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5 05:24:54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htgrth”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总结提升暨学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训活动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全面加强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用好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2021年3月13日至14日,姚安县教育体育局开展“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总结提升暨学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训活动。培训分别在姚安一中、大成中学、思源实验学校、龙岗中学、大龙口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体育局等8个培训点同时开展,来自全县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小学数学、语文及幼儿教育的1187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培训现已圆满顺利完成。

为了更好地做好“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的总结提升,解读好、掌握好、运用好学科教材,专门从昆明聘请了石梦媛、邢保华、杨晓炜等15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春城教学名师”专家为培训班授课。专家们对初中、小学、幼儿教育的教材进行了全面梳理,做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以教学课例为案例,贴合教学实际,讲解深入浅出,分享个人经验,课堂氛围轻松而愉快。为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用好教材,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职责;置换培训;送教下乡

一、“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背景

(一)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43号]

(二)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加强培训团队建设,探索培训新模式,为各地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养“种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教育部 教师[2015]10号文件]

(三)“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按年度分批遴选项目县,主要面向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2-3年的周期性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实施置换脱产研修,建立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和教师网络研修,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实施短期集中培训,支持村小和教学点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和乡村校园长培训。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县级发展中心职责分解

在国培计划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也明确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各项职责。

(一)送教下乡活动

由省级统筹,项目县组织,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乡镇片区研修中心协同承担,以本地教师培训团队为主体,整合全省(区、市)专家资源,分学科组建送培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在此项活动中的职责为:

1.制定县级送教下乡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积极整合本地培训资源,建立院校中心教研乡校四位一体送教体系。3.建立高水平送培团队,制定激励政策,按1:30标准建立县培团队。4.落实培训经费,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5.健全制度,落实职责。 6.加工生成性资源。7.进行过程监管, 绩效评估。8.发掘先进和典型经验,宣传推广。

(二)网络研修,乡村教师工作坊

遴选具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资质的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承担网络研修任务,组织实现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与项目县对接,每县对接1家机构,支持双方协同开展2-3年周期性培训,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网络研修包括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和教师工作坊研修两类培训

1.按省市要求,制定计划方案。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3.加强中心建设,建立协作机制。4.建立县级网络研修社区。5.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校长培训。6.经费落实7.开展跨校区研修。8.做好资源库建设。9.过程监管,绩效评估。10.发掘先进推广宣传。

(三)置换脱产

遴选培训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网络研修绩效居前的国培远程培训机构、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校本研修特色明显的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承担,组织高年级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出拟承担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培训任务的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为期4-6个月的脱产研修,各地可跨年度分段实施。培训主要包括院校(机构)集中研修、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跟岗实践时间不少于1/3。须建立工作坊,将网络研修贯穿始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统筹设计课程,合理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系统整合网络研修课程,坚持教研类课程与培训类课程并重,培训类课程须涵盖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法与技能。高校集中研修,影子跟岗实践,返岗实践,总结提升四个阶段。

1.建立协同机制。2. 遴选优质学员,实行(四级协同)局、乡、校。3.组织置换。4.建立优质资源库。5.总结宣传,激励卓越成长。6.经费落实。7.组织影子培训。

(四)乡村教师访名校校训

分批组织本省(区、市)教学点教师到一线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村小教师到本省(区、市)省会(首府)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针对教育教学突出问题,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与名校观摩等方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能力。

1、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名校观摩;

2、15天跟岗实践研修,提升课堂课堂教学能力。

三、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任务综合汇总

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组织研修实地指导,线上线下活动助学,培养骨干建设团队,开发资源提炼特色。

四、优秀县级发展中心的要求:

1.实现培训教研电教部门的整合。 2.承担过省以上培训项目,效果好,社会誉高。3.教师培训团队数量足,机构合理,水平高。4.课程资源建设丰富,质量高。5.注重模式创新,有特色。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圆满完成云南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德宏州梁河县扶贫攻坚任务,云南师范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及梁河县的发展需求,制定《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旨在统筹学校教育、科技、文化资源,以基础教育帮扶为重点,以打造教师培训团队为核心,帮助梁河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

统一部署,精心打造梁河县教师培训团队

云师大为帮助梁河打造一支由各学科专家引领、以梁河县教科中心教研员为核心、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为主力的强大而稳固的教师培训团队,每年派遣高年级师范生到梁河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实习一学期,置换出当地教师到云师大附属中小学、幼儿园跟岗研修;同时落实“特岗计划”,针对梁河县申报“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

在具体工作中,云师大党政领导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组建专家团、工作组到梁河调研、指导,按需确定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及时安排集中培训。2016年10月10日至31日,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挂职副主任朱彩梅与全县初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等21个学科共45名教研员、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2016)”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云南师范大学培训班(梁河)第一阶段集中培训。

培训中,云师大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教育扶贫实施方案及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上报的教师队伍情况、培训需求与专家团、帮扶工作组前期调研情况,专门定制的培训方案,分“培训公共课”“跟岗研修”“学科培训教学”3个时段实施。第一时段培训由成教院负责组织,邀请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队集中开设综合学科知识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课程。校外专家中,云南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雷韬讲授《教育法规、政策及运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学容讲授《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云南省教科院中学特级教师方贵荣讲授《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分析》,明德中学高级教师谷润老师讲授《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校内专家原一川教授讲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培”首席专家李辉教授讲授《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设计与实施》,张承明教授讲授《示范课、研究课的设计与实施》等。

第二、三时段由文学院、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负责组织实施。第二时段,学员到昆明市各学科名师工作室、云大附中、云师大实验中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云南财经大学附属中学、滇池中学、师大附小、五华区莲华小学等中小学跟岗研修,进行案例教学、优质课观摩、评课议课,以及“送教下乡”观摩学习、交流探讨等。第三时段的“学科培训教学”实行导师制,学员按要求完成指定阅读书目,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第一时段学习内容、第二时段跟岗研修中产生的教学疑难问题,在导师指导下,形成一个专题讲座,并在团队中试讲、打磨,最后到本科师范生中讲授,导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议、指导,为下一步的“送教下乡”打好基础。

增强梁河教师团队“造血”功能,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在国家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脱贫攻坚背景下,云师大借力“国培”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员,旨在增强梁河造血功能,为其打造一支强大的教师培训团队,以扎根梁河,有力、持续地培训当地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使之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云师大“国培”首席专家李辉教授细致指导培训工作。他提出在“送教下乡”活动中,要改变以往教师离开学校、离开教室、离开学生而进行讲座、讲授的模式,让“送教下乡”真正进入学校、深入课堂,获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加强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力,自我完善,提升培训能力;送教活动要遵循4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即问题诊断――磨课研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

“送教下乡”梁河负责人、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发达一直在思考、规划后续工作。他表示,回梁河后,将结合所学,与云师大共同推进“国培”项目的开展,促进梁河县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发展。教科中心将遵循省市统筹,区县组织,依托本县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定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主要落实好以下任务:第一,分学科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送培团队;第二,分阶段开展主题鲜明的送教下乡培训;第三,现场指导乡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第四,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第五,加工生成一批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第六,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遵照李辉教授指导的四阶段分步法,制定好送教下乡培训年度计划和周期计划,原则上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确保送教下乡培训落到实处。

云师大针对梁河县教师的培训,意在通过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促进全县教育发展。通过精心组织悉心落实,参训学员们普遍得到收获。

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杨早芹表示: 乘着云师大“挂包帮”梁河县的“东风”,金秋十月,我以“国培”学员的身份参加了培训学习。这期间,我每一天都在感动:为云师大提供的优质学习资源,为导师谭晓云教授的悉心指导,为云师大文学院挂职我们教科中心副主任朱彩梅老师的真诚帮助,同学们的友好相待……有幸参加这样专业、高端的培训,我感受到了仰望名师的幸福,提升了认识,获得了方法,坚定了信念。名师们的讲座、风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决心做个有温度、有情怀、有素养的教研员,与我县的初中语文教师一起成长。

梁河县曩宋中学教师寸待蓉深感收获丰厚:千言万语道不尽内心对师大及梁河县教科中心的感激,喜欢培训这份优厚的“福利”,也期待来年春天与师大的约会。作为基层一线教师,我期待着师大给予我们一些更接梁河地气的培训课,比如:与初中语文有关的专业知识,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生心理健康引导,教师职业倦怠预防等等。这次高质量的学习,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新的成长。接下来等待我的是“送教下乡”的磨炼,相信付出与收获必将成正比,期待柳暗花明那一天的惊喜。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篇4

20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娄星组发〔2019〕23 号文件的相关要求为基础,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实施新型农民培育为重点,以提升教育培训质量为关键,探索出一条符合娄星区农民教育培训新路子。今年以村支两委干部、组长、党员、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为重点,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了培训,先后在18个村举办了庭院养殖、种植实用技术、家风教育、党建知识、法律宣传、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培训,印发培训资料10000多份,共举办“党建引领送教下乡”培训班18期,培训1300人左右,另外开展优质湘猪产业领军人才培训班1期,培训养殖大户65人。现将2020年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党建引领送教下乡”活动开创全省先河

1、争取省农广校领导支持

今年6月15日,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付胜才一行亲临蛇形山镇培训现场调研和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这是全省农民培训工作中的创新之举,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办好农民教育培训。为了支持我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省校对我区在蛇形山镇举办的5个培训班解决了5万元的培训经费。

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为确保“党建引领送教下乡”活动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培训专业、经费管理、进展情况汇总上报、监督检查和保证培训质量。

3、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

我校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我区“党建引领送教下乡”活动的开展,通过培训前的广泛调研我区乡镇发展现状,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了实施方案,每个乡镇精选5-6个村为培训重点,参培人员为村支两委干部、组长、党员、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及贫困户等,每村每班80 人左右。为保证培训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4、聘请专业优秀教师,建立师资人才库

现代的新型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老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校根据课程专业要求,想方设法聘请素质高、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15人的讲师团队伍授课,请进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康林峰教授、娄底市畜牧水产局高级兽医师熊德友等,建立层次多样、技术齐全的新型农民培训师资团队。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5、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提高培训效果

根据今年我区教育培训目标,针对农村农民需求的农业技术技能及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培训。如开展基层党建业务培训、开展农村政策知识培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开展乡村文明教育培训等内容设置教学课程。主要采用学校授课+基地讲解、有奖问答等形式进行培训,体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学员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支持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收获。

二、“优质湘猪”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培训开启项目培训先例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湘政发〔2018〕3号)精神,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省农广校(农科教中心)在前期调研、考察、审核基础上,首次与娄星区农广校联合举办优质湘猪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培训班。

为实施优质湘猪提升工程,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省由“养猪大省”向“生猪强省”转变、由“生猪调出大省”向“猪肉调出大省”转变。7月21日,由省农广校与娄星区农广校联合举办的湖南“农广助农”工程娄星区“优质湘猪”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培训班在娄星区金香大酒店开班。省农科教中心主任、农广校校长傅胜才,副区长伍鹤群出席开班仪式,娄星区“优质湘猪”养殖大户、发展户和贫困户65人参加培训。此次培训为期5天,采取专家授课、现场答疑、讨论交流、实践实训等方式进行,主要讲授猪场的选址与布局、生猪品种与特点、生猪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配比、猪的饲养管理、猪病防治等多项内容,争取项目资金12万元。

三、驻村帮扶及脱贫攻坚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今年以来,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区、镇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按照“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的要求,围绕驻村帮扶及脱贫攻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与蛇形山镇泉塘村村支两委一起,理清工作思路,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精准扶贫、抓党建促脱贫等方面入手,以“三个确保”为重点(即确保如期脱贫、确保不返贫、确保收入不减少),全面开展回头看及普查,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泉塘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户128人,已脱贫126人,今年脱贫2户2人。走访慰问贫困户63户,送去慰问金和物质3.7万元。区农广校、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安排专项资金4万元进行产业帮扶,对51户发放了乡村黑猪和鸡的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市场价收购扶贫产品,平均每户增收2000元。协助村支两委为檀山组到周家组山口组1.2公里和岩冲到太平组0.65公里硬化工程,完成了154万元的安饮水提质工程,雷阳组、黄土组两个美丽屋场建设完美收工,为乡村振兴树立了标杆,帮助完成村级服务平台前坪硬化和文化走廊建设,提高了村民办事的便利性和政策、文化、科技的宣传的效果。

四、“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日”教育扎实开展

根据娄星区委、区政府部署安排,娄星区农广校党支部按照党建工作的相关要求,认真做好“三会一课”工作计划、党建工作计划和党员学习计划,认真组织落实党支部党内政治生活和加强支部党员教育管理,确保支部工作有条理,有成效。以提高思想认识、狠抓学习思考、丰富学习形式为抓手,扎扎实实开展好主题教育,确保主题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安排每月20号定为集体学习日,以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全年支部集中学习共有12次及完成了12次主题党日活动,参加长青街道耕塘社区和花山街道大桥社区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总计10余次。下半年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治会议,要求对标党中央的要求,按照区委第五巡察组查摆的问题,积极行动,一是召开集中整治动员大会,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重点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深化思想认识,提高转变作风的自觉性。二是进行一轮谈心谈话,召开一次征求意见座谈会,深挖细查作风问题。三是全体干部职工列出了集中整治问题清单,深入查摆问题,从作风问题,工作上的表现上逐条逐项整改,并规定整改期限,立行立改。

五、其它工作不断强化,提升整体战斗力

我办党员干部职工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加强、工作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纪检、创文、工会等日常工作有序开展,整体工作面貌上了新台阶。

1、宣传思想工作积极,意识形态明显提高。

积极订阅党报党刊,认真做好各项宣传工作,参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理论学习和各项调研活动。

2、工会、共青团、妇女、老干、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开展。

认真组织全办干部职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重阳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对不同的群体发放节日慰问金,组织离退休老干部积极开展各种老年活动。

3、“创文”工作上下一心,效果突出。

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关要求,成立了“创文”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创文”工作实施方案。全年来,全体机关干部共同参与,努力提高创文水平,为切实推进我市“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每月月底对花山街道大桥社区责任区域内的卫生大清扫和入户宣传,出资出力配合社区创文管卫工作有效开展。完善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机制,参与形式多样的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未成年活动中心、扫黑除恶、反电诈等内容愿者活动,共参与开展活动20余次。

4、完成上级和区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认真贯彻行区委常委会议、区委常委办公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区长办公会议议决的事项,圆满完成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及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如新冠疫情的防控和娄底市垃圾填埋场焚烧发电项目的开工建设等如期完成等。

2020年的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培训工作,无论从内容设置到培训模式,均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欢迎,并被华声在线、都市频道等新闻媒体报道宣传。我们相信,“党建引领送教下乡”活动一定会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一种有效形式,一定会呈燎原之势,推动娄星区的农民教育培训谱写新的篇章。但在培训之余,我们倍感力不从心。一是经费不足,培训没有保障。二是师资人才比较缺乏,教学质量提高难。三是没有实训基地,难以提高学员的实践水平。

2021年工作思路和计划

我办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强化行政推力,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为娄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其次就是加强教学管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培训效果。另外就是积极争取项目培训,提高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提高培训效率,不断提高全区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努力打造一批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农民。

主要目标任务是:一是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和工作督导制度,对“党建引领,送教下乡”活动培训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在详细制定工作计划和分解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督促各乡镇认真落实、扎实做好培训各项工作。计划完成20个村的培训,培训1500人。

二是继续争取省农广校“优质湘猪”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培训项目,培训65人。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围绕明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对人才、技术和信息的需求,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努力帮助基层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切实把农业科技送到广大农村、送到基层、送到农户,让农民得到实惠。冬春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着力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组织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中央《决定》传达到千家万户,让农民了解《决定》的精神实质,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落实《决定》的各项措施中来。

(二)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好农业科技服务项目,选择好科技示范户,积极组织农业专家科技致富带头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真正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在实际活动中做到农业专家、科技资料、农资新产品、科技指导“四个到户”,提高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全县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000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万个。

(三)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结合全县冬春农业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人员,重点围绕我县推广的各项农业适用新技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举办各类农业技术讲座不少于2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不少于6万份,要使50%以上农民要接受培训,80%以上农户受益。

(四)引导农民发展科技致富项目。引导培训农民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和设施,发展特色养殖业、保护地反季节蔬菜生产、特色小作坊加工、冬季运输等,变冬闲为冬忙,帮助农民增强致富本领和增加收入。特别是在我县试验成功的科技致富项目,要认真调研和总结,积极引导发展。

(五)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农业内部转移、非农领域转移和外埠转移的思路,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和致富本领。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促进全县劳务经济持续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组织宣讲团宣传政策。各相关部门要组织宣讲团深入村屯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中央《决定》和党的惠民政策,使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组织农业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业务和特点,发挥优势,利用冬春时机,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重点组织“科技大集”、“专家小分队”和“科技巡回报告团”,深入乡镇、村屯和科技示范户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现场技术咨询。向农民赠送农业科技光盘、科普图书资料和农业技术宣传单,向农民推介农业科技新成果、新品种、农资新产品,引导帮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选择致富项目、安排好农业生产计划。

(三)组织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各乡镇要把“种粮能手”、“蔬菜大王”、“养殖大王”和“转移就业能手”等组织起来,在本地做巡回报告和开展致富论坛,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宣传致富典型,激发农民早富、快富的积极性。同时帮助积极性高的农民,解决资金和物资等方面的困难。

(四)利用现代传媒传播农业科技。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和报纸开辟专栏,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播发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和农业科技新成果等科技致富信息。同时注意总结和宣传典型,用典型引路的办法,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

四、几点要求

(一)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和责任。把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作为冬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纳入日程,精心谋划,切实将冬春农业科技下乡活动落到实处。

(二)要把工作着眼点放在为农户、为农民办实事。要把科技下乡工作重心放在农民身上,要注重实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解决发展粮食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选择致富项目等方面的难点问题。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乡镇中心园;学前班;师资培训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师资水平、教育保育、管理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但笔者也发现,该地很多乡镇中心园缺乏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幼儿园示范和龙头作用弱。特别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镇中心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生存,经费少且不稳定,幼儿园设施简陋,中心幼儿园不断呈下滑和萎缩趋势,影响了其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培训学前班教师效果的发挥。针对乡镇中心园本身存在的问题,除了依靠上级资助,乡镇中心园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因地制宜,完善机制,加强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探索管理和保教方法,以保持在幼教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先进性,更好地带动学前班教师的发展。此外,乡镇中心园应该结合当地农村幼教实际,如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明了开展培训工作也是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内心勇于承担起培训学前班教师的重任。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篇7

新的形势下,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市农村特点的“三下乡”之路,并将“送教育下乡”融入其中,创造性地将“三下乡”扩大为送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四下乡”。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方式越来越活,效果越来越好,已成为我市享誉全国的“四大群众文化品牌”之一。

一、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变“给什么要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

群众需要的不仅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花”只艳一时,“炭”才暖人心;群众要的是精品是实惠,而不是垃圾不是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查,了解群众所需所急,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改变形式内容、方式方法,把政策下乡、科技致富、文化扶贫、卫生宣传、法律普及、教育支援等相结合,从最初的“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从“最初的探望”到“经常的留守”,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从“给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乡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

1、文化下乡改进方法

文化下乡引导农村舆论,解疑释惑“三农”政策,提高农村文明,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下乡演出年年实年年新。每年从全市各行各业抽调文艺精英,组织文艺宣传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国策文艺宣传在“思想上突出主题,内容上贴近群众生活,艺术形式上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格调上雅俗共赏”,其演出每年达20多场,行程达300多公里,踏遍##每个镇街,历时半个月,节目达20多个,观众近10万人次。此外还有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

(2)、下乡图书成精神食粮。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组织送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下乡、下村、下社、到校,每年有300多人下乡流动、走街串户,送书上门近10000万册,捐献图书1000多册。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3)、下乡电影做“银幕教科书”。与企业联姻,72支农村电影队常年奔走于乡村校园,每年放映7200多场,观众达250万人次以上,放映优秀国产故事片400多部,农村科普、科技影片100部。中小学爱国主义电影系列化教育,把电影送进校园,每生每期观看4-5场国产优秀故事片。

2、科技下乡拓宽渠道

种田需科学,“雪中送炭”式的科学下乡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

每年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多渠道向农村送科技书刊、科技录像带和科技资料。组织好科技大集、科技之冬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结合农业科技推广月活动的开展,组织18个市级部门、15个市级学(协)会、300多个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平均每年组织科技赶场150多次,出动科普宣传车150多辆,展示科普展板、橱窗3000块,接受咨询群众约2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60多万份。

3、卫生下乡完善机制

卫生下乡为农民致富注入了新鲜活力。

动员广大医务人员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动员各方力量,把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械送到农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和优生优育知识,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街头宣传、议诊等形式,向农民群众送医药,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平均每年下乡20次,参加活动的医务人员达500多人次,出示展板40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40万份,议诊群众4000多人次,受益面近45万人。

4、教育下乡持续深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教育是农村致富的关键。我市创选性地把送教下乡作为活动内容之一,常年开展。

常年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全市初中、小学、幼教优秀教师近100名到到各个乡镇、特别是贫困山区支教、送优质课、示范课下乡,平均每年送教下乡100多次,指导山区教师近600多次,为农村中小学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带去优秀的教学资料、器材;钟永红、李丽等30名幼教教师送教到朱杨、傅家、杜市等地,每年约24次80多节。何德芬等30多名小学教师到傅家、石门、中山等地,每年约30次100多节。陶勇等40多人中学教师到四面山、紫云、东胜等地,每年约35次120节。

二、变“多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教”为“培、建”

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水平的根本。广大农村在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城市的文明成果的同时,急切地呼唤着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的建设力量。仅靠组织几次集中活动,动员人员下几趟乡,送一些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渴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致富的问题。治本之法是变城里人主动送、主动教为农民主动学、主动用。

1、变“多下乡”为“常下乡”

农民主动学和自觉用的前提是变“多下乡”为“常下乡。“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要求数量、内容、时间上的“多”。“常下乡”要求把组织活动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既抓住当前,也考虑长远,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三下乡”扎根于乡。

(1)、对口援助全面开花。市委办、市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农办、科协、移民局、民政局、教委等部门、企事业单位按照“五定”(定点、定期、定量、定指标、定效果)原则,有针对性地与灾区、贫困地区结对子,对口支援,长期帮扶。经常深入到四面山、中山、傅家、柏林等边远镇,与对口扶贫村开展组织生活、文化活动、交心谈心活动,与当地村干部、群众一起找贫困症结、为致富出点子、找项目、谋出路。形成精力尽可能多地往那儿投,物资尽可能多地往那儿送,人员尽可能多地往那儿住,信息尽可能多地往那儿传,设施尽可能多地往那儿建的有效机制。

移民局除每年组织机关干部到中山塘口村送实惠外,还牵线搭桥让其与支坪的花铺村结成对子,花铺村每年不定期向塘口村进行物资、种子、化肥、衣物、粮食、技术、资金方面的援助。教委向对口扶助村朝阳村每年提供教学实话援助,还帮助双凤新修了学校。

(2)、文化下乡时时有处处有。四大片区元旦春节文艺演出异军突起,以其广泛的大众性、鲜明的地域风格渐成“一地一特色、一地一风格、一地一品牌”的艺术格局。全市各镇街参与面达90%,形成了要我演为我要演,东西南北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势。演出场近30场,受众达50万人次,吹拉弹唱戏曲偕全,内容丰富、声势浩大,营造了节日的吉祥气氛,成了农民自己真正的演出。农民亲切的称为“常驻农村的流动艺术团”。

(3)、支教活动持续深入。每年选派直属学校的20-30名骨干教师到贫困山区支教一年,实行轮换制,保证城里的先进教育在农村年年有、月月有、日日有。党校的干训科科长李健、##一中的骨干教师周习文、师范校教研室副主任袁义星等100多人前仆后继到边远的东胜、四面山、中山等地支教,给农村学校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为广大农村教师身边的导师。

(4)、卫生小分队走村串户。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保健所、疾控中心的近100名业务骨干组成卫生小分队深入农村开展农民健康检查、议诊、疾病防治教育等。各镇街卫生院每月到各村卫生室进行指导检查1-2次,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各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成天奔走于田间地头,农民群众在家就可以享受送上门来的各种医疗服务,吃药、打针、治病样样方便、样样放心。

2、变“送教”为“培建”

农民自觉主动学和自觉用是“培建”的目标,“送”、“教”、“用”结合,“培”“建”结合是解决“三农”的根本。培,就是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建,就是村村建设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基地。

(1)培训培养造人才

人才是干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培养是造就人才的途径。

把为农民培养文化、科技、卫生、教育人才作为评价各职能部门“三下乡”工作的主要依据和活动的主攻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授课、送出去学习、手把手传授等形式来培育人才。依托江南职高农业培训基地,推行村干部学历教育,到现在已完成中专学业毕业的共3703人。这些人回到村后,对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03年起,根据市委市府提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村班子建设要求,与渝西学院、重庆市委党校联合开办村干部学历教育大专班,2003级和2004级共招收学员149名。村干部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群众,起到了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作用。每年在镇、村、社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50多期,科普讲座20多次,推广新品种10多项,传播新技术近50项。此外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致富典型经验,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柏林镇天坪七社社长陈世德经过培训后,回家在山上放起了300多头黄羊,年收入超过1万元,像他这样的例子##有上千人。塘口等贫困村每年还选出农民到绣庄村、花铺村学习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农村技术带头人。

教委每年利用寒暑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到##城、师范进修校培训基地、五大教研究片区作新教材、课改培训,每年达2000多人次,每次达4-5天。

(2)、建设基地

只有从阵地上加大建设,才能破解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瓶颈。

为此采取了财政、考核、部门捐赠和多方筹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全市27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村村建起了农村示范图书室,部分乡镇村村建有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建立了农民俱乐部、山歌队、腰鼓队等100多个。80%以上的村建立了广播室、阅报栏、文化活动室。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建立了50多个科技园地科技书屋。成为农民学技术、学文化、得信息、强身健体的有效场所。

民政局向中山镇双风村每户提供5000元的援助实施高山移民,在2年内实施完毕,共支援10多万元,该村的贫困户在中山镇街上新修了漂亮的楼房。并联系重庆慈善协会为敬老院修建了15万元的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为老年人营造了一方娱乐天地。在实施西部远程教育中,全市村完小以上都有电视。3000万远程教育资金让每一所村完小的农家娃受益,坐在教室鼠标一点就能看到听到北京等地名师特师的课。

三、变“输血”为“造血”,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培养一支不走队伍

“输血”重在“送”,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造血”重在“培建”,方是长远之计。变“输血”为“造血”,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关键是培养一支不走队伍。

1、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三扎根”就是不仅要使专业技术人员“常在乡”,关键是要在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化、科技、卫生、教育队伍。用几年的时间达到每村至少有一个法律明白人,每户有一个科技当家人,每村都要有符合标准的文化、科技、卫生活动设施,从而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三扎根”工作讲的是农民想的,干的是农民盼的,把文化科技卫生送到了农民院坝上、家门口。只有变“三下乡”为“三扎根”,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从而增强农村的造“造血”功能。由于利用了广大农民有强烈需求的群众基础,利用了农村有一批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人才条件,利用了农村乡镇曾建立过一批文化活动设施的物质根基,因此效果显著。

傅家镇特困户严均林在从社长那儿学到了一些养殖技术,在傅四公路边圈养200来只小尾寒羊,从而一举脱贫致富。而像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在送教下乡中,许多农村教师迅速成长,开始了送教进城。张艳等农村教师送教进城,为城里的同行们上课5次达20多节。

几年来“滨江之夏”、基本国策文艺宣传、四大片区巡回演出的熏陶,许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明显提高,自发加入到文化演出中,每年的“滨江之夏”都有农民演员专场,每年的四大片区演出中都以群众演员为主角,他们用大众化的方式,谈农民新生,演农村生活,唱农业丰收。有的片区演出中,当地的群众演员还当上导演、策划。各种群众人才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时期农村中的文化带头人。

沙坪坪坝区川剧院退休人员王家林在中山老场开设梨园春剧院,常年举行川剧座唱,古镇上时时丝竹声声。中山文化人丁明星的明星茶馆里,常常高朋满痤,拨弄琴弦。成为中山文化的一道风景,引得前来欣赏的游客络绎不绝。农民小说家欢镜听在下乡活动中汲取营养,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2、“三下乡”与驻村工作相结合

活动能够在农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与驻村工作的结合成也分不开。它丰富了“三下乡”的内涵,拓展了“三下乡”的领域,充实了“三下乡”的内容。

驻村工作队员在帮助当地理清发展思路、引进帮扶项目的同时,广泛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先锋、柏林、杜市等镇街每年选调精英到村上挂职、促进农村各种问题的解决。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篇8

——衡阳县教师进修学校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我校紧紧围绕贯彻党的精神,认真学习的系列讲话精神,解放思想,凝聚力量,以“国培项目县”建设工作为抓手,抓住发展机遇,直面各种挑战,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取得了教师培训工作新佳绩,开创了2018年中职招生新思路。

一、扶贫党建两手抓,思想政治站位高。

2018年,我校党支部确实发挥了在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在思想政治方面始终保持高站位,坚持党建扶贫两手抓,为学校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了的政治保障,

学校支部在党建工作当中始终贯穿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意义,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并向基层延伸,紧密联系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把思想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坚持将教育活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为主要抓手,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开展集体学习;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把“两学一做”作为党员教育的基本内容,长期坚持、形成常态。

根据上级安排,我们全年坚持开展精准扶贫活动。由副书记戴明安带队的扶贫工作小组成员日夜常驻在板市扶贫点,和扶贫工作队员共同研究扶贫措施,根据帮扶对象贫困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产业帮扶资金。鼓励他们要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和领导下,树立坚定的信心,通过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智慧尽早脱贫致富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二、国培工作引领好,教师培训实效高。

2018年,是我校师训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扣“建模立范让国培落地,规范细节促校本生根”这一战略主题,以规范流程为导向,落实细节为抓手,立足县情为基础,专业成长为重点,落地校本为目标,力促国培、加强自主培训,各项教师培训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教师培训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国培为引领

我县2018年度教师培训项目主要有国省市培、县培、校本培训三类,三级培训以国培为龙头引领,带动省、市、县培,落脚校本培训,实现了教师培训全县一盘棋,统一规划,统一运筹,统一管理。其中,国培项目有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教师培训团队研修、名校乡村手拉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校长提高培训等项目。我县2018年全年教师参培人数8412人,国培人数 2234人,其中,县级培训团队研修80人,送教下乡430人,工作坊研修300人,非学历网络研修2048人,乡村名校手来手培训64人,校长提高培训80人,骨干教师培训70人,送培到县培训450人。

作为第四批国培项目县,我县2018年国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导向,构建体系;两支队伍,助力国培;三级协同,提供保障;四研四磨,建模立范;五个平台,树立自信;六个项目,齐头并进。根据国培、省培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总体规划、分类设计、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采取网络研修、集中培训、混合式培训相结合等模式,高质量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培训任务。

首先,我们利用申报国培项目县这个契机,组建了两支队伍。一是县级教师培训师团队;二是培训管理团队。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然后通过县内集中研修和与高校联合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对他们进行培训,团队成员迅速成长。如今,他们能直接进入课堂,以身示范,能在教学现场,进行教学指导。能研究,能培训,能指导,能引领。

为将2018年国培项目抓实抓细,在教师培训工作管理中,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初步实现项目管理制度化,用制度去管理人,用制度去考核项目绩效

今年我县的“国培计划”一共设置了四个学科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三个学科的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参培教师共730人。作为湖南省第四批国培项目县,在第一年的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规范中做实,实操中做细”,做到了培训课程以需求为导向,以培训任务为驱动(每阶段学员都有相应的返岗研修任务),以理论课程为引领,以实践课程为主体。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为县区培养一支具有教学研究、示范和指导能力的骨干教师团队(示范、引领、辐射)。二是通过学员人人参与磨课研课,将学员训后的教研行为改变落到实处,实现教研常态化。(落地、提升、自信)。三是通过任务驱动,打造优质课,提炼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炼、共建、共享)。其中,国培送教下乡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把握省中心制定的三阶段六环节,并力求精细化落实每个环节的细节工作,不走过场。工作坊研修主要从五个方面规范操作,一是管理团队三人行,由一线名师、县学科教研员或培训师团队成员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组成。二是在研修过程中,通过线上研修、QQ群讨论、分组集体备课和线下展示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三是所有的活动及课程推送都基于研修主题进行。四是力求将工作坊研修与“送教下乡”培训紧密结合。每次活动安排名师上示范课和学员上汇报课。通过听课、评课、研讨等形式,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五是对研修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进行收集、梳理、提炼,形成了本土资源包。

我县2018年,省县联合立项项目有“县级培训管理团队研修”“校长提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名校乡村校手拉手培训”“送培到县与网络研修”五个项目。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与培训承办院校进行深度沟通,协助、强化学员培训管理。

(二)县级培训为主体

县级教师培训项目仍是我县师训项目的主题,在国培项目的引领下,我们县培工作也开展得有省有色,2018年度自主承担财会人员培训211人、行政管理人员培训185人、小学语文作文专题培训100人、特岗教师培训160人、油菜花节解说员培训20人,学历培训12人、新任教师培训223人、新高考改革培训397人、特殊教育送教上门103人、心护师培训96人、新会计制度改革财会配续编251人。各项培训均按照我们固有的管理模式,将培训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三)学分登记为抓手

2018年我们以学分审核登记工作为抓手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根据教育局的安排,学校认真组织,严格管理,层层把关,逐个审核。学分审核登记工作井然有序,共对全 7310名教师进行了学分登记。同时,协助县教育局教师工作股开展教师资格补注册资料审核及学科带头人资料审核。我校教师尽职尽责,很好的完成了资格审核工作。

(四)发展测评为突破口

2018年度,我们以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测评为工作突破口,胜利完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工程,组织全县合乎条件的中小学教师参加湖南省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发展测评,在2018年两次测评中,共组织了全县 918 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发展测评,助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工作的进程。

三、学生升学思路新,职业教育发展好。

2018年我校中职办学可谓是红红火火,成绩卓然。中职工作一如既往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原则,切实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职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1.狠抓质量,开拓办学思路。

2018年我校中职招生实现了新的突破,通过网上报名真正实现了以分数高低录取学生,实现了幼师招生限定名额,通过面试择优录取的新格局。同时,在教学上我们以“狠抓质量”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学精艺术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对口升学考试做准备,顺利实现全日制大专升学无缝对接,开创了办学的新思路。

2、丰富活动,促进教学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校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一年来,学校组织开展了歌唱奖赛、舞蹈比赛、美术比赛、征文竞赛、书法比赛、汉字听写比赛、英语单词竞赛、韵律体操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各种活动。所有活动采用项目负责制,由专人负责牵头制定方案和组织实施。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多种形式,实施德育教育。学生的德育工作由校办公室负主责,共青团、学生会、班主任密切配合。首先组织学生深入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利用班会课背诵和开展抢答赛,使这些规章制度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做到有章可循;通过落实督查工作促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办公室通过组织生活老师、学生班团干部每天对各班的出勤、卫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公布检查情况,并每周汇总评比,公布结果,让督查工作落到了实处,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通过督查结果的合理运用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其次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以活动为关键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部分活动并力争荣获奖项,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也给了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并寓思想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灵魂。这样,既照顾了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增强了他们的法纪观念。

同时还抓好迎新、入学教育和军训工作,组织新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安排老师对学生进行了专业教育;通过紧张有序的军训工作,新生们增强了组织纪律性,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她们的集体荣誉感。

4、融于社会,赢得良好声誉。

在以王利民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正确的引领下,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努力,我校教学质量、校风校纪、校容校貌均取得里辉煌的成就,通过参加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组织的各类竞赛及活动,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及社会群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让我们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交汇,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良好声誉。回顾一年来,我们奋斗、我们努力、我们成长、我们收获,我校师生在市县组织的各类比赛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8年全市职业学校建制班合唱比赛,我校32班同学荣获全市第二名。县中小学建制班合唱比赛中,我校合唱荣获第一名。全县中小学生“三独”比赛,我校28班陈益可同学获高中独舞一等奖,28班王月、曾茉分获独舞二等奖。27班龙倩获高中独奏一等奖。美术作品评比,我校30班王婕的作品《绽放》荣获一等奖。32班文薇的作品《茁》获二等奖,27班贺椰的作品《红旗飘飘伴我成长》获二等奖。我们的龙翠婷老师在2018年全县教师独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林少云老师获二等奖。同时,我校师生的节目还经常在县内大型活动中演出,倍受称赞,我校大型舞蹈《茉莉花》,在2018年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模式上,惊艳全场。龙翠婷老师和学生一起表演的歌伴舞《多情的土地》在衡阳县首届院士奖励基金颁奖晚会上的完美出演,赢得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湖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举重项目的开幕式上,我校舞蹈队的同学不负使命,将我们学校积极向上的别样风采完美演绎给了衡阳县的父老乡亲和全省的观众朋友。

四、师生生活人为本,幸福教学氛围好。

2018年,学校领导班子倡导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更注重师生学习生活质量,致力提升师生教学幸福感,营造师生幸福学习、幸福从教的良好氛围。

1.进一步改善师生教学、生活条件,着力改善师生食堂伙食质量和用餐环境。规范食堂员工操作程序,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对学校食堂设备设施进行优化,如今面貌一新,干净敞亮,确保师生一个干净、优美、舒适的就餐环境。

2.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氛围。本年度学校完成了对已有的设备设施进一步维护和改善,使学校的环境日益整洁优美。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篇9

《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研究》始于1998年。从1998年起,我们就深入到全市的山区丘陵乡镇,一边搞调研,一边搞培训。经过三年的策划筹备,我校2001年10月21日举办了《乡村成人教育与实现农业科技化关系的研讨会》,江油市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教育、科技,劳动及涉农部门相关的局领导,全市成教专干,学员代表共计100人参加了研讨会。会上,时任江油市市委副书记陈朝先博士说:“武都成人学校的工作实践,回答了乡镇成人教育该怎么做的问题”。经过十年的实践总结,2009年10月,我校申报的《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在江油市人民政府立项,2011年11月申报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科研两类专项课题《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研究》立项。课题以江油市偏远山区丘陵33个乡镇的农民工培训为实践研究的样板。

江油地处涪江上游,龙门山脉东南,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狭长,地域差异和气候差异明显,西北部为山地,坡陡谷深,幅员面积2719.93平方公里,包括下辖的40个乡镇,其中33个乡镇是山区或丘陵,幅员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0.8%。海拔高度在800米――2356米之间。中南部涪江两岸为250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占江油辖区面积的9.2%。全市总人口87.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59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和东北丘陵乡镇,非农业人口23.89万人。江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一样,随着农村就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生存要进城,他们要面对重新择业,要面对陌生的新岗位,要面对与传统农民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他们迫切地需要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新品种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的要求,即使是务农,也必须不断地学习农业新知识。63.59万农业人口中,需要就业技能培训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有21万人之众,准小学毕业生和基本识字的人多,占的比例较大,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其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低,经营观念落后。务工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决定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和增加劳务收入的核心要素。但是,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专门场地,设备,师资,也没有足额的培训经费。为帮助偏远山区丘陵富余劳动力稳定有序向非农行业永久转移,我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的实践研究。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产业大军的迫切要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成人教育事业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课题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稳定机制,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农民工培训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框架为: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适应就业市场需要;挖掘整合企事业技术资源,保证专业师资需求;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创造实习实作条件;自力更生与巧用社会资金,建创业培训基地,引领示范;移动课堂,送教上门;按需施教,规范培训过程,确保质量;调查研究,训后跟踪,持续培训。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和全面造就新型农村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化解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对青壮年劳动力综合就业技能可持续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

1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国外劳动力培训与就业的理论

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农业产出迅速增长不是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是需要靠向农民进行人力的投资,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以及就业的扩大。德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改革,其哈茨计划最突出的政策走向就是强调要进一步帮助失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法国为保证农业教育培训任务的落实采取了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培训,特别农民的培训,而且有经费固定的来源。俄罗斯对失业者进行咨询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独立谋求职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恢复信心。

1.2 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专家学者和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也积极开展了有关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如南昌大学许小青、柳建华的《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颜坤英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闲置人力资源培训》研究。这些研究较为全面地总结出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未能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的有效培训方式尤其是培训模式体系的建立等问题。

2 课题研究取得的效益

2.1 理论效益

2.1.1 经过十年的时间研究总结,获得了第一手来自山区丘陵乡村成人技能培训的基础数据,为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制定乡村成人技能培训政策、为培训管理机构制定管理细则提供理论依据。

2.1.2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形成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

2.1.3 找到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省事,省钱,高效的实践操作方法。

2.2 实践效益

实践成果1: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不断地开展市场调查,未雨绸缪,总能让农民工学员选择到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一所只有4个人的学校,十多年来始终走在就业市场发展的前面。

实践成果2:充分挖掘整合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技术资源,利用社会各类专业人才资源,以满足农民工培训多专业培训需要,化解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师资经费不足的难题。

在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学校纵向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坝职中及市内的农业、畜牧、林业、商贸、科技等企事业单位挂钩。长期聘请了27位专家型的专业教师,其中包括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7位教授,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工培训专业师资奇缺的问题,为政府节约了支付供养专职专业师资的费用。

开设专业和聘用专业教师来源情况统计表(1.1)

平均每年师资使用情况暨节约财政供人员经费对照表(1.2)

六年(2007-2012)共计培训8286人,其中机械、电子、创业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4959人。6年累计办班242个,平均每年办41个班,培训1382人;除寒暑假,每个月开办4个班。每个班包括招生组织建档、理论和实习教学需要平均1.2个月时间,每个培训班需要招生组织教师,建档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师,后勤生活教师,就业指导安置教师需要4人,全年需要教师24人.而武都成人学校2007.7-2012.7只有4个在编教师通过自培可上8门课程,其余教师按需聘请。所有临聘教师工资都是在培训项目经费中列支。学校每年为江油市节约财政供养人员13人,每人每年工资福利4.5万,每年为财政节约供养资金58.5万元,六年为地方节约财政供养人员经费351万元。

实践成果3:因地制宜,整合企业、事业专业设备和场地,用于技能培训。为欠发达区政府化解了因农民工培训的场所和设备不足的难题。

针对青壮年就业技能培训不仅专业科目多,而且要求培训机构能提供学员吃住所需的生活设施、多专业实作实习所需的设备、设施和场地,我们充分挖掘整合科研、事业、企业相关单位的专业设备,作为技能培训的实习实作设备,满足了技能培训涉及到的电工、焊工、电子装接工、车工等工种对专业设施、设备和场地的需求。

为政府节约所需各专业培训实作设备投入统计表

像我们这种开设了10个专业课程的学校,需要至少247万元的设施设备投入。与攀长钢机电公司、攀长钢建筑公司、长山实业公司、南方安装公司、绵阳肯洋科技公司以及市内涉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联系挂钩,利用他们的专业设备和场地。为政府化解了农民工培训的生活设施、实习场所和设备不足的难题。

实践成果4、移动课堂,送教到乡村。化解了政府对培训场所投入不足的矛盾

一所仅有4个人的学校六年培训包括机电、创业、农业新技术在内10个专业共计8286人。降低参培学员的参学成本,化解他们的参学困难。如果每年要把1381人的农民工培训学员,都组织到我们学校参加理论培训和实作培训,那么每个月要在校培训200人。其中刨去外出实习的,最低要保证110个床位。需要55个房间和相应的食堂,需要修建1000平方米生活用房,仅此一项保守估算就需投入180万元⑶。

经过十年培训实践整理的学员在基地住校培训成本统计表(4.1)

表(4.1)中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工学员在50公里以外的培训学校培训每天最低开支69元,培训学校开支65元。

课堂前移到偏远山区丘陵学员所在的乡镇村培训成本统计表(4.2)

每一个学员在当地培训,比在平均50公里以外的学校里培训,平均每天节约53元,培训学校增加了教师的交通差旅费,按学员平均人数算每人每天11元。平均按20天计算,每个学员少投入1060元。培训学校增加220元交通差旅费。每年培训1381人,可以帮助参培学员少用146.38万元,培训学校从农民工培训项目经费中多支出30.38万元交通差旅费。六年共计为8682名学员节约培训支出920.29万元。培训学校增加开支182.29万元。为学员个人节约的经费是培训学校增加差旅费的504.84%(5.04倍)。

实践成果6:课堂前移,激发了参学热情,化解了参学畏难情绪。

为探索适合欠发达地农民工培训的方式方法,课题以江油偏远山区、丘陵学员为样板。十多年来,我们坚持这样做,为我市的雁门、六合、枫顺、石元、北城、大康山区和偏远丘陵乡镇培训农民工4560人。零距离体验了解学员在生产中的困惑和实际需求。长期把培训课堂办在学员的家门口,化解了因文化水平、年龄、资金、观念意识等因素造成的参学畏难情绪。提高了参学率,为普及务工技能、农业新技术、宣传卫生知识,普法知识起到重要作用。

实践成果7:自助餐培训方式,随到随学。

自力更生与合作办学,因为有足够的专业师资和校内外实习场地设备。对特殊专业、特殊人员(残疾人员、特困人员、回归社会人员),采用随到随学自助餐培训方式。

利用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相结合,在校内建立科技实作实践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焊工、车工、电工、电子装接、缝纫、创业、设施农业教学大棚、天麻育种等实作基地,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特殊学员的学习需求。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参培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每一个实习基地就是一个独立核算微型企业,几个独立核算的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创业示范园。真正做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成果8:创办基地,引领示范。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复员军人学员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利用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相结合,在校内建立科技实作实践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参培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每一个实习基地就是一个独立核算微型企业,几个独立核算的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创业示范园区。使创业培训更加贴近实战。为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创业农民工学员起到了很好的积极的示范作用。

实践成果9:调查研究,训后跟踪,持续培训。

在普及培训后达到初级技术职称的基础上,经过三到五年的实践,再把有技能提升愿望的优秀农民工,新型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文化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从2010年开始,开办了农民工机械加工技能精品培训、创业经营精品培训、农业新技术精品培训共230人。结业后经考核鉴定都能达到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这些学员再回到岗位后,成了务工队伍里的技术骨干,创业精英,农业创业的骨干带头有人,有的成了村干部。如:文助槐,尚发友,周雪梅,巩明胜,杨万松,黄永桥等,成长为村书记,村长。

学员典型事迹简介:

何国松,男,现年56岁,汉族,家居江油市偏远山区的雁门镇大桥村三组,家中5人,除妻子在家料理家务外,与两儿一儿媳四人常年在家乡一带承包农房新建。2008年参加砌筑工专业培训,取得中级等级证书。培训前,家庭年纯收入三万元左右;培训后,抓住灾后农房重建契机,组织相关从业人员36人,形成建修队伍,承揽农房重建工程,一般四、五户农房同时进行建修,2009年共建农房21户,修建民营企业厂房一处,家庭年纯收入25万余元。2010年春节后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已建修完工12家农房,创收10万余元,计划今年的修建工程量超去年,家庭年纯收入达到30万元。何汝进,男,现年36岁,汉族,家住江油市偏远山区的雁门镇柳坝村一组,家中3人,妻子在家种包产田和料理家务,他一人常年在家乡一带搞农房重建。2008年参加砌筑工专业培训,取得中级等级证书。培训前,家庭年纯收入一万元左右;培训后,立即带领周边人员7人,承揽农房重建工程, 2009年共建农房11户,年纯收入8万余元。2010年春节后至现在将有3户农房建修完工,创收15000余元。

黄兴龙,男,47岁,雁门镇园坝村一组,于09年01月参加武都成人学校在雁门教学点举办的机械加工焊工专业培训班,学到了一门技术。培训前曾先后在茂县、汶川、平武等地的水利工程、高速路工程的隧道中打钻,月收入2000元左右,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对健康有害。由于年龄较大,外出打工又无法照顾家里。09年03月用在农校学到的焊工技术在雁门场镇开门面,从事以电焊为主的维修加工经营,月收入3000元左右,还可以照顾家里,如房屋重建,就可利用不逢场的时间自己修建,仅凭人工费就将节约近万元。

姓名:鲜益祥,性别:男,年龄:36岁,民族;汉族,地处雁门山区。家庭人口3人,爱人从事农业,孩子读小学。培训前家中人员在家务农,因无特长,只能从事常规农作生产,收入颇低,家庭一年的收入总计约一万元。2007年下半年通过春雨工程焊工培训,取得焊工中级等级证书,家里人员除务农外,鲜益祥在家开店从事铁艺焊工,承接一些焊接活儿,有时也出去包些焊工焊接工程,培训后至今仍然从事该工作,现在家庭焊工收入和农业收入每年共计约五万余元。有时还到北京、天津等地结一些焊接工作,改变了家庭生活和经济状况。

姓名:马连俊,性别:男,年龄:42岁,民族:汉族,汉,家庭人口4人,其中爱人在家务农,两个孩子读书,地处雁门山区,培训前,在农机站从事电工,由于没有电工证,只有在家附近做些电工工作,家庭总收入年8000元,2007年11月,通过春雨工程培训后,取得焊工中级证书,从此从事焊工和电工工作,也出外打工,现在年收入约4万余元。

杨厚明,男,1967年出生,东兴乡朝天村人。2008年7月在东兴成教参加电工班培训,取得电工中级证书。家有人口五人,原来生活一般,在外以劳力挣钱养家糊口,参加培训后,在上海电器厂上班,主要从事电力设备安装、维护工作,月薪3500元。现在的收入是以前的2倍还多,家庭经济状况已十分明显的改善。

伍兴太,男,1970年出生,东兴乡全意村人,初中文化。2008年7月在东兴成教参加中级电工培训,取得中级证书。家有人口三人。在参加培训前,在外间断打工,当过船员,但是这些都未能改变其贫困生活,参加培训后,自主承接小工程,收入不菲,现在在川矿重装上班,主要负责电器管理和维修,收入很高,家庭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2.3 具体成效,形成了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

2.3.1 内引外联,开门办学。我们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长钢技校、中坝职中以及各乡镇成教校合作。与攀长钢机电公司、攀长钢建筑公司、长山实业公司、南方安装公司、绵阳肯洋科技公司以及市内涉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联系挂钩,充分利用各企事业单位的优势,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就业导向、政策指导、实习场地、就业安置等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

2.3.2 建立基地,引领示范。我们在校内建立了焊工车间、机加工车间、电子装接车间、缝纫车间、计算机室等科技实作实践基地;建立了农业大棚、植保实验室、天麻有性育种实验室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对参培农民工进行有效的示范引领。

2.3.3 送教上门,移动课堂。我们把大学教授、高级畜牧师、高级农艺师、机加工高级技师请到乡、村办学点,开办电工、焊工、建筑、电子装接、电脑等务工技能培训班以及生猪养殖、鸡鸭养殖、生姜栽培、辣椒种植、天麻栽培、果树栽培等专业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我们在江油市雁门、战旗、东兴、新安、永胜等山区和丘陵乡镇,设置村分校、建立培训基地,采用移动教室、移动课堂的方式,送教上门,实行小班制培训。

2.3.4 按需施教,确保质量。学校按照农民工就业需要开设专业,按专业要求开展培训,按计划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

2.3.5 调查研究,训后跟踪。一是训前摸底调查,对服务区农民工结构、素质、就业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考察农业生产、农民工转岗需要的培训内容及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确定培训专业。二是训中调查,对参培学员的培训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培训策略。三是训后跟踪,对学员培训后的就业、创业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做好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

2.4 我们实践探索总结形成的:省时、省钱、高效、适用的农民工培训方式方法,得到了参培学员、同行的认同,得到了主管部门、各级领导、专家学肯定,各级新闻单位的关注。

2.4.1 2010年,省委政策研室调研组来校调研后,李世金研究员在《四川经济日报》上发表了《从“武都模式”看农民工培训之路》的调研报报告,报告称:“是具有四川特色、江油特点的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劳动力稳定有序、持久转移的再就业培训方式⑹”。调研组在给四川省委的调研专题报告《关于加强新时期我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⑺中写到:“武都模式:立足市场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增添了农民工培训的生机与活力”。

2.4.2 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力求趟出一条符合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成人终身教育的路子。我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09年1月在江油市人社局直属学校长钢技校推广。2011年春,江油市教体局工作要点要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要深化和推广《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⑻”。

江油市2009―2012年推广武都模式后的直接经济社会效益

从2009年武都模式推广到2012年,共培训50957人,剔除企业培训和城区就近培训的学员17000人,在山区丘陵培训33957人,每人每天在当地培训节约53元,培训20天,就为33957个农民工学员节约开支3599.44万元。在不增加的设施设备投入的条件下,使江油全市提前实现了农村成人综合技能培训普及和提升培训。促进了山区丘陵农村成人的就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家庭收,每个学员提高了一家4口人的生活水平,33957个培训结业学员就改善了135820人的生活。占江油农业人口的21.35%。

2.4.3 2012年春,江油市教体局的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要求是:“要全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课题研究工作⑼”。全市培训机构、涉农部门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基本满足全市农民工就业、创业所需要的专业培训。政府在不增加专业教师、不大量投入专职场所和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到2012年12月,江油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已经普及到每一个乡镇和部分村、组。

2.4.4 课题论文交流和发表的有:《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科技化关系》⑽、《乡村成人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就是惠民强市工程》⑾、《乡村成人学校的功能无法替代》⑿、《“武都模式”具有欠发达地区特色的农民工培训模式》⒀、《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努力探索农村劳动力培新机制》⒁、《从“武都模式”看农民培训之路》、《开创农民工科学培训新模式》⒂、《武都成教校强措施提高学员参培积极性》⒃、《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探索》⒄、《送教下乡是欠发达农村地区成人教育技能培训的适宜方式》⒅

2.4.5 原中共中央政研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办顾问郑科杨⒆,2010.6.1、2011.10.14先后两次来校视察培训与课题研究。2006.10.20国务院西部人才开发培训学院上海展望学院院长付钢占博士,在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李副秘书长陪同下来校调研,当付博士到我们几个教学点上,同农民学员访谈后感叹道:“我想不到西部还有办得这样好的一所草根学校!”。

5.12汶川地震后,学校把自己设计的帐篷教室用卡车运到东兴乡举办为期90(2008.7―2008.9)天的企业和民用电工班,55人。这个班结业后,65%的学员受聘于克拉玛依电气化铁路工程公司,35%在本地参与灾后新建民房室内电路安装。2009.1.11温总理的特别助理,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在调研灾后就业培训工作时接见这个班的学员代表伍兴太、班主任缪清辉、校长刘洪国。尤副秘书长亲切地询问了在余震不断的条件下,到远离学校的东兴乡是如何开展培训的,实习时做事怎样实现的,师生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学员的学习收获和就业上岗情况?学员代表伍兴太都一一做了回答,刘洪国做了补充。他对学校在这样艰难条件下,能把专业性这样强的培训班办得这样成功给予了肯定。最后他代表总理嘱咐道:你们要继续办好培训班,为恢复重建培训更多的技术工人。嘱咐学员学好技术重建家园。

2009.9.12国务院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志朝教授在江油市劳动局唐月英副局长陪同下,到我们在镇含增镇开办的焊工技能培训班上听课。离开教室时,陈教授感叹地说:“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做系主任时,想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技能提高方面做点事,我没有办到,你们学校却办到了”。原江油市委易林、颜超书记等领导先后多次到学校视察。

2.4.6 2008年6月15日,中央电视7台记者来校采访农民工培训等惠民工作。在中央电视台7频道、2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教育电视台进行了报道。2009―2012的四年中江油电视台,绵阳电视台先后多次报道了我校的培训及科研工作。

2011年在双基迎国检的总结会上,我校的培训与科研工作得到了教育部袁部长的肯定。

2.4.7 学校扎实开展工作,先后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示范点”、“绵阳市工会就业培训基地”、“绵阳市扶贫培训定点机构”、“江油市人民政府劳务输出培训基地”、“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春雨工程培训示范基地”、“江油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定点学校”、“江油市外派劳务定点培训基地”“江油市扶贫培训基地”、“江油市总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绵阳市农村成人教育市级示范学校”。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的总策划、实践、研究、论述者刘洪国2011年被教育部职成司、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成人教育优秀教师。2012年3月,学校被江油市人民政府评为“江油市2011年度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12月学校被绵阳市人民政府评为“‘两基’先进单位”;2013年1月,学校被绵阳市教体局评为“绵阳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4.8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受表彰和宣传报道情况统计,课题培训成果的报道次数;中央电视7频道2频道各1次;四川教育电视台1次;绵阳电视台4次;江油电视台10次。

2.4.9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通过学以致富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激发学员的参培热情,激励850人次自主创业。2.4.10 课题在漫长实践研究探索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力于江油市教体局,江油市人社局,农业局,畜牧局,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省地市教育研究(室)所的大力支持。

3 《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3.1 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立网络、移动课堂,送教上门;按需设专业,严密组织,规范培训。构成多快好省地“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的系统。使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在不增加专门的师资和设备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乡村青壮年的就业技能普及、提升培训成为可能。3.1.1 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化解培训机构的场地、专业师资、专业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

3.1.2 建立网络,移动课堂,送教上门。化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习新技术有畏难心理的矛盾;化解山区丘区成人居住分散、距离培训机构较远、参培成本高、参学率低等困难。

3.1.3 按需设专业,严密组织,规范培训。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一所只有4个人的乡镇成人学校,不断地开展市场调查,未雨绸缪,十几年来始终走在就业市场发展的前面。总能让农民工学员选择到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参加培训。杜绝了课堂教学不规范,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差,浪费培训资源的现象。

3.1.4 多快好省地“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使欠发达地区青壮年青壮年就业技能可持续普及提升培训实现可能。化解了“欠发达地区”县级地方政府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综合技能培训资金投入的压力。

3.2 在推广 “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研究”成果中要做到。

3.2.1 招生组织有愿望学技术的人,把好入口关,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3.2.2 课程设置要以当地现实生产和潜在生产需要为出发点,要系统地安排培训内容,要以提高乡村青壮年的综合就业技能为最终目的。

3.2.3 管理机构,培训机构的领导、教师要有一颗了解农民、理解农民、同情农民、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农民的责任心。

3.2.4 培训课堂要规范,特别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这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

3.2.5 确保有效的课堂培训时间,是成人就业技能培训成功的关键。

4 我们在城乡居民就业综合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4.1 建议把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新型农民就业技能作为一个长期战略。

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分灶吃饭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综合就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培训资金时有时无的现实情况,与大量的、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生产经营能力的劳动者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建议每年按计划逐年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新型农民就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

4.2 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农村青壮年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细则、中长期培训计划。

农民工培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农村青壮年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细则、中长期培训计划。做到管理规范,要求统一。使劳动、教育部门能有细则、有计划可依。

4.3 建议整合培训项目资金资源,规范严格管理,杜绝浪费。

如何更有效地避免农民工培训课堂教学不规范,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差,浪费培训资源的问题。

注释

[1] 本文作者:武都镇成人教育学校教师刘洪国,《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的总策划者,主研、实践者和形成成果。江油市科技骨干人才,全国成人教育优秀教师。曾在中学、小学、成人学校连续任校长28年。2012.7退居二线。

[2] 通过自身培训、合理利用当地院校、事业、企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骨干资源,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使国家的农民工培训项目经费发挥最佳效果。

[3] 我们在开展农业厅的精品创业、春雨工程精品农业技术培训、电子装接工,扶贫项目的电工、焊工、车工培训时,对住校培训学员在生活设施、实习设备、实习场地等的实际开支进行了加权统计。

[5] 是我们在10年的课堂前移偏远山区的乡镇村中,规范培训的真实的开支成本统计,以核算中心财务帐为准。

[6] 作者:李世金,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2010.5.31刊登在《四川经济日报》第3版。

[7]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关于加强新时期我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8] 江教体发〔2011〕7 号。

[9] 江教体发〔2012〕8 号。

[10] 作者:刘洪国,2001年10月21日在山宾馆举办的《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实现科技化关系》研讨会上的宣读。它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的指导性文章。

[11] 作者:刘洪国,2011.3在江油市人民政府2010年劳务开发总结会上的发言,并刊印成册发到全市各事业单位、乡镇和培训单位,2011.5刊登在江油、绵阳教育信息网上。

[12] 作者:刘洪国,2011刊登在江油、绵阳教育信息网上。

[13] 作者:刘洪国,2013.1在绵阳市人民政府首届“教育科研成果表彰会上”交流,刊印成册,发到绵阳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局,教育研究室。2013.3刊登在全国发行刊物《教育理论研究》2013第2期第1页。

[14] 作者:刘洪国,2011.7.13在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江油市人民政府“春雨工程”命名大会交流并刊印成册。

[15] 作者:刘洪国,2011.6.15刊登在《绵阳日报教育周刊》。

[16] 作者:金世顺,《四川科教通讯》2013.1.1(总第022期)16页。

[17] 作者:金世顺,《四川科教通讯》2013.1.1(总第022期)29页。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篇10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局长董劲峰为组长、副局长谭复旗为副组长,局直单位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分解为6大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一年一计划,一年一总结,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为了科学素质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我局在柑桔、茶叶、生猪、水产、农机、能源沼气等农业产业和行业成立了以总农艺师王耀群、宋育林、邹维周等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专家组,聘任了以乡镇农技中心主任为主技术人员驻扎乡镇,作为“农技特派员”,为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做坚强人才储备力量。其次我们还从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到我县做现场技术指导,不断充实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库。另外我局还注重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效果和质量。

(二)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为“切入点”,广泛搭建科学平台

为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我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广泛搭建科学平台,强化宣传报道。一是创办电视栏目。今年初,我局与县电视台配合,将《农家顾问》改为“垄上行”电视栏目,并进行了改版。通过《垄上行》栏目中“乡村风景线”、“贞贞热线”、“农事话你知”等版块,为广大农民朋友咨询农业政策;把脉农业生产;牵线农产品销售;知农情,说农事儿,暖农心。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咨询,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开辟网站和短信服务。为给好的提供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我局自*便开创了农业信息网,在秭归政府门户网开辟了“秭归农业专栏”,另外我局还联合县科技局开办了“农业110”信息平台,与县移动公司创办“农信通”,将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融入到千家万户,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农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和信息。三是创办农业技术期刊。我局组织各只能二级单位,编发了《秭归特产简报》、《畜牧简报》、《秭归农资》、《秭归植保》等技术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发《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制定了茶叶、柑桔、蔬菜、生猪生产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为全县农民提供最先进、最前言、最全面的农业信息动态和农业技术知识。全县科技兴农氛围浓厚,农民的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三)以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需要科技支撑,现代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实用和节本增效技术,不断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一是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我局将每年的3-5月定位“科普活动月”,通过开展“组织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系列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全县各个乡镇分地区、分产业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等知识讲座,为农民现场讲解技术,现场解决难题,现场推广新技术,推销新产品,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我局以粮油、果树、蔬菜、牲猪、水产、农机等为重点,共培训农业科技中心示范户2180户。严格按照“五有”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专家组制度、科技指导员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等六项制度。完成了12个科技农家书屋建设任务,配送书柜15台套、各类书籍3000余册,努力把农家书屋建成广大农民朋友获得新技术、新信息的前沿阵地和平台。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农业增收途径,我局在开展送科技下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在全县大力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并联合共青团秭归县委开办青年创业就业培训,为农村青年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技术支撑和资金扶持,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性人才。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推广活动,大幅度、大手笔的培训活动,现代农业中的配方施肥、脐橙果园四挂、茶叶无性系栽培、农作物轻型简化栽培、优质三元猪等大批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得到广泛提升。

(四)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着力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创办示范样板

我局通过“三园”建设为契机,以办示范样板为抓手,以开展农业新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全县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县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业、高山蔬菜烟叶、全县生猪”三带经济格局。脐橙产业以低海拔(300米以下)发展晚熟脐橙、中海拔(300-500米)发展中熟脐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区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脐橙的三带格局;茶叶产业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县优茶”的生产格局;畜牧龙头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各大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大县”目标逐步推进。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科普活动有声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进送科技下乡系列活动,“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春季垄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县共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180户,共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895场8.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4.7万份,与县电视办《农家顾问》专题栏目13期,推广了“20个优良品种、十项轻简栽培技术、十项种植模式、十项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等新型技术,成立了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坚定专家组;组建了农业专家技术咨询110平台;设立了24家农家书屋,并配置了电脑、图书等硬件设施,构建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网络,真正做到了田间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彰显成效

今年,我局紧扣“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围绕高山蔬菜、中山茶叶、低山柑桔、全县生猪的产业格局,先后实施了蔬菜、茶叶、柑桔为重点的“三园”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实施了“一圈二带”(农业示范圈、生态柑桔产业带、生态茶叶产业带)示范工程,着力推广五种种植模式(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种养一体化模式和生态观光模式),实现社区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局先后累计举办柑桔综合品改、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农机推广示范村等各类示范样板建设,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样板2个150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样板1个亩;无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样板1个2200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标准化养猪场1个;推广新型农机具3500台。农业示范样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辐射,使得我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湖北省高产玉米创建示范县”、“湖北省马铃薯种繁生产基地”。秭归脐橙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荣誉,我局参与的“柑桔优异种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推广项目”也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畹溪丝绵茶、欲品思茶、峡州碧涧等茶叶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优质茶”。特别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镇中坝子村建设的“7+1”项目集成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吸引了全国性现代农业现场会议在此召开,总结并推介了建设经验,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使我县农民更好的学习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今年,我局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阳光”工程,全县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66人,其中地方特色职业农民1300人,沼气工及后续服务150人,农产品加工200人,知识更新培训16人。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秭归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稳的多层次人才,着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质水平。

(四)农民培训基地得到大力扩展

我局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构建了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流动培训阵地,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清华职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固定培训阵地,网络了以农业中心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农民科学素质培训体系。我局充分利用九畹溪镇芝兰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设施先进,装备齐全,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同时,还网络了双兴种猪场、九畹溪丝绵茶场、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等实验观察基地和学员活动中心,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学员既能学理论,又能学实践;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流经验。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与扩展,为更好的实现全面素质刚要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以下困难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