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活动反思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6 16:18:27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1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经验;自我提问;百家争鸣;总结记录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每一次或每一门课程授课活动后,结合学生课堂反映,通过回顾、对比、总结等方式,对自己已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成功之处进行肯定,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加以记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而又常常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教师只注重课前备课、课堂展开等环节,认为课堂授课结束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授课后的教学反思过程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教学活动的周期比较长,今天上课的内容,近阶段不会有重现该知识的机会,不可能只用大脑记忆的形式来总结教学的成败,必须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才能更好地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一、从自我提问中积累经验

自我提问是指在课堂授课完成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

行分析、评价和思考,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要结合学生课堂反映来进行。如,在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认为学生应该熟知的例子进行类比教学,但在实

际授课中学生对类比例子的反映并没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课后

就应该对自己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问题在于类比例子设计得不够科学还是自己对学生已学习的基础知识情况了解不够,并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在确定原因后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举一反三地在后续教学活动中进行改正。同时也要对实际教学中学生反映比较好的亮点环节进行反思提问,思考“这些环节为什么学生反映较好”,把这些教学中的“灵光闪现”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使以后的教学过程更加精彩纷呈。

二、从百家争鸣中记功忘失

每一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教师应多观摩其他

优秀教师的授课活动并进行交流。在教学观摩中,教师应重点分析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方法,对比自己的授课过程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对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是否更有效,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

等等。通过这些对比和交流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刻地归纳、总结出自己授课活动中是否存在误区、组织是否合理、训练是否到位、方法是否得当,也更容易以别人的授课活动为参照物,使自己得到启发,进一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好的设计得以共享、好的方法得以推广,从而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快速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授课更加从容。

三、从总结记录中不断积累

实践证明,教学活动后的及时总结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教学

水平的提高,避免教学活动低层级失误的重复出现。在每一次授课活动完成后,教师都应该进行落在字面上的教学后记,根据授课情况可长可短。主要内容在于回顾本次授课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规定,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思路,有哪些过程是本次授课的亮点,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这种总结可以帮助教师尤其是新任课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分析出自己下一步教学需要改进的方向,归纳出教学对象的思考特点,在下一次教学时可以根据自己写下的总结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学设计和展开教

学活动,摸索出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更为合理有效。

教学活动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没有固

定的方法和套路可循,但是坚持教学反思并进行记录和总结,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捷径。长期把教学反思活动落到实处,才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闪光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使之形成稳定行为,不足之处思考原因,加以克服,可以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活动展开更加自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长伟.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3).

[2]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2002(23).

[3]李如密,李庆宝.模糊教学艺术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2(05).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2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再次审视思考的能力就是反思能力。反思能指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并且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对语文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对语文解题思路进行整理。

小学学生已经开始产生了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的能力,但是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了一点知识内容后就以为自己会了,不求深入理解而急于做题,导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清,这些学生都需要老师进行指导,逐渐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重大意义。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反思能力的策略

1.预习反思:在课前预先布置任务或发下下一节的学案,要求学生提前看一遍课本和学案,在看的过程中要反思这节课主要在讲什么内容,重、难点在哪,有哪些新出现的词汇和句子,要学习这些内容需要以前的哪些知识作为基础,学习本节课需要掌握多少生词汇,通过预习发现的不明白的地方在哪等等。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预习反思训练就会逐步建立起反思的好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也能提前使学生知道要在哪些地方注意理解,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2.课堂反思: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状态,并且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堂思维活跃的语文课比单纯的气氛活跃课更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课文《猫的故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中遇到的猫,进行思考,思考猫的样子和特征,或者回想生活中猫的故事,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在分析完课文后,还要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事物的入手点在哪,怎样一步步确定怎样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3.解题反思: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点内容后就喜欢做题,做完题后又局限于这一道题目的掌握上,很少对做过的题目进行反思,结果再遇到此类问题时又很难寻找解题思路了,这可以通过做完题后进行反思总结同一类型题目的解题规律来得以解决。例如造句题用“不仅……还”造句,学生可以先自己造一个句子,然后教师给学生进行批阅后,还要让学生反思造句的方法,首先明确不仅还之间的关系,如何造句子才能准确,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看一看这类题目所采用的语文思维方式。

4.小结反思: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小结可以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重点,整理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小结也可以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得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问题,水平得到了提升。

5.作业反思:作业中的题目都是老师精心挑选的典型例题,通过这些题目一是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二是它能反映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在批阅以后会总结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讲解,通过作业的做与讲就能使学生巩固正确的理解,改正错误的思路。另一方面,作业要限时来做,在规定时间内高效的完成作业能体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对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与反应速度。

6.建立错题本:错题本是用来记录学生错题的,其中需要对该错题进行总结,找出当时错误的思考方法,然后仔细分析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与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不断总结改正,才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对于整理的错题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按错误类型再次整理,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要发挥错题本的作用,还要经常翻看错题本,经常警示自己,自己才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3

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可见数学活动经验与“双基”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认识和意义,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途径。

关键词: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让我们数学教师深刻认识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它形成于学生亲身经历的、主动参与的,并在其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思想,获得情感体验的数学活动之中。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增强,还有数学思想的积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一、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

活动是一个过程,既是实践过程又是思维过程,还有情感认知过程。学生在教师的课堂特设活动中,经历独立思考、反思质疑、探索实践、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富有个性特点的感受体会领悟,形成经验。这份经验或许是活动当时感悟的经验,或许是是活动后反思总结的经验,既可能是自己摸索出的,也可以是受别人启发而获得的。重要的是这些经验必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逐步转化与建构而被自己消化与吸收形成自己的认知与领悟,唯有如此的活动经验才是真正的学生自己的活动经验。活动经验的形成必须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包括学生行为参与、思维参与以及情感参与等,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经过自我探索、参考模仿、他人指点启迪等而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内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进而获得数学学习的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活动体验,积累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能够参考借鉴的实践经验、学习经验、思维经验、思考经验,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领悟。

二、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义的认识

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过程,是教师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因材施教,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思考、猜测、推理、反思等“做数学”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从数学思维角度进行思考,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具有个人特征的感性认识、情感体验形成数学意识,并将这种学习经验应用到后续数学的学习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素养。此外在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经历数学思维、数学思考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其中学生除了获得演绎推理的经验还能获得合情推理的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情猜想,获得依据已知条件预测可能的结果或根据给定结果推测问题成因的学习经验,是数学创新意识的开始,是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途径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数学思维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经验理解,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借鉴反思而构建自己对数学的认知与理解,充分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一)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的积累

比如,在认识“中心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转一转等实践操作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获取认知经验。再如学习“三视图”时,让学生自制学具、亲自观察,用相机照一照或用笔描描不同侧面的轮廓,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不同角度的平面图形,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二)在数学思维层面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精确的计算以及严密演绎推理经验固然重要,但数学的思维中的合情推理经验更值得我们关注,它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质疑验证、归纳概括等过程。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我们可以采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逆命题真假的判断来推倒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通过提问,带领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相关知识,接下来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什么,由此引发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猜想与探究,同时能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各性质定理逆命题的真假,教师通过原逆命题这种对比方式的学习使学生在思维上能很容易的区分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方法的不同,把握两者各自的作用。接下来学生通过猜想归纳、合情推理能力等数学活动,经验与体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丰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在总结反思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次数学活动结束时的总结反思环节对数学基本活动的积累非常重要,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学会学习,收获经验。学生的反思总结要有对知识认知的反思总结,将知识进行对比、系统化归纳、联系性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收获知识学习经验。又要有对过程方法的回忆归纳,让学生感悟学习过程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感悟不同方法的运用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而积累学习经验。还要有对数学思想的思考领悟,收获数学学习的精髓,让学生终身受益。更要包含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反思体会,让数学的学习上升到做人的高度,通过反思敢于克服困难,建立信心的心理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情感、意志品行方面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学生的总结反思既要有口头的更要有书面的,学会书面梳理自己的反思总结能更好地让自己收获活动经验。

作者:李芳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能力;学习能力;教学效能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指出:“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反思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和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可见,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高中生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锻炼,自我反思的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方面,已经做了比较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如何将学生已初步形成的自我反思能力运用到数学学科学习活动中,已成为新课标下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本人现结合近年来教学探究心得,对学生反思能力培养进行简要阐述。

一、设置探究分析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究分析问题过程中进行反思

实践主义学者认为,人们探究现象、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学生在解体问题的过程中,遇到解题困难出现“卡壳”时,总是能够主动地思考和分析解题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时,可以设置问题探究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解答活动,在学生遇到“梗阻”时,要求学生做好“回头看”,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及时地引导,使学生在反思分析过程中不断提高解题效能。

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时,教师创设出“已知函数y=(k2+4k-5)x2+4(1-k)x+3对于任意实数x,函数值恒大于0,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结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答”,进行分析、探究、解答问题的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k值取值范围的确定”不能进行有效解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应分‘一次’‘二次’讨论,根据函数与不等式、方程的关系”进行问题解答。这样,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反思探究解题过程,不仅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提高了解题能力。

二、开展问题辨析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评价辨析解题过程中进行反思

在长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进程中,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心理学认为,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是学生反思能力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可以抓住问题评价辨析特性,设置具有矛盾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题过程、解题思路等方面的辨析评价活动,将问题评析过程演变为自主反思过程,使学生在问题评析过程中获得反思能力的有效训练和提升。

问题:已知{an}是等比数列,Sn是其前n项和,判断Sk、S2k-Sk、S3k-S2k成等比数列吗?

这是一道“数列”方面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评讲时,设置了如下的解题过程:

解:当q=-1,k为偶数时,Sk=0,则Sk、S2k-Sk、S3k-S2k不成等比数列;

当q≠-1且k为奇数时,则Sk、S2k-Sk、S3k-S2k成等比数列。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小组探析评价活动,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认为该问题“忽视公比q=-1这一条件”存在不足之处,并表达了自己对问题解答的见解。其正确解题过程如下:

已知 {an} 是等比数列,Sn是其前n项和,判断Sk、S2k-Sk、S3k-S2k成等比数列吗?

解:当q=-1,k为偶数时,Sk=0,则Sk、S2k-Sk、S3k-S2k不成等比数列;

当q≠-1或q=-1且k为奇数时,则Sk、S2k-Sk、S3k-S2k成等比数列。

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矛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辨析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反思分析活动,实现了问题评析和反思训练相互融合的目标,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反思全面性和实效性。

三、创设经验总结活动空间,使学生在总结学习活动成果中进行反思

学生学习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总结“提炼”、反思提升的过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学生学习的主体特性,在问题解答结束后或阶段性复习过程中向学生提供进行解题方法和解题经验总结归纳的时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解题经验和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问题解答方法和策略的见解和主张,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分析和补充,从而把反思活动渗透到经验总结过程中,实现学生解题技能和学习品质的提升和进步。

如在对“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求知或化简”内容“无条件的三角函数值问题”和解答方法的总结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有部分学生得出“可以采用化为特殊的三角函数值和化为正负相消的项、消元、求知”),然后要求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学生通过总结反思活动认为,还可以采用“化为分子、分母形式,进行约分求值”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的学法得以强化,知识得以回顾,经验得以巩固。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5

一、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实现世界数学化。”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力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反思不但有利于学生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要求学生建立纠错集,专门把自己在数学解题中的错误汇总成册,旁边还须注明错误的原因,自己解题时的错误想法,应该如何审题、如何分析、如何正确思维、运用什么数学思想方法等。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提高悟性,提升能力。考试后及时总结显得极为重要。每次考试之后,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作总结: 1)失分大户在哪里?2)是知识性错误,还是能力性错误? 3)是不会做失分,还是审题不清失分?4)是计算问题,还是解题方法问题?5)有多少分是可以挽回的? 6)怎样避免再次失分?

这样学生就慢慢地学会了思考和评价,其思维开阔了,解题能力提高了,出错率降低了。在不断反思和感悟中提高考试实效。

(二)在听课中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反思老师讲解,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1、在理解课题上进行反思。教学中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就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2、在探究活动中提倡反思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数学中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需要学生实验、操作去发现,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可以促进学生的“再创造”比如,我们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探究角的概念:猜测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验证――画一画验证猜测;结论――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此时教师并没有就此罢手:我们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试试看是个什么图形?生操作后发现:是一个角。反思:角是我们已经认识过的图形,请大家回忆,刚才这个角是怎么画出来的?生回想了一下:过一点画两条射线。学生反思后得出的结论已经和书上的结论几乎一致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三)在解题中反思。在解完数学习题后,学生可以进行如下反思活动:

(1)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活动结束后尽力去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心理活动,分析其中走了哪些弯路,碰到哪些问题;为什么会走这些弯路,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有没有规律性经验可以吸收;我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其中的差距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自己在解题的过程中有没有做过调整。千万不要小看对自己思考过程的反思,这是一种学会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学习潜能的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素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体现。

(2)对解题的结果进行反思。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他的《怎样解题》回顾环节对此进行了精彩论述:你能检验这个结果吗?你能检验这个论证吗?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你能一眼就看出它来吗?引导学生在数学作业或数学试卷发放后,主动认真的来反思自己做错的原因,要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并能保证自己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学生解完数学习题后,引导他们反思问题解决的突破点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启发他们重新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思考,进而鼓励他们做到一题多解;在解答好一道数学习题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方法,看自己的解题步骤有没有多余环节,可不可能再做得简洁一些,反思自己在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新的体会;在做完一些变式的题目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思考过程,分析其中共同的部分和不同因素,抓住本质的联系,总结规律。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和深刻性都很有利。

(3)对解题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数学思想方法没有独立存在形式,往往蕴涵在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之中。它的学习要靠教师的提示,更要靠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自己去领悟、吸收和运用。在数学活动中,总是要涉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因此学生在数学活动结束后就要进行如下的反思活动:我的思维活动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它们是如何起作用的?这样的思想方法我以前在哪些地方用过?现在的运用和过去的运用有何区别和联系?我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规律?我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我还能把它应用到什么情景中去?比较同一题的几种解法,总结它们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什么不同等等。

(4)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反思。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根本不去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反思,事实上,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反思不仅可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而且可以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在解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对数学习题进行如下反思: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信息是什么?这道题与我曾经做过的哪些题有联系?它们在什么地方有联系?这道题是一道典型题,我应该总结它的题型和相应的解法。这道题可否推广、变形或得到比较有意义的特例?我对题目的意义有没有真正明白?等等。

例 已知点E, F, G, H分别是平行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请判断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做进一步的思考。

学生很快解好了这道题,然后便坐在那儿不知道该干什么。

然后,我提示他,你能不能说出什么条件下四边形EFGH是矩形?什么条件下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他没经过思考直接的说,“当四边形ABCD是矩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时。”很快他感觉到不对,于是开始认真的思考。他得出当四边形ABCD是菱形时,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认为四边形EFGH没有一般矩形的可能(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下思考的)。我让他反思思考过程,并引导他分析真正使得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的原因是什么?他意识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最后我们得出使得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的原因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是否垂直?是否相等?而跟四边形ABCD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无关。

通过这样的认识,他也明白了要使得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只要满足点E, F, G, H为四边形ABCD的中点即可。如下图所示。

在这样的启发下他自己也提出了下列问题:

1.当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FGH是菱形?

2.己知点D, E, F分别是三角形ABC各边的中点、那么,

①当满足什么条件时,三角形DEF是等腰三角形?

②当满足什么条件时,三角形DEF是等边三角形?

③当满足什么条件时,三角形DEF是直角三角形?

④当满足什么条件时,三角形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他不仅得到了对这道题这个点的深刻认识,而且得到了一个很大的面上的认识,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阶段性反思。在学完一单元或期中、期末时,学生应该进行一个阶段性的反思,也就是,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和计划等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例如学生可以进行如下反思:思考这一阶段或这一学期我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其中哪些是重点内容,它们的层次如何,这些知识我掌握得怎样,我能否做个知识结构图;这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有哪些其他的作用;我有没有完成自己所定的阶段数学学习计划,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我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否能适应数学学习的需要,如果不能,我应该做哪些调整等等。

(五)在反思后再反思。反思是没有终结的,在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思中,可以对前面的反思进行再反思,使学生学会在反思交流中再次反思与推理,从而达到理流的更高层次。比如,教学“购买涂料”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共同探讨购买方案,再现方案的获取过程,将思维过程呈现给所有学生,随后大家一起来质疑反思这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六)写数学周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而它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必将有利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主编《当代心理学丛书》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6

[关键词]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现状

一、研究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在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校本研究中,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视作核心内容之一,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中间开反思之风,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反思是否真的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究竟反思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可不可以解决和如何解决等问题成为研究的中心。

因此,利用教学反思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的调查研究,适时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质性的帮助,既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调查目的

本调查目的之一是了解学校关于教学反思实践的总体开展情况,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的调查,了解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内容、方法和反思水平以及调查教师对影响自己反思的因素等。

调查目的之二是针对当前教师的反思状况,了解所面临或亟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直接指向关键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对泉州市的20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总共为264份,有效率达88%。并设计访谈表,对其中14所学校的校长或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作为补充材料。

(一)学校开展教学反思的情况

根据对14所学校的校长或负责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了解到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和校本教研的推行,各学校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反思性教学实践,并且参与反思的教师占全校的绝大部分。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在开展反思实践的初期,大部分教师还比较被动,随着活动的展开,教师们逐渐意识到教学反思对促进自身发展是有益的,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尝到甜头,如在教学或科研方面取得了成果,更坚定了自觉反思的信念。

(二)教师教学反思实践的情况

1.教师的反思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从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内容、方法以及反思达到的水平三方面来分析教师的反思现状。

(1)教师反思意识

要了解教师的反思意识,须从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反思活动发生的情境以及对反思活动作用的认识等方面来分析。结果显示,在对反思活动的认识上,有15%的教师把反思看成是对教学工作的一种回顾和总结;64%的教师认为反思是发现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75%的教师则已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审视、判断,进而修正、提高的过程。可见,大部分的教师在观念上都意识到反思不仅仅是对自己工作的简单回顾和总结,更应该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对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修正,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并且97%的教师把反思看作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需要群体的支持,而且决大部分教师在出现问题后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往往倾向于向别人求助,而不仅仅限于个人的独自思考。

教学反思发生的情境是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实际上包括了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可能产生的情境;二是教师自己反思的情境。调查发现,100%的教师认为反思可能发生在教学的每一阶段环节,只要教师出现困境或面对教学问题时,反思就有可能发生。但从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自己的反思活动通常发生在课后,达到72%,课前最少,仅为7%,而在每一环节上都进行反思活动的比率只有10%。可见教师在行为上和认识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教学实践作为一种复杂的行为。一般而言,教学的成功点和失败点是最容易让教师产生反思的,而失败点往往是反思的重点。所以,课后反思多是教师反思的一个特点。

对反思活动作用的认识体现在对教学的作用和科研工作的影响上。根据调查,87%的教师认为反思活动能解决教学问题,73%的教师认为反思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科研的影响上,62%的教师肯定了反思活动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有提高作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中小学开展的校本研究及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教师能自觉地将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联系起来,逐渐接受“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并付诸实践。

(2)教师反思内容与形式

教师对反思方法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几种方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占77%)以及评课说课(占34%)的形式。遇到问题采取在头脑中“想一想”的教师达到31%,这种形式并没有把反思正规化,而是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的过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学档案(占8%)、教学录像(占5%)的反思形式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或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师们对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以及评课说课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对反思方法选择理由的调查发现,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时地解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便于改进。对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日志尽管比传统的反思日记显示出众多的优势,但选择的教师并不多(占7%)。究其原因,除了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支持外,教师由于日常的教学任务负担较重,没有时间上网交流,从而使得这种优势仅被少数人占据。

教师反思的内容涉及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层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反思绝大部分还是针对教学实践操作层次的内容,如教学策略、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等问题,对教育科研、理念等理论或背景性知识的反思比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停留在操作层面。

(3)教师反思水平

基于habermas的工作以及他的认知兴趣理论,van manen(1977)等人把反思分成了三种水平:水平1:技术合理性水平(technicalrationali-ty),是反思的最低水平。水平2:实用行动水平(precticalaction),高于水平1。水平3:批判反思水平(criticalreflection),是反思的最高水平。

haron和smith(1995)通过分析师范生的反思日记,提出了反思水平的划分方法如下:水平1:描述性作品,不是反思,仅仅描述发生的事件。水平2:描述性反思。水平3:对话性反思。水平4:批判性反思。

基于前面的分析发现,教师的个体反思行为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中,而群体反思行为的结果则体现为定期的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因此,对个体反思行为和群体反思行为的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说明教师反思的一般水平。

在对教师的反思行为结果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反思日记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内容是仅仅对事件进行描述(占56%),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的占32%,但仅仅是依据个人判断给出解释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广泛的社会背景问题的几乎没有。在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对教学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应用上的问题(占85%)。结合van manen和hatton的研究以及前面对反思内容的分析,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是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

2.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

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很多,难以一一列举,须通过对已有的关于教师反思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归纳总结出影响教师反思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来调查。

在影响反思的外部因素上,有82%的教师认为时间是一个主要因素,没有时间反思成为大部分教师不反思的理由。因为他们认为平时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再写教后记或反思日记等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尽管认为是有必要的,但确实顾不过来,通常只是在头脑中思考一下,而没有将其做正规的记录。其次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占69%,特别是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使用往往会影响教师的反思行为的发生。因为反思往往是一种“自我揭短”,让领导或同事看到自己不足和缺陷并不是一件好事,何况还与报酬奖金挂钩。所以,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而有无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对教师反思也很重要,占66%,这与大多数教师认为反思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需要群体的支持的看法是相一致的。

在影响反思的内部因素上,78%的教师认为有无反思的动力很重要,尤其是对经验型教师和成熟型教师而言,长时间地处在同一个教学岗位,往往容易产生惰性,安于现状,若没有外界的压力和要求是不愿寻求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有无反思动力是进行反思的前提。其次是反思的态度和反思能力因素,分别为64%和62%。

对于影响教师反思的态度问题,其中77%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如责任感最重要,其次是开放的态度。接着是执着的态度,这与杜威提出的在反思需要的品质中责任心、开放性和全心全意最为重要的观点是一致的。

3.当前教师反思活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教师的反思质量和水平不高,占85%;其次是动力不足和外部支持不够。教师对于反思理论知识的缺乏也占了半数以上。

4.促进教师反思和提高教师反思水平的措施和途径

调查发现,72%的教师认为可以将当前在中小学校提倡和实施的校本研究及行动研究与教师的反思行为结合起来,通过反思来促进研究,利用研究来提高反思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学校定期开展的反思交流研讨会也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提高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占67%。61%的教师认为教师还需要对有关反思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实施反思活动。而对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反思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分别占53%和47%。认为应将反思行为同报酬和奖励机制挂钩的仅占6%。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教师反思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反思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从而导致在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相关知识。

2.对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一方面认为反思对自身发展是有必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又把反思看作是额外的负担,没有时间反思,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

3.反思形式单一,反思内容和反思范围有限。调查发现,普遍采用的反思方法是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通常教师在教学反思上填写的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写教学总结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实际意义上的反思教案应该包括多种要素,如对教学设计的反思等等,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对反思的理论知识的认识不够。反思的内容绝大部分是针对教学实践操作方面,对教育理论等背景知识涉及较少,可见教师反思的内容很有局限。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7

既然学生反思那么重要,那么学生反思什么呢?我觉得学生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反思。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现在的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着力于这方面,但我们以前没有指导过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如果学生还是循规蹈矩地按老师的反思去做,这与以前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没有任何区别,还是被动的。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并在反思中形成课前主动地认识、探究,课上积极地对话、思考,课后学会整合、深化和积累,让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那该多好。而这一切需要不断地反思,逐渐地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才能得到。所以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过程和方法,我们的教学才更有前进的动力。

2.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是否生成

有了过程,还要关注到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否生成,而且要让这种意识时刻存在于脑海之中。如果是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学到属于自己的知识,并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一点在作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学生一定要通过作业多问问自己,多反思自己,通过作业生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感悟,才会真正长大。

如何去反思呢?

1.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反思

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只要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

2.在自学探究活动时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套见解、经验来到课堂,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先前的学习,来建构新知。先前的见解、经验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模型、找到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之后是学生反思的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反思的动机,抓住反思的契机,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

3.在出现错误后引导学生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如何把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呢?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在改错时进行反思,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这次出错改错,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或因粗心或解题习惯不良或对知识理解不够、掌握不牢等。学生找准了缘由,对症下药,不但知识得到落实,好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反思中逐渐养成。

4.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活动结束后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不仅仅是被反思的对象,而且是反思的主要收益者。在反思中自我评估,自我修改,从而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当数学活动结束后,我经常安排反思“三步曲”,要求学生在得出结论后,先个人(小组)反思,再在汇报交流时集体反思。三步曲的第一步是“这个结论对吗”,引导学生反思所获结论的合理性;第二步是“这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最佳方法;第三步是“刚才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让学生回顾与分析探索的过程,从中总结经验,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反思三步曲的训练,许多学生觉得自己解题越来越有心得了。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8

一、 我县农村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县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教育实际,借鉴其他地方学校的成功经验,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理念,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组织了全县中小学的优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评选活动等。结合平时的教研活动及教学反思评选活动,笔者发现我县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教学反思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上有偏差

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已认识到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但是教师们对于如何反思及反思形式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尤其是农村教师,自觉反思意识不强,反思的能力低,即便是写了教学反思,往往是应付检查或完成上级的要求,也有的是为了评选、评优才开始写教学反思,我们的反思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还有的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认识不清,认为教学反思就是写工作总结,把周总结、月总结、月考、期末考试总结作为教学反思。这些对教学反思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教学反思的行为错位。

(二)教学反思视角单一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教师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多方面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但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只进行结果反思,侧重点放在教学的失败之处和亮点部分,而没有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也有的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而没有对教学观念进行反思。这些只从单一视角进行反思的活动,容易受自己思维定势的束缚,缺乏深度,起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只有多角度进行教学反思,客观真实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角度来审视分析,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重教学现象描述,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把其应用在教学上,然而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反思水平有限、方法不正确,导致大量的教学反思只停留在对一些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于教学理念、学生的发展、目标的落实等方面的思考相对缺乏,导致了教学反思形而上。比如,某位小学英语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罗列出来,然后就开始进行教学反思,根本看不到学生从对话中学到了什么,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这就是一种无效的反思。其实,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将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行为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

二、 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建议

要解决农村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认识对象,以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扬弃的态度,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我县教师教学反思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反思无法挖掘深层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缺乏理论知识或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将外部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转化为教学实践展示出来。

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一个教师同时任两门学科或两个班的现象比较普遍。好多教师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其实,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总是会找时间、挤时间来进行反思,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亮点、课堂上的想法以及生成的教学信息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分析总结。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都是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名师。就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讲的那样:“如果一个教师每天都能用一小时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么五年后,他不能成为全国特级教师可以由我负责。”

(二)创设良好的反思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前提条件。学校作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其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和能力,学校要在制度上要为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保障,如学校定期为教师开展“请进来”或“走出去”的经验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定期开展教学反思评选活动等活动,形成机制。同时,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推行集体备课、点评,实现个人反思到集体反思再到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9

一、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的教学发现,好多学习比较刻苦的学生,为提高解题“效率”往往采取加班加点人量做题的办法,埋头做了大量习题,但考试时依然成绩不理想,解题时破绽百出。其主要问题是: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最;只注重做题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及解题后的反思。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存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也就很难控制自己思维过程,造成学生认为化学难学。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的功利性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的方面,老师希望有比较好的教学成绩,但只想单纯地通过培养学生反思力来提高成绩,显然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办法。在学的方面,学乍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学业成绩,他们更重视题目的解决。教学中,教师没有明确的要求,课堂中没有提供足够的平台,即使老师有布置,少同学也会因无法检查而流于形式。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反思意识弱的学生很少制订自主学习计划,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和自行归纳、总结、整理相关知识的复习,“做题——对照答案——做题”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总是处于课堂里被动接受“灌输”、课下机械性作业、疲于应付考试这样一种状态,无法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

二、反思性教学理论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而“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问的同化和迁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一种再创造的学习,也是学生自觉地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认识、思维活动的思维,即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的过程,因此要提高解题效率,就必须在“反思”上下功夫。

三、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实效的路径

(一)引导学生在新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在每次听课前,要让学生进行预习,搞清楚学习这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并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去听课。在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及时反思,反思学习过程,反思物质性质和原理。例如,元素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学的方法和学习体验。一堂课结束后,再让学生看看预习时的问题解决没有,是不是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可以试着写学习笔记,及时进行反思,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这样也可以促进老师的反思。

(二)引导学生在课后小结中反思。每节课将要结束时我们都会进行一个课后小结,它是这节课内容的一个升华,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往都是老师包办,教师不妨把机会让给学生,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梳理,自我总结,会将成为学生反思一节课学习状况的最佳时机。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反思:即每学习完一章后,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总结反思。要求列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图,找出本章的重点、雄点、热点小结本章做错的题目,针对自己的错题,出一份试题并进行自我检测,直到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三)引导学生在解题中进行反思。化学学习不能回避解题,但从学生解题习惯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是就题论题,把解出问题作为目标而忽视了解题过程所涉及的知识和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对解题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在解题活动中总是要涉及一些已获得的具体的化学知识,那么要反思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包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这些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方面建立联系的程度,通过亲身经历这一活动过程,反思自己对所涉及的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反思自己原有的认识有些什么欠缺之处,如何进行补救。

案例1: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x1023m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molP4中P.P键数为4NB.标准状况下,itool苯中约含有3N个碳碳双键c.32g S 单质中含有的s.S键个数为N (s.的结构如图所示)D.6gSiO 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数目为0.2N通过解题引导学生反思: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了哪些方面的知识?还有哪些错误认识?对常见的典型的物质结构,如甲烷、乙烯、乙炔、苯及二氧化碳、金刚石、石墨结构、二氧化硅、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白磷的结构是否深刻理解?是否会利用均摊法对新的物质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10

一、教研培训

重视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中的作用,集中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一课三议、三课一评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把每一次“公开课”(开学初的听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保证研究质量,我们提出做好加减法,即有针对性地减少教研课的数量,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落实到位,教导处督促教研组按时完成,活动时教导处成员、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提高活动的含金量。

今年9月,二年级语文组组集体研讨了《春天在哪里》,老师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最后确定了一主题设计,全体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散备课。然后由崔主任、刘老师组织对《春天在哪里》的设计过程进行探讨和交流,提出个人的修改意见,教师们再一次进行修改。后又以教研组为单位,对《春天在哪里》进行了集体讨论,教师们个个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最后形成了一份优秀的教案,并指定刘虎老师执教,组内教师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与评课,还形成了书面反思,使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数学教研组也一样,在确定主题《比例尺》后,全体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独立备课,最后统一达成一份教案,由张老师执教。课后,教师们认真评课,认真反思,把活动再一次推向高潮。

英语组、美术组、体育组等都在组长的组织下在10月份组织了一次研讨活动,根据研讨的内容确定一主题,教师们进行自我备课,又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各自解说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后根据交流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一份优秀教案。选定一教师进行试教,进行认真评课、交流。

尤为突出的是教务处开展的“骨干教师献课活动”,校长、学校行政领导都能积极主动带头上课,带动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主动上课,集体研讨,反思实践,校园内教师热情高涨,教研氛围浓厚,使校本研训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校本培训

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校长作为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对“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1、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每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达到30学时,500字的笔记,并且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2、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就是教师“自省自察”,教师独自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随感篇幅数量足,有针对性,值得借鉴,能切合实际地写出主题鲜明的案例。并上升到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群体反思”是指教师在合作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进行的反思。各教研组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进行群体反思,

3、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主阵地。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公开教学。每学期都要搞评教评学活动,教师带着问题听课,找出得与失,找出理论依据,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课,教师们通过评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研究。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写论文、随感、案例分析、优秀教案等多种形式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教师们都能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成形的经验总结。将学到的新思想加以消化,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

“走出去”吸收新的信息,使教师开阔眼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学期,除依照上级有关规定选派教师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培训外,还及时收集各种培训信息,根据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其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每次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都要写出培训讲稿,认真组织二次培训活动。老师们要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将心得体会撰写在教学日记中。

四、存在问题,亟待改进,确保培训工作持续开展。

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综观全局,仍然存有不足。主要表现为:

1、部分教师认识不够,忙于应付,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