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自我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4 12:20:49

贷款自我总结

贷款自我总结篇1

信贷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

上半年上半年年工作结束了一半了,在过去的半年中,我的工作可以用出色来形容,因为的我工作业绩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这是对我多年以来努力工作和学习的回报,我对我自己这半年的工作可以打满分,因为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工作了。

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几年了,毕业以后我就考取了银行的工作,来到已拿回那个工作后我被分配做银行的信贷员。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熟悉我的工作,还好我认真努力的工作,积极的熟悉我的工作业务,我终于平稳的度过的实习期,我开始了我在银行做正式信贷员的工作。在20xx上半年,我的工作个任总结:

一、各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1、经营效益明显增强。

全辖24个独立核算的信用社,贷款利息收回率达到0%;贷款收息率0%。半年实现总收入0万元,较上年增加0万元,增长0%;实现净利润0万元,社社盈余。实现净利润xx万元,同比增加xx万元,增长了xx%;所有者权益达xx万元,其中,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分别达xx万元和xx万元。

2、各项存款稳步增长。

年中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xx0万元,较年初增加xx0万元,增长xx%,完成上级分配任务的xx%;存款月均余额达xx万元,完成分配计划的xx%。

3、信贷支农力度强劲,贷款结构平缓合理。

半年累计投放贷款xx万元, 较年初增长了xx%,各项贷款年末余额xx万元,较年初增加xx万元,增长xx%。其中农业贷款余额xx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xx%。年末存贷占比为xx%。

4、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年末不良贷款余额xx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xx%,较年初下降xx个百分点。按贷款五级分类划分正常类贷款xx万元,占比xx%,关注类贷款xx万元,占比xx%,不良贷款xx万元,占比xx%。其中次级类贷款xx万元,占比xx%,可疑类贷款xx万元,占比xx%,损失类贷款xx 万元,占比xx%。四级分类与五级分类相比,不良贷款下降xx万元,占比下降xx个百分点。(不含央行票据置换部分)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信贷综合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全面推开全辖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

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是一项新业务工作。业务股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培训教材,量化培训内容,对全辖主任、座班主任和全体信贷员分两期,近七天时间对135名人员进行了培训,7月份利用20天时间对全辖24个信用社进行了贷款五级分类推广工作和验收工作。达到了分类认定准确,标准界定清楚,划分类别靠实的工作要求。

2、狠抓贷款增量,从信贷源头上杜绝贷款风险。

在信贷工作中,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贷款集体审批及回访制度。股内加强对上报贷款的审查力度,注重经验型审查向数据型分析转化。同时加强对基层社上报贷款资料规范化,数据的真实性关卡的审查,从而确保了新增贷款质量。年内共审批贷款0笔,金额0万元,杜绝打回上报贷款0笔,金额0万元。同时加大到期贷款收回率的监管力度,定期预警,有效防止了不良贷款的前清后增的现象;

3、加大大额贷款序时检查频率。

按季对金额在1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跟踪上门检查一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与整改,半年共检查大额贷款0笔,金额0万元,发出预警整改通知0个社,涉及金额0 万元。

4、狠抓信贷队伍建设。

督促学习,以“信贷通报,以案说教,法规教育”为题材,半年组织信贷员学习培训班2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信贷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通过半年来的学习,信贷人员的信贷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及依法管贷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5、强化主任责任意识,提高全辖管贷水平,依法规范信贷管理。

今年对三墩、临水、铧尖和银达四个信用社全面进行了信贷检查,检查金额以改往年正常贷款在1万元以上检查为不论金额大小全面进行了检查,检查达到了锁定贷款风险,摸清贷户底数,依规管贷促发展的效果,推动了管理发展的动力。

6、有效整合脱水行业贷款,采取予多、予少的管理策略,重点进行规模扶持。

3月份,首先对全辖支持的22家脱水菜厂经营现状进行了前期调研,提出了有力整合脱水菜行业贷款的管理措施,按照适度压缩贷款规模,稳健扶持发展的方略,半年重点支持脱水行业贷款0家,投放金额xx万元,延续了产业链条,壮大了企业发展后劲。

(二)广拓储源求发展

半年来,始终坚持“高点定位,攻坚克难,以城补乡,调剂余缺,平衡总量”的组织资金原则,按照“全员揽存,巩固农村,渗透城镇,辅射周边,激励促进,扩大总额”的筹资工作整体思路,积极落实攻坚措施,动员广大职工做一家一户的工作,继续实施“531”计划。深入开展“每天入20个农户,收千元储蓄”活动。同时结合信用等级复评做好引存工作,提升服务质量,保证储蓄存款快速增长。截止20xx上半年上半年年12月末,全辖储蓄存款余额为 万元,比20xx上半年上半年年末增长xx万元。其中,活期存款xx万元,比20xx上半年上半年年末增长xx万元;定期存款xx万元,比20xx上半年上半年年末增长xx万元。

(三)倾力支农创双赢

1、支持地方建设,全力支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半年累计发放非公经济贷款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万元,为0个个体经商户发放贷款 万元,促其规模壮大,快速发展。通过延伸信贷服务触角,有效拓宽了信贷领域,也为我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转变支农理念,开展好支农专题活动。

半年来,认真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活动,以小额信贷这一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品牌为载体,努力破解农民贷款难难题。为保证此项活动扎实有效,我们提出了“实、细、稳、好”四个要求,即牢固树立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理念,坚定支农方向不动摇;在工作中细致周到(建立农户档案全面细心;评定信用等级精确细致;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审查仔细;贷款检查和管理周到细心;评定信用村镇严格详细);坚持稳健发展原则,杜绝一哄而上和消极对待;以效果好为标准,向支农贷款要效益,有效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所需资金,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与好评。

3、在做好小额信贷工作的同时,针对我区部分乡镇的特色农业,适时调整贷款投向。

20xx上半年年累计发放制种业贷款xx万元,同比增投xx万元,养殖业贷款xx万元,同比增投xx万元;

20xx上半年年是我区农村信用社全面实现金融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关键年。也是我区农村信用社在新的起跑线上,抢抓机遇,奋发进取,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重要半年。半年来,业务股坚持以改革、发展、稳定为大局,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我区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坚定服务“三农”办社宗旨和方向,牢固树立支农保稳定促发展的思想,突出风险防范, 强化监督,力促管理,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有效发挥了信贷服务杠杆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营目标,取得了可喜的经营业绩。

我想说既然我参加了银行信贷员工作,那么我就应该做好,从小我养成的习惯便是如此,做事要认真,不达到成功的彼岸,就不要放手,只要认真努力了,就不会后悔,不会担心自己被现实所击倒。

也许我这一生就会在信贷员工作上做一辈子,运气好的话,我也许可以升级,做一名银行的管理者,如果工作不好,那我也没有什么怨言,我会平衡好自己的心态,知足长乐,这才是为人之道。我相信只要我认真努力工作,我就会为银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信贷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

半年来,在联社的正确领导下,针对本人自身担任信用社主任,主要做好信贷管理工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要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员工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一要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防范信贷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的目的。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信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和掌握多种知识,不仅要精通信贷业务,熟识贷款操作规程,还需要掌握企业的财务知识等,现有的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应利用多种方式,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考试,防范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差带来的风险。三要敦促信贷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与信贷资产质量密切相关的基本法规,如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破产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掌握并运用法律武器,这是时代对信贷人员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奖有罚、权责对等的管理机制。

根据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在征得联社同意的前提下,对信用社信贷人员适时推出了三包一挂的管理机制,从利息收入中拿出适当比例作为信贷人员的收入提成,这样一来明显加大了对放贷、收贷、收息有功人员的奖励和表彰力度,拉大信贷人员的收入差距,提高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明确责任贷款警戒点,当信贷人员责任贷款中不良贷款超过一定数额时,坚决从信贷岗位甚至负责人岗位上换下来,防止因个人原因导致贷款质量的继续恶化和不良贷款的继续增加。

通过半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全社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了52万元,贷款收息收回率首次达到1xx%,各位信贷人员年收入比普通员工高出5xx0元左右,可以说集体个人的双赢。

三是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信贷责任,防止责任悬空和不切实际的集中。

每笔贷款,尤其是大额贷款,明确调查人员、二级决策机构成员、以及贷后管理人员的责任比例,既杜绝将责任集中于调查人员一身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又防止“集体清收”的形式主义现象,真正使贷款责任有着落,保证各岗位、各环节人员能恪尽职守,各负其责。

非信贷岗位人员不具有信贷管理的相关业务技能,不宜作为贷款责任人。

对内部职工介绍、担保、甚至本人承贷的贷款与其他贷款一视同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审查,清收责任应也由信贷岗位人员承担。

四是对信贷人员加强合理的激励和规范他们的工作过程。

保持信贷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各种情况,并对信贷人员要提供通畅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五是对信贷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

重点在于使信贷人员的工作过程规范化、有序化,完善借款合同的各项要素,使之合法合规,杜绝信贷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等现象。培训有的放矢,除通常对信贷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宣讲外,信用社更分别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专门学习,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管理规定的理解与认同,以及对信用社的忠诚,增强他们的信心。

分类激励,优胜劣汰。对信贷人员的激励,不搞“一刀切”,而是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办法,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凡是不能胜任信贷工作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行末位淘汰制,调离信贷岗位。

六是严把贷款投向关:放贷不滥。

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将每一笔贷款投放准确”作为信贷工作的一项准则。因此,我将经营方向定位为:立足“三农”,服务城乡,充当杠杆,实现“双赢”。一是着力推行农户小额信贷。二是着力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七是严把制度执行关。

在实际工作当中,严格执行“贷前调查”和“贷后回访”制度。每个季度我均对贷款户的贷款运作情况进行抽查回访一次,次次都形成纪录。通过贷后回访,使自身对全社的贷款情况了如指掌,并适时提前收回有风险贷款。

信贷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

我是支行的信贷员,调查贷款客户达150位,成功放款30笔,发放贷款达7xx万元,而且所有贷款均属于正常类贷款。自在信贷路上从零开始的艰辛跋涉。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

面对信贷员这个岗位,开始我还真有些胆怯。从20xx年参加工作以来,需要三天两头跑到客户家中,实地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经营信息,调查掌握客户的贷款用途、还款意愿,分析客户的还款能力。这些对于不善与人交流的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起初的一个月里,我总在心里想,把钱放出去还不上怎么办?有时打起了退堂鼓,觉得还是继续干老本行比较好。

支行领导了解到信贷员们的普遍心态后,及时和大家座谈,让大家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说:“还没干就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你们一定会慢慢地喜欢上信贷这个岗位的。”领导的耐心开导和对发展前景的描绘,使大家对自己的工作渐渐鼓起了勇气。思想顾虑消除了,整个队伍开始有了活力。我和大家一样,也受到了很大鼓舞,下定决心从零开始学起。

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自学,渐渐地掌握了小额贷款业务和操作流程。

通过支行前期的大力宣传,陆续有一些有需求的客户开始上门咨询,我也迎来了第一位贷款客户。那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与另一名同事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车来到了xx村。这位客户是个农户,有十多年的养殖历史,对市场非常了解。在客户家,我作了自我介绍后,便开始按培训时要求的调查顺序逐项询问。

由于是第一次与客户进行“营销”交流,加上对xx行业了解不够,心里很紧张,问了不到20分钟,客户突然说:“我不贷了,你们走吧,不就是从你们银行贷点款嘛,跟审犯人似的。”我见状,赶忙解释,可这位农户就是不再配合了。无奈,我与同事扫兴而归,第一次营销就此“流产”。

回去的路上,我翻来覆去地回忆刚才的场景,又问同事的感受是什么。经过分析,我找到了答案:问题不在客户,完全是自己根本不会跟客户交流,不懂对方的需求和困难所在才造成了尴尬局面。

扪心自问,如果总是这样不善于与客户交流沟通,以后谁还敢来找我贷款?不行,必须改,从头练!从此,每天上班后就和同事们一起上街作宣传,与小商户们聊天,练习介绍贷款业务;下班后还走亲访友,介绍银行小额信贷,把他们当成练习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自认为交流技巧有了很大提高。

辛劳踏出丰收路开发信用村将是支行以后的重点发展客户,深入了解掌握农户的经营情况和规律,尽快了解行业,是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亲戚找到几户农户,与同事一起实地去了解情况。时间一长,渐渐地习惯了这种工作。半年的工作业绩虽然不理想,但我深感自己的工作离不开领导和信贷部团队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更感激一直默默无闻在背后支持我工作的家人。我要用“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精神,努力工作争起做一名合格的银行信贷员。

看了“信贷上半年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信贷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2.银行信贷半年工作总结

3.银行信贷工作半年总结

贷款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反向抵押贷款;倒按揭;老年人;抵押;成本费用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了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而且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13亿,占总人口的10.41%。据人口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比例将逐年增大,据测算,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样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反向抵押贷款正是针对老年人养老推出的一种住房金融产品,它使得老年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以满足日后生活中的需要或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样老年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产来养老,同时可以继续拥有自己住房的居住权,为老年人养老开辟了新途径。

目前国外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推行了反向抵押贷款,解决了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鉴于我国目前老年化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在南京、上海、重庆等地曾推出过试点。

一、反向抵押贷款的简要介绍

(一)反向抵押贷款的产生和发展

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被称为倒按揭,这是因为它在流程和操作原理和按揭贷款基本相反。

关于反向抵押贷款的起源有两个说法。一种是说起源并发展于美国;另一种就是说起源于荷兰而后来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反向抵押贷款最早出现于荷兰,但是由于经济、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是在后来的美国,在潜在的市场需求和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下反向抵押贷款逐步得到了发展。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反向抵押贷款的初期产品,但是严格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新泽西州劳瑞山的一家银行创立的。1989年FHA以其创立的HCEM产品进入反向抵押贷款市场直接促进了反向抵押贷款迅速的发展,随后Fannie Mae进入反向抵押贷款市场又再进一步促进了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品种丰富,操作更加规范,市场也逐渐扩大,为老年人的福利的提高起到了重大作用。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美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一些国家都推行了反向抵押贷款,但是发展程度不一。我国目前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并且在少数几个地方比如南京、上海、重庆等地进行反向抵押贷款的试点。

(二)反向抵押贷款的内涵

反向抵押贷款是将自有房产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取得贷款以用于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或者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在贷款期满时以出售自己所拥有的房产或者其他途径还贷,这项贷款主要针对老年人。

在生活实际中,反向抵押贷款一般可理解为老年人以自己的房产做抵押,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申请成功后将获得金融机构支付的贷款用于生活上的各项花销,解决老年人因退休、失业等原因而无固定收入、生活无保障问题,为老年人的养老提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这种贷款和人们在年轻时的按揭贷款买房在方向上是几乎相反的,所以在我国又被称为倒按揭。

(三)反向抵押贷款的申办

反向抵押贷款申请方面包括资格审查和额度的审批。

1、反向抵押贷款申请一般资格条件有:反向抵押贷款一般针对老年人,具体而言有些国家如新加坡要求年满60岁的老年人,有些国家如美国要求62岁。申请人必须有可以作为抵押的房产,一般要求是自己独立拥有的并自己居住的房屋。老年人的负债方面有特定的要求,最好没有负债特别是其他贷款。

2、在额度审批方面,反向抵押贷款的申请者可能有所差别,主要影响因素有:房屋的价值、申请人的年龄、目前贷款利率等,一般来说年龄越大,房屋价值越高,利率越低,申请者所能够申请到的贷款额度就越大。

(四)反向抵押贷款的特征

反向抵押贷款有无追索权和期限的独特性特征。

反向抵押贷款的一个主要特点即它是一种无追索权的贷款,这意味着贷款的总额不能超过房屋售价,贷款人也不能对借款人除房屋外的其他资产求偿。换句话说,即使借款人所借本金加上利息已经超过了资产变现的价值,需要偿还给贷款人的金额也以房屋价值为限。而这也恰好是金融贷款机构所必须承担的风险。

反向抵押贷款的另外一个主要特点是贷款期限的独特性。贷款必须到申请人死亡或者搬出住所时贷款机构才能出售申请人的房产来归还贷款期间的贷款本金和利息,而不能强制老人在死亡前还贷或者强制其搬出自己的住所。当然,贷款机构也为自己保留了一些结束合同的例外情况来保护自己。比如在美国当借款人无法支付财产税时贷款就自动到期,贷款机构有权要求屋主清偿该贷款。

(五)反向抵押贷款的意义

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1、它开拓了养老的新途径,为老年人解决了养老问题。当老年人在使用反向抵押贷款时:(1)保证了日后养老生活的经济来源,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2)住房的继续居住权。当老年人的房产被用来抵押申请反向抵押贷款时,老人们可以继续自由的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面,直到老人去世,反向抵押贷款终止为止,不影响正常的起居生活。(3)减轻“四二一”式家庭模式下老年人的子女的负担。

2、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由于反向抵押贷款必须以房屋作为抵押,这些房屋大多数是旧房屋,把这些房屋作为抵押能活跃房地产市场。

二、成本分析

(一)反向抵押贷款的费用分析

反向抵押贷款借款人要支付两个方面的费用:一是利息费用;二是业务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

反向抵押贷款业务中,从最初的贷款申请批准到最后贷款期满,借款者偿还贷款为止借款人必须支付各种费用。这是因为反向抵押贷款的执行过程复杂,期间需要有房地产评估、认证、维修等,这些项目都需要直接向借款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主要的费用有:

1、贷款发起阶段。这个阶段包括贷款的申请,贷款者对借款者进行资格的审查并最终双方订立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贷款合同等。这段时期的工作关键,要进行的工作比较多,这些工作基本上都要向借款申请者收取一定的费用,费用项目很多。主要费用项目如下:贷款的发起费;文件整理和登记备案费;财产评估和调查费,资格认证和税收审查费;(律师)费(直到贷款结束);信誉报告,灾区调查,检察费;年金购买支付;贷款正式成立前,对合同修改和调整的各种费用;税务报告服务费(一次性);抵押保险费;房产税和财产保险费;抵押经纪人服务费。

2、贷款期间的费用。反向抵押贷款业务正式成立后到贷款期满,借款人仍然需要支付一些小额费用,不过这些费用项目较少,额度也不高,但是收取次数多,基本上每期(月)一次。主要有:附加的抵押保险费;维持房产结构完整性费用;重新募集和扩展贷款费用;房产费和财产费;每月的服务费(在美国不得不超过30美元)。

3、贷款期满,合同结束时候的费用。到期终止费用:安排房产出售等的实际费用,贷款合到期比如借款人死亡,金融机构将安排借款者的房产出售。

(二)实例说明

下面将以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反向抵押贷款各项费用的发生。

假如:老张65岁,有一自住房用来申请反向抵押贷款进行养老,目前住房价值30万,申请贷款额度18万,预期寿命80岁,这样每月可以取得贷款额1000元,贷款利率为6%,共180期。15年后所应还本金和利息总额,利用公式计算为290808元。另外其他的费用(中等水平)有:发起费2000元,每月服务费30元共5400元,贷款终止时费用3000元,加总为10400元。到贷款终止时借款人总共付出加总为301208元。这样一来总成本为121208元,占贷款额的67.34%。

一笔18万,年利率为6%,期限为15年的按揭贷款最后应还额为273409元,成本为93409元占贷款额的51.89%。

由上面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一方面是因为反向抵押贷款期间需要支付各项费用如发起费、服务费以及贷款终止时安排房屋出售的费用等,这是由于反向抵押贷款与按揭贷款比更复杂的原因决定的,同时由于其执行过程上的差异,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也比正常的按揭贷款要高,利息总额就要高出10%以上。目前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已经达到7%以上,依此计算的实际成本还要高。

三、结论

从目前国际经验来看,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在满足了一些客户的需求的同时,还能起到活跃房地产市场和其他积极作用。但是使用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费用项目多,费用总值高,在支付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时,还得向其他的参与机构支付服务费。

当一个老年人使用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时,考虑房屋增值与折旧,使用成本达到了房屋价值的1/4左右。如果年轻时候按揭供房,支付的成本加上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可能占房屋最终价值的一半,最终老年人所获得的收益为几十年的住房使用权和10到20年的养老经济来源。使用反向抵押贷款的高成本成为阻碍反向抵押贷款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高可能打击老年人使用反向抵押贷款的积极性,阻碍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的推行。如何减少各项费用,降低成本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同时我国由于在推行初期面临传统文化的冲突,业务经验的缺乏以及没有相关法律政策的扶持等不利因素,使得我国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老龄协.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2、Stacey Williamson and Celia Ray Hayhoe, CFP.Home Equity Conversions:Reverse Mortgages[J]. Family Financial Management,2004.

贷款自我总结篇3

xx结束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的工作可以用出色来形容,因为的我工作业绩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这是对我多年以来努力工作和学习的回报,我对我自己这一年的工作可以打满分,因为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工作了。

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几年了,毕业以后我就考取了银行的工作,来到已拿回那个工作后我被分配做银行的信贷员。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熟悉我的工作,还好我认真努力的工作,积极的熟悉我的工作业务,我终于平稳的度过的实习期,我开始了我在银行做正式信贷员的工作。在xx年,我的工作个任总结:

一、各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1、经营效益明显增强。全辖24个独立核算的信用社,贷款利息收回率达到0%;贷款收息率0%。全年实现总收入0万元,较上年增加0万元,增长0%;实现净利润0万元,社社盈余。实现净利润00万元,同比增加00万元,增长了00%;所有者权益达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分别达00万元和00万元。

2、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000万元,较年初增加000万元,增长00%,完成上级分配任务的00%;存款月均余额达00万元,完成分配计划的00%。

3、信贷支农力度强劲,贷款结构平缓合理。全年累计投放贷款00万元, 较年初增长了00%,各项贷款年末余额00万元,较年初增加00万元,增长00%。其中农业贷款余额0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00%。年末存贷占比为00%。

4、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年末不良贷款余额0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00%,较年初下降00个百分点。按贷款五级分类划分正常类贷款00万元,占比00%,关注类贷款00万元,占比00%,不良贷款00万元,占比00%。其中次级类贷款00万元,占比00%,可疑类贷款00万元,占比00%,损失类贷款00 万元,占比00%。四级分类与五级分类相比,不良贷款下降00万元,占比下降00个百分点。(不含央行票据置换部分)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信贷综合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全面推开全辖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是一项新业务工作。业务股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培训教材,量化培训内容,对全辖主任、座班主任和全体信贷员分两期,近七天时间对135名人员进行了培训,7月份利用20天时间对全辖24个信用社进行了贷款五级分类推广工作和验收工作。达到了分类认定准确,标准界定清楚,划分类别靠实的工作要求。

2、狠抓贷款增量,从信贷源头上杜绝贷款风险。在信贷工作中,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贷款集体审批及回访制度。股内加强对上报贷款的审查力度,注重经验型审查向数据型分析转化。同时加强对基层社上报贷款资料规范化,数据的真实性关卡的审查,从而确保了新增贷款质量。年内共审批贷款0笔,金额0万元,杜绝打回上报贷款0笔,金额0万元。同时加大到期贷款收回率的监管力度,定期预警,有效防止了不良贷款的前清后增的现象;

3、加大大额贷款序时检查频率,按季对金额在1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跟踪上门检查一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与整改,全年共检查大额贷款0笔,金额0万元,发出预警整改通知0个社,涉及金额0 万元。

4、狠抓信贷队伍建设,督促学习,以“信贷通报,以案说教,法规教育”为题材,全年组织信贷员学习培训班2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信贷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通过一年来的学习,信贷人员的信贷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及依法管贷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5、强化主任责任意识,提高全辖管贷水平,依法规范信贷管理。今年对三墩、临水、铧尖和银达四个信用社全面进行了信贷检查,检查金额以改往年正常贷款在1万元以上检查为不论金额大小全面进行了检查,检查达到了锁定贷款风险,摸清贷户底数,依规管贷促发展的效果,推动了管理发展的动力。

6、有效整合脱水行业贷款,采取予多、予少的管理策略,重点进行规模扶持。3月份,首先对全辖支持的22家脱水菜厂经营现状进行了前期调研,提出了有力整合脱水菜行业贷款的管理措施,按照适度压缩贷款规模,稳健扶持发展的方略,全年重点支持脱水行业贷款0家,投放金额00万元,延续了产业链条,壮大了企业发展后劲。

贷款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 净利差 大型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 引言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在其总营业收入中占比较大。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强调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利差收入仍是银行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一直被作为一个衡量银行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适度的银行利差水平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存贷利差水平是商业银行体系自身因素和外部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李成(1996)认为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决定和影响银行利差,并且社会资金的供求对利差有直接影响,同时,多数商业银行的平均经营成本与利差水平正相关。郭妍,张立光,郭森林(2007)对银行利差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通过计量检验得出资金供求状况基本上与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存贷利差呈现较弱的负相关,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合理性较差。赵国栋(2010)研究得出,银行利差与不良贷款率、银行运营成本成正比,与中间业务收入比例成反比,与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成正比,与银行持有的现金和存款准备金等非生息资产与利差成正比,但该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Anthony Saunders和Liliana Schumacher(1997)指出,法定准备金及其所产生的相关机会成本与净利差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二、利差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过程

1.利差的概念及分类

利差,是指商业银行负债利率与资产利率之间的净差值, 即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的数值。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利差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其概念也有狭义与广义的分别。狭义的利差是指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 而广义的利差则包括再贷款利差、债券利差、拆借利差等。但在利差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中,存贷利差仍是核心利差,因此以下分析中所涉及利差均指存贷利差。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可划分为毛利差和净利差。毛利差为平均贷款利率减去平均存款利率。但毛利差是事前利差,还存在存贷款期限不匹配、存贷款金额不同等问题。净利差为净利息收入除以银行平均贷款余额,其中净利息收入等于贷款利息收入减去存款利息支出。净利差还可写成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减去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其中,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利息收入除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为利息支出除以付息负债平均余额。

由于银行贷款中存在一部分的不良贷款,该类贷款的贷款人不能按原贷款协议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银行的部分资产不能为其带来收益。由于在净利差的计算过程中排除了不良贷款的影响,从而净利差低于毛利差,且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二者的差额越大。因此,相对于毛利差而言,净利差更能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2.我国利差的变化过程

我国基准存贷款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基准利率水平及利差时,是需要考虑不同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的。而各家银行可根据自身情经营况在一定范围内对其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整。

1996年以前,我国社会资金供不应求,人民银行为解决国有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一方面增加了资金供给,逐步将存款利率提高至最大值10.98%;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则把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基本保持在小于1%的水平。1996年之后,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逐渐累积,已威胁到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人民银行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渐提高了存贷利差。2002年,人民银行开始的逐渐加息,这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逐步加大。到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状况开始好转,不良贷款率已降至7.1%,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已达到监管要求。但此时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利息收入,而阻碍了中间业务的拓展,这既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转型和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宏观调控。2007年,我国逐渐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为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和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先后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逐渐缩小了存贷款利差。2008年上半年,市场资金趋紧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中国人民银行继续4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至17.5%的高位。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资本市场低迷,银行的定期存款占比开始增加,使得存贷利差开始收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又重新转为“适度宽松”状态。

由图1可以看出自1991年到2008年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利差的变化趋势。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趋于平稳。2007年,虽然人民银行为了抑制经济过热而提高存贷款利率,但存贷利差却在逐渐缩小。一年期存贷款利差在1993年达到最小值零,在1999年达到最大值3.60%,并在之后总体趋于平稳。

三、银行利差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的变化受宏观经济因素和各银行的自身经营状况的双重影响。虽然宏观经济因素使得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基本走势相同,但由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生息资产结构、计息负债结构以及存贷比率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1.银行生息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主要包括客户贷款及垫款、证券投资、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各项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各不相等,因此不同类型银行间不同的生息资产结构也将导致不同类型银行间净利差的差异。

客户贷款及垫款是银行生息资产中占比最大的一项,其平均收益率也最高。若该类生息资产占比较高时,银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也就会相对较高,从而净利差较高。证券投资也是银行生息资产中比较重要的一项,但其所占比例明显少于客户贷款及垫款。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2009年和2008年的生息资产结构为例,来说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生息资产结构上的差异对净利差的影响。

由表可以看出,生息资产结构中,大型商业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型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其净利差也会相对较低。

2.银行计息负债结构

商业银行的计息负债主要包括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应计次级债券。各项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各不相等,因此不同类型银行间不同的计息负债结构也将导致不同类型银行间净利差的差异。

虽然应计次级债券的平均成本率是商业银行计息负债结构中最高的项目,但其由于其在该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所有对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影响并不大。在商业银行的计息负债结构中,存款所占比例最大,而且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比例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比例。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存款的平均成本率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的平均成本率。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占比较高,导致其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而其净利差相对较小。

3.存贷比率

银行的存贷比率是指银行的贷款总额比上存款总额。人民银行为了控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规定商业银行最高存贷比为75%。银行存贷比越高,则其盈利越多,但其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大。商业银行应根据管理要求和其自身状况选择一个合适的存贷比率。

大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一方面,相对于各自的存款规模而言,大型商业用于放贷的资金比例较低。另一方面,相对于计息负债的规模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规模较小。因此,其带来的利息收入也相对较少,从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较低,使其净利差相对较小。此外,自2008年9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起,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再相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放贷能力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了银行的存贷比率。由于大型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其可用于放贷的资金比例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其存贷比率和净利差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

四、结论

从2006年开始,虽然我国基准存贷利率经历了大幅度波动,银行业存贷利差却持续收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国上市银行的净利差表现出相似的总体走势,但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生息资产、计息负债的结构对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和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具有影响,从而也对二者的净利差水平产生影响。此外,银行的存贷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二者净利差间的差异进行解释。由此可见,我国宏观因素决定各银行净利差的基本走势相同,但不同类型银行的自身经营状况却决定它们之间的净利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 成:论利差变化规律及作用[J].集团经济研究,1996,(1)

[2] 赵国栋:商业银行利差研究[J].特区经济,2010,(1)

[3] 郭 妍 张立光 郭森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实务研究,2007,(3)

贷款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金融监管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诞生的一种金融组织。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负债业务。而资产业务是最主要的业务,它通过放款出去,然后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以赚取和储蓄的利息差获得利润,是商业银行的最大利润来源。信贷业务是指反映借款人使用授信情况的贷款、担保、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业务。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流程和种类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流程。贷款程序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严格的信贷流程来执行,步骤主要包括:贷款申请、信用评估、贷款调查、贷款审批、贷款谈判、贷款发放、贷后检查及贷款归还。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种类。按贷款的长短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指的是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贷款;中期贷款指的是贷款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五年以下(含五年)的贷款;长期贷款指的是贷款期限在五年以上(不含五年)的贷款。按贷款的担保方式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按贷款质量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按贷款的用途分为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金融机构贷款、消费贷款和不动产贷款。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的主要包括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以及消费者贷款。按风险主体化分为特定贷款、委托贷款和自营贷款。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作用和信贷业务的风险特征

(1)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作用。商业银行的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壮大,商业银行的信贷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一部分的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有形的手”一起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信贷能紧密联系国家、企业和个人,有利于沟通金融市场和实物市场、中介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的合理配置,相对的资本市场的合理发展也作用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的,它能为银行的信贷业务提供更加广阔的信贷渠道,改善银行信贷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以及可以更好地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质量。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指自然风险和外部社会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规模总量。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相关产业需要的资金也随之增长,我国信贷的规模总量也和我国的经济水平同步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的进步。

(2)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结构。信贷结构指的是信贷的资金在各个不同的区域、产业以及行业的投放比例,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在不同地区,产业及各行业的配置的比例关系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否稳健,也关系着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目前主要倾向于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能源等利润大风险小的大项目,对于新兴技术以及第一产业等利润空间较低、风险较大、时限较长的项目比例过低。信贷业务结构的转变势在必行。其对于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实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总量增长较慢。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和我国GDP的增长速度相互作用。由于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使得我国出口缩减。国内经济不景气使得GDP增速下降从而导致我国的贷款总额开始下降,然后又开始反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贷款总额的下降使投资下降经济增长放缓,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企业(个人)违约案例不断增加,在我国的贷款总额之中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占据着很大的版块,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借贷更加谨慎以至于不发放贷款,长此以往企业和银行之间失去信任,贷款总额不断下降,无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结构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国家政策方针的改变,我国的银行信贷业务结构也亟需优化和调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结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较优良的信贷的大项目减少。我国的信贷的大项目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支持的产业和城市建设和道路发展等基础产业,从而商业银行对于新能源、“三农”等行业的信贷比例不足,使得新产业的发展缓慢和“三农”问题难以解决。优质项目缺乏,中小企业客服扩展不得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目前我国优秀的大项目工程较少,各大银行之间竞争激烈,相比之下大量的中小企业缺乏活动资金又得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个人信贷的比例失调,存在着风险贷款;个人贷款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比例过低,从而容易导致消费力不足。个人贷款业务管理松散、权责不一,容易出现大量不良贷款。信贷结构调整较慢,受政府的干预因素大;部分商业银行完全是受国家的政策干预才进行调整而去支持农业和新技术产业等近期利润不高的行业。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不良贷款比例较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指的是当银行的贷款到期之后借款人不能归还所借资金,使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承受损失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的主要成分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既然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成分那么贷款业务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成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不仅仅是一家银行的事情,它与整个国家挂钩,信贷业务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要把国家和银行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中,要严格依据制度来控制信贷。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从信贷业务的产生就一直被关注着,国家机构以及银行的负责人也曾努力降低信贷业务风险的降低,可是效果不甚满意。我国银行信贷发展的时间不长,也不如西方国家合理完善的信息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方式,这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高、坏账多。贷款业务能够让商业银行迅速发展壮大也能让其倒闭关门,贷款业务风险颇大,必须要从自身抓起,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管理水平,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形成良好的银行文化。

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银行信贷的资金放贷需要大量的程序和审计考察,但是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只重视自身业务的发展不重视后期资金的回收,在高额利息的引诱下忽视了信贷资金的风险,很容易产生不良贷款和产生信贷风险。还有部分银行目光短浅,为了当前的业绩和利润忽视银行的长期发展,致使银行不良贷款等增加,破坏了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部分商业银行只重视贷款人申请贷款资料等的审批和确认,不在乎贷款人所贷款资金的运作和流向,故难以避免信贷风险和资金回收困难。

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我国的金融发展的时间较短、不成熟,难以规避一系列的风险,由于社会信用体制的不健全,客户和银行从业人员的信息不对等会产生很多意外的信贷风险。信息的不完善是引发信贷风险的不利因素之一,并且由于信贷市场空间有限,各大银行为了获取客户争相保留客户的资料和诚信等信息也会导致信用体制不健全,还有政府部门对相关企业单位的信息封锁也是原因之一。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文化发展

人才是企业最关键的因素。银行应该努力加强人才战略,树立正确的奖罚制度,大量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从自身出发,提升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专业能力并加强风险教育,把新人与银行的旧力量发挥出来一起作为银行发展壮大的源泉。

大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文化,银行的员工要从自己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银行作为一个主体需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打造出一个新气氛。

(二)健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政府要充当一个推动者,促进我国民间的信用机构的发展,助其早日壮大,成为我国银行的信用来源之一。因为我国的信用体制不健全,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发展民间的信用机构,为我国信用体制的贡献一分力。我国的民间金融机构学习国外民间信用机构的先进的发展模式,更好地发挥信用机构作为银行和政府小帮手的作用。

(三)强化和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相关管理方式

严格按照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基本业务流程来辨别相关信贷申请,完善信贷的管理机制和相关后续工作。同时,严格规范信贷的标准,完善信贷流程的监控。

学习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提高效率和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一整套的风险预警系统,提高信贷的信息化水平,做到消息的快速与准确,以争取事先预知信贷的相关风险,提前发出预警信号,找到对策解决或碰到信贷的风险能够马上提出相关意见用于化解风险,真正地控制住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通过内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相关信贷的工作有利于信贷的稳定健康发展。银行可以大力发挥成员的力量,把每个成员的力量集中起来为银行的发展做出贡献。银行内部的监督体系的完善也可以杜绝“独裁”,提高民主化决策,大大地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文化。

管理者和银行的员工需要时刻关注相关新闻和国家政策。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任何国家的重要金融问题都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息息相关。银行作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部分需要密切关注国家的政策、紧跟国家的步伐。

(四)发挥政府部门的推动作用

政府要放权,把经济权给企业管理。

银监会要加强监督,努力推动银行的发展。

加快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现存的相关法律法规已不堪应付,政府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立足于国情,完善我国银行信贷的相关法律制度,使得“有法可依”。

本文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相关概念和特征,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种类,指出了相关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相关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相信通过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信用制度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创新,我国银行信贷业会稳定健康的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颖.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2000.

[2]黄立恩.对农信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问题的透析[J].济南金融,2002,(7).

[3]吕兵.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1.

贷款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房地产信贷;盈利能力;商业银行

1.研究背景

我国于1994年开始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紧接着是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不断完善,信贷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从1998到2007,仅仅10年的时间,我国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额的比重从3.12%上升到18.34%,贷款额也增加了将近18倍。无论是从绝对额还是相对比重上,房地产贷款的增速远远高于其他各项贷款。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全球领略了过度放贷(尤指房地产信贷)所带来的灾难。为了应对房地产信贷的潜在风险,我国政府出台了多种宏观调控政策。但是在2008至2011年期间,根据各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房地产信贷的投放量依然居高不下,尤其是2009年房市的回暖交易。虽然2011年房地产信贷投放量相比较2010年增幅有所下降,但是从绝对额上计量,总值一直在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稍稍放缓。房地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联动性的产业。它的兴衰直接影响各行各业,小到家用电器、建材装修行业,大到钢筋水泥行业,既联系实体产业,又与虚拟资产为主的金融行业紧密相关。我国房地产业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的信贷,脱离了银行信贷的支持,房地产业将无法生存。所以,笔者认为房地产信贷与银行盈利能力间必然存在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2.研究现状

针对房地产信贷和银行间盈利能力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很多研究。多数文献认为,信贷的推动是80年代许多国家房价出现剧烈波动现象背后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Bernanke与Gertler(1986)首先提出了信贷市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在一个内生的新古典商业周期动态模型中,他们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借方清偿能力的变化能启动和放大商业周期。BGG(1996,1998)提出了“金融加速器”概念,直接将信贷市场摩擦引入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形成了一个包含金融加速器的动态宏观经济学模型,并发现金融加速器对美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Davis and Haibin Zhu(2004)利用17个国家的跨国数据对银行贷款和商用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导致了银行信贷的扩张,而不是过度的银行信贷扩张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相对于国外的学者,段忠东等(2007)运用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银行信贷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之间在长期内存在互为因果关系,房地产价格波动在短期对银行信贷发放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主要是在长期内对银行信贷增长产生影响。而银行信贷也通过协整关系成为房地产价格短期波动的Granger原因。郭永济等(2011)运用资本边际收益率法对房地产泡沫进行了测度,认为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在信贷总额中所占的比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房地产部门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中心位置,并与上游产业(如钢铁和水泥)以及生产家电和其他耐用消费品的下游企业紧密相联,在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占很大份量,因此二位学者认为房地产泡沫将给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严重风险。如果对房价上涨不加控制,将会导致银行风险进一步增大,对金融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段军山(2008)通过银行信贷集中模型表明银行具有扩大房地产信贷的动力,但银行的乐观主义以及对嵌在无追索权的抵押贷款中的看涨期权的低估,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并超过基础价格。

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重点放在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规模的关系上,并未过多研究银行房地产信贷规模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笔者认为,如今银行房地产信贷已经占据了银行信贷总额的绝大部分,有关房地产信贷的略微变动一定会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银银行在大量放贷赚取存贷利差的同时,应该警惕由于放贷所暴露的风险。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把重点研究房地产信贷规模与银行盈利能力间的关系上,认为信贷资产不是越多越好,并且根据中国目前的信贷市场,我国房地产信贷的投放量明显已经超规模发行。房地产风险正逐步威胁着银行的盈利能力。

3.研究方法

存贷利率差收益一直以来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收益。但是这种单一的收益方式不仅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信贷风险,而且还会使银行过分依赖信贷资产。过分依赖的结果就是大量放贷最后产生泡沫。我国房地产最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已经出现了一种过度增长的趋势。然而,房地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因为银行信贷的支持。所以,房地产信贷和银行盈利能力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否则银行不会放弃大量的投资机会而把资金大量借给房地产行业。但是笔者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房地产信贷的过度投放已经给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的阻碍。本文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对16家上市银行的半年报、年报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选择和下载。选取银行样本共144组,克服了样本不足的统计缺陷。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网、中国银监会、凤凰网和各上市银行定期报告。

3.1 变量的定义和选取

银行盈利能力指上市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每股收益(EPS),表明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公式为:每股收益=净收益/普通股数[12]。

(2)总资产收益率(ROA),反映资产的获利程度。公式为: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银行平均总资产。

(3)净资产收益率(ROE),反映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和财务管理能力,同股东财富最大化直接相关。公式为:权益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3]162-164。

(4)销售净利率(ROR),反映了银行主营业务收入状况。公式为:销售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为了使数据的量纲保持一致,所以盈利能力指标笔者选取了后三者,即: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组成主要有:

(1)建筑业贷款:凡是从事建筑业生产经营和基建物资流通活动,在银行开户,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均可申请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根据有关规定,贷款的具体对象如下:

①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所办各类附属企业。建筑行业包括建筑公司、设备安装公司、市政工程公司、房屋维修工程公司等;房地产行业包括城市综合开发公司、各类房地产开发公司等。

②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包括建筑材料生产、供销企业,地质部门物资供应公司及附属修配厂,农村房屋建材生产供应公司等。

③与建筑业有关的企业、单位。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机械租赁公司、工程承包公司等。

(2)房地产行业贷款: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的用于住房、商业用房和其他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中长期项目贷款。房地产贷款的对象是注册的有房地产开发、经营权的国有、集体、外资和股份制企业。房地产开发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含三年)。

(3)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新建住房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数额,不高于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的拟购买住房的价值或实际购房费用总额的80%(以二者低者为准)。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通常,贷款最终到期日借款人年龄不超过65周岁。

由于每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都不同,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采用比值这个概念,即贷款余额/总资产,作为变量融入模型。为防止实证结果波动过大,本文又增加了四个协变量:

(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2)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的高低不仅会影响贷款者的还款能力,也能反映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货币政策。若为紧缩,则贷款量也会急剧下降;若为宽松,那么贷款量将上升。

(3)各上市银行在样本时期的总资产。笔者认为资产规模的大小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故也把该指标列入模型。

(4)资产负债率是指公司年末的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同时也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3.2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指根据观测样本数据估计回归方程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并对估计参数及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检验,从而利用回归模型进行经济预测和控制。为检验房地产信贷与银行盈利能力的关系,假设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有线性关系时,因变量是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函数。根据这个思路,可以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达为:

ROE(ROA or ROR)=β0+β1×Asset+β2×JZYA+β3×GSA+β4×GRA+β5×GDP+β6×R+β7×LA+ε

ROE(ROA、ROR):上市银行盈利能力衡量指标;β0:模型常数项;β1~β7:各变量前的系数;Asset: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JZYA:建筑业贷款/总资产;GSA:房地产贷款/总资产;GRA: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总资产;GDP:国内生产总值;R: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LA:总负债/总资产,即资产负债率。

3.3 数据分析

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的数据结果和分析如下:

由上表知,ROE、ROA和ROR这三者间的极大极小值差距很大,也就是说每家银行的盈利能力水平相差很大。而JZYA、GSA和GRA的极大值和极小值间也有5倍以上的差距。笔者认为,上表的分析间接说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房地产信贷之间存在正向或者负向的关系。在模型检验中,我们从以下表的F检验可以看出三个模型的F值分别为3.027、14.27、13.702,sig分别为0.005、0、0,所以建立这三个模型是有效的。

由回归结果知:

以上三个式子可以很明显的看到:GSA与ROE、ROA呈线性的负相关关系;GRA与ROE、ROA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JZYA与ROR呈线性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发放给银行带来的效益是:投放越多,盈利越多;而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贷款已过饱和,已经不存在边际效益最优。以上结果为近几年连续出台的房地产政策提供了一定的事实基础。

4.实证结果与分析

实证结果发现建筑业信贷资产越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越弱。也就是说当建筑业信贷投放量超过一定额度以后,继续投放建筑业信贷会拖垮银行的盈利能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信贷资产越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越强。以上结果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过了顶峰时期,而银行对其的信贷支持却依然保持在顶峰时的状态。这样的结果就是信贷资产不停的发放,贷款利率不断的上升,房价已经停止上涨甚至下跌,贷款者的还款能力下降,抵押物价值不断贬值。最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产生,所有的亏损银行全部囊入口中。房地产信贷具有很强的联动性、集中性和长期性。对银行来说,房地产信贷资产不像短期投资那样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大量的资金被某两个行业占用,并且看似不同的行业却相互联系着。这为变现能力较弱的资金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旦某一层资金断裂,将会使整个资金层断裂,毫无资金变现可言。其次,集中性的投资也违背了投资最关键的一点:分散风险。风险的集中影响了银行的资本充足,为了防范这种风险,银行需要更多的准备金,这些不能挪用的准备金也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较好,可以继续加大投放量。笔者认为原因如下:首先,我国的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这为贷款者的还款能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其次,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批条件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部分信用风险,而且贷款额不像行业类贷款那样数额巨大。最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申请者各行各业,信贷风险得到了稀释。虽然目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对银行依然产生正面效应,但是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按照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个人住房贷款的还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住房信贷是一种中长期消费信贷,具有长期性、分期偿还性和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其风险是逐渐积累和释放的,目前国内个人无法正常履行按揭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按照国际惯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8年,这也就意味着,在近年来个人住房信贷余额快速增加的形势下,虽然我国目前的不良率还较低(仅为0.60%),但极有可能国内个人住房贷款已经步入了违约的高风险期。

参考文献

[1]Bernanke,B.S.Gertler,M.Agency Costs,Collateral,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J].NBER Working Paper,.No.2015,1986.

[2]Bernanke,B.S.Gertler,M.and Gilchrist,S.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78:1-15.

[3]Davis,Philip,Haibin Zhu.Bank lending and commercial property cycles: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R].BIS Working Papers.2005,150.

[4]段忠东,曾令华,黄泽先.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增长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北京.2007,11(2):40-45.

[5]郭永济,唐建民.房地产泡沫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1(12):

167-168.

贷款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贷款风险;风险防范;风险监控

一、高校贷款风险的自我防范

(一)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做好还款规划

高校贷款规模除了受学校基建规模影响外,必须考虑学校自身的还贷能力,从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发,正确评估自身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科学地确定贷款总量。贷款总量可通过债务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这2个指标来评估。高校债务负担率是指高校年末债务累积额除以当年总收入,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总负债存量与学校经济比例关系。高校债务负担率越高,债务压力越大。高校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高校贷款额占年财务总支出的比重,反映当年财务支出对当年举债的依赖程度。在达到举债高峰期时,债务负担率最高,债务依存度也比较高。在此之前,往往需要年年贷款,出现举新债还旧贷的现象,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举债前半期。当债务依存度为零时,完全由自身的收入来还本付息,这时的贷款存量逐年减少,这一时期称为举债后半期。通过这2个指标的测算可以对贷款规模形成的偿还压力进行评估,使贷款规模控制在高校可承受的范围内。高校基建借款涉及的金额一般比较大、借款期限比较长,应对借款偿还做出安排。通过正确编制具体的借款偿付计划,对现金偿付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可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即每年按一定的比例提取偿债基金,为偿还贷款提供灵活的现金调度和充足的资金来源,保证如期清偿债务。

(二)建立监测指标体系,防范财务风险

为及时识别和防范贷款风险,高校必须建立包括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在内的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学校运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预警机制,防范财务风险。这个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1、资产负债率。该指标是指学校的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反映学校的资产负债情况。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学校的净资产越多,风险越低。目前高校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在8%-12%之间波动,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超过20%就会呈现出较大的财务风险。

2、债务负担率。该指标是指高校年末债务累积额除以当年总收入,反映学校负债总额与该校收入能力的关系。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是学校的收入,该比率越高偿债压力越大,风险也越大。

3、债务依存度。该指标是指高校当年贷款额除以当年总支出,反映高校当年支出对当年举债的依赖程度,是否存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况。

4、近期支付能力。该指标等于年末货币资金结存额与全年各类支出的月平均额相比,计算出可供周转月数来测算高校的近期支付能力。该指标越大,支付能力越强,还贷能力就越强。可供周转月数最好不低于3个月。

5、远期支付能力。该比率等于可支出的长期净资产除以年末货币资金结存额。学校的可支出的净资产包括无限制的净资产即一般基金、受到暂时限制的净资产,其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越大,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越多,贷款偿还的风险就越小。在财务状况较稳定的情况下,该指标值通常为54%-60%。

6、收入增长率。该指标等于学校当年收入与上一年度收入的差额除以上一年度收入,反映学校的收入增长状况。该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规模增长情况,但是规模的增长应当以质量的保障为前提,因此该指标只能作为辅的指标。

7、收入支出比率。该指标是指学校当年支出总额与收入总额的比值,若该指标大于1,则反映学校当年结余为负数,收不抵支,存在动用历年结余或负债资金弥补支出的情况。若该指标小于1,则反映学校当年有结余,财务运行处于正常状态。

8、净资产回报率。该指标等于净资产的变化额除以总的净资产。该比率反映学校净资产的增长情况,该比率越大,说明发展能力越强。

9、净收入比率。该指标等于非限定净资产的变化额除以非限定总收入。该比率反映了高校可动用的净资金留存比率,该比率越大,说明发展能力越强。

高校举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高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为学校发展培育后劲,通过上述指标体系实时分析、评价并揭示高校举债办学中的隐性财务问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将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

(三)加强贷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贷款资金的使用除了还本,还要支付利息,资金成本高,因此学校要加强贷款资金管理。首先,资金的安全完整是保证贷款偿还的前提,高校的财务收支应由学校统一管理,各项收支必须纳入学校总预算和决算,确保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牵制,降低错误或舞弊的风险。其次,对贷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人负责,专款专用,杜绝利用银行贷款来弥补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所导致的资金缺口以及其他消费性的支出。再次,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完整,并对造成贷款资金损失或浪费的部门或个人严肃查处。最后,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教代会等对学校贷款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的职责,保证贷款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客观性,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使用的效益。

(四)开源与节流并重,增强还贷能力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来增强“贷”的渠道筹集资金的偿还能力。高校要在教育市场资源和能力中占据竞争优势,就必须在“质”上有所突破、有所作为,这样,高校才能在激烈的生源竞争和就业压力中处于优势地位,保持生源的稳定和增长,从而保证学校的学费收入。还可以通过建立校友的档案和跟踪联系制度,争取校友及相关人员捐赠;通过与民办院校合作、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用市场机制规避普通高校现有收费限制,拓宽收入渠道;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鼓励科研人员将更多的专利产品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获取收入等等。其次,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必须勤俭治校。通过零基预算,增强预算规划、控制开支、调整资金,为贷款偿还计划的落实提供保证。加强成本核算,提高效率、降低办学成本,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保障今后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金融机构对高校贷款风险的监控

(一)贷款额度和风险系数评估

金融机构应结合教育部和财政部给出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对高校可偿债资金进行计算,以确定贷款额度和风险程度。

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应综合考虑高校未来经费收支增长、资金现值、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的余额等因素后,通过测算历年的非限定性净收入结余的现值及目前可动用的资金来确定贷款资金控制额度。

高校的非限定性收入包括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不含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必要刚性支出包括基本支出(不含科研支出和已贷款利息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必要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为抵消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用最近几年非限定性净收入平均数为基数,来确定基期非限定性净收入的数额。根据高校事业稳定发展的基本设定,进一步设定非限定性收入与必要刚性支出按同比例增长,则高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也将按同样速度递增,具体增长比例按照审慎性原则依据近几年的贷款高校平均增长比例及学校的规模限制因素来确定,则n年期累计非限定净收入现值为:

P――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

R0――基期非限定性净收入

g――非限定性净收入的增长率

K――为资本成本

n――预期还款年数

由于高校事业基金中仍有部分资金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假设现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资金为B,则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M的估价模式为: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

现有贷款风险指数等于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除以n年期累计银行贷款控制额度,假设现有贷款风险指数为β,其计算公式为:

V――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

现有的贷款风险程度评估标准如下:0.8

(二)贷后跟踪管理

贷后跟踪管理是贷款风险预防、风险规避和风险抑制的重要环节,现阶段贷后管理是整个银行业信贷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对于高校客户的贷后管理更是如此。金融机构要密切跟踪贷款资金的流向,确保贷款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防止挪做他用。对借款高校的财务状况、现金流情况以及教学、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检测和分析,若发现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应及时预警,尽早防范。同时,按照拟定的还款计划,督促贷款高校及时还贷。

三、政府部门对高校贷款风险的监控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我国公立高校属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投资,学生的收费标准也必须经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批准,因此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者和监管者,也必须对高校贷款进行监管。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宏观管理和监控,对所有大额高校贷款建立备案制度,对这些高校的年终决算建立风险分析体系,评测风险状况,全面掌握高校的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比如强制其按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偿还贷款,以控制贷款规模。其次,可加强政府审计的力度,对贷款资金的投向及使用效率进行审计,保证贷款资金用于高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上,保证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高校规模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监督、控制各高校发展和建设规模。最后,各级政府应尽最大努力增加教育的财政投入,必要时可进行体制创新和政策改革,改变政府财政供给能力有限的现实,减轻高校的还贷压力。

参考文献:

1、于志刚.高等学校负债风险控制研究[EB/OL].省略.

2、黄辉.高校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J].工作视点,2005(12).

3、李建勇,张彦开.高校贷款的风险控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郑继辉.“高校财务风险”研讨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3(3).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文)[Z].

6、闫琳.高等教育信贷政策及风险控制研究[EB/OL].省略.

贷款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保增长;调结构;信贷资源配置;协整关系;因果关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tage of China’s economy, credit policy will inevitably become one part of monetary policy.It assumes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while guid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08,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ately loose monetary policy, credit resources allocation becomes to be an significant way to maintain China’s growth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this paper, we use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o verify that, the credit growth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ic output and provide a method to allocate the credit resources effectively in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Key Words:maintain growth,structure adjustment,credit resources allocation,cointegration test,Granger causality test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9-0063-04

一、引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应对冲击,我国适时出台了以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主线的各项“保增长、调结构”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本年新增贷款超过7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保增长”创造了积极的资金环境。然而,就“调结构”而言,当前的信贷政策效应尚不明显。笔者认为,信贷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要素和社会资源,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理应进一步加强有效配置,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实现宏观经济“保增长”与“调结构”的目标。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正处于双重转型(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转发达国家)时期的国家而言,由于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来自信贷资金,因此对信贷资金配置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探讨信贷资金投向的非均衡性,重点研究其信贷制度与信贷集中问题,如荣杰(2008)、徐建斌(2003)等。相关研究大都认为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策略,以及对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投向偏好,是造成资金供给渠道与贷款投向双集中,并最终导致信贷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原因。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更重视政府政策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引导,探求发挥信贷集中正效应、限制信贷集中负效应的有效途径。针对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信贷资金配置方面的研究偏少,尤其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调结构”中信贷资金配置的实证研究则更为缺乏。本文为进一步探索信贷资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对山东省近18年来信贷资金增长与经济产出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为山东省进一步有效贯彻落实“保增长、调结构”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的同时,也为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一)数据及变量选取的相关说明

就“保增长,调结构”政策而言,目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保增长”重点指GDP的增长,“调结构”重点指产业结构和三大需求结构的调整。因此结合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原理,本文选取各产业GDP、居民消费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出口总额作为反映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化的相关指标。具体来看,一方面,选取山东省1991―2008年当年新增GDP、第一产业新增GDP、工业新增GDP和第三产业新增GDP作为对应经济增长的总、分量指标,相应选取新增贷款总额、新增农业贷款、新增工业贷款、新增第三产业贷款(以“新增贷款-新增农业贷款-新增工业贷款”替代)作为经济增长的对应信贷指标;另一方面,选取山东省1991―2008年的新增出口总额、新增居民消费总额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经济增长的分量指标,选取新增贷款总额作为对应信贷指标。其中,1991―2007年的所有数据均取自《山东统计年鉴(2008)》,2008年数据来自相关部门公布结果。各符号代表意义如下:DK―新增贷款总量、NY―农业贷款增量、GY―工业贷款增量、SC―第三产业贷款增量、XZNYGDP―第一产业新增GDP、XZGYGDP―工业新增GDP、XZSCGDP―第三产业新增GDP、XZGDP―当年新增GDP、XZCK―新增出口总额、XZJMXF―新增居民消费总额、XZGDZCTZ―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二)信贷资金增长与GDP产出

1. 线性回归。根据相关投入产出理论,经济产出与资本投入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至于这种正相关关系用何种模型予以表达,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即可满足度量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以各新增产出指标为因变量,以各对应新增资本(贷款)投入为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各产业新增贷款与对应产业新增GDP产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如下所示:

总产出:XZGDP=1.78*DK-228.6 (1)

农业产出:XZNYGDP=0.70*NY+51.5(2)

工业产出:XZGYGDP=2.74*GY+244.2(3)

第三产业产出:XZSCGDP=0.83*SC-61.1 (4)

从各产业回归系数来看,新增贷款投入对工业新增的产出效率最高,当新增工业贷款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新增产出将增加2.74个单位;而农业新增的资本产出效率最低,当新增农业贷款增加1个单位时,农业新增产出仅增加0.7个单位;从总产出来看,当新增贷款每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产出将增加1.78个单位。

2. Granger因果检验。尽管通过上述线性回归可以发现,信贷投入的增长与经济产出的增长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为必然的因果关系还不能确定,这就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应用Eviews3.1对各产业新增贷款与对应新增GDP产出进行的Granger检验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判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K增长是导致XZ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XZGDP的增长不是导致DK增长的格兰杰原因;NY与XZNYGDP间不存在任何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NY与XZNYGDP的变动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联;GY与XZGYGD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即GY增长是导致XZGY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XZGYGDP的增长也是导致GY增长的格兰杰原因;SC增长是导致XZSC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XZSCGDP的增长不是导致SC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3. 协整分析。前述的回归结果表明信贷增长与GDP产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求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这对于经济模型的再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首先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目前较为普遍的方法是采用ADF检验方法。本文利用Eviews3.1软件对各原始变量进行的ADF检验输出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在观察期内的数据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通过进一步检验以上数据的一阶差分序列,发现部分指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XZNYGDP、DK、NY、GY和SC等五项指标的一阶差分数据满足平稳性要求,而XZGDP、XZGYGDP和XZSCGDP等三项指标的一阶差分数据未通过平稳性检验,但XZGDP的一阶差分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满足其平稳性假设。这一结果表明,XZNYGDP与NY、XZGDP与DK间都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为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还需要对变量进行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检验,本文分别对XZNYGDP与NY、XZGDP和DK之间的关系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Eviews3.1的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用判定XZGDP与DK间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XZNYGDP与NY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根据 Stock(1987)的证明,对存在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OLS回归的估计量不仅是一致的,而且快于平稳时间序列OLS估计量的收敛速度。因此,可以使用传统的OLS方程展示这一均衡状态。对于新增贷款与新增GDP而言,前述回归方程(1)即反映了贷款新增与GDP产出增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于新增农业贷款与新增农业GDP产出而言,前述回归方程(2)获得的结果则更多是一种偶然性或者阶段性结论;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两者的贷款新增与产出增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依据文中数据尚不能获得某一确定的结论。

(三)信贷资金增长与“投资、出口、消费”

1. 线性回归。由于本文中将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CK、居民消费总额JMXF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DZCTZ作为经济的产出变量,因此同样可以建立新增贷款DK与各新增产出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新增贷款总额DK为自变量,分别以XZCK、XZJMXF和XZGDZCTZ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从输出结果可以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新增贷款总额与新增出口、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居民消费等三者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再一次验证了相关投入产出理论,三者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如下所示:

新增出口:XZCK=0.07*DK-23(5)

新增居民消费:XZJMXF=0.45*DK-3.9(6)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XZGDZCTZ=DK-208.7 (7)

从上述回归方程来看,全社会新增贷款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效率最高,当新增贷款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将增加1个单位;而出口的新增贷款产出效率最低,当新增贷款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出口仅提高0.07个单位。

2. 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对信贷投放增长与“三驾马车”增长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XZCK的增长不是导致DK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DK增长却是导致XZCK增长的格兰杰原因;XZGDZCTZ的增长不是引起DK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DK增长却是导致XZGDZCTZ增长的格兰杰原因;XZJMXF的增长不是引起DK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DK增长却是导致XZJMXF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3. 协整分析。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XZCK、XZGDZCTZ和XZJMXF的原序列未通过单位根检验,表明其为非平稳序列,而与其相对应的一阶差分序列,除XZJMXF外,XZCK和XZGDZCTZ均通过单位根检验,表明两者的一阶差分序列满足平稳性要求。为确定XZCK、XZGDZCTZ与DK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而进行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检验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XZCK与DK间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XZGDZCTZ与DK间同样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这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如方程(5)和方程(7)所示,即当新增贷款每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出口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新增0.07和1个单位。对于与之相对应的新增居民消费而言,前述的回归方程(6)不能表明是一种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总产出与总投入角度来看,新增贷款总量的增长与新增GDP产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这一关系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新增贷款总量的增长是引起新增GDP产出增长的一个原因,但新增GDP产出增长却并非新增贷款总量增长的原因。

从分产业产出与投入角度来看,各产业新增贷款的增长与各产业新增GDP产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工业新增贷款的产出效率最高。新增工业贷款和第三产业贷款的增长是导致相应产出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仅有工业领域存在相互激励的作用。

从三大需求角度来看,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均受到新增贷款总量的影响,两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新增贷款产出效率最高。同时,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新增贷款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新增贷款的增长是导致三大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三大需求的增长却并不能导致新增贷款增长。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的“保增长、调结构”政策从短期来看确实存在某种利益博弈,即“保增长”的最优选择应该是进一步确保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的优先供给,加大对工业新增资金的投入,而“调结构”的最优选择应该是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资本产出效率,强化信贷资金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就山东省而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首要目标―“保增长”的需要,当前信贷资金供给应“保量求质”,重点加强对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资金投入。

一是增加工业资金投入。根据2009年6月末山东省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新增贷款总额已经超过4000亿元,按照这一规模估算,GDP总产出将增长超过7200亿元,经济增速也将超过20%,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然而,其中工业贷款新增仅为100亿元,不足新增贷款总额的5%,这一状况与工业新增贷款的高产出效率相背离。因此,下一步信贷资金供给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总量增长上,而应该重点进行资金引导,以寻求信贷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二是在保障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的同时,重视优化投资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扩大政府投资成为本轮经济刺激计划的重点,而固定资产投资中对政府投资的资金供给十分充足,因此下一步应重点加强对投资结构的优化。重点支持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固定资产投资,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发展乘数效应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基于中长期目标―“调结构”的需要,信贷资金应强化对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资金需求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其资本产出效率。

一方面,增加第三产业资金投入,提高其资本产出效率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产业结构来看,尽管各产业产出增量与新增贷款增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农业新增产出与新增贷款间尚无明确因果关系,其增长可能主要受自发性增长的影响。因此,通过信贷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只能放在第三产业,只有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资本产出效率,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贷款比重,强化信贷刺激消费能力。通过三大需求来看,由于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贷款增长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通过信贷资源配置优化需求结构的重点只能在居民消费领域。只有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才能不断强化信贷资源配置对于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虎,肖勇光.信贷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分析[J].理论与实践,2009,(4).

[2]孙力军.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济南金融,2006,(2).

[3]王新,马文波.凯恩斯乘数理论及信贷资金配置[J].金融研究,2002,(11).

[4]赵乐为,陈菲菲,陈潇潇.关于信贷配置理论的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06.

[5]施雪清.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文献综述[J].金融观察,2005,(10 ).

[6]徐建斌,金雪军.信息不对称、信贷制度安排与信贷资源配置[J].浙江金融,2003.

[7]荣杰.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探究信贷资源配置失衡问题[J].经济与金融,2008,(12).

[8]彭志慧.信贷配置理论研究[D].2005.

贷款自我总结篇9

关键词:存贷款期限错配利率结构货币供应量

一、引言

近年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出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存贷款期限错配趋势加强。即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但是资金运用不减少反而增加,无论是平均的还是总体的,存贷期限对比,存款期限比贷款期限短,就形成存贷款的期限错配。如果贷款总额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多,存款中活期存款多,则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撑,存贷款期限错配状况加剧。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主要特性是“短存长贷”,其中隐含了资产匹配不合理的风险。

央行在20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10年中长期贷款在新增信贷中占比应“较2009年(70%)有所回落,掌握在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但是,2010年3月中长期贷款占比却高达约130%。

徐虹(2005)研究了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及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邓洪(2005)研究了如何通过负债管理,增加长期资金的来源以改善期限错配状况。对银行业的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鲜见报道。田艳芬、邵志高在《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构造两个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分析了期限错配的变化状况,运用基于无约束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了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从近几年的利率期限结构与存贷款期限结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以及国家政策方向指引角度,进一步证明商业银行因存贷款期限错配而产生的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引起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的原因分析

期限错配,就是指银行的资金来源多是短期性的居民储蓄,而资金运用则多投向企业中长期贷款。在经济繁荣期,这种“短存长贷”的负面影响会被掩饰起来,而一旦经济陷入周期性低谷,则会放大银行经营失败的风险。

引起错配的原因有:

(一)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变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影响

近10年来,利率水平的不断调整使我国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都呈现出逐渐水平的趋势。2004年10月29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后,各期限存款利率之间的差幅有所增大,但总体而言,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化趋势仍然相当严重。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化趋势比存款利率更厉害,目前商业银行6个月短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5.22%,5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6.12%,两者之间相差仅0.9个百分点,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2002-2008各年存款利率期限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整理

图22002-2008各年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

就居民存款来看,由于长短期利率之间差距不大,居民储蓄存款结构呈现出显着的短期化倾向。从企业贷款来看,由于各期限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更小,企业偏好于申请更长期限的贷款,表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是长期贷款比重不断上升。银行主导型金融机构受国家政策影响很大,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倾向就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等周期长的社会项目,银行仍服务于“准公共投资”。我国的各大企业还是以银行贷款这种外源性融资为主要融资渠道,所以资金的长期运用加剧了问题的凸显。如图3、图4显示。

图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4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数据。

(二)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金融托媒”趋势的增强

我国金融市场近年来呈现发展飞速的势头,金融创新愈演愈烈,人们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宽,这就分散了流往银行的资金。而银行本身的管理体制虽然在改革,但是速度明显很慢,这就导致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很弱,慢慢就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银行“脱媒”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我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带来一系列挑战。

(三)政府政策导向加大中长期贷款的需求

一直以来,政府推行的巨额投资刺激经济计划需要配套资金,但信贷总规模却受到监管层严格控制,令银行放贷时很自然倾向“扬长避短”,多放中长期贷款,压缩短期贷款。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购房者居多数是按揭贷款,占据了较大比例的贷款。

(四)银行考核系统迫使工作人员更倾向于放长贷

我国把不良贷款问题放入到了银行贷款责任考核中,责任具体到个人,一度出现“贷款责任终身制”和“贷款本、息回收率必须达到两个100%”等考核机制。严厉的考核使银行负责人更倾向于长期贷款。同时,由于中长期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成本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高于短期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收益等因素考虑,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

三、期限错配之我见

(一)最根本的是银行本身体制的改革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这种银行主导型的体系暴露出很多弊端,如业务的单一性。我国银行主要靠吸收存款的发放贷款来维持其运行,必然导致在金融机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要改,就要改变其业务结构。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是商业银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增加存款的角度而言, 银行要采取积极主动的负债策略,降低负债成本,提高中长期负债的比重。积极参与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规避风险。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负债工具,增加长期资金来源,提高主动负债的能力。从减少贷款的角度而言,一是要积极响应国务院提出的“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号召,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二是严格贯彻中长期贷款比例管理,要加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监管压力。三是积极推动中长期贷款证券化试点,有效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

(二)政府和银行的界限要分明

央行,是政府的银行,这是我国一条铁的纪律。央行是国务院的一个部门,当然受其管制和调配。而央行是银行的银行,国家间接地在管制和参与商业银行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执行和实现经济稳定。但是,政府和银行之间的行政管理体制却使政府过多地干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商业银行成为政府的一个工具,失去了改革的动力。

(三)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改变中长期融资对银行贷款过于依赖的局面

目前,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格局增加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因此,从融资结构角度考察,压缩中长期贷款需要发展资本市场,在健全股权融资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田艳芬,邵志高.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当代经济,2008(6).

贷款自我总结篇10

一、研究假设

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对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至关重要,而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是信贷资源的分布状况,只有合理分配信贷资源,使信贷结构合理化,才能降低信贷风险,实现银行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因而,信贷结构作为商业银行内部信贷决策的集中体现,将对银行的财务绩效带来重要影响。基于客户构成分类的信贷结构,即公司信贷和个人信贷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重要表征之一,其影响银行财务绩效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一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上公司信贷的比重偏高,提升个人信贷占总信贷资产的比重,将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实现在企业和个人信贷对象之间的分散组合投放,通过多元化贷款组合,降低和分散信贷风险。且个人贷款的平均单笔贷款金额远低于公司贷款,商业银行个人贷款比重的提高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分散信贷风险,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同步优化。二是虽然个人信贷单笔贷款金额较小,操作成本相对更高,但个人信贷的受众面广泛,大力发展个人信贷并致力于个人信贷业务服务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商业银行通过个人客户的“口碑效应”,提升市场声誉和市场影响力,并带动中间业务等的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基本研究假设为,当前提升商业银行个人贷款比重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将有利于提升银行的财务绩效。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Bankscope数据库。选取其中中国境内商业银行机构2005-2011年的样本数据,初始样本为153家商业银行。为保证实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本文研究过程中剔除了国家开发银行2样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前的样本、计量单位不统一的样本、数据缺失的样本。经数据剔除后共得到94家商业银行的301个样本数据。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数据33个,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数据56个,城市商业银行数据133个,农村商业银行数据14个,外资银行数据65个。本文利用Stata12进行回归分析。

(二)变量选取与测量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基于客户分类的银行信贷结构是否将对其财务绩效带来显著影响。本文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被解释变量,用于量化银行的财务绩效,选取“期末个人信贷资产占期末总信贷资产之比”作为解释变量,用于量化基于客户分类的信贷结构指标。除此之外,根据前文研究假设,本文还将选取银行规模、费用率、贷款损失率、银行类别虚拟变量和年份虚拟变量等作为模型控制变量。

三、实证回归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实证回归模型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1.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本文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指标进行衡量。全部银行样本的总资产收益率(ROA)指标的均值为1.024751,其中中资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均值水平整体上优于外资银行,同时在中资银行内部,总资产收益率的均值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指标均值整体上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解释变量“信贷结构”的描述性统计“信贷结构”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解释变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客户分类的信贷结构,选取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作为量化指标。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向个人的信贷资产占总信贷资产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按全部样本统计,该比例的均值仅约15.12%。中资银行样本该比重整体上高于外资银行样本,而中资银行内部,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该比重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同时从上表还可发现,具体到每家商业银行机构,个人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在商业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0至49.97%不等,这与商业银行的内部微观层面的信贷决策应存在直接关系。3.其他主要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本文还选取了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费用率、贷款损失率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主要控制变量的描。

(二)实证回归结果

运用本文基本实证模型进行初步回归后,发现“银行类别虚拟变量Specification”对银行的财务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因而进一步对各类银行子类别进行分类回归检验。本文实证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回归结果表明,从全部商业银行样本来看,“信贷结构”指标的回归系数为.3945485,即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比越高,银行的财务绩效越好,该回归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但具体到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样本的分类回归结果来看,中资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比越高,银行的财务绩效越好,回归系数为.7671503,该回归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外资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比指标对其财务绩效并不存在显著影响。从可能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其他控制变量来看,资产规模变量与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负相关,即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财务绩效整体上越差,从费用率指标来看,费用水平越高,银行的财务绩效越差,从信贷资产损失率来看,贷款损失率越高,银行的财务绩效越差。进一步对内资银行样本做细分检验,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从中资商业银行样本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样本、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和城市商业银行样本的个人贷款占比越高,银行的财务绩效越好,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商业银行样本个人贷款占比对银行财务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其他控制变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与表5的回归结果无本质区别。

(三)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上述实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首先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前文研究假设认为基于客户分类的银行信贷结构将通过影响银行的信贷违约成本、操作成本、市场声誉等对银行的财务绩效带来影响,因而基于客户分类的信贷结构指标可能与前述回归模型中的贷款损失率和费用率指标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多重共线性检验的结果为:全部样本回归模型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为1.2,按银行子类分别进行模型回归的方差膨胀因字(VIF)值界于1.07-4.04之间,均小于方差膨胀因子(VIF)等于10的临界水平,即本文回归模型不存在需要修正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其次为降低异方差对实证研究结果有效性的可能影响,在稳健性检验阶段,本文用带有Robust检验的回归处理异方差问题,回归结果与前文回归结果不存在本质差异。

四、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