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总结主持稿十篇

时间:2023-03-27 14:29:27

期中总结主持稿

期中总结主持稿篇1

迎“八一”暨庆祝建军79周年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2006年庆八一建军节活动方案

八一建军节壮哉,军人的回答演讲稿

八一建军节演讲稿三

在庆“八一”建军节拥军座谈会上的讲话

八一建军节领导讲话稿范文

领导在“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庆祝八一建军节领导讲话通用稿

庆“八一”广场文艺晚会主持词

八一建军节演讲稿、讲话稿、发言稿、晚会主持辞、活动方案

八一讲话

在庆祝“八一”建军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八一”警民座谈会上的讲话

庆“八一”广场文艺晚会主持词

八一演讲稿

八一建军节座谈会讲话

八一建军节演讲稿范文精选

在庆祝“八一”建军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欢庆“八一”建军节大型联欢晚会主持词

庆八一建军节领导演讲通用稿

迎“八一”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迎“八一”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2)

八一建军节活动方案

八一庆祝会上领导讲话稿

庆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79周年广场文艺晚会主持词

庆祝“八一”建军节论坛综艺晚会主持词

八一建军节演讲稿《沐浴春风,体育腾飞》

庆祝八一建军节讲话

八一建军节发扬光大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演讲稿

八一建军节壮哉,军人的回答演讲稿

纪念八一演讲稿-为了忘却的纪念—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9周年

在“八一”建军节议军习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八一建军节演讲稿—壮哉军人的回答!

县长**在“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在县庆“八一”建军节暨双拥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

迎“八一”xx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庆“八一”广场文艺晚会主持词

庆祝八一建军节市政“忆戎旅军地情”座谈联欢会主持人用语及全部节目

八一建军节发扬光大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演讲稿

庆“八一”广场文艺晚会主持词

庆“八一”广场文艺晚会主持词

“八一”建军节拥军座谈会上的讲话

八一演讲稿-发扬光大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八一”建军节暨庆祝建军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迎“八一”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2)

县长 **在“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庆“八一”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在“八一”建军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八一”议军习武会议上的讲话

在“八一”建军节座谈会上的讲话(2)

八一建军节期间双拥工作总结

迎“八一”暨庆祝建军78周年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迎“八一”暨庆祝建军节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在“八一”建军节暨庆祝建军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八一”建军节暨庆祝建军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庆祝“八一”建军节论坛综艺晚会主持词

八一建军节慰问部队时地方企业领导的讲话稿

县长 **在“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八一建军节部队文艺晚会主持串词

八一建军节双拥文艺晚会主持人台词

在“八一”议军习武会议上的讲话

在庆祝“八一”建军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民政局八一双拥活动总结

八一建军节军民共建联谊会医生代表发言

在庆“八一”建军节拥军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庆祝“八一”建军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迎“八一”暨庆祝建军78周年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县长在八一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八一建军节警民座谈会上的讲话

迎八一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某区民政局八一建军节期间双拥工作总结

庆“八一”广场文艺晚会主持词

在“八一”建军节议军习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八一”建军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八一”建军节暨庆祝建军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八一建军军人节演讲稿

在县庆“八一”建军节暨双拥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

“八一”建军节慰问讲话

在“八一”消防官兵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八一建军节战友聚会上的讲话

民政局八一双拥活动总结

八一建军节期间双拥工作总结

在庆八一战友聚会上的讲话

八一双拥活动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材料

八一庆祝会上领导通用讲话稿

迎“八一”xx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庆“八一”广场文艺晚会主持词

迎“八一”xx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县长 **在“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庆“八一”广场文艺晚会主持词

庆祝“八一”建军节论坛综艺晚会主持词

欢庆“八一”建军节大型联欢晚会主持词

在“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县长在“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八一”建军节暨庆祝建军7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期中总结主持稿篇2

一、建议稿起草过程

“十三五”时期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和实施好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同步小康大局,事关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福祉。

省委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专门成立了由省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小组。起草组成立后,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主持召开2次起草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建议起草工作。陈敏尔书记多次组织研究我省“十三五”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多次主持召开起草小组会议和起草班子会议对建议起草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多次对建议稿的基本框架、重大思路、重要目标、重点举措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对建议稿进行审改。

3月25日,文件起草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启动起草工作。4月2日,省委发出《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建议重大问题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从各方面反馈意见看,大家一致认为,新常态下,“十三五”是我省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省决战决胜扶贫脱贫、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冲刺期,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大家普遍希望,通过制定规划建议,对“十二五”的成绩和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明确“十三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实在在地提出切合贵州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本理念、重大工程、重要举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深入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讨论修改。6月16日至18日,到贵州视察指导工作,对贵州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文件起草组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建议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9月30日,形成征求意见稿,向39家省直部门征求意见。10月上中旬,根据陈敏尔书记指示,对省人大、省政协有关调研成果进行了充分吸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起草组根据全会精神对建议稿作了较大修改。11月初,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并先后召开2次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建议稿。

从反馈情况看,各地各部门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贵州省情实际和阶段性特征,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顺利完成了各项主要目标任务,社会事业迈出了新步伐、踏上了新征程。二是分析形势科学准确。建议稿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入分析了我省具备的后发优势、面临的难得机遇和存在的突出困难,确定了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方面主要目标,为我省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部署任务重点突出。提出的发展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的十大方面战略任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是指导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议更加强调大数据的战略引领性,明确发展定位和重点举措。二是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议扶贫攻坚要着重体现好、贯彻好全省扶贫开发大会精神,突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要求。四是建议更加突出贵州农业的山地特色,鲜明提出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目标。五是建议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并对相应内容进行丰富完善。

省委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全面汇总、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的起草,充分考虑了未来五年贵州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规划是我省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必须吃透上情、把握省情、掌握外情。吃透上情,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中央精神消化好、吸收好、转化好。把握省情,就是要深入思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应该怎么发展,重点解决速度、结构、效益、体制、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掌握外情,就是要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好的经验做法,深入思考如何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第二,“十三五”规划是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必须对我省新常态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把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工作总纲,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坚持既要“赶”又要“转”,更加注重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具体行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建议稿明确提出要把这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起来,贯彻落实到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第四,“十三五”规划作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是最大“短板”,在人均生产总值、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短板。谋划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另外,为处理好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之间的关系,规划建议主要是明确发展方向、理念、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而一些具体工作部署留给规划纲要去体现。

在建议稿起草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把中央精神和贵州实际相结合。既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十三五”发展的各项要求,又立足实际谋划好我省“十三五”发展重点。更加注重把贵州放在全国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抓住用好转方式调结构重要窗口期带来的重大机遇。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注重用全面小康目标倒推,明确各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具体任务;又注重围绕解决突出问题顺推,提出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注重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瓶颈制约。四是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统筹。既强调规划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建议的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

在结构上,建议稿分三大板块、十二个部分。导语和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第二部分分析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阐述了总体要求和发展理念,提出了主要目标。

第三至第十一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属于分论。第三部分讲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贵州产业体系。从高端定位、优先突破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广泛培育、加速升级服务业,大力提高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4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从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城镇体系,推进产城景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推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和民族地区协调发展4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全面推行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5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讲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从进一步强化大扶贫工作格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采取一揽子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加快推进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攻坚4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从探索具有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培育具有龙头带动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具有贵州地域特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3个方面展开。第八部分讲加大投资强度,建设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内通外联的基础设施体系。从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3个方面展开。第九部分讲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深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积极促进大众创业就业,大力建设健康贵州,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5个方面展开。第十部分讲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后发优势的创新型省份。从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3个方面展开。第十一部分讲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贵州。从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5个方面展开。

第十二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十二部分讲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坚强保障。从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广泛动员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强化“十三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的分解、细化和落实机制5个方面展开。结束语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三、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十二五”发展成绩和经验的总结。考虑到过去五年我省发展取得的成就极为不易,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极为珍贵,形成的一系列抓发展、抓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经验极为宝贵,为了充分反映全省干部群众为贵州发展付出的艰苦努力,进一步提振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的士气,建议稿专门单列一个部分,用“五个最”和“五个必须”对“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二,关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纲和主基调。对我省作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重要指示,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十三五”时期的根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全力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建议稿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在各个部分具体加以论述。

同时,建议稿明确提出,要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坚持“加速发展”,就是要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奋力拼搏,使我省经济发展速度高于西部、高于全国。坚持“加快转型”,就是要抓住用好转方式调结构重要窗口期带来的重大机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新跨越”,是对“十二五”时期主基调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的集中体现,是我省“十三五”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建议稿从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社会建设和法治保障5个方面对“新跨越”的内涵进行了具体阐述。

第三,关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和重大战略行动。建议稿提出,要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这是对“十二五”时期主战略的继承和发扬。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我省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工业经济,应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持续增强和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省城镇化水平依然大幅落后于全国,应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按照“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坚持产城景互动,完善城镇体系,推动黔中城市群率先突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坚持主战略的基础上,建议稿提出,要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当前,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大数据技术运用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商业运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体现出巨大价值。中央对大数据发展高度重视,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对贵州而言,发展大数据是我省坚守两条底线、实现弯道取直、寻找一片“蓝海”、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发展大数据不仅仅是产业战略,更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近年来,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在数据集聚、融通、应用等方面快速起步、抢占先机,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已经具备将大数据上升为重大战略行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引领和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更要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推广运用,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各行各业的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管理价值和社会价值。

扶贫攻坚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是我们“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大扶贫既是大目标也是大行动,总的来说就是要按照陈敏尔书记提出的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三大理念”和“五个责任”的要求,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扶贫脱贫攻坚战中来,全力以赴地扶贫、全面精准地扶贫。建议稿把大扶贫作为“十三五”时期重大战略行动,提出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贫困县、贫困乡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根据国家现行贫困标准,我省仍有623万贫困人口。我们计划到2020年,通过产业帮扶解决185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解决64万人脱贫,通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解决142万人脱贫,通过医疗救助解决74万人脱贫,累计465万人左右。还有158万无力脱贫人口,通过农村低保实行政策性兜底脱贫。按照国定标准和既定目标计划,到2019年,我省50个重点县将全部实现摘帽,其中2017年25个县、2018年24个县、2019年1个县实现摘帽。到2019年,全省900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

第四,关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确定这一目标,主要考虑是:从需要看,一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按此增速,2020年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可达到92.3%。二是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需要。按此增速,预计202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占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达到69.1%,占西部的比重将提高5.3个百分点,达到78.6%。三是保障就业的需要。按此增速,“十三五”可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0万人左右,满足城镇新增就业需要。从可能看,一是具有产业支撑。按照10%的增速,一、二、三产业需分别增长5%、11%和11%。据分析测算,三次产业实现上述目标是有条件的。二是具有投资支撑。要支撑经济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需达到18%。综合分析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储备项目等方面情况,“十三五”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三是具有需求支撑。据测算,“十三五”我省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净流出需求可综合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国家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推算,“十三五”经济年均增长底线为6.5%以上,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对我省经济的影响,确定10%左右的目标是积极稳妥的。

第五,关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我省2014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6.4%。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14年我省城镇化率为40.01%,城镇常住人口超过1400万,其中有693万是农民工和其他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建议稿提出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从供给看,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看,对扩大消费需求、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具有重要作用,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期中总结主持稿篇3

--从六个视角读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前言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自2017年10月18日党的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重要著作92篇,生动记录了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系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今天我将从六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是要深刻领会第三卷的编辑框架及其逻辑结构

二是要深刻领会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思想观点

三是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是要深刻领会特有的强大真理与人格力量

五是要深刻领会为民情怀和世界胸怀

六是要深刻领会第三卷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部分:要深刻领会第三卷的编辑框架及其逻辑结构

首先从四个方面解读《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编辑框架,

一是突破以往党的领袖综合文集按照文稿时间顺序排列的惯例,所有文稿先按专题排列,各个专题内的文稿再按时间排序,用以相对集中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的新思想新进展新成就。

二是所选文稿大都是重要时间节点或者具有创新性、标志性、代表性的篇目。

三是所选文稿的篇幅都不长,但很精粹,蕴含的信息量或者意义很大,很多文稿都带有作者本人的鲜明风格,易对读者产生较大的思想冲击力,利于读者学习掌握。如《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

四是适当运用集纳的办法,把那些散见于不同文稿中不好单独成篇但意义重大的同一类主题的相关论述集中起来,使新形成的文稿更加灵活、覆盖面较广。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等。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之所以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强烈反响,主要是因为文中彰显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巨大人格力量,同时也与著作的上述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逻辑结构(与第一卷、第二卷一样)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传统的“五加四”格局,“五”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是指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

特别之处在于第三卷将党的报告作为卷首篇,体现了其特殊重要性,凸显了其统摄全卷书稿的作用。第三卷收入的党的之后的所有文稿,都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理论结晶。

全书贯彻了党的的重要理念、重大原则、重大方针、重大工作、新进展,新认识,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及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新部署,凸显了这一时期党中央面临的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重大问题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特点。

第二部分:要深刻领会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思想观点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一个有机整体,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完善发展的基本脉络。

尽管从文稿的时间分布看,第三卷收入的是党的至今年年初的文稿,但作为卷首篇的党的报告,集中反映了十八大至期间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三卷编写的重要意义在于本卷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系统学习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最权威教材。

在第三卷所收文稿中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意义的重大思想观点,集中体现在党的报告之中。

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为

“八个明确”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十四个坚持”是对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每一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指导性。

第三卷所收其他文稿,都是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重大论断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党的以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对理论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例如:第三卷文稿中总结概括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等,都是在党的报告基础上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三卷收入的在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分别对修改宪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系统阐述,形成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完善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第三部分: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十分重要的要求。第三卷收入的很多文稿,充分体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

在关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问题上。强调,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

在关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问题上。强调,在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情况下,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上出实招硬招,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在关于坚持实事求是、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问题上。强调,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

在关于重视调查研究、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问题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深入研究问题;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靠深入调查研究下功夫解难题,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在关于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把工作干出成效来等问题上。强调,要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脚踏实地地干。

在关于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不断积累分析处理问题的经验水平等问题上。强调,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展。总结经验是加强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在很多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中非常注意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加深了对工作规律的认识。在第三卷中,至少有12篇文稿集中总结了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还形成了某些工作领域的指导思想,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等。

在关于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问题上。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斗争意志,敢于出击,敢战能胜。

第四部分:要深刻领会特有的强大真理与人格力量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在关于真理力量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第三卷提出的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都闪耀着科学真理的光辉。

在关于人格力量方面,强调,“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要“以人格力量凝聚党心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审视和把握日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大势、领导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展现出来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非凡政治智慧、顽强意志品质、强烈历史担当、高超领导艺术等,充分彰显出强大的人格力量,充分证明不愧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定海神针”。

指出,人民群众对我们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不仅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历史和人民把我们党推到了这样的位置,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就要以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承担起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他特别强调,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第五部分:要深刻领会为民情怀和世界胸怀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邃眼光和远见卓识,深刻阐述并身体力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国际社会普遍的高度赞誉,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

当前,世界格局在变,发展格局在变,要顺应时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就要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应该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着眼本国和世界,着眼全局和长远,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他特别指出,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为此,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宏大的战略抱负,胸怀祖国,兼济天下,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事务,维护中国人民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要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等等。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

第六部分:要深刻领会第三卷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

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读懂《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要对所收文稿形成的重要背景和实践基础有清晰的了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国内情况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高更紧迫。

从党的自身建设中不难看到,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但是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

期中总结主持稿篇4

一、健全常效常抓的学习机制

智力参谋是文秘服务的关键。作为党委、政府办公室的文秘人员,提高智力参谋水平,就是要把学习作为常态工作,常抓常效,在集中学习、自我学习、学以致用上狠下功夫,不断丰富知识结构,着力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提高适应发展、创新服务的能力。

一要在集中学习上突出针对性。坚持每周一次集中学习,组织文秘人员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集中学习讨论。针对服务大局,集中学习发展形势、区域优势、经济运行、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等热点知识,提升文秘人员把握全局、服务决策的能力;针对文秘队伍实际,集中学习文稿写作技能、公文处理规范,提升文秘人员创新服务和智力参谋能力。

二要在自我学习上突出广泛性。坚持把自我学习作为文秘人员日常工作生活的必修课,组织文秘人员广泛学习掌握法律知识、政策规章、办公室业务、现代网络技术等应知应会知识,通过定期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方式,积累提升、丰富自我,引导文秘人员在广泛的自我学习中争当知识丰富、学识广博的全能型人才,不断增强文秘队伍适应岗位、适应发展的综合能力。三要在学以致用上突出实效性。定期组织文秘人员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互动交流、共学共进;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应用,围绕阶段学习重点,集中安排理论文章撰写课题,积极将文秘人员的学习成果融汇贯穿于领导讲话材料及各类文稿,提升文稿理论水平;结合工作实际,组织文秘人员掌握提升协调艺术、群众工作技巧以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在学习中锤炼本领,提升实际工作水平。

二、健全结队互动的帮带机制

传帮带是办公室文秘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办公室的有效资源,组织文秘人员实行结队帮带,共促互动,提高文秘服务水平。

一要一帮一带促学。坚持“科长带科员、老兵带新手”的原则,对新进文秘人员,明确专门人员帮带,结成“一对一”的帮扶队子,被帮对象工作重心融入帮带同志联系的工作,在文稿起草、协调服务、统筹联络方面接受帮带指导。通过结队拜师、梯次培养,缩短学习周期,增强帮带实效,帮助新进文秘人员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要层级把关提质。逗硬落实各类文稿分级送审、层级把关制度,提高文稿质量。文秘人员完成文稿后,送帮带同志核改、科长审核,并认真讨论修改后,送办公室分管副主任、主任审定。坚持文稿修改反馈制度,对每个级层修改情况,由校改人向执笔人反馈,统一文稿要求,提升文稿质量。

三要分线交流互动。坚持定期组织文秘、信息、调研、综合等各线互通情况,解剖问题,及时发现和掌握块状运行、分线联动中的工作盲点,准确捕捉信息资源,增强文秘人员整体作战、协调运转的工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补台补位、交流互动中提升文秘服务质量。

三、健全主题突出的调研机制

调查研究是党委、政府办公室文秘人员有效掌握基层情况,及时反馈群众意见,提高参谋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提升文秘服务质量,必须把经常调研、深入调研作为重点,力求实效,指导实践。

一要定期组织课题调研。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分阶段疏理制订调研课题,明确责任人员,组织调研攻关,反馈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工作措施落实情况、主要成效及实践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推动中心工作落实上力求实现突破。

二要跟踪开展热点调研。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组织文秘人员跟踪开展专题调研,收集掌握热点难点问题及发展走势,反馈群众观点及意识趋向,剖析成因及后果影响,探求化解措施,积累总结经验,努力在处理热难点问题、应对复杂局面上实现能力提升。

三要长效开展常规调研。坚持把文秘人员开展调研活动为抓经常的工作和日常业务提升的重要内容,结合文秘队伍自身实际和日常工作,抓住文秘服务上的软肋和短腿,深入开展常规调研,积极转化调研成果,指导日常工作实践,促进文秘人员提升常规工作能力。

四、健全文稿解剖的点评机制

文稿创作是文秘人员的基本功。提升文秘服务质量,必须以提高文秘人员文稿创作能力为突破。要坚持点评入手,对症下药地解决文秘人员文稿创作中的问题,提高文稿质量,提升文秘水平。

一要坚持重大文稿战役式攻关。对事关党委、政府全局性工作的文稿,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稿,组织文秘人员集体收集掌握基本素材和相关资料,集中讨论拟定提纲,集中智慧分块创作,明确专人把关审核,通过集体攻关,提高文稿含金量。

二要坚持精品文稿集中式解剖。定期组织召开文稿点评会,选择质量较高、具有指导意义的精品文稿,作为范文,组织文秘人员学习,安排专人点评,实行人人交流心得和体会,启迪思维,学习借鉴。重点对文稿立意、文稿架构、文字语言进行解剖点评,帮助文秘人员在集中式的文稿点评中受益。

三要坚持常规文稿档案式评析。坚持每文必核,凡文秘人员起草的文稿,一律经科长或主任审核后方能定稿。对审核校改过程,实行档案式管理,采取校改人员一对一交流评析、执笔人员对比体会相结合的办法,帮助文秘人员领悟写作技巧,提高文稿创作能力。

五、健全竞相赶超的激励机制

文秘人员是文秘服务的主体,提高文秘服务质量,必须充分调动文秘人员积极性。要坚持人文关怀与加压驱动相结合,着力构建竞

相赶超的激励格局,不断激发文秘队伍工作活力。

期中总结主持稿篇5

本人于今年11月份到xx公司办公室工作,并于1月份到厅xx学习锻炼。非常感谢集团和公司领导提供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惜。在学习工作中,我紧跟单位节奏,立足岗位需求,平时跟着大家加班加点,周末也一起工作,很快的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试用期期间,我收获颇多,总的来讲,有三点体会:

一是善思笃行,注重专业知识学习。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环境,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于20x年x月x日,党组织关系成功转入xx公司第x党支部,在支部领导的带领下,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运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原原本本、全面系统地开展自学,确保入脑入心。深刻认识到xx保护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中,积极向领导、向同事学习,认真翻阅文件、材料,在工作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努力思考、积极实践,对环保理论知识、业务知识有了更多掌握。

二是久久为功,注重写作实践锻炼。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综合文稿起草上,和工作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平时注重加强学习。抓住每一次文稿起草修订的机会,认真学习当次文稿涉及的相关业务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同事们在起草文稿时的思路、想法和技巧,对已经形成的文稿进行深入研究,在看到好的文章、语句时也注意摘录。11月份至12月份在公司办公室工作期间,认真做好领导讲话、总结报告及文件、通知的起草撰写、核稿校对工作。特别是参与了监测监控公司年度总结、务虚会交流材料、党总支书记党建述职、x月份月度会议等有关文字材料的起草和整理工作。围绕公司重点工作和生产经营实际,及时撰写上报集团年度总结计划材料x份,各类文件x份。x月份来到厅里锻炼后,先后参与了xxx等文稿工作。常态化做好材料积累工作,近期集中学习研究领会xx系列讲话精神,并将其整理汇编。此外,整理汇编系列讲话精神、人民日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民主生活会系列通稿等。认真研读理解新思想的内在逻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才能在文稿撰写中正确应用,把握好文稿的思想理论高度。

期中总结主持稿篇6

一、广播站的制度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主

1、在广播时段的安排上,考虑学生的学习任务、收听率以及播音节目等因素,我们将播音分为2个时间段,每次坚持播音10至15分钟。

2、为了使每个栏目感觉不一样,除了总的开播语外,我们还转为各个栏目书写了小开播语和结束语。

3、纪律监督上,采取签到、评星的形式,由站长和老师共同监督,特殊情况必须先跟老师说明。

5、面向全校征集稿件,稿件分别大队干部进行审稿,再拿给广播站,让播音员进行播音。稿件来源丰富,也减轻播音员的负担。

二、不断地了解广播情况,不断强调细节等问题

本学期,我主要是在期初就把工作安排好,然后放手给站长去“管理”,一周由两个站长负责开例会,另一周老师参与。开会的内容主要是布置本周的主题及针对播音员在播音过程中的问题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指导,进一步地提高播音员的播音质量。

三、紧密结合学校工作,真正发挥其宣传教育的作用

本学期,广播站还根据学校工作,每周除相应的播音栏目外,还有特殊栏目与大家学习,注重宣传教育作用效果。如预防传染疾病安全报道、交通安全报道、食品安全报道、孝敬教育、红领巾进社区、学雷锋活动日等等。

四、发现存在不足,在今后加强改进

1、这学期的播音员全部换新,由唐瑶、赵诗源、林钊宇、黄传麒、陈桦担任主播,并做好编稿工作。星期二由唐瑶、赵诗源联袂播音,星期五则由林钊宇、陈桦播音。本学期红领巾广播站新增加一个独立栏目---“麒麒故事台”,星期二与星期五都由黄传麒为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如果你想让麒麒讲你喜欢故事,那么请各位同学将原创或推荐的故事(体裁不限)交到审稿员手中,进入优秀栏后再由负责人核审,核审成功将在某日播放。

3、稿件来源多了,我都会通过每周会上都会把上星期的稿件分门别类地分发给播音员进行事先的准备,大部分播音员都能及时的做好准备进行播音,但还有小部分播音员有拖拉行为,我想以后播音员的选拔不仅要考虑他音色,更重要还是要从责任心入手。

期中总结主持稿篇7

关键词 学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20-02

期刊质量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出于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和尺度。例如,商业期刊会把经济收益作为很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即使是学术期刊,大家关注的重点也不相同,有的关注刊登论文的数量,有的则侧重于发表文章的质量。期刊监管部门则重点关注期刊的政治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出版质量等。本文将重点探讨学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

1 学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学术期刊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因此,正像《北京大学学报》程郁缀所说的那样,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学术质量高,则期刊的行业影响力大,影响因子大;学术质量低,则行业影响力小,影响因子小。作为学术期刊工作者,每个人都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期刊的学术质量,努力提高学术质量。

2 学术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

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体现在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年获奖论文数、国际论文比、国际编委比等方面。

1)核心总被引频次: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绝对影响力的大小。

2)核心影响因子: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3)核心他引率: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测度期刊学术传播能力。

3 学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3.1 学术质量的分类

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可以分为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两个方面。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二者都重要,不可偏废,但相对而言,学术水平对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学术水平高,则期刊会站在较高的平台上发展。一方面,一本错误率高、体例不一致的期刊,肯定不是好期刊;即使短时间内某些学术指标上去了,也L久不了。反过来,只追求编校质量,而忽略学术水平,则期刊的学术质量必定不高,拿不上台面。

3.2 提高学术质量的方法

提高期刊学术质量主要从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两方面着手。

3.2.1 提高学术水平

通过学习同行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体会,总结归纳出如下几种途径。

1)加强对编委会专家的管理。

编委会专家的作用:一方面,负责为期刊学术方向把关;另一方面,负责文章审稿;还可以负责技术咨询和优秀稿件的推荐。所以,编委会专家水平的高低,是期刊学术水平高低的起点。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编委会专家队伍,要想提高学术水平,有些天方夜谭。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编委会专家一般都是兼职从事期刊的相关工作,所以管理难度较大,甚至出现有组织无管理的情况。我们可以尝试如下方式。

(1)定期组织座谈会、编委会、论坛等形式的活动,提升专家在期刊的存在感和荣誉感。

(2)经常通过邮件、电话、信函等形式,听取专家意见,增强专家的责任意识。

(3)制定统一的审稿标准、审稿格式等,规范专家的审稿行为,扎扎实实提高审稿质量。

(4)通过恰当的方式,与专家沟通感情,加强专家在编委会中的组织意识。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稿件数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数量的稿件作为支撑,如何做到优中选优?

学术期刊提高稿件数量的途径无外乎如下几点:

(1)在本期刊或相关期刊上征稿启事。

(2)向相关专家学者定向约稿,特别是向行业中的前沿技术领域和热点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约稿。

(3)通过会议、论坛等活动征集优秀文章。

(4)编委会专家帮助期刊争取稿件,特别是挖掘优秀稿件。

3)必要时可减少稿件刊登数量。

为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必要时候可以采用宁缺毋滥的方式,确保刊登较高水平的文章。期刊作为传播平台,如果某期刊登了水平较差的文章,其影响力是持续而广泛的。如果连续几期出现这种情况,必然影响投稿文章的质量,走上恶性循环的发展方式。与收取的寥寥无几的版面费相比,这是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4)聘请技术专家把控论文中的技术细节。

目前,学术期刊的编辑一般都是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员,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很快,编辑再学习的步伐往往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所以,在稿件编辑阶段,能够有一位技术专家把关文章中的技术细节,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提高学术水平有很大帮助。

5)主编学术水平高是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保障。

一般情况下,主编参考外审专家的审稿意见,最终确认文章录用、修改或是退稿。所以,不夸张地说,主编是保证期刊学术水平最重要的保障。

3.2.2 提高编校质量

编校质量主要由编辑部内部把控,相对而言容易保障。除了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工作态度外,最终要的措施就是科学合理地安排编校流程,统一编校标准。

1)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把好每道关卡,根绝政治错误,消除错字、病句等常规性错误。

2)制定统一的编校标准和规范,尽量做到格式、名词术语、符号、单位等当期统一,最好能形成适用的编辑工作手册,有章可循。

3)定期召开编辑工作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规范工作标准。

4)编辑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行业研讨会,一方面提高编校业务水平,更新相关标准,另一方面掌握行业技术最新动态,更新知识体系。

4 结论

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即使编辑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术水平控制体系,也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如人情关、执行难、缺资金等。但是,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是大势所趋,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各自编辑部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道路,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期中总结主持稿篇8

一:黑板报和橱窗报的办理

本学年我部分别办理了以“首届相声小品大赛”、“爱国爱家爱校”、“学习雷锋”、“生命”为主题的黑板报和橱窗报,工作中大家热情高涨,克服了一校两区的艰难条件,认真对待校方下达的板报任务,认真完成工作,板报和橱窗的影响甚好,且取得了好成绩。

二:稿件的收交

严格按照院方规定,划分好班级,认真审理每天每班所交的稿件,以鼓励的态度,带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对于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行逐个回访,对其进行更正,更大程度的提高稿件质量。

三:收发信件

面对一校两区的情况,我部于每周四去老区邮局领信,并在本周内将信件送至同学手中,对于包裹快递我们将以电话通知收信人,保证信件及时送出。

四:稿件的审理

新校区严格按照院方规定,划分好班级,认真审理每天每班所交的稿件,以鼓励的态度,带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对于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逐个回访,对其进行更正,更大程度的提高稿件质量。

五:海报的制作

本学期我部制作了关于“相声小品大赛”、“大专辩论赛”、“5.12护士文化节”等海报,有力的支持了活动的进行。

六:征文活动

本学年我部接上级通知已组织同学分别开展了以“党在我心中”、“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两期征文活动,在同学之间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七:听讲座写稿件

对于系里的重要讲座,我部成员回去参加然后写出相应的广播稿,文学稿,团学简报等及时上交至院方,将我系的活动宣传到位。

八:校园文明检查

对院方规划的管理范围进行严格把关,及时清理,将我院的校园环境保持到最整洁。

九:拳拳十人展、相声小品大赛、5.12护士文化节的筹办

1,截至到目前为止,为期十周的拳拳十人展还在有序的进行中。

2,我部4月份关于“开心一刻,感悟人生”的相声小品大赛圆满结束,参赛小品“跟着媳妇当护士”取得了优秀表演奖的好成绩。

3,5月12日护士文化节在新校区完美落幕,节日中天使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在这期间我部做好了为护士节大力宣传的工作并积极配合其它部门的工作。

十:活动的宣传

新校区就以进班宣传的形式对校方及系部的活动进行通知宣传,保证宣传力度,有很强的宣传效果。

期中总结主持稿篇9

程中原:《国史稿》是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的,编写多卷本的《国史稿》,是中央赋予当代所的一项首要任务。作为当代所的一名研究工作者,我20来年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国史的编研,从始至终参加了这项工作。

早在1978年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就郑重提出:要赶快着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他把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列入一百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选题之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拟新建的五六十个研究所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所”列在前面。这个计划得到邓小平的赞同、支持。1978年3月28日,邓小平听取胡乔木、邓力群汇报后说: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庙,有了庙,立了菩萨,事情就可以办了。而且有些事情要赶快立庙,有些有专业知识的人年纪已经大了,如不赶快立庙,过几年立起庙,菩萨也请不到了。邓小平叮嘱胡乔木、邓力群“要赶快做”。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有了基础,系统地研究、撰写建国以来历史的条件趋于成熟。1982年5月,胡乔木倡议编写《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出版这部丛书的目的,是要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以无可辩驳的材料,展示新中国建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为以后进一步编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做好准备。部务会议决定立即着手组织落实。1982年11月,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了关于编写出版《当代中国》丛书的报告。从1984年出版《当代中国经济》到1998年基本完成,《当代中国》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历时15年。这套丛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规模最大的丛书,包容了大量确凿可靠的历史资料,是一部史志结合的、包括专史和地方史在内的科学的信史,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经验和规律,为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编修工作是在编写《当代中国》丛书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1989年11月,胡乔木再次把设立编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门机构的问题提上日程。1990年6月2日,邓力群给总理送呈关于筹建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需编制问题的报告,得到原则同意。6月14日,由胡乔木起草,杨尚昆、胡乔木、薄一波联名向中共中央常委会打报告,正式提出:“我们建议成立当代中国研究所,行政上和日常工作由社会科学院代管,由邓力群同志代表中央党史领导小组负责组建和指导。”其任务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加强共和国史研究,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月,中央常委会就批准了这个报告,当代中国研究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纂工作正式提上党和国家的工作日程。

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后,即于1990年12月,在西安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纂工作研讨会”。会议认为,当前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和编纂工作的条件已臻成熟,在认真严肃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纂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是一项重要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这项任务,则必须依靠全国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两办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给予积极支持。会议纪要还指出,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工作由当代中国研究所负责联系和协调。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编纂工作全面启动。

记者:《国史稿》第三卷是叙述“”时期10年的历史,相对而言把握难度可能就更大些。作为第三卷的主编,您能谈谈是如何处理一些重大复杂的难题的吗?

程中原:首先,《国史稿》第三卷注意对“”时期有一个总体把握,主要是把握好四点:一是区分10年“”和“”时期10年。第三卷写的是“”时期10年共和国的历史,不单是写“”的历史。二是由此而来的是――“”时期10年在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动乱和破坏,经济建设取得进展,外交局面取得突破。不只是“”一件事。当然“”对经济和外交都有影响。三是把10年“”分为三个阶段:“”发动(1966年5月)到九大(1969年4月),九大到十大(1973年8月),十大到粉碎“”(1976年10月)。这三段中的第一段是本来意义上的“”,第二段大体上是因“”(发生了突然事变)而继续进行的“”,第三段大体上是因肯定还是否定“”而继续进行的“”。四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时期没有中断,两种发展趋向中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继续得到发展。

其次,要注重来自档案和亲历者口述的重要史料。为写好“”时期的历史,在查阅、利用档案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采访、利用共和国历史创造者和亲历者的口述史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在查阅、利用档案方面,除查阅、利用中央档案馆的档案以外,还在中央办公厅、国家经委、铁道部、冶金部、教育部、文化部以及浙江、江苏等省查阅了大量档案,还查阅了“两案”审理的部分材料。有些老同志提供的档案材料也十分宝贵。书中所写“”中经济建设的情况,如三线建设、“四三方案”等,材料大量来自国家经委,还有担任过三线建设副总指挥的领导同志提供的材料。书中所写1975年各方面整顿的情况,都是在第一手的大量档案资料基础上写成的。在口述史料的采访、整理方面,国史稿主编邓力群系统地讲解了他亲历和了解的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要人大事。

再次,要注意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弄清史实(来龙去脉)、辨明联系(前因后果)、作出判断(是非曲直)、提炼概括(探寻规律)、回答问题,历史研究与编纂过程的这些基本环节,国史稿编写者都注重理论思考,力求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理论作出客观公正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方面,国史稿第三卷遇到和处理的问题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历史问题的总的判断。

例1:对“三个世界”划分的指称问题,称理论,还是主张,还是战略,还是思想,还是战略原则,战略思想?胡乔木接受邓小平交代的任务,组织撰写的文章,称理论。文章的题目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中说“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这一战略原则”(《邓小平选集》第二卷第160页),又说:“同志在他的晚年还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且亲自开创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同上,第172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传》称“主张”(1688页)、“思想”(1690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称“思想”(第114页)。国史稿第三卷采用“战略思想”的提法,第七章第五目的标题为:“‘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提出”。

例2:“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否是“全面整顿”?国史稿第三卷分析了整顿的三个阶段:一、重点整顿,二、整顿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三、全面整顿的部署和整顿的中断,说明邓小平部署了全面整顿而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原定今冬明春进行)就因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而中断了。故国史稿第三卷第九章第二节的标题为“邓小平主持1975年整顿”(第241页)。这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提法“邓小平主持1975年全面整顿”是不一样的。后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没有再用“全面整顿”的提法。用的是“对全国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整顿被迫中断”。(第115页)在评价历史时,局部、全局,各方面、全面,程度是有区别的。同一个概念要在一个水平面上用。反斗争扩大化是局部而非全局的错误,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把1975年整顿说是全面整顿,就摆不平了。

例3:对粉碎“”的历史评价问题。我们采用《历史决议》第25节的提法。第十章最后一段写道:“粉碎‘’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结束了‘’这场持续十年的内乱,使人民共和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第303页)“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句话,有些学者不愿意说。为什么?他们认为粉碎“”后“”极左的那一套还没有肃清,还在延续,甚至认为“”还没有结束。把此后的两年放在“”中讲,不承认这两年主流是前进,而只说是徘徊。列宁指出:“无论在自然界和在社会中,实际生活随时随地都使我们看到新事物中有旧的残余。”怎么能因为“”的影响没有肃清而否定粉碎“”以后的根本性的改变呢?

另一类是比较重要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

四五运动与的关系问题。牵涉到这两个概念的运用。不能涵盖四五运动,但有其独立性,有时一定要说(如天安门诗抄,为)。国史稿第三卷采用的提法是“以为中心的四五运动”。(第290页)

记者:这部《国史稿》出版后即得到学术理论界的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发表文章,从不同角度,肯定这部《国史稿》是“一部思想性、政治性、学术性、可读性都很强的成功之作”。它无疑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权威性的史稿。那么,保证这部史稿权威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程中原:我个人体会,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以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力求写出一部具有国家水平的权威性的信史。二是遵循两个历史决议,同时要有创新精神。三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和荣誉。四是紧紧抓住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大力弘扬成就和经验,正确认识错误,总结教训。五是注意体现国史特点。必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版图和祖国统一;行政区划及其重要变动;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的领导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国防和军队,武装冲突和战争;人口(包括人口政策的变化,计划生育国策的确定和实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发明创造,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推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演变;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的状况及其演变;阶级、阶层关系及其演变;民主与法制建设,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实施;政治文明建设,政权机构及其演变;文化建设和文教科技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宗教政策和宗教问题;改革开放;西部开发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中央和地方关系;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自然灾害和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六是夹叙夹议,文质兼备;详略得当,笔则笔之,削则削之。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第二,坚强的组织保证。这部《国史稿》凝聚了几代国史研究者的心血。当代中国研究所在1991年成立以后,由中央组织部从中央机关、从北京、山西、江苏、安徽、广东、四川等省市调集了一批素质较高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热爱国史研究编撰事业的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这也是重要的组织保证。

第三,翔实的史料基础。早在研究和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门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之前,1982年中央宣传部就组织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编辑《当代中国》丛书,以便“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为以后进一步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做好准备。”经过十万多人共同努力,《当代中国》丛书历时15年,到1998年基本完成。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以后,该所研究人员即同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史工作者合作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进入新世纪后,当代中国研究所又编写了一年一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已出版七卷)。所有这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编撰奠定了较为全面系统、翔实可靠的史料基础。随着编研工作的开展,当代中国研究所十分重视查阅档案、资料。这项工作得到中央各相关部门的支持。

第四,深入的专题研究。当代所成立以后,首先进行的是国史专题讨论。在专题讨论的基础上,编写国史写作提纲。起初打算编三四十万字的一卷本。后经反复讨论,感到没有对全部历史各个阶段的深入研究,要想编出概括力强的一卷本是困难的。乃决定先搞分阶段的多卷本。对各卷编写提纲反复讨论定稿后,组织研究人员围绕国史写作进行专题研究,再进入书稿的写作,以保证质量。并确定了学术年会制度,对专题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这样边研究、边写书稿。

期中总结主持稿篇10

关键词 时效性 基本建设 政策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新华社由一个国内通讯社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其对外报道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旅程中,经历了由讲求时机向追求时效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对时效性这一新闻价值的执着追求。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长期以来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而较少从新闻传播的特点考虑形成的,强调新闻的时机,而不是时效。这种观念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设时期。1957年3月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中,将这方面的经验高度概括为“新闻,旧闻。无闻”六个字。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原则上提倡“压新闻”,等到确有把握再;反对“抢新闻”。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新闻作风,必须反对。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还曾长期受到外交工作的影响。“对外传播与外交”紧密联系,外交部门和涉外事务部门常常强调重视外交工作的要求,忽略新华社作为新闻媒体的特性、职能和工作方式,严格地规定约束了对外传播实践。这反映在具体实践中就是,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一直受到“新闻与外交”关系的困扰,新闻时效性难以保证。直到90年代中后期以后,人们才逐渐科学认识到对外传播是总体外交的一部分,是有别于传统外交的现代公共外交方式,它有自身独特的新闻传播规律。外交工作的约束减少了,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增多了,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逐渐转变。

由于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新华社对外报道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其时效性直到80年代中期仍然很差。当时,新华社在采访、编辑和发稿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比较缺乏时效・观念。有一段时间还有人专搞“抗压式”的新闻,压一两个月还能发。不少稿件中,“最近”、“不久前”还相当多。一件事发生了,很少有及时发新闻,然后再连续报道的,总要等事情快处理完了,有了结果才报。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改革的深化,以及对外传播现实挑战的加剧,新华社对外报道日益强调时效性,将其提到前所未所的高度,“抢新闻”逐渐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和自觉实践。应该说,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既有来自中央领导层的支持,又有来自学界对新闻规律的积极追求,更有来自对外传播业界的大胆摸索实践。

一、加强建设: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物质基础

新华社80至90年代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时效性的物质技术保障,这尤其对提高新闻采访与环节的时效性至关重要。80年代,新华社以发展为主导,大力夯实基本建设,包括:其一、国际新闻信息采集网大建设。建立了4个海外总分社、3个欧美编辑部和10个国外分社;其二、新闻用户事业大发展。具体落实“一手抓新闻报道,一手抓新闻落地”的决策,发展供稿和用户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其三、第一次技术飞跃。实现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质的转变。90年代,新华社基本建成世界性通讯社,表现为:其一、建成比较完整的世界新闻信息采集网。截至2001年底,建成驻国(境)外分支机构104个,国内分社31个,支社16个,记者站35个;其二、建成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体系。到2001年,新华社每天用7种语种播发180多万字和约290底新闻图片;其三、建成覆盖全世界的新闻信息供稿体系。到2001年6月底,新华社已经在世界五大洲的133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135个供稿点,新闻信息用户达到13295家,其中海外新闻信息用户4015家。其四、建成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了第二次技术飞跃,在整体通信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西方大通讯社。

二、制定政策: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根本依据

1978年以后,中国新闻界开展以业务改革为重点的第一轮新闻改革,包括新华杜改进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许多实践探索得到了中央的政策支持。1981年11月,在庆祝新华社建社50周年茶话会上。代表中央书记处讲话,对新闻业务改革提出五点希望“真、短、快、活、强”。其中,“快”就是新闻报道要快发,讲求时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全国新闻界掀起多写新闻,快些新闻,写好新闻的热潮。新华社在这一热潮中起到带头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将提高新闻时效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去。社长穆青在新华社1983年国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之一就是提出必须改革国内新闻报道,讲究时效。要求记者在事件发生后两小时内把消息发到总社。编辑编急稿时,要注明收到的时间和编好的时间。记者迟发或编辑耽误者要追究责任。1987年7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华通讯社联合发出经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的《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必须改革我国新闻机构关于国内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经常比外电“慢三拍”,“出口转内销”的情况。并且提出改进新闻时效的具体意见,主要有:1,中央的重大决策、决定和措施,中央领导同志同外宾的重要谈话。以及各条战线的重大成就,需要公开发表的,都要及时地向国内外作报道,力争发在外电、外台之前。2,凡有外国记者在场或涉及外国人的重大事件,都应及时报道,并力争发在外国记者前面。3,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外国、港澳地区或海外华侨、华人新闻从业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报道一般不应晚于对方。4,突发事件凡外电可能报道或可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应及时作公开连续报道,并力争赶在外电、外台之前。5,重大自然灾害和灾难性事故。应及时作报道。6,涉外事件中凡在国内影响不大,而在国际上可能产生影响的,对国内可不作或少作报道;对外则需及时作连续报道,说明事实真相,以正视听。《意见》肯定了新闻业界在业务改革方面积累的一些宝贵经验,表现出中央改革国内重大新闻对外报道时效性差的极大决心和开放态度,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199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国内突发事迹对外报道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国内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新闻信誉”,总的对外报道原则是“先发制人”,要求提高时效性。

三、建立制度: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行为规范

在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探索中,对外传播业界始终是最活跃的。早在80年代中期,新华社就开始尝试业务制度建设,以切实保障发稿与编辑工作环节的时效;到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已经建成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它们作为行为规范引导追求时效成为对外报道业务的自觉实践。主要制度建设有:

其一。24小时发稿制度。借鉴路透社的经验,新华社国际部的西班牙文专线在1986年实现了每天24小时连续发稿

制。该年,新华社在海外的第三个总分社――拉美总分社成立。它开始发稿后,同总社进行了明确分工,北京时间早上8点至晚上8点,国际新闻西文发稿由总社负责,北京时间晚上8点至第二天清晨8点,由拉美总分社负责。1988年,新华社先后在纽约联合国分社,莫斯科和墨西哥城建立3个欧美编辑部。欧美编辑部刚建立时,主要职责是承担编发驻欧美的英语国家分社的英文稿件,到90年代后,逐渐扩大到包括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的绝大多数分社(包括英语和非英语国家)的英文稿件。从1993年起,欧美编辑部又增加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即,在总社编辑部不值班的时间段内,接替总社负责编发北美和欧洲地区的英文稿件。也就是说欧美编辑部解决了总社从晚上11点半到次日上午8点之间因安排值班人员困难而导致各分社英文稿件得不到及时处理的难题。各地区欧美编辑部作为总社的派出机构拥有独立发稿权,确保新华社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发稿,极大提高了新华社英文稿件的发稿时效。而在新华社的主体业务中,国际新闻英文报道是与西方大通讯社进行最全面和最直接竞争的部分。从2000年12月26日起,新华社国际部和体育部开始24小时值班发稿,即,新华社国际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葡文和海外中文7种语种专线新闻信息体系至此全部实现了24小时发稿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新华社正式全面实行24小时发稿制度。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都实行24小时值班法规制度。

其二,终审发稿人制度。新华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89年基本上实行“三级发稿制度”,即总编辑室、编辑部、编辑室都拥有稿件的签发权。编辑室主任、副主任签发不涉及敏感问题的稿件;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签发重要稿件;值班总编辑、副总编辑或社长签发涉及重大或特殊敏感问题的稿件。造成的问题是发稿权过于分散,且层级繁多,不便于高效运作。1990年,新华社把“三级发稿制度”改为“终审发稿人制度”,即,社级发稿和部级发稿体制。各编辑部下届的编辑室不再拥有稿件的签发权,各编辑部推荐定额的终审发稿人,终审发稿人由总社授权统一签发所有稿件。在国际新闻对外报道方面,国际部值班室是终审发稿人的具体工作岗位。负责国际报道的日常发稿。只有特别重大敏感的稿件才由社总编辑室确定。1992年国际部值班室改名为“国际部发稿中心”,由国际部正副主任和具有终审发稿权的人员组成,轮流值班,担负24小时发稿任务。这是借鉴世界上其他大通讯社的经验,精简发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部级发稿部门的指挥组织职能,朝着“指挥中心”、“作战中心”的方向迈进,极大提高了新闻的时间。

其三,采编译合一制度。首先是国内新闻对外报道取消了中文定稿的传统做法。1979年2月,新华社对外部调整组织机构和改变工作方法:设立政治、外事、经济、文教、特稿四个采编组,实行采编译(英文)合一,成立工作队,负责直接用英文处理当天报纸上需要抢发的社论、文章和消息。“’中实行的在对外报道中以中文定稿的做法在这次改革中被否定。采编译合一制度删除了中文编辑的环节,节约了编辑工作中的时间。其次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的编辑环节也被精简。从1983年到1999年,新华社先后建立了亚太总分社中拉美地区总分社、非洲总分社、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4个海外总分社。海外总分社刚成立时发出的稿件,还要到新华社总社那里,经总社编辑部加工后才发送广播。1987年,总社与总分社约定:总分社向总社提供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除了政策性特别强,内容较复杂的稿件由总社处理外,一般稿件总分社编辑后就直接发送广播。这一规定在该年试行仅3个月后,由总分社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已占到总数的70-80%。这样海外总分社就能直接编发本地区的国际新闻稿件,增强了新闻时效。

其四、外文发稿制度。新华社推行驻外记者对外报道直接用外文发稿制度。过去驻外记者大多用中文发稿,由总社编辑部根据中文定稿编译成外文稿,导致稿件的准确性和时效都受到影响。1985年新华社确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后,从英文线路开始,逐步推行到其他文种线路,驻外记者的对外报道都直接用外文发稿。结果,既增加了稿件数量,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时效,又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具有国际报道竞争力的记者和编辑。这是新华社对外报道上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转变,对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具有长远意义。1995年1月,新华社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开始正式启用分层次、分类别发稿新格式,英文还同时采用大小写制。这使外文发稿进一步标准化,与国际通用方式接轨,对建立新闻落地、稿件处理和数据存储的快速发稿体系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