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8 15:08:35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培智学校;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

一、研究背景

1.自闭症儿童人数的激增引起关注

近年来,自闭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12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88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比2006年的统计数据高25%。我国在1982年由陶国泰首先报道4例自闭症,以后逐渐增多,但至今尚无全国性的自闭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据2001年的相关数据显示,0-6岁儿童精神残疾现患率为1.01‰,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其中绝大多数为自闭症儿童[1]。2002年江苏省关于儿童自闭症的调查报告为12.25/万[2]。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3]。面对如此庞大的自闭症儿童群体,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必然会给众多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个别化教育思潮的兴起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启发

个别化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1994年国际特殊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4]。”由此可见,尊重、适应、满足每一个特殊儿童的需要是国际特殊教育界的共识。

3.自闭症儿童教育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自闭症的认识较晚,自闭症儿童康复体系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针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机构主要为残联办的康复中心、民办训练机构以及普通幼儿园开设的训练班,还有少数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随班学习。对于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缺乏专业的训练机构,能追踪到的学龄期自闭症儿童多数在培智学校随智障班就读。而在接收自闭症儿童的培智学校里大多没有开设适合自闭症儿童的课程,没有提供适合自闭症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康复活动。“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获得可达到的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之机会”[5]是《萨拉曼卡宣言》中的重要声明。自闭症儿童接受适合的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发展点。

二、现实意义

我校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学生为主,同时兼收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情绪障碍、沟通障碍、多重障碍儿童等的特殊学校。最近5年内,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明显增多,总数达40余名。学校按照儿童的生理年龄将自闭症儿童安置到相应的智障儿童班级中,每班为1~4名自闭症儿童。目前,学校对其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以保育为主,大多给予自闭症儿童一定的生活照顾,并没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育康复。没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课程和教材,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大多参考借鉴培智学校低段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满足自闭症儿童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培智学校里探索一套适合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内容、模式、途径、环境及运行方式是符合自闭症儿童的需要,也是培智学校自身发展和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目标的界定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以自闭症儿童为核心,根据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和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等理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自闭症儿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自闭症儿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促使其积极主动、自主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高生活适应、主动交往等能力;促进自闭症儿童能力发展落后领域的发挥,对自闭症儿童的缺陷进行补偿与康复;最大可能地挖掘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潜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四、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与操作

1.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操作途径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开展是通过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个别补偿训练三种途径进行。集体教学是自闭症儿童随智障班所进行的班级授课;小组康复是将4~6名自闭症编成小组,进行康复活动;个别补偿训练,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弱势领域进行的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见图1)。

2.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程序

(1)组织学习,开展培训

由学校康复中心自闭症研究小组的专业教师对负责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教师及家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制订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计划、拟订长、短期目标,如何处理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如何开展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训练、生活自理训练和社交活动,以及教育自闭症儿童一般的原则和方法措施等。

(2)调查访谈,收集资料

学期开学一个月内,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家长访谈,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采用学校自行设计的《学生入学资料表》对自闭症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情况(排行、主要照顾者、居住环境、父母关系等)、健康情形(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等)、之前学习情况以及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等向家长做详细的调查。

借鉴王梅、张俊芝编著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一书中的《家庭养育态度调查表》,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方式与方法、家庭训练中儿童的配合程度等信息,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自行设计教师访谈表,在教育康复前对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情况,包括有无情绪行为问题,能否遵守规则,是否喜欢模仿同伴,能否运用多种情感表达方式(快乐、愤怒、害怕),说话时有无目光对视、能否回应别人的问话,有无主动语言,完成任务时有无自豪感,课间是否和同学一起游戏等。

(3)八个领域,全面评估

利用《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评估。《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2004)是学校引进的,由台北财团法人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编制。此评估工具适用于各种障碍的儿童,题目内容兼具发展性和功能性。评估手册以0-6岁儿童正常发展为设计基础,用观察、直接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估,了解残疾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共由913个项目组成,可对儿童的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沟通、认知、社会适应、生活自理及休闲娱乐八个领域的能力发展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时采用五级记分法:完全独立完成4分,75%独立完成3分,50%独立完成2分,25%独立完成1分,完全不会0分。评估由参与过一年以上专业训练且有较长时间与自闭症儿童在熟悉的环境中相处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评估。评估结束后,教师将发展领域的测评结果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准确了解儿童在每个领域各技能群的发展差异性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见图2)。

(4)多方参与,共同研判

评估结束后,召开由评量师、康复训练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主管教育教学的行政人员及家长参加的自闭症儿童能力发展研判会。根据研究小组人员的共同讨论,分析儿童能力发展的优、弱势和各领域发展情况,初步拟订出一学期的教育康复目标。

(5)确立目标,制定方案

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和特殊需要,康复训练师、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制定出自闭症儿童一学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确立IEP中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将每位儿童的IEP中的目标按类别进行汇总,选取合适的方法与措施,拟订教学方案、康复训练计划,进行教育康复活动的设计,为实施教学和康复训练做准备。

(6)选择内容,组织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集体教学、小组康复和一对一的个别补偿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集体教学是自闭症儿童随智障班级一起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一般由各学科教师执教,教学内容是借鉴智障儿童的课程进行选择的,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运动与保健、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以及简单劳动技能教育等。小组康复是将4~6名自闭症儿童单独编组,针对其共同的发展需求所进行的康复活动,内容主要有可视音乐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个别训练是指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缺陷进行的一对一的补偿训练,需要单列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模仿、认知、沟通、社会交往、社会情绪、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训练等。小组康复活动和个别训练课由专业的康复训练师负责实施(见图3)。

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发展目标对其中的训练内容进行选择。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康复训练师密切配合,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创设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情境,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在进行个别训练的同时,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体需要开展教学,做到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与个别训练的有机融合。学科教师要与康复训练师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做到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上的统一、教学进度的同步和教学方法的一致。此外,教师每月一次反思,反思教学策略、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反思学生参与配合情况及影响因素,反思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等,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学生是否有进步。任课教师、康复训练师和班主任随时记录学生教育康复情况,并根据学生进步情况及时调整方案或更换训练方法。其中,集体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65%左右,小组康复的课时约占15%,个别训练的课时约占20%。

(7)个性课表,落实到位

自闭症儿童的个性需求决定了彼此教育康复内容的迥异,从而导致课表的差异性与个性化。在研究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一班一课表”为“一生一课表”。同一教学时间,有的自闭症儿童在参加集体教学,有的在参加个别训练,彼此是不同的。在制定课表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的集体课表,又要考虑儿童的个别需求,还要兼顾到训练师、任课教师的课时安排情况。课表完成以后,安排康复训练师、任课教师、班主任接手负责,按照课表进行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下面以晨晨同学为例,介绍自闭症儿童个性课表的具体设计过程。

鉴于晨晨领域的评估结果(感官知觉独立表现程度:53%,粗大动作独立表现程度:73%,精细动作:60%,沟通:20%,认知:13%,社会适应:34%,生活自理:33%,休闲娱乐:20%),发现其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方面发展较好,认知与沟通、社会适应、生活自理和休闲娱乐方面发展较弱。因此,晨晨需加强社会适应、生活自理、休闲娱乐、沟通与认知等方面的教育训练,可通过生活语文课、生活数学课、生活适应课、劳动技能课、实践活动课等实现。而晨晨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发展较好,可适当减少与此相对应的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的课时,而减下来的课时用来做个别训练。根据晨晨所在班级一(2)班的一周课程安排,结合晨晨的能力发展需要,制定晨晨的课程计划表和课程安排表(见表1、表2)。

(8)效果评价,调整计划

教育康复实施一学期后,再次利用《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对儿童进行学期末评量。通过对比前后评估的结果,发现儿童能力发展的增长点。访谈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经过教育康复后的进步情况和发展变化,总结教育康复的经验得失,调整个别化教育方案与计划,补充新的教育内容,为下阶段的教育康复活动奠定基础。

综合上面所述,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流程表示如下(见图4)。

3.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合作模式

建立包括医学专家、教育专家、班主任、学科教师、康复训练师以及家长多方参与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体系(见图5)。

为打造学校一支专业化的自闭症教育康复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育康复技能水平,学校聘请医学专家、特殊教育专家来校进行经常性的报告和讲座,并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自闭症的专家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的教授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校内将组织康复教师开展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研讨会。通过聆听报告、公开研讨、观点争鸣,经验分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此带动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与成长。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家长是否参与到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活动中来。在研究过程中,邀请家长加入到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让有条件陪读的家长随堂听课,学习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基本技巧;对于其他家长则发放“一日训练反馈本”,让他们了解自闭症儿童在校参加集体教学、康复训练的情况,并布置相应的家庭训练作业,要求家长督促指导儿童巩固练习;与此同时,制作、整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手册发给家长学习。通过学校的教育康复和家长开展的家庭训练共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4.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环境创设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结构化和功能性的特点。布置环境时应减少视觉和听觉的干扰,用清晰的界限划定出多个功能区域。在教学环境中,应划分出学习区、休闲区、教具学具区、小组活动区、生活区、多媒体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每个功能区域可用文字标出或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别。教学区桌椅摆放整齐,以便于自闭症儿童了解活动、学习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对他们的要求。

五、效果与思考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我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课程内容,包括集体教学的课程内容、小组康复活动内容、个别训练的项目领域和内容;实践了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个别训练的三种教育康复形式;总结出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实施的基本程序;尝试了专家、家长与学校共同参与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模式;创设出适合我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开展的结构化和功能性的环境;撰写出若干篇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案例和论文;参加研究的自闭症儿童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儿童学习参与水平明显提高,表现在由课程的小部分参与转变为课程的全面参与;自闭症儿童个体弱势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证明了培智学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研究具有实践意义,能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能力、认知、沟通、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改变有正面影响。研究结束后的访谈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和老师对教育康复过程与结果满意,认为儿童在接受教育康复后,其认知、运动、行为、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教育康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儿童自身发展水平、障碍程度、家长配合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个体间存在差异。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明晰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现简述如下。

1.自闭症儿童学龄前训练与学龄期教育脱节

就目前在我校就学的自闭症儿童而言,在入学前多在医院或康复机构接受过1-3年的康复训练。他们在医疗、康复机构已做了哪些康复,康复的疗效如何,康复计划是什么,怎样与学校教育衔接起来,学校需继续哪些功能的康复训练,如何沿用以前康复评估工具,以前康复方法哪些效果比较好、哪些无效?这些问题都无从知晓,教师只能从家长的口述中获得零散不全的信息。由此,往往会出现重复性训练,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而前、后教师教法不同也会导致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重新适应。学龄前康复训练和学龄期教育相脱节,使自闭症儿童得不到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康复,这个问题随着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的增多而日益凸显。

2.有效选择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

自闭症儿童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任何一个自闭症儿童身上往往都存在着多种障碍,单一的疗法往往不能全面帮助自闭症儿童,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自闭症儿童要实施综合治疗。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繁多,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育、关键行为反应、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行为疗法、自然疗法、视觉教法、游戏治疗、音乐治疗、艺术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而自闭症学生个体差异大,适合某位儿童的干预方法未必适用于其他自闭症儿童。在教育康复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主要的治疗技术和辅助的干预方法同时并用,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如何根据自闭症儿童的个性特点,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技术,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索、实践。

3.开发、挖掘家长资源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能取得成效,离不开任课教师、班主任、康复训练师的勇于实践和倾情付出,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学校应继续鼓励并引导家长参与到自闭症教育康复工作中。家长参与到教育康复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孩子的进步情况,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开展康复训练,使学校的教育康复活动得以延续和保持,提高教育康复的效果。学校可购置专业书籍,发放给家长阅读,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安排教师与家庭结对,鼓励教师定期到自闭症儿童家里做义务的指导和咨询,协助家长解决教育难题。对于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很有见地的“专家型”家长,学校可邀请他们到学校讲座,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好家长资源。这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梅,张俊芝编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7

[2]汪卫华,翟灵伟.江苏省儿童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73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游戏治疗;自闭症学生;有效措施

一、自闭症学生进行游戏治疗的意义

游戏是学生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游戏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对自闭症学生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对帮助自闭症学生解决和改善行为以及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戏治疗有助于自闭症学生形成“象征性的理解”

自闭症学生通过游戏,了解不同玩具在现实生活中代表着不同物体。以这种象征性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使其渐渐地融入和了解社会人群,掌握语言技巧,增强自闭症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如过家家游戏。

(二)游戏治疗有助于自闭症学生情绪和语言的表达

由于自闭症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情感表达,所以,游戏能为自闭症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安全、轻松的环境,使其可以很好地在其中发泄自己喜悦、厌恶等情绪,进而达到自我认识,如体育游戏,沙盘游戏。如果自闭症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那么,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游戏治疗有助于自闭症学生学习社会角色和技能

自闭症学生通过教师安排的游戏了解到不同的情景要求人们做出不同的行为应对,要增强事物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模仿游戏。自闭症学生通过游戏每天重复生活中的日常情景,久而久之,变成习惯并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这对自闭症学生融入社会、接触人群进行交流有很大的帮助,如买东西游戏。

(四)游戏治疗有助于自闭症学生提高肢体的协调性

部分自闭症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伴有肢体不协调、肌肉僵硬等问题表现。游戏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应用到四肢的运动,所以,在进行游戏治疗的过程中,自闭症学生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系列现象,通过各种游戏环节,促进自闭症学生的肢体肌肉协调性,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都能够得到锻炼,如体育游戏和积木,绘画游戏。

二、影响自闭症学生游戏治疗效果的因素

(一)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治疗的效果

由于自闭症学生的特殊性,在自闭症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合格的专业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会根据自闭症学生的需要随时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家长的配合程度影响治疗的进程

对于自闭症学生的康复,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只有家长对自闭症学生的康复寄予重大期望,对自闭症学生的未来和成长负责,才是一切治疗手段得以实施的重要的、基本的前提。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家长要听从教师的安排,按其要求给自闭症学生一个有益于学习的空间和环境,尊重教师的治疗手段和理念,必要时充当教师的助手。如果自闭症学生的家长对自闭症学生采取失望、放弃、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把所有责任推卸给教师,那么,教学的效果和进程不光会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加剧自闭症学生的病情。

三、语文课上对自闭症学生游戏治疗的有效措施

教室应备有桌椅数张、学生读物、黑板、笔、画板、各类小动物的卡片或玩具,最好要有一些音乐器材、水池、沙箱等等,以便在课堂中教师根据语文课的内容,精心设计游戏环节,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玩中学习。

1.玩具要能反应现实生活,比如,小车子、房子、钱币、家具、拖布等日常用品,能帮助学生间接了解生活,融入社会,增强自理能力。

2.自闭症学生大多数时候没有对他人和自我的情绪认识,所以他们不会适当地发泄自己的情感,玩具要能发泄学生紧张、不安等情绪,比如,玩具刀枪、布娃娃、积木等。

3.要选择有助于自闭症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和认知的玩具,比如绘画的工具、建筑模型、积木、拼图。

4.要选择有助于自闭症学生发展动作协调能力的玩具,比如积木、玩具电话可以训练学生精细动作的支配能力,跳绳可以训练肢体大动作的协调性。

四、总结

目前,对于自闭症形成的原因没有明确指出,也没有任何方法和药物可以根治。但游戏治疗国内外普遍应用,在语文课上对自闭症学生更有着显著的教学效果,对自闭症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我们要做的是关爱、关注自闭症学生,始终走在学习、探究的道路上,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使更多的自闭症学生回归主流社会。

参考文献:

[1]梁慧琳.自闭症学生的游戏治疗[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3

一、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

虽然“医教结合”模式得到了广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认可和推广。但是很多学校在理解上出现误差,把“医教结合”简单的理解为让学校配备了医生和治疗师。因此,要不断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让从业人员从本质上掌握其理念,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医”和“教”真正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康复课程的设置

2007年2月,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颁布,为特教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模式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空间,如表1所示。目前,自闭症儿童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教育与康复训练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最科学的干预手段。我校结合本校自闭症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康复训练类的课程,目前开展的康复类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

1.集体康复治疗

针对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康复治疗。例如:感觉运动、多感官治疗等。

2.小组康复治疗

针对部分学生共性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治疗。例如:音乐治疗、沙盘治疗等。

3.个别康复治疗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还必须对他们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特别是对于缺陷程度较严重的残疾儿童,个别化的治疗尤为重要。例如:言语矫治、注意力训练、听觉统合治疗、情绪宣泄与疏导等。

在课程的设置上,我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医”与“教”更加合理的有机结合。其中一般性课程占总课程的60%-80%,康复治疗类课程占总课程的20%-40%。可以说康复类课程的开设类型和所占比例足以满足自闭症学生的日常康复需要。

三、充分利用各类康复设备

自闭症学生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发育障碍、认知理解能力差、情绪自控能力弱等问题。随着康复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辅助设备被运用到实践中,我校也不断加大对康复设施设备的投入。其主要包括了有利于增强自闭症学生注意力的儿童注意力测试分析仪(附训练功能)、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和言语功能发展的认知训练系统、智能儿童沟通训练仪、言语功能障碍干预仪等设备,以及舒缓学生情绪,促进身心发展的音乐治疗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为我校开展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在康复训练中使用康复设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经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持续的训练,多数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缓解。

四、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医教结合”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教师,还要能够胜任康复师的角色。那么对特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就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主要有两个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职前培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多数是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包括特教类和普通类。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不断关注和支持,一些医学类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也逐渐开设了针对特殊儿童康复方面的专业。这虽然扩展了特殊教育学校招聘教师的途径,从数量上提供了保证。但是,各高校存在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统一的问题。国内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针对盲、聋、弱智三类学生开设模块课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闭症、学习障碍、言语障碍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应扩展模块课程类型,在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在保证广度的基础上兼顾深度,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避免培养出来的教师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密切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将来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教师做好职前培训。

2.为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平台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自闭症;专业人员;个别教育;家人配合

自闭症的患病率为0.03%~0.04%。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2010年,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自闭症幼儿有严重的情绪障碍,一般日常教育无法适应他们的

需求。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幼儿的个案研究,分享对自闭症幼儿在沟通、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证明自闭症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让他们在适当的教育下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自理及人际交往能力。研究内容包括自闭症幼儿的行为心理特点、在园所得教育需求、自闭症幼儿的矫治方法以及经过矫治辅导后的改善情况。

二、个案分析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选个案为天津市某公立幼儿园幼儿马园(化名)。马园,2009年11月2日出生,六岁,女,汉族,祖籍天津,2012年秋入园。该幼儿入园时,口齿不清,答非所问,只会重复他人问题。有刻板行为,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能听从老师的口令。三岁被诊断为自闭症,幼儿家人认可病情,在两年时间里每天下午带其到特殊学校进行专人专业训练,并能积极配合幼儿园保健医生及教师的教学安排。

2.研究方法

此次个案研究采用的是观察、访谈和资料分析等方法。笔者每周去幼儿所在班级,观察记录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并对其教养保育老师进行访谈,最后根据所学习理论知识对现象和资料进行分析。该幼儿特殊训练前存在的症状,针对训练及症状改善情况做出以下总结:

(1)感知

训练前在视觉方面,幼儿表现出目光游离,旁人无法了解其在看什么。听力正常,但对呼唤她的声音会置之不理。

针对性教育方法为:通过创设情景学习法和图片沟通系统,引导其主动沟通,家长配合利用逻辑表达训练教材和情景表达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沟通训练。训练后其目光正常但依然不与人有眼神接触,对呼唤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2)语言

训练前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发音节奏不稳定,语调平板,语言重复。

针对性教育方法:通过气息基础训练,改善唇舌能力。配合音乐训练法,让其即兴、自由地弹奏、吹打,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经过两年专门的训练,该幼儿已经能够准确发音,正确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可以用语言语调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3)注意力

训练前该幼儿在参加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无法维持注意力。

针对性教育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其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经过两年的专业训练,幼儿的自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4)智力、兴趣及刻板行为

该幼儿机械记忆力较高,对已经学过的儿歌或生字几乎全部可以背诵下来,但如果改变顺序就不认得了,存在严重的刻板行为。例如,如果她在剪纸,老师提醒她开始下一项活动,她就会大喊大叫,甚至躺在地上打滚。

针对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行为模式的训练:强调事物的多样形式,任何事物根据它的形状、大小、味道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制约学习,改善其自闭症状与不适应行为,形成适应行为,从而改善刻板行为。

(5)表情认知

训练前该幼儿在情感表达与理解上表现出极大的困难。

针对教育:有效地利用亲子关系。家长作为幼儿的主要照顾者,耐心地配合教师做好家庭中的陪练调教工作,使自闭症幼儿在认知、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在家中得以强化,从而取得更加明显的进步。经过训练后,她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能懂得他人特别是父母家人的许多感情。

幼儿自闭症康复训练对孩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需要患儿本人、家长、保健医生、教师的共同努力,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早训练的原则。另外,康复训练活动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时,家长可以找专业人士帮助,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训练方法进行教育与干预,使他们的障碍程度得以控制,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本个案中,自闭症幼儿的整个家庭都能够积极配合训练,这对幼儿治疗训练的成功、幼儿情况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6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章“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三所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帮助。

一、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据调查显示,我省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现存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师生配比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专业老师来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年龄跨度较大,45岁以上老教师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据了教师总数的大部分,35岁――45岁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出现了“断档”的现象;再次,师生配比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人才培养是面向一线机构为主,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一致:本专业培养具有特殊教育专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特殊儿童早期康复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特殊儿童基础教育、早期康复和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与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能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校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以黑龙江幼专为例,其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完善“一主线、两融合、多渠道”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即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目的。

“两融合”: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

“多渠道”:是知识获得多渠道和就业多渠道。

(三)就业情况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本科层次毕业生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占就业人数的82%,专科层次的占78%。从工作内容上看,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47%从事自闭症、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儿童的教育工作,33%的毕业生从事听障儿童的教育工作;其他20%的毕业生分别从事其他类别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或是残疾人联合会、社区等相关部门工作。从就业去向上看,有43%的毕业生留在省内工作,有57%的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安徽等省外城市工作。

二、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设想

(一)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生师比不合理、年龄两极分化以及部分教师一线机构工作经验不足等困境,提出建议如下。

1.调整师资数量,优化生师比

抽样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特教专业生师比为12:1,显著低于教育部所规定的18:1的要求。这既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又制约了教师的使用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严格控制师资队伍总体规模,扩大招生数量,提高生师比和办学效益。

2.完善师资进修方案,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据调查显示,在特教专业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教专业训练,使得本专业师资专业化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师资进修方案来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第一,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分批次、有计划地将教师选派到一线机构,深入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学校应秉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构建起个性化、终身化的多元培训模式。第三,师资培训要摆脱以往流于形式的弊端,要做到实效第一,真正起到提升教师各方面素质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师资培训质量督体系,师资培训的质量监督既要有结果的考核监督,也要有培训过程的监督。

3.加强教师跨专业合作

鉴于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加之研究趋向多专业整合的形势,应强调0-6岁学前特殊教育,加强多专业教师的合作。可以考虑成立特殊教育研究所,将学前教育、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医学等专业教师纳入其中,集中力量,形成研究特色。

(二)人才培养改革

1.加大对特殊儿童早期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学者、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行业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也逐年提高,这也就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社会需求。以自闭症儿童为例,二十年前,自闭症的出现率是千分之一。随着时展,全球各国的自闭症出现率皆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一百六十四万人。中国残联的统计则显示,2012年,我国某些地区的自闭症出现率已攀升至近百分之一,仅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1万人。由此可知,自闭症儿童数量的激增将导致对特教师资需求的突发性增长。

二是行业现状。据调查显示,全国50多所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往往是按障碍类别划分专业方向;此外,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缺乏对康复训练师资的关注,行业内也缺乏较为专业的早期康复机构。以自闭症为例,1988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最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1993年,第一家由家长开办的民办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目前,国内训练机构大约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需求。有登记的各类型训练机构约七百多家,由医院和政府部门开办的寥寥无几,超过90%的机构由家长开办,这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自我拯救。另外,各机构收费差异过大,高的甚至需要每月近万元。面对行业乱象与社会需求,高校有责任加大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三是就业现状。黑龙江省共有公立特教机构79所,此外还有残疾人联合会和儿童福利院下属的特教机构以及私立机构。随着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三早”理念的提出,这些机构相继开设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部或是康复班级,而专门培养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师资的院校却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师资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是师资力量。世界各国学者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研究结果均显示,特殊儿童康复是需要特殊教育、心理治疗、医学康复、常规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合作实现的。所以,这就要求其康复师资具备以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师,就必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完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培养的需求。

2.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一是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鉴于基础课程开设的现状,进一步规范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必修课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学习领域开设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等课程。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如: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等。教育实践课程,如:感觉统合训练、行为改变技术等。及教育科研类课程,如:特殊教育科研方法等。

在选修课中,人文素养选修课增加特殊教育职业道德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可供对某类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和学习。如针对听觉障碍,安排听觉统合训练、康复听力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学生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意向选修这些课程。

二是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作为主要培养一线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院校,其优势应在其实践技能的掌握。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现合理配比。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在模拟实训和一线见实习两方面加强。建议部分课程每周都有模拟实训,学生每两周有半天的时间到特教一线机构进行见习、实习。

(三)招生与就业改革

1.招收残疾人大学生

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绥化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本科院校,且2013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黑龙江省专科层次院校特教专业招收残疾人大学生项目目前仍属空白。残疾人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团结、稳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2.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目前,由于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全或者一些观念上的偏见等,使得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调配的学生专业认同感较差,不仅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甚至可能阻碍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因此,对这类非第一志愿的学生,应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3.市场导向――指导就业

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与培养也应该顺应市场需求,针对于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多、医学康复、早期教育康复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现状,各高校应合理配置资源,开设相应的方向课,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特教专业毕业生,促进特教专业学生学以致用。

4.就业途径应西移、下移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年鉴》,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相差非常大,发达省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显著多于欠发达、落后的省份。这一方面说明全国的特教专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特教事业发展空间大,需要引进特教人才多。对于黑龙江省特教专业毕业生来说,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将有更大施展本领的舞台,容易得到重用。因此,特教专业学生应改变观念,积极支援西部建设,响应国家号召,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也解决了特教人才流失的问题。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6

“自闭症儿童是非常有救助价值的,只要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许多患儿将来可以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帮助他们,他们大部分就成为家庭、成为社会的负担。”孙梦麟说。

已经年过半百的孙梦麟,从2004年创办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下简称五彩鹿)至今已有十年。十年来,她致力于引进世界一流技术救治自闭症儿童,在国内自闭症领域独树一帜;十年来,她无偿资助了许多自闭症儿童,为许多自闭症儿童家长提供免费培训;十年来,她的那一颗火热的心和真挚的微笑,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人投身到自闭症康复领域中……

“孩子不能等!我要帮助他们”

2004年初,多年留学海外的孙梦麟女士受朋友之邀,参加了一个聚会。在聚会上她第一次接触到自闭症儿童。那些瞪着大大的眼睛、漂亮可爱的脸蛋儿上却漫无表情的孩子,让她震惊。

她进一步了解到,医生们面对这些被诊断的孩子束手无策,因为这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的医疗手段可以治愈的儿童期发育障碍。

有多少心碎梦碎的家长,带着被贴上“自闭症”标签的孩子无处可去,求医无路,求助无门。看到这种情况,孙梦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她毅然决定:创办一所对自闭症孩子进行早期干预的机构,尽力帮助这些无助的家庭。

让孙梦麟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一个异常艰难的事业。在没有资金支持、没有专业人员、没有训练技术、没有合适场地的情况下,她开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创业之路。

没有资金,孙梦麟到处筹款,动员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没有训练老师,就想方设法寻找特教、师范的毕业生和具有教师资质的社会工作者。当时,社会上对于自闭症是什么情况知之甚少。善于沟通的孙梦麟面对应聘者,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自闭症的知识、治疗的形势和那些家长、家庭的种种困境,用真情去打动每一个应聘者。北京市的房产是寸土寸金,想找到一块合适的训练场地真是太难了。孙梦麟到处奔走,几乎踏遍了北京市和周边的所有区县,找了好多地方,但不是价格高得无法接受,就是地处偏远,环境不宜。实在没有办法,就临时选择了地处官园的“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租用了一大一小两个房间用于教学。

鹿,象征着自然的和谐,愿我们的社会像五彩神鹿那样呵护着这些孤独的使者,愿我们孤独的孩子像小鹿一样欢乐雀跃,茁壮成长。于是“五彩鹿”的名字诞生了。

刚刚成立的五彩鹿就开始一批又一批地接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很快,机构的场地和师资力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大量的孩子在等待入园。

“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孩子不能等!”2005年,孙梦麟把机构搬到海淀区永丰中心小学,扩大了规模。 可仅仅两年,教室又不够用了。

2007年,她在顺义区找到了一个占地30亩的废旧小学。她四处借钱,对小学进行了全面改造,装修了教学大楼,修建了一个1000平米的训练大厅。五彩鹿终于拥有了一个设备齐全、环境宽敞优美的训练场地。

现在,五彩鹿已从最初的两间教室、4个学生的规模发展为今天的高碑店、安贞、天通苑、顺义四个校区、总面积5000平方米、可容纳400名学生同时训练的大型专业自闭症儿童早疗机构。

“五彩鹿要使用世界上

最好的技术!”

孙梦麟曾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加上多年的留学经验和积累让她坚守这样的信念:科学技术是质量的保证。她找医生,找专家请教,到各个机构去考察学习;到香港去参加培训,到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去取经。

2005年,孙梦麟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国际“ABA”研讨会,来自全世界各国的著名自闭症研究专家参加研讨。孙梦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找到能够帮助中国自闭症孩子和家长的世界级专家!这是把五彩鹿做下去的前提条件。她听取了所有与会专家的研讨和专题报告,最后,她选择了来自以色列的艾德博士。

艾德博士在美国获得应用行为分析的博士学位;他在自闭症的早期干预领域工作了三十多年,在大学里建立了自己的自闭症康复和研究中心;他还就任以色列“ABA”协会第一任主席,是一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合适人选。孙梦麟女士向艾德倾诉了她致力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渴求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弱势群体的心声,并邀请艾德博士到五彩鹿考察。在五彩鹿,艾德博士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他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自闭症儿童和家长需要拯救,又有这样一些人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执着地做着这么艰难的事情。他被深深地感动了,毅然决定放弃本国的舒适生活和优厚待遇,到五彩鹿来。

艾德博士出任五彩鹿的技术总监,及时将国际上最先进、有科学数据证明、最有效干预方法移植到五彩鹿的教学中来,并结合中国自闭症儿童和家长的具体情况,设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预模式和方法。培训五彩鹿的老师,手把手传授自己多年的教学知识和经验。

孙梦麟先后邀请了百余名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士、挪威等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和医生到五彩鹿讲学,保证五彩鹿所用的干预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帮助老师不断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

五彩鹿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系、北京师范大学特教中心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经常到五彩鹿进行技术交流和互访,常年为五彩鹿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这些专家学者的加入,使五彩鹿能及时获得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保持在同行业中的技术领先水平。

“爱他们,付出再多也值得,再多辛苦也不怕!”

五彩鹿无偿资助了许多自闭症儿童家庭,这一片真诚和爱心,时时温暖着那些在困苦中挣扎的家长们。

200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孙梦麟在五彩鹿顺义校区大门口遇到一对夫妻,他们正在吵架,中间站着一个瞪着大眼睛的小姑娘。一问才知道,小女孩叫妞妞,患有自闭症。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正纠结着该不该训练,因为家里生活很困难。年仅三岁的妞妞,爸爸、妈妈没有任何办法来帮助这个孩子。当时孙梦麟就说:留下吧,我来帮助你。

三个月过去了,妞妞妈妈找到孙梦麟说要回去,因为没有钱了。孙梦麟说:“钱不要紧。我要把你教会,才能让你回到家里面去。你如果没有掌握方法,没有得到良好的工具,那你三个月的功夫就白费了。下一步,五彩鹿为你提供免费服务,继续训练。我会指派八个人组成的教师团队来帮助你,把你教会。”

妞妞的爸爸和妈妈一商量,说可以接受免费服务,可是我们连生活费都没有,还是得回家。

孙梦麟十分坚决:我给你想办法!在一个500人参加的企业老总培训班上,孙梦麟争取到了一分钟的发言时间。孙梦麟说,我一定要走上去,为妞妞争取生活费!我要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群体,一个非常弱势的群体,需要大家的帮助。一分钟的发言真的打动了现场人们,大家当时就捐赠了一万三千五百元钱!

在把捐款送到妞妞妈妈手中的时刻,妞妞妈妈泣不成声,她激动地说:“孙校长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孙梦麟向在场的儿童家长说:在这里,我也想让大家知道,你们并不孤独!社会的各界人士和你们同在!我们与你同在,和你们在一起!五彩鹿和你们在一起!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十年中,五彩鹿为特困自闭症儿童家庭资助训练费用近30余万元。

十年来,五彩鹿共举办各类家长培训300余期,参训20000余人次,为孤独症儿童家长免费提供培训和咨询,还聘请国内外专家来五彩鹿培训家长。

十年来,在孙梦麟的感召下,有志愿者2000余人次,在学校为自闭症儿童、家长提供服务。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自闭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2-0004-03

一、引言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发展疾病,由于其大脑神经组织受损,造成大多数患者出现社会交往、语言发展障碍,同时伴有一定的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特征。目前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是我国幼儿残疾发病率的第二大源头,仅次于弱智。据联合国统计,全球自闭症患者已达到了3500万人,而我国自闭症患者人数在700万以上。2012年深圳自闭症儿童“被退学”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无论是数据还是事实都表明:自闭症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自闭症儿童并不像感官残疾和肢体残疾儿童那样有明显的身体障碍,从身体发育和外表上来看,和正常孩子大致一样[1]。加之自闭症儿童大多对人和事表现冷淡,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他们的教育一直被社会所忽视。轻度自闭症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但普通学校教师缺少教育自闭症儿童的信心和能力,结果“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坐读”[2],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特殊学校。这不仅不利于自闭症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而且不利于开发其潜能,有碍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2008年,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从积极的视角发现积极的途径,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思想,用积极的思想找出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在积极的过程中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积极的效果,成就积极的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不再强调就问题解决问题,找病源下对药的传统病理式教育,而是强调寻找儿童身上的各种积极因素(包括外显和内在的),重在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为目标,创造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3,4,6,7]。积极心理教育以“积极”和“发展”理念为价值取向,为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当前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不足和局限性

(一)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缺陷取向,阻碍自闭症儿童潜能开发

郭文斌、方俊明等人认为,我国近十年来针对自闭症儿童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龄前儿童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围绕自闭症儿童存在的发育障碍进行诊断治疗和训练;教育方式主要是缺陷补偿的教育治疗法,针对自闭症儿童存在的行为障碍、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实施补救措施[8]。这种教育方式片面注重自闭症儿童的身心障碍,不注重开发他们的潜能;过分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缺陷”,忽视他们的“能力”,从而导致自闭症儿童积极性越来越低,自信心下降,严重阻碍了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发展不足,无法满足自闭症儿童教育需要

学校教育是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外全纳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本土化的融合教育取得了较大进步。“反标记”和“常态化”的教育思想使得部分轻度自闭症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9],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然而,伴随融合教育班教师的消极对待以及家长的积极反对,自闭症儿童的这一有效的教育方式受到极大阻扰。改善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困难,比起其他特殊儿童,他们更需要社会环境的包容和历练。在学龄阶段,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交往至关重要。但统计发现,我国大概只有18%的自闭症儿童能够接受融合教育,其他自闭症儿童的这一教育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他们,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自闭症儿童由于发展障碍,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特点。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倡导的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有助于我们从积极心理出发,看待自闭症儿童的这些特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在认知方面,研究表明(Osterling﹠Dawson,1994),自闭症儿童缺乏必要的眼神交流;对周围人的注意明显不足,甚至更倾向于注意物体;但是有的自闭症儿童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表现出超凡的能力[1]。教师或家长立足于积极的理念,引导自闭症儿童加入与人的交流和嬉戏中来,强化他们的能力,帮助其建立生活和学习中的自信心,有利于他们追求幸福生活。

一般情况下,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冷漠,对新奇的事物缺乏应有的兴趣。但在遇到不顺心或是看到讨厌的东西时,又表现出不适宜的、异常、激烈的情感反应。实行积极心理健康理念教育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要求人们在理解和宽容自闭症儿童的基础上,从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和接受程度,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处理加以处理。

(二)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去标签化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倡导潜能开发,减负增效。即倡导人们消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任何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需要积极开发其潜能,尽力降低其劣势,使其优势最大化。

提到自闭症儿童,人们会想到诸多不好的表现,如大哭大闹、攻击性强、智力低下、不理会别人等。自闭症儿童的标签化,使得家长和教师对他们能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1938年特南鲍姆(Tennenbaum)提出的标签理论表明,个体被贴上标签后社会将对其另眼相看,个体的自我形象将加强,逐步使自身标签行为合理化[10]。标签效应的危害性显而易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将从关注自闭症儿童的“障碍”转移到关注他们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缺陷补偿,而是更多关注他们潜能的开发,由此把自闭症儿童从“问题儿童”中分离出来,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积极发展其社会性。自闭症儿童在音乐、画画、记忆力方面的才能,证明自闭症儿童不仅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且在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的前提下,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将贴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的标签去掉,努力挖掘其潜能,是实施自闭症儿童有效教育和适合教育的前提。

四、基于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自闭症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自身的价值。我们不仅要运用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实行自闭症儿童教育,还要根据自闭症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其中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其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转变观念,抛弃社会偏见和比较心理,以创造幸福和谐的人生为终极目标。

(一)积极接受自闭症儿童

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最好的教育干预时期是在三岁以前,此时干预能够使其症状大大缓解。自闭症儿童表面上不易被察觉,他们的安静常使父母忽视问题的存在,即使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察觉,但是常无法相信自己生了有障碍的孩子,耽误了自闭症儿童的早期治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为明显,这一阶段的耽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终身无法弥补的。家长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首先应积极接受孩子的情况,耽误时间就等于延误孩子的生命质量。另外,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接受,能够影响教师及身边人群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度。自闭症儿童只有在被接受、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正常地学习和交往。

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是人们心态放平衡的积极表现,周围人群的漠视、偏见减少,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积极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

(二)积极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发展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

据广州市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就读学校——公立越秀启智学校的校长陈凯鸣介绍,学校就读的自闭症儿童中,有些六七岁大的孩子能把广州自来水管的走向摸得一清二楚;有的对美国白宫研究非常透彻,知道总统住哪间房子,警察和保镖的住处在哪里……自闭症儿童虽然存在兴趣狭窄的不足,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范围小,造就了他们对事物的高度关注,拥有比常人更好的记忆力。天才的一个必要共性就是高度的专注力,“牛顿煮怀表”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自闭症儿童确实存在社会交往困难、刻板行为等缺陷,但这并不妨碍其发展某一特长的可能性。台湾大型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中的自闭症患者庄天岳,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父母教他穿衣服可能要花好几天甚至是用月、年来计算的时间,但只要是他听过的音乐,他就能完整地将其弹出来。在钢琴演奏舞台上,他就是钢琴家,没有人能够看出他是个自闭症患者。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现阶段我国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有失偏颇,且不利于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误导其片面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对自闭症儿童更是不公平。一般来讲,自闭症儿童比正常儿童智力偏低,但有的自闭症儿童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具有超凡的能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自闭症儿童的个人潜能,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自闭症儿童有时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极不适宜的行为,如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去摸;看到讨厌的东西就要摔了等,更糟糕的是自闭症儿童有时伴有打人、咬人等攻击,使得大众对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外在的表现,导致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带有明显偏见,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缺少家教的表现。部分父母在这种言论的压力下,选择尽量少带孩子外出,使其远离人群。这样教养的方式不仅剥夺了自闭症儿童的自由,还将加重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恐惧症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关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参与实来现教育目的。因此,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过程中,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很重要。一方面,家长应尽可能地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应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社会环境;最后,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利,为其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自闭症儿童是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社会的公平对待。

(四)构建自闭症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积极发展自闭症融合教育

在国际上,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已成为主流。相关研究表明,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具有积极的影响。自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首次正式提出随班就读(融合教育)这一概念以来,融合教育在我国取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学校、教师和其他正常儿童家长的不支持,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呼吁我们普通学校、教师及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自闭症儿童,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能力而不是缺陷,积极实施融合教育,使自闭症儿童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

目前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对象十分狭窄,这与世界“全纳教育”理念是不符的。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发展急需构建自闭症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为自闭症融合教育提供保障措施。这方面我国的经验还较少,但是不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澳大利亚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其模式是针对整个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但其中的“自闭症融合支持计划(ISP)”是为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进入普通学校而设立的。该计划要求普通学校中具有自闭症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校长和其他教师与负责人一起为建设融合校园努力。另外,澳大利亚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中建立了一项在线教学支持计划——“以能力为基础的学习和教育支持计划(ABLES)”[11],这项计划的鲜明特色就在于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确保评估过程基于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缺陷”。这样的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潜能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值得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2] 高健.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小学现状的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5,137(2):33-34.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8.

[4]孟万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J].中国特殊教育,2011(9):5-7.

[5]孟万金.支持特殊教育 共创幸福美好未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 开创特教新局面[J].中国特殊教育,2013(1):3-6.

[6]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92-96.

[7]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吁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中国特殊教育,2008(4):7-10.

[8]郭文斌,方俊明,陈秋珠. 基于关键词共词分析的我国自闭症热点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12(1):128-132.

[9]吴重光. 当今特殊儿童教育思潮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6(6):14-16.

[10]冯维,王飞飞.国外学习障碍儿童的非标签化教育取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5(6):46-50.

[11]刘鲲,杨广学.澳大利亚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维多利亚的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2012(9):13-17.

[12]魏轶兵,卢珺等.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状况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37-41.

[13]连福鑫,贺慧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4):30-36.

[14]雷秀雅,杨振,刘愫.父母教养效能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0(4):33-36.

[15]甄俊,袁爱玲.幼儿自闭症的教育治疗[J].研究与探索,2003(11).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 艺术治疗 自闭症 调节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治疗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它以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为基础通过治疗者与治疗教师在一定的关系下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行为。有效地消除治疗者心里的诸种疾病,使其恢复到与正常人一般的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但目前各国家对“艺术治疗”的概念内涵与定义有不同解释。但总的来说包括:以心理与教育理论为基础,以艺术活动为媒介,以缓和情绪冲突、解决行为问题为目标。①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人承受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使不少人不同程度的被“自闭症”所困扰,这一现象就连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未能幸免。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每年新增的有自闭症倾向的5-12岁儿童中达到数千人。可见这一问题的紧迫。

1自闭症儿童的症状表现

自闭症儿童行为特征表现为不理人、不看人、我行我素、不合群,一半以上的患者无语言沟通能力或少语言沟通能力,他们排斥与其他同龄人沟通、交流和接触。这部分儿童心里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卑感,缺乏表现欲,孤僻。若我们尽早发现自闭症儿童,寻求合理的方法,实施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就有可能使其恢复到正常儿童的群体中来,减少不良症状的 影响。

2艺术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调节路径

2.1与学前融合教育有效整合

通过艺术治疗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整合,使艺术治疗为进入融合教育的自闭症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其能尽快的进入到融合集体中。通过聚焦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探讨儿童艺术治疗在学前融合教育中如何营造适宜的环境和有效的制定干预策略。在此过程中呈现三方面的要求:(1)教育是要满足所有适龄儿童的需求,并根据某些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特殊教育。(2)针对有特殊需求的“问题”儿童,教学机构要组织特别工作小组,为这部分学生提供高水平、特殊的服务。(3)融合教育由普通课程和特殊课程构成,教学过程中要以小组课的方式M行,保证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程中来,不要被孤立,大家都是课堂的”主人”。

2.2心理干预治疗

艺术治疗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有其明显的特点;(1)整个过程借助象征性的方式使自闭症儿童将潜意识里的内容表达出来,使其具有安全感,有利于治疗者收集真实的信息。(2)这样一来为处理情绪创伤方面有较好的效果。鼓励受离异家庭影响的孩子用艺术的方式来释放他们的压力,尝试着与他们以艺术的方式沟通、交往,引导他们将精力放到与正常儿童交往上来。

2.3艺术治疗还能够使治疗对象人格更为完善,使其交往技巧提升

艺术治疗可以帮助儿童处理情绪问题和创伤,促进其个体的自我完善,并使其在自我认识、与团队融合方面有显著提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儿童的艺术创造力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关学者研究表明:艺术创作有助于改进交往技巧。在治疗过程中能激活儿童的想象力和大脑空间位置相关的功能区,促进个体语言的发展。

2.4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

奥尔夫音乐治疗法让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基于这种情况奥尔夫音乐治疗的方案随着不同儿童的症状而调整、完善的。这个方案是一动态过程,一般情况下方案会围绕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观察自闭症儿童的特殊需要;第二,就观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问题”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进一步了解情况。并给与家长的具体建议,力求取得他们的支持;第三,基于治疗过程中自闭症儿童的各种表现,提供相应的活动设计;第四,根据“问题”儿童的需要,介入特殊的干预,通过音乐治疗使他们掌握适应环境变化的技能。

3艺术治疗的对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展望

艺术治疗诞生于西方,以西方文化为土壤而生根发芽的,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系统研究。而理论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实践的方向。基于这一状况而言我国目前还未出现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治疗,这将对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艺术治疗理论体系与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源于西方,又缺少本地化的过程,这一事实,治疗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结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实践进行。而且艺术治疗教师不仅要有艺术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心理治疗方面的基础和操作经验,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艺术心理方面的培训。

最后,由于艺术治疗在我国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关的实验设施还不够齐全,而治疗者自身的个体经验、知识背景会影响到整个过程,甚至会影响到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在实施对自闭症儿童艺术治疗时这一过程要十分谨慎,必要的时候要引入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予以辅助,使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实践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艺术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安置形态下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4SKE09);重庆市研究生教改课题“地方性师范院校艺术硕士培养与创新研究”;重庆市本科教学改革课题”重庆市市属本科院校民族音乐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师范类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6-GX-1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自闭症;音乐;沟通

“自闭症(Autism)”一词最早是在1911年,由瑞士医生EagenBleuer提出并引入相关专业文献的。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的发育障碍,它的三个核心特征是:社会化障碍、交往障碍、想象障碍。这些特殊的孩子生活在自己独特的世界里,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水平较低,掌握语言能力迟缓,常常代词错用,只能鹦鹉学舌般地重复简单句子;不能与人对话,缺乏目光接触,不会主动参与活动。

目前,国内外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认为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才是根本,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乃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他们的病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让他们走出自闭,开口说话,融入社会大众,所以如何提高自闭症儿童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是教师、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利用音乐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自闭症儿童都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音乐才能就是其中之一。Applebaum,Egel,Koegel&Imhof(1979)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音乐能力比有音乐天分的正常儿童还要高,他们拥有超凡的音乐感和辨音能力。因此,利用音乐刺激他们的感官,调整其感官感觉,保护开发调整大脑状态,发掘其学习潜能,促进言语及沟通技能,促进社交情绪上的发展,塑造正确的行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治疗方法。

(一)让音乐课堂充满魔力

音乐是自闭症儿童能接受的安全而多元的感观刺激,这可以协助他们加强专注力和记忆力,而这些都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所以如何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赢得孩子们的心,让他们着迷、集中注意来参与一切音乐活动,是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每次上音乐课我都提前5分钟到教室,我所有的穿着、语言、情境布置等都为同一主题的音乐课而精心设计。比如,在学习彝族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时,我身着彝族服装,在教室门口朝学生招手喊着“啊哩哩 啊哩哩……”学生既新奇又高兴,一个平时连头都不抬的自闭症儿童也抬起了头,不需要保育员招呼,学生整整齐齐地进了教室,不用说,一定是我的彝族服装吸引了他们……很多人一定以为课前准备到此就结束了,其实不然,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这个时候才是良好的开始,只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就应该适时适地地捕捉、挖掘:我与每一个自闭症儿童进行了眼神的对视交流,并拉着他们的手微笑地对他们说:“你好吗?”请记住,一定要耐心等待他们的回答。

因此,利用课前准备把音乐课堂变得有魔力,吸引学生的一切感官;我还经常准备“百宝箱”,给学生一些惊喜和发现,赢得了这个好的开始,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地进行后面的音乐活动。

(二)运用奥尔夫节奏练习促进语言发展

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就是语言。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上存在严重的障碍和缺陷,表现为语言发展迟缓以及发音不准确和语言不流畅等方面。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优势:节奏感强。语言是有节奏的,将语言和节奏相结合,成为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听、唱、奏、动的综合教学,所以我将这种教学理念运用到自闭症儿童的训练中,让他们口、眼、手、腿、脚全面地动起来,在科学的节奏训练中发展语言。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结合自闭症儿童节奏感强的优势,在音乐课堂里我选择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比如《你的名字叫什么》:

x x × × | × × × ― | × × × × |

你 的 名 字 叫 什 么 ? 我 的 名 字

× × × ― |

叫×(姓)××(名)

这首歌曲就很适合刚入学的学生学唱,可是针对自闭症儿童,他们连口都不肯张,又如何说唱自己的名字呢?所以这里就要借助奥尔夫节奏练习和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张口。曾经有老师跟我反映说她很亲切地对学生说:你叫什么名字?可学生头就低得更厉害了,根本不理她。我相信如果她运用一点音乐节奏的魅力就不会束手无策了。我是这样教唱这首歌曲的:①将学生的名字制成漂亮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名字下面各放置一个乐器“手按铃”(音色不同),这样的设计用意在于用不同音色的“手按铃”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在玩乐器中学习按节奏(×××)认读自己的名字;②老师手握“话筒”逐一问:“你的名字叫什么?”并配以小鼓伴奏,这样的设计用意在于让学生体会“话筒式”的问答,比平常的问答要有趣得多,让学生在有节奏的鼓声中练习回答;让自闭症儿童掌握这一问句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在这里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答唱”,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回答,一开始肯定会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用“我”来回答,所以我出示话筒让学生理解了话筒对着他,就是要他回答“我的名字叫xxx”,既有趣又有效;③学生学会“答唱”后,我让学生用拍手、跺脚、拍肩、拍腿等不同形式表达说出自己的名字,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形式“对问、对答”,这样的设计用意在于将沟通能力的训练进行到底,所有的一切音乐活动设计都是训练手段,重要的是要培养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掌握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这样才能与他人沟通,所以每一堂音乐课的提升和拓展都应回到“沟通”这一轨道上来。

上述的例子是针对低年段的自闭症儿童而设计,随着他们的成长,选材也应有所变化,尽量选择他们所熟悉、喜欢的音乐题材,有了这个入门石来发展语言,才能敲开其他大门。

(三)在歌唱训练中与学生“对话”

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确实需要很多的重复练习,音乐内蕴藏着重复的结构,这些重复的音乐结构很自然地给予自闭症儿童“预知”的感觉。所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歌唱训练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建立起师生间一种很自然、很流畅的“对话”桥梁。

音乐课离不开唱歌,可能有些老师觉得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学会唱几首歌就行了,其实不然,学会唱几首歌,对自闭症儿童来说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他们有着超强的音乐自学能力,况且现在的校园广播、网络传媒都是很好的“老师”,这就给我们的音乐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针对自闭症儿童,我把歌唱训练作为很好的沟通手段,寻找与学生能够交流的契机,适时在歌唱中与学生“对话”。比如,在春季入学时,我为七年级的自闭症学生选择了一首《春天在说话》这首歌曲(歌曲主要描写鞭炮声:噼噼啪啪;春雨声:嘀嘀嗒嗒;小鸟声:叽叽喳喳;春水声:哗啦啦啦。歌词清晰地描绘了春季里的各种景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唱歌也是如此,所以在学习此歌曲前,我已经在校园广播和七年级的教室电脑里反复播放《春天在说话》这首歌曲,学生熟悉后,我特意选择了一个下雨天进行教学,这个时候我的教学就变得简单多了,我只需加以适当指导,学生在仔细揣摩中就能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深刻的内涵和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当我们学唱到“叽叽喳喳……”时,我并不是完整地把歌曲唱完,而是开始跟学生交流:“在哪里听到过这种声音?”学生经过几年时间的训练已经有简单的自主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用来沟通。有的学生说出了“树”,有的学生指着外面……我知道,孩子们都在思考,都想说话,我灵机一动,把教室搬到了树底下,所以这节课的对话练习进行得特别流畅,我们在树底下唱着快乐的歌、聊着开心的事……至今我想起这节课仍然会感到无限温暖和感动。

实践证明,在歌唱训练中要实现与自闭症儿童的流畅交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需要老师敏锐地寻找交流点,去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四)利用音乐游戏增进交往能力

自闭症儿童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参与集体生活,尽快适应社会。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的体现就在于他们与同伴、老师、家长、保育员等人的交往上,如何将学到的沟通能力用到交往上,是值得我们音乐教学认真研究的一个方向。

在音乐教学和训练课上,我更多地是运用音乐游戏来促进自闭症儿童与同伴、老师、家长、保育员的交往。比如,在中年段的一堂训练课上,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找朋友》:每个人口袋里装着一个礼物,按照音乐的节奏合乐拍手唱歌“找到自己喜欢的朋友”,面对面把歌唱完、互赠礼物、道谢、再见。这个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让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友谊的存在,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与他们交往。游戏很简单,但是所起的效果却非常明显,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改善了许多。实践证明,在共同游戏的集体环境中,对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五)利用情境表演将生活再现,让自闭症儿童学会融入社会

每一个音乐单元主题教学结束后,我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自闭症儿童排练小剧目――简单的生活情景表演,剧目的题材皆来自平时与学生、家长、保育员的交谈中,了解到的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情,我也经常利用家访去采风。比如,播种季节时,我给九年级的自闭症学生设计了一个剧目:《插秧的笑声》,因为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所以面对这个题材他们都很熟悉,但是很多学生都不懂得如何插秧,只是看父母插过,而在这个剧目里学生将切身体验插秧的过程和乐趣,虽然不能在真正的农田里插秧,但我们在宽阔的操场上模拟,学生依然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我在剧目里还设计了许多打击乐器和对话练习,在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中,我发现学生更愿意开口说话,因为这些表演的情景都是他们平时生活的再现,这会让学生觉得既安全又有趣,所以他们自然会愿意融入老师设计的这些情境里,自然也会愿意与大家沟通、交流,这对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起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二、效果与思考

在老师、家长、保育员的配合下,我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对5名自闭症儿童(有5年的训练时间)进行了总结性评估。评估发现:①这些学生有了主动语言的意识,大脑反应和身体的协调能力都得到顺利的发展;②对歌词的理解比以前要好,在音乐活动中能准确使用人称代词;③两名经常低头不说话的学生见到熟悉的人会主动打招呼,大部分学生可以与别人进行简单的日常寒暄,能主动提问和发起交流,但句式单一、内容表浅,仍然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④3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趋于稳定,许多不良行为也基本消失。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10

征求意见稿提到,承担中小学教材选用组织工作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应当组织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本地区或者本学校教材的选用。

教材选用委员会由教育行政人员、课程教材专家、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优秀教师等组成,其中一线教师不得少于总数的1/2。

刘延东调研时强调:一定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办好

2013年3月28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云南、贵州考察时指出,贯彻党的十和“两会”精神,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要下更大气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为亿万农村孩子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刘延东指出,只有把农村中小学办好,才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巩固“普九”成果,切实控辍保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村小、教学点;推进标准化建设,使所有学校的师资、校舍、图书、教学和生活设施等配备及学校管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帮助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要把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引导学生励志图强、成才报国。要通过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精心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更多农村学生。要加强培训,关心农村教师成长;提高待遇,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扩大免费师范生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规模,让更多优秀教师下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教育部召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总结交流试点经验,进一步深化试点改革,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90所试点高校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杜玉波指出,十年来,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贯彻落实《指导意见》,首先要明确试点工作“明晰试点定位,立足选拔质量,鼓励探索创新,加强规范指导”的总体要求。试点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试点招生对象,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探索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完善高考、试点高校考核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相结合的高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合理确定试点高校招生专业、招生规模、考核科目;不断完善自主选拔录取办法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鼓励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严格选拔录取程序,确保试点招生公平公正。

教育部召开会议研讨“立德树人工程”

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于近日连续召开三次研讨会,就“立德树人工程”进行研讨。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一致认为,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总体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专家们希望,学校教育要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专家们表示,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营造共同育人的大环境。

“立德树人工程”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统筹推进好学校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五个学科,统筹设置好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五个学段,统筹设计好课标、教材、教师、教学、考试五个环节,统筹运用好教育专家、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社会力量五个资源,统筹利用好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阵地。目前,“立德树人工程”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正在抓紧起草,将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修改完善后部署实施。

南开大学“自闭症早期监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专业从事自闭症研究的南开大学行为医学中心主任王崇颖表示,当前国内自闭症的筛查、诊断、早期干预及康复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

2012年,南开大学行为医学中心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启动的“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中新增了自闭症早期监测内容,这一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该中心还联合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开展针对社区医生的自闭症专业培训,并面向社区内1岁左右儿童进行自闭症早期风险发育连续监测,每半年一次,以期通过测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自闭症患儿,及时实施行为干预。

中小学有了博士“科教辅导员”

近日,天津市启动中小学科技教育改革试验区试验校建设项目,来自和平区、北辰区、西青区和宝坻区的14所中小学成为全市首批试验校。为了更好地帮助试验区试验校开展科技教育改革工作,由天津市教科院多名博士组成的“博士团”,将走进这14所中小学,担任“科教辅导员”,指导科技教育改革工作。

2012年,天津市出台“中小学科技教育标准化建设指标”,该指标共包括“增设专职科技辅导员岗位”“开设科技类校本课程”“成立科技兴趣小组”等24条建设标准。此次首批入选的14所试验校,将按照这24条标准,进行科技教育标准化建设改革与试验。

家庭教育工作将被列入教育行政部门年度考核

新疆日前召开的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列入年度考核评估。

新疆提出,通过3年努力,基本建立多元化、多类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其中,各地辖区内的中小学、幼儿园创办家长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新疆规定,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各级财政要给予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当年的工作计划和总结,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纳入校(园)长目标考核。

“教育云工程”正式开建,预计年底完成接入工作

据新华网报道,武汉“教育云工程”近日正式开建,预计2013年年底完成所有学校的接入工作,201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届时,武汉市超过1000所学校的10万名师生将享受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云平台”建成后,学生拿着iPad就能上课;碰到教学疑难时,教师轻点鼠标,就能在线向千里以外的专家请教;“名校名师课件”“黄冈高考秘题”打包下载,偏远地区师生一样可以享受教育公平。教师可借助平台进行网络备课、同步教学、在线答疑、在线评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将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由教育部主导、湖北移动承建的“国家教育云”2012年年底正式上线,不到3个月,全国312所学校的12000多名教师及8万多名学生在平台上开通空间,共享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武汉是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理解差异大