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培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2 07:39:07

形体培训总结

形体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教师交叉培训;质量跟踪;评估机制;商贸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5-03

一、文献综述:培训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评估是指为指定培训活动而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评价一个培训项目是否有价值、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评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的程序和组织实施包括:评估的准备、评估的实施、评估结果的分析处理等。对培训评估的研究,其理论和操作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实践导向的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晚期,以Kirkpatrick模型为代表;(2)过程驱动的操作阶段,时间从1980年代晚期到2000年代早期,代表性的研究是关注ROI为潮流的模型如Phillips在2003提出的ROI评估模型;(3)现在是第三个阶段,研究导向的全面研究阶段。这些研究从评估目的、标准、评估信息收集的对象、方法和指标上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论述,形成了丰硕的成果。而在具体实践中,也不断积累和发展出了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一)评估培训的主流模型及优缺点比较

1、理论渊源及评估目的差异

从评估目的出发,项目评估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类。形成性评估旨在提供促进项目设计和发展,希望缺点,以提出解决办法。其实质是帮助形成和塑造更好完成项目质量,因此,形成性评估应当嵌入在整个系统培训过程中。总结性评估是在培训项目完成后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产生一个总结性的判断或结论,其评估的内容包括短期和长期评估。短期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反应(学习者在兴趣、注意力和学习目标上的动机)和学到的知识,长期主要关注工作中的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变化。从评估的内容和主体角度出发,通常有六种常用的教育评估的方法:以目标为基础的评价、目标自由的评价、反应评价、系统评价、专业视角和半官方的方法。其中目标为基础和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在评估培训中被运用的最多。由此可见,当前流行的目标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总结性评估,而系统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典型的形成性评估。

各种的评估培训项目的框架模型都是在上述方法的影响下提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框架Kirkpatrick,他的模型(1959)追随了目标基础的评价方法。四个评价层次为反映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而从系统视角出发,最具影响力的模型包括CIPP模型(情境、投入、过程和结果);培训有效性系统方法(TVS)以及IPO(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模型。

2、评估对象、内容上的差异

在评估对象上,重点包括了受训人员和培训项目两个方面。前者关注培训是否达到提升受训者能力和绩效的目标,如当前最为流行的Kirkpatrick提出的四层次评估模型将培训效果主要集中在受训者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其后,很多学者如Toplis等(1993),Kaufman(1994),Philips(1996)对该模型进行部分改进。这些模型能较好的评价培训的效果,但是在培训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却无法发现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方法改进培训。基于此,Worthen & Sanders提出了CIPP模型,Bushnell提出了IPO模型,Fitz-Enz提出了TVS模型,这些模型将培训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关注于评价培训前的目标、计划、资源投入以及培训过程中的组织实施以及培训后的结果等内容,这些模型强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估内容和目标,从而有助于从培训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评价和发现问题。

3、评估标准和方法上的差异

评估标准的选择和发展是培训评估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Wam,Bird & Rackham(1970)指出,要想使输出评估获得成功,还需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明确培训的预期目标,选择或构建好评估的标准。在针对K氏模型的四个层次评价标准: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中,有学者认为,反应好并不意味着能进行很好的学习。因此,往往在评估中有多个标准,它们反映培训的多个目的和组织目标。

有效的评估信息收集取决于科学的评估方法选取。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在总结性评估模型中,结果层是最难评估的。有学者认为,培训结果有效性评估的两种方法:受训者行为的可观察到的变化,一是自我报告的行为检查表,二是诊断测试。或者运用实验控制组的方法进行事前和事后对比,Kirkpatrick则指出,可以通过同事进行评价。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对评估培训参与者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力和动机等方面的短期结果评估通常运用量表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而长期评估主要关注学习者将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到工作中的情况,即学习转移的评价。而在形成性评估方面,重点对过程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见反馈表、等级打分表以及对现存记录的分析等。

4、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目标为基础的模型能帮助操作者考虑评估目标,但是这些模型没有定义实现目标的必要步骤,因此无法在获得结果的情况下采取提升培训的方法。因此系统为基础的模型在考虑整体的情境和现状时更有用,如CIPP和CIRO评估模型具有系统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的显著特点。它们不再把评估活动看成是整个培训过程最后一环真正将评估活动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的每个环节,甚至超前于培训活动。评估过程的评价能通过提供发现和改正缺点和失误的系统从而发挥其最大影响。反馈机制提供了对培训流程的连续控制和精炼。但系统为基础的模型不能表现培训设计和评价之间的动态互动。这些模型也没有提供评价的工具。而且这些模型也没有指出评价的合作的过程,即在评价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当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二)教师培训质量评估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在指导思想、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如英国教师培训按教师水平及需求的不同安排培训内容,认为培训、经验、资格、工作安排、晋职之间应建立一种更为紧密、更为清晰的联系。澳、新、泰三国的大学教师培训采取读学位跟班听课或自学课程,实践锻炼,参加短期讨论班和科研工作等多种培训方式。美国、日本采取在职培训与学位认可、工资晋升相结合的制度。

在具体针对教师评估的指标方面,英国师资培训咨询委员会提出了评价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9项指标。在加拿大,教师培训的评估指标的前三位排序分别是:设计和培训的质量,发展知识、理解和技能过程的质量,培训者对培训反应的质量。国内有学者指出,针对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估项目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在具体培训实施中,我国中小学教师骨干培训者部级培训评估的指标体系则由环境与硬件准备、计划与组织安排、培训实施与管理、培训效果四部分组成,共包含17项指标、37项次级指标。

在评估主体选择和评估方法上,评估可由培训专家、培训官员、受训人、领导、同事、学生等从不同角度来评估。在操作中,评估的信息和数据获取可以通过形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组织师、生、培训基地负责人访谈;小组讨论法、跟踪研究法,获得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的数据。

上述关于培训规划、实施以及培训评估主体、对象、内容与指标以及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形成了较全面的开展培训和评估工作的实施框架,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从我们自身培训项目的目的出发,我们的评估主要借鉴形成性的评估模型,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培训项目的独特性,高校教师培养项目的需求分析、开展以及评估和质量跟踪在指标设计,内容选择、资料收集等方面,必须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来分析和制定。具体如表1所示。

二、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实践

为了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涉农教学团队近年推出交叉培训。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旨在利用学院智力条件优势,让青年教师通过跨专业涉农培训,进一步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科研和教改研究。

综合叉培训采取全校范围内选课,由各领域专家联合授课的“拼盘式”教学组织、集中授课等形式进行。专业或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农业经济、连锁经营管理、创业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

三、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跟踪评估体系

(一)全员参与质量跟踪和评估

借鉴360度的培训质量跟踪方法和评估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我们开展的综合叉培训情况,质量跟踪和评估会涉及课题组、学校人事处和各人事科、课程讲授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等多主体从不同角度参与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接受培训的教师、交叉培训项目过程本身。其中,讲授教师的评估主要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教师,其他主体的评估对象则主要涉及到培训项目的各个方面。而培训质量保障的主体范围则更广,除了学校人事处、课程负责人外,还包括相关主管领导等。

(二)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全程质量跟踪与评估

我院的综合叉培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中,针对培训中、后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到被培训对象和培训项目等。其中针对被培训教师主要包括到课率、通过率和对培训的态度、培训后的效果等方面;针对培训项目本身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组织管理、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质量跟踪过程则包括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各个环节。整个质量跟踪和评估主要通过茶话会、座谈会、培训的记录与总结、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与统计等方法实施。培训质量跟踪和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三)多层次培训质量制度保障与提升

1、交叉培训前的责任和协调机制

涉农教学交叉培训计划由人事处总负责,各开课系部领导负责。协调落实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性涉农交叉课程选课、开课计划,协调授课环节的相关事宜以及研究教师交叉学习的其他相关政策。同时,每门课程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该课程的具体授课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统筹和衔接等事宜。

2、交叉培训中的联系人制度

我们提出课程班联系人制度。联系人负责学员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联系人随同学生一起听课和参与学习讨论,进行事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在授课过程中,联系人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学员的意见与建议,使授课教授们能及时调整、补充上课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交叉培训后的课程总结和反馈交流

(1)通过建立课程负责人、课程联系人、听课学员三位互补的课程总结制度,从不同方面收集资料,获取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书面形式上报给学校;(2)我们还倡导并实行了课程交流制度。即课程结束时举办座谈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总结交流活动等非正式的反馈制度;(3)各课程负责人通过正式的课程调查反馈制度,反馈学员对开设的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教师的评价、意见及建议。

4、新一轮培训的改进、提升

通过培训后的总结和反馈交流,根据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新一轮新开设课程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而各课程负责人则在新一轮培训中对原开设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1)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提升,删除部分交叉范围小的内容,增加学员普遍需求的新教学内容,提升反应较好的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新颖性;(2)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加课堂讨论、实地参观或实验等新的方式;(3)结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中的教师组合。

四、“交叉培训”效果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的质量跟踪评估,我们发现:交叉学习实施以来,受到了学院青年教师的热捧,教师们对交叉培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培训教师在访谈、总结和问卷中普遍反应,交叉学习培训,深化了教师交叉学习和科研的意识;有利于丰富知识结构,转变思维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科交流的科研平台、提升交叉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选课目的与开设课程定位不完全一致;“拼盘式”课程组织方式与课程的系统性、衔接性存在矛盾;课程内容和时间上的限制导致全面性和重点性难以兼顾。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关于改进和完善交叉培训的反馈意见:(一)明确培训课程的定位。完善和提升培训课程的层次,进一步明确培训课程的总体定位。鼓励分类开设培训课程,完善与提升交叉课程层次;(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明晰课程内容介绍和要求,加强授课课程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促进涉农课程内容资源共享,提供资源平台。

形体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新形势;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68-01

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是党校开办以来的根本任务,这也是促进党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充分反映了党校教育培训的基本规律,并对党校教育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思想路线,明确党的使命和任务,落实党性党规,总结来说,就是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国人民共产党保持一致。党校是培养政治干部和党员骨干的主要阵地,必须做好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党员干部。近几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发生变化,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深入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社会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必须加强培养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领导干部。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创新至关重要。

1.新形势下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形势下党校学员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经济新形势下,党校学员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积极性,对于党校学习不够重视,在学习态度上过于浮躁,品行和态度有些许的不端正。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党校学员在党校学习中学习效率不足,难以到达预期的学习目标,对党校教育培训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1.2 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师资力量有所不足,教学内容不够清晰、明确。新形势下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资力量作为党校教育培训的实践者与执行者,对于提升党校教育培训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建设完善的党校教师团队,才能够提升党校教育培训的整体水平。当前,在我国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中,其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缺少高学历、高水平的党政教师;其次,教学骨干过于匮乏;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积极性。

在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中,教师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针对不同岗位的学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党规,不能按照一刀切的模式来开展党校教学活动,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这样才能满足不同部门学员的学习需求,同时能够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际工作能力。

1.3 传统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转型。在新形势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转型,目前,党校实践教学逐渐发生改变,开始形成了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没有设置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完全按照专题课程来开展教学活动。在专题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各大党校必须根据中央出台的规定来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时代变化越来越快,必须每年根据专题热点设置不同的专题,自党的十召开以来,全国各地的党校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改革力度和往常相比有很大的提升。其中出现了许多热点教学理论,在党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点宣扬和推广。而曾经针对党校教育培训工作问题进行了重要讲话,其中提出了许多创新观点和要求,必须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提高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水平。

2.新形势下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改革的策略

2.1 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在新形势下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包括了这样几步:第一,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承担强化党员政治理论思想,加强共产党理想信念教育。具体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思想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循科学发展观,在教学研究中密切联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促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广和研究,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教育,深入贯彻中国中央领导干部精神,加强理论学习和引导。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下去,,加强教育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联系社会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结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学生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教育理论和创新理论必须为党校教育培训而服务。第三,在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创新过程中,必须重视学员的理论基础培训,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党校学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执行能力,帮助学员树立坚定的理想,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让其具备钢铁一般的精神信念,同时,培养党校学员的大局意识,学会为国家考虑,眼光要放长远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党员干部。

2.2 根据党校学员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主要为了给各级党政机关和部门服务,培养出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所以在学习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必须针对不同部门的党校学员,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在选择教育培训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党校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提前对学员的岗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做好考察工作,然后对党校学员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中,重点内容就是加强培养学员的作风建设,只有让学员具备优良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作风,才能够保障各级党校领导干部真正为人民服务。

2.3 结合现场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在新形势下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对于教育培训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运用现场教学基地的作用,结合现场教学基地场景,来开展真实教学,才能让学员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体会到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拓展学员视野,并引发学员对现实情况的思考,给学员的心灵带来触动,这也是当前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因此,在新形势下,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重视现场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党校教育的时效性。通过运用现场教学基地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体验群众的生活疾苦,在体验中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坚定党员信念,在体察社会明清的过程中,加深党员纪律规范,让党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总结语

党校是培养领导干部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党政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渠道,在新形势下必须积极对党校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创新改革,这样才能提高党政干部的党性修养,让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许彬. 论新形势下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常态的构建[J]. 中国培训,2015,18:100-101.

[2] 吴兆华,刘佳. 关于新形势下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创新的探讨[J]. 党政研究,2016,03:70-76.

形体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企业教育培训;课程设置;员工发展;激励机制

伴随着全国电力系统体制改革的推进,电网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进入实质性阶段,电力设计企业从国家电网系统剥离,一跃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这使得电力设计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设计企业必须制定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长期规划战略。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是人才引进及其培养。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尽快培养一批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有效提升企业实力、提高企业整体水平、面向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一方面,有效的企业教育培训不仅能够经济可靠地获得企业所需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激励员工,从精神层面培养员工对企业产生持久的归属感、认可感及忠诚度,从而成为企业竞争资源的重要资源之一;另一方面,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动态、复杂的全周期过程,为达到培训预期的目标,要通过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来实现。本文以某电力设计院教育培训工作为例,分析企业培训工作措施,不断总结培训工作经验,以使这项工作趋于完善。

1搭建助力企业战略发展的具体措施

1.1“三通道”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从咨询设计业务向工程总承包业务转型、从区域公司向国际公司转型”的战略目标,某设计院在课程体系模式方面自主研发管理、项目、技术“三通道”课程体系。梳理课程需求,形成课程目录清单,组织对课程进行分步开发。邀请院内专家、主任工程师等进行课件的编制和授课,并对课程进行录制和整编,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上传课程,根据课程的受众组织学习讨论,根据学习后的评估意见进行课程的再次开发,逐步将此课程库扩展到所有专业,并增加标准的宣贯培训课程,使课程库成为知识管理的“蓄水池”。通过课程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更新,实现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在教育培训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各部门(分公司、子公司)梳理课程需求,形成课程目录清单,对企业二级、三级培训体系形成补充,组建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以及面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契机,企业对外工程总承包业务将面临新的机遇。为了响应新的发展需求,该院特别重视员工的涉外语言运用能力培训。专门开设语言交际及工程专业类英语培训课程、项目管理知识基础课程,并积极开展FIDIC菲迪克工程咨询师培训项目,以满足企业打造国际工程公司的要求,为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提供支撑。通过为期90~180天全封闭式英语学习与训练,不但提高了学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而且开阔了学员国际化视野,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基本礼仪知识,懂得工程专业英语的含义和应用范围,基本掌握商务合同谈判的礼仪、方法与技巧。开设项目管理培训着眼于对企业项目管理者及相关专业学员进行现代项目管理理念、体系、流程、方法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广大培训对象具有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的主动意识,改变管理习惯,降低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1.2采用多层次培训形式

根据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确保培训质量。坚持以自主培训为主,外部委托培训为辅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搞好基础培训和常规培训,着力做好相关专业培训。该院利用网络在线培训智能管理系统和全面丰富的课程库,成立了网络学院,为职工提供一种快速、便捷、丰富的学习方式。网络学院具有丰富的教学课程资源,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学习到国内一流讲师主讲的课程,能够较为全面地满足公司不同层次、不同部门员工的学习需求,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学习;以网络多媒体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员工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实现自由学习;培训管理系统中丰富的互动学习方式,提高了对培训内容的接受效率。更重要的是,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能够面向全体员工提供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课程,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构建。同时,该院注重培训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使员工自由安排培训时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APP等手段,采取案例分析、研讨会、模拟及角色扮演、户外培训、workshop等方法,结合读书讨论、微信交流等形式,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3探讨培训效果评估新模式

建立科学、全面的培训评估体系,利用访谈、问卷调查、直接观察、测试和模拟、档案记录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反映、学习和行为3个方面对培训进行评估。建立题库,编制问卷调查模板,通过评估确保培训的质量,提高培训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首先,加强对培训需求阶段、培训课程开发阶段、培训师资开发阶段的评估。明确培训要点是否全面、准确,培训课程目标是否适当、课程组合是否合理,选择师资是否适当、经济。培训内容结合工作实际,拟定一份可量化的“改进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由学员的直接主管负责跟踪指导。3个月后,学员对“改进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由主管就学员“改进工作计划”实施情况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座谈,上司、同事、下属、客户、教育培训中心和培训师联合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其次,对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评估,建立考试题库。通过填写《授课教师评价表》《培训项目承办单位评价表》问卷以及笔试等形式,了解受训人员对培训的反应及通过培训有哪些收获,并且对课程、培训师、培训形式、机构、效果满意度等进行了解,据此把握培训需求,并随时改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培训模式。再次,对重点项目培训进行全过程控制,前期进行训前测试,对培训对象进行遴选,详细描述培训方案的设计,系统设置课程,并且在课程中间对学员进行评估,随时调整课程和教师。培训结束后,学员对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一个总体测评,为开展下一步的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企业培训体系评价工作的经验

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活动中,培训效果及培训体系的有效性具有一些普遍性标准: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是投资行为,其组织目标应当与企业总体目标保持一致;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应保持匹配,也就是说,应对工作能力强的员工的待遇和职务晋升采取倾斜政策,把适合的员工安排在最适合其发挥能力的岗位;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可以满足员工的个人职业规划需求,将其个人的职业发展、价值追求、个人精神层面等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诉求纳入到企业培训体系的通盘规划中,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应当充分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不仅要充分挖掘企业现有资源,而且要合理调动和催化企业外部资源,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总之,企业培训效果的后续评估是全部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设计院在培训工作结束后,会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与手段,并结合培训阶段各个环节的实际管理,通过工作实效、岗位考核、业绩考评、薪资管理等方面对员工的培训质量进行全面考察,对培训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其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培训提高员工个人工作效率及业务水平,继而推动企业的全面提升,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大局。我们的具体作法是:首先,反应评估。观察学员学习后的反应,采取问卷调查或面谈方式,分析学员对课程讲义、师资水平、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授课内容等培训项目的看法。其次,学习评估。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从授课内容所涉及的技术原理、产品机制、实践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对学员进行考查。再次,行为评估。利用目标观察法,对学员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效果进行较长时间跟踪研究,并通过预期目标效果指标和实际效果指标进行比较。最后,结果评估。这是全部评估活动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受训员工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有帮助,员工的有效生产率、生产时间、生产成本以及工作方法是否有所改进等方面进行“硬性”评估,并对员工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适应水平、员工对于新技能的掌握程度、员工对工作环境满意程度、员工的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软性”评估。

3结语

在很大程度上,员工的基本素质决定其个人发展的前途,员工的技术专业水平则决定企业发展的未来。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规划,因此,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则是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合理方法。该院将在未来的规划中,继续以完善培训、考核、待遇、使用一体化的激励机制为抓手,不断完善企业培训的形式,规范员工激励方式,把握培训控制与激励的平衡点,在工作实践中提炼创新有形和无形的激励因素,并注重工作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自主学习积极性,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员工不断获得内在成长动机的激励,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哈佛公开课研究会.人力资源总监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

[3]滕宝红.如何进行员工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形体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教师培训;流程;论证阶段;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16-06

随着优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均衡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师德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职后培训会提高教师质量,会促进教育公平,于是各种培训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培训方式也各式各样,培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有很多培训存在费力不讨好,培训形式化,管训不管用,只训无责评的现象。这不仅让学员产生失落情绪,进而形成培训形式论,大大地影响了培训效果和培训声誉,浪费了好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培训学员是不会经劣质培训随意折腾的,因此有些学者研究培训有效性问题和探究其原因和对策,其原因大致有:培训前需求调查不足,培训方案设计不周密,培训内容难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培训缺乏可行论证和量化评价,培训缺少渐进性和后续支持等;其有效性策略有:增强学员积极参与度,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学、研、践三位一体,面授网授优势互补,重视培训前期调查和设计等。这些现有研究从微观角度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师培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模式和策略。从这些研究来看,其培训质量不高的根因在于教师培训项目设计不够专业化,不够系统化,不够具体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就要求教师培训项目必须走向专业化,无论从项目主题的设计,项目运行模式的设计,还是项目监控与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实践与探索。笔者将从宏观角度以设计理论,管理理论,学教理论为基础,借鉴教学设计方法、项目管理方法等理念,探讨并构建教师培训流程模型,为教师培训规范化、专业化提供指导。让培训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激发教师学习兴趣和教学潜能,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发展、均衡发展。

一、教师培训流程模型构建

1.教师培训中ADDIE模型借鉴分析

目前教师培训的设计模型,大都采用通用ADDLE设计模型进行。ADDLE模型也是逐步发展的,其核心要素数目己基本固定,有五个阶段(成分),但图形表征并不相同,箭头的方向、多少、含义都存在差异,笔者选择了两个ADDIE图形表征模型:通用模型(图1a)和最基本模型(图1b)进行分析。

ADDLE通用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每个部分既影响着其他部分,又被其他部分所影响,最大特点是其随时可进入评估阶段,并随时从评估阶段走向其他阶段,也称为内省循环特征。这作为一个逻辑模型是可以的,这说明评估不仅是单独的一大阶段,还能随时影响其他阶段,但作为一个流程模型是很不好的,这容易造成一种误解,其他环节随时能进出评估环节,就出现如“分析-评估-实施-分析”和“分析-评估-实施-评估-设计”等流程,其实这里的评估包含两种含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随时能进出是形成性评价,正因其评价的复杂性和随意性使人们曲解此模型和难把握此流程,造成了很多不专业的培训设计。目前好多培训其质量不高、设计不够专业,往往是因受此影响使得培训设计缺少其中某个阶段或设计流程混乱所造成的。ADDIE最基本模型,其基本体现开展各项活动的线性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并修改前阶段,这作为一个流程模型也是挺清晰地,值得借鉴,此图唯独没有研究前四阶段之间是否存在形成性评价。ADDIE流程模型要强化ADDIE模型的序列化特征并突出模型的步骤化程序和可操作性。综上ADDIE模型,其五要素(阶段、成分)及基本线性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对教师培训流程模型很有借鉴意义,其各环节任务分明、渐序影响、环环相扣,这正是很多人应用此模型的原因,但是这里的评估环节的成分很复杂,有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其实做任何事都是边做边评的,形成性评价永远贯穿在每一个环节内,笔者认为默认各阶段内都固有形成性评价,只探究各环节间的形成性评价关系,将有利于清晰表征流程模型,更突出其他要素之间的关键关系。

2.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设计框架分析

张怀浩在他的硕士论文中从设计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设计研究实践框架(图2),该实践框架主要包含广博性探究(问题的识别,绩效分析,教师培训目标确定)、教育干预的设计(教师初级教育干预方案形成,干预的快速原型,原型的再设计与调整)和教育干预的实施与评价(教育干预实施,培训证据采集,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个阶段,十个步骤。笔者认为程性数据采集和后阶段对前阶段的深化与精制很有借鉴价值,实施程中采集那些难以保留而又很有价值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黑色双向箭头的含义是什么文中并未交代,可能是指互相影响,还是前端决定后端,后端反作用与前端。这八条黑色双向箭头之间太灵活、关系太复杂,可能也是对ADDIE通用模型中内省循环特征的曲解,其各环节间不见得都有直接相互关系,如从原型的再设计与调整到问题识别的箭头,问题识别是后续各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后续阶段只能依据前提和基础,何能反馈改变它?应寻求有意义的直接相互关系,规范培训设计的整体序列。

3.教师培训流程模型构建

笔者分析目前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时发现:最基本的是培训实施前的各项工作没做到位。于是作者在培训实施阶段前增加了一个培训方案论证阶段,只有通论证的可行方案才能进入培训实施阶段,以杜绝次品方案进入实施阶段,其实它本质上属于ADDIE设计模型中的评估,因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及ADDIE设计模型中的评估的复杂成分和随意性,故笔者单列此阶段,并对ADDIE设计模型中的评估成分进行细化,分成了论证评价,形成性评价,总评(终结性评价)三个细类。在教师培训中设计与开发之间相互密切影响、时有交错,笔者将其合并到一个阶段内以探求与其他阶段的关系。进而重构出了培训模型的五个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论证阶段,实施阶段,总评阶段。笔者借鉴以上两个理论模型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培训实践提出较合理的教师培训流程规则如下:

(1)只有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用的方案。分析自身必须科学真实且完成后不能轻易改变,要改变必须在一轮培训完成的总评阶段中大家认同后可调整和重做。

(2)设计方案完成后必须经论证通才能实施,若通不则必须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完善直至方案通才能实施,以保证高质量的培训。

(3)只有通论证的设计方案才能进入实施阶段,或在总评后对实施做出完善。如实施不太满意(形成性评价)则

重返设计阶段做修改。

(4)只有在实施完成后才能进入总评阶段,总评中发现问题可提议分析,设计,和实施阶段持续改进。也可结束这一轮的培训。

(5)每阶段内可进行形成性评价直至自我完善。总评阶段是对整个培训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甄别、把关,适当对其他阶段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根据上述结论,利用编译原理中的确定有限自动机(DFA)对状态图进行形式化表示,DFA则可定义如下:DFAM=({0,A,B,C,D,E,1},{a,b},f,O,{1}),其中:0,A,B,C,D,E表示开始,分析,设计,论证,实施,总评,结束的状态;a,b表示顺沿(顺序流程)和反馈(形成性评价):f定义如下:

得到状态转换矩阵表1,进而得出状态转换图(图3),即教师培训流程模型图。

二、教师培训流程模型解析

1.教师培训流程模型的内涵解析

流程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中核心环节(阶段)的关系序列,有个“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先后顺序,前环节是后环节的基础,后环节对前环节有依赖。流程能系统、清晰、直观的反映各阶段间的关系即各阶段内输入是什么、中间做什么、要输出什么。课堂教学的流程是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课后,教师培训和学生上课是相似的但有很大差异。笔者用任务分解矩阵(表2)来详细阐释教师培训流程模型图。

表中第一列是五大阶段及其每阶段的工作量所占的大致比率,这就说明每个阶段都不能省,尤其论证阶段,非常可贵的10%!其论证方法有可行性论证(专家论证法)、改善性论证(快速原型法)、有效性论证(经验对比法),只有论证较可行的方案才可进入实施阶段。第二列是要进行该阶段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称为输入,是相关阶段研究的依据和基石。第三列是各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核心,是各阶段要实际做的工作内容。第四列是该阶段的总结和结论,我们称为输出,它是前面阶段的产出又是后面阶段的基础。第五列是谁完成该阶段,即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则分工越来越细,让每人做自己最擅长做的工作,通分工协作把整个事情做得最好。教师培训也一样,要做的最好就要分工,当前社会已渐渐出现这种倾向,一项教师培训不再是一个单位完成,而是出现了培训管理方,培训分析方,培训设计方,培训实施方,培训评价方等角色分工协作,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具有较强专业性,又可进行相互监督。设计阶段的第二行和第三行及实施阶段中的第二行都是后阶段提供的形成性评价输入、任务、输出,要求改进和完善此工作以至最优。

2.教师培训设计流程模型的具体流程

为了更明确的说明此表的内涵,增强教师培训流程模型的可操作性,笔者深入研究了各阶段的具体活动流程并构建了其流程图。

(1)分析阶段

培训管理方应首先发起需求分析,让培训需求分析方客观的进行需求分析调研,它是培训立项的前提和的基础。所有的一切培训应起端于实际问题,不管培训初衷为何,都应折射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培训才有现实意义。接着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看是否有必要通培训解决问题,如果有的话那就进一步调查学员学情,了解学员的学情现状,学习特征等,这为后期工作提供可对症下药的依据基础,并根据与理想的差距制定合理的绩效目标。再根据现实环境已有资源和约束资源的状况,较科学的预算成本效益,最终形成分析阶段的科学调研报告供培训管理方制定决策,为培训设计方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如图4a。

(2)设计阶段

培训设计方应以分析阶段的调研报告为依据,首先细化绩效标准为具体目标体系,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性,进而设计评价量规。具体目标体系就是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的纲领,评价量规是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尺度。根据目标体系和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加涅教学九大事件理论等来确定信息内容组织序列和学习活动组织序列,根据信息组织与活动序列制定出培训实施传递策略(实施进度计划,信息传播策略和方式),至此设计方案已完成。接着根据设计方案选择资源:可利用那些资源、须调整那些资源、待开发那些资源,进而调整已有资源和开发新资源,组成所需资源包。再制定培训管理策略:人员组织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制度保证,激励机制等等。最终形成设计阶段的科学培训实施方案提交给培训管理方和培训论证方,如图4b。

(3)论证阶段

此阶段形象地说相当于一个“大门”,杜绝那些劣质培训方案进入实际培训活动中,可以说是非常可贵的!培训管理方、培训分析方、培训设计方、和培训实施方根据培训设计方案和资源包,共同协商决策选择那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其论证方法有可行性论证(专家论证法)、改善性论证(快速原型法)、有效性论证(经验对比法)三大类,看培训方案是否科学,是否可行,是否需要修改等形成方案论证意见,只有论证可行的方案才可实施阶段,如图4c。

(4)实施阶段

培训实施方以设计阶段的培训实施方案为依据,首先为优质培训做全面的准备工作:创设培训环境,训练培训教师,组织培训人员,这里特别强调训练培训教师,很多培训没有训练培训教师,在培训期间出现了很多可笑的问题,有的教师竟然连自己也没弄懂就去教。再者培训设计人员不一定是很好的培训教师,所以要找能知会道的人来担当培训教师。当一切准备充分后就深入开展培训活动,这是落实培训的最关键环节,决定着培训质量高低。在培训的实际活动中记录程性数据,填写评价量规,作为培训成果汇报和培训评价中的事实证据。最后形成实施阶段的实施情况报告提交给培训管理方和培训评价方以供评价,如图4d。

(5)总评阶段

培训评价方要根据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的各种报告,针对现实问题解决的程度,制定科学的培训评价标准,再按此标准采集所需培训结果数据,结合培训程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形成科学的评价结论,向参与此培训的单位和个人公布其培训结果,并总结成功经验,对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完成培训终结评价报告提交给培训管理方。培训管理方根据对这次培训效果,进行重新推广,让更多的教师接受这样培训,提高自己,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图4e。

三、教师培训流程模型实践

目前,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甘肃省x县在城区内的四所中学中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为了防止这次培训再次形式化,让这次培训实有成效,该县严格采用了此流程模型。此培训在分析阶段中发现教师们主要对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感到力不从心,教学课件的修改和制作觉得不尽如人意;设计阶段很有针对的用支架式教学法来设计和开发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论证阶段采取了快速原型法进行了论证:实施阶段中对培训师进行了严格培训并在教学中记录了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总评工作、论证工作和分析、设计、实施工作由教研室、教育技术中心

和高校培训团队三方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交流,共同提高了这次培训的质量。这次培训效果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赞可,笔者也参与了此次培训活动,现将一些评价归纳如下:

1.培训效果斐然

总评人员组通对比培训前和培训后学员们独立完成的教学设计发现:68%的教师其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显著提高,28%的教师其能力有所进步。教师们说:“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也没想象的那么难嘛”,“课件比以前做的好多了,也能筛选优质课件用于教学了”。就连好多参加其他培训的教师说:“这次培训真学了点本事,比以前的培训好多了,没有白费时间”。此培训效果显著,得到了所有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2.培训流程规范

大家一致认为取得如此好的培训效果主要是因为有规范、严格的培训流程。分析阶段做得更深入、更准确、更细致,为后续提供了科学依据;设计阶段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开发学习资源,再加上采取快速原型论证法来修改设计阶段资源包的不足,使得培训设计方案更优,让优秀的培训方案进入实施阶段,在实施中发现设计中依然存在的瑕疵,进而完善设计方案,在后续实施中使用,整个实施阶段完成后进入总评阶段予以客观评价。

3.评训分离有益

总评工作、论证工作和分析、设计、实施工作的角色分离使得三方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保障这次培训的高质量。打破了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全包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的责任心和培训效果。培训人员A说:“由于培训和评价角色分离,尤其是有了论证阶段有力阻止了不完善的培训方案进入实施阶段,所以不敢怠慢,不敢凑合,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努力打造优质培训方案”。

4.成本效益较高

形体培训总结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要,而教师培训工作中除完成一些常规的工作外,每年都要面临着许多新的培训任务和新的培训课题,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培训任务?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从调研计划关、过程管理关、总结反思关三个方面来阐述怎样才能把教师培训工作做细、做扎实、做得更好。

关键词 三关 教师 培训

我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至今已二十一个年头,从事教师培训的管理工作也已十二年,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感到教师培训工作有他的特殊性,每年的培训任务中除完成一些常规的工作外,还要面临着许多新的培训任务和新的培训课题,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培训任务,是我每年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为此我切实把好“三关”:即调研计划关、过程管理关、总结反思关。

一、调研计划关。

著名的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准备的人,必定是一个要失败的人,我深知此理。为此我认真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一是立足需求,加强调研。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学校,深入到教师中间进行调研,听取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力求使培训的内容更加贴近教师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培训方式,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能做好先期准备。

2005年10月,我和学校的有关领导及同事深入到我区部分学校,对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我写出了《我区中小学部分学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呈报区教体局,教体局领导认为: “这是一个有事实、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并将这篇文章在教体局主办的《教育信息》上专刊发出,以期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分析、讨论、交流。

二是精心构思,优化方案。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我们邀请专家和一线干部教师共同参与方案的制定,如近几年来制定

的全区年度教师教育培训计划和暑期教育培训方案皆是如此。这些方案都要经过几轮的精心策划和反复斟酌,力求将从上而下的要求和从下而上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方案。最后由区教体局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学校,各学校又根据这些培训方案和学校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切实地保证了培训的有效实施。

2、过程管理关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好的培训必须要有好的管理做保证。为此我在工作中做到 “一个沟通”、“三个管理”。

“一个沟通”,即加强班主任、学校有关领导及学员所在学校的联系与沟通,一个计划考虑得再周到,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于是我在工作中,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快速想对策,然后尽快解决问题,把问题消除在萌芽之中;同时也采用“民意调查表”的形式,从课程设置、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后勤服务等多方面收集意见,完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效率,改进培训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三个管理”:一是出勤管理。坚持点名制度,教师有事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履行请假手续,严禁无故不到岗,缺勤三分之一以上者不发结业证书。二是作业管理。为了行之有效地开展好培训工作,我们培训期间定期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这些作业不求长,但求精、求原创,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对此,对参训教师提出了“五个一”要求,即:学习一点、记录一点、交流一点、体会一点、总结一点。班主任负责检查学员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在结业成绩占有一定的分值。三是评价管理。根据培训的出勤、作业、心得体会等情况考核培训的效果,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凭结业证书在《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相应的学分,对不能合格结业者通报各相关学校,并做为该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形体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培训;人力资源;效果评估

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但能够提高员工相应的工作技能,还能大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甚至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员工的行为模式和工作态度,对企业的工作质量和长期发展尤为重要。员工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对提高企业整体人力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人力资源组织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可以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快速发展。

一、对现有评估方法的总结

1.柯氏四级评估模型。柯克帕特里克在1959年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种培训评估活动,该模型从培训评估的深度和难度层次将培训效果分为了四个层次,从反应层,到学习层,再到行为层和结果层,即从分析培训的目的,设置相关培训课程,到培训的实际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的培训结果评估。通过对这些相关指标的分析,能够使企业明确了解组织培训带来的收益,取得效果等,从而确定培训对整个企业的意义和作用。

2.考夫曼模型。它是对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修正和改进。增加了五级评估,也就是对社会效益的评估。此模型使得评估的范围更广,不只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增加了社会及相关客户的反应评估,能更明确的分析出培训项目为社会及周边环境带来的价值和效益。

3.菲力普斯模型。菲力普斯的五级投资回报率模型是目前普遍应用于各培训评估工作中的一种评估模型。该模型也是在柯氏模型基础上作出的增添和完善,增加了第五级的投资回报率评估,对培训成本带来的收益进行评估,计算出相关投资回报率。

通过对各评估模型的总结可知,培训效果评估大多是考察员工在培训后的学习和反应,以及其最终能为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考察点基本覆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能够较为全面的评估企业的培训效果,为企业的相关培训效果作出科学分析,及时将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馈到企业的相关部门,使企业能够适时的对培训方案,方式等进行合理调整,从而更好的指导各企业进行各方面的相关培训。

二、参考评估模型,我们可以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进行科学详细的评估

1.计算人力资源培训成本: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所支出的总成本包括:培训期间人力资源培训师们的工资总和、参加培训的所有员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工资总和、培训所需教材和物品费用、培训设备及场地租赁或使用费用总和、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工资总和、其他相关费用。

2.总结人力资源培训收益:(1)员工工作积极性及工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进一步提高。(2)能够整体提高企业的日常工作质量,改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的长期良好发展。(3)培训对单个员工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单个员工组成的整个团体也随之产生变化,整体团队的综合工作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3.探究培训成本和培训收益之间的联系,分析人力资源培训效果。通过对培训效果评估的整体把握,能从全局方面掌握整个人力资源培训的具体情况,了解培训总支出,员工培训大体情况,培训初步效果等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和内容,做到整体把握,心中有数。

4.对人力资源培训基准化测量: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相关类目从发,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具体效果用具体数据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计算和分析,然后与相应的标准或者企业已有的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就能够较为直观的看出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培训现状。从而正确评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发现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需要计算的内容有:(1)人力资源培训总支出在全体员工工资总额中所占比例,即总培训支出/总工资数×100%。(2)单个员工所需的平均培训费用:培训总支出/参与培训员工总数。(3)单位学时的培训费用:培训总费用/培训总时间。(4)单个员工平均接受的培训时间:小时数×参与培训的人员/员工总人数。(5)每年接受培训的员工在全体员工中所占比例:参与培训人数/员工总人数×100%。(6)每千人中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人员比例: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人数/员工总数×100%。(7)单个员工平均年效益:年总利润/员工总人数。

三、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用实际案例,采用上面提到的相关项目和计算方法,用具体计算的形式对企业的具体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现在,某企业要对刚刚结束的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企业已经制定的人力资源培训相应标准为:人力资源培训中的支出费用占员工工资总额的1.5%,每位员工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总计为30个小时,全体员工每千人中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的人员为5人。然后,通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相关数据的具体计算,我们得出,该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中所花费的总费用占到了全体员工工资总额的2%,每位员工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约为35个小时,而企业每一千人中的人力资源相关开发人员为7个。将企业制定的数据标准和经过具体计算得出的数据结果按照各项类目进行具体对比可知,显然,培训评估数据结果高于这些相应的数据,说明该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过于侧重,有些浪费资源。所以,该企业在进行了人力资源效果评估后,就可以按照评估结果适当的进行制度调整,资源分配等。例如,可以适当削弱相应的培训力度,减少培训经费和培训时间,合理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将更大的精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企业更需要的相关工作中去,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所以,有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评估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能够为企业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分析,对相关的培训工作做出正确总结和明确指导,为企业更好,更快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总结

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对于了解培训投资的意义,衡量培训对组织的贡献,观察培训效果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在进行员工人力资源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相应培训效果的全面评估,以此来完善培训的具体效果,使人力资源相关培训真正发挥其效用,不断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竞争水平,提高企业总体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徐慧雅.浅析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J]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2(09):23-25.

[3]刘开第,庞彦军,孙光勇.城市环境质量的未确知测度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2) :52-58.

形体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区域教科研;互动;策略;原则;方法;案例

一、科研培训中讨论策略的运用

科研培训中的讨论策略,是指面对解决复杂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培训者与受训者因教学需要,各自交换自己的想法、意见,以达到双方互通有无的目的,而采取的交流方式与方法。它利用的是培训主体的认知差异,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其进行观点的冲撞与融合,从而形成对现实的新的解释,并导向创造性地发现。

(一)以道御器策略

《易传》中言:“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可见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凡事都有抽象与具体的问题,这种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蕴涵的抽象的规律就是形而上,而这些具体的表现事物则是形而下。故“道”为万器之统领。对于教科研而言,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文化底蕴是研究之“道”,而具体的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表达是研究之“器”。笔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需要“道”“器”并重,以道御器。

(二)辩论式讨论策略

在区域科研培训中,由于受训者多为一线骨干教师或业务领导,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问题他们都有各自固化的观点与做法,其做法与观点是否正确、科学,需要进行反思。但反思是痛苦的过程,不会自发产生,这需要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引发受训者的认知冲突,促使其在辩论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

1.辩论式讨论应遵循四个原则

(1)差异性原则:承认受训者发展存在差异性、不均衡性,利用他们的差异,尽可能捕捉他们潜在的创造火花,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观点。

(2)平等性原则:在互动中强调互动对象之间没有高低、主次之分,而是互相平等的矛盾统一体。在辩论中只存在正、反两方观点上的对立,在辩驳中明晰观点,得出结论。

(3)主动性原则:互动双方都是问题的发出者,话题的提出者,同样也可以是问题的被问者和话题的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都要围绕各自的观点参与辩论。

(4)尊重性原则:在辩论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互相尊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辩论氛围。辩论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亲切的对话过程。

2.组织程序与方法

辩论式讨论按照四个步骤组织实施辩论的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刺激下,受训者先进行主我与客我的自身互动。在自身互动的基础上形成主观观点,为开展辩论做好准备。

第二步:聚焦问题。组织者对具体情境下产生的问题进行聚焦,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正、反两个观点,并按照持有的不同观点,将受训者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团队。

第三步:组织辩论。培训者组织正、反两个团队围绕辩论主题,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认识开展辩论。组织过程中避免偏离主题,而进行有效讨论。

第四步:总结评价。在辩论过程中正、反两方初步形成结论。培训者结合正反两方的交叉点,及时介入,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合作性讨论策略

1.先写后说

讨论前,受训者先在小组内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可以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与展示的机会。

2.打靶子

在小组中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组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在这种具有团结性质的争论中,受训者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3.相互提问

这是培养受训者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我们可以要求受训者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相互提问,可小组内提,也可小组间提,受训者总期望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样一来,受训者会认真阅读,更深入思考。

二、科研视导培训中对话策略的运用

对话策略是指在区域科研活动中培训者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受训者回答;受训者向培训者质疑,培训者予以解答。对话互动策略按照“发现问题―生成交流话题―对话交流―总结收获”的步骤实施互动。

(一)集体对话策略

互动需要的是主体生命的投入,它不仅仅在于教师身体的出席与到位,更在于思维的调整和跟进,在于思想的深入与提升。这需要我们讲究策略,变革形式,使集体中的每一位参与对话,在对话中点燃他们的研究激情。

(二)启发性对话策略

启发性问题,逐步启发了教师,让教师发现并挖掘出自己工作中的亮点,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使老师学会了有效提升与归纳的方法。

在区域科研培训、科研视导与观课议课中,变革形式,恰当运用互动策略,使培训教师经历了主动参与、自主建构与自能发展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教师在互动中成为研究的主人,在互动中提升自我,在互动中享受教育的乐趣与生命的意义。

形体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成都市 体育舞蹈 培训机构

1 前言

体育舞蹈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矛盾,使得体育舞蹈的发展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本文对成都市5所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现状进行调搜芯浚旨在了解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经营状况,分析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现在或将来想从事体育舞蹈培训行业的人提供一点帮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抽取了成都市5所体育舞蹈培训机构中的200名学员、28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系统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现状分析

3.1.1 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

本文所研究的成都市5所体育舞蹈培训机构,主要包括体育舞蹈培训学校、体育舞蹈俱乐部。其办学形式都是私人办学,在私人办学中又分为独资办学与合伙办学。

调查可以发现,200名体育舞蹈学员中,7岁以下的学员有30名占总数的15%,7-10岁的学员有68人占总数的34%,11-15q的学员有50人占总人数的25%,16-20岁的学员有20人占总人数的10%,20岁以上的学员有32人占总人数的16%。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年龄在7-15岁的学员共有118人,占总人数的59%,可见成都市学员集中在7―15岁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也是学习拉丁舞、标准舞人数最多的。

3.1.2 学员的学习动机调查

调查发现,有137人占总数的69%,都是把体育舞蹈的学习当做一项强身健体和培养兴趣和爱好的运动项目,只有5%的学员是想今后从事体育舞蹈专业的,这一结果与我们在调搜г蹦炅浣峁故俏呛系摹5鞑橹谢狗⑾钟80%学员每周参与学习次数都是在1-3次之间,有45%的学员参加过1-3次的体育舞蹈比赛。

3.1.3 教师学历调查

调查发现,成都市体育舞蹈师队伍中研究生有4人占总人数的14%,本科有17人占总人数的61%,大专生有5人占到总人数的18%,大专以下有2人占总数的7%。从表中可以看出成都市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的学历以本科的学历为主。

3.1.4 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

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次数很少,有65%的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从未参加过任何的进修培训,只有14%的教师从执教以来会定期参加进修培训,21%的教师会不定期的参加培训。而有80%的老师都表示定期参加进修培训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78%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培训机构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3.2 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师流动性大、场地设施匮乏、宣传方式单一、场地闲置现象严重。

3.3 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发展的主要对策

3.3.1 改变管理制度,完善培训体系

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管理者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积极组织教练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 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增强培训机构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3.3.2 完善工资体系

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教师。只有完善工作制度才能够留得住教师,拥有稳定的师资,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3.3.3 完善教学设施

培训机构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应具备相应的不同条件的场地设施。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不断的完善场地设施。

3.3.4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

培训机构应加强宣传,用多种宣传方式。鼓励和引导男生的加入,以平衡性别比例失调现象。

3.3.5 充分利用场地

体育舞蹈培训机构还可以通过租赁场地,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等其他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使场地充分利用以来增加培训机构的收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主要是私人办学。

4.1.2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场地规模和硬件设施总的来说还不够完善。培训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不够多样化,在面对人群招收学员时也不够全面,未充分开发老年市场。

4.1.3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男女学员比例差别明显,没有让男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大多学员都把锻炼身体和培养兴趣作为学习体育舞蹈的主要学习动机。

4.1.4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教师主要以年轻教师兼职教师为主,同时教师从执教以来参加培训、参加继续教育的次数很少,教师的流动性也比较大。

4.2 建议

4.2.1各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发展加盟连锁,以成都市带动周边地区,走连锁经营的发展之路,将成都市的体育舞蹈培训事业做强。

4.2.2各培训机构加强宣传,用多种宣传方式,改变大众的观念和意识,以平衡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拓展培训机构的经营业务和增加招收对象。

4.2.3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拓宽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技术培训的渠道,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也是提高培训机构竞争力的核心。

4.2.4完善教学实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场地设施和器材的投入。

【参考文献】

[1]秦莹.安庆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连锁经营模式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2]丁丙霞,曲家林.淮北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经营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博览,2011(16)

[3]张晓会,张晓聪.皖北地区城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调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形体培训总结篇9

【关键词】迷你课 岗前集中培训 新教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38-03

一、高职院校新教师培训开展情况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师队伍的建设跟不上这一变化,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招入一些新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授课技能培训,仍然不能缓解这一矛盾。鉴于此,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在短期内,通过强化训练培训教师,使其具备最基本的授课能力,助其形成必要的授课信心和明确今后的教学工作努力方向。但因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师岗前培训模式,有些学校的新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或者针对性不强,或者实践性不强,或者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参与度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在一些教学环节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和良好的意识,以至于新教师进入教室因紧张而不知所措。

二、“迷你课”概述

欧美在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模式(pre-service centralized training pattern)中主要采用微格教学((Micro teaching)方式培训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微格教学由斯坦福大学的布什和欧伦等人于1963年创导开发,用来培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随后,英国新犹斯脱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的京都教育大学相继开展微格教学研究,作为教学技能的训练方式,用于职前与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的训练,并建立相应的微格教室,开展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见习与教学实习的微格训练。

“迷你课”(Mini Lession)是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模式的主体部分,是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从微格教学改进而来的,特点是小而全。其与微格教学培训的实质一样,将复杂的课堂教学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小型教学,通过一个信息化控制训导系统,使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个特定的教学行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反复的演练,发现和纠正一些不良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师基本教学技能,消除初上讲台的拘束感和恐惧感,增强从教信心。与微格教学培训不同的是,以“迷你课”为主体的岗前集中培训模式是针对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从内容、实施流程、评价反馈方面设计教学技能培训模式,另外,还通过各种手段,额外地将教师素质拓展有机地融入反馈环节中,与基本教学技能培训相得益彰。

“迷你课”作为小型教学,只有10分钟的时间。其模式由6个环节构成,简称BOPPPS模式,详见表1。

“迷你课”时间上可划分三个时期:在前期做一些铺垫工作,由前三个环节组成;在中期开展参与式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第四环节组成;在后期进行教学效果检验和总结,与前期内容呼应,由后两个环节组成。

三、“迷你课”在岗前集中培训中的应用

本文从“迷你课”角色扮演、“迷你课”环境营造、“迷你课”演练准备、“迷你课”演练轮训、“迷你课”演练反馈五个方面阐述“迷你课”在岗前集中培训中的应用。

(一)“迷你课”角色扮演。“迷你课”演练中的角色分三类:一是训导者及训导者助理。训导者负责“迷你课”相关概念的讲解和“迷你课”示范,训导助理负责培训环境布置、录像、“迷你课”演练时间提醒。二是演练者。在特定培训环境里,以教师身份演练“迷你课”教学各个环节。三是学生扮演者。在特定的培训环境里,扮演学生角色,配合演练者参与教学活动。一名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交替扮演教师和学生角色,分别从授课者、学习者不同的视角体验“迷你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迷你课”环境营造。恰当的培训环境布置,可以营造出利于培训的气氛。做法灵活多样。比如,将彩色贴纸、条幅上墙,用各种颜色的水性笔写上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语,内容基本上是与培训相关的教学理念、人生格言等,这些都是事先布置的。学员到场后,也可以参与部分培训环境的布置,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笔,写一些个人喜欢的格言激励和警醒自己,在立体三角座牌上写自己的名字摆放在本人的座位前。这样的环境布置可时时提醒学员该用什么情绪参与集中强化培训,有助于学员快速进入高强度培训状态。

(三)“迷你课”集中培训整体时间安排。从注意力和持久力、承受培训压力强度考虑,以“迷你课”为主体的集中强化培训时间定为3天比较合适,毫无从教经历的新教师可适当多参加几次。在每次的培训中每位学员需经历三轮“迷你课”演练,每经历一轮演练都可以通过反思有新的体会和认识。参考表2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安排表。

每次的“迷你课”演练轮训之前,均安排理论知识讲授。

时段一为准备期,划分的时间相对多些,由训导者给学员做三方面的与“迷你课”演练相关的基础知识铺垫:一是认识“迷你课”,重点是BOPPPS模式认识,讲解“迷你课”在培训中的作用和演练流程,如何选题和根据选题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如何做“迷你课”反馈;二是认识BOPPPS模式,通过“迷你课”示范,更直观地了解“迷你课”演练流程核心――BOPPPS模式,了解其中的各个环节的作用以及如何衔接形成整体;三是了解相关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主要是BOPPPS模式中的各个环节涉及相关教学理论知识,比如,参与式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学习者六种需要、学习过程、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的直接影响、参与程度等方面的主题讲解。这三方面内容可交叉安排培训,目的是让每位学员能顺利地完成随后的“迷你课”演练,在多次反复的“迷你课”演练中对相关的教学理论有更深入理解,并与他人共享体会。

在时段三、四的两轮“迷你课”演练之前还会各安排30分钟左右的相关教学理论讲解,目的是引导学员在“迷你课”演练之后结合教学理论进行针对性的反思,形成评价和反馈。

时段五的总结以学员为主,根据自身“迷你课”强化培训实践和体会,选取一张明信片,借题发挥,回归到总结内容上。该方法对训练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有效,是本培训模式创新点。

评价及反馈几乎贯穿整个强化培训过程中,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反思,领悟现代教学理念的精髓,提高教学基本技能水平。这一培训手段视为素质拓展培训,训练学员的发散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迷你课”演练轮训。每位学员在“迷你课”集中强化培训中需完成三次“迷你课”演练,每次轮训时间为20分钟,其中,10分钟准备,10分钟“迷你课”演练。

10分钟准备内容:一是教学环境的布置,比如道具、白板、电脑、课件等;二是培训环境的布置,比如录像机、计时器等。

10分钟“迷你课”演练:其他学员扮演学习者参与演练者设计的互动教学。训导者助理负责录像、计时、时间点提醒,时间到则停止演练。采用固定套路演练“迷你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反复演练的过程中,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同时形成一些具有现代教学思想的行为习惯。难点在于参与式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习者参与;如何把控时间与参与程度和参与面的平衡点。

(五)“迷你课”演练后的反馈。“迷你课”演练轮训之后需反馈及总结,大约需20分钟。反馈流程大致是:

10分钟一对一问题提出及反馈。训导者将演练者带离现场,训导者口头提出问题及反馈,演练者回答问题并接受反馈。而此时,其他学员边看录像边撰写书面反馈。此环节重点在于通过思想碰撞,训导者、演练者、学生扮演者三方互不影响地形成反馈,保证反馈的独立性。

10分钟汇集反馈及总结。在训导者的引导下,演练者书面反馈,老师点评总结,最后是训导者、其他学生扮演者的书面反馈,演练者汇集各方反馈。

反馈形式多样,可以是以下形式之一或两种形式的组合。形式一:表格反馈,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回答其中提问,反馈问题相对集中,易于把控,占用时间少些。但形式比较中规中矩,给学员发挥的空间少些。形式二:绘图反馈,把自己的反馈体现在图画之中,形式比较新颖有趣,可以调节气氛,但反思点容易分散,反馈内容可能受制于自身的绘画能力,占用时间较多。可以与形式一结合使用。形式三:道具反馈,比如,选取一张明信片,关联其中的图案到反馈内容中。形式既新颖又有挑战性,从活动可观测到学员的发散思维强弱情况。局限性与形式二类似。此形式一般用在培训最后时段的总结中。

每次的“迷你课”轮训和反馈,大约需要40分钟。图1为40分钟内“迷你课”演练及反馈环节各个角色活动示意图。

四、结语

从“迷你课”开展的过程看,其具备了时代性、从属性、训导性、技术性、实践性、广泛性,很适合作为目前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模式主体部分“迷你课”可以避免传统培训模式中的种种弊端,短期内促成新教师形成基本的授课能力,前提是组织者和学员必须对“迷你课”演练有正确的认识。

(一)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培训所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迷你课”演练犹如武术演练,平时练习套路,(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39页)目的是触及现代教学精髓,并形成定式思维和行为习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下意识地完成平时练习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的判断及合理的反应。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完全按套路走,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变化,方可得法。

(二)培训之后需以其他后续工作为辅助。以“迷你课演练”为主体的岗前集中培训仅仅是教师发展中心对新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支持的开始,后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在经历岗前集中培训之后,教师发展中心还会根据培训期间学员的表现记录开展跟踪服务,通过各种渠道观察新教师记录在案的问题是否解决了,定期与新教师座谈,了解新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和需要提供帮助的地方,及时伸出温暖之手。

(三)教学技能提高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基础积攒涉及个人涵养和职业素质,所以无论是在集训期间还是在平时,在训练教学技能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说和写的表达能力,形成教师应当具备的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宣桂鑫.德国的微格教学[J].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5)

[2]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9)

[3]马成杰.微格教学的基本特征[J].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1)

形体培训总结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培训;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79-04

Research on Building the Training Index System of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LV Qing,ZHU Hongb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expert interview,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adopts the judgment matrix based on the expert advice,uses reverse scoring method,and gets the weight factor of each layer to build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dex system,including five index in the standard layer,14 index in the child criterion layer and 44 index in the scheme layer,and finally determines significance sequence of the index so as to provide theory basis for the teacher training agenc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dex system

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依靠新型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并没有形成完整培训体系,教师评价多以定性评价居较多,定量评价较少。基于此,采用多目标决策法中的树形多层目标体系将高校教师培训的目标分成多层,每个下层目标唯一隶属于一个上层目标,通过专家对各层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重要性顺序的排序,结合等间隔赋分的方法,来确定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权重,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并为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自1990年以来有关高校师资培训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及有关政策规定,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收集和归纳有关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方面的各项指标。

1.2.2专家访谈法本研究中专家是指从事师资培训工作5 a以上的副教授、教授、师资科长、教务处长以及多次从事师资培训方面研究的学者。

从文献资料中收集的相关指标,对教师培训方面有经验的9名专家(3名教授、3名教务处长、3名师资科长)采用走访和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咨询论证,征求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添加、筛选和完善我们最初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体育教师培训各项指标,设计出调查问卷,并对设计出的问卷再次对这9名专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可行性论证,结果见表1。

1.2.3.3问卷信度检验为保证问卷发放的可信度,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采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3。

表3问卷重测信度检验一览

重复测量人数两次间隔时间相关系数P172周0.88

1.2.4专家排序法请专家按照下层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按重要性的次序依次进行排序。用专家的排序结果作为依据,来确定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影响的先后顺序。

1.2.5数理统计法全部的数据在SPSS16.0中选用相应的统计过程和方法进行处理。

1.2.5.1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由于每一层中的各子目标之间专家的排序是关联的,但排序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肯德尔和谐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W=∑R2i(∑Ri)2N112K2(N3-N)

其中,W为肯德尔和谐系数,K为专家人数,N为某一层目标下的子目标数,R是第i个子目标的得分和。

1.2.5.2权重的确定方法第一步,先按专家排序结果进行等间隔倒序赋分,即假设一个目标层下有n个子目标,则排在第1重要位置的子目标赋n分,排在第2重要位置的子目标赋n-1分,……,依次类推。

第二步,计算各子目标的均值。子目标的均值越大,说明对应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程度越大。

第三步,对各子目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即用各子目标的均值除该层子目标的均值总和,所得结果即为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权重。

由于采用树形多层目标体系结构的方式构建多层目标体系,由此可知,最后方案层的各指标对最上层总目标的权重,可用该指标对上一层的权重依次乘以相对应的上层各子目标对应的权重即可得到。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2.1.1建立层次结构根据多目标决策法中的树形多层目标体系的设计要求,我们根据问题的性质、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隶属关系,把问题层次化,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同一层次的各元素作为准则对其下一层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其本身亦受上一层元素的支配。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可形成一个递阶层次结构。建立在9名专家调查基础上形成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它包括准则层5项指标,子准则层14项指标,方案层44项指标。它同样得到了17名专家的认可(表4)。

长期脱产2.1.2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专家排序不一致时,我们很难得到各子目标究竟哪一个对上一层目标更重要的结论,因此,在求均值比较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之前,首先要对专家的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在一致性前提下,再得出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顺序。

2.1.2.1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的结果见表5。在准则层各子目标间重要性程度相同的原假设下,接受专家排序结果一致的备择假设犯错误的概率P为0.000

由于培训目标均值最高为4.47,其次是培训内容均值为3.88,培训形式均值为2.59,培训考核与评价均值为2.35,培训管理均值为1.71, 因此,在准则层对总目标影响最大的子目标是培训目标的确定,其次为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与评价,而培训管理对总目标的影响最小。

表5准则层子目标的均值排序和检验结果一览

准则层均值排序检验统计量培训目标4.47专家数17培训内容3.88肯德尔系数0.520培训形式2.59卡方35.388培训考核与评价2.35自由度4培训管理1.71概率P0.0002.1.2.2子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子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见表6。由于所有子准则层各子目标计算得到的接受专家排序结果一致的备择假设犯错误的概率P均小于0.05,因此,检验结果表明,专家对子准则层各子目标的评定是一致的。

表6子准则层各子目标的均值排序和检验结果一览

子准则层均值排序检验统计近期目标1.82肯德尔系数0.419远期目标1.18卡方7.118自由度1.0概率P0.008职业道德2.53肯德尔系数0.280知识2.00卡方9.529能力1.47自由度2.0概率P0.009在职培训2.47肯德尔系数0.197半脱产培训1.94卡方6.706脱产培训1.59自由度2.0概率P0.035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2.59肯德尔系数0.481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2.18卡方16.353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1.24自由度2概率P0.000在职培训管理2.35肯德尔系数0.180半脱产培训管理2.12卡方6.118脱产培训管理1.53自由度2.0概率P0.047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目标中,近期目标要比远期目标重要;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内容中,最重要的为职业道德,其次为知识,最后为能力;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形式中,在职培训最重要,其次为半脱产培训、脱产培训;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考核与评价中,最重要的为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其次是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而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管理中,在职培训管理最重要,其次为半脱产培训管理和脱产培训管理。

2.1.2.3方案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方案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见表7。同上一样,由于所有方案层各子目标计算得到的接受专家排序结果一致的备择假设犯错误的概率P均小于0.05,因此,检验结果表明,专家对方案层各子目标的评定是一致的。

因此,根据各子目标的均值大小,可以排定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影响的重要性位置。

在子准则层的近期目标中,影响最大的是知识培训子目标,其次为能力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在子准则层的远期目标中,影响最大的是职业道德培训,其次为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在子准则层的职业道德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爱岗敬业,其次依次为终身学习、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在子准则层的知识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核心知识、其次为相关知识;在子准则层的能力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执教能力、其次为科研能力和指导训练能力;在子准则层的在职培训中,重要性依次为是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助教的培训;在子准则层的半脱产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不定期半脱产,其次为连续性半脱产;在子准则层的脱产培训中,最重要的是短期脱产培训,其次为长期脱产培训;在子准则层的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中,最重要的均为过程性评价,其次是终结性评价;在子准则层的在职培训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师资管理,其次依次为经费来源、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学员基本情况;在子准则层的半脱产培训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课程管理,其次依次为经费来源、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和学员基本情况;在子准则层的脱产培训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管理,其次依次为师资管理、课程管理、经费来源和学员基本情况。

3结论

1)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包括准则层5个指标、子准则层14个指标和方案层44个指标,为教师培训机构提供理论依据。

2)在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中,分层分析和专家排序法能综合考虑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排序结果能真实地反映实际。

3)在专家咨询和专家调查基础上建立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以及用专家排序法建立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各层各子目标总权重系数表,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并为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国定,张润楚.多元数据分析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23-126.

[2] 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0-65.

[3]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4:49-60.

[4] 吕青. 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9)7:96.

[5] 骆秉全,郑飞.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1):24-33.

[6] 韩春利. 2005-2010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组织管理与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8-14.

[7] 郑汉.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5):107-121.

[8] 王港.我国体育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影响因素的体系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8:36-58.

[9] 陈雁飞,潘建芬.专业化视野中体育教师培训策略的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