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处罚申请书十篇

时间:2023-03-15 19:37:19

减轻处罚申请书

减轻处罚申请书篇1

    申诉人因不服安徽省六安市XXX号刑事判决,现依法提起申诉:

    请求事项:

    1、依法撤销安徽省六安市XXX(2014)六刑终字第XXX刑事判决;

    2、依法对申诉人XXX交通肇事罪一案立案再审,并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的判决。

    事实与理由:

    申诉人交通肇事一案发现新的证据,具有酌定减轻处罚情节。

    案发后,申诉人及其近亲属积极筹款赔偿死者和伤者,并向死者家属和伤者多次道歉,一审庭审结束后,死者家属接受了申诉人的赔偿和道歉,并出具了《谅解书》,具有酌定减轻处罚情节。

    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提供的证据可以看出,申诉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一直在现场等候交警处理,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如实供述自己的交通肇事罪事实,且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口供始终保持一致性,认罪态度好,属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申诉人系过失犯罪、偶犯,主观恶性小,悔罪态度诚恳,同时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一再深表悔过,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其社会危害性不大,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综上,申诉人XXX的犯罪情节较轻,具有自首情节,主观恶性小、悔罪态度诚恳,并取得了受害人家属的谅解,依法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而一审判决对申诉人的量刑明显偏重,对申诉人有失客观、公平。据此,申诉人恳请二审法院在考虑上述事实和情节的情况下,依法对申诉人适用缓刑。

    此致

    六安市XXX法院

    申诉人:

    二0一四年五月六日

减轻处罚申请书篇2

[关键词] 宽恕制度 反垄断法 实践基石 制度构建

一、宽恕制度的实践基石

宽恕制度(Leniency program) 是现代竞争法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发现、查处卡特尔的一项激励工具。它是指是参与卡特尔的企业在其卡特尔公平交易委员会调查开始之前主动报告或者调查开始之后协助其调查的情况下,公平交易委员会对其采取豁免改正措施或者降低对其课惩金的制度。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刑罚实施部门负责人在2004年举行的有关会议上,指出有效宽恕制度的基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严厉的处罚、被查处的高风险和透明的制度规范。笔者认为,宽恕制度的有效实施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严厉的制裁措施、有梯度的奖赏措施、透明的适用规则、有力的执法手段。

1.严厉的制裁措施

严厉的处罚措施是促使卡特尔成员申请宽恕的主要原因。目前要求卡特尔违法主体对受害人承担赔偿损失即民事责任是各国通行的处罚制度内容之一,除此之外,对于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主要竞争法国家存在不同的立法模式:

(1)卡特尔刑事制裁。这包括美国、以色列、加拿大规定了卡特尔刑事制裁。如日本在《2005年独占禁止垄断法》增加对卡特尔个人处以不超过5年的监禁。美国在2004年颁布《反托拉斯刑事处罚增强与改革法》,修改《谢尔曼法》有关卡特尔处罚的规定,加重对卡特尔的处罚。

此外,根据美国联邦量刑指南,除非适用宽恕制度免除,否则反托拉斯案件至少处以交易金额15%的罚金,最严重的可以处以交易金额80%的罚金。

(2)兼采刑事和行政处罚。如日本。其中对于企业及个人是否一并设有罚则,亦未尽相同。

(3)卡特尔行政处罚。在没有刑事处罚的国家,对卡特尔进行制裁的主要方式是罚款,这以欧盟为主。例如,根据《欧共体理事会关于执行欧共体条约第81条和第82条竞争规则1/2003号条例》第23条,欧盟委员会可以对参与卡特尔的各企业或企业协会,处以不超过上一营业年度总销售额的10%。此外,根据委员会罚款计算方面的指令,可以根据违法案件的情形给予加重处罚,每次可加计100%以下的罚款金额。

由上观之,虽然主要国家竞争法对卡特尔采取性质不同的惩罚手段,但是加重处罚是各国普遍的立法态度,彰显对卡特尔重罚制裁的一致性。

2.有梯度的奖赏措施

获得处罚减免是卡特尔成为主动揭发违法事实的主要目的。因此,处罚减免的幅度与前后不同时间申请宽恕可准予的减免差距是影响有关主体揭发卡特尔的关键因素。单就对卡特尔主体的激励机制考量,减免待遇的优越性决定了其对企业的吸引力。由于主要国家竞争法针对不同时间提出宽恕请求的主体待遇不同,同时减轻处罚的幅度不同,因此政策实施的成效也有差异。

3.透明的适用规则

透明的适用规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具体的适用条件和明确的适用程序。宽恕条件决定了宽恕申请人获得宽恕待遇的难易程度。宽恕条件一般涉及提出宽恕申请的时间、提供的信息和证据、进行合作的要求等内容。具体、确定是宽恕条件的基本要求,它能够使宽恕申请后果具有可预见性,从而有利于宽恕申请人进行利益权衡和做出选择。

4.有力的执法措施

卡特尔是一种危害性非常明显的限制竞争行为,然而,这种危害性并没有被所有政府和社会公众充分了解。OECD的研究报告认为,大多数政府官员、立法者和社会公众并没有意识到卡特尔所造成的损害的程度,卡特尔的危害性被普遍低估。近年来,各国在打击卡特尔的态度方面更加坚决,采取了一些加强卡特尔执法的措施。例如欧共体委员会则在第四局内专门设立卡特尔处以加强卡特尔执法。随着各国执法力度的加强,卡特尔成员和有关个人受到的处罚也更加严厉。

二、中国宽恕制度立法的评价

中国刚生效实施的《反垄断法》引入了宽恕制度,然而,中国法律对宽恕制度只做了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适用规则,可操作性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条件不具体

法律只规定“经营者主动报告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对于具体的适用条件模糊、不确定:(1)经营者的报告机关是否仅为反垄断执法机构,否则为不适当的提出申请;(2)经营者的报告时间是否仅为调查前,或者调查前后均可;(3)报告时应当提交的文件或应当说明的事项;(4)报告时是否仅允许书面提出,还是准予口头形式,首次报告是否可以通过电话;(5)判断是否批准减免的具体条件,如何解释“重要证据”这个主观条件。上述诸多不确定的适用条件会降低卡特尔成员报告的热情。

2.适用程序不透明

中国的宽恕制度没有规定具体的适用程序,操作性差:(1)经营者启动申请的机关没有明确;(2)针对申请,执法机关是否应当进行记录并提供相应证明信息;(3)是否需要区分初步审查和最终审查;(4)判断申请的标准:时间先后还是符合条件先后;(5)是否设计“标记”制度;(6)如何签订减免协议,违反减免协议如何处理;(7)如何对信息和证人进行保密。

3.反垄断执法机构自由裁量权大

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执法机构自由裁量权大,是否减免处罚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执法机构手中,“可以”的立法模式最大伤害企业主动揭发的积极性。自动豁免制度的缺失使得卡特尔成员顾虑重重,行为后果的不可预测性往往导致企业宁可维持现状。

4.减免的处罚种类不确定

中国法律对卡特尔的处罚主要采取行政制裁措施,其中罚款是主要罚则,此外还包括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改正,以及串通投标中的刑事制裁,此外还应承担民事责任。然而宽恕制度中对减免处罚的种类未做明确的说明,让人无法判断告密者能获得的优惠奖励。减免的处罚是否仅限于罚款、还是包括没收违法所得,甚至是串通投标中的刑事制裁,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完善中国宽恕制度的实施基石建设

中国宽恕制度问题多如牛毛,需要立法部门进一步细化与补充。横向比较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宽恕制度的实施基础,笔者就如何完善中国宽恕制度的规范设计提出以下设想:

1.完善宽恕制度的规范设计

(1)减免的罚则性质――行政罚款为主、刑事处罚为辅。中国目前对卡特尔的处罚以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为主,仅在串通投标中采用刑事处罚。民事赔偿具有补偿受害人的作用,其目的不在于惩罚,因而不应当得到减免,这也是各国普遍的适用规则。没收违法所得是中国针对卡特尔比较特殊的制裁措施,因为在动态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违法所得往往难以计算,所以欧盟、美国等国家都不采用该措施,而是以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推算为违法所得,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处罚金额,据此,从长远看,反垄断法在日后修订中应当删除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在中国的规定处罚较重,具有威慑作用,对其减免的激励将极大鼓舞卡特尔成员揭露其他成员,是主要的减免罚则。

(2)适用的对象――经营者为主、个人为辅。根据中国卡特尔处罚对象的规定:除串通投标中有对个人处罚以外,其他都仅针对经营者,宽恕制度的适用对象也应以经营者为主、个人为辅。此外,为了防范经营者可能利用该制度陷害同行业其他经营者,然后自己申请减免而逃脱责任引起的道德危机,所以还需考量强迫他人参与卡特尔,以及领导者、煽动者或发起者是否应当被排除适用。

至于申请者不得为领导者、煽动者或发起者是美国、德国(仅限于免除)的构成要件之一,而欧盟、韩国都已经删除该要件。笔者认为实务中,申请人对于自己在卡特尔中的地位一般难以判断,如将其列入消极条件,会影响卡特尔成员申请的想法,所以不宜列入。

(3)适用条件。第一,停止违法的时点。目前“提出申请时”是较为常用的判断标准,美国采用的“发现违法行为”不仅实务中难以证明,而且对申请者的要求过于苛刻,不宜采用。笔者认为,“提出申请时”标准不仅易于判断,也不会给予申请人过重的压力,是比较合适的方法,但反垄断执法机构需要其配合查处案件除外。第二,提起免除处罚申请的时间。免除处罚的申请是否必须是调查开始前提出?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都未将其视为成立要件。为了最大限度地鼓励企业披露违法行为,配合违法调查,减少执法成本,应当允许调查开始后提出申请的企业也有可能获得处罚豁免的优惠。第三,提供证据的性质。笔者认为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形,对证据做不同的要求:在免除处罚中,①调查前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可以促使执法机构展开调查,②调查开始后提供的信息对案件的认定有重要作用;在减轻处罚中,提供的信息对对案件的认定具有附加作用。第四,协助调查的程度。中国宽恕制度没有规定申请者在调查程序终止之前协助调查的程度,参照主要国家的立法,应当在中国明确申请者负有持续、诚实、全面的配合调查义务。第五,是否须单独提出申请。为了避免卡特尔成员滥用宽恕制度,集体申请逃避责任,笔者认为为表面前述情形,应排除集体申请的适用,仅限于单独提出申请的经营者。第六,减轻处罚的经营者总数及程度。主要国家宽恕制度对减轻处罚的企业总数大多数为三四家,幅度在20%到50%之间为主。笔者认为,减轻处罚的经营者总数不宜过多,控制在2位以内较为合适(未包括免除的企业),减轻的幅度依次为50%、30%。(无论调查开始前还是开始后)

(4)适用程序。第一,关于登记制度。实践中有许多卡特尔成员意图申请减免罚款时,有时并未掌握充分的证据,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内部调查才能获得,但是申请时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申请者主观意愿与客观能力之间的矛盾,欧盟、美国的通行做法是增加“登记制度”,对第一个虽未满足具备充分信息的报告者在一定时间内保留第一的位置,允许其在指定期间内补充材料以满足要求。由于登记制度极大鼓励卡特尔成员毫不迟疑地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向执法机构报告,所以笔者认为该制度应当被引入中国,并同时允许顺位变更,即当有多位企业提出申请,如果第一位在指定期间内未提供法定所需证据则丧失该位置优势,第二位因此而前移,从而避免垄断第一位置,不利多个企业申请宽恕。第二,关于审查制度。当调查程序结束时,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对申请者进行审查,认定是否符合减免的适用条件。审查结束后,如不符合宽恕要件,则书面通知申请者并予以公布,反之,应给予减免优惠并与申请者签订协议。第三,关于追踪制度。得到减免准予的企业应当诚实信用地履行协议,如不遵守协议规定,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撤销批准决定。第四,保密义务。中国《反垄断法》第41条规定,反垄断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对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的保密是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毋庸置疑的法定义务。

2.营造宽恕制度的执法环境

减轻处罚申请书篇3

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非诉执行案件数量逐年增多。但是,非诉执行案件的执行成功率却一直难如人意,造成此类案件的查办和执行成本与效果成反比,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的权威与效率受到影响。

一、非诉执行案件执行难几成普遍现象

工商机关内负责承办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工作人员经常有这种感叹:当事人如果未在规定期限内主动缴纳行政处罚决定规定的罚没款项,工商机关几乎束手无策。虽然当事人来必会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即便日后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大多数案件的执行难度也非常大。一个案件查办下来,辛苦费力不说,如果变成了非诉执行案件,作出罚没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很有可能形同一张“白纸”。

二、造成非诉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几种成因

非诉执行案件执行难,已成为影响行政处罚案件执行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成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当事人查无下落造成行政处罚决定难以执行。

行政处罚决定送达生效后,当事人即迁出企业住所;或者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报企业年度检验,导致因逾期年检被年检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更有甚者,向登记机关提交虚假的证明材料骗取注销登记,从而达到逃避处罚的目的。由于行政处罚中罚缴分离制度的规定,如果当事人心存逃避处罚,工商机关就只能等到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或者在更长的时间后,才会发现当事人未按期到银行缴纳罚没款。待到三个月的行政诉讼期限届满,工商机关即使马上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被执行人查无下落或者主体资格丧失,强制执行申请也能面临被中(终)止程序的境地。

(二)当事人故意隐匿、转移企业的可执行财产,造成强制执行无法完成。

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当事人虽然未提起行政诉讼,但由于心存侥幸,或者对行政处罚及处罚幅度心存不满,便采取了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极端对抗方式。由于从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到工商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期间最长可达三个多月,当事人就可以利用较为充裕的时间将企业财产进行“经营消耗”,甚至是隐匿和转移,以达到“资不抵罚”的种种假象。

(三)当事人无力承担罚没款,致使行政处罚块定难以执行。

一些当事人确因经济困难无法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也是造成执行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工商机关依据违法行为的情节、危害后果,以及当事人的改正态度等依法作出了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决定,甚至是同意当事人分期(延期)缴纳罚款的申请,但缴款期限届满后不乏个别当事人仍然对没收违(非)法所得和罚款数额难以承受,以致其对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产生不满甚至是对抗的极端言行。

(四)“一法多解”影响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与执行。

对同一法律规定的不同理解与执行,也造成了部分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难。

第一,对是否执行百分之三的加处罚款规定理解与执行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51条第(一)项规定,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数。工商机关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均明确告知当事人加处罚款的规定。逢当事人逾期缴纳罚款时,也都严格遵照执行。但当工商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时,某些强制执行机关却认为百分之三的款项属“执行罚”而非“罚款罚”,对工商机关加收百分之三罚款的申请不予支持。

第二、对可执行行政处罚种类的理解与执行不一。强制执行机关认为强制执行的对象,应当是有可执行的具体标的物。例如责令停产停业、拆迁、罚没款的划拨、对被执行人的可执行财产进行拍卖等等。但对于某些相对抽象的强制执行申请,出于对执行到何种程度不便掌握或无法定供而难以执行。例如工商机关依法作出的责令改正、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等。对此,有理解认为责令改正、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等非行政处罚,因此不属于强制执行的受理范围。

笔者认为,责令改正、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等本身即带有法定“行政命令”色彩,对当事人的经营行为具有强制约束力和不可违抗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8条第(七)项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可以规定其他行政处罚。而工商机关在作出罚没款决定的同时,必须同时依法作出责令改正、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等的行政处罚决定。在此,二者必须双管齐下,反之则不能起到教育制止为主,罚款没收为辅的作用。如果单方面地强调责令改正、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等非行政处罚,则其行政强制改正和制止的立法本意无法体现,更易给当事人和其他经营者造成工商机关以罚代管,甚至是罚后即默许的错误理解。

三、克服非诉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克服非诉执行案件执行难现象,就目前的防控手段与机制条件而言并非在一朝一夕可以根本解决。但如果工商机关对执行难问题能够从行政处罚、执行申请、许可登记、信用监管等领域对当事人逃避执行问题开展研究与防范,与相关部门建立起一套完善、规范、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可以有效降低案件查办成本和非诉执行案件的执行难度,提高执行工作效率,并督促当事人合法经营,依法履行和承担法律责任。

(一)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法作出和处罚适当,是确保执行成功的前提条件。

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分析并认定当事人从事违法行为系主观故意还是过失,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事实、危害后果,以及当事人是否具备依法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构成要件等。以上因素,均应作为工商机关作出行政处罚种类和罚没款数额决定的根据。这要求办案人员不仅要严格依职权、法律条款作为,还要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确保当事人对其违法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依法为其违法行为承担相应幅度的惩罚责任。工商机关依法实施行政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不仅要确保当事人充分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还要使当事人认识并停止违法行为,主动、自觉地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这关系到维护与巩固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地位,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并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提高对案件执行难的预见能力,确保行政处罚的高效实施。

对于当事人恶意逃避法律处罚的意图,工商机关应当提高预见能力,完善防控机制,保证行政处罚的低成本与高效率。首先,在案件查办过程中要调查全面、取证充分,对当事人的违法事实与违法(非法)所得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定,对当事人用于违法行为的经营工具、物资、相关证据要敢于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其次,对当

事人的配合调查取证态度、言行,以及履行行政处罚能力有正确的分析,提高对当事人是否具有逃避处罚意图和行为的预见能力,并对其财产的状态、数量、价值、可能往来,以及其他帐户等有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和收集,以备日后申请强制执行过程中向人民法院提供。遇有当事人逾期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且其申请法律救济期限届满后,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确保在行政处罚决定执行过程中工商机关行使权力和履行责任的到位不越权。

(三)完善并实现工商机关内部的案件信息资源共享,向社会公众提供监管信息,

行政处罚案件的查处,应当包括调查和处罚的全过程,对此,案件承办特别是主办人员不仅对行政处罚的合法,陛承担责任,还要对因工作失误造成行政处罚执行不能承担责任。而规范行政处罚案件的调查、决定、执行各环节之间的沟通配合机制,也可以有效保证行政处罚案件的执行成功率。案件立案后,调查部门要与行政许可部门实现案件信息共享,特别是建立未结案件的通告制度。这里所指的结案时间,应当是收缴全部罚没款或者没收物品的收缴时间。对当事人尚未履行完毕缴纳罚没款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对其出资人、名称、住址等的行政许可变更情况进行追踪掌握。特别是发现当事人有注销企业的倾向时,行政许可部门、案件承办部门应当密切沟通配合,加强防范与审查力度,避免当事人的恶意注销。

工商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等监管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均应向有关部门、社会公众提供资源共享和查询的便利条件,既确保行政处罚的公开、公平、公正,更提高当事人从事违法行为的信用损害成本和退出成本,杜绝违法者为逃避处罚而轻易改头换面后继续从事违法行为的现象。

(四)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提高非诉执行案件的执行成功率。

对经司法审判被维持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申请强制执行,虽然也会遇到阻挠,但被执行人出于自身规模与条件、经营需要等因素,在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大多能够履行政处罚决定。因此,造成行政处罚案件执行难的主流,仍然集中在非诉执行案件上。由于此类案件当事人的逃避处罚意图在案件调查和履行处罚决定的初期并不明显,待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受本文前述因素影响,执行成功确有难度。

对此,建议建立工商机关与人民法院之间的执行案件沟通联系机制,加强配合,从申请到执行过程尽可能地解决执行难问题。首先,在申请、立案、审查、执行环节建立工商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绿色通道”,专人负责,定期沟通。特别是针对当事人有隐匿、转移可执行财产动向,或者申请强制执行期限即将届满的,对申请特事特办,提供便利,减化办事环节,提高执行强度与效率。其次,在降低执行成本与缩短执行周期等方面加强探索与配合。例如,被执行人查无下落的,在申请受理、公告查找等领域达成减少审查周期、统一公告方式及公告费用等默契,尽可能地降低执行成本。第三,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工商机关或者人民法院一方发现被执行人的可执行财产线索时,及时通知对方,开展联动合作。第四,工商机关与人民法院对法律规定与执行存在不同理解时,加强协调。互相听取意见与建议,借鉴已执行成功案例所取得的经验,并尽量争取人民法院的支持与配合。由此既可以保证工商机关的执法权威、行政处罚决定的严肃性和执行成功率,又实现强制执行的依法作为,降低执行成本。

减轻处罚申请书篇4

第一条为规范水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和监督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实施水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水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水行政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统称水行政处罚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实施。第三条水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实施水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实施水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二章水行政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第四条水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没收非法所得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水行政处罚。

第五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水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水行政处罚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水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水行政处罚。

第六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水行政处罚。

两个以上当事人共同实施违法行为的,应当根据各自的违法情节,分别给予水行政处罚。

第七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水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第八条依据法律、法规设定的罚款实施水行政处罚的,罚款限额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依据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规章设定的罚款实施水行政处罚的,罚款限额按以下标准执行:

(一)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罚款不得超过一千元;

(二)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三

倍,但是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罚款不得超过一万元。

国务院另有规定或者特别批准的除外。

第三章水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和执法人员

第九条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列机关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水行政处罚权;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流域管理机构;

(三)地方性法规授权的水利管理单位;

(四)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

(五)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条件的水政监察专职执法队伍或者其他组织实施水行政处罚。

委托实施水行政处罚,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公布。

第十一条受委托的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水利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水利业务的工作人员;

(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第十二条委托实施水行政处罚,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同受委托组织签署委托书。

委托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受委托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二)委托实施水行政处罚的权限和委托期限;

(三)违反委托事项的责任;

(四)其他需载明的事项。

委托书自双方盖章之日起生效。

委托书应当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受委托组织在委托权限内应当以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实施水行政处罚。

受委托组织实施水行政处罚,不得超越委托书载明的权限和期限;超越权限和期限进行处罚的,水行政处罚无效。

受委托组织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水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受委托组织实施水行政处罚的行为负责监督,并对受委托组织在委托权限和期限内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委托不免除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行政处罚权。

第十五条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受委托组织不符合委托条件的,应当解除委托,收回委托书。

第十六条水政监察人员是水行政处罚机关和受委托组织实施水行政处罚的执法人员。

第四章水行政处罚的管辖

第十七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流域管理机构管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水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水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管辖。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管辖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水行政处罚。

下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辖的水行政处罚,认为需要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可以报请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对管辖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或者报请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第十九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管辖其职权范围内的水行政处罚。

第五章水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二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水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水行政处罚的,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全面、公正、客观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查明事实。第二十一条证据有以下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证据未经查证核实,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第一节简易程序

第二十二条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可以当场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当场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的,水政监察人员应当遵守下列程序:

(一)向当事人出示水政监察证件;

(二)口头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三)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

(四)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水行政处罚决定书;

(五)将水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当事人;

(六)在五日内(在水上当场处罚,自抵岸之日起五日内)将水行政处罚决定报所属水行政处罚机关备案。

第二十三条当场作出的水行政处罚决定书须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违法事实;

(三)水行政处罚的种类、罚款数额和依据;

(四)罚款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水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水政监察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

(七)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的日期、地点和水行政处罚机关名称。

第二节一般程序

第二十四条除依法可以当场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的以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符合下列条件的违法行为的,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立案查处:

(一)具有违反水法规事实的;

(二)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给予水行政处罚的;

(三)属水行政处罚机关管辖的;

(四)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效的。

第二十五条对立案查处的案件,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及时指派两名以上水政监察人员进行调查;必要时,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

第二十六条调查人员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被调查人认为调查人员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可以向水行政处罚机关申请其回避;是否回避,由水行政处罚机关决定。第二十七条水政监察人员依法调查案件,应当遵守下列程序:

(一)向被调查人出示水政监察证件;

(二)告知被调查人要调查的范围或者事项;

(三)进行调查(包括询问当事人、证人、进行现场勘验、检查等);

(四)制作调查笔录,笔录由被调查人核对后签名或者盖章。被调查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应当有两名以上水政监察人员在笔录上注明情况并签名。

第二十八条水政监察人员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水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水行政处罚机关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七日内作出下列处理决定:

(一)需要进行技术检验或者鉴定的送交检验或者鉴定;

(二)依法应当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的,移送有关部门;

(三)依法需退还当事人的,退还当事人;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处理方式。

第二十九条水政监察人员进行取证或者登记保存,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当事人不在场或者拒绝到场的,水政监察人员可以邀请有关人员参加。

对抽样取证或者登记保存的物品应当开列清单,一式两份,写明物品名称、数量、规格等事项,由水政监察人员、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一份清单交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或者拒绝到场的,应有邀请的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接收的,应当有两名以上水政监察人员在清单上注明情况。登记保存物品时,在原地保存可能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或者对证据保存不利的可以异地保存。

第三十条对违法行为调查终结,水政监察人员应当就案件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和处罚意见等,向水行政处罚机关提出书面报告,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并根据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水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水行政处罚的,不予水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水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移送公安机关;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水行政处罚,报经批准后决定。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水行政处罚,水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前款所称较重的水行政处罚是指对公民处以超过三千元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超过三万元罚款、吊销许可证等。

第三十一条水行政处罚机关在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口头或者书面告知当事人给予水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拟作出的水行政处罚决定,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

水行政处罚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三十二条水行政处罚机关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制作水行政处罚决定书。水行政处罚决定书须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违法事实和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

(三)水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水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水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的水行政处罚机关名称和日期。

水行政处罚决定书应盖有水行政处罚机关印章。

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水行政处罚,应当在水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写明。

第三十三条水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向当事人宣告,并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应当在七日内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送达当事人。

第三节听证程序

第三十四条水行政处罚机关作出对公民处以超过五千元、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超过五万元罚款以及吊销许可证等水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三十五条听证由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的水行政处罚机关负责,具体工作由水政机构组织。

第三十六条水行政处罚机关向当事人告知听证权利时,应当送达听证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认定当事人违法的基本事实,给予水行政处罚的依据、拟作出的水行政处罚决定和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期限。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可以在听证告知书的送达回证上签署意见,也可以在收到告知书三日内以其他书面方式向水行政处罚机关提出听证要求。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当事人逾期未提出听证要求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的,不得对本案再次提出听证要求。

第三十七条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轮びΦ惫傩小?/P>

举行听证的三日前,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将听证的内容、时间、地点以及有关事项,予以公告。

第三十八条听证参加人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记录人、案件当事人及其委托

人、案件调查人员、证人以及与案件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等。

当事人委托人参加听证的,应当在举行听证前向水行政处罚机关提交委托书。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又不委托人参加听证的或者当事人及委托人在听证中无正当理由退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第三十九条听证主持人由水行政处罚机关指定水政机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

听证记录人由听证主持人指定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听证记录人负责听证记录和协助听证主持人办理有关事务。

当事人认为听证主持人、听证记录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可以向水行政处罚机关提出回避申请;听证主持人是否回避,由水行政处罚机关决定;听证记录人是否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

第四十条案件当事人在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

(一)对案件涉及的事实、适用法律及有关情况进行陈述和申辩;

(二)对案件调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和提出新的证据;

(三)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和回答听证主持人的提问;

(四)遵守听证会场纪律;

(五)对听证笔录进行核对、签字或者盖章;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第四十一条听证按下列步骤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事由和听证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核对案件调查人和当事人身份;

(三)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组成人员,告知当事人在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当事人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宣布暂停听证,报请水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决定是否回避;申请其他人员回避的,由听证主持人当场决定;宣布听证开始;

(四)案件调查人提出当事人的违法事实、证据、法律依据和水行政处罚建议;

(五)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六)听证主持人就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进行询问;

(七)案件调查人、当事人作最后陈述;

(八)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听证主持人在听证中有权对参加人不当言行予以制止,维护正常的听证秩序。

第四十二条听证应当制作听证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案由;

(二)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法定人及委托人、案件调查人的姓名;

(三)听证主持人、听证记录人姓名;

(四)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五)案件调查人提出的事实、证据、法律依据和水行政处罚建议;

(六)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的内容;

(七)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听证笔录交当事人和调查人员核对后签名或者盖章。听证笔录中有关证人证言部分应当经证人核对后签名或者盖章。

听证笔录应经听证主持人审核后由听证主持人和记录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十三条听证主持人可以根据情况,作出延期、中止或者终止听证的决定。

第四十四条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依据听证情况,向水行政处罚机关提出书面意见,书面意见应包括案件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和处罚建议。

水行政处罚机关按照本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作出决定。

第四十五条水行政处罚机关举行听证,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

第六章水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四十六条水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履行。

第四十七条当事人对水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八条当场处罚时,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罚款或者不当场收缴罚款事后难以执行的,水政监察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当事人提出异议的,不停止当场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九条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水行政处罚机关及其水政监察人员依法作出罚款的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水行政处罚机关及其水政监察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第五十条除依法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外,决定罚款的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书面告之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

银行代收罚款的具体办法,按照国务院《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水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的水行政处罚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的水行政处罚机关可以从到期之日起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减轻处罚申请书篇5

【关键词】反垄断;宽恕制度;豁免

垄断协议即卡特尔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垄断行为,其危害除了让消费者承受不合理价格的损失之外,也对社会经济效率有着严重后果的影响,是世界各国反垄断的主要打击对象。面对卡特尔带来的高额利润,近些年该现象也有增无减,而且其形式也越来越隐蔽,给反垄断执法带来极大的困难。宽恕制度的出现,利用参与者被其他参与者举报的担心,从内部瓦解有效打击了卡特尔,于是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在其反垄断法中引入该制度。

一、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现状及分析

2008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反垄断法,在该法的第46条第二款中引入了宽恕制度,但较为笼统,之后又于2009年和2011年相继颁布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和《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其中也有涉及到宽恕制度的具体适用条件,但依然存在很多疏漏,可操作性不强,具体表现在:

1.申请主体未细化

反垄断法中规定其申请主体为“经营者”,但经营者按其作用的不同,分为组织者、领导者和普通成员,这里的“经营者”是否包括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这里未明确说明。而在《程序规定》第20条第2款规定:“垄断协议的组织者,不适用宽恕制度”。虽然这里明确排除了组织者不适用宽恕制度,但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卡特尔中除了组织者,还有一般成员,而一般成员中如果有威逼他人参加的情形,该种情况应如何处理,这里并未明确。

2.申请时间不明确

法律的明确性对于法律实施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反垄断法中对于时间条件并未提到,而从《程序规定》第20条第3款以及《禁止垄断协议规定》第11条第3款对“重要证据”解释,可以推知经营者可以在调查前或调查中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垄断协议行为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但这些规定并没有被正式写入法条,在今后立法中还需明确。

3.宽恕待遇未确定

根据反垄断法第46条中的规定可见,对于经营者宽恕待遇取决于执法机关“酌情”裁量。对于具体的减免规定,在《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第14条中规定了区分了第一个,第二个和其他的举报者的宽恕待遇,以50%划分,笔者认为这里的划分依然不够细化。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削弱了给予宽大的“确定性”和“自动性”,这与有效宽大政策的基本精神还有相当的距离。[1]

4.宽恕程序缺失

无论是《反垄断法》还是《禁止垄断协议规定》还是《反价格垄断规定》对申请宽恕的形式、受理方式、是否采取登记以及对申请者的保密义务等程序性规定都没有具体提出。这些不确定性,严重的影响到了宽恕制度的效果。

二、欧美反垄断宽恕制度比较法研究

1978年美国首先确立了宽恕制度,之后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公司宽恕政策》和《个人宽恕政策》,而该项制度迅速得到了各国的认可,1996年,欧共体委员会将该项制度引入《关于在卡特尔案件中免征或者减征罚款的通告》中,并于2002年和2006年进行了两次修改,并在实践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它们也成为反垄断宽恕制度的代表。其在宽恕制度的适用条件,减免幅度、执行程序和外部法律环境等方面的规定都比较完善。

(一)宽恕条件

1.申请主体

美国于1993年和1994年分别出台了的《公司宽恕政策》和《个人宽恕政策》,其均规定了公司(个人)“没有强迫其他公司参加其非法行为,并且很明显在非法活动中没有处于领导者或创始人的地位”。欧共体《通知》中也规定了企业不得强迫其他经营者参与该违法行为或者阻止其他企业退出该违法行为。

2.申请时间

美国和欧共体都规定了在反垄断执法机构没有开始调查卡特尔违法行为,或已经调查但没有证据能或惩罚卡特尔违法者时可以申请宽恕。

3.证据条件

申请者提供的证据符合什么标准才能免除处罚,美国和欧共体的规定近似,在调查前,证据需要是执法机构发动调查权;调查开始后,证据需要足以证实违法行为的存在。而欧共体对申请减轻罚款的,要求申请者提供给的证据必须要有“附加价值”,即根据其提供的证据能够强化欧共体执法委员会对该事实的证明能力。

4.承担合作义务

申请者提供相关证据之后,美国和欧盟都要求申请者在调查期间提供全面的、持续的和完全的协助调查。

5.终止违法行为条件

申请者在何时停止参与违法卡特尔行为才能获得法律责任减免,美国和欧盟对终止违法行为的时间要求不同,如美国要求企业在其发现违法行为时停止违法行为;欧盟要求企业提出申请时停止违法行为,但竞争当局要求申请人继续参与卡特尔提供信息以配合查处案件的除外。

(二)宽恕减免幅度

针对不同时间提出宽恕申请的给予不同的宽恕待遇,以此鼓励参与者积极的揭发卡特尔。根据美国的规定,对于第一个前来自首并符合条件的给予完全豁免,,而对于之后揭发者,则酌情减少罚金。相对于美国的豁免规定来,欧共体的规定更加的细化。对于第一个揭发者,只要符合宽恕条件的,即可以免除全部罚款,之后的揭发者,根据其申请顺序的不同,分别给予30%-50%、20%-30%、20%以下的罚款减免。

此外,美国为了鼓励卡特尔揭发行为,规定了“附加宽恕措施”。即如果企业揭发其参与的其他卡特尔,不仅可以获得该卡特尔行为的豁免,对于现在进行的卡特尔也可以减少处罚。[2]

另外,宽恕减免只是减免的行政和刑事责任,而非民事责任,也就说,揭发者仍然会面临来自于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而在美国该责任的承担的将会是三倍损害赔偿,这项制度对于宽恕制度发挥有着明显的阻碍效果,因此,在其2004年的《反托拉斯刑事处罚增强与改革法》规定,获得赦免的企业在民事损害赔偿诉讼中的赔偿额可以从三倍损害赔偿减少为单倍损害赔偿。

(三)宽恕程序

透明便捷的宽恕程序能够更好地促使宽恕制度的实施,相关个人和企业只有明确其宽恕政策,才能更加积极的去举报卡特尔行为。对于申请形式,美欧都规定相关企业和个人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提出申请。美国和欧共体分别在1993年和2002年引入了宽恕自动适用机制,申请者满足宽恕条件即可自动获得豁免,使得宽恕制度更加具有吸引力。

此外,欧共体在2006年创立了“标记”申请制度,企业可以不用提交正式申请而只申请“标记”,并提供少量的信息和证据。如果企业在委员会规定的期限内完善“标记”内容并提供相关信息和证据,则这些证据和信息的提交日期将被追溯到“标记”授予的日期。[3]

三、完善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的建议

(一)细化申请主体,明确申请时间

应对卡特尔行为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普通成员予以区分。对于卡特尔中担任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胁迫他人参加卡特尔的,排除适用宽恕制度。对于申请时间法律应予以明确,可以借鉴美欧的规定,在调查开始前或者调查进行中尚未有足够证据时,可以适用宽恕制度。

(二)引入自动豁免制度,明确减免幅度

自动豁免制度的启用,对于揭发卡特尔行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完善的宽恕申请条件后,我国可以引入该制度,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第一个揭发者给予自动豁免。

在减免幅度上来,我国的反垄断制裁和欧共体的较为相似,即厨艺罚款,鉴于《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中有50%的分界线,可以再次基础上予以更加细致的完善,对第一个申请者免除处罚,第二个申请者给予不低于50%的豁免,依次为30%-50%、20%-30%,20%以下等等。

(三)完善宽恕申请程序,引入保密制度

在申请方式上规定,可以使用口头和书面申请两种方式,同时明确受理期限,引入“标记”申请制度,明确标记申请的时间期限。此外还应该完善相应的保密制度,例如,除非宽恕申请人同意或者自行披露,反垄断执法机构不将宽恕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证据提供给外国执法机构;除了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反垄断执法机构不将宽恕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证据提供给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诉讼的原告,等等。

(四)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环境

宽恕政策如何取得实际的效果,一方面在于其本身制度的设计,另一方面还要有良好的立法和执法环境,只有严厉的法律制裁、坚定的执法态度、有力的执法措施才会给参与者形成威慑力,宽恕政策才会显得更加有吸引力。

我国并未设立反垄断的刑事责任,而仅有行政责任,体现为处以罚款,不超过上一年销售额的10%,其力度远远不够,尚不能对卡特尔行为造成足够的威胁,因此我国可考虑对其惩罚百分比提高。同时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技术,尽可能多的发现卡特尔现象,并予以制裁,这样才能和宽恕制度相得益彰,发挥反垄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mmond.Detecting and Deterring Cartel Activity through an Effective Leniency ProgramEB/OL].http://justice.gov/atr/public/speeches/9928htm.

[2]李友勇.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探微[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游钰.反垄断宽恕政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

减轻处罚申请书篇6

(一)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坚决落实行政复议权利告知制度,规范行政复议接待、受理、答复等各工作环节。被申请人根据申请人的行政复议申请理由,作出有针对性的答复,并向申请人提供一份答复材料备查,充分保障行政复议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行政复议案件公正、透明办理。

(二)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效率。注重采取多种方式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对复杂案件、争议较大案件确保召开调查会;对一些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采取书面审理方式,缩短行政复议案件办理期限。在提高行政复议办案效率的同时,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作用,科学界定调解范围,规范调解程序,提升行政争议化解能力,增强行政复议的权威性、公信力、执行力,切实做到“定纷止争”。

(三)明确当事人行政争议解决途径。保障行政争议当事人法定救济权利。在处理行政相对人关于行政执法事项的诉求和申请时,积极引导人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途径解决,正确处理好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关系。

以规范行政执法内容为载体,制定服务社会管理新举措

(一)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行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作为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各行政处罚实施部门明确具体裁量标准,对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范围、行使条件、裁量幅度、种类进行细化和分解,规范行政处罚操作,准确裁量定位,减少行政处罚的随意性,有效防止行政执法中的轻错重罚、重错轻罚、以罚代管、重罚轻管,增强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强化行政执法证件管理。修订本区行政执法证管理规范。严格进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认定,强化行政执法证件动态管理。对持证人员因岗位变动、执法依据调整、机构整合等原因导致执法证件应收回、注销等情况,各行政执法单位应及时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对有效期即将届满的执法证予以换发,对丢失或损毁的执法证进行补办,对应注销的执法证进行回收注销。区法制办会同区公务员局及时掌握在编执法人员的岗位变动情况,对非在编执法人员及未取得《行政执法证》的执法人员进行清理;对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仍进行行政执法活动的,要依法处理。

(三)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实行目录化管理,建立电子监察系统,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工作流程、缩减审批时限。完善公共服务事项“一口受理、协同办理”的工作格局,前台窗口直接为群众和企业服务、后台部门为前台服务,服务资源和流程要进一步整合,服务质量和效率要进一步提高。区法制办与区审改办协调统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做到行政执法依据中行政许可类、非行政许可类、备案类的名称、事项、流程与审批工作中的名称、事项、流程相统一,提高审批效率,更有效地推进依法行政。

(四)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区行政执法单位将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组织学习第一批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先进工作经验,做到行政决策科学民主、行政管理合法到位、行政执法规范文明、监督机制完善有效、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公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做好2013年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按照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的要求,推荐2个部门参加第二批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以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为契机,根据年依法行政工作考核情况及《行政复议意见书》制发反馈情况,从制度落实、执法规范、人员配备等方面,对重点部门开展专项检查与指导,并对相关问题的整改落实进行监督。

以加强行政监督为保障,服务区域建设大局新作为

减轻处罚申请书篇7

【论文摘要】运用公文实施行政管理和政治统治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运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衡量古代行政机关工作效率的重要标志。至明朝时,公文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完善,本文将从《大明律》的有关规定对明朝的公文制度进行探析。【论文关键词】公文制度 《大明律》 官员 公文制度在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王朝诸多庞杂的行政事务又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公文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国古代历朝政府无不重视建立一个有效的公文制送系统,以迅速、准确地完成各级机关之间地信息往来,实现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维护其统治秩序。[①]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朝代,经过一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明朝各项制度的建设已趋于完善,其中《大明律》对公文制度的规定非常严密、细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公文制度的典范,其中的某些方面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公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文包括与公务有关的一切文书,狭义的公文主要指与法律条令有关的文书。本文的公文采用的广义的公文是概念。《大明律》对公文制度的规定散见于“吏律”、“兵律”、“刑律”及附于律后的某些条例之中,主要涉及公文制作和内容限定、公文的程限和监督、侵犯公文的惩罚三个方面。 一、 公文的制作及内容限定官府公文上传下达,各级机关将其意图制作成文书,或送上请示、报告,或下达指令、通知。因此,文书的制作是公文制度中最基础的一环。[②]《大明律·吏律》中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如果假造或篡改是为了隐瞒情况、逃避惩罚,则“杖罪以上,各加本罪二等,罪止杖一百,流三千”,从严惩罚;若增减的文书并未实行则减一等;若其增减行为是为了掩盖其执行迟延过错的,则笞四十。《大明律·刑律》中则对冒充政府机关,假造文书及增减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凡诈为(皇帝)制书及增减者,皆斩;未施行者,绞。诈为将军、总兵官、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都指挥使司、内外各卫指挥使司、守御紧要隘口千户所文书……皆绞;察院、布政司、按察司、府、州、县衙门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其余衙门者,杖一百,徒三年。未施行者,各减一等”。同时,还进一步规定,如果诈为官文是为了逃避犯罪、隐瞒情况的,须从重论;而主管该文件或案件的官员知道此种隐瞒情况不报,听之任之的,同罪,不知者则无罪。若只属传写的笔误导致官文内容出错,则杖一百。附于《大明律》后的条例还进一步补充:“诈为察院、布政司、按察司、府、州、县及其余衙门文书,诓骗科敛财物者,问发边卫从军”。上述是针对所有臣民违反文书制作的行为而规定的条款,一般而言,官府文书一般是由政府官员制作的,因此,《大明律》还详细规定了官员在制作文书过程中不得违反的事项。在文书的内容方面,官员须注意不得犯忌讳,否则“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朝讳者,杖八十。( 其)余文书误犯者,笞四十。若为名字触犯者,杖一百。”[③]如果所犯上述忌讳者,只是声音相似而字样有别,以及忌讳本身有两个字,而犯者只犯一个字,皆不坐罪。与此同时,为了督促官员尽忠职守,积极上书报告民情,提高文书的实效性,《大明律•吏律》还对文书的内容有一些规定:“若上书及奏事错误,当言原免言不免,当言千石而言十石之类,有害与于事者,杖六十。申六部错误有害于事者,笞四十。其余衙门文书错误者,笞二十。”当然,如果公文中虽存在有错误,但公文所申之事可行,且错误不大,不会产生误解或对公务的实施没有多大影响的,则免于处罚。 《大明律•吏律》还进一步规定:诸公文官书,其内容涉及“凡军官犯罪,应请旨而不请旨,及应论功上议而不上议,当该官吏处绞。若文职有犯,应奏请而不奏请者,杖八十。有所规避,从重论。若军务、钱粮、选法、制度、刑名、死罪、灾异及事应奏而不奏者,杖八十。应申上而不申上者,笞四十”,严禁政府官员隐瞒情况。 二、 公文的程限和监督公文能否及时送达,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明朝时封建君主集权专制发展到顶峰,需要上呈下达的公文数量惊人,为了保持行政机关的有效运作,《大明律》对公文程限作了详密的规定。《大明律•吏律》中设有“官文书稽程”一条,规定凡耽误官文书行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同时,为了促使上级官员积极过问公文的送达情况,进一步保证公文所涉事项的及时施行,《大明律》还规定下级官员耽误文书行程的,首领官各减一等处罚。若各衙门收到文书,可以经过详细讨论,很快就可以对文书所申禀之事给予回复,但主事官员不予果断定夺,含糊行移,互相推托,导致公文所申之事耽误的,杖八十。如果下属本来可以自行决定,却为了推卸责任而作为疑难事件上报,也同前罪,杖八十。而“其所行公事已果决行移,或有未绝,或不完者,自依官文书稽程论罪。”[④]中国古代交通不便,对于快件公文,须遣使专人配备驿马以快速送达。若是边关紧急军情,急须向朝廷递交文书请示而没有遣使给驿者,导致公文延误送达的,杖一百;因此耽误军机的,斩。若是进贺表,或申报灾异、请求赈济灾荒,因为没有遣使给驿者而延误的,杖八十。而原本不需遣使给驿者的普通公文,反而遣使给驿者,笞四十。上述是公文在送、发机关职责方面的规定,而在公文送达过程耽误行程的行为,《大明律》也有特别的规定。古代凡重要紧急的文件须由专门的铺兵快速递送,各地也设有官府的铺司官员,负责管理、接待铺兵递送公文的工作,并设立铺舍供铺兵人员休息、办理各种必要的通关手续。而“凡铺兵递送公文,画夜须行三百里,稽留三刻,笞二十,每三刻加一等。罪止笞五十。其公文到铺,不问角数多少,须要随即递送,不许等待后来文书。违者,铺司笞二十。”[⑤] 对于已经生效施行的公文,《大明律•吏律》特设立“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二条,监督文书的执行情况。照刷文卷又简称“刷卷”,照刷的字意是“明察曰照,寻究曰刷”,即仔细检查的意见。照刷文卷作为一种监察方式,就是在一定期限内对有关机关办理的政务公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清理,以检验各衙门政绩优劣及公事违失。因此,它是一种事后的监察方式。《大明律》规定:“凡照刷有司有印信衙门文卷,迟一宗、二宗,吏典笞一十;三宗至五宗,笞二十;每五宗加一等,罪止笞四十。府、州、县首领官及仓库、场务、局所、河泊等官,各减一等。失错及漏报一宗,吏典二十;二宗、 三宗,笞三十;每三宗加一等,罪止笞五十。府、州、县首领官及仓库、场务、局所、河泊等官,各减一等。其府、州、县正官、巡检、一宗至五宗,罚俸钱一十日,每务宗加一等,罚止一月。若钱粮埋没刑名违枉等事,有所规避者,各从重论。”同时中国古代还有对文书的磨勘制度,“复核曰磨,检点曰勘”[⑥] 。磨勘文卷是具有监察特征的检查公文施行的手段,是鲜明的以防治腐败为其鹄的的行政监察制度。《大明律•吏律》规定“凡磨勘出各衙门未完成文卷,曾经监察御史、提刑按察司照刷驳问迟错,经隔一季之后,钱粮不行追征足备者,提调官吏以未足之数十分为率,一分笞五十,每一分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刑名造作等事,可完而不完、应改正而不改正者,笞四十,每一月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受财者,计赃以枉法从重论。若有隐漏不报磨勘者,一宗笞四十,每一宗加一等,罪止杖八十。事干钱粮者,一宗杖八十,每一宗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有所规避者,从重论。若官吏闻知事发,旋补文案,以避迟错者,钱粮计所增数,以虚出通关论。刑名等事,以增减官文书论。同僚若本管上司知而不举,及符同作弊者,同罪。不知情及不同署文案者,不坐。”明朝照刷磨勘文卷制度是对政府公文的定期跟踪追核,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其中的拖延、疏忽、涂改、规避、营私舞弊行为,是具有稽查监控功能的重要监察手段。 三、 侵犯公文的行为盗毁、弃丢、遗失公文等行为,对政府各部门的正常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轻则降低行政效率,重则危害政府统治,比一般的同类犯罪行为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大明律》对这些行为规定了较为严重的处罚。“凡盗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者,皆斩”,[⑦]因为被盗的物品都是皇帝御用的,因此处罚相当严厉。而盗窃各衙门官文书者,皆杖一百,并且刺字。如果盗窃官文书的行为是为了逃避处罚、隐瞒真实情况的,必须从重处罚。若被盗之官文书事关军机钱粮等重要事件,一律皆绞。而《大明律》关于一般的盗窃罪则处罚较轻,四十贯以下,处罚在杖一百以内;九十贯才杖一百,徒三年;一百一十贯则杖一百,流二千五百里。上述是关于针对一般民众盗官文书行为的处罚,此外,《大明律》还特别针对主管官员侵犯官文书行为而作出相应的规定。各主管官员,“凡毁弃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斩。若毁弃官文书者,杖一百。”[⑧]与前面很多规定相同,主管官员为了隐瞒罪情、逃避处罚而有意毁弃有关文书,从重处罚。若被主管官员毁弃的官文书,事关军机钱粮的,绞;相关的官员知道有毁弃官文书行为而不举报的,与犯者同罪,不知者则无罪。如果主管官员不是有意,而是不小心误毁者,各减三等;如果是因为水灾、火灾、盗贼等不可抗力导致官文书毁失,并且有明显证据的,主管官员无罪。若是主管官员自己遗失制书、圣旨、符验、印信、巡牌的,杖九十、徒二年半;若遗失官文书,杖七十;被遗失的官文书事关军机钱粮,主管官员须被杖九十、徒二年半。官文书被遗失后,各主管官员都必须停薪,积极寻找,若在三十日内寻回,免坐。《大明律•兵律》还特别针对铺兵递送过程中损害公文的行为进行规定:“凡铺兵递送公文,若摩擦及破坏封皮不动原封者,一角笞二十,每三角加一等,罪止杖六十。若损坏公文,一角笞四十,每二角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若沉溺公文,及拆动原封者,一角杖六十,每一角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如果被损害的公文事关军情机密,不论损害 的角数,一律杖一百。如果损害公文的行为是为了逃避处罚,则从重处罚。 通过上述对《大明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明朝的公文制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 以较为严厉的刑罚作为强制手段对公文制度所涉及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进行调整,督促官员履行职责。2.由于明太祖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大明律》对公文制度有关规定的打击的重点是政府官员,公文制度成为防止官员腐败的重要手段。3.明朝公文种类繁多,详尽规定了的其所涉及各种具体事项,及时传达军机钱粮等重大事件是公文制度重要作用的重中之重。4.地方行政机关仍享有一定的公文处理权,且各机关处理公文的权责清晰明了。《大明律》对公文制度的详尽而严密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当时统治者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地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维持各级政府地正常运作,并有效的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最终保持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维护其统治。其中的一些思想、原则、手段对于今天我们健全社会主义行政制度、提高行政工作效律、加强公文管理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①] 朱勇:“唐代的公文制度”,《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②] 朱勇:“唐代的公文制度”,《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1页[③] 《大明律•吏律》[④] 《大明律•吏律》[⑤] 《大明律•兵律》[⑥] 《元典章》[⑦] 《大明律•刑律》[⑧] 《大明律•吏律》

减轻处罚申请书篇8

为进一步促进美术品的交流,更好地规范美术品进出口的审批和监管工作,文化部、海关总署于2009年6月17日下发了《文化部、海关总署关于印发的通知》(文市发[2009]21号)(以下简称“《规定》”),后又在《规定》的基础上,于2009年7月10日《文化部、海关总署关于美术品进出口管理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对美术品进出口管理的有关事项予以明确。

特点

将美术品进出口的审批权由文化部下放至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规定》和《公告》中明确指出,文化部委托美术品进出口口岸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美术品的进出口审批。

对海关在美术品进出境环节的监管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规定》和《公告》明确了在美术品的进出口、复进口或复出口、涉外商业性美术品展览活动、非经营性用途进出境、个人携带或邮寄进出境等多种情况下,海关应如何监管。

进出口管理要求

美术品进出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美术品进出口单位应当接受文化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进出口的美术品具有合法的来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展览、展示或者利用其他商业形式传播未经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进口的美术品。

审批原则

鼓励进口和出口的美术品

有利于传播世界优秀文化艺术、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文化、欣赏水平的美术品。

禁止含有下列内容的美术品进出境

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危害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

泄漏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宣扬或者传播、迷信的;

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宣扬或者传播、色情、、暴力、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蓄意篡改历史、严重歪曲历史的;

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有损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审批程序

文化部委托美术品进出口口岸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美术品的进出口审批。

美术品进出口

美术品进出口单位应当在美术品进出口前,向美术品进出口口岸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报送以下材料:

美术品进出口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

进出口美术品的来源、目的地、用途;

艺术创作者名单、美术品图录和介绍;

审批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做出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批准文件中应附美术品详细清单。不批准的,文化行政部门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涉外商业性美术品展览活动

在境内举办涉外商业性美术品展览活动,应当由举办涉外商业性美术品展览活动的单位,于展览日45日前,向展览举办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展品超过120件的,向文化部提出申请),并报送以下材料:

主办或承办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

展览活动方案;

举办单位与其他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或者协议;

经费预算及资金来源证明;

场地使用协议;

境外来华参展艺术创作者或参展单位的情况介绍;

境外来华参展美术品的名录、图片和介绍;

审批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展览举办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批准的,文化行政部门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非经营性用途的美术品进出境

以研究、教学参考、馆藏、公益性展览等非经营性用途的美术品进出境,应当委托美术品进出口单位向美术品进出口口岸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

携带、邮寄美术品进出境

个人携带、邮寄超过自用合理数量的,需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批。

对申报美术品内容有疑义的复核

美术品进出口口岸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在美术品进出口和涉外商业性美术品展览活动审批过程中,对申报美术品内容有疑义的,可提交文化部进行复核,文化部接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提出复核意见。复核时间不计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的审批时限。

变更审批

美术品进出口单位,不得擅自更改、增减批准进出口的美术品数量、作品名称和其他资料。如有更改,应当及时将变更事项向审批部门申报,经审批部门批准确认后,方可变更。文化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不得伪造、涂改,不得出租、出借、出售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转让。

海关监管

对于美术品进出口、涉外商业性美术品展览活动、非经营性用途的美术品进出境,个人携带、邮寄超过自用合理数量的美术品进出境,海关凭文化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验放手续。

个人携带、邮寄自用合理数量的美术品进出境,应主动向海关申报。进出境海关认为美术品内容性质难以确定时,可要求携带人、收件人将拟进出境美术品的相关材料送美术品进出口口岸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审查,文化行政部门在接受上述材料15日之内出具审查意见。海关根据审查意见决定是否验放。

特殊情况处理

同一批已经批准进口或出口的美术品复出口或复进口,进口单位可持原批准文件正本到原进口或出口口岸海关办理相关手续,文化行政部门不再重复审批。上述复出口或复进口的美术品如与原批准文件内容不符,进出口单位应当到文化行政部门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进口或者向上述地区出口美术品,参照《规定》和《公告》执行。

行政处罚

进出口经营活动中含有国家禁止内容的美术品,或者擅自销售、展览、展示,以及利用其他商业形式传播未经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进口的美术品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没收违法物品,或者并处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擅自更改、增减批准进出口的美术品数量、作品名称和其他资料,伪造、涂改,出租、出借、出售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转让文化行政部门批准文件,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撤销原批准文件,并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减轻处罚申请书篇9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第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第四条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五条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二章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第八条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九条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一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四条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第十五条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第十六条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第十七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第四章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十条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二十二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二十五条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第五章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三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一条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一节简易程序

第三十三条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

第三十四条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

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节一般程序

第三十六条除本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

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

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八条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九条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

第四十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

第三节听证程序

第四十二条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听证依照以下程序组织:

(一)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二)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四)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五)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

(六)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

(七)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有异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

第六章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四十四条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

除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

第四十七条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

(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第四十八条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第四十九条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缴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第五十条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二条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第五十三条除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外,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行政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返还没收非法财物的拍卖款项。

第五十四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有权申诉或者检举;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发现行政处罚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四)违反本法第十八条关于委托处罚的规定的。

第五十六条行政机关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处罚,并有权予以检举。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对使用的非法单据予以收缴销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七条行政机关违反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财政部门违反本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向行政机关返还罚款或者拍卖款项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八条行政机关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的,由财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己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九条行政机关使用或者损毁扣押的财物,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行政机关违法实行检查措施或者执行措施,给公民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行政机关为牟取本单位私利,对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纠正;拒不纠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执法人员,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本法第四十六条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的规定,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六十四条本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与本法不符合的,应当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修订,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订完毕。

附:

减轻处罚申请书篇10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第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第四条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五条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章名】第二章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第八条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九条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一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四条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章名】第三章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第十五条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第十六条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第十七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章名】第四章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十条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二十二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二十五条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章名】第五章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三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一条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章名】第一节简易程序

第三十三条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

第三十四条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

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章名】第二节一般程序

第三十六条除本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

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

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八条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九条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

第四十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

【章名】第三节听证程序

第四十二条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听证依照以下程序组织:

(一)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二)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四)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五)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

(六)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

(七)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有异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

【章名】第六章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四十四条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

除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

第四十七条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

(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第四十八条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第四十九条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第五十条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二条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第五十三条除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外,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行政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返还没收非法财物的拍卖款项。

第五十四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有权申诉或者检举;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发现行政处罚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

【章名】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四)违反本法第十八条关于委托处罚的规定的。

第五十六条行政机关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处罚,并有权予以检举。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对使用的非法单据予以收缴销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七条行政机关违反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财政部门违反本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向行政机关返还罚款或者拍卖款项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八条行政机关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的,由财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己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九条行政机关使用或者损毁扣押的财物,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行政机关违法实行检查措施或者执行措施,给公民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行政机关为牟取本单位私利,对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纠正;拒不纠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执法人员,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章名】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本法第四十六条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的规定,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