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企业审计报告十篇

时间:2024-04-08 15:53:39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篇1

关键词:企业弥补亏损探讨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免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亏损,亏损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法律的相关规定使企业损失降低到最低就值得进行探讨。

一、亏损的定义及弥补方式

会计上的亏损是指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的收入总额小于成本费用总额的数额。由于税法制度和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税法上的亏损和会计上的亏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税法上的亏损是在会计上的亏损基础上减去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税法允许加计扣除的支出,加上税法禁止扣除的支出以及超过税法规定扣除的支出。

企业发生亏损后可以进行弥补,弥补亏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发生亏损,可以用次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次年度利润不足弥补的,可以在5年内延续弥补;二是企业发生的亏损,5年内的税前利润不足弥补时,用税后利润弥补;三是企业发生的亏损,可以用盈余公积弥补,但盈余公积补亏后结余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25%。但企业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时,应当由公司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大会批准,否则税务机关不予以认可。

二、税法对弥补亏损的规定

1.填报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填报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635号)规定,第4行“实际利润额”,填报按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减除以前年度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也就是说,亏损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的实际利润额不是当年财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当减除以前年度的亏损,弥补亏损后有余额的,再按其所适用的税率预缴季度企业所得税。

2.审批规定

虽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公司所得税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4]082号),纳税人发生的年度亏损取消了主管税务机关的审核,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时(包括预缴申报和年度申报)可自行计算并弥补以前年度符合条件的亏损。虽然审核取消,但是弥补亏损的计算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税务机关将会着重加强检查和监督管理工作。纳税人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当年有亏损或弥补亏损的,需报送下列资料到主管地税局备案:1.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七《税前弥补亏损明细表》;2.《企业年度亏损确认或弥补申报审批表》;3.属于弥补亏损的另报送《弥补亏损台帐》复印件。根据《关于做好2009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年度亏损的企业需提供《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报告》,如果不提供涉税鉴证报告,需要申请税务机关核查。有“弥补亏损”的,必须报税务分局做好亏损台帐后才能进行“弥补亏损”。也就是说对年度亏损的企业需要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鉴证报告并经税务机关核查。

2.查补规定

企业由于纳税申报计算错误,在自查过程或税务机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补交税款弥补亏损的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0]20号)规定,税务机关对企业以前年度纳税情况进行检查时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凡企业以前年度发生亏损、且该亏损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应允许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该亏损。弥补该亏损后仍有余额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的规定,关于以前年度发生应扣未扣支出的税务处理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对企业发现以前年度实际发生的、按照税收规定应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未扣除或者少扣除的支出,企业做出专项申报及说明后,准予追补至该项目发生年度计算扣除,但追补确认期限不得超过5年。企业由于上述原因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以自追补确认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抵扣,不足抵扣的,可以向以后年度递延抵扣或申请退税。亏损企业追补确认以前年度未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支出,或盈利企业经过追补确认后出现亏损的应首先调整该项支出所属年度的亏损额,然后再按照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年度多缴的企业所得税,并按前款规定处理。

4.虚报规定

企业虚报亏损是指企业在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申报的亏损数额大于按税收规定计算出的亏损数额。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政策都规定,企业故意虚报亏损,在行为当年或相关年度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按偷税处理;企业依法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年度或处于亏损年度发生虚报亏损行为,在行为当年或相关年度未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按规定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

三、弥补亏损的会计处理

按照旧会计准则规定,如果企业当年发生财务账面亏损,应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企业以后年度弥补亏损时作以上相反的分录。如果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而非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再做其他分录。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断,如果不能,企业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新准则对“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判断只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等能力。对于未来可以转回的应纳税额预计过高,可能无法转回。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则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 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科目。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其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 科目。

四、结论

企业发生亏损,除要按会计制度进行正确核算,还要根据税法和相关法律进行申报和审批,还要做好登记,不得弄虚作假,还要按照最新的法律、法规执行。不能由于出现亏损就当回事,更不能由于不了解国家最新相关法律、法规而使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篇2

一、税前应扣未扣或少扣支出的补扣前提及疑难分析

15号公告第六条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对企业发现以前年度实际发生的、按照税收规定应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未扣除或者少扣除的支出,企业作出专项申报及说明后,准予追补至该项目发生年度计算扣除,但追补确认期限不得超过5年。”由此得出,企业追补扣除支出有四大前提条件:(1)必须是企业自行发现,(实务中体现企业自行发现的标志是:由企业自行向税务机关申报追补扣除的申请和说明);(2)必须是实际发生,即必须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公告2011年第25号)的规定,法定资产损失应从申报年度起扣除,不得追补确认;(3)必须是与企业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即支出必须符合税法规定的税前扣除的范围、标准和条件;(4)必须由企业向税务机关就追补扣除事项作出专项申报及说明。但我们认为,上述规定实际上还隐含了另外两大前提:一是企业作出的专项申报及说明必须经过税务机关的审核或审批,但税法规定无需经税务机关审批的除外,如《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88号)第五条规定的资产损失,否则不可以列入税前扣除;二是必须进行了必要的会计处理,如税总公告2011年第25号强调必须是“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由此可见,对于企业可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而未扣除或者少扣除的各类应计未计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及其他支出等,只要能够同时符合(或不违背)上述六大前提条件,才可以列入税前扣除。

本文将日常实务中经常出现的五种疑难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对虽是企业自行发现并提出的以前年度应列入未列入税前扣除,但同时企业也未进行会计处理的支出如何扣除的问题,如一些企业在办理纳税申报或接受纳税检查时,往往会主动向税务机关提出存在应提未提的折旧、应计未计损失、应摊未摊及其他应提未提的各类费用等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此类情况,企业自行发现后必须先进行规范和完整的会计处理,在将相关问题补记入账并向税务机关作出专项申报及说明后,经税务机关审核(或审批)才能列入税前扣除。

2.税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往往会在检查纳税事项时发现企业因会计核算差错而多计算了会计利润和计税所得额,如少结转了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成本及少推销的各类费用等,对此,检查人员应先告知企业,待企业自行查明情况、进行规范和完整的会计处理,并向税务机关作出专项申报及说明后,税务机关才能认可其列入税前扣除(此类情况往往仅需税务机关审核,无需审批)。笔者认为,检查人员不应依据纳税检查时发现的会计核算差错直接作为追补扣除的依据。

3.企业因未能及时获取有关原材料和费用发票,不符合法定扣除条件而无法将相关成本、费用列入税前扣除,对此类情况,笔者认为,如果企业在办理当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截止日前获取了相关发票,则仍可将相关成本、费用列入当年度的税前扣除,否则,应对已列入税前扣除的相关成本费用进行纳税调整。但如果企业在以后年度获取了相关发票,则应按照15号公告的规定对相关成本、费用追溯到发生年度追补扣除,同时遵循亏损弥补原则。

4.企业因未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决算,未能获取固定资产发票而未及时计提折旧,对于此情况,企业可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的相关规定,即“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此规定似乎改变了以往以所得税汇算清缴截止日作为最后期限的做法,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12个月内未取得发票,或直至12个月到期后的第一个所得税汇算清缴截止日仍未取得发票,则企业必须对相关事项进行纳税调整。但如果企业在以后年度取得相关发票,则仍应按照15号公告的规定对相关折旧追溯到相应折旧年度追补扣除,同时遵循亏损弥补原则。

5.如果企业因特殊情况未能及时判断列入税前扣除损失的金额,或未能及时获取损失的法定依据,如对企业发生各类资产损失的金额,有待相关专家或机构鉴证后才能确认,或企业在商品交易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赔偿损失有待法院的判决等,这些情况都有待企业获取相关鉴证证明或法律文书,并在获取鉴证证明或法律文书后的当年度,由企业向税务机关作出专项申报及说明后,经税务机关审核(或审批)才能列入税前扣除。

二、关于追补确认期限和弥补亏损期限

15号公告第六条还规定,企业由于上述原因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以在追补确认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抵扣,不足抵扣的,可以向以后年度递延抵扣或申请退税。对于亏损企业追补确认以前年度未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支出,或盈利企业经过追补确认后出现亏损的,应首先调整该项支出所属年度的亏损额,然后再按照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年度多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并按前款规定处理。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一明一暗两个5年期限,一明是:对于追补扣除以前年度少扣除的支出,追补确认期限不得超过5年,即一旦企业发现以前年度应在税前扣除而未能扣除的支出,税法仅认可往前追溯5年内的支出可追补确认税前扣除,5年前的支出不予认可;一暗是:15号公告没有明示的可以用往后最多5年内的税前利润弥补亏损的原则,即如果税务机关追补确认了往前5年内的支出使得企业出现亏损,则企业可以用造成亏损年度起往后5年内的税前利润弥补亏损。

但是,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对15号公告的解读有补充规定:“企业以前年度未扣除的资产损失也可以追补确认,其追补确认期限也不得超过5年。未扣除的税费与未扣除的资产损失性质相同,因此,两项政策应当保持一致,追补确认期限均不得超过5年。”我们认为,以前年度未扣除的资产损失从其性质而言,就应该属于企业以前年度实际发生的,应在税前扣除而未扣除或少扣除支出的一种情形,其适用的税收政策当然应当保持一致(张明、刘志耕,2012)。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四条规定:“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第六条又规定:“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年度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但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属于法定资产损失,应在申报年度扣除。”从上述规定可以得出两点:一是对于实际资产损失的一些特殊情形,其追补确认期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但必须注意的是,仅是追补确认期可适当延长,弥补亏损期不可延长;二是法定资产损失只能在申报当年才允许扣除,不可以向前追溯5年,但此情况下造成亏损的弥补期则仍是从亏损年度起往后的5年。这两点是对两个5年期限所规定的特殊情形(张明、刘志耕,2012)。

还需说明的是,由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于是,有人认为,15号公告违反了《征管法》追补确认期仅为“三年”内的规定。但必须注意的是,15号公告解读有补充规定:“对于追补确认期的确定,根据《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可以将追补确认期限确定为五年。”由此可见,15号公告是对《征管法》从法理上的补充和情理上的释义,不存在违反了《征管法》的问题。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篇3

当前的交强险费率究竟是高还是低?审计结果似乎让问题成了无解的悬案。

有人欢喜有人忧

交强险是“肥肉”还是“鸡肋”?不同的保险公司答案截然不同。

对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而言,交强险业务堪称一个亮点。审计报告显示,去年该公司保费收入进账67.67亿元,赔款45.33亿元,再扣除21.06亿元经营费用,加上交强险分摊的2.57亿元的投资收益,算来全年赢利3.84亿元左右。报告显示,该公司最近3年交强险业务连续实现盈利。截至2009年年底,平安财产共从交强险业务上赚得15.45亿元。

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的交强险却似乎变成了负资产。审计报告显示,人保财险的交强险业务去年亏损12.24亿元,将该公司前3年攒下的24.59亿元的交强险获利“吃”掉了一半。而人寿财险去年交强险亏损4.79亿元。该公司2007年及2008年度也同样亏损,截至2009年年底,亏损总额累计已达6.94亿元。

交强险亏损有疑点

中国保险业协会公布的数字称,2009年度全国交强险经营亏损29亿元,其中承保亏损53亿元,投资收益24亿元。交强险2006年7月1日推出,到2009年底,累计经营亏损8.5亿元,经营亏损率0.5%。中国保险业协会的结论是:交强险“盈亏基本保持平衡”。

但仔细翻看各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一些公司交强险业务出现亏损似有疑点。

人保财险“交强险损益表”显示,该公司去年的交强险保费收入250.2亿元,亏损12.24亿元。报表显示,去年人保财险的交强险专属经营费用达41.3亿元,占当年保费收入的16.5%;而平安财险去年的交强险专属经营费用为9.5亿元,占当年保费收入的11.9%。

人寿财险的“交强险损益表”则显示,去年该公司提取了“未决赔款准备金”10.7亿元,占保费收入的46.8%,远高于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9.8%和11.8%的提取比例。

保险业内人士分析说,很多保险公司将商业车险成本混入交强险,甚至将营业支出和管理成本也都算在交强险上,造成了交强险的亏损现象。同时,交通事故不合理的定损和赔偿或是造成交强险巨亏的另一原因。不过,“实际原因可能更为复杂”。

私人用车最赚钱

交强险把车型分为9大类,费率各不相同。从各保险公司公布的不同车型交强险“分部报告”看,在9类车型中,“家庭用车”和“摩托车”盈利面最大,它们均是以个人自用为主体的车型。其中,平安财险和人保财险在家庭用车业务上去年分别盈利4.87亿元和3.93亿元,在摩托车业务上则分别盈利0.16亿元和1.57亿元。而营业客车及挂车的交强险业务普遍亏损。

业内人士认为,交强险至今已运营近5年,可以根据运营情况对不同车型的费率进行调整,以免出现优质客户补贴劣质客户的问题。对出险率低、赔付率低的车型,费率应适当下调,出险率高、赔付率高的车型,费率则应适当上调。他同时也指出,费率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数据积累作为参考,不仅要考虑行业的发展,还要考虑社会效果,因而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目前交强险业务不设门槛,各保险公司都能做,看似公平竞争,实则于车主无益。此次公布的30家公司的审计报告显示,有的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不过四五百万元,出现亏损并不奇怪。虽然它们的亏损暂时不用车主埋单,但论及交强险费率究竟是高还是低,这些保险公司无疑都会站到车主的对立面。

■点评

高成本从何说起?

文 / 庞岚

在去年一年交强险经营亏损29亿元之后,有媒体报道,记者从交强险审计报告中读出疑点:有的保险公司获利不菲,有的保险公司却陷入亏损。此外,“家庭用车”盈利面最大。

亏损往往意味着涨价,虽然保监会说暂不调基础费率,但是有的省,例如浙江,准备把7种交通违法行为与交强险挂钩。提高违法成本无可厚非,但下调的最高比例是50%,上浮的比例竟然高达300%。

交强险设立的本意肯定不是为了赚钱,和“绿坝”软件一样,它的出现是想为大家筑起一道保障。但是具体的做法,却是交给了保险公司去“经营”。经营会有成本,成本则包含了各种因素。例如两个开小卖部的人,一个骑人力三轮进货,一个开汽车进货;一个是自己和老婆轮着站柜台,一个是单雇了俩人站柜台,其成本就完全不同。

据报道,虽然交强险总体亏损,但中国平安去年却赢利3.84亿元左右,三年来共计从交强险业务上赚得15.45亿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这两家国有企业,在交强险的经营方面则成了“负资产”。显然,交强险的“亏损”和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无关系。

也有专家分析,国有保险企业承担了一些其他保险公司不愿承担的业务,所以业绩受到了影响。但是翻翻今年上半年的新闻,襄樊的市民买交强险时遭遇“搭售”――必须同时购买商业险,就是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而江苏宿迁的货车司机被告知不能单独购买交强险,则是在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

显然,国有保险企业的“觉悟”未见得比其他公司更高。而且,即便不计较交强险本身的盈亏,这种不买不能验车的险种在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中也成了一种重要的“道具”――可以用来胁迫车主购买其他的、更赚钱的产品。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篇4

随着境内施工企业向国际化战略目标泊迈进,境外工程所占的企业产值比重将越来越大。目前,就我所了解情况来说,境外工程大多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工程项目甚至严重亏损。由于有些工程项目早已完工或是接近尾工而一直没有一个相对较独立的专业监督管理部门去进行客观公正的鉴证与评价,以致于工程项目亏损的内在原因不清楚,亏损项目的具体责任人员和责任部门不明确,亏损项目的相关责任人员照常调动、升迁或奖励;由此造成了企业生产的恶性循环,即:企业产值完成的越多,企业亏损幅度越大,而企业债务也越大,包袱也愈加沉重。

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生存战略考虑,加强对境外工程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对于以追求盈利目标的企业经济组织来讲,想方设法拼出国门或出境显然是不够的,它还要求必须不断地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否则,这将难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甚至危及到企业的最终生存目标。因此,境内企业对境外工程的管理重点仍将是企业的获利能力与经济效益。境外工程管理水平如何最终是要通过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到底怎么样,只有通过企业内部相对比较独立的比较具有权威性的管理部门即审计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后得出的经济效益才是比较客观实际的;同时,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作出全方位的实事求是的鉴证与评价,并指出管理中的各种缺陷与弊端,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及经济效益的增长。如某集团公司在某国承接了一个价值2500万美元的水电工程,1995年底开工,工期一拖再拖,项目经理也换了4个,直到2000年3月底水电机组才是备移交条件。其间,项目部主管部门的财务部门和集团公司总部财务部门均分别去现场查看了财务情况,时间也都在一个月左右,结果却还是没有将项目部的情况弄得十分清楚。最后,通过该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去审计,才把此国外工程项目部的总体情况查清楚,由于其管理混乱,长期缺乏监督机制,造成亏损1308万美元,亏损幅度高达52.32%,并找出了影响亏损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加强管理的建议,受到公司领导的广泛好评。因此,境外工程的管理离不开公司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

境外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与方法,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审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境外工程不同于境内工程,其涉及的内容远比境内工程复杂,并且到境外实地审计的成本也远远高于境内工程项目审计成本。因此,做好审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其前期准备工作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了解工程合同鉴约阶段的相关情况。即: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情况,中标签约的背景资料,合同价的预算分解资料,将中标合同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寻价,了解中标价格的高低情况,合同条款中对我方不利的合同条款,尤其是履约保函条款的变化及索赔保险条款等对我方不利条款因素的增加及其修订原因,以便分清有可能导致工程项目亏损的源头因素及相关责任情况。

二是了解工程开工前的准备情况。即:项目部机构、人员组建情况及相关文件,境外项目部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控制性指标文化,境外工程有关工程分包及设备物质的采购、运输及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规定,若是EPC合同(即工程设计、采购、施工合同),则还包括对设计分包商或是对设计方面的管理规定等。

三是了解工程施工阶段的合同履约情况。主要是从境外项目部的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了解工程施工的工程形象进度、工程质量、永久设备及备品备件的采购质量和安装质量、永久设备工程的操作维护手册等是否满足业主的要求,以及工程施工、设备物资采购、运输和设计等方面存在的有关问题。

四是了解工程完工阶段的相关情况。即:境外工程项目部与境内各有关单位的往来结算情况。如与境内企业的资金往来情况,财务结算的情况,境内工程量的签证认可情况,设备物资的境内和境外采购、运输情况以及设备、物资的出口退税情况。

通过审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可对境外工程的基本情况及其管理运作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据此拟订境外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以便下达审计通知书。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工程审计小组人员的构成应本着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工作主动、成本节约的原则进行搭配。

二、做好现场审计工作,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完善审计工作计划

1、根据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目标,选取灵活的测试方法,做好各项符合性测试工作。①是工程施工管理中有关形象进度、质量、安全以及财务结算资料和工程索赔资料的准备等方面的测试;②是设备物质的采购,运输及出入库管理方面测试;③是与业主往来函件管理的测试;④是与境内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往来文件资料的收发管理测试;⑤是工程施工暴露出的有关问题的解决处理机制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测试;⑥是工程成本控制管理方面的测试;⑦是各种不相容职责岗位方面的测试;⑧是合同履约责任及经济责任追究管理方面的测试。

通过上述各项符合性测试,确定实质性审计工作的重点

2、统筹兼顾,合理分工、做到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圆满完成实质性审计工作

合同签订阶段的审计工作。进一步审核影响工程亏损的源头因素,界定相关责任。主要是中标合同的有关漏项项目,中标价格的高低因素,中标合同中对我方不利的条款及其有关的修订条款等。如:某公司承包的境外工程项目,便是在报价中遗漏了计算机操作系统项目;又如:履约保函金额的比例由一般规定不得超过合同金额的25%突然调至35%便是增加了承包工程方10%的亏损风险因素。

工程施工阶段审计工作。①工程工期审计。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来讲,工程完工的工期审计便是其重中之重。如何对工期进行审计呢?以水电工程为例,业主要求的工期一般是指自工程项目开工日至水电机组的移交日。首先,应审核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水电机组的实际安装工期,并取得原始资料。其次,根据中标合同及项目部与业主的工程变更令,找出所有机组的计划安装工期;再次,将计划安装工期与实际安装工期进行比较,计算出所水电机组实际安装工期超计划安装工期的天数(项目亏损一般均延误了工期),并扣除业主确认的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对工期延误的天数以及因为业主方面的原因导致工期延误的天数,这样剩余的超计划天数便是我方因管理不善造成的拖延工期的天数。最后,再对我方原因拖延工期的各项环节进一步审核,界定责任人及责任部门。如: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及永久设备(含备品备件)的缺陷拖延工期的天数及其原因。如是EPC合同,还要考虑因设计原因而影响工期的天数。当然,这种分项界定非常困难,但只要把上述各项影响工期环节的工作做深做透,要完成这项工作也不是不可能的。②成本审计。首先,以中标合同及其预算成本分解资料为基础,逐项审核各项成本的实际支出情况,最终汇总各在异想天开大项的超支与节约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按成本项目分大项进行重点比较分析,如抽查土建工程类及永久成套设备类成本超支与节约情况。其次,分析各大类成本超计划的原因。最后,界定成本责任区及相关责任人。③设备物资采购、运输、出入库管理的审计。首先,应对现场所有物质及设备进行全面认真地实际盘点,计算出审计截止日的库存设备、物质的数量及其金额。其次,抽查仓库台账及出入库登记记录,并与财务上的设备物质明细账进行核对,计算出设备物质盘盈盘亏数量及金额。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是工程完工阶段的审计,审计组还应根据工程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外来工程设备物质的出入境管理规定,在审计报告尚未出来之前,先向我方境内公司总部提出有关库存设备物资处理的审计建议书,为公司尽可能地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如,我们这次在对所属某国外项目部进行工程效益审计时,因工程已完工,当地海关提出,我们国外项目部的剩余工程设备物资应于2000年9月13日前全部出境,否则便对其进行全部没收,便处以罚款。因此,为了解取时间,我们提前向国内公司总部出具了心项审计建议书,得到总部的采纳,避免了因没收及罚款所造成的损失。最后,查阅项目部与业主就有关设备及物质方面存在总是的往来函件,同时,查阅该设备或物资的购销、运输合同以及财务上与此有关的资金支付情况及财务账务处理情况。必要时,还应找相关经办人,使用人了解情况,甚至进一步调查取证,以规避设备物质方面存在的重大风险。④分包单位的相关审计。首先,审核分包合同条款,有无我方人员的因业务原因或是工作疏忽等原因导致将分包商的风险转移到我方身上以及有无责任追究条款。其次,审核分包合同的实际履约情况,分析合同履约情况中出现差异的原因及相关方的责任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的执行情况。⑤管理审计。该分项目审计主要是为经济效益审计的结果合理划分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或者责任部门。因此,该分项目审计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审计:首先,根据工作业务流程示意图找出其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的先天性缺陷;其次,根据该工程项目的有关管理分工情况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找出其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的后天性缺陷;最后,对影响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区分主客观因素并力争量化反映,将责任落到各责任单位。

其他如财务结算审计,工程索赔的审计以及工程量的审核比较等项目较简单,本文就不再赘述。

上述各项实质性审计工作均应结合审计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互相核对,综合分析,突出重点,少走变路,进一步深入审计,才能达到较好的审计成果。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具体审计实务的角度分析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特征,识别可能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经营和财务迹象,概括持续经营能力审计的相关内容,着重从审计程序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持续经营是会计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或惯例。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是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12个月)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一、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的作用和影响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相关利益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当企业不拟或不能持续经营时,应当采用清算基础等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对影响持续经营的重大因素进行充分的披露,相关利益人就可以早日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重大损失。

但是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情况来看,管理层仍然缺乏披露企业无法持续经营的动机,甚至还出现过恶意掩盖公司无法持续经营的案例。而注册会计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评价企业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合理性,也就是说只有当注册会计师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评价之后,才能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合理性。从另一个方面说,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难度,导致了审计风险。

二、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实务分析

2004年3月19日,珠海鑫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ST鑫光)股票终止上市公告称“因公司调整后,经审计的200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显示为亏损,根据中国证监会《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的规定,深交所决定本公司股票自2004年3月19日起终止上市”。

而在此前的2003年8月25日,ST鑫光2003年半年度报告经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审计并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称,ST鑫光已连续3年亏损,截至2003年6月30日公司的主营业务已完全停止;会计报表列示股东权益为-1.39亿元;无力支付到期的巨额债务。因此,ST鑫光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下面,我们结合ST鑫光200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分析,以审计评价该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一)根据判断迹象确立审计目标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ST鑫光200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时,主要是对其2003年6月30日的财务状况和2003年度上半年的经营成果发表审计意见,但是在初步的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ST鑫光存在以下可能无法持续经营的迹象:

1、财务方面

(1)ST鑫光期末货币资金为2020万元(其中:其他货币资金2000万元已质押),可以动用的资金其实只有20万元,逾期借款为9024万元,根本无力偿还已到期借款。

(2)ST鑫光连续两年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76076万元,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明显丧失。

(3)ST鑫光资产总计37516万元负债合计49403万元,资产负债率畸高,随时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2、经营方面

(1)主营业务已经停止,但是企业转产及重组业务尚未开始。

(2)由于不再经营主业,基本失去主要市场及主要销售网络。

(3)存货期末余额为零,表明将上期存货400万元处理后,企业已经没有支撑再生产的原材料。

3、其他方面

(1)大量的未决诉讼及抵押担保事项,随时有可能被要求承担相关责任,或被处以大额的违约金。

(2)企业已经停工、停产,无法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偿还债务,约束性支出难以为继。

注册会计师在发现ST鑫光存在上述种种迹象时,风险控制点就应该主要集中在ST鑫光是否能够持续经营方面,将确定ST鑫光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及计价基础是否需作调整及财务报表披露是否充分等作为主要的审计目标。

(二)具体审计方法

1、检查ST鑫光管理层内部决策文件,包括董事会会议纪要、决议等文件,以发现企业的对外担保、法律诉讼事项;

2、结合ST鑫光交易凭证的检查,以发现企业的关联方交易及无法解释原因的异常交易,合理怀疑企业的报表粉饰行为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3、检查ST鑫光的担保文书及相关的法律资料,对企业的律师发出函询证,已证实企业担保事项、债权人的法律诉讼事项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4、观察ST鑫光的生产经营活动,关注其主营业务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贡献,关注主营业务的发展空间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5、函证ST鑫光期末大额往来款项、票据等,证实大额往来款项、票据的可收回性,关注应收账款、票据的可收回状况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6、审阅ST鑫光子公司及其他投资单位的财务报告,证实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各种投资款项减值状况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7、收集近年财务报表及生产经营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多角度、广视野的对比分析,关注财务报告与相关分析指标的匹配程度,对异常的财务指标进行细化和分解,查找相关数据与预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未预期差异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三)审计步骤

注册会计师采取以下步骤对ST鑫光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

1、初步了解ST鑫光的基本情况

由于ST鑫光2002年度审计报告也是由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事务所对其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表示ST鑫光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在2003年度在公司基本面尚未发生重大改变时,注册会计师仍应将持续经营能力的审核作为审计重点。

2、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在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迹象了解了ST鑫光的基本情况后,进一步加剧了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忧虑,所以在编制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时,需要对ST鑫光持续经营能力作进一步的风险评估。

经过询问管理层和实地观察生产情况,发现ST鑫光在2003年度原有的稀土的生产、进出口贸易等主营业务已停止;经过查询董事会决议及企业的生产计划,发现企业主营业务停产后缺乏基本的目标和战略定位;经过贷款卡查询及法律文书审阅,发现企业的实物资产、股权由于债务的原因已被抵押或冻结;通过审阅企业当年的财务报告,发现财务业绩仍然很差,依靠非经常性损益勉强盈利等。

通过上述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为ST鑫光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并计划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3、实施沟通及评价程序

针对上述风险,注册会计师与ST鑫光管理层进行充分沟通,管理层确认了上述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相关的不利事项,并表达了企业拟通过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剥离劣质资产,注入优质资产,实行产业转型,使企业走出困境的改善措施。4、审阅并评估拟采取的改善措施

由于ST鑫光管理层披露拟进行资产重组以改善上述状况,所以注册会计师需要进一步审阅ST鑫光的重组计划。

注册会计师取得ST鑫光的资产重组意向书得知其大股东拟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保壳,但是相关的重组计划仍处于设想阶段,未真正实施,是否具有可行性及实施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实施的专门审计程序

上述审计步骤是建立在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的基础上。

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或者企业不愿主动明确面临的经营困境以及企业的改善措施貌似有效时,注册会计师就需要实施专门的审计程序收集证据。

1、审前调查、现场了解,初露端倪。通过调查、了解发现ST鑫光长期存在主业不突出、主营业务萎缩以及巨额的债务等问题,致使公司年年亏损;公司原本的主业因新材料被司法拍卖,公司不得不对稀土生产计划做出调整。

上述生产经营基本面全面恶化,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2、异常财务指标红色预警,发现病因。通过计算ST鑫光各种重要财务指标,发现企业营运资金产生负数,负债比率超过100%,企业已经资不抵债、经营发生巨额亏损、资产周转率低、资产报酬率为负数、净利润现金流量为负值。

上述财务指标的逐步恶化,使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3、复核期后事项,持续深入。注册会计师在复核期后事项时关注到ST鑫光与公司实际控制人签定了《股权转让合同》。

这一可能导致ST鑫光主营业务全面停止的事项,使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4、复核借款或债务合同的履行。注册会计师了解ST鑫光2002年9月为珠江光电1128万元贷款提供的担保将于2003年9月到期,但是根据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担保到期后履约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阅读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会议的相关文件。ST鑫光处置所投资公司50%的股权,但是仅产生投资收益约20万元人民币,不能缓解公司目前的债务压力。

6、向律师函证相关诉讼事项。ST鑫光涉及到的重大诉讼事项5件,涉讼总额近5000万元,企业确认的预计负债总额高达1.6亿元,一些不可撤销的担保事项形成实际损失可能性较大,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7、向关联方或第三方确认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支持的安排或承诺。ST鑫光与其大股东签署了《偿债合同》,其大股东将3294万元的资产注入,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主营业务萎缩的问题;ST鑫光通过与关联方债务重组实现快速扭亏,由于相关债务重组事项的公允性及是否符合谨慎原则尚待有关部门确认,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8、评估被审计单位履行客户订单的能力。由于ST鑫光未从根本上改变本公司的主营业务萎缩的问题,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主营业务被迫出售,难以履行客户的订单,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

(五)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通过上述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虽然发现ST鑫光存在可能不能持续经营的情况,但是在最终对其管理层提出的针对危机改善措施评估前,注册会计师仍不能得出ST鑫光无法持续经营的结论。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管理层的应对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1、取得并复核ST鑫光的资产重组计划。通过复核ST鑫光的重组计划,注册会计师得知企业拟进行资产重组计划以缓解经营压力,但是上述计划尚属构想,并未具体实施,公司巨额诉讼风险仍未化解,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下一报告期经营成果能否有较大改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仍具有退市风险。

2、取得并复核ST鑫光资产处置计划。公司拟将现有资产用以偿债、变卖、剥离以恢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但是公司的实物资产、股权由于债务的原因已被抵押或冻结,实施处置计划成功与否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复杂问题,而企业尚未对上述问题的制定更具体、更具说服力的解决措施。

3、复核其他应对计划和缓解措施的效果。通过生产场地的现场观察,公司原主营贸易业务已完全停止,未来盈利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向工商部门函证资产的抵押情况,发现企业固定资产中的房屋及配套专项设备、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均已被作为债务抵押;通过对企业的律师进行函证,发现企业存在大额未决诉讼;通过查看董事会的文件记录,发现大股东的财务支持(重组)协议仍未签订;通过对金融机构函证,发现公司的巨额债务无力偿还等。因此,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六)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当被审计单位出现持续经营不利的迹象时,不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如何公允、全面,注册会计师也绝对不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至少要加强调事项段,提醒报表使用人注意不可验证和不可控制的事项。如果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坚持采用持续经营假设,注册会计师应该出具更严厉的审计意见。

在本例中,在充分考虑上述已经获得的审计证据以后,注册会计师认为ST鑫光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是适当的,但是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要求ST鑫光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作出充分披露,ST鑫光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已作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即肯定了ST鑫光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只是通过增加审计报告的信息量表明自己的疑虑和预测。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篇6

在对企业实施改制时,母体企业除了与改制单位签定国资委规定的相关法律文件外,我们认为,在改制单位完成新公司的工商注册后,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还需要与改制单位签定“财务移交清算备忘资料”,以进一步明确改制单位相关的债权、债务及会计档案的处理等其他改制事项,同时可作为财务改制移交清算会计处理的依据之一。

下面举例说明母体企业与改制单位财务移交清算的会计处理。

假设甲公司下属改制单位乙公司的改制评估基准日为2004年5月31日,此时乙公司整体资产账面值4 200万元,账面审计调减值50万元,评估减值150万元,整体资产评估值为4 000万元;甲公司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为4 100万元,评估基准日乙公司的账面累计利润为100万元;改制后乙公司的工商注册登记日为2004年9月1日,持续经营期间的账面亏损为160万元,经过效益审计后,应调增利润40万元,这样经核准的持续经营期间实际亏损为120万元;假设乙公司改制职工带资额(含经营者激励股)为4 300万元,不参与改制的职工获得的现金补偿额为160万元。

根据以上情况,可确定2004年8月31日为改制移交清算时点,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持续经营期间的效益《专项审计报告》,首先甲公司应编制“财务移交清算备忘资料”,并经双方单位签字盖章认可。在一般情况下,“财务移交清算备忘资料”需要明确以下主要事项:

1、双方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关于对乙公司《整体资产评估报告书》和持续经营期间的效益《专项审计报告》无异议,一致同意其评估、审计结论:

(1)评估基准日乙公司整体资产账面值为4 200万元,账面调减值50万元,评估减值额150万元,审计后乙公司整体资产评估值为4 000万元。

(2)经审计确认,乙公司持续经营期间应调增利润40万元,经调整后乙公司持续经营期间的亏损为120万元,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8月31日乙公司的实际亏损20万元。

2、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认定的乙公司持续经营期间亏损120万元由甲公司补亏。

3、按改制分流实施方案的批复和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情况,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调整后,评估基准日乙公司净资产评估值4 000万元与改制职工带资产置换的股权额(含经营者激励股)4 300万元的差额300万元由母体企业甲公司补足。

4、乙公司工商注册登记日2004年9月1日前所有的收入、成本费用等均在持续经营期间的效益中消化完毕,不存在遗留事项。

5、双方经过以上处理,截止到工商注册登记日,甲公司需要支付乙公司资金580万元,包括持续经营期间的亏损120万元、职工协解补偿金160万元、改制资产不足款300万元。

6、关于会计档案:为了改制后的乙公司年度审计的需要,同意将原乙公司2004年1~8月份的会计档案暂时存放在乙公司一年,以备查阅,至2005年8月1日移交回甲公司(附会计档案清单)。请乙公司按照国家有关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保管?熏保管期间发生会计档案丢失、损坏等要承担相应的责任。2003年12月前的会计档案乙公司按照国家有关会计档案管理要求整理后,送归母体企业甲公司归档保存。

7、根据改制分流文件的有关规定,乙公司在经营者岗位激励股处置给经营者之前,如发生破产、解散、合并、分立等情况,经营者岗位激励股由甲公司收回处置。

8、从工商注册登记日开始,乙公司账面上的债权债务以及经营损益由改制后的乙公司承担,与母体企业甲公司无关。

甲公司(母体企业)改制移交清算时的会计处理具体如下:

1、根据《整体资产评估报告》,核销账面审计调减值额50万元,

借:资本公积5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500 000

2、根据《整体资产评估报告》,核销评估减值额150万元,

借:资本公积1 5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 500 000

3、权益法核算乙公司2004年1~8月实际亏损20万元,

借:投资收益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00 000

4、补给乙公司2004年6~8月实际亏损1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1 200 000

贷:银行存款1 200 000

5、支付乙公司的协解补偿金160万元,

借:其他应收款1 600 000

贷:银行存款1 600 000

6、甲公司核销乙公司的协解补偿金160万元(预处理),

借:资本公积1 600 000

贷:其他应收款1 600 000

7、补足乙公司改制资产不足额300万元(评估基准日乙公司净资产评估值4 000万元与改制带资额4 300万元的差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3 000 000

贷:银行存款3 000 000

8、最后核销乙公司改制带资额4300万元(预处理),

借:资本公积43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43 000 000

以上会计事项用表格表述具体如下: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篇7

一、资本市场动机:撤销ST、避免退市

科龙电器2002年由于最近两年连续亏损,且2001年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被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了ST处理;2006年由于没有如期披露上年年度报告,且最近两年连续亏损,股东权益出现负值,再次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带上*ST的帽子。上市公司一旦被特别处理,不但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还会因受到公众的过于关注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筹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上升等。科龙电器如果第三年连续亏损,就会暂停其股票上市,如果暂停上市后又在限期内未能扭亏为盈,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将被终止上市。所以,科龙电器如果继续经营不力,将会退出证券市场,这是科龙电器大股东不愿看到的结局。按照规定,若上市公司特别处理的次年主营业务运营正常并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就可以被撤销特别处理。所以,为了保住珍贵的壳资源,科龙电器必须全力以赴,努力创造条件摘掉ST帽子避免退市成为当务之急。

科龙电器历次被ST前夕的年报中分析亏损原因主要如下:

2001年度报告:“虽然经营方面已有改善,但尚未能达至盈利,总括有以下原因:第一是虽然有销售收入上升及成本下降的支持,但由于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未能如2000年一样分担广告费用,令冰箱及空调业务之广告费用较去年增加人民币2.8亿元;第二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及以低价销售旧有存货,冰箱的平均价格相比同期下调约8%,以至盈利受压;第三是现有的营销渠道正处于从批发渠道发展至零售渠道的整合期间,仍需时间以达到预期效果;第四是为公司在日本及香港的楼房产业减值而作出拨备;第五是为部分投资项目减值而作出拨备,将商誉余额一次摊销完毕,以及处理往来少数股东权益;最后,管理成本持续高企,与去年持平未能为公司减少支出。”

2005年度报告:“发生在前期经营管理期间内所存在的大量坏账、大量欠付费用、不良存货、过度无效投资、资产闲置、经济纠纷等潜在亏损集中在本期体现;本集团前董事长顾雏军先生等人因涉嫌经济犯罪,致使本集团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而于四月初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受上述停产因素的影响,2005年度新品不能出产,畅销产品无法及时供应市场,而需由较旧型号的产品来填补,从而拉低报告期内本集团的整体毛利率;报告期内5至8月份,为了保证将来能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本集团保持了员工的相对稳定及员工工资的正常发放,同对其他必要的经营费用支出亦无明显减少,造成本集团于报告期内经营成本无明显下降;报告期内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得主营产品的利润空间继续收窄。”

可以看出,2001年科龙电器计提了巨额当期广告费用,大额计提楼盘和投资减值准备;2005年科龙电器计提大量前期坏账和无效投资,确认大量前期费用和不良资产,从这些“官方披露”的亏损原因就可以看到盈余管理的明显痕迹。另外,2001年指出公司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降,2005年指出公司主要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上涨,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在科龙电器于次年恢复盈利能力时将继续存在。为了能够在短期内扭亏为盈取消ST,科龙电器在连续亏损的第二年有实施除垢策略即亏损最大化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和表现。科龙电器2006年度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约为人民币2412万元(经调整后,2005年亏损约为人民币37.18亿元),这点利润用来弥补往年亏损可说是“杯水车薪”,只是实现了“微利”。

2006年年报中分析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是:“(1)本年度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措施逐步落实到位,费用比往年大幅降低,在保持销售规模的同时,产品销售结构明显改善,产品毛利率大幅提高,产品盈利能力增强;(2)本公司于2006年12月25日收到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办事处给予本公司的技术改造及创新补贴资金人民币7000万元。(3)本公司处置闲置资产获得部分收益。”分析后两点原因,获取政府补贴和处置公司资产都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这类盈利属于非经常性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科龙电器2006年净利润仍然为-9067万元,当年的扭亏为盈完全归功于非经常性损益利得近1.15亿元。由此可见,科龙电器为了能够取消ST以避免退市,在被戴帽ST次年一般就有强烈的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表现。

二、提款机动机:顾雏军时代的“千古绝唱”

通过关联交易、债务重组等手段可以将利润在不同法人实体间进行转移,最有代表性的现象有:国有(控股)企业高级管理者利用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的优势将企业利润转移到私人持股的企业;股权分散型企业的大股东法人利用绝对控制权将企业利润转移到大股东企业自身或大股东持股比例更高的企业,乃至于转移到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纯私营企业;大股东自然人利用对企业控制权将利润转移到大股东自办的全资企业。以上情况都是大股东在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将本是“大家”的资产转移到私人囊中的“偷盗”行为,企业本身俨然成了大股东的“提款机”。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曾在海景财富论坛上,提出控股集团公司如何选择金字塔公司架构利用关联交易来剥削小股东利益。金字塔公司架构是指一家控股集团公司(往往是家族控股)位于金字塔的顶端,第二层是拥有贵重资产的全资私人公司,第三层包括了集团的上市公司,最底层是现金收入及利润高的公司。集团向公众发行这些公司的股票,并透过多种内部关联交易,将底层公司的收益传到金字塔上层的母公司;此外,集团又将一些利润较少、品质较差的资产从上层利用高价传到下层。金字塔架构放大了集团公司对公司的控制能力,集团公司可以透过将下层公司的资产低价出售给上层公司,或让下层公司向上层公司高价购入资产,以及低派现股息等方法去剥削小股东。这类交易有利于集团公司,因为其对低层公司控制权高而实质拥有权低,这被郎咸平教授称为金字塔架构效应。

科龙电器2005年度报告披露的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

权和控制关系图(2002年到2005年的产权控制关系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分析科龙电器与实际控制人格林科尔以及顾雏军之间的产权和控制关系,同时结合格林科尔的其他投资关系,就可以看到,顾雏军、格林科尔和科龙电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金字塔架构概念。

在科龙电器金字塔架构中,科龙电器扮演的就是典型第三层角色。第一层是顾雏军和GCT投资有限公司;第二层是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虽然不是顾雏军的全资私人公司,但是顾雏军对其拥有高比例股权,如对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有100%(60%+40%)的控制权和84%(60%+60%×40%)的实质拥有权,对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有60%的控制权和实质拥有权;第三层就是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顾雏军通过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其有26.43%的控制权和22.2%(84%×26.43%)的实质拥有权;第四层即最底层,就是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和“孙公司”。

由此可见,格林科尔和顾雏军与科龙电器就是问一金字塔中的不同阶层,顾雏军构造出了以科龙电器为主角的金字塔架构,终于将科龙电器玩弄于股掌。顾雏军还要收购其他上市公司(顾氏于收购科龙电器后,又相继收购了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格林科尔还要飞速发展扩张,资金需求巨大,对科龙电器这个巨大的提款机,在条件如此成熟的情况下,有着无以抗拒的诱惑力。实践证明,顾雏军终于还是牺牲了小股东利益,通过关联交易(如向科龙电器高价出售格林科尔制冷剂)把科龙电器盈余转移至金字塔的第二层,为自己打造了亿万身价;以及大量挪用科龙电器巨额资金(如江西格林柯尔挪用江西科龙巨额资金)。

三、管理层变更动机:几经易主的“亏盈变换”

科龙电器自2001年以来,两度出现第一大股东转让股权相应地也两度出现公司董事长和总裁的变更。2001年底,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受让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科龙电器股权,2002年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顾雏军登上科龙电器董事长宝座,刘从梦任总裁。2005年底,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开始受让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持科龙电器股权,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业国先生担任科龙电器总裁。2006年中期,汤业国先生开始任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篇8

科龙被立案稽查的风波终结了格林柯尔的“民企神话”。昔日“郎顾之争”的天平似乎又向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一边倾斜了几分。

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了2004年年报,公司亏损6416万元,这条消息一登出就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据科龙电器的2004年前3季度的业绩报告显示,在2004年1至9月底净利润超过2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也达到0.20元。然而,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科龙电器的业绩就来了个大变脸――由赢利变为巨亏。难道亏损并非来自企业?或是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抑或亏损源自未经披露的现金转移?

“从+2亿到-6000万”的变化之巨,让人颇有点匪夷所思。对此,科龙电器解释是:去年家电业上游主要原材料涨价,内外销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受压,而各项费用增加,导致第4季业绩下滑;联营公司华意压缩持续几年亏损,科龙去年对尚未摊消完的股权投资差额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影响利润7100万元;科龙增加了存货跌价拨备约4700万元,以及第4季度计提坏账准备增加约3000万元。

然而,这些理由并不令人信服。一是行业环境的变化对行业内所有的企业都应有影响,然而格力电器(股票代码000651)净利润同比增长22.74%,美的电器(股票代码:000527)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增94.50%。将亏损原因归结为行业环境变化似乎应是弱者所为,对自认为是行业领先者的科龙电器而言这更是个莫大的讽刺!

二是存货跌价拨备和计提坏账准备本应是每年的例行公事,因此也不应该成为突然亏损的理由,除非科龙是有意多提了准备。

三是对华意压缩计提减值准备理由并不充足。科龙电器于1999年8月成为华意压缩的第二大社会法人股股东,由于华意压缩连年亏损,科龙根本就无法获得投资收益。如果将法人股作为有市价的长期投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当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时可以判断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是,科龙在华意压缩2003年巨亏1.20亿元时不计提,2004年华意压缩盈利773万元,2005年经营情况有望继续好转时却要计提了。很明显科龙是将准则规定的标准放宽了。如果将法人股作为无市价的长期投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计提减值准备的条件会更加难以达到。

作为科龙电器的审计单位,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在科龙的收入确认方面存有异议,对科龙2004年的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确认科龙的收入有很多可疑之处。科龙2004年的净利润为-6416万元,如果不对华意压缩计提7100万元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就可以盈利684万元。如果按注册会计师的意见不确认5.76亿元的销售收入,会减少相应的毛利1.23亿元人民币,如果再计提退货准备,即使以2004年退货2亿元、毛利率按20%计又需要减少利润4000万元,这样下来即使不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龙也将巨亏1.56亿元!科龙现在报出的是6416万元的亏损,注会给出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科龙方面硬要报出盈利的报表,注会还会只是保留意见么?恐怕届时就会出具否定意见的报告了。因此,现在的结果应该已经是科龙方面权衡利弊后的最优选择了。

如此离奇的财报数据,背后肯定另有玄机。回头看看被奉若神明的格林科尔的资本运作,就能略知一二了。从收购科龙起,经过系列收购迅速壮大的格林科尔其实从来就没想过如何去好好经营被自己收购的企业,被它收购的企业不停上演着收购当年巨亏,收购次年大幅扭亏的神话,而在股价如过山车般上上下下的同时,公司在一、二级市场都有的斩获始终停留在股权、资本、收购和概念炒作这些层面。

正如郎咸平2004年8月9日在复旦大学的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一次演讲中所说,顾雏军在收购国内4家上市公司时,均在账面上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从而导致公司账面大幅度亏损,压低收购价格;完成收购后,又将公司的运营费用比例降到零,制造接手后即大幅扭亏的假象,强化了外界的“民企神话”。

而今天的科龙,已经完全沦为善于资本运作的格林科尔腾挪的舞台。自从2001年12月格林柯尔以收购股票方式入主科龙后,科龙顺利完成民营化重组,实现企业转制。但没想到的是,在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电器的第3个年头里,纸终于包不住火,各项费用和坏账准备再一次大幅上升,在相当程度上应验了郎咸平认为“顾雏军收购科龙电器前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差异,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完全是人为调控所致”的观点。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篇9

圣方科技时期,公司先后经历了争取配股(1999~2001年度)、贷款(2002~2004年度)、保壳(2005~2008年度)三重考验,荒唐上演了经济诈骗、受证监会处罚、收买审计意见、“披星戴帽”,直至暂停上市。年度审计除2004年收买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并很快东窗事发之外,其他均为非标准审计意见。

考察上市公司生存状况与审计师行为之间的联系,揭示审计收费特征和风险管理策略,反思上市公司的监管政策,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司来历和业绩变化

1990年2月,经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批准,牡丹江石油化学工业局将其下属的18家国有企业组建为“牡丹江石油化学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牡石化集团”)。1993年5月,牡石化集团分立组建牡石化,总股本为12128.7万股,其中由牡石化集团持有国有法人股7046.9万股。1996年10月,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2600万元A股,并在深交所挂牌上市。1997年4月,每10股配送5股,用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1股。1998年6月,向国有法人股和上市流通股配售2403万股。1999年11月,牡石化集团将7271.3万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28%),协议方式一次性转让给西安圣方,西安圣方成为第一大股东。随后,牡石化董事会做出三项资产置换决定,同年12月,西安圣方人员全面替换了具有牡石化集团背景的原董事班子。2000年6月,每10股送红股1股,用资本公积金转增1股,至此公司股本增到31162.704万股。

令人遗憾的是,西安圣方入主的1999年却成为牡石化以及后来的圣方科技业绩上的分水岭。牡石化时期每股收益尚能维持在0.20元以上,主业发展较为健康、平稳。而圣方科技时期每况愈下,在几乎未再作股本扩张的背景下,利润水平直线下滑,2001年之后再也没有走出经营性亏损的泥潭,2006年至今靠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才勉强保住了恢复上市的一线生机。

二、配股融资和审计师行为(1999~2001年)

牡石化由于1997年和1998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10.35%和8.09%,如不迅速引入实力重组方,将很难满足当时的配股政策要求(连续三年内平均每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失去宝贵的配股融资(圈钱)机会。而西安圣方之所以要重组牡石化,也是希望在融资上得到便利。1999年12月,西安圣方在就受让牡石化国有法人股的公告中坦承,签定《股权转让协议》的出发点是“直接介入资本市场,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来源保证。”对过于巧合的“10%现象”和配股融资梦碎,审计师黑龙江兴业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中兴宇会计师事务所(2000年度黑龙江兴业会计师事务所与北京中庆会计师事务所改制、合并,更名为北京中兴宇会计师事务所)运用解释和说明,对投资者进行了一定的暗示和提醒。

1 1999年年报审计:其他业务收入的争议

1999年年报是在西安圣方全面接管牡石化以后编制的,当年公司净利润为9553.66万元,每股收益0.37元为历年最高。审计师出具有解释性说明的审计报告,提醒投资者注意1999年12月15日牡石化与黄山有线电视台签订《关于应用超能电器技术于黄山宽频网络改造项目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黄山有线电视台向牡石化一次性支付专有技术使用费5000万元,价款于2000年6月30日前付清,牡石化将其列入1999年度其他业务收入。

牡石化为什么急于在1999年确认这5000万元的收入呢?1999年年报显示净资产收益率为11.96%,连续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刚好在10%以上。如果没有这5000万元的收入,公司将无法达到实施配股的最低标准。

负责年报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表示,之所以在审计报告别指出,是因为在确认这笔收入上抱有怀疑,但又没有确凿的证据。对此公司董事会的解释是,根据收入确认原则,取得了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的证据,且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即可确认使用费收入的实现。但实际上,黄山方面并没有在2000年6月30日以前如期支付,2000年报中仍然可以看到公司对黄山方面4300万元应收账款的列示。

考虑到50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在30%以上,并直接关系到配股资格的得失,如审计范围受到重要的局部限制,发表保留意见才是恰当的。如审计师认可其他业务收入的确认,则没有必要加以专门的解释说明。

2 2000年年报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争议

在融资导向的指引下,圣方科技董事会于2000年4月审议通过了2000年度增资配股预案,拟以公司1999年度末总股本25968.92万股为基数,每10股配3股,配股价格拟定为12~18元/股,计划通过配股募集9~14亿元资金。2000年8月,圣方科技董事会再次对配股预案中的投资项目作了更为精确明细的修正,配股项目投资总额减少到5.6亿元。在等待配股申报批复的过程中,圣方科技和它的新大股东西安圣方都没有闲着,圣方科技在银行的借款余额开始直线飙升。到2000年末,圣方科技短期借款余额由年初的4242.22万元窜升至2.97亿元,增加6倍多。

2000年年报审计中,中兴宇再次出具了解释性说明段,提醒投资者圣方科技200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中有65512991.46元是销售给海南天琴公司,此笔销售占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的46.1%(销售毛利率达到65.9%);圣方科技董事会认为2000年无须对公司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负责年报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表示,之所以要作这两段解释性说明,主要是基于谨慎原则,提示单一客户风险和无形资产减值的可能性。

3 2001年年报审计:配股遭拒下的一拒到底

2001年年报审计续聘中兴宇,总报酬为50万元,虽低于2001年全体上市公司70万元的平均收费水平,但仍为圣

方科技历年年报审计收费之最。

不巧的是,为配股融资目的一拍即合的牡石化和西安圣方,到头来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2001年9月,中国证监会做出了证监罚字[2001]18号行政处罚书,分别对圣方科技前身牡石化及有关责任人、西安圣方及有关责任人予以处罚。1999年11月牡石化董事会的公告称,收购成立于1999年10月、注册资本为5000万的上海圣方显示器有限公司98%股权,但该公司就是指上海圣方科技有限公司,当年11月11日才取得营业执照,且注册资本仅为500万。证监会对圣方科技的上述违规行为处以罚款50万,对在该董事会决议上签字的公司原董事长荣英林进行警告并罚款5万,其余七名签名董事被警告并罚款3万。公司第一大股东西安圣方将实际不到2.1亿的净资产说成4.5亿,证监会对其资产问题所作的虚假陈述进行警告并处以罚款50万,对两名责任人王大中与刘晓卫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5万与3万的罚款。曾把希望寄托在配股融资上的圣方科技,在受到处罚以后彻底断了念想,而银行也频频上门索债,公司的资金链条面临断裂。

在此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再像前两年那样仅作提醒和表示疑虑是不够的,为寻求自保需要选择发表严厉的意见。2001年年度报告原预约披露日为2002年4月18日,但公司称下属企业地域分散、工作量大,审计工作未能如期完成,年度报告披露日期变更为4月27日。这也暗示着沟通、协调的时间延长,审计意见可能不尽理想。由于西安圣方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圣方科技2001年出现严重亏损(每股收益-0.26元),并被中兴宇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股票交易也被实施特别处理,改称“ST圣方科”。负责年报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表示,无法表示意见的原因在于:圣方科技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比如无法支付和清偿到期债务,存在重大诉讼和面临税务机关的处罚,以及存在无法确定的潜在损失;同时由于2001年10~11月圣方科技部分董事和财务人员离职,以及公司在账务处理上的一些问题,使得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受到很大限制。

三、贷款融资和审计师行为(2002~2004年)

圣方科技1999~2001年期间的配股计划受阻,使得资金链条面临断裂,只好退而求其次,就此转入报告盈利(哪怕是微利)以寻求贷款融资的第二阶段。在经营亏损情况下,50万元的审计收费已显得过于高昂,再加上无法表示意见的关系僵化,更换审计师并大幅压价(30万元以下)成为必然。

1 2002年度审计:中规中矩

2002年8月公司股东大会通过决议,财务审计变更为西安希格玛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2002年年报审计报酬仅定为20万元。但2002年年度审计工作还是坚持了原则,即便圣方科技公布了每股收益-0.13元的亏损年报,西安希格玛发表的仍是较为严厉的保留意见加解释性说明。并带来严重后果:由于连续两个会计年度亏损,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简称改为“*ST圣方”。

2 2003年度审计:微妙敏感

2003年度续聘西安希格玛担任财务审计工作,报酬为25万元。对圣方科技来说,2003年度是生死攸关的敏感时期。如果继续亏损,公司将因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原定于2004年4月24日披露的公司年度报告,推迟至4月27日公布,原因恐怕不是审计工作未能按时完成这么简单。2003年对外报告每股收益0.01元,西安希格玛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由于报告扭亏为盈,但每股收益(扣除)仍为负数(-0.051元),每股净资产仍低于面值(0.83元),*ST圣方2004年5月被撤销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圣方”。

从2002年度审计的解释性说明可以看出,1999~2002年长达4年的时间里,公司一直未收到委托牡丹江热电厂经营2号发电机组的回报(协议约定每年不低于1665,70万元),财务报表上始终没有体现出经营2号机组的任何收益,而牡丹江热电厂财务账面也未将价值11632万元的2号发电机组转出,可见2号发电机组的归属及委托经营收益存在重大疑问。2003年的财务报告却突然出现1999年至2002年委托经营2号机组收益6800万元,2003年委托经营收益1528万元,审计师应慎重地求证真伪而不是简单地强调合同的重大不确定性。2005年年报每股收益更正后实为-0.13元,鉴于盈亏状况严重扭曲,本应发表的是否定意见。联系到之前的2001~2002年度亏损,以及之后的2004~2005年度也为亏损,实际上连续五年亏损的圣方科技本来必退市无疑(监管规则规定,上市公司连续四年亏损就要退市),却因这一份得到审计师认可的年报维系了一线生机(2003年成为连续亏损的新的起算年份)。

3 2004年度审计:东窗事发

2004年度审计续聘西安希格玛,报酬为28万元。2005年3月,公司财务总监李辉和董事长杜焰生电话邀请刘某对2004年年报进行审计,刘某的身份为2004年年报的主审。作为外勤主审(现场负责人),他负责收集资料,通过适当的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最终形成审计报告。

刘某是一名资深注册会计师,从1991年大学毕业起就从事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他很快便发现了三项重大问题:(1)下属企业牡丹江石油化工厂库存较上年度大幅增加,而原油出库价低,销售成本虚减,利润因此虚增了2900万元,(2)收到牡丹江热电厂2300万元委托经营(2号机组)收益,但没有提供委托合同,记作“其他业务收入”而不是“投资收益”;(3)以前年度牡丹江石油化工厂支付6800万元购买牡丹江石油化工集团土地,但没有办理土地证,也就是购买的土地没过户到牡丹江石油化工厂名下。对以上问题,刘某向主管领导、具有证券业从业资格、最终要在审计报告上签字的陆跃明做了汇报。

据杜焰生回忆,为了制作2004年盈利的虚假年报,杜焰生、唐李(事发时为总裁)、赵春江经过商议,从炼油厂拿出2000万元汇票来到沈阳某银行,四次重复质押从银行贷出6800万元资金,随后将上述资金在特种油厂,牡石化集团、ST圣方等数家公司账户之间转账,造成ST圣方盈利的假象,最后资金则又回流到贷款银行。据悉,唐李在制作2004年年报时,就已向公司相关高管要求,一定要将2004年年报做成盈利,公司才能够摘帽。为了能使虚假年报审计通过,高管还出资15000元收买刘某。于是,在公司提供与牡丹江热电厂签订的委托生产经营合同的复印件后,刘某没再按有关规定追索原件,只是将委托经营收益2300万元从“其他业务收入”调到了“投资收益”。而后经公安机关查实,合同系西安圣方副总经理唐

李,指使人私刻牡丹江热电厂的公章而伪造。刘某进一步作了测算,若把牡丹江石油化工厂少转成本的2900万元调低到2500万元,公司仍然可以体现盈利,便要求做了2500万元的调整。经过以上一系列的运作,2005年4月16日公布的2004年报以盈利217万元、每股收益0.007元亮相。在得到将在审计报告上签字的主管领导的默许之后,刘某为公司2004年年报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不过,“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民企上市公司出事,最基本的原因是资金链断裂或涉嫌经济犯罪。2005年4月26日,公司公告部分高管人员、董事、监事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及其他犯罪行为被牡丹江市公安局立案侦查,负责2004年报审计的刘某也因涉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被刑事拘留。5月31日,公司第二、三大股东中融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牡丹江树脂厂联合提议的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在第一大股东西安圣方和第四大股东宏源证券的代表均被暴力阻止在会场之外的情况下,将西安圣方推荐的8名高管悉数免职,并改聘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重新审计。8月4日,鉴于原公司部分高管人员、董事、监事涉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及其他犯罪行为被立案侦查,司法机关对公司调查未结案,财务资料仍被查封,致使审计机构无法取得审计证据,正常审计工作受到限制,而且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北京京都对公司重新编制的2004年度报告(每股收益从微利0.007元调整为-0.33元),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2005年10月,ST圣方收到公安局发还的2004年度以前的全部财务资料,据此对2003年、2004年及2005年半年度财务报表进行更正,剔除2003年12月31日收到的2号发电机组的委托收益1528.18万元、2004年4月21日收到的2号发电机组1999~2002年的委托收益6800.32万元、2004年12月29日收到的2004年的委托收益2300万元,共计10628.50万元委托收益。经重新审计,2003年每股收益实为-0.13元,2004年每股收益实为-0.41元。由于2003~2004年连续两年亏损(实为2001~2004年连续四年亏损),公司于2005年11月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圣方”。

4 如何看待注册会计师受贿。出具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

审计业务的委托者往往可通过调节审计费甩来影响注册会计师最终发表的审计意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注册会计师的“劳动价格”被低估,外界的一个小诱惑常常成为消解独立性的敏感变量,等价有偿原则甚至演变成“买”客户(支付高额回扣)、“卖”报告(收受审计费用之外的贿赂,比如此案中的15000元)之类的潜规则。

有些项目负责人或主管合伙人,与客户走得太近(例如国内有这样一个特点,项目负责人或主管合伙人转所,客户也跟着转所),故意隐瞒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以欺骗形式通过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如不在工作底稿下反映负面的审计证据,故意不对一些高风险审计领域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如果业务本来就是事务所老板或主管合伙人拉来的,他们可能会逼迫项目负责人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或者在现场审计发现造假线索后要求项目负责人尽快结束审计。表面上是出于时间和成本的考虑,实际上潜台词是“我叫你走过场,形式上填一下底稿,你就当真了”。最极端的一种情况是,在现场发现造假线索或事实后,事务所和CPA不是要求客户调整,或在审计报告中披露,而是以此为谈判筹码,以客户造假加大了事务所和CPA的审计风险为由,提出增加审计费用或强行提供咨询或延长审计年限,也就是从客户造假中分得一份收益。客户为了安抚事务所和CPA,往往会做出让步。

亏损企业审计报告篇10

公司财务报表重述主要指上市公司为纠正过往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错误、纰漏与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项目,进行的对历史会计信息的二次表达,包括补充公告(对应披露而未披露事项的补充说明)和更正公告(对有误或不准确事项的再陈述)两类。魏志华等(2009)对我国重述报表的上市公司数量进行了测算,认为各类报表的企业占比超15%。何威风(2010)统计发现1999年~2007年A股上市公司重述报表数量由42家上升至133家,增长超过200%。余小燕(2008)的文章则指出我国A股企业在2002年~2006年期间过会计差错更正的企业数达991家,占全部上市企业数量的30%以上。其中重复会计更正的企业数占总企业数的60%以上,可见会计重述的具有较高的复发性,或因于企业自身的低下财务核算能力或故意舞弊作假。

本文对于我国会计重述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首先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重述的原因是什么,有哪几方面因素导致?其次是我国会计重述报表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值得研究者和投资者关注。最后是作为对原会计报表的内容更正,重述报表对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交易量等有何影响?即重述报表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一、 我国会计重述报表披露的原因

部分研究认为恶意的调减当期损失是披露财务重述报表的重要动机之一。郑波(2002)认为重述报表是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重要工具之一,其目的是将当期损失转嫁平摊至过往财务年度,用以粉饰当年的利润表。

王啸、赵雪媛(2003)认为上市公司为保证再融资资格,降低再融?Y成本,会对过往财务数据进行恶意重述,以避免连续亏损或实现扭亏。

郭超贤(2003)探究了成功扭亏的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重述操纵盈余的问题。其文章选取了2002年间28家自愿更正且同年度成功扭亏的企业进行分析,发现大量企业会通过巨额调减年初留存收益,将过往亏损年度的部分收益转移到当期。其本质为牺牲本已亏损的往期财务数据来保证本年度正的净利润。因此他认为上市会计重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实现扭亏为盈而恶意操纵利润。

王立彦、伍利娜(2003)对02年进行重述的120余家企业进行了重述原因的分类统计,其原因及对应比例如下:39.7%的重述原因为计算和校对失误;26.4%来自于新的监管准则;40.5%则属于对敏感问题进行说明,包括关联交易、重大事项、投资者质询等;6.6%则是由于被事务所出具了有条件的审计报告而不得不发出的更正公告。

陈凌云(2005)认为我国重述报表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主动补充更正型和被动监管更正型。前者来自于上市公司处于盈余管理等原因主动披露对前期财务信息的更正,后者出于审计所和监管部门的会计差错发现,被强制要求更正。

二、 会计重述报表的公司的特征

在重述报表本身的内容方面,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涉及科目广、利润调整为主、格式不规范以及重复修正频率较高。陈斌、续芹(2003)通过研究2002年上市公司的重述报表发现了以下几点特征:(1)会计数据修改是会计重述报表内容的最主要类别,约占总数的40%,其次是财务报表的补充,占18.59%,再次是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变动,占10.9%;(2)重述报表相较于原报表较为滞后,作者统计的156份重述中重述报表平均滞后原报表近一个月,能够在5天内更正的不及14%。(3)重述格式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4)对于同一事件、同一科目常常需要多篇重述进行纠正追述。

雷敏等(2006)以1999年~2003年间的重述为样本,发现许多重述报表修正幅度巨大,重述前后的财务数据相差甚远。另一方面,重述报表所涉及的项目包括收入、费用、关联交易等11个门类,几乎涵盖了所有相关科目,且对于是否披露重大不利事件存在着极强的随意性,隐瞒或掩饰常见不鲜。作者通过研究1999年~2003年的中报和年报还发现对利润有潜在重大影响的更正报告占比约为46%~65%,其背后可能隐含着上市企业恶意粉饰会计数据的经济意图。

曹阳和王京京(2012)则指出,我国财务重述比较集中的行业为制造行业和房地产行业,重述公司比例逐年上升。重述内容中,调减利润占比约为55%。

余晓燕(2007)认为一方面,随着我国会计政策的完善和监管体系的严格化,重述总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同年份之间样本数量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对重述的主观动机陈述不明朗,表现为超过一半的重述报表中未在附注里披露重述的提起方。在披露提起方的重述报表中,仅有13%是由上市公司本身发起的,超过30%的重述提起方为公司外的注册审计、会计师或监管部门。在重述报表的披露质量方面,整体而言重述报告的质量不及原报告,表现为格式混乱、差错发生的时间及原因模糊、重述提起方界定不清以及对会计指标的影响阐述不清等。

同时,重述报表的上市公司本身在该年度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方面存在显著特征。例如李宇(2005)将财务重述作为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主动性动机进行了讨论,通过选取1998年~2003年期间了重述的共131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高报而非低报其盈余缺误。而当期亏损、企业规模偏小、债务杠杆比率较高以及线下项目收益率偏低的上市企业更倾向于多计盈余。作者认为这一结论验证了重述报表的主要目的是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手段这一猜想。

陈凌云(2005)将重述报表称之为“年报补丁”,并研究了2001年~2003年间重述报表的A股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特征。他发现:(1)这些公司与同行业未重述的企业相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利润及现金流水平更低,财务状况更差;(2)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率常常较高(重述报表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维持高增长率),但主营利润增速较缓慢;(3)负债水平更高,资产风险水平较高;(4)信息披露质量随负债率上升而下降。另外,出具重述报表当年为制定审计所第一次审计的比例也较高,说明更换审计师显著提高了重述报表几率。类似的,陈凌云和李?|(2006)选取2001年~2003年数据,考察了重述报表的公司的财务指标特征。他们发现相较于同行业其他公司而言,这些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总资产增长率偏高、设置审计委员会的比例偏低且审计报告质量不足。

还有一部分文献探究了重述报表的上市公司在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独立审计师等方面的特征。杨忠莲、杨振慧(2006)的文章通过配对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2002年~2004年的七十余家了重述报表的上市公司,以研究它们的董事会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独立董事兼职公司数与重述报表概率成反向关系,可能原因是较专注的独立董事在发现报表会计差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这一结论与作者的原假设相反;(2)设置了审计委员会的企业较不容易重述;(3)董事长同时兼任CEO时,重述概率下降,因为前者意味着公司管理更规范;(4)独立董事人数与工资水平对重述无显著影响。

王霞、张为国(2005)研究了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差错发生时及后续重述时所起的作用。样本方面,他们选取1999年~2002年期间A股市场576财务重述报表(主要集中在2001年~2002年)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核意见。其研究结果表明:(1)在重述期间和差错期间,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报告比例均超过75%,而在非标无保留意见中加说明段方式的审计意见占绝大多数。作者认为这意味着会计师很可能在差错发生当期便发现了问题,但迫于外界压力或其他原因放弃了对错误进行更正。

黄志忠、白云霞和李畅欣 (2010)以2002年~2006年间465家重述报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独立董事制度对于公司会计差错发生之间的关系,指出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外部股东监督以及非国有控股四个特征均可以有效降低重述发生的概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三、 ?Y本市场对于重述报表反映

会计重述报表由于反映了上市公司对之前财务数据的更正,因此常常会影响投资者对于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信心。Wu(2003)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对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文中作者估计了公司宣布财务报表重述信息前后其股票盈余反应系数参数的变化并发现当公司没有重述时,盈余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即盈余反应显著为正且绝对值较大。但这一显著性在重述报表后显著下降。其背后的逻辑是市场由于观察到重述报表的而不再信任对应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准确度,使得披露的新会计信息难以在短期内对资产价格产生有效影响。

李若山、史学军、谭菊芳(1999)是我国比较早的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更正公告对投资者造成的亏损的文章,其文章以上海贝岭1998年9月25日的更正公告为案例,根据当日近6%的跌幅以及市场交易量,测算出该报告当日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一千万元,给部分投资者账户带来了严重亏损,市场影响恶劣。

潘琰、辛清泉(2004)采用抽样调研的方式,采访了部分机构投资者关于重述报表的看法。样本中近3/4的投资者对重述报表表达了消极看法,近1/4人士认为其合理。关于投资者如何看待重述报表出现的原因,36%的机构投资者认为盈余管理是重述报表的主要动因之一;35%的人则认为企业管理能力低下、企业本身存在监管问题是重述报表的主要原因;约22%的受访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的频繁修改会导致上市公司不断修正过往财务数据;最后,有8%的被访者认为是外部审计师的疏忽导致重述报表。

在股票价格与重述报表关系问题上,绝大多数实证文献均发现不同窗口期、不同时间点的重述报表均会导致对应上市公司股价出现显著的负向异常收益率,但这一负收益率水平或与重述涉及科目、重述方向或报表的其他特征相关。

陈璐(2007)较为全面的研究了股票市场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反应。其研究结论指出:在上市公司重述财务报表的窗口期内,其股价会出现显著下跌,表现为累计异常收益率明显低于同行业未重述的公司。文章还发现:重述中调减公司盈利水平的报告所带来的股价下跌与盈利水平调增或不变的重述报表相比,所带来的股价下跌差异并不显著。换句话讲,投资者对重述内容的方向性并不敏感,而对重述的这一行为本身则会做出显著的负反馈――无论正向抑或负向的变化都会导致股价的相对下跌。

姜英兵、崔刚与汪要文(2010)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4年~2008年共425份财务重述报表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1)有3/4的重述内容涉及调减企业净利润;(2)重述所涉及科目包括成本、估值、税费等各方面且主观更正意愿不高;(3)以重述后3个交易日为统计窗口期所得到的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为-0.2%且显著,中位数为-0.5%。王清刚和尹文霞(2011)也给出了类似的结论:重述中如果涉及对利润、盈余与税费相关科目的调减,则会对股票价格带来显著的负向影响。

部分研究者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讨论了市场与投资者关于重大重述报表事件的反应。首创股份在2004年实现每股收益0.45元,超2003年度600%,其原因为首创股份于2004年了财务重述,将03年度下调了净利润3.37亿元,每股收益由0.37元下降为0.06元,导致该股票价格出现大幅波动。针对这一事件,林建秀(2005)以及黄世忠、叶丰滢(2006)等文献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发现许多投资者会误将下调过往利润理解为上调利润增速从而增加股票估值。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投资者特别是散户对会计信息阅读能力的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