期的营盘墓葬中发现过装饰有狮子形象的栽绒毛毯,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唐代墓葬中也出土了狮子纹样的丝织品,由此可见狮子进入中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其次,据《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中国最早的舞狮出现在新疆库车县(龟兹),并由此而传入中原地区。起初舞狮只是简单地模仿狮子的动作,配以龟兹乐的一种舞蹈,表达人们对兽中之王的膜拜。现藏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狮舞泥俑,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高12厘米,长10厘米,由狮身与狮足两部分构成,其腿足明显的是人的足形。狮身是用掺有毛绒的细泥塑成的,狮子躯体外表及腿周,均用篦状物压划出弯曲的条纹,象征通体披皮,即所谓“缀毛为衣”。狮身中脊饰彩带一条,两侧有下垂的彩带各四条,互相对称,且与中脊彩带相垂直。这件狮舞俑的造型,就是当时模仿民间舞狮演出的形象。

    在对历史文化的考证中,唐代关于舞狮的文献记载较多,我们不难发现,中原地区唐代便盛行舞狮。着名的有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万里来。这些句子,无一不生动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现代北狮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唐代着名的舞蹈“五方狮子舞”,据《新唐书·音乐志》记载,:“ 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唐代杜佑《通典》《坐立部伎》也记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可见此种舞狮规模宏大,并有严格的规制和舞法。这一时期的舞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汉人思想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由此传入民间。民间的舞狮则不断地渗入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形成各种形式的舞狮,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图腾和愿望。

    在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我国传统狮舞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在我国民间,每年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舞狮是民间不可缺少的喜庆活动之一。目前,在我国广为流传的狮舞文化中,按照风格与流派,分为了南狮与北狮。

    南狮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大多结合了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在造型和舞法上存在差异。醒狮在民间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佛山狮和鹤山狮两种。 “南狮”狮头面容饱满,额头稍高但较为狭窄,眼睛大而有神并且能灵活转动, 同时,口阔带笔牙齿时隐时露。在“南狮”中也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鼓乐由鼓、锣、钹构成。三种乐器以鼓为核心指挥整个舞狮演练过程,节奏的变化及动作的转折需与鼓乐完美协调。鼓发出“咚”音,锣发出“珰”音,钹发出“锵”音。鼓为主调,钹为和音,锣为打点,三音合奏发出轻、急、快、缓的韵律。共有三星、五星、七星等三种鼓法。南狮表集观赏性、艺术性与竞技性为一体,表演时喜庆气氛浓烈。南狮的套路主要表现了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形态,形态通过“采青”与“破阵”两个内容来表现。

    二、台湾狮舞文化的源头与特征

    台湾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隔着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民国38年国民政府迁台,带来了六十万大军与政府人士,大陆各省的汉民族及满、回、藏、苗等各少数民族,亦人数多寡不一地迁移到台湾,其中有各界的大批精英,自然地将中华文化更完美地移来台湾,也移来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其中自然包括大陆民间传统的狮舞文化。

    关于台湾狮舞的源头在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高拱干纂「台湾府志 中也有相关记载,原文如下:“岁时,(汉人用此礼土番无也)元日蚤起,少长咸集,礼神、祭先、羹饭后,诣所亲及朋友故旧贺岁;主人出辛盘相款洽,俗谓之“贺正”。遇此日为常。是时屠苏为政,醉人酣剧,相望于道,至五日乃止;谓之“假开”。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僊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由此记载可知:当时台湾舞狮活动包含在整个新春活动之中,其表演活动的型态与其它各种游艺阵头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大型游艺队伍。主要功能有庆祝节庆、增加春节热闹气氛、祈福与唱吉利以娱乐大众、获得奖赏。各种活动样态与大陆同时期清朝文献相当吻合,可谓是中国内陆新春习俗的翻版。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台湾狮舞的源头便是我国传统的狮舞文化。

    在台湾,舞狮俗称弄狮,而舞狮所组成的团体,则称为狮阵或狮团。台湾民俗的狮阵,是舞狮与武术结合的武阵,经常出现与民间的各种迎神赛会节庆中,象征勇武的精神,具有威镇邪魔、祈福吉祥之意。台湾弄狮中,狮的造型较为固定,动作讲究精神与气势,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分界发展出许多不同造型及表演方式。如果以地界来分,以新竹为界,分两大派。以南为南部狮,称狮阵因狮嘴不能开合,俗称闭口狮。以北为北部狮,狮身以金黄色为多,狮嘴可以启闭,俗称开口狮。如依其造形、舞法,台湾狮则分成闭口狮(亦称笼狮)、开口狮(亦称仔狮)、醒狮(传自广东狮,华侨地区居多)、北方狮(传自北京狮)等四大类。

    闭口狮流行于南部、西螺一带,其外型似于竹笼,额多突出,又称鸡笼狮。由于地域与教员的不同,其舞法也有所差异,大体内容可分:大小门、瞌狮、睡狮、滚狮、咬脚狮、咬背狮、咬股狮、打四门、踏七星、踩八卦空中舞狮、吐联、参神、两仪、迷狮等。

    开口狮因狮子开嘴很大,并能随意开合而得名。开口狮狮头为木制,嘴巴的形状犹如方形木盒,因此,在台湾也被称之为盒仔狮与客仔狮。开口狮的表演以“打狮节”为主,“打狮节”又被称为咬虱或套头,相传其舞法因功夫深浅分为一至十八节,十八节的名称有:1.狮咬脚、2.狮咬虱、3.睡狮、4.狮翻身、5.踏七星、6.踩八卦、7.狮过桥、8.台狮、9.救狮、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狮切血、13.咬水果、14.抢金钱、15.咬青、16.狮接礼、17.拜庙、18.四门到底。当狮团接受邀请参加各类拜庙典礼时,会根据场合与需要在十八节的内容中选择性地演出。

    醒狮源于广东,原称瑞狮,因广东话的“瑞”与“睡”之音相似,方改称为“醒狮”,因其在广东地区最为流行,故一般人习惯称之为广东狮。由于注重步法及马式,因此台湾舞狮者多是娴熟国术(中国武术)的。

    北方狮传自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称为北京狮。在台湾,目前舞北方狮的狮团并不多,除了历年中华民国青少年民俗运动访问团是以北方狮来舞弄外,在北部常见的,仅有“空军防炮舞狮队。嘴边与传统方形不同,呈圆形状。

    台湾舞狮虽然有着不同的分类与特征,但由于现今交通发达,台湾地狭,以及师傅南北教艺,使得所有舞狮种类不再有南北之分,并呈现出了相互交流与吸收的现象。

    三、台湾狮舞的现状与发展

    台湾狮舞最初的组团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抵御强盗。早期的弄狮以武馆为中心,或聘请武师教习子弟,以训练狮阵的方式,兼顾学习武术功夫与保卫乡里,同时在地方有节庆庙会时,热闹助兴。而后被庙会看中,用之驱鬼逐疫、破煞、破邪,因而发展出参神、绕炉、踏七星、踩八卦等动作。早期的台湾狮舞大多偏重于武术性的表演,属于类似武术的表演形态。传统台湾狮舞的表演组织,在北台湾多以“团”为名,且多数冠以“金”字;中台湾多以“堂”或“社”为名;在南台湾又多称为“阵”。台湾有庙宇神像出巡的习俗,寓意是为了保佑国民安康、风调雨顺。这样的民俗活动必有各类阵头护驾,阵头的种类繁多,如:龙阵、狮阵、宋江阵、蜈蚣阵、车鼓阵、踩高跷等,而其中最常见的,就属狮阵了。

舞狮的作文篇3

河南省巩义市鲁庄镇小相村的狮舞就是在百姓的各种美好意愿下茁壮成长起来的。

小相狮舞渊源

小相,春秋时称“胥靡邑”,后因西汉丞相萧何在此歇马得名“萧相庄”,再后来,更名为“小相”。

关于小相狮舞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印玺上的小狮子修炼成仙后,下凡降落在嵩岳凤凰山脚下(现在的小相村)。狮仙在这一带除妖镇宅,造福百姓,颇受群众拥戴。玉皇大帝发现狮仙后,将其收回天宫,但狮皮却留在人间。后来,人们想念狮仙时就拿狮皮玩一玩,想不到能够辟邪造福,使人兴财旺,从此,狮舞渐渐盛行。

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我们查看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狮舞活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百戏之一的“狮戏”。小相的狮舞活动兴起于何时,已经无人能说清楚。村中老人说,清初某年,村中“霍乱”流行,死人很多,村人在求医无门的情况下,自发组织起来,寻求自救。当时民间崇尚迷信,认为“霍乱”是妖魔作祟,因为狮子被称为“天禄、避邪、神兽”的吉祥之物,于是大家就用舞狮来驱病、辟邪。

“霍乱”过后,狮舞活动就保留了下来,每逢庙会,小相人便会热热闹闹地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狮舞。

据村中崔永仁老人讲,小相狮舞可能源自西域。小相狮舞需三人合作表演,两人穿上“狮衣”表演狮头和狮尾,另一人持彩球引逗。持彩球者称为“回回”,应是小相狮舞源自西域的明证。

中国的狮舞按区域划分,以长江为界,分南狮和北狮。北狮舞法的基本动作有愕、趴、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柔顺、活泼、灵巧、轻盈的步法,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

通过武术家巧妙的“改良”,狮舞中的狮子已不是凶残的山野猛兽,而是一头亲切可爱被驯服的家畜,它们有时表现得像一个深谙世故、沉着持重的老者,有时表现得像一个天真顽皮的孩童,这是北方狮舞的特点。

北狮造型与真狮酷肖,但不若南狮庞大,头部亦没有南狮那样五彩缤纷的装饰,唯头顶加一独角以示其为不同凡响的兽类。表演者的裤子与鞋的颜色都和真狮子腿部毛色一样,表演起来十分逼真。

从表演特点来看,小相狮舞属于北狮。

按表演形式来划分,狮舞可以分为文狮和武狮,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文狮以舞蹈为主,兼以杂技。“双狮抢球”是文狮狮舞中的传统节目,即两只狮子争抢一个彩球,动作激烈、惊险而又生动有趣,很受欢迎。

武狮又叫“狮”,“”即“杀”,也就是“杀狮子”。这是南少林武术与狮舞的完美结合。表演时,两人套上“狮衣”扮作狮子,多名武士手持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包围着狮子“大打出手”。狮子则时而左躲右闪,回避兵器的攻击,时而腾空而起勇猛出击,扑向人群。一时间,刀光剑影,吼声阵阵,惊心动魄。

最初的小相狮舞走的是文狮路线,而后夹杂武狮的表演形式,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创造了高空狮舞表演套路。

小相狮舞的发展

据崔永仁讲,母狮通常用皮毛把刚出生的幼狮裹成一个球状,无论走到哪儿都带在身边,当有人或动物来抢夺幼狮时,母狮子必然奋力抢夺。这是文狮表演的起源。

小相狮舞最初走的就是这样的路线,后来加入了刀、枪、剑、戟、棍等,用兵器斗狮,而狮子则用腾、跳、蹿、扑、伏、回旋等动作配合,加之观众锣鼓齐鸣,呐喊助威,形成一种威武、震慑的气氛。早期的驱病辟邪活动大抵如此,这也是小相狮舞“地摊”表演的早期形式。

当小相狮舞进入庆典表演阶段时,便逐渐有了程序与规矩。狮舞队出演时,旗队在前引路,旗手手持各色旗帜;狮子的前面是四面大鼓或八面大鼓和成排的大锣、大铙、大镲等乐器组成的演奏队伍,狮舞表演时,这些乐器同时演奏以壮声威,雅称“雷音”;小套锣鼓和圪塔锣,在表演暂停和转移场地时演奏;此外,队伍中还有放炮、吹螺号和尖子号等造声势的服务人员。狮子是鸣炮起舞,周围所有人在狮舞表演时,都要在鞭炮声中不断呐喊或吹口哨助威。

渐渐地,小相人不再满足于“地摊”狮舞的单刀、双刀、哨子棍、九节鞭等表演形式。清末,小相狮舞逐渐发展成“高台”与“地摊”并重。

所谓“高台”,就是每两张板凳为一层,然后层层上摞,摞到12层。先是一个狮子舞,后双狮舞,其间有“板凳架”“踩独绳”等表演,每个套路都有固定的动作,一招一式都令围观者惊叹不已。

1950年,为庆祝穷人翻身,河南偃师县夏侯寺村特邀各地名狮集中表演,小相狮子以“三棚四顶”式绝技赢得数万观众的喝彩,从而声名远播。

今天,小相村的巩义市金王狮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造出了独特的狮舞表演,分空中表演和地面表演。

空中表演主要形式是,在地面上竖起20多米(以年份定尺度)高的牢杆;在牢杆顶端安装一个大转盘,直径9.6米(寓意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在大转盘上分设3层,共34架狮子(寓意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地面表演主要是鼓、大镲和大锣的表演。56副大镲,象征中国有56个民族;13面大鼓,代表中国有13亿人民;5面大锣,代表五岳;两条舞动的青龙和黄龙,分别代表长江和黄河。空中和地面同时起舞,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如今,小相村的绝技高空狮舞已经成为中国狮舞的一个代表,它将伴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而走向世界。

薪火相传

小相狮舞的传承特点,主要有腊鼓传承、家庭传承、暗地学练和学校教练。

在巩义、偃师一带,腊鼓习俗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冬季是农闲季节,一入腊月,外出的人都陆续回家,这是传教狮舞的最好时机,各村都把大鼓(当地称为腊鼓)拿出来,集中在一处公共场所,咚咚的鼓声传至数里。与其他村相比,小相村开始得更早,一种过麦,村民便开始练习狮舞。

小相村有条件的狮舞艺人,一入冬便在家中教孩子学习舞狮。最著名的狮舞艺人崔四箴,祖上几代舞狮。他有5个儿子,20世纪30年代,全家约50口人,每年冬夜,他便在自己家几孔大窑里点灯教子舞狮。别家子弟甚至外村的也到他家学舞狮。至今,崔四箴的子孙仍有舞狮高手,全村像崔四箴这样的舞狮世家有好多。

小相村代代都有突然冒出的舞狮“黑马”。大家平时没见他练过,但一出手功夫则令人称奇。这些人都是在背地独自练习的,群众称其为“下闷功”。第十一代艺人张西令的高超技艺就是这样练成的。

第十一代舞狮艺人中年龄最小的崔西金是中学教师,从1985年开始,他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课余练习狮舞。1992年在郑州市青少年艺术节上,他带领小相村的“小狮子”夺得郊县唯一一个一等奖。

舞狮的作文篇4

关键词:高校舞龙舞狮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89―02

1 舞龙舞狮的人文价值

据古代神话传说,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外形是人首蛇身,“蛇身”即是龙的原始雏形,同时也更能很好地解释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据传华夏祖先夏后氏的族领禹的出生亦与黄龙有关。因此在上古图腾时期,龙就被华夏先民视为祖神敬奉。龙的形象由鹿角、驼头、蟒身、鱼鳞、鹰爪组成,口角有须,颌下有珠;相传龙能巨能小,能击电吐火,能兴云作雨,能降魔伏怪;龙是勇敢、威严、正义和尊贵的象征。在古代民间,人们祭拜龙以祈保家人身体健康,风调雨顺,来年取得好收成。因此,龙被历代皇室所御用,帝王皇族自称为真龙天子,以获得臣民的畏惧和信奉。

狮子为兽中之王,在中国有关狮子的图形和雕塑随处可见。其实中国“狮子”的造型与真狮子的外形有很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历朝历代对狮子外形抽象化的想象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象征着凶猛和威严。每逢佳节或庆典,人们舞起编制的狮子,不同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狮子造型和舞法,但基本寓意都是要达到驱邪避晦、祈求安详的目的。旧时,宫殿、衙门以及大户人家门外两侧大都立放着石狮,以作镇宅驱邪之用。此外,如佛教中智慧佛文殊菩萨就是以狮子为坐骑,说明佛教信徒亦对狮子有着特殊的敬拜。

2 舞龙舞狮的教育价值

龙狮运动发展至今,其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意义,团结合作、拼搏进取、自强不息、不畏困难的龙狮精神,值得每一代炎黄子孙去学习和弘扬。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自私,缺乏合作精神,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越来越弱,处于亚健康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将舞龙舞狮运动推进高校,在体育课堂或业余训练中进行开展,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更能使参与舞龙舞狮运动的大学生获得龙狮精神潜藏的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并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一剑多雕。而且,善于从事教学的教练员能够将龙狮精神教育很好地融于运动之中。在舞龙舞狮运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练员要将每一个动作、每一组动作、一整套动作,为什么要这么练,为什么要这么编排,其背后的文化教育寓意是什么,要适时的讲解给学生;并且学生在学习动作过程中,能够最为直观地感受到完成一个动作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可以成功。通过这种“寓教于动”的教学模式,使参与舞龙舞狮运动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就接受了动作技能的教育和龙狮精神的教育。

3 舞龙舞狮的表演娱乐价值

舞龙、舞狮运动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为百姓所喜爱。伴随着鼓锣等乐声,舞龙、舞狮者舞动着身体各关节伸展、收缩的最大幅度,将道具龙、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融合于技巧之中,完成各种经典动作,这即是龙狮运动的艺术魅力。舞龙、舞狮的套路编排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结构新颖、风格独特。

在舞龙套路中,有“游龙戏水”、“二龙戏珠”、“飞跃龙门”、“翻龙肚”、“走拢圈”、“龙滚单”、“龙卷尾”、“双柱”等多个套路动作,生动展现了东方巨龙穿梭、邀游于天上一凡间一碧海的情景,形象地演绎了神龙为民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勇武传奇,在动作造型中自然地升华了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

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北狮重写实,南狮重写意。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身披金黄色毛或红棕色毛。舞北狮一般是以雌雄成对出现,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表演时既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惟妙惟肖,又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南狮又称醒狮,狮头常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舞南狮的造型常有:奋起、疑进、抓痒、施礼、惊跃、酣睡、发威等动作。南狮讲究意和神,通常以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为表现形式,其中以“采青”最为常见和精彩。为了增加舞狮的娱乐性,“采青”又有:“采天青”、“采地青”、“采水青”等多种表演形式,动作、技巧难度之大,惊险刺激,使人人胜,引观者久看不厌其烦。综合上述,在高校中开展舞龙舞狮运动,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优化高校社团建设,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能够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4 舞龙舞狮的竞技争光价值

舞龙、舞狮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竞赛平台,通过竞赛手段,能够加速舞龙、舞狮各流派之间的交流和规范,能够促进各流派整体技艺的提高。1995年1月,在中国香港成立了国际龙狮总会,至今会员国已达30个之多。我国于1995年7月,成立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并宣布加入国际龙狮总会。1998年11月,国际龙狮总会改选,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任国际龙狮总会主席。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对舞龙、舞狮运动挖掘和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部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舞龙舞狮运动的发展已遍及各行业、各领域,并已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1997年,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了我国首支高校舞龙队;2003年,中南大学成立了中国大学生龙狮运动培训中心;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了龙狮培训基地,200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科研中心在上海体育学院挂牌成立。至目前,我国已有100多所高校成立了龙狮运动队。2003年末,在中南大学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此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12支高校代表队和两支专业龙狮队参加,共有16只龙队、5支狮队共436名选手参加了舞龙、舞狮、传统舞龙、传统舞狮、锣鼓技艺、龙狮书画、摄影等比赛角逐。至2013年8月,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共举办过6届。通过搭建大学生舞龙、舞狮比赛平台,鼓励学生刻苦训练,努力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个人争光,为母校争光,对提升学生的价值感和荣誉感有着巨大的意义。同时,高校通过组队参加舞龙、舞狮比赛,能够增进各高校间的体育交流和文化交流,促进各高校间的深入了解,取长补短,优化资源,从侧向激励高校的综合发展。

5 舞龙舞狮的健身价值

从生理学和生物力学角度来看,舞龙、舞狮运动是一种竞速度、比耐力、比技巧难度的体育项目。舞龙、舞狮运动要求队员具有很好的协调性、耐力和爆发力,只有经过刻苦锻炼,才能达到完成高质量动作的效果。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比较有特色的运动项目,在练习或比赛中常有鼓、锣等民族乐器伴奏。正因为舞龙、舞狮运动有乐器伴奏,所以也要求队员具有很好的音乐节奏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领悟音乐节奏的能力,才能使动作和音乐协调一致,行云流水。有研究表明:舞龙、舞狮运动属于大负荷强度的有氧运动项目,长期从事练习可有效地改善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其大脑的工作效率,发展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呼吸肌的生理机能,增加肺活量,降低安静时的心率,促进新陈代谢,是一项健身功效俱佳的运动项目。

6 结束语

舞龙、舞狮运动源于华夏大地,成长遍及于世界各地,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体育隶属于教育,亦应如此。龙狮运动已经稳健地走向了世界,这正是教育所追求的,体育所向往的。在高校中开展舞龙舞狮运动,不仅可以很好地发挥龙狮运动的健身、娱乐、表演、竞技的价值作用,还有助于发挥龙狮运动的人文、教育的内涵作用,对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能够起到“工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军蓉.舞龙运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吕韶钧,彭芳.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3]顾城.中国舞狮的社会特性和功能[J].体育文化导刊,2002.

舞狮的作文篇5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舞狮的作文篇6

关键词:醒狮文化;表演内容;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5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项目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不堪一击。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或正在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如何保持和弘扬独立的民族精神,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必然的文化诉求。岭南醒狮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深受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 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 节庆表演和龙狮竞赛是它走进人们视野的主要方式。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世界文化多样性越来越体现出民族特色, 因此, 以弘扬岭南醒狮文化为契机, 使更多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休闲时代背景下发挥其休闲娱乐、调心和健身价值, 为丰富世界体育文化宝库做出应有的贡献。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的“福永醒狮”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点。通过举办全国性的醒狮赛事,以及频频参与国内外各种醒狮赛事交流活动,现正领着“福永醒狮”走向世界,正像福永杂技一样。

一、福永醒狮文化产生的渊源

据宝安县志和福永镇志记载,福永地域早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就已有广泛的狮舞活动。因地处珠江三角洲、紧邻珠江口,福永物产丰富,商贾云集。一些渔民便以竹、木、布或纸扎成狮子,敲锣打鼓,庆祝丰收和祈祷出海平安。舞狮也逐渐作为一种喜庆和祈福的活动兴盛起来。

刚开始的福永舞狮,舞步简单,既不具备观赏性,也无技术含量。20世纪40年代,一代武林高手李坤山,在香港找到开私人武馆、以传授舞狮技艺和武术为生的何思杰拜师学艺,在其悉心指导下,将武术融合在舞狮里,学成后回到福永组织舞狮爱好者组织建醒狮队,传授他们醒狮技艺,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从而使福永的醒狮多了惊、奇、险,还有了自己的套路。李坤山与何思杰便是福永舞狮的第一代代表人。后来,第二代醒狮代表人林汝旺、马聪,及第三代的林派安等人在醒狮原有的高、尖、精、新的动作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福永特色的醒狮。第四代的曾润棠、邓锦平等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舞狮风格,使舞狮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更具观赏性。

福永醒狮逐渐形成了区别于佛山等地狮舞的风格,桥头、塘尾、福永、怀德、白石厦5个村的醒狮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自清嘉庆年间以来,这5个村就已有醒狮武术的传统,一直保存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村委对醒狮活动高度重视,并拨出专款扶持醒狮队的发展,使福永醒狮队伍不断壮大,每个村参加醒狮队的人数或接近、或超过一百人。

二、福永醒狮表演内容

舞狮在福永最早是作为一种喜庆和祈福的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舞狮活动渐渐被当地百姓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具有更深层次的民间生活习性。逢年过节、婚姻嫁娶、宅第落成、开张庆典,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醒狮蕴含着神性、灵性,被人们敬仰、膜拜。

(一)“开光点睛”

福永的醒狮在80年代前基本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制作,90年代后则多是从佛山等地购入,不管是自己制作还是购入,凡新狮初舞,按照传统的俗规,都要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叫做“开光点睛”。仪式一般是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在龙王庙或杨候公庙进行,天亮前结束。(据说怕人天亮起床开门后遇到狮子路过,跟狮子“犯冲”。)现场庄严肃穆,由法师主持 “点睛”,“点睛”前要先“净手”,然后烧香拜神,法师绕狮子三圈,号下三道灵符贴在狮角两侧靠近后脑三寸处,据说这是防止妖魔鬼怪跟踪。此时“点睛”正式开始,法师抓起一只早已准备好的公鸡,挤出鸡冠血滴入旁边的朱砂盆,此时的醒狮匍匐在地,法师用朱砂红笔边“点睛”边念叨咒语,按照眼睛、额头、鼻、嘴、耳、腰身、后脚的顺序进行狮子“点睛”,只见朱砂红笔在法师手中飞舞,片刻功夫便完成“点睛”。被 “点睛”后的醒狮在地上蠕动,蓦然腾起,舞动它那美妙的身姿,行三拜九叩大礼。即刻全场欢腾,锣鼓雷鸣,爆竹大响。随后,被“点睛”的狮子迈动欢快的步伐来到村头榕树底下,采榕树叶子,即“采青”。“采青”之前,狮子的嘴巴要用红绳封好,用三尺红布扎住狮子角,称“封红挂角”。据说因为狮子是兽,怕它吃人,咬东西,必须让它采青吃饱,这样就不会伤害人类和牲畜。“狮子”采青“时要肃静,不能发出声音,采完青后,狮子再行三拜九叩礼,此时锣鼓爆竹声再度响起,至此整个“开光”仪式结束。据上年纪的老人讲,怀孕的妇女、家中有白事者和生辰八字与当日相克者不得参加“开光”仪式,否则会“犯冲”。

(二)表演程序

(1)表演前的仪式。醒狮表演前除了准备一些服装、道具、乐器外,还要先选择一块空地,烧香拜神,以赋予狮子灵气。待鼓声三更响起,狮子起身,巡场地一圈,向四面人群、东南西北四角行三拜九叩礼,礼毕,狮子返回原地继续睡觉。待鼓声五响,酣睡的狮子此时拘泥作态,擦洗伸懒腰,至此,一只威猛的“百兽之王”跃然起舞。

(2)表演的套路。福永舞狮多由起鼓开始,伴奏乐以打击乐为主,一般有大鼓、大小锣、大小钹等,鼓为司号,不同的节奏编排引导不同的狮舞动作招式。配以鼓乐:大鼓一个,大小钗各一对,大小锣各一面,绣有各色图样文字的旗帜24面,各职司人员几十人,轰轰然登场。舞狮的鼓法有“三星”、“五星”、“七星”之分。舞狮的基本步法注重马步,多以四平大马为主,配以跳跃步法、麒麟步法、交叉步法、弓步、丁步、虚步、靠步、反步、仆步等多种步法,舞者穿上灯笼裤,狮头与狮尾协调配合,狮子的动作与鼓乐的节奏配合,鼓乐节拍明朗,轻重快慢有序,与舞狮动作环环相扣,相映成趣。

(三)表演特点

(1)狮头在表演时一般运用眼睛的闭合来展现表情(喜、怒、哀、乐),而福永醒狮舞除以眼睛闭合表演以外,还充分利用了口型的张合,来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同时,用呼吸配合来展现其形态的多姿,还用颤抖来表示狮子被激怒时的情形,这和周边的醒狮截然不同。

(2)福永醒狮舞通常以梅花桩设计,以三山五岳的跨度,每山间隔1.4米,表演时狮头狮尾一一跨过,而福永醒狮舞狮头托在狮尾双肩迅速一起跨过,充分表现其功底深厚精湛,动作难度之大。

(3)福永醒狮舞配以桩、柱、钢线作为道具,以此象征崇山峻岭及铁索桥,每场比赛或表演都编排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演绎。狮子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喜、怒、哀、乐、醉、动、静、惊、疑、猛等不同的表情和神态,同时配合各种技巧和陈式的表演,包括“出同”、“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同”、等细节。舞狮过程中以“采青”、“舞柱“、内容最为丰富,这是舞狮过程的高潮。“采青”又分为“采高青”、“水青“地青”、“蟹青”、“桥青”、“登青”等类型,技艺表演有狮子上楼台。狮子戏球,狮子花灯等。除这些之外,福永醒狮舞还可表演狮子过三山。美女梳头,少女纺花,狮子过长桥,狮子落平阳,七星伴月,蜘蛛阵,斗蟹阵等套路。

三、醒狮舞的重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

福永醒狮舞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村民精神信仰的传承和寄托,这对研究福永当地村民民风、民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艺术价值

醒狮的狮头、狮身、狮尾的制作,花纹图案富有传统工艺美术特色,舞狮注重马步,多以四平大马为主,配以跳跃步法,麒麟步法,交叉步法等,狮头与狮尾协调配合,狮子的动作与鼓乐的节奏配合,展示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移、睡、卧、行、跃等绝活,并配合得丝丝相扣,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三)社会价值

醒狮在福永街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群众、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也十分喜欢观看,在重大节目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对增强民俗内涵,加强交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健身价值

醒狮表演有伏、卧、腾、跃、跳等动作,动作灵活,节奏强烈,表演者必须有深厚的武术功底,光是基本功就得练很长一段时间,长期坚持训练,能增强体质,凝聚人心。

四、结束语

“福永醒狮”活跃在福永百余年,凝结着福永人民的深厚情结,浸润着福永的自然、历史和人文底蕴。因此醒狮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保护和传承醒狮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2008年“福永醒狮”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创造条件,积极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保护名录。珍惜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子孙后代更好地生存, 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全伟.中国龙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探源及其国际传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109-111.

舞狮的作文篇7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里面有风筝、书法、围棋……其中一颗闪亮的珍珠就是舞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舞狮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舞狮作文600字1过年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外婆家去拜年。

今儿,正好赶上了舞狮子的活动。我拉上表弟一起去了。

在路上,我们就已经听见锣鼓喧天,鞭炮噼哩啪啦震耳欲聋的响声啦。等我们到了那,已经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了,感觉一点儿细小的空隙都没有啦。表弟看了,有点不高兴,说道:“真的是,那么挤还拉我来,看什么狮子啊,看人吧!”我听了表弟的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平静地回答:“想个办法不就得了。”于是,我拉住表弟的手,抓住每个机会——每个可以让我们钻到最前面的地方。终于钻到了人群的最前面。突然,我两眼一亮,看见两头披着毛皮大衣威风凛凛的狮子,真是九毛加一毛——时髦。这些舞狮子的人,有一个逗狮子的人,还有那两头“狮子”,里面各有两个人操控。只见,逗狮子的人把球突然抛到空中,狮子腾空而起,好像要飞起来了一样。狮子把空中的球咬住了,还没等站到地上,就把球传给逗狮的人了。人们看了这高超的技术,顿时人声鼎沸,还有人大声喊:“好!好!再来一个……”表弟也情不自禁地说:“哇!好厉害呀!”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头狮子居然还会把球还回去,不会把球占为己有,真是头能干的狮子。狮子好像听见了,有些害羞,趴下来,挡住自己通红的脸蛋。我想:这是人扮的狮子,所以才会还回去,现实当中,哪里有这样乖巧的狮子呢?

接着,几个人抬了一张方桌上来,狮子轻轻一跃,跳了上去。可能是因为好奇、兴奋,它把前脚抬了起来,头高高地昂了起来,朝观众这边望来,巡视了一番。那样子可萌了,铜铃般大的眼睛眨巴眨巴地,好像对这个世界很陌生。美好、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场精彩的表演过去了。

春节每个活动都会带给我们许多欢乐,让我们开着自己的梦想火车,去收获这些快乐吧。

高中舞狮作文600字2今年的春节少有晴天,我都好久不出门活动了,也没有烟花爆竹的声音,少了些许年味,做啥也总觉得兴趣缺缺。

我们村一直都会有春节晚会的活动,我妈妈也有节目要表演,她可是有名的带队老师,开头中间和结尾都有她的节目,她给我看了节目单,里面居然有舞狮表演!立马点燃了我的兴趣,我只有小时候看过舞狮,想到狮子跟着鼓点的节奏一眨一眨着眼睛的样子,不由得心里有些痒痒。

很早的,市场上就搭起了平台,打上了明晃晃的灯。台下已经聚集了不少观众,有老有少,都探着脑袋,兴致勃勃的候着。后台隐隐约约能看见一些舞动的翎羽,和龙珠一样的圆厚大眼,马上有观众反应过来,是舞狮!是舞狮!正巧舞台正在试音,后台的舞狮小哥们,便跑来台前给大家即兴表演了一场,很快就把大家的热情带动了起来。鼓声锣声撮合在一起成舞狮声,前面一个大头和尚拿着狮球吆喝一声,狮子就跟着狮球跑起来,狮子好像一阵旋风,双脚在地上蹬得地动山摇,接着便是前面双脚抬起来,然后就追着狮球奔个不停,但狮球悄悄跑去了后台,于是狮子们也跟着回去,这场小彩蛋可真有趣,底下的小朋友激动得拍着手,等待舞狮节目的真正开始。

舞狮表演终于开始了,陆陆续续一共出来了五只狮子,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舞狮的队形穿插着,并列着,交错着,时而腾空一跃,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翻腾旋转……一会儿单脚向上一跳,一会儿后退几步,像是个顽皮的孩子。过了一会,几只狮子拱起身子互相架了起来,高高得抬起脑袋眨着眼睛张着大嘴,活泼俏皮的样子让观众们连连叫好。

狮子是人们心目中为瑞兽,代表着吉祥如意,舞狮也承载着人们消灾除害的美好意愿,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虽然没有炮竹声声入耳,但那种喜悦的红艳艳的年味却是扑面而来,我为自己的愚钝感到抱歉,冬日可能有些冷,但人们内心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却总是充满正能量。

高中舞狮作文600字3春节到啦,大街小巷都可热闹啦!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贴上了春联,祝全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小孩子们也在门上贴上了倒福,当然,春节最独具一格的还数乡下的舞狮。

今年过年,去了乡下的外婆家,看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舞狮。记得那天,舞狮活动现场好不热闹,场面布置得十分精美,彩灯将夜晚装扮得五光十色,就连月亮也来凑热闹了,舞台洒满了清幽的月光。

开始了,一头“狮子”瞬间从台下一跃而起,跳到了场上,又使了个“狮吼攻”,那动作才叫个绚丽,那气势才叫个磅礴!台下捧场的人都连声叫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都把那户正在吃年夜饭的人给吸引了过来。

那头“狮子”上下转来转去,突然又是一吼,张牙舞爪,令人望而生畏。台下观众无一不叫好。不知道是谁先喊的,大家都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声音此起彼伏。

又一大头佛走上了舞台,身着长袍,手执一把葵花扇,逗引着那头亮丽的“红狮”,霎时,“狮子”就像小孩般调皮。忽然,“狮子”来了个绚丽的360度空中拧转,顺利跳上了第一根梅花桩。观众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那头“红狮子”又调皮了起来,倒了过来,尾巴朝前,头朝后,不知不觉倒走了最后一根梅花桩,最后以精彩的后空翻跳下梅花桩收场。

大家都被最后一个动作震住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儿来。台下马上响起了震欲聋的掌声。

舞狮活动结束了。此时,已经进入到了深夜,天空与乡间小路都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唯独这儿灯火通明。舞狮让春节节日味道更加浓厚了。人们站立在那儿,久久没有离去,风也在这寂静的夜晚停了。

高中舞狮作文600字4夏日,在阳光与灯光下的“狮子”真的很美……

暑假里的一天下午,我们学校迎来了从各个国家前来“寻根”的华裔儿童。我们的舞狮队参加了为他们准备的“寻根特别演出”。在美轮美奂的灯光下,我们披上了闪闪发光、威风凛凛的狮皮,为他们展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舞狮。

我们的舞狮表演开始了。只见两只小狮子和四只大狮子分成三组,两两一队,缓缓地走来。狮子们刚上场就开始转圈,好似在追逐玩耍。他们摇摇狮头,抖抖金毛,晃晃屁股,似乎在盯着对面的另一只狮子,跟它打招呼呢。两只小狮子在开心地嬉闹着,他们似乎感觉脚和背有一点儿痒,来了个“金狮探海”,左瞧一瞧,右碰一碰,还不停地用目光打量着别的狮子,有点左顾右盼的样子。他们低下头,用舌头舔着自己的脚和背,身上舒服了许多。大狮子的警惕性很强,哪怕就算在走路,都那么小心翼翼。不信,你瞧!大狮子走路时都要前后左右的张望,好像每一步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跨出,一步、两步、三步……好像是在试探,又好像是在观察。他们总是用余光扫视着周围,生怕有危险来临。

最吸引大家眼球的,仍然是前排的巨狮和金狮。两只狮子狮头在不停地晃动着,清脆的铃声响起。巨狮首先使了个“钻狮肚”。刚从金狮肚下钻过去的巨狮,又来了个“三寻狮腹”,才又果断地向金狮肚下钻去。看着头上笼罩着似有似无的乌云的金狮,巨狮用狮头推了一下金狮,金狮一个哆嗦,蹲了下去。巨狮看准时间,使出“飞狮冲天”,从金狮身上跳了过去。金狮猛地站了起来,怒瞪巨狮。巨狮不由地退后了几步,打了个圆场,用试探性的目光瞄了几眼金狮。只见金狮冲了过来,巨狮打了个踉跄,还没站稳脚跟,也向金狮撞了过去,金狮向后一让。就这样,两只狮子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狮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仿佛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两只真的狮子在嬉闹、在搏斗。

表演快接近尾声。伴着气势磅礴的鼓声传入耳中,两只狮子开始对峙,金狮似乎开始示弱,呈喇叭状蹲下,使出一招“金狮翻滚”,站了起来,抖抖身子。这时,巨狮一个箭步扑向金狮,金狮一惊,正欲反击,却被巨狮踩在脚下,巨狮发出了胜利的吼叫。

表演结束了。我们的汗水如雨,仿佛只要晃一晃自己的身体,汗水就会“倾盆而下”。当我们从五彩斑斓的狮皮中钻出时,华裔儿童正朝着我们微笑,不停地向我们伸出大拇指,掌声也如同轰雷一般响起。一位华裔大哥哥说:“祖国就像这巨狮一样,不怒自威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夏日,在阳光与灯光下的“狮子”真的很美……

高中舞狮作文600字5大年初一那天一大早,乡下的老镇上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按捺不住一颗“一探究竟”的心,我央求妈妈带我去逛逛老镇。受不了我的一再软缠硬磨,妈妈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们俩挤在人山人海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们好不容易才走到老街的街中心。只见不远处里三层外三层地挤了一大堆人。我跟妈妈打了个招呼,就急忙跑过去凑热闹。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挤到了人群中,定睛一瞅,哇,原来是在舞狮表演呢!

只见平地上搭起一个高台,上面摆放了一个大大的红绣球。台前有金银两头狮子,每头狮子都由两位表演者装扮着。随着锣鼓声的节奏,狮子们欢乐地左右摇摆着,非常讨人喜爱。狮子们身上五彩缤纷,背上金色、银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其中狮子的头看起来非常大,几乎占全身的一半,因此它们显得有些笨拙。正当我打量着这两头狮子时,台前那只金狮突然朝我冲了过来。它摇着大大的脑袋,两只铜铃般的眼睛忽闪忽闪,我顿时被吓了一跳。可谁知,它一摇头,得意地转身就走了。“这狮子可真够顽皮的。”我不由得想。接着,金狮后脚一点地,“噌”地一下蹬上了高台,台下顿时爆发出一阵惊叹声,紧接着就是雷鸣般的掌声。金狮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咬住了红绣球,并摇头晃脑地向银狮炫耀。银狮明显有些胆怯,一直在台下晃动,就是不敢上高台。在大家一阵阵的掌声鼓励下,它也后脚一蹬,上了高台。可说时迟那时快,突然它头向下一栽,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随后,它瞬间抬起了头。哈哈,原来它在逗我们,我恍然大悟。台下立即又是一阵喝彩声和鼓掌声。这时金狮明显被冷落了,它不甘心,一下子冲了过去,把银狮扑下了台。锣鼓声一下子“咚咚锵锵”地加快起来,两只狮子在台下扭打成一团,让人目不暇接。台下的观众无不捧腹大笑。正在精彩时刻,妈妈也挤入人群中找到我,唤我回家,我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舞狮的作文篇8

论文摘要: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活动,我国舞龙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我校舞龙运动的开展状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弘扬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中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分析探究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这项

龙是中国最为神圣的动物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是我国各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性的民间文娱体育活动;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活动.每逢庆典、节日,人们往往用舞龙来庆祝、共欢.舞龙又叫“龙舞”、“玩龙”、“龙灯”等.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是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是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构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体大而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舞龙是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10个人在4名鼓乐手的音乐伴奏下以大幅度的舞动来表现龙的各种腾跃加滚翻.珠引龙走,龙跟珠行,节节相随,快慢有序,组成各种巨龙腾跃的优美形态.自1995年龙狮协会成立10余年来,我国竞技舞龙运动发展迅猛,国内赛制齐备,国际比赛也初成系统,我国已经训练出一支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舞龙运动队伍,并在学校得到的大力推广,部分高等院校的舞龙代表队经过系统训练,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并先后在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龙狮训练队以及科研基地.我校作为龙狮训练基地之一,龙狮运动发展迅速,并在大学生第三届舞龙运动中,获得男子规定、自选套路和全能项目金牌,以及女子荷花龙、规定套路第一名,在第四届大学生舞龙运动中,我校龙狮队又获男子传统套路、女子规定和自选套路金牌,至我校龙狮代表队参加比赛以来,总计摘金1O余枚、夺银1O余枚等骄人成绩.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世界各国舞龙爱好者的努力下,舞龙运动这项集健身、娱乐、喜庆、竞技、教育于一体的民间体育项目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普及性、竞技性,并拥有部级、世界级赛事规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舞龙运动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被赋予时代的含义,以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因此,舞龙运动作为一种优秀的具有深刻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和义务对他进行挖掘、整理,本文通过对传统舞龙运动进行改造和创新,包括对舞龙器材的改革创新,使舞龙运动更适合高、难、美、新的运动需要和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对舞龙运动形式的改革创新,使舞龙运动更适合朝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对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选择性继承,赋予现代竞技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理念,使舞龙运动更适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并能达到对如何有效继承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更加完美结合.

1传统舞龙运动的创新

1.1舞龙运动器材的创新

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视为吉祥的化身,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舞龙时,由一人持彩球戏龙作舞.另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等组合成“百叶龙”,用长凳扎成的“板凳龙”等等.近年来,我们在传统舞龙运动器材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要求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对舞龙运动的器材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初步自主研究和生产了“荷花龙”.“荷花龙”,是一种构思、制作均极奇巧的舞龙,舞者手执荷花叶,翩翩起舞,朵朵荷花紧紧相扣连,组成龙身,片片花瓣,变成龙身上的片片鳞甲,显得非常的漂亮.女子荷花龙是通过女性的温柔和阴性之美,以荷花为主体的龙为载体,在一定的民族音乐融合下,表现女性独特的肢体美、运动美、思想美、文化意境等理念.使龙与女性特点、女性文化完美结合,使其意味深远,使人留恋于其中.荷花本是象征着善良、淳朴、美丽,而用其花瓣编织成的“荷花龙”则体现了炎黄子孙内心的那种善良和淳朴.现已有多所高校根据自身的特色,在舞龙器械上不断创新,先后生产了多种“荷花龙”种类.因此,“荷花龙”这项舞龙运动通过在器械上的创新,更适合舞龙运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1.2舞龙运动形式的创新

在传统舞龙运动的基础上,我们将根据舞龙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形式,对舞龙运动方式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其中包括对男子舞龙增加了舞龙的难度和速度,主要是:①简单的直线行进曲线行进走圆场等基本发展创新为空中造型的游龙动作如“跑斜圆”、“走圆场”、“一人双穿高龙门”等,幅度大,动作流畅.②在动态中增加了纵向移动、横向移动和水平方向的旋转如“纵向曲线慢腾进”、“纵向曲线快腾进”、“飞龙追珠”、“原地螺旋形跳龙”、和“螺旋跳龙磨转”、“大立圆”、“逆向跳龙”等;③从地面动作表演,向叠罗汉技巧表演发展,扩大了表演区域和空间如创“三塔盘”、“站肩舞龙”、“站肩直躺舞龙”等;④以组合动作和表演为主,增加了动作密度,对运动员加大了体能要求,提高了表演效果;⑤各类动作交融组合,特别是武术与舞龙动作相结合等增加了动作密度,提高了难度,增加了表演气氛,突出了舞龙的神、韵、意、美.使舞龙运动适合现代体育的发展需求.同时,我们根据百叶龙这项传统舞龙运动初步创造了“女子荷花龙”这项舞龙运动,使舞龙运动与音乐、舞蹈以及器械达到完美结合,呈现出了舞龙运动的新、韵、意、美等特征.这项自主创新的项目在比赛和演出中得到了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我院于2007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龙狮训练基地,现任院长谭伟平教授被授予全国龙狮协会副秘书长,为怀化学院赢得巨大的荣誉.

1.3舞龙运动文化内涵的选择性继承

传统舞龙运动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内涵,舞龙运动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干百年来在华夏民族中代代传承,它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有选择性继承.抛弃守旧、娱神、迷信的文化,继承其内在积极的、科学的文化.龙的勇猛、忠义、不屈的禀赋和精神应是华夏民族每个成员所推崇的,炎黄子孙应将龙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形成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忠信的道德观念,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和道德规范.舞龙运动在民间有很强的生命力,但要成为一项现代体育还需积极努力,必须使舞龙动作结构不断更新,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并将其赋予现代竞技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理念,使舞龙运动呈现出高、新、难、神、韵、意、美文化内涵,舞龙运动才能更加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需求.

2舞龙运动的发展展望

2.1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是最容易受到社会发展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层面,但同时它又是最容易使人感知文化内涵的外显层面.舞龙运动的器材和服装等,作为属于舞龙文化的物质层面,其受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形成的变异,就更直接和明显.舞龙的器材,虽古之风韵犹存,但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从制作材料上都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器材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运动技术,在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就已经显现出器械的现代化问题.面对竞技化发展带来激烈竞争以及高新科学技术和材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需要在物质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其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以满足时代的需求.舞龙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之一,其器材和服装是展现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必须关注物质器材的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既要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展现其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要表现其具有的鲜活的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2.2制度层面

如果从体育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来看,那么制度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具有枢纽的功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另外两个层面有着极强的制约性和促动性.因此,舞龙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来领导和协调舞龙的组织管理工作,理顺各方面的关系,适应新的形势,促其良好发展.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和国际龙狮总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龙狮运动开始进入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并被世界接受.在龙狮协会的领导和组织下,龙狮运动高中级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制度,龙狮管理干部培训制度,龙狮人员出国审批制度,全国龙狮运动之乡评比制度,龙狮团、队、俱乐部管理与评比制度,龙狮市场管理制度,龙狮裁判员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式列入全国体育四类比赛项目.2003年12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龙狮分会也宣告成立.这些龙狮协会的成立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龙狮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标志着中国龙狮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截至今天,已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也相应建立了自己的龙狮组织,为国际龙狮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突出龙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联合世界龙狮运动组织,特别是从未来进入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需要考虑,2006年l2月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国际龙狮总会代表大会上决定,国际龙狮总会更名为国际龙狮运动联合会.目前,我国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国际龙狮邀请赛,国际龙狮总会每年还举办一次国际龙狮锦标赛和若干次国际龙狮邀请赛.其制度层面的完善,使舞龙运动逐步实现教育化、竞技化、市场化及国际化建设.

2.3精神层面

舞龙运动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象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目前,舞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际化,一些国际性的舞龙赛事中,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舞龙团参与,既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东亚国家,也包括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法国、巴西等西方国家,舞龙运动的国际化正在逐步加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舞龙运动国际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渴望与中国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另外,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是推动舞龙运动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从参与舞龙运动国际赛事的人员来看,华人居多数,这正说明是他们把舞龙运动这项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了国外,在国外生根、发展.舞龙运动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相信,随着历史的前进,必将有更多的外国人参与进来,舞龙运动的国际化,会使舞龙运动的科学化、教育化、市场化更上一个台阶.使舞龙运动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也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对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对于构建和谐体育和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结论与建议

舞狮的作文篇9

摘 要 随着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各种运动项目的道具不断地进行革新。然而,北狮的道具并无大胆的创新。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对北狮队伍所使用的道具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北狮道具朝着安全、舒适、美观等方向发展。

关键词 北狮 道具 发展现状 变革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现在北狮道具已不能更有利于北狮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其原因是设计上的缺陷:狮头狮被太重、狮头内部不合理、形似度下降等;设计上的缺陷减弱了初学者对北狮运动的学习兴致。北狮运动想要更好地发展,其道具的设计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北狮队伍所用的道具、观察教学和访谈,探究出北狮道具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希望能对北狮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北狮道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几年来与北狮道具相关的学术报告和相关的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理论依据。

2.访谈法。访谈北狮界资深教练、民间艺人和北狮运动员,为北狮道具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北狮道具的演变过程

1.北狮道具的起源与发展。狮子最早并非产于中国,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汉代起源说。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因为难以驯服狮子,最后打死狮子,后怕皇帝怪罪而扮演狮子并且骗过了皇帝,而后盛行;北魏起源说。北魏时代,利用舞狮欲行刺魏帝。幸被识破,后因魏帝喜爱舞狮,舞狮得以流传[1];唐代段安杰《乐府杂寻》一文中曾经描述出了当时的舞狮情景[2]。唐代之后,经过代代传承与提炼,逐渐演变为今日的具有多元化特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并形成南狮和北狮两大流派[3]。

到清朝时期北狮盛行。北京城当年最有名的太狮有十三堂,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一堂东坝的“大坝马房堡子北门金铃祖狮”为十三堂太狮之首[4]。

北狮从魏晋六朝至明清近千年来的发展,经过不断地实践与创作,其文化习俗早已根入人心。每个朝代的北狮形象相近,但在其细节上不够完善。

2.北狮道具的现状。对于北狮狮头重量远不比以前,重的狮头有7斤,由玻璃钢制作,狮头的面部贴金为金色,颜色鲜艳夺目,头上绑有红结为雄狮子,绑有绿结为雌狮子,颈上有5个铃铛,狮头摆动起来便发出铃响。狮被重6斤,外表为红色、橙黄色、黄色三种颜色的毛组成,共有6层,一层盖着一层。一二层是红色毛、三四层是橙黄色毛、五六层是黄色毛。狮被里部用纯棉布料精工缝制,狮背有一条脊,连着狮尾巴。狮衣重3斤,与狮被最下面一层颜色同为黄色,裤子为连体衣,肩部两个肩带,上身套一件褂子。靴子也为黄色。狮子道具上的毛由m牛毛制作,形象逼真。狮球是由竹子编成圆,中间一个可以旋转的球,竹子四周用彩色布料包裹,绑有彩带。

(二)国际北狮竞赛规则对北狮道具的要求

2011年国际舞龙、南狮、北狮竞赛规则、裁判法规定:

引球:直径不少于0.3米,色彩和图形不定,以视觉美为主,体现文化内涵。

狮头:生动形象,狮头正面高不小于0.46m,宽不小于0.56m,前后长不小于0.66m,颈部不少于5个铃铛,铃铛不小于0.05m。

狮被:狮子道具的全身披有牦牛毛,双狮子的颜色要有不同标志,狮衣、狮裤与狮被一致;狮鞋有狮爪型面覆盖。

从规则中可以看出,只明确规定引球和狮头、铃铛数、铃铛大小,但对狮子的重量无明确规定,只要大小匀称、色彩协调、在外表上要能体现狮子的神态和形态即可,这为北狮道具在设计上的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狮头:制作材料厚重,形态上不够体现狮子霸气凶猛,眼睛眨眼制动功能不完善、眼部容易损坏,颈部和手握把要增强保护功能,狮头彩结和铃铛稳固效果差、容易脱落,内部结构大小不够完善。2.狮被:狮毛不顺滑,重量太重,透气性差,穿戴麻烦,舞狮过程中狮被会左右偏移。3.狮衣:透气性差,缺少弹性,缺乏舒适度。4.狮鞋:太闷,太厚,穿着不舒服。5.狮球:材质不好,易损易坏,缺乏安全性

(二)建议

1.狮头:制作材料采用复合材料,重量应设计在2-3斤,颜色暗一点,头上彩结和铃铛改为使用结实的绳子来固定。颈部海绵加厚、手握把处设计固定的海绵护垫用以保护。2.狮被:重量应设计在2-3斤。两层布料改为一层,在纯棉布料上直接缝制狮毛,纯棉布料应减轻,增加透气度。狮毛改为3-4层,除最下面一层外其他的长度都要剪短,厚度密度减少。狮头狮尾连接的地方,内部设计一块硬一点的海绵或者其他软硬适中的材料,起到固定狮形的作用。在舞狮尾者两个肩膀旁边,设计两条竖立的松紧带,手臂可穿过松紧带卡到肩膀的位置,起到防止狮被掀开的作用。3.狮衣:裤子统一设计为一件腰部有松紧有系绳的单裤,狮毛剪短。4.狮鞋:设计为黄色系鞋带式的布鞋,在脚面缝制一副狮爪,狮爪的中间设计一条竖形拉链,可以先系好鞋带,再把拉链拉上。5.狮球:改为其他材质,提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龚耘,魏明等.龙狮文化与龙狮运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03-208.

[2] 谢小龙,肖谋文等.舞龙舞狮教与练[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71.

舞狮的作文篇10

20xx元宵节手抄报资料一: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20xx元宵节手抄报资料二:元宵节的习俗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元宵灯会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放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20xx元宵节手抄报资料三:元宵节的诗句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诗曰》

(唐)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