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合同十篇

时间:2023-04-11 17:34:59

亏损合同

亏损合同篇1

关键词:或有事项;亏损合同;预计负债;减值损失

企业或有事项常会对企业经营、财务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常见的亏损合同。国内会计准则CAS13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IAS37)都对亏损合同所产生义务的确认和计量作了相关规定,然而却都未对会计处理方式作出解释。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就亏损合同确认为预计负债进行了探讨并有所收获,但相关研究并不深入且相关会计规范不完善,仍有较多问题有待研究。

一、国内、国际会计准则亏损合同规定差异

(一)两者适用范围差异分析国际会计准则通过合同义务为切入点定义亏损合同。国际会计准则第67条,其亏损合同定义中将“无需成本可以完全退出”的合同排除在准则之外。相对应的其他合同可适用本准则,如必须付出罚金方能终止的合同和因其他因素发生亏损的合同。准则第68条中明确亏损合同相关必要费用大于履约预期收益,必要费用是指未履约退出成本(补偿、罚则等)与履约成本的偏低者。国内准则亏损合同定义未将“无需成本可以完全退出”的合同排除在外,其他规定基本与国际准则相同。“可撤销合同”(即无需付出代价就能终止义务的合同)的概念已经在国内有的文献研究中被引用了,这些文献还表明可撤销合同由于不存在现时义务,因而无需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

(二)两者确认条件基本一致国内、国际准则对亏损合同确认条件几乎完全相同。首先,已发生事项而产生的现时义务(法定或推定);其次,经济利益流出将因此而很可能发生;最后,能够可靠计量该流出。不过,国内会计准则强调亏损合同应该是由待执行合同未被履行或未被完全履行而产生的,而这一说明国际准确并未强调。

(三)亏损合同的初始计量对于亏损合同所确认的预计负债,IAS和CAS所采用的计量原则规定相同,将资产负债表日所要求支出的最佳估计数来结算现时义务作为确认金额。不过,国际会计准则第69条要求在确认亏损合同前实际已经发生的合同减值损失,应予以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由此可见,国际准则对亏损合同的总亏损拆分为已经履约和未履约两部分,适用不同准则。相对而言,国内会计准则并未对合同标的资产如何区分处理作出规定。

二、国内亏损合同处理主流模式及问题分析

(一)确认为预计负债国内会计准则或学者研究认为,亏损合同确认为预计负债需要准确反映亏损合同推出的必要(最低)费用。该处理方法前提条件有两点:第一,要求合同为不可撤销合同;第二,要求合同无标的资产存在。如果存在标的资产,则正常情况下无需直接确认为预计负债,而需先计提减值损失。只有在资产减值损失小于亏损的情况下,才可将亏损超过计提的减值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

(二)现行处理方法的问题分析1.亏损合同义务的区分模糊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待执行合同变成亏损合同而产生的义务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应确认。待执行合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变化导致无论履约或不履约都将产生亏损时,则意味着其变为亏损合同。亏损合同在变化前后所发生的全部义务是否均界定为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呢?根据会计准则,只要双方在签订合同后均未履约,则此合同相关义务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均可确认为预计负债。而双方均履行相关合同义务且对等履行,则不属于或有事项,不可以确认为预计负债。也就意味着企业针对履约部分应按照对应准则确定,比如存货准则确定履约相关部分为存货。总的来说,对亏损合同相关金额的确认,需要现行会计准则予以规范化,明确界定履约和未履约部分。2.标的资产分类的合理性所谓合同标的资产,是指规定或关系交易范围的明确的资产。比如一个销售合同,若合同规定的产品已经被完工入库成为产成品,则合同存在标的资产;若合同中规定产品尚未完工,无论是否开工或半成品,都视为合同无标的资产。待执行合同转换为亏损合同,其涉及的资产可能存在三种情形:第一,该资产尚未进入生产阶段;第二,该资产正在加工生产但仍为在产品;第三,该资产完工入库成为产成品。第二和第三种情况相同,都表示企业履行了合同义务,但目前的会计处理规定将第一种、第二种情形一概而论,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不值得提倡。3.最佳估计数合理性确认为预计负债的金额为最可能发生金额,俗称最佳估计数,国内国际会计准则对此界定一致。当下,主流观点都将亏损合同退出的最低费用默认为该“最佳估计数”,这一观点的前提是企业为理性人。现实世界,企业可能并不是无时无刻都保持理性。学者张莉(2008)研究认为,企业的违约成本(罚息、赔偿等)即便是高于履约成本也一定会选择违约,而企业可能会因为考虑违约对企业信用的伤害而选择履约。企业生产经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一项经济决策的作出需要用长远眼光来判断,不能因为单项亏损而放弃长远潜在的利益或价值。因此,待执行合同实际变成亏损合同后,企业权衡利弊可能选择履约或者违约。这样一来,此前主流观点所确定的“最佳估计数”可能就武断了[1]。

三、亏损合同的会计处理探讨

(一)流程介绍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对亏损合同的有关规定,首先需要判断亏损合同尚未履约义务是否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其次还需要看企业对亏损合同的履约与未履约的决策情况。在前面两点均确定的基础上,然后由财务会计估算亏损合同的最佳估计数,最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二)账务处理具体账务处理人员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的经营决策作出不同的处理程序,具体判断的标准是企业针对亏损合同选择履约还是违约。具体流程见图1。1.企业选择履约企业对亏损合同选择继续履约,那么期末合同中约定的资产无论在产或完工,均需要确认为企业存货。针对此存货期末按照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量,差额计提存货跌价。需要注意的是,该存货属于合同约定的资产,应以合同价格来考虑其可变现净值。针对合同约定的资产除了在产和完工之外,还有可能尚未投产,此部分可参考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处理。在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情形下按照预计损失金额进行确认,金额为违约损失额的最佳估计数。针对尚未投产的部分待后续加工成品后,按照预计负债金额冲减库存商品。2.企业选择违约合同约定的资产已经投产或完工的,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存货处理,期末按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量,考虑计量存货跌价;不过此处可变现净值的计算需要用市场价格来算,因为企业放弃履约。合同约定的资产尚未投产的,若符合预计负债,按照最近估计的损失金额进行确认和计量[2]。

四、案例介绍

(一)亏损合同继续履约现有两家企业,A、B单位,2016年3月23日签署一份不可撤销的买卖合同。合同约定,A作为销售单位于4月30日之前向B提供40台特种生产模具甲,价格为90万元每台,两者同时约定50万元的违约金。结果3月末,在国内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导致A单位生产甲特种模具成本大幅上涨至92万元每台,而市场当时成品售价仅上涨为91万元。A单位管理层考虑长远利益及企业信用选择继续履约,并愿意承担一定损失。截至3月末,甲特种模具完工入库为10台、成本920万元;在产甲半成品为5台、成本250万元;还有25台尚未投产,预计成本也为92万元每台。针对此种亏损合同选择履约,则相关亏损计算可见表1。按照本文第三部分的介绍,针对继续履约的亏损合同具体账务处理程序如下:1.已投产的(包括在产与完工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予以确认计量,并考虑期末计提跌价准备,其中期末可变现净值计算需要以合同价格为基础(因为此时A单位选择继续履约)。借:资产减值损失30(20+10)贷:存货跌价准备———甲模具20———半成品甲102.未投产部分若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首先确认为预计负债,待投产完工后再用预计负债冲减存货成本。借:营业外支出———甲模具50贷:预计负债———甲模具50借:预计负债———甲模具50贷:库存商品———甲模具50

(二)亏损合同选择违约现有两家企业,A、B单位,2016年3月23日签署一份不可撤销的买卖合同。合同约定,A作为销售单位于4月30日之前向B提供40台特种生产模具甲,价格为90万元每台,两者同时约定50万元的违约金。结果3月末,在国内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导致A单位生产甲特种模具成本大幅上涨至92万元每台,而市场当时成品售价仅上涨为91万元。A单位管理层考虑长远利益及企业信用选择,选择阶段性违约,放弃该订单,并愿意承担违约损失。截至3月末,甲特种模具完工入库为10台、成本920万元;在产甲半成品为5台、成本250万元;还有25台尚未投产,预计成本也为92万元每台。针对此种亏损合同选择违约,则相关亏损计算可见表2。按照本文第三部分的介绍,针对违约的亏损合同具体账务处理程序如下:1.已投产的(包括在产与完工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予以确认计量,并考虑期末计提跌价准备,其中期末可变现净值计算需要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因为A单位选择违约,故不需要考虑合同价格)。借:资产减值损失30(20+10)贷:存货跌价准备———甲模具20———半成品甲102.针对未投产的25台,若符合预计负债,金额可靠估计下确认为预计负债;同时考虑支付违约金50万元,也需确认为企业的预计负债。借:营业外支出———甲模具50贷:预计负债———甲模具50借:预计负债———甲模具50贷:库存现金50

主要参考文献:

[1]齐洁.例解亏损合同的会计处理[J].商业会计,2010(12):22-23.

亏损合同篇2

一、境内盈利不可抵减境外亏损,境外应税所得可弥补境内亏损

税法规定,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但境外营业机构的应税所得可弥补境内亏损。

[例1]某居民企业(下同)境外有一个营业机构,2009年境外应税所得为100万元,境内亏损50万元;2010年境外亏损100万元,境内盈利150万元(不考虑其他事项,下同)。

企业2009年境外应税所得100万元可弥补境内亏损50万元;2010年境内盈利150万元不得抵减境外亏损100万元。

二、境外亏损弥补采取“分国不分项”的原则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5号)规定,在汇总计算境外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在境外同一国家(地区)设立不具有独立纳税地位的分支机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计算的亏损,不得抵减其境内或他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但可以用同一国家(地区)其他项目或以后年度的所得按规定弥补。

三、减免收入及所得不得弥补应税亏损,应税所得不得弥补减免所得项目亏损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48号)规定,对企业取得的免税收入、减计收入以及减征、免征所得额项目,不得弥补当期及以前年度应税项目亏损;当期形成亏损的减征、免征所得额项目,也不得用当期和以后纳税年度应税项目所得抵补。

[例2]某企业2010年应取得免税收入50万元,当期符合减免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项目亏损30万元,应税项目所得亏损10万元。

该企业2010年减免所得项目亏损30万元可用免税收入弥补,但剩余的20万元免税收入不得弥补应税项目亏损,应税项目亏损10万元可结转以后年度用应税所得弥补。

[例3]假设上例中技术转让所得项目亏损30万元,应税项目所得为50万元。

企业的应税项目所得也不得用于弥补减、免征所得项目亏损,因此,企业应税所得50万元应按规定计算纳税,而技术转让所得形成的亏损30万元,只能用以后年度减免收入或所得额来弥补。

四、检查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可弥补亏损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0号)规定,税务机关对企业以前年度纳税情况进行检查时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凡企业以前年度发生亏损、且该亏损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应允许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该亏损。弥补该亏损后仍有余额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例4]某企业2009年度纳税调整后所得为-50万元,以前年度结转可弥补亏损30万元。税务机关于2011年对其2009年度纳税情况进行检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

2009年度纳税调整后所得为100-50=50(万元),可弥补亏损3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50-30=20(万元)。

注意:新老政策规定不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191号)规定,对纳税人查增的所得额,不用于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

五、企业亏损仍可加计扣除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和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例5]某企业2010年度利润总额为-20万元,当年发生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支出100万元,残疾人工资支出60万元。

企业当年纳税调整后所得为(-20)-100×50%-60×100%=-130(万元)。

注意:新老政策规定不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规定,技术开发费支出符合税收规定的,允许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150%扣除,但不得使申报表主表第16行-第17行-第18行+第19行-第20行的余额为负数。

六、企业筹办期间不计算为亏损年度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年度,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年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之前进行筹办活动期间发生筹办费用支出,不得计算为当期的亏损。

七、资产损失造成亏损应弥补所属年度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规定,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发生年度扣除追补确认的损失后出现亏损的,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年度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年度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

[例6]某企业2009年度实际资产损失100万元未扣除。2009年度、2010年度纳税调整后所得分别为80万元、60万元。2011年3月,企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

追补扣除损失,2009年度纳税调整后所得为80-100=-20(万元),2010年度应纳税额为(60-20)×25%=10(万元)。

八、取消合并纳税后以前年度尚未弥补亏损的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合并纳税后以前年度尚未弥补亏损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7号)规定,企业集团取消了合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后,截至2008年底,企业集团合并计算的累计亏损,属于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5年结转期限内的,可分配给其合并成员企业(包括企业集团总部)在剩余结转期限内,结转弥补。

九、合并分立中的亏损弥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等文件规定,一般性税务处理下,企业合并,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企业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特殊性税务处理下,企业合并,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企业分立,被分立企业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可按分立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由分立企业继续弥补。

十、清算期间可依法弥补亏损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规定,企业清算中应依法弥补亏损。

[例7]某企业2010年10月停止经营,其申报2010年度纳税调整后所得为-300万元。此外,2005年度~2009年度纳税调整后所得分别为-250万元、-100万元、30万元、50万元、80万元。在注销前,企业申报清算所得1000万元。

税法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因此,2005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250-30-50-80=90(万元)不能在清算期弥补。但可弥补2006年度的亏损,清算期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100=900(万元)。

亏损合同篇3

0  引言

A公司超额亏损是指行业不景气和社会需求不断减少,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中,导致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出现巨额亏损,致使股东权益低于零的负数额,A公司的超额亏损直接影响母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根据新旧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具体情况下合并报表时对子公司超额亏损的会计处理。

1  旧会计准则对子公司超额亏损的会计处理

(财会〔2006〕3号)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的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份额,其余额应当分别在下列情况进行处理:①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并且少数股东有能力予以弥补的,少数股东权益也应当承担相应份额的亏损;②公司章程或协议没有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的,该超额亏损应当由母公司承担,在“未分配利润”项目列示。但是,该子公司以后期间实现的利润,在弥补了由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所承担的属于少数股东的损失之前,应当全部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2  新会计准则对子公司超额亏损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规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的,子公司少数股东应当按照原持股比例分担亏损,即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质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了修订,财会[2014]10号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通知,原(财会〔2006〕3号)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同时废止。新准则对子公司超额亏损的账务处理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规定基本一致。

第三十七条 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其余额仍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

案例:甲公司的子公司(A公司)2015年出现超额亏损,投资比例75%,2015年1月1日股东权益总额为:-966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25000万元、资本公积5000万,未分配利润-126600万元;2015年度A公司净利润-3400万元。2015年12月31日股东权益总额为:-100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25000万元、资本公积5000万,未分配利润-130000万元。甲公司有应收A公司其他应收款3000万元(母公司提供资金借款),该款项从目前情况看,没有明确的清偿计划,针对该其他应收款2015年度计提坏账准备3000万元,A公司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00万。

2015年度会计处理

2015年度,虽然A公司处于超额亏损状态,但A公司仍需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①母公司个别报表

提供资金借款:

借:其他应收款-A公司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按100%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3000

贷: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    3000

同时影响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

贷:所得税费用              750

②子公司个别报表:

向母公司借款: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其他应付款              3000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3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00

③合并报表

母公司个别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在合并财务报表时,母公司个别报表用成本法核算的结果首先要按权益法调整后方能合并。新准则第三十七条 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其余额仍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按照同股同权原则。

编制合并报表前对2015年A公司个别报表按权益法调整:

借:投资收益              255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550

编制2015年合并抵消分录:

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相互抵销处理:

借:实收资本             25000

资本公积                5000

未分配利润             -13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75000

少数股东权益    -25000

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当年利润分配相抵销处理:

借:投资收益               -2550

少数股东损益           -850

年初未分配利润         -126600

贷:年末未分配利润     -130000

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处理:

借:其他应付款                3000

贷:其他应收款             3000

借: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     3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000

借:所得税费用                75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

3  实际操作中对子公司超额亏损的会计处理思考

A公司由母公司采用控股方式实施兼并,其中母公司拥有75%,整体效益不佳,大部分时间处于亏损状态,经上级部门文件批准,已于2008年实施了阶段性停产,但目前并无关闭、出售等方面的计划。至今A公司仍处于停产状态,严重资不抵债,截止2015年年底,母公司挂A公司其他应收款项为8亿元,已计提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8亿元,2015年年底资产负债率为1,600%,未来无法恢复盈利的可能。

目前母公司与A公司在合并报表时,按出资比例75%确认投资收益,25%确认为超额亏损,在当期反映。母公司在合并报表时将A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减记至零后,将超额亏损视具体情况进行归集。

A公司亏损合并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   份\&A公司亏损\&应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应归属“少数股东损益”\&实际并入“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并入比例\&多并入“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开始-2007年

2008-2014年

2015年

合计\&-29507

-97411

-3415

-130333\&-22130

-73058

-2561

-97749\&-7377

-24353

-854

-32584\&-22130

-97310

-3415

-122855\&0.75

1

1

\&0

-24252

-854

-25106\&]

截止到2007年合并报表年末少数股东权益为:7478万元,扣除累计亏损承担7377万元后的余额101万元,2008年合并报表中将少数股东权益减至零。至2015年在合并时母公司累计确认投资收益亏损9.7亿元,A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亏损2.5亿元由母公司承担了。

实际操作中应遵循准则要求,不同原因产生的超额亏损采取不同的合并处理方式,虽会计处理与新准则的规定有不符之处,但出于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际操作应更趋于合理性。

母公司与A公司之间往来款业务引起的超额亏损

A公司严重资不抵债,从大局出发,在A公司无法持续经营的情况下,由母公司每年对A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根据A公司章程,少数股东并无义务承担超额亏损,且明确表示不会负责相应份额或提供担保。因此,提供资金无法从少数股东处收回,坏账风险全部由母公司承担,母公司认为该坏账风险较高,在个别报表层面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按旧准则进行合并会计处理,以上面举例来说明:

①母公司个别报表:账务处理同上。

②合并报表:母公司与A公司之间往来款业务的引起的超额亏损按旧准则处理,合并报表时,将母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全额抵消,超额亏损全部由母公司承担。

编制2015年合并抵消分录:①-③账务处理同上面举例,另外增加超额亏损25%调整。

④当年利润25%超额亏损由母公司承担:

借:少数股东损益                 850

贷:少数股东权益-本年利润    850

按旧准则在合并层面处理,为使合并层面反映的会计信息和个别报表层面保持一致,在合并子公司超额亏损时,母公司将少数股东权益减记至零后,全额承担子公司其后产生的超额亏损,在合并报表中冲减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该处理方式更真实的反映了实际情况,更有利于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合并报表的理解。

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产生超额亏损

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产生亏损是否都由母公司承担? 还是少数股东权益承担相应份额的亏损?A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母公司提供A公司资金支持引起超额亏损有区别,鉴于实质重于形式,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引起的属于“少数股东权益”超额亏损部分,应由少数股东权益承担相应份额25%的亏损。与新准则规定保持一致。

①母公司个别报表:同上面举例账务处理。

②子公司对计提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同上面举例账务处理。

③合并报表:

按新准则规定,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仍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即少数股东权益可以出现负数。

亏损合同篇4

【关键词】建造合同预计亏损账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3

建造承包商正在建造的资产,性质上可归属于建造承包商的存货,其核算与处理可参照存货进行,如果预计价值存在减少,期末便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第二十七条规定: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的,应当将预计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准则附录中,“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关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第二条规定:企业建造合同执行中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的,应按其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合同完工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按照相关规定,企业需在年末对在建工程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将预计总成本大于合同总收入的部分,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本文将建造合同预计亏损的计算与账务处理过程以案例形式予以具体分析,所提及的建造合同以固定造价合同为基础,并考虑相关税费。

案例1:假定某建筑公司签订了一项总金额为1 000万元的固定造价合同,工期5年,施工过程中产生亏损,且亏损逐年加大,详情如下:

该案例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1.2012年末,项目开工,正常经营:

合同完工进度=累计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100÷900=11.11%

确认当期合同收入=合同总价款×11.11%= 1 000×11.11%=111.11(万元)

确认当期合同毛利=-当期合同收入-当期合同成本=111.11-100=11.11(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1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11.11

贷:主营业务收入111.11

2.2013年末,项目预计将产生亏损:

合同完工进度=累计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300÷1 100=27.27%

确认累计合同收入=合同总价款×27.27%= 1 000×27.27%=272.73(万元)

确认当期合同收入=272.73-111.11=161.62(万元)

由于预计总成本大于总收入,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当期应计提的合同预计损失准备=(预计合同总成本-预计合同总收入)×(1-合同完工进度)-以前预计损失准备=100×(1-27.27%)= 72.73(万元)

同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的减值,税法上不予认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应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25%。

借:主营业务成本2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61.62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38.38

借:资产减值损失72.73

贷: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

72.73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8.18

贷:所得税费用18.18

3.2014年末,预计亏损进一步加大:

合同完工进度=累计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800÷1 250=64%

确认累计合同收入=合同总价款×64%=1 000×64%=640(万元)

确认当期合同收入=640-272.73=367.27(万元)

当期应计提的合同预计损失准备=250×(1-64%)-72.73=17.27(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67.27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132.73

借:资产减值损失17.27

贷: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17.27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4.32

贷:所得税费用4.32

4.2015年末,预计亏损又进一步加大:

合同完工进度=累计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1 000÷1300=76.92%

确认累计合同收入=合同总价款×76.92%= 1 000×76.92%=769.23(万元)

确认当期合同收入=769.23-640=129.23(万元)

当期应计提的合同预计损失准备=300×(1-76.92%)-(72.73+17.27)=-20.77(万元)

因为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反映的是项目预计以后年度可能产生的亏损,所以随着完工进度的增长,项目亏损更多进入当期损益,即使预计总亏损的金额增大,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亦有可能减少,本题的当期资产减值准备即为转回。

借:主营业务成本2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29.23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70.77

借: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

20.77

贷:资产减值损失20.77

借:所得税费用5.19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5.19

5.2016年末,预计亏损不变,项目完工:

由于项目已完工,所以应将“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余额冲减本期“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同时,将“工程施工”科目的余额与“工程结算”科目的余额相对冲。

确认当期合同收入=1 000-769.23=230.77(万元)

“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余额= 72.73+17.27-20.77=69.23(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3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30.77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69.23

借: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

69.23

贷:主营业务成本69.23

借:所得税费用17.31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7.31借:工程结算1 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300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1 300

案例2:假定某建筑公司签订了一项总金额为1 000万元的固定造价合同,工期5年,施工初期产生亏损,后亏损逐渐缩小,直至扭亏为盈,详情如下:

该案例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1.2012年末,项目开工,正常经营:

合同完工进度=累计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100÷900=11.11%

确认当期合同收入=合同总价款×11.11%= 1 000×11.11%=111.11(万元)

确认当期合同毛利=-当期合同收入-当期合同成本=111.11-100=11.11(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1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11.11

贷:主营业务收入111.11

2.2013年末,项目预计将产生亏损:

合同完工进度=累计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400÷1 200=33.33%

确认累计合同收入=合同总价款×33.33%= 1 000×33.33%=333.33(万元)

确认当期合同收入=333.33-111.11=222.22(万元)

由于预计总成本大于总收入,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当期应计提的合同预计损失准备=(预计合同总成本-预计合同总收入)×(1-合同完工进度)-以前预计损失准备=200×(1-33.33%)= 133.33(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3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22.22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77.78

借:资产减值损失133.33

贷: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133.33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3.33

贷:所得税费用33.33

3.2014年末,项目预计亏损较上年有所减少:

合同完工进度=累计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600÷1 100=54.55%

确认累计合同收入=合同总价款×54.55%= 1000×54.55%=545.45(万元)

确认当期合同收入=545.45-333.33=212.12(万元)

当期应计提的合同预计损失准备=100×(1-54.55%)-133.33=-87.8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2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12.12

贷:主营业务收入212.12

借: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87.88

贷:资产减值损失87.88

借:所得税费用21.97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1.97

4.2015年末,项目实现扭亏为盈:

合同完工进度=累计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800÷900=88.89%

确认累计合同收入=合同总价款×88.89%=1 000×88.89%=888.89(万元)

确认当期合同收入=888.89-545.45=343.43(万元)

由于项目已不再亏损,所以应将“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余额全部转回,“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余额=133.33-87.88=45.45(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2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143.43

贷:主营业务收入343.43

借: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

45.45

贷:资产减值损失45.45

借:所得税费用11.36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1.36

5.2016年末,项目盈利金额不变,项目完工:由于项目已完工,所以应将“工程施工”科目的余额与“工程结算”科目的余额相对冲。

确认当期合同收入=1 000-888.89=111.11(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1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11.11

贷:主营业务收入111.11

借:工程结算1 000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9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100

每年末减值损失计提完毕后,注意需要将详细的计算过程留底备份,同时请相关部门或单位配合提供数据支持文件,如合同总收入与总成本的预计等。项目整体盈亏情况的构成及每次的数据变动也需单独做详细说明,做到数据来源可靠,信息真实准确。

项目计提减值准备的主要依据是会计质量要求原则中的谨慎性原则,计提的金额为预计以后年度将要产生的亏损总额。在亏损存续期间,每年末均需根据项目最新的经营情况进行盈亏测算,对减值准备进行重新预计与调整,保留的减值准备余额永远为预计以后年度将要产生的亏损,减值准备本期余额与上期余额之差进入当期损益。如果项目当期预计的整体亏损与上年一致,且上年已按规定计提了减值准备,那么也就是当期亏损已经在上年的利润表中反应,则本期报表利润应为零。在项目最终竣工决算时,所有的亏损均计入项目成本费用,“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与“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余额均结转为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章.赵文生.建造合同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亏损合同篇5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集团公司为组建优质资产包,通常把超额亏损子公司进行股权无偿划拨,超额亏损子公司是指在企业合并报表范围内存在的资不抵债子公司。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国有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近年大规模增加,其中比较常见的重组方式之一是上市公司购买母公司集团范围内未上市优质资产,从而实现集团内剩余优质核心资产上市。集团公司为使拟上市资产质量符合监管要求,剥离超额亏损子公司,剥离方式通常采用股权无偿划转,其中涉及超额亏损子公司被剥离时的会计处理问题,本文结合相关会计准则规定,通过简要案例对两种会计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例:某集团公司A下属3家子公司B、C、D,其中B为上市公司,C、D为全资子公司。C公司下属2家全资子公司E、F,其中E公司为超额亏损子公司,201*年年末,B公司拟通过向A增发股票购买C公司,A公司为使拟上市资产达到监管标准,要求C公司将持有的E公司股权无偿划拨给D公司,E 公司净资产结构如表(1):C公司个别报表对E的长期股权投资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二、超额亏损子公司剥离会计处理方式

(一)会计处理方式11.会计处理原则。C公司根据母公司A的指令将持有的E公司股权无偿划转给D公司的经济行为不属于市场行为,在不违反公司法规和损害债权人利益前提下,按照权益易原则处理,划转涉及的子公司净资产增减变动应计入资本公积。2.各公司会计处理。(1)C公司会计处理:第1年C公司投资1 000万设立E公司,当年E公司经营亏损-1 200万元。此时,在C公司合并报表层面与E公司相关的权益是未分配利润-1 200万元,资本公积200万元,合计-1 000万元,与C公司投资成本相等。(2)D公司会计处理:按企业合并准则,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在母公司个别报表层面的长期股权账面价值按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入账,但由于E 公司净资产为负数,故第2年D公司接受E公司股权时在个别报表不作账务处理,在备查薄登记。(3)A公司会计处理:该交易属集团内交易,故把此次交易C公司增加的200万资本公积、D公司增加的1 000万元资本公积、D公司增加的-1 200万元年初未分配利润进行抵消。

(二)会计处理方式21.会计处理原则。划拨也是处置子公司的一种,由于子公司为超额亏损,故无偿放弃子公司股权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市场公允价值,参考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原则,接受方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对合并增加的子公司权益类科目采取还原方法,故根据配比原则,超额亏损子公司的亏损来源于经营亏损,故处置时应还原于利润表,即原超额亏损形成的未分配利润在零对价处置时应视同当期处置损益,增加当期投资收益。2.各公司会计处理。(1)C公司会计处理:第1年同前。第2年C公司根据A公司指令,把E公司划拨给D公司。C公司个别报表同前。

三、超额亏损子公司剥离会计处理方式差异分析

(一)差异数额1.C公司合并报表权益和利润项目区别。见表(2)。两种方案下,在C公司合并报表层面关于E公司的权益净额均是-1 000万元,但是在权益结构和当期利润表中存在200万元的差异。假设C公司其他因素形成的未分配利润为3 000万元,则方案1情况下C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未分配利润为1 800万元,资本公积为200万元;方案2情况下C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未分配利润为2 000万元,资本公积为0。2.两种方案的不同对D公司没有影响。3.A公司的合并抵消分录差异。见表(3)。两种方案下,关于E公司划拨事项对A公司合并报表最终结果没有影响。

(二)差异分析对于上述两种方案的差异,笔者认为在以实现顺利交易为目的前提下的无偿划拨超额亏损子公司选择第2种方案更为合理,简要分析如下:(1)根据现有政策法规表述,超额亏损指被投资单位当期亏损额超过了期初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期末所有者权益为负数金额,在会计准则中称为“超额亏损”。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则被称为超额亏损子公司。我国现有的准则及相关规定对于超额亏损的会计处理规定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在合并利润表中反映,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仍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即少数股东权益可以出现负数。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损失,原则上应以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义务,应确认为当期损失,同时确认预计负债,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预计负债”科目。在确认了有关的投资损失以后,被投资单位于以后期间实现盈利的,应按以上相反顺序分别减记已确认的预计负债、恢复其他长期权益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投资收益。证监会2009年印发的第一期《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会计部函〔2009〕48号):公司对超额亏损子公司在2006年12月31日前根据有关规定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公司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转让上述超额亏损子公司时,转让价款与上述未确认投资损失的差额应调整未分配利润,不能在合并利润表中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对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已在利润表内确认的子公司超额亏损,在转让该子公司时可以将转让价款与已确认超额亏损的差额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合并利润表。

亏损合同篇6

有数据显示,目前有9 5%的股票账户已成“僵尸户”。在此行情下,券商收入中占比较大的交易手续费减少,已是板上钉钉的事。而券商的另一块收入,拥有仓位无限制、操作灵活优势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今年也是普遍亏损,不但让券商们业务上难言收益,更是让广大投资者亏得找不着北。

东海证券九成产品亏损超10%

《投资与理财》记者通过对Wi n d资讯统计数据的梳理发现,截至12月2日,有近6 5%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都处于亏损状态。

在统计的266款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有171款产品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亏损超过10%的产品有54款,亏损超过20%的产品有4款。

亏损最多的是东海证券的东海精选2号,亏损达到27.77%;广发证券的广发理财5号亏损达22.48%;东莞证券的东莞旗封2号亏损达21.94%……

值得注意的是,在亏损最多的10款产品中,东海证券竟然有4款产品榜上有名。更为夸张的是,在亏损排名的前50款产品中,东海证券有9款产品在列,占比达18%。这9款产品分别是东海精选1、2、5号和东海东风2、3、5、6、8、9号,这两个系列产品都是股票型和混合型产品。

东海证券全部券商理财产品共有10款,幸亏有一款债券型产品东海稳健增值获得5.47%的正收益,从而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尴尬。

记者仔细观察东海证券所有产品的历史业绩发现,从成立以来,也仅有两只产品获得正收益,其余8款产品都处在亏损状态。其中亏损最少的东海东风9号亏损超过15%,东海精选2号和东海东风2号则是亏损都超过40%。

东海精选2号有点“二”

东海精选2号以净值0.53元排名倒数第一,今年以来亏损达27.77%,远高于同类产品5.41%的平均亏损度。查看其历史业绩可见,该产品从2011年5月3日成立以来,已经亏损近五成,排名产品亏损榜“榜眼”。与业绩亏损相对应的是,产品规模不断减少,一年半的时间里,产品规模从成立之初的2亿元,下降到目前的1亿元,下降幅度达到50%。

另外,该产品的2012年三季报显示,其股票投资占产品总资产的比例为83.58%。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其股票配置资产在三季度增加了13. 90%,而同时期却降低了投资稳定收益债券的比例。在股市下跌前增加股票投资比例的做法,也反映出该产品经理的投资决策值得商榷。

与业绩表现相反的是,该产品当初的最低申购金额为100万元,是普通券商理财产品的10倍。如此高的申购金额,换来的却是大幅亏损。从目前情况看来,在股市跌跌不休的行情下,该款产品今年也难有起色。

亏损合同篇7

【关键词】亏损弥补 注册资本 所有者投入资本 财务会计报告目标

一、引言

2006年,上市公司ST飞彩公告称,拟通过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赠送部分股份,再按比例减少全体股东股份以减少注册资本的方式弥补公司累计亏损,最终获得了监管机构的认可②。通过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的这种方式是否适当、合法,立即引发了法律及会计界的广泛讨论。早在2004年,三板公司广建股份也曾通过以减少注册资本的方式弥补亏损③。2006年,中国银行上市前的招股意向书中披露,在2003年,中国银行经相关部门批准,通过汇金公司注资225亿美元,其原有所有者权益余额(包括资本)全部转入未分配利润用于弥补其提取准备金形成的亏损,也就是说以其原有资本弥补亏损④。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以注册资本弥补亏损是有先例的。然而,综观上市公司弥补亏损方式来看,通过以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的案例却并不多见,监管层的态度可能都是按照个案进行处理的。

对于是否可以用注册资本弥补亏损,在我国目前规范公司行为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公司法》对于弥补亏损的规定是以利润和盈余公积进行弥补,同时禁止以资本公积弥补;对于是否可用注册资本来弥补则既没有允许,也未禁止。2012年3月23日,中国证监会以证监会公告〔2012〕6号公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号――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后存在未弥补亏损情形的监管要求》指出,相关上市公司应当遵守《公司法》规定,公司的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相关上市公司不得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同时缩股以弥补公司亏损的方式规避上述法律规定。该公告似乎是对ST飞彩弥补亏损方式的一个回应;但对于公司如果不是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而是直接以原有股本弥补亏损却未提及。另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及配套规定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国相关会计考试的CPA考试会计科目教材,在所有者权益一章中,每年均提到“实收资本减少的原因大体有两种,……二是企业发生重大亏损需要减少注册资本”,但却未有更多的解释。

那么,注册资本可以弥补亏损吗?已有的研究都从公司法律的角度证明了以注册资本弥补亏损的合法性⑤,较少有从会计准则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鉴于此,本文拟重点探讨以注册资本弥补亏损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二、注册资本弥补亏损的研究

从事经营活动的公司,既有可能盈利,也有可能亏损。基于维持公司发展,保护债权人利益等方面的原因,法律规定在亏损弥补之前,禁止向股东分配利润;否则无异于是用股东的投入向其进行分配。除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需要股东会决定之外,亏损的弥补是通过经营活动自动进行的,无须进行特别的处理。但是,当公司持续性发生亏损,无法通过日常经营盈余弥补亏损时,将会造成公司可用资源的实质性减少。此时,通过减少注册资本的方式弥补亏损,既不需要资源的投入,也不存在资源的流出,并不会改变股东权益总额,甚至也不会改变公司的价值评估①,改变的只是股东权益的结构,只涉及股东权益内部各项目的重分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其实质就是所有者权益账户重分类的过程。但这种作重分类的会计处理,受到法律和会计准则两方面的约束。

1.公司因使用注册资本弥补亏损,不用再使用以后的盈利弥补,以后的利润在提取公积金后再用于分配。在股东最初投入尚未回收时,其实质相当于股东原始投入的回收,因而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形成了实质上的减资。

2.减少注册资本涉及债权人利益,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此种形式减少注册资本虽然没有资源的实质性流出,但是通过注册资本弥补亏损后,公司以后实现盈利不需要再去弥补亏损,公司可以不经债权人同意将实现的全部利润在提取公积金后用于股东分配,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与债权人利益相关。因此同样需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通知和公告债权人。

3.重分类涉及相关会计处理,需遵循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虽然注册资本与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都属于股东权益,但是分别反映了所有者投入资本、公司累计经营盈余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在持续亏损的状态下,对于是否可用注册资本弥补亏损,以及对此怎样进行会计处理,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中都没有更多直接的资料可供参考。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要求,当没有具体准则可供遵循时,需要以基本准则为指导。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有者权益相关规定中,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虽如此,但由于所有者权益账户各项目是反映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主体)在某一特定时期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组成内容。为详细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状况,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报表之一,该表的列报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首先,它要实现财务会计报告之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特定会计主体(经营主体)的会计信息,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当前的财务状况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主体)过去经营的结果,所有者权益结构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主体)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企业经营有一个持续性,财务会计报告显示的未弥补亏损,反映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经营历史状况,反映了经营主体的累计经营盈余信息,暴露了企业经营不善,或管理受托责任履行不良、不适应市场的信息。况且,通过重分类会计处理,也无法改变企业的这种状态,因此保持其原有的分类更有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相应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未弥补亏损的财务会计报告各项目提供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了该经营主体的实际信息;这时,用注册资本弥补亏损是不适当的,应当加以禁止。以ST飞彩为例,在其与中鼎密封件进行重大资产置换前,其报表权益类项目下未分配利润处于累计亏损状态,这是由于原有农用汽车经营资产和在原公司董事会管理下所形成,这些信息反映了原有资产的累计经营结果和原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如不实行重大资产重组,可以预计这种状态将处于持续进程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发展态势,因而这些信息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来说是重要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禁止企业重分类权益类账户,换言之就是应当禁止公司通过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

但是,当企业经营状况、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资产质量得到了质的改变等因素,比如企业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等,在会计主体发生重大变化时,如果继续保持其原有的分类,可能将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可能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就不利于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有用的信息,自然也无法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这时为实现企业会计的基本目标,提供合乎会计准则规定的质量要求的财务信息,有必要对企业权益类账户进行重分类会计处理。比如,对于存在累计巨额亏损而扭亏无望的企业,假设企业实施重大战略调整,重新寻找适应其现有净资产相适应的行业,并具有良好的盈利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企业资产结构发生了实质上的变化,企业盈利方式、能力等均与原有业务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因而从实质上可以认为,虽然法律主体未发生变化,但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经营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应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相应的处理。

因报告主体发生了变化,如果不重分类权益账户将无法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效、真实的信息,应当给予公司“重新开始”的机会②,对其原有业务应采取类似清算会计的会计处理,应允许也应当让企业通过减少注册资本来弥补亏损并重分类权益账户,以便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报告,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同样以ST飞彩为例,由于其实施了资产重组,其重组方案为,飞彩股份以其农用车相关资产、负债与中鼎股份密封件和液压气动密封件汽车非轮胎橡胶制品生产相关的主要资产和负债进行置换。资产置换完成后,飞彩股份主要业务变更为密封件和液压气动密封件汽车非轮胎橡胶制品生产等①,另一方面,重组完成后,飞彩股份董事会现有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全部辞职更换为密封件管理相关的管理人员②。因此重组后,其一,从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经营主体看,虽然其法律主体未发生变化,但是其经营主体则完全变了,从原农用车业务变成了密封件等业务。其二,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看,飞彩股份原权益项下各项目反映的是原农用车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其未分配利润反映的是原农用车业务的累计经营盈余(亏损,表现为负数),与现有的密封件等资产无关。W.A.佩顿、A.C.利特而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就曾指出,“企业重组或合并会带来一个特殊的问题。……特定的已赚取盈余计量的是特定公司的累计利润,而不是合并后的或承继公司的累计利润。一项完全合并交易相当于组建一家新企业,而一家新公司不可能则开业就有已赚取盈余”。显然,佩顿与利特而顿所说的“已赚取盈余”,可以理解为包括企业的累计亏损。因而原有累计未分配利润不是现有业务的如实反映,与现有业务不具有关联性,因而也是不相关的,同时这个信息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保留原有未分配利润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不符合财务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其三,由于前述两方面的原因,继续沿用含有巨额未分配利润的原飞彩股份的权益分类,自然无法实现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重要财务报表目标。另外,进行资产重组后的飞彩股份的管理层已经全部变换因而也无法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所以沿用原有权益分类无法实现企业会计准则所要求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因此,为客观真实地反映现有资产业务的盈余信息,有必要将其原未分配利润予以转销,其方法就是调整权益类各项目,使权益类各项目在重分类后能提供与现有资产业务更加可靠相关的信息。飞彩股份的具体做法就是以注册资本弥补亏损。通过重组后未分配利润反映的就是新的资产业务的信息了,这时的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利于实现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因此笔者认为,飞彩股份通过注册资本弥补亏损的会计处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更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报告,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同样的,中国银行股改后,由于其将更加市场化,与其原有的经营模式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③,所以也可以实施资本弥补亏损。正如W.A.佩顿所说,“冲减设定资本代表着非正式的‘准重组’;也是企业重新开始的前提。换言之,重新表述资本以抵补亏损,产生了使公司处于与新设立企业相似状况中的结果。因此,像一个新成立的公司一样,修订过资本账户的公司应该明确地记录从准重组时点之后所累计的任何盈余”。

因此,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更能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财务会计报告,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所以这些企业通过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方案才得到了相关监管方面的认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会计角度看,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涉及到重分类权益账户的会计处理,特定情况下的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能更好地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目标,这样处理不仅不违反现行会计准则,反而更符合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因此,为适应公司复杂的经营环境(比如公司收购兼并等业务),基于更好地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确保公司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建议准则制定机构就公司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前提下通过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作出具体规定,并对其适用条件作出严格限定。同时有关监管机构应对公司此类业务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以防范公司滥用这种方式进行盈余操纵。也许正是这个条件的界限不易界定,才造成至今这个领域的法律法规苍白,并进而导致ST飞彩、中国银行之类的案例都是按个案进行处理的。

(作者为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林志军,葛家澍.现代西方会计理论[J].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 葛家澍.现代会计基本理论研究[J].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亏损合同篇8

关键词:连续亏损 扭亏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比例 当期计提比例

从中外研究文献看,大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制度的会计判断空间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而扭亏上市公司会利用资产减值政策的可选择性,在实现扭亏年度通过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或者转回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准备以提高当期的盈余。本文选取2001~2003实现扭亏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上市公司扭亏前发生的亏损时间将其分为三类,实证验证其在执行资产减值政策时产生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主要是从市场直接参与者的角度研究资产减值,研究范围涉及资产减值的动机、减值公告的市场反应以及减值金额对盈余的影响。在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率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Chen等(2004)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发生高层管理层变动或出现大额度亏损时,通常会出现提取高比率的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行为。Rees,et al.(1996)研究发现,资产减值是管理者对公司面临的经济环境的适当反应而不是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Zucca等(1992)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迎合其利润平滑动机与大清洗动机,但同时发现更多的公司会因大清洗而进行资产冲销。而Francis等(1996)研究认为,利润平滑因素和大清洗因素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比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国文献回顾 国内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动机研究上。王跃堂(2000)的研究发现,决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不是西方的“三大假设”,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还发现有扭亏现象的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可能性更小,被“ST”的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可能性更大。于海燕、李增泉(2001)研究得出结论:扭亏公司和亏损公司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处于配股临界线的企业则在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黄婷晖(2002)对“ST”、“PT”或停牌的上市公司在被“ST”、“PT”或停牌前一年或脱离T行列、摘牌前一年执行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这些特殊公司在相关年度利用减值准备政策给予的自进行盈余管理,计提了比正常公司高比例的超常减值准备,使公司可以在下一年度转回大量的减值准备,从而提高利润,避免或推迟被“ST”、“PT”或停牌或是尽早脱离行列、摘牌。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国内的实证文献主要围绕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展开研究,并且初步证实,具有避免ST、扭亏、亏损的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这些文献的特别意义在于探索了我国特定的制度因素(如ST制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是国外文献所没有涉及的。

二、扭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一)上市公司连续亏损管理规范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当上市公司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其公司股票将被特别处理,被冠以“ST”;当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时,且在期限内未能消除,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将由国务管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后有可能导致以下结果:上市公司如果出现亏损一年或者连续亏损二年后即扭亏为盈,那么一般可以避免“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惩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亏损三年,那么其股票将被暂停上市,直到公司在限期内消除亏损具备上市条件时再恢复上市;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三年,股票被暂停上市,同时在限期内又无法消除亏损,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将终止上市;第四,上市公司因亏损原因而被解散、责令关闭或无法清偿到期债权而被宣告破产,这种情况下,股票不仅终止上市,而且公司本身的实体也不存在。

(二)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 从上述规范可以看出,不论是执行特别处理还是退市,证券监管部门主要是以会计盈余为标准的。ST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向投资者发出警示,但同时可在以下方面会对公司的经营者形成压力:一是会影响经理市场对管理者的评价,很显然,一个被ST的企业的经理人在经理市场或其再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贬值”,这应该对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形成压力。二是会影响资本市场上股东的“用脚投票”行为,当一个企业长期业绩不佳并且难以摆脱困境时,股东就会在股市上抛售股票,这会对企业的经营者形成压力。三是ST公司会成为证券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收购对象,吸引可能的接管者。理论上讲,当接管者控制企业之后,改善业绩的工作往往从更换企业的管理层开始。因此,被特别处理会使经营者感到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而迫于这种压力,经营人员便产生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上市公司一旦面临亏损,筹资难度将加大,奖金成本上升。而暂停上市或是退市,则意味着珍贵的壳资源的丧失。按照西方财务理论,权益性资金成本要大于债务性奖金成本,且普通股成本最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可能的股票需求远大于现实的股票供给,这导致证券市场存在显著的“供需瓶颈”,即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在这一“卖方市场”上,股票发行溢价通常较高,相对的权益性奖金成本相对低廉,因此,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上市资格成为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企业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并维持这种上市资格,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所以对于亏损上市公司而言,第一年亏损的公司,扭亏或防止连亏是重要目标,若扭亏无望导致第二年亏损,那么第三年扭亏的动机将更加强烈。可以说,证券市场这样的监管措施也是导致扭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连续亏损时间对扭亏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影响分析

(一)研究设计 鉴于本文主要是研究在2001年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实施后,连续亏损时间对扭亏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影响,因此,选取2001~2003实现扭亏的22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并进行分组,样本的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

本文研究方法是根据样本公司的相关数据,分别计算两类参数:资产减值比例POA和当期计提比例POE。资产减值比例是指资产减值余额占资产原值的比例,该指标可以用来反映期末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当期计提比例主要反映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上对当期盈余的影响。计算公式分别为:资产减值比例POA=CAP/A;当期计提比例POE=AP/A。其中,CAP指年末资产减值余额(期末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余额),AP指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A指期末资产原值(未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之前的资产总额)。这两

类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和制约。当期计提比例较高,通常更可能形成较高的资产减值比例;而当企业存在较高的期初余额时,当期计提比例可能就要受到限制,由此而导致稍高的资产减值比例和本期计提比例不高的状况。因此,同时考察这两个指标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扭亏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状况。根据两类指标,分别进行了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以检验连续亏损时间是否对扭亏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产生显著影响,并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是对两个独立样本进行了T检验。另外,对于多个独立样本,本文首先采用了Kruskal-waUis H的非参数检验,检验多个独立样本的总体分布是否相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出可能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实证分析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对样本进行如下分析:

(1)年度影响分析。不同时期的扭亏公司由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在对会计政策选择上也可能发生偏差。为了观察不同年度的扭亏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比例是否趋于一致,分别对2001~2003这三年扭亏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状况进行对照检验。按照扭亏发生年度不同将扭亏上市公司分为独立的三组样本,其中2001年扭亏的上市公司为51家,2002年为74家,2003年为104家,分别对两减值比率分别进行Kruskal-WallisH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度的扭亏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政策并无显著差异。说明白2001年上市公司开始全面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以来,各扭亏公司在执行资产减值政策时受时间因素影响不大。根据这一检验结果,下面的差异性分析检验中不再对扭亏上市公司分年度进行检验。

(2)连续亏损时间影响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对亏损公司的监管主要体现在对其连续亏损时间的限定上,因此,连续亏损时间不同的上市公司,由于其扭亏的动机强度不同,对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可能也存在差别。为了研究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对扭亏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政策的影响,本文选用上市公司扭亏年度前连续亏损时间为特征值进行分组,分组后的样本分布情况见(表3)。从(表3)可知自2002年之后不再出现连续亏损达到四年的公司。这主要是因为自2002年1月起施行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取消了宽限期申请的有关程序,并规定公司连续亏损三年其股票将被暂停上市,如果暂停上市后第一年的半年度公司仍未实现扭亏,交易所将直接做出终止上市的决定。可以看到,亏损一年后就扭亏的公司共134家,占全部样本的58.51%;连续亏损两年后扭亏的样本公司为70家,占样本总数的30.57%;连续亏损三年及以上的样本共25家,占样本总数的10.9%。从扭亏公司年度分布来看,三年来扭亏公司数目有着逐年递增的趋势。2003年发生扭亏的公司最多,占三年来扭亏公司总数的45.41%,这种趋势和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相关对亏损公司的监管政策表现着极大的相关性。

基于扭亏前连续亏损时间分组的各资产减值准备比例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总体上按连续亏损时间不同划分的样本公司间的资产减值比例和当期计提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了进一步说明差异的来源,下面分别对这两个减值比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Tamhane'sT2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如(表5)所示,从当期计提比例的检验结果来看,基本上符合“连续亏损时间越长,扭亏年度当期计提的减值准备就越少”这一现象,说明亏损上市公司会充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而且根据其连续亏损时间分布的不同,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也发生变化。第一组在当期计提比例上的均值差异在5%的水平上显著大于第三组,说明连续亏损三年的公司当期的资产减值准备比例明显低于亏损一年后扭亏的上市公司。对比这两组的资产减值比例可以看出,第一组的准备提取比例要小于第三组,但是这种差异并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按照我国证监会的规定,连续亏损三年的公司,首先将面临暂停上市的处罚,如果在暂停上市的半年内仍未能扭亏为盈时,将被终止上市。可以看出,为了能够“保牌”,连续亏损三年的上市公司所表现出来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动机最强。从资产减值比例来看,第一组均要小于第二组和第三组,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在5%的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联系这几组的当期计提比例来看,第一组当期计提的减值准备均要大于第二组和第三组。这就说明我国连续亏损上市公司的会在扭亏前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以便于在扭亏年度冲回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准备实现其扭亏的目的。

四、结论

亏损合同篇9

【关键词】 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报表

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实务中,常常会碰到资不抵债的子公司。资不抵债的子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资不抵债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在确定合并范围方面,遵循的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规定“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对于资不抵债的子公司,除下列两类外,均应纳入合并范围:一是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资不抵债的原子公司,是指在当期宣告被清理整顿的被投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根据 2005 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定,被投资公司实际上在当期已经由股东、董事或股东大会指定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人民法院指定的有关人员组成的清算组对该被投资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在清算期间,被投资公司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母公司不能再控制该被投资公司。因此,不能再将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资不抵债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二是已宣告破产的资不抵债的原子公司,是指在当期宣告破产的被投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被投资公司的日常管理已转交到由人民法院指定的管理人,本公司不能控制该被投资公司,因此,不能再将已宣告破产的资不抵债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范围,坚持的也是以是否能够实施有效“控制”为基础的判定标准,与我国准则的规定原则一致。世界各国的会计实践中,将持续经营的资不抵债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已经成为主流。

当然从法律角度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被投资企业承担责任。被投资企业发生资不抵债(也就是说企业的净资产小于零了),股东只要将对其投资减计至零就可以了,因为这种情况下股东没有义务再对其承担额外责任(有资金输出义务或者额外债务担保责任的除外)。被投资企业在资不抵债状况下发生的进一步亏损(以下简称超额亏损),作为有限责任的股东,是没有法律义务承担的。

二、资不抵债子公司的合并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一)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并且少数股东有能力予以弥补的,该项余额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二)公司章程或协议未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的,该项余额应当冲减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该子公司以后期间实现的利润,在弥补了由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所承担的属于少数股东的损失之前,应当全部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体财务报表》规定:在参加合并的子公司中,应当归属于少数股东方面的亏损有可能大于子公司产权中的少数股权,这类超额亏损和任何归属少数股东的进一步亏损,除少数股东应当遵照规定的义务弥补并且有能力弥补的部分之外,均应当冲减多数股权。如果子公司以后报告利润,在多数股权所吸收的少数股东亏损补齐之前,所有的这类利润应当归属多数股东。按照上述规定,资不抵债子公司发生的超额亏损,应该通过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予以反映,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超额亏损全部由多数股东承担。只有当子公司的公司章程或者相关合同中明确要求少数股东承担弥补超额亏损的义务、同时少数股东又有能力弥补这种损失时,才可将超额亏损分摊给少数股东。

可见,在超额亏损公司的合并处理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在少数股东没有义务和能力承担超额亏损的情况下,母公司全额承担了超额亏损,这样,如果母公司利用控制权蓄意操纵子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它并不能达到操纵合并报表利润的目的。国际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在合并利润方面遵循合并财务报表的“实体理论”,其处理虽然不符合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但却能有效杜绝母公司利用超额亏损的子公司进行利润操纵。

三、对我国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建议

(一)相关规定应当更加明确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就“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如何列报”的问题有所规定:“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不够明确,会引起不必要的理解混乱。旧准则下“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概念是针对子公司发生的超额亏损、母公司按照投资比例确认的数额。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在少数股东没有义务和能力承担子公司的超额亏损时,母公司是要全额承担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含糊的规定容易让人误解为母公司仍然是按照投资比例承担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对这一规定予以更明确的解释:“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对于资不抵债的子公司,不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其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处理。”以防止实务操作中误用。

(二)改进报表列示的建议

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可以防止母公司进行利润操纵,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将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全额合并意味着母公司对子公司承担无限责任。这有悖于我国《公司法》关于母公司以其对子公司的投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规定。在母公司不承担资金输出或额外的债务担保责任时,这部分超额亏损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母公司的支出。新准则的这种处理,对于投资者、企业经营者来讲都是难以接受的,毕竟存在一部分报表使用人,更关心母公司控制下的法定权益和法定收益。因此,笔者建议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列报格式进行适当修改,以满足不同报表使用人的信息需求。在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下增加“其中:无法定义务承担的子公司累计超额亏损”,反映合并范围内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发生的累计超额亏损。在合并利润表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下增加“其中:无法定义务承担的子公司本期超额亏损”,反映合并范围内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当期发生的超额亏损。笔者根据上述建议,对现行报表格式进行了修改,具体格式如附表所示。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 企业会计准则[M]. 人民出版社,2006.78-85.

亏损合同篇10

【关键词】 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

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六)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

衍生金融工具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发展,国际间商品价格的波动也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更大的获利空间。因此,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间监管与合作,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

【主要参考文献】

[1] 曾秋根.浅析套期保值经营策略的风险[J].财会月刊,2006年2月.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