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10:04:39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篇1

【论文关键词】中职院校;物流实训室;物流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物流在我国被逐渐重视,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企业数量激增,物流基础设施投人力度逐年加大。伴随着“物流热”的持续升温,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被提到议事日程,物流教育呈现迅速发展之势,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招生报名人数剧增,各院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

中职学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中职院校的物流教育更应加大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实训室的建设就是为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

就目前而言,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各种物流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关键物流技术的应用以及学生人职企业的基本能力等等。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呢?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实训,当然前提是要有配套的物流实训室。下而简单介绍一下我校物流实训室建设的情况。

2物流实训室总体技术及功能目标

参考国内外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及物流运作实践,结合学校区域及师资优势,我们设计的物流实训室的总体技术及功能目标为:“以现代物流运作为基础,体现物流实训室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物流信息系统及与上下游系统的集成为基础,体现实训室的信息化和供应链一体化;以rfid及rf手持终端、电子拣选设备的使用,体现实训室的智能化和高效化。wwW.133229.cOm总体技术目标:数字化物流实训室”。

3物流实训室总体建设思路

以供应链及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供应链及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条码、射频、电子标签、分拣设备等为实现手段,形成一个整体、先进、实用、经济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训中心,实现教学、实训、科研的目的。

在整个供应链中,销售环节是末端环节,通过销售拉动库房的主动补货,并将库存情况传输给管理系统,根据销售情况制定计划,原材料供应商根据生产计划提供原材料供应,整个生产过程中,物流系统实现原材料及产成品的仓储、运输与配送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一体化。

而这种模拟,既区别于传统的电脑系统模拟,又区别于物流硬件设备的简单观摩和演示,而是包括了三个层面:物流流程模拟与实践、系统之问的集成与衔接、二次开发与应用。通过物流流程将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与先进、实用的物流设备串连起来,达到一体化物流的模拟效果。

4物流实训室总体介绍

由于物流涉及方方面面,其实训项目也有很多,而中职学生受学习时间及其他原因所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物流专业实训建设了一个物流软件实训室;一个物流操作实训室。

4.1物流软件实训室

(1)物流软件实训室布局图,如图1所示。

(2)物流软件实训室建设。为了便于实验教学,我们建议在物流综合实操区的隔壁布置软件实训区,主要布置投影设备、服务器、学生机、教师桌椅、学生桌椅、隔断及静电地板等。其中,实训区主要设置的56台学生机,可以分成11个区域,主要包括物流企业模拟(分为六个业务部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国际物流模拟区等,各区间位置基本上是按照白下游到上游的需求拉动模式进行的布局,其他区域既可以单独完成实验,也可以按照供应链的上、下游分角色模拟和实验。比如,零售商、分销商、批发商、制造商4个区域可以通过物流实战推演软件完成啤酒游戏和风险分担仿真实验,国际物流区可以通过报关、货代、集装箱堆场软件完成相应实验(如不考虑国际物流内容,此区域可改为供应链软件实训区)。

4.2物流操作实训室

(1)物流实操实训室布局图,如图2所示。

(2)物流操作实训室总体建设。其总体建设的主要特点如下:

功能清晰:主要设置了供应商区、入库理货区、全自动仓储区、生产加工区、全自动分拣出库区、分拣作业区、超市模拟区、办公控制区、国际物流操作区和沙盘教学区,通过不同组合,可以将这些区域内的设备按照物流管理思想进行物流宏观和微观的实验实训,也可以借助其中部分设备进行业工程或其他专业的实验,甚至还可以通过沙盘推演实验,对学生的物流分析规划能力进行培养.。流程明确:按照物流核心流程进行布局,可以从供应商仓储区到物流中心(自动仓储、分拣和生产加工设备)、再到超市,通过一个“u”型完整体现宏观物流的过程,也可以单独就第三方物流中心或商业连锁物流等具体物流形态下的微观物流进行实验实训。

物流、信息流融合贯通:实验室可以通过无线网络环境,通过物流系统将所有硬件设备集成一体,可以对某一流程、某一类物流形态进行单独实训,也可以通过系统实现所有设备的综合实训。

扩充灵活:所有设备和系统均是插件式安装,可以在将来调整时轻松拆卸、转移和再次安装,同时,提供的系统备有与各类设备的标准接口,能够确保以后升级和新设备购进后的良好集成。

仿真度高:地面采用与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物流中心使用的环氧自流坪处理,墙面张贴物流挂图、宣传口号或是其他内容,体现企业管理的“5s”原则,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如同进入真实的物流企业。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篇2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港口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保证措施

一、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是港口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作为交通运输枢纽的港口,在交通运输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港口不仅具有使货物增值的功能,而且已经开始向“国际物流中心”转型,具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

港口物流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港口本身,而且体现在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上。它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港口物流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在科技和创新方面落后于世界著名港口,港口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要促进我国港口物流持续、高效的发展,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是关键。

二、我国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大批量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教育体系本身就有很强的创新力,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也十分重视,不仅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规的方式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物流、港口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等理论知识,熟悉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技术与技能,英语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培养,更需要加强对于港口物流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因此,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就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体系

(一)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

1.培养港口物流专业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是国际物流、报关报检、港口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相关业务软件;英语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能够较快适应和融入到企业的工作岗位中,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2.培养港口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港口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分为港口物流基础业务能力和国际物流业务能力。基础业务能力是掌握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熟悉运输、仓储等所需的工作技能,解决在企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国际物流业务能力是在国际物流背景下,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英语与国外客户进行沟通联系,能进行国际货物报关、报检、单据制作、国际集装箱运输等业务操作。

为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毕业生参加报关员、报检员或助理物流师等考试,并至少取得一向证书。为适应港口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考出国际物流方向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国际货代员证书等。

3.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较强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就一定主题进行市场调研能力,并能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市场分析。

(二)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以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兼顾综合素质、外向业务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即课堂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毕业实训等4个环节。

课堂实训内容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把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专业技能课程实训是针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的单设实训,即课程学完后,在计算机房或者场景实训室用一周或两周时间集中来完成整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对整门课的内容加以运用和融会贯通,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设置,综合相关几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相应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实现创新。专业技能课程实训和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的内容设置与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相结合,通过实训帮助他们复习考证需要的相关知识,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经常邀请企业有一定资历的专家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提高工作能力、思想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把教育寓于活动,在活动中深化教育。

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参观交流、专题调研、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安排教师带队到企业参观交流或进行专题调研,或者利用假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第六学期,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者自行落实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四、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措施

(一)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实践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求具有"双师"资格。既要有较高的港口物流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好是有在港口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学校要不定期的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聘请港口物流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补充实践教学的教师资源。

(二)注重课堂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

不同的课程,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课堂实践教学,在时总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要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允许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突出特色。

1.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学习国际物流基本知识、掌握物流基本技能的方式转变为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来总结出需要的国际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们可对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总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洞察和判断能力。 转贴于

2.归纳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并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分析总结出实训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小组项目法。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如对港口物流企业流程设计、仓储配送优化等内容中,把学生分组,布置一组人员共同参与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然后将大家的结果汇总,项目小组负责人整合提交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模块化课程。有些课程可以按照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的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如:《国际集装箱运输》课程可以打破常规的章节划分,按照集装箱运输的流程将课程分成以下课程模块:集装箱运输中外贸部门的工作、货代部门的工作、仓储配送工作、集装箱堆场作业、报关与报检工作、运输协调管理等。通过模块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何种情况下应用的,并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企业环境为背景,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校内实训项目

校内实训项目的规划,要根据我国港口物流业的新理念和模式,对现有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与优化,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港口物流发展前沿知识的新实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内实训项目可以在计算机房进行,以专业的教学软件为基础,让学生根据教学软件的内容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实训项目。这就要求软件的设计要高水平、高起点,可以采用学校、软件开发公司和国际物流企业专家共同讨论研究、设计实训模块的形式,使教学软件与当前港口物流企业使用的主流软件一致,但要更加适合教学和学生练习。硬件环境可以采用当前企业使用的或者尺寸按比例缩小的真实设备。

校内实训项目还可以在场景实训室进行,场景实训室是把实训室设计成企业办公的环境,以实际工作的流程为基础来设计实训模块,以港口物流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来分角色,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角色中来进行现场的工作岗位演练。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学生既要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整项“工作任务”。场景实训可以让学生熟悉物流企业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明晰物流企业业务的处理流程,全面提高物流实训者的工作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参观交流、专题调研、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大多必须在现场进行,实现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彰显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本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首先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把港口物流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其次是采用“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学校来讲,可以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上要特别注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质量保障体系。

(五)丰富第二课堂,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成本会计;环境素质;物质流成本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78-02

一、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现状

成本会计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经历1880年至1920年的奠基期后,逐步从普通会计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战之后,成本会计逐步形成了以事前、事中与事后成本控制的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该体系能够达到三个目标,分别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与给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但现代成本会计发展却非常缓慢,除了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作业成本法之外,成本会计的很多方面都渐渐地落后于实践,特别体现在教学方面。综观国内成本会计教材,多数的篇幅都在讲解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除了作业成本法解决了成本核算准确性与深入精细化的成本管理问题之外,其他内容都未将现有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来。尤其是环境保护素质的培养并未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引起工业企业污染的源头主要是物质资源未充分利用所导致的,而成本会计对资源消耗记录、归类与控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实效上讲,在我国已经确定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国策,将建设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纳入工作日程的大背景下,虽然成本会计在对学生环境意识培养上拥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契机

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物质流成本会计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物质流成本会计产生于德国,是由德国阿鲁克斯布鲁克研究所于1992年开发的环境成本会计的一种核算方法。沿着物质流向进行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不仅可以核算出流向产成品的物质的成本,还可以核算出各个工序形成废弃物的物质的成本,进而找到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控制盲点,为企业减少损失浪费提供科学依据和控制线索,使企业在降低环境负荷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国外对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定义为:用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来记录追踪企业投入生产的所有原材料、能源以及相关的人工费和其他间接费用的流向,以此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不必要的物质资源损失浪费成本,以期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目的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物质流成本会计自开发以来,在德国企业中进行广泛试验并取得成功。1996年,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总结了一系列案例研究成果,颁布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手册,以加大推行力度。1999年,日本经济产业部委托产业环境管理协会进行环境工作发展促进调查,国部克彦教授和中岛道靖教授对德国发明的物质流成本会计进行详细研究后,于2001年导入4家企业获得成功。2002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部《环境管理会计指导手册》推进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应用。2003年与德国、英国和美国组成MFCA联合协作组织,2004年开始向日本全国普及。2007年日本政府向ISO国际标准化认证组织提出MFCA国际标准认证方案。到2009年为止,日本企业导入MFCA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国内学者肖序等对物质流(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进行了介绍与研究,但转化为教材并进行教学实践在国内尚未得到尝试。

三、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1.基本内容。本项目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为:物质流成本会计部分教材编写、实训模块设计、研究性学习模块设计与试验阶段内容和考核设计。具体内容包括:①增加物质流成本会计到成本会计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概念与发展历史、作业单元的划分、正负产品的价值、物质流动记录、物质资源损失的计算以及物质流信息披露。②实训模块设计。为了加强学生对物质流成本会计理解,选取一家污染型企业的资料作为物质流成本会计实施的基础,并依据该企业资料设计实训所需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主要实训内容包括三大模块:资源损失的计算。使用EXCEL设计样本企业的年报与相关投入物质资源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进行资源损失的计算,并分析影响资源损失的因素;物质资源投入产生分析。同样使用EXCEL设计出样本企业的投入产出数据,要求使用DEA分析工具进行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并得到研究结论;定额管理设计。根据以上两部分分析结论,结合样本企业具体资料,要求学生进行物质资料消耗的定额设计。③研究性学习模块设计。除了给出既定条件下的实训外,本部分主要给出某个企业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该企业在环境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成本会计能够起到的作用,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④实验性教学与评价设计。由于该部分在以前的教学中没有设计,本部分设计约3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1节课讲授、1节课实训与1节课考核。内容要较实际,对外培训内容要少,主要考查学生的反应与接受程度,以备后续教学改进。

2.实施方案。①查阅国内外物质流成本会计与低碳意识教育相关文献,然后进行集中讨论,确定教材内容与实训内容,并讨论出详细提纲。②根据提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分工,分头撰写教材内容,并定期进行交流,汇总所写内容,并讨论教材内容是否能够对培养学生的环境素质提供帮助。③汇总教材,进行统一撰稿,修改后交由专家进行评审,之后修改定稿。④依据教材内容,课题组选择徐州一家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污染企业作为实训资料来源,并对该企业的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包括生产工艺、定额计算、差异处理以及对废弃物的核算制度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学生实训的资料,包括:作业单位中心确定、每个单位中心的资源投入产出、计算每个作业单位的资源损失、计算负产品的价值以及进行报表列示。⑤针对实训内容,要求学生在进行实训后进行总结,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对实训结论进行讨论,重点探讨成本会计在环境控制中的作用,以及作为一名成本会计人员应具有怎样的环境保护意识。⑥课后给学生留研究性学习内容,一周后提交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陈述。⑦综合教材内容与实训结果,对一个年级的讲授与实训情况进行总结,并撰写相关教学论文,对下一次讲授与实训提出修改意见。⑧对教材与实训内容进行持续修订,最终形成定稿。

参考文献:

[1]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141-143.

[2]王艳丽,赵英鑫.对“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38-40.

[3]李艳芬.环境会计的材料流成本核算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肖序,周志方,李晓青.论资源流成本会计在铅锌冶炼业的应用[J].财会研究,2008,(6):28-33.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资源、产品在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快速流动与交换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航空物流作为商贸流动中最省时、最快捷的现代物流和货运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属于内陆地区,要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发展航空经济是重要突破口,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2015年1月21日,河南省公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提出要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航空物流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物流人才的匮乏已严重影响到河南省航空物流的运作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物流人才,已成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郑州航空港区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郑州航空港区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1. 物流业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从需求角度看,以往我国物流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人才需求。201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13.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9%,增幅较上年回落1.6%百分点。全年呈现“稳重趋缓”的发展态势,但仍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预计未来几年,维持温和增长将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态势。近年来,河南省物流持续保持高增长,到2014年年底,河南省共有各类物流企业5520家,4A级以上物流企业34家,5A级企业6家,顺丰、普洛斯、邮政速递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有序展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6%。根据《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

2. 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河南能够适应产业需求的实战型人才缺口将继续加大。由产业经济学理论可知,产业结构及其发展阶段直接决定着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和质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实施以来,航空物流、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已成为郑州航空港区的主导产业。以航空物流人才需求为例,根据国际惯例,在航空公司和机场从业人员中,航空物流人员占总数的25%左右,航空物流服务链相关产业也需大量从业人员

3. 郑州航空港区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现状对人才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从建设发展层面看,该阶段对城市规划与管理,交通规划与建设、海关和口岸管理、园区管理类人才需求较大。二是从产业项目层面看,急需对航空制造与维修、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类人才。三是从社会管理层面急需公共管理、基础设施、社会医疗、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社会娱乐类人才。

(二)郑州航空港区的人才供给分析

1. 航空特色物流人才供给总量不足。教育部于2002年重新恢复开设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后,河南省在学历教育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以本科、高职高专和中专为主,兼顾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物流学历教育层次。2003年河南省正式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经过近10年发展,河南省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有了进一步提高。2014年,河南省物流专业招生工作的本、专科院校有130余所,其中60余所进行了2014年的招生,招生总规模突破5000余人。目前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的人才供给主要来源于河南省和郑州市。由于河南物流教育起步晚,且学校物流教育属于社会物流教育,缺乏航空特色教育,造成了航空特色物流人才供给不足。一方面,省内开设物流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少,其专业实力在全国高校排名靠前的数量少。另一方面,省内开设航空类专业的本科院校亦为数不多,主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和河南工业大学等。

2. 航空物流人力资源质量亟待提高。尽管河南省富足的人口资源可以满足郑州航空港区发展和建设对基本劳动力需求,但就航空港区物流业人力资源质量而言,普遍存在学历、职称和技术等级三低的现象从人才结构看,主要表现为普通劳动力多、航空类专业层次人才总量少、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高技能劳动力少。当前郑州航空港区产业发展对高质量人力资源需求尤为急迫,既需要掌握必要专业技能型人才,又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3. 国际化航空物流人才供给不足。郑州航空港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进程,驱动着物流人才培养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郑州航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专业物流人才。虽然新郑机场货站、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等业在招聘物流专业学生,但是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还难以满足航空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懂航空物流、信息技术、金融营销、国际贸易和电子尚无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次可遇不可求。

三、面向郑州航空港的物流人才培养策略

(一)完善物流专业人才教学培养体系

1. 在专业设置方面,突出航空物流特色。河南省各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主要以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为主,而突出航空物流特色的专业、技术课程设置较少。各高校应通过分析郑州航空港区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与企业探讨专业设置的改革与创新,优化与物流专业关联技术课程设置,使课程真正建立在以高效、企业以及学生为教学计划的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导向课程。

2. 在学历教育方面,构建多元化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河南省省内重点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同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博士层次应用型物流人才,提升河南省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层次。普通本科院校应围绕航空经济发展,以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高职院校应面向现代物流企业的服务转型升级和新技术应用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方向细分定位,实现技能提升与素质培养并重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 建设航空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区要主动规划,整合国内外优秀教学资源。所在政府组织选定省内有条件高校作为航空物流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或者在区域内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紧缺型人才公共培养基地。鼓励航空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方面,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在本区域内,以独立或联合的形式创办航空类本科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师、研发、运营、项目管理等发展航空经济所急需的高端专业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航空货运、地面运输、仓储、报关、物流市场或销售等实用性物流技术人才。

2. 企业创新航空物流人才在职培养模式。一是企业有计划、分步骤地根据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开展OJT(员工在职培训),如设立研究机构、聘请国内外专家到企业培训等。二是企业可以选送人才到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研究机构和航空物流人才教育机构深造,还可以到国内外知名航空物流公司进行学习。

3. 规范社会物流人才职业培训。应建立和完善物流培训的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实现物流学历教育和物流人才的社会教育相结合,实现物流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机制。

(三)注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

1. 实施高端物流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政府要加大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和培养河南航空物流业急缺的航空物流、报关、民航信息系统、通用航空等方面需求较大的人才。

2. 优化人才引进环境。政府要制定和规划实验区人才发展战略,创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提供一系列的便利措施和政策。继续推进郑州市建设国际化航空都市,完善吸引人才的配套建设,提供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及保障等措施。

3. 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同步持续发展。避免人才重积聚、轻使用现象的出现,做好人才环境的“水土保持”工作。

4. 建立郑州航空港区国际人才市场,加强与国际猎头公司及高层次专业中介机构的合作,开通网上海外人才招聘,集聚全球人才智力。

(四)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

1. 开展国际化校企合作,满足航空港区社会和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联邦快递公司、美国联合包裹UPS、DHL、马士基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已落户郑州,顺丰速递集团、河南邮政速递“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宅急送等国内物流企业的分集散中心或转运中心正在重点建设。大量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入驻,为中部高校开展国际化校企合作提供了条件。由于此类企业除了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外,还积累了一定的国际物流运作的经验方法和人才。通过国际化的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较早了解和掌握世界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工具。

2. 开展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物流人才,比较快的途径是开展合作办学。为此应尽快与国内外知名航空院校和航空科研机构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并加强与国外内航空院校合作,鼓励它们在郑州港区设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014年,郑州航空港区成立中原彼得堡航空大学,由中原工学院、俄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宇航仪器制造大学和河南裕鸿置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建。该校在校本科生最终将逐步达到1万人左右规模,同时招收研究生,将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化物流人才。此外,鼓励各航空院校为郑州企业实行订单制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联盟。

3. 职业培训国际化。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物流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才能力与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除了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好职业培训组织的主导作用,一是发挥行业协会只能促进人才培养,行业协会通过构建从业人员、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从业人员在知识、技术、思维意识等方面的提高。二是与国际知名协会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包括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APICS),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等。三是在职业认证方面,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增加培训和专业证书的含金量,包括引进APICS的CPIM、CSCP等证书的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苏玉峰.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7).

[2]苗爱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改革与实践研究,2015(10).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物流 实践教学 改革 应用型本科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而目前国内高校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物流教育的重视,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物流管理纳入了第一类学科分类。作为新兴的学科,物流教育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如何将物流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紧密衔接是目前开设物流教育的各院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应用型本科物流实践教学的作用

1.1物流业是跨行业的复合型服务行业,环节复杂繁多,岗位技能要求高,操作性强。王在勤(2010)认为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催生了物流实践教学的改革。无论是从事物流业务管理,还是评价和选择物流技术方案、进行物流系统分析以及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都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中,75%的人员从事操作性岗位工作。根据物流的职业特点和要求,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培植专业特色,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

1.2实践教学是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肖怀云(2011)认为需要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物流职业的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是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现代运输和配送的操作技能,能够设计物流解决方案及相关物流软硬件操作技术,胜任物流业务及管理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惟一选择,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实践教学是培养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郑春龙、邵红艳(2007)认为高等教育应该系统地培养学生包括实践能力在内的全面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对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要。实践教学过程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在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中充当某一岗位角色,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既让学生获得参与物流工作的经验,又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物流管理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2.应用型本科物流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实践

2.1课程设计改革——校企共建

(1)邀请来自物流行业的资深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聘请符合条件的企业管理者担任专业课程教授或讲师。

(2) 在原有的教学课程结构设置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专业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增加理论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比重。正如贺政纲等(2009)所强调的那样,在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即结合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地分析,最后得出针对某一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在《采购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并制定出较合理的采购策略、采购计划;引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价格谈判、供应商选择、采购合同签订等,以此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动手实践演练加强学生对采购流程的全方位了解,以及更准确地掌握采购相关的沟通、文书、法律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2.2建设基于流程的物流综合实训室

赵淑雯、刘航(2011)强调应对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强化,尤其是要加强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物流技术和设备更新发展速度很快,因此,在实训室建设时不能片面追求购买采用最新技术的设备,而应以流程为中心建设物流实训室。实训内容设计将包括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流通加工管理等基本物流业务,主要实训设备构成包括:现代化立体仓库;现代仓储常用各种基本设备,同时还配备电子标签辅助拣选系统、RFID无线射频管理系统、POS销售管理系统等。通过“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系统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供应链协同能力。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目前已建成了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物流综合实训室,实训课程完整再现了基于供应链的采购、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业务流程,一方面锻炼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企业经营环境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企业管理的大局观,正确认识企业竞争优势及其获取途径。

2.3建设基于角色扮演的3D模拟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3D虚拟同步仿真控制系统进行教学,不仅符合了当今应用型本科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群体特性,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更使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企业实际运行过程,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培养效果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融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目前已开设的课程有《3D仓储管理》、《3D运输管理》、《3D国际货代》、《3D集装箱码头》、《3D国际物流》实训课程。

2.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田刚(2009)认为一体化的物流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两部分: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同时他也坦承校企合作一直是实践教学的难点。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因此,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的经历对于其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以及实训过程的控制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文件,同时,对于学生的实训过程和实训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评估和总结,以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效果。

朱正伟等(2007)探讨了构建“校企共赢”的校外实训的可行性。目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格力电器全资子公司凯邦电机有限公司、近铁(中国)、宝运通物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定期派学生到以上单位参观实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5 物流专家讲座与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相结合

定期邀请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办讲座,以使学生紧跟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最新发展趋势和方向,始终站在物流领域发展的前沿。截止目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邀请的讲座专家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教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陈功玉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薛华成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庞川教授等。

恰如贺政纲等(2009)所强调,大学讲座不仅需要邀请学界的专家教授,同时也需要来自资深从业者的声音。因此,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每年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国际著名企业,如盐田港港口集团、蛇口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近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有限公司等企业。学生通过听讲座和到企业参观可以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同时也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2.6将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肖怀云(2010)认为通过物流设计大赛等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搭建新的课堂,能有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程建芳(2007)通过对国外经验的总结,认为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双证书”教育应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也充分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重要性,除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外,已成功开展两届面向全校的院级“物流设计大赛”;每年均开展“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教育工作,整体通过率90%以上,在全国培训单位中名列前茅。

3.结束语

通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企业资深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完成,确保专业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建立基于流程的综合实训课程和提高学生参与性的3D模拟教学模式,并与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等有机结合,辅以大学讲座和企业参观,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立体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当然,除了上述谈及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外,还有其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样值得深入探析。

本文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改项目《物流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2]朱正伟,刘东燕,何敏等.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

[3]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4]贺政纲,廖伟,张小强等.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8):158-159.

[5]樊俊花,刘瑛莹.物流实践教学中的组织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2010,06(10):115-116.

[6]田刚.校内实训为主、校企合作为辅的物流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4):70-72.

[7]肖怀云.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4):250-251

[8]赵淑雯,刘航.高等学校物流专业深化实践教学探讨[J].对外经贸,2011,(12):148-149.

[9]王在勤.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29(27):188-188.

作者简介:

陶章(1983-),男,汉族,四川,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物流与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张滨(1965-),男, 汉族,山西,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物流与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职业能力;物流管理;企业实训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随着现代物流发展的进程,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其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为了适应这一人才需求,各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纷纷有针对性地加强本专业在实践方面的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发现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要想满足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应该让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一定的市场预热,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以充实实用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和甄别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我国总理在2005年11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明确指明了它的作用与意义,“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明确职业能力的内涵,是确定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

长期以来,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我们往往更关注“能力”,而忽视了“职业”的存在,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角度,职业能力就被认为是“能力”下的一个子概念,这一认识让人感觉抽象,而且似乎无法实现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

目前,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借鉴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所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依据德国职业能力定义,我国的学者邓泽民、赵志群、吴晓义和严雪怡等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认识。综合他们的观点,职业能力,即是理论与实践的升华,是职业院校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是学生成功进入职场并胜任各自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或技能。

(二)职业能力的甄别标准。要回答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否是提高当前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使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首先明确职业能力的甄别标准。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以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部分组成。基本职业能力强调的是与职业密切相关所必须有具备的能力,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对基本职业能力的延伸,是对基本职业能力的综合运用。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均是理论重于实践,知识重于能力,但是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膨胀,学校开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逐步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指导思想,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依据职业能力的专业评判标准,各专业教学就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项作为支撑,学生在学校不仅要进行传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习,通过系统的职业能力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企业实训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对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岗位职业技能有很大的效力,同时对形成专业办学特色,对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也有实际意义。

(一)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企业实训课程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物流业是一个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物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用传统的灌输型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性、创新性,这就无法满足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物流业的人才需求。而开展企业实训教学是对是对专业理论和实践进行适当的处理,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续;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能根据专业岗位情况,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使学生能学到就业后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综合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企业实训课程的可行性。目前,就各院校开展企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企业实训教学在专业建设上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训的方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职场的实际操作问题,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学校在企业实训课程开发中积极吸引企业的参与,可以适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课程方案。而且企业可以为各院校提供用人信息,使得各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另一方面,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也参与到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也丰富了教师理论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以职业能力引导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思路

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物流人才以满足物流行业的用人需求,但从物流企业对物流专业毕业生反馈却不尽人意。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落差,物流人才教育要真正满足于社会,就必须直接服务于社会,同时在课程建设上应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与就业市场变化,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最大限度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融合。

通过完善对企业实训课程的改革,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企业实训应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

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在社会、企业、职业等动态因素的影响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引导,确立企业实训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满足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取向。

二是实现灵活化的教学课程结构。给企业实训课程一个弹性的发展空间,即结合企业的工作进程,根据需要开展实训教学,即可以充分发挥该课程的特长,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转变传统的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引导,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以保持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持久活力。

四、以职业能力引导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体系

鉴于物流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通过企业反馈和市场调研,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竞争力强,很受企业欢迎。物流岗位能力要求我们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既要专业技能熟练,又要综合素质好。目前通过各高校在企业实训课程的实践活动结果来看,实训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各项综合素质。

(一)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要从多种模式出发来构建,特别是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教学平台。针对企业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其构建模式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体验层次,这中间后一个层次的发展是以前一个层次为基础,三个层次呈现的是递进关系。(如图2所示)

1.校内理论课程教学——结合物流专业特点开发实训课程理论教学。这一阶段是从新生入学就开始的,是整个企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基础。学校根据物流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企业实训中的岗位、职业需求,教师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这一过程,我们不仅介绍纯粹的理论知识,如认识物流、物流在当今市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还要以丰富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从该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着手,是完善物流专业学生知识积累的核心。

2.校内实训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有了前一阶段的基础理论沉积,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模拟实训,如“ERP企业沙盘”、“公共礼仪实训”等,实训虽然是以学校、课堂为主,但实训的内容是以现实案例为主,实训过程的具体任务操作也是模拟现实的企业订单,通过学习——操作结合,以此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校内实训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对本专业理论教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能平稳地适应企业职场角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平台。

3.企业现场教学——顶岗实训,实训教学灵活安排。这一阶段,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进行为期6—8周左右(具体时间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来调整)的现场体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在职场中的岗位工作,可以更深刻理解课本中理论知识,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等,更真实体会什么是团队精神、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通过在企业的现场实践,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取自己所不具备的方法能力、完善自己所欠缺的社会能力,为自己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的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对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体系的评价。

1.从企业角度。众所周知,随着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物流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急速上升,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众多企业认为我们的学生达不到他们的需求目标,认为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物流教学是脱节的,学校与企业缺乏交流,结果导致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无法深入基层。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我院积极寻求企业开展相关的企业实训,以参与沃尔玛、新华都企业实训的学生为例,在企业实训课程在开展中,企业反馈由于学生参与到期企业的现场操作,一方面学生的工作热情大大带动了企业的工作气氛,另一方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与拥有丰富实践经验企业员工的齐心协作,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在实训课程结束时,企业纷纷向部分学生发出热情的邀请。

2.从学生角度。对于学生,由于打破了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走上职业岗位去体验真实的职场工作情境,最关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使得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由此,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了,学习动力也得到的提高。

通过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所完成企业实训课程结果来看,学生们在经历了企业实训的系列岗位工作后,一是团队协作、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习态度、学习能动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三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当实训结束时,当我们阅读了学生们在企业实训课程中的实训日记、总结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都对该门课程做出了较好的评价,都非常怀念在企业生活的点点滴滴。

3.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对于一门课程的建设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理好地实现对本专业的服务。企业实训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双师型”的培养。

通过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学校与企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形成了一种“学校——职场、课堂——企业结合、学习——工作结合、教材——经验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一过程的开发与研究,一方面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园专业建设得到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也确保了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能最大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实现了学校、企业(行业)的双赢。

五、结语

以职业能力为引导,在对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上,突出职场的就业导向,把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和企业实训课程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适应企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洋,侯心媛.物流实训课程体系课程载体设计[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72-74.

[2]杨芳凝.体验式培训与高职管理实训课程的有机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0):92-93.

[3]陈涛.对物流专业实习问题的初步探讨[J].职教与成教,2008(29):507-508.

[4]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2):17.

[5]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5-11-7)[2005-11-14].教育部.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篇7

一、物流实训基地功能

物流实训基地旨在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物流各个基本环节的操作与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物流管理岗位上需要的技能,掌握物流设备的原理与基本操作,通过与理论的结合,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同时,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必要的环境。根据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结合女性物流人才从业特点,在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中,建立1个实训中心和5个实训室,即仓储配送实训中心、物流认知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运输管理实训室、报关报检实训室、国际货代实训室。物流认知实训室主要设备是物流沙盘、设备模型、演示系统,主要目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了解物流到学习物流再到使用物流,有良好的衔接。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主要设备是条码设备、POS、RFID、手持终端,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运输管理实训室主要设备是GPS,主要目的是培养调度员、客服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报关报检实训室模拟海关和检验检疫大厅业务大厅,训练学生的报关和报检技能。国际货代实训室模拟国际货代公司办公环境,训练学生的国际货代操作能力。仓储配送实训中心主要设备为自动化立库、AGV、电子标签拣选货架、生产流水线,主要目的是培养仓管员、拣选员、配送员岗位的仓储、分拣、配送等方面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构建总体要求

1.以适任岗位及能力定课程,积极推进项目型课程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明晰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及真实工作内容,并据此设计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突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度设计课程,“职业要求什么,课程就设计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突出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推进项目型课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工作实际密切结合。2.充分利用物流实训基地资源,突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以物流专业人才知识与技能标准来规范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安排类似或接近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训练,以促进相应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专业实践教学标准要与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吻合,要体现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高职实践教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要求相一致,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生产过程的高度相关,实现校内实训、顶岗实习与综合性的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

3.“课证”融合,继续推进“双证书”制度

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劳动就业制度,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融“证”入课,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将含金量高的职业考证纳入教学计划中,根据职业资格标准来安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核心课程要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基本一致,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覆盖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的所有知识点、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并选择与专业核心技能紧密相关的1至2个项目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安排相应的集中实训环节。

4.加强素质教育,扩大学生选学范围

加强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在人文素质类课程(包括女性特色类课程)、自然应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实用英语类课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等选修课程,强化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兴趣爱好。5.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落实学分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方向培养,完善限选课,调节专业定向性与就业适应性之间矛盾。通过限选课,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化,为学生具备进入专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

1.以岗位技能定课程,突出实效性

经过广泛的调研及分析毕业生去向,专业定位于培养面向珠三角区域,辐射广东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四自”精神,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女性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职业方向分两大类,即国际物流和工贸物流,请见表1。根据专业培养定位及其对应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细化为岗位群中岗位素质,把专业知识与技能融汇到若干门支撑性课程中,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模式,请见表2。

2.以核心课程为基点,突出实践性

专业在已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三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物流》、《企业物流管理》这三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对应了核心技能,意味着学生通过这六门课程的学习,至少能胜任岗位基础工作。借助实训基地资源,所有的课程都在基地讲授与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请见表3。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实践课程;课程改革

一、 当前高职物流实践课程现状

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特点是设计以“技术应用”为主,理论够用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课程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所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高职物流专业教育是财经类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物流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但纵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其实践能力与实际需求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多机械性操作,理论薄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没有后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训练,具体如下:

1、在高职物流教育方式上仍然是灌输式,重理论和应试,轻实践和考查。受到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学计划偏重于理论性教学。在灌输式和应试教学法下,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性和完整性,忽略了物流专业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这导致学生空有理论而不知实际,能想象不能抽象,能考试而不会在实际中应用。

2、物流实践课程多为参观了解,不能亲身体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我国物流教育也在逐步进行调整,加大实践性课程比例,改革实践性课程内容。但许多院校的实践性课程多停留在纸面模拟上,只不过把书本知识再在实验课上重复一遍,各科训练单独进行,没有综合在一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物流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专业判断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在实践课中根本无法体现。

3、实践课程资源建设难以跟上。实践课程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与企业联系程度。物流实践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是双师型,以保证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硬件设备是要具备合格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便于组织、设计实践课程。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则保证教师可以及时更新知识,了解企业需求,以便更新实践课程内容,并可作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但目前我国多数院校由于受到教育观念、资金、教师引进等的限制,物流教师队伍、教学设施还远达不到要求。

二、 物流实践课程改革:一个案例

在2003年以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践课程与大多院校一样,由于物流专业起步晚,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实习实训不足等原因,使物流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等问题。因此,如何促进物流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推动教学改革等也成为国内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广泛关注和急需解决的课题。因此建立“供应链一体实训室”,进行了改革,其改革目标是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供应链工作环境,将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个环境中让学生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个人技巧解决实际物流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熟悉各个物流岗位的工作,锻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物流工作,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综合实训改变了其他课程实训在教材指导下的程式化训练,完全模拟企业物流工作岗位环境,采用场景式动态训练方式进行实训。实训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化、日常业务和期末处理,总课时112节,安排在一个月内与金融专业银行业务实训课程同步进行。实训前将学生分为ERP组、CRM组、自动化仓库和生产线、商场管理、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每组4-8位学生。具体实训内容如下:

1、初始化: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和录入初始资料

向学生提供实训企业的相关背景资料和期初业务资料

(1)ERP采用用友U8系列ERP软件,启用总帐、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库存核算、UFO报表系统。

(2)CRM要求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管理、销售与服务流程。

(3)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系统,针对料件清单和配送计划对客户实行JIT生产或销售配送的完整的业务过程,包括从接到作业指令单开始,完成货品的分拣、加工、出仓、装卸及发送过程。通过信息系统确保配送业务的准确无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配送。

(4)POS系统实现前台销售及后台进、销、调、存管理。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各模块进行初始化,完成各模块之间数据接口,建立正确的模块运用模式,完成各模块初始设置,录入期初资料,到模拟银行新开帐户,为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2、日常业务:按规范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关业务

初始化结束后,以工作日为时间段,指导教师提供一天或几天的业务,由学生自行按照业务流程进行处理。日常业务重点是各模块业务处理、各模块之间数据传递和财务软件使用。在整个业务中,CRM中销售环节是末端环节,通过POS设备的销售拉动库房的主动补货,并将库存情况传输给ERP,ERP根据销售情况指定制定计划,原材料供应商根据生产计划提供原料供应,整个生产过程中,第三方物流系统实现原材料及产成品的仓储、运输及配送过程。

实训时以生产电话机为样本,学生拿到首先审请领用原材料,生成业务单据后,教师不作业务描述,而由学生自己判断和分析业务怎样处理。例如ERP中偿还前欠帐款业务处理,先在CRM采购模块填制付款申请书,打印后经相关部门及领导(可由教师担任)审批,由会计审核制单,交由出纳付款,若现金付款,点付现金(用点钞券代替);若支票付款,开具支票;若采用汇兑等其他银行结算方式付款,到模拟银行实际办理付款手续。

在实训中学生要不时要和其它组进行数据交换,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完成,有些是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机械来体会。如:生产线组装简单电话机,贴上条形码,经扫描枪数据进入自动化仓库系统,同时自动化仓库完成入库操作,数据送至到ERP系统进行相关财务处理。软件与硬件的集成实现对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真实模拟。从而展现物料从原材料采购入库、生产加工、包装打条玛,成品入库,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动分拣出库、运输到终端客户等供应链的全过程。借助 ERP 软件的强大功能开发一些实训课程反应现代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的实训教学目的

3、期末处理

由学生自主分析并完成本企业应做的期末处理工作,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检查和指导。主要包括:按软件逻辑顺序进行各模块期末结帐,各模块数据是否一致,一体化作业完成情况。在U8报表系统中设置并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POS系统生成进货,出货表,自动化仓库进行存盘点,并进行模块间对帐,打印帐簿、报表,装订凭证,整理会计档案。

4、过程考核

本课程根据出勤、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进行,考察成绩=出勤(10%)+小组成绩×系数(50%)+个人成绩(40%)。小组考核内容为各系统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对各项经济业务处理方法和流程,各项经济业务的业务处理的正确性,工作进度,岗位分工和组织协调情况,由教师进行考核。个人考核内容为岗位适应能力、软件运用能力、业务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考核方式由组长每日记录组员工作情况,并在实训结束时对各组员做一总体评价和评分,由任课教师参考评分。

三、案例评价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彻底打破了传统实训课程的教材式静态处理方法,将原来独立的各个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与其他专业如银行、管理等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使该课程具备仿真功能,这可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专业技能的综合性训练

该实践课程综合了各门专业课程如财务会计、物流信息管理、仓库管理等各项技能,使得学生在实训中能得到充分的专业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动态的专业性训练

在日常业务训练中,本课程模拟企业实际运作方式,采用动态的业务发生和处理方式,只有顺利完成前项业务,才能接着开展下一项内容。而前期的业务处理又影响到后期业务的运行,从而使实训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ERP处理上,而延伸到供应链运作的各环节,而且还有生产库存等动手操作。

同样的实训资料,就会随着学生业务能力、处理方式、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不同而不断变化并产生不同的处理结果,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协调性和能力性训练

在本课程中,将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代表某公司的一个实际运作部门。ERP设置财务经理、生产管理设置一个厂长、第三方物流和商场等设置总理,具体分工由学生自己安排。在实训时,学生要考虑业务怎样处理,由哪个岗位来处理,怎样轮岗和处理缺岗的情况,岗位内部的管理和协调,对外业务的安排,产品的流转等。学生还要考虑在出现问题时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何种渠道处理,这些问题包括从会计业务问题到电脑出现故障等,教师只提供方向方法,不直接解答,只在最后进行点评。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在得到体现的同时,学生的组织、协调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将在该课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4、教学中的案例性训练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训教学 管理流程

中图分类号:F252,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32-03

一、教学实训现状

(一)我国的教学实训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近来虽然有了很大发展,探索出了许多校企合作的新路子和新方法,但到目前为止仍存有很多的问题。第一,校企合作程度不深,绝大多数高职校企合作教育仅仅限于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即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距甚远。第二,校企合作面较窄,绝大多数高职校企合作教育只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没有覆盖所有的专业。第三,缺乏长期合作的有效形式,国内校企合作多是根据自身短期利益需要形成的,由于双方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合作形式偶然性多,合作关系难以巩固。第四,企业合作热情度不高。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社会责任,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企业只需从优秀的毕业生中挑选人才,若没有合适的就到其他企业去“挖”,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在高职院校单方热情下的一事一议。

(二)国外的教学实训模式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即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德国的学生多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成为师傅制度下的学徒,一方面在工厂做工,接受师傅的指导;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高等学校,进行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做工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做工以企业为主,合作学校派出教师进驻企业给予理论指导;理论学习以学校为主,企业派出技术专家到学校协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德国的高校与企业一旦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将是长期的,其合作非常注重实效。

2.法国——学徒培训中心。由地方政府、工商行会、企业或企业协会主办,属于半工半读或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机构——学徒培训中心,是法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徒要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企业主不仅要支付工资,还要保证系统完整的培训;二是教学采取学徒培训中心与企业合作的工学结合形式,实践课在合同工厂里进行并有师傅指导;普通文化课和技术理论课则在学徒培训中心进行;三是国家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同时也对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给予补偿性补助,并将“学徒税”减免额由20%提高到40%。

二、改进办法及流程

(一)学校为进行校企合作做准备

确立进行校企合作的总体策略: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实训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确定学生要进行实训的科目和内容。各学校的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条件各不相同,校企合作选择团队根据自身的实训条件不足之处和企业的长处,确定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完成的实训教学内容。根据实训教学内容有方向地选择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合作的方式这项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并形成方案。

(二)总体校企合作实训计划的制定

学校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训,肯定需要一定的费用,这笔费用我们要考虑如何解决。校方要考虑学生校企合作进行实训的规模、期间、要求、准备、步骤等进行实训计划的制定,校方具体要制定的计划有:

1.实训工作人员计划,负责对学生实训工作的管理。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计划,提前做相应的准备。学生在学校没有机会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并且自身的的能力和素养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在不同学生的身上表现的程度或大或小,因为学生还不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对学生没有直接的管理能力和权力,这就需要学校指派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解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出现的问题,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和学生的实训安全,并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时沟通,安排学生的各项实训活动,以保证实训的各个环节尽量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

2.实训成本总体计划与预算计划。没有资金支持的计划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难实施,即使凭借学校和企业有良好的关系,也很难持续进行。具体需要多少资金支持,要根据实训的实际情况作出预算。如果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训期间会对合作企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学校可在支付给企业的费用适当少一些或不付费用,即我们给企业的实训费应为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成本减去学生在实训期间为企业创造的财富。如果学校无法为企业支付费用,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这样,既解决了费用问题,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三方都能得到相应的利益,避免了损害他人利益使对方不愿再次合作的障碍。但是,实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学生因付出劳动而没有收入对实训产生厌倦反感情绪,影响学校和企业的利益。除非学生被企业录用成为员工,有了经济收入,才可能安心在企业工作。这样,企业可以在学生中选择适合本单位工作的人才,学生也能通过实训掌握技能或就业,双方都能达到各自目的,也为学校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单位选择与管理机构的建立

学校要确定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的类型和资格,即哪类哪种级别的企业才是我们的合作对象。校方要考虑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经济效益等客观现状,如果企业经营得很好,经济实力也较强,企业才有能力和意愿去承担校企合作的项目,并且不会过于计较学校所给的费用,也就是说,我们期望与经营良好的企业合作,学校要学会“傍大款”。其实,很多经营良好的企业的企业家,大多数是愿意承担社会义务的,因为他们已经将承担社会义务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推行。没有一个企业家希望自己的员工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人,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家做各种慈善和社会公益活动,这样可以使企业健康长久地生存。将这类企业引入并进行考察,校方要多联系几家企业,在这些企业中进行比较,在这些企业里看看哪家愿意与我们合作,合作的积极性如何,校方要摆正自己的立场,积极主动,并且要清醒地认识到是学校请企业帮忙,而不是企业主动来找学校,学校应该是主动的一方。在联系和比较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时,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比较标准,从不同角度客观评价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伙伴。通过这些比较,最终选择出可以长期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所以学校要有专门的机构去做这件事情,才符合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执行、监督、完成、总结的流程。

(四)校企合作实训质量的保障

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建立实训任务及实训流程,这个流程必需和企业达成一致,双方共同协商的各项实训计划,才有可能按计划执行。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要进行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有了好的合理的计划,也需要正确的执行,才会有好的结果。正确的计划和不正确的执行、不正确的计划正确的执行及不正确的计划不正确的执行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不能期望每次都得对,这永远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初次合作,实训计划和实际实训过程多少会有偏差,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学校和企业的实训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并对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记录,在实训完成后要写成实训总结,并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文档化管理,以便于今后的再次合作。这些资料也可以作为与其它公司合作的参考资料,有的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一两个企业一次难以承担过多学生的实习,就要多找几家企业,有了这些资料,就会少出现因工作人员变动导致共性问题的多次发生的现象,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积累经验。通过校企双方的多次合作,逐步优化实训流程和步骤,达到双方合作的互利共赢的目的,良性循环并形成长期愉快合作的局面。

三、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企业进行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看企业有没有人才培育机构,这主要体现了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外语能力、自我更新与提高能力。它可以使我们了解企业是否有知识积累与内部共享机制、充分有效的培训机制。如果企业有这样的机构,学生的实训过程才会有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员工会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知识和技能,才可以保障企业人员的稳定性,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样的。具体而言,首先,所选企业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学校的办学目的就是以学生掌握技能和学生就业为目标,其开设的专业基本上是就业中热门的且需求量大的专业。所以,寻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比较容易。例如,笔者所在的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将学生安排在物流公司顶岗实习,主要是我们系的领导和物流公司有联系,并且是省物流协会理事。其次,选择合作企业也要考虑所处位置及地方经济分布。当前,我国西部物流集散地和港务区是在西安地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大,这也是学校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区域。所以,在西安本地寻找校企合作企业是必要的。学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寻找校企合作企业,安排有实习学生的话,管理成本和安全容易控制,并且能够全面了解当前就业环境的情况,为学生就业及学校创建新专业发展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信息。如果本地没有合适的企业,去经济发达的地方寻找合作企业也是可行的,现在交通发达,距离已不是一个主要问题。学生千里迢迢跑到外地的校企合作企业,管理成本和难度会增加,但可以学到先进的知识,只要值得,学校就可以去做。再次,学校选择校企合作企业以独资、私人企业为主,避免与一些没有校企合作经验的国企或大公司合作,因为与这些企业合作在实训环节过于复杂,如学生实训岗位安排、实训费用管理、学生实训问题的处理等。总之,选择校企合作企业要使专业相对对口,还要考虑企业所在地域及企业的特征。

(二)校企合作中校方应注意的问题

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认为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企业就应该免费提供实训环境,这种思想导致企业不愿意接收实训的学生,很多学校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让学生去实习,即使找到了并进行了合作,也不能长期合作或合作流于形式,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合作的深度及层次也不够。所以,学校要尽量用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实训工作,如果确实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值得的,这个代价就是需要花时间、精力及费用等。

(三)对校企合作中的风险进行管理

企业和学校合作过程中,双方都存在风险,如果没有意识到风险并予以预防,将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会严重影响到双方的本次和下次合作。所以,双方的管理人员就要对合作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类,划分各种风险的级别,制定预防风险的管理计划,做出应对高风险的预案。这件事情马虎不得,双方的领导、管理人员、学生都要认真对待。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学生主要从事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管理(或综合性)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工作。因此首先考虑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生产安全,对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明确各个实训环节存在的危险及预防措施,保证学生不要遭受意外的危险伤害。确定对学生培训的工作方法和流程,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按照工作规定流程去实训,避免在实训过程中因操作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实训操作前要经过岗前培训,然后才能去实际操作,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管理人员加强此项管理。

(四)良好的沟通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础

为使学生的实训工作顺利完成,校企合作双方要建立沟通机制。

在沟通过程中,双发都要对要解决的问题事先准备,尤其是学校负责学生实训的管理人员,态度要积极,明确此次沟通的目的,知道自己在每次沟通中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虑对方感受及利益的前提下,以合适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意愿,并倾听对方的想法,认真对待。沟通要有结果,目的是达成共识,如果出现凭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及时汇报给上级,通过上级领导的相互沟通来解决问题,对沟通结果进行意见反馈和跟踪。在沟通时会遇到一些障碍,主要原因是我们所处的位置立场不同、担任的岗位角色不同、个人的文化水平不同及沟通者性格的差异等。知道了影响沟通的原因,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消除这些障碍。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沟通障碍。出现这些问题就表明有了沟通障碍:如有了问题拖延解决、在一些简单问题上故意刁难、对对方不友好、不直接提出问题而通过他人转达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校企合作双方都要认真思考,它不是单方面的问题,需要尽快进行协调并解决。具体的做法是专人负责,建立沟通渠道,定期面对面交流、管理者加入沟通与交流工作、形成共识文件进行资源共享,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四、结语

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各个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努力,在不损害对方利益以及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保证合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给出了一个一般的操作流程和建议,希望为校企合作的发展壮大及人才的培育作出努力。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项目名称:校企合作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SGH13579)]

参考文献:

[1] 闫洪林.高职院校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2] 王海龙.安徽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探索与实践.科学时代,2012(7)

[3] 丁天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 陈献辉,夏建辉.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思路.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

[5] 李正文.高职院校航运管理类实训室建设问题探讨.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12)

[6] 曾建飞.多元化校企合作培养国际物流应用型人才探讨[J].现代商业,2010(5):281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总论

教学项目的实施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托的,它服务于培养目标。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发始终遵循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解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爱岗敬业精神、挫折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熟悉国际物流基本业务流程,掌握国际物流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国际货代、场站管理和物流配送等岗位工作的国际物流基层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包含三个核心能力,其中专业能力表述为:能进行国际货运业务;能进行报关报检业务;能进行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能进行物流配送业务;能设计并评估物流方案。在专业能力中进行物流配送业务能力是五个核心专业能力之一,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这门课程承载着培养这一核心能力的重任,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也就形成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基于不同信息处理方法和手段进行物流管理的管理技术,能够独立完成物流管理业务操作。

1.专业能力

(1)能够熟练进行货物入库理货操作;(2)能够熟练运用和操作物流作业的主要设施和设备;(3)能够熟练进行入仓通知单的填写以及物流合同的签订;(4)能够熟练应用物流管理软件;(5)能够熟练进行仓库盘点操作;(6)能够按单备货以及按照客户要求(或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运输包装;(7)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收费操作和物流成本控制及分析;(8)能够实施安全管理。

2.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物流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搜集所需信息;(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4)能不断积累物流管理相关经验,善于从个案中总结规律;(5)能优化工作过程,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3.社会能力

(1)能严格遵守物流管理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遵守行业法律、法规;(2)能严格遵守企业的安全规范;(3)能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同物流工作相关人员协作共事;(4)能解决物流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问题,具备处理物流作业现场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二、物流管理实训实施方案

学生进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完成物流管理实训,通过实践使学生具备熟练地运用物流管理系统(WMS)结合条码、射频等识别技术实施物流管理业务的操作;了解商品的采购方式供应商网络、流通加工方法及相应包装方法与技术,熟悉物流操作流程,掌握根据配送商品信息开展配货及补货的方法,具备发运交付货品的能力。为此学院建立了物流管理实训中心,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载体。物流业务综合实训的操作步骤:

1.入库作业操作

(1)分组准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扮演不同角色(保管方和存货方)模拟合同签订过程,进行合同文本的签订;(2)根据物流合同,熟悉入库商品,并掌握好库场实际情况,编制物流计划;(3)根据物流计划,编制商品入库作业计划;(4)根据商品入库作业计划做好当天的入库前准备工作。(5)预报和接车准备,卸车前检查,卸车,包装验收,办理交接手续;(6)商品验收,填写验收单;(7)填写入库单;(8)登账,立卡,建立物资档案;(9)签单业务训练;(10)更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保管保养作业操作和安全管理

(1)堆码训练;(2)用温度计和湿度计监测库房内的温湿度,填写仓库温湿度记录表;(3)进行金属制品防锈和除锈训练;(4)进行防霉、腐训练;(5)进行仓库巡查训练,填写仓库巡查记录表;(6)进行仓库日常报表填写技能训练;(7)练习库存管理信息的检索和查询;(8)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器材的使用练习;(9)仓库防盗能力训练;(10)贯彻现场的“5S”管理方法。

3.盘点作业操作

(1)分组,做盘点前准备;(2)发放盘点单,记下盘点单的编号;(3)初盘,填写盘点票;(4)填写盘点记录表;(5)复盘,确认初盘数量。若有差异,与初盘人员做好复核确认,确认后的数据记录于盘点记录表上;(6)复盘完毕,从货垛上取下盘点票;(7)按编号和发出数回收盘点票,核对盘点记录表上的实盘数据;(8)把实盘数据与账目上的结存数进行核对;(9)若发生盘盈或盘亏,分析盈亏原因;(10)编制盘点盈亏表,对差异进行处理,并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

4.分拣作业操作

(1)打开亮灯拣货系统货架的电子开关,启动拣货指示灯。(2)打开电脑,启动电子标签订单设置系统;(3)进入电子标签订单设置系统,打开摘取式(分货式)分拣菜单,按配送订单要求录入货品的分拣数额;(4)分拣人员进入亮灯拣货系统货架前,将拣货周转箱放于分拣机下,做好捡货前的准备工作;(5)启动分拣机的辊筒式输送链;(6)进入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打开摘取式(分货式)分拣菜单,点击单步分拣或连续分拣,电子捡货货架上的拣货指示灯随即显示每一货架需要拣选商品的数量,分拣人员先将周转箱从分拣机下拿出放至分拣机的辊筒式输送链上,然后按指示灯显示实施操作,每拣选完毕一个指示灯下的产品,即将改指示灯熄灭,一批订单中所有的指示灯全部熄灭后,总指示灯鸣叫并闪亮,分拣人员将总指示灯熄灭,周转箱经过分拣机分拣道口滑入道口底端,由理货人员整理至待发货区。

5.出库作业

(1)制作出库单证,做好出货前准备;(2)核对有关出库凭证;(3)按单备货销卡;(4)理货;(5)复核;(6)包装和刷唛;(7)清点交接和现场清理工作;(8)单证流转和账务的处理;(9)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的更新;(10)出库过程中以及出库后发生问题的处理。

整个实践活动贯穿如下两个流程:物流入库作业流程图和物流出库作业流程。另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考评。校企双方共同打造适应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要求的质量保障机制

三、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这两轮教学改革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课程收到了学生的好评,特别是上课的参与度有了广泛的提高,课上、课下随时都会有学生的提问,为了提高操作绩效,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下准备工作,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也有很高的认可;教学督导以及本系教师都对该课程给予很高的评价。提升了毕业生在企业从事物流相关岗位工作的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开始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一直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007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部级示范校,物流管理专业是重点建设的示范专业之一,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配送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中五大核心能力之一。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是肩负着培养这一核心能力的重大任务的课程之一,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今,示范校已经顺利通过验收,本文就是将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作以总结,目的是为开设物流管理综合实践着门课程的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有志于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士,以及工商企业进行物流配送员工的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万秋.物流中心运作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2]王郁葱.仓储管理实务[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8,9.

[3][美]兰伯特(Lanbert,D.),斯托克(Stock,J.),埃拉姆(Ellram,L.)著.张文杰,叶龙,刘秉镰,译.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